圓覺道場修證禮懺廣文卷第十六
第二十四上
歎佛
如來應正等覺。以[6]心自在力。無起無轉。而轉法輪。知一切法無起故。乃至如來法輪。普入一切處。一切眾生。一切法。一切業。一切報中。而無所住。一切眾生種種語言。皆悉不離如來法輪。言音實相即法輪故。如來應正等覺。有三昧。名究竟無礙無畏。入此三昧[A1]已。於成正覺。一一身。一一口。各出一切眾生數等言音。一一音中。眾音具足。各各差別。而轉法輪。令一切眾生。皆悉歡喜。能如是知轉法輪者。當知此人。則為隨順一切佛法。不如是知。則非隨順。
至心歸命禮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問經教名義賢善首菩薩。
流通分
第一 五 敘問目
於是賢善首菩薩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
第二 五 述能說能護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第三 三 述經名字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祕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佛當時。但直隨問說法。不標題目。故說法了。菩薩問之。後結集人。方於此中取此名字。於卷首題之也)。
第四 二 明受持所至處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第五 三 述答奉持問
顯正唯大乘。兼小機亦益。稱此悟入為持。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羣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虻蝱及阿脩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第六 九 讚經功德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善男子。假使有人。教[2]百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第七 八 述所答護持之問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大集經第二十六。佛告摩揭國王。我法中有犯罪者。或令苦作一月二月。或擯出國。治如是等諸惡比丘。令善比丘安樂持法。大王。若未來世。有我弟子。饒財多[3]最者。有大勢力。一切大眾不能擯治者。王及婆羅門。城主村主。那守宰官。應當擯治。若不治者。則斷佛種。能滅法炬。其罪過於奪一切人眼。其國當有糓貴兵革疾病不祥之事。善神捨離。暴風橫起。多惡風雨。若諸王大臣。城主村主。郡守宰官。勤心護法。治惡比丘。則為供養三世諸佛。亦得無量諸善功德。第二十八亦云。護法功德。如人與十方眾生壽命眼目手足。又云。王言。世尊。破戒比丘。可得受信施不。佛言。破戒比丘。十方諸佛。[4]可不護念。雖名比丘。不在僧數。何以故。持佛禁戒即佛弟子。毀禁戒者即魔弟子。我不聽毀戒之人受人信施。如亭歷子。問。比丘持戒破戒。各自云之。設有直犯麤重之戒。亦只是當寺同處人知。除正犯王法送官司。王臣推勘。無由知之。今據經文。佛令國王大臣治破戒者。國王大臣如何[5]并得。答。若私自破戒人不知者。但招[6]乘道。却不害傳法比丘。今說參預世事。貯畜錢物。不隨護法比丘教令。王臣治罸也。大集經次前之文。[A6]已自辨明此事也。文云。王又白佛言。世尊。言破戒者。有何等相可得知不。佛言大王。有智能知。若有不恭敬三寶[7]知上[8]者耆老同學。樂在居家。常修貪心。遠離法心。樂說世間無益之事。是名比初破戒相。養畜奴婢象馬牛羊驢騾豬。乃至八種不淨之物。是名具足毀禁戒也。名沙門中賊。沙門中旃陀羅也。是惡比丘。即是圊廁。如是比丘不應共住。如是比丘滅解脫燈。若有惡王。擁護如是諸惡比丘。是王便增三惡道種。前惡比丘呵罵責數。如比丘住。應先白王能持法不□[?*支]。王言。是中多有大眾。我當云何驅[9]遺多人。智者聞[10]也。不應復住。便捨去至寂靜處。
乃至前未來世。有信[11]說[A7]已前婆羅門。治惡比丘。為法故捨身命。寧護如此比丘一人。不護無量諸惡比丘。是[12]巳捨身生淨佛土。常值三寶。不久成佛。大王。我不聽一人受畜八不[13]同物。唯聽大眾得受畜用[A8]已。前有人能護治法者。當知是人。乃至十方諸佛世尊大檀越也。問復有諸經。不許國王大臣治罸制[14]勤比丘。此意如何。此遮防無道王臣。雖信佛教。不能毀廢。而於釋子常懷輕賤。或迎比丘犯他顏色。心王瞋怒(便加損故。有此說也)。
國王即是釋迦牟尼。次前經不便說有一持戒比丘覺德。廣說經典。制諸比丘。不得畜非法之物。爾時多有破戒比丘。聞之皆生惡心。刀杖逼之。時有國王。名為有德。為護法故。與破戒比丘戰。國王身被刀箭。聞法歡喜。命終生阿闕佛國。為彼佛第一弟子。覺德却復命終。亦生彼國。為第二弟子。爾時王者即我身是。說法比丘迦葉佛是。護正法者。得如是無量果報。故我今日成就法身。不可破壞。
此下天龍神鬼等稟命加護。
第八 四 述金剛眾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若復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灾鄣。疫病銷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第九 三 述天子眾
爾時大[2]梵王二十八天王。并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當令安隱心不退轉。
第十 三 述鬼眾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第十一 四 述機應交感時眾受持
佛說此經[A11]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下通釋淨土不合有龍鬼等疑難。問。此經疏是淨土所說。如何列娑婆世界龍鬼等邪。答。准佛地論中所說。諸佛報身化身。本非二體。淨土穢土。亦無別性。但隨凡聖垢心淨心識。所見不同。淨土報身即娑婆釋迦也。釋迦牟尼說經時。地前見化身穢土。登地[A12]已上見報身淨土。所聞雖同。所見各異。傳法菩薩。隨勝者所見結集。即云淨土。隨劣者所見結集。即云穢土。佛地經。隨勝者結集。此經亦同故。初指大菩薩所見。今約地前所見。云天龍。況金剛龍天等。多是大菩薩耶。
疏文 第三[3]度讚迴向。
第十二 四十六 釋讚偈中意義
至心懺悔
懺悔[A22]已。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至心發願
(依普賢行願經文發願也。初四偈取長行意義自法為偈。就中最後一句。還是本經中偈。後三偈全寫經偈也)。
發願[A26]已。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各說無常偈)
第二十五上
歎佛
(道場[A27]已終故。歎佛般涅槃真化究竟之德。初依華嚴經出現品。後故我於拘尸下。涅槃經最後闍維分。就中。初兩行結集之文。後普告大眾下。本經文)。
如來應正等覺般涅槃者。如真如。涅槃亦如是。又如實際涅槃。法界涅槃。虗空涅槃。法性離欲際無相際涅槃。我性際涅槃。一切法性際涅槃。如來涅槃。皆亦如是。涅槃無生無出。故無有滅。諸佛如來。為令眾生生忻樂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生戀慕故。示現涅槃。而實如來無有出世。亦無涅槃。如來常住清淨法界。隨眾生心。示現涅槃。譬如日出普照世間。於一切淨水器中。影無不現。或一器破。便不現影。但由器破。非日有咎。如來智日。亦復如是。普現法界。無前無後。一切眾生淨心器中。佛無不現。心器常淨。常見佛身。若心濁器破。則不得見。若有眾生。應以涅槃而得度者。如來即為示現涅槃。故於拘尸那城雙林樹下。說常住佛性[A28]已。慇懃遺教。三徧顯出紫磨黃金色身。普示大眾。三徧逆順入諸禪定。三徧普告大眾。我觀三界不生不滅。有情悉皆究竟清淨無垢。凡夫不知。名曰無明本際。性本解脫。根本無故。所因枝葉。行識名色乃至老死皆悉解脫。眾等應當觀此十二因緣。早求出離。勿受無明愛結役使驅馳。吾今最後付屬。汝當修行。如來在日。以佛為師。如來滅後。以戒為師。如來在日。依佛而住。如來去後。依四念處住。乃至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復難追。涅槃時至。[1]亦教如是。說此語[A29]已。寂然無聲。而入涅槃。然今我等徒眾。禮懺道場將畢。聞此遺教。哀戀如來。故於此時。禮讚涅槃句偈。所生功德。迴眾生。並願離鄣出纏。共成佛道
南無大慈大悲入神通(云云八禮准上)。
至心歸命禮示現分身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
至心歸命禮示現分身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
願我普共(云云)。
眾等至心端坐。聽說如來臨入涅槃最後殷勤遺教。世尊說法畢。顯出紫磨黃金色身。普示大眾[A31]已。即逆順入諸禪定。普告大眾。我以甚深般若。徧觀三界一切六道。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離。畢竟寂滅。[7]聞虗空相。無名無識。永斷諸有。本來平等[8]無等。無高下想。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不可繫[A32]縛。不可解脫。無眾生壽命。不生不起。不盡不滅。非世間。非非世間。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際平等。等諸法故。閑居靜住。無所施為。斷一切相。一無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眾。應斷無明。滅生死始。
願我普共諸眾生(云云)。
爾時世尊說是語[A33]已。復逆順入諸禪定。普告大眾。我以摩訶般若。徧觀三界有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無繫縛者。無解脫者。無主無依。不可攝持。不出三界。不入諸有。本來清淨。無垢無惱。與虗空等。盡諸動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見此法。名為解脫。凡夫不知。名曰無明。惟其性空。即滅諸有。
願我(云云)。
作是語[A34]已。復逆順入諸禪[A35]已。普告大眾。我以佛眼。徧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性本解脫。於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無故。所因枝葉。皆悉解脫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脫。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槃。眾等未脫三界世間。當早求出離。若欲出離。應當觀察十二因緣。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皆是無明憎愛[1]業林。一切行苦。彌滿三界。徧流六道。大苦根本。無明所起。以般若慧。示以性淨。諦觀根本。即斷諸有。根本滅故無明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皆滅。眾[2]等當知。皆因無明。增長三界生死大樹。沒愛河。眾苦長夜。黑闇崖下。繞生死樹。六識為杖。妄念為本。無明䇿使。遊戲六塵。種種苦惱。無能制者。自在如王。故我言。無明即生。念念傷害。眾生不覺。輪轉生死。一切眾生。為此無明起諸愛結。役使驅馳。身心破裂。無明若滅。三界都盡。以是因緣。名出世人。如來去後。尸波羅戒。是汝大師。依之脩行。能得出世。如來在[3]日。依佛而住。如來去後依四念處。嚴心而住。觀身性相。聞於虗空。名身念處。觀受不在內外。不在中間。名受念處。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名心念處。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處。一切行者應當依此而住。於此五濁愛欲之中。應生憂畏無救護想。一[4]貴人身。難可追復。畢此一形。常須警察。無常大鬼。情求難脫。憐愍眾生。莫相殺害。乃至蠢動應施無畏。身業清淨。常生妙在。口業清淨。離諸過患。莫食肉。莫飲酒。調伏心地。令入道果。深思行業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難追。涅槃時至。示教如是。眾等至心依佛語。勤善法趣[5]提。此生不[6]動解脫因。歷劫沉淪誰救拔我。今頭面禮。
願我普共(云云)。
至心歸命禮示現分身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眾等至心。觀想如來紫磨黃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優曇華歷劫難遇。又觀此金色身。累劫勤修難行苦行。為眾生故。出現世間。又想。此身萬德周圓。金剛不壞。示同世法現入涅槃。又想。此身娑羅樹間。師子座上。臨涅槃時。其日即有。明日即無。涅槃會中。四眾八部。瞻仰充足。而我薄祐。當於彼時輪轉諸起。不覩慈光。願我從今脩習禪慧。蒙佛慈悲冥加護念。令我早得見如來身。垢鄣都盡。證此常樂。我今頭面禮。
願我普共(云云)。
南無大慈大悲我本師釋迦牟尼佛。哀愍覆護。我今定慧慈悲增長。此世及後身。乃至成佛不捨慈悲。常相攝受。
願我普共(云云)(乃至次下十二禮悉[7]〔聞〕前也)。
至心懺悔
夫懺悔者。非唯滅惡生善。而乃飜染為淨。[8]迦妄歸真。故不但事懺。須兼理懺。事懺除罪。理懺除疑。然欲懺時。必先於事懺門中。披肝露膽。決見報應之義。如指掌中。悚懼恐惶。戰灼流[9]行。口陳罪[10]伏。心徹罪根(癡愛)。根拔苗枯。全成善性。然後理懺。以契真源。今大眾自入道場[A36]已來。重[11]庿陳罪相。懇切至到。披露丹誠。又約經文。照真達妄。計其罪鄣。盡[A37]已消除。但恐因修時覆。想前𠎝往。憂疑未泯。是以更須理懺。用豁餘情。然理懺者。須深達我法皆空。性相本淨。從前雖[A38]已理懺。未盡根由。今道場將終。須窮源底(若三七日未滿。一卷經偈[A39]已終。即云禮經一徧[A40]已終。須窮源底)。遂因讚禮。佛入涅槃因緣之次。便依涅槃經內。佛為阿闍世王。作決定之心。除逆罪根本。而為理懺(作決定心者。闍王欲到佛所。其心猶疑。佛遙見王來。告大眾言。阿闍世王。猶有疑心。我今當為作決定心)。良由彼王[A41]已自懇苦悔責。即事懺[A42]已。徹於心肝。故佛但約理門。為除疑念。是故經云(第十九也。於中略取懺悔關節。不次第寫之。然皆是經文。但略之而不添也)。爾時王舍大城。阿闍世王。其性弊惡。喜行殺戮。具口四惡。貪恚愚癡。其心熾盛。唯見現在。不見未來。純以惡人而為眷屬。貪著現世五欲樂故。父王無辜(設有辜而害。亦是非逆。況於無辜。故下云橫加也)。橫加逆害。因害父[1]王。妄生悔熱。身諸瓔珞伎樂不御。心悔熱故徧體生瘡。臭穢不可附近。尋自念言。我今此身[A43]已受華報。地獄果報將近不遠(害父貪王位者。西國古來不少。唯闍王現受瘡報者。一以父王慈念倍常。二以闍王徃昔曾發菩提心。不合墮地獄。此二義皆在下文)。爾時其母字韋提希。以種種藥而為傅之。其瘡遂增。無有降損。王即白母。如是瘡者。從心而生。非四大起。若言眾生有能治者。無有是處。時六大臣。相次進問(一日月稱問云。王何愁悴。為身痛邪。為心痛邪。二藏德問。大王何故面貌憔悴。㫳口乾焦。音聲微細。三實德問。王何脫瓔珞。首髮蓬亂。戰慄不安恚。四智惑問。如失國者。如泉枯涸。五吉德問。面無光澤。如日中燈。如[2]〔盡〕時月。六無畏問何憂愁。如失侶客。其身痛。心痛之言。六皆[3]〔聞〕也)。王皆自責。痛悔前𠎝。我之癡盲。無有慧目。[4]近脣口乾焦。音聲微細。戰慄不安。云何問言愁悴。為身痛心痛邪。王言信諸惡友提婆達多。正法父王橫加逆害。曾聞智者說五逆人必定墮於阿鼻地獄。經無量劫受大苦惱。我今[A44]已近地獄熾火。云何身心而得不痛(王答一云。我今身心豈得不痛。我父無辜。橫[A45]加逆害。我從智者。聞五逆人不脫地獄。云何身心而得不痛。此中身心言。及無醫言。六皆〔聞〕也。答二。即上云。我之癡盲乃至逆害也。次云聞智人說。若於父母佛及弟子起於惡業。在阿鼻獄。故我心怖。答三云。我父慈愛。特見矜念。徃聞相師。相師答言。是兒生[A46]已。定當害父。雖聞是語。猶見瞻養。曾聞智言。姦母及尼。倫僧鬘物。殺發心人。害及其父。必墮阿鼻。答四云父王慈念。常以安樂。安樂於我。而我背恩。反斷其樂。智[5]〔知〕說害父。當於無量劫受大苦惱。答五云。我如愚人。但貪其味不見利刀。如食雜毒。不見其過。如鹿見草。不見深[6]〔未〕如鼠貪食。不見猫狸。我亦如是。見現在樂。不見未來苦。聞智人言。寧於一日受三百鑽。不於父母生一念惡。我今[A47]已近地獄熾火。答六云。我近惡友。不觀口過而[7]〔樂〕害。定知地獄而無救濟)此六大臣。是六師弟子。各讚其師。勸王歸向(六臣皆有[8]〔師〕王莫愁苦等言。又皆說偈曰。若常愁苦。愁遂增長。如人喜眠。眠則滋多。貪婬嗜酒。亦復如是。其別者云。言地獄誰往見之。王言無醫者。今有大醫。名富闌那。一切知見。說涅槃道。無業無報。二云法有二種。一者出家。二者王法。王法害父無罪。如迦羅蟲要壞母腹。乃至螺懷姙等法應如是。若出家者。乃至蚊蝱殺亦有罪。今有大師末伽梨。說一切眾生身有七分。地水火風苦樂壽不可毀害。七分空中無妨礙故。三云若父王修解脫者。害則有罪。若治國者殺則無罪。如[9]〔何〕少水亦名無水。非無水也。大王雖言小法名為無法。實非無法。一切眾生皆有餘業。故受生死。先王餘業。王殺何罪。今有大師毗羅胝子。說一切眾生。若是王者。自在隨意造作善惡。悉皆無罪。如火燒物。無淨水俱洗。地俱載。風俱〔吹等。〕如樹秋斫春生。人亦殺[10]〔三〕還生。當有何罪。眾生苦樂不由現在。[11]〔俱〕精進持戒。遮現惡果。眾苦盡故即得解脫。四云昔者有王。名羅摩。害父繼位。云云。引十王害父無一人入地獄者。今今大師欽婆羅。說自害偷婬妄語飲酒等悉無罪。若恒河南施一切眾生。恒河北殺一切眾生。無福無罪。五云誰來誑王言有地獄。如刺尖鳥色。水濕石坐。風動火熱。誰之所作者。有大師迦旃延。說殺眾生心無慚愧。即不墮惡。猶如虗空不受塵水。有慚愧者即入地獄。如水潤地。一切眾生皆是大自在天所作。天喜則樂。天瞋則苦。六云先王雖恭敬沙門。不能承事諸婆羅門。心無平等。則非剎利。大王今者力欲供養諸[A48]婆羅門。殺害先王。當有何罪。夫殺害者。殺害壽命。命名風氣之性。不可殺害。當有何罪。有大師若提子。說無施善無父母。今世後世一切眾生。經八萬劫。生死自脫。其六臣各讚師知見慈悲平等解脫。及勸王歸依獲益。皆大同也)。王皆答言。審能如此。除滅我罪。我當歸依。
爾時大醫名曰耆婆。往白大王。得安眠否。王以偈答。豈得安眠(若斷煩惱。不染三界。得涅槃。說深義。身口離過。心無[12]〔疑熱〕住寂懷慚。乃至破四魔等八偈。皆結云乃得安隱眠。又說無明煩惱乃至盜未獲財等六偈。皆結不得安隱眠。下引魚在陸等是。次下長行。非偈文也)。如魚[13]在陸。如鹿在弶。如王失國。我亦如是。當有何樂得安眠邪。耆婆答言。王雖作罪。心生重悔。而懷慙愧。佛說慙愧是二白法。能救眾生。猶如濁水置之明珠。水即為清。王若懺悔懷慙愧者。罪即除滅。清淨如本。善哉大王。能信因果。願莫愁怖。有佛世尊。一切知見。憐愍一切。如子羅睺。隨善眾生。如犢逐母。為大良醫。非六師等。大王能信。唯願速往。闍王答言。如來眷屬如旃檀林。吾極惡人。云何當往。恐不顧念。爾時虗空尋出聲言。無上佛法將欲衰殄。佛日將沒。法山將頹。佛[14]告去世。王之重罪更無治者。汝今[A49]已造阿鼻地獄極重之業。必受不疑。此獄間無暫樂。故名無間。不聞八熱地獄暫遭涼風。寒地獄中熱風暫至。各得少樂。餘諸地獄數死數活。亦得暫樂。阿鼻地獄都無此事。故名無間。假使一人。獨墮此獄。其身長大。八萬由旬。徧滿其中。間無空處。其身周徧。受種種苦。設有多人亦各徧滿。不相妨礙。故名無間。此獄四方有門。各有猛火。交過通徹。八萬由旬。周帀鐵牆。鐵網彌覆。其地亦鐵。上火徹下。下火徹上。其中罪人如[15]冥在鐵。脂膏焦然。唯願大王速往佛所。除佛世尊。餘無能救。王聞是語。覺身戰慄。仰而答曰。汝為是誰。不現色像。空聲告曰。吾是汝父頻婆娑羅。汝今當隨耆婆所說。莫隨邪見六臣之言。時王聞[A50]已。悶絕僻地。身瘡增劇。臭穢倍前。雖以冷藥塗而治之。瘡蒸毒熱。但增無損(此下第二十卷)。
爾時世尊大悲導師。為阿闍世王。入月愛三昧。放大光明。其光清凉。往照王身。身瘡即愈。王覺瘡愈。身體清涼。不知其由。問耆婆。耆婆答言。是天中天所放光明。是光無根。非熱非冷。非色非無色。欲度眾生。故使可見。以王先言。世無良醫療治身心。故放此光。先治王身。然後及心。王言世尊亦見念邪。耆婆答言。如人七子。病者偏憂。非不平等。佛利眾生。不觀種姓貴賤。唯善心者則便慈念。此之瑞相。即月愛三昧所放之光(如月光令華開[1]〔路〕人心喜。鬱蒸除滅。一切愛樂。此之三昧亦復如是。令善心發。行道者喜。貪瞋熱除。故名月愛三昧)。
爾時闍王。即命大臣。令辦供具。與其夫人。嚴駕車乘。國民隨從。拘尸大眾遙見王來。佛告大眾。阿耨菩提近因緣者。莫先善友。闍王若不順耆婆語。來月七日。必定命終。墮阿鼻獄。爾時大王。即至佛所。仰瞻相好。如真金山。世尊告言。阿闍世大王。王聞歡喜。即作是言。如來顧命。真知悲憐等無差別。即白佛言。世尊。假使我今得與梵王帝釋坐起飲食。猶不欣悅。得遇如來一言顧命。深以欣慶。
佛告大王。今當為汝說正法要。凡夫常當繫念身有二十事。所謂(一句一事)空無無漏。無諸善本。生死未調。深坑未出。[2]何以見性。云何脩定。無常無我。八難難離。怨家常逐。無法遮有。三惡未脫。具惡邪見。未度五逆。生死無際(下二句一事)。不作善業不得果報。無有我作他人受果。不作樂因終無樂報。若有造業果終不失。因無明生亦因而死。去來現在常行放逸。作是觀[A51]已。不樂生死。即得正觀。爾時次第觀心生住滅相戒定慧相。若不作惡。無有死畏三惡道畏。若不繫心觀察是二十事。心則放逸。無惡不造。阿闍世言。我從昔來。初未曾觀是二十事。故造眾惡。今有死畏三惡道畏。自我招殃。造[3]慈重惡。是二十事設觀不觀。必定當墮阿鼻地獄。佛告大王。一切諸法性相無常。無有決定。大王云何言有決定當墮。王白佛言。若爾我之殺罪亦應不定。佛言善哉。殺無定相。何者是父。[A52]但於五陰妄生父想。[4]色若是父。四陰應非。界入亦爾。如是色不可害。陰亦不可害。其性不住。過去[A53]已滅。未來未至。現在念念滅。色既不定。殺亦不定。報亦不定。汝父昔於佛所脩善。今得為王。諸佛若不受其供養。則不為王。若不為王。汝則不為王。汝若不為王。汝則不害。汝若有罪。諸佛亦罪。汝父先有惡心。殺五通仙。令失神通。自作自受。云何汝言父王無辜。若無惡業。即無惡報。
眾生狂惑凡有四種。一貪狂。二藥狂。三呪狂。四業狂。狂人作惡終不犯戒。若還得心亦不名犯。王本貪國逆害父王。貪狂所作。王何得罪。如醉害母。醒[A54]已悔恨。亦無業報。王今貪醉。非本心作。既非本心。云何得罪。幻作男女。山[5]谷聲響。鏡中面像。夢五欲樂。愚癡謂實。智知虗妄。殺亦如是。凡夫謂實。佛知非真。大王。殺法殺業。殺因殺果。及以解脫。我皆知之。而無有罪。王雖知殺。云何有罪。如人知酒不飲不醉。又如知火亦不燒然。王雖知殺。云何有罪。又如人於日月出時作種種罪。雖因日[6]月無罪。殺雖因王。王實無罪。如王宮中常勅屠羊。心初無懼。人畜雖殊。寶命無異。云何於父獨生懼心。大王。世間之人是愛僮僕。不得自在。為愛驅使而行殺害。設有果報。乃是愛罪。王不自在。當有何咎。大王。夫眾生者名出入息。斷出入息故名為殺。諸佛隨俗亦說為殺。大王。色是無常。從無常因生色云何常。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以無常故苦。以苦故空。以空故無常。苦空無我為何所殺。殺無常者得常樂涅槃。殺苦得樂。殺空得實。殺於無我而得真我。大王。若殺無常苦空無我。則與我同。我亦殺於無常苦空無我。不入地獄。汝云何入。
爾時闍王如佛所說。觀色乃至觀識。作是觀[A55]已。即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色是無常。乃至識是無常。我本若能知者則不[7]作。世尊。我昔曾聞。諸佛世尊常為眾生而作父母。雖聞是語。猶未定審。今則定知。又聞須彌山王四寶所成(金銀琉璃頗梨)。眾鳥集處即同其色。我今來至佛須彌山。則與同色。同色者。知諸法無常苦空無我。我若不遇世尊。當於無量阿僧祗劫在大地獄受無量苦。我今見佛所得功德。破壞眾生所有一切煩惱惡心。
佛言。若能如是則常在阿鼻。為眾生受苦。不以為苦。爾時摩伽國無量人。發阿耨三菩提心。以如是等發大心故。闍王重罪即得微薄。王及夫人綵女。悉皆同發三菩提心。王語耆婆。我今未死。[A56]已得天身。捨於短命而得長命。捨無常身而得常身。令諸眾生發菩提心。即是天身長命常身。即以種種香華瓔珞供養。說偈讚佛。
佛讚闍王。善哉善哉。能發此心。莊嚴大眾。常當勤脩菩提之心。從是因緣。當得消滅無量惡故。王及國人辭佛還宮。
敬白現在道場實心懺悔之眾。闍王先自悔責。方見如來。[1]語諸法皆空。達眾緣無性。尤悔迷倒妄造惡因故。發大菩提心。證真常樂我淨。我等從無量劫來。未免惡逆因緣。多日[A57]已自懺除。亦聞闍王先悔。今更聞涅槃妙典。佛自說懺根元。根元既本空無。豈可安然妄執。無妄無執。即不與貪愛為奴。既不事於貪瞋。即造罪因緣永絕。身心清淨。淨如琉璃。諸所作為皆是真性。斯為究竟真實懺悔。
懺悔[A58]已。歸命禮三寶。
至心發願
(依普賢行願發願偈。今道場[A59]已終。故最後發華嚴大部之未究竟。至於菩提樹下成正覺願)。
發願[A62]已。至心歸命禮三寶。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涅槃經第五)
(各說無常偈)
圓覺道場修證禮懺廣文卷第十六
校注
[0489006] 心一作身 [0490001] □疑說 [0490002] 百下麗藏有千字 [0490003] □疑福 [0491001] 惠疑思 [0491002] 第疑文 [0491003] 最疑寶 [0491004] 可疑所 [0491005] 并疑辨 [0491006] 乘疑業 [0491007] 知疑和 [0491008] 者字疑剩 [0491009] 遺疑遣 [0491010] 也疑之 [0491011] 說已前疑心王及 [0491012] 巳疑王 [0491013] 同疑淨 [0491014] 勤疑勒 [0491015] 屬疑利 [0491016] 終疑義 [0492001] 消疑清 [0492002] 梵下麗藏有天字 [0492003] 度疑慶 [0493001] 向疑同 [0493002] 遊疑逝 [0493003] 裏疑哀 [0493004] 如疑知 [0494001] 友字更勘 [0495001] 亦疑示 [0495002] 起疑超 [0495003] 共疑苦次同 [0495004] 盡疑書 [0495005] 備疑循 [0495006] 盡疑界 [0495007] 聞疑同次同 [0495008] 無等二字疑衍 [0496001] 業疑叢 [0496002] 補入等字 [0496003] 補入日字 [0496004] 貴疑失 [0496005] 題上疑脫菩字 [0496006] 動疑勤 [0496007] 聞疑同 [0496008] 迦疑達 [0496009] 行疑汗 [0496010] 伏疑狀 [0496011] 庿疑廣 [0497001] 王一作已 [0497002] 盡疑晝 [0497003] 聞疑同下同 [0497004] 近字疑剩 [0497005] 知字疑衍 [0497006] 未疑水或井 [0497007] 樂字更勘 [0497008] 師疑大 [0497009] 何疑河 [0497010] 三疑之 [0497011] 俱疑但 [0497012] 疑熱疑熱惱 [0497013] 在經作處 [0497014] 告疑若 [0497015] 冥字更勘 [0498001] 路字更勘 [0498002] 何以經作以何 [0498003] 慈疑茲 [0498004] 色若經作若色 [0498005] 谷聲響經作問響聲 [0498006] 月下疑脫日月二字 [0498007] 作下經有罪子 [0499001] 語疑悟 [0499002] □疑慧【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74 冊 No. 1475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