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圓覺道場禪觀等法事禮懺文卷第八

第十上

(金剛藏十六唱七十偈懺疑慢)

歎佛

如來應正等覺成正覺時於一切義無所觀察於法平等無所疑惑無二無相無行無上無量無際遠離二邊住於中道出過一切文字言說知一切眾生心念所行根性欲樂煩惱染習舉要言之於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諸法普現一切眾生心念根性樂欲為無所現是故說名諸佛菩提如佛應正等覺成正覺時得一切眾生量等語意業得一切法一切剎一切三世一切佛一切語言量等身語意業如來成正覺時於其心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無生無滅無我無非我性乃至亦復無有成正覺性至心歸命禮

問諸佛煩惱

於是金剛藏菩薩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日清淨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躡前段文為此疑本)何故復有一切無明(疑為真能生妄)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疑謂說妄為真)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牒而縱之責無窮過)唯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據此三難諸典無文唯佛了知登地受今乃請示末世凡夫故曰無遮)及為[A1]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A2]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第一 五 述菩薩申疑難

(難云本來成佛煩惱何生若無生中而妄生者如來成佛同本無生無生之中還應生妄)

於是金剛藏菩薩 展聞破執顯圓靈
因承慈誨開蒙昧 幻翳朗然慧日清
雖喜會中聞妙覺 又憂未世滯疑情
遂更諮論成佛義 欲令頓教久流行
若諸異類皆成佛 云何前說本無明
無明敵體違明覺 何故今云佛本成
凡夫是佛生煩惱 阿閦還應煩惱生
兩般一種名成佛 生煩惱義理應平(成佛義等生否應齊)
齊生佛果可尊貴
齊否迷從見若嬰(遠現事也) 唯願無遮開秘藏
永除疑悔信堅貞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未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蜜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末世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第二 三 讚問許說

爾時佛告金剛藏  乃能為眾決斯疑
斯為祕密幽深法  教誨菩薩最上機
大乘了義了於此  能今決定入玄微
汝今諦聽吾當說  剛藏默然待住持

正說四

  • 一反覆起疑之本
  • 二喻釋現起之疑
  • 三顯淺難造深
  • 四結問不當理

初中三

  • 一總指輪迴
  • 二真隨妄轉
  • 三結指前疑

今初於

第三 十二 中且於文前詳經文勢

懸述佛意云

善男子等汝當知  此義難明須諦思
難有五重深淺別  實為秘密洞玄微
曠却難聞難信順  信為難解(三也)解難疑(四也)
疑者復難親決了(五也)  妙門開節只於斯
良由佛與眾生義  對看全順又全違
同一真源(全順)迷悟別(全違)  便分兩界各全非
世界渾將法界異  法界常安世界危
悟時世界成空幻  迷時法界眇難窺
如人只在家中睡  夢中處所便全離
家鄉大國豐饒處  夢在邊方難苦時
相去迢迢數方里  意云隔世無(沒音)歸期
欲覩田園家宅事  無因得見一毫𨤲
夢界渾將家界□  家界安寧夢界危
覺時夢界都無有  夢時家界杳難窺
汝等試將法喻對  頭頭比類始應知
方驗一源二界事  五難之語豈後施
是故華嚴入法界  新飜品號不思議
善財方是遊行者  豈可常人欲例之
法界觀成方暫入  入時凡聖沒邊陲
前說眾生成佛時  良由正是觀成時
疑者專思□界想  說者專觀法界奇
問答徵酬難決了  只緣兩兩不相知
善逝前論法界親  則藏今將世界推
故佛先譚世界相  欲令離此正思惟

善男子一切世界(總指情器二種世界以下六對辨輪迴之相)(創變)(證極)(新新而起)(念念落謝)(過去)(未來)(住劫)(空劫)(成劫)([A3]壞劫)(現行)(調伏)念念相續(情器皆依妄念既所依不斷故能伏亦然)循環往復(器界空[A4]已復成界成[A5]已復生)種種取(執著)(厭離)皆是輪迴(皆是顛倒妄心變現遍迴之想上皆極指輪迴次下真隨妄轉法說云)未出輪迴面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如是夢見實物物亦夢也)

第四 五 述總

指輪迴及真隨妄轉法說之文也

世界始終生[A6]已滅  右今前後有還無
成住壞空唯聚散  生老病死計須臾
業緣念念常相續  報應循還不久居
天上人間而往復  定離八難或三途
是非取捨忻將厭  善惡貪瞋細與麤
皆是輪迴本[A7]末狀  百千方却守昏衢
只用此必而辨覺  覺還流轉遂迷愚
如夢自看身本相  本相還成夢裏軀
世有四般顛倒事  能迴本總使差殊
佛自說之審聽取  [A8]卻將[A9]此法試何如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

第五 二

有人閑暇臨堦坐  堦下澄一小池
動轉眼睛而顧視  乍如池浪被風吹
池水何曾波浪起  池由眼動豈開池
池喻眾生成佛處  波如流死生時

又如定眼由迴轉火

第六 二

小小杖枝約二尺  杖頭火爇可三分
把取望空急急旋  空中赤相便成輪
真火三分觀不見  赤輪是妄[A10]卻呈人
火如成佛真心體  輪似輪迴生死身

雲駛月運

第七 三

亭亭皎月當天上  莫莫輕雲映月飛
雲走正西形勢速  月向東行亦不遲
[A11]卻思月體元西□  只緣雲映似東移
欲見月輪依本位  須待輕雲散盡時
此是人間形相物  東西顛倒尚如斯
況於圓覺非空有  情見如何得決疑

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第八 三

兩岸右來元不動  三峽中船似鳥飛
只為船行極迅速  便看岸勢亦奔馳
欲教岸住船先住  船去難令岸不移
但得妄心一念淨  眾生即佛自然知
若能頓達元來寂  情見輪迴智不隨
還似的知岸不動  設覩奔波亦不疑

善男子諸旋未息(眼目雲舟也喻生死垢心)彼物先住尚不可得(水火月岸也喻圓覺)何況輪迴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正合也)是故汝等便生三惑(前三種疑)

第九 三 述經第三結指前疑

世尊重告善男子  四喻昭鄣義[A12]已成
眼目雲舟若未息  水火月岸尚難停
何況垢心曾未淨  觀佛圓明豈見□
故令圓覺還旋復  遂使前來三惑生
上來反覆疑情了  據此心中早合醒
況復空華金鑛喻  昭昭曉示轉研精

以下喻釋現起之疑文二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A13]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不[A14]知華因翳有妄說從空而生不知迷真故妄生又執真能生妄既得翳差即不見華聞說從翳而生又執何時更翳以喻比來迷倒妄見輪迴因聞普眼法門了悟根塵普淨聞道因除迷心故得清淨不是新得妙門又執早晚更迷猶如何時更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翳不□花期花不隨翳生但翳故妄見華非實生二法各不相知況復一空一有故云不待也)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虗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善男子當知虗空非是暫有非是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虗空平等本性

第十 六 述空中華無起滅喻

有人風熱衝於眼  眼裏因茲翳病生
便見空華星散起  紛紛零落乱縱橫
一朝翳差華還歇  謂言因差始華停
念念專疑還翳起  復恐空華待翳起
復恐空華待翳迎  翳元不與華期約
華亦不隨翳便生  翳華二法非相待
況於一有一空名  空本無華非起滅
涅槃生死坦然平  眼睛常在非華翳
妙圓覺照離虧盈  迷時生死如華起
悟時寂滅似華停  圓覺離華[1]起兼離翳
雙袪生死及無明  虗空不是無而有
從無始際自然成  況復如來隨順覺
覺為空體更精靈

善男子如銷金鑛金非銷有[A15]已成金不重為鑛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不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第十一 四 述金中鑛不重生喻

鑛裏有金元自在  但緣鑛離便如無
烹鍊鑛銷金出現  驗金與鑛本來殊
金非銷有因銷顯  顯來精妙不重麤
經無窮時常不壞  不應說道屬功夫
如來覺性還如是  本來圓淨類明珠
迷時雖隱無增減  妄盡圓彰離智愚
若道眾生不是佛  便如圓覺彼時無
若謂如來還妄起  如金再被鑛來塗

第十二 八 總述二喻同異之意

上來二喻非重說  防疑答難兩相資
剛藏本陳三問因  今詳佛答悉無遺
一疑本佛無明起  二疑呼妄作圓知
三疑果佛還生妄  如來一一為通之
妄法如華無起滅  初云成佛[A16]已無非
圓覺離於華與翳  次通本不認迷癡
華鑛迷無重起義  況於果佛聖中師
此答第三佛妄起  三重鉤鏁實精微
華喻總酬三種難  鑛喻偏通最後疑
此疑過重須明示  故令再喻絕瑕疵
若唯標舉空喻□  但彰頓悟闕修時
恐有撥無因果病  忽因此起更難治
若但指陳金鑛喻  本清淨義又成虧
鑛且不空須持鍊  便如煩惱有根拔
既失真常圓淨理  [A17]卻成增減屬營為
故說兩門相解縛  皎然法義等琉璃

次下第三顯淺難造深文二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第十三 三 述初所造離念

演宗答義俱終畢  恐滯名言續又袪
欲表深[1]去不易造  莫將分別契如如
圓覺妙心絕對待  故標為本佛諸餘
成佛不成皆義說  菩提寂滅亦空虗
無妄輪迴及解[2]解  亦非修證後方除
以楔出楔誰留楔  稽首如空無所居

次下述第二能造帶情文四今此一段經有三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親證所現涅槃(小智也)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凡心也上第一舉喻彰劣也)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上皆第二舉喻顯情也)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上皆三誡息妄心也)

第十四 四 偈述

上明所造玄玄妙  欲彰能□固疑難
小智凡心皆不入  以斯兩類例多般
四果身心皆斷滅  尚不能至自泥洹(小智也)
何況思惟分別[3]旨  測度如來大涅槃(凡心也)
如人聚集諸螢火  欲燒四寶大峯巒
縱使勤勞經累月  豈能損著一毛端
故佛先斷□妄本  妄心須向自心看
真妄根源既了達  此類方從佛境觀

次下當四中重彰妄義及大文第四結問不當理(偈文二唱)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A18]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縱實有思惟尚不能證覺何況此心早亡如於空華自無其體向上更欲求證何異空華結果故云展轉妄想也)無有是處(上皆重彰義下結問不當理)善男子虗妄浮心多諸幻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列非為正問

第十五 三 釋文

此後重彰妄想義  猶恐分別未全忘
有作思惟從想起  起因塵境屬無常
本非自[A19]己真心體  [A20]已似空華乱眼光
用此辨於佛境界  空華結果豈相當
虗妄浮心多巧見  不能方便入真場
即驗汝言屬分別  非為正問自思量

第十六 五 釋難

(初一偈敘難意後四偈通釋)

經文前後似相違(前讚善哉此責正非)
不言復恐後人疑 前讚善哉如是問
今云非正毀其詞 讚者美其發起問
青之欲表理難窺 此科疑處根元病
最彰圓宗頓悟機 若不微尋諮問佛
學人世世積迷癡 [4]微起有功又讚歎
照然豈不意如斯 今欲結成真實理
直令進入不思議 須可分別諸言論
始得情忘絕百非 剛藏所[*]微意在責(責此之過始彰[*]〔微〕起有功也)
責之始顯理精微(乍看前後相違細詳始終符合也)
理顯功歸剛藏力
責之兩意轉增暉

至心懺悔

佛名經云佛告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夫欲懺悔一切罪鄣令得根本永滅盡者先當運心欲得滿足諸波羅蜜欲得成就無上菩提欲得滿足一切菩薩行願應作是念我學過去未來現在菩薩修行大捨破骨出心施於眾生如智勝菩薩及迦尸王菩薩捨妻子等布施貧乏如不退菩薩及阿翅羅那王須達拏菩薩莊嚴王等菩薩入於地獄救苦眾生如大悲菩薩及善眼天子等齊救惡行眾生如善行菩薩及勝行等菩薩捨頂上寶天冠并剝頭皮而與如勝上身菩薩及寶髻天子等菩薩捨眼布施如愛作菩薩歡喜行菩薩月光王等菩薩捨耳鼻施諸乞者如無怨菩薩及勝行王菩薩捨齒施諸眾生如華齒王菩薩六牙象王等菩薩捨舌布施如不退菩薩及善面王等菩薩捨手足布施如常精進菩薩及無憂王堅意王等菩薩壞身出血布施眾生如法業菩薩善意王月思天子等菩薩捨肉髓如安隱菩薩饒益菩薩及一切施王等菩薩捨大腸小腸肝肺脾腎如善施菩薩降魔自在菩薩及自遠離諸惡王等菩薩捨身一切大小支節如法自在菩薩及光勝天子等菩薩捨皮如清淨藏菩薩及金脇鹿王等菩薩[1]平足指如堅精進菩薩閻浮提自在王等菩薩捨連肉指甲如不可盡菩薩及求善法天子等菩薩以此布施乞者如無悔厭菩薩無礙王菩薩捨身飼虎如摩訶薩埵王子菩薩打骨出髓供養般若波羅蜜如薩[2]陀崙菩薩秤身代鴿及與貧窮眾生作給使者如尸毗王菩薩捨身飼五羅剎如慈力王菩薩捨四天下大地及莊嚴如得大勢至菩薩及勝功德月天子等菩薩為求迎法生難遭想有人說言若能投身七仞火坑當施汝法菩薩聞[A21]歡喜涌躍作是思惟我為法故尚應久住阿鼻地獄何況纔入人間火坑奇哉正法甚為易得[A22]但與我說為入火坑如求善法菩薩金剛思惟菩薩處於王位求正法時乃至[A23]但為一文一字一句義生難得想能悉罄捨海內所有若近若遠國土城邑人民庫藏園池屋宅樹林華果乃至一切珍奇妙物宮殿樓閣妻子眷屬及以王位悉能捨之於不堅中求堅固法為欲利益一切眾生勤求諸佛無礙解脫究竟清淨一切智道如大勢德菩薩及勝德王菩薩等一切菩薩舍利弗舉要言之過去未來現在諸菩薩一切波羅蜜行我亦如是具足成就為欲成就如是行故常須懺悔無始[A24]已來所有罪鄣欲懺悔時復先知罪業生起因緣然後運心懇倒懺洗乃可消滅罪因緣者良由不能善守六根即生三漏漏業相續廣造𠎝違皆以獨頭無明為煩惱種今當先懺獨頭無明我等自[3]後無始世界受身[A25]已來經無量劫一一劫中受種種身一一身中造諸惡業如世界微塵數一一惡業感報恒沙一一報中受無量苦如此等苦皆由無明為業諸種當以菩提心日照彼無明無明即明是為懺悔無明既無萬惑都盡從前因無明所起罪業不可憶知今日至誠發露懺悔願皆消滅(上懺根本無明是一切異生通皆具有之者俱生任運不因師宗此下別懺邪見分別起者亦是無明之類)

又我等自[*]後無始劫來至於今日惑染邪見入外道宗妄想沈迷習行邪法從於冥諦世性微塵執我自然徧空自在稟受邪教毀謗佛宗六師乱神四倒迷見此罪之重永滅善根願於生生更參習或在聲聞學眾非行大乘果非因生因不感果如是等見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皆悉懺悔(此下懺三毒)

又復無始[A26]已來恣行三毒貪瞋癡火晝夜熾然對境觸心焚燒三有於好色所起於貪心於惡色所起於瞋心於無記所起愚癡心周徧推求無時暫息或於五欲境界起貪瞋癡或以三受因緣起貪瞋癡或以善法起貪瞋癡或於不善法起貪瞋癡由此三心增於見慢深於巨海重於丘山不可具陳不可具說今日慙愧發露至心懺悔願皆消滅

又復無始[A27]已來恣於驕慢有其七種依於三品人處及我德處而生所謂依於我蘊而起我慢[A28]己高舉(此有七慢次第與諸論不同諸論我慢當第四今以我為根本故以為初)由計我故於他下品人邊起於慢也所謂於劣[A29]己人邊[A30]己為勝於等[A31]己人邊[A32]己為等雖當其分而有慢心又於中品上品之人起於過慢謂於等[A33]己人邊[A34]己為勝於勝[A35]己人邊[A36]己為等慢過前故又於上品之人起慢過慢謂於勝[A37]己人邊[A38]己勝彼倍過前故又於上品之人起於卑慢謂於多分勝[A39]己人邊[A40]己少分不及於他(上四從三品人起)又於少證勝德法中起增上慢雖得少分[A41]己得多又於[A42]己全無所得勝德法中計[A43]己有德起於邪慢(邪慢全無計有增上慢即於少計多上二皆從勝德而起也) 又從前慢及過慢卑慢等三慢之中展轉交絡復成九慢(此九出婆娑論文大乘中不見其文)所謂於等計我勝(過慢)於等計我等(慢)於勝計我劣(𢍉慢)於勝計有勝(𢍉慢)於等計有等(慢)於等計有劣(過慢)於等計無勝(慢也)於等計無等(過慢)於勝計無劣(𢍉慢)由此種種慢[A44]己凌他[4]謂過惡於勝德法及有德之人心不謙下不親善友不聞勝法鄣於聖道由此生死輪轉無窮受諸苦惱今日覺悟皆悉懺悔又復無始[A45]已來常懷疑惑聞諸理事猶豫無決於佛法僧寶實德能中[1]不能中不能深忍樂欲由不忍故鄣於正法聞說善因樂果惡因苦果乃至禪定解脫諸波羅蜜皆悉疑惑雖不誹謗不能決忍由此猶豫終不趣入長淪生死無有出期或雖歸心三寶信向因緣猶於所宗之教所事之師種種疑慮或疑教非決定修之抂費功勞或疑師說不明乖於實義或疑師雖明了於我無度脫心或疑我是鈍根修之竟無所益如逢岐路左右皆疑俛仰之間豈能前進設令舉步迴二鼠既遷前程豈達虧於限約失於所求最是疑心修證懷疑亦復如是當知鄣於禪定最是疑心定力既無甘後業道多生業種善惡難知鬼獄人天知[2]人何路如是猶豫無量無邊歷劫[A46]已來惑乱於我今覺悟此義[A47]作決定之心上來種種疑情皆悉懺悔

上來[A48]已懺獨頭無明貪瞋癡慢疑慮等竟因此煩惱所起惡業猶未披陳今此虔誠以偈懺悔

我等[3]主居五濁世  造諸惡業罪無邊
殺生不知他苦痛  婬盜惛迷悅目前
妄言綺語多虗誑  兩舌惡口毀仁賢
意業常營貪癡恚  不思良友善因緣
今日志誠歸命懺  三業罪滅淨心堅
嚴持香華供養佛  懺悔同歸清淨源

懺悔[A49]至心歸命禮三寶

至心發願

願我等乘是懺悔無明三毒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常遇明師常聞正法生生覺悟世世不迷離貪瞋癡具戒定慧又願乘是懺悔慢疑所生功德生生世世謙卑退讓親近勝人若聖若凡一切恭敬所聞之法決擇無疑所遇正宗得決定信於三寶實德勝能深忍樂欲又願乘是懺悔十惡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以檀波羅蜜為福德因以尸羅波羅蜜為離垢因以羼提波羅蜜為相好因以毗離耶波羅為加行因以禪波羅蜜為證入因以般若波羅蜜為成佛因具[4]三解脫五分法身四智成就十力圓滿然後大悲方便救度眾生妙觀察智如應說法人天三界並證無餘涅槃凡聖久居同入薩婆若海

發願[A50]至心歸命禮三寶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一切諸世間  生者皆歸死  壽命雖無量
要必當有盡  夫盛必有衰  合會有別離
壯年不久停  無有法常者

(上皆出涅槃經第二卷)

如是悟無常  謹慎勿放逸  不放逸不死
放逸是死句  不放逸最勝  當為諸天王
放逸生死本  謹慎是勝道  是故捨放逸
常得受快樂

(上皆出正法念經第三十)

第十一上

(禮五十三佛自述懺勸請隨喜迴向發願)

歎佛

我今歸依諸善逝  我禮德海無上尊
如大金山照十方  唯願慈悲哀攝受
身色金光淨無垢  目如清淨紺琉璃
吉祥威德名稱尊  大悲慧日除眾闇
佛日光明常普徧  善淨無垢離諸塵
牟尼月照極清涼  能除眾生煩惱熱
三十二相徧莊嚴  八十隨好皆圓滿
福德難思無與等  如日流光照世間
如大海水量難知  天地微塵不可數
如妙高山叵稱量  亦如虗空無有際
諸佛功德亦如是  一切有情不能知
於無量劫諦思惟  無有能知德海岸
  • 南無大慈大悲入神通大光明藏現諸淨土以應圓機我本尊毗[A51]盧遮那佛
  • 南無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於眾生覺地光嚴住持一切諸佛
  • 南無身相融通言音無礙同說圓覺經者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
  • 南無具大慈悲有大誓願盡於未來守護圓覺經者三世諸佛
  • 南無大慈大悲娑婆世界隨機赴感全體應現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 南無普光如來五十三佛等一切諸佛
  • 南無普光佛
  • 南無普明佛
  • 南無普淨佛
  • 南佛多摩羅䟦旃檀香佛
  • 南無旃檀光佛
  • 南無摩尼幢佛
  • 南無歡喜藏摩尼寶積佛
  • 南無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佛
  • 南無摩尼幢燈光佛
  • 南無慧炬照佛
  • 南無海德光明佛
  • 南無金剛牢強普散金光佛
  • 南無大強精進勇猛佛
  • 南無大悲光佛
  • 南無慈力王佛
  • 南無慈藏佛
  • 南無旃檀窟莊嚴勝佛
  • 南無賢善首佛
  • 南無善意佛
  • 南無廣莊嚴王佛
  • 南無金華光佛
  • 南無寶蓋照空自在力王佛
  • 南無虗空寶華光佛
  • 南無琉璃莊嚴王佛
  • 南無普現色身光佛
  • 南無不動智光佛
  • 南無降伏諸魔王佛
  • 南無才光明佛
  • 南無智慧勝佛
  • 南無彌勒光佛
  • 南無世淨光佛
  • 南無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 南無龍種上尊智王佛
  • 南無日月光佛
  • 南無日月珠光佛
  • 南無慧幡勝王佛
  • 南無師子吼自在力王佛
  • 南無妙音勝王佛
  • 南無常光幢佛
  • 南無觀世燈佛
  • 南無慧威燈王佛
  • 南無法勝王佛
  • 南無須彌光佛
  • 南無須𭦟那華光佛
  • 南無優曇鉢羅華殊勝王佛
  • 南無無量音聲王佛
  • 南無財光佛
  • 南無金海光佛
  • 南無山海慧自在王通王佛
  • 南無大通光佛
  • 南無一切法常滿王佛
  • 南無東方滿月世界十二上願藥師瑠璃光佛
  •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四十八願阿彌陀佛
  • 南無覩史多天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 南無徧十方盡虗空界塵微剎土中[1]微三世長短劫內廣大智願主伴互融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一切諸佛
  • 南無十方徧虗空界微塵剎土中盡過去際一切化身諸佛般涅槃者分身舍利及諸形像浮圖寶塔
  • 南無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亦名秘密王三昧如來決定境界如來藏自性差別頓教大乘甚深法藏
  • 南無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本尊所現淨土平等會中生於信解證智文殊師利菩薩
  • 南無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本尊所現淨土平等會中主於行願真理普賢菩薩
  • 南無大光明藏淨土會中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十二上首
  • 南無大光明藏淨土會中十萬菩薩
  • 南無大慈大悲千手千眼種種應現救苦眾生觀世音菩薩
  • 南無大慈大悲常處𦦨摩羅界隨緣方便救拔冥途地藏菩薩
  • 南無三世十方盡虗空界微塵剎土中一切菩薩摩訶薩眾
  •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末會中圓器上根百城求法一生之內菩薩行圓為末世頓門修證軌範善財菩薩
  • 南無三世十方盡虗空界一切剎土中有學無學四向三果及阿羅漢辟支迦佛一切賢聖僧普為四恩三有及法界眾生普願斷除三鄣歸命懺悔

(此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發願等五門並是宗密大和元年從九月終一冬獨自初入圭峯結方丈草屋自述[A52]己心迹從始至今迷錯之念而懺願等文[A53]後覺此文亦通一切修行人心諸便刪減偏屬[A54]己之事潤飾之以通諸人用之)

至心懺悔

諦觀我蘊元空寂  但是圓明妙覺心
無始時來不覺知  一念忽然生業識
念故轉成能見相  以能見故境現前
不知此是自心成  決定執為外境界
從茲念念常相續  取著堅深計我人
執相隨名見相違  貪瞋癡慢唯滋蔓
觸境生情造諸業  善惡皆依有漏心
生死[2]標沉六趣中  世世生生業繫苦
依此苦身還執著  執著還生愛惡身
愛惡薰心對境時  還用此心造善惡
善惡還招三界苦  流轉都無窮盡時
終始猶如汲井輪  亦如蠶繭自相縛
塵沙諸佛[A55]已修證  幾度人間救來□
多生未與結因緣  浮木盲龜難值遇
既闕良緣寧自覺  唯事無明鎮作奴
未曾一念反觀心  受他貪愛常驅使
庸恨幾生冤抂苦  離家逃逝歷他鄉
周旋乃至到今身  且得為人六根具
逢遇釋迦像法末  解發歸依三寶心
初時猶未悟真源  驚憂將謂還流轉
豈料忽逢善知識  頓開心地顯靈時
却觀無始[A56]已來心  都是一場文裏事
何幸更逢圓頓教  千重疑滯類冰銷
尋思累劫積聞[1]重  慚愧多生開道者
能仁慈悲哀末世  始終次第為諮詢
能仁應感稱心源  本末無遮頓演說
[A57]已喜開通一大事  猶嫌怠慢六波羅
難行苦行不能行  難捨內財曾未捨
聞聲之念難齊響  見色之心未似盲
鼻嗅香時不等風  舌頭嘗味還分別
身受觸時殊智證  [2]音知法處異幻人
六識攀緣愛惡存  即知習氣常流注
既悟本心全是佛  如何功用總乖差
即知還是本無明  仍餘氣分潛相擾
悔恨多生受誑妄  牽纏不肯[3]卑歸家
日滋饒潤到如今  窠窟[A58]已成難卒制
幾度誓心學佛行  因循[A59]已覺落凡情
即知力少未堪任  今日虔誠妄訴佛
還如子急投於父  願佛冥資觀行心
誓遵法力自對治  改悔從來懈怠念
今請普賢為懺主  不捨行願歸我心
亦願文殊入我心  信解增明成證智
證智起時惑鄣盡  猶如明暗不俱[4]
披肝露膽直知斯  是我如今懺悔竟

懺悔[A60]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歸命禮懺悔主普賢菩薩

歸命禮起智主文殊師利菩薩

至心勸請

勸請本緣飜慢法  今且先論慢法𠎝
宿[5]王未種大乘因  此世乍[6]開即毀謗
每逢法席皆評薄  見他聚集却譏嫌
或鄣宗師攝化人  或遮新覺傳經律
但與情乖即輕厭  唯喜同伊順世間
今日心開慕法深  [7]萬解䇿心長勸請
十方有佛初成道  我今勸請轉法輪
十方菩薩遇機緣  我今勸請長開法
聲聞緣覺具智慧  勸將本教化凡迷
諸善知識在人間  願示禪門或講說
十方諸佛諸菩薩  辟支羅漢諸賢聖
欲捨苦依般涅槃  我皆勸請令久住
念念運斯勝上意  前心後念自相熏
由此謗法罪銷除  緣感聖人長說法

勸請[A61]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至心隨喜

無始時來多嫉妬  不喜他人勝自身
每逢勝上善因緣  自不能作嫉[8]佛作
[A62]己若開禪或講說  不喜別聞禪講開
應是興為佛法緣  中情觸向皆如此
我今幸喜心開悟  搜尋妄念覺如然
從茲勇猛運其心  隨所見善皆歡喜
有傳圓滿華嚴教  或見宣揚頓漸門
乃至權乘及小乘  但非邪僻皆隨喜
或見緣靜□禪室  或逢興動閙齊筵
或聞修造建樓臺  或遇頭陀居塚[9]
如斯行相多般事  各是對治方便門
乃至人天淺劣心  我皆隨順生歡喜
法華大品經中說  隨喜功德數難量
長將此願以熏心  嫉妬根株自滅盡

隨喜[A63]至心歸命禮(云云)

至心迴向

遇者所修多小福  皆留將擁自身□
由斯局窄用其心  功德消毫成有漏
我今[A64]已悟菩提道  自他無畏是真宗
迴聲入角聲遠聞  迴福向地福廣大
我自宿生初發意  乃至今日所修行
坐禪讀誦及經營  下至人天二乘善
我皆將此諸功德  迴向一切諸眾生
迴向無上大菩提  迴向如如真實際

迴向[A65]至心歸命禮(云云)

至心發願

願我從今禮懺後  身心清淨等琉璃
常修觀行趣菩提  不遇惡緣相間斷
洞轉心源[1]□妙德  悟修符合猶普賢
蕩除疑念等金剛  成就觀門同普眼
行位圓通如淨慧  斷絕輪迴似逸多
出入諸輪比辨音  圓通三觀齊威德
四相[A66]已除為淨業  普覺深微四病中
誓證圓覺道場中  誓依賢首傳經教
誓絕營求名利意  及作威□賣法心
此之宿種若潛生  即願神祇相警䇿
身心若得常清淨  願蒙諸佛力冥加
現身獲得總持門  法義千差皆自在
分得四般無礙辨  [2]吉詞清暢入羣心
盡逢宿世有緣人  普共發心同我志
多生若未同緣者  願皆相遇結深緣
當當來世總團圓  長作菩提親眷屬
亦願此生無鄣惱  心神調暢體輕安
經營福智備資糧  免廢利他兼自利
引領同緣歸正覺  菩提長路不逢魔
共住如來法會中  妙德普賢為伴侶
還入神通大光藏  圓滿菩提大涅槃
虗空法界廣難量  我願無邊亦如是

發願[A67]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壯色不停  猶如奔馬  人命無常
過於山水  今日雖存  明亦難保
云何縱心  令住惡法  云何恃怙
而生驕慢  猶如惡鬼  伺求人過
四大惡鬼  亦復如是  猶如朽宅
垂崩之室  我身亦爾  云何起惡

(出涅槃經第二十五)

圓覺道場禪觀等法事禮懺文卷第八


校注

[0426001] 起字疑衍 [0427001] 去疑玄 [0427002] 解疑脫 [0427003] 旨疑智 [0427004] 微疑徵下同 [0428001] 平疑手 [0428002] 陀下疑脫波字 [0428003] 後疑從下同 [0428004] 謂疑諸 [0429001] 不等三字疑衍 [0429002] 人疑入 [0429003] 主疑生 [0429004] 三下疑脫明八二字 [0430001] 微疑徹 [0430002] 標疑漂 [0431001] 重疑熏 [0431002] 音疑意 [0431003] 卑疑早 [0431004] 主疑生 [0431005] 王疑生 [0431006] 開疑聞 [0431007] 萬疑方 [0431008] 佛疑他 [0431009] 基疑墓 [0432001] □疑如 [0432002] 吉疑言
[A1] 末【CB】未【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壞【CB】懷【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末【CB】未【卍續】
[A8] 卻【CB】郤【卍續】
[A9] 此【CB】北【卍續】
[A10] 卻【CB】郤【卍續】
[A11] 卻【CB】郤【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知【CB】無【卍續】(cf. T39n1795_p0548c13; X09n0243_p0372b16)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卻【CB】郤【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己【CB】巳【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但【CB】伹【卍續】
[A23] 但【CB】伹【卍續】
[A24] 已【CB】巳【卍續】
[A25] 已【CB】巳【卍續】
[A26] 已【CB】巳【卍續】
[A27] 已【CB】巳【卍續】
[A28] 己【CB】巳【卍續】
[A29] 己【CB】巳【卍續】
[A30] 己【CB】巳【卍續】
[A31] 己【CB】巳【卍續】
[A32] 己【CB】巳【卍續】
[A33] 己【CB】巳【卍續】
[A34] 己【CB】巳【卍續】
[A35] 己【CB】巳【卍續】
[A36] 己【CB】巳【卍續】
[A37] 己【CB】巳【卍續】
[A38] 己【CB】巳【卍續】
[A39] 己【CB】巳【卍續】
[A40] 己【CB】巳【卍續】
[A41] 己【CB】巳【卍續】
[A42] 己【CB】巳【卍續】
[A43] 己【CB】巳【卍續】
[A44] 己【CB】巳【卍續】
[A45] 已【CB】巳【卍續】
[A46] 已【CB】巳【卍續】
[A47] 已【CB】巳【卍續】
[A48] 已【CB】巳【卍續】
[A49] 已【CB】巳【卍續】
[A50] 已【CB】巳【卍續】
[A51] 盧【CB】慮【卍續】
[A52] 己【CB】巳【卍續】
[A53] 已【CB】巳【卍續】
[A54] 己【CB】巳【卍續】
[A55] 已【CB】巳【卍續】
[A56] 已【CB】巳【卍續】
[A57] 已【CB】巳【卍續】
[A58] 已【CB】巳【卍續】
[A59] 已【CB】巳【卍續】
[A60] 已【CB】巳【卍續】
[A61] 已【CB】巳【卍續】
[A62] 己【CB】巳【卍續】
[A63] 已【CB】巳【卍續】
[A64] 已【CB】巳【卍續】
[A65] 已【CB】巳【卍續】
[A66] 已【CB】巳【卍續】
[A67]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