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道場禪觀等法事禮懺文卷第八
第十上
(金剛藏十六唱。七十偈。懺疑慢)。
歎佛
如來應正等覺。成正覺時。於一切義。無所觀察。於法平等。無所疑惑。無二無相。無行無上。無量無際。遠離二邊。住於中道。出過一切文字言說。知一切眾生心念所行根性欲樂煩惱染習。舉要言之。於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諸法。普現一切眾生心念根性樂欲。為無所現。是故說名諸佛。菩提如佛應正等覺。成正覺時。得一切眾生量等語意業。得一切法一切剎一切三世一切佛一切語言量等身語意。業如來成正覺時。於其心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無生無滅。無我無非我。性乃至亦復無有成正覺性。至心歸命禮。
問諸佛煩惱
於是金剛藏菩薩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日清淨。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躡前段文。為此疑本)。何故復有一切無明(疑為真能生妄)。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疑謂說妄為真)。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牒而縱之。責無窮過)唯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據此三難。諸典無文。唯佛了知。登地受。今乃請示末世凡夫。故曰無遮)及為[A1]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A2]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第一 五 述菩薩申疑難
(難云。本來成佛。煩惱何生。若無生中。而妄生者。如來成佛。同本無生。無生之中。還應生妄)。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未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蜜。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末世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第二 三 讚問許說
正說四。
- 一反覆起疑之本
- 二喻釋現起之疑
- 三顯淺難造深
- 四結問不當理
初中三。
- 一總指輪迴
- 二真隨妄轉
- 三結指前疑
今初於。
第三 十二 中且於文前詳經文勢
懸述佛意云。
善男子。一切世界(總指情器二種世界。以下六對。辨輪迴之相)始(創變)終(證極)生(新新而起)滅(念念落謝)前(過去)後(未來)有(住劫)無(空劫)聚(成劫)散([A3]壞劫)起(現行)心(調伏)念念相續(情器皆依妄念。既所依不斷。故能伏亦然)循環往復(器界空[A4]已復成。界成[A5]已復生)種種取(執著)捨(厭離)皆是輪迴(皆是顛倒妄心變現。遍迴之想。上皆極指輪迴。次下真隨妄轉。法說云)未出輪迴。面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如是夢見實物。物亦夢也)。
第四 五 述總
指輪迴。及真隨妄轉。法說之文也。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
第五 二
又如定眼由迴轉火。
第七 三
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第八 三
善男子。諸旋未息(眼目雲舟也。喻生死垢心)。彼物先住。尚不可得。(水火月岸也。喻圓覺)何況輪迴。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正合也)。是故汝等便生三惑(前三種疑)。
第九 三 述經第三結指前疑
以下喻釋現起之疑文二。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A13]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不[A14]知華因翳有。妄說從空而生。不知迷真故妄生。又執真能生妄。既得翳差。即不見華。聞說。從翳而生。又執何時更翳。以喻比來迷倒妄見輪迴。因聞普眼法門了悟。根塵普淨。聞道因除迷心。故得清淨。不是新得妙門。又執早晚更迷。猶如何時更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翳不□花期。花不隨翳生。但翳故妄見。華非實生。二法各不相知。況復一空一有。故云不待也)。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虗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善男子。當知虗空非是暫有。非是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虗空平等本性。
第十 六 述空中華無起滅喻
善男子。如銷金鑛。金非銷有。既[A15]已成金。不重為鑛。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不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第十一 四 述金中鑛不重生喻
第十二 八 總述二喻同異之意
次下第三顯淺難造深。文二。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第十三 三 述初所造離念
次下述第二能造帶情。文四。今此一段經有三。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親證所現涅槃(小智也)。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凡心也。上第一舉喻彰劣也)。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上皆第二舉喻顯情也)。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上皆三誡息妄心也)。
第十四 四 偈述
次下當四中重彰妄義。及大文第四結問不當理。(偈文二唱)。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A18]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縱實有思惟。尚不能證覺。何況此心早亡。如於空華。自無其體。向上更欲求證。何異空華結果。故云展轉妄想也)。無有是處(上皆重彰義。下結問不當理)善男子。虗妄浮心。多諸幻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列。非為正問。
第十五 三 釋文
至心懺悔
佛名經云。佛告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夫欲懺悔一切罪鄣。令得根本永滅盡者。先當運心。欲得滿足諸波羅蜜。欲得成就無上菩提。欲得滿足一切菩薩行願。應作是念。我學過去未來現在菩薩修行大捨。破骨出心施於眾生。如智勝菩薩。及迦尸王菩薩。捨妻子等。布施貧乏。如不退菩薩及阿翅羅那王。須達拏菩薩。莊嚴王等菩薩。入於地獄救苦眾生。如大悲菩薩。及善眼天子等。齊救惡行眾生。如善行菩薩。及勝行等菩薩。捨頂上寶天冠。并剝頭皮而與。如勝上身菩薩。及寶髻天子等菩薩。捨眼布施。如愛作菩薩歡喜行菩薩月光王等菩薩。捨耳鼻施諸乞者。如無怨菩薩。及勝行王菩薩。捨齒施諸眾生。如華齒王菩薩。六牙象王等菩薩。捨舌布施。如不退菩薩。及善面王等菩薩。捨手足布施。如常精進菩薩。及無憂王堅意王等菩薩。壞身出血布施眾生。如法業菩薩。善意王。月思天子等菩薩。捨肉髓。如安隱菩薩。饒益菩薩。及一切施王等菩薩。捨大腸小腸肝肺脾腎。如善施菩薩。降魔自在菩薩。及自遠離諸惡王等菩薩。捨身一切大小支節。如法自在菩薩。及光勝天子等菩薩。捨皮如清淨藏菩薩。及金脇鹿王等菩薩。捨[1]平足指。如堅精進菩薩。閻浮提自在王等菩薩。捨連肉指甲。如不可盡菩薩。及求善法天子等菩薩。以此布施乞者。如無悔厭菩薩。無礙王菩薩。捨身飼虎。如摩訶薩埵王子菩薩。打骨出髓供養般若波羅蜜。如薩[2]陀崙菩薩。秤身代鴿及與貧窮眾生作給使者。如尸毗王菩薩。捨身飼五羅剎。如慈力王菩薩。捨四天下大地及莊嚴。如得大勢至菩薩。及勝功德月天子等菩薩。為求迎法。生難遭想。有人說言。若能投身七仞火坑。當施汝法。菩薩聞[A21]已。歡喜涌躍。作是思惟。我為法故。尚應久住阿鼻地獄。何況纔入人間火坑。奇哉正法。甚為易得。[A22]但與我說。為入火坑。如求善法菩薩。金剛思惟菩薩。處於王位求正法時。乃至[A23]但為一文一字一句義。生難得想。能悉罄捨海內所有。若近若遠。國土城邑。人民庫藏。園池屋宅。樹林華果。乃至一切珍奇妙物。宮殿樓閣。妻子眷屬。及以王位悉能捨之。於不堅中求堅固法。為欲利益一切眾生。勤求諸佛無礙解脫。究竟清淨一切智道。如大勢德菩薩及勝德王菩薩等一切菩薩。舍利弗。舉要言之。過去未來現在諸菩薩一切波羅蜜行。我亦如是。具足成就。為欲成就如是行故。常須懺悔無始[A24]已來所有罪鄣。欲懺悔時。復先知罪業生起因緣。然後運心懇倒懺洗。乃可消滅。罪因緣者。良由不能善守六根。即生三漏。漏業相續。廣造𠎝違。皆以獨頭無明為煩惱種。今當先懺獨頭無明。我等自[3]後無始世界受身[A25]已來。經無量劫。一一劫中受種種身。一一身中造諸惡業。如世界微塵數。一一惡業。感報恒沙。一一報中受無量苦。如此等苦。皆由無明為業諸種。當以菩提心日照彼無明。無明即明。是為懺悔。無明既無。萬惑都盡。從前因無明所起罪業不可憶知。今日至誠發露懺悔。願皆消滅(上懺根本無明。是一切異生通皆具有之者。俱生任運。不因師宗。此下別懺邪見分別起者。亦是無明之類)。
又我等自[*]後無始劫來。至於今日。惑染邪見。入外道宗。妄想沈迷。習行邪法。從於冥諦世性微塵。執我自然。徧空自在。稟受邪教。毀謗佛宗。六師乱神。四倒迷見。此罪之重。永滅善根。願於生生更參習。或在聲聞學眾。非行大乘。果非因生。因不感果。如是等見。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皆悉懺悔(此下懺三毒)。
又復無始[A26]已來。恣行三毒。貪瞋癡火。晝夜熾然。對境觸心。焚燒三有。於好色所起於貪心。於惡色所起於瞋心。於無記所起愚癡心。周徧推求。無時暫息。或於五欲境界起貪瞋癡。或以三受因緣起貪瞋癡。或以善法起貪瞋癡。或於不善法起貪瞋癡。由此三心。增於見慢。深於巨海。重於丘山。不可具陳。不可具說。今日慙愧發露。至心懺悔。願皆消滅。
又復無始[A27]已來。恣於驕慢。有其七種。依於三品人處及我德處而生。所謂依於我蘊而起我慢。恃[A28]己高舉。(此有七慢。次第與諸論不同。諸論我慢當第四。今以我為根本。故以為初)由計我故。於他下品人邊。起於慢也。所謂於劣[A29]己人邊。計[A30]己為勝。於等[A31]己人邊。計[A32]己為等。雖當其分。而有慢心。又於中品上品之人起於過慢。謂於等[A33]己人邊。計[A34]己為勝。於勝[A35]己人邊。計[A36]己為等。慢過前故。又於上品之人起慢過慢。謂於勝[A37]己人邊。計[A38]己勝彼。倍過前故。又於上品之人起於卑慢。謂於多分勝[A39]己人邊。計[A40]己少分不及於他(上四從三品人起)又於少證勝德法中起增上慢。雖得少分。謂[A41]己得多。又於[A42]己全無所得勝德法中計[A43]己有德。起於邪慢(邪慢全無計有。增上慢即於少計多。上二皆從勝德而起也)。 又從前慢及過慢卑慢等三慢之中。展轉交絡。復成九慢(此九出婆娑論文。大乘中不見其文)。所謂於等計我勝(過慢)。於等計我等(慢)。於勝計我劣(𢍉慢)。於勝計有勝(𢍉慢)。於等計有等(慢)。於等計有劣(過慢)。於等計無勝(慢也)。於等計無等(過慢)。於勝計無劣(𢍉慢)。由此種種慢。恃[A44]己凌他。起[4]謂過惡。於勝德法及有德之人。心不謙下。不親善友。不聞勝法。鄣於聖道。由此生死。輪轉無窮。受諸苦惱。今日覺悟。皆悉懺悔又復無始[A45]已來常懷疑惑。聞諸理事。猶豫無決。於佛法僧寶實德能中[1]不能中。不能深忍樂欲。由不忍故鄣於正法。聞說善因樂果惡因苦果。乃至禪定解脫諸波羅蜜。皆悉疑惑。雖不誹謗。不能決忍。由此猶豫。終不趣入。長淪生死。無有出期。或雖歸心三寶。信向因緣。猶於所宗之教所事之師。種種疑慮。或疑教非決定修之。抂費功勞。或疑師說不明。乖於實義。或疑師雖明了。於我無度。脫心或疑。我是鈍根。修之竟無所益。如逢岐路。左右皆疑。俛仰之間。豈能前進。設令舉步迴。二鼠既遷。前程豈達。虧於限約。失於所求。最是疑心。修證懷疑。亦復如是。當知鄣於禪定。最是疑心。定力既無。甘後業道。多生業種。善惡難知。鬼獄人天知[2]人何路。如是猶豫。無量無邊。歷劫[A46]已來。惑乱於我。今覺悟此義[A47]已。作決定之心。上來種種疑情。皆悉懺悔。
上來[A48]已懺獨頭無明貪瞋癡慢疑慮等竟。因此煩惱所起惡業猶未披陳。今此虔誠以偈懺悔。
懺悔[A49]已。至心歸命禮三寶。
至心發願
願我等。乘是懺悔無明三毒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常遇明師。常聞正法。生生覺悟。世世不迷。離貪瞋癡。具戒定慧。又願乘是懺悔慢疑所生功德。生生世世。謙卑退讓。親近勝人。若聖若凡。一切恭敬。所聞之法。決擇無疑。所遇正宗。得決定信。於三寶實德勝能。深忍樂欲。又願乘是懺悔十惡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以檀波羅蜜。為福德因。以尸羅波羅蜜。為離垢因。以羼提波羅蜜。為相好因。以毗離耶波羅。為加行因以禪波羅蜜。為證入因。以般若波羅蜜。為成佛因具[4]三解脫五分法身。四智成就。十力圓滿。然後大悲方便。救度眾生。妙觀察智。如應說法。人天三界。並證無餘涅槃。凡聖久居。同入薩婆若海。
發願[A50]已。至心歸命禮三寶。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上皆出涅槃經第二卷)
(上皆出正法念經第三十)
第十一上
(禮五十三佛。自述懺勸請隨喜迴向發願)。
歎佛
- 南無大慈大悲入神通大光明藏現諸淨土以應圓機我本尊毗[A51]盧遮那佛
- 南無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於眾生覺地光嚴住持一切諸佛
- 南無身相融通言音無礙同說圓覺經者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
- 南無具大慈悲有大誓願盡於未來守護圓覺經者三世諸佛
- 南無大慈大悲娑婆世界隨機赴感全體應現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 南無普光如來五十三佛等一切諸佛
- 南無普光佛
- 南無普明佛
- 南無普淨佛
- 南佛多摩羅䟦旃檀香佛
- 南無旃檀光佛
- 南無摩尼幢佛
- 南無歡喜藏摩尼寶積佛
- 南無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佛
- 南無摩尼幢燈光佛
- 南無慧炬照佛
- 南無海德光明佛
- 南無金剛牢強普散金光佛
- 南無大強精進勇猛佛
- 南無大悲光佛
- 南無慈力王佛
- 南無慈藏佛
- 南無旃檀窟莊嚴勝佛
- 南無賢善首佛
- 南無善意佛
- 南無廣莊嚴王佛
- 南無金華光佛
- 南無寶蓋照空自在力王佛
- 南無虗空寶華光佛
- 南無琉璃莊嚴王佛
- 南無普現色身光佛
- 南無不動智光佛
- 南無降伏諸魔王佛
- 南無才光明佛
- 南無智慧勝佛
- 南無彌勒光佛
- 南無世淨光佛
- 南無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 南無龍種上尊智王佛
- 南無日月光佛
- 南無日月珠光佛
- 南無慧幡勝王佛
- 南無師子吼自在力王佛
- 南無妙音勝王佛
- 南無常光幢佛
- 南無觀世燈佛
- 南無慧威燈王佛
- 南無法勝王佛
- 南無須彌光佛
- 南無須𭦟那華光佛
- 南無優曇鉢羅華殊勝王佛
- 南無無量音聲王佛
- 南無財光佛
- 南無金海光佛
- 南無山海慧自在王通王佛
- 南無大通光佛
- 南無一切法常滿王佛
- 南無東方滿月世界十二上願藥師瑠璃光佛
-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四十八願阿彌陀佛
- 南無覩史多天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 南無徧十方盡虗空界塵微剎土中[1]微三世長短劫內廣大智願主伴互融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一切諸佛
- 南無十方徧虗空界微塵剎土中盡過去際一切化身諸佛般涅槃者分身舍利及諸形像浮圖寶塔
- 南無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亦名秘密王三昧如來決定境界如來藏自性差別頓教大乘甚深法藏
- 南無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本尊所現淨土平等會中生於信解證智文殊師利菩薩
- 南無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本尊所現淨土平等會中主於行願真理普賢菩薩
- 南無大光明藏淨土會中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十二上首
- 南無大光明藏淨土會中十萬菩薩
- 南無大慈大悲千手千眼種種應現救苦眾生觀世音菩薩
- 南無大慈大悲常處𦦨摩羅界隨緣方便救拔冥途地藏菩薩
- 南無三世十方盡虗空界微塵剎土中一切菩薩摩訶薩眾
-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末會中圓器上根百城求法一生之內菩薩行圓為末世頓門修證軌範善財菩薩
- 南無三世十方盡虗空界一切剎土中有學無學四向三果及阿羅漢辟支迦佛一切賢聖僧。普為四恩三有及法界眾生。普願斷除三鄣。歸命懺悔
(此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發願等五門。並是宗密。大和元年從九月終一冬。獨自初入圭峯。結方丈草屋。自述[A52]己心迹。從始至今迷錯之念。而懺願等文[A53]已。後覺此文亦通一切修行人心。諸便刪減偏屬[A54]己之事。潤飾之以通諸人用之)。
至心懺悔
懺悔[A60]已。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歸命禮懺悔主普賢菩薩。
歸命禮起智主文殊師利菩薩。
至心勸請
勸請[A61]已。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至心隨喜
隨喜[A63]已。至心歸命禮(云云)。
至心迴向
迴向[A65]已。至心歸命禮(云云)。
至心發願
發願[A67]已。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出涅槃經第二十五)
圓覺道場禪觀等法事禮懺文卷第八
校注
[0426001] 起字疑衍 [0427001] 去疑玄 [0427002] 解疑脫 [0427003] 旨疑智 [0427004] 微疑徵下同 [0428001] 平疑手 [0428002] 陀下疑脫波字 [0428003] 後疑從下同 [0428004] 謂疑諸 [0429001] 不等三字疑衍 [0429002] 人疑入 [0429003] 主疑生 [0429004] 三下疑脫明八二字 [0430001] 微疑徹 [0430002] 標疑漂 [0431001] 重疑熏 [0431002] 音疑意 [0431003] 卑疑早 [0431004] 主疑生 [0431005] 王疑生 [0431006] 開疑聞 [0431007] 萬疑方 [0431008] 佛疑他 [0431009] 基疑墓 [0432001] □疑如 [0432002] 吉疑言【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74 冊 No. 1475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