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道場禮懺禪觀等法事卷第十四
第二十一上
歎梵准前 歎佛
如來應正等覺大智慧海。常有四種大智慧寶。具足無量威德光明。此智寶光觸諸菩薩。乃至令得如來大智。何等為四。所謂滅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寶。除一切法愛大智慧寶。慧光普照大智慧寶。與如來平等無邊無功用寶大智慧寶。諸菩薩修集一切助道法時。起無量散善波[2]羅浪。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不能壞。如來以滅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捨一切散善波[3]羅。持心一境。住於三昧。又以除一切法愛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捨離三昧味著。[4]超廣大神通。又以慧光普照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捨所起光大神通。住大明功用行。又以與如來平等無邊無功用大智慧光明。觸彼菩薩。令捨所起大明功用行。乃至得如來平等地。息一切功用。令無有餘。若無如來此四智寶大光照觸。乃至有一菩薩。得如來地。無有是處。是為如來心第五相(入八禮)
至心歸命禮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問依法離病普覺菩薩。
第一 五 述問目
於是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羣盲。不墮邪見。
[5]答處有五段。今二十一偈。一指示明師令事。答求何等人。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1]常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復[A1]摶財妻子眷屬。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二分別四病令除。答依何等法令當。
第三 九偈 述生心造作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6]念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7]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第四 六 述任意浮沉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生死涅槃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第五 三 述止息妄心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說此病者。防前奢摩他觀也。恐迷取靜澄念之言。成此病也)。
第六 三 述滅除根境
(計之空無。是滅除義)。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虗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說此病。防寂觀也。由前二十五輪中。指寂觀。皆云寂滅。及斷煩惱。恐迷彼成此)。
第七 九 述結明真偽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第八 三 徵釋四病所屬
第九 十六 述第三辨事師之心
答行何等行(文云欲修行者。應當供養善友。結法如是修行。方入圓覺故)。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驕慢。若復遠離。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虗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第十 三 述第四除病之行
答除去何病(於中先說病後說除)。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上皆病也。此下說[6]〔活。活〕中又二。初且等心觀人云)。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A9]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此下明等心觀法云)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第十一 四 述第五發心深廣
答云何發心之問。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揀器也。准彌勒頌釋金剛經發心安住。有四種心。謂一廣大心。四生悉度也。二第一心。令入無餘涅槃也。三常心。實無眾生得度。四不顛倒心。無我人相等。今經亦同)。盡於虗空一切眾生(一廣大心)。我皆令入究竟圓覺(二第一心)。於圓覺中無取覺者(三常心也)。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四不顛倒心)。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至心懺悔
弟子等。[A11]已懺殺罪。次懺劫盜之罪。經中說言。物若屬他。他所守護。於此物中。一草一葉。不與不取。何況盜竊。但自眾生。唯見現在。故以種種不道而取。致使未來受此殃累。是故經言。劫盜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牛馬驢騾駱駄等形。以其所有身力血肉。償他宿債。若生人中。為他奴婢。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貧寒困苦。人理殆盡。劫盜既有如是苦報。是故弟子。今日至到稽首歸依佛。
弟子。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盜他財寶。興刃強奪。或自恃怙身力。逼迫而取。或恃公威。或假勢力。高桁大械。枉厭良善。吞納姦貨。栲直為曲。為此因緣身羅憲網。或住邪治領他財物。侵[1]云益私。侵私益公。損彼利此。損此利彼。自饒口與心恡。或竊沒[2]祖[3]佸。偷度關稅。匿公輸課。藏隱使役。如是等罪。今悉懺悔。或是佛物僧物。不與而取。或經像物。或營治塔寺物。或供養常住僧物。或擬招提僧物。或盜取悞用。恃勢不還。或自借貸人。或復換貸漏忘。或三寶物混亂雜用。或以眾物糓米。樵薪。鹽豉。醬醋。菜[4]茹。果實。錢帛。竹木。繒綵。幡蓋。香華。油燭。隨情逐意。或自用。或與人用。或摘佛華果。用僧鬘物。因三寶財。私自用。或與人利[A12]己。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慙愧。皆悉懺悔。
又復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作周旋朋友師僧同學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共住同止。百一所須。[5]臾相欺罔。或於鄉鄰比近。移籬拓牆。侵他第宅。改標易相。虜略田園。因公託私。奪人邸店及以屯野。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又復無始以來。或攻城。破邑。燒村。柵壞。偷賣良民。誘他奴婢。或復枉壓無罪之人。使其形殂血刃。身被徒鏁。家業破散。骨肉生離。分張異域。生死隔絕。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到。皆悉懺悔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商估博貨。邸店市易。輕秤小[6]計。滅割尺寸。盜竊分銖。欺罔圭合。以麤易好。以短換長。巧欺百端。希望毫𨤲。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又復無始以來。至于今日。穿踰牆壁。斷道抄略。抵捍債息。負情違要。面欺心口。或非道陵奪鬼神禽獸四生之物。或假託卜相。取人財寶。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惡求多求。無厭無足。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不可說盡。今日至到。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
次復懺悔貪愛之罪。經中說言。但為貪欲。閉在癡獄。沒生死河。莫之能出。眾生為是五欲因緣。從昔以來。流轉生死。一一眾生。一切生中。所積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羅山。所飲母乳。如四大海水。身所出血。復過於此。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命終哭泣。所出目淚。如四海水。是故說言。有愛即生。愛盡即滅。故知生死貪愛為本。所以經言。婬欲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即受鴿雀鴛鴦等身。若生人中。妻不貞良。不得隨意眷屬。婬欲既有如此惡報。是故弟子。今日稽顙歸依佛。
弟子。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通人妻妾。奪他婦女。侵陵貞潔。[7]行比丘尼。破他梵行。逼迫不道。濁心邪視。言語嘲調。或復耻他門戶。汙賢善名。或於男子五種人所。起不淨行。如是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為眼色惑。愛染玄黃紅綵朱紫珍玩寶飾。或取男女長短黑白姿態之相。起非法想。耳貪好聲。宮商絃管伎樂歌唱。或取男女音聲語言啼笑之相。起非法想。或鼻藉各香[8]蘊麝幽蘭鬱金蘇合。起非法想。或舌貪好味鮮美甘肥眾生肉血。資養四大。更增苦本。起非法想。身樂華綺錦繡羅縠一切細滑七珍麗服。起非法想。或意多亂想。觸向乖法。有此六想造罪尤甚。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到。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
上[A13]已懺悔身三業竟。今當次第懺悔口四惡業。經中說言。口業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鵂鶹鳩鴿鳥形。聞其聲者。無不憎惡。若生人中。口氣常臭。所有言說。人不信受。眷屬不和。常相鬪諍。口業[9]既如是惡果。是故弟子今日至誠歸依佛。
弟子。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妄言兩舌。惡口綺語。傳空說有。說有言空。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聞言聞。聞言不聞。不知言知。知言不知。欺賢罔聖。言行相乖。自稱[A14]己譽。得過人法。我得四禪四無色定。阿那波那十六行觀。得須陀洹。至阿羅漢辟支佛。不退菩薩。天來龍來。鬼來神來。旋風土鬼皆至我所。彼問我答。顯異或眾。要名利。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讒言鬪亂。交扇彼此。兩舌間搆。販筭口舌。向彼說此。向此道彼。離他眷屬。壞人善友。使狎密者為疎。親舊成怨。或綺辭不實。言不及義。誣議君父。評薄師長。破壞忠良。埋沒勝[A15]己。通利二國。彼此扇作浮華虗巧。發言常虗。口是心非。其途非一。對而譽歎。背即呵毀。讚誦邪書。傳邪惡法。或惡口罵詈。言語麤獷。或呼天扣地。牽引鬼神。如是口業所生諸罪。無量無邊。今日至到。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
至心發願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劫盜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如意寶。常雨七珍上妙衣服。百味甘露種種湯藥。隨意所須。應念即至。一切眾生無偷奪想。一切皆能少欲知足。不耽不染。常樂惠絕。行濟急道。頭目髓腦。如棄涕唾。迴向滿足檀波羅蜜。
又願弟子等。承是懺悔婬欲等罪。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自然化生。不由胞胎。清淨皎潔。相好光麗。六情開朗。聰利分明。了達恩愛猶如桎梏。觀此六塵如幻如化。於六欲境。決定厭離。乃至夢中不起邪想。內外因緣。永不能動。願以懺悔眼根功德。願令此眼徹見十方諸佛菩薩清淨法身。不以二相。願以懺悔耳根功德。願令此耳。常聞十方諸佛賢聖所說正法。如教奉行。願以懺悔鼻根功德。願令此鼻。常聞香積入法位香。捨離生死不淨臭穢。願以懺悔舌根功德。願令此舌。常䬸法喜禪悅之食。不貪眾生血肉之味。願以懺悔身根功德。願令此身披如來衣。著忍辱鎧。臥無畏牀。坐四禪座。願以懺悔意根功德。願令此意成就十想。洞達五明。深觀二諦空平等理。從方便慧。起十妙行。入法流水。念念增明。顯發如來大無生忍。
又願弟子。承是懺悔口業眾罪。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具八音聲四無礙辨。常說柔和利益之語。其聲清雅。一切樂聞。善解眾生方便言語。若有所說。應時應根。令彼聽者即得解了。超凡入聖。開發慧眼。
發願[A16]已。歸命禮三寶。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等法事第卷十四
校注
[0477002] 羅字疑衍 [0477003] 羅疑浪 [0477004] 超疑起 [0477005] 答上入二二字見 [0478001] 常經作恆 [0478002] 婬下疑脫舍字 [0478003] 奴疑如 [0478004] 真疑瞋 [0478005] 乘疑承 [0478006] 經無念字 [0478007] 補入彼等三字次同 [0478008] 亘疑宣 [0478009] 聞字疑衍 [0479001] 住疑性 [0479002] 倩疑情 [0479003] 怕疑[阿-可+白] [0479004] 心疑必 [0480001] 乘疑承 [0480002] 枚疑收 [0480003] 貪疑貧 [0480004] 寶明二字疑衍 [0480005] 情疑請 [0480006] 二活字疑治 [0480007] □疑願 [0480008] □疑圓 [0481001] 云疑公 [0481002] 祖疑租 [0481003] 佸字更勘 [0481004] 茹【CB】,茄【卍續】,茄疑茹 [0481005] 臾疑更 [0481006] 計疑斗 [0481007] 行疑汙 [0481008] 蘊字更勘 [0481009] 既下疑脫有字 [0482001] 動疑勤次同【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74 冊 No. 1475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