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圓覺道場修證廣文卷第十二

第十八上

歎佛功德

如來應正等覺大智慧海於中有四大智寶珠具足無量福智功德由此能生一切眾生聲聞獨覺學無學位及諸菩薩智慧之寶所謂無染善巧方便大智慧寶善分別有為無為法大智慧寶分別說無量法而不壞法性大智慧寶知時非時未曾誤失大智慧寶若諸如來大智慧海中無此四寶有一眾生得入大乘終無是處此四智寶薄福眾生所不能見置於如來深密藏中故此四智寶平均正直端潔妙好普能利益諸菩薩眾令其悉得智慧光明是為如來心第四相

第二 起幻銷塵觀

第一 二 述行本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第一奢摩前[A1]已竟  如今次至等持門
即當起幻銷塵觀  萬法存時即不存
此唱還標起行本  必須淨覺作根源
[A2]已下正明初起行  虗心審聽世尊言

第二 八 述起行

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

根塵識三因幻有  悟時覺此總非真
此三更互為緣起  故云幻化是其因
識之自分名心性  境雜於心故號塵
宴坐起諸如幻智  諦觀幻者是何人
幻者都無實體性  無明妄有自他身
覺此即名除幻者  勤勤觀察莫因循
所觀之境能觀智  至於出離及沉淪
一切悉皆知幻化  常知豈肯順貪瞋
變起無邊幻化智  徧觀無量幻怨親
一一稱真非彰蔽  觸途開顯免迷津
即於幻化恒沙法  不見可除及可遵
何必觀門須數數  只緣妄念起頻頻
除幻者(上二句)兼開幻眾  開除二義未能分
上二句連下二句  亘須相對配其文
上是除迷(除也)下起行(開也)  上命離者(除也)下多聞(開也)
除徧計心一淨鏡(除也)  起依他行萬重雲(開也)

第三 五 述行成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

根境既銷他[A3]己一  大悲內發豈為難
情發於中名內發  不勞作意故輕安
輕安義意同前段  悲起因由更說看
知幻怨親無異念  利他自利豈亘單
傷彼幻中執實苦  悲心開示普令觀
我幻身心何所惜  不辭勞苦或飢寒
幻化死生既不怖  何貪出離住泥洹
只為證於諸幻法  悲心如海廣而寬
十方菩薩皆如此  必因證幻故行檀
次五波羅乃至十  終於八萬四千般

第四 五 述簡濫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上長苗

有聞垢淨皆如幻  便謂迷情不假治
故云觀者非同幻  令知藥病義相違
病差不應常服藥  翻[1]述住智亦成非
在此觀門皆是幻  幻除方是行圓時
如向土中種粟麥  苗生結子更須亘
收子之時苗土棄  兼收苗土是[2]遇癡
種喻淨心土喻妄  苗如幻智遞相依
若不將心觀妄法  無因起智入玄微
淨心觀妄而成智  智能入覺不思議
入覺自然能所泯  唯脩進者乃能知

第五 二 述結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

梵語此翻云等至 等持等至勝緣中(如幻之法非安住故須等至勝妙之境)
等謂不沈亦不掉
至於妄盡入圓融 據涅槃經唯見觀
其文雖異意令同 文中次第雖差別
皆令正徧見虗空(彼云毗娑舍那名為正見徧見次第見別相見皆是觀生滅之法即知同此幻觀)

此下入第三絕待靈心觀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一絕待也)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二絕待也)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三絕待也)

第六 十四 述起行

靜觀稱真幻是俗 二門如上[A4]已開敷
今當絕待靈心觀 雙非真俗亦雙符
還用覺心為行本 心金(性淨本覺真心被妄習所染如金在鑛)覺火(始覺之智如火)入玄鑪(觀門如鑪金火入爐即鑛盡以初悟之智入觀門觀察如來藏心即煩惱盡成法身也)
如何方便脩中道(不取幻化及諸靜相)
動靜之門總不須
不但身心為𦊱礙 了知之智亦嫌麤
無意識知(知是意識)身識覺(覺是五識)
虗靈不昧似明珠 此即經中明字是
不開智慧不開愚 又且珠明有可見
心明空廓無(音沒)形軀(非根識也)
下向無底高無頂 中無在處絕根株
既不常中何有外 東西南北絕方隅
欲言相用非緣起 欲言空寂異頑虗
欲說為明[3]珠日月 欲標為見不開眸(眸眼也)
言知又異於分別 言覺不同醒悟初
世出世間無所比 迥然獨立異眾諸
相應即是靈心觀 絕待不將前二俱
知字恐招分別念 且安明字破昏無
了了不依諸𦊱礙 礙無礙境悉超喻
既不滯於無礙境 豈令繫想住如如(如如是無礙境今不滯此故云超)
受用資緣兼世界
雖無取着亦非除 宴坐之身聞見識(心也)
宛然只在舊禪居 觀境洞然無際畔
身心塵域豈能拘 煩惱涅槃猶不礙
況於空界及諸餘 如萬斤鍾樓所礙
擊之聲出振寰區 金銅器等皆如此
聲相鍠鍠出四衢 身是凡夫心等佛
純陀與我有何殊 身局心通真觀智
便須即定莫踟蹰 佛與眾生心不異
便隨迷悟遂殊途 欲住佛心同佛境
只由汝自作功夫

第七 八 述行成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隨順妙覺西國語倒譯者迴文不盡)寂滅境界(隨順菩提涅槃也雖即未具足[A5]已隨順也)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為皆浮想

上來所說脩行法 始終性相了無遺
若有人能依此觀 觀成功用復何為
靜幻不生名寂滅 妄緣之後一心時
見聞聲色如盲[1](如淨名說) 遮莫嗅甞與覺知(遮莫者於智如風於味不分別於觸如智證法如幻化)
任運自然名內發
不同初入強任持 輕安調暢離麤重
准上何煩再說之 隨順菩提名妙覺
即為大般涅槃時 翻出涅槃云寂滅
二俱無上聖中師 寂滅何殊於寂靜
還須□析二相非 滅是涅槃靜是定
滅超於靜復何疑 故得自他皆不及
眾生壽命屬浮思 唯獨自明他不見(上句釋他不及下句釋自不及)
自家情想亦難窺
不可智知(自也)[2](他也) 不分他[A6]己想相亘
華嚴經裏分明說 一切眾生但想持(唯略所也)
既為浮想如何及 得真寂滅始能知
絕待靈心中道觀 功成行相只如斯

第八 五 三結名

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此譯禪那云靜慮 義當定慧等無偏
上云中道靈心者 顯其真造一真源
起行文中絕對待 正由雙泯故雙全
是以三重遮二義 科為絕待理昭然
大涅槃經名捨相 亦名動靜二俱捐
憂卑叉者名平等(全是本文平等即此雙存是禪那義也又云憂𢍉叉者名為不[3]〔諍〕不觀不行即此絕待義也)
還教定慧等心專
此上雙非絕待者(指釋相經文)
意令脩習易忘緣 結名雙是齊融者(指禪那)
定慧俱收義始圓 雙非雙是皆中道
絕待齊融悉離邊 但勘經文三節義(一絕待如上三重指之也此是雙非二靈心如上指門字也此是中道三定慧等結名禪那也此是雙是齊融)
自知配釋甚精研

第九 八 會前文及諸教

依門各釋三門竟 從此評量三種名
三觀皆標覺悟者 [A7]已聞前段六章經
初章悟得無生滅(答文殊云於無生中妄見生滅又云亦無身心受彼生死乃至無起滅故無知見故)
故此澄祥息妄情
第二了知諸法幻(答普賢云眾生幻還依幻滅乃至答普賢云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塵亦滅幻滅亦滅終於明現故)
遂興幻智化羣生(此章末云幻相永離即是前幻滅亦滅也又云是諸菩薩圓妙行即是前非幻不滅垢盡明現也)
影滅空銷覺顯發(答普眼復云垢盡對除即無對垢菩薩及說名教之佛乃至滅影像故無方清淨無遍虗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根塵識處界云云)
[4]皆為除疑(金剛藏章)欲斷愛(彌勒章)
始終順覺證圓明(清淨慧章意云後三章亦只是成前三章)
此與涅槃三種相(彼云無十相故名大涅槃[5]〔居〕比丘數數修習定慧捨相則斷十相定名三昧若取色相不觀色常無常相是名定相若能觀色常無常相是名慧相定慧平等觀一切法是名捨相次別釋云云如上所引)
如前次配不虧盈
但彼漸門(涅槃從是漸教中終極之義)觀蘊法(彼觀色等五蘊生滅之法)
此依淨覺以脩行 又與天台三止觀
始終法義悉調停 但彼先觀諸性相
對三諦理便修成 此悟自心不立所(所觀之境謂三諦也)
唯依悟處自研精(初頓悟之時[A8]已勸之決無疑也)
又此不標三止者
門門止觀自相[6]真 又詳瓔珞經三觀
本業經中三諦名 一一三中各次配
悉皆相契不相形 十方菩薩皆修此
離此無由入覺城 三世如來從此證
如佛此說總頃聽

第十 八 三引例彰圓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初銷本文

依覺脩成還證覺  始終於覺永依隨
故云隨順并親近  離此修行無所依
十方諸佛諸菩薩  道品波羅智與悲
八萬四千同異行  皆將三觀以為基
此是行人之事業  修之前後或同時
單複互習名隨順(如下二十五輪)
圓證寂成(圓覺)無上師

後釋三數之教

此經本業涅槃教 瓔珞天台等化儀
何得觀門方便法 皆將三數以為規
良緣法性元三大(華嚴大方廣三字是體大相大用大起信亦列三大)
迷成三道鎮相違(十二因緣具惑道業道苦道此三與三大常遠隔也)
故說三因皆佛性(雖三道長隔三大然於此不失自性故名三因佛性一性因佛性即本性也當此靈心二了因達妄法皆空即此靜觀三緣因六度萬行迷即此幻觀)
制三聚戒便堅持(攝律儀攝善法攝眾生)
令依三[1]上脩三觀 迴向三處(菩提眾生實際)展三歸(三寶)
滅於三道成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具於三德不思議
得三妙覺(實相菩提方便菩提實智菩提)三圓寂(性淨涅槃方便淨涅槃圓淨涅槃)
住三祕密(摩訶般若解脫法身)是圓伊(伊字三點)
故此經云一切佛
皆將三觀以為基(□□本文)

八挍三觀功德

善男子假使有人脩於聖道(二乘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此云無賊亦云殺賊)辟支(此云緣)(此云覺者謂覺緣之者)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脩習

初三偈且釋羅漢辟支

阿者言無羅漢賊  殺煩惱賊是其功
十使[A9]已除(貪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八解脫
三明[A10]已備六神通  辟支佛者名緣覺
覺了因緣自性空  修此二乘成極果
悉超三果出煩籠  應受人天廣供養
堪為龍鬼所歸宗  禮者災衰當殄滅
供之福報自豐隆

次二偈述度人令得二種聖果功德

若人教化眾生類 令入如斯聖位中
從一二三直至億 百千萬億數方終(從一數至憶又從一億二億數百千箇億方後度得爾許人皆成羅漢辟支佛也)
世福只應佛曉了 凡夫欲測實其緣(此上正明功德此下明超過人天)
施戒善因將對此
猶如培塿比高峯

三有八句明脩習三觀福又超過度人之福

復有一人別起行 唯求圓覺一乘宗
聞說前[2]未三種觀 心心領悟慶難逢(三觀根本是前六章所說到此成就故功德甚多)
一志不隨萬境執(經云隨順者是前六章所說不隨順徧計執情也)
萬般唯順一心融(正明隨順無礙法門無礙法門者萬境融為一心也依此故三觀無礙)
修習此心纔一念(經云一剎那頃)
[A11]已過前福(度人證聖果之福)數無窮

五有二句申疑情

剎那之福何如是  心雖欲信意難從

後二句通疑念

都為正當隨順處(一在隨順身心外境皆全空如幻但是圓覺淨心心境界處也)
此時直與佛全同(故經云十方如來心皆於中現)

至心懺悔

弟子等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熏習無明鄣蔽心目隨逐煩惱造三世罪或耽染愛着起於貪欲煩惱或瞋恚忿怒懷害煩惱或惛憒瞪瞢不了煩惱義我慢自高輕慠煩惱疑惑正道猶預煩惱謗無因果邪見煩惱不識緣假著我煩惱迷於三世執斷常煩惱明狎惡法起見取煩惱僻稟邪師造戒取煩惱乃至一等四執橫計煩惱如是煩惱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又復無始[A12]已來至於今日守惜堅著起慳恡煩惱不攝六情奢誕煩惱心行弊惡不忍煩惱怠墮緣緩不勒煩惱情慮躁動覺觀煩惱觸境迷惑無知解煩惱隨世八風生彼我煩惱諂曲而譽不直心煩惱剛強難觸不調煩惱易忿難悅多貪恨煩惱疾姤擊刺狼戾煩惱兇險暴害諂毒煩惱乖背二諦執相煩惱隨從生死十二因緣流轉煩惱乃至無始無明住地恒沙煩惱起四住地搆於三界苦果煩惱如是諸煩惱無量無邊惱乱賢聖六道四生今日發露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願皆消滅

又弟子等從無始[A13]已來至于今日長養煩惱日深月厚非唯輪轉生死受苦無窮而乃覆蓋慧眼令無所見斷於眾善成種種鄣今日覺悟一一懺悔所謂不得見佛不聞正法不值聖僧之煩惱(乍看似鄣字在句末細詳鄣字之意皆在每句之首[A14]已學初地至十地不合是煩惱故)不見過去未來一切善惡業行之煩惱受人天尊貴之煩惱鄣生色界無色界禪定福樂之煩惱鄣不得自在神通飛騰隱顯徧至十方諸佛淨土聽法之煩惱鄣[1]立那般那數息不淨觀諸煩惱鄣慈悲喜捨因緣煩惱鄣學十方便三觀義煩惱鄣學四念處𤏙頂忍之煩惱鄣學聞思脩第一法煩惱障學空平等中道解煩惱鄣學八正道示相之煩惱鄣學七覺支不示相之煩惱鄣覺於道品因緣觀之煩惱[2]之鄣學八解脫九定之煩惱鄣學於十智三三昧之煩惱鄣學三明六通因無礙之煩惱鄣學六度四等之煩惱鄣學四攝法廣化之煩惱鄣學大乘心四弘擔願之煩惱鄣學十信十行之煩惱鄣學十迴向十願之煩惱鄣學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明解之煩惱鄣學五地六地七地諸知見之煩惱鄣學八地九地十地雙照之煩惱鄣如是乃至鄣學佛果百萬阿僧祗諸行上之煩惱如是行障無量無邊今日至[3]倒稽首懇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慚愧懺悔悉皆消滅

至心發願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貪瞋癡等一切煩惱生生世世折驕慢幢竭愛欲水滅瞋恚火破愚痴闇拔斷疑根裂諸見網深知三界猶如窂獄四大毒蛇五陰賊怨六入空聚愛詐親善修八正道斷無明源正向涅槃不休不息三十七品心心相應十波羅蜜常現在前

又願弟子藉此懺悔鄣於諸行一切煩惱願弟子在在處處自在受生不被結業之所迴轉以如意通於一念頃徧至十方諸佛淨土攝化眾生於諸禪定甚深境界乃至一切知見通達無礙心能普周一切諸法樂說無窮而不染著得心自在得法自在智慧自在方便自在令此煩惱及無知結習畢竟永斷無復相續無漏聖道朗然如日

發願[A15]歸命禮三寶

○白等眾聽說此時無常偈

莫道年年相保守 功德各自卑脩營
此會眾徒分散後 豈知誰死復誰生
一朝入玉成塵聚 家中寂寂不聞聲
縱使靈牀安哭處 何由可得見真形
凡愚不覺此 常躭五欲樂 正法念經中(出第三十七)
說偈呵責曰 若人不觀心
常受行欲樂 長夜久時眠 苦惱不曾滅
癡故樂受樂 不覺知苦惱 後得衰惱時
乃知得何果 欲初似賢善 不實甚為惡
此為地獄使 專行不饒益 盲者信此欲
智眼者則離 猶險岸相似 如是墮地獄
謹慎第一友 常能作利益 放逸第一怨
故應近善友 欲徧一切身 如第一嚴毒
惡道第一道 所謂放逸是 若行於放逸
復深著境界 彼以愚癡故 常受諸苦惱
一切命皆失 一切樂皆盡 一切愛別離
汝死時欲生 死為第一惡 到曠野大道
更無如法歸 故應隨順法

圓覺道場修證廣文卷第十二


校注

[0464001] 述疑迷 [0464002] 遇疑愚 [0464003] 珠疑殊 [0465001] 響疑聾 [0465002] 識下疑脫識字 [0465003] 諍疑靜 [0465004] 皆上疑脫一句 [0465005] 居疑若 [0465006] 真疑冥 [0466001] 上疑止 [0466002] 未疑來 [0467001] 立疑阿 [0467002] 之字疑衍 [0467003] 倒疑到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己【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己【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