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道場禮懺禪觀法事卷第四
第四上
(讚懸譚二十唱四十五偈)。
懺悔根本無明願成就始覺(作兩上)。
直歎佛
粵若稽古。覺王光宅法界自受用土。佛佛道同。妙色靈心。湛爾常住。不可得而思議矣。然其現身應物。說法利生。逐器多途。互有隱顯。或居淨土。說十五本經。或應娑婆。談十二分教。或染淨無礙。方廣華嚴十五本中。圓覺是其一也。然尊觀經無量壽忻極樂。趣於一方。此典稟盧舍那。悟頓淨見於諸國。雖皆淨土。進趣殊途。彼懇願而往生。此鍊心而證入。妙(矣)切(矣)大哉博哉。頓漸俱收。利鈍皆攝。其唯我無上法王慈悲之智願也。我依時禮懺。所生善根。廻施有情。成正覺道。
從此後。每至偈頌前八禮。偈後十二禮。悉同第三上。若要廣用。即依第二上也。一一偈初。至心歸命禮等。偈末願我普共等。依第三上也。
讚述懸談十門
第一 述教起因緣門有其十意
第一唱中初偈總標。後偈述。初二意。一顯示因行有本故。二泯絕果相成圓故。
二 述其次四意
三 述後四意
四 述第二門
義乘分攝(明三藏二藏一乘三乘十二分教等中。何藏何乘何分攝此經也)。
五 述第三門
權實對辨(一大藏經。雖皆佛說。然有就機方便權宜說。有稱性決了真實說。今相對辨明。令知此圓覺經屬實教也)。
六 述第四門
分齊幽深(准起信論。述其起妄。從本至末有十一重。諸教所詮。或深或淺。各有分齊。小乘教唯說㝡後四重。法相教詮至後九重。唯圓覺華嚴可說窮盡一直至第四重本原清淨心)。
七 述第五門
教所被機(此門辨何根性之人。堪[10]〔悞〕入此教也。然約即時悟入。即五類人不堪。不類方堪。若約漸熏種性。為其遠因。即一切有心者皆可聽聞。名有淺深隨分之益也)。
八 述第六門
教體淺深(疏有四門。一隨相門。二唯識門。三歸性門。四無礙門)。
九 述第七門
宗(心之所尚)趣(宗之所歸)通別(通者一切經皆以因緣為宗。別者此經以心境空寂覺性圓滿凡聖平等佛為宗。妄情等佛觀行速成為趣。又妄情等佛觀行成就為宗。惑業消滅。永絕輪迴。起大神用。安樂。自在為趣)。
十 述第八門
修證階差(上約教文。唯生義解。忘詮修證。復有其門故。以心傳心歷代不絕。自佛屬迦葉。展轉于今。燈燈相承。明明無盡。達磨為此方之始祖。荷澤中興。乃至江西及北宗。皆是此宗也)。
十二 釋上五字
(是所詮法義也)。
十三 釋下六字
(是能詮功能。五字及教體一字也)。
後解經
十五 三 信聞時主及說處中
(初總入智用之源)。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此段有三唱。一釋經文二釋淨土。三引證)。
十六 明與凡聖同體及稱真現土
十七 釋淨土說經之由
十八 指論為證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1]善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十九 列眾總歎
至心懺悔
夫欲懺悔者。必先歸敬三寶。所以者何。三寶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若能歸向者。滅無量罪。長無量福。能令行者。離生死苦。得解脫樂。是故弟子(某甲)等。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諸佛。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尊法。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聖眾弟子。今日懺悔正言。無始[A9]已來在凡夫地。莫問貴賤。罪自無量。或因三業而生罪。或從六根而起過。或以內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於染著。如是乃至十惡增長。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然其罪相。雖復無量。大而為語不出其三。一者煩惱。二者是業。三者果報。此三種業。能障聖道。及以人天勝妙好事。是故經中。自為三障。所以諸佛菩薩。教作方便懺悔除滅。此三滅者。則六根十惡。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皆悉清淨。然此三障。皆從根本無明而起。故經云。獨頭無明。為煩惱種。從無始受身。經無量劫。則劫不可數。一一劫中。[3]愛種種身。則身不可數。一一身中。所起種種煩惱。則煩惱不可數。一一煩惱所造三業。猶如微塵。則業不可數。一一惡業感報。如恒河沙。則報不可數。一一報中受苦萬端。則不可數。如是等苦皆由無明。無明既是三障根本。今欲懺除三障。理須先懺無明。然夫懺悔有事懺有理懺。懺無明者。唯是理懺(無明者。迷於實理。今但悟理。則無無明。故當理懺。然無明是本。義達其中。則枝末三障。亦展轉除滅。故維摩經中。優婆離為二犯律比丘懺悔。維摩詰呵云。無[4]〔量〕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損其心。所以者何。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不出於如如。優婆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我言不也。維摩詰云。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婆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5]〔耳〕。我是垢。不取我是淨。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燄。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如此者。是名奉律。乃至時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菩提心。難曰。觀罪性空。罪即滅。觀福性空。福性空。福亦應滅)。[6]答曰不也。以罪違性。福順性故。真性望罪能治。能治顯時。所治之罪即滅。望福是能生。能生顯時。所生之福不盡。金剛經云。無住相布施福德如虗空等。又普賢觀經及華嚴隨好品亦云二種懺。觀經明晝夜精勤[7]形佛等。即是事懺。觀心無心。從顛倒起。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即是理懺。隨好品中。等眾生界。善身語意業。懺除諸障。即是事懺。觀諸業性。非十方[1]末心住於心。從顛倒生。無有住處等。即是理懺。事懺除末。理懺拔根。又事懺除罪。理懺除疑。懺除三障。則兼事理。今當理懺。理懺者。觀其性空。今唯當經[2]欲其欲顯其空。[3]光明行相。此明者隱密難辨。辟支羅漢冥若夜遊。法相大乘亦未窮本。但說六七識中起者。故與癡數行相無殊(唯識云。三毒中之癡。便具無明。第八識無覆。七識中方有癡愛。前六識方具三毒也)。勝鬘經中。方說住地無明。起信論中。名為根本不覺(論中說不覺為因。與本覺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從此轉生七識。方有癡數。故癡與無明。本末異也)。禪宗語論。都號為迷。今為辨明。眾等諦聽。其行相者。則迷真執妄。起信論云。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動。而有其念。即是迷真。此經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等。即是執妄。言其空者。起信論云。念無自相。不離本覺。此經云。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故是空義。其猶族姓良家之子。幼小沒落與他為奴。後漸長成。甘心認賤。親族論得宛是良人。即知奴本是空。但有名字。無明亦爾。故說性空。既悟解昭然。即都無所得。故經云。覺[4]迷滅不生迷。如此亦空。永不再執。是為理懺。一懺[A10]已後。除下劣心。心與佛心平等無二。
上來雖[A11]已理懺。猶恐未盡源流。今更至心。重說偈曰。
發願[A14]已。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第五上
(文殊章 十四唱 三十偈 懺三毒)。
歎佛
我等徒眾(云云)南無大慈大悲(云云八禮)。
文殊章
十四唱三十一偈(令信外真正。成本起因[10]〔地〕)此一禮准前。
至心歸命禮大方廣圓覺經中問本起因地文殊師利菩薩。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坐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十萬菩薩及諸眷屬)。說於如來本起因地(從凡夫時最初根本所起之心)。清淨(離垢顛倒根垢取我垢)法行(稱法性之行也。問。適云夫求果者。先觀於因。因若不真。果還是妄。如人造真金佛象。先須辨得真金。成象之時。體無增減。故佛頂經云。苦以生滅心為因。欲求如來不生滅果。無有是處。如種豆不生粟等)。及說(及者。更[11]〔諸〕一段意也)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如何得一發之後始終如一。免生起異念之過患)。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標以現在法眾。結以未來末世者。互影照也。即知現未俱收)。作是語[A18]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第一 唱讚述文殊問[1]目二偈
佛答處四段。
- 一標示真宗
- 二推窮妄宰
- 三釋成因地
- 四結牒問詞
初中兩段。
第二 唱中二偈具標舉本有之覺心
(於中。先讚問許說。後正示體用)。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領初問〔目〕)。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領後問〔目〕)。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上皆讚許[3]〔貯〕聽。此下正示體用)。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此云總持)門(欲入眾妙境界。先須了達圓覺。圓覺又能流出一切。有[4]〔市〕入義。故名為門。准寶積云。陀羅門者。是根本義)。名為圓覺(指體也。下顯用云)。流出一切清淨(總標無法諸法)真如(理也)菩提涅槃(果也)及波羅蜜(因也)。教授菩薩(如理思惟。而反照之。一一顯現。依之修行。故云教授)。
第三 二 明上圓覺體用
即破障成佛。故名因也。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標舉所問)。皆依(無佛不爾)圓照(能照之智)清淨覺相(所照之理。初心未忘能所。故云相也)。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洞達真有忘空。即所修皆是法師行。若不爾者。悉非法行。故大經云。若有比丘。讀誦十二部經。是名讀誦。不名法行。乃至為人宣說。及思惟其義。是名樂說。是名思惟。不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觀身心。乃至境界都息。永離煩惱。其心寂靜。我則說之名為法行)。
上來標示真宗 此下第二推窮妄宰。於中三。
第四 且先示其行相
云何無明(一由前云永斷[5]〔恐〕謂定有可斷。故推至空。二由此是八萬塵勞之根。十二因緣之首。恒沙煩惱由此而生。塵劫輪迴由此不絕。今欲示妙門。若不推破。即所作盡屬顛倒)。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如下所明)顛(心識狂亂)倒(背覺合塵。倒有所執。顛但荒犯。由顛故倒。如由迷真故執妄也)。猶如迷人四方易處(既以東為西。即三方必皆移易)。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四對顛倒。一四大非我認為我。法身真我而不認。二四大如幻本無而見有。法身本有而見無。三妄念非心認為心。真如了然而不能認。四妄念如珠中色。全空而執有。真心如珠明。實有[6]〔有〕而見無。既四雙八隻不同故。[7]〔苗〕云種種)。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例此應云月實無二。捏者妄執。皆喻性無質礙。無心妄念。迷者妄執也)。
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虗空自性(虗空無生。妄見華生。是迷惑虗空之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翳乃實華生之處也。非謂真實華。法合。應云非唯惑此真空自性。亦復迷彼身心生處)。
第五 二 約空華說
第六 二 約二月說
第七 二 當第三結其過患
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由此無明。執身心為我。對違我順我之境。便起貪瞋。貪瞋即造業。業成便愛執。愛執中還迷。迷還貪瞋。展轉如此。故云輪也)。
上說行相了。此後顯其本空。於中二。今此。
第八 四 生約夢喻以顯其空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於中兩門讚述。一直述虗妄。二推窮歸真)。
此後展轉推窮。歸於真性也。又為二唱。喻二法。
第九 二 喻說也
謂先推尋誰見夢之境界。若言是牀上睡人見者。睡人眼合。何能見夢境。又夢境在諸方。睡眼在家中牀上。何能迷見。如此推之。乃是夢人自見夢境也。睡人在家中。夢人在他處。故知睡人夢人義用不同也。又推夢人從何而有。乃從夢想而變起也。又推夢想從何而有。乃從夢人而變起也。又推緣起虗事。人是實體。故知睡與人二字義又同。雖離人無睡。不可喚睡為人。
第十 二 法說也
(從此推究自身。喻極理最直見真性)。
第十一 二 約空華喻。以顯其空。兼通伏難
如眾空華滅於虗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前說生死此無明。今既云無明本空。復由何而輪轉生死耶。故佛自答云)。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無明生死本來都無。於無生中。而橫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前就橫見故說有。此就實論故說無)。
第三釋成因地(上來所說。妄空真有者。有佛[3]〔無〕性相本然。今明依此通達。心意冥符。方成本起因地。正答所問)文三。今。
[A21]第十二 三 當第一依真悟妄頓出生死。第二展轉拂迹釋成正因。今合為一唱也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牒前所標。即依真也)。知是空華(悟妄也。餘下皆頓出生死)。即無輪轉(無生死之法)。亦無身心受彼生死(亦無受生死之人。若言我免生死。即還是我相)。非作故無。本性無故(非作觀行故。破除始無。本性空寂。本來無故。此下展轉拂迹也)。彼知覺者猶如虗空(拂覺妄之智也)。知虗空者即空華相(泯其拂心)。亦不可說無知覺性(遮其斷滅)。有無俱遣(總結離過)。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第十三 八 當第三徵拂所由。釋歸圓實
何以故(生死身心幻妄。狂說全空。能覺知妄空之智稱理。因何亦同妄法而遣。此下釋也。有二句。明諸法云)。虗空性故(一切法空也)。常不動故(一切法寂也。此下皆顯一心也。於中二。初一句總名體云)。如來藏中(論指一心為如來藏故。此下釋義類也。於中有二。初二句顯空義云)。無起滅故(釋上所智生死等)。無知見故(釋上彼知覺者如空等此下釋不空藏云)。如法界性(藏如界者。在有情名藏心。在無情名界性。又界性又界。則情器交徹。心境不分。藏則直說清淨心體。藏即能造善惡。界則無非此義。藏心剋就根源。界性渾其本末。渾則普該之義易信。剋即周徧之理難明。故指藏心。如法界性。亦乃攝其二義之別。歸於一體之同。方顯覺妄因依。誠非究竟圓實也)究竟(竪窮三際。始終常然)。圓(徧空)滿(眾德具足)。徧十方故(無邊際也。良由如來藏性。本自如斯。豈須減舊添新。滅惑生智。是以三重泯絕冥合覺心。將此為本修行。始得正名因地)。
第十四 二 當第四段結牒問詞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南無大慈大悲(云云十二禮)。
至心懺悔
夫懺悔者。是發行之初門。進修之要路。止惡行善。莫先於此。懺是懺謝之名。悔以悔責為義。前心起妄。逐境生情。後意覺知。依真懺洗。克[A25]己照事。改志懲非。追變往心。預遏未犯。然我等設便知真悟妄。發菩提心。且未階聖果[A26]已還。皆屬不定之聚。若不諦觀罪本尋究妄源。但仛中庸之心。常懷易染之性。則猶如輕毛當路隨風東西。遇善或即超昇。遇惡未免沉溺六塵擾擾知起何心。六道茫茫知落何道。必須細推本末。察獲根源。懺業懺心。如理如事。且生死苦樂之報由有漏善惡之因。善惡之因由貪瞋之念。貪瞋之念由是非之心(痴也)。是非之心。由迷真執妄。迷真執妄即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前[A27]已如理懺竟。今當次懺是非之心展轉枝末。展轉枝末即是前門所說煩惱業報三種之障。言展轉者。此是三種障。更相由藉展轉而生。故經云。由煩惱故以起惡業。惡業因緣故得苦果。煩惱即是此貪瞋痴。貪瞋痴心若偏多者。各攝二萬一千煩惱。若等分者。共攝二萬一千煩惱。故成八萬四千煩惱。不離三毒之心。此從根本不覺而起。良由根本迷真執妄。妄認我相。故貪彼順情以潤益我。瞋彼違情恐損惱我。愚癡之情種種計挍。故知三毒必藉迷真。所以經云。無明是種。既有三毒。即受色貪財故。行婬盜妄言綺語。種種追求。復由瞋此恨彼故。有煞生相行相爭兩舌惡罵毀傷百種。損惱多端。皆由不識因緣。不辨邪正。況勞心作偽。愚拙轉增。故言三毒起於惡業(然三毒亦起有漏善業。及不動業。今且舉所應懺者)。夫作業夢報。猶如影響。應於形聲。其體雖空。應無差失。由前惡業成就。感地獄餓鬼畜生。縱罪畢為人。亦有種種餘報之苦。是故經云。十不善業。從三途出。生在人中。各有二種餘報(云云如下所引)。故知三障展轉相由。煩惱為初。今當先懺。然此煩惱。諸佛菩薩入理聖人種種訶責。詺此煩惱。以為冤家。能斷眾生慧命根故。亦名為賊。能劫眾生諸善根故。亦名瀑河。能漂眾生於生死海故。亦名羈鏁。能繫眾生於生死獄。不得出故。所以六道牽連。四生不絕。惡業無窮。苦果不息。當知皆是煩惱過患。是故我等。今時先懺三毒煩惱。就三毒數。貪愛為初。欲去其根。先懺貪愛。然初發業能是無明潤業受生。由貪愛無明理懺。雖達其空。貪愛習成。雖為頓盡。如衣染香去氣存故。須發猛利之心。懺除割捨。然所貪欲境。但誰愚夫。智者審思。都無實味。如犳咬枯骨。骨[A28]刺齒傷。血出自霑。謂言骨頭有味。貪不覺痛苦。咬不休。唯自損傷。竟何所益。貪欲亦爾。繫縛不休。見世疲勞。多生受苦(舍利弗問。佛為根繫於境。唯境繫於根)。是故佛言。根亦不繫於境。境亦不繫於根。但由貪愛故。根塵相入境。互相參。意識昏迷。不得解脫。譬如農夫所使黑牛白牛。耕田之時。中有羈鞅。兩皆難脫(然非黑牛繫於白者。亦非白牛繫於黑者。但由羈鞅。故皆相繫)彼此牽連傳不白牛在羈鞅。故皆貪愛。羈鞅不殊。無始[A29]已來。牽連難捨。今恐悟後此念還生。要須建志運心。察其過愚。
上來雖[A30]已懺謝。猶恐未表虔誠。今更至心重說偈曰。
懺悔[A32]已。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舍那佛。
[A33]已懺貪愛罪竟。次懺瞋恚。瞋恚之毒。傷害尤多。貪愛紐徵尚客勒剋。瞋心卒暴。誰敢與言心似火湯口。如刀劒。故知瞋恚難卒制除。須於未起之前。觀察所瞋之境。且聲如谷響色。如空華。空華好惡不殊。谷響高低無異。即如愛惡之境讚毀之聲。無不是空。何瞋何喜。從來迷倒。遂境情生。今日悟之。寧客更執誓修忍辱。以塞瞋源。擔習慈悲。轉除恚本。
上來[A34]雖已懺謝。猶恐未表虔誠。今更至心重說偈言。
懺悔[A36]已。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A37]已懺悔瞋恚罪竟。次懺愚癡。愚痴者亦是邪見之類。但約利鈍故說二殊。觸事生情。是境皆執所解僻謬。總名為癡。不必如牛羊之徒。方名癡毒。此癡行相比於無明。總別意殊。本末義殊。無明但迷真。我真空都執內身外境癡。則隨於一事種種生情。行相[A38]已知。必須改悔。歸於善友。習學大乘(二乘未免)。[A39]但親近佛法僧三寶。同深必自得聞思修三慧。其定慧光既發。癡想何存。決運此心悔前下劣。
上來雖以懺謝猶恐未表虔誠。今更至心重說偈曰。
懺悔[A41]已。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無明貪等兩重。[A42]已如上來懺滅。業報兩事尚未懺除。但時眾疲厭。留待別時。今且修畢其餘法事)。
至心發願
願弟子等。從此懺悔三毒之後。生生世世。安住菩提之心。常修悲智行願。速入菩薩離垢之地。性不含欲。於他財他所資用不生貪心。不願不求。又願永離瞋恚。於一切眾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歡喜心。和潤心。攝愛心。永捨貪恨怨害熱惱。常思須順行仁慈霑益。又願永離邪見。住於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惡戒。心見正真。無誑無謟。於佛法僧。起決定信。乃至意業。隨智慧行。慈悲喜捨。救攝一切。
上來雖[A43]已發願。未表虔誠。今更至心重說偈言。
發願[A45]已。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法事卷第四
校注
[0394001] 天疑大 [0394002] 文藏疑倒 [0394003] 餘疑除 [0394004] 狀疑厭 [0394005] 人下疑脫空字 [0394006] 說疑是 [0394007] 又疑之 [0394008] 主疑生 [0394009] 類字疑衍 [0394010] 悞字疑衍 [0395001] 證疑詮 [0395002] □疑二 [0395003] 元疑無 [0395004] 皆疑即 [0395005] 緣疑統 [0395006] 教諸疑倒 [0395007] 全疑今 [0395008] 難疑雖 [0396001] 善下疑脫首字 [0396002] 微疑徵 [0396003] 愛疑受 [0396004] 量疑得 [0396005] 耳疑取 [0396006] 答等文意接續次前細字然後段無可為麁字端緒仍待博識是正 [0396007] 形疑禮 [0397001] 末疑來 [0397002] 欲其二字疑衍 [0397003] 光疑先 [0397004] 迷下疑脫迷滅二字 [0397005] □疑勞 [0397006] 兆疑非 [0397007] 難疑離 [0397008] 微疑徹 [0397009] 至等三字古本麁書 [0397010] 地或作心 [0397011] 諸疑請 [0398001] 目疑因下同 [0398002] 補入願字 [0398003] 貯疑佇 [0398004] 市字更勘 [0398005] 恐下疑脫怖字 [0398006] 有字疑衍 [0398007] 苗字更勘 [0399001] 歎疑歡 [0399002] □疑夢 [0399003] 無下疑脫佛 [0400001] 木疑來 [0400002] 客字疑衍【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74 冊 No. 1475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