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道場修證廣儀卷第十一
第十六上
歎佛
如來淨妙色身。徧一切處。徧一切眾生。徧一切法。徧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以智光明。普照明故。令一切眾生世出世間諸善根業。皆得成就。以無量事。普益眾生。滅惡生善。破愚為智。常放無礙智慧光明。[1]光照諸大菩薩。次照緣覺聲聞。次照決定善根眾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為作未來利益因緣。令成就故(云云)。至心歸命。禮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問凡聖順覺。清淨慧菩薩。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願為一切諸來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躭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鄣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上明從迷而悟了。此下明依悟息妄。得悟淨力。方名信位。即是初發起大菩提心也。若雖開悟。不頓發明。斷勞慮心。亦無[2]〔直〕入信也。雖有信而無根也。經云。若復有人。即知合此兩勢也。文闕一飜。故以一偈補之)。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鄣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A6]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A7]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A8]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初二述加行位為入道之由
次四述證道
(初半覺前非餘正明證相)。
次三偈將前證道。對後教道。會通華嚴
次別釋教道
善男子。一切鄣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婬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虗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次通聖中因果之異
次正述佛果之相
後總擇而結位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1]可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A12]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至心懺悔
眾等前來依天皷教。總相運於邊法界眾生等清淨三業。普懺悔竟。今當復以次下經文。還依天皷。別明觀行。觀察罪業根源。蕩除細惑。泯於諸見。而為懺悔。時諸天子。聞是語[A14]已。得[3]法曾有。心大歡喜。而問之言。菩薩摩訶薩。云何悔除一切過惡。爾時天皷。以菩薩三昧善根力故。發聲告言。諸天子。菩薩知諸業不從東方來。不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來。而共積集[4]上住於心。但從顛倒生。無有住處。菩薩如是決定明見無有疑。惑諸天子。如我天皷。說業。說報。說行。說戒。說喜。說安。說諸三昧。諸佛菩薩亦復如是。說我。說我所。說眾生。說貪恚癡種種諸業。而實無我。無有我所。諸所作業。六趣果報。十方推求不可得。諸天子。譬如我聲不生不滅。造惡諸天。不聞餘聲。唯聞以地獄覺悟之聲。一切諸業。亦復如是。非生非滅。隨有修集。則受其報。諸天子。如我天皷所出音聲。於無量劫。不可窮盡。無有間斷。若來若去。皆不可得。而於無量世界。隨眾生心。皆使得聞。一切諸佛。亦復如是。隨眾生心。悉令得見。諸天子。如有頗梨鏡。若為能照。清淨鑒徹。與十方界其量正等無量無邊。諸國土中。一切山川。一切眾生。乃至地獄畜生餓鬼。所有影像。皆於中現。諸天子。於汝意云何。彼諸影像。可得說言來入鏡中。從鏡去不。答言。不也。諸天子。一切諸業。亦復如是。雖能出生諸善果報。無來去處。若如是知。是真實懺悔。一切罪惡。悉得清淨。今約此品理智用心。復以普賢行願品中懺悔偈文。而為懺悔。
懺悔[A15]已。至心歸命禮三寶。
天皷說業報性空懺悔法時。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等世界中。兜率諸天子。得無生法忍。無量不思議阿僧祗。六欲諸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六欲天中。一切天女。皆捨女身。發無上菩提之意。爾時諸天子。聞說普賢廣大迴向。得十地故。獲諸力莊嚴三昧。以眾生數等清淨三業。悔除一切諸重鄣故。即見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七寶蓮華。一一華上皆有菩薩。結跏趺坐。放大光明。彼諸菩薩。一一隨好。放眾生數等光明。彼光明中。有眾生數等諸佛。結跏趺坐。隨眾生心。而為說法。
至心發願
(華嚴行願品。十願第四。不離善友因緣願。及第三勤修二利願也)。
發願[A16]已。歸命禮三寶。
○白眾等聽說此時無常偈
第十七上
歎佛
如來應正等覺。知心意識俱不可得。但以知無量故。知如來心。如來智慧。為一切世間出世間智所依。而如來智無所依(一也)。又恒出生世出世智。而如來智無增減(二也)。如大海。其水潛流四天下地。及八十億諸州中。有穿鑿者。無不得水。而彼大海。不作分別我出於水。佛智海水。亦復如是。流入一切眾生心中。若諸眾生。觀察境界。修習法門。即得智慧清淨明了。而如來智平等無二。無有分別。[A17]但隨眾生心行異故。所得智慧。各各不同(三也)。
至心歸命禮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問修證方便威德自在菩薩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并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無上妙覺。徧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脩性差別。當有三種。
此後述修三觀前之方便
十四中 初三偈 標舉大意
次十一偈 述五緣
四 八 述呵五欲
(謂色聲香味觸五塵也)。
五 十 述棄五蓋
(一貪。二瞋。三睡眠。四棹悔。五疑)。
六 十一 述調五事
(一食。二睡。三身。四息。五心)。
七 五 述行五法
(一欲。二精進。三念。四巧慧。五一心)。
八 二 總結因緣
(初二句緣。後二句因)。
九 五 述行本
(前二十五種是行緣。此是行因。故云本也)。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
[1]釋悟淨字。悟無明如空華。覺體即淨。
十 七 述起行
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
十一 述功成
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
十二 七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十三 二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至心懺悔
夫懺悔者。必須先敬三寶。所以然者。三寶即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若能歸向者。則滅無量罪。長無量福。能令行者離生死苦。得解脫樂。是故弟子某甲等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諸佛。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尊法。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聖僧。弟子比丘某甲等。仰啟十方諸佛。諸大菩薩。辟支迦佛。及阿羅漢。一切聖賢弟子等。上來雖[A28]已懺悔根本無明。及煩惱鄣業鄣報鄣。而煩惱心數無量無邊。非唯八萬。所造之業。所應受報。皆悉無邊。不可具陳。今據諸教所明。我等所知分齊。更欲廣懺無始[A29]已來本末罪鄣。准諸經教。若欲委細懺悔本末麤細一切惑業。令除滅者。先當與七種心以為方便。然後一切罪鄣。乃可得滅。何等為七。一者慚愧。二者恐怖。三者厭離。四者發菩提心。五者怨親平等。六念報佛恩。七者觀罪性空。
第一.慚愧者。自[8]性我與釋迦如來。往昔同為凡夫。而今世尊修行成道[A30]已來。[A31]已從爾所塵沙劫數。而我等相與躭染六塵。流浪生死。無出離心。此實天下可慚可愧。可羞可耻。
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心口意業。常與罪鄣相應。以是因緣。命終之後。應墮地獄餓鬼畜生。受無量苦。如此實為可驚可怖。可恐可懼。
第三.厭離者。我等相與[9]親生死之中。唯有無量苦空無我不淨虗假。如水上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猶若車輪。生老病死。八苦交煎。無時暫息。眾等相與觀察自身。從頭至足。其中[A32]但有三十六物。髮毛爪齒膿囊涕唾生熟二藏大膓小膓脾腎心肺肝膽𦙽胃肪膏腦膜筋脈骨髓大小便利九孔常流。是故經云。此身苦所集。一切皆不淨。何有智慧者。而當樂此身。生死既有如此種種惡法。甚可患厭。
第四.發菩提心者。經言。當樂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六波羅蜜生。從慈悲喜捨生。從三十七助菩提法生。從如是等種種功德智慧。生如來身。欲得此身者。當發菩提心。求一切種智。常樂我淨。薩婆若果。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於身命財無所恡惜。
第五.怨親平等者。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無彼我想。何以故爾。若見怨親。即是分別。以分別心故。起諸相著。相著因緣。生諸煩惱。煩惱因緣。造諸惡業。惡業因緣故得苦果。
第六.念報佛恩者。如來往昔無量劫中。捨頭目髓腦。支節手足。國城妻子。象馬七珍。為我等故。修諸苦行。此恩此德。實難酬報。是故經云。若以頂戴兩肩荷負。於恒沙劫亦不能報。我等欲報如來恩者。當於此世界。勇猛精進。捍勞忍苦。不惜身命。建立三寶。弘通大乘。廣化眾生。同入正道。
第七.觀罪性空者。我等所造眾罪。無有實相。從因緣生。顛倒而有。既因緣而生。則可從因緣而滅。從因緣生者。押近惡友。造作無端。從因緣滅者。即是今日洗心懺悔。是故經云。此罪相。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故知此罪從本是空。生如是等七種心[A33]已。緣想十方諸佛賢聖。擎拳合掌。披陳至到。慚愧改革。舒瀝心肝。洗蕩腸胃。如此懺悔。亦何罪而不滅。亦何鄣而不消。若復正爾悠悠。後縱情慮。徒自勞形。事將何益。但復人命無常。喻如轉燭。一息不還。便向灰壤。三塗苦報即身應受。不可以錢財寶貨囑託求脫。窅窅冥冥。恩赦無期。獨嬰此苦。無代受者。莫言我今生中無有此罪。所以不能懇到懺悔。經中說言。凡夫之入。舉足動步。無非是罪。又復過去生中。皆悉成就無量惡業。追逐行者。如影隨。形若不懺悔。罪惡日深。故苞藏瑕疵。佛教不許。說悔先罪。淨名所尚。故知長淪苦海。寶由隱覆。是故弟子今日發露懺悔。不敢覆藏。運此增上之心。歸投三寶。至誠懺悔。
弟子等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報。有此心識。常懷惑愚。繁滿𮌎衿。或因三毒。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覺。造一切罪。或因三受。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緣三假。造一切罪。或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A34]已來。至于今因。或因四識住。造一切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或因四取。造一切罪。或因四執。造一切罪。或因四大。造一切罪。或因四[A35]縛。造一切罪。或因四食。造一切罪。或因四生。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A36]已來。至于今日。或因五住地。造一切罪。或因五受根。造一切罪。或因五蓋。造一切罪。或因五慳。造一切罪。或因五見。造一切罪。或因五心。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發露。皆悉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A37]已來。至于今日。或因六情根。造一切罪。或因六識。造一切罪。或因六想。造一切罪。或因六受。造一切罪。或因六行。造一切罪。或因六愛。造一切罪。或因六疑。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慚愧發露。皆悉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A38]已來。至於今日。或因七漏。造一切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或因八倒。造一切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發露。皆悉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A39]已來。至於今日。或因九惱。造一切罪。或因九結。造一切罪。或因九上緣。造一切罪。或因十煩惱。造一切罪。或因十纏。造一切罪。或因十一徧使。造一切罪。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或因十六知見。造一切罪。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或因六十二見。造一切罪。或因見諦思惟八十八使百八煩惱。晝夜熾燃。開諸漏門。[1]遠一切罪。惱亂賢聖及以四生。徧滿三界。彌亘六道。無處中藏。無處可避。今日至[1]倒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慚愧發露。皆悉懺悔。
至心發願
願弟子承是懺悔三毒等一切煩惱。生生世世。三慧明。三達朗。三苦滅。三願滿 願弟子。承是懺悔四識等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廣四等心。立四信業。四惡趣滅。得四無畏 願弟子。承是懺悔五蓋等諸煩惱。度五道。竪五根。淨五眼。成五法身 懺悔愛等諸煩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具足六神通。滿足六度業。不為六塵惑。常行六妙行。
又願弟子承是懺悔七漏八垢九結十纏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坐七淨華。洗八[2]塵水。具九斷智。成十地行願。以懺悔十一徧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願十一空解當用栖心自在。能轉十二行輪。具足十八不共之法。無量功德。一切圓滿。迴此功德。普及眾生。
發願[A40]已。歸命禮三寶。
圓覺道場修證廣儀第卷十一
永仁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巳時書
山井菴室(六十九)
校注
[0454001] 光疑先 [0455001] 煩字更勘 [0455002] 直字原本書禮不明 [0455003] 偈字疑衍 [0456001] 明上疑脫得字 [0456002] 補入名字 [0456003] 第疑等 [0456004] 著疑羞 [0456005] 九字疑衍 [0457001] 可疑加 [0457002] 妄疑忘 [0457003] 法疑未 [0457004] 上疑止 [0460001] 釋等一行疑句下細註 [0460002] 木字更勘 [0460003] 他字似剩 [0460004] 重疑熏 [0461001] 必疑心 [0461002] 塵疑麁 [0461003] 奔疑奢 [0461004] 凡銳疑九鏡 [0461005] 差疑若 [0461006] 同字疑衍 [0461007] 田疑由 [0461008] 性疑惟 [0461009] 親疑觀 [0462001] *違疑造(*印ノ字ハ本文ト異ナル。[○@編]) [0463001] 倒疑到 [0463002] 塵疑德 [0463003] 上疑下【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74 冊 No. 1475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