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道場禪觀法事禮懺文卷第五
第六上
(普賢章。九唱二十二偈。懺身三三四)。
歎佛
(華嚴經第五十。讚述如來出見法門)。
如來應正等覺。以無量法而得出現。非以一緣。非以一事。如來出現而得成就(總相標也)。所謂與大法雲。雨大法雨。能滅一切眾生煩惱(一也)。能起一切眾生善根(二也)。能止一切眾生見惑。能成一切智慧法寶(四也)。分別一切眾生心樂(五也)。雨大悲一味法水。隨其說法無量差別(六也)。先起菩薩諸行智慧次起緣覺諸行智慧。次起聲聞諸行智慧。次起其餘眾生有為善根諸行智慧。一味法雨。隨器差別(七也)。
普賢章
九唱二十二偈。徵釋用心(菩薩疑頓悟漸修。相一違故。佛為通之也)。
於是普賢菩薩白佛言。大悲世寶末世眾生修大乘者(有正因性。能發心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過正緣聞了義)。云何修行。(指上正因正緣具者。用心之門。若未知覺性本圓。妄本如幻。即無此疑。只緣[A1]已知法空。却疑修行之義)世尊若彼眾生(指聞前段經之人也。為作四重門)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一幻幻何修問也)。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二斷滅誰修問)。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三遮不修之失)。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四請修之方便)。
此一段經有兩偈讚。
第一 三 正述經文
第二 三 別釋幻義
(幻者。謂世有幻法。依草木等幻。作人畜。宛似往來動作之相。須臾法謝。還成草木。然諸經教。幻喻偏多。良以五天此術頗眾。見聞既審。法理易明。及博此方翻成難曉。今依古師。解華嚴如幻之文。法喻各開五法。喻中五者。如結一巾幻作一馬。一所依巾。二幻師術法。三所幻馬。四馬有即無。五痴執為馬。法中五者。一真性。二心識。三依他起。四我法即空。五迷執我法。下諸幻喻。皆倣此知)。
次下如來讚問許說。及正說四段之中。初二段也。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讚問)。汝今諦聽。當為汝說(許說也。此後正說有四段之文。今此中有兩段也)。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一標。幻從覺生。以為義本)。幻花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盡不動(二幻盡覺滿[A4]已釋前疑)。
此段經有四唱禮讚。
第三 二 且略銷文
此後徵釋。初幻從覺生之疑難。
第四 二 疑幻化雜穢
無明從淨覺中起(二句)。故總相略通(六句)。
第五 三 別相依流具通
上二唱皆釋幻化生覺心了。
第六 三 別釋依幻智滅幻心
心智滅[A5]已。而覺心不動。
此下第三展轉離幻。正示用心。於中二。一法二喻。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虗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此下密顯真覺)。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第七 二 法說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第八 二 喻說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第九 二 當第四幻覺不俱也
南無大慈大悲(云云)(十二禮) 普為四恩三有及法界眾生。
此下懺十惡罪 至心懺悔
夫論懺悔者。本是改往修來。滅惡興善。人生居世。誰人無過。學人失念尚起煩惱。羅漢結習動身口意。豈況凡夫而當無過。但智者先覺。覺即申懺悔。愚者覆[1]藏。遂滋蔓。所以積習長夜。曉悟無期。若能慚悔發露。懺悔者豈唯滅罪而[A8]已。亦復增長無量功德。竪立如來炎妙果。若欲行此法者。先當外肅形儀。瞻奉尊像。內起情意。敬重法門。慊切至到。生二種心。何等為二。一者自念我此形命難可當保。一朝散壞。不知此身何時可復。若復不值諸佛賢聖。忽遭逢惡友。造諸罪業。應當墮落深坑險起。二者自念我此生中。雖得值遇如來正法。為佛弟子。弟子之法紹[2]迷聖種。淨身口意善法。自居而念。我等公然作惡。而後復藏。言他不知。謂彼不見隱匿。在心倣然無愧此寶。天下愚惑之甚。今現有十方諸佛。諸大菩薩。諸天神仙。何曾不以清淨天眼。見於我等所作罪惡。又復幽顯靈。祇善惡童子。注記罪福。[A9]纖毫無差。夫論作惡之人。命終之後。牛頭獄卒錄其精神。在閻羅王所。辦覈是非。當爾之時。一切怨對。皆未證據。各言汝先屠戮我身。炮煑蒸炙。或言剝奪我財物。離我眷屬。我於今者始得。汝便於是現前證據。何得敢𧨴。唯應甘心分受宿殃。如經所明。地獄之中。不枉治人。若其平生所作眾罪。心自忘失者。是其生時。造惡之處。一切諸相。皆現在前。各言汝昔在於我邊。作如是罪人。今何得𧨴。故知作罪無逃避處。於是閻王切齒呵責。將付地獄。歷劫窮年。無由求出。此事不遠。不[3]開他人。正是我身。當受此苦。雖父子至[4]視。一旦[5]到至。無代受者。眾等相與及其形健體無眾疾。各自努力。與性命競。大怖時至。悔無所止。是故弟子等。稽首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諸佛(尊法聖僧)。唯願十方三寶。本尊盧舍那佛。懺悔主普賢菩薩。由證明我懺悔。懺悔煩惱鄣竟。今當次懺業彰鄣。夫業能莊飾世趣。所以六道果報不同。形類各別。須知皆業力所作。而凡夫之人。多於此中。好起疑惑。何以故。由見現在之人惑。有行善之者。觸向轗軻。為惡之者。是事諧偶。是故愚者謂言善惡無分。不知業報有其三種。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現報者。今生造罪修福。現身即受苦樂之報。生報者。今身造業。來生受報。後報者。過去多生[A10]已造之業。乃至今身猶來受報直至來生。或第二生第三生。乃至百千萬億生中。方受其報。又或一此生造業。來生未受。至第二第三生乃至百千萬生方受。皆名後報。今生修善。及有災患者。此是前生。或多劫多生所造惡業之種。時至發現。今生善力。善力微弱。不能排遣。故有轗軻。非開今善。而西招今苦。凌有命生造罪。反受福慶者。亦是前生。多生決定善業發現。今生雖惡不能鄣礙。非開今罪。而招今福。明明佛勑須自審詳。無以鄙情自生疑惑。[A11]已說業力因緣。次應正懺。然造業人有僧有俗。今且通明道俗。後即別懺。出家先通懺者。然業有善惡。不動三種。今唯懺惡業惡業自有七支。身三口四。今當次第一一懺悔。然身業三種。一事顯相麤。制則易防。犯則過重。事既從麤至細。懺示自重之輕。今於此時。先懺身業三過。三過之中。先懺殺罪。
弟子比丘(某甲)等。與法界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至于今日。殺害之罪。無量無邊。遇境即為何論罪福。貪瞋猛盛。不避恩冤癡毒漫心。寧知進退倚官狹勢。枉殺無辜。恃[A12]己威雄。濫害賢善。貪婪受囑。酷虗內徒。氣壯心兇。槌埋鈍弱。四時八節。親族團圓。祭禮鬼神。婚男嫁女。飛鷹走狗。布網張羅。枯竭陂池。焚燒山野。煎煑蠶繭。打撲蚊蝱。厭禱符書。墮落胎孕。恣情相殺。無慚無愧。自作教他。見作隨喜。破性命緣。斷大慈種。所殺之者。皆結大冤。世生世生更相殺害。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以此因緣。當墮地獄。百劫千劫難計出期。受苦萬端。卒陳寧盡。畜生餓鬼。長劫長時。後得人身。受二種餘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此下每述二報。亦皆是華嚴之文)。無明所覆。不識業因。今遇道場。方始覺悟。歸向釋迦世尊一切賢聖。燒香散華。說殺生罪。發露懺悔。不敢覆藏。以是因緣。令我與法界眾生殺生重罪。畢竟清淨。
懺悔[A13]已。至心歸命禮本尊釋迦牟尼佛(業歸鄣報鄣形於身口其相麤顯。但歸命化身佛。依教悔。責其鄣。即除發願翻此。故例此文)。
次懺偷盜之罪。
又弟子等。與法界眾。生從無量劫來。至于今日。偷盜之罪。無量無邊。貪意不除。䂓謀千種。凡心難滿。欺詐百端。剝奪僧尼。侵凌常住。夜行晝伏。鑿壁穿牆。却富攻貧。詃良為賤。輕秤小斗。常帶偷心。舉動絕為。恒懷賊意。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以此因緣。當墮地獄。百劫千劫難計出期。受苦萬端卒難陳說畜生餓鬼。長劫長時。後得人身。受二種餘報。一者貧窮。二者失財。不得自在。無明所覆。不識業因。今遇道場。方始覺悟。歸向釋迦世尊一切賢聖。燒香散華。祝偷盜罪。發露懺悔。不敢覆藏。以是因緣。令我與法界眾生。偷盜重罪畢竟清淨。
懺悔[A14]已。至心歸命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次懺婬欲之罪。
又弟子等。從無量劫來。至于今日。耽荒女色。不揀親疎。婬盛轉迷。寧論好醜。愛著色境。被縛如繩。貪嗜聲塵。被惛如醉。僧伽藍處縱意行非。清淨招提公然結業。不羞不耻。何異畜生。無慚無愧。狀如禽獸。戲場宴會。縱盜貪心。齊廗法莚。瞻視面目。耳隨。聲礙說法不聞。眼逐色迷尊容不覩。偷佛華果寄作人情。俗既如然。僧亦或爾。[寢-爿+(攸-ㄆ)]食俱輟。骨瘦形銷。形雖是人。行如狂犳。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以是因緣。當墮地獄。男抱銅柱。女臥䥫牀。憂苦萬端。卒陳難盡。畜生餓鬼。長劫長時。後得人身。猶有二種餘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眷屬。無明所覆。不識業因。今遇道場。方始覺悟。歸向釋迦世尊一切賢聖。燒香散華。說婬欲罪。發露懺悔。不敢覆藏。以是因緣。今我與法界眾生。婬欲重罪。畢竟清淨。
懺悔[A15]已。至心歸命本師釋迦牟尼佛。
上來[A16]已懺身業之中。殺盜婬等三種罪竟。今當次懺口業四過。就四過中。妄語之罪。苗輕根重。為害偏多。是業道罪。及違制罪。破菩薩戒。犯波羅夷。若性若遮。悉皆結重(然謙[A17]己讚[A18]揚。隨於世俗之言。設便事不稱實。但不損前人。亦不結罪也)。是故須發猛利之心。先懺誑妄之語。
弟子等。從無量劫來。至于今日。妄語之罪。無量無邊。口為禍媒。舌稱鬪本。善惡出於三生。褒[A19]貶由其一言。大害則滅族傾都。小𠎝則危身致命。性不真實。言發多虗。欺誑親明。罔冐父母。或為醫道。事事欺謾。藥內加[1]諸方中延縮。或開盡卜決。浪說吉凶。巧詐萬端。曾無一實。符籙章醮。虗道招魂。酒脯呼神。假言贖魄。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以是因緣。當墮地獄。百劫千劫。難計出期。受苦萬端。卒難陳盡。畜生餓鬼。長劫長時。後得人身。復有二種餘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為他所誑。無明所覆。不識業因。今遇道場。方始覺悟。歸向釋迦世尊一切賢聖。燒香散華。說妄語罪。發露懺悔。不敢覆藏。以是因緣。令我與法界眾生。妄語重罪畢竟清淨。
懺悔[A20]已。至心歸命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次懺綺語之罪。
又弟子等。從無量劫來。至于今日。行非貞謹。性好浮疎。恒以詭詞惑於實事。言多綺豔。真偽難明。語則囂虗。是非莫辨。風前起詠。志在矜誇。月下題篇。唯論聲色。盜情調詭。豈覺非儀。縱意諠爭。寧知夫德䂓圖財食。故轉他心希冀恩情。迴換人志。致令質直之士意逐語迷。敦厚之夫耳隨言惑。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以是因緣。當墮地獄。百劫千劫。難計出期。受苦萬端。卒陳難盡。畜生餓鬼。長劫長時。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言無人信。二者語不明了。無明所覆。不識業因。今遇道場。方始覺悟。歸向釋迦牟尼佛一切賢聖。燒香散華。說綺語罪。發露懺悔。不敢覆藏。以是因緣。令我與法界眾生。綺語重罪。畢竟清淨。
懺悔[A21]已。至心歸命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次懺兩舌之罪。
又弟子等。從無量劫來。至于今日。心多計校。語不可憑。性好交𧦲。無[1]所准的。傳他言語。破壞兩頭。鬪合詞章。乖離彼此。彼有善言。不向此說。此有好語。飜作惡陳。伯叔姑姨因茲結恨。兄弟姊妹從此成疎。骨內分離。親朋間坼。相憎如水火。相見似冤家。皆因兩舌人鬪揲。得如此一頭兩舌。難與往還。人面獸心。豈堪交密。將三寸舌。惱一切人。過等虗空。罪盈天地。以是因緣。當墮地獄。百劫千劫。難計出期。受苦萬端。卒陳難盡。畜生餓鬼。長劫長時。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眷屬乖離。二者雜族弊惡。無明所覆。不識業因。今遇道場。方始覺悟。歸向釋迦世尊一切賢聖。燒香散華。說兩舌罪。發露懺悔。不敢覆藏。以是因緣。令我與法界眾生。兩舌重罪畢竟。清淨。
懺悔[A22]已。至心歸命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次懺惡口之罪。
又弟子等。無量劫來。至于今日。為人急躁。性不調和。口吐百非。心懷三毒。發言常臭。出語不香。豈礙尊卑。何物禮節。輕罵三寶。誑謗六親。父母教招。膖聲努氣。兄弟勸誨。邪眼捩睛。呪賴姑章。觝觸夫壻。嫌呵姉妹。打罵婦兒。毀駭交遊。牽翁引母。濫喝奴婢。打皆鞭胸。出語麤疎。令人懊惱。發言磣毒。聞者怨增。積惡性成。何時可上。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以是因緣。當墮地獄。百劫千劫。難計出期。受苦萬端。卒陳難盡。畜生餓鬼。長劫長時。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言多諍詔。無明所覆。不識業因。今遇道場。方始覺悔。歸向釋迦世尊一切賢聖。燒香散華。說惡口罪。發露懺悔。不敢覆藏。以是因緣。令我與法界眾生。惡口重罪畢竟。清淨。
懺悔[A23]已。至心歸命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至心發願
願我等承此懺悔殺盜婬罪。斷生功德。生生世世不妄菩提之心。常修菩薩行。速入菩薩離垢之地住。自遠離一切殺生。不畜刀杖。不懷怨恨。有慚有愧。仁怒是足。於一切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尚不惡心。惱諸眾生。何況於他而行殺害。性不偷盜。若在家時。於自資財。常知上足。於他慈恕。不欲侵損。若總屬他。起他物想。終不於此而生盜心。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餘資生之具。性不邪婬。若在家時。於自妻知足。不求他妻。妄他所護女。親族媒定。及為法所護。尚不生於貪染之心。何況從事。況於非道。乃至三業。隨智慧行。救攝眾生。隨類普應。
弟子等。從此懺悔口業四過之後。生生世世不妄菩提之心。常修菩薩之行。速入菩薩離垢之地。常不妄語。常作實語時語。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誑之語。無心欲作。何況故犯。又願常不兩舌。於諸眾生。無離間心。無惱害心。不將此語。為破彼故而向彼說。不將彼語。為破此故而向此說 又願常不喜離間。不作離間語。若實若不實 又願常不惡口。所謂毒害語。麤獚語苦化語。令他瞋恨語。見前語。鄙惡膚賤語。不可樂聞語。聞者不悅語。瞋忿語。如大燒心語。怨結熱惱語。不可愛語。不可樂語。能壞自他身語。如是等語。皆悉捨離。常作潤澤語。柔耎語。悅意語。可樂聞語。聞者喜悅語。善入人心語。風雅典則語。多人悅樂語。身心踴悅語 又願常不綺語。時語實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巧調伏語。隨時籌量決定語。乃至語業。隨智慧行。一音說法。隨類各解 又願從此懺悔。違犯戒律。罪障之後。盡此形壽。直至臨終。不遇破戒因緣。不逢麤惡徒黨。外無六群麤惑。內無三毒現行。戒品淨如琉璃。從此發於定慧。
又弟子等。[A24]已願永離業道過患 次願勤修聖道因緣。是故虔心而說偈言。
發願[A25]已。至心歸命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出正法念經第二十三卷)
第七上
(普眼章。一九唱七十二句。懺三惡道)。
歎佛功德
大哉法界。是佛真身。虗矌寂寥。光明徧照。毗盧藏體。凡聖同源。故諸佛光嚴住持。是眾生清淨覺地。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至於利濟群迷。則分身普現千萬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場。一時成佛道。論其設教。雖八萬門。統而別之。其唯頓漸。於覺樹便論為頓教之初。往仙苑方譚。是漸門之始。漸㵎先後。終於法華涅槃。頓不分時。經經決了。今大方廣圓覺經者。是頓中之教焉。故從大光明藏現受用身。與十方大士。同平等會。問答了義。是頓中以攝頓機。妙矣哉。實教中佛法僧之至德也。
南無大慈大悲(云云)(禮十二)。
至心歸命禮大方廣圓覺經中入大光明藏所現本尊毗盧遮那佛。
問修證漸次
第一 二 科前後經意
於是普眼菩薩白佛言。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前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者稱住行本也。今請修漸次者。對治行相也)。云何思惟(思慧)。云何住持(修慧)。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前二句大智自利。後三句大悲利他)。
第二 三 釋問目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時。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聽諦。當為汝說。
第三 二 讚問許說
正說中四
- 一起行方便
- 二觀行成就
- 三頓同佛境
- 四結牒問詞
今初云。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二觀行成就中二。一戒定)。先依如來奢摩他行(此云止就是定也)。堅持禁戒(戒也)。安處徒眾(護威儀處)。宴坐靜室(修禪之處)。
第四 二 釋起行方便。乃起行中之戒定
二觀慧。又二。一二空觀。二法界觀。
初者(眾生曠却漂沉。或墮邪小。不成種智者。良山二鄣。二障不斷。由於二執。欲破二執。必假二空故。於法界文前。先作二空觀。執亡鄣盡即聖性現前。應用塵沙。名之為佛)文中二。先破執。後顯理。破中二。一我空。二法空。初我中二。先觀身無我。後觀心無我(夫計我者。皆同五蘊。五蘊自相唯心與身。今且大段開之。然後別別分拆。如此馳遂。妄計何逃)觀身者。復二(身為諸愛根本。了之虗妄。則一切煩惱自除。如其耽着。則起無量過患故淨名因疾。廣說無常苦空。勸令患厭涅槃喻以四蛇。金光明經及智度論皆云背恩也)一旦尋(尋求)伺(伺察)觀中總觀四大云。
第五 三十七 觀察此身究竟所歸如何也
(言四大幻合者)。
第六 六 觀身至空
前[A38]但明此身非我。兼是過患之物。今細推非唯過患。兼旦無身。以一一各有所屬故也。
所謂(諸經論推斷。多云從頂至足。涅槃經云。初從外觀皮肉筋骨等。後除皮肉。一向從是至頂。此經即外至肉。取其目覩易見。漸至難見之隱處也)髮毛(最外)爪(四支之外)齒(與爪同類次之緣是可見之外骨也)皮(次髮毛爪)肉(皮下)筋骨(筋纏骨)髓(骨中髓)腦(頭肉)垢色(都指)皆歸於地(略舉十一。二物為例今依此二分折)。
第七 八 且唯推地火
(續略舉例。偈須釋之。諸多說內外中間。三十六物亦未周盡涅槃經第十二廣列兩紙)。
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
第八 三 唯推水也
南無大慈大悲(云云)(十二禮)。
至心懺悔
然所懺罪鄣。展轉生起。從本至末。總有四重。即是根本無明。及煩惱鄣業鄣。報鄣無明惑業。前[A46]已懺除。次當懺悔。當未業鄣報鄣者。多劫中造業。積在賴耶識中。癡愛熏習。業種成就。今生成求生。應受業報者。今日懺悔。令不[A47]受報。經中說言。業報至時。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報。唯有懺悔。力乃能得除滅。何以知然。忉利天宮善住天子五衰相現。恐懼切心。歸誡三寶。五相即滅。得延天年。如是等比。經教所明。其事非一。故知懺悔實能滅禍。但凡夫之人。若不遇善友將導。即無惡不造。致使大命將盡臨窮之際。地獄惡相皆現在前。當爾之時。悔懼交至。不預修善。臨窮方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殃禍異處。宿預嚴待。當獨趣入。遠到地獄。但得前行。入於火鑊。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如此之時。欲求一禮一懺。豈後可得。眾等莫自恃盛年財寶勢力。懶[A48]惰懈怠。放逸自恣。怨若一至。無問老少[A49]貧富貴賤。皆悉磨滅。奄忽而至。不令人知。夫人命無常喻朝露。出息雖存。入息難保。云何□此而不懺悔。一旦五天使者忽來。無常殺思卒至。盛年壯色無得免者。當爾之時華堂䆳宇何關我事。高車大馬豈得自隨。妻子眷屬非復我親。七珍寶飾乃為他現。以此而言。世間果報皆為幻化。天上雖樂會歸敗壞。壽盡魂逝墮落三塗。是故佛語須䟦陀言。汝師鬱頭藍弗利根聰明。能伏煩惱至非想非非想處。命終還作畜生道中飛貍之。身況復餘者。故知未登聖果[A50]已還。皆應流轉。偷經惡趣。如不謹慎。忽爾一朝親嬰斯事。悔將不及。旦如今人。忽有被罪。行詣公門。或被枷禁。此是小苦。猶使惰地慞惶眷眷。恐懼求救百端。地獄眾苦。比於此者。百千萬倍。不得為喻。眾等相與歷劫[A51]已來。罪苦須彌。云何聞此。安然不驚不恐。令此精神復嬰斯苦。實為可痛。是故弟子某甲等。今日覺悟。懇倒懺悔無始[A52]已來至於今日所有報鄣。然所造業。僧俗二眾既有異有同。受報之時亦復如是。有僧俗地獄同者。亦有僧俗異。受苦之相異於俗者。今且先懺同相。然所受之報。若僧若俗其最重者。第一唯阿鼻地獄。如經所明。今當略說其相。此獄周帀有七重鐵城。復有七重鐵網羅。覆其上下。有七重刀坏。無量猛火。縱廣八萬四千由旬。罪人之身徧滿其中。罪業因緣不相妨礙上火徹下。下火徹上。東西南北遍徹交過。如魚在熬。脂膏皆盡。此中罪苦亦復如是。其城四門。有四大銅狗。其狗縱廣四千由旬。牙爪鋒𨦵。眼如掣電。復有無量鐵觜。諸鳥奮翼。飛騰噉罪人肉。牛頭獄卒形如羅剎。而有九尾。尾如鐵。又復有八頭。頭上有八角。有六十四眼。一一眼中皆悉逆出諸熱鐵。各燒罪人肉。然其一瞋一怒。哮吼之時。聲如霹靂。復有無量自然力輪。空中而下。從罪人頂入。從足而出。於是罪人痛徹骨髓。苦切肝心。如是經無量歲。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如是[1]業報。皆悉懺悔。
次當懺悔其餘地獄刀山劒樹身首脫落罪報 懺悔鐵湯爐炭地獄燒煑罪報 懺悔。鐵牀銅柱地獄焦然罪報 懺悔刀輪火地獄擗[身*樂]罪報 懺悔拔舌犁耕地獄楚痛罪報 懺悔吞鐵九烊銅灌口地獄五肉消爛罪報 懺悔鐵碓鐵磨地獄骨肉灰粉罪報 懺悔黑繩鐵網地獄支節分離罪報 懺悔灰河沸屎地獄總悶罪報 懺悔寒水地獄膚皮坼裂裸形罪報懺悔 虎狼鷹犬地獄更相殘害罪報 懺悔刀兵距搶地獄更相摶撮斫[A53]刺罪報 懺悔火坑地獄炮炙罪報 懺悔兩石相磕地獄形骸破碎罪報 懺悔眾合黑耳地獄解則罪報 懺悔闇冥肉山地獄斬剉罪報 懺悔鋸解釘身地獄斷截罪報 懺悔鐵棒倒懸地獄屠割罪報 懺悔焦熱叫喚地獄煩冤罪報 懺悔大小鐵圍山問長夜冥冥不識三光罪報 懺悔阿波波地獄阿婆 地獄阿吒吒地獄阿羅羅地獄罪報。如是八寒八熱一切諸地獄一一獄中。復有八萬四千隔子地獄。以為眷屬。此中罪苦炮煑焚痛。剝皮折肉。削骨打髓。抽腸拔肺。無量諸苦。不可聞不可說南無佛。今日在此中者。成是我等無始[A54]已來。經生父母一切眷屬。我等相與命終之後。或當後墮。如此獄中中。今日洗心至到。叩頭稽顙。向十方佛大地菩薩。求哀懺悔。令此一切報鄣畢竟消滅。[A55]已懺悔地獄罪報竟。
今當復次懺悔畜生餓鬼阿修羅等三種惡報。經中佛說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知足之人離臥地上。猶以為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猶不稱意。且世人忽有苦難。便能捨財。不計多小。而不知此身。臨於三塗深境坑之上。一息不還。便應墮落。忽有知識營功德福。令修未來善法資糧。執此慳心。無肯作理。夫如是者。極為愚惑。何以故。爾時經中佛說。生時不齋一文而來。死亦不將一文而去。若身積聚為之憂惱。於[A56]己無益。徒為他有。無善可恃。無德可怙。致便命終。墮諸惡道。是故弟子今日稽顙。懇倒歸依。佛弟子。今日次復懺悔畜生道中無所識知罪報 懺悔畜生道中負重牽償他宿債罪報 懺悔畜生道中不得自在為他斫[A57]刺屠割罪報 懺悔畜生道中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罪報 懺悔畜生道中身諸毛羽鱗甲之內為諸小蟲之所唼食罪報。如是畜生道中有無量罪報。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次復懺悔餓鬼道中長饑罪報 懺悔餓鬼百千萬歲物不曾聞漿水之名罪報 懺悔餓鬼食噉膿血糞穢罪報 懺悔餓鬼動身之時一切支節火燃罪報 懺悔餓鬼頭大啁小罪報。如是餓鬼道中無量苦報。今日弟子稽首十方佛。皆悉懺悔。
次後懺悔一切鬼神修羅道中諛諂詐講罪報 懺悔鬼神道中擔沙人負石填阿塞海罪報 懺悔鬼神羅剎鳩槃茶鬼諸惡神王噉血肉受此醜陋罪報。如是鬼神道中無量無邊一切罪報。今日稽首。向十方佛大地菩薩。求哀懺悔。願皆消滅。
至心發願
願弟子。承是懺悔地獄等報。所生功德。即時破懷阿鼻鐵城。悉為淨土。無惡道相。其餘地獄一切苦具。轉為樂緣。力山劒樹變成寶林。鑊湯爐炭蓮華化生。牛頭獄卒除捨暴虐。皆起慈悲無有惡念。地獄眾生得離苦果。更不造因。等受安樂。如第三禪。一時俱發無上道心。永離邪見 又願令道場人。不忘菩薩之智。聞此地獄苦相。即觀法性隨緣。明鏡虗堂。形聲既無。錯謬真心本覺。罪福豈得參差。即知藏識之中。從來未懺之者。剎那命謝。強者現前。非十方求。但墮業報。既有此了達之正智。自然生惻愴之怖心。怖心生時悔心即起。悔心起時報鄣即除。報障即除業道即絕。業道[1]開閇聖道方開。聖道開通聖果可證。染淨緣起翻覆照然。豈但令不變之真如。而不覺隨緣之報應。隨緣不變。既雙照而互相融。初發心之時。即依門而[2]全果海。
願弟子等。承此懺悔畜生等報。所有功德。生生世世。滅愚癡垢。自識業緣。智慧明照。斷惡道報。願以懺悔餓鬼等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永離慳貪。饑渴之苦。常䬸甘露解脫之味。願以懺悔鬼神修羅等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質直無諂。離耶命因。除醜隨果。福利人天。從今[A58]已去。乃至道場。次定不受四惡道報。唯[3]除大悲。為眾生故。以擔願力。處處無厭。舉要而言。所生之處。皆隨意之所樂。
發願[A59]已。至心歸命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白眾等聽說此時無常偈
圓覺道場禪觀法事禮讚懺文卷第五
校注
[0404001] 藏下入藏即二字見 [0404002] 迷疑述 [0404003] 開疑關 [0404004] 視無親 [0404005] 到疑對 [0405001] 諸疑毒 [0406001] 補入所字 [0411001] 補入業字 [0412001] 開閇疑閇即 [0412002] 全字原本未詳 [0412003] 除字更勘【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74 冊 No. 1475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