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道場修證禮懺文卷第十八
六 正修
修[4]上觀有二種。一者於坐中修。二者歷緣對境修。第一於坐中修[*]上觀者。四威儀中。乃皆得道學。坐為最勝。故先約坐以明[*]上觀。略出五意不同。一者對破初心麤亂修[*]上觀。二者對破心沉浮病修[*]上觀。三隨便宜修[*]上觀。四者對治定見細心修[*]上觀。五者為均齊定慧修[*]上觀。
第一。云何名為對破初心麤亂修[*]上觀。所謂行者。初坐禪時。亂心麤故。應當修[*]上以除破之。止若不破。即應修觀。故云對破初心麤亂修觀。
今明修[*]上觀。即為二意。先明修[*]上。次明修觀。止有二種。一者事止。二者理止。事止者。即是守境制心等。若繫心鼻端臍間等五處。不令心[1]敬。是名守境止。故經云。繫心不放逸。亦如猴著鎻。制心止者。所謂隨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馳散。經云。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如是等止。皆是事止。今不分別。理止者。即是體真止也。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着。心不取着。即妄念心息。故名為止。如經中說。
夫行者。初學坐禪時。欲修十方三世諸佛法者。應當先發大誓願。度一切眾生。誓求無上佛道。其心堅固。猶若金剛。精進勇猛。不惜身命。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終不退轉。所以者何。若無誓願。雖復觀空修道。多墮[2]乘地。則一切佛法。終不現前。是故行者。於一切時。大悲弘誓。常不去心。然後於端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諸法真實之相。所言一切諸佛法者。即是約心明一切三界因果法。三界因者。所謂一切善不善法無記一切貪恚癡等結使煩惱法也。三界果者。所謂一切有為陰界入諸生死法。如是等法。皆因心有。故十地經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若行者知心無性。豈有善不善等諸法之實。若諸法不實。即是虗誑。若知虗誑。則空無有主。若空無有主。則無取著。若無取着。即妄念心息。若妄念心息。即結縛永斷。若結縛永斷。則寂念無為。若無為者。即諸法之本源也。若達本源。則愛染不起。若愛染不起。則一切生死乘行壞。若生死乘行壞。則無後世苦果。若無後世苦果。即是究竟泥洹。故經云。
若行者。能如是修體真止。當知是人[3]心得泥洹。名大沙門。是則略說修體真止相。
第二云何名修觀。觀有二種。一者事觀。二者理觀。事觀者。對治助道觀也。理觀者。入道正觀也。智度論云。觀有二種。一者行解。二者實觀。大集經云。行有二種。一者行行。二者慧行。如是等皆是事理二觀之異名。今不廣說。云何名事。如不淨觀治婬欲。慈心觀治瞋恚。如是等五門對治觀。故名事觀。今不分別也。二理觀者。即是無生觀。亦名真空觀。觀法實相智慧。如是等種種異名。如瓔珞經中說。有三種觀。一者從假入空觀。二者從空出假觀。三中道正觀。彼經云。從假入空。名二諦觀。從空[4]入出假。名平等觀。是二觀為方便。由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是名中道第一義觀。三觀現前。即入初地。云何名修從假入空觀。如般舟經偈云。
行者於初坐禪時。隨心所緣一切諸法。念念不住。雖用如上體真之止。而妄念不息。爾時應當隨心所緣。一切若善不善。無明愛恚等。一切攀緣之念。即當反觀所起之心。如此等心。為是有邪。為是無邪。若是無者。無則無心。云何有念。若謂心是有者。為在過去未來現在邪。若過去。過去[A2]已滅。[A3]已滅之法。則無所有。無所有法。何得為心。若未來。未來未至。未至之法。則無相貌。無相貌法。豈得為心。若是現在。現在之法。剎那不住。不住之法。則不可得。不可得法。則無有心。無有心故。則一切法空。復次若行者。謂現在心雖不住。而非不有剎那覺知之念。以為心者。即當約三種有法。以審推撿。何等為三。如大智度論廣說。一者因緣有。二者相續有。三者相待有。云何觀因緣有中。現在心生不可得。如內有六根。外有六塵。根塵相待。則有識生。故大品經云。眼觸因緣生愛。乃至意觸因緣生愛。根在內故為因。塵在外故為緣。故云內外緣受。受者即是心生也。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故先當諦觀現在之心。為從內意根生。為從外法塵生。為根塵合生。為根塵不合故共生。為離根塵而生。若謂定從意根中有心生者。即是自性生。若有自性生。是則為實生故。則意根中。應一時有多心並生。今實不爾。復次若內根能自生者。內根未對外塵時。亦應能自生。今實不爾。是故非內根中自性生。若謂定從外法塵中生者。即是他性生。所以者何。若根待塵為自性者。今以塵望根。豈非性也。若從他性而有心生者。他性若是心。則心還自生心。更無心法別他性生。若非心。非心何能生於心。以非心不能生心故。豈得但是外塵時生心。是故非外塵[1]故非外塵他性生。若謂內外根塵合故有心生者。即共生。則自他性而有生。今實不爾。若自他中各有生。即不待共故生。若共生。則一時有二生。若自他中各無生。合亦不能生。是故非根塵自性他性合故生。若為離內外根塵故有心生者。即是無因緣而有生。從根塵因緣有心生。尚不可得。況無因緣而有生者。則為惡無罪。為善無福。雖出家空修梵行。[A4]已墮定常定斷中故。是故不得內外根塵而有生。行者於內外根塵因緣中。約四句觀。現在心生。畢竟不可得。不可得故不見生相。生相無故。則一切諸法皆無有生。無生而言生者。以世間顛倒不了。於自他等法中。妄計而生。妄計之生是則非生。如夢幻響化鏡中之像。但假名字。名字之生不名為生。故淨名經云。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是中應約上四句。廣歷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等。一切解惑法門。分別得生之相。其事云云。不可備說。行者既觀生如是。觀滅亦然。若心無生滅。但假名字。則一切諸法皆無生滅。亦但假名。名字之法。是則非法。若行者。了知諸法非法。則名亦非名。若所觀之心。用八觀歷八句。撿生滅之相。畢[A5]竟不可得者。則能觀之智亦用八觀歷八句。撿生滅之相。畢竟不可得亦如是。是則於因緣中。能觀所觀合有十六種觀。歷十六句。撿心生滅相。畢竟不可得。若不得生滅。而於無生無滅中。起住着者。即當還就因緣中十六觀。歷十六句。撿無生滅心亦如是。若不得亦生滅。亦不生滅。而依非生滅非不生滅者。即當還就因緣有中。用十六觀。歷十六句。撿非生非滅。不生滅心亦如是。則於因緣有中。合用六十四觀。歷六十四句。求心畢竟不得。既不得因成之心。即破因成假惑也。若於相續中。妄計有心者。亦當用六十四觀。歷六十四句撿心。皆不可得亦如是。觀意雖同。而屬對有異。既不得相續之心。即破相續假惑也。若於相待中。妄計有心者。亦當用六十四觀。歷六十四句。撿心。皆不可得亦如是。觀意雖同。而屬對有異。既不得相待之心。[2]既破相待假之惑也。是則於三假。合用一百九十二觀。歷一百九十二句。求心畢竟不可得。若不可得者。則心無所依。若心無所依。則心無所住。若心無所住。則無分別。若無分別。則無是非。若無是非。則無取捨。若無取捨。則諍論心息。若諍論心息。則無愛恚。若無愛恚。則不起覺觀[*]舉緣。若不起覺觀[3]舉緣。則三業寂不動。三業寂不動。即是正定。若得正定。則豁然大悟心如虗空。心如虗空。發實相智慧。實相智慧者。即是證一切智。證一切智了自然性。無師智自悟。得慧眼清淨也。若證一切智慧眼清淨者。即永離三界生死結業。通達真空。心無𦊱礙。是名從假入空觀也。故大智度論讚般若偈云。
若修從假入空觀。有一百九十二飜者。止從觀故。亦有一百九十二飜也。所以者何。觀照一百九十二句中。取著迷心。所計之法。皆無所有。名之為觀。一百九十二種念想顛倒分別心息。故名為止。觀止合數。有三百八十四飜。修止觀者。善自尋之。其數宛然。皆[4]有所有。若行者。善得其意。何但止觀。各有一百九十二飜。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一切解惑法門。歷句而明。亦各有一百九十二飜。若約互相破相循相即而辨展轉。則言句無量。如是皆為約眾生未悟。藥病相勤。作此分別。若於覺悟心中。皆[*]有所有。猶如虗空。尚無一句之法可存。况無量也。是為菩薩見諦道中別相從假入空觀。不與二乘析法總相從假入空觀共也。是則略明對治初心麤亂從假入空修止觀相。[A7]已傳新學。若廣分別。則三三難盡。未了之者。或增疑網。故不具出。是則略說對破初心麤亂意修止觀。
第二對治心沉浮病修止觀者。行者於坐禪時。其心闇塞。無記瞪瞢。或時多睡。爾時應當修觀照了。若於坐中。其心浮動輕躁不安。爾時應修止止之。是則略說對治心沉浮病相分別止觀方法。並同於前。但須善識藥病相對用之。不得對治有[A8]乖僻之失也。
第三隨便宜修止觀者。行者於坐禪時。雖為對治心沉故。修於觀照。而由心不明淨。亦無法利。爾時當試修止止之。若於止時。即覺身心安靜明淨。當知宜止。即應用止安心。若行者於坐禪時。雖為治浮動故修止。而心不住。亦無法利。當試修觀。若於觀中。即覺心神明淨寂靜安隱。當知宜觀。即應用觀安心。是則略說隨便宜修止觀相。分別止觀方法。不異於前。但須善約便宜修之。則心神安隱。煩惱患息。而發諸法門也。
第四對破定見細心修止觀者。所謂行者。先用心觀對破麤[1]心亂。亂心既息。即得入定。定心細故。覺身空寂。受於快樂。或利便心發。能以細心取於偏邪之理。若不知定見虗誑。必生貪著。執以為實。若體知虗誑不實。即屬愛屬見二煩惱不起。是名修止。若心猶惑著愛見。結業不息。爾時應當修觀。觀於定見之中細心。若不見定見中細心。即不執著定見。若不執著定見。則愛見不起。亦屬煩惱結業。悉應推滅。是名別修觀。略說對治定見細心修止觀相。分別止觀方法。並同於前。但以破定見細微之失為異也。
第五為均齊定慧修止觀者。行者若於坐禪中。因修止故滅。因修觀而入禪定。雖得入定。而觀慧微劣。則不能發真慧。斷諸結使。發諸法門。爾時應當修觀破折。分別觀門。具如前說。若於定中。智慧開發。即定慧均等。能斷結使。證諸法門。若行者。於坐禪時。因修觀故。或因修止。而心豁然開解。智慧分明。而定心微少故。心則動散故。如風中燈。照物不明了。如釋論云。若無定心。雖有觀空無相等智慧。是顛倒智慧。是狂智慧。不能出生死照了一切。爾時應當修止。分別方法。具如前說。以修止故。即得深禪定。得深禪定故。則智慧定心等。如密室中燈。則能破闇照物分明。修止方法。具如前說。[2]為均齊定慧二法修止觀也。行者若能如是。於端身正坐之中。善用此五飜修止觀之意。取捨不失其宜。當知是人善修佛法。善修佛法故。必修一生不出過也。
次明第二歷緣對境修止觀者。一身常端坐。乃為入道之勝[3]妄。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緣。若隨緣對境。而不修習止觀。是則修習有間。結業觸處而起。豈得疾與佛法相應。若於一切時中。但修定慧方便。當知是人必能通達一切佛法。云何歷緣修止觀。所言緣者。謂六種緣。一行。二住。三坐。四臥。五作。六言語。云何名對境修止觀。所言境者。謂六塵境。一眼對色。二耳對聲。三鼻對香。四舌對味。五身對觸。六意對法。行者約此十二事中。修止觀故。名歷緣對境修止觀也。行者若於行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故欲行。若為煩惱所使。及不善無記事。[4]即應行。云何行中修止。若於行時。即知因於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了知行心及行者一切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行中修止。廣明止相如前。[5]皆行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云何行中修觀。應作是念。生心動身。故有進趣。名之為行。因此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行心。不見相貌。當知行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行中修觀。廣分別觀相。並如前說。當於行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行中亦同上所說。類有五飜修止觀也。
復次若應住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故欲住。若為煩惱及不善無記事住。即不應住。若為善利益事即應住。云何名住中修止。若於住時。即知因於住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了知住心及住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住中修止。止相廣分別如前。住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云何住中修觀。應作此念。[6][田*(丁-一)]心駐一。故名為住。因此住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住心。不見相貌。當知住者及住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住中修觀。觀相廣分別如前。住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住中亦類有五飜修止觀意。同上所說。
復次若於坐中。應作此念。我今為何等事故欲坐。若為諸煩惱及不善無記事等坐。即不應坐。若為善利益事。即應坐。云何坐中修止。若於坐時。即[7]於知因於坐故。則有一切煩惱若善惡等法。了知坐心及坐中一切煩惱善惡之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修止。止相廣分別如前。坐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云何坐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作念。累脚安身。名之為坐。因此坐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行者即應反觀坐心。若不見相貌。當知坐者及坐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坐中修觀。觀相廣分別如前。坐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坐中亦有五飜修止觀意。類同上說也。
復次若於寢臥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故欲臥。若為諸煩惱及不善不如法放逸等事。即不應臥。若為調和四大故臥。即如師子王臥。云何臥中修止。若於寢息時。即了知因於眠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了知眠者及眠中一切煩惱善不善法。皆不可得。則妄心息。是名眠中修止。止相廣分別如前。眠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臥中云何修觀。應作是念。若用心勞乏。即便惛闇。放縱六識用之。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行者即當反觀臥心。不見相貌。當知臥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臥中修觀。觀相廣分別如前。眠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臥中亦類有五飜修止觀意。同上所說。
復次若於作時。應作是念。我為何等事故欲作。若為諸煩惱及不善無記事作。即不應作。若為善利益事。即應作。云何名作中修止。若於作時。即知因於作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了知作者及作中一切煩惱善惡等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作修止。云何作時修觀。應作是念。由心運身手。造作諸事。因之作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即當反觀作心。不見相貌。當知作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作中修觀。觀相廣分別如前。作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作中亦類有五飜修止觀意。同上所說。
復次若於語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故欲語。若隨諸煩惱。為欲論說不善無記事而語者。即不應語。若為善利益事。即應語也。云何名語中修止。若應語時。即知由此語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了知語者及語中一切煩惱善不善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語中修止。止相廣分別如前。語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云何語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覺觀。皷動氣息。衝於咽喉脣舌齒腭。出音聲言語。因此語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語心。不見相貌。當知語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語中修觀。觀相廣分別如前。語中亦類有五飜修止觀意。同上所說。
復次。云何名眼見色時修止。若見色時。即知如鏡中像。水中月。乾闥婆城。雖有見而無定實故。若見順情之色。不起貪愛。見違情之色。不起恚惱。見非違非順之色。不起無明及諸亂想。是名修止。止相廣分別如前。眼見色時。隨所應用而用之也。云何眼名見色時應修觀。應作是念。隨有所見。即無見相。所以者何。於彼根塵空名。空明之中。各各無見。亦無分別。和合因緣出生眼識。眼識因緣即生意識。意識生時。即能分別種種諸色。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念色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見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為觀。觀相廣分別如前。若眼見色時。隨所應用而用之也。見色中亦類有五飜修止觀意。如上所說。
復次耳聞聲時修止者。隨所聞聲。即知如響相。若聞順情之聲。不起愛心。聞違情之聲。不起瞋心。聞非違非順之聲。不起分別心。是名修止。止相廣分別如前。聞聲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云何修觀。應作是念。隨所聞聲。空無所有。但從根塵和合生於耳識。次意識生。強起分別。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故。即當反觀聞聲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聞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為觀。觀相廣分別如前。於聲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聞聲中亦類五飜修止觀意。同上所說。
復次鼻嗅香時修止者。隨所聞香。即知如火中𦦨。如水中氣。虗空中香。若聞順情之香。不起着心。違情臭氣。不起瞋相。非違非順之香。不生亂念。是名修止。止相廣分別如前。嗅香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云何修觀。應作是念。念取聞香。虗誑[1]無不實。所以者何。根塵合故即生鼻識。次生意識。強分別妄生香想。因此即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聞香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聞香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觀相廣分別如前。於聞香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聞香中亦類有五飜修止觀意。同上所說。
復次舌受味時修止者。隨所受味。即知如於夢幻中得味。若得順情美味。不起貪著。違情惡味。不起瞋心。非違非順之味。不起分別意想。是名修止。止相如前廣分別。於受味時。隨所應用而用之也。云何名舌受味時修觀。應作是念。今所受味。實不可得。所以者何。外六味性無分別。內舌根本性亦無知。和合內外因緣則舌識生。次生意識。強取味相。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反觀緣味之識。不見相貌。當知受味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觀相廣分別如前。於受味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舌受味中。亦類有五飜修止觀意。同上所說。
復次身受觸時修止者。隨所覺觸。即知影化不實。若受順情樂觸。不起貪著。受違情苦觸。不起瞋腦。受非違非順之觸。不起憶想分別。是名修止。止相廣分別如前。於受觸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云何身受觸時修觀。應作是念。輕重冷暖澁滑等名之為觸。頭等六分名之為身。觸性虗假。身亦不實。誰能[1]文觸。和合因緣。即生身識。次生意識。憶想分別苦樂等相。故名為觸。即當反觀緣觸之心。不見相貌。當知受觸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觀相廣分別如前。於受觸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身觸受中。亦類有五飜修止觀意。同上所說。
復次意知法中修止觀相。如初約坐禪中明。修止觀五飜之意。是中廣分別。今重不明。行者若能於行住坐臥。見聞覺知等。一切處中。修止觀者。當知是人真修。摩訶衍中。如大品經中佛告須菩提。若菩薩行知行。坐時知坐。乃身服僧伽梨。視的一心。出入禪定皆知。故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若人如是一切處中。修行大乘。是人則於世間。最勝無與等者。如釋論中偈說。
七 善根發
行者若能如是於從假入空觀中善修止觀者。則於坐中。心身明淨。爾時當有種種善根開發。應須識知。略明善根開發之相。有二種不同。一者外善根發相。所謂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尊長。供養三[2]安。及讀誦聽學等。善根發相。此是外事。與魔境相應。今不分別。二者內善根發相。所謂諸禪法門善根開發也。即為三意。一正明善根發相。二分別真偽。三明用止觀長養善根。
第一內善根發相。五種善根相不同。一息道善根發相。二不淨觀善根發相。三慈心善根發相。四觀因緣善根發相。五念佛善根發相。一息道善根發相者。行者善修止觀故。身心調適。妄念心息。因是自覺其心。漸漸入定。發於欲界及未到地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穩。於此定中。都不見身心相貌。於後或經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將息得所。不退不失。即於定中。忽覺身心運動。八觸而發。八觸者。謂覺身動痒冷暖輕重澁滑等。當觸發時。身心安定。虗[3]微悅預。快樂清冷。不可為喻。是數息根本禪定善根發相。
復次行者。或於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覺息出入長短。知遍身毛孔皆悉虗疎。即以心眼見內三十六物。猶如開倉見諸麻豆等。心大驚喜。寂靜安快。是為隨息特勝善根發相。二不淨觀善根發相。行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虗寂。忽然見佗男女身。死[A9]已膖脹爛壞蟲膿流出。見白骨狼籍。其心悲喜。厭患所愛。此為九想善根發相。或於靜定之中。忽然見內身外身不淨膖脹狼籍。自身白骨。從頭至足。節節相柱。見是事[A10]已。定心安隱。覺悟無常。厭患五欲。不着我人。此是背捨善根發相。或於定心之中。見於內身外身一切飛禽走獸。衣服飲食。屋舍山林。皆悉不淨。此為大不淨善根發相。三慈心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於此定中。忽然發心。慈念眾生。或緣觀人得樂之相。即發深定。內心悅樂清淨。不可為喻。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眾生。亦復如是。從禪定起。其心悅樂。隨所見人。顏色常和。是為慈心善根發[4]相。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靜定。忽然覺悟心生。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不見我人。即離斷常。破諸邪執。得定安穩。解慧開發。心生法喜。不念世事。乃至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分別亦如是。[5]因[6]緣發相。五念佛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憶念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議。所有十力四無畏不共三昧解脫等法不可思議。神通變化無礙說法。廣利眾生不可思議。如是等無量功德不可思議。作是念時。即敬愛心生。三昧開發。身心快樂。清淨安隱。無諸惡相。從禪定起。身體輕利。自覺功德巍巍。入所敬愛。是為念佛三昧善根發相。
復次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身心證靜。或發無常苦無我不淨。世間可厭患。食不淨[1]無斷[2]雖盡想。念佛法僧戒捨天六念。念處(四念處)正勤(四正勤)如意(四如意)根(五根)力(五力)覺(七覺支)道(八正道)空無相無作。六度波羅蜜。神通變化等。一切法門發相。是中應廣分別。故經云。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第二分別真偽者。即為二意。一明邪相。二辨真正相。偽相者。若發如上諸禪時。隨因所發之法。或身手紛動。或時身重如物鎮壓。或時身輕欲飛。或身如被縛。或時透逸垂熟。或時煎寒。或時狀熱。或見諸異種種境界。或時其心闇蔽。或時起諸惡覺。或時外散亂善事。或時歡喜躁作。或時憂愁悲思。或時惡觸觸身。身毛驚竪。或時大樂昏酔。如是種種邪法。與禪俱發。名為邪偽。此之邪定。若人愛著此。即與九十六種鬼神法相應。多好失心癲狂。或時諸鬼神等。知人念着其法。即加勢力。令發諸深邪定智慧辨才神通。感動世人。見者謂得道果。皆悉信伏。而其內心顛倒。專行[3]思法。是人命終。永不值佛。還墮鬼神道中。若在生時。多行惡法。即墮地獄。若欲知其因緣。當尋九十六種邪道。即明見此事。行者修止觀時。若證如是等禪。有此諸邪偽相。當即却之。若知虗誑。正心不著。即當謝滅。若不滅。應用止觀。觀破即滅矣。二次明禪發相。若於坐中。發諸禪時。無有如上所說諸法等。隨禪發時。即覺與定相應。空明清淨。內心喜悅。澹然快樂。無有覆蓋。善心開發。信敬增長。智鑒分明。身心柔軟。微妙虗寂。厭患世間。無為無欲。出入自在。是為正禪發相。譬如與惡人共事。恒相觸惱。若與[4]若人共事。久久愈見其美。分別邪正二種相。亦如是也。
第三次明修止觀長養諸根者。若於座中。諸善根發時。應用止觀二法。修令增長。云何修。若宜用止。則以止修之。若宜用觀。即可用觀。略示大意。
八 證相
若行者如是修止觀時。即能了知一切諸法。皆由心生。因緣虗假不實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貌。即是體真止也。爾時上不見佛果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是名從假入空觀。亦名二諦觀。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觀。即墮聲聞辟支佛地。故法華經中。諸聲聞等自歎言。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不生喜樂。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當知若見無為。入正位者。其人終不能發三菩提心。此則定力多故。不見佛性。若菩薩為度一切眾生。成就一切佛法故。不應取著無為。爾時應修從空入假觀。即當[5]諦觀。心性雖空。緣對之時。亦能出生一切諸法。猶如幻化。雖無定實。亦有見聞覺知等相。差別不同。行者如是觀時。雖知一切諸法。畢竟空寂。能於空中。修[6]種行。如空中種樹。亦能分別眾生諸根性。[7]故無量故則說法無量。若能成就無量辨才。即能利益六道苦眾生。是名方便隨緣修止。即是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亦名法眼。亦名道種智。住此觀中。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菩薩雖復成就如此二觀。猶是方便觀門。非止觀也。故瓔珞經云。前二種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若菩薩欲於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者。應修息二邊分別止中道正觀。云何修正觀。若能體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緣真假。息緣真假之心。名之為止。諦觀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壞空假之法。若能如此照了。即於心性通達中道。圓照二諦。若能於自心中。見中道二諦。即見一切諸法。中道二諦。亦不取中道二諦。以決定性不可得。是名中道正觀。如中論偈中說。
尋此偈意。非唯具足分別正觀之相。亦是兼明前二種方便觀門中道正觀。即是佛眼。即是一切種智。若住此觀。即是定慧力等。了了見於佛性。即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風。若行疾如風。即是自然流入薩婆若海。若流入薩婆海。即是行如來行。若行如來行。即是入如來室。若入如來室。即著如來衣。若著如來衣。即是坐如求座。若坐如來座。即是以如來莊嚴而自莊嚴。若以如來莊嚴而自莊嚴。即是獲得六根清淨。若得六根清淨。即是入佛境界。若入佛境界。即於一切法無所染著。若於一切法無所染著。即是一切諸佛皆現在前。若一切諸佛皆現在前。即是成就念佛三昧。若成就念佛三昧。即是安住首楞嚴定。若安住首楞嚴定。即得普現色身三昧。即能普入十方國土。教化眾生。若普入十方國土教化眾生。即是嚴淨一切佛剎。若嚴淨一切佛剎。即是供養十方諸佛。即能受持一切諸佛法藏。若能受持一切諸佛法藏。即能具足一切諸行諸波羅蜜。若具足一切諸波羅蜜。即入頓悟大菩薩位。即與普賢文殊。共為等侶。若與普賢文殊為等侶。即在法性身中。若常在法性身中。即為十方諸佛稱歎授記。若為稱歎授記。即是莊嚴兜率天道。若莊嚴兜率天道。即能示現降身母胎。若示現降身母胎。即能示現出家行詣道樹。若示現行詣道樹。即能示現降伏大力魔怨。若示現降伏魔怨。即能示現成等正覺。若示現成等正覺。即能示現轉正法輪。若示現轉正法輪。即能示現入般涅槃。若示現入涅槃。即是於十方國。究竟一切佛事。若究竟佛事。即是具足真應二身。若具足二身。即是初發心住菩薩也。故華嚴經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了達諸法真實之性。所有慧心不由他悟。亦云初發心菩薩。得如來一身無量身。亦云初心菩薩具足八相成道。亦云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涅槃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大品經亦云。須菩提。有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即座道場。轉正法輪。當知是菩薩為如佛。法華中。龍女所獻珠為證。如是等經。皆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若於初心具足一切佛法者。即是大品經中。阿字法門。即是法華經中。為令眾生開佛知見。即是涅槃經中見佛性故。住大涅槃。是則略說初心菩薩因修止觀證果之相。
次明後心證果之相。後心所證境界。則不可知。今推教所明。終不離止觀二法。所以者何。如法華經中。殷勤稱歎諸佛智慧。即觀義。此即是約觀以明觀行也。涅槃經中。廣解百句解脫。以釋大涅槃者。即是約止以明果也。故云。大涅槃亦名常寂定。定者即是止義。法華經中。雖約觀智明果。即攝於止。故云乃至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涅槃雖約止明果。亦攝於觀。故以三德。為大涅槃。此二大經。雖復文義出沒不同。莫不皆約止觀二門辨無究竟。並據定慧兩法。以明極果。行者當知。若初中後果。皆不可思議故。新金光明云。前際如來不可思議。中際如來種種莊嚴。後際如來常無破壞。如是皆約修止觀二心辨果。故般舟三昧經中偈云。
讚圓覺
圓覺道場修證禮懺文卷第十八
附 用圭峯圓覺修證儀十二章頌分各成一頌
序分說儀
頌文殊章
頌普賢章
頌普眼章
頌金剛藏章
頌彌勒章
頌淨慧章
頌威德章
頌辨音章
頌淨業章
頌普覺章
頌圓覺章
頌賢善首章
頌判攝
校注
[0503004] 上疑止下同 [0504001] 敬疑散 [0504002] 乘上疑脫二字 [0504003] 心疑必 [0504004] 入字疑衍 [0505001] 一無故等四字 [0505002] 既疑即 [0505003] 舉疑攀次同 [0505004] 有疑無次同 [0506001] 心字疑剩 [0506002] 為上疑脫是字 [0506003] 妄疑緣更勘 [0506004] 即下疑脫不字 [0506005] 皆疑當於 [0506006] [田*(丁-一)]疑專 [0506007] 於字疑剩 [0507001] 無字疑衍 [0508001] 文疑覺 [0508002] 安疑寶 [0508003] 微疑徹 [0508004] 相下疑脫四觀因緣善相發相八字 [0508005] 因上疑脫是為觀三字 [0508006] 緣下疑脫善根二字 [0509001] 無疑想 [0509002] 雖疑離 [0509003] 思疑鬼 [0509004] 若疑善 [0509005] 諦上疑脫俗字 [0509006] 種下疑脫種字 [0509007] 故疑根 [0512001] 死字疑剩【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74 冊 No. 1475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