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No. 1475

[1]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2]圓覺經修證儀

  • 卷第一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等法事
    • 道場法事
  • 卷第二 圓覺道場修證廣懺文
    • 禮懺法
  • 卷第三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法事
    • 第二上述圓頓法等
    • 第三述一部經
  • 卷第四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法事
    • 第四上讚懸譚
    • 第五上文殊章
  • 卷第五 圓覺道場禪觀法事禮懺文
    • 第六上普賢章
    • 第七上普眼章
  • 卷第六 圓覺道場禪觀法事禮懺文
    • 第八上普眼章(述二空觀)
  • 卷第七 圓覺道場禪觀等法事禮懺文
    • 第五上普眼章(述法界觀)
  • 卷第八 圓覺道場禪觀等法事禮懺文
    • 第十上金剛藏章
    • 第十一上禮五十三佛
  • 卷第九 圓覺道場禪觀等法事禮懺文
    • 第十二上彌勒章一
    • 第十三上彌勒章二
  • 卷第十 圓覺道場禪觀等法事禮懺文
    • 第十四上彌勒章三(知欲可厭[A1]已下)
    • 第十五上彌勒章四(由本貪欲[A2]已下)
  • 卷第十一 圓覺道場修證廣儀
    • 第十六上淨慧章
    • 第十七上威德章
  • 卷第十二 圓覺道場修證廣文
    • 第十八上威德章(起幻銷塵觀[A3]已下)
  • 卷第十三 圓覺道場修證廣禮讚文
    • 第十九上辨音章
    • 第二十上淨業章
  • 卷第十四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等法事
    • 第二十一上普覺章
  • 卷第十五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等法事
    • 第二十二上圓覺章
  • 卷第十六 圓覺道場修證禮懺廣文
    • 第二十四上賢善首章
    • 第二十五上嘆佛般涅槃
  • 卷第十七 圓覺道場禪觀修證廣文
    • 坐禪法(前五門)
  • 卷第十八 圓覺道場修證禮懺文
    • 坐禪法(後三門)

圓覺經修證儀目次(終)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等法事卷第一

  • 道場法事七門
    • (一觀修 二簡器 三呵欲 四棄蓋 五具緣 六嚴處 七立志)([A4]已上唯第一卷)
  • 禮懺法門八門
    • (一啟請 二供養 三讚歎 四禮敬 五懺悔 六雜法事 七旋遶 八正思)([A5]已上通一十六卷初卷具八餘一十五卷唯七除啟請故也)
  • 坐禪法八門
    • (一總標 二調和 三近方便 四辨魔 五治病)([A6]已上第十七卷)(六正修 七善發 八證相)([A7]已上第十八卷)

○道場七門

一 勸修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讀誦思惟頓教大乘了義經者欲修不可思議圓通理智者欲見毗盧遮那文殊普賢三聖性相身者欲得六根清淨入佛境界通達無礙者欲得聞十方諸佛所說法門一念悉能受持通達不忘演說無障礙者欲得與文殊普賢十二上首十萬大士及諸菩薩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共為伴侶眷屬者欲得一念中不起滅定徧至十方佛土供養諸佛於諸佛所見[1]種色身作種種神變放大光明說法普度眾生令入不思議一乘者欲得破壞四魔淨諸煩惱破根本無明三毒四倒除見障業障報障乃至滅一切障道之罪見身入菩薩正位具一切佛自在功德者當於空閑寂靜之處依圓覺了義經一百二十日中或百日中或八十日中一心精進修習圓覺普眼觀門及奢摩他等三種觀門先於三七日中施設毗盧遮那文殊普賢形象目覩心想至誠禮拜懇到懺悔深發誓願願滅如上所說罪障願得如上所說功德過三七日一向攝念滿所期限必得斯益所以者何此圓覺經是頓教大乘諸經中之了義秘密王三昧如來決定境界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共演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是十二部經清淨眼目是故行者應當不計身命盡未來際修行此法況三期限而不懈怠耶問曰佛道長遠百日修行卒有何益教是頓教若能依此頓修於觀行中得初後無二(初者初發大心後者畢竟佛果無二者華嚴云初發心時即得阿耨菩提涅槃云發心畢竟二不別)與佛一體(華嚴說佛心眾生三無差別)圓頓大益(文在普眼章)及三種觀成之益(文在威德自在章)至下當說

二 簡器

(若簡三期坐禪之器僧尼士女互不相通僧及男子許同尼及女人許同若簡三七日禮懺之器則四眾皆通但尼及俗眾須在壇外餘堪與不堪等如文中自述)堪任入道場禮懺人略有三類一起行入證二滅業成信三熏種結緣初中欲修證者必須先訪真善知識如達磨心地宗中代代承稟正解悟者或天台宗中精通三觀三諦者諮求秘妙乞示心法令自分明了達心性然後聽受圓覺經疏首未通會無所疑慮又僧尼士女各依本戒受持清淨然後可入道場專志尅證何以故緣此禮懺詞句一一是觀智之境稱性之文若不通經悟心則難得文意但成聲韻不印自心觀行無由成就若在道場方得法主開示即纔貪領義何暇安禪若破戒不悔即心畜垢念何堪習定欲求證相之人必先慧解明白志行清潔 二滅業成信者謂有或僧或俗未悟自心未聽經疏但汎爾信此教法是出凡入聖之門因遇道場願同修習屏絕諸緣決志依期於諸戒品則或受未受或持或犯然道場限內誓不為非又有明師始終教授設有破戒之罪或業道罪亦的擬於道場禮念發露懺除如是之人亦可隨清淨眾同入行道雖難得如經證驗亦必得信根成就滅諸罪業永不退心便成累生修行基本若未誓心的不造業則塵境緣想[2]住運潛流難得觀行成就 三熏種結緣者復有或僧或俗未曾於此教發心[A8]但汎信三寶是所歸仗亦不辨何門最深何法最真偶遇道場便隨喜欲入[A9]但意在三七禮懺長福消殃不能終期坐禪決志修道者則法主須為說此本是禪觀道場禮懺者蓋是方便即時既未能依教修習須重發誓願或他日或他生決定屏緣修之今日諦聽詞句以熏智種至誠禮念以結良緣願與此一道場人此生他世永同法行先得道者願相濟拔宿生多障願得除滅如此一一興說勝事令一一曉會大意一一領受因緣即他生與道場中修行者必相會遇故今亦容入道場三七日禮懺若三七日後即尼女悉不通也若是尼眾道場則不論禮懺坐禪其僧眾都不合入也尼眾位卑僧不合却隨文禮懺受教戒故除上三類之人即入道場無益法主切不得為人情利養容入等閑之流既慢心未除信心未發三業懈怠惑亂諸徒賢聖不喜神祇不祐思之思之

三 呵欲

(此及下棄蓋具緣等三門及後坐禪法中調和等七門皆約天台止觀中說今以兼於置道場禮懺之法故加數門[3]〔門〕而用之彼先說具緣後明呵欵棄蓋今以呵欲棄葢皆是洗心令淨堪入道場意義宜次簡器故却在具緣之前也)雖簡得根器堪可修禪其中有不識五欲過患者數為塵境所惑(惑者令人希望須得也)故此呵之欲有五種謂色聲香味觸此五常能誑惑凡夫令生受者失於道志故欲禮懺修禪觀者必須呵責令心永不繫念色者男女等恣媚之態及金寶等珍貴之物紅紫等鮮妙之色能令愚人見即貪愛作諸惡業如頻婆羅王以色慾故身入敵國獨在婬女阿梵婆羅房中被擒受辱而死優填王財色為染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今世上亦多有為財色者聲者謂種種男女歌詠等聲如五百仙人雪山中住聞甄迦羅女歌聲即失禪定醉惑狂亂香者飲食等種種香及一切熏香味者亦飲食等[1]種美味如沙彌愛酪命終為酪中蟲觸者男女身分柔耎細滑寒時得溫熱時得涼如獨角仙因觸欲故失神通被婬女騎項云何呵之如摩訶衍中說(天台每節皆云廣如摩訶衍中說)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A10]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益薪其炎轉威五欲無益如狗嚙枯骨五欲增諍如烏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虵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亦如假借須臾摩滅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若貪此五欲與畜生同一切眾生常為五欲所使名為奴僕乘此弊欲墮落三途我今修禪復為障蔽此為大賊當急遠之如禪經中偈說

生死不斷絕  貪欲嗜味故  養怨入丘塚
唐受諸辛苦  身臭如死尸  九孔流不淨
如廁蟲樂糞  愚貪身無異  智者應觀心
不貪染世間  無累無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諸佛所說  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靜定
是名頭陀行

四 棄蓋

(前五欲是外境本不相干但迷者強自追舉故呵其過患令心不求故但云呵不云棄今此五蓋[A11]已是多生熏習成種故令合發猛利心一向決斷棄却)盖有五種一貪欲二瞋恚三睡眠[A12]掉悔五疑此五起時蓋覆心慧任運昏濁不覺是非善惡故須永棄勿存之於心也 一貪欲者前說外五塵中生欲今約圓意根生欲所謂行者端坐修禪心生欲覺念念相續蓋覆善心令不生長[A13]已應棄所以者何如術婆伽欲心內發尚能燒身況復心生欲火時不燒諸善法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所以者何欲為種種惱亂住處不安心[2]任欲無由近道如偈說言

[A14]已捨五欲樂  棄之而不願  如何還欲得
如愚自食吐  諸欲求時苦  得時多恐怖
失時懷熱惱  一切無樂處

貪等是多劫熏習種子任運於境生愛著心如何棄得故下答云然於世上都絕一切希須之心方名棄貪欲也 二瞋者失諸善法之根本墜諸惡道之因緣是法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苦之府藏(餘如下懺瞋中說)行人坐禪時思惟某人見在觸惱於我毀傷我親讚歎我怨思惟過去未來亦如是是為九惱惱故生瞋瞋故生恨恨故生怨怨生故便起心擬惱於彼如是瞋覺覆心故名之為蓋當急棄之無貪增長如釋提婆那以偈問佛

何物殺安隱  何物殺無憂  何物毒之根
答滅一切善

佛偈答言

殺瞋則安隱  殺瞋則無憂  瞋為毒之根
[3]答滅一切善

如是知[A15]當修慈忍以除滅令心清淨 三睡眠者能破今世後世樂事及涅槃樂最障善法何以故餘蓋情覺可除眠蓋如死人無所覺識故難除滅如經偈云

汝起勿抱臭尸臥(云云在下偈中)

當驚覺無常減損睡眠或起觀星月或冷水洗眼乃至用禪[4]觀鎮禪杖却之 四掉舉者身好遊戲坐不暫安口喜吟詠諍競是非無益戲論心情放蕩縱意攀緣思惟世藝乃至諸惡覺如無鉤狂象穴鼻駱駝不可禁制如偈云

[A16]已剃頭着染衣  執持瓦鉢行乞食
云何樂著掉戲法  放逸縱情失法利

既無法利又失世樂覺其過[A17]當急棄之悔者若掉時在緣中故後欲入定時方便悔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為蓋但悔有二種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說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悔箭入心堅不可拔如說偈言

不應作而作  應作而不作  悔惱火所燒
後世墜惡道  若人罪能悔  悔[A18]已莫復憂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念著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A19]已作  不能令不作

如是種種因緣呵掉悔令心清淨無有覆蓋 五疑蓋者以疑覆心故於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無故於諸佛法中空無所獲譬如人入寶山若無有手無所能取

復次通疑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者謂三種疑一者疑自二者疑師三者疑法疑自者如作是念我諸暗鈍罪垢深重非修禪人作此自疑定法終不得發若欲去之勿當自輕以宿世善根難測故二疑師者彼人威儀相貌如是自尚無道何能利我作是疑慢即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訶衍中說如臭皮囊中金以貪金故不可得棄其臭皮囊行者亦爾師雖不清淨亦應生心如佛想此事彼論具明是中應廣說三疑法者世人多執本心於所愛法不能即信敬心受[1]行若心生猶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如除疑偈說言

汝若懷疑惑  死生獄吏縛  如師子搏鹿
不能得解脫

佛法中信為能入若無信者雖在佛法中終無所獲如是種種因緣覺知疑過當急棄之問曰不善之法塵沙無量何故但棄五法答曰此五蓋中即具有三毒等分為根本亦得攝八萬四千塵勞[2]謂一是貪毒一瞋毒睡眠及疑是癡毒掉悔即是等分合四分一中即有二萬一千四中合有八萬四千是故除此五蓋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行者如是種種因緣棄於五蓋譬如負債得脫如病得差如饑餓之人得至豐國如於惡賊中得自免濟安隱無患行者除此五蓋其心安隱清淨快樂亦復如是譬如日月以五事覆翳謂雲羅睺阿修羅手被此五障則不能照人心被五蓋障亦如是也

五 具緣

[A20]已識五欲之過患內棄五蓋之障礙則身心寂靜堪入道場一向依經懺業[3]備觀然凡心無准動止隨緣緣若不勝心亦隨散故欲備觀行者須具五緣一持戒清淨二衣食具足三得閑靜處四息諸緣務五得善知識 初戒淨者經云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戒者在家五戒出家十戒(沙彌)及具足大戒(比丘僧尼)或菩薩戒若受持清淨如前簡器中說是上根人若有毀犯即須懺悔如下禮懺門中具明舉要而言若未決志的不擬犯則塵境緣想潛流不絕難得禪觀成就故須持戒之心為慧勝因緣 第二衣食具足者謂隨麤細多少先支計令足免有營求之念而妨觀行名為具足不以豐濃為具足如諸經多觀知足豈以豐富而足邪然據出家棄世衣有三種各名具足一如雪山大士隨得一衣乃至草葉蔽形即是不遊人間堪忍力成故二者如迦葉等常受頭陀法但畜糞掃三衣不須餘長三者多寒國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來亦許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須說淨知量知足然須有施主斷定供給若自營求則非此限次食法者有四種若上人大士深山絕世食食藥草果等隨得資身二者常行頭陀受乞食法能破四種邪[4]法命依正命自活能生聖道種(四邪命者一下口食合藥種殖二仰口食觀視星宿三方口食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四維口食呪術卜筭吉凶四種皆以不淨活命故云邪也又有五邪命一為利養詐見異相奇特二為利自說功德三占相吉凶四高聲見威令人生恭敬五稱說所得利養激動人心)三阿蘭若處(此云寂靜處)檀越送食謂有門徒施主許云但安心修行我長供給飯食不令斷絕四僧中結淨食此須寺眾先許免同僧中諸務即得若因同眾食有雜差遣或斷眾事等妨於功行即不在此限然衣與食若入道場並須先有施主斷定供給不得處處乞化及自非法營求起道場後設使外有齋供亦不得受恐引於外緣妨於觀行也 第三得閑靜處者不作眾事名之為閑無諸憒閙名之為靜此有三處可修禪定一者深山絕人之處二者頭陀蘭若處離於聚落極近三里此放牧聲絕無諸憒閙三者遠白衣舍處清淨伽藍之中皆名靜處 第四息諸緣務者於中有四意一息生活緣務不作有為事業二息人事緣務不追尋俗人朋友親識斷絕人事往還至於慇重道俗門徒身心清淨欲隨喜者唯禮懺時任於壇外隨其隱便至三七日後攝念時即不得容三息工巧伎術緣務不作世間工匠伎術醫方禁呪占相書數筭計等事四息學問緣務讀誦聽學等皆棄捨此為息諸務所以者何若多緣務則行道事廢心亂難攝 第五近善知識者善知識有三種一外護善知識經營供養善能衛護行人不令別有惱亂二者同行善知識共修一道互相勸發不相擾亂三者教授善知識以內外方便禪定法門示教利喜每呈心問疑即能通決乃至辨魔治病一一教授

六 嚴處者

壇場衣服身形皆是修行人心所依處也夫欲修此圓頓大行先須禮懺禮懺之法必須淨心心不孤起必藉依緣清淨心即清淨故須嚴淨此三事也況欲啟請賢聖須嚴壇場壇場不嚴潔則道心不發無所感降是故應當嚴壇淨服欲身息諸事務三七日內調伏身心供養三寶一心繫念自憶我等有此身來及過去世中所有惡業重生慚愧禮佛懺悔行道誦經專精志願為修觀行時身心清淨無障礙故心所願求悉尅獲故其道場法先須簡處離於喧雜穢惡及諸障難如前具緣中說也若得深䆳巖谷幽僻林泉最為殊妙若在人間須除去一二尺舊土以香泥泥地懸諸幡花當中置盧舍那象兩畔置普賢文殊二象是為三聖點蓮花燈焚百和香諸莊嚴具唯要潔淨不必珍貴各隨力分[A21]但力極即為至貴本獻供養賢聖只為表自虔誠豈賢聖有好惡也(好惡二字皆去聲)其布置方法任自隨便亦無局足之儀式 次淨衣服者僧尼二眾本來自合護淨若自料尋常護之不謹即臨入道場上下表裏皆須洗浣 次須澡浴身體身若穢觸豈堪近於賢聖雖諸佛無心神祇不衛神祇不衛即邪魔惱亂障難生也若在家二眾即新衣為妙如無即准僧淨洗及俗身也非唯淨身尤須淨心者即下立志門中一向誓心絕諸緣念遇難不退等是也從淨壇場乃至淨心自外之內有四重展轉親切謂壇場最外衣服次之身又轉近心最內也佛在心中心淨即感佛故須從麤至細展轉淨之事法方便誠宜如此如此三業清淨方入道場初入用六齋日此日四王使者諸天善神來下人間撿察善惡見修行者安慰守護為見瑞相令行者心生歡喜益善根故

七 立志

行者初入道場應自誓心我於今時乃至百二十日(中期下期隨日所稱)當一心專注初三七日專志聖境及自身心自念累劫迷倒業繫之苦三七日後專注實相及菩提道何以故心若異念即自然雜諸煩惱名不清淨豈得與三昧相應是故誓心不惜身命一向精進滿足百二十日乃至[1]過喪命因緣亦不退怠(此說上根誓尅證者)或除喪命因緣餘決不退設有病患除著牀困頓亦不出壇凡夫心數朝別暮異如何固之百日不變設身有苦當念惡趣眾生況修出苦因緣如何不能委命蘇武持節身苦心堅豈悟道大丈夫不如俗士下懺悔文中節節引經皆是固之關鏁但立大志豈可先疑眾生心相任運異緣何能專一有二方便令得專一一者事中修如三七日禮懺等法及隨病作五種對治停心之法二者理中修如上說三七日後一向攝念諦觀諸法空幻唯靈性明性如是觀時住凡聖平等境中心有所依自無異念更有種種方便令心不散至下坐禪中當說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等法事卷第一


校注

[0375001] (便宜上表題ヲ附ス[○@編] [0375002] 目錄新作 [0376001] 種下疑脫種字 [0376002] 住疑任 [0376003] 門字疑衍 [0377001] 種下疑脫種字 [0377002] 任疑住 [0377003] 答字更勘次同 [0377004] 觀字疑剩 [0378001] 行下一有者字 [0378002] 問疑門 [0378003] 備疑修 [0378004] 法疑活 [0379001] 過疑遇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但【CB】伹【卍續】
[A9] 但【CB】伹【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掉【CB】悼【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已【CB】巳【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但【CB】伹【卍續】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