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毗尼作持續釋

曇無德部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卷第十二

●懺六聚法篇第九之二

○續三懺偷蘭遮法

罪緣兩種初明獨頭偷蘭有三差別如破法輪僧盜四錢盜僧食等名上品

釋 偷蘭遮罪名雖一犯緣兩種初明獨頭偷蘭者揀非從生乃別自犯亦名自性偷蘭遮此獨頭有上中下三品就上品亦分三初破法輪僧者由本發心為破僧而得僧若不破其罪可懺僧若破[A1]罪不可懺二盜四錢者西域四大錢准此方六十四文小錢以初起盜心唯盜如是而[A2]三盜僧食者謂信檀供僧一切飲食此屬現前十方僧故若眾未用私心竊餮多則一飽少則入咽皆名盜僧食而云等者按僧祇律云若瞋恚破守持應量器破守持三衣破世尊塔破眾僧房[A3]但有瞋恚俱攝上品然中破世尊塔得偷蘭遮罪業行罪報多苦於餘此謂上品獨頭三種

若破羯磨僧盜三錢以下互有衣相觸等名中品

釋 此明獨頭中品三種初破羯磨僧者謂背和異部居同法分於一界中別作羯磨說戒盜三錢以下者謂盜三錢或盜二錢本念不盜四五錢物互有衣相觸者此乃僧殘第二謂有隔有隔相觸何以不攝從生而名獨頭由本意不作無隔相觸受欲樂但作是爾等者復於一身上分觸此謂中品獨頭三種

若惡心罵僧盜一錢用人髮食生肉血裸身著外道衣等名下品

釋 惡心罵僧者謂比丘以慈修身須謙敬德若懷瞋恚出言麤獷觸辱僧倫非水乳眾故所制之盜一錢者准此土十六小錢事物雖微於戒不應用人髮者輕他遺體故食生肉血者無慈助瞋故著外道衣者謂一切顯異惑眾非緇色如制之衣俱名外道衣也而云等者如母論中畜石鉢剃陰上及腋下毛皆是下品偷蘭遮此謂下品獨頭三種

二明從生者十誦云從初篇生重應一切僧中悔若初篇生輕二篇生重應界外四比丘眾中悔若僧殘生輕一比丘前悔

釋 界外四比丘眾中悔者彼律云出界外今略出字由此罪劣前勝後有異於餘故懺時是僧而託別非三同倫是佛開聽不得以餘例此今引十誦分別初二篇輕重者然此從生輕重不易度判應須熟究作持有據准薩婆多論云於初篇婬戒中若男形將入女形[A4][1]未還失精犯重偷蘭[A5]已入少許[A6]已還不問失不失盡犯重偷蘭若二根黃門非人畜生亦爾若死女壞半行婬若生死女非處行婬皆犯重偷蘭

於盜戒中若自起盜心欲取五錢[A7]已上至物所選擇取四錢犯重偷蘭若起盜心取四錢至彼選取四錢離本處犯重偷蘭若自盜教人盜僧物四錢犯重偷蘭若比丘入比丘所拔房犯重偷蘭若盜取非人物五錢[A8]已上犯重偷蘭天與畜生物亦爾

於殺戒中若執刀欲殺人至彼人所刀若著身不問淺深命未斷得重偷蘭若欲殺人作坑若人墮中勇健便出坑得重偷蘭若墮坑不死亦重偷蘭若以杖打刀[A9]不隨手死十日應死後更有他打即隨死此打死者犯波羅夷先打者得重偷蘭若比丘遣比丘使殺人彼至以刀著身不問淺深二俱犯重偷蘭

於妄語戒中若不誦阿含言誦阿含非阿毗曇師言是阿毗曇師非持律自言持律實非坐禪實非阿練若自言坐禪自言阿練若盡得重偷蘭此是初篇生重也

初篇生輕者論云於婬戒中欲作重婬若起還坐輕偷蘭發足趣女未捉[A10]已還及捉[A11]已失精乃至共相嗚抱其形[A12]已露將入[A13]已還不失精皆輕偷蘭二形黃門非人亦如是

於盜戒中欲取五錢[A14]已上初始發足步步輕偷蘭若選擇取三錢[A15]已還輕偷蘭始心欲取四錢取二三錢還亦爾若遣使取他物當教時輕偷蘭若盜僧物若曳不離僧房輕偷蘭

於殺戒中初持刀欲殺人步步輕偷蘭若作坑殺人作竟輕偷蘭若遣使殺人教云若來者殺而受使者彼人去時殺比丘得輕偷蘭若殺用刀而用杖若不如本教更異方便者盡輕偷蘭

於妄語戒中若無習誦一一言習誦凡為利養說者盡輕偷蘭此是初篇生輕偷蘭也

二篇生重者論云於初戒中若有欲心[A16]己弄不失精得重偷蘭若教他比丘時[A17]己有欲心彼受教弄失教者重偷蘭失者得本罪

於第二戒中若有欲心手初近女人身得重偷蘭若是女疑非女[A18]己者得重偷蘭若女作女想身觸彼瓔珞具欲心受樂得重偷蘭

於第三戒中若有欲心說麤惡語一一不了了得重偷蘭麤惡語作麤惡想重偷蘭

於第四戒中生重同第三戒

於第五戒中若自受語往彼不還報重偷蘭若聞語往不還報重偷蘭若與語而不受便往彼說還報重偷蘭

第六戒中作房若餘一摶泥在未竟之時皆重偷蘭

第七戒生重同第六戒

第八第九戒中若以瞋恚心至彼謗[A19]說不了了重偷蘭除四事更以無法謗亦爾以八事謗尼亦爾

其後四戒中若作白二羯磨竟不捨者三重偷蘭此是二篇生重也

二篇生輕者論云於初戒中若有欲心初將弄手至形還得輕偷蘭

第二戒中若有欲心欲趣女人所摩觸受欲樂去時步步輕偷蘭若觸女人衣具心中有欲樂[A20]已近將摩還輕偷蘭

第三戒麤惡語中若指印遣使作相令彼女人知者一一教使輕偷蘭麤惡語作麤惡語疑輕偷蘭

第四戒生輕同第三戒

第五戒中作媒嫁若遣書字字輕偷蘭作相令知雖未至彼一一輕偷蘭

第六戒中若平地時封地作相時從第二摶泥未竟[A21]已還盡輕偷蘭

第七戒生輕同第六戒

第八第九中若以瞋恚心欲謗清淨者初發足至前人所步步輕偷蘭

其後四戒中若集僧一白竟捨者一輕偷蘭作白一羯磨竟捨者二輕偷蘭此是二篇生輕也

薩婆多論云懺法與波逸提同前獨頭偷蘭懺法亦准從生上中下懺法

釋 此引論例法也諸部所制偷蘭無異懺法唯薩婆多論云與波逸提同然同中復有不同者若僧殘生輕及獨頭下品應在一比丘前悔此則與波逸提同所以首篇但對首綱目內列懺偷蘭遮法也言不同者若是初篇生重及獨頭上品應一切僧中悔若初篇生輕二篇生重及獨頭中品應界外四比丘眾中悔此乃眾法對首法是與懺尼薩耆波逸提同非但對首法也詳思作持失傳例法卒難曉了今故准懺列法

△對僧乞懺法

若犯初篇生重並上品獨頭者應一切僧中懺如常鳴槌集僧彼犯者應至僧中偏露右肩脫革屣跪地合掌作如是乞言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犯(某)偷蘭遮罪今從僧乞懺悔願僧聽我(某甲)比丘懺悔慈愍故(三說)

△請懺悔主

從僧乞懺悔[A22]應於眾僧中請一持律如法比丘為受懺主具儀如是請云

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犯(某)偷蘭遮罪今請大德作懺悔主願大德為我作懺悔主慈愍故

三請[A23]已畢受懺主未得即許應白知現前僧聽不

△和白法

僧中上座應作前方便答云受偷蘭遮懺悔羯磨受懺主禮上座[A24]單白云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犯(某)偷蘭遮罪今從僧乞懺悔若僧時到僧忍聽我比丘(某甲)(某甲)比丘懺悔白如是

作是單白羯磨[A25]眾僧合掌一齊答云

可爾眾僧既聽方乃作法

△正懺悔法

受懺主應知其間覆等諸罪八品分別如上僧殘懺法准後捨墮中此唯明正懺本罪法具修威儀作如是言

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犯(某)偷蘭遮罪今向大德發露懺悔不敢覆藏懺悔則安樂不懺悔不安樂憶念犯發露知而不敢覆藏願大德憶我清淨戒身具足清清布薩(如是三說[A26]受懺者應語彼云)自責汝心生厭離(答云)

[1]釋 此懺悔文釋義於後捨墮中明

非 餘非准常

唯異法非謂將輕作重從獨不分等

△對四比丘懺法

若犯初篇生輕二篇生重並中品獨頭者界內四清淨知法比丘應將犯者出界外懺悔准義不須作前方便更無餘眾可集故彼於四比丘前具儀乞懺並請懺主文詞同上唯不得和白應口和問邊人云

若三長老聽我受(某甲)比丘懺者我當受(三比丘言)可爾

受懺主詰問覆等小罪及正懺本罪皆同上無異

非 人非謂過四或減等

法非謂問和答事等

事非在界不出等

餘四合具

△對一比丘懺法

若犯二篇生輕並下品獨頭者應至一清淨知法比丘所其請主及懺罪俱如上然託處不局有人聽別

[A27]已前續釋三懺因法闕而不載[A28]已後依文列法若目有而法無並至文自顯

○懺波逸提法

悔通僧別故前列三十唯據對首後列九十由貪慢財事輕重二心故分二位懺捨兩據也

釋 波逸提戒比丘制有一百二十篇居第三聚開為四此文初二句標捨墮次二句標單墮然罪是一而分前後三九者前三十由多貪財物業心則重後九十因慢教犯事業心則輕故結集者類分二位九十唯懺其愆法但對首三十兼捨其財悔通僧別准律所明懺捨兩據

○前懺捨墮

佛言犯捨墮衣不得遣與人作三衣作波利迦羅衣若數數著用衣若淨施應捨[A29]然後作淨此尼薩耆衣當捨與僧若眾多人若一人不得別眾捨若捨不成捨得突吉羅故知三種懺法又犯通僧別界分二所並委詳思

釋 犯捨墮衣者乃三十之首戒並第三過一月衣戒詳明止持中今但約過畜有犯而言此衣不得作真實淨施不得作受持三衣不得作餘雜碎衣不得數數著用故壞不得作展轉淨施應如法捨[A30]然後作二種淨施梵語尼薩耆翻云捨若捨此衣時當捨與僧設僧數不滿當捨與眾多人謂三比丘或二比丘若無二三比丘當捨與一比丘制局住處隨人多少若有僧捨與三二一比丘若有三比丘捨與二一比丘若有二比丘捨與一比丘者捨不成捨以突吉羅罪治之故知三種懺法其中又犯通僧別眾界分二所並須委詳思之事法施必相應也

○僧中懺法

要須五人以上為受懺者僧中捨墮有於三種初明捨財謂離罪緣中明捨心謂離罪因後明捨罪除生死業此之三捨懺法宗途義類通贍

釋 此僧中懺法要須五人以上於中請一人為受懺主餘者須滿僧數若不滿數不得行此法也今文先標三捨俾曉成濟之用苟昧其一反招違教之尤大約犯戒外依五塵境以為罪緣內起貪取心而為罪因因緣和合所作業成報感三塗苦倍世刑故令先捨罪緣緣既不著心亦無貪貪心既滅罪報無由生死業苦故能除斷今此三捨誠為三十懺法之宗途義類通足矣

△初明捨財

三十捨中乞綿作衣畜[1][2]三寶此之三戒不對於僧餘者皆並通三境今擿取數犯者以為標首捨法有三初五長之物二離受衣[3]餘雜捨等[4]辦定[5][6]將往僧中

釋 此明捨中之差別也乞綿作衣者若犯第十一雜野蠶綿作新臥具此應捨若以斤斧細斬和泥塗壁埵律云臥具乃衣之都名也畜貨者金玉曰貨若犯第十九種種賣買寶物三寶者若犯第十八自手捉錢若金銀此畜貨捉寶應捨若有信樂守園人或優婆塞當語言此是我所不應汝當知之此三戒一是自壞捨二是對俗捨不對於僧[A31]已罪應懺餘者二十七戒若有犯者並通三境今擿取數犯者列法乃故畜長衣以為標首也准二十七捨法有三殊故初五長之物謂第一過畜十日衣戒第三過畜一月衣戒第二十八急施衣過後畜戒第二十一畜長鉢戒第二十六過畜七日藥戒是為五長也二離受衣謂第二若三衣中離一一衣異處宿戒第二十九後月離衣過六夜戒是也餘雜捨等除上三七是也比丘於此三十中若有犯者欲乞懺冀淨如制捨財先須辦定三說然後將往僧中

佛言捨與僧時持往僧中偏袒右肩脫革屣向上座[7]作禮[A32][8]互跪合掌應作如是捨言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畜(一三五八)事長衣犯捨墮(故離僧伽黎宿犯捨墮自買得一事衣犯捨墮)我今(捨與)(一說)

釋 是中捨文唯三戒條念七隨犯入文准此為式然列一三五八四字者是明犯緣之開遮也宣祖慮恐後來比丘但知畜長有十日之限及衣財不足者聽一月之法而不知時非時中開遮久近犯緣多種故出此四字於捨文使後人詳知開遮以便行用不致漏過干制也一三五是開條八乃遮制一者謂夏安居竟無功德衣比丘開十日之常限聽一月中得畜長物更過則犯此是捨墮之第三戒三者謂夏三月安居未竟開前十日得受急施衣若過前受過後畜皆犯此是捨墮之第二十八戒五者謂夏安居竟有功德衣比丘開五月中得畜長物過期即犯八者謂八事失功德衣畜長即犯此是遮制其八事失衣如前受功德衣中所明然畜長開遮差別雖廣一三五八四字全收則見刪繁取要用文之妙無過於祖也自買得一事衣者於雜捨中且標自受錢寶買得衣犯捨墮一事明捨其餘雜捨等准犯隨牒

若知數者隨多少言之若衣財眾多乃云不憶數也唯除三衣一種以必有數若衣財多處並隨處捨[A33]然後懺罪由通染犯故也乃至罪名多小[1]具明牒准律如此不可[2]疑作

釋 若衣財多處等謂所畜衣財若多處寄者並須隨處一一盡捨[A34]然後總乞懺悔罪俱蠲除倘有一處不捨縱懺罪皆不滅物處雖異由通一貪染心犯故所以懺不能清淨也罪名多少具明牒者若犯一事牒一罪名若犯多事牒多罪名無容𢤱恫恐墮相似非中准律如此不可疑作疑作者義借虞書罪疑惟輕功疑惟重之謂也

△中明捨心

薩婆多[3][4]一者衣[A35]已捨[A36]已懺悔畜心不斷當日明日得本異財並犯由心染故[5]二者[6]衣捨罪未悔畜心斷者若即日得本財異財犯突吉羅

釋 本財謂是先所希得者異財謂是意外不求者若衣[A37]已捨[A38]已說悔畜心不斷者謂貪心相續畜念猶存於本日或明日更得本異衣財是後衣與前衣邊得捨墮由通染故犯若衣[A39]已捨罪尚未悔畜心斷者謂訶貪絕求於即日復得本異衣財犯突吉羅由事無間隔法越毗尼故

今按諸律論捨墮還財並由僧量不自專[A40]或永棄捨或永入僧或還本道俗或通施七眾如律本[7]斬壞入庫之例等是也故捨心[8]曾無顧緣若還本財事同新得如法說淨淨應本白法

釋 此引律論明法無紊也聖制捨墮還財乃剪貪却愛罄垢雪愆少有黏帶業蒂猶存並由眾僧量度施為不任於[A41]己專主擬議永棄捨者如捉寶戒五分律云僧應白二差一比丘作棄金銀及錢人彼比丘應棄此物著坑中或流水中或曠野中不應誌處是也永入僧者如雜野蠶綿作具戒五分律云應捨與僧不得捨與餘人僧用敷地除捨比丘餘一切僧隨次坐是也還本道俗者如索衣六反戒若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立不得衣者從所得衣價處語言還取是也通施七眾者如捉寶戒僧祇律云若犯捨墮物僧中捨[A42]已不得還彼比丘僧亦不應分若多者應著無盡物中無盡物中謂十方僧物庫中准此但通施出家五眾而云七者後人錄寫之誤如律本斬壞入庫之例等是也此句復以本律例其他宗證明並由僧量之義是故捨心[A43]已決曾無一念顧戀前緣若還本財事同新得即應如法說淨著用隨自因緣其說淨法應依本律文白之

今此律宗言非虗設既捨與僧心亦無繫故律本云若不還衣若著用破壞受作三衣但犯突吉羅止是失法之罪

釋 此明律制不虗物捨無主所以僧若不還衣等但犯突吉羅者止是失悞還法之罪

△捨罪法

佛言彼捨衣竟即於僧中懺悔

○乞懺悔法

准律本後文出當作是乞

釋 此謂懺罪之法准律本第一分中如後文所出先當作是乞也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畜(眾多若干)長衣犯捨墮是衣[A44]已捨與僧今有(眾多若干)波逸提罪從僧乞懺悔願僧聽我(某甲)比丘懺悔慈愍故(三說)

△請懺悔主法

佛言若一住處一切僧並犯罪者不得[9]向犯者懺悔有犯者不得與他解罪若有客比丘來清淨無犯者當一一往彼所懺悔若無來者當詣比近清淨眾中[10]此比丘當還本住處餘比丘向此比丘說犯[11]名懺悔[12]如是者名清淨

釋 凡修善品以益前人若自不清淨令他清淨自不止斷貪慢心而欲令他止斷者皆無是處應於僧中請一如法持戒比丘以為受懺之主也

五分律云若有命難因緣佛開同犯不同犯並得受懺若無緣者不得故律云有二種癡謂不見犯從犯者懺悔

釋 此謂死限將臨怖罪心切設全遮不開則急難莫救故佛垂憐暫聽攝濟若無如是因緣不得故就犯者露懺故復引律便用而復隨誠之也

律闕請法今准義應須言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請大德為波逸提懺悔主願大德為我作波逸提懺悔主慈愍故

三請未得答其可不

○和白法

應索欲問和[A45]答云受波逸提懺悔羯磨

釋 文但通答應隨所犯以通別言之索欲問和乃僧中上座單白和法是懺主親宣應如是白言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畜(眾多若干)長衣犯捨墮此衣[A46]已捨與僧是中有(眾多若干)波逸提罪今從眾僧乞懺悔若僧時到僧忍聽我比丘(某甲)(某甲)比丘懺悔白如是

作是白[A47][1]知眾僧答言

可爾

釋 懺悔請主為有證盟令知清淨故雖經三請不得擅允須白僧忍然後受懺此則眾僧又與懺主作證也

△正捨罪法

其常途謹誦多有繁濫[2]檢過則無不可妄指藏罪著用隨犯方言希故削除有則如後

釋 此文示譌明法謹者專也誦乃流行謂當代司律令悔捨墮者一往專懺八品流行作辦多有繁濫應先詰機檢過無則不可妄指須知覆藏通兼著用不共隨犯某者方令次第削除有則如後對一人懺法此正捨根本墮罪應如是言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故畜(眾多若干)長衣犯捨墮此衣[A48]已捨與僧(眾多若干)波逸提罪今向大德發露懺悔不敢覆藏懺悔則安樂不懺悔不安樂憶念犯發露知而不敢覆藏願大德憶我清淨戒身具足清淨布薩(三說[A49]已應[3]〔說〕言)自責汝心生厭離(答[4]〔云〕)

釋 懺悔則安樂者此有三儀一因安樂謂持戒知非律名智人以身居有漏心等凡流宿習既深現熏易發而能具慚說露誠意洗愆猶浣故衣垢盡仍潔毗尼作法亦復如是不為眾遠不雜於眾故得安樂二華報安樂謂五[A50]已淨三增未強不歷惡途權受天福故得安樂三果報安樂謂無漏三學為因有餘涅槃是果涅槃永離諸患不受後有故云懺悔則安樂也若犯罪覆藏則二報無由三途必往故云不懺悔不安樂也憶念犯發露知而不敢覆藏者正顯自言非他所舉願憶我清淨戒身具足者是乞懇前人為[A51]己作證語戒身即戒體無染無缺為曰具足由清淨具足故得同僧羯磨布薩也受懺主令自責心生厭離者此是律中自言治罪之法律攝云凡犯戒有五因緣一無羞恥心二無敬教心三情懷放逸四稟性癡鈍五忘失正念今令自責如是等心當生厭離慎勿復起以犯聖制彼自答云爾者乃深慙痛責立誓之言縱過失命因緣誓不再犯也

○還衣法

佛言彼捨墮衣應還[5]比丘若不還者犯罪還法有三謂五長等有緣者展轉還非五長者即應即座還若無緣五長者明日還明了論中令一宿間故義須分識

釋 即座還者西域集僧就地敷座此方無論座立但眾未散應即還衣

[6]初即座轉付法

佛言若眾僧多難集此比丘有因緣事欲遠行者應問言汝此衣物與誰隨彼說便與是中有一月衣急施衣過後畜長鉢殘藥長衣此五長戒依此法還[7]

釋 准此緣一為界廣眾多各有行業集會時難二為自有緣事急欲遠行不克住此故爾開聽彼此成辦令無妨覊僧應問言汝此衣物現前眾中欲與誰人耶隨所說者便應與若是一月衣等五長戒並依此法還之作如是語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畜(眾多若干)長衣犯捨墮此衣[A52]已捨與僧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持是衣與(某甲)比丘(某甲)比丘當還此比丘白如是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畜(眾多若干)長衣犯捨墮此衣[A53]已捨與僧僧今持此衣與(某甲)比丘(某甲)比丘當還此比丘誰諸長老忍僧持此衣與(某甲)比丘(某甲)比丘當還此比丘者默然誰不忍者說[A54]已忍持此衣與(某甲)比丘(某甲)比丘當還(某甲)比丘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僧祗律云知識比丘僧中得此衣[A55]屏處[1]分付

釋 分者施也付者授也僧中得衣物屬於[A56]屏處施人事不共僧應教說淨或令受持若不說淨不得儲畜若不加法不得披著所謂若還本財事同新得也

△後明即座直付法

若非五長並依此法若是五長曾經宿者[2]准此文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離僧伽黎宿(餘二衣乃至迴僧物並准著)犯捨墮此衣[A57]已捨與僧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持此衣還(某甲)比丘白如是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離僧伽黎宿犯捨墮此衣[A58]已捨與僧僧今持此衣還(某甲)比丘誰諸長老忍僧持此衣還(某甲)比丘者默然誰不忍者說[A59]已忍還(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釋 此作白文中贅云餘二衣乃至回僧物並准著著者補也所以於止持內三十捨衣還法等一一僉示云此作持中詳明者葢准上捨並斯羯磨隨事改補牒名任用餘文皆同無異

其七非簡過於初篇[A60]已明故於三九法中不復再示也

○對四人[A61]已下對首法

釋 此目雙標作時制別文中准例兼僧列法唯顯對首

若向四人懺者捨財文同於上懺罪須口和三人不得用單白還財得作直付羯磨如上

釋 僧有四滿數前明五人以上是後三種僧此向四人懺者是第一種僧也捨財文同上者現前四人應稱僧捨懺罪須口和不用單白者一人受懺三缺非滿還財得作直付者懺罪既訖一三足數是故羯磨如上白二此謂准例兼僧於下正顯眾法對首法也

佛言若欲在三比丘前懺悔者應至三清淨比丘所[3]前懺法具修威儀作如是捨言

諸大德聽(某甲)比丘故畜眾多長衣犯捨墮我今捨與諸大德(一說)

作如是捨[A62]應懺本罪先請懺悔主其請文如上僧中無異是中懺主應問餘二比丘言

二長[4]老若長老聽我受(某甲)比丘懺悔者我當受(彼二比丘答言)可爾

方告懺罪者言[5]還衣對二人亦爾

釋 其懺諸罪並准此法還衣對二人亦爾者今亦例明便用若是五長及非五長直付准此應如是言

[6]二長老聽(某甲)比丘故畜長衣犯捨墮此衣[A63]已捨與我等若二長老忍者今持此衣(某甲)比丘(二比丘答言)可爾

○對一人捨墮法

佛言若在一比丘前悔者至一清淨比丘所應如法懺今時行事對首懺多故須明立定式使披尋者易為照練

釋 今時行事乃至易為照練者此是宣祖指彼時行事之人而言謂彼等雖云司持律軌皆莫知懺捨墮之差別一槩作對首懺者最多故須明立五種差別之定式使後來披尋懺法者易為照了精練得以免過獲益也此法名曰眾法對首謂應集僧而不向僧懺應對首而不應別眾不同單墮必於屏處對首別眾懺之而云五種定式者是將一眾法對首法貫其五懺也第一若在五人以上眾中懺悔者單白受懺及用展轉直付二法還物皆得第二若向四人懺者但口和三人直付還物不應用單白及展轉二法第三若向三人懺者應口和二人其直付法亦不得用第四若向二人懺者應口和一人第五若向一人懺者無人可和直受則[A64]如是懺式雖列五異羯磨唯定一眾法對首法也

○捨衣法

應將一比丘至自然界中或在戒場並須盡集

釋 此文雖是對一人捨必令至自然界中或在界場上者義含對五人以上若四人三人二人捨故知有人不得別眾則五懺之式通攝矣故云並須盡集

將所犯財[1]並束一處[A65]已具修威儀如是捨言

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故畜眾多長衣(故離僧伽黎宿)犯捨墮今捨與大德(一說)

請懺悔主法其文如[2]上所說懺悔主應為分別罪名及種與相也名謂六聚差別種謂畜長離衣三十事異相謂一多不同故律云一名多種住別異

釋 名謂六聚差別者一四波羅夷二十三僧伽婆尸沙三從生偷蘭遮四一百二十波逸提五四可呵六一百眾學法然此名合則唯五因令懺主分別審察所以從開而論故為六也種謂畜長離衣三十事異者種即罪種自性以犯染之心不一則此罪種自性非彼罪種自性若擴而推之則六聚罪種亦各有異相謂一多不同者相即所犯之罪相有犯一戒得一罪或犯一戒有多罪故引律云一名多種住別異此出第三分人揵度佛言若犯僧殘知日數不知日數知覆藏不知覆藏知等覆不知等覆一名多種自性非自性住別異也

佛言若犯僧殘罪乃至突吉羅[3]知覆[4]應先教作突吉羅懺後如法懺故知前須委問然後教悔

釋 前於但對首綱目中列云旨露六聚法乃准此立名並攝下二種懺法也

○明[5]懺罪法

若按捨墮具足八品突吉羅二品根本從生如後所列覆藏合有六品初二品覆本墮生中二品覆著用不淨衣生後二品覆僧說戒默然生並經初夜二夜以去為率

△先懺從生罪

其八品小[6]小罪應總請一懺悔主文同波逸提唯以突吉羅懺悔主為異次正懺悔覆藏罪

大德一心念(某甲)故畜眾多長衣犯眾多波逸提罪經夜覆藏隨夜展轉覆藏並著用犯捨衣突吉羅罪經夜覆藏隨夜展轉覆藏經僧說戒默妄語犯突吉羅罪經夜覆藏隨夜展轉覆藏(並據有言之)並犯突吉羅罪不憶數今向大德發露懺悔更不敢作願大德憶我(一說)

餘治罪立誓並如上

△懺悔二根本小罪法

善見云犯捨墮衣不捨而著隨著得突吉羅律云僧說戒時乃至三問憶念罪而不發露者突吉羅

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犯著用不淨衣及經僧說戒默妄語並犯突吉羅罪各不憶數今向大德發露懺悔更不敢作願大德憶我(一說)

餘詞同上此並據有犯者言之上來從生根本律合前後兩懺不出正文今義准諸懺理例可解故立正儀想無疑濫之也

釋 此文決例法之疑也謂上來以從生根本八品小罪依律合會宜當前後兩懺然雖不出正文由犯則本始懺則從先今義准諸懺法理順無乖例行可解故立正儀想閱攻者自無疑擬濫廁之論所謂必彼俱無則理通決例者是也

○懺根本罪法

應對前懺主言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故畜長衣不說淨犯捨墮此衣[A66]已捨與大德有眾多波逸提罪今向大德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餘文如上僧中乃至呵治立誓還衣諸法並准前條其犯捨財[A67]已用壞盡必委種相及九十事並同懺悔

釋 其犯捨財等者謂犯捨墮財日久[A68]已經著用壞盡必隨所犯種相一一說露罪與九十事並同故須懺悔前於捨心中唯明衣[A69]捨罪懺悔畜心不斷衣捨罪未悔畜心斷者未明衣[A70]已壞盡罪並畜心未捨所以足成三義捨墮之法靡不罄矣

○懺後墮法

大同三十中唯無財捨為異若懺前品從生八種或有或無如新衣過量著用並犯理須准懺如妄語掘地無因而犯亦不必並通宜隨犯多少稱實前懺不得在根本後以佛制在前若懺根本別眾得開不得同三十

釋 此中九十事若懺前品從生八種小罪須知有無不得妄指也如新衣過量者此句總標內攝第六十得衣不染戒第八十五綿貯牀褥戒第八十七坐具過量戒第八十八瘡衣過量戒第八十九雨衣過量戒第九十佛衣等量戒如是六事犯者並通著用其第八十四作牀過最戒第八十六骨牙針筒戒但犯用而無著餘者八十二事如妄語掘地等著用無因不必並通宜應隨犯多少稱實發露俱在前懺若懺此根本墮罪所託界二別眾得開不同三十悔通僧別也

其請懺悔主文如上說若心正懺悔本罪文少有別應言

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犯故妄語波逸提罪(餘有隨稱)不憶數(但犯單墮多不憶數自有[1]〔者〕隨有言之實而非謬)今向大德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餘詞如上乃至訶責立誓亦爾

○懺波羅提提舍尼法

謂在村巷中從非親尼自手受食或食尼指授食等

釋 此戒相釋義如止持中明共制有四今但明初二故以等字攝其第三先作學家羯磨無病受食第四在僧伽藍內無病受食也

諸律令請一人[2]為主說罪名種一說便止其詞曰

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食比丘尼指授食犯波羅提提舍尼罪不憶數大德我犯可呵法所不應為今向大德悔過(僧祇云前人應問言)汝見罪不(答言)(應呵責言)慎莫更作(答言)頂戴持

釋 而云請一人為主文同上法其中小品著用全無餘覆隨有准實先懺

非 一人非謂請懺所向遮簡等

二法非謂白詞增三錯漏等

三事非謂所犯疑似未決等

後四准常

○懺突吉羅法

佛言若故作者犯應懺突吉羅又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但犯突吉羅律本具明故悞二心唱言兩罪條別諸師不披律部但以五懺為宗遂即雷同一槩輕重共同懺蕩且五懺明義止是別時偷蘭及墮有無多少立法非一理須顯明凡語難依聖言易信

釋 律本正文云佛言若故作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而云應懺突吉羅者是所犯之本罪正犯本罪以故作故失僧儀體兼犯非威儀突吉羅此謂同時從生犯則別立罪名懺則同時隨滅也若不故作但犯突吉羅者律本中一百眾學法具明故悞二心唱言求悔兩罪條別而律學諸師自不披研律部沿習除棄五懺為宗遂即雷同一槩輕重共同懺蕩且五懺所明之義止是初二篇從生偷蘭中須識別時獨頭第三篇墮內知有捨無捨三九多少犯異所以立法非一然此突吉羅豈特本犯詳分故悞並通諸戒亦爾理須顯明故下引律以證凡語難依聖言易信也

故毗尼母云若故作者對一人說懺悞作者責心懺此則與律[3]扶同何得故執如律訶責揵度及明了論薩婆多等各有明據非唯抑度義須謹依餘有從生根本九品不同並如上准酌例取

釋 非唯抑度者謂非唯抑他所行而自私度矜顯義既准制如斯須當謹依奉持九品不同者謂本悞犯及餘八品並如上一一酌量以例取懺法滌之也

○正明懺儀

律並無文准用前法理通除滅前明故作者先請懺主云

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今請大德為突吉羅懺悔主願大德為我作突吉羅懺悔主慈愍故(三請)

○捨罪法

從生根本名須兩識種相多少並委審詳應對前人作是言

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故不齊整著僧伽黎(餘有准著)犯一突吉羅罪今向大德發露懺悔更不敢作願大德憶我(一說)

訶責立誓如前

非 一人非謂邊有餘眾等

二法非謂言訶脫落等

三事非謂所犯互錯等

餘非取合准常

○悞作懺法

具修威儀心生慚愧口言

(某甲)比丘悞不齊整著僧伽黎犯突吉羅罪我今自責心悔過(一說)

非 人非謂對人說悔等

法非謂心念口默等

餘非如前

○餘語法

續 此准單白綱目今依律續法即九十事之第十二異語惱他戒也律云若比丘犯罪諸比丘問言汝自知犯罪不即以餘事報諸比丘汝向誰語為說何事為論何理為語我語誰耶是誰犯罪罪由何生我不見罪云何言我有罪佛言自今[A71]已去聽僧白[A72]已當名作餘語准常問何索欲答云與餘語羯磨應如是白云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犯罪諸比丘問言汝今自知犯罪不即以餘事報諸比丘言汝向誰說為說何事為論何理為我說為餘人說誰犯罪罪由何生我不見罪(此依犯緣所說但以實說者牒言之)若僧時到僧忍聽當名(某甲)比丘作餘語白如是

律云作是白[A73]已名餘語若僧未白作如是說者盡突吉羅若白[A74]已如是語者一切波逸提

非 人非謂治者不現前等

事非謂戲說不故等

餘非准前

○觸惱法

續 此准單白網目今依律續法緣由前作餘語[A75]後故觸惱眾僧喚來不來不喚便來等佛言自今[A76]已去聽僧白[A77]名此比丘觸惱如常集問答云與觸惱羯磨當作是白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僧名作餘語[A78]觸惱眾僧喚來不來不喚來便來應起不起不應起便起應語不語不應語便語(以實者牒入)若僧時到僧忍聽(某甲)比丘名作觸惱白如是

律云若未白喚來不來等盡突吉羅若白竟作如是一切盡波逸提若上座喚來不來突吉羅

簡非准上

○差說麤罪法

續 此准白二綱目今依制續法律本提婆達多為利養破僧故惡心害佛復將教阿闍世害父世尊告諸比丘可差舍利弗告諸白衣大眾若提婆達多所為事者非佛法僧事是提婆達多所作應白二羯磨差差時索欲問緣答云差使羯磨作是白言

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今差舍利弗比丘向白衣大眾說提婆達多所為事者非佛法僧事當知是提婆達多所作白如是

大德僧聽僧今差舍利弗比丘向諸白衣大眾說提婆達多所為事非佛法僧事是提婆達多所作誰諸長老忍僧差舍利弗比丘向諸白衣大眾說提婆達多所作非佛法僧事者默然誰不忍者說[A79]已忍差舍利弗比丘向諸白衣大眾說提婆達多所作事非佛法僧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釋 此乃九十事之第七向俗說罪戒中除僧羯磨是也今無此事為知開緣故仍續附

○護鉢法

釋 此准白二綱目今依律續入乃三十事之第二十二戒畜鉢減五綴不漏更求新鉢為好故尼薩耆波逸提彼比丘應往僧中捨展轉取最下鉢與之令持乃至破應持今續此護鉢法先有與鉢白二法行鉢單白法法則依律列續儀當准義加行

△初明與鉢法

釋 此法攝二十七還衣中之一也先應捨請懺罪呵責立誓如是諸法並同前其間異者不開捨與眾多人一人應捨與此住處僧亦無即座展轉直付二種還法若捨鉢除罪[A80]上座應眾中告言明日集僧與鉢但本律義顯文缺據僧祇律云令一人於僧中唱諸大德(某)時分各持本所受持鉢來若不唱者犯越毗尼罪若諸比丘更受下鉢持來亦得越毗尼罪文作是唱[A81]次朝鳴槌時諸比丘各將自受持鉢囊盛隨掛赴集

律中佛言此比丘鉢若貴價好者應留置取最下不如者與之應白二羯磨與

釋 由犯戒業心原是貪好今制留好與下正為盡潔此心也僧時集[A82]應如常序臘而坐上座索欲問緣答云與鉢羯磨復問眾中誰能羯磨有者答云(某甲)堪能長老既能當如律作法彼起禮上座畢上座以先日所捨鉢付之彼接鉢[A83]復本位而坐如是白云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鉢破減五綴不漏更求新鉢犯捨墮今捨與僧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與此比丘鉢白如是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鉢破減五綴不漏更求新鉢犯捨墮今捨與僧僧今與此(某甲)比丘鉢誰諸長老忍僧與此(某甲)比丘鉢者默然誰不忍者說[A84]已忍與此(某甲)比丘鉢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釋 作此白二羯磨[A85]已不得即與彼比丘鉢待行問僧周然後方與

△次明行鉢法

佛言彼比丘鉢應作[A86]已問僧

釋 羯磨者於本座跏趺手捧其鉢白云

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以此鉢次第問上座白如是

釋 此乃單白綱目中行鉢法也眾僧聽白竟各以鉢出囊安於[A87]己座前羯磨者起座捧鉢次第行問佛言作此白[A88]當持與上座若上座欲取此鉢與之應取上座鉢與次座若與彼比丘彼比丘應取不應護眾僧故不取(謂應取即取不須迴護眾僧不取也)亦不應以此因緣受持最下鉢若受突吉羅(此謂眾僧不得以此行鉢因緣故受持最下鉢換此好鉢若故持下鉢換好鉢者犯此如僧祗所制)若第二上座取此鉢應取第二上座鉢與第三上座若與彼此丘彼比丘應受不應護眾僧故不受不應以此因緣受最下鉢若受突吉羅如是展轉乃至下座若持彼比丘鉢還彼比丘若持最下座鉢與

△正明護鉢法

佛言與時應作白二羯磨與作如是白

釋 行問眾僧鉢法既周若僧中受彼鉢展轉取最下座鉢與者羯磨人捧所與之鉢歸座坐定作如是白

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以此最下鉢(某甲)比丘受持乃至破白如是

大德僧聽僧今以此最下鉢(某甲)比丘受持乃至破誰諸長老忍僧與此比丘鉢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釋 若眾僧不取彼鉢可將彼鉢仍復還之其文改云以此鉢還與(某甲)比丘餘詞無異[A89]已羯磨者起座以鉢與彼比丘令彼捧鉢跪於上座前上座依律為說護鉢法

佛言彼比丘守護此鉢不得著瓦石落處不得著倚杖下及倚刀下不得著懸物下不得著道中不得著石上不得著果樹下不得著不平地不得一手捉兩鉢除指隔中央不得一手捉兩鉢開戶除用心不得著戶閾內戶扉下不得持鉢著繩牀木牀下除暫著不得立蕩鉢乃至足令破不應故壞鉢不應故令失若壞不應作非鉢用根本部云若乞食時以有犯鉢盛好囊中守持者置之餘囊此比丘持有犯鉢所有行法不依行者得越法罪如上一一教[A90]上座應與彼比丘言如是行法皆佛親宣汝一一能奉行不彼答云奉持令彼起[A91]已禮僧足眾僧各以囊盛鉢掛肩如常威儀散去

非 法非謂白秉乖制護行不宣等

事非謂集赴無鉢等

餘非准前

○制不往學家法並解

續 此准白二綱目今依律續入由四可呵之第三戒發起律云時有居士家夫婦俱得信樂為佛弟子得見諦於諸比丘無所愛惜乃至身肉諸比丘至家種種供養故令貧乏愚俗譏嫌佛言聽僧與此居士作學家白二羯磨應如是作僧集索欲問緣答云與作學家羯磨差秉法者如是白

大德僧聽(某)城中一居士家夫婦得信為佛弟子財物竭盡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作學家羯磨諸比丘不得在其家受食食白如是

大德僧聽(某)城中一居士家夫婦得信為佛弟子財物竭盡僧今與作學家羯磨諸比丘不得在其家受食食誰諸長老忍僧與彼居士作學家羯磨者默然誰不忍者說[A92]已忍與彼居士作學家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云作是羯磨[A93]一切比丘不得至其家

釋 凡篤信居士自然不惜所有廣行布施設若往業臨酬頓遭貧乏[A94]但可以僧規白眾誡勅莫往不得輕例此法以秉羯磨然此法為見諦學家特制用則反非作法不成今所續者為釋綱目所列不漏法故

非 人非謂俗非學家等

事非謂學家未貧譏嫌不興等

餘非准常

△解學家羯磨法

佛言若彼學家財物還多從僧乞解羯磨者聽僧作白二羯磨解眾僧集[A95]作前方便答云解學家羯磨差秉法人作如是白

大德僧聽(某)城中有一居士夫婦得信為佛弟子好施財物竭盡僧先與作學家羯磨今財物還多從僧乞解學家羯磨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解學家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聽(某)城中有一居士夫婦得信為佛弟子好施財物竭盡僧先與作學家羯磨今財物還多從僧乞解學家羯磨誰諸長老忍僧與彼居士解學家羯磨者默然誰不忍者說[A96]已忍與彼居士解學家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云解羯磨[A97]諸比丘仍受食食無犯

釋 此制解學家二法乃不現前羯磨為僧遮開利益居家屬公也

毗尼作持續釋卷十二

音義

音亦左右肘脇之間曰腋

徐上聲述陳也

音善足也

音蟻揣度也

音由過也

差去聲雜也

音廓張大也謂擴而充之

即律切音說盡也終也

音域門限也門下橫本為內外之限也


校注

[0480001] 未還疑寫倒 [0481001] 釋字新加 [0482001] 貨一作貿 [0482002] 三作二 [0482003] 餘上一有三字 [0482004] 辦作辯 [0482005] 三上有此字 [0482006] *設作訖(設ハ本文ニ說トツクル[○@編] [0482007] 一無作已二字 [0482008] 互作䠒 [0483001] 具上一有並字 [0483002] 疑一作癡 [0483003] 云下一有衣已捨罪已悔畜心斷當日明日或得本財及得異財並不犯二十四字 [0483004] 一作二 [0483005] 二作三 [0483006] 衣下有已字 [0483007] 斬一作斫 [0483008] 決下有絕 [0483009] 向下一有有字 [0483010] 懺下一有悔字 [0483011] 名下一有種字 [0483012] 如上有若能二字 [0484001] 一無知等四字 [0484002] 檢一作捨 [0484003] 說一作語 [0484004] 云作言 [0484005] 比上一有此字 [0484006] 初下一有明字 [0484007] 之下一有應作如是言五字 [0485001] 分付一作付與 [0485002] 准上一有亦字 [0485003] 前下一有捨字 [0485004] 老下一有聽字 [0485005] 可下一有爾字 [0485006] 一無二長至可爾二行餘文 [0486001] 並下一有連字 [0486002] 上下一有僧中二字 [0486003] 知下一有而字 [0486004] 藏下有者字 [0486005] 懺一作藏 [0486006] 一無小字 [0487001] 者上一有憶字 [0487002] 為下一有懺字 [0487003] 扶一作符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但【CB】伹【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刺【CB】剌【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己【CB】巳【卍續】
[A17] 己【CB】巳【卍續】
[A18] 己【CB】巳【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已【CB】巳【卍續】
[A24] 已【CB】巳【卍續】
[A25] 已【CB】巳【卍續】
[A26] 已【CB】巳【卍續】
[A27] 已【CB】巳【卍續】
[A28] 已【CB】巳【卍續】
[A29] 已【CB】巳【卍續】
[A30] 已【CB】巳【卍續】
[A31] 已【CB】巳【卍續】
[A32] 已【CB】巳【卍續】
[A33] 已【CB】巳【卍續】
[A34] 已【CB】巳【卍續】
[A35] 已【CB】巳【卍續】
[A36] 已【CB】巳【卍續】
[A37] 已【CB】巳【卍續】
[A38] 已【CB】巳【卍續】
[A39] 已【CB】巳【卍續】
[A40] 己【CB】巳【卍續】
[A41] 己【CB】巳【卍續】
[A42] 已【CB】巳【卍續】
[A43] 已【CB】巳【卍續】
[A44] 已【CB】巳【卍續】
[A45] 已【CB】巳【卍續】
[A46] 已【CB】巳【卍續】
[A47] 已【CB】巳【卍續】
[A48] 已【CB】巳【卍續】
[A49] 已【CB】巳【卍續】
[A50] 已【CB】巳【卍續】
[A51] 己【CB】巳【卍續】
[A52] 已【CB】巳【卍續】
[A53] 已【CB】巳【卍續】
[A54] 已【CB】巳【卍續】
[A55] 已【CB】巳【卍續】
[A56] 己【CB】巳【卍續】
[A57] 已【CB】巳【卍續】
[A58] 已【CB】巳【卍續】
[A59] 已【CB】巳【卍續】
[A60] 已【CB】巳【卍續】
[A61] 已【CB】巳【卍續】
[A62] 已【CB】巳【卍續】
[A63] 已【CB】巳【卍續】
[A64] 已【CB】巳【卍續】
[A65] 已【CB】巳【卍續】
[A66] 已【CB】巳【卍續】
[A67] 已【CB】巳【卍續】
[A68] 已【CB】巳【卍續】
[A69] 已【CB】巳【卍續】
[A70] 已【CB】巳【卍續】
[A71] 已【CB】巳【卍續】
[A72] 已【CB】巳【卍續】
[A73] 已【CB】巳【卍續】
[A74] 已【CB】巳【卍續】
[A75] 已【CB】巳【卍續】
[A76] 已【CB】巳【卍續】
[A77] 已【CB】巳【卍續】
[A78] 已【CB】巳【卍續】
[A79] 已【CB】巳【卍續】
[A80] 已【CB】巳【卍續】
[A81] 已【CB】巳【卍續】
[A82] 已【CB】巳【卍續】
[A83] 已【CB】巳【卍續】
[A84] 已【CB】巳【卍續】
[A85] 已【CB】巳【卍續】
[A86] 已【CB】巳【卍續】
[A87] 己【CB】巳【卍續】
[A88] 已【CB】巳【卍續】
[A89] 已【CB】巳【卍續】
[A90] 已【CB】巳【卍續】
[A91] 已【CB】巳【卍續】
[A92] 已【CB】巳【卍續】
[A93] 已【CB】巳【卍續】
[A94] 但【CB】伹【卍續】
[A95] 已【CB】巳【卍續】
[A96] 已【CB】巳【卍續】
[A97]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