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毗尼作持續釋

No. 730-A 序

夫戒為通修之元基者由其能淨無量之染業能立無量之梵行故若無戒德則染心何以皎潔梵行何以克成故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然持戒之心要唯二轍一止持二作持止持則自唐迄今代有人弘作持則數百餘載寂無提舉余自乙亥春納戒潤州恒侍先老人輔化諸方每以作持扣請老人云汝既志存毗尼願維絕紐藏內有曇無德部刪補隨機羯磨廼南山律祖之所撰集事法兼備誠為典型但以久湮卒難力振俟汝異日為眾闡揚於戲諄諄師訓尤在耳也至乙酉夏老人掩室委付棲山念顧命之難違感慈恩之當報焚膏繼窮律部之奧微率眾躬行闡羯磨之洪範是制必遵于非即革但羯磨藏本有綱目列而法不全復有文句古而義不顯因憐初學臨卷罔措故余依律廣其事法釋其隱微題云毗尼作持續釋使諸展卷成壞了然所冀同志諸仁知止作明是非臨事稱量應為當為共沐戒海而盡浣凡心俱踐道階而紹繼聖種又豈例圖衒虗談空盈卷軸哉

時康熙乙巳歲前安居日毗尼後學滇南讀體識於金陵寶華山之觀西軒

毗尼作持續釋 凡例

  • [A1]律制羯磨一切僧事依之成就若靡羯磨作辦不成故律云有秉羯磨有說行者斯則名為正法住世又曰不誦白羯磨者終身不得離依止是知比丘要務莫先於此宜勉攻持
  • [A2]羯磨諸法始緣隨事漸制後因結集類分揵度雖斂用討文浩若不精徹非過難逭上古諸大律師匡維正法嚴淨毗尼者咸皆從廣採略恒誦不遺今藏中曇無德部有三集其二未融諸部法儀欠備唯南山宣祖撰集刪補隨機羯磨四卷於對首心念會取他宗僧法羯磨具如本部施法應事隨機准義加儀便用有異於二故今特紹行持
  • [A3]詳稽原卷前列綱目百八十四法合復略六十有五既云補集缺意為何及至文中贅曰縱舒撰次非學不知徒廢時功未辦前事故闕而不載必臨機秉御大鈔詳委嗟夫大鈔世沒覓訪絕聞是故研窮廣部校讐作持應准目續法者上標一續字應依律釋義者上標一釋字應顯過出非者上標一非字應附證及便行者上標一附字若無續釋非附四科悉是藏卷原文凡秉白之法皆書頂格餘下一字俾明古本以別新續儻讀懷疑請閱北藏存字函昭然可據
  • [A4]別集戒相題曰毗尼止持會集若彼應秉白羯磨者咸示於作持中詳明為分止作故不相兼今此卷內原題如舊外權更云毗尼作持續釋以便簡討
  • [A5]宗紹作持本欲重光息焰必也前行後效(體)躬操二十餘年稿成不速刊行者為令依學練知見聞堅信[A6]已信樂欽行故爾壽梓流布將來藉此以報佛恩用酬師德若受具[A7]已一往不知由失所傳學而不行其過何辭設未受具者窺閱律部理當誡訶如謂律法先知而後受具此則以毒飲人寧不慎歟

[1]毗尼作持續釋目次

卷第一 序 凡例 釋原序 篇目 釋本題 釋人題 ○集法緣成篇第一 一僧法羯磨(略有一百三十四)  單白羯磨(三十九法) 白二羯磨(五十七法)  白四羯磨(三十八法) 二對首羯磨(略有三十六)  但對首法(三十一) 眾法對首法(五) 三心念羯磨(略有十四)  但心念法(三) 對首心念法(七)  眾法心念法(四) 前明僧法(羯磨十緣)  一稱量前事 二法起託處  三集僧方法 四僧集約界  五應法和合卷第二  六簡集是非 七說欲清淨(一明與欲法  二明受欲法 三明說欲法) 八正陳本意  九問事端緒 十答所成法 中明眾多人法 後明一人法 僧法羯磨具七非  一者非法非毗尼羯磨  二者非法別眾羯磨  三者非法和合眾羯磨  四者如法別眾羯磨  五者法相似別眾羯磨  六者法相似和合羯磨  七者呵不止羯磨 義立七非  一人非 二法非 三事非  四人法非 五人事非 六法事非  七人法事非 對首羯磨(具七非並如上) 眾法對首(具七非並如上) 心念羯磨(具七非並如上)卷第三 ○諸界結解篇第二 僧界結解法第一  結初大界法(解大界法 結同法利界法 結同法別利界法 結法別利同界  法)  結戒場法(解戒場法 結有戒場大界法)  結三小界法(結受戒小界法并解 解受戒小界法 結說戒小界法并解 結  自恣小界法并解 結說戒堂法并解 解說戒堂法) 結解衣界法第二  結攝衣界法 解攝衣界法 結解食界法第三  結攝食界法 解淨地法  結庫藏法 差人守庫藏法卷第四 ○諸戒受法篇第三 受三皈法 受五戒法 受八戒法 出家授受戒法 乞度人法 與度人法 度沙彌法 與剃髮法 授十戒法 受戒體法卷第五 ○諸戒受法篇第三之二 比丘受戒法 授比丘戒緣  一能受之人(一是人道故 二諸根具足 三身器清淨 四出家相具 五得  少分法)  二所對(一結界成就 二有能秉法 三僧數滿足 四界內盡集和合 五有白四  教法 六資緣具足 七佛法時中)  三發心乞戒 四心境相應  五事成究竟(初明請師法 二安受者所在 三差人間緣 四出眾問法 五  白召入眾法 六明乞戒法 七戒師和尚問法 八正問法) 二正授戒體法 次說隨相法 授四依法卷第六 ○諸戒受法篇第三之三 請依止師法 與外道住法 次教受戒 尼眾授戒法 授沙彌尼戒法 授式叉摩那尼法 乞學戒法 與學戒法 次說戒相法 授比丘尼戒 乞畜眾法 與畜眾法 正授戒前具八緣  一明請和尚 二□□□□  三差教師法 四教師出眾問法  五喚入眾法 六明乞戒法  七戒師白和尚法 八對眾問答 正授本法羯磨文 本法尼往大僧中受戒法 請羯磨師法 乞授戒法 戒師和尚問答 正問遮難法 正授戒體法 次受戒相 次說四依法卷第七 ○衣藥受淨篇第四 受衣法 受安陀會法 受僧伽黎法 受縵衣法 捨衣法 尼受餘二衣法 心念受捨衣法 受尼師壇法 受鉢多羅法 受藥法 受時藥法 藥無七過 授有三種 自受三法 正食五觀 受非時藥法 受七日藥法 受盡形壽藥法 衣說淨法 請施主法 正說淨法 心念說淨法 金粟淨法卷第八 ○諸說戒法篇第五 僧說戒法 說戒和法(初明卷首十二頌 次明 戒序并總結三明七佛偈) 僧同化識罪懺白法 僧同犯疑罪發露白法 尼差人請教授法 教誡尼法 差教授尼師法 告清淨法 疑罪發露法 說戒座上憶罪露法 略說戒法 非時和合法 諍滅說戒法 增說戒法 與狂癡法並解 解狂癡法 對首說戒法 心念說戒法卷第九 ○諸眾安居篇第六 安居法 對首安居法 後安居法 心念安居法 忘結便成法 及界與園成安居法 受日法 事訖羯磨受日法 羯磨受日法 對首受日法 命梵二難出界法 受日出界逢難法 ○諸眾自恣法篇第七 僧自恣法 差受自恣人法 白僧自恣法 正自恣法 略自恣法 四人以下對首法 一人心念法 尼差人自恣法 修道增自恣法 諍事增自恣法 第二增自恣法 受功德衣法 差人守功德衣法 付功德衣法 捨功德衣法卷第十 ○諸衣分法篇第八 一二部僧得施法 二二部現前得施法 三時現前得施法 四非時現前得施法 五時僧得施法 六非時僧得施法  初明五眾死物之所屬 二分法十種  三同活共財法 四負債法  五明囑授 六分物時  七斷輕重物 八量德賞物  九分輕物法 十得受衣法卷第十一 ○懺六聚法篇第九之一 懺海法  懺波羅夷法 懺僧伽婆尸沙法  懺偷蘭遮法 續初懺波羅夷法  犯波羅夷覆藏者與滅擯法 續二懺僧伽婆尸沙法  白僧行覆藏行法 八事失夜  半月說戒時白法 白停行法  白行行法 行法滿[A8]已白僧停法  與摩那埵法 日日僧中白法  白摩那埵行滿停法 與出罪法  與壞覆藏者本日治法  與壞覆藏者摩那埵法  與壞覆藏及壞摩那埵本日治法  與不壞覆藏壞六夜本日治法  與壞覆藏及壞六夜出罪法  犯僧殘不覆藏者摩那埵法  與摩那埵本日治法 出罪法  比丘尼法卷第十二 ○懺六聚法篇第九之二 續三懺偷蘭遮法  對僧乞懺法 請懺悔主  和白法 正懺悔法  對四比丘懺法 對一比丘懺法 懺波逸提法 前懺捨墮 僧中懺法  初明捨財 中明捨心  捨罪法 乞懺悔法  請懺悔主法 和白法  正捨罪法 還衣法  初即座轉付法 後明即座直付法 對四人[A9]已下對首法 對一人捨墮法 捨衣法 明懺罪法  先懺從生罪 懺悔二根本小罪法 懺根本罪法 懺後墮法 懺波羅提提舍尼法 懺突吉羅法 正明懺儀 捨罪法 悞作懺法 餘語法 觸惱法 差說麤罪法 護鉢法  初明與鉢法 次明行鉢法  正明護鉢法 制不往學家法並解  解學家羯磨法卷第十三 ○懺六聚法篇第九之三 尼與僧作不禮法並解  解不禮法 諫破僧法 諫助破僧法 諫惡性法 諫惡邪法 諫擯惡邪沙彌二法 諫隨舉比丘尼法 諫習近法 諫勸習近住法 諫嗔捨三寶法 諫發諍法 諫習近居士子法 與覆鉢法  差使告覆鉢法 解覆鉢法 呵責法並解  解訶責法 擯出法並解  諫擯謗法 解擯法 依止法並解  解依止法卷第十四 ○懺六聚法篇第九之四 遮不至白衣家法並解  差人懺白衣法 解遮不至白衣家法 不見舉法並解  解不見舉法 不懺法並解  解不懺悔罪舉法 不捨法並解  解不捨法 憶念法 不癡法 罪處所法 ○雜法住持篇第十 六念法  第一念日月數 第二念知食處  第三念知受戒時夏數 第四念知衣鉢受淨  第五念念食同別 第六念身強羸 白同利食前後入聚法 白非時入聚法 作餘食法 呵責弟子法 弟子辭和尚白謝法卷第十五 ○雜法住持篇第十之二 諫作犯法 諫止犯法 老病比丘畜杖絡囊乞羯磨文 僧與老病比丘畜杖絡囊羯磨法 十誦律受三十九夜羯磨文 十誦律受殘夜法 僧祇二十七事訖羯磨文 差人行籌法 離衣法 減六年臥具法 作小房法 作大房法 持故房與道俗經營二法 差比丘料理房法 差分臥具法 尼白入僧寺法

毗尼作持續釋目次(終)

No. 730-B 曇無德部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原序

釋此原序分三

  • 初明如來出世說法制戒之由
  • 二明世尊滅度教法流傳分律之端
  • 三明宣祖撰集羯磨刪補隨機之意

○今初

原夫大雄御㝢[1]豈惟拯拔一人

釋 原夫二字乃推原發語之辭大雄者讚佛頓超三界圓滿二嚴居天中天為聖中聖故以大雄稱之御者人王臨極為曰御極㝢者天地四方為之㝢也今借其義謂如來應質娑婆統御三千大千世界本為普度諸有咸脫輪迴導引羣迷共登覺果豈惟拯拔一人出現於世拯謂拯救沉溺拔謂拔除邪見此彰化利之廣也

大教膺期總歸為顯一理

釋 大教者五時說法三百餘會為曰一大時教膺者當也期者從旦至旦復其時也然雖五時設教皆是善巧以就三根當其時宜而為說法至於一期佛事將終演妙法華則無二三總收權小並歸大乘為顯一實相理令諸眾生悟入佛知見故方稱如來出世之本致爾此明說法之妙也

但由羣生著欲欲本所謂我心故能隨其所懷開示止心之法

釋 此申明開權之義也如來不即說一佛乘而等濟之必先以權教攝化者但由羣生迷真[A10]已久癡無正智貪欲深著難語大法諦審貪欲之本所謂第六意識妄執我故我執有二一俱生我謂凡夫於色受想行識五蘊法中強立主宰妄執為我與身俱生名曰俱生我執二分別我謂於計我法中分別我能行善行惡等事而起執著名曰分別我執因執二我引生煩惱作種種業繫縛生死不能解脫唯佛智知之觀諸眾生種性樂欲故能隨其所懷而開示止心之法也

然則心為生欲之本滅欲必止心元止心由乎明慧慧起假於定發發定之功非戒不弘是故特須尊重於戒

釋 此明斷證非戒無託也止者止息情慮澄靜昏煩元即本也謂第六識心既為生欲之本若滅貪欲必止息此心澄靜情煩以空慧觀照了知五蘊無我俱生分別不執則十使頓除永斷欲本證無我理名曰生空觀(亦名人空)所以止心由乎明慧然此真明空慧乃自性德用非正定之力莫能現起定力弘大非淨戒之功莫能發生是故特須尊重於戒也

故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

釋 此引華嚴經為證明特尊於戒也無上菩提四字乃華梵雙舉梵語具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翻云無上三藐翻云正三翻云等菩提翻云覺無上是理正等覺是智正謂正中即一切種智寂滅相等謂平等即行類相貌如實知故然此極果理智非亞位所獲唯佛與佛乃能證知今以引證此者謂非獨人天樂報權乘取果功唯在戒即諸佛如來圓滿萬行所證無上菩提亦以戒為本因凡諸真修行者應當一心奉持淨戒而云一心者斯有大小之別大乘一心持戒者是自性戒真如不變本無染淨真如隨緣修證不無所謂[A11]已知法性無染污隨順修行尸羅波羅蜜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之旨也聲聞乘一心持戒者是別解脫戒憑師秉受識相護體少有染污即千聖制若心不專一精窮律學則名相茫然持犯焉曉貪欲之念易興我執之妄難除縱有禪定智慧非淨戒所發真無漏故必落魔邪是以引經為證復恐大小混糅不明持戒之心故下文示其嚴持身戒之宗也

持戒之心要唯二轍止持則戒本最為標首作持則羯磨結其大科後進前修妙宗斯法故律云若不誦戒羯磨盡形不離依止

釋 此乃推功於戒也要謂宗要轍是車輪所輾之跡若依第六識心起三毒煩惱則成染根本是生死因若依之修三無漏學則成淨根本是出世因今就此心持戒而論宗要唯二猶車兩輪合轍方能任載至遠偏則難免折軸之憂持戒止作並行庶幾塵勞逈脫昧則反招違破之苦今人受戒欲淨而多染者良由未明二持之宗故示云止持則戒本最為標首者止謂禁止身口不造諸惡則四分戒本最為詳備名標五篇類分六聚隨業心輕重定犯相開遮乃比丘淨身樹德之首務也作持則羯磨結其大科者作謂作辦事法不越毗尼准事大略一百八十有四約法量度僧數眾多一人總收羯磨以結大科更無有餘是比丘施造成濟之秘術也然斯止作[A12]已往賢聖奉持而早獲無漏未來僧伽依修而必紹聖種捨此通途則入道無由故云後進前修妙宗斯法向下結證顯宗有據故律云若不誦戒謂不攻習其止持若不羯磨謂不精練其作持二持罔諳佛訶啞羊故制盡生形壽不得離於依止唯聽人為[A13]己師而不聽[A14]己師於人也

○二明世尊滅度教法流傳分律之端

自慧[1]月西隱法水東流時兼像正人通淳薄初則二部五部之殊中則十八五百之別末則眾鋒互舉各競先驅人或從緣法無傾墜

釋 初二句法喻雙舉慧者如來以實智自證真理以權慧說法利生今在應迹利生邊論故但云慧也月取清涼解脫之義以喻如來於三界火宅中施清淨微妙法滌除眾生熱惱令得解脫諸苦也月輪雖有東昇西沒之狀未曾離於太虗則隱而不隱佛應身雖有降生涅槃之相未曾離於真際則滅而不滅故云慧月西隱也如來在世教談權實言詮半滿乃至結集三藏法海汪洋浥潤五天恩波浩溢衍澤震旦故云法水東流也時兼像正人通淳薄者此二句嗟時世不古以起分律之端佛生周昭王甲寅年二月八日入滅於周穆王壬申年十二月十五日以入滅日為始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自漢明帝永平七年教法流入東土至唐高宗丁卯年則正法千年[A15]已過像法又經六百餘年矣既時不同於佛世故人亦非真淳體權達道之者由通澆薄致興異執自正法百十六年間阿育王治國時分裂毗尼以水投乳初則二部乃結集窟內窟外之分從此二部出生十八部其五部即十八所攝五百者大約言部類名數之多也詳釋如止持會集所明文中雖序三時其義所重在末因兩土傳持多沿譌故鋒者刀劍之芒也軍前鋒曰先驅若以此方律學論之則僧祇肇弘於曹魏四分濫觴於大唐中歷晉宋齊梁隋代以來十誦五分俱有司持而諸部繼宗者不無矜[A16]己抑他致令說鋒互舉各欲爭競先驅以顯化導之勝在人或可從緣易攝於法自無傾墜廢興也

然則道由信發弘之在人人幾顛危法寧澄正

釋 弘者大也此有二義一能弘二所弘能弘之人有二一自持二轉化所弘有四謂教理行果上就理法而論則理法湛然故無傾墜廢興此依教行而言則信智無偏方可弘道若能弘之人知見尚且顛危所弘之法寧得無紊而保其澄正耶

所以羯磨聖教綿歷古今世漸增繁徒盈卷軸考其實錄多約前聞覈其宗緒略無本據師心制法者不少披而行誦者極多輕侮聖言動𦁊形網

釋 此申明人法不能澄正之義也世有二論一以王者易姓受命為一世二以師資相傳為一世羯磨自佛金口親宣僧伽依奉行持乃至歷於大唐古今不絕咸遵藏文世有撰集漸增繁雜既無益裨於成濟之功但徒勞盈其卷軸而[A17]向下出陳增繁無益之過考其實錄多約前聞者謂若考究其錄實出何部則正制無憑多約聞前人口語即以為是也覈其宗緒略無本據者謂覈定其宗所尚何律則頭緒錯亂大略因源流失傳無本可據也如是考覈師心妄制偽法者不少披覽不擇是非誦行者極多縱雖遇事彷行凡諸施為莫不輕侮聖言自將身形投入非法羂網矣(𦁊音卦絲結羂也)增一中佛言比丘非制而制是制便斷如是漸令戒法毀壞而令多人不得利益作眾苦業葢斯之謂也

皆務異同之見競執是非之迷不思反隅更增昏結致使正法與時潛地矣

釋 此復申明動𦁊形網之因以歎其法道也務者專力於事以非制為是制謂曰異見以是制為非制謂曰同見同異即是非也不思反隅者此引儒書舉一隅以三隅反謂物之有四隅舉一以知三反者還以相證也佛制羯磨過有七非舉一非以六非反今不[A18]但思反而且更增昏煩結惑迷障愈深致使如來正法與競執同異之時潛藏於地矣

故佛言若作羯磨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羯磨如是漸令正法疾滅當隨順文句勿令增減違法毗尼當如是學慈誥若此妄指實難

釋 此引第三分瞻波揵度以證不得增減羯磨當隨順如來所說文句違者犯越法毗尼罪當如是學者乃教誡之語慈者佛為一切眾生大慈悲父誥者以上發下曰誥妄指實難者謂非制言制決無允肯之理也

○三明宣祖撰集羯磨刪補隨機之意

[A19]已在諸關輔撰行事鈔[1]其羅種類雜相畢陳但為機務相詶卒尋難了故略舉羯磨一色別標詮題若科擇出納興廢是非者彼鈔明之[A20]但約法被事援引證據者在卷行用

釋 准別傳云撰集此羯磨在唐太宗詔住崇義寺時撰行事鈔在唐高祖武德年間故言昔也諸關輔者關謂長安有四關唐都於內故稱關內亦名關中四關者東有凾谷關南有嶢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輔者漢武帝立右扶風即鳳翔府扶風縣左馮翊即西安府同州京兆居中而為三輔今以漢唐兼稱其處故云諸關輔撰行事鈔者撰謂造也鈔謂謄寫也行事者乃律學所行等事其間羅列各分種類斂歸施為雜相通塞[A21]已畢陳但為機務決疑相扣詶答准律撰文其秉白聖教故未錄載若夫作辦卒尋難了故略舉羯磨一色別標能詮之題若今科內凡揀擇出入興廢是非者臨文並示彼鈔明之此但約一百八十四法以被時非時事皆引有證據者在卷行用則非同無據者可知矣

然律藏殘闕義有遺補故統關諸部撮略正文[2]彼俱無則理通決例並至篇具顯便異古藏迹

釋 律藏殘闕義有遺補者律藏二字單言本宗四分律藏然此四分律藏久於五印傳持緣尊者佛陀耶舍先在本國誦四分律後入東土不賷梵本而來姚主請譯流通耶舍口誦梵音佛念筆授成文殘闕者殘謂零落也闕謂減少也此有二論一結集法藏律無多部後因異見遂爾漸分既取捨非同則殘闕不無二譯傳此土翻梵成華筆授潤文擬或遺漏[3]闕諸部撮略正文者統謂總也關者要會也諸部者今藏中有摩訶僧祇部律四十卷薩婆多部律名十誦六十五卷彌沙塞部律名五分三十卷並善見薩婆多論等故云諸部其根本一切有部於後方來故爾不序南山宣祖慧見超羣弘振頹綱閱本藏文味諸揵度逢事當作義合秉法而羯磨不載難於應用故總會諸部若制有者撮取正文以補其遺必彼俱無則理應通決准例餘法便其時機並至篇具顯由便於今故與古藏卷文迹有異也

夫羯磨雖多要分為八始從心念終乎白四各有成濟之功故律通標一號敢就其時用顯要者類聚編之文列十篇義通七眾豈今傳諸學司將以自明恒務也

釋 此段乃分科謙結之文也謂聖制羯磨雖多其義大要分八一但心念羯磨二對首心念羯磨三眾法心念羯磨[A22]但對首羯磨五眾法對首羯磨六單白羯磨七白二羯磨八白四羯磨而以後三為本前五為開若以四五為本三二是開各有成濟之功者謂僧眾一人有異秉白辦事無殊但揀壞緣俱成利濟也敢就其時用顯要者敢謂勇敢乃進取之義就者從也准舍利弗問經中佛言摩訶僧祇部其味純正其餘部中如添甘露諸天飲之但飲甘露而棄於水人間飲之水露俱進或時消疾或時結病其讀誦者亦復如是多智慧人能取能捨愚癡之人不能分別今宣祖獨敢採補遺軌准例闕範而南山律宗赫赫傳芳諸佛正法湛湛住世非如來所使孰能勇敢以符聖意哉編者次簡也篇者簡成章也豈今傳諸學司將以自明恒務者此二句乃謙結之文也豈者非然之辭司者主也今者即彼時諸司律學宗匠也謂斯羯磨豈因當今律司而輙撰集本欲將以自明無昧終身願為恒務也此則德碩而不矜學博而不負謙恭善導愍物情切皆由弘法之願深廣也

略釋原序[A23]已竟

篇目

  • 集法緣成篇第一
  • 諸界結解篇第二
  • 諸戒受法篇第三
  • 衣藥受淨篇第四
  • 諸說戒法篇第五
  • 諸眾安居篇第六
  • 諸自恣法篇第七
  • 諸衣分法篇第八
  • 諸罪懺法篇第九
  • 雜法住持篇第十

篇目終

No. 730

曇無德部四部律刪補隨機羯磨卷第一

今釋此羯磨大科分三

  • 初釋本題
  • 次釋人題
  • 三隨文續釋

今初

曇無德部四分律

釋 題中首標部名次出律者為別他宗特顯本部故詳釋如止持會集所明茲不再繁

刪補隨機羯磨

釋 刪者謂刪去緣起之繁撮取正制之法補者謂補足本部之遺准例餘軌之式若詳明刪補義如原序隨機者謂就其時用也梵語羯磨此翻辦事亦云作法若能如制秉白施造遂法皆有成濟之功故律總標羯磨乃作持之都名也然羯磨制宣廣長舌相博應聖凡捨之則涅槃無徑依之則菩提有基後進前修妙宗斯法宣祖撰集藏卷有四今新續釋文成十五卷茲當第一略釋題竟

次釋人題

唐京兆崇義寺沙門道宣撰集

釋 唐者以別代世也李淵於隋煬帝十二年中封唐國公為太原留守使後舉義兵入關中遙尊煬帝為太皇立代王為恭帝淵進爵唐王後受隋禪而有天下稱高祖國號唐也京兆者數名也十萬為一億十億為一兆十兆為一京天子所居必以眾大而言者葢輦轂之下聲名文物之所大聚也故云京兆猶京都京師之稱即今[A24]陝西西安府是舊曰長安周秦漢晉以至隋唐並都於此崇義寺乃京兆之首剎今以京寺兼名者舉京令遠人知京是總名舉寺令近人知寺是別故沙門者是釋子之通稱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道宣二字是律祖之尊諱祖乃隋吏部尚書錢申之子生於隋高祖開皇十六年九歲徧覽羣書十二歲善習文墨十五厭俗依智首律師受業十七落髮二十依智頵律師受具三衣唯布常坐一食唐高祖武德四年再依智頵律師習律性樂禪那期修正定武德七年晦迹隱於終南山紵麻蘭若始製行事鈔貞觀十九年奉太宗詔住持崇義寺玄奘法師翻經弘福筆授潤文推為上首唐高宗永徽元年復居終南山乾封二年春天人報祖歸彌勒內院(乾封即高宗所改之號當永徽十七年)十二月三十日眾見天上幡華交列異香天樂天人同聲請祖覲彌勒上聞之詔天下寺院圖形奉祀後唐懿宗諡號澄照律師塔名淨光由其始終隱居終南故世多以南山律師稱焉自唐迄今律學咸紹其宗撰者述也造也集者聚也成也略釋人題竟

三隨文續釋准原篇目大科分十

●集法緣成篇第一

釋 一切所作事業因緣成就方可克辦今但云緣成不言因者緣謂人法事事內攝因故由先起心辦事後方秉白作法即以辦事之心為因故立集法緣成冠之於首篇者編也出情鋪事明而徧也文列十篇茲當第一

事法兼通大小齊降故前舉綱領未振毛目

釋 初二句事謂僧事准律有二一者時事佛制比丘一年二十四次布薩每逢夏際九旬安居不得越前過後縱聽開緣亦有定期故名時事二者非時事除時事外一切成善治罰等事隨緣即辦不局時節故名非時事法謂一切羯磨葢法不孤起事不自辦法因事制事依法成舉事則兼法舉法則兼事也大謂二部大僧小謂下三小眾及近事男女齊者等也降者歸也今斯羯磨正為大僧辦事撰集其居家出俗稟受歸戒及小三眾安居自恣等統歸於中以彰戒為七眾修行之本因也故云事法兼通大小齊降次二句謂一百八十四種僧法羯磨成濟之功無殊秉白之用有別故前詳列俾其舉綱得目挈領全裳也綱乃舉[1]綱之總繩目乃網孔之細數網雖大小不等一網一綱[A25]已定孔雖多小不同亦必各有其數此羯磨綱目亦復如是今文首標集法緣成篇之一名乃全部羯磨之總綱也一百八十四種羯磨及十如七非是全部微細之孔目也若隨法分類者舉單白羯磨為綱所攝三十九法是其細目舉白二羯磨為綱所攝五十七法是其細目舉白四羯磨為綱所攝三十八法是其細目又若舉[A26]但對首羯磨為綱所攝三十一法是其細目舉眾法對首羯磨為綱所攝五法是其細目[A27]但心念羯磨為綱所攝三法是其細目舉對首心念羯磨為綱所攝七法是其細目舉眾法心念羯磨為綱所攝四法是其細目也若隨事分類者如第二篇之名乃諸界結解之總綱十二白二羯磨結法十一白二羯磨解法是此一綱所攝之細目也至於後八篇其說亦然故云前舉綱領未振毛目毛謂微細

又緣通成壞教相須張並如後[2]義無紊亂[3]

釋 成則如律如法壞則非律非法須者用也張者開也謂作白羯磨雖藉緣成方辦前事又復應知所集緣中通乎於壞若弗預研難明非過故准制教成壞之相開列篇首庶幾臨境不昧以便察是揀非並如後文准例遵行義無紊亂

○一僧法羯磨(略有一百三十四 原本分科合三開八此云一者乃合三中之第一科也)

佛言有三羯磨攝一切羯磨謂單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

釋 此總標僧法文引增一揵度謂僧常所行時非時事大略有一百三十四法以此三種羯磨攝盡無餘故云一切所言白者有白不是羯磨有白即是羯磨准十誦律佛言白眾是事故名白(此是乞白如乞罪乞解等但名乞非羯磨是一人之私事也)有僧事初向僧說故名白(此是布薩自恣等先白僧知集於某處乃眾之公事也)白羯磨者受具足戒布薩說戒自恣等是名白羯磨(此謂單白即是羯磨也)白二羯磨者若白[A28]已一唱說是二羯磨白四羯磨者若白[A29]已三唱說是三羯磨並白為四是名白四羯磨也

△單白羯磨(略有三十九法 此乃開八中之第一科也)

釋 上總標名此下分列綱目也若原卷法目全者如舊列之若有綱目而無法者今隨贅下云此法續入某篇俾知類[A30]斂有歸不致目法錯亂

三十中二十七受懺悔(謂三十捨墮中除雜野蠶綿作具自手捉錢寶種種賣買三戒餘二十七皆有受懺主單白法) 行鉢法 餘語法 觸惱法([A31]已上三法續入第九篇中) 與剃髮法 與出家法 差教授法 喚入眾法 對眾問難法 說戒和法 僧[4]發露法 非時和合法 諍滅說戒法(上非時靜滅二法續入第五篇中) 自恣和合法 難事略自恣法 修道增自恣法 諍事增自恣法 第二諍增自恣法 受功德衣和法 捨功德衣法([A32]已上三增二衣法續入第七篇中) 第一增說戒法 第二增說戒法(此二增法續入第五篇中) 簡集智人法 斷事遣[5]不誦戒不誦毗尼者出二法 遣捨正義者出一法 草覆地法(簡集乃至草覆等五法[A33]已於滅諍中明) 差往王城結集法 迦葉論法毗尼法 問優波離法毗尼法 優波離答法 問阿難法毗尼法 阿難答法 七百中論法白 差比丘論法白 正論[6]法毗尼法 問一切去上座白 上座答白 行舍羅應[1]有白(此一法明於第六篇中)

釋 差往王城結集乃至阿難答法此六單白羯磨按五百結集云如來涅槃七日[A34]大迦葉知之領五百比丘奔詣皆欲見佛未燒舍利於途次間聞䟦難陀釋子在眾中語諸比丘言長老且止莫大憂惱啼哭我等今者得其解脫彼在時數數教我等是應是不應當作是不當作是我等今者便得自任欲作便作欲不作便不作大迦葉聞之不悅乃至林禮佛足時世尊足還內棺中不現大迦葉哀歎說偈遶棺七帀火不燒自然大迦葉燒舍利[A35]以先途中所聞因緣告其大眾我等今可共論法毗尼勿令外道以致餘言譏嫌沙門瞿曇法律若烟其世尊在時皆共學戒而今滅後無學戒者諸長老今可科差比丘多聞智慧是阿羅漢者結集法藏故有此六法

七百中論乃至上座答白此五單白羯磨按第四分云世尊涅槃後百歲毗舍離城䟦闍子比丘行十事言是法清淨佛所聽謂足食[A36]已捨威儀不作餘食法得二指抄食食(一)足食[A37]已捨威儀不作餘食法兩村中間得食(二)在寺內得別眾羯磨(三)在界內別眾羯磨聽可(四)此作是[A38]已言是本來所作(此作是[A39]已者即指以前非制而制事也言是本來所作者猶云從末如此也以後是相似法)(五)足食[A40]已捨威儀以酥油蜜生酥石蜜酪和一處得食(六)得用共宿鹽著食中食(七)得飲闍樓羅酒(八謂黑酒也)得畜不割截坐具(九)得受取金銀(十)有耶舍伽那子比丘聞知不與䟦闍子比丘同行即往諸國覓如法多聞廣解毗尼智慧上座問之以證是制非制得一切去上座是閻浮提中第一上座即居第一座三浮上座居第二上座離婆多上座居第三上座沙留上座居第四上座此四上座阿難皆為和尚一切去上座知僧事即作白差次平論有七百阿羅漢比丘在毗舍離城集論法毗尼離婆多上座問一切去上座答如是一一檢校乃至十事皆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各下一籌復往僧中亦如是檢校令眾人知故有此五法然前六法是大迦葉准例聖制單白羯磨其後五法是遵效最初結集也佛世未制此事今無故不續入廣載律藏請閱自知

△白二羯磨(五十七法 此乃開八中之第二科也)

作小房法 作大房法 差分臥具法([A41]已上三法續入第十篇中) 差說麤罪法(續入第九篇中) 二十七還衣法 離衣法 減六年臥具法(離衣臥具二法是從僧乞求羯磨開聽者續入第十篇中)護鉢法(續入第九篇中) 差教授尼師法(續入第五篇中)制不往學家法并解(此二續入第九篇中) 畜眾法(即與度人法也) 尼差求教授法 尼差自恣人往大僧中法 與外道住法(此一法續入第三篇中) 結受戒小界法并解 結說戒堂法并解(此法續入第二篇中) 結大界法并解 結[2]戒場法 結不失衣界法并解 結說戒小界法并解 結二同界法 結一同界法(一謂法同)結食同法上三[3]并有解(此三結解續入第二篇中) 與癡狂法并解(續入第五篇中) 受日法 差受自恣人法 結自恣小界法并解 分四方僧物法 賞看病人法 分亡人輕物法 結庫藏法 差人守藏法(此結守二法續入第二篇中) 結淨地法并解 差人守功德衣法 付功德衣法(此差付二法續入第七篇中) 差人懺白衣法(續入第九篇中) 差人行籌法(續入第十篇中) 遣信受戒差使尼法(續入第三篇中) 尼與僧作不禮法并解(此二法續入第九篇中) 差比丘料理房法 持故房與道俗經營二法(上三法續入第十篇中) 與覆鉢法 差使告覆鉢家法 解覆鉢法(上三法續入第九篇中)杖絡囊法

律文具出如上應有差分粥分小食分佉闍尼(此五不正食有五種謂枝葉華果細末食)差請敷臥具分浴衣分衣可取與差比丘沙彌使

釋 此差分粥等法出第四分房舍犍度之末後於第十篇中續例

△白四羯磨(三十八法 此乃開八中之第三科也)

諫破僧法 諫助破僧法 諫擯謗法(擯謗是二法也)諫惡性法([A42]已上五法是僧殘後四用) 諫惡邪法 諫擯惡邪沙彌二法([A43]已上三法是破見單墮中用) 諫隨舉比丘尼法(此是尼八棄中一也) 諫習近法 諫勸習近住法 諫瞋捨三寶法 諫發諍法([A44]已上四法是尼僧殘後八所用) 諫習近居士子法(此是比丘尼單墮法用) 式叉學戒法 受具戒法(此一法僧尼二部受具通攝也) 學悔法(犯重不覆者開用) 訶責法并解(喜開諍罵起諍不滅者用) 擯出法並解(此污他家戒中用) 依止法並解(癡無所知多犯眾罪者用) 遮不至白衣家法並解(此法若以下賤言罵淳善居士者用) 不見舉法並解(犯言不犯應三舉令言罪性用) 不懺法並解(犯罪令懺答言不懺者用) 不捨法並解(若起惡見不捨者用) 與覆藏法 本日治法 摩那埵法 出罪法([A45]已上四法僧殘所用) 憶念法 不癡法 罪處所法(此即覓 內缺滅罪相也 擯法)

釋 目列三十八種白四羯磨法除式叉學戒及受具戒法此二屬成善羯磨原卷[A46]已備餘三十六法盡是治罰羯磨皆續入第九篇中義通淨染染淨淨淨染染也

○二對首羯磨(略有三十[1]〔六〕 此乃合三中之第二科也)

佛言三語受戒[A47]名善作羯磨說戒法中亦爾

釋 前集僧法非眾莫秉此列對首隨事故開對首者謂各共面對同秉法也初二句引受戒犍度律云佛初出世先度陳如等五人為首乃至百一十人皆是善來比丘得證阿羅漢果佛令各各教化諸方勿二人行眾奉佛敕遊行說法時有聞法得信欲受具戒者諸比丘將詣佛所未至中途失本信意諸比丘以此因緣白佛佛言汝等就彼即與出家受具謂剃髮受三歸也後制十僧白四受具諸比丘有疑白佛云何三歸即是受具佛言歸依三寶即是出家三歸竟即是受具今故云三語受戒[A48]名善作羯磨也次句引說戒犍度律云若一比丘至布薩日應先淨處及備眾具若僧數不滿若二若三各各相向三語說戒亦名清淨布薩故云說戒法中亦爾

十誦律云對首心念分衣[A49]名作羯磨後來比丘不與分

釋 此復引十誦廣明對首也彼律云有一住處諸人為夏安居僧故布施諸衣應分物雖為夏安居僧施應分若一比丘獨安居應受二比丘三比丘四比丘亦爾後來比丘不與分(此是現前僧時物也)

義分二別[A50]但對首法二眾法對首法文通諸部並如下列

釋 謂准上所引二律三法之義名立對首法非一槩應分為二若不別曉機法俱非

△但對首法([2]〔三十一〕 此乃開八中之第四科也)

受三衣法並捨 受鉢法並捨 受尼師壇法並捨 受百一衣物法並捨(後二法讀入第四篇中) 捨請法(於止持單墮中[A51]已明) 捨戒法(於止持初重中[A52]已明) 受請依止法衣說淨法 鉢說淨法 藥說淨法 受三藥法(謂非時七日盡形三藥也) 受七日法 安居法 與欲法懺波逸提法 懺提舍尼法 懺偷蘭遮法(此一法續入第九篇中) 懺重突吉羅法 旨露六聚法(旨者意同也露者發露也謂八品小罪六聚意同發露所犯先須問明即後文懺從生根本小罪法是也) 露地重罪法(此乃二不定也重罪初三露地次二) 捨僧殘行法 白行人法(即六夜行日日白法) 白僧殘諸行法([A53]已上三法續入第九篇中) 白入聚法 尼白入僧寺法(續入第十篇中) 尼請教授法(續入第五篇中) 作餘食法

△眾法對首法(有五 此是開八中之第五科也)

捨墮法 說戒法 自恣法 受僧得施法(續入第五篇中)受亡五眾物法

釋 一往師家無論所犯輕重但教彼此相向作禮求發喜悅名曰對首懺悔不思事分成善治罰機開二人三人皆由罔攻制典失傳作持之故

○三心念羯磨(略有十四 此乃合三中之第三科也)

義分三別一但心念法二對首心念法三眾法心念法並通諸部至文自[3]准僧法羯磨獨四分一律

釋 心念者謂發心念境口自傳情非謂不言而辦前事此法正制一人二三聽者緣開不恒前對首法中[A54]已明文通諸部至此復云並通諸部如是重重引證者為顯採補殘闕唯對首心念五十法末二句明僧法本律無遺故弗採補也

△但心念法(有三 此是開八中之第六科也)

懺輕突吉羅法 六念法 說戒座中發露諸罪法

△對首心念法(有七 此乃開八中之第七科也)

安居法 說淨法 受藥法 受七日藥法 受持三衣法 捨三衣法 受持鉢法(此中受二藥鉢三法續入第四篇中)

△眾法心念法(有四 此即開八中之第八科也)

說戒法 自恣法 受僧得施法(續入第八篇中) 受亡五眾衣物法

[A55]已前略明緣集[A56]已後辯緣成壞

釋 上句結前所列合三開八羯磨之綱目釋事法兼通等略明緣集也下句起後廣引教相稱量作法之定制釋緣通成壞等以振毛目也標文分前中後者為對前一二三之科故前綱目中列所兼能此辯緣內能所雙彰須善味之

○前明僧法

律中佛言有四種僧一者四人僧除受戒自恣出罪餘一切羯磨應作二者五人僧除中國受戒出罪三者十人僧除出罪四者二十人僧一切羯磨應作況復過二十若少一人非法非毗尼不成

釋 上列僧法一百三十四種未知何等僧作何等法今故詳明能作之僧及所作之法也此引第三分中瞻波揵度緣六羣比丘或一人或二人或三人舉一人二人三人或僧舉僧佛訶責[A57]故有此制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眾和合有二義一理和謂同證無生二事和謂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四人以下不成僧數自制白四受具之後中國定滿十僧邊國開聽減半若安居竟坐草自恣座中應差二五德人眾但五人前後單差六人同集一時雙牒凡為僧殘行滿出罪事重法嚴眾須二十是故四人僧除此三法不得作餘一百三十一羯磨應作若五人僧除中國受具並出罪餘一百三十二羯磨應作若十人僧除出罪餘一百三十三羯磨應作若二十人僧一百三十四種羯磨應作而況過二十乃至百千人僧此則多多益善也須知四種僧應辦之事如數不足少一人者即犯非法非毗尼作法不成向下文分十科總明僧法也

△一稱量前事

釋 稱者量度也作持稱量大約有二一者應於一事中稱量人法事三種非二者應隨一一羯磨稱量人法事三種緣若善稱量則功歸自他法弘永久不善稱量則過責臨眾事無克成是故首明稱量一貫作持乃律宗之秘要也

毗尼母論云事謂人法也

釋 凡所作辦人法事三現前今科目[A58]但云前事而隱於人法者葢事因人起人能秉法辦事故引母論以發其隱論文云事是人亦謂法也

律云稱量比丘及白衣稱量羯磨及犯事也

釋 此明一事中稱量人法事三種非也凡有事起臨作法時先當稱量事之輕重是屬公是屬私應云何作法之三種是成善是治罰應云何行人之可否是同眾是異眾應云何集若論事起由非其一斯文獨引增一揵度中遮不至白衣家一事者為此事人具僧俗二流三非稱量明顯故所取例於餘也佛言比丘有十法應與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一惡說罵白衣家二方便令白衣家損減三作無利益四作無住處五鬬亂白衣六於白衣前謗佛七謗法八謗僧九於白衣前作下賤語罵十如法許白衣而不實如是十法少多有者與作羯磨故云稱量比丘若白衣有五法不應與比丘羯磨一不恭敬父二不恭敬母三不恭敬沙門四不恭敬婆羅門五所應持者不堅持若白衣有五法應與比丘作羯磨(反上五法是)故云稱量白衣若作此羯磨者集僧[A59]已為作舉作舉[A60]已為作憶念作憶念[A61]已與罪先若不三舉羯磨不成故云稱量羯磨凡所犯事有見聞疑三根自言破戒破見破威儀若無三根不自言犯不成所犯故云稱量犯事此謂一事中稱量三非餘事准例

然所為之緣不出三種謂人法事也如受戒懺悔差使治擯等為人故作如說戒自恣等為法故作如結界攝衣淨地庫藏等為事故作

釋 此明隨一一羯磨稱量三種緣也謂所制羯磨既有一百八十四法作辦之事便有一百八十四種事緣雖多不出人法事三之外其中有羯磨發起因緣屬本羯磨者有羯磨發起因緣屬他羯磨者如受戒羯磨集僧秉四沙彌即成比丘懺悔羯磨生慚發露立誓責心仍淨差使羯磨具德堪能僧命應辦其事治擯羯磨量情調伏折攝改往修新因緣本是為人發起故云為人如說戒羯磨半月長淨單白即誦木叉自恣羯磨安居期竟一秉隨次恣舉因緣本是為法發起故云為法此為人法者皆屬本羯磨也唯結界發起因緣屬他羯磨若無他對何須結界如結大界戒場本為眾僧一切羯磨事起依託而結如結攝衣本為令人離過事故結如結淨地本為煑畜飲食事故結如結庫藏本為貯積物事故結所以界因有事方結豈結界即名曰事故言因緣屬他羯磨也又文雖分差使為人莫過以其大槩而論非一切差使亦爾於中不無為法事者[A62]但略舉三緣故末皆以等字攝之餘諸羯磨後文隨釋自顯

或具或單時離時合並先須量[1]據使成應法之緣[2]示也

釋 羯磨雖分人法事三行用復有具單離合之別宣祖婆心訓後而令精持毗尼者並先量度為據使成應法之緣故爾垂示也或具或單者指法而言時離時合者指人法而言謂一切羯磨各各用處有必具必單或具或單由其施法隨事有[A63]已定未定不同凡一事中用一二三四法名之為具唯用一法名之為單言定具者如受比丘具戒一事中單白有三白四秉一如尼在本部受具一事法同比丘無殊如五人以上僧自恣一事中單白有二白二亦二如三十捨墮中除五長及三壞捨第二十二畜鉢減五綴更求新鉢此一事中單白有一白二有二餘二十一每一事中單白有一白二亦一如上所具羯磨必在一番集僧秉宣決無單作之制是說[A64]已定屬具之法也又受具初集僧秉四法全具次後略去差教不須更差壇壇唯具三法又本部尼往大僧中受大戒但具後二以男女兩異律無屏問故缺差喚二法是為必具中之差別也如犯十三僧殘覆則有三白四無覆有二白四或覆與無覆二罪同時發露此皆隨各犯緣必然一一單秉無二可具是為[A65]已定單之法也言未定者如半月說戒和僧單白人多則白二差人單白行籌或尼請教誡或曾[A66]已受差四三二法同時隨秉若但四人一白說戒由人增減法亦未定故名或具或單也復有通單具者如結解說戒等三小界以其問答非具理無雙答論其一坐結解法復非單也若總判具單者單白羯磨三十九法如二十七受懺法行籌法差教授法喚入眾法對眾問法說戒和法自恣和法受功德衣法此八屬具餘三十一法屬單也白二羯磨五十七法如二十七還衣法護鉢法差受自恣人法賞看病人法分輕物法差守付功德衣二法差人行籌法此八屬具餘四十九法屬單也白四羯磨三十八法唯受具戒一法屬具餘皆屬單也又但對首羯磨三十一法皆屬單也眾法對首五法如懺捨墮法及自恣法人滿四五則同僧法人減二三唯用對首是故此二亦名或具或單餘三屬單也又但心念對首心念眾法心念此三種羯磨共十四法皆屬單也以上百八十四種羯磨或具或單其間差別准制如此而言時離時合者欲諳其離先量其合若昧於合離從何有譬俗家父子兄弟同居名合出外名離如清淨比丘一界共住名合有事遠眾名離離合是羯磨之名能離合者却是比丘謂有羯磨能使人離復有羯磨能使人合離合因緣各有其時時有久近故云時離時合也然離非一有令永離有暫時離有定期離有不定期離及但名離離非離等多種離法如滅擯羯磨能使永離如遣不誦戒毗尼二法令暫時離事畢非離餘法同僧不來別眾如受日出界及二篇覆藏等法離有定期期滿非離如擯出等法由不伏首求解不得滿眾如舊此則離無定期又如解界等法但名屬離無界可攝故又如學悔羯磨具戒[A67]已失非大僧數法應名離既聽布薩自恣學比丘戒此復非離乃離而非離也所言合者如摩那埵羯磨雖非別住尚未出罪是合而非合如與出罪解擯等法皆名屬合仍同淨眾法食故是為百八十四種羯磨中時離時合之差別也

△二法起託處

釋 起者興立也託者寄託也謂凡作法必有託處[A68]已詳明稱量示作法有據若託處乖制則法亦難興故第二復明法起託處

僧祇律云非羯磨地不得受欲行僧事律中若作羯磨必先結界

釋 文引僧祇謂一切僧伽藍大小不一處無定限若未結界前名非羯磨地不得在中受欲行僧事非法所託之處此明遮制也復引本律謂一切僧伽藍若作羯磨行僧事者必先和合白二聖教縱廣方隅有限僧居作法託中有緣受欲無事親臨不得別眾此明定制也

然託處有二種若自然界中唯結界羯磨一法自餘僧法並作法界中

釋 託處有二者謂作法界自然界也葢事因人起法假人弘人有行住不定之緣故作法託處亦不定矣如作法界本為住比丘秉法依託而結倘遘緣出界不能隨倏爾事起豈置之不行名持戒比丘所以世尊應機立法復有四種自然界之設若人乘舟而往則有擲水約界之法若從陸路而行則有六百步中之限遇聚落則有可分別不可分別之定制逢蘭若則有有難緣無難緣之邊畔由不須竪標唱相作法而結各有[A69]已定限齊盡名為自然界亦名為不作法界此為行比丘作法依託之處也若託此自然界中作法者唯除結界羯磨一法不得作自餘一切僧法羯磨並同作法界中秉白無有異也

若對首心念二法則通二界

釋 此明託通法揀也恐後人疑謂二界中不能別眾作法故即隨云若但對首及心念法託處則通二界別眾作如法同眾秉非法若僧法於二界中同眾秉如法別眾作非法故贅而論之

△三集僧方法

釋 集者聚也僧謂四種滿數上引律證[A70]已知託處有二僧法和集若無准約則聚會何憑故第三復明集僧方法

律云佛言當敷座打楗槌盡共集一處

釋 此引第二分說戒楗度敷座者西域僧集寺無椅凡欲會聚年少比丘先淨其處就地敷具以待眾座楗槌者無正飜譯至呼召時自從聲論也

五分律云隨有木瓦銅鐵鳴者令淨人沙彌打之若無沙彌者比丘亦得不得過三通

釋 復引五分者以釋楗槌從聲之義兼明能打之人鳴者凡物有聲皆曰鳴如擊鐘撾鼓敲板扣[1]隨打何物有聲者即是集僧楗槌也淨人乃僧伽藍民恒為僧使緣從王施依棲淨眾故號淨人沙彌有形法二同此謂法同非形同者雖聽比丘打是命初夏非令臘長以三通為定不得過者此明佛制如斯不得越故越則以違毗尼罪治之

付法藏傳中令有長打之法

釋 此傳四卷後魏時出彼中因他請陞座故令長打猶今陞堂講法受戒等方丈傳爐座前伐鼓之儀今所引者俾知講法莫用三通集僧不可長打也

三千威儀中具明杵下之數

釋 上云三通未言下數故復明之此威儀三卷後漢安世高譯杵者砧杵也彼中以五十四下為一通所云具明者除集僧三通若無常時隨打(即送亡僧也)若縣官至大火大水賊盜此四亦隨時打不定下數若會沙彌打三下會優婆塞打二下呼私兒打一下言私兒者揀非王施僧伽藍民是眾私畜為執勞之行童也

薩婆多論云夫集僧楗槌必有常准不得互易

釋 復引斯論者恐紊杵數以明僧約必不可更也常准者謂一定之恒規若通數互易則集此彼至信約既失有誤羯磨所以增一阿含經云阿難陞講堂擊槌槌者是如來之信鼓也

△四僧集約界

釋 約者期約也上明作法託界界總標二集僧有方方定楗槌今詳分界別集亦不同故第四復明僧集約界

夫界有二若作法界則[1]准三種謂大界戒場小界若論小界無外可集若戒場大界並須盡唱制限集之

釋 夫界有二此句總標下別釋之准律則作法界有三一謂大界就中復分六種一單大界二攝衣大界三內有戒場大界四法食二同大界五法同食別大界六食同法別大界第二戒場者此因大界邊際寬廣眾集疲極聽結即今受戒公所是也第三小界者若論小界界非恒存僧不住中本為眾不同意暫開作法更無外來可集若是戒場及大界者結時所唱方有各有齊畔並須盡此制限內僧集之唯食同法別大界若在此作僧法者此處僧應集若在彼作僧法者彼處僧應集以法別不名別眾若受僧施眾應均分不得別眾

若自然界則分四別謂聚落蘭若道行水界初言聚落則有二種若聚落界分不可分別者准僧祇七樹之量通計六間六十三步若無異眾得成羯磨

釋 若依律制自然界則分四別謂聚落等此標下釋聚落者謂人所聚居猶村落也此有二種若聚落界限博大不可分別准僧祇七樹之量為分齊彼律云佛在舍衛時有婆羅門名生聞請問世尊云何種菴婆羅樹使根莖堅固枝葉茂盛華果成就扶疎生長不相妨礙佛言以五肘弓七弓種一樹如是種者能令根莖堅固乃至不相妨礙彼聞歡喜作禮而去有優波離知時啟白佛言[A71]已聞種樹分齊今復請問若城邑聚落界分不可知若作羯磨應齊幾許名為善作羯磨不犯別眾佛言齊七樹之量得作羯磨雖有異眾相見而無別眾之罪故今文云七樹之量通計六間六十三步今若准數約之以五肘弓七弓一樹共計四十二弓一肘一尺八寸五肘為一弓每弓九尺共該三十七丈八尺此乃西域之弓量也若較此方唐時丈田積步之量而言以六尺為一步六十三步正合西域七樹之量四十二弓於此量中無有異眾得成羯磨若此量外雖有異眾相見而無別眾之罪此明不可分別聚落自然界中得作僧法之制也

若可分別聚落者准十誦律盡聚落集之

釋 可分別者謂聚落非廣分齊可知十誦律云時諸比丘於無僧坊聚落中初作僧坊未結界爾時界應幾許佛言隨聚落界是僧坊界諸比丘不應別布薩及僧羯磨若作者犯如根本百一羯磨中佛言不作法界若諸比丘在村者齊墻棚內並外勢分應盡集一處為長淨事及作隨意單白白二白四悉皆應作若不集者作法不成得別眾罪此明可分別自然界中得作僧法之制也

二言蘭若亦有二種若無難者諸部多云一俱盧舍按雜寶藏云五里是也相傳以此為定

釋 初二句總標下文別釋蘭若亦名阿練若此飜云空寂又飜閑寂以空閑則無諍乃絕喧幽靜之所也一者無難蘭若謂處無惡獸盜賊出入平安諸部多云一俱廬舍者如十誦云時諸比丘於無聚落空處作僧坊未結界爾時界應幾許佛言方一拘盧舍是中諸比丘不應別眾布薩及僧羯磨翻譯集云梵語拘盧舍此云五百弓又云大牛吼或云一鼓聲俱舍論云二里今按雜寶藏經云五里一往譯家相傳以此為定故所准用此明無難蘭若自然界中得作僧法也

若難事蘭若如善見論云七槃陀之量相去五十八步四尺八寸得作羯磨

釋 難事蘭若者謂處多獸賊道路恐怖不得例無難蘭若之界此界如善見論所明梵語槃陀此云二十八肘七槃陀之量共計一百九十六肘每肘一尺八寸共該三十五丈二尺八寸每步六尺以三十五丈二尺八寸不滿五十九步故云五十八步四尺八寸也於此量中得作布薩羯磨此明有難蘭若自然界中得作僧法也

三明道行界准薩婆多十誦律縱廣六百步

釋 道行界者准十誦律有二因緣開聽一為布薩日二為自恣日諸比丘同道行不及至僧中故令方便在道結界布薩自恣東西曰廣南北曰縱方圓六百步每步六尺共計三百六十丈於此量中得作布薩自恣按五百問結道行界時須斷兩頭行人除去取水地及田處所彼乃俗人往來處若窮路無人行不可為相以不知也若斷路有人車行雖斷三四村亦可為相此明道行自然界中得作僧法也

四明水界如五分律船上眾中有力人以水若砂四面擲所及處

釋 五分律云諸比丘同船行遇布薩日欲說戒故聽船內說戒令就淺水泊船[A72]已定眾中命一有力比丘出立船頭以水四面灑擲隨水所至之處為界餘者在內隨觀四方若擲砂亦爾此明水行自然界中得作法僧法也

此之六相皆謂身面所向方隅齊限之內集僧無人方可應法也

釋 此文結上謂上所明六種自然界相不同唱相立標作法界之邊畔也皆以彼時身面所向方隅為界相故盡此內集僧布薩自恣若一人不集則布薩及自恣不成無人方可應法也

△五應法和合

釋 上云僧集約界唯戒場大界盡集若集而不和仍同別眾故第五復明應法和合也

律云應來者來應與欲者與欲來現前得呵人不呵是名和合反上三成別眾[1]者爾

釋 此引第三分呵責揵度謂界內楗槌一鳴同居聞聲即至乃名如法應僧前事初句謂身心俱集者次句謂身有事緣開心集者第三句身心現前縱得呵人而意悅忍可默然不呵是名和合反上三種則成別眾者爾

毗尼作持續釋卷第一

音義

凡例

凡者大槩也例者比例也左傳序云發凡而起例

廉上聲收也聚也

尋也

迯也

浩浩大水貌況文言之深廣也

附贅也

秉御

謂頒宣佛制如宣人王之旨也

謂原委原泉所出也委流所聚也

窮究也

校讎

兩本相對覆校如仇也

小視也

求也索也

滿也無欠也

隨去聲就也因也

博應聖凡

搏者普也羯磨是法王嚴制普被僧徒縱是無漏聖僧殘質未謝或菩薩示跡僧倫莫不欽遵無敢違者

蟬去聲傳與也

連上聲步挽車

音谷轂者車輪之正中而幅之所凑也

生曰名死曰諱

音胤懷姙也

音均

音示行之跡也讄行立號以易其名也自周公始古者卿大夫歿則君命有司累其功德為文以表之謂曰讄行之諡故唐懿宗欽祖之德諡號澄照律師塔名淨光也讄同誄音磊

世尊於拘尸城娑羅林間入般涅槃林木皆白故稱林也

初度陳如等百一十人

謂陳如等五人耶輸伽並友五十人波羅柰國同婚姻者五十人出家此乃世間最初之一百一十僧寶俱證阿羅漢果者

尚也

序 五住煩惱

一一切見住地惑即三界分別見惑謂諸眾生由意根對法塵分別起諸邪見住著三界

二欲愛住地惑即欲界思惑謂諸眾生由五根對五塵境起貪愛心而於欲界住著生死

三色愛住地惑即色界思惑由諸眾生不了此惑住著禪定不能出離

四有愛住地惑即無色界思惑由諸眾生不了此惑住於禪定不能出離

五無明住地惑即根本無明惑謂聲聞緣覺未了此惑沉滯真空住方便土方便土者謂修方便道斷見思惑所居之土也大乘菩薩方能除斷由餘惑未盡住實報土實報土者稱實感報也故明無明住地若總而言之則三界見惑為一住三界思惑為三住根本無明為一住故云五住

二死

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謂六道眾生隨其業力所感果報身則有長有短命則有壽有夭而皆流轉生死故名分段生死

二變易生死謂聲聞緣覺菩薩雖離三界內分段生死而有方便等土變易生死如初住為因後位為果又後位為因後後位為果以其因移果易故名變易生死

三身

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也

一理法聚即法身謂始從初住顯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覺極果理聚方圓是理法聚名法身佛

二智法聚即報身謂始從初住終至妙覺極果智聚方圓由智契理報得此身是智法聚名報身佛

三功德法聚即應身謂始從初住終至妙覺極果功德聚方圓故能隨機應現種種說法度諸眾生是功德聚名應身也

汪洋

浩瀚深廣也

浥潤

上音邑溼潤也

盈滿也

濫觴

上音爛下音商謂泉始流不過杯水泛濫而漸至橫流也

音石大也


校注

[0348001] 目錄新作 [0352001] 豈一作意 [0353001] 月一作日 [0354001] 其一作具 [0354002] 彼下一有此字 [0354003] 闕應作關 [0356001] 綱疑網 [0356002] 例一作列 [0356003] 一無也字下同 [0356004] 發露一作懺悔 [0356005] 不上一有人字 [0356006] 法下一有白字 [0357001] 有下一有法字 [0357002] 戒一作界 [0357003] 并一作應次同 [0358001] 六一作三 [0358002] 三十一一作二十八 [0358003] 須准一作頒唯 [0360001] 據一作校 [0360002] 一無示也二字 [0361001] 罄與磬通 [0362001] 准一作唯下同 [0363001] 一無者爾二字
[A1] [-]【CB】一【卍續】
[A2] [-]【CB】一【卍續】
[A3] [-]【CB】一【卍續】
[A4] [-]【CB】一【卍續】
[A5] [-]【CB】一【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己【CB】巳【卍續】
[A14] 己【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己【CB】巳【卍續】
[A17] 已【CB】巳【卍續】
[A18] 但【CB】伹【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但【CB】伹【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但【CB】伹【卍續】
[A23] 已【CB】巳【卍續】
[A24] 陝【CB】陜【卍續】
[A25] 已【CB】巳【卍續】
[A26] 但【CB】伹【卍續】
[A27] 但【CB】伹【卍續】
[A28] 已【CB】巳【卍續】
[A29] 已【CB】巳【卍續】
[A30] 斂【CB】歛【卍續】
[A31] 已【CB】巳【卍續】
[A32] 已【CB】巳【卍續】
[A33] 已【CB】巳【卍續】
[A34] 已【CB】巳【卍續】
[A35] 已【CB】巳【卍續】
[A36] 已【CB】巳【卍續】
[A37] 已【CB】巳【卍續】
[A38] 已【CB】巳【卍續】
[A39] 已【CB】巳【卍續】
[A40] 已【CB】巳【卍續】
[A41] 已【CB】巳【卍續】
[A42] 已【CB】巳【卍續】
[A43] 已【CB】巳【卍續】
[A44] 已【CB】巳【卍續】
[A45] 已【CB】巳【卍續】
[A46] 已【CB】巳【卍續】
[A47] 已【CB】巳【卍續】
[A48] 已【CB】巳【卍續】
[A49] 已【CB】巳【卍續】
[A50] 但【CB】伹【卍續】
[A51] 已【CB】巳【卍續】
[A52] 已【CB】巳【卍續】
[A53] 已【CB】巳【卍續】
[A54] 已【CB】巳【卍續】
[A55] 已【CB】巳【卍續】
[A56] 已【CB】巳【卍續】
[A57] 已【CB】巳【卍續】
[A58] 但【CB】伹【卍續】
[A59] 已【CB】巳【卍續】
[A60] 已【CB】巳【卍續】
[A61] 已【CB】巳【卍續】
[A62] 但【CB】伹【卍續】
[A63] 已【CB】巳【卍續】
[A64] 已【CB】巳【卍續】
[A65] 已【CB】巳【卍續】
[A66] 已【CB】巳【卍續】
[A67] 已【CB】巳【卍續】
[A68] 已【CB】巳【卍續】
[A69] 已【CB】巳【卍續】
[A70] 已【CB】巳【卍續】
[A71] 已【CB】巳【卍續】
[A72] 已【CB】巳【卍續】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