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三

[2]觀天[3]品之二十二(夜摩天之八)

「爾時彼天漸更前近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若歌若舞種種嬉戲共受第一勝業果報彼一切天種種供養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既供養已坐在一處一切[4]坐已歡喜語說既語說已天王告言『汝一切天樂行放逸相隨而來自今以後護命護法勤行精進以護法故常受快樂乃至涅槃捨身已後永無苦惱常受天樂

「爾時彼處一切天眾皆共和合夜摩天王為說偈言

「『世間種種界  種種業自在
天種種道來  善業生此處
有中如是來  有中如是去
如彼來時業  如來去亦爾
諸有和合事  諸有意不亂
皆是善業作  精進勿放逸
長久時受樂  此後必定退
退為第一苦  當有則無疑
彼如是之義  我召汝為說
汝等一切聽  如如來所說

「夜摩天王如是普為彼一切天和合利益已說此偈告天眾言『汝等樂行境界所迷然不覺知天則[5]減劣而不增長此境界樂一切無常當不寂靜得不饒益所謂何者一切皆聽如汝所見六正覺[6]知者七寶塔廟種種七寶莊嚴成就所謂六者一是尸棄正覺知者[7]婆尸正覺知者毘舍婆正覺知者迦那迦牟尼如來正覺知者迦羅迦居村陀佛正覺知者迦葉佛正覺知者此六佛塔天中久作次第耳聞我今供養以何因緣一切如是我不曾見我少心故彼諸世尊利益安樂諸世間故往世曾來到此世間我以如是次第聞來得如是法

「『彼迦羅迦居村陀佛為夜摩天作大利益謂利益者一佛塔化是大希有如來境界令住此間若此世界不敬沙門婆羅門者天朋則減此減劣相[8]於此佛塔光炎之中我皆現見若減若退[9]唯我獨見汝等放逸放逸行多是故不見以著境界受欲樂故我以歌聲召汝等來為利益故汝等放逸放逸而行即是死退我恐汝等食善業盡墮於惡道故召汝來六佛世尊利益無量諸眾生故已所說經彼諸如來於此塔中皆悉書之我已誦得天今善聽我為汝說勿後退時而生悔心

「爾時彼天第一敬重專心思念一切默住[A1]種敬重敬天王敬重法諦意正住其心不動

「天王既見天眾如是善調伏故普告之言『汝等始入初如來塔尸棄如來壁上書經饒益天眾利益天眾安樂天眾』彼最勝天共其天王牟修樓陀最初入塔見尸棄佛毘琉璃像在青寶床[10]加趺而坐於其壁中自書經言

「『諸比丘若天若人有八種法障礙善法何等為八諸比丘所謂一者若天若人為放逸壞不能作善——若世間善出世間善世間法者若心懈怠若心放逸行放逸行彼世間法一切皆壞若放逸者於善友所不能看視則為中人若是怨家怨則增長求覓其便此是放逸妨世間法諸有懈怠放逸行者不能成就如是之業彼人業盡知友亦盡怨家熾盛增長大力室家皆失貧窮無物為他輕賤第一凡鄙所謂貧窮諸有貧窮凡鄙丈夫善友知識親舊兄弟貪瞋[11]邪見一切增長彼愚癡者最為凡鄙何以故不善行故天所棄捨一切侵[12]為他侵己或時致死或時商賈亡失財物以其放逸放逸[A2]行故若諸比丘若比丘尼若優婆塞若優婆夷如是放逸常勤修行無記禪定不得盡漏唯貪食味占相食時妨亂其心如是放逸放逸行者常一切時心不清淨貪著食味猶如畜生食吐之者其心如狗亦如受持烏狗戒者如是之徒常放逸行不讀誦經於眷屬中於多聞中是少智者是為凡鄙為諸檀越之所輕賤離無所畏第一無畏所謂多聞能思惟法第一凡鄙所謂少聞彼少聞者為他輕賤不知自過而於他所多貪瞋癡於多聞者真實知者若於尊長若於檀主有善根者以愚癡故放逸多故生瞋心瘡不善業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放逸行者如是人中行放逸故於世間義出世間義以為妨礙

「『諸比丘云何天中放逸破壞此天自性行於放逸放逸行天其心愛樂觸味色香而行放逸不見老至不見破壞不見退沒心不思惟善業盡滅不習作法不敬重佛及法眾僧彼離善心行於放逸佛出世時不見不知心不生信怖畏近至衰禍近至死苦近至離別之苦近至不遠天女棄捨大怖近至如在嶮岸而墮墜者於先境界所受樂事不具足見於異世中不隨順行於臨死時不與其樂亦不安慰如是境界皆悉破壞無有氣勢於諸有中異處去時不共相隨若作放逸放逸行業——彼於有中則隨逐行彼境界渴心未厭足放逸而死一切天捨心生驚怖迷於境界如是而死彼時相應或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之處是故天人一切不應行於放逸

「『尸棄如來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若天一切時  成就境界樂
彼天既破壞  諸業隨逐行
樂不可常保  業聚集不失
樂所誑癡天  由業不自在
境界現生樂  後能作衰惱
染著境界天  心常亂不定
不知善福業  是生死病藥
[1]藥燈亦爾  為歸亦為救
有中之善業  隨逐於眾生
是故黠慧者  常應勤精進
修福德為吉  捨境界為善
若有智眼者  知畏未來世
黠慧預生怖  愚則至時畏
智者如是知  心常慮破壞
若意常愚癡  則喜樂境界
為境界所迷  後則心生悔
諸有身和合  智常不濁者
皆作福德業  無福德則[2]」』

「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示彼一切天眾尸棄如來所說偈頌壁上書字最初法已次第復示其餘七法作如是言『我復為汝說餘七法次謂傲慢無時[3]㝭𡩺傲慢行者常不㝭𡩺於天人中恒為妨礙常妨一切世間之法出世間法云何名為妨世間義出世間義身傲慢者亂其心意一切法義意為前導是故轉行彼亂心意行不善處非所應處非時而行行邊嶮處近惡知識不自測度亦不知他不知自力不知他力以傲慢故不能作業於自家事不知籌量如狂不異不行正行一切眾中最為凡鄙又於諸親兄弟等中最為下劣彼不應作而便作之所應作者則不能作彼所應作所不應作一切不知亦復不知作與不作於法非法亦不能知又亦不知應說不說應行不行亦復不知是處非處如是一切悉皆不知以傲慢故而不能知持戒之法又慠慢故不知時節不知方處不知住心及不住心以傲慢故不知樂時不知輕重又不知真不知非真戴面而行無所畏忌

「『又此傲慢於出世間法義妨者云何為妨出世間義為此傲慢所妨亂者不知業因不知果報不知善道及不善道不知威儀不知方處不知時節不知裁量足與不足不知大眾雖得聞法不能修行於未聞法心不欲聞無心訪[4]凶頑不畏語不依理心意動亂如風動塵分散處處彼心如是常亂不定彼心意亂傲慢行者不修禪定不能攝心見色則著樂於境界或時著欲眼常動轉如是㦜者不正眼故行於傲慢或因著欲或是醉亂或時禍祟或時狂病一切時爾更不餘異彼如是故為諸世間之所詳指如是指故則為一切之所輕賤不知自過彼非饒益又非利益亦非安樂彼則於義皆不成就

「『云何傲慢於出世間法律為妨云何復於傲慢者中以為[5]妨礙謂彼人中有出家人傲慢之行最為鄙劣此法毘尼能離傲慢一切端嚴不離傲慢[6]則不端嚴彼傲慢[7]人不能修禪不知住止常行城邑聚落等中不行好處不能說法調伏檀越唯貪飲食床臥敷具唯不善觀如是之人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在地獄餓鬼畜生如是之人非世間道出世間道二處安隱

「『傲慢有七一者色慢二者財慢三者生慢四者服飾莊嚴等慢五者為王供養故慢六者婦女親近故慢七者他妻亂心故慢此總為慢減句殘句或復滿句此一切法彼慢為妨如是人中少有富樂微少命行微行慠慢何況天中此則是慢彼天愛聲觸味香色念念之中增長傲慢傲慢行故命則稍減不覺命行不知命盡不知行盡不知善業若不善業彼一切時常恒如是乃至命盡慠慢不止次第乃至善愛業盡業盡則退臨至退時爾乃覺知起如是心「境界誑我令我生染」如是慢誑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在地獄餓鬼畜生如是慠慢妨世間道

「『又復天眾以慠慢故妨出世道彼一切天愛善業故以正法故於此天處夜摩中生以天慢行不知自業不近其餘少慢行者不近一切不慢行天不樂見佛及法眾僧於正法中不信不入以於正法不隨順故行於惡道不能觀察十二因緣不敬尊長亦不親近有智慧天為欲所誑貪著境界於此天處臨欲退時乃生悔心是故天人應捨放逸應離慠慢若不捨離則如熾火燒胡麻等

「『尸棄如來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放逸[1]則破壞  為慢所迷惑
若天若丈夫  不得寂靜樂
若樂放逸行  是則名為死
諸放逸樂過  退墮地獄中
不正道行過  是則名放逸
放逸誑心天  則入於地獄
憙樂於不實  於實不憙樂
放逸垢闇故  天為欲所誑
欲所迷癡天  放逸慢亦爾
不能真實見  如生盲於道

「『尸棄世尊如是已說放逸慢心妨礙世間出世間法又復第三示破戒過如是之事彼佛世尊悉知無餘如實諦知破戒過患塔中壁上次第書之

「爾時天王牟修樓陀示彼天眾塔中壁上不持戒過書畫文字

「『不持戒者是諸天人第三過患非是利益非世間道非出世道世出世道一切皆非何者人中不持戒故妨世間道所謂受戒愚癡之人既受戒已應作不作一切不知亦復不知是處非處作過患已覆藏在心兄弟因緣如是破戒專為兄弟諸親舊等不顧念戒或不取戒受已則犯不生忌難以如是故為諸親舊兄弟眷屬一切人等皆悉輕賤作如是言「此不持戒不勤精進身口意戒一切不持」如是諸親至兄弟等嫌賤輕薄以輕賤故時節吉凶皆不看視不與往還吉凶等會不請不喚不信不敬以如是人不受戒故不持戒故不攝戒故本善友者則為中人若先怨者則求其便若非怨親則不攝之以為朋侶如是之人如樹根斷風吹倒地如是倒已一切物失諸親等離彼人自心本性輕動以輕動故內則懷惡於一切人多貪多瞋心邪疑慮分別悕望欲為惱亂其心常瞋一切眾生面色不好無有威德心亂不定恒常貧窮如是之人不受戒故不持戒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是故常應念作利益受戒持戒不妨世法

「『是持戒人以戒因緣心意堅固常正[2]憶念信於善友若王大臣信彼人故以大貴價金寶銀寶種種寶物一切委之若隱密語信而向說若王王等寄物不侵密語不露以護戒故為人所信又復諸親兄弟眷屬一切時人信愛供養皆悉敬重過於尊長持七種戒王亦供養知識親等皆悉供養如是之人一切人信一切人愛財物具足常不貧乏皆不能與作不饒益第一大富以大富故能行布施能作福德正意善住不壞智慧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

「『彼人如是微少破戒則為輕劣何況修行出世間道如是之人意動不住於業果報盲無智眼或不持戒或破多戒唯一戒在或全無戒他謂比丘「彼人唯有比丘形服[3]猶如貝聲」心常諂曲誑諸檀越作如是言「我持佛戒」如是之人實不持戒聖所愛戒實不成就彼是誑賊誑諸世[4]諸天及魔一切沙門若婆羅門諸天人等自他俱誑不如說行如是之人內空無物不實不堅如水沫聚誑一切人第一諂曲彼人多求床臥敷具病藥所須處處多取彼人常沒生死泥中或生地獄若地獄等諸惡趣中彼人破戒取不應取以破戒故不善分攝如是之人乃至不應於僧地中行至一步以不相應非所應故何因緣爾以諸檀越修治彼地為持戒者諸比丘等不為無戒破戒比丘不為一切無善心者如是之人於彼地中行至一步亦所不應何況敷具病藥所須及餘一切諸受用物「『尸棄如來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若比丘無戒  是賊中之賊
內滿爛膿等  外[1]披服袈裟
一切虛不堅  猶如水沫聚
如是空無戒  妄說是比丘
破戒屬地獄  僧寶所不攝
為心所誑故  身壞墮地獄
遠離法毘尼  自業故墮墜
垢闇之所覆  常受大苦惱
不著善法衣  裸露善人棄
以離善業故  惡將至地獄
聚集不善業  苦門則開張
生死縛堅牢  破戒故如是
為破戒火燒  彼則為極燒
如是缺戒者  必定入惡道
意受持戒故  師則能與戒
無心諂受戒  必定入地獄
彼人於日夜  [2]常增長不善
若能持戒寶  則能壞破戒
若人空無法  唯有闇和集
彼無一念時  而暫不破壞
為破戒所羂  垢故善人捨
破戒羂常牽  捨戒不善者
無戒若破戒  親附惡知識
若習近欲者  此地獄因緣
無戒愚癡人  或復㦜動人
惡業相應人  去地獄不遠
業有相似果  此云何不知
癡故自為患  而著遊戲樂
日日常增長  惡河不可[3]
[4]苦波滿其中  如是[5]漂眾生
彼人非生善  彼人非善心
若捨離法者  則攝不善法
若身攝善法  是第一善道
行彼句之人  則到不退處
受持戒讀經  愛樂善法者
正行常調伏  彼則離苦惱
此不持戒垢  則能令穢[6]
彼以壞學故  為地獄所攝
如是一切知  應勤心取戒
一切生死海  無戒是因緣

「『如是所說一切人等出世間道無戒故妨云何天中無戒為妨此世間中業果之地若於此中持七種戒攝取和集天中受樂久行放逸乃至樂盡然後退墮如燈油盡燈炷盡故光明亦盡

「『云何妨礙出世間道謂不持戒彼持戒人生於天中生彼處已如是心念「我於人中持七種戒生於此處與天平等」此始生天以著境界愛欲樂故一切皆忘若其餘天不忘持戒則示此天持戒業果為其說言「汝本人中持戒具足生在此處」彼始生天以心動故著境界樂不聞語聲不入不取不信持戒故不能取善業果報境界勢力動其意故彼不持戒不隨法行彼如是天破壞善法是故退墮如是持戒生於天中或生世間或出世間彼世間者以持戒故此是一種出世間者則是菩提此第三法不持戒妨

「『何者第四天人妨礙所謂懈怠樂懈怠人若染著人如是之人一切普遍於一切種一切世間所有諸法皆不成就彼懈怠人七種法劣何等為七若人懈怠無增上果則是二劣以是劣故供養則劣財富亦劣境界智劣如是劣故一切世間正士不近世間人情問訊則劣彼人如是一切世間諸事皆劣是故頑鈍一切所作皆悉失壞如是人中世間法義懈怠為妨

「『云何人中而能妨礙出世間法以懈怠故此懈怠人一切家事作業皆畏是故出家作如是言「我出家已多有敷具病藥所須飲食豐樂我於晝夜無所為作」彼懈怠故如是出家既出家已不讀誦經不能止惡不行善法不修禪定不持禁戒常為懈怠之所覆蔽彼人多利多得供養食用豐足不樂持戒不樂智慧少智過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尸棄如來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懈怠少福德  癡能破壞心
一切親等薄  善道不可得
懈怠及惡業  或為癡所覆
妨礙涅槃道  得不善惡果
無羞無慚愧  㦜動惡知識
皆是苦惱因  智者則捨離
邪及慢大慢  如是我慢等
常捨此一切  受苦惱因緣
若為懈怠覆  不憶念發動
出氣與死等  空得命無果
懈怠所患者  有命亦同死
如是懈怠人  心念死為勝
若溺懈怠泥  沒苦海不出
若人勤精進  則渡生死海
少力懈怠人  如愛飲食羊
命未盡如死  若死入地獄
貧窮癡如羊  或為苦所攝
若人食他食  懈怠是因緣
若有懈怠者  多依他活命
多貪著美味  心[1]惑常樂欲
彼則不知諦  唯貪著食味
死時既到已  悔火自燒心
諸有忍寒熱  乃至飢渴等
如是身受苦  後時得寂靜
莫起懈怠意  懈怠則怯弱
不能忍生死  不得脫苦惱
懈怠空在世  善人中凡鄙
未來世亦空  不曾得寂靜

「『懈怠之人除此過已復有異過所謂遠離出世間道懈怠之人是不善人是退沒人

「『云何諸天失於世間及出世間法律毘尼云何諸天妨世間道謂此懈怠復有餘業若緣善故得生天中彼天復為懈怠所壞一切愛聲觸味香色心復不樂不樂園林天可愛處不飛不走不聽歌聲自亦不作不飛虛空不從山峯至異山峯不在河中不涉波鬘乘鳥遊戲如是樂者夜摩天王有如是樂彼懈怠天亦不往詣夜摩天王所有一切諸境界樂皆悉不受普彼一切如毒如怨一切是垢此是懈怠妨礙世間

「『云何懈怠而復妨礙出世間道若復餘天常聞正法[A3]愛樂正法彼不能近遠離正法於未聞法無心欲聞設聞不持又亦不習不近尊長不學智學離一切法離一切善常樂生死常受苦惱何以故彼離道故則於有中而不得脫彼為懈怠之所壞故生於地獄餓鬼畜生彼則常為生老死等之所籠繫受諸苦惱世間流轉彼懈怠者如是懈怠則是一切不饒益事亦是一切惡道之本生死種子是故世間一切苦惱由之而生是故世間若有欲[2]脫生死縛者則應精勤捨離懈怠諸有一切不饒益事皆此為本此如是等一切懈怠則於苦海不可得渡此之懈怠有無量過

「『又復除此四種過已有第五過諸天人等妨礙世間出世間道所謂惡貪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普為妨礙云何天人於世間道出世間道惡貪障礙所謂俗人以貪心故行於非法常樂財物愛物之心如河水旋亦如獼猴心愛物故欲取物故設諸方便如是如是惡貪增長如是思惟「我今當設何等方便何等欺詐誑惑他人」心常如是欺詐誑惑復為他人如是教示欺詐誑惑

「『如是之人多作非法以如是法復教他人如是之人貪心則多如是思惟「他所有物皆悉屬我」彼人如是心思惟已復教他人教他人已即共相隨欺詐誑惑設諸方便誑惑他人取其財物如是誑已心生歡喜作如是念「我善能作我能欺詐誑惑他人得其財物本是他有今則屬我」起如是心是故歡喜得其滋味如是次第樂行多作令他苦惱惡貪覆意破壞城[3]村邑聚落多人住處或燒城郭村邑聚落多人住處為一切人之所棄捨一切善人之所嫌賤是諸國土之大棘刺城之棘刺聚落棘刺破壞國土破城破村破壞屋舍壞他種族常一切時樂如是惡令他衰惱如是惡人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在地獄是世間中惡貪之人是惡貪人妨礙世間惡貪既集又復增長如火得薪如是如是惡貪增長如是如是惡貪方便如是如是得他財物如是如是轉復增長是故修行福德之人勤捨惡貪何以故第一垢者所謂貪心取他財物彼垢壞者入於地獄

「『尸棄如來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若人行欺[4]  方便取他物
則是大貪心  常行不善行
彼人於晝夜  心常不清淨
為貪覆其心  常悕望他物
彼人如劫火  自體本性惡
一切所怖畏  猶如惡毒蛇
若人為惡貪  常覆其心者
恒入於地獄  及在餓鬼等
大地獄火中  熱處既脫已
若生得為人  五百世貧窮
毀面而皺口  常受於苦惱
為貪壞心者  皆如是受苦
若人捨離貪  常悕求智慧
[1]恒有神通力  則行於善道
除却心中貪  猶如閉蛇窟
若為貪蛇[2]  必定受苦惱
若懷貪心者  念念轉增長
如火得乾薪  熾然而增長
愛樂財物人  恒常悕求物
死時既到已  有物皆捨離
若作惡業已  終竟不捨失
彼人為貪縛  將入地獄去
財物則屬他  自得惡業污
非財見為財  非樂謂為樂
惡貪住心中  見怨如[3]善友
貪火能燒人  智者不集貪
為貪所燒人  後時入地獄
世間財如山  一切皆無常
云何為財物  如是作惡業
唯有愚癡者  能作如是惡

「『如是惡貪皆勿自作莫令他作如是惡貪妨礙世間集惡貪者日日增長如火得薪如是如是熾然增長如是惡貪得財物故如是增長共貪慳嫉增長熾盛是故諸有福德之人應當捨離汝等天眾當如是知有治生人賤買[4]飲食若餘物等若作齋會布施沙門若婆羅門為令他知謂是福人真實可信知人信已然後自物貴賣與他此雖布施非清淨心為令他信治生求利賤買貴賣如是方便以少物施得物更多或得十倍或得八倍如是惡貪善人則捨

「『又捨惡貪言惡貪者所謂法師說法取物得如是物非三寶用此是惡貪則應捨離又捨惡貪言惡貪者[5]謂出家人或白象牙所作佛像或刺繡像[6]㲲等上畫作佛像或刻木像或銅等像賣如是像彼是惡貪既得物已非法中用人中則有如是惡貪妨世間法出世間法智者呵毀[7]者捨離

「『云何名為天中惡貪汝等天中如是大樂猶故惡貪如是現見此金銀山毘琉璃山青寶之山大青寶山[8]頗梨山中汝等一一遊戲受樂於一山中既受樂已復向餘山共諸天女種種受樂天眾圍遶如是一切由貪故爾非餘所作汝等天眾愛共貪縛墮於惡道而不覺知不生怖畏不畏死[9]不畏所愛眷屬等離不覺退時種種衰苦汝等天眾以貪心故不畏不覺汝等天眾如是貪心無量無邊魔業貪心不知厭足不畏離別不畏死苦如是惡貪妨世間道

「『云何天中貪心妨礙出世間道此愛聲觸味色香等憙樂[10]受樂貪心諸天不就其餘少貪天所聽法聞法求法學法不欲聞法令心白淨一切善法勝根本者所謂覺法一切法覺要由聞法若不聞法於法不覺何故不覺以放逸故復以何法是放逸根所謂貪心是故應[11]當捨離貪心若捨貪心則到涅槃貪所覆者流轉生死

「『天眾當知出世間道天人之中惡貪妨礙是故智者常應精勤捨離惡貪施有三種資生施無畏施三為法施彼資生施生報天果不能布施此人勝天非天勝人如是人身第一難得若得人身不行布施則為虛生如商賈人得值寶洲不知取寶而便空還若得人身不知捨財而布施者亦復如是

「『何者復是無畏布施凡有幾種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凡有三種一者救命施其無畏二者妻子為他拘執方便救攝施其無畏三者防護畏失物者施其無畏彼救命者生人天中報得長命護失物者生則大富所有財物王賊水火不[12]奪不壞若為國王或為大臣以彼業故有大力勢有大名稱在所生處恒常大富救妻子者若生人中善攝妻子天上退時天女不捨如是三種無畏布施

「『何者法施法施二種世間法用以布施[13]出世法用以布施彼世間法用布施者謂以四禪世間中智和集布施於人天中受世間樂天人中生則生邪見出世間法而布施者以不瞋故生天人中或生欲界或生色界若生欲界彼或在於一百九十八地上生隨願生彼若生色界則得解脫以果勝故大智慧故依處勝故則得解脫生淨居處若因願力為轉輪王主四天下有金輪寶寶有十四所謂七寶七相似寶善願力故盡滅諸漏得緣覺道以願勝故則成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以法布施因緣勝故此三種施汝等天眾一切皆無如是義故人則為勝天為報地人為業地業因緣果如是人中[1]天因緣生業果則勝如是人勝天為不如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三


校注

[0253002] 觀【大】〔-〕【宮】 [0253003] 品【大】品第六【宮】 [0253004] 坐【大】生【元】 [0253005] 減【大】滅【明】 [0253006] 知【大】〔-〕【宮】 [0253007] 婆【大】*媻【明】* [0253008] 於【大】下同于【明】下同 [0253009] 唯【大】*惟【明】* [0253010] 加【大】跏【宋】【元】【明】【宮】 [0253011] 邪【大】*衺【明】* [0253012] 陵【大】凌【宋】【元】【明】【宮】 [0254001] 藥燈【大】燈藥【宋】【元】【明】【宮】 [0254002] 苦【大】若【宋】 [0254003] 㝭𡩺【大】*惺悟【元】【明】* [0254004] 問【大】阿【宋】 [0254005] 妨【大】如【宋】【元】 [0254006] 則【大】人【宋】【元】【明】【宮】 [0254007] 人【大】合【宋】【元】【明】【宮】 [0255001] 則【大】前【宋】【元】【明】【宮】 [0255002] 憶【大】*億【明】* [0255003] 猶【大】唯【宋】【元】【宮】惟【明】 [0255004] 間【大】問【宋】 [0256001] 披【大】被【元】【明】 [0256002] 常【大】當【宮】 [0256003] 渡【大】*度【宋】【元】【明】【宮】* [0256004] 苦【大】若【明】 [0256005] 漂【大】㵱【宋】【元】【宮】 [0256006] 污【大】汗【宋】【元】【宮】 [0257001] 惑【大】或【宋】【元】【明】【宮】 [0257002] 脫【大】斷【宋】【元】【明】【宮】 [0257003] 郭【大】都【宮】 [0257004] 詐【大】誑【宋】【元】【明】【宮】 [0258001] 恒【大】行【明】 [0258002] 齧【大】〔-〕【明】 [0258003] 善【大】友【宮】 [0258004] 飲【大】飯【宋】【元】【明】【宮】 [0258005] 謂【大】諸【宮】 [0258006] 㲲【大】疊【宋】【宮】 [0258007] 者【大】則【宋】【元】【明】【宮】 [0258008] 頗梨【大】玻瓈【明】 [0258009] 苦【大】亡【宋】【元】【明】【宮】 [0258010] 受【大】愛【宋】【元】【明】【宮】 [0258011] 當【大】常【宋】 [0258012] 奪【大】斷【宋】【元】【明】【宮】 [0258013] 出【大】者【明】 [0259001] 天【大】人【宋】【元】【明】【宮】
[A1] 種【CB】【麗-CB】重【大】(cf. K20n0801_p0353b07)
[A2] 行故【CB】【麗-CB】[-]【大】(cf. K20n0801_p0353c08)
[A3] 愛【CB】【麗-CB】受【大】(cf. K20n0801_p0358a15)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