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

[10]觀天[11]品之十九(夜摩天之五)

「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呵責[12]呵責已復共無量百千天眾皆悉從彼赤優鉢羅相隨而出向餘山峯其峯名曰一切觀察五百由旬七寶莊嚴流水河池園林眾華鳥眾莊嚴有無量種功德具足牟修樓陀夜摩天王為欲遊戲受快樂故上彼山峯一切觀察妙寶山峯種種可愛所謂其根有妙水池名為愛見圍遶山峰[13]於彼池中有名角峯出在水中七寶為節節如臂釧彼七寶節有勝光明狀如竪臂五百由旬又其頭上七節[1]枸欄周匝而有所謂七者金枸欄銀枸欄第三枸欄是毘琉璃第四枸欄則是青寶第五枸欄則是[2]車𤦲第六枸欄赤蓮花寶第七枸欄金剛妙寶如是諸寶以為間錯有如是等妙寶枸欄而圍遶之周匝端嚴甚可愛處多有天眾多天女眾第一妙色可愛音聲如是莊嚴如是殊妙

「爾時天王牟修樓陀共多天眾多天女眾乃至無量百千之眾如是共到一切觀察山峰之所既往到已見彼山峰諸天眾已而說偈言

「『夜摩一切處  此高如舉臂
恒於一切時  多饒諸天眾
光明端正山  七寶所莊嚴
有清淨流水  有蓮花池遶
園林甚可愛  多饒諸鳥鹿
此峯池中出  極高穿虛空
此處天常樂  天鬘自莊嚴
歌舞心歡喜  天女極甚多
五樂音可愛  覩者心樂見
此峰甚可樂  周匝光明圍
以所作善業  三種持戒因
天眾依此峯  遊戲受快樂
我久依此峯  遊戲受諸樂
此是欲樂地  善業之所化
此處凡癡[3]  有已退今生
放逸行眾生  如羊屠者殺
自死不覺知  如羊不怖畏
若天覺知死  不應行放逸

「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既見一切觀察妙山峯已見多無量百千億數那由他天諸天女眾種種境界心意受樂諦見諸天業果報已復觀諸天行放逸行為愛所漂未知厭足諸欲熾火之所燒然既見如是愚癡天已心生憐愍已為說偈復更前入一切觀察山峰之中自業受樂定業所牽心搖動故復與百千諸天女眾如是[4]相共入彼樂處彼處舊天既見天[5]王牟修樓陀即便奉迎有住空者有以眾香自塗身者有在鳥背堂中住者有共天子而前奉迎牟修樓陀夜摩天王乘空行者有作五樂音聲迎者如是種種異異莊嚴各各奉迎牟修樓陀夜摩天王爾時如是一切天等在上空中以諸花香皆悉下散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散已前[6]復有餘天以金樂器出妙音聲并復歌讚亦復前近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復有餘天手執花鬘彼花之香聞者欲發住在空中天風所吹其衣搖動漸漸前近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復有餘天住虛空中妙聲讚歎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漸漸前近有如是等無量異天種種異異殊勝莊嚴有種種色——以作業時有下中上色莊嚴等亦復如是有下中上——一切皆向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各各奉迎爾時如是一切天眾皆悉讚歎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迎已俱到一切觀察山峯上已天王力故諸欲功德五境界樂有無量種一切增長以善業故

「爾時天主牟修樓陀共諸天眾在於園林妙蓮花池成就無量種種諸欲漸次更上一切觀察山[A1]峰之上其餘地處既到彼已善業力故即便得見惡道門開見有天女時至欲退彼欲退故先九相現所謂一者皮緩[7]太軟以其皺故二者身動以身動故頭上著花離散墮落復有第三退相已現著赤花在頭則黃復有第四退相已現有風來吹其衣服無縷之衣則如縷成如人衣觸復有第五退相已現空中飛則生疲倦地行亦爾復有第六退相已現身汗水本清今濁復有第七退相已現至樹下取花取果樹枝則舉高不可得則不能取復有第八退相已現天子來共行欲者則見天[8]女色醜無媚復有第九退相已現有風來散其頭髮令不柔軟觸則麁澁此退相現天數十日於人中數經二千年猶故不退

「彼退天女復有二種退相現已則到退時所謂一者欲心則多不能暫住所謂二者在遊行地地不柔軟下足不容舉足不起獨不能住喚餘天女言『我煩悶共我住此』彼退天女又復更有退相已現所謂相者脣動不住無語因緣而動不止彼退天女又復更有退相已現所謂相者先來歌舞音聲皆忘本始生時歌舞音聲無有教者不從他學以善業故自然皆知如是退時善業盡故一切皆忘彼退天女又復更有退相已現所謂相者若前往近蓮花池水若河流水則於水中見欲生處隨於何道欲生之處見彼身像彼退天女又復更有退相已現所謂相者身著莊嚴若是瓔珞若是釧等一切皆重彼退天女又復更有退相已現所謂相者隨何處坐坐處皆變若坐金處若毘琉璃因陀尼羅如是等處彼一切寶皆變為木彼退天女又復更有退相已現所謂相者本見地等今見皆異彼退天女又復更有退相已現所謂相者普身一切皆悉汗出如此[1]人中又復更有退相已現所謂相者眼見天眾一切旋轉如見輪轉不見天身一切諸根不樂境界心作是念『我今無救』命欲盡故於欲生處如生處見如彼色見如前所說彼退天女命盡退時後念命盡心生中有

「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見彼天女退已生厭離心既見天女如是退已而說偈言

「『婦女縛世間  誑令長諍懟
非法能壞法  是一切過處
為女欲所使  此天處被縛
彼死軍來到  破壞而將去
女以種種戲  巧誑惑男子
能令後時退  如自業而去
蓮花園林山  若河若谷中
多種戲樂已  天女然後退
天女必定退  必定愛離別
丈夫如是見  猶行欲不止
能令世間失  能多增長愛
為此婦女縛  不可得解脫
欲染縛最大  能縛此世間
種種異思量  更無如是縛
無量種欲箭  傷天者何去
女欲使令汝  破女已得勝

「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觀察於退生畏欲退天女無有方便可救令脫觀察普遍無量種門決定退已復觀餘天五欲功德受種種樂於退不畏如畜相似作是思惟『云何彼天死時臨到而不怖畏』如是念已自心生怖而亦不能為他天說何以故非時說法令法輕故而彼餘天境界受樂樂境界故如是非時不可為說

「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念死畏已隨順彼天猶共戲樂復無量種遊戲受樂在於如是一切觀察山峯之中多有種種妙好園林及蓮花池共諸天眾遊戲受樂六種愛身喜樂境界於彼園林蓮花池等無量種處[2]迭互歌舞共飲共食若觸香味如是受樂聞歌音聲甚為可愛如是受樂到彼山峯枸欄之所遊戲而行彼枸欄者是毘琉璃諸天入中其身光明一切皆失彼寶莊嚴彼毘琉璃寶光明故皆同一色所謂青色諸天既見皆同青色生希有心迭互各各如是說言『如我先見多種殿來百千殿來初未曾見如此山峯毘琉璃寶如是光明

「爾時此天如是說已[3]諸天中有一舊天向餘一切後生諸天如是說言『如我次第傳所聞來今為汝說以何因緣如是光明曾於過去久遠世時兜率天王下閻浮提誠心供養正遍正知供養佛已來過此處一切觀察山峯之中以心憐愍夜摩天故故留一珠此夜摩天見珠光明諸夜摩天知業果報有輕有重則離慢心若夜摩天行於非法見此珠已知夜摩天與兜率天有勝有負心如是知「我於今者成就何樂我樂光明色量形相於兜率陀則為微劣壽命亦劣地處亦劣業果亦劣」彼諸天等見彼寶[4]珠勝光明已則生第一勝歡喜心若放逸行則離慢心若隨法行增長彼法以此因緣兜率天王留珠在此

「爾時諸天從宿舊天聞是語已則生第一勝歡喜心於彼寶珠生希有心意樂欲見彼一切天相共在彼一切觀察山峯之中求覓彼珠以求覓故一處見之有一百倍勝光明出能覆餘珠令使不現被覆未開猶尚如是何況不覆所謂覆者夜摩天珠覆蓋如是大光明珠彼夜摩天却餘寶珠出此一珠時夜摩天見此一珠所有光明心則離慢又夜摩天自身所有一切光明皆悉不現復觀彼珠其中則有金書文字字有偈言

「『清淨無垢濁  常隨順法行
彼不放逸故  恒常受快樂
若樂若苦惱  若老若少年
若大姓小姓  死王皆能殺
若端正若醜  若大力小力
若獨若有[5]  死王皆能殺
若王若僮僕  若俗若出家
若堅若軟者  死王皆能殺
若富若貧窮  若功德若無
若男若女等  死王皆能殺
若行若在家  若水中若陸
若在山峯住  死王皆能殺
若睡若[6][宋-木+悎]  若食若不食
能歷亂世間  死王皆能殺
若在下在上  若在傍廂住
時輪無障礙  死王皆能殺
若吉若不吉  若法非法行
若病若不病  死王皆能殺
若惡者善者  若慳若不慳
若放逸若不  死王皆能殺
若地獄餓鬼  若畜生若人
大力不休息  死王皆能殺
若欲界諸天  若色界天等
彼天悉大力  死王皆能殺
若無色界天  三摩跋提生
彼天悉大力  死王皆能殺
有生皆無常  一切必破壞
一切有為法  破壞則不疑
見死力如是  若見欲過患
見愛染語已  則離生死海
初時有味堅  貪著欲境界
由之入地獄  猶如蛇[1]舌舐
見此處退已  知死王大力
心則善調伏  知心有此過
園林山等中  若在堂中住
一切天皆退  為時火所燒
若為境界覆  癡故放逸行
愛羂縛此天  將入惡道去

「時彼諸天大毘琉璃寶珠之中見彼金書偈句字已讀已聞已若天心有善種子者見聞是偈暫生厭離若迷境界愚癡之天雖亦見聞猶著境界嬉戲遊行受五欲樂心不生厭「時彼諸天既見寶珠如是光明珠內偈說一切世間多諸過患既見聞已生希有心『此勝寶珠如是光明甚為希有』而彼諸天自性放逸種種遊戲種種受樂無量分別多受無量境界之樂彼樂深勝不可譬喻

「爾時彼天復放逸行多擊種種歌樂音聲向一水河河名速流堅著放逸見諸境界其心堅著無始集來愛羂所繫牽向彼河種種樂聲繫縛其心彼此迭共[A2]遊戲受樂彼速流河多有樹林蓮花所覆種種鳥聲甚可愛樂蓮花之香以熏其水彼河兩岸饒歡喜天若歌若舞彼天迭共勝歡喜心在彼河岸受諸快樂五樂音聲平等美妙有無量種五欲功德而受快樂彼河水速故名速流其河兩岸樹枝[2]間間鳥在中住彼鳥即名樹奇間住鳥善業故彼此迭共勝歡喜心利益天故而說偈言

「『山河如是速  [3]天如是失樂
癡故不覺知  如是放逸行
一切諸眾生  命樂速不停
癡者不覺知  如生盲於道
寧盲無眼目  不著欲愚癡
為樂隨欲行  趣向地獄去
非盲故地獄  以不知法故
是故寧[4]自盲  不為欲所[5]使
欲行不利益  常誑惑癡者
以自心癡故  而不厭離欲
若行於欲者  無智亦無知
不數欲生苦  而常樂於欲
見欲怨如友  如今波迦果
能將向死處  數數至惡道
如一切諸河  水流無迴者
天樂亦如是  已去不復還

「彼鳥如是住在樹中如業之實已說此偈時彼諸天善業修心聞說偈已心極厭離如是思惟『我今乃於畜生之所如是聞法是故得知我放逸行定入惡道

「爾時彼天既生是心思惟念已其中有天離彼河岸在一處住而說偈言

「『一切眾生命  如水沫不異
如河流波動  少年亦如是
一切諸眾生  盡皆屬老死
汝等無心意  不念不知慮
諸有身未壞  諸有世間淨
若心皆作法  則不入惡道

「彼天如是迭互各各心隨順法如是說偈如是念法未經久時根羸無力復不思惟見無量種可愛可樂五欲境界隨心樂已為受樂故行向餘天彼天如是迷於境界五境界因常增天欲在於彼處受天快樂第一可愛五欲境界相應受樂乃至此[6]愛善業盡已復為業使生於地獄餓鬼畜生若餘天退若生人中第一樂處無諸衰惱第一富樂生於第一大種姓中一切敬愛一切供養不怖不病第一聰明若他餘人若奴若婢若諸作人一切皆愛常於其人有供養心得生第一善國土中不在邊地生在知法知非法處五根具足智慧自在以彼善業作而復集聖人所愛三功德業決定生天以餘業故

「又彼比丘知業果報觀夜摩天所有地處彼見聞知彼夜摩天復有地處彼處名為山樹具足眾生何業生彼地處彼見聞知若有人修行善業直心正心隨順法行不壞威儀不缺威儀遠惡知識常生善心微塵等惡見則深畏正見不[1]常正見行常一切時信業果報心意正直身行善業口意善業護三種戒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殺不盜如前所說不邪行者若於晝中見婦女像心不生念白日見已夜不生念心生知足於晝行時善攝其心以知足繩繫縛諸根念身而行善護其心常樂觀察諸界入陰不樂多語不於非時入他舍內不行惡肆於一切處非時不行不近惡狗不常入村不常入城若四出巷不樂常見親舊知識心不常念常勤修行智之境界常正觀察恒常正念敬重尊長常近奉侍彼善行人如是持戒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夜摩天中山樹具足地處之中於彼生已受無量樂如印相似無量種樂皆悉具[2]

「有二妙山圍遶彼地於彼山中有四樹林一名膩青影二名無量負三名一切上四名清淨負膩青影林青色妙寶青色之樹金銀為葉皆悉具足端嚴勝妙不可譬喻林中殿舍出青光影遠去遍滿五百由旬色如青雲彼後三林——無量負林一切上林清淨負林一一皆有無量種樹無量種色無量種形無量種相無量種葉無量種鳥近於彼林於彼林中有如是等無量種樹復有其餘種種諸樹所謂多有金樹銀葉復有銀樹毘琉璃葉有珊瑚樹白銀為葉有雜寶樹雜寶為葉[A3]以樹雜故其影亦雜其枝普覆地分處處皆悉有水彼彼地處極為嚴好蜂眾莊嚴有妙音聲多有天鳥莊嚴地處彼第二林嚴好如是又第三林多有無量流水河池其河多有無量諸鳥種種音聲所謂孔雀俱耆羅等音聲可愛住可愛處又第四林多有種種雜色寶樹園林池水種種蓮花林影光明彼諸樹林一切皆如雲母琉璃若天入中皆見自身猶如雲母琉璃之色

「又彼處山有異勢力若天欲退死時將至隨業去處一切皆見彼既見已厭離於有不放逸行以見自身異生處故彼福天子於彼如是功德地生以無量種善業力故爾時得生彼處天子生在山中山名伽那如是天子初生之時行放逸行既見退已生惡處故始生天子不放逸行如是攝心未經久時更著境界五欲之樂在於園林蓮花池中極可愛處五欲功德皆悉具足五樂音聲多有無量諸天女眾之所圍遶有無量種無量分別無量諸念彼山林中如前所說以彼天子前善業故如是種種受五欲樂

「彼既如是受欲樂已善業力故於彼山中則見五種希有色相何等為五何生處而來生此見彼來處乘何業因而來生此見彼業因於何時退見彼退時見其退已於何處生見彼處生生彼處已成就苦樂見彼苦樂於他身事亦如是見彼天眾生復見異時或見百劫或見億劫自身之事作如是知『我曾於此天中而生雖知生數不知時數何以故以智少故不能思量彼山勢力善業勢力故如是見

「然彼天子見無量種希有事已畏生死過厭離善業況非福業而不厭離亦離雜業以其皆有苦惱過故以彼雜有多過惡故如是見已見彼山中希有事已於有生死過惡之處怖畏厭離於一切時增長無量種種衰惱見梁繩已則於餘樂心離不樂所謂樂者天中欲愛觸味色香如是既見觸味色香如見毒飯不以為樂彼既如是見無量種天境界樂憎惡不樂彼既如是厭離欲已向餘天說令作利益安樂之事彼天如是則善修行身口意等而行善業

「所謂法師若能為他說正法者於彼放逸諸眾生等具足佛語而為說法畏放逸行放逸眾生入於無量境界惡處為彼眾生說五種畏所謂五者生畏老畏病畏死畏自業畏等[3]諸眾生如是作業故如是得愛樂境界怖畏離別此等諸畏若能示他非為貪物非諂曲心亦非悕望供養因緣而能為他正說佛法

「復有為他雜說佛法[A4]己所聞譬喻相應畏自少聞少讀佛語推時在後異因譬喻從他聞來自思量說內心貪多種種雜語推時在後如是說法如是因緣作生死畏[4]彼於山中見有諸業

「於如是等一切法中復有勝者為父母尊者說法復有為於病者說法為邪見者令生正見而為說法為欲死者而說佛法若見生死無因無緣自然有者是則為之說因緣法若於生來未聞法者為之說法若行曠野若於海中大船行者放逸行者若諸國王若王大臣若諸年少行欲放逸種種慢等令得離故而為說法若勇健者能多殺害若多殺生放逸行者為說罪過遮彼殺生若樂諍鬪——望生天故欲取鬪死顛倒見者為之說法遮令不作若常獵者為之說法令得捨離若諸婦女[A5]妬嫉之者為之說法遮其妬嫉

「此如是等十二種人若有能為說法之者彼人如是真實說法身壞命終生夜摩天山樹具足地處之中既生彼已則於彼處山壁等中見生死業見已則於一切生死生厭離心若不為他如是說法而生彼者一切作業皆悉不見則於後時受諸欲樂遊行嬉戲五欲功德種種具足在彼地處聞歌音聲眾鳥聲音種種異異色香具足蓮華池中有無量蜂百千音聲諸雜音聲

「既於彼處受諸樂已復向山中山上平處在中受樂第一端正種種功德具足天女詠天歌音甚可愛樂色味香等皆悉具足生大歡喜復飲天酒既飲酒已轉復增長放逸之樂久行放逸受諸樂已復向彼山名遊戲林普毘琉璃以為枸欄莊嚴堂舍如火[1]洋金而為莊嚴種種七寶莊嚴之處到彼處已普於其處多饒眾鳥第一端嚴既到彼處五欲功德遊戲受樂未知厭足心常悕望不可厭足如火得薪為風所吹染愛凡夫未知厭足亦復如是何以故愚癡凡夫於無始來如是流轉為愛所誑自境界中根不知足從本已來未曾知足彼堂第一可愛枸欄功德具足天於其中五欲功德而共受樂有若[2]干種無量分別有無量種憶念成就

「爾時彼天不放逸行謹慎行者既見如是放逸行者心生憐愍而說偈言

「『如心之所作  還如是受得
善念斷愛欲  不善令增長
若寂靜欲者  見欲如刀毒
癡者不靜意  見欲生愛染
若根若根塵  此因緣於心
煩惱熏心故  相似流轉行
於如是染淨  勇健者不染
畢竟常見色  云何有別異
一切皆如是  境界心[3]自緣
調心為第一  雜過甚為鄙
譬如稻一種  色相各差別
和合種雜生  心亦如是轉
如機關水輪  轉故有所作
心因緣故語  此世間流轉
放逸壞眾生  心貪著欲味
亦常喜樂色  不覺相續轉
影中山林色  業故亦見身
天云何見已  貪著欲境界
若恒常有欲  終則愛別離
如是之欲愛  智者則不樂
何況無常空  自身如是空
於彼苦報中  癡者云何樂
天既退天已  為惡業將去
境界之所誑  寂靜不可得

「若天如是不行放逸不放逸行不放逸天為放逸天如是說竟以自業故見實色已於業生畏復憐愍故如是已說如是住彼山樹具足地處之天有無量種受諸快樂毘琉璃處於影像中[4]自見身色

「又復於彼山樹具足地處住天更有其餘毘琉璃林或有銀林彼林有名有名常影有名無影彼常影林是毘琉璃如是林中地分柔軟眾鳥音聲百蓮華池以為莊嚴有流水池莊嚴其處天於彼處遊行嬉戲受種種樂彼常影林有五大池池有蓮華鵝鴨鴛鴦多有種種[5]跋求之音迭共出聲聲甚可愛受種種樂於彼水中有風來吹有種種波令彼鳥身相觸相離其水清淨離於塵濁如是眾鳥蓮花葉中迭共遊行受種種樂五華池者一名樂見二名水足三名鳥樂[6]者常喜五名天樂彼華池中多有眾蜂無量形色有無量種百千雜色飲蓮華汁無量美味眾蜂飲已則出第一勝妙音聲山樹具足地處之天聞其聲已走向蜂所蓮華池中彼華池水第一清淨第一色香彼諸天眾共天女眾見彼水已入彼池中遊戲受樂既入池已共諸天女在水遊戲五欲功德種種具足復行欲樂彼處如是種種戲樂又復更有第一勝聲種種雜聲所謂歌聲復有樂聲復有水聲種種諸鳥種種音聲此種種聲迭互相離迭互相順不相壞句合為一音如是可愛如是天眾共天女眾如是受樂如是雜雜音聲既出異山中天遊戲受樂則不如此餘處鹿鳥臨[1]飲食時若聞此聲即便止食住耳不動聽此雜聲飲時亦爾停住不飲聽聞彼聲餘異地處所有天眾聞是聲已生希有心況餘畜生如是五處種種受樂爾時如是山樹具足地處住天於長久時五蓮華池成就樂已為飲酒故受欲樂故向餘園林園林名飲多有天酒滿彼園林以如是義名飲園林彼諸天眾善業力故到飲園林諸有水池清淨滿者一切皆失第一香色味等具足天酒出生滿彼河中彼酒之香乃至遍滿五由旬內逆順來去如天憶念如是酒生此世間中

「第一樂者謂隨念樂如心憶念得自在者是為最樂[2]唯此為樂更無有樂此隨心念是第一樂何況復有五欲功德具足之樂五樂音聲共天女眾而受快樂復有隨意自在之樂種種遊戲受種種樂彼如是酒離於酒過飲已極適不可得說彼天如是種種受樂放逸而行共天女眾同飲天酒於長久時愛覆其心無始集來如是復集不能捨離為愛所誑彼天如是不知厭足如火獲薪如是彼中山樹具足地處之天如是思惟『我於今者上此山頂』彼天如是迭相憶念同一心生如是同心一切皆共和合喜心去向彼山到已即上自善業故第一光焰向彼山頂飛昇虛空而上彼山第一神通上彼山已五樂音聲皆悉相應一切所有歌樂之聲普遍山上復有勝香普熏山上滿虛空中有妙光明在虛空中勝耀等光上彼山上以天神通上彼山已見彼山頂有無量種流水河池蓮華滿中園林眾華種種具足彼處多有眾鳥音聲第一天香彼山頂上普皆平等光明遍照天眾上已共天女眾第一受樂山上之天有百天女有二百者復有餘天三百天女自業作故有少復有餘天有少有一千者有二千者有三千者如是乃至有二萬者種種歌舞遊戲受樂一一園林處處遊行嬉戲受樂如是蓮華勝妙林中眾蜂莊嚴在彼林中五樂音聲遊戲受樂彼山多有種種妙寶而為莊嚴於彼山中處處遊戲受樂而行彼山之石一切是寶殊妙間錯光明勝日其地柔軟如閻浮提瞿耶尼中第一柔軟劫貝敷具綿等之軟若兜羅綿若復餘綿如是等綿又復如餘柔軟之綿下足則容舉足則平彼山頂上如是柔軟若寶若地若樹若[3]若山之峯彼一切處第一柔軟極樂之觸隨眼所見皆可愛樂如是山上甚可愛樂天眾天女在上遊戲彼此迭共受種種樂諸欲功德一切具足受天快樂彼處如是久時受樂彼天和合第一音聲歌舞遊戲種種受樂

「於虛空中有大光明猶如天狗彼一切天皆悉同見彼勝天者見大光明未曾見聞生希有心中天見之不能眼看以手掩眼入於樹下下天見之不能忍耐生怖畏故共諸天女入自寶窟又復更有大威德天眼既見已則能忍耐諦觀察之生希有心如是意念『此是何光誰有如是勝妙光明此山如是妙寶光明如是山中光明具足此異光照令不復現在空如焰我於昔來初未曾見

「彼更審看見大天狗如是向下有大光明遍虛空中如火焰[4]如是下墮彼天上觀如大天狗從天而墮其量長短大小如是如是思量然後說言『彼天狗量五千由旬一切虛空皆悉焰然不可譬喻

「如是如是次第下來漸漸近下彼大勇天亦不能看何以故以非彼天眼境界故不能看彼勝大光明亦復以手自掩其眼不久之間生希有心[5]還復却手開眼看之上觀虛空見彼天狗漸更近下一切天眾皆生疑慮彼此迭互相向說言『上虛空中為是何物甚為希有在空而墮』時彼天眾不能決斷而作是言『此是何物

「爾時如是未久之間如是天狗空中滅沒不知所在爾時怯天知彼滅[6]從窟而出共諸天女離於怖畏彼此迭互相向說言『此希有物為是何物我心甚疑令我見之心生怖畏』如是說已彼此迭互皆不能決如是久時彼此迭互相向說言『彼是何物生希有心而生怖畏』如是山上遊戲受樂復心動已猶更受樂受境界樂種種受樂有無量種無量分別五樂音聲於園林中多有天眾共天女眾無量百千天眾受樂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


校注

[0233010] 觀【大】〔-〕【宮】 [0233011] 品【大】品第六【宋】【元】【明】【宮】 [0233012] 呵【大】〔-〕【宮】 [0233013] 於【大】下同于【明】下同 [0234001] 枸欄【大】下同鉤欄【宋】【元】【宮】下同 [0234002] 車【大】硨【宋】【元】【明】【宮】 [0234003] 天【大】人【宋】【元】【明】【宮】 [0234004] 相【大】*詳【宋】【元】【明】【宮】* [0234005] 王【大】主【宋】【元】【明】【宮】 [0234006] 近【大】*迎【宋】【元】【明】【宮】* [0234007] 太【大】大【宋】【元】【明】 [0234008] 女【大】子【宋】【元】【明】【宮】 [0235001] 人中【大】中人【宋】【元】【明】【宮】 [0235002] 迭【大】下同遞【宋】【元】【明】【宮】下同 [0235003] 諸【大】詣【元】【宮】 [0235004] 珠【大】殊【宋】【宮】 [0235005] 主【大】生【宋】【宮】 [0235006] [宋-木+悎]寤【大】覺悟【元】【明】【宮】 [0236001] 舌【大】古【明】 [0236002] 間【大】奇【宋】【元】【明】【宮】 [0236003] 天【大】大【宋】【宮】 [0236004] 自【大】目【宋】【元】【明】【宮】 [0236005] 使【大】便【宮】 [0236006] 愛【大】受【元】【明】 [0237001] 邪【大】下同衺【明】下同 [0237002] 得【大】足【宋】【元】【明】【宮】 [0237003] 諸【大】謂【宋】【元】【明】【宮】 [0237004] 彼於【大】於彼【宋】【元】【宮】于彼【明】 [0238001] 洋【大】烊【元】【明】 [0238002] 干【大】于【明】 [0238003] 自【大】因【宋】【元】【明】【宮】 [0238004] 自見【大】見自【宋】【元】【明】【宮】 [0238005] 跋【大】𭍾【明】【宮】 [0238006] 者【大】名【明】 [0239001] 飲【大】欲【宋】【元】【明】【宮】 [0239002] 唯【大】惟【明】 [0239003] 林【大】枝【宋】【元】【明】【宮】 [0239004] 熾【大】然【宮】 [0239005] 還【大】退【宋】【元】【明】【宮】 [0239006] 已【大】之【宋】【元】
[A1] 峰【CB】蜂【大】
[A2] 遊【CB】【麗-CB】逝【大】(cf. K20n0801_p0331b02)
[A3] 以【CB】【麗-CB】為【大】(cf. K20n0801_p0332b18)
[A4] 己【CB】已【大】
[A5] 妬嫉【大】【磧-CB】嫉妬【麗-CB】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