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70]第二品 處分別
一 經分別
十二處者,是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
眼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色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耳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聲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鼻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香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舌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味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身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觸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意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法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二 對法分別
十二處者,是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
此中,如何為眼處耶?所有之眼[1]是四大種所造之淨色,是有自性、所屬、無[P.71]見有對之物——依此無見有對之眼,若已見、今見、當見、欲見有見有對之色——亦是眼、眼處、眼界、眼根、世間、門、海、青白、田、事、導者、引導、此岸亦是空村——是言眼處。
此中,如何為耳處[2]耶?……鼻處耶……舌處耶……身處耶?即所有之身[3]是四大種所造之淨色……乃至……亦是空村——是言身處。
此中,如何為意處耶?
一種意處——是觸相應。
二種意處——是有因、無因。
三種意處——是善、不善、無記。
四種意處——是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
五種意處——是樂根相應、苦根相應、喜根相應、憂根相應、捨根相應。
六種意處——是眼識……乃至……意識。
七種意處——是眼識……乃至……身識、意界、意識界。
八種意處——是眼識……乃至……於身識有樂俱行、苦俱行及意界、意識界。
九種意處——是眼識……乃至……於身識、意界、意識界有善、不善、無記。如是為……。
十種意處——是眼識……乃至……於身識有樂俱行、苦俱行及意界、意識界之善、不善、無記——如是為十種意處。
[P.72]此中,如何為色處耶?所有之色是四大種所造之顯色……乃至[4]……是色界——是言色處。
此中,如何為聲處[5]耶……香處耶……味處耶……觸處[6]耶?是地界……乃至……是觸界。是言觸處。
此中,如何為法處耶?是受蘊、想蘊、行蘊與所有色之無見無對是法處所屬者與無為界。
此中,如何為受蘊耶?
一種受蘊——是觸相應。
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十種受蘊。
……乃至……如是為多種受蘊。
是言受蘊。
此中,如何為想蘊耶?一種想蘊——是觸相應。
……乃至……如是多種想蘊。是言想蘊。
此中,如何為行蘊耶?
一種行蘊——是心相應……乃至……。
二種行蘊——是因、非因。
三種行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十種行蘊。
……乃至……如是為多種行蘊。是言行蘊。
此中,如何色之無見無對是法處所屬之物耶?即女根……乃至[7]……[A1]摶食。是言色無見無對是法處所屬者。
[P.73]此中,如何是無為界耶?是貪滅盡、瞋滅盡、癡滅盡——是言無為界。
是言法處。
三 問分
十二處者即眼處、色處……乃至……意處、法處。十二處者幾何善?幾何不善?幾何無記?……乃至……幾何有諍?幾何無諍耶?
十處是無記,二處是善、不善、無記。十處是不可言樂受相應或苦受相應或不苦不樂受相應;意處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法處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不可言樂受相應或苦受相應或不苦不樂受相應。十處是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二處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五處是已取順取,聲處[8]是不已取順取,四處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二處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十處是不有雜染雜染。二處是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不雜染。十處是無尋無伺;意處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法處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不可言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P.74]無尋無伺。十處是不可言喜俱行或樂俱行或捨俱行;二處是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不可言喜俱行或樂俱行或捨俱行。十處是非見非修所斷,二處是見所斷、修所斷、非見所斷非修所斷。十處是非見非修所斷因,二處是見所斷因、修所斷因、非見非修所斷因。十處是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二處是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十處是非有學非無學,二處是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十處是小,二處是小、大、無量。十處是無所緣;二處是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不可言小所緣或大所緣或無量所緣。十處是中,二處是劣、中、勝。十處是不決定,二處是邪性決定、正性決定、不決定。十處是無所緣;二處是道所緣、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所緣或道因或道增上。五處是已生、可生,不可言不已生;聲處是已生、不已生,不可言可生;五處是已生、不已生、可生;法處是已生、不已生、可生,不可言已生或不已生或可生。十一處是過去、未來、現在;法處是過去、未來、現在,不可言過去或未來或現在。十處是無所緣,二處是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P.75]在所緣,不可言過去所緣或未來所緣或現在所緣。〔十二處〕是內、外、內外。十處是無所緣;二處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不可言內所緣或外所緣或內外所緣。色處是有見有對,九處是無見有對,二處是無見無對。
十一處是非因,法處是因、非因。十處是無因,二處是有因、無因。十處是因不相應,二處是因相應、因不相應。十處是不可言以因為有因或以有因為非因;意處是不可言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不可言以有因為非因,法處是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不可言以因為有因或以有因為非因。十處是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或以因相應為非因,意處是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不可言以因相應為非因,法處是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或以因相應為非因。十處是非因無因;意處是非因有因、非因無因;法處是非因有因、非因無因,不可言非因有因或非因無因。
十一處是有緣,法處是有緣、無緣。十一處是有為,法處是有為、無為。十一[P.76]處是無見,色處是有見。十處是有對,二處是無對。十處是色,意處是無色,法處者即色、無色。十處是世間,二處是世間、出世間。〔十二處〕是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十一處是非漏,法處是漏、非漏。十處是有漏,二處是有漏、無漏。十處是漏不相應,二處是漏相應、漏不相應。十處是不可言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意處是不可言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不可言以有漏為非漏;法處是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為有漏或以有漏為非漏。十處是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意處是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以漏相應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相應為非漏;法處者即以漏為相應、以漏相應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十處是漏不相應有漏,二處是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不可言漏不相應有漏或漏不相應無漏。
十一處是非結,法處是結、非結。十處是順結,二處是順結、不順結。十處是結不相應,二處是結相應、結不相應。十處是不可言以結為順結,以順結為非結;意處是不可言以結為順結,以順結為非結,不可言以順結為非結;法處是以結為順結、以順結為非結,不可言以結為順結或以順結為非結。十處是不可言以結為結相[P.77]應或以結相應為非結;意處是不可言以結為結相應,以結相應為非結,不可言以結相應為非結;法處是以結為結相應、以結相應為非結,不可言以結為結相應或以結相應為非結。十處是結不相應順結;二處是結不相應順結、結不相應不順結,不可言結不相應順結或結不相應不順結。
十一處是非繫,法處是繫、非繫。十處是順繫,二處是順繫、不順繫。十處是繫不相應,二處是繫相應、繫不相應。十處是不可言以繫為順繫,以順繫為非繫;意處是不可言以繫為順繫,以順繫為非繫,不可言以順繫為非繫;法處是以繫為順繫、以順繫為非繫,不可言以繫為順繫或以順繫為非繫。十處是不可言以繫為繫相應或以繫相應為非繫;意處是不可言以繫為繫相應,以繫相應為非繫,不可言以繫相應為非繫;法處者即以繫為繫相應、以繫相應為非繫,不可言以繫為繫相應或以繫相應為非繫。十處是繫不相應順繫,二處是繫不相應順繫、繫不相應不順繫,不可言繫不相應順繫或繫不相應不順繫。
[P.78]十一處是非暴流……乃至……非軛……乃至……非蓋,法處是蓋、非蓋。十處是順蓋,二處是順蓋、不順蓋。十處是蓋不相應,二處是蓋相應、蓋不相應。十處是不可言以蓋為順蓋,以順蓋為非蓋;意處是不可言以蓋為順蓋,以順蓋為非蓋,不可言以順蓋為非蓋;法處是以蓋為順蓋、以順蓋為非蓋,不可言以蓋為順蓋或以順蓋為非蓋。十處是不可言以蓋為蓋相應或以蓋相應為非蓋;意處是不可言以蓋為蓋相應,以蓋相應為非蓋,不可言以蓋相應為非蓋;法處是以蓋為蓋相應、以蓋相應為非蓋,不可言以蓋為蓋相應或以蓋相應為非蓋。十處是蓋不相應順蓋,二處是蓋不相應順蓋、蓋不相應不順蓋,不可言蓋不相應順蓋或蓋不相應不順蓋。
十一處是非異取,法處是異取、非異取。十處是已異取,二處是已異取、不已異取。十處是異取不相應;意處是異取相應、異取不相應;法處是異取相應、異取不相應,不可言異取相應或異取不相應。十處是不可言以異取為已異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意處是不可言以異取為已異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不可言以已異取為非異取;法處是以異取為已異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不可言以異取為已異取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十處是異取不相應已異取;二處是異取不相應已異取、異取不相[P.79]應不已異取,不可言異取不相應已異取或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
十處是無所緣,意處是有所緣,法處是有所緣、無所緣。意處是心,十一處是非心。十一處是非心所,法處是心所、非心所。十處是心不相應;法處是心相應、心不相應;意處是不可言心相應或心不相應。十處是心不俱住,法處是心俱住、心不俱住,意處是不可言心俱住或心不俱住。六處是非心等起,六處是心等起、非心等起。十一處是非心俱有,法處是心俱有,非心俱有。十一處是非心隨轉,法處是心隨轉、非心隨轉。十一處是非心俱住等起,法處是心俱住等起、非心俱住等起。十一處是非心俱住等起俱有,法處是心俱住等起俱有、非心俱住等起俱有。十一處是非心俱住等起隨轉,法處是心俱住等起隨轉、非心俱住等起隨轉。六處是內,六處是外。九處是能取,二處是非能取,法處是能取、非能取。五處是已取,聲處是不已取,六處是已取、不已取。
十一處是非取,法處是取、非取。十處是順取,二處是順取、不順取。十處是取不相應,二處是取相應、取不相應。十處是不可言以取為順取,以順取為非取;意處是不可言以取為順取,以順取為非取,不可言以順取為非取;法處是以取為順[P.80]取、以順取為非取,不可言以取為順取或以順取為非取。十處是不可言以取為取相應或以取相應為非取;意處是不可言以取為取相應,以取相應為非取,不可言以取相應為非取;法處是以取為取相應、以取相應為非取,不可言以取為取相應或以取相應為非取。十處是取不相應順取,二處是取不相應順取、取不相應不順取,不可言取不相應順取[9]或取不相應不順取。
十一處是非染,法處是染、非染。十處是雜染,二處是雜染、不雜染。十處是不有雜染,二處是有雜染、不有雜染。十處是染不相應,二處是染相應、染不相應。十處是不可言以染為雜染,以雜染而為非染;意處是不可言以染為雜染,以雜染為非染,不可言以雜染為非染;法處是以染為雜染、以雜染為非染,不可言以染為雜染或以雜染為非染。十處是不可言以染為有雜染或以有雜染為非染;意處是不可言以染為有雜染,以有雜染為非染,不可言以有雜染為非染;法處是以染為有雜染、以有雜染為非染,不可言以染為有雜染或以有雜染為非染。十處是不可言以染為染相應或以染相應為非染;意處是不可言以染為染相應,以染相應為非染,不可言以染相應為非染;法處是以染為染相應、以染相應為非染,不可言以染為染相應或以染相應為非染。十處是染不相應雜染,二處是染不相應雜染、染不相應不雜染,不[P.81]可言染不相應雜染或染不相應不雜染。
十處是非[10]見所斷,二處是見所斷、非見所斷。十處是非修所斷,二處是修所斷、非修所斷。十處是非見所斷因,二處是見所斷因、非見所斷因。十處是非修所斷因,二處是修所斷因、非修所斷因。十處是無尋,二處是有尋、無尋。十處是無伺,二處是有伺、無伺。十處是無喜,二處是有喜、無喜。十處是非喜俱行,二處是喜俱行、非喜俱行。十處是非樂俱行,二處是樂俱行、非樂俱行。十處是非捨俱行,二處是捨俱行、非捨俱行。十處是欲纏,二處是欲纏、非欲纏。十處是非色纏,二處是色纏、非色纏。十處是非無色纏,二處是無色纏、非無色纏。十處是所屬,二處是所屬、無所屬。十處是不出離,二處是出離、不出離。十處是不決定,二處是決定、不決定。十處是有上,二處是有上、無上。十處是無諍,二處是有諍、無諍。
校注
[0067001] 參閱法集論五九七項。 [0067002] 參閱法集論六〇一項、六〇五項、六〇九項。 [0067003] 參閱法集論六一三項。 [0068004] 參閱法集論六一七項。 [0068005] 參閱法集論六二一項、六二五項、六二九項。 [0068006] 參閱法集論六四八項。 [0070007] 參閱法集論五九六項、六六〇項。 [0071008] 參閱法集論六五四項、六五六項。 [0077009] 原本之 upādānavippayutta-anupādāniyā ti 讀為 upādānavippayutta-upādāniya ti。 [0078010] 原本是 dasāyatanā dassanena pahātabbā,依暹羅本為 dasāyatanā na dassanena pahātabbā。【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49 冊 No. 25 分別論(第1卷-第15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