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卷第二十七 富七
七本眷屬妙者經云此諸菩薩下方空中住此等是我子我則是父。
如文。
○次釋釋中又二初正釋次釋疑。
下方者下名為底大品有諸法底三昧釋論云智度大道佛窮底當知此諸菩薩隣佛窮智度底虛空者法性虛空之寂光也從本時寂光空中出今時寂光空中今時寂光空中者不識本時者故言我經遊諸國乃不識一人地涌千界皆是本時應眷屬也。
初言法性虛空之寂光者即以下方及塔在此方虛空表寂光也此諸菩薩住下方虛空涌出[A1]已後亦住虛空此土得聞開權顯實得無生忍者亦住虛空之寂光也雖俱虛空以表寂光能住之人不無久近涌出菩薩得忍[A2]已久是故迹中始近入者不識久者。
所以無三者時節既久權轉為實但一無三或可舉一例知有三也。
(△次引迹辨異)。
從本垂迹迹中始成佛時亦有業願通應中間所化亦有四種文殊觀音調達等或稱為師或稱弟子於惑者未了。
次迹中文云文殊觀音或為師為弟子者文殊昔為妙光菩薩教化燈明八王子是八王子相次授記其最後者名曰然燈然燈既是釋迦之師妙光乃成釋迦九代祖師觀音經中釋迦過去於正法明如來所學習道法正法明如來即觀音本身故知文殊觀音並曾為師調達即是阿私陀仙具如今經如是等人卻為弟子。
(△三拂迹顯本二初正拂)。
若拂中間無非是迹則迹本可解若執迹疑本二義俱失(云云)。
(△次問答)。
問迹本相望千界塵則少增道數則多本迹法身淺深異耶答法身先滿無增無減約化緣廣狹耳問若爾初住二住化緣多少法身亦應無淺深答菩薩位未窮約實證判淺深佛位[A3]已滿但約權化有四句論廣狹(云云)問明因果等皆約迹佛指本明眷屬而召本到迹何耶答因果等法幽微難曉故約此指彼眷屬是人召證為易或可將本人示迹人或將迹法顯本法互現意耳。
問本迹相望千界塵少增道數多者三千世界地涌菩薩是本時眷屬秪云三千地皆震裂無量菩薩同時涌出若望今時迹中眷屬如分別功德品增道損生初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復千倍得聞持一界塵得辨才大千塵得不退中千小千乃至一四天下及八界塵初始發心比於涌出涌出甚少四句分別亦例前文但以久近而判本迹終不以法身深淺化緣廣狹等判也。
○八涅槃妙者。
(△初立本三初引文)。
八本涅槃妙者經又復言其入於涅槃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
(△次釋)。
(△三結)。
非實滅度者常住本寂也唱言滅度者調伏眾生也悉本時涅槃非迹涅槃。
(△次引迹辨異)。
○明迹不同中先明迹意雖復不同本無長短次或取下正明不同。
迹者大經明聲光所集始諸弟子終于蝮蠆無邊身菩薩弟子之位身量無邊豈有大師倚臥背痛此乃生身示病示滅法身無疾常存不變。
初文意中云始諸弟子終于蝮蠆等者大經列眾八十億百千比丘成就大乘第一空行六十億比丘尼皆大阿羅漢一恒菩薩二恒優婆塞三恒優婆夷四恒離車五恒大臣六恒國王七恒夫人八恒天女九恒龍王十恒鬼神二十恒金翅乃至閻浮提中一切蜂王又東方去此無量無邊恒河沙數微塵世界彼土有佛號虛空等如來告第一大弟子宜徃西方娑婆世界彼土有佛號釋迦文不久涅槃汝可持此世界香飯以獻彼佛彼佛食[A4]已入於涅槃并可禮敬請決所疑爾時無邊身菩薩即受佛教從座而起稽首遶無量匝大菩薩眾俱共發來至娑婆世界又阿闍世王及其夫人乃至視毒能殺人者蛣𧏙蝮蠆及十六惡律儀者蛣𧏙亦曰𧏙蜋爾雅云黑甲蟲食糞土也蝮者毒也爾雅云蝗子未有翅者又云廣三寸身大如臂史記云蝮螫手則斷蠆者毒蟲也左傳云蜂蠆者十年尚有毒尾末卷如婦人髮蝮字(孚目切不同福音)有人云無邊身菩薩身量無邊云何復云從彼來此應反質云既云來此云何無邊言無邊者身實有邊而名無邊如阿彌陀壽實有量而名無量若壽無量如何得有觀音補處倚臥背痛者如止觀第八記及北首臥等亦三藏佛相具如止觀第一記。
○次正明不同中二初約兩經釋相次結會兩經意同初文又二先明不同以申此經次經曰下引與大經明同初文又二先藏通次別圓初文二初略標二異。
或取析空因滅果亡明有餘無餘涅槃或取體法空因滅果亡明有餘無餘涅槃。
○次生身下更釋二別。
生身迹滅者如阿含中結業之身父母所生棄國捐王六年苦行三十四心斷結成道八十二歲老比丘身詣純陀舍持鉢乞食食檀耳羹食訖說法果報壽命中夜而盡入無餘涅槃以火闍毗[(冰-水+〡)*ㄆ]取舍利者此三藏涅槃相若釋論云六地菩薩見思[A5]已盡七地去誓扶餘習受生死身乃至上生下降一念相應慧斷習成佛可度眾生緣盡息化入無餘涅槃此通佛涅槃相也。
釋三藏中云食檀耳者長阿含第三云佛至波波城闍頭園有長者名周那請佛及比丘僧別為佛煑旃檀耳羹以世奇故獨奉於佛阿難白長者設供無福佛最後於其舍食入般涅槃佛言莫作是說長者今者獲大福利壽命色力善名生多財寶死生天上。
○次別圓中二先別次圓別中二先引地人。
若地人云緣修顯真修菩提果滿成大涅槃亦稱為方便淨涅槃。
○次正釋。
大經云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色解脫受想行識解脫乃是分段變易因盡獲常住有餘涅槃兩處陰果身盡獲常住無餘涅槃此與前異是別佛涅槃相也。
釋中云色解脫乃至識解脫至無餘者既云滅色乃至滅識即是界外析色之義故以因盡名為有餘果亡名為無餘理而言之變易因果不應分二當知為成別教義也。
大經云大般涅槃常住不變能建種種示現調伏眾生如首楞嚴廣說名大涅槃常樂我淨此與前異即圓涅槃相也。
(△次引與大經明同)。
○次經曰今日座中等者出像法決疑經與大經文同又二先列。
經曰今日座中無央數眾各見不同或見如來入涅槃或見如來住世一劫減一劫或見如來住世無量劫或見丈六身或見小身大身或見報身坐蓮華藏世界海為百千億釋迦牟尼佛說心地法門或見法身同於虛空無有分別無相無礙遍同法界虛空或見此處娑羅樹林悉是土砂草木石壁或見此處金銀七寶清淨莊嚴或見此處三世諸佛所遊之處或見此處即是不可思議諸佛境界真實法體。
○次此明下結。
此明佛身依正各有四相即前四涅槃相也。
(△次結會兩經意同)。
○次大經下會同中四初略標同次大經下正會三二經下結同從根利鈍四又數數下會明常文同。
大經與此經義同。
初如文。
大經以常住為宗迦葉初問長壽佛答中處處多顯未來常住少明先成壽命為法華[A6]已說故彼經雖一兩處說不可判為近成短命今經正明發迹顯本無量壽命為宗少說未來常住雖一兩處少說不可判為無常。
次文中言迦葉初問長壽者第三經初設三十六問初問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下文答中如長壽品作寄金譬但寄少年不寄老人長者行還索金無所既云行還故知法身常住不滅下金剛身品廣明護法持不殺戒得金剛身又經下文處處明於未來常住。
(△三結同從根利鈍)。
二經互舉利根知本常未來亦常解未來長壽亦解本來長壽其義是同。
第三可見。
又此經數數現生現滅者生非實生滅非實滅常住義顯又二萬燈明迦葉皆不說涅槃秪於法華明本常未來常彌見法華明常義顯(云云)。
第四會常中云二萬燈明等於法華明常等者二萬燈明具如序品中說法華經廣明一乘一乘即是常住也。
(△三拂迹中二先拂二初明拂之方法)。
以三義故知諸涅槃迹而非本今始入故入復出故拂中間故。
(△次斥失中二初明執迹迷本)。
此迹涅槃皆從本垂云何執迹謂言是本是不識迹本也。
(△次令識迹知本)。
若拂迹顯本則二義不迷。
(△次融通)。
非迹非本不思議一也。
○九明壽命妙中初立。
九本壽命妙者上因妙中以智慧為命此則非長非短由非長非短之慧命能為長短此中正明長短壽命。
○次引經中先引本文。
經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
○次釋。
年紀者是壽命也大小者長短也經中間處處年紀大小者約迹而懸指本也。
即引中間以擬於本。
(△次引迹辨異)。
○明迹不同中二先藏通次別圓初文二先略釋。
迹不同者三藏佛父母生身八十二盡身灰智滅畢竟不生通教佛誓願之身化緣若訖亦歸灰斷滅[A7]已不生。
○次此兩下判無法身之本。
此兩佛但齊業齊緣不得非長非短之慧命不能作長作短大小之壽命也。
○別圓中亦二先略釋。
別教登地破無明得如來一身無量身一身湛然安住無量身百界作佛亦示九界身得論年紀大小大即大乘常壽小即小乘無常之壽也圓教登住時亦如是。
○次此等下況結。
此等皆因中菩薩非常非無常能作常無常大小之壽況後心乎況妙覺乎。
(△三拂迹顯本中二初拂次融通初又二初明拂之方法此科中兼明本壽)。
如此等壽三義皆迹中因果之壽此壽皆從本地因果圓滿而垂此迹迹既如此況復本也經我本行菩薩道時所成壽命今猶未盡指於本因因壽尚未盡況本果壽。
(○二斥失二初明執迹迷本次令識迹知本)。
若執迹則不知本今拂迹則識本。
(△二融通)。
亦識不思議一也。
○十釋利益妙者亦初略立利益上句立下句釋。
十釋本利益妙者文云皆令得歡喜歡喜即利益相。
(△次舉迹顯本)。
若迹中三乘共十地別十地開權顯實按位妙入位妙如是等益乃至聞壽命增道損生皆是迹中益也乃至中間權實之益亦是迹益以迹望本本亦應有偏圓利益所以下方菩薩皆住虛空者皆居寂光本益也。
次若迹下明迹不同者今此略列具足應如前文七益十益者是言乃至增道等者約經雖是本門既是今世迹中指本名為本門故知今日正當迹中利益乃至本成[A8]已後俱名中間中間顯本得利益者尚成迹益況復今日以迹下重舉本益之相本文既狹亦擬迹而知本。
(○此科是第五廣解總結之文)。
○故本本下明相顯融即。
故本本以垂迹借迹以知本不復具記也。
第六約三世料簡者文云如來自在神通之力如來大勢威猛之力如來師子奮迅之力即是三世益物之文。
○次若過去下釋。
若過去最初所證權實之法名為本也從本證[A10]已後方便化他開三顯一發迹顯本者還指最初為本中間示現發迹顯本亦指最初為本今日發迹顯本亦指最初為本未來發本顯迹亦指最初為本。
○三三世下結結中二先法。
三世乃殊毗盧遮那一本不異。
○次譬。
如百千枝葉同趣一根(云云)。
(△次問答料簡)。
問現見無量佛悉是釋迦分身為當猶有餘佛餘佛復有分身不答普賢觀云東方有佛名曰善德彼佛亦有分身諸佛若爾亦有諸佛諸佛亦有分身又神力品云彈指謦欬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彼佛四眾遙伸供養所散諸物從十方來譬如雲聚遍覆此間諸佛之上故知有諸佛諸佛亦有分身也。
次問答中初如文。
問三世諸佛皆有分身者云何復言多寶如來全身不散如入禪定若全身不散云何復言遊於十方證法華經二意云何通。
第二問者若言諸佛皆有分身多寶亦在諸佛之數應有分身何故云全身不散即是重難若全身者何故復云處處聽經。
答釋論解念佛中云多寶無人請說法便入涅槃後化佛身及七寶塔證法華經若從論釋乃是化作全身非無分身也師云若言不得說法那告四眾我滅後起一大塔非都不說法應是不說法華故發大誓願不碎生身之骨全身不散出證圓經如入禪定者表於不滅出證常經表於不偏不偏不滅圓常義顯口唱真淨大法真是常略舉二德我樂可知鈍者讀文猶自不覺也。
答中先引大論解八念中初念佛中云既云化身即是分身師云去引南岳釋依按經文文云臨滅度時告四眾言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出證經時全身在於塔中以誓願力處處聽經準南岳釋多寶滅後全身不分不分者不同碎身舍利耳未妨諸佛亦有分身從如入去兼明法華是圓是常口唱下明具四德以證常真淨大法者真是常德淨是淨德既有常淨豈無我樂故云二德可知多寶全身尚徧十方故知諸佛亦有分身鈍者讀文猶尚不覺者不覺此經具足四德謬判法華不明常住以是而言古今咸鈍。
○次問答中問諸佛顯本。
問三世諸佛皆顯本者最初實成若為顯本。
問如文。
答不必皆顯本今作有義者最初妙覺指初住為本若初住被加作妙覺亦指初住為本初住之前豎無所指橫有體用即指體豈非本耶又發願故說壽長遠如文(云云)又解最初之佛雖無長遠[A11]已今權實等本迹之可顯而有體用教行理教事理等本迹之可顯(云云)若作無義若最初始成佛既始得本未論垂迹無久迹可發無久本可顯(云云)若久成佛如釋迦之例以東方為譬若久此者即以四方為譬又久者十方為譬若近此者則減東方為譬若都無者則無所譬(云云)。
答中最初妙覺指初住為本者最初得故若初住位被加作妙覺佛亦指初住以為實本準淨名䟽應作四句謂本下迹高本迹俱下初住唯得此之兩句夫論迹者約有本說本為法身迹為八相初住之前無法身本故不得論本高迹下仍有過上又不得論本迹俱高若本迹俱高及本高迹下妙覺唯得此之二句妙覺極位更無過上故無本下迹高及本迹俱下二住[A12]已上等覺[A13]已還皆具四句二住迹現為初住初住是迹即本高迹下二住現為三住三住是迹即本下迹高二住現為二住以望初住即本迹俱高望於三住即本迹俱下今文正當本下迹高若云初住之前豎無所指以體為本以用為迹此本迹俱下句也若準此意一切諸佛皆悉顯本又發願故於初住中說壽長遠初住實壽亦復無量故言發願說壽者但得法身必得長壽有緣機熟說遂昔願(云云)從又解最初之佛者即妙覺身中自將體用以為本迹此是本迹俱高句唯闕本高迹下一句。
問若實初成無久本可顯云何經言是我方便諸佛亦然答雖無長久之本若須用方便者佛有延促劫智能演七日為無量劫義(云云)。
問佛若有久成始成有發迹不發迹亦應有開三顯一不開三不顯一耶答若菩薩聲聞共為僧者則有開三顯一若純菩薩為僧者何須開顯耶。
問若不開三顯一五佛章云何。
問中云五佛章云何者如方便品廣開顯中約五佛章皆云亦以無量乃至皆為一佛乘故若爾一切諸佛無不開顯。
答同是聲聞菩薩共為僧出五濁世可如此出淨土佛則不然。
答意者佛亦不應一切開權經言一切約出穢土開顯者說耳。
問破十麤顯十妙則無明惑盡一實理彰今更破迹妙為麤顯本為妙破何惑顯何理答無明重數甚多實相海深無量如此破顯無咎。
又問若爾還以妙破妙所破之妙妙而更麤亦應還以麤破麤所破之麤例更是妙所破四住例亦應妙。
又問若爾還以妙破妙至例亦應妙者前文既以本妙破於迹妙迹妙成麤從亦應去並難迹妙被破既其成麤所破十麤亦應成妙從所破去又以四住重例難云麤是所破既得成妙四住煩惱亦是所破亦應成妙。
答就頓明義秪四住即是於妙況破四住智寧非妙耶。
次答文中重引四住之難以況初難若約頓義四住即妙應如所問況四住智去況出初難四住麤惑尚乃成妙況復生滅無生滅智而非妙耶。
又問若爾但有頓義應無漸義答若分漸頓漸之能所俱麤頓之能所俱妙(云云)。
問中間有偏圓權實而同稱是權者亦應同稱為偏耶。
次問意者本成[A14]已後中間垂迹偏圓權實同稱權者以是迹故故皆是權權即是偏亦可悉皆稱為偏耶。
答通義則爾別義不然偏圓約法法則[A15]已定故偏非圓圓非偏權實約教迹中施設同皆是假故就假論權耳。
次答別義者不例法既以定在本在迹定偏定圓教則不爾在本則權實俱本本故是實在迹則權實俱迹迹故名權偏圓乃至體用亦爾法則[A16]已定不可在本體用名體在迹體用俱用若教所說在本則體用俱實在迹則體用俱權當知體用等亦得是法事理理教教行準此可知故下文云本中事理先得為妙迹中事理始得為麤餘教行等例之可見。
問既有帶麤妙復有不帶麤妙亦應有帶妙麤不帶妙麤答此應四句帶麤妙即別教也不帶麤妙即圓教也帶妙麤即通教也不帶妙麤即三藏也又帶麤妙如通不帶麤妙如圓亦帶麤亦不帶麤如別非帶非不帶如圓接別如圓別接通又約五味麤不帶妙如酪妙不帶麤如醍醐亦帶麤亦不帶麤如生熟酥非帶麤非不帶麤如乳(云云)。
四句者別帶地前麤而證道是妙圓如文帶妙麤者兼通於中故也又釋者帶麤妙者從通中來故亦帶亦不帶者帶地前而不帶通藏非帶非不帶者非帶藏通非不帶別二教接通亦爾非帶三藏非不帶通次五味中第三句者方等前三帶後一不帶般若準知第四句者非帶藏通非不帶別。
問二麤既不同那忽同呼為麤答事有淺深故為二俱非妙理故同是麤。
問二麤既不同者問藏通答中言事有淺深等者通即而藏不即。
問應帶方便實不帶方便實答例。
問帶方便實等者問別圓教也俱顯中道而別帶圓不帶。
問亦應有帶二一不帶二一答例通論本迹秖是權實別論高下宜用本迹橫論真偽宜用權實本迹約身約位權實約智約教(云云)。
次問帶二一等者亦問別圓地前以為帶二次通論下雖不酬問而廣分別者一一句並是答而略於問耳。
問本地十妙約六重本迹攝屬何耶。
問本地等者卷初六重本迹今十妙屬六中何重耶。
答非[A17]已今非中間乃是體用教行理教等共論十妙也。
答中云乃是等者卷初[A18]已分此乃重問何者初云本地五重為本中間今日為迹既本地五雙屬本不知五雙如何對本故更問之今答文復含但云共論十妙若爾事理理教教行秖是因權實體用秖是果家之用果必有體故也用即感應神通說法說法所被即成眷屬利益壽命涅槃還是果上法耳故不別敘但云共論。
○第七判麤妙中二先以本對迹相望判之次又迹中下約前六門以判。
第七判麤妙者若迹中已得十麤為麤十妙為妙未開十麤為麤開十成妙具如前說迹中若待麤妙若開麤妙此妙不異本妙而言始得始得為麤本中先成若麤若妙若開麤妙亦不異迹妙而是先得先得稱妙。
初文者若不先將迹門開顯且判麤妙與本所證更無差別如何得知迹中之妙不及本麤以不約開顯待絕等判但約久遠實成以論故中間今日若麤若妙皆非先得是故先得麤亦名妙中間今日妙亦成麤。
○次又約六重判者前但開顯久近等展轉束判已竟應更於開顯久近等中細判六門迹麤本妙於中三先釋。
又迹中事理始得為麤本中事理先得為妙迹中理教教行體用權實等亦如是。
○次況。
又若未發迹顯本者但解迹中事理之麤妙終不能解本中之事麤況解本中之理妙彌勒尚不達何況餘人。
○三若發下亦明本迹六門相顯相融之相及不思議一等於中二先約事理一雙略釋。
若發迹中之事理即顯本中之事理亦知由本中之事理能垂迹中之事理迹既由本則本妙迹麤既有本迹之殊故言麤妙妙理則非迹非本不思議一也。
○次五雙例知。
理教教行體用權實[A19]已今等亦如是。
又言[A20]已今者即是昔日[A21]已得[A22]已今為本今日中間所對[A23]已今為迹中間節節皆有五味教故故四味及以迹門為[A24]已開長遠壽為今故使已今亦論今昔麤妙故也。
○次明權實中三先本迹相對為權實以判迹中權實為權本地權實俱妙以久成故次復次下更約本迹相望論自行等三則本自迹他本迹相對為一自他三復次下更約本迹各有三義以明理同約事則知本中施麤亦妙迹中開廢猶麤理無麤妙初文中意具如判麤妙文意於中又二先正明。
第八明權實者照迹中十麤之境為權照迹中十妙之境為實乃至中間三世所照十麤之境為權十妙之境為實若權若實悉皆是迹迹故稱權如是中間無量無量不可說節節權實餘經尚無中間一番之權況一番之實尚無中間一番權實況無量番尚無中間權實況有本地權實中間權實皆名為權本初照十麤十妙皆名為實。
○次迹權本實下明融通。
迹權本實俱不思議不思議即是法性法性之理非古非今非本非迹非權非實但約此法性論本迹權實麤妙耳但以世俗文字有去來今非謂菩提有去來今也。
二理不可思議故云法性非古今等。
(△次更約本迹相望論自行等三則本自迹他本迹相對為一自他)。
復次分別權實則有三種謂自行化他自行化他具如境妙中說本地自行所契權實二智名佛自行權實從本[A25]已來乃至鹿苑種種方便隨他意語說此二智迴轉無方名佛化他權實二智化他雖有二種皆名為權自行雖二種皆名為實是名自行化他合說權實。
次自等文則本中化他亦名為妙亦應合有不思議融通文無者略應云法性之理非自非他自他雖殊不思議一。
(△三更約本迹各有三義以明理同約事則知本中施麤亦妙迹中開廢猶麤理無麤妙)。
○第三中亦二先釋次融通結歸。
復次迹中約實施權意在於實而實意難測何者化城是權而人作實解是不識權亦不知實若廢權顯實意在於權權則易測何者既知化城一事是佛權施則遍達恒沙佛法遠通久劫方便故華嚴中明為阿鞞跋致多明事數即其義也若開權顯實者達事法[A26]已權意即息亦不離權遠求於實權即是實無復別權故言開權顯實也。
釋中又二初中言復次迹中約實施權等者然約實施權意在歸實而人多以所施之權謂為究竟故俱不識若廢權顯實意在所廢之權初欲廢之故斥此權非為究竟權是事法而人易知故一代佛教自法華前佛意恒實二乘不退始終不知及至廢權乃云汝等去來寶處在近而人咸知寶處非此此即是於寶渚之初發足[A27]已涉於脩途況復曾[A28]已行於三百指我之果即彼妙因故云易測言華嚴明阿鞞䟦致多明事數者引例釋前權易測意也一切事法無非權施如來久遠為諸眾生施設方便故恒沙佛法施[A29]已皆廢所施之權屬於事相是故事相多為不退者說即能於事達不退理又不退位高下不同若是地前行不退位但聞事數知事即理故開權顯實得入初地念不退位能達此權即是實相豈可離此別求實相為對䟦致故云初地。
迹中既有三意如此迹由本垂本亦如是本迹雖殊不思議一也(云云)。
融通如前問此中第八權實與前第七門判何殊答前以本迹判於麤妙及以六門今以權實及自行等以釋權實則本實迹權自本他迹又以開顯等轉釋權實若開迹顯本之權實方名本中之權實是故重明一理無異意在於此問迹門十妙一一妙中於一一科皆先判次開今本門中何故但有此麤妙門及以權實皆似判意而無別立開耶答此與迹門其意稍異迹門判竟義必須開何者如判中云若教若味皆前麤後妙若不開者人謂三四之外別有圓及醍醐是故開三即圓四即醍醐今本門十則不如此前廣釋十中一一皆以三義釋迹近成不同義當於麤拂迹指本義同於妙據此已是約事判開一一復言不思議一此復約理以開一切恐人不了故復於此別立兩門判前麤妙此判即開況復二文復約理開問何故迹門無理開耶答初依境開[A30]已是約理又迹門有教詮理若開於教即表理開今此本門約身約事雖開身事猶須開理本迹證殊是故皆云不思議一應知始自緫釋終至於此若拂迹指本是約事論開若以不思議融通則開事入理若不曉十門之旨將何一理冠諸一理雖同十門事別不思議一十妙恒殊差而不差斯之謂矣。
○九明利益中二先正說益次流通益初文又二初雙標。
第九利益者前明生身益次明法身益。
○次雙釋釋中二先釋次若論實道下校量初又二先釋次即是下結初又二先生身次法身生身又二先聞迹門次聞本門初聞迹門中又四先明十妙中益次明六即中益三如身子下略示其類四即是下結。
生身兩處得益迹門會三歸一開權顯實生身菩薩得利益者於十妙中得五妙益何者境妙則通一切具有乘妙則別究竟在佛感應神通說法皆是果上之益若未證果不論此益。
初文者但得智行位眷屬利益益也然須料簡智從解說故緫得之若破惑之智須甄於果位通深淺意亦如之眷屬可得極至一生修未出界義非神通餘未破無明及見思等則隨惑判釋利益同為一實益也三法屬果義可通因則依聲聞咸入初住今從極果故不通因。
(△次明六即中益)。
若於六即位中得四即益理即究竟即例如前但得名字即中智行位眷屬功德乃至分真即中智行位眷屬功德。
(△三畧示其類)。
如身子得記四眾天龍歡喜說偈云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記我等亦如是悉當得作佛。
(△四結)。
即是生身菩薩聞迹門說法得益之相也。
○次約本門中三初明十妙益。
發本顯迹說佛壽長遠觀佛三昧得大增長從此亦有生身菩薩得十妙中之五益。
○次六即益。
六即中之四益。
○三明增道損生。
損生增道(云云)。
○次法身益中為三初明益相。
從二住去至一生在皆是法身得五益。
○次何以故下明益所以。
何以故應生聞本地功德觀佛三昧轉更深廣不可稱量不比前來迹中之益何者佛境轉深功德亦大。
○三故分別下引證。
故分別功德品云佛說希有法昔所未曾聞世尊有大力壽命不可量說得法利者歡喜充遍身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羅尼。
(△次結)。
即是生法二身得益之相。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卷第二十七
音釋
(謦苦頂切欬苦愛切謦欬逆氣也)。
蛣𧏙(蛣去吉切𧏙丘良切)。
螫(施隻切蟲行毒也)。
蝮蠆(蝮方六切蠆丑邁切並毒蟲名)。
校注
【經文資訊】《乾隆藏》第 116 冊 No. 1490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第4卷-第40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7-1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乾隆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七眷屬妙中但出本相從文殊觀音至惑者未了略出迹中不同之相隨諸部中列眾之相亦可以為四相不同今初。
(△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