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卷第十五 侈五
圓五行者大經云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般涅槃此大乘是圓因涅槃是圓果。
初二如文。
舉此標如來行非餘六度通別等行前雖名大乘不能圓運前雖名涅槃過茶可說乃是菩薩之行不得名為如來一行。
三[后-口+十]中云過茶可說者別妙覺後猶有實位故可說也。
(△四正明圓行)。
○四正明中四初略立次如大論下引證三此經下引同四今依下依今經廣釋行相。
若圓行者圓具十法界一運一切運乃名大乘即是乘於佛乘故名如來行。
初如文。
○次引二文證者初大論。
如大論云從初發心常觀涅槃行道。
如文。
○次大品。
亦如大品云從初發心行生修乃至坐道場亦行生修畢竟發心二不別皆如來行意也。
文中云行生脩者大論八十先舉經云須菩提白佛菩薩云何行般若波羅蜜云何生般若波羅蜜云何脩般若波羅蜜佛言色是寂滅故色是虛誑故色不實故應行應生應修般若波羅蜜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須菩提又問行生脩為幾時佛言初發心乃至坐道場行般若波羅蜜生般若波羅蜜脩般若波羅蜜既言初後俱行生脩即圓義也故知即行時生生故復脩故經復云須菩提言次第心中應行生脩等耶佛言常不離薩婆若心不令餘念得入為行為生為脩若心心數法不行為行為生為脩有人釋云行在乾慧地生在無生忍脩在無生忍後此通意耳若準通意例別可知並非今所用。
○三引同中又三初就因果互現故義同。
此經明安樂行者安樂名涅槃即是圓果行即圓因與涅槃義同故稱如來行。
○次入室下人法互舉故義同。
入室著衣坐座悉稱如來者此就人為語涅槃就法為語即人論法如來即涅槃即法論人涅槃即如來二經義同也。
○三涅槃下次不次互現故義同。
涅槃列一行名而廣解次第五行法華標安樂行廣解圓意。
如前所會。
○四依今經中三初標次文云下略對三云何下廣釋。
今依法華釋圓五行五行在一心中具足無缺名如來行。
初如文。
○次對中二先略對。
文云如來莊嚴而自莊嚴即圓聖行如來室即圓梵行如來座即圓天行如來衣有二種柔和即圓嬰兒行忍辱即圓病行。
○次此五行下融通顯妙。
此五種行即一實相行一不作五五不作一非共非離不可思議名一五行。
既同一實五一不二故不相作五一灼然故非合其體無二故非離不見此意云何欲脩四安樂耶法華三昧行實無憑。
○三廣釋中為二初引文以釋五行次又復觀下例以五行用銷諸文初文者五行自為五文初聖行中亦三謂戒定慧。
云何莊嚴名聖行文云持佛淨戒佛戒即圓戒也又云深達罪福相徧照於一方即罪即福而見實相乃名深達以實相心離十惱亂等皆是圓戒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即是佛之定慧莊嚴故名佛聖行也。
初戒聖行中云以圓心離十惱亂者安樂行中脩止觀安樂行應離十惱亂一者豪勢謂國王王子二者邪人法謂路逆路三者兇戲四者旃陀羅五二乘六欲想七不男八危害謂獨入他家九譏嫌十畜養所離雖近能離妙故。
云何如來室名梵行無緣慈悲能為法界依止如礠石普吸莫不歸趣又以弘誓神通智慧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故以如來室為梵行云何如來座為天行第一義天實相妙理諸佛所師一切如來同所栖息文云觀一切法空不動不退亦不分別上中下法有為無為實不實法故如來座即天行。
天行中言觀一切空等者彼第一安樂行䟽以十八空銷十八句故知畢竟中空即是所觀即天然理也。
云何如來衣嬰兒行病行遮喧遮靜故名忍辱雙照二諦復名柔和文云能為下劣忍于斯事即脫瓔珞著弊垢衣即同病行方便附近即同嬰兒行。
次嬰兒病行中忍惡名病柔和名嬰兒遮喧遮靜等者喧靜譬二諦二諦望中猶名為辱中忍能遮故云忍辱辱即病也文云下重引文證二行言能為下劣等者能為二乘下劣不弊不淨垢衣故云忍于斯事方便附近同其事業即是同二乘小善也。
○次以五行用消諸文者並是初地所用所證所照法門又為二初正消初地諸法次消前來諸境初文又二初正消次若漸引下與別對辨初文又為三初消十界次又一心下消三諦三昧三又如來下消慈悲破有初文二釋結。
又復觀十法界寂滅即如來座名天行拔九法界性相故起悲與一法界樂故起慈即是梵行柔和照善性相即同嬰兒照惡性相即同病行又照善性相即戒寂照即定慧即是聖行。
初文者十界皆理故是天行九界猶苦故起悲唯佛界樂故起慈同九惡示九善名病兒兩行聖行可知。
當知一心照十法界即具圓五行。
當知秪是一心十界即空假中五行具足。
○次消三諦三昧又二先正對五行次以三諦以對二十五有過患。
又一心五行即是三諦三昧聖行即真諦三昧梵嬰病即俗諦三昧天行即中道王三昧。
初文者次第行中既至初地成王三昧今一心中亦三昧具足。
又圓三三昧圓破二十五有即空故破二十五惡業見思等即假故破二十五無知即中故破二十五無明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故名如來行。
次消自行圓破二十五有過患者故能於一心中圓破眾生二十五有能令眾生所見不同雖復不同不出三諦。
○三消慈悲破有中皆有引經對釋可知。
又如來室冥熏法界慈善根力不動真際和光塵垢以病行慈悲應之示種種身如聾如瘂說種種法如狂如癡有生善機以嬰兒行慈悲應之婆和木牛楊葉有入空機以聖行慈悲應之執持糞器狀有所畏有入假機以梵行慈悲應之慈善根力見如是事踞師子牀寶几承足商估賈人乃徧他國出入息利無處不有有入中機以天行慈悲應之如快馬見鞭影行大直道無留難故無前無後不並不別說無分別法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圓應眾機如阿脩羅琴。
言示種種身至如癡者病行同惡始從阿鼻乃至等覺一品無明皆名病行能於其中現極惡身故云如聾如瘂說極惡法故云如狂如癡言踞師子牀等者圓滿報身安處空理無復通別之惑亦無八魔等畏名師子牀寶几承足者定慧為足實諦為几即無生定慧依真如境也經又云婆羅門者八地[A1]已上剎利者七地已還居士者凡夫商估者諸菩薩等現於三土此往他方他方來此出入者二而不二是入不二而二是出又不二而二是入二而不二是出又無量還一為入一中無量為出應釋出所以(云云)。
(△次與別對辨)。
○次對教以明機見別故令法不同故與圓對辨。
若漸引入圓如前所說若頓引入圓如今所說入圓等證更無差別為顯別圓初入之門慈善根力令漸頓人見如此說(云云)。
入圓等證者前文漸引今明頓入教道雖有初地之殊證道無別同成一圓為顯別圓初入之門者地前仍存權說故立前後二文依前則次第脩於二觀依後則三觀圓脩有此不同故成二別。
○次消前來諸境智者亦應消前增數等行文無者略亦可已在五行中收今始從因緣終至一諦前諸境智若開顯[A2]已同成一法故今明行還消前來諸境諸智對今不可思議之行一行一切行令使同與境智俱成一切行一行。
又圓五行即是四種十二因緣智行不思議識名色等清淨即戒聖行行有等清淨即定聖行無明愛等清淨即慧聖行十二支寂滅又無前三種十二緣即天行能同前三種十二因緣滅即嬰兒行同前十二因緣生即病行。
初對因緣者戒是色故以不思議色對不思議戒不思議業滅成不思議定不思議惑滅成不思議智理無異相故名天行。
又是四種四諦智行無作之道即戒定慧聖行無作之滅即天行慈悲拔苦拔四種苦與四種樂即梵行直悲即病行直慈即嬰兒行又是七種二諦智行圓真方便即是聖行圓真之理即是天行悲七俗慈七善即梵行同七俗即病行同七真即嬰兒行。
圓真聖行者且以畢竟空邊名聖行也即空即中故云圓真之理。
又是五種三諦智行俗諦中善是戒聖行真諦中禪是定聖行真諦慧即慧聖行中諦是天行拔五俗苦與五真中樂是梵行同五俗是病行同五真中是嬰兒行。
俗諦中具一切法且取善邊屬戒聖行攝真諦中禪意亦如是餘文細思對之可見。
又是一實諦智行一實諦有道共戒定慧即聖行一實境即天行同體慈悲合說即梵行各說即病行嬰兒行。
○次約觀心中為七初明來意次即觀下正釋三初心下稱歎即五品位四初心下況歎五地持下引地持釋入位相六當知下結位七是為下辨異。
觀心圓五行者上來圓行不可遠求即心而是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
即觀心性名為上定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五行三諦一切佛法即心而具。
初心如此行如來行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隨方向禮至處起塔[A3]已有全身舍利故。
初心尚爾況似解耶況入住耶。
初二三四如文。
(△五引地持釋入位相)。
地持云從自性禪發一切禪一切禪有三種一現法樂禪即實相空慧中三昧也二出生一切種性三摩跋提二乘背捨除入等即真三昧也三利益眾生禪即俗三昧也。
五引地持中云自性等者九種大禪自性居初於此禪中能發第二一切禪也自性位在地前一切禪位在初地三昧具足三昧是總行五行是別行五行皆依三諦三昧故至初地三昧滿也言現法樂者現受法性之樂種種事禪同一真性故云種性三摩跋提利生屬俗故引此文證三諦也。
(△六結位)。
當知五行三諦於一切禪中皆悉成就即初住分位入此位時無非佛法。
(△七辨異)。
是為圓心之行豈與前五行次第意同。
(○判開)。
○次當知次第下判。
當知次第為麤一行一切行為妙即相待意也。
○三若開下開。
若開麤顯妙無麤可待即絕待行妙意也。
還望次第若判若開此中無可開也。
(△次料簡釋疑列科在前卷三下四十一紙)。
問法華開麤麤皆入妙涅槃何意更明次第五行耶答法華為佛世人破權入實無復有麤教意整足涅槃為末代凡夫見思病重定執一實誹謗方便雖服甘露不能即事而真傷命早夭故扶戒定慧顯大涅槃得法華意者於涅槃不用次第行也。
次料簡中言扶戒定慧者事戒事定前三教慧並為扶事法故具如止觀對治助開中說今時行者或一向尚理則謂[A4]已均聖及執實謗權或一向尚事則推功高位及謗實許權既處末代不思聖旨其誰不墮斯之二失得法華意則初後俱頓請揣心撫臆自曉沈浮。
○第四位妙為四初明來意次但位下略敘諸位權實三今經下略述今經四小草下依經廣解。
第四明位妙者諦理既融智圓無隔導行成妙三義[A5]已顯體宗用足更明位妙者行之所階也。
初文中言體宗用足者境體也行宗也智用也。
但位有權實布在經論若成論毗曇判位言不涉大地攝等論判位別敘一途義不兼括方等諸經明位瓔珞[A6]已判淺深般若諸經明位仁王盛談高下而未彰麤妙。
次文中言地攝等論別敘一途者此等多是別教一門義不兼於大小方等諸經明位委悉不及瓔珞般若諸經明位委悉不及仁王然瓔珞偏存別門仁王多在圓別及含通意而並不明辨位之意尚不辨麤妙何況論開故知但是當味明義而不辨於始終位意所言意者諸教何故權實不同諸味何故增減差異謂施開廢等即其意也。
(△三畧述今經)。
○三今經者先略敘意次略屬對。
今經位名不彰而意兼小大粗判權實然梵文不盡度本經必有。
初中今經明位雖即不及彼之二經明位似細而今經義兼大小及開判等則諸經未明何者如序天雨四華方便開示悟入譬喻遊於四方化城五百由旬並迹門實位也草菴化城三草二木並迹門權位也分別功德始從無生即初住也乃至一生即等覺也此亦本實位也菴城被廢唯存渚宅草木並依一地一雨此是會諸權位咸歸一實故云粗判權實文不盡度者相傳云西方法華布一由旬。
○次屬對中二初引經。
今藥草喻品但明六位文云轉輪聖王釋梵諸王是小藥草知無漏法能得涅槃獨處山林得緣覺證是中藥草求世尊處我當作佛行精進定是上藥草又諸佛子專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是名小樹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無量億百千眾生是名大樹追取長行中一地所生一雨所潤及後文云今當為汝說最實事以為第六位也。
○次屬對。
前三義是藏中位小樹是通位大樹是別位最實事是圓位也。
(△四依經廣解)。
○四廣釋者文中自分三草二木及以一實以為六位初小草中三初略引經以立。
小草位者人天乘也。
○次辨其因果。
輪王是人主位釋梵是天主位皆約報果明位果義既有優劣當知修因必有淺深。
○三人位下正釋釋中二謂人天人中三初辨其因次下品下略明其果三皆是下重明人主。
人位因者即是秉持五戒略為四品。
初如文。
下品為鐵輪王王一天下中品為銅輪王王二天下上品為銀輪王王三天下上上品為金輪王王四天下。
次文中人位四輪者俱舍云金銀銅鐵輪一二三四洲鐵輪王一洲乃至金輪王四洲夫輪王者先行七法一給施貧乏二敬民孝養三四時八節以祭四海四時修忍辱五六七除三毒然後沐浴受齋發誓等次神寶自應等人主秪是福中之最為福之最故報為人主。
(△三重明人主)。
皆是散心持戒兼以慈心勸他為福故報為人主飛行皇帝四方歸德神寶自然應也。
○次明天位自分三界諸天不同於中先略敘三界天因。
天乘位者修十善道任運淳熟通是天因加修禪定進升上界三界天果高下不同修因必深淺異也。
○次正釋釋中初四王有四十住處。
正法念云六萬山遶須彌須彌四埵有持鬘天有十住處各千由旬北四餘各二南名白摩尼能十拍手頃受三歸依不雜餘心者生此天受樂轉輪王十六倍不及一諸樂具悉從山河流出二名峻崖昔於河濟造立橋船度持戒人兼濟餘人不作眾惡果報可知西方一名果命昔於飢世守持淨戒淨身口意種殖果樹行者食之安樂充滿二名白功德昔以華鬘散佛上及塔上東方一名一切喜昔以華供養持戒人供佛自力致財買華果報可知二名行道昔見大火起焚燒眾生以水滅之果報(云云)北方四者一名愛欲二名愛境界三名意動四名遊戲林初者見他親友相破和合諍訟得生此天次昔說法會次昔以淨信心供養眾僧掃塔淨信上田次昔持信心施僧衣施一果直為作衣價愛樂隨喜次迦留波陀天此言象跡亦有十處一名行蓮華昔持戒熏心受三自歸稱南無佛所有蜂聲尚勝餘天況復餘果報耶次名勝蜂歡喜昔信心持戒有慈悲利益眾生華香伎樂供養佛塔三名妙聲昔施佛寶蓋四名香樂昔信心持戒香塗佛塔五名風行昔信心持戒施僧扇得清涼六天香風悉來熏之皆倍倍增香風尚爾況念香風隨念皆得六名散華歡喜昔見持戒人說戒時施澡缾或道路中盛滿淨水施人澡缾七名普觀昔於持戒人以善熏心於破戒人病不求恩惠悲心施安心不疲猒供養病人八名常歡喜昔見犯法者應死以財贖命令其得脫九名香藥昔於持戒信三寶大福田中施末香塗香淨心供養如法得財施[A7]已隨喜十名均頭昔見人得罪於王髲髮受戮救令得脫第三天名常恣意十住處一名歡喜峯昔救護神樹及夜叉所依樹有樹即樂失樹即苦二名優鉢羅色昔淨信持戒供養三寶造優鉢羅華池故三名分陀利昔造此華池四名彩地昔信淨心為僧染治袈裟雜色染治法服故五名質多羅此翻雜地昔以種種食施持戒不犯戒等人故六名山頂昔修造屋遮風寒令人受用故七名摩偷此翻美地昔持戒悲心質直不惱人食施道行沙門婆羅門或一日或多日或不息故八名欲境昔持戒若邪見人病施其所安故九名清涼昔見臨終渴病人以石蜜漿或冷水施病人故十名常遊戲昔為坐禪人作房舍圖畫作死屍觀故第四名箜篌天有十住處一名楗陀羅昔以園林甘蔗菴羅等果林施僧故二名應聲昔為邪見人說一偈法令其心淨信佛故三名喜樂昔施人美飲或清美水或覆泉井不令蟲蟻入行人飲之無苦惱故四名掬水昔見病苦者臨終咽喉忽忽出聲施其漿水財物贖彼命五名白身昔塗飾治補佛塔僧舍亦教人治補故六名共遊戲昔信心持戒同法義和合共故七名樂遊戲昔持戒化眾生令心淨信歡喜戒施故八名共遊昔法會聽法佐助經營深心隨喜故九名化生昔見飢饉者沒溺者而救護之十名正行昔見亡破抄掠救令得脫示嶮處正道。
略依正法念明四王住處持鬘天者俱舍云堅守及持鬘恒憍大王眾如次居四級亦住餘七山身量壽命具如俱舍世品四天王者大論云東方提頭賴吒秦言持國主南方毗留離秦言增長主西方毗留波叉秦言雜主北方毗沙門秦言多聞主此四為王主四天下四級各有十住處此四十天名皆從因行而立三歸者準希有經中廣校量三歸功德云教四天下及六欲天得四果不如三歸依功德多又如增一中有忉利天子五衰相現當生猪中愁憂之聲聞於天帝天帝聞之喚來告曰汝可三歸即時如教便免生猪佛說偈云諸有歸依佛不墜三惡趣盡漏處人天便當至涅槃三自歸[A8]已生長者家還得出家成於無學文云十拍手者恐是先持性戒加爾所時受三歸依尋即命終故得此報依心不雜故得白名天勝輪王理數然耳言十六倍者從勝歸故山河流出者經中一切皆云流河乃至亦有酒河等此四十天並須委悉以其因行而消果名(云云)峻崖者河濟難度故果命者淨戒如果又種果𣗳塔福最多白為色本如華見者皆生歡喜以水滅火行慈悲道和瞋諍故愛欲說法會生善境故見淨田故動信心意令他歡喜如樂遊戲比因釋名準此可知。
次日行天遶須彌山住於宮殿外道說為日曜及星宿略說三十六億昔持七戒令得增上果風輪所持此日行等大天與二大天謂提頭賴吒毗沙門遊四天下遊戲空中受五欲樂如意自娛日行遶須彌山隨在何方山有影現人說為夜風輪持北方星輪轉不沒外道見辰星不沒謂其能持一切世間國土不知風力所為也。
日行天外道說為日曜等者外人又計北方星不沒者又立世阿毗曇有外道計大地恒去不息佛破云擲物向前物應向後又有計云地恒墜下佛言擲物向上應不至地有計星不移地自動轉佛言射應不至堋。
不殺戒生四天處不殺不盜生三十三天加不婬生燄摩天加不口四過生兜率天又加世間戒復信奉佛七戒生化樂他化兩天所持戒轉勝天身福命轉勝又隨心持戒思心勝者其福轉勝三十三天者一名住善法堂天昔持七戒堅固無嫌施四果病人父[A9]母入滅定人慈悲喜捨與怖畏壽命生善法堂天作釋迦提婆姓憍尸迦名能天主有九十九那由他天女為眷屬心無嫉妬善法堂廣五百由旬第三名清淨天燄摩天王名牟修樓陀身長五由旬百千帝釋和合所不及第四兜率陀此云分別意宮其王名刪闘率陀第五涅摩地此云自在亦名不憍樂第六名婆羅尼蜜此云他化自在色無色不復書小藥草竟。
六欲天因應具十善今云不殺乃至七戒者具受分持所持增上故得名耳世間戒者譏嫌戒也餘有諸天壽命身量等具如俱舍婆沙此為略知次位不事廣論。
○中草位中二先定人以判因果。
中藥草位者即二乘也此就習果判位。
○次正釋釋中三先破古次略示二論三廣釋有門。
舊云成論探明大乘解菩薩義此則不然論主自云今正是明三藏中實義實義者空是人師豈可誣論主耶。
此即空門明二十七賢聖斷伏之位阿毗曇有門明七賢七聖斷伏之位委在兩論。
二十七賢聖者中阿含三十福田經長者問佛福田有幾佛言學人有十八無學有九學十八者謂信行法行信解見得身證家家一種子向初果得初果向二果二果向三果三果及五種含謂中生行不行上流九無學者思進退不退不動住護慧俱俱舍文同應更撿成論。
○正釋中二先標。
今略出有門中草之位。
○次釋釋中即二乘也初聲聞中先賢次聖初賢中二先列。
初明七賢次明七聖位七賢者一五停心二別相念處三緫相念處四煗法五頂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
○次釋釋中三先釋名次功能三正釋。
通稱賢者隣聖曰賢能以似解伏見因似發真故言隣聖。
又天魔外道愛見流轉不識四諦此七位人明識四諦大經云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云云)見四諦者識屬愛四諦識屬見四諦皆能明了若解四諦則所見真正無有邪曲故是賢人相也。
功能中七賢位已於智妙中略辨今云愛見四諦者秖是愛見二惑所依雖有愛見皆屬於見具如八十八使中說。
○正釋中文自為七。
一初賢位者謂學五停心觀成破五障道即是初賢位所以者何若定邪聚眾生不識三寶四諦貪染生死若人歸依三寶解四真諦發心欲離生死求涅槃樂五種障道煩惱散動妨觀四諦今修五觀成就障破道明行解相稱故名初賢。
初五停治五障具如止觀第七對治中。
二別相念處位者以五障既除觀慧諦當能觀四諦而正以苦諦為初門作四念處觀破四顛倒若慧解脫根性人但修性四念處觀破性執四倒若俱解脫人修共四念處觀破事理四倒若無疑解脫根性人修性共緣三種四念處破一切事理文字等四顛倒善巧方便於念處中有四種精進修四種定生五善法破五種惡分別道用安隱而行能觀四諦成別相四念處位也。
言苦諦為初門者後文以支佛集諦為初門聲聞苦諦在初復初觀四念處故支佛無明居因緣首初破愛取有故。
三緫相四念處者前已別相念慧破四顛倒今深細觀慧緫破四倒或境緫觀緫境別觀緫境緫觀別或緫二陰三陰四陰五陰皆名緫相觀是中亦巧方便能生正勤如意七覺八道疾入後法故名緫相念處位也。
境總觀總者以四觀通觀四境境別觀總者於一一境四觀觀之境總觀別者以一一觀總觀四境三二類知。
四煗法位者以別緫念處觀故能發似解十六諦觀得佛法氣分譬如鑽火煙起亦如春陽煗發以慧鑽境發相似解解即喻煗又如春夏積集華草自有煗生以四諦慧集眾善法善法熏積慧解得起故名煗也即是內凡初位佛弟子有外道則無是名煗法位。
五頂法者似解轉增得四如意定十六諦觀轉更分明在煗之上如登山頂觀矚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頂法。
六忍法位者亦是似解增長五種善法增進成根於四諦中堪忍樂欲故名忍法位下中二忍皆名忍位。
七世第一法位者即是上忍一剎那於凡夫所得最勝善根名為世間第一法也上智妙中已略說竟。
煗等諸文智中已辨今明次位略知深淺仍略於彼若欲廣知應尋諸論。
○七聖者又三列位釋名正釋廣開具如婆沙俱舍今文極略足判淺深。
七聖位者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得五身證六時解脫羅漢七不時解脫羅漢通名聖者正也苦忍明發捨凡性入聖性真智見理故名聖人。
釋名中云苦忍明發捨凡入聖者至苦忍已次第無間必入初果今從後說通云聖人。
一隨信行位者是鈍根人入見道之名也非自智力憑他生解是人在方便道先雖有信以未習真信不名行行以進趣為義從得苦忍真明十五剎那進趣見真故名隨信行位也。
二隨法行位者即是利根入道之名也利者自以智力見理斷結在方便道能自用觀觀四真諦法但未發真不名為行因世第一法發苦忍真明十五剎那進趣見真故名隨法行位也。
三明信解位者即是信行人入修道轉名信解人也鈍根憑信進發真解故名信解是人證果有三謂三果(云云)證初果者第十六道比智相應即證須陀洹須陀洹此翻修習無漏成論明猶是見道數人明證果即入修道用此明修習無漏義便若見道所斷略言三結盡廣說八十八使盡七生在終不至八(云云)次明證二果即有二種一向二果向者從初果心後更修十六諦觀七菩提行現前即此世無漏斷煩惱一品無礙斷欲界一品煩惱乃至斷五品皆是於向亦名勝進須陀洹約此論家家也二果者若斷六品盡證欲界第六品解脫即是斯陀含果也天竺云薄薄欲界煩惱也次明證阿那含亦有二一向二果向者若斷欲界七品乃至八品皆名為向亦名勝進斯陀含約此說一種子也果者九無礙斷欲界若證第九解脫即名阿那含果也天竺云不還不還生欲界也復次須陀洹有三種一行中須陀洹即是向也二住果正是須陀洹也三勝進須陀洹亦名家家即是斯陀含向也斯陀含但有二種一住果二勝進勝進亦名一種子即阿那含向也阿那含亦二種一住果二勝進勝進那含斷五上分結謂色無色染等即阿羅漢向也羅漢但有一謂住果也復次超果者凡夫時斷欲界六品乃至八品盡來入見道發苦忍真明十五心中是斯陀含向十六心即證斯陀含果也若凡夫時先斷二界九品盡乃至無所有處盡後入見諦十五心名阿那含行第十六心即證那含果此名超越人證後二果也是信解雖是動根性不同謂退護思住進也若證阿那含各復有五及七種般八種般五種般者中般生般行般不行般上流般也七種者開中般為三種也八種般者五如前更有現般無色般不定般(云云)。
三結八十八使七生如止觀第六記中般為三者謂速非速久住準俱舍論總為九種謂三各分三謂中生上流也有行無行生色界已方般涅槃並生般攝言中三者謂速非速經久如迸火星以喻三義思之可知並於中陰論速非速等生有三者一生約速立二有行約非速立三無行約經久立並生色界已論速等也上流三者一全超約速立二半超約非速立三徧沒約經久立從色初至色末始終有此三人不同如是三九由業惑根異言業異者造順現業成中般造順生業成生般造順後業成上流般言惑三者下品惑成中般中品惑成生般上品惑成上流般言根別者上根中般中根生般下根上流般。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卷第十五
音釋
(平義切鬄也)。
堋(蒲庚切音彭射埒也)。
戮(力竹切刑也)。
箜篌(箜苦紅切篌胡鉤切)。
矚(朱欲切視也)。
校注
【經文資訊】《乾隆藏》第 116 冊 No. 1490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第4卷-第40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7-1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乾隆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次明圓五行中二初約教次觀心初文又四初引經立行次此大下判因果三舉此斥偏四若圓行下正明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