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卷第十三 侈三
定聖行者略為三一世間禪二出世禪三上上禪。
○釋中三釋判開釋中自三初釋世禪又自為二初列。
世禪復二一根本味禪隱沒有垢無記二根本淨禪不隱沒無垢有記。
○次釋釋中初根本味中先總釋次別釋初文二先釋總名次釋通體初又三初釋名。
根本者世出世法之根本也。
○次大品下引證。
大品云諸佛成道轉法輪入涅槃悉在禪中。
○三若能下功能。
若能深觀根本出生勝妙上定故稱根本也。
若能深觀根本等者此[A1]已明開權之始見禪實相乃名深觀此本菩薩聖行得作此說無觀慧者尚無念處況生妙定。
○次隱沒下釋通體。
隱沒者闇證無觀慧也有垢者地地生愛味也無記者境界不分明也。
通論禪體無念處觀故地地須忻猒故所證不分明故。
(△次別釋)。
○次正釋中二先標三品次初脩下釋。
此有三品謂禪也等也空也即十二門禪也。
初文言禪也等也者禪謂四禪等謂四等即四無量空即四空。
初修方便當善簡風喘明識正息安徐記數莫令增減若數微細善解轉緣調停得所當證前方便法或麤細住皆有持身法起進得欲界定或未到定八觸發動五支成就是發初禪大論云已得離婬火則獲清涼定如人大熱悶入冷池則樂(云云)若欲進上離下者凡夫依六行觀佛弟子多修八聖種行者於初禪覺觀支中猒離覺觀以初禪為苦麤障二法動亂定心故苦從二法生喜樂故麤二法翳上定故障二禪異此名勝妙出緫而言之一知過不受著二訶責三析破得離初禪是修二禪相善巧攀猒則內外皎然與喜俱發四支成就故論云是故除覺觀得入一識處內心清淨故定生得喜樂(云云)二禪中既離覺觀不得作方便出定時修習猒下進上亦有六行如棄初禪方法(云云)爾時泯然不依內外與樂俱發五支成就故論云由愛故有苦失喜則生憂離苦樂身安捨念及方便(云云)欲猒下進上亦有六行如前(云云)善修故心豁開明出入息斷與捨俱發空明寂靜四支成就若能知樂患見不動大安憂喜先已除苦樂今亦斷(云云)。
此中明禪乃是菩薩定聖行法故須明脩不同止觀但辨發得略明相者示發不迷今文脩相亦具在脩證中始從根本乃至無漏又今定聖行亦不須辨理定之相謂非漏非無漏等義在慧聖行故故今出世亦且辨觀練熏脩初數息依婆沙其相具如止觀第七記言轉緣者依細心中轉麤入細麤細住前之方便也六行者猒下苦麤障攀上勝妙出忻三猒三各隨用一展轉皆以自地為下猒自地故名為猒下八聖種者具如止觀第六記二法動亂者覺觀二法也一知過不受二訶責者知覺觀是妨亂之法故云知過既知過[A2]已應求勝定如何以此二法為妙是為訶責即以四句撿之名為破析若脩根本亦不須識三假四句但滅壞覺觀亦名破析內外皎然者內謂定法外謂欲身一識處者既離覺觀得入二禪與內淨相應即以內淨為一識處不依內外者內謂內淨外謂覺觀若能知樂患者知第三禪樂過患也見不動大安者得第四禪也憂喜先已除者喜在第二得第三時已離憂喜故云先除苦樂今亦斷者樂在第三今得第四則離第三。
○次脩四等言四無量四法平等於中二先標脩意。
行人既內證四禪欲外修福德應學四等此有通修別修。
○次釋釋中三先明處所。
通修者大論云是慈在色界四禪中間得修此語則通別修者初禪有覺觀分別修悲則易喜支修喜易樂支修慈易一心支修捨易復次初禪修悲易二禪修喜易三禪修慈易四禪修捨易此則修四無量定之處所也。
○次辨脩相。
復次修時緣前人離苦得樂歡喜平等之相而入定。
○三發時下隱沒等。
發時內得喜樂平等之法外見前人離苦得樂或內得外不見或外見內不得分別邪正(云云)。
廣明在脩證及阿毗曇如止觀第九略記。
○次四空處為五先標脩意。
行人欲出色籠修四空定。
○次滅色下略出定體。
滅色存心心心相依故名四空。
○三方便者下明脩相。
方便者須訶色是苦本飢渴寒熱色為苦聚讚空為淨妙離諸逼迫過一切色與空定相應不苦不樂倍更增長於深定中唯見虛空無諸色相心無分散。
○四復次下明所離相。
復次得空定故出過色界故名過一切色相空法持心種種諸色不得起故名滅有對相已得空定決定能捨色法不憶戀故名不念種種色相(云云)。
○五指廣。
訶下攀上皆有方便委在禪門(云云)。
○根本淨禪有三者問止觀中明根本淨禪何故無六妙門答此六妙門非發得相是故彼無言三根者明此三法所被之人非關發得正明脩相故今明之如欲界散地屬慧性故上界諸禪屬定地故自下升上皆能發者名定慧等於中三先結前總標次列三釋。
根本味禪竟根本淨禪不隱沒無垢有記與上相違。
初文中云相違者謂暗證不暗證等三相違故也。
(△次列)。
此又三品謂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等也。
(△三釋)。
○次釋中初釋六妙為四初釋名次對餘二以明行相三若廣下功能四正釋。
涅槃是妙此六能通故言六妙門。
初如文。
○次行相中二初標。
此三法為三根性。
○次釋釋中二先便宜次略指對治。
慧性多為說六妙門此一一門於欲界中即能發無漏若定性多為說十六特勝故下地不發無漏上地禪滿乃能得悟定慧性等為說通明通明觀慧深細從下至上皆能發無漏。
慧能斷惑故能發無漏若定性多徧脩諸定方能斷惑。
此是隨機之說若作對治則復別途(云云)。
次若作對治復別途者具如禪門。
(△三功能)。
若廣明修習則攝一切諸禪今但次第相生一轍豎意。
若廣明脩習等者大小偏圓皆習此定但方便各別期心不同次第亦別故一一禪攝一切禪今但次第故沒諸意。
○四正釋中為二初總釋次別釋初文三初略舉數次引證三示相。
修此六門修證合論則有十二法。
初如文。
佛言遊止三四出生十二。
次引證中言遊止三四出生十二者三四謂十二門禪出生十二謂六妙門脩證各六加功為脩任運為證今文存略但云遊止等若婆沙中能緣念出入息有六事不同初數有五一者滿數謂從一至十二者減數謂從三至一三者增數謂從一至三四者聚數謂出入各六五者淨數謂出入各五問先數何息答先數入息以人生時息初入故隨者觀入至咽至臍乃至脚指心皆隨至止者入至咽出至鼻心亦隨止觀者不但觀風息等亦觀四大差別之相乃至都觀五陰五相也轉者還也轉此息觀起念處觀乃至世第一也淨者苦法忍去論次文有料簡問云屬何性等答云屬慧性依於欲身通三禪三未至大論二十一云以有漏禪治欲如以毒治毒不獲[A3]已而用之今用亦爾。
(△三示相)。
即此修數證數乃至修淨證淨。
○次別釋中二先釋次佛坐下引證初文自六但釋四文餘二略無具在脩證言釋四者應為四文隨止復略初釋中先脩。
修數者行人初調和氣息不澀不滑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是名修數。
○次證。
與數相應者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心自住數息微心細是名證數若患數麤當放數修隨乃至淨亦各如是。
隨止可見。
○次釋觀中三初通標次料簡三釋。
然觀有三義一慧觀觀真二得解觀即假想觀三實觀。
通言觀者文中標三通攝一切不出此三此是通標。
○今此門意不須假想是故次簡故云初實後慧。
此中初用實觀後用慧觀。
○次脩實下釋中二先脩次證初脩中二初釋次功能釋中二先總。
修實觀者於定心中以心眼諦觀此身細微入出息相如空中風。
○次皮肉下別別中即為四文初不淨次復觀下苦次又觀下無常次復觀下無我。
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實內外不淨甚可猒惡復觀定中喜樂等受悉有破壞之相是苦非樂又觀定中心識無常剎那不住無可著處復觀定中善惡等法悉屬因緣皆無自性。
初言內外者且約三十六物分之具如止觀第九記下三悉是觀於定心皆苦無常等。
○次功能中二先別明破四倒。
如是觀時能破四倒。
○次不得下總明除我。
不得人我定何所依是名修觀。
雖四不同皆為除我故總別明之。
○次如是下證相者二先釋相次是名下結釋中亦二先正釋次心生下功能初釋中亦四即四念成也初心眼下不淨成。
如是修時覺息出入徧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身內三十六物及諸蟲戶內外不淨。
○次眾苦逼迫苦觀成。
眾苦逼迫。
○剎那變易無常觀成。
剎那變易。
○一切下無我觀成。
一切諸法悉見無自性。
○次功能中亦二先總。
心生悲喜無所依倚。
○次得下別相成故與脩中前後互列。
得四念處破四顛倒。
是名與觀相應不能具記(云云)。
佛坐樹下內思安般一數二隨等正是此禪。
○特勝通明在法界次第委釋亦如止觀第九記於中又為三初釋名。
十六特勝者釋名(云云)。
○次得名。
此從因緣得名。
○三正釋釋中二先豎次橫豎中二初正釋次觀棄捨時下功能初釋中自為十六一一皆有脩證不復別論。
修相者知息入知息出者此代數息調息綿細一心隨息入時知從鼻至臍出時知從臍至鼻隨照不亂知風喘氣為麤知息為細入麤即調令細如守門人知入知出惡遮好進澀滑輕重冷煗久近難易皆知知息為命所依一息不還即便命盡覺息與命危脆無常不生愛慢知息非我即不生見若知息長短對欲界定知息徧身對未到地除諸身行對初禪覺觀支受喜對喜支受樂對樂支受諸心行對一心支心作喜即喜俱禪心作攝即二禪一心支心作解脫即三禪樂觀無常即四禪不動觀出散即空處觀離欲即識處觀滅即對無所有處觀棄捨對非想非非想處。
(△次功能)。
觀棄捨時即便獲得三乘涅槃。
(△次橫)。
若橫論觀慧即對四念處(云云)。
○次通明中二先正釋次指廣初又二先脩次證脩中二先正明次如是下功能初脩中二先總舉三事。
通明禪者行者觀息色心三事無分別。
○次諦觀下別觀三事初文觀息次息本下觀身三觀身下觀心此中不復觀四念處故但觀三。
諦觀出入息入無積聚出無分散來無所經去無履涉如空中風性無所有。
初觀息如文。
息本依身身本不有先世妄想招今四大圍於虛空假名為身頭等六分三十六物四微一一非身。
次觀身中云四微者是所造四大謂色香味觸是四細色共為報身故名為微為地等四之所造故聲非報法不恒有故是故不論。
○三觀心。
觀身由心心由緣起生滅迅速不見住處相貌但有名字名字亦空。
如文。
○次功能。
如是觀息色心不得三性別異既不得三事即不得一切法此是修相。
如文。
○次證中二先正證次能具下功能初中初文心證次文身息證。
證者內證真諦空如觀解。
初文中云內證真諦空如觀解者如前六妙門中第四觀門所解離四顛倒。
次第通達此身色息分明亦知世間天文地理與身相應。
知天文地理等如止觀第九略記。
(△次功能)。
能具三界禪定能知非想有細煩惱破惑發真得三乘涅槃。
○次指廣。
委在禪門。
如文。
○次明出世禪先結前。
世間禪竟。
○次釋釋中三初標名數。
二明出世間禪者即有四種。
○次列。
謂觀練熏修。
○三釋釋中自四今又為三初正釋四相次明此四觀練熏脩於八背等一切諸禪三大經下結地功能初文自為四別初明觀禪又二初自列四門以結名。
觀者謂九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通稱觀禪。
九想等四通名為觀四皆觀於不淨境故。
○次行人下正釋先釋九想於中四先明觀意次必須下勸脩三隨所下能所對辨四此九下明功能。
行人為破婬火。
初如文。
(△次勸修)。
必須增想純熟。
次文者從一至九故云增想。
(△三能所對辨)。
○三能所中又二初略明能所次破六下廣明能所初文二初文能治次能除下所治亦是略明功能。
隨所觀時與定相應想定持心心無分散能除世間貪愛。
○次廣明中亦二初明所治次能脩下明能治初文三初標數次有人下釋名相三此六下過患。
破六種欲有人著赤白黃黑等色或著相貌端嚴或著威儀姿態或著語言嬌媚或著細滑肌體或著可意之人此六欲淵沉沒行者。
言六欲者如止觀第六記。
○次能治中二初通標。
能修九想除此六賊。
○次死想下別對。
死想破威儀言語兩欲脹想壞想噉想破形貌欲血塗想青瘀想膿爛想破色欲骨想燒想破細滑欲九想通除所著人欲又噉想散想除著意人。
○四功能中二初明治惑功能次雖是下明入大功能。
此九既除於欲亦薄瞋癡九十八使山動。
初文中九十八使如止觀第五記。
○次文二法譬。
雖是不淨初門能成大事。
法中云初門者九想居背捨勝處等初故云初門能成大事者菩薩聖人求大涅槃。
如海中屍依之得度(云云)。
○次八背捨中二初釋名。
八背捨名(云云)背淨潔五欲捨離著心故名背捨。
○次正明修。
修者行人持戒清淨𤼵大誓願欲成大事端身正心諦觀足大指想如大豆黑脹𭽹起此想成時更進如狸豆大更如一指大更如雞卵大次二指三四五指次觀趺底踵踝[跳-兆+尃]膝䏶臗悉見膖脹次觀右脚亦如是復當想大小便道腰脊腹背胷脅悉見腫脹又觀右胛臂肘腕掌五指又頭𩓱等從足至頭從頭至足循身觀察唯見腫脹心生猒惡復當觀壞膿爛大小便道蟲膿流出臭劇死狗[A4]己身既爾觀所愛人亦復如是內破見我外破貪愛久住觀察除世貪愛次除却皮肉諦觀白骨見骨色相異謂青黃白鴿如是骨相亦復無我得此觀時名欲界定次觀骨青時見此大地東西南北悉皆青相黃白鴿色亦復如是此是未到之相又觀骨人眉間出光光中見佛是初背捨成相如是次第乃至八背捨發相具如禪門(云云)。
如禪門止觀。
(△三八勝處)。
八勝處者初兩勝處位在初禪三四兩勝處位在二禪後四勝處位在四禪三禪樂多心鈍故不立也前背捨緣中多少不得自在是故勝處更深細觀察少多好醜悉使勝知勝見如快馬能破陣亦能自制其馬(云云)。
(△四十一切處)。
十一切處者以八色兩心更相淡入廣普徧滿轉變無礙具如禪門(云云)。
次勝處一切處並如禪門非此可具。
○次練禪者為三初立名次上來下立意三阿毗曇下辨異。
練禪者即九次第定也。
初如文。
上來雖得八禪入則有間今欲純熟令從初淺極至後深次第而入中間無有垢滓間穢令不次第者次第故名次第亦是無漏練於有漏除諸間穬故名練禪亦是均調諸禪令定慧齊平無間也。
次文云上來雖得八禪者根本味禪為一根本淨禪中有三謂妙門特勝通明觀禪有四謂九想背捨勝處一切處此四并前故成八禪此八有間故更脩九次第定令八無間上來八中唯至背捨方始具於九地自餘七門攝在背捨故練背捨則諸地無間故云令九次第無間。
(△三辨異)。
阿毗曇明熏練但言以無漏熏四禪今以無漏通練八地即是次第入無間三昧也。
○次熏禪中三初立名。
熏禪者即師子奮迅三昧也。
○次前是下辨異立相。
前是次第無間入今亦是次第無間入亦能次第無間出。
○三除麤下功能有二法二譬初一法譬除垢功能次一法譬自在功能除諸間塵得自在故。
除麤間及法愛味塵猶如師子能却能進奮諸塵土行者入出此法能徧熏諸禪悉令通利轉變自在如熏皮熟隨意作物。
○次明脩禪者又二初立名。
修禪者超越三昧也。
○次辨相。
近遠超入近遠超出近遠超住是禪功德最深故名頂禪於諸法門自在出入(云云)。
(△次明此四復練熏修于八背等一切諸禪)。
○次九次第定善入熏練背捨等者即以法華下方菩薩善入出等釋此中意於中三法譬合。
又九次第定善入八背捨奮迅善出八背捨超越善住八背捨善入出住百千三昧即此意也。
此中意者以諸禪中唯八背捨諸地具足何者根本味禪但至非想九想但見欲界依正勝處但在第三背捨一切處但在第三四五背捨唯背捨禪過非想處至滅受想故知若練背捨則兼餘禪始從初禪終至滅受想定次第而入故云善入奮迅善出者定法轉深出入自在復從初禪不假方便即入二禪如是乃至滅受想定復從滅定從上向下逆次而出還至初禪其實出入從勝為名故云善出超越善住者以心常住上下諸地故能超越逆順今從勝說故云善住是故經中地涌菩薩善入出住百千三昧即此禪也入一一禪名一三昧故云百千此觀等四名及相狀並在大品大論。
譬如畫師五彩相淡出無量色如世間果但以四大出一切五陰。
譬如畫師如世間果等者由練熏脩使背捨深細猶如淡彩由觀練等大小諸乘一切萬行從禪而生故如四大。
(△三合)。
定法亦爾但以觀練熏修出生一切神通變化無種不備。
(△三結地功能)。
○三大經下結地名以顯功能於中四初引經結名次地能下明地功能三一一禪中下結歸四是故下結得名。
大經云菩薩住禪得堪忍地地能持能生。
初二如文。
(△三結歸)。
○第三文二初總標。
一一禪中皆有慈悲誓願道品六度諸行無不具足。
○次何者下釋釋中二先明觀禪具法次例練等亦然初觀禪中二先明具三種念處次又不淨下明具四念處。
何者若於戒定中明觀慧即共念處單論觀是性念處通取戒定等境智文字等是緣念處。
初文者且指觀禪以之為定及作法戒名之為戒以得念處復得觀禪并作法戒故名為共若究竟論共必得滅定及無漏道方乃受名今此為以義立禪中諸法故對觀禪等以立共名緣中云境等者諸戒各有所對持犯等境分別智解故名為智戒定之教名為文字。
○次明此中具四念處於中二初略立念處。
又不淨觀破淨顛倒是身念處觀諸禪中心受苦樂三世內外受不可得破樂顛倒是受念處觀諸禪心以有心故造作善惡無心則無作者破我顛倒是法念處觀心生滅前後際斷破常顛倒是心念處。
○次復次下明念處具法此之念處非關報陰故一一文皆著禪心之言於中二初明橫具觀練熏脩次問諸禪下明豎具道品初文又二初正明具四。
復次八背捨觀四念處九次第定練四念處奮迅熏四念處超越修四念處。
○次二乘下斥小立名結成地相。
二乘為自滅度修此五禪成四枯念處不名堪忍地菩薩為化眾生深觀念處慈悲誓願荷負眾生成四榮念處是摩訶衍名堪忍地也。
言五禪者世根本禪及觀等四故知菩薩以大悲願熏根本禪亦成四榮況復熏等耶。
○三問下料簡。
問無色無身云何具四念處。
問如文。
○答中又三初引二論明有無次引證三結難初又二初正引論文次舉況。
答毗曇云無色有道共戒戒是無作色以無漏緣通故此戒色隨無漏至無色也成論人云色是無教法不至無色舍利弗毗曇云無色有色。
初言無漏緣通者通九地也既通九地豈隔無色。
○當知下引小況大。
當知小乘明義即有兩意。
小乘尚云無色有色故知始自根本諸位乃至觀練等四無不具四念處。
(△次引證)。
○次引大經證無色有色。
大經云無色界色非諸聲聞所知。
(△三結難)。
○第三結。
若爾四念處通無色亦復何妨。
如文。
○次明念處豎具道品中二初問。
問諸禪中但得明念處尚無正勤云何具道品。
○次答答中二先明念處具次以煗等例初文二先略立。
答約位為言念處無後品修行為義念處具道品也。
○次引論示相又二先示。
大論云初修善有漏五陰於有為法中得正憶念即念處智慧也四種精進即是正勤定心中修名如意足五善根生名為根根增長名為力分別道用名為七覺安穩道中行名八正道。
○次初善下以下位況上。
初善有漏中[A5]已能具此何須見道方有八正。
○次例煗等。
若念處既具三十七品者煗頂等例然。
可知。
○次例練等三中二初略例。
觀禪既爾練熏修等亦然。
○次然菩薩下明例諸禪具諸法意中二先誓願次明行相初誓願中二先明誓境菩薩為此境故故以誓願而熏諸禪使具諸法。
然菩薩於一一禪中隨所入法門慈悲眾生如父[A6]母得食不忘其子。
○次愍傷下正明起誓於中三先悲。
愍傷癡闇不從內自求樂從他外求耽荒五欲求苦得怖失憂諸欲無樂為此起悲。
○次慈。
夫欲患如是何能去之得禪定樂則不為所欺是故起慈。
○三有四下結。
有四弘誓也。
(△次明行相)。
○次又諸禪下具六度行又二初正明行。
又諸禪中修六度者眾生縛著世間生活業務不能暫捨菩薩棄之一心入禪是名檀若不持戒禪定不發又入禪時雜念不起任運無惡是尸拘撿身口捍勞忍苦制外塵不著抑內入不起是為忍初中後夜繫念相續行住坐臥心常在定間念不生是名精進一心在定不亂不味名為定若一心在定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深識邪偽名般若。
○次一切下結歸。
一切眾行皆於禪中具足一一禪中能生諸功德慈悲荷負。
○四結得名。
是故得名堪忍之地。
如文。
○三出世上上禪中四初立名次地持下指地持三自性下略釋初自性一禪四此九下略況結。
三出世間上上禪者即九種大禪如地持所釋今不具論。
初二如文。
自性禪者即是觀心實性名為上定一切諸法頗有不由心者心攝一切如如意珠。
第三中言自性者自性居初是故文中略舉初一彼文六度一一皆九名字並同如云自性施等。
此九大禪皆是法界一切趣禪造境即真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二乘尚不知其名況證其定。
○次前根本下判又二先約法次約心。
前根本舊禪如乳練禪如酪熏禪如生酥修禪如熟酥九大禪如醍醐醍醐為妙也。
初文可知。
復次根本禪愛味心中修即成乳自度心中修即成酪慈悲心中修即成生酥慈悲次第心中修即成熟酥實相心中修即成醍醐餘四味亦如是若不以實相心修皆名為麤。
次文言根本愛味心中脩等者前四約次第法以判五味此中若約人判五味可然如何九種大禪得以愛味心中脩等耶答名同義異如六度名本在於大名下之義亦徧世間及界內外巧拙不同六中禪度豈局於大故使九禪愛味心脩便成有漏雖用九意不能利他即成自度故知非但令法體不同亦乃由心而有差別以此差別是故從心更判五味。
○次開中三初正明開。
若開麤顯妙者阿那波那即是摩訶衍法界實相攝持諸法離此之外更無別妙。
○次故知下結示。
故知諸佛成道轉法輪入涅槃皆在四禪。
○三四禪中下舉況結。
四禪中見實相名禪波羅蜜何況餘定耶此即絕待妙義定聖行竟。
○次明慧聖行中二先標列。
慧聖行者謂四種四諦慧(云云)。
○次釋釋中但釋四種四諦不復判開者前之兩行並在外凡雖辨淺深初心立信須明濃淡以標遠志今慧聖行始從初住終至初地行自親證故不勞判況歷位豎深義同四教[A7]已當於判初地證同義當於開是故此行不復辨開若欲判之住前如乳生滅等四如後四味所言開者至初地時地前諸行皆入初地薩婆若海變為無緣一切法相具如後辨今此四四諦雖並在別教既約生滅等四豎判一教別教菩薩即此自行而用化他故十行中橫辨此四全為利物所以四相各附彼教而為相狀故初用生滅教慈悲六度在道諦中明次無生無量中慈悲六度在滅諦後明次無作中於四諦後略言無緣慈悲及明攝諸度及離怖畏得二十五三昧又復四中皆以苦集二諦並苦前集後道滅並以道前滅後所以爾者生滅等四智雖巧拙莫不發足皆知苦斷集先廣習道法後取涅槃故與常儀所列稍異生滅菩薩既不斷惑故道諦中具諸願行無生無量並斷惑[A8]已方乃赴難無作既在初地[A9]已證以願滿故且略不論真如分滿分具諸行是故於此但明廣攝若通論願始並在戒聖行初此中分進分論故爾今初明生滅四諦自為四文不同。
生滅四諦慧者還觀九想背捨依正兩報膖脹爛壞不淨之色是逼迫相現相三苦相是苦諦慧。
初苦諦者苦體常作逼惱迫窄之事不自在故三苦八苦廣如大經聖行中明皆可見故是顯了法故云現相三界皆苦不出此三故云三苦三苦如止觀第七記。
以不起迷著依正作恩愛奴運動身口起三品十惡業感三途等生生長相轉相二十五有相又知世間因果不淨過患深愧猒恥終不殺他活[A10]己奪彼潤身耽湎不淨隱曲求直離合怨親間搆榮辱內謟外佞引納無度縱毒傷道邪僻失真不為不淨作十惡業慚愧羞鄙行三品十善感三善道生亦是生長相轉相二十五有相是名集諦慧。
以不起迷著依正者此中恐剩不字此集諦慧中先明三惡由迷依正次明三善由達世間因果過故不行十惡及以十善善之與惡俱是生長之相故知剩不字終不下至邪僻失真明十善業道以一終不字冠下諸句終不殺他活[A11]己不殺也終不奪彼潤身不盜也終不耽湎不淨不婬也終不隱曲求直不妄也終不離合至榮辱不兩舌也謂離親合怨間榮搆辱終不內諂外佞不綺語也闕不惡口以兩舌兼之終不引納無度不貪也終不縱毒傷道不瞋也終不邪僻失真不邪見也生長等相者以由集故復至來世故名為長由集輪迴故名為轉徧起有因故云二十五有相。
觀依正不淨破淨顛倒觀諸受即三苦破樂顛倒觀諸行和合破我顛倒觀諸心生滅破常顛倒別相緫相善巧正勤如意根力覺道向涅槃門慈悲誓願六度諸行等即大乘相亦是戒定慧相亦是能除相是名道諦慧。
倒不起則業不起業不起即因不起因不起故果不起是名寂滅相亦二十五有滅相亦名除相是為生滅四諦慧。
道滅諦慧中俱云除相者除是滅家之相苦集是所除道是能除滅是除[A12]已故無能字從所滅為名故云除相。
○次無生中文二先四諦次願行初四諦中自四並有標結文相易知從此下不復分出一一並有法譬等可見。
無生四諦慧者觀不淨色色性自空非色滅空如鏡中像無有真實洞達五受陰空無所有解苦無苦而有真諦是苦諦慧。
知集由心心如幻化所起之集亦如幻化一切愛見與虛空等是名集諦慧。
道本治集所治既如幻化能治亦如幻化是名道諦慧。
法若有生亦可有滅法本不生今則不滅若有一法過涅槃者我亦說如幻化是名滅諦慧。
滅中云若有一法過涅槃者我亦說之如幻如化者大論第五十先引經云諸天子心念應何等人聽須菩提所說須菩提知諸天子心念語言如幻人聽法我應用如是人聽無聽無聞無知無證須菩提云我如幻化乃至知者見者如幻如化歷一切法乃至佛亦如幻化涅槃法亦如幻化論釋云一切眾生中佛第一一切法中涅槃第一聞是二事如幻驚疑謂須菩提錯說為聽者悞是故更問須菩提須菩提言以二法皆從妄法生故法屬因緣無有定實須菩提作是念假令有法過勝涅槃能令如幻何況涅槃涅槃是一切法滅是故無有法過涅槃者問若無有法過涅槃者何以說若有法過涅槃亦如幻化耶答凡譬喻法或以實事或以假設如佛說言若令樹木解我語者我亦說令得須陀洹但樹木無解語者佛為解語人引此喻耳又須菩提欲引般若之力大故故云設有法過涅槃者以智慧力亦能破之故云如幻。
(△次願行)。
雖知五陰眾生如虛空而誓度如空之眾生雖知集無所有而斷諸妄想如與空共𨷖雖知道不二相而勤於空中種樹雖無眾生得滅度者而滅度無量眾生約此即事而真論道品六度等(云云)是名無生四諦慧。
弘誓約道中云如空中種樹者大論引經云舍利弗白佛是諸菩薩所說若能解者大得功德何以故是諸菩薩乃至得聞其名得大利益何況聞其所說世尊如人種樹不依於地而欲令得其根莖枝葉成其華實是難可得諸行性相亦復如是不住一切法而住生死不住如空住生死如種今文亦爾雖知道無能治所治能度所度而常修道以治苦集以利眾生能所俱空而治而度俱如幻化故無所得是故菩薩以幻法門破彼幻惑以幻大悲利幻含識自他功畢於幻涅槃得無所得。
○次無量中二先四諦次弘誓先四諦中三先與小對辨次此慧下正釋三二乘下對斥二乘以顯真正初文二先引經次若是下釋經意初文者先迦葉難次佛答。
無量四諦慧者大經云佛說四諦若攝法盡則不應言所不說者如十方土攝法不盡應有五諦。
難中云所不說者如十方土者如止觀第七記。
佛言四諦攝盡無第五諦但苦有無量相集滅道等皆有無量相我於彼經竟不說之。
若是空者空尚無空云何無量當知出假分別之慧也。
(△次正釋)。
○次四諦。
此慧徧知十法界假實差別名苦諦慧徧知五住煩惱不同名集諦慧徧解半滿正助等行名道諦慧解半滿十六門諸滅門不同是滅諦慧。
如文。
(△三對斥二乘以顯真正)。
二乘但服四諦藥治見思病自出生死於分別則閑菩薩作大醫王須解診種種脉識種種病精種種藥得種種差。
顯正中脉是苦病是集藥是道差是滅又言診脉者總舉治病之方識病如止觀中知病精藥如止觀中識藥得差如止觀中授藥。
(△次弘誓)。
約此起種種慈悲行種種行諸度道品成種種眾生淨種種佛土廣說如止觀(云云)是名無量四諦慧。
次弘誓等諸行中成種種眾生淨種種佛土如止觀第二記總而言之無量四諦慧具如從空入假破法徧。
○次無作中但言苦集即道滅者發心之來誰不為斷煩惱生死廣集佛法求無上道但此教意達道滅體於生死煩惱之中故云眾生心行中求此則實知真斷妙脩理證故知豎行住行猶迷迴向薄知初地少證即其意也於中二初正釋四諦慧次如此下明觀成具行願等初文二先總立。
無作四諦慧者解惑因緣而成四也。
○次大經下釋釋中又三先釋解惑因緣次若是下釋成四種三大經下釋無作初文二先釋次相即初文二先迷次解。
大經云寶珠在體謂呼失去憂愁啼哭但見其體及瘡不見寶珠及鏡唯有憂悲無復歡喜此迷道滅而起苦集。
初文者即苦集言寶珠在體等者涅槃第八如來性品云譬如王家有大力士眉間有金剛珠與餘力士捔力觸珠尋沒膚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其處有瘡命醫欲治醫善方藥知瘡因珠入其珠入皮即便停住醫問力士額珠何在力士驚答額珠無耶將非幻化即便啼哭醫慰力士不應愁苦因𨷖入體今在皮中影現於外𨷖時毒盛不覺珠入力士不信反怪醫欺醫令執鏡乃自見珠𨷖瘡如集入體如苦鏡喻於道珠喻於滅唯有憂悲如但有三苦無復歡喜如無圓解若解瘡體即是珠體者即知苦集即是法性以不知故唯有苦集。
(△次解)。
若解瘡體即是寶珠則喜不哭因滅無明即得熾然三菩提燈此解悟因緣即是道滅。
○道滅下相即。
道滅即苦集苦集即道滅。
可知迷解在人體恒相即。
(△次釋成四種)。
○次釋四者體既相即雖復名四體實非四故言四非四也圓融四諦秖是一實於中二初正明四諦體即次四既非四無量下融通地前。
若爾則四非四。
初如文。
(△次融通地前)。
○次文者又二先融次結成三諦。
四既非四無量亦非無量無量既非無量則假非假假非假故則空非空。
初文者收地前諸行無量亦非無量何但無量亦非無量則住中空亦非空。
○次何但下結成三諦先結次引證。
何但即空非空亦即假非假雙亡正入即寂照雙流。
初文者攬前二諦非二諦故成中道雙亡雙照即結成三諦也雙非即亡空亡假故名為寂正入秖是入中故名為照而亡而照故曰雙流不同通教但空偏假立雙流名與而言之四教俱有雙流之位而行相各別。
○次引大品文者先引次寂滅下釋經意。
大品云一切種智即寂滅相種種行類相貌皆知名一切種智。
初文者即是三智顯前亡照經文初總標一切種智即寂滅相從種種下論文釋也名一切種智者結。
寂滅相即是雙遮雙亡行類相貌皆知即是雙流雙照無心亡照任運寂知故名不可思議即無作四諦慧。
次從寂滅相下今文釋經意也遮流約智用亡照約智體從無心下轉釋智體智體成就不須作意亡照而常任運而寂而知寂即是亡知即是照依次第義即在初地不次第義應明六即。
(△三釋無)。
大經云無苦無諦有實無集道滅無諦有實實即中道如來虛空佛性。
大經云下釋無作中言無苦無諦是實者涅槃十二云真實之法即是如來虛空佛性文殊問言若如是者如來虛空及與佛性有何差別佛言有苦有諦有實(乃至道亦如是)善男子如來非苦非諦是實(虛空佛性亦爾)苦秪是俗諦秪是真實秪是中今從勝說但云是實諸法皆爾是名無作故經又云復次善男子言真實者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真實真實者即是虛空虛空者即是真實真實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真實故知虛空佛性秪是中道異名耳四諦俱實故名無作。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卷第十三
音釋
(直列切車轍也)。
筋(舉欣切骨絡也)。
脆(此芮切物易斷也)。
態(他代切情態也)。
媚(明祕切嫵媚也)。
脹(知亮切)。
瘀(依據切氣血壅也)。
𭽹(吉典切與𥀹同皮起也)。
踵(之隴切足跟也)。
踝(胡凡切腿兩旁▆內外踝)。
[跳-兆+尃](時兖切與腨同)。
䏶(部禮切股也)。
臗(棓官切𩨹上曰臗)。
胛(古狎切肩胛也)。
腕(烏貫切臂腕也)。
𩓱(戶感切顋𩓱也)。
滓(壯止切澱也)。
穬(古猛切)。
校注
【經文資訊】《乾隆藏》第 116 冊 No. 1490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第4卷-第40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7-1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乾隆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次明定聖行中三標列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