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籤緣起序 祿一
四教成列開合之旨蘊乎其中十子既往幽贊之功在人方絕惟三轉遂周一乘載導經文顯而約玄記愽而深後進難窺蒙求尚壅不遠而復存乎其時我哲匠湛然公當之矣公孩提秀發志學名成淵解得於自心博[A1]贍振於先達無適不可以虛受人洎毘壇以至于國清其從如雲矣間者島夷作難海山不寧徇法之多仄身巖宇或謂身危法喪莫如奉法全身僶俛遂行暴露原野是樂法者請益恱隨且法實無邊身則有待弘敷未暇籤訪有憑因籤以釋思逸功倍美哉洋洋乎登門者肯綮未嘗望涯者恥躬不逮乘是以訓文其可廢耶先德既詳雖大科不舉諸生未達在小疑必䟽凡十卷不忘於本以天台命家善繼其宗以釋籤順學信所謂觀象得意俾昏作明永代不朽者也普早嵗在塵後時從道徒欲擊其大節獨不愧於心乎。
天王越在[A2]陝郛之明年甲辰嵗紀月貞于相
法華玄義序釋籤
私記緣起
私記者章安尊者於江陵自記大師所說不與他共故名為私緣起者述所記之興致序教法之所由。
○此中先序師德及傳述之意名為總序次正序玄文不過五義及本迹奧旨初序分二初序師德次幸哉下明傳述之意初文又二初列十德次唯我下結歸我師。
大法東漸僧史所載詎有幾人不曾聽講自解佛乘者乎。
初十德中初云大法者通指佛教以為大法東漸者自漢明夜夢迦竺初臨洎乎隋文御㝢台衡誕應諸有習禪義解翻譯之徒漸被此方弘宣教法僧史所錄未有不曾聽講自解佛乘佛乘者即是今典永異餘教不同三五七九等乘仍開會之使歸乎一極故云佛乘言僧史者如宋文宣王記室三簡棲所集百卷如俗史書左史記事右史記言禮云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凡所集者不出言之與事今亦例之故云僧史又嘉祥皎法師所集高僧傳十三卷開為十科終無不聽自解如天台大師此不聽自解即是今文十德中之一也及從縱令[A3]已下九德並在大師別傳章安撮之用序師德初德之中詎者正云無也下之九德德德之中皆云縱者謂與而言之縱有第一終無第二乃至第十故下結云唯我智者具諸功德。
縱令發悟復能入定得陀羅尼者不。
發悟者謂於大蘇法華道場三昧開發悟解一乘代受法師講金字大品陀羅尼者此云總持從三昧起以證白師師云此是法華前方便陀羅尼。
縱具定慧復帝京弘二法不。
縱具定慧者發悟屬慧入定是定。
縱令盛席謝遣徒眾隱居山谷不。
盛席者盛弘定慧二法謝遣等者自省不能益他為謝推眾不受曰遣隱居華頂佛壟唐溪。
縱避世守玄被徵為二國師不。
避世等者捨名利為避世進[A4]己道為守玄陳少主再敕頻迎隋文帝有敕請住故云被徵為二國師。
縱帝者所尊太極對御講仁王般若不。
太極殿者陳朝正殿名為太極。
縱正殿宣揚為主上三禮不。
三禮者陳少主敕云國家一年舊有仁王兩集仰屈於太極殿開講法式處分一聽指揮初開法筵主上親於眾中三禮。
縱令萬乘屈膝百高座百官稱美讚歎彈指喧殿不。
天子為萬乘之主故云萬乘屈膝言萬乘者論語包氏引王制云古者井田方里為井十井為乘百里之國適千乘也諸侯之國千乘天子之國萬乘故云萬乘之主。
縱道俗顒顒玄悟法華圓意不。
道俗等者百高座為道百官為俗玄悟法華圓意者五義釋經統收五味故名為玄非兼非帶開廢諸典名為圓意。
縱得經意能無文字以樂說辯晝夜流瀉不。
樂說辯如止觀第一記晝夜等者舉譬也如懸河流瀉晝夜不竭此之十德通舉悟解弘經之相故初德云自解佛乘最後德云晝夜流瀉諸有託胎靈瑞誕育徵祥髫齓精誠從師訪道臣主珍敬緇素歸心臨終示相滅後應驗具如別傳。
唯我智者具諸功德。
幸哉灌頂昔於建業始聽經文次在江陵奉蒙玄義晚還台嶺仍值鶴林荊揚往復途將萬里前後補接纔聞一徧。
幸者自省之詞建業亦云建康即晉宋等稱為業都今江寧是也舊稱揚州隋滅陳後移揚州名額過京江比江陵即荊州也故下句云荊揚往復途將萬里將猶當也謂依俙髣髴將一萬里漢南曰荊自漢南至衡山之南江南曰揚自京江至南海[A7]已來台嶺鶴林具如止觀第一記。
○非但未聞不聞等者歎恨不聞者絕分。
非但未聞不聞。
如止觀禪門淨名䟽等各有餘分說未終者名為不聞。
○亦乃已去謙[A8]己聞者未能盡意。
亦乃聞者未了卷舒鑽仰彌覺堅高。
卷舒鑽仰者章安總歎再治再讀理堅意高如孔子諸弟子歎孔子智深如窺其宮墻鑽之彌覺其堅仰之彌覺其高如飲大河水飽腹而歸不測深淺。
○猶恨緣淺下明私記緣起。
猶恨緣淺不再不三諮詢無地如犢思乳。
今雖欲記但恨一聞而[A9]已屬大師滅度不獲重聞諮決無從如犢思乳。
(△次正明傳述以益當)。
並復惟念斯言若墜將來可悲涅槃明若樹若石今經稱若田若里聿遵聖典書而傳之玄文各十卷。
並復惟念者自惟及念彼故云並也自惟不足念彼未聞若不記其所聞念彼當來有不聞佛乘之苦故云可悲若樹若石等者如涅槃雪山童子聞半偈[A10]已傳於石壁又如今經隨喜品初隨其所聞聚落田里為父母宗親隨力演說聿循也聖典者依今經及大經等皆令傳授。
(△三述[A11]己添助以勸信)。
或以經論誠言符此深妙或標諸師異解驗彼非圓後代行者知甘露門之在茲。
甘露門者實相常住如天甘露是不死之藥今釋妙法能通實相故名為門初總序竟。
○次正序玄文總有三序初一是大師別行經序次私序王去是記者所序三此妙法去玄文本序。
序王
初中云王字去聲謂起也初也序起眾文之始故云序王。
○就初序為二初總攬五義以釋名次記者下就總名以別解初文又三初釋妙法次釋蓮華三釋經初文又二先妙次法下文廣釋先法次妙者從義便故今既略解且從名便。
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議也。
初釋妙者但舉一不思議則[A12]已簡於可思議也彼止觀為成觀故乃以相待為可思議麤唯一絕待為不思議妙今則不爾圓中約時待絕俱妙餘味約部或妙或麤若前三教時之與部一向為麤至法華被開方稱為妙止觀相待義似於別故判為麤今此妙名兼於本迹彼文妙觀獨在於圓雖異而同細尋可了下文廣釋不俟多云。
所言法者十界十如權實之法也。
次釋法者略舉界如具攝三千廣如後釋妙歎於法法秖是妙權實之言兼於施等三義不同譬中復論故未別出。
○次釋蓮華又為六初總立次用譬意三從一為下別釋四是以下結法譬先後以明法譬意五蕩化城下探取經旨以顯法譬六一期下總結用譬本意以示結歸。
蓮華者譬權實法也。
初文者妙法不出權實故蓮以譬實華以譬權。
良以妙法難解假喻易彰況意乃多略擬前後合成六也。
次意者良者發起之端何以立華譬法為難解法故假謂假籍彰猶顯也若非蓮華無以顯於妙法故也譬之所顯曰況具顯本迹十妙十麤總含因果體宗用三故云乃多今此序文未暇廣述略況本迹以攝多途擬亦譬也所對前後秪是本迹二門各十四品前三後三故云合六。
○次廣釋中二先迹次本一據經文次第故爾二據化儀必先垂後拂三據機緣則先淺後深若以華譬於迹蓮譬於本未可辨其前後何者從本垂迹則本前而迹後由迹顯本則迹前而本後約機雖爾約佛終以本居於初則蓮前而華後非譬次第然望劫初種子皆從化生等是化生蓮之與華皆可為始故並順二義迹中權實取譬蓮華迹亦非實無以施權非權無以顯實然終以理實為本而一體權實前後同時蓮華前後比說可知今從事說現蓮為譬以順譬故先施後開又先開後廢亦且順喻據其法體開廢俱時此據最後開廢而說若中間迭廢則唯廢無開非今喻意具如下說。
一為蓮故華譬為實施權文云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
今初云為蓮故華者約時且寄華嚴頓後而說頓中之別理實教權且置未論鹿苑施小方等般若[A13]已為開廢而作方便如此說者且在於小若約教者通前四時三教皆權二乘唯在法華菩薩處處得入而今文引且從引小小難引故故寄說之知第一寂滅約佛自行自行即是理實以方便力故正明施權應云為五比丘說文中略者為欲即說施權意故即以下句種種之言兼之從雖示下明施權意也雖復施權本為於實種種道者即兩教因人別教教道五時八教故云種種。
二華敷譬開權蓮現譬顯實文云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次明開者指實為權權掩於實名方便門閉今指權為實於權見實名方便門開示謂指示示其見實之處故云也。
三華落譬廢權蓮成譬立實文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第三廢者捨是廢之別名開[A14]已俱實無權可論義當於廢權轉為實所廢體亡若留逗後緣復屬於施非此中意若爾開廢何別答約法乃開時即廢約喻必義須先開若爾法喻差違何成喻法答據理似與喻有違據事似先開後廢如先示方便即是真實既識實[A15]已永不用權若約理者開廢俱時開時[A16]已廢故也。
○次又蓮下本中譬者初句總標。
又蓮譬於本華譬於迹。
○次從本下正明垂迹。
從本垂迹迹依於本。
迹依於本者示迹不孤立即垂迹之意本擬顯本是故今云迹依於本迹非究竟。
○文云下引證者初先明本。
文云我實成佛來久遠若斯。
言若斯者指壽量塵點。
○但教下正明垂迹。
但教化眾生作如是說我少出家得三菩提。
作如是說者總舉所說我少等者別示說相十九踰城三十成道不說爾前故云我少。
○次開迹中引文初述迷迹故云皆謂。
二華敷譬開迹蓮現譬顯本文云一切世間皆謂今始得道。
○我成佛下正明開迹。
我成佛來無量無邊那由他劫。
不可具彰略云無量等。
○三廢迹者如後如前。
三華落譬廢迹蓮成譬立本。
○引文中初諸佛下引同。
文云諸佛如來法皆如是。
○為度下正明廢迹。
為度眾生皆實不虛。
是以先標妙法次喻蓮華。
非蓮華無以譬於權實本迹妙法非此妙法無以取喻於蓮華如金剛經則喻先法後今且順此故云是以等也。
○五以經旨釋者一部之旨不出本迹蕩化城者譬前法譬初蕩化城至記莂釋迹門也從又發眾聖至隣大覺釋本門也且就迹門三周攝盡三周次第法說居初今從屬對二喻先說。
(△五探取經旨以顯法譬)。
蕩化城之執教廢草庵之滯情開方便之權門示真實之妙理會眾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與記莂。
言化城等者化城是導師權說故經云今此大城可於中止是故屬教草庵是行者所執故經云猶處門外止宿草庵是故屬情蕩執教本為除其滯情遣滯情本令不執權教化城述昔草庵譬現時機不同故互舉耳開方便者開於五乘初文是開方便三乘從會眾善去是會人天小善蕩是廢之別名開廢會三同異之相具如下文本迹用中各有十義又開方便近理故云妙理對人天小行故云大乘小行非不歸理方便亦入一乘綺文互對其意恒通理者單從體說乘者從事以明事以體為所依體必藉事方顯人天本在於事從事開事為便三乘[A18]已證權理從理開理易明是以經開人天但云佛道若開三乘乃云實相若爾何故經文二乘[A19]卻云菩薩道等耶答道名則通義理則局局故二乘開[A20]已授八相記人天但約過去通論又若按位開者二乘得在似位人天但在觀行故授記二乘更經若干劫數供養人天無此是故不同同乘佛乘是故不異上中下根等者前蕩化城是為下根作宿世譬前廢草庵是為中根作譬喻說前開方便是為上根但作法說三周說竟各授記莂具如䟽文三根互轉得利鈍名具如䟽第四卷十門解釋。
○次又發下本門又二初正明開迹次故增道下授記。
又發眾聖之權巧顯本地之幽微。
初文者本門開其所覆故名為發佛及弟子名為眾聖頭角聲聞本是菩薩如富樓那等菩薩本是古佛如文殊等並屈曲施設故云權巧寂場[A21]已來為迹所覆今始拂之故曰顯本昔未曾說故曰幽微。
故增道損生位隣大覺。
次授記者分別功德位至一生近於妙覺故名為隣大秪是妙。
一期化導事理俱圓蓮華之譬意在斯矣。
六總結中始自寂場終乎鶴樹故曰一期誘物入實故云化導顯本為事圓開權為理圓又化事[A22]已周名為事圓本迹理顯故云理圓不以餘華為喻者以蓮華六譬元譬本迹故一代教法咸歸實本非蓮華無以喻之故云意在於斯斯此也此謂本迹。
(△三釋經)。
經者外國稱修多羅聖教之都名有翻無翻事如後釋。
三釋經字者五味教法並稱為經故云都名具在第八故云如後。
○次就總別解者從記者去章安釋大師序意。
記者釋曰蓋序王者敘經玄意玄意述於文心文心莫過迹本仰觀斯旨眾義泠然。
然大師所序似但釋名而[A23]已意含別故章安所釋具體宗用以釋名是總體等是別別別於總總總於別故於總中所釋兼具五章當知體等三章秖是三德乃至秪是一切三法故下文云釋名總論三法體等開對三法故總名中通冠一部一部終始不出二門是故二門以文心立號如止觀發心初云積聚精要名之為心今之法聚以本迹為要又本中體等與迹不殊故但於名以分本迹餘體宗用直釋而[A24]已故章安述大師意得經文心故玄意五章莫過本迹如釋妙字本迹各十本迹二體其理不殊昔日因果名為本宗中間今日所論因果名為迹宗本迹二用不論麤妙及以廣狹但據近遠以判本迹教相但是分別權實久近相耳故知經心不過本迹仰觀本迹之旨三世設化文義泠然泠謂泠泠覽而可別。
○妙法[A25]已去牒前序文以示五義。
妙法蓮華即敘名也示真實之妙理敘體也歸廣大之一乘敘宗也蕩化城之執教敘用也一期化圓敘教也六譬敘迹本也文略意周矣。
故知敘名通冠始末如前一序但敘於名體等三義合在名中體既屬理理豈無宗一乘屬宗宗豈無體蕩化是用且據實邊據理立化亦在用攝尋文可見。
○從私序王去章安私序。
私序王
○又為二先序次釋序初又為二先談始末次釋經題大師序中總以經題含於始末大師從義題中義必含於體等章安從說說必體等與釋名異文義因依故復重釋初文者法譬二周略而不敘且寄宿世以為興致法譬二周得益之徒莫非徃日結緣之輩以退大流轉故惑寂理而耽無明酒以失大悲心故迷妙因謂生死曠遠世尊憐愍接其小機小尚昧初故猶倒惑觀宿種故體業付財妙行復初故現瑞駭動故此序中愍斯之言其意該括。
(△初寄宿世以為興致)。
夫理絕偏圓寄圓珠而談理極非遠近託寶所而論極極會圓冥事理俱寂。
初言夫者發語之端理絕等者既開顯[A26]已絕偏圓名為形華嚴方等般若偏圓對明徃結法華絕待之緣今寄圓珠而談絕理極非等者然一極至理非凡小之近非佛果之遠託五百由旬引化城之近說寶渚之遠極會等者凡談圓說遠為接近廢偏若𡨋真契極事理寂然化周為事寂顯實為理寂又寄圓珠以顯理𡨋其理故為理寂託寶所為談事會其事故為事寂此之二解義意大同寶渚本為廢於化城化城若廢名化儀畢衣珠本譬昔聞實相實相若顯名契寂理此明中間[A27]已入實者。
○而不寂者去明退大後流轉五趣。
而不寂者良由耽無明酒雖繫珠而不覺。
耽障中道微細無明故失於大志復耽現行麤欲無明忘本所受。
○迷涅槃道去明流轉後忻樂小乘。
迷涅槃道路弗遠而言長。
如人迷故謂東為西則東西俱失三德涅槃即理而具謂理為遠背大取小則大小俱迷謂大為遠為迷大謂小為極為迷小。
○聖主去明今日開顯。
聖主世尊愍斯倒惑四華六動開方便之門三變千踊表真實之地咸令一切普得見聞。
先以四味調熟來至法華迹序四華六動先表四位六番至流通中變土地裂表顯實相實相通被故云一切覩瑞聽法故云見聞。
○從發祕密去次釋經題初妙法兩字通詮本迹蓮華兩字通譬本迹今以久本喻蓮會圓譬華。
發祕密之奧藏稱之為妙示權實之正軌故號為法指久遠之本果喻之以蓮會不二之圓道譬之以華聲為佛事稱之為經圓詮之初目之為序序類相從稱之為品眾次之首名為第一。
發祕密等者發者開也昔祕而不說故部皆屬麤昔權實相帶權實隔異是故不名權實正軌本果久成但為迹覆今但指本名之為顯法是現在受者計異故須會之位猶在因故名為道聲為佛事且據佛世義通滅後故名為經色唯滅後故且置之前大師序云有翻無翻指第八卷初則唯在於色次則徧於六塵故大師序意一徃似局而實通章安序意一徃似通而猶局圓詮之初等者且從迹說具存應云本迹詮初前大師序不釋序品第一者雖在題名之下自屬品之次第非題中之義故缺不論故玄文末亦不釋之至䟽文初方乃略解章安承便故略論之序類相從等者一徃亦且釋品所以若有品之由具在文句此不合論眾次等者二十八品生起不雜生起非一故云眾次於中最初故云之首第一可知。
(△次釋序)。
釋曰談記是敘名會冥是敘體圓珠是敘宗俱寂是敘用四華六動是敘教本迹可知。
談記者恐誤應云談託謂託寶所談理極也圓是妙之別名極是妙法之果今寄果法以歎妙如經唯佛能知故云敘名作此敘字者敘謂敘述申作者之意作此序者序謂庠序如六瑞等為正說庠序此非今意故不書之會𡨋者謂得經體也通則徧為諸法諸經諸行等體別則唯在因果所取見於實相方名得體今置通從別故云會𡨋以會𡨋故名宗家體聞法繫珠是為圓因得記示珠名為圓果故以珠敘宗又若論珠體非繫非示還約於珠以論繫示故成體家之宗化周理顯法華之力故云俱寂是敘用也良以權實雙運故調機入寂乃成於宗家之用四華六動居一經之首故云敘教通序別序咸皆敘教通由通漫故略通從別別序具五餘四尚寬現瑞表報其相最切就六瑞中餘四尚寬未若四位天華六番破惑動地教意在此故略引之前開方便門引意故爾本迹但是遠近之異大師所釋其義[A28]已顯故云可知。
○次從此妙法去一序是譚玄本序得下文意此序不難於中亦二初序次釋初文者為三初敘有經之由次正明今經三所言下釋題初由本證故能說之。
此妙法蓮華經者本地甚深之奧藏也。
迹中雖說推功有在故云本地。
○文云下引迹證本。
文云是法不可示世間相常住。
約自證邊無法可說。
○三世下通舉證同。
三世如來之所證得也。
○次文云下正明說經復先引文以內證故而為他說。
文云是第一寂滅於道場知[A29]已。
○大事下明說本意意在佛乘故舉始終意在佛慧中間調斥非佛本懷故云助顯。
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始見我身令入佛慧為未入者四十餘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次正明今經)。
○次今下正說。
今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三釋題)。
○次釋名中初釋妙字。
所言妙者襃美不可思議之法也。
○次又妙下釋法及蓮華并經皆以妙字冠之以無非妙故爾。
又妙者十法界十如之法此法即妙此妙即法無二無別故言妙也又妙者自行權實之法妙也故舉蓮華而況之也又妙者即迹而本即本而迹即非本非迹或為開廢(云云)又妙者最勝修多羅甘露之門故言妙也。
(△次釋)。
釋曰妙無別體體上褒美者敘妙名也妙即法界法界即妙者敘體也自行權實者敘宗也本迹六喻者敘用也甘露門者敘教也。
釋中亦約一題之內而四義存焉六喻敘用者如下文云迹中斷權疑生實信為用本中斷近疑生遠信為用故下文明本迹各十義不同甘露是理教是理門故云甘露門也。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卷第一
○次正釋五重玄義者先列。
- 釋名第一
- 辨體第二
- 明宗第三
- 論用第四
- 判教第五
○次釋釋中先判次正釋初判中二初列。
釋此五章有通有別。
○次判判中又二初通約諸經次正約今經初文三初釋名次如此下出體三例眾經下引例。
通是同義別是異義如此五章徧解眾經故言同也釋名名異乃至判教教異故言別也例眾經之初皆安五事則同義也如是詮異我聞人異一時感應異佛住處所異若干人聽眾異則別義也。
初二可知三舉例中云例眾經之初等者舉經初通序五義以為例釋問阿難既同云何人異答具如䟽文四種阿難餘意可見。
○次約今經通別中為五初釋名次辨異三出體四引例五簡示。
又通者共義別者各義如此通別專在一部通則七番共解別則五重各說例如利鈍須廣略二門也眾教通別今所不論一經通別今當辨。
初云通者共義者七義共釋五章各者五義不相雜亂次辨異者雖有通別同釋一經故云專在一部餘文可知。
○次正釋中先通次別初通中四初標次一下列三對五心四廣釋七番。
就通作七番共解一標章二引證三生起四開合五料簡六觀心七會異。
初二可知。
○三對五心中二初正對次結成。
標章令易憶持起念心故引證據佛語起信心故生起使不雜亂起定心故開合料簡會異等起慧心故觀心即聞即行起精進心故。
初中開合等三起慧心者此三性是分別簡擇故也觀心者隨聞一句攝事成理不待觀境方名修觀無事間雜故云精進。
(△次結成)。
五心立成五根排五障成五力乃至入三脫門。
法不孤立以七章依於五心五心若立如草木有根莖榦則立故心立名根既五心名根根必至力言排障者如信解品云無有欺怠瞋恨怨言欺為信障怠為進障瞋為念障恨為定障怨為慧障若根增長能破五障故名為力既成根力必具覺道以開三脫故云乃至以小凖大亦應可知。
○四廣解中二初結前生後次正解。
略說七重共意如此廣解五章者一一廣起五心五根令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耳。
初文者結前可知廣解下生後亦名用章意也以此七番共解五章既起五心至別解五章一一無不成於五心既以七番略解五章當知廣解五章皆悉具七是故得至圓門三脫入於初住開佛知見初所以竟。
○次正釋中文自為七初標名者即初標五章也於五章中此初標名於中文自為四初標列。
初標五章(云云)標名為四。
一立二分別三結四譬。
(○次解釋者此句冠四科釋初立方是初科)。
○次解釋。
立名者原聖建名蓋為開深以進始咸令視聽俱得見聞尋途趣遠而至於極故以名名法施設眾生。
釋初立中云原聖等者所言立者即妙法之名也原者本也建者立也大聖立名蓋為開深理以進始行一實相處名為深理七方便人皆名始行視聽兼現未佛在唯聲益益通二世故云視聽俱得見聞使尋聲色之近名而至無相之極理故以此妙法之名名實相法施設妙機應入實者若從通說則一代教門莫不為開實相深理今唯從別即此經意也。
○次分別中二初以今經對明前教次約五味重顯今經初文又五但法有麤妙通標也。
分別者但法有麤妙。
○次若隔歷下簡。
若隔歷三諦麤法也圓融三諦妙法也。
始自華嚴終至般若雖名不同但為次第三諦所攝今經會實方曰圓融。
○三此妙諦下歎釋今經一實之理。
此妙諦本有。
○四文云下引證。
文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五尚非下引經舉況。
尚非不退菩薩入證二乘所知況復人天羣萌之類。
尚非別教行位不退所知況復人天之類羣者眾也萌謂種子未剖之相人天全為無明所覆故曰羣萌。
○次別約五味又二初通舉不即說實之意次所以下具歷五味明說不說之意初文又二初略明不說次引文釋不說所以。
佛雖知是不務速說文云我若讚佛乘眾生沒在苦謗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
初文者直牒前文如云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而不怱怱即說者何故引文釋廣如方便品。
○次所以下正約五味又二初四味次醍醐初又二初列四味次明四味意。
所以初教建立融不融小根併不聞次教建立不融大根都不用次教俱建立以融斥不融令小根恥不融慕於融次教俱建立令小根寄融向不融令大根從不融向於融。
初文中四味並有融不融名不無小異乳中以別為不融酪教一味全是不融生酥中融即有二義若以圓斥三及以圓斥藏即以圓融為融或以三教斥藏即以融通為融雖兼斥大正在斥小故云令小根恥小慕大熟酥中云令小根寄融向不融者通教小乘寄於融通之融而得小果即指小果名為不融令大根從不融向於融者即指通別以為不融即是令通別菩薩向圓融之融問若說佛乘恐其墮苦者說華嚴教可非佛乘耶答若約教論方等般若亦有佛乘何獨華嚴今墮苦之言但據不堪唯一佛乘故聞別等三教猶免生謗仍用祕密之力且隱小以說之雖曰大機尚隔於別小根被隱一向不聞由隱小故不名俱立是故但立頓大之名不立一乘獨妙之稱非佛本懷良由於此華嚴頓大尚非本懷況復鹿苑唯立不融故三藏教首及以部內麤尚未周故妙號都絕方等般若比說可知。
○次從雖種種至非佛本懷者次明用四味意。
雖種種建立施設眾生但隨他意語非佛本懷故言不務速說也。
探取法華說彼四味本懷未暢故歸會法華所以施設之言通於麤妙爾前猶用權施設故言隨他等三者此隨他等三有通有別若歷七重及以四教一一說之此依諸教通總而說今別約法華別相而說自法華已前皆曰隨他故前教中雖並有融以兼帶故並屬隨他未堪開顯名不務速務事速也唯至今經開諸不融唯獨一融使前諸部同一妙法出世意足是故下文云乃暢也故言等者結歸初文不說之意務亦急也。
○次今經下明醍醐味又三初正明今經次令一下明說佛本意三故建下結立名也。
今經正直捨不融但說於融。
初文捨者捨秪是廢故知開廢名異體同。
令一座席同一道味乃暢如來出世本懷。
次文者事不獲[A30]已使一音異解既調熟竟道味無殊餘生滅度想若五千起去並付待後會及彼土方聞乃暢等者經云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大事既遂出世意周。
故建立此經名之為妙。
三結者既此經名妙驗前四猶麤。
(△三結)。
結者當知華嚴兼三藏但方等對般若帶此經無復兼但對帶專是正直無上之道故稱為妙法也。
三結中總結四味不立妙名為何所以以兼等故判部屬麤如細人麤人二俱犯過從過邊說俱名麤人此經異彼故云無復方得獨立妙名故也。
(△四譬)。
○譬中言例者為法立譬故譬例於法故例前三章咸以華為譬初例前立名次云何下例前分別三如是下例前結也。
譬蓮華者例有麤妙。
初文者初文立中但約妙名兼歷五時開深進始方至於極今譬亦略例但云麤妙總攝前多。
(△次例前分別)。
云何麤狂華無果或一華多果或多華一果或一華一果或前果後華或前華後果初喻外道空修梵行無所剋獲次喻凡夫供養父[A31]母報在梵天次喻聲聞種種苦行止得涅槃次喻緣覺一遠離行亦得涅槃次喻須陀洹却後修道次喻菩薩先藉緣修生後真修皆是麤華不以為喻。
次譬例分別中前具約五味今但從人簡諸外道及前三教以諸部中妙不異故狂華無果可知又應更加有果無華可譬外道計果自然如吳錄地理誌云廣州有木名度不華而實實從皮而出如石榴大色赤可煑食若數日不食皆化為蟲如蟻有翅能飛著人屋外道雖計自然之果此果無實一華多果如胡麻等多華一果如桃李等一華一果如柹等前果後華如𤓰稻等故南岳四安樂行云餘華或有狂等蓮華不然又云餘華成實顯露易見如方便諸乘蓮華隱密如一佛乘。
○次蓮華下譬醍醐者為二初通舉多奇次別對三義。
蓮華多奇。
初文者可以譬本迹十妙及體宗用三章奇秪是妙十妙三章無不皆妙非多奇華果何以擬之今總以為蓮等三攝彼本迹故標多奇。
(○前云別對今云次列三義一科兩名前後諸文類多如此)。
○次列三義。
為蓮故華華實具足可喻即實而權又華開蓮現可喻即權而實又華落蓮成蓮成亦落可喻非權非實。
初義云華實具足等者為蓮故華華掩於實為實施權實在權內體復不異故云即實而權機熟須開開彼能覆情希近果名之為覆拓彼近謂名之為開開何所開即彼能覆又華落蓮成等者華落譬非權蓮落譬非實開[A32]已即廢時無異途開教行人理同一理故故實立[A33]已同𡨋三德故知三德不當權實。
(△三例前結)。
如是等種種義便故以蓮華喻於妙法也。
○標體中先列。
體者為四一釋字二引同三簡非四結正。
○次釋釋中先敘大師釋次章安私釋初文自四初從體字去初釋字也次從故壽量品下第二引同從今言實相下第三簡非從斯乃下第四結正初釋字中又三初釋字訓次各親下引例為類三出世下正出經體以同字義。
體字訓禮禮法也。
初文可見。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君臣撙節若無禮者則非法也。
次文者雖用儒宗不同彼意彼明道喪故使獨親各子之局所以禮興今借彼禮法以譬體同一切諸經咸歸實體如各親其親此之實體生一切法如各子其子故禮記第七云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注云孝慈之道廣也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故義同也。
(△三正出經體以同字義)。
出世法體亦復如是善惡凡聖菩薩佛一切不出法性正指實相以為正體也。
○次引同中二先引壽量同次引二論同初文又二初引壽量次出方便文以辨同。
故壽量品云不如三界見於三界非如非異若三界人見三界為異二乘人見三界為如菩薩人見三界亦如亦異佛見三界非如非異雙照如異。
初文中云不如三界者不同三界人所見也故三界人但見異相二乘見如如即空也佛菩薩可知所以但引壽量不引他部者他部[A34]已與迹實相同故下文云今經迹門與諸經有同有異異謂兼帶同邊不殊故不須引然下文云本門與諸經一向異恐人疑云若意異者體等應殊故今引之令知不異所言異者所謂遠壽諸經永無故一向異若爾本門亦有實相同邊何故不名有同有異答迹門正意在顯實相故以所顯之理與諸部文以辨同異本門正意顯壽長遠長遠永異故用比之實相雖在迹門辨竟今須辨同故今但取實相同邊長壽秖是證體之用未是親證實相體也。
○次今取下辨同。
今取佛所見為實相正體也。
取壽量所見與方便實相體同所見者經云如斯之事如來明見正明佛有能見之德故須云見取所見邊以證體同經中廣明如來如實知見等相(云云)。
○次引二論者地論中論也問既不引諸部佛經何須復引菩薩二論答諸經同異下文自判諸論同異未有誠文地論別申華嚴中論通申諸教但引此二足顯其諸況二論此文言約意廣況辭異意同最堪況例初地論文者初列四句。
金剛藏說佛甚微智辭異意同其辭曰空有不二不異不盡。
○次釋。
空非斷無故言空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故言不二非離空有外別有中道故言不異徧一切處故言不盡此亦與龍樹意同中論云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因緣所生法即空者此非斷無也即假者不二也即中者不異也因緣所生法者即徧一切處也。
釋中應以畢竟空不思議假相對以成圓融三諦問雖云辭異意同空假如何得為經體答既是不思議空假還指空假即中中為經體中即空假亦指於中三諦無非徧一切處若得此意中論四句義可凖知若四句對教自是別途非此中意。
○今言下簡非者舉離四謗謗即是非謂實相中無四謗也四即是謗故云四謗。
今言實相體即權而實離斷無謗也即實而權離建立謗也權實即非權實離異謗也雙照權實徧一切處離盡謗也。
兩教二乘不能即權而實名為斷無藏通菩薩不能即實而權名為建立別教菩薩棄邊取中名之為異地前為權實登地為雙非並語地前不能權實即中及中照權實故不免異及以盡謗(四結正)。
斯乃緫二經之雙美申兩論之同致顯二家之懸會明今經之正體也。
次結中云斯乃等者本迹為二經迹經謂方便品中實相是也本經謂壽量品中非如非異是也金剛藏及中論為兩論致猶得也謂兩論二經同得實體。
(△次章安私釋)。
○次私釋為四初標能破所破次破凡下釋所破以顯能破三此等下簡異四今經下正出經體。
私謂實相之法橫破凡夫之四執豎破三聖之證得。
初文中橫破凡夫四執等者如前簡非中四謗是也法雖通深執成凡見故橫在初心名凡四執亦云有無等四見是也言三聖者謂前三教聖人。
○次釋破中三聖為三。
破凡夫可解破聖者三藏二乘指但空為極譬玻瓈珠一往似真再研便偽身子云我等同入法性失於如來無量知見空有之旨正破此證也。
初破三藏中玻瓈如意二珠相似譬法性名同初聞混大故云一往似真被斥茫然故云再研便偽方等尚止宿草庵般若猶無心希取故至法華方知昔失以昔不知空即有故故為空即有之所破。
通教人指但空不但空共為極譬雜色裹珠光隨色變緣所見之光亡其本體逐玄黃之色墮落二乘大經云聲聞之人但見於空不見不空菩薩之人非但見空亦見不空所見既殊不二之旨正破此證也。
次通教理通故名為共通機如雜色但真如色變圓理如珠體機發如物裹故通教二乘亡實相體逐詮小之教墮落二乘鈍根菩薩義同二乘復能出假文略不說次引大經明利根菩薩一教之內利鈍不同空中既殊故為所破初不知中故不及別。
別教人指不但空為極逈出二邊如雲外月棄邊取中如捨空求空不異之旨正破此證若彼有此無則正法不徧不盡之旨亦破此證也。
次別教人雖不但名同但中異故故云逈出是故三教並為圓教所破然破別者但破教道邊本是中今棄邊中之中而別求於中故以雲外之月譬教道中以捨空求空譬方便智若知邊中不異即破此意彼理有中此邊無中則實相正法不徧一切故不名不盡故以不盡破於不徧前金剛藏四句破中別教得二句即此意也。
○此等下簡異中二先簡次重判。
此等皆非佛甚微智不與金剛藏意同非佛證得本有常住不與方便品同不徧一切處不與壽量品同。
初文者金剛藏四句雖異皆云是佛甚微智故故前釋云皆被空有等破故也本有常住權實不二前之三教體皆不融是故不與方便品中妙權實同壽量實相徧於三界前之三教體皆不徧是故不與壽量品中雙非義同。
○既不下重判。
既不會正體攝屬何法但空是化他之實但不但是自行化他之實出二邊中是自行之權並他經所說非今體也。
但空於化他中是實於自行中是權三藏唯有一但真故但不但等者若自他相對但是他實不但是自實通教真中有二實故是故二教並非經體出二邊中等者說中道故名為自行云出二邊故名為權此是判權實意也。
○從今經體去正出今經實體。
今經體者體化他之權實即是自行之權實如垢衣內身實是長者體自行化他之權實即是自行之權實如衣內繫珠即無價寶也自行之權即自行之實如一切世間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況自行之實而非實耶。
今經體者此之體字正指經體體化他下兩體字謂體達之體由開故達故云體也初文即是開丈六垢衣垢衣正是示為小乘化他權實今開即是同體權實纓珞長者體自行化他等者但不但空名自行化他權實今皆開之示以衣珠唯一不但無更求於小乘衣食故云無價珠在衣內如不但猶求小果如但空同在一身義當於共自行之權猶存教道亦違實相今亦開之無非實相此等三教皆開及以世間資生產業尚皆是實況圓中自行而非實耶。
○標宗中二初標列。
宗者為三一示二簡三結。
○次釋釋中三初文是示從然諸因果下第二簡從略舉下第三結初文為四初釋名次所謂下依名辨相三如提下舉譬四總結。
宗者要也。
初文可知。
○次文者先釋宗次釋要。
所謂佛自行因果以為宗也。
若開權顯實無非自行若為實立權故須化他正指因果以為宗故。
云何為要無量眾善言因則攝無量證得言果則攝。
次釋要者以要釋宗宗義雖明要義未顯故重釋之還指因果徧攝故云要也。
如提綱維無目而不動牽衣一角無縷而不來。
次譬中云綱維等者維繫也綱中之要莫若綱維衣角準知。
○故言下結。
故言宗要。
○然諸下簡中二先卻次取卻中二先迹次本。
(△籤迹中先誡令通識此句是科)。
然諸因果善須明識尚不取別教因果況餘因果。
迹中先誡令通識若無通識安能別知尚不下況也。
○餘因果下正卻三教因果何故卻之各不能攝一切法故藏通兩教以或同或異故當教三人因果尚別況能各攝一切法耶。
餘因果者昔三因大異而三果小同。
初三藏中諦緣度殊故因大異俱斷見思三乘微異故果小同。
又三因大同而三果小異。
次通教中俱學般若故因大同同坐解脫習盡不等故果小異。
又一因逈出一果不融因不攝善果不[(冰-水+〡)*ㄆ]德則非佛自行之因非佛道場證得之果。
次別教中在因說理不在二邊名為逈出復說果理諸位差別故云不融因不下重釋所以以逈出因不攝地前眾善登地諸位互不相收乃至果地萬德互不相關則非下正明卻意以非迹中自行之因又非寂場證得之果是故不名迹門因果。
○又簡下本門也。
又簡者諸經明佛往昔所行因果悉皆被拂咸是方便非今經之宗要。
通簡迹中一切因果若橫若豎俱非本故。
○取意下次簡取先本次迹取中先明本者承前簡卻迹文之後便拂迹以簡本承簡迹之後取本便故故在前明也。
取意為言因窮久遠之實修果窮久遠之實證如此之因豎高七種方便橫包十法界法。
久遠者必指壽量塵點方顯實本如此下明功能。
○初修下明取迹也。
初修此實相之行名為佛因道場所得名為佛果但可以智知不可以言具。
本宗如迹故云此也但可下歎迹若本則非不退智知。
(△三結)。
略舉如此因果以為宗要耳。
略舉下總結所取本迹因果也。
○標用中二先標列。
用者為三一示二簡三益。
○次釋釋中三初文是示從於力用中下第二簡從非但下第三益初文二先釋名。
用者力用也。
經有斷疑生信之力。
○次三種下正出用相不同宗體宗體唯獨在圓始終俱經力用故至簡中自明。
三種權實二智皆是力用。
[A35]○第二簡中有法譬合。
(△初法)。
於力用中更分別自行二智照理理周名為力二種化他二智鑒機機徧名為用秪自行二智即是化他二智化他二智即是自行二智照理即鑒機鑒機即照理。
初法中自他相即者並成體內之用故也故先明用相為攝機徧故須取化他及自他二此二必以自行為力無力則無用是故相即。
(△次譬)。
如薩婆悉達彎祖王弓滿名為力中七鐵鼓貫一鐵圍山洞地徹水輪名為用。
譬中文引佛本行經捔力爭婚品云悉達調達及諸王子爭婚瞿姨種種捔力瞿姨爾時在高樓上觀其捔試是諸王子彎常人弓或滿不滿一切諸弓皆悉不任悉達所彎淨飯王曰汝祖王廟中有輪王弓堪任汝彎悉達得之滿彎此弓箭勢一發貫七鐵鼓箭之餘勢仍至水輪乃至斫樹諸王子斫或一或二隨斫隨倒悉達一刀斫過七樹而樹不倒乃至擲象等此並用中示為凡力未關聖力力中之大不過悉達故今借喻此經力用昔三教及近成力用如諸王子。
○三合譬中二初略合次何者下釋。
諸方便教力用微弱如凡人弓箭。
初略合方便教之失以顯實教之得。
○次何者下釋中二初舉昔顯失次舉今顯得。
何者昔緣稟化他二智照理不徧生信不深除疑不盡。
初文者即以法華[A36]已前俱名為昔並屬化他故昔教中望今迹門則三教照理不徧故三教人實信未生權疑未盡望今本門昔經圓機亦名為失是則四教俱不知有本時之果生信未遠近疑未除。
○今緣去正顯今得。
今緣稟自行二智極佛境界起法界信增圓妙道斷根本惑損變易生。
言稟自行者約機極邊說必至佛自行方乃名得約化主照機故通語自他極佛下正出用相通論本迹各有斷疑生信別論增道損生唯在本門今從省要故以起信增道為迹門斷疑損生為本門極佛境界者秖是十如權實故云唯佛與佛。
(△三益)。
非但生身及生身得忍兩種菩薩俱益法身法身後心兩種菩薩亦俱益化功廣大利潤弘深蓋茲經之力用也。
次益中云生身生身得忍等者地前住前為生身登地登住為生身得忍謂生身中能破無明得無生忍也言法身等者謂登地登住破無明捨生身居實報土名為法身位居等覺名為後心若迹門唯益生身及生身得忍本門進至法身及法身後心所益通兼故云非但自垂迹已來受化者漸廣得久近益者功在法華。
○標教中三意於中又四初標次一根性下列三教者下釋總名四云何下廣釋。
教相為三。
初如文。
(△次列)。
一根性融不融相二化道始終不始終相三師弟遠近不遠近相。
○列中三意者前之兩意約迹門後之一意約本門。
(△三釋總名)。
教者聖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別同異也。
三中云分別者分別既是教相同異教相既通分別義徧即是分別融不融等乃至遠近。
○四正釋中初文根性中為二初明八教以辨昔次明今經以顯妙初又三初五味次不定三祕密即八教也五味即漸頓故也漸中開四井不定等二即為八也初五味中又三初約五味次引同涅槃三問答料簡辨異初文五味者還約華嚴日照三譬開為五味問應還取涅槃本文何以[A37]卻取華嚴文耶非但數不相當亦恐文意各別答涅槃五味轉變而秖是一乳華嚴三照不同而秖是一日今演華嚴平地之譬以對涅槃後之三味數雖不等其義宛齊又涅槃以牛譬佛乳從牛出譬佛初說大乳出已後其味轉變猶成分譬故此下文義立五味皆從牛出未若華嚴曰譬於佛光譬說教日無緣慈非出而出眾機所扣非照而照故使高山幽谷平地不同同稟教光終歸等照故用兩經二義相成。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卷第一
音釋
(七廉切標也)。
仄(阻力切與側同仄身謂不安處也)。
僶俛(僶弭盡切俛美辨切僶俛猶勉強也)。
肯綮(肯苦等切綮棄[挺-壬+手]切肯綮骨肉會處也)。
[A38]陝(失冉切州名)。
郛(芳無切郭也)。
句逗(逗正作讀大透切凡經書文語絕處謂之句語未絕點之以便誦詠謂之讀)。
裨(賔彌切附益也)。
馴(徉遵切順也)。
㝢(王矩切天地四方曰㝢)。
壟(力踵切丘壟也)。
髫齓(髫徒凋切小兒髻也齓初覲切毀齒也)。
迭(徒結切互也)。
[A39]卻(乞約切與却同)。
駭(下楷切驚也)。
忻(許斤切喜也)。
柹(鉏里切果名)。
捔(古岳切競也)。
縷(隴主切[A40]線也)。
東漸(漸將廉切流入也)。
顒(魚容切仰也)。
聿(以律切惟也)。
耽(都含切過樂也)。
襃(補刀切揚美也)。
謗(補曠切毀也)。
斥(昌石切黜也)。
撙(祖本切裁抑也)。
豎(臣𢈔切立也)。
研(倪堅切窮究也)。
校注
【經文資訊】《乾隆藏》第 115 冊 No. 1490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第1卷-第3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乾隆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昔於台嶺隨諸問者籤下所錄不暇尋究文勢生起亦未委細分節句逗晚還毗壇輒添膚飾裨以管見然所記者莫非述聞兼尋經論但識用暗短而繁略頗馴呈露後賢敢希添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