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十四
言世間文字等者。問何名世間文字章句。答若望如來無漏教。聲則不合言世間文字章句。然世間有二。一有漏名世間。二有言說故。名世間。今天親菩薩言世間文字。即如來梵音聲相中說。若離世間法。即根本智證。若隨世間法。則是言說。但安著名句文字。即世間也。甚深意者。旨也。即所詮權實道理也。二乘不測。名甚深也。
言教是世間戲論等者。疏主解也。戲論有二。一有分別名戲論。二有言說名戲論。凡是戲論。皆名世間。有說此是法世間。即教法也。非俗世間也。
言意者。意況等者。過現佛說大乘法文字章句。會㩲入實。竟況甚深。所以世間難信。現瑞方說。說教之所以者。此正解意況之義。
言初也者。舉過去也。文殊語彌勒。汝問我放光。恰問著人。此放光者。釋迦如來擬說經去。交鶖子成佛。轉化堅滿菩薩成佛。見說八大義。問莫斟配團量構虗而和。莫是如見樹居白鷺。表水非無。為復是遠山見煙。即知有火。比度而知。為復是眼曾見來。答文殊言。我於過去。一一曾見來。方能答得。如今所答八大義。與下說法華經。為因由所以也。經云。善男子。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舉古日月燈明佛事。放斯光[A1]已。即說大法。成今釋迦事。文殊言我見過去諸佛放斯光[A2]已。即說大法。天親菩薩解云。大法即是世間文字章句甚深意。因此論主科又名因。
言此釋其意放光何意者。希昇堂者。必自開戶牖。攀逸駕者。必騁殊軌轍。故知春蘭秋菊。冬自為芳。何故釋迦効彼燈明放光而後說法。于今現瑞。定有來由。試舉經文。希當答放光。何意。答經云。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故放光也。問何名難信之法。答四十年前無學果。名舊極。當來成報身。名新極也。不但教上信難。理上解亦難也。旨者意也。美也。志也。[1]詞也。
言一讚時久遠希有等者。意說讚佛名號。讚妙法勝。讚生利益。此之事於無量時。不可得逢。故名為希。不徒說劫也。事依於劫。故說四希也。
言論云不可思議等者。此三句。一一皆言阿僧祇也。論家牒梵本經闕無邊之義。加不可稱。論中更言不可量者。即當經中無量也。論云。不可得者。不可見也。心欲緣而慮絕。故過情計分。心緣不及。名不可思議。口欲談而詞喪。過言議分故。言詮詮不及。名不可稱。心言路絕。名不可量。故名阿僧祇劫。又云無量時不可得者。二意。一云。日月燈明佛。於無量時所得成佛。二云。文殊示相憶念彼日月燈明時。經無量時。不可得。故云。不可思議也。
言阿僧企耶等者。企由望也。譯者但取音同。更無別義也。此云無數。無數亦是數算。將為無數。數不得。
言俱舍論等者。問既云極。何名無數。答第五十二數。雖是有數。以至不可數邊。故名無數。本是六十數。今此阿僧祗當五十二數。向後猶有八數。五十二。從一至十。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萬。萬為洛叉。如是次第至五十二數。名阿僧祇。此云無數也。
言本數六十餘八等者。問誰人傳[2]妄。答有云。世親造論時[*]妄。有云阿難結集忘。有云三藏翻譯時忘。准此傳忘。非是阿難忘。不爾。何名如是我聞。但是窟外凡夫眾結集時傳忘也。
言華嚴經說等者。若依大乘華嚴。一百二十數。阿僧祇是一百一十二數。無量當一百七數。無邊一百九數。不可稱當一百一十五數。不可思議當一百一十七數。既阿僧祇。是一百一十二數。數此至無量。名無量阿僧企。數此至無邊。名無邊阿僧祇。數此至不可稱。名不可稱阿僧祗數。[3]數此至不可思議。名不思議阿僧祇也。
言劫臈波等者。此云時分也。音府問反。一分差別之義。
言不可思議等者。依標略釋也。路府云。不可過情境。不可議過計境。疏中意總也。不可稱者。過言議境。安言語說。亦不可得。安立語議。論亦不可得。
言不可量等者。別將物來挍量。亦不可得。將物將喻。亦不可得。下算亦不可得。故言過喻算境(上論文)。
言今經云無量等者。無物為喻。而知多少。算亦不得。
言無邊等者。一一時分皆有邊。
言即同般若等者。天親論偈云。數力無似勝。無似因亦然。一切世間法。不可得為喻。一數勝過算分。經云。百分千分。不及其一。乃至千萬億分。所不能及。若人將三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有人受持一四句偈之福。即無限量。故云過數分也。二過力分。力分即時分也。法力超過布施力。即時分也。色中極少不過極微。時中極促不過受生時。名一歌羅時也。若人以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中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後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每日三時布施。如是經無量時。不如有人一歌羅時受持此經一四句偈。名過時分。故言力勝也。三無似勝者過喻分。西域樹提伽長者。富貴福德喻如無憂王。無憂王世間有物。不可喻得也。持經功德。無物可喻也。故言非笇非喻也。四者因勝過因分。即因果勝過情計分也。世間布施持戒感。有漏人天果。持經福德。感無漏佛果。名因[4]勝勝劣。故能斷金剛中。有四分文也。彼經數勝。即同此經無量過笇分也。彼經力勝。即是此之中無邊過時分[5]也。彼經因勝。即同此經不思議過情計分也。
言菩薩地說劫等者。明種類也。智論云。一天衣拂石。劫有大石。方四十里。有長壽天人。百年一度。持細耎衣。拂之令盡。方名一劫。又云。四十里大城。滿中芥子。有長壽天人。百年取一芥子。芥子盡。名大劫。此皆古翻譯也。菩薩地云。劫有二種。一日夜歲數。一日為一劫。一夜為一劫。或三年十年為一劫。[6]一夜為一劫。或三年十年名歲數也。
言二阿僧祗者。若准小乘俱舍論。說一至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如是十十倍數。至五十二數。名一阿僧祗。若准大乘華嚴。從一至十。數至一百一十二數。名一阿僧企。若成佛時阿僧祗劫又別。即三度至不可數。名三大阿僧祇劫。
言瑜伽復說等者。此說住劫之中小三災劫也。每劫減時。三災即起。謨云。謂從人壽八萬歲百年減一年。減至三十歲。飢饉劫。又經一百年減一年。減至二十歲。有疾病劫起。又經百年減一年。減至十歲。刀兵劫起。從此十歲。子年信父。增至八萬歲。名一增減劫也(下至地獄章中從十歲增至八萬名一中劫也)安國云。如是二十度上下。從喻為名鹿轤劫。問小乘二十个增減劫中。中間十八个劫亦增亦減。初一唯減不增。後一唯增不減。如何得成二十个增減劫。答初減之中。福勝減極遲。最後人福劣增極遲。最初人福勝漸減。向惡去減極遲。亦等一个增減劫。最後人福劣漸增。向好去增極遲。亦等一个增減劫。是故亦成二十个增減劫也。問住劫之中。有增減可許成二十劫。餘三成壞空無增減。如何得成二十劫。答論云。然由時量。與住劫同。准依住劫。各成二十劫也。問飢等三災何時出現。答且依大乘瑜伽第二卷。說住劫之中二十遍增減。每減之時。皆有三災。此說增減劫中。小三災也。謂飢饉疾病刀兵也。謂從人壽八萬歲時。百年減至人壽三十歲。飢饉起。天龍忿怒。不降甘雨。[A3]已經多時。草木枯死。泉井亦渴。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初喫樹皮草根活命。此物盡[A4]已。又拾糓根。或煎取汁。以濟其命。飢饉所逼。便有聚集運籌白骨。各有二相。且聚集二相者。謂有一類飢所逼。同向泉井。至不得迴一聚餓死。二者十十五五拾得糓麥麻豆顆。將作種子。藏其箱篋之中。如摩尼珠。聚集一處。行列守護。名聚也。運籌二相者。運即是轉籌也。謂聚糓根。或煎取汁。或擣為粖。當家大小同坐。共行一籌。轉至一人。始得一口食。把籌不得者[1]與契。二於舊場碾磑之處。以籌發場舊粟麥豆顆。煑作汁。或盛器中。還行一籌。轉至一人處。以籌置汁中。唼嗍一度過。白骨二相者。多時被餓骨肉乾枯。皮穿見骨白而露現。二取死人白骨。積聚煑汁活命。如是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過。劫滿[A5]已後。有五通仙人。從山中來報云。汝因造慳貪惡業。今受此苦。勸今修善。遂生下品厭心。世界却好。哲云。三千年中。令劫不減。男女相生。滿閻浮提。又百年減一年。減至二十歲。有疾病劫起。非人吐毒氣。人皆病也。爾時疫病劫起。無藥能治。七月七日夜。方乃得過。彼諸有情。復共聚集。起中品厭離。由此因緣。壽量減。病灾乃息。後漸減至人壽十歲時。刀兵劫起。人民相見。互起嗔心。所執草木等。皆變成刀釰。互相殘害。經七日七夜。方得過。爾時有情。三種最[2]極至十歲。依止衰損者。身形小。身長者佛一搩手。麤細一握。資具衰損者。爾時有情。唯以稗莠蒿子為食。食中第一。馬尾頭髮作衣。衣中第一。亦無金銀鉛錫之類。唯以鐵木為莊嚴。為莊嚴中第一。山中有五通仙人。報言。汝等惡業。受如此苦。應行十善。劫乃得增。爾時有情。展轉聚集。後起上品厭心。世界却好。遂子年倍父年。增至八萬歲(上大乘說增減了)。次下依小乘說則別也。大乘一減。過三災。三災同一減劫起。小乘一減。[3]過一災。各減劫起。大乘先飢饉。次疫病。後刀兵也。小乘先刀兵。次疾病。後飢饉也。大乘減至三十歲。遇災。小乘每災。事須減至十歲起。俱舍云。壽至十。遇一災。又偈云。至十三災現。刀疫飢如次。七日月年止。問餘三洲有小三災否。答北洲全無。東西二洲有似三災也。此間飢饉劫起。東西二洲數加飢渴。此洲疫病。東西洲身力羸劣。此間刀兵劫起。東西二洲相見數加嗔恚。問修何福業。免得此災。答經中說。施僧一團食。不墮飢饉劫等。施僧一呵梨勒。不墮疫病劫。持一不煞戒。不墮刀兵劫(上解小三災了下解大三災)。
言或有二十劫為一劫等者。問如何世界成之與壞。皆經二十劫。答俱舍云。若壞世界時。十九劫壞有情世間。一劫壞器世間。若成時。一劫成器世間。十九劫成有情世間。且成世界者。俱舍云。成劫從風起。路云。從二禪脚下。巧風生。是名世界初成之相。然器世界。從兩頭成。先成初禪大梵王宮殿。次成梵眾梵輔三處宮殿了。及次成夜摩等四空居天。計從上成七處宮殿訖。從夜摩脚下起風。一直向下。便成風輪。風輪堅密。假使緊那羅神以金剛輪。奮威懸擊。金剛輪自碎。風輪不損。次成諸輪。乃至鐵圍山。七金山。高山。忉利天(上成器世間了)。次下有情世間者。從上第二禪極光淨天。有一天子。來生初禪。為梵王。梵王獨住十劫。梵王思念。我要輔翼。遂有上界天人。來生梵輔天。壽命四十劫。復思念。我要眷屬。復有上界天人。來生梵眾天。壽命二十劫。次成夜摩天等。四空居天。次生人中四洲及地居天。次生餓鬼傍生地獄。乃至最後一人。初墮阿鼻地獄。是成二十劫初了之相。問此界初成。食何物。答劫初成時。有情食地餅。如側手。珂雪細耎如蘇香檀陸等。味如石蜜等。地味沒後。次有林藤生。亦名林條。由如𪌘子。其味香美。喫了還生。後起貪心。林藤不生。便有粳米。長短七寸。而無糠籺。貪心起[A6]已。入腹不消。因茲便有大小便利。[A7]已後要種方生。自後起十惡業。煞生偷盜生。遂立田主。梵云摩訶三末底。此云正直意。有大平等正直也(上解成世界了下解壞世界去)。問如何是世界初壞相。答俱舍云。壞從獄不生。至外器都盡。且所壞有情。一從無間死[A8]已。更不重生。若業盡者。則生餘趣。若業未盡者。移置他方地獄。若人中更造無間業者。亦他方寄受。是名世間初壞之相。如是有情。唯沒不生。如是漸漸。乃至於盡。法爾不損一眾生。伺候受罪畢[A9]已。次壞七熱八寒。受罪畢者生人中。次壞餓鬼。受罪畢者生人中。次壞畜生。受罪畢者生人中。若畜生而人同住者。共人處壞。次人中四洲。且最先南洲。法爾人無師自然。坐得初禪靜慮。從靜慮起作如是言。離生喜樂甚樂甚靜。慮諸人聞[A10]已。皆入靜慮。命終並得生於梵。世南洲如此。東西二洲人不能入定。隨自業盡。生六欲天。方能入定。亦生梵世。餘諸欲天。例此應爾。上來欲界有情壞了。從此欲界。生於初禪。從於初禪。初有一人得第二禪定。從定起[A11]已。皆作是念。定生喜樂[1]甚靜慮。餘天聞[A12]已皆總修習。命終皆生第二禪中三天也。上來壞有情世間訖。次下壞器世間。且火災壞時。十九劫壞有情世間。一劫壞器。下從地獄。上至初禪。無[2]二个有情。大地諸山。多時無雨。草木乾燋。更不復生。復有第二日輪出現。溝㵎小池。皆無津潤。第三日出。小河枯竭。第四日出。無熱惱池所出四大河水皆盡。第五日出。無熱惱[3]池盡。第六日出。四大海水減半。第七日出。四大海水盡。大地火起。山河洞然。一時火起。下從風輪。上至初禪。都[4]為不一个火聚。自地火焰。燒自地宮殿及器。欲界火麤。不能燒色界細器。色界火細。不能燒欲界麤器。然欲界火猛焰。上昇為緣。引生色界火焰。焚燒初禪宮殿。經一劫方盡。婆沙問云。六日輪從何處而來。有五解。一云。未壞時。餘六日藏於大海之下。二云。藏於持雙山下。隱伏而住。然唯一日輪昇空。遶須彌山。照燿至劫末。餘六漸出。三云。一日有七倍熱。四云。本是一日。分為七日。五云。災是當處起。不必有七日。前解為正。亦有云。有情業感器壞。遂有七日輪現。爾時欲界及初靜慮中間。都無一物。經二十劫空。上來[A13]已解成住壞空一个火災劫。梵眾天二十劫。梵輔天四十劫。大梵天王六十劫。此皆增減劫也。最初成世間時。梵王生來。獨住十劫。梵王寂漠。思念輔翼。上界極光淨天。生下來梵輔天。壽命四十劫。早向成劫之中住十劫。又帖住二十劫。計三十劫。又侵著壞中十劫。計成四十劫。大梵王後更作是念。思念眷屬。更有上界天子。下來為梵眾。只向住劫之[5]中來。受住劫之中二十增減劫也。大梵王壽六十劫。此約總數。若子[6]細。五十九劫後壞。二十劫時。前十九劫壞有情世間。梵王猶在。入第二十劫。梵王見下火災起。不受此一劫。便生上界。所以疏主云。或二十劫為一劫。或四十劫為一劫。或六十劫為一劫。
言或此八十為一劫謂等者。從前空劫數。空二十劫成二十劫。住二十劫壞二十劫。最後火災。望前八十劫。為一火災也。
言光數此等者。少光天。即第二禪三天之中最下天。壽兩个火災。計一百六十个增減劫。此少光天火災燒不著。只此火災。為壽命也。從倍[7]倍至非想天也。即此第二禪。三天之中少光天。壽命兩个火災劫。無量光天四个火災劫。極光淨天八个火災劫。第三禪中三天。少淨天中十六火災劫。無量淨天中三十二劫。遍淨天中六十四劫。第四禪中九天。無雲天中一百二十八劫。除無雲減三劫。只有一百二十五劫。問何故減三劫。答疏云。或是第四禪天。下下品修故。減三劫也。糅云。二說。初超過下三禪變異受。至此修行既劣故果亦減。如人上到山頂。有憩歇故。二云。為成廣果天中五百劫壽命及色究竟天一萬六千劫。故有減也。無雲天中。既只有一百二十五劫。三火災劫上。數還倍增。福生壽命二百五十劫。廣果天中五百劫。無煩天中一千劫。無熱天中二千劫。善現天中四千劫。善見天中八千劫。色究竟天中一萬六千劫。大自在天壽三萬二千个十火災劫。次無色界。空處二萬劫。識處四萬劫。無所有處六萬。非非想天八萬劫。
言方一水災劫謂極光淨天者。壽量即第二禪中第三天也。問何緣一七火逢一水災。答隨順極光淨天壽命八大劫。向前早[A14]已七遍火災壞初禪了。次合是八度火災壞初禪。初禪火災不起。方有水災。壞第二禪。第二禪極光淨天壽命。一个水災劫。并七个火災劫。問何故第二禪三天之中。第一小光天壽命二个火災劫。第三極光天壽命一个水災劫。中間一禪何故不說。答此間不合是說處也。若說諸天壽命。不妨總說也。今此間憑人明劫。所以二禪天初出火災。故須偏說第三天。欲出水災。故須偏說。
言或八七火一七等者。謂遍淨天壽量。七度火災。壞初禪了。方遇一个水災壞。第二禪七七四十九个火災。壞初禪了。[1]遇一七个水災壞。壞二禪了。特地更有七个火災。壞初禪了。即合有第八度水災壞。二禪第八水災不來。直有風災起來壞。至第三禪。此乃八七五十六个火災。七个水災。一个風災。是第三禪中第三天。謂遍淨天壽命一个風災劫也。問何故水災風災。皆取二禪三禪中第三天。不取下三天。答第二禪中第三天水災滿故。第三禪中第三天風災滿故。所以偏說也。問何緣八七火一七水一風災。答隨順遍淨天中壽命六十四劫。為一生。即是八七五十六个火[2]災。一个風災故。第六十四災。即是風災也。且水災壞世界時。於第二禪。有俱[3]生無雲而雨。為緣引生欲界水災。此雨下時。滴如車軸。遍於世界。一時等注。初沒四洲。次沒七金山。次沒須彌山四天王宮忉利天。次沒夜摩天諸天。次沒初禪。後沒二禪。其造毒浸壞世界時。如水消鹽。壞二禪[A15]已。其水漸下。浸壞初禪。水又漸下浸壞欲界。乃至漸下。浸壞風輪。水災勢盡。世界磨滅。第三禪風災將壞世界。其風猛利。猶如刀釰。所吹著物皆作微塵。然風吹諸天宮殿。互相傾䨱。如二大士拍二銅銨。先壞三禪。次壞下二禪。即壞欲界空[4]居乃至風輪壞[A16]已。世界磨滅。問如何三災。各壞初二三禪。答初禪有情過患有覺觀。外有火災。二禪內有喜故。外有水災。三禪內有喘息。外風災。問三災起時。無有情。誰招此灾。答傍變也。三災現時。雖無生變。傍變三千界。同地有情增上業力。變此界災。以業同故。小乘唯說業招。不說傍變也。問大乘自他界同地有情。與自界壞業。何不自變自界災起。要變他界耶。答自界有情與自界災。法爾不俱。是故變他界也。問三災本何從何生。答三災從有情藏識中俱生名言種子親生。與前劫緣雖親疎異。然依有情。亦是他界業種。親不相離故。問七火後經多少時。即到水災。答第七遍火災壞[A17]已即空。空[A18]已即成。成[A19]已即住。住[5]劫便是水災。壞二禪時。經八七度火。壞初禪。即是七度水。壞二禪。第七遍水壞二禪。乃至初禪[A20]已下總盡。盡[A21]已又空。空[A22]已成。成[A23]已住。劫滿[A24]已。便是風災壞三禪。壞三禪時。至下總盡也。
言數此至不可數者。問火水風。數何劫為僧祇劫。答風災。但是累前遍淨天壽量之劫。以成無數。即是數風災劫也。便異小乘。但累火災劫也。糅云。小乘數火災劫。從一至百。乃至第五十二。名阿僧[6]祇。如是三度數。至不可數。名三大阿僧祇也。
言凡經此三大阿僧祇者。問從初修行。至佛果。經多少劫成佛。答疏云。凡經此三等。大乘云。及疏意欲顯菩提難得故。取風災劫。為數也。故知無因外道。空見論師。煑粥頭陀。遶市打鈸桄銅瓦之徒。喫飰著衣。返搭袈裟。手擎鐵[木*勿]。自稱即心是佛。不要修行。貪嗔滿懷。豈能慈念正面。經論盡不可尋。縱有講人。常求過失。務令停罷。不欲流行。痛哉此時。法當滅沒。強為傳受。忍苦宣揚。心思不輕。任他毀罵。莫學如是逐時過也。
言並賢劫等者。賀云。此無數量。但一千佛出盡。即是劫終。合有十類。以賢劫無別數故。疏言九前名莊嚴劫。現在名賢劫。未來名星宿劫。十類者。一名日月歲數。二增減。三二十劫。四四十劫。五六十劫。六八十劫。謂火災[7]劫。答世界初成之時。光音天子從天降下。至此世界。見此世界有一千朵蓮華。出應向後有一千賢人出現。色界諸天與立名。名賢劫也。有大賢劫小賢劫。路府云。初大賢劫有千佛出。今當第九減。減滿。劫增。增至八萬歲。從八萬歲劫減。最初減時。有彌勒佛出世。從第十減。至第十五減。賢劫千佛中九百九十四佛一時出世。從十六減[A25]已去。直至壞時。並無佛出世也。後有小賢劫。出千佛之中。樓至如來出世也(上明差別也)。
言古攝論文等者。即梁攝也。攝論十云。方便地中。有三阿僧祇。一謂信心阿僧祇。二精進心阿僧祇。三趣向心阿僧祇。一心口立誓。信如來正說。名信。二信根轉堅。決定知果必得。心[A26]已明了。厭苦精進。名心。三菩提趣向為勝。於真觀求得之心。生趣相續。無厭捨故。名趣向心。各為一劫。亦不配位。
言十地各分等者。謂入心住心出心。謂除彼煩惱障。入初地。謂除[1]內煩惱障。住初地。謂除心煩惱障。出初地。如次十地亦爾。十地計三十阿僧祇。帖地前三劫。成三十三也。[2]前三心名大劫。七地[A27]已前二十一念心名小劫。八九十地九心名中劫。此細碎名小。如一尺物分三段。或二十一段。或為九段。即以三段為大劫。如地前。二十一段為小劫。如七地。九段為中劫。如八九十劫。
言雖有此等者。會釋經意也。問經云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未審十種劫中是何劫耶。答疏云雖有此等。劫量不同。今依本論等。今依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年。非餘大劫。本論法華一會說五般劫。疏主取意。釋亦不定。論中雖說有五種。不言此經上下之劫皆依五般。[3A]若說如三周授記作佛。[3B]佛即不得依日月時年劫量也。如此間文及下諸菩薩共相問信。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等。如是等受用日月年歲等劫即得。疏主亦不定判。依五種說。
言欲顯諸佛等者。問既言疏家取日月時年。何名無數大劫時出耶。答既言無數阿僧祇年。積之還成大劫。問文殊菩薩但說過去燈明即得。何用說爾許多劫耶。答疏主言欲顯諸佛等。
言此讚名號希等者。問文殊既言見久遠。未審所見是何姓名耶。答經云。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等。大論云。一切如來功德互等。唯除四法。一者壽量。二者名號。三者[4]族時也。有佛號日月燈明。別名也。如來[A28]已下通名也。無量無邊劫時。早希又有佛名字。亦希一名日。二名月。三名燈。此三字皆能導明破暗故。名字亦希也。問名號何別。答若約俗書。名依體立。字號依德立。小年名春。春社奴依體立。長大了。解文名文幹。解武名武俊。謨云。如言火喚著火體也。如言𤏙為自性。表德用也。今向佛身上說。一切皆依德立。名號不別也。
言日月燈明是等者。如國王天子[5]主聖主主上等。是通名。若言聖敬父思知武[6]先孝等。即是別名也。問二萬个[7]佛名日月燈明。亦別名。餘佛不名日月燈明也。問何名名號希。答空有日無月無燈不名希。今日月燈三義具足。故名號希也。
言日有二能等者。注法華經云。一導明。眼唯能見物。黑地不見物。事須得日光引導。故云導明。佛智亦[8]如能引眾生無漏聖智。二者成就世間萬物。日[9]光著開華結果。各各不同。佛智亦爾。說三乘五乘教法。令眾生得一切種智也。又說日喻大乘。照四天下。教最廣故。月況緣覺。入夜方明。如獨覺樂寂故。燈喻聲聞。悟理淺故。所照不廣。表說三乘法故。問諸佛亦說三乘。如何不名日月等。答但表詮。非遮詮也。
言月有二能等者。一除熱。二清涼。世間萬物。若無月照矚。而無清涼。佛智亦爾。能除眾生生死之熱惱。得涅槃之清涼也。
言燈有二能等者。一能破暗。二傳照。一盞明燈照。盡堂千重黑暗並消亡。佛智亦爾。斷煩惱之昏衢。破生死之夜暗。二能傳照。即是一燈燃百千燈。
言如來者初總等者。瑜伽論云。說功德平等。故十號佛佛皆同也。如來者總敘。下九號之總敘[10]下。如來二字是總。餘九號是別。問何名總。答但言如來。攝得三身。攝得餘九號也。且如如來應供。如來正遍知。如來明行足等。一如來名。遍餘九號。故言總敘。若餘九號中隨舉一號。即失餘八號也。如言阿羅漢是總攝得十五應義。問如言佛世尊總得多義。何唯如來。答二說。一如來名遍。餘九號名總也。二是十號最初。故名總也。如序分成就。是最初故。獨得名序也。大論云。如來總序也。出曜經四義解如來。一者。依過去佛來。過去諸佛皆勤修苦行中來。故名如來。今釋迦如來如彼過去諸佛。還從三大阿僧祇劫。勤苦行中來。故名如來。二者。從二利中來。故名如來。經云。或施國城妻子頭目髓腦。能自拔濟。從中來故。名如來。三者。從法性中來。經云。復從法性。成就世間義故。故名如來。四者。如諸世尊。依德而來。經云。如過去諸佛。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殊勝之法。慈悲廣度一切。不離如性。我今亦爾。故名如來(上依論)。
言涅槃經云如過去等者。以四種法。立如來名。一依教。經云。如過去諸佛。如者順也。順過去佛所說。如[1]者似過去佛所說經法。[2]即十二部經法。即十二部經教也。二云。波羅蜜行也。修六度等。布施持戒忍辱等行也。十一空者。理也。一內空。觀內五根而無我。二外空。觀外五塵。三內外空者。非內五根攝故。名外。非外五塵攝故。名內。即內身快塵也。四有為空。依他起性。五無為空。圓成實性。六。無始空。無前際故。七性空。一切法無自性。即三科法。八無所有空。遍計性。九第一義空。即涅槃也。十空空。山河大地是所空。今能取亦空。故云空空。十一大空。謂一切法如幻如化。法界法性。合名大空。問十一空。有何差別。答前九所觀境。第十能觀智亦空。故云空空。就九中。初七生空。後一法空。七中初六觀現法空。後一無所空。來至涅槃者。果(依涅槃報身)。
言般若云如來等者。解法身如來也。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來者無所從來。表不從未來來。去者無所去。表不從過去去。不來不去。即法身佛也。
言成實[3]法論云乘等者。乘如實者。不是真如。名如實。自是乘真實之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上論文)。
言義雖略明者。疏主敘他小乘義來。非此大乘宗義。非此正要。故言略[4]明也。成實論師。本是數論外道弟子。經部宗中出家。所說義分同大乘。然成實論中說有三身。一者。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為法身。二者。從悉達太子身上。成丈六金身。從因修得。故名報身(上小乘義)。若依大乘義。悉達太子身上成佛之身。是化身也。疏主云。義雖略明。依成實論解也。
非此宗義者。非大乘中瑜伽宗義。故不取也。問既不取。何用引來。答欲明如來之身數足[5]指。借他小乘中乘如實道來。成正覺義。名目來。[6]化身義解也。賀云。一切諸佛如來有三種同四種異。三同者。一資粮同。二功德同。三三身同。四異者。一身形異。釋迦丈六。彌勒千丈。二名字異。釋迦彌勒名字各別。三族姓異。剎帝利。婆羅門。四壽量異。釋迦八十。彌勒命長也。
言論云應正等者。此中若約別章說。即合應供。斷煩惱障。證涅槃正等覺。斷所知障證菩提。今約通義說。煩惱障亦障菩提涅槃。所知障亦障菩提涅槃。所以合一處說也。瑜伽論中。空言應字。無供字。此則攝得唯識論中三義。若兼供字一處。唯攝得三義之中。應受供養之義。失餘二義(上論文下解疏)。
言成唯識云等者。問應有幾義。答成唯識三義解應。法華論十五義解應。意云。具此三義名。名應也。問應義三乘通稱。今佛既名應。與小乘三種應何別。答雖三乘有三種應。大小乘應別。且二乘三應者。應永斷煩惱障故。二應無分段生故。三應受一三千界人廣大供養故。今佛具應義者。應永斷二障。應無分段變易生死。應受十方三千界妙供養故。二乘現在。不越三千。過未無過八萬。
言瑜伽及此經等者。此經何處是應永害煩惱賊處。答此經中諸漏[A29]已盡。解阿羅漢。即是永斷煩惱賊也。即是此經同瑜伽論也(上解應字了)。
言故瑜伽云阿等者。料簡所以。攝問云。准瑜伽論云。正等覺亦是共德。何故疏主判正等覺是不共。答二解。一云。疏主錯於論文。二云。共德有二。瑜伽云。阿羅漢是共德者。約三乘人。同斷煩惱障。同證生空理。名共德。又正等覺亦是共德者。得諸佛同斷所知障。同證二空理。名共德。又疏主言阿羅漢是共德。約三乘共也。正等覺是不共者。約不共。二乘人有故。言不共也。非是疏主撿文誤也。
言舊云正等者。問正等覺與正遍知何別。答疏[7]云正遍知正覺。簡外道邪等覺。簡二乘偏覺。又正覺。簡菩薩未圓之覺也。名一體同也。謨云。遍知即遍知四[1]倒。依何法起。[2]答依二見。常見邊[3]見起。樂淨二倒。依見取上起。我倒依我見上起也。若爾二乘亦遣此四倒。應名正遍知。答二乘於前後際。但知八萬。不名為遍。又云。凡夫但起四倒。二乘但知凡夫四倒。諸佛亦知二乘四倒。故云遍也。糅云。正者。不顛倒義。遍知者。於此四倒。無不遍達。故言正遍知。問何名四倒。答二乘執佛身。為苦無常等。
言明行圓滿等者。此論家名因。若此經中。云明行足。若准涅槃經中解萬善之果。名明足。有二義。一者。脚足之足。即戒慧兩法。是乘。戒慧之足。得菩提故。二者。具足之足。智論及瑜伽論。說名圓滿也。經文直言足。後義為正也。
言明謂三明等者。疏解也。三明。即六通中三通。六通者。神境智通天眼天耳他心宿住漏盡。三明者。一宿住隨念智明。即第五宿住通為性。宿是過去世也。住是過去事也。事者即是菩薩佛。如常不輕菩薩等。是事也。事彼宿世之中名宿也。念緣所變[4]境也。同時無漏智。隨彼緣過去境。名宿住隨念智明。若緣過去境不盡。但得名明。不得圓滿。二生死智明。即第二天眼通為性。如來智緣未來生死。死此生彼。名生死。從境立名。名生死智明。不同外道過未六十劫八十劫。不同二乘過未八萬劫皆有限約也。三漏盡智明。觀現在境。如來無漏智能知自身他身。漏盡不盡。故名圓滿。二乘唯知自身漏盡及不盡。不知他身中漏盡及不盡。不名圓滿也(上說名明圓滿下解行圓滿)。
言行謂遮行遮行等者。疏總標論意。且初疏外敘者。攝云。古來諸德解瑜伽文。將遮行。是六根不起過。又將行行。是三乘不起過。此二行合一處。總名行行。又將四禪定。現法樂住為行。今此疏主解瑜伽論文迴改。又別別將行行。是清淨三業。現行住行。是現法樂住定現行。兩个行一處總名行行。又別將密護根門。名遮行(上懸敘)。次下依疏總標論意。問前來解如來明圓滿了。未審如來行圓滿否。答如來遮行行行。此二種行皆圓滿也。此兩个行體。即是六根三業。此二行收攝萬行。疏引論云。行謂遮行行行。此釋行字。顯二種行。一遮行。護六根之過非。二者行行。顯三業之清淨。如斯二行。總名行者。問何名遮行。答遮行以慧為體。以止持為用。遮用遮防六根門。不造過失。名遮行。凡夫六根尋常起過。若欲同不起過。事須遮防。加功用行。方能不起過。如來六根任運不起過。如似防護。遮者遮防也(上標遮行)。
言行行者。標行行也。問住行何故標中不說。答疏主將住行。攝在行行之中。所以標中不說(上雙標二行)。
言行行謂清淨三業等者。依標解二行。問何名行行。答疏云。行行謂清淨三業等現行。簡種子。種子無過。非生現行。則有過犯也。身業禮拜。口業念經。意業思惟。不與十惡業[5]道。名清淨三業也。現行正命者。三業是所發現行。思是能發現行。思防彼身語意三業。向上惡色不起。能發所發。俱是現行。故名現行正命。問諸抄云。三業之中身業為正業。語業為正語。意業為正命。如何偏說正命。不說餘二耶。答有三解。一云意業為本。餘二自成。正命為本。引身語生意為[6]本。故偏說之。二云。正命難見。邪命難斷。以無貪癡所發意業為正命。故偏讚之。三云。舉本攝末。故言現行正命也。
言又四種增上心法等者。解住行也。四禪定有四。名為四種禪定。是殊勝之法。名增上。心者是定。名為心。四種心法。功德法也。現法者有二說。一現身得。彼現法輕安樂故。簡過去未來定。是現在故。言現。現法即輕安也。繫心內緣。不外流散。名之為住。二所坐定。是現行功德法。名現法樂。即輕安適悅定。與彼諸心心所法。作依止處。名住。此現法樂住。名住行也。
言此二是行行攝者。疏主配屬論文。將住行就行行。三業清淨故。此二行總名行行也。清淨三業現行正命是一。四種增上心為二也。
言密護根門等者。疏主配前標中遮行。別開密護根門。名遮行。遮護防也。如來六根任運不起。過如密護者。無有過失。名為密護。攝問云。三業無過失。則言密護六根無過。何言密護。答任運無過。方防護者。故言密護。論意行則有言。疏合為二行。謂遮行行了。
言此二行及三明等者。結也。即行行遮行也。合戒定為[1]一一行。清淨三業是戒也。四種現法樂住。是定合為行行。并慧密護根門。是遮行故。名此二行并前三明。故言皆圓滿。
言由此如來顯示等者。重引論文。因果相望解也。論文重解前三業清淨現行正命。是行行。因中防護。果中不假防護。故言三不護也。
言無忘失法者。論文重解前密護根門。是遮行。因中不起忘心。果中得無忘失法。故云無忘失也。
言由不造過者。疏主重解論文。諸抄將此一句疏。連向下世間靜慮一處解。便讀疏云。由不造過故。世間靜慮遮自苦行。此解全非也。但是疏主兩遍重成向上兩句也。由不造過故。三業不護。由不造過故。六根無忘失也。若不是此意。如何第三番。疏主自解之中。將不造過一句向。三不護無忘失。顯安著。既不向世間靜慮。顯安置。即是不解世間靜慮。遮自[2]行共行也。
言世間靜慮遮自苦行者。此論文也。解住行也。問四靜慮如來身上。無漏出世間功德。如何言世間靜慮。答遮世間故。名世間。二依世間故。名世間。遮自苦行。不同外道五熱炙身苦行。求不同凡夫勤苦加功用。求如來常住。此定中受用法樂。不是苦行求得。名遮自苦行。上來是疏主重引論文。解上向前兩行論文。此云三不護。重解遮行行行。即慧行也。此云世間靜慮遮自苦行。重解四種增上心定現行。是住行。疏主前重引論文有二意。一則重前兩行論文。二與第三解為標文。
言此中由不造過者。將此一句。解下二句。云由不造過者。三業清淨。便得果中三不護。三業之中。不要防護。任運無過。名三不護也。由不造過者。密護根門。六根不起過。便得果中無忘失也。
言世間靜慮者。住行也。此一句。疏主解前之論中世間靜慮遮自苦行(解明了)。
言故言明行等。定[3]是者滿足。滿足即圓滿。明與行皆圓滿也。上來遮行即是慧學。住行即是定學。行行是戒學也(解明行足)。
言善逝[4]者。修行人身中。二利功德。名善逝往也。梵云修伽陀。秦云好去。今言善逝。同好去也。逝通二義。從生死修行成佛去。亦名逝。我輩凡夫見菩薩修行成佛。某甲菩薩成佛去也。此生死望果名逝。逝往也。又成佛了。號化身。入生死來。果望生死。亦名逝。某甲佛起化身。生死中去也。故名善逝也(上兩勢解善逝事字)。論云。善逝者。謂於生死長夜。具一切種。即後得智。自利利他。二功德故。此解從因至果。名善逝也。
言逝者往也等者。疏主解。只謂一个字。分為兩勢。若言謂成菩提[A30]已。[A31]已字屬上句。次將生死長夜。屬下句。此則從果入因。名善逝。此乃成佛了入生死。言謂成菩提作一句。又將[A32]已字。屬下句。此乃因向果。名善逝。此乃從生死中成佛也。問善逝與如來何別。答只依此義通兩勢。諸抄[5]云解釋。[6]名名不同。且安國金等云。善事往矣。名善逝。此則從因入果。名善逝。問何名如來。前來成正覺。故名如來。此則從果生名。如來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也。若准謨路等者。云從果入生死。名善逝。如來報身了却入生死。即同下文云。長者聞[A33]已驚入火宅。故名善逝。問何名如來。答從生死入佛果名如來。即同下如來[A34]已離三界火宅也。此乃約智名如來。約悲名善逝。問如來果位功德[A35]已滿。如何為約智也。答瑜伽云。自他並利。所依止故。善者好也。逝者往也。好往生死。教化眾生。名善逝也。
言世間解者。世者體是有漏。可毀責故。隱真理故。不堅實故。可破壞。名之為世。墮在世間中。名之為世間。如來能知眾生心行。復解世間成壞等事。名世間解。此倒故應名解世間也。世間有三。一器世間。二有情世間。三法世間。
言有情及器二世間等者。疏主引論文。解世間也。
言依前後際宿住等者。宿住生死智。能知有情世間也。宿智知過去。以生死智知未來。漏盡智知現在。於此三世眾生八萬四千病行差別。賢劫經第六說。如來始從光耀。終至涅槃。總三百五十度。度者頞義。光耀者。菩薩初生。放大光明[7]光耀。一一度皆說六波羅蜜。三六十八。一千八百度。更五十度。五六三十。計三百。添成二千一百。對治多貪多嗔多癡及等分。此四之上。各配二千一百。合成八千四百。復更對治四大六衰所生過失。故成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病行差別。
言即知三際等者。疏主解也(上解有情世間)。
言及善了知等者。論解器世間也。於東方不可說世界。無邊成壞。知此世界。成知彼三千界被火水風等壞。又知此界下有風輪水金及須彌山七金等三十三天。乃至四空十方世界等。一一皆知。名世間解。
言又於一世間諸法等者。依解法世間。一切世間諸法自性因緣者。此為總句也。諸法者。四諦法也。自性者。知苦諦滅諦。是四諦果也。知苦諦苦自性。知滅諦滅自性。因緣者。緣亦因也。知集諦是苦諦因。知道是滅諦因。知此二諦。是四諦因。故名因緣。此上總知四諦因果。故名總句也。
言愛味等者。解[1]別知四諦愛味者。是苦諦。多現身上生愛味故。過患者。配集諦。煩惱業惑多過患故。出離者。配滅諦。真如體性。出煩惱故。能趣行者。配道諦。能進修無漏智故。皆善知也。解也。下有一百二十八煩惱。迷事理等。亦名世間解。
言謂知自性等者。疏主解也。
言餘四諦四諦如次等者。愛味苦諦。過患集諦。出離滅諦。能趣行是道諦。問苦集是有漏。能知之智。名世間解。滅道二諦。是無漏。能知之智。何故亦名解世間。答苦集是所治解所。名世間。滅道能治世間。將能[2]治就所。名世間解。問二空能[3]證。亦能治世間。何不說。答約迴三乘。但言四諦。或可滅道中。亦攝二空。能證所證也(六了)。
言無上[4]前丈夫調御士者。疏云。瑜伽及新經說無上丈夫。屬佛了。是無上丈夫。問何名調御。答佛是能調御人。[5]眾生是所調御人。眾生是所調御者。此即佛是無上丈夫。能調御人也。問何名士。答士者士夫。即目眾生也。舊譯經云。無上士調御。屬佛也。丈夫屬眾生。將能調御佛。就所調御丈夫說。佛亦名丈夫也。只緣能教化。又佛亦名丈夫也。有抄云。舊譯不及新譯。問何以知。答有二義。一者。佛具相好。真丈夫也。若取所化眾生。唯名丈夫。無相好。二者。舊譯。士屬如來。如來名調御士。經云。亦名調御師。若爾則有濫眾生。雖非無上。亦得名士。
言智無等者。問何名無上。答疏言智無等。果智出於因智。無等故。名無上也。就心心所法之中。更不過於智。故云無過上也(上解無上二字)。
言於現法中等者。解丈夫也。問佛何名丈夫。答疏云。於現法中等。問何名現法。答於現在大家眼見耳聞法中。總知道佛身具相好。勢峯藏密。是真丈夫。問輪王有相好。應名丈夫。答輪王具相好。不具好。又設有相。相不正圓明故。與佛非等。士屬眾生上。依瑜伽新經解。
言又多分調御等者。依舊翻。即是什公也。無上士屬佛也。丈夫屬眾生。無量廣故。問何故不調女人。答准涅槃經。具四親[6]近。雖是女人。亦名丈夫。四行者。謂親近善友。聽聞正法。如理思惟。如說脩行。新經云。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女人具此四行。亦名丈夫。涅槃經中。道理雖如此。今疏中。直約丈夫說。唯言調御丈夫。不說女人者。有二意。一者。以彼丈夫。於女人中。最第一故。二者。但言丈夫。此名字[7]總尊聖故。問何名調御。答如調慧馬。馬有四種。一者觸毛。二者觸皮。三者徹肉。四者徹骨。隨其所觸。稱御者心。如來亦爾。如四種法調御眾生。一為說生。便發心。如馬觸毛方調。二為說生老。便發心。如馬觸皮方調。三為說生老病發心。如馬徹肉方調。四為說生老病死發心。如馬徹骨方調。其隨所說。而得修行。稱如來心。
言由此後等者。瑜伽論中。有此二釋。古人釋而後釋同闇合也。未必古人見瑜伽論文。准此後解。佛能調丈夫。
言天人師者。於天人中。可為軌範法則也。
言以彼天人等者。問何故唯作天人師。不作三塗等師。如來觀一切眾生。猶如一子。故下經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如何此中。唯作天人師。答疏云。以彼天人解等。有堪能故。許得聖果。名能三塗眾生生苦難處。不能聞教悟理。故不稱師。師者交人行善。名師也。簡外道交人行惡。不名師也。又云據勝且說天人師。其實齊被。但說餘趣自不堪師範。朽木不可彫。不是如來不勘與彼為師也。於天人中。可為軌範。可為褒讚故。皆名為師。
言謂畢竟斷一切等者。若約別義說。由斷煩惱障。證大涅槃。由斷所知障。證大菩提。今此通說分別俱生種子習氣總盡。名一切也。
言現等正覺等者。斷二障并習氣了。即是自受用。四智菩提。生起現行。證得無上正等覺故。此是現起。若約化身。即是化現。證正覺等。是示相言。
言即具二智等者。即具二智。根本後得二智。或是自利利他二智。
言薄伽梵等者。由攝六義。故存梵本。不翻。古翻為世尊。只攝得六中一義。
言坦然安坐等者。瑜伽論文。坦然者無畏義。安坐妙菩提座。若實即色究竟天大寶華王座上。成報身。若小化身。即菩提樹下金剛座上。任運摧伏一切魔軍。任運者。任功而運。故名任運。不假加功用行也。是魔皆破故。名一切也。
言即破四魔者。疏主解也。
言薄伽梵者去聲也者。若空言梵字。亦無簡別。梵王亦名梵。婆羅門亦名梵。不表是世尊也。將薄伽聲。向梵字向上轉。便知不是餘人。薄伽聲乃屬如來。西國一切經首。皆置薄伽梵。後[1]破外道經首著薄伽梵。佛教中更加佛字。今此經中。當第十號。六德中第六德。即佛薄伽梵也。
言梵謂具德若有為此薄伽聲自等者。此三句疏主釋。餘句皆是論文。破魔。至安樂行品廣解。今且隨文略釋。四魔。謂煩惱。薀死天。此中有二。分段變易二差別。擾亂身心。名煩惱。聚集名薀。將死正死。名死魔。光潔名天。煩惱所知。若種若現。隨其所應習氣等。名煩惱魔。分段變易二死。名死魔。分段變易麤細五薀。名為薀魔。第六他化自在天子魔子魔軍。并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所化。名為天魔。此復有二。一實破。二化相。且實破分段四魔者。華嚴經說。十住中初發心住。能八相成道。[A36]已伏分段天魔。[A37]已得神通。彼不能障。若究竟設入初地。能破天魔。得四不壞信。天魔不能惱故。第四生貴住中。[A38]已伏分別諸煩惱魔。資粮道中漸伏。加行道中能頓伏盡。初地初心正斷分別體盡。其俱生者。加行道漸伏。初地[A39]已上能頓伏盡。然故意力。七地[A40]已前。由起而不為過失。八地[A41]已上一切不行。薀死二魔者。或初地破八地破。有斯二類。捨分段地。其破變易四魔。所知障分別者。資粮位漸伏。加行位頓伏盡。初地永斷。其六識中俱生所知障。十地分分斷。八地[A42]已上一切不行。七識中者。乃至金剛無間時。方永不起。其薀死二魔。唯識有二說。一云。金剛道起。皆[A43]已棄捨。與二障種。俱時捨故。二云。不然。解脫道中。方棄捨之。變易天魔者。即十地菩薩示相所為(上說實破四魔)。次下示相破。釋迦化身。菩提樹下金剛心起。破煩惱魔。捨第五分壽。破薀魔。魔王請[A44]已。更留三月。破其死魔。示現於死得自在。破天魔。文不定。涅槃經說。菩提樹下未成佛。先降天魔。又准法華經。大通佛破魔軍[A45]已。垂得阿耨菩提。又准大般若云。八相成道得菩提[A46]已。方破天魔。所以疏言。隨報有異。不須和會也。問何名六德。答疏云。一自在者。萬惑皆除。無礙而轉。
言二熾盛者。十地之內道數數修。舉因成果。
言五吉祥者。務令眾生斷惑證真故。
言今名世尊等者。但得第六尊貴之一義(名號希了)。
言讚法勝妙希者。法有十德故。名勝妙也。
言八十三云者。即瑜伽論也。十義皆依教向下說。說理行處及顯果也。
言初善者。牒經也。謂聽聞時等者。引論文也。由法殊勝。初聞之時。一切眾生心生歡喜。故名初善。謨云。如見黃金。初得之時。心便歡喜也。不同外道教法聞著生嗔也。佛法亦聞。未及修行。便喜也。
言中善者。牒經也。
言謂修行時等者。引論文也。既聞前法。依教修行。不見勞苦。不簡寒暑。不生勞倦。離斷常見。唯修中道。名中善。外道有[2]苦邊。凡夫修樂著樂邊。問今說於教。何言行。答教能詮彼中道行。名善。攝末歸本也。
言三後善者。牒經也。
言謂極究竟者。初引論標。即慈氏菩薩解。此所學真如理法也。究竟者畢竟義。真如理上。本不與煩惱相應。究竟離苦故。簡外道。得非擇滅。暫時離垢。不同佛法究竟離垢也。
言及一切究竟離欲為[3]後故者。論自釋也。此是能修行人。由前所修法。是離垢之法。能修行人。亦得離垢。金云。謂極究竟。離諸垢故。斷德也。及一切究竟[A47]已下。智德一切者。一切眾生也。離欲者煩惱也。後邊者三乘無學果佛。令眾生聞教。得後邊果。對前所起行。名為後善。
言法性離垢故等者。疏主釋法性。既離垢故。解前論中說極究竟標文也。
言能學之者等者。即是有學人。此兩句解前論家釋文。法性之言。有三種。或真如名法性離垢。或有為智名法性離垢。或本質教真淨法界中[1]離流出來。名法性離垢。今取真如法性。為正也。若取有為智。與下梵行之相。不別也。
言修行究竟等者。結無學人。是也。有云。三善如次配聞思修三慧。此前正是解經意正要也(上三善也)。
言智度論云讚布施等者。釋餘類也。疏主見諸經及智度論。相當處引來。非正要也。智度論云。謂以六度中施為最初。菩薩施金銀七寶。乃至臥具等。隨時所施。名為初善。
言讚持戒等者。即三聚淨戒。乃至五八等戒。是清淨行。故名中善。
言讚二果等者。布施人天富貴果。持戒淨土果。名後善。
言復說聲聞等者。謂修聲聞行為初善。修獨覺為中善。修大乘為後善。
言寶篋經云等者。知苦斷集。名初善也。修行八正道道諦。名中善也。證滅滅諦。名後善也。問何以故先道諦。後明滅諦。答若約觀行次第。先果後因。若約修行次第。先因後果。今約修行次第。
言若不捨菩提心等者。即十信第六心。信不退故。故名初善。不念二乘十住。第七心不退[2]故求二乘。名中善。迴向一切智。即十迴向。名後善也。
言今依瑜伽為正者。疏主料簡也。即指前。謂初聽聞時。歡喜名初。謂修行時無歎苦等。名中善。
言四文巧者。論文。經云。其語巧妙。牒經也。巧有二般。取文調美妙。名文巧。二取稱所詮道理。名文巧。婆沙論云。却是取名句文上語巧也。
言謂善縎綴等者。等取名句文也。縎音(七八反)若作葺。修補也。綴字(涉衛反)。連續也。婆沙一百二十云。問以何為教體。答名身文身次第行列。如名詮自體。或一字約名。如言火。若兩字為名。亦只是詮得法體向上自性。顯他差別義。不得但名行列。次第安布。即是句詮差別。五字七字成句。顯得差別義。名安布次第。連合即是文也。更無別功能。只與名句。為所依。連綴不斷。名文身。上來名為行列。句為安布。文名連合。盡是有功能。字名文巧詞為相。如作字虗上抹賦擲地金聲。亦名文巧。日月燈明佛說法。其文巧。如下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又云。如清涼池蓮華莊嚴也。
言八語具者。具者器具。說法之器具[3]說法之器具也。大論二十五云。一先首語者。趣涅槃宮。教為先首故。二微妙語者。其聲清淨。如迦陵頻伽鳥聲故。三顯了語者。謂文詞善巧。四易解語者。巧說故。略說即解。不令人迷。五樂聞語者。豐諸義味。令樂聞故。六無依語者。不為規求名利等事。而說法故。七無違語者。隨彼意樂多少說故。八無邊語。廣大善巧義無邊際故。當知此八之中。略具三德。一趣向德。初一是。二自體德。次二是。三方便德。後五是。
言五[4]義妙者。論文。經云其義深遠。
言謂能引等者。疏主解。引義亦不是所詮義。但是教上義利。名義深遠。眾生聞教。引發得利益事世樂事。得無漏樂。名利益。得有漏樂。名安樂。此義利深遠。深遠[5]即是即是義妙。化度四句分別。若唯利益不安樂。不名義妙。常不輕菩薩是。若唯安樂不利益。亦不名妙。如父母怜子。雖令安樂。不令子發菩提心。二種俱有名義妙。即是利益安樂具足。方名義妙。
言六純一者。論文。經云純一無雜。謂不與一切等者。論主解也。如來無漏教法。不被外教法之所間雜。名純一無雜也。唯佛法有者。解純一義。外道所無。解無雜義也。
言七圓等者。論文。經云具足無限量二句等。論解也。攝云。所度無邊。名無限量。能度之者。超過一切名最。為最尊勝。又所詮理滿而無窮。名具無限。能詮教超餘群籍。為最勝。又能詮具量物不可窮。名具無限。理超餘旨。名為最勝。三解相國。取第二解也。
[1]言八清淨者。是經文也。自性解脫。論主解也。是無漏故。名清。離二障故。名淨。即是燈明說底。無漏教法名句。問如何名清。答論主解云。謂自性解脫。解脫即是清淨義。一謂從清淨界中。而流出來。此教性是解脫法。二者。是如來無漏智上。建立根本智。證後得智。建立名字章句說故。此教法自體性解脫。
言一剎那自等者。疏主二解也。如來教聲。一剎那中。自體解脫。約時解法也。
言或法自性等者。非是三毒心中而說此法。故此法體自性解脫。如護淨。寫經護淨。如第一解脫。剎那經體。如第二解脫。自性解脫也。
言九鮮白者。經文也。論主解。教體無垢名鮮白。所學之者。亦得無垢鮮白。故下經云。讀是經者。顏色鮮[2]白也。論主解言。謂相續解脫故。疏主解言。設多剎那解脫故。能學之者亦解脫。金云。一剎那解脫。設多剎那亦解脫。問此鮮白與第八清淨何別。答二體是一。前約一念無過。名清淨。後約多剎那[3]多名鮮白。或可前清淨。約法體無過。此鮮白能學之者。亦無過失。名鮮白。
言謂相續解脫者。依論解也。意道如來教上相續解脫門。約如來教上一剎那有解脫功能說。此門約多剎那相續解脫。二云。相續者身義。五薀假者。亦名相續。此則教是自性解脫。能學之人。亦解脫。故言相續。
言設多剎那亦解脫等者。疏主二解。一云教上一剎那解脫。設多剎那亦解脫。不同外道六行伏惑。一剎那即得解脫。多剎那劫不得解脫。二云。所學既是自性解脫法。能學之者。亦得解脫。[4]言亦得解脫。
言或學之者亦解脫者。若是外道教。繫縛學者。不得解脫。佛法中能學之者。聞教之時。有損失益。能轉名解脫也。有抄云。將第八第九。合為三對。一自性相續對者。自性是涅槃。相續是能證身智。二一剎那解脫。設多剎那亦解脫。三所學之法解脫。能學之人亦解脫。
言十梵行者。牒經也。等者。一煩惱是非梵。梵者寂靜義。煩惱喧囂。故名非梵。八支聖道。能斷此非梵行法。故能斷之行。名梵行。疏云。梵即是行。俱屬道諦。二者。如來梵音相。名梵。八支聖道。名行。此是如來梵音聲慧演出梵之行。名梵行。三者。滅諦是梵。即寂靜義。擇滅無為。是寂法故。梵道諦。名行。此行是能證滅諦之行。名梵行。此上聖道支。是梵行體。梵之行。依主釋。
言謂八聖道支者。出行體也。滅諦名梵。出梵體也。
言道諦名行與滅等者。結梵行。
言當知此道由純一等者。安國云。何故唯取純一等。顯梵行相。文巧義妙。何不取耶。答後四是所詮。與八聖道。義稍相應。所以偏取也。一者純一無雜。二者具足。三清淨。四鮮白。由此四義。是所詮是所顯故。與梵行為相。相者相狀也。梵行體是八支聖道。道諦也。此純一等四法。便是道諦向上證理斷惑之義用。道諦具有此四種相。故名梵行之相。
言此中等者。問此十法中。何者通梵行之相。答第六純一無雜。第七具足。第八清。第九白。皆是梵行家之相。
言配同新經者。新經即大般若經。意言什譯法華經十德。配同唐三藏般若也。
言讚生利益希者。經云。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等者。通不定性。不定性究竟。即是有餘涅槃。然今經中。聲聞菩薩。皆說有果。辟支佛不說有果。經言成一切種智。准此阿耨菩提[A48]已攝種智。今重言者。意顯對不定性人求趣種智。牛車也。
言有佛出世等者。問何名希。答疏言有佛出等。謨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即唯說一乘法。如文殊師利往龍宮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等。淨名經云。或有佛土。無言無說。迦葉佛住世。七日並不說法。意言三乘中。隨說一法。有不說者。賢劫中數佛不說法。猶但作神通。令諸眾生。發心入道。拘樓秦佛說一法。名甘露。拘那含牟尼佛說一法。名法鏡。多寶佛出世不說一法。不同釋迦說三乘法令三乘眾生皆得利。名希。問二乘是劣世所共知。今說三乘。何名希有。答不是勝劣。總說名希有。但對唯說一乘。乃總不說者。今佛三乘具足說。故名希有。
言應當應契者。明訓釋之。若將教就根。論名應。於興反。應當為說何法。若時根就教。則合名應。於證反。根與法相稱。又若不請與說。名為應。應音於興反。若受請而說。名應。應音於證反。契應。如外道論師說二十五諦。勝論師說六句義等。雖契其根。而不契理。如舍利弗。錯交二弟子。令鍛金之子作不淨觀。[1]法衣之子作數息等觀。雖契理。而不契根。若如來說法。根理俱契。下經云。父遙見之等。
言隨其機器等者。今佛有人。求三乘者。隨三乘性。皆為說故。契當眾生心。故名應。
言眾生根性等者。問所被性有幾種。答疏言眾生等。
言總知四諦染淨等者。聲聞根劣。但總知一切三界有漏異熟果。為苦諦。總知一切法煩惱業。為集諦。總知三界無為。是滅諦。總見修無漏智。是道諦。於中一一無量行相。聲聞不知。
言總知生死十二等者。緣覺也。小乘以無明行為因。識等五支為果。愛取有為因。生老死為果。若大乘。過去十支因。現在二支果。現在十支因。未來二支果。問十二因緣。是染因果。狹於四諦。如何却說為次勝。答若准於順觀次[2]第。四十四智七十七智能觀之智。道諦収。所觀之理。滅諦攝。即是寬。不是狹。又依佛說聲聞鈍根緣覺利根。忻猒心強。故說次勝。
言能行二利等者。說菩薩也。知四諦緣生名總。如四五六地。作四諦緣生觀。後修六度。名為菩薩。當成種智。此菩薩上根總別俱知也。問為菩薩說六波羅蜜究竟作佛。則本後皆攝。何以經文空成一切種智。答順經宗也。
言辟支迦佛陀者。正梵語也。此云獨覺。獨者。身樂於山林靜處獨坐也。佛陀云即是身中盡智無生智。獨於靜處。而得此覺。即是獨之覺。依主釋。又云緣覺。此非是梵語。但是觀秋零冬落。從緣起覺。故云緣覺。即緣之覺。依主釋。問聲聞緣覺同證生空。何不總名緣覺。答聲聞但自聲悟道。不自覺知。緣覺自覺得果。故名緣。覺所以部行麟喻。總名獨覺。總名緣覺。緣覺之中有麟喻。出無佛世。全不遇佛。緣覺之中。亦有部行。遇佛得果者。亦有不遇佛得果者。今取最初逢佛得果者。
言顯後勝妙答者。前來讚佛號希。此間又更說。故名為顯後。
言論名現見勝妙因者。即勝妙姓名也。論云。以諸菩薩者。有說經中不說有菩薩。但是相引來者。此解非也。不細尋經文。其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八王子即是菩薩也。
言示現受用勝名姓等者。名即日月燈明也。即是四姓中。婆羅門為勝姓。真云。一切諸佛有二種受生。尚尊貴。即出剎帝利家。尚多聞。即出婆羅門家生。
言此中有二一名同妙等者。經云。次佛名日月燈明等者。妙光法師初逢佛。名日月燈明佛。妙光奉事[A49]已。於此佛邊修菩薩行。此佛入滅。更有佛出。亦名日月燈明。乃至逢二萬个佛。皆同名日月燈明佛。妙光不論所事佛。佛名別者。亦無數。今且取名同者。早值二萬个佛。一一佛皆名日月燈明佛。一一佛皆說法華經。文殊皆聽。又佛有三同六異。一因同。三劫行同故。二果同。三身齊故。三利生同。具四無量心故。六異者。一居處異。淨穢不同。二種姓異。剎帝種。婆羅門。此是種異也。姓異者。釋迦氏。彌勒慈氏。三身量異。釋迦丈六。彌勒千丈。四壽量異。釋迦減劫時出。壽短。彌勒初減劫出。命長。五住世異。如釋迦八十住世。迦葉七日住世。六舍利異。多寶全身。釋迦碎身。今言名同。且據二萬燈明佛說。非望一切佛出。問此間顯勝妙答。與前讚揚希有答。又與委陳別事三个答何別。答三答各異。一讚揚希有答。舉見二萬个燈明之中最初一个燈明佛。有四般事希奇。一見過去無量無邊劫。此讚時久遠希。二讚佛名號希。三讚法勝妙希。四讚生利[3]益。舉此一个佛。有此四般希奇事。與下一萬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燈明佛。此四般事總同。次顯後勝妙答舉同。後一萬九千九百九十九佛。即是顯後勝妙答。舉後一萬九千九百九十九佛受用勝姓。與㝡初一个燈明佛同。問最初一佛空說有名號。不說有姓。如何言同。答最初一个。是二萬中數。二萬佛既有姓。准知最初一个。亦有姓也。經云。又一同姓。是後委陳。同事答中。偏說最後第二萬燈明一个佛。除序分成就餘六般事。與今釋迦。一切皆同。問最後二萬燈明。放光雨華動地說經。與前一萬九千九百九十九佛。得同否。答一切皆同。[1]既一切同。何故偏於最後一个燈明佛。同今釋迦。答二萬之中。最後一个。與釋迦放光說經有力。餘向前一萬九千九百九十九佛。望今日。與文殊為答成就。則無力也。何以故。答文殊自見[A50]己身為妙光法師。在最後燈明會下。則決定。若歷事二萬燈明說經。文殊在[2]慧會下。在與不在。則不決定。假如鶖子。當初二萬佛時不向佛邊聞法。向十六王子會下。豈不有此事。又文殊於第二萬燈明佛邊。攝取諸佛轉法輪。因法華經法輪。盡被妙光法師攝[3]授得。向前爾許多佛法輪。不必總是妙光法師攝授得。又彌勒為求名菩薩。亦在彼會下。結會往事染淨因果。證說不虗。又欲顯自身與釋迦為九代祖師。所以偏舉第二萬佛放光現瑞說經。與今日同也。問若取最後佛。與今日說經有力。但舉最後一佛。即得何要總舉二萬佛。答若不總舉二萬佛因果無來處。天親解云。文殊自見[A51]己身。於彼佛土。彼佛土不一。名彼彼。所以最初舉一个佛。有四種希。久遠時希。名號希。說法希。利益希。偏舉一个。與下二萬佛。四事皆同也。次復[A52]已下。別舉一萬九千九百九十九佛受用勝姓。與初第一同。最後別烈一个佛。與今日釋迦。說經同也。向下欲明二萬佛。所以兩遍道次復也。若望俗中說字號。依德立名。依體立名。則是小年本來講者字號。則是向後立者。俗中名號字。三事各別。姓孔姓也。名丘名也。字仲尼。字也。言文宣王。號也。今向佛身上。證名字號。皆依德立。更無勝劣。
言頗羅墮等者。頗羅墮。姓也。此翻為利。亦翻為辨才。亦云。翻為滿。滿為正也。真諦云。仙人六姓者。一迦葉。此云飲光。二遏底。此云三毒。三憍陳如。此云火器。四阿梨多。此云善取。五云瞿曇。此云破暗。六頗羅墮。此云利根。此勝姓有六。疏引論十八。寫錯六字。點[4]書相近。錯為十八也。諸佛如來隨所現身不同。時世愛尊貴。則向剎帝利家生。時世愛聰明博學。則向婆羅門家生。
言此有二妙等者。經云。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等者。問此唱與前唱何別。答前唱約佛別名同。此唱約佛十號同。問前唱說法有十德。今何故說三善。答略說三善。貫通七德。舉三善攝七德。問現見希有因。現見勝妙因。現見受用大因。此三因皆說日月燈明。有何別。答佛經無量劫時。此佛方出名希有。又舉四般希奇之事。名希有因。第二勝妙因。其次明一萬九千九百九十九佛受用勝。名勝姓故。名勝妙因。第二受用大因。最後第二萬燈明佛。有八王子。在家受欲樂。出家受用法樂。名用大因。
言第三段委陳等者。問委陳同事與指陳別事何別。答前來彌勒菩薩問文殊釋迦放光動地等事。文殊不答彌勒問底事。別將日月燈明出世事。名為指陳別事答。指彌勒問。陳日月燈明事也。別說佛數多少劫多少名字等。不同也。若委陳同事答。明委細將日月燈明說法六般事。與今日釋迦一切同。委細委曲而陳同事。又七因五因。寬狹不同。
言有五等者。科委陳同事。答中有五因。一受用大因。受用有二。在家受用五欲樂。出家受用法樂。經云。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下。
言二攝取諸佛等者。經云。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下。法輪是他燈明在日轉。佛入滅後。妙光法師承後說法。名攝取諸佛法輪。攝取領納義也。
言三善堅實如來等者。堅者堅固。實者真貫。妙光化八王子。得入八地。證四不退。名堅實。即行法輪轉。經云。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等下。問此與前攝取諸佛法輪何別。答前是教法。此是行法輪也。
言四能進入因者。能進入是福慧。所進入是佛果也。經云。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A53]已。皆成佛道。
言五憶念因者。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下。
言受用大因者論[5]言等者。經云。是諸王子聞父得阿耨菩提。悉捨王位。亦隨出家。此即子隨父勝。如喜見菩薩。迴邪見之父王。即父隨子勝。記云。前說二萬佛。其後第二萬佛。亦名同。今不說前一萬九千九百九十九佛。且說第二萬佛有八个王子。以最後佛。還為國王。捨國出家。故在俗有八个王子。所以疏云。是時王子受勝妙樂。各捨出家。
言復彼大眾經於爾許等者。此八王子在俗受欲樂。出家受法樂。出家以於最後日月燈明佛邊。六十小劫聽法。不生疲倦。以法力資持故。經云。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言在家受欲樂者。問准下令其八王子得堅固菩提。即是八地菩薩。云何受用五欲樂。但是受用法樂。疏主答不然。八王子威德自在。及受用五欲樂。出家之後。受用法樂。如釋迦在家之時。納妻子受於欲樂。
言此文有四一示相等者。六般事與今日同。故名同今也。
言唱滅異即者。即由今也。經云。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A54]已。即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於今日中夜。入無餘涅槃。即是燈明與釋迦入滅不同。燈明說法華經。次便入涅槃。釋迦更說遺教涅槃。
言三當成佛記者。經云。時有菩薩。名曰德藏。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告諸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淨身多陀阿伽度等。是。
言四現入涅槃者。示相入滅。經云。佛授記[A55]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
言示相同今有六等者。問何故無序分成就。答有二解。一云。釋迦說經在靈山。燈明處不定。故無序分成。二云。眾人不疑說經處。王城鷲嶺。文殊亦不序。問處既眾人不疑。故此間不說。又眾成就亦眾人不疑。何故即說八王子[A56]已為眾成耶。答緣八个王子中第八王子與釋迦授記。八子又與妙光為弟子。文殊要陳彼事。所引來示相。問今六段之中。今當同今眾成就。此間眾成就。從與大比丘眾。至各禮佛足。退坐一面。燈明只舉八子。為眾成就所引來。
言此初也者。今當標有子。經云。其最後未出家時有王子。問釋迦會下十五眾。何故燈明眾成。只列八子。答二說。一舉勝攝劣。二向下結會處要。所以引八子。不引餘人也。既言八王子。及顯未出家。是國王。問但言有子即得。何要言八王子。答緣生子中第八王子與釋迦授記。八王子總與妙光為弟子。雨華動地句他妙光邊學來。表是九代祖師師父。今日證釋迦說經不虗。
言法爾諸佛等者。問諸佛何故先有子。後出家。答疏言為降伏世間受欲樂者故。世間受樂。不過妻子男女。佛於妻子。亦[1]於世間人妻子。有男女。亦勝世間人男女。受樂亦勝世間人受樂。故名降伏。問何要捨却出家。答示現欲樂不可保重故。金輪王位妻子男女尚捨出家。況我下劣凡夫賤庶人類不求出家也。又世人將劣五欲。而起憍慢。既見八王子圍遶世尊。此慢即止。又若不有子。恐外道謗世尊無丈夫勢用出家。故示有表具丈夫德也。
言此列八名等者。經云。一名有意等者。問八个王子如何總名意。答此盡是俱生無作行意生身。菩薩從意所生。故名意生。故八个總名意也。問何故不言九个七。个只言八。个答順彼八地[A57]已前悲增菩薩次第成佛。故言八个。八地[A58]已上永受變易。更不受分段身。順彼八地[A59]已前菩薩分段身。所以只有八个。不立七九。一名有意者。有彼大智偏得有名。二名善意者。發大悲心欲度三有。三名無量意者。真諦俗諦其體有無。並皆曉達。四名寶意者。真實之理可寶重故。五名增意者。[A60]已出家長善法故。六名除疑意者。聞法悟解。除蕩無明。七名嚮意者。能知虗妄。如空谷嚮。八名法意者。窮其真法。得達無餘。故名法意也。
言一大智等者。分為四對。由有大智。故不住生死。是智增菩薩。求無上菩提。故名有意。由有大悲故。不住涅槃。即悲增菩薩。皆起悲心。運度眾生。故名善意。
言了有了空者。了有即緣有也。此王子觀一切有為無為法等。遍緣一切法。知有為是幻。知無為是實等。了空者觀空。緣一切有為。如露如電。
言進善破惡者。由修一切善。故名增意。由除疑故破惡。名除疑意。
言達偽知真者。由達偽故知有為如幻。故名響意。由知真故。即緣無為為境。名法意也。
言無一世界有二等者。輪王相對。問且約化佛土說也。問如何經言各領四天下。此徵各領經文也。答疏言今解八子相繼統領。非一時也。意道第一王子紹繼了。則到第二王子。第二王子了。則到第三王子也。若一世界之中。一時作不得。事須相續也。問最後一王子應壽命長遠無量歲。如何通會。答八个王子。同是八萬歲中相承統領。每人登住。百年千年。即下去互相分付。壽命八萬。理亦何妨。
言然以義通等者。問經文但說相繼得成佛。又說轉次而授記。不說相繼為輪王道理。中間如何會釋。答疏言以義通等。故作第二輪王相對。與佛問答也。輪王與佛定不同世。何有子得作輪王(上問詞)。
言此乃應紹輪帝等者。答意總不作也。應合作身上有輪王相好福德。緣不遇時故。但是應作。非正作也。問經云悉捨王位。若是應作。如何言捨。答亦是捨應得之王位也。如進士及弟子出家去未作官。亦名捨序也。
言如釋迦佛應為等者。應為輪王。何以不作。答疏出所以。劫漸減故。
言由此增至八萬等者。證輪王定增劫出。佛定減劫出。如何當來穰佉王[1]子與彌勒相見。答疏言輪王命長。故見彌勒。只如兩个師僧。一个白月十五日到來。一个黑月十六日到來。前十五日來去遲。直至十六日發。一个十六日到來。早與前來者。何妨相見。
言或此報佛與化佛等者。依報解。此解實作輪王。一時總作。以初地報佛王百億世界無量四洲。何妨有子得作輪王。
言妙光化八子堅固等者。問爭知燈明是報佛。答疏主引事證成。言妙光化八子堅固等若。不是報佛。如何有子。纔化入八地。事須先是七地[A61]已前菩薩也。能化之主。定是報佛也。意言既登八地。明知八子即是七地[A62]已還。故說燈明是報佛。
言亦為菩薩等者。問既是報佛。如何不說無量義經。說法華經耶。答疏言亦為菩薩等。第一示字。示為菩薩說無量義。顯爾開爾也。第二示字。為聲聞說法華。示現之示緣。報佛土中。聲聞是化。所以說法華。亦示現說也。簡要云。或為菩薩說無量義。亦是示現。若直顯說無量義。即是實。此雖為菩薩說無量義。意中與法華經。為時至成就。亦名示現也。若依此解。聲聞菩薩。皆是示現。
言如皷音王經等者。例成也。問既是報身。如何有子耶。答疏言如皷音王經等。阿彌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子名月明。不言有妻。但言有子。即知有妻也。形對七地[A63]已前悲增菩薩居分段身。能化之佛身示有妻子男女。阿彌陀佛是報佛。尚有妻子。何妨燈明八王子。
言此初也者。形隨真俗也。經云。是諸王子聞父出家等者。謨云。放動則天舟朱不能紹聖。重華盡美。[A64]商均不得副音。豈若大通入定沙彌繼跡傳燈。釋迦道成。羅睺[A65]已之得記。形隨真侶。豈不真哉。
言屣者屣也。意道富者脫斷根屣。不豆為難。
言去騎者。馬繼也。網謂羅也。在俗有妻。如馬有絆。如鳥入網。
言既發大心等者。既發大心。解經中發大乘意。心恒持戒。解經中常修梵行。能宣妙理解。皆為法師。言三藏備矣。結三藏備矣。疏主舉三藏教。顯所詮慧也。三藏教所詮三學。是一人身上事也。
言得遇良緣者。經[A66]已於千萬佛等者。問是八王子威德無雙。躭荒五欲。如何纔發大意。便能梵行常修。答經云。[A67]已於千萬等。得遇良緣也。經云。殖眾德本。堅修福慧。
言示為菩薩說者。示者開示。為菩薩開示無量義經。問為菩薩說無量義經。真實說如何名示。答示有二義。一者開示。二者為菩薩說無量義。意中聲聞法華為時至。
言如今所見等者。意言燈明光中所見七事。一似釋迦今日事也。
言此初也者。樂欲聞法也。且樂欲聞法者。釋迦欲聞成經文經廣。彌勒自申疑有三。一將求因緣。念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二推求問答。念當以問誰。誰能答者。三我今當問。經云。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等。燈明會下號只有大眾樂聞。與今日同。
言何故釋迦放光等者。問意何故釋迦會下有四眾八部。燈明會下何以空二十億菩薩耶。答疏言此依本位等。則言四眾。
言彼說發心者。燈明會下。約發菩提心[A68]已去。總名菩薩也。
言又此舉劣者。燈明會下。菩薩勝。四眾劣。釋迦會下。菩薩勝。四眾劣。燈明會下。舉勝隱劣。且言菩薩。釋迦會下。隱勝取劣。且言四眾。
言下頌中云等者。問爭知燈明會下舉勝隱劣。亦有四眾。爭知燈明會下。具有四眾。答疏云。下頌中云。爾時四部眾。見日月燈佛。現大神通力。其心皆歡喜。各各自相問。是事何因緣。
言故知影顯者。燈明會下顯說有菩薩。影取釋迦會下亦有菩薩。釋迦會下顯說有四眾。影取燈明會下亦有四眾。又燈明會下顯說菩薩。影取燈明會下亦有四眾。釋迦會下顯說四眾。影取釋迦會下亦有菩薩。
言又彼實是菩薩等者。依報佛土解。指二十億菩薩。是報佛土中菩薩實有也。若報佛土中說有四眾。即是佛化也。意[1]從莊嚴佛土。能化佛是報佛。所化四眾。是報佛化故。
言此實是四眾等者。此是法華會。實有四眾。即能化主是化佛。所化眾是化佛教化故。又云。燈明通報化。聲聞見是燈明即化佛。菩薩見燈明即報佛。釋迦亦爾。劫盡火燒。鶖子聞經等。此土安穩。文殊在中等。
言欲知光緣等者。經云。所為因緣者。為字通平去二音。即同前發問。先因中以何因而有此瑞也。
言此初也者。一傳燈眷屬也。經云。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妙光法師也是傳燈。八百弟子是眷屬。傳燈之眷屬。問只引妙光一人答成就是菩薩。何須引八百弟子。答三意。一緣彌勒前來出語。大僭向他。文殊菩薩道。佛坐道場。所得妙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交我答則不得交我斟配團量。十中得八九。文殊菩薩亦總是慢語。過去為求名菩薩。自身上事尚不自知。因何得知釋迦如來放光現瑞之事。顯彌勒菩薩住智未圓。所以引八百弟子來。緣彌勒為求名在彼中。復是文殊弟子暗打睡。彌勒菩薩。二緣向下結會之中。經云。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八百弟[2]子連燃燈佛一處道。古來有人。多疑彼處經文。將謂八百弟子是燃燈佛弟子。謂有人疑。所以翻譯家。向此間[3]開顯妙光法即名。向下先標八百弟子。知是妙光弟子為斷疑也。三者。表經力不可思議。勤墮皆由聞經得成佛故。八王子及求名菩薩。遲疾雖不同。皆因聞經得成佛也(上傳燈眷屬也)。
言第二因說此因等者。經云。是時日月燈明從三昧者。疏[4]云主科此答成就。今取前唱傳燈眷屬。問今釋迦說經中答成就也。從此唱[A69]已。後三唱同今正宗也。經云。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法華經。彼是正宗。同今正宗。前唱傳燈眷屬。即為答成[5]就。何勞四段。若准疏主意。總是答成就也。且因說此經者。釋迦說妙法。因文殊答。燈明說妙法。因妙光能答。妙光菩薩合二十億菩薩云。世尊出定來。說經告也。燈明出定。果然說經。所以名為答成就。亦名因說此經。然此間答中。經中暗應合開出六時。有菩薩。名曰妙光。答二十億菩薩曰。欲說大法告也。欲[6]雨告也。問經文既無分明答成就文。未審妙光實知二十億菩薩疑否。答只是經文不開出。決定有此意也。如下經云。世尊既讚歎。令妙光歡喜。又云。如我所說法。唯汝能證知。證知之言。即是知也。
言釋迦說法華等者。正明答成就也。釋迦欲說法華時。放光照境。見七般事。彌勒問光之所由。文殊便為彼答。後釋迦從定起。說法華也。
言燈明說法華因等者。彼燈明欲說法時。還先放光照境。及所見七事等。會中有二十億眾。見此光明。不知所以。欲得知光之因由。欲聞所以大[7]乘。問妙光菩薩。其妙光菩薩為答。從此燈明佛。從定起。便說法華也。
言故頌中言佛從三昧等者。引證也。經云。適從三昧起。讚妙光菩薩。汝為世間眼。一切所歸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說法。唯我能證知。世尊既讚歎。令妙光歡喜。
言又釋迦今化等者。問釋迦因何人說法華。燈明因何人說法華。答疏云。又釋迦今化等。又解所告不同。今佛釋迦出於濁劫。二乘根鈍。若不正告。即不發心。燈明不爾。故告菩薩。
言今佛從定起等者。問何故二佛從定起。告鶖子妙光不同耶。答疏云。今佛從定起等者。不是智慧與佛相似。名相應。但是鶖子妙光。是足智慧人。法華經又是利根人所學。故名相應也。
言此為聲聞等者。問何不釋迦告菩薩。燈明告聲聞。答疏言此為聲聞。彼為菩薩。
言其妙法蓮華經亦名等者。問此為聲聞。彼為菩薩。則今此佛唯說法華。彼佛唯說無量義。何故此佛彼佛俱說無量義。俱說法華。答疏言其妙法蓮華等。金云。縱也。意道無量義經說法華經。名體不別。所次法華經。亦名教菩薩法。
言但以體[1]義等。奪也。體者體性。義者義用。義即用也。談體為頓語菩薩。[2]則無量義。談功能為漸悟菩薩。即說法華。將體望頓。則名無量義。將功能望漸悟。則名法華。所望有異者。燈明是報佛。先說無量義經。約體。後說法華。約義。其釋迦是化佛。初說無量義利頓根。後說法華利漸根。
言報化事殊等者。燈明約體說。無量義約義說。法華經。報事殊故。釋迦約頓說。無量義約漸說。法華化事殊故。不名無量義者。一云。釋迦處鷲嶺。唯是化身。為聲聞說法華。唯名法華。不名無量義。化事殊故。燈明既是報佛。實說無量義經。為菩薩說。報事殊故。二者。釋迦是化佛。初為聲聞說教理。傍名蓮華。後說行果。名正蓮華。不名無量義。燈明會下。是報身土。實為菩薩說。無量義會下。有化聲聞。還示現。為聲聞說法華。如前[A70]已說者。詣前成就中疏文。故知報佛示為菩薩。先說無量義。示為聲聞。後說法華也。
言然彼示現化諸等者。問釋迦會下為富樓那等。是化聲聞。佛還與化記。令引實聲聞。燈明會下。總是化聲聞。無實聲聞。何要汝為化聲聞。示現說法華經利此。此理盡[3]知。所以疏答云。然彼示現化等。
言或說化身實等者。前解報事殊。釋迦唯化事。燈明唯報事。今疏主唯依燈明身上通報通化解也。說化身實說法華。為聲聞化事殊故。若經中說著燈明八子。各領四天下。報身實說無量義。為菩薩說。報事殊故。
言第三時即短長者。經云。小劫等者。論主解云。既以日月等為劫。不可別生分別。且古人時節長短。古人解義。長不定。長對短名長。短不定。短對長名短也。意道長短向上長不定長。短不定短。長若定長。不應六十劫。謂如食頃。短若定短。不應展一念為多劫也。所依真法性上。既無長短之相。[4]依上何處。有長有短耶。
言論解既以日月年等者。等字者等取夜時。依法華論五種劫故。名小劫也。或是六十年。或六十月。或六十日。或夜時。謂春夏秋冬。時不可別生分別者。破古人也。不得對長說短稱長。亦不可作增減劫解也。故名別生分別也。疏主意時。則實經六十小劫。聽人心。亦實經六十小劫。但是翫法樂之心。極如頃也。
言但是佛觀根等者。疏主斷也。問縱許是六十晝夜。猶有一月[A71]已來。云何今言食頃。答疏言但是佛觀等。佛實經六十小劫說法。名應物時長。眾樂情深。亦能久聽。聽人心。亦實經爾許時。由心忻故。以長為短。若猒心以短為長。古詩云。志士覺日短。愁人知夜長。如聽法之眾。若樂法之心。則不覺時長。若猒法之心。則覺時長(解上六十小劫)。
言翫法樂之心等者。食頃也。嘉祥云。但是如來神力。促六十劫。為食頃。欲顯長不定長故。促之令短。短不定短。亦可𮞅之使長。如一夕之眼。夢之百年。雖一夕之眼如故。而百年之事宛然。
言如俗觀碁等者。引例。亦名事成也。昔有人執斧入山中伐木。見二人碁可一局。斧柯[A72]已爛。俗士觀仙碁。仙碁實時少。爛柯時[A73]已長。眾會聞妙法。妙法特實長。解心即時短。又云。戀碁心志重。斧柯雖爛身不萎。渴法為情深。多時身命得安樂。攝釋云。晉朝古人王質。質入山伐木。至一石室。見數个童子彈琴而歌。質聽之。童子與一物。狀如棗核。質受食之。便不復飢。停止俄頃。童子語曰。汝可速去。承聲而去。[5]所斧柯朽爛。既歸至家。稚子幼孫。資成老人。親情凋喪。觀碁麤淺。尚自不覺數十餘年。況妙法難思。六十小劫亦[6]復爽。問釋迦說法華。不言時節。何故燈明六十小劫。答釋迦[7]下所化眾生。利鈍不等。難分時節。燈明會下。一向利根。定得時節也。有云。亦有時節。涌出品云。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經五十小劫。又神力品云。諸佛現神力時。滿百千歲。然後還攝舌相。一時謦咳。金云。此皆眾生識上變作短長。於此義中。略為五對。一勤惰對。如世間人精勤嫌日短。嬾惰猒時長。故無性論云。愚夫修少時。忩心疑[A74]已久。聖修無量劫。勤苦謂須臾。二苦樂對。如人病苦。猒時長。歡娛姿逸。即猒於時短。有頌云。歡娛覺夜短。愁苦恨更長。苦樂從心變。長短有何常。三忻猒對。如聽法之眾。若不樂聽者。即覺時長。四迷悟對。如人睡眠。夢見彼人。使向他國。[1]使睡覺之後。還是暫時。無性論云。處夢謂多年。悟乃須臾頃。故時雖無量。攝在一剎那。五神力非神力對。謂佛神力轉易其心。令於長時謂如食頃。由此義故。可為四句。一轉境不轉心。即變大地為黃金。攬海水為酪等。變定果色。有二解。一妙觀察智。擊發鏡智。令定果色種子。發起現行。二云。妙智自變。二轉心不轉境。如延七日為劫。三心境俱轉。如芥子納於須彌。須彌入於芥[2]子不增。須彌不減。又云。移諸天人。置於他土。移心移境。今此所說。即是第二轉心不轉境。四俱不轉。如凡夫心境是。今取苦樂對。然此時體不相應收。少時多時。隨心變。故是假也。
言法食資持等者。即是法喜食。如聞慧為體。禪悅生樂者。禪悅食以輕安為體。遣業縛等者。除以定障。所以身心安樂。既有食所資身心。有輕安樂。可以調身心。故無倦也。
言唱滅異即者。即由今也。句改為[3]示同。今下句改為異即。異即前來餘六般事。與釋迦同。唯唱滅與釋迦不同。釋迦遺教了。然後唱滅。燈明不說遺教。只說法華。便入滅故。名唱滅異。即有說釋迦說經。後更經四五年入滅。燈明說經亦了。當日中夜涅槃。故言異即也。佛入滅皆於中夜者。表生死中而有涅槃。
言佛之入滅不同等者。二乘入無餘。身灰智滅。身智俱捨。彼位唯有離障真如。清淨湛然。寂滅安樂。佛之無餘。但言無苦。依有漏諸法也。猶如燈焰一滅永滅。佛示現入涅槃。身智不無。示同下士。故唱無餘。即是雙林之間。化火焚燒身。示現同二乘。入無餘。所不同故。名示現也。
言沙門息惡義[4]者。俱舍云。諸無漏是道沙門性。懷此道者。名曰沙門。本行集云。福德積集。捨諸非。此世他世皆無染。一切生死皆滅盡。得此證者。名沙門也。
言以得法等者。安國云。以得空理。安住其中。名為寧息。問即合究竟寧息。何故言暫爾。答却是解世間沙門懺垢障。名暫爾寧息。今時師僧自稱沙門。修沙門故。名沙門也。
言正言室羅摩者。拏音(女加反)。拏音(女余反幡也)。
言此初也者。初標記也。經云。時有菩薩等者。問何故諸佛入滅。事須授記耶。答意徒付囑法眼故。授菩薩記。相繼得成佛。相繼不斷絕。猶如父母。臨亡付屬與長子也。
言此授記也者。經言告諸比丘等者。號曰淨身者。即是藏義。淨即是德義。因記名德藏果。即名淨身也。
言增一阿含云等者。問何故諸佛將欲出世。事須授記。答疏云。增一等。意取第五。證此間當唱中授當佛記也。此亦轉次記成法輪也。
言其佛三號多分等者。是斷德由斷障。顯得法身如來也。應供是化身如來恩德。正等覺是智德。即報身如來。今唯取論家三藏中應受世間妙供養之應也。
言第四現入涅槃等者。經云。佛授記[A75]已等者。問何故如來於中夜入涅槃耶。答如來於[5]一時。樂行寂靜。初夜人未睡。喧閙故。後夜人起作務。唯中夜最寂靜。如來擬證涅槃果。寂靜法故。故中夜寂靜時。入涅槃也。中者。表生死中而有圓寂也。
言此是即攝取諸佛等者。今當第一攝取。諸佛轉法輪因攝取。有二義。一云。燈明佛在日。自轉法輪。二云。佛滅後。妙光轉故。名攝取。攝取日月燈明佛轉法輪。攝取者領受義。
言論云法輪不斷故者。問如何知妙光攝諸佛法輪。答疏言論云法輪不斷故。燈明佛說了。次妙光說妙光。又轉與餘人說。故名法輪不斷也。不斷者解輪義。
言第三善堅實如來等者。經云。日月燈明佛八子等者。善者簡惡。堅實者不退義。如來者。自身所得如來果也。身中見道修道智能破煩惱名輪。此是行法。故名法輪。問此言法輪。與前攝取法輪。何異。答前據教理。法華經體名諸佛法輪。妙光攝持演名攝取。此依當果名如來法輪。據能修行名善堅。實是前後異。
言論云佛滅度後等者。從初發心乃至八地。名無量時故。或八十小劫妙光為說。名無量時說故。
言教化令其等者。疏主解也。當時八十小劫。妙光法師為說法華經。得入八地。得堅固菩提。
言不爾如何等者。問疏主爭知是八地[A76]已上法輪。答疏云不爾。如何亦教化便為得成佛。故知八地[A77]已上法輪也。答妙光當時所化弟子。不入八地。如何所化弟子成佛來。經無量劫。如妙光化八子中。最後名燃燈。燃燈成佛[A78]已久化。釋迦成佛早經無量劫。故知當時化八王子。入八地也。
言或入初地等者。亦名因不退。以彼八王子未入初地。妙光教化。方入初地。疏主有此二意也。
言第四能進入因者。能進入。是福慧二種因也。所進入。是佛果菩提無上果也。
言第五憶念因者。文殊自憶念往事也。經云。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問八个王子總得成佛。何故偏說最後成佛。不說前七成佛。答緣第八王子。名曰燃燈。是釋迦之師。餘七望釋迦。則疎遠故。偏舉之。問何故前來八个王子。總引來耶。答八个王子緣是文殊弟子。為成文殊。與釋迦九代祖師。今[1]此雨華總從文殊菩薩學來。證文殊菩薩所說不虗。不可九代祖師肯忘語耶。
言論云為他說法等者。文殊自見[A79]己身。為妙光法師。經八十小劫。說法華經。得成佛。名利益他也。
言理應此文屬前等者。前唱經文。說八个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A80]已皆成佛道。此又言最後成佛。俱是說八王子成佛。總合入[2]前進入因一處。只緣此唱。要別明第八王子成佛名號故。此別明也。若論十因。總合為憶念。以緣生疑發問。偏是彌勒一人。文殊先說過去求名。令交彌勒憶念。知文殊所記不謬。知佛必說法華。憶念第八王子。認釋迦為孫子。憶念八百弟子。認彌勒為弟子(上憶念八王子了)。
言此初也者。憶八百弟子成佛中。初染因也。經云。八百弟子中。有一人等者。
言不通利者。見在持經之次。更不持吉名而不通利。[A81]已得者總忘却。名多所忘失。
言內妙業不純者。解經中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外則多貪聲譽者。解經中多所忘失。故號求名。
言論云汝號求名者。引論文也。示現文殊。知過去久遠事。故意道彌勒昔求名利。今文殊一一了知昔日之事。證文殊答。燈明佛是說法軌儀不錯故。所以言彌勒昔求名。問文殊菩薩修菩薩行。即不見他過去遏惡而揚善。如今於大眾中唱說彌勒是求名利等。非斥他人嫉他名利。何名菩薩。答疏言論云汝號等。不是非斥他彌勒菩薩。所以疏云。不爾。便成指斥他失也。
言此明淨因者。問彌勒菩薩既得成佛。如何染因得成佛耶。答亦有淨因。經云。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
言福慧雙植者。經云。[A82]已於千萬佛所種諸善本。即是得遇良緣。堅修福慧也。
言此初也者。即人也。將今即古。文殊乃是古昔曰妙光。將古即今。昔時妙光乃是今日文殊大士。又將今即古。彌勒乃是昔日求名。將古即今。往日求名還是今時彌勒。論云。汝號求名。示現知過去事。故即人也。又云。種諸善根等者。論家解即法也。
言贊[3]曰即法總結答者。經家即法。經云。今現此瑞與本無異等者。今時靈山見雨華等。[4]必釋迦說法華者。曰為妙光時。見燈明佛入定雨華等。後出家時。便說法華經。今時釋迦有此瑞相。必知釋迦出定。說法華經(長行了)。
言不頌初二因者。即是現見大義因。文字章句甚深意因也。
言後有二頌不入答中等者。即經云。諸人今當知等。
言由此還分二者。空述指陳別事。古今相即。指此二答故。名由此也。
言七因分三者。七因分三答。讚揚希有答。顯後勝妙答。委陳同事答。偈中唯述初後二答。不述中間。顯後勝答。即妙是勝因也。經云。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等。名同妙。性同妙。號同妙。法同妙。乃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是也。不顯勝妙因。唯述六因也。
言讚揚希有中等若。經云。我念過去世等者。金云。略由五義。名為過去。一剎那過去。謂一切行中前前剎那[A83]已後所有諸行。二死沒過去。謂彼彼有情眾內分死。三懷滅過去。謂器世間三災等壞。四退失過去。謂未得四種不退法故。五盡滅過去。謂有餘無餘涅槃。煩惱盡。有餘涅槃。異熟盡滅。無餘涅槃。
言此初也者。初一頌眾成也。長行有二。初在俗。後出家。且在俗者。長行經云。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乃至各領四天下。二出家者。經云。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菩提。至悉捨王位。亦隨出家。今頌中亦二。初二句在俗。經云。佛未出家時。所生八王子。唯述標。有子不述烈八名。明王化後二句。出家者。經云。見大聖出家。亦隨修梵行。長行。家有三形隨真侶。行出塵中得還良緣。堅修福慧。三段中。唯述行出[1]塵中。長行經云。發大乘意。常修梵行。有無不同也。
言第二時成者。長行經云。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至佛所護念。今頌中時佛說大乘等。
言與長行前後等者。長行先說動地。後說有情世間。今此頌文。先說有情。後說動地也。前後不同。天皷自然鳴。長行無。頌文有。有無不同。天雨曼陀華。長行開。頌文合。廣略不同。
言一切諸佛土等者。標舉經文。
言亦唯日月燈明佛等者。問何以知之。答疏云前云而此世間六種振動故。意言雖言一切諸佛土。亦唯是日月燈明佛自界動。非普動十方界也。
言化身報身等者。問既燈明一佛國土。何得言諸。答此明佛國一切皆動。化身報身下位非一。故言諸。資粮位化身對初地報。名下位。一大化身界。有百億小化身。初[2]地又化得一百大化身界。每一大化。有百億[3]有小化故。初地報身所化一百个百億小化。即燈明佛欲說法時。動得一百个百億小化身境。名諸也。
言此初二也者。初放光者。唯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二照境者。照于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周遍。
言不頌入滅起塔者。釋迦長行中有七事。後彌勒頌文。不述入滅。雖述六事也。後燈明長行有七事。今頌文唯述五事。其入滅并起塔。遣不述。問燈明長行只如今所見。爭知有七事。答只如今所見之中。令得七事。或將釋迦。長行[4]未燈明。長行亦合有七事也。
言此初也者。初半頌云。趣眾生。經云。示一切眾生生死業報處。
言處謂所趣報者。當來五趣身。名之為處。此被毛戴角身。名之為處。是無慚無愧業家所歸趣處。
言或處謂道理等者。因得處名。因是建立果處。善因是感善果處。惡因是感惡果處。此是道理。名處所也。
言或處謂處所者。地獄鐵墻鐵壁受用者。依止處也。二解各別也。
言此初也者。初見淨土也。經云。又見諸佛土等者。即燈明佛放光所見佛土也。問彼佛土以何物莊嚴。答經云。以眾寶莊嚴。問釋迦照東方佛土。如金色。彼燈明佛作何顏色。答經云。瑠璃頗梨色。即青色也。問曰。何彼佛作青色。答斯由佛光照。所以變作青色也。
言釋迦光照皆如金色等者。問釋迦放光所照境[5]色何別。答四解。一云。毫作白色光。赤色白色。照世界作黃金色。如炬照雪。赤白各殊。二云。毫毛作白色光。作黃金色。照著世界。並作黃金色。三云。毫作白色光。赤作白照著世界。作瑠璃色頗梨色。問何故白光照世界。作[6]誰誰色。乃至瑠璃色。答經云。以眾寶莊嚴。以瑠璃頗梨色。斯由佛光照。不妨白光照世界。作瑠璃頗梨色。四云。毫作白色光。作瑠璃色。照著世間。亦作瑠璃色。如把火入山照見種種色。
言欲顯大乘等者。問如釋迦所照境為金色。答疏云欲顯等。表一乘無二乘等果。可重者。七寶中金為最上句寶。重[A84]己物故。表此法華可寶重故。故唯金色也。
言眾德圓備等者。問何以燈明佛所照境以眾寶莊嚴。作瑠璃頗梨色。答疏云。眾德圓備等。意表此法華經眾味具足之經也。
言互影彰者。釋迦光照金色者。影取燈明世界亦作金色。燈明照世界。作瑠璃色。影取釋迦照世界亦作瑠璃色也。
言梵云吠瑠璃等者。即青黃赤白色也。章敬云。相傳釋[1]迦云從山寶。即須彌山南面寶。此寶作青色。一切真寶皆不能壞。亦非煙焰所能鎔鑄。鬼有通力。破為器焉。或云。是妙翅鳥聲。鬼神破之。以賣與人間也。
言西方暑熱等者。敘玄應法師破也。西方暑熱。土地無氷。西方既有頗梨。又復無氷。明知石作此。上是玄應法師經音中不正義也。疏主前來引智度論。頗梨是氷化作。西方既有雪山霜雪。經夏不消。嚴疑特甚。何得無氷。何妨有千年氷化作耶。
言暑熱者。約大體說。問此瑠璃等。皆是燈明佛光中所見東方事。何以言西方等。答此疏中但解智度論中頗梨義。非以解此經文。然此但是疏主敘他文。非自義。若不爾者。智度論但言石室中千年氷。不定言西方。何得將西方難他。故知敘彼。
言此聞法也者。經云。如淨瑠璃中等。
言佛放光自映者。疏主解也。靈山會上。遙見東方世界佛成道。向紫磨黃金色身上。更放遍身光。只如丈六四面光各長丈六。通向此身光中。見紫磨黃金色身。如瑠璃筒中見真金像相似也。自暎也。
言或眾映佛等者。第二解也。東方世界有菩薩聲聞梵王帝釋繞佛坐。各各自有身光。遙見紫磨金色佛。眾人見光裏坐。如瑠璃筒中內現真金像。
言一頌勤戒者。一偈精進及持戒也。經云。或有諸比丘在於山林中等者。貞云。珠在蜯復。則命存。蜯失珠時。即便殞沒。比丘持戒。如蜯有珠。若破戒時。還如死蜯。問何故科云此明菩薩。經云而說比丘耶。答比丘即是菩薩故。欲顯在家行菩薩行。皆能持戒故。
言精進遍策故戒等者。問何故精進居先。持戒在後。答精進遍䇿三業故。居先。戒是學本。故居後也。
言一頌施忍等。只如施中有財施法無畏施。忍有三。諦密法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
言頌禪定者。經云。深入諸禪定者。根本智名深入。
言一頌智慧者。又見諸菩薩知法寂滅相。者謨云。一切諸法。本無自性。無自性則無生。無生則無滅。無滅即本來清淨。清淨即是自性涅槃。經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言欲聞成也者。經云。爾時四部眾者是。
言前長行中等者。問長行但言二十億菩薩。不言四部眾。如何前言菩薩。頌言四眾耶。答疏言此言四部眾。互相顯故。長行云。二十億菩薩。影取長行亦有四眾也。頌中言四部眾。影取頌中亦有菩薩。
言前據發心等者。本來是四眾。長行[A85]已發心修行。即名菩薩。頌言約本。但言四眾也。
言長行有四者。一傳燈眷屬。二因說此經。三時節短長。四大眾安樂。
言此初也者。述因說。此經也。長行云。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法師。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今頌云。天人所奉尊。適從三昧起等者。問燈明說法華。妙光證。經云。世尊既讚歎。令妙光歡喜。釋迦說法華。文殊證知。若爾燈明既讚妙光釋迦。何故不讚文殊。答文殊證經了。便向東方海娑竭羅龍宮去。不在會中。故不讚也。妙光在會。所以讚之。問何故釋迦說經。毀責鶖[2]子。燈明化菩薩利根。故讚也。問光中所見八風。尚不動搖。何因妙光法師佛讚便生歡喜。[3]答爾示現喜相。妙光亦離八風也。
言能引眾生至菩提等者。問何名世間眼。答日月證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菩提。生眾生之智慧也。
言時節短長者。長行云。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今此兩行述經云。世尊既讚歎[4]等者。試勸所作也。問何故空勸精進。答今約眾行之中精進為首。能遍䇿三業諸行故。故先勸也。諸出世皆精進也。
言世間空虗者。問何故悲惱。答疏云世間空虗。
言此初也者。一頌勸勿生憂。經云。聖主法之王安慰無量眾等者。有當來可依投故。又示現入滅。實常樂我淨故。一切諸佛利益同故。俱利眾生也。
言此授記者。長行云。告諸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淨身多陀阿伽等。今頌經是德藏菩薩於無漏實相等者。無漏無為體常住故。無漏有為離顛倒故。名為實相。菩薩於此理中。而悉通達。
言初一頌現入涅槃等者。長行經云。佛授記[A86]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今頌中經云。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等者。薪者柴也。月令注曰。大可折曰薪。小可束曰柴。謨云。薪如根熟能感之眾生。火類如來能應之智身。眾生緣盡。有類薪無。佛智息時。還同火滅。或薪者。喻一切眾生善根。火喻佛眾生善根。若有感。佛不滅。若無善根。佛即入滅也。如來出世。本為教化眾生。眾生既度盡。如來入滅也。
言後一頌[1]現失良醫等者。經云。比丘比丘尼其數如恒沙等者。醫師喻中經云。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捨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復恃怙。常懷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藥色香味美。即取服之。毒病皆喻。
言第二善堅實等者。經云。是諸八王子。妙光所開化。堅固無上道。當見無數佛。
言若依小乘言於三等者。緣經文中。有無數佛字。所以解無數佛來處。從後向前來名逆。云勝觀者。是相好劫初逢佛也。燃燈。即八九十地。第三劫初逢佛也。釋迦牟尼。是地前一大阿僧祇劫初逢也。昔時釋迦身為瓦師時。逢古釋迦牟尼。若大乘。從因向果數。若小乘。從果向因數也。
言初劫逢釋迦牟尼等。初劫初不唯見一釋迦佛。更逢七萬五千佛。皆於彼佛邊。供養恭敬。修行諸行也。今釋迦往為陶師。逢一佛名釋迦牟尼佛。并二弟子。名舍利弗目乾連。侍者弟子名迦葉阿難。陶師見[A87]已。遂發願。願我當成佛。一如今釋迦。弟子等皆同。從此便修行。因圓果滿。得成佛。亦名釋迦。乃至第三劫滿百劫初。逢佛名勝觀。此相好劫。但逢此一佛教化。便得成佛也。百劫修相好劫者。若准大乘。千劫修相好。萬劫學威儀也。
[2]言翹足讚嘆等者。案本行經第三。發心供養品云。我念往昔有如來。出現於世。名曰弗沙。是時佛有二弟子。勤修梵行。一名釋迦。二名彌勒。爾時彼佛觀二弟子成佛前後。觀見慈氏。於先成佛。釋迦在後。釋迦所化弟子眾生先根熟。如來作念。云何令彼根感相會。一人根熟即易。多人則難。即便語釋迦言。吾欲遊山。汝可隨後。在路却教釋迦。取尼師壇。爾時彼佛先到山。坐瑠璃窟。入火界定。釋迦見[A88]已。心生歡喜。合十指掌。翹於一足。讚歎彼佛。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界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新翻云。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彼佛便記。[3]於來世過九十四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按佛藏經云。彌勒發心先四十劫。釋迦方始發心。若爾如何釋迦先成佛。答釋迦勇猛。超彌勒四十劫。故先成佛。讚歎底沙佛超九劫。所以經云。往往言過去九十一劫。有毗婆尸佛。為雪山童子。求半偈捨身。超十二劫。為薩埵王子。捨身餓虎。超十一劫。為善仙人。布髮掩泥。超八劫。三度共超四十劫。又以理准。所超時節。非唯在百劫之中。讚底沙佛超九劫。定在百劫之中。餘在三劫之內。布髮掩泥。在第二僧祇滿。所餘二位。可通三劫。仍須除苦。七地[A89]已前。彼時未能捨身命也。
言若依大乘第四依菩薩等者。隱法師云。涅槃經始終有十六分義。楷定邪正。如世間彈有十六兩。楷定無遺。賀云。地前有八。地上有八。且地前有八。為凡夫說四諦。苦空無常無我。對治執身。為常樂我常。又對治外道。說般若。除執我倒。為闡提說信。除不信倒。為聲聞說大智。令除執著三昧[4]除。為緣覺說大悲。除趣寂障。此名地前。八地上八者。入初地離分段死及煩惱。分證真如。即得常樂我淨。為四計。成八也。地上地前。成十六分義也。
言古來配在第十地等者。第四依菩薩。供養八恒佛。疏主意配第四依。在相好劫也。古師配在第十地。所以言今亦未定。引真諦三藏。第四依中。在相好劫。為正。
言真諦三藏釋言初劫等者。配位也。有兩解。一云。見道[A90]已前初劫。為第一依。初二三地為第二依。四五六地為第三依。後之四地為第四依。二云。地前初劫為初依。初地至七地為第二依。八地九地十地為第三依。相好劫為第四依(上配二十配六恒沙了)。又有說云。初依菩薩供五恒佛。第二依六恒佛。只於五上帖一。第三依供七河。只於五上帖二。第四依供八河。只於五上帖三。此順疏中八恒沙佛。當見無數佛。若數二十六河沙。道理又別。若八王子。是八地[A91]已上菩薩。更供養八河。名得成佛。名當見無數佛。若是初地菩薩。更供養二十一河沙佛。名當見無數佛。
言所以今言得入等者。由引真諦解。第三劫七恒佛。明知八恒在相好劫也。是故得入八地。仍言當見無數佛也。
言此初也者。一頌憶八王子也。長行經云。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頌言天中天者。眾生類中。天最勝。諸天奉佛。尊勝於天。故說如來。名天中天也。
言具六失者。心常懷懈怠[A92]已下六句經文。便成六失也。
言第二貪著等者。[A93]已得名利不捨。未得名利更求也。第五應習不進。第六[A94]已誦廢忘也。
言族[1]者類也等者。四閭為族。閭即里也。五家為隣。五隣為里。二十五家為一閭。四閭即百家也。
言淨因有二等者。長行經云。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今頌言。亦行眾善業等。
言二果者。得成佛號曰彌勒。自利果也。廣度諸眾生。利他果也。淨因家之果。名為二淨果。問二果既在未來。何名為憶。答文殊憶念。得觀未來。名憶何失。
言此初也者。初一頌即人也。長行經云。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今頌云。彼佛滅度後等。
言此即法者。長行經云。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等。今頌云。我見燈明佛等。
言此結成等者。經言。今相如本瑞等者。雨華動地。名為本瑞也。實相義者。一乘理智為實相。放光動地為助發。
言雨道芽生等者。如世間雨。略有四種。一定風。除邪見風故。二壓塵。除惑業塵故。三滋發萌芽。令發勝心故。四諸苗增。長增長勝法故。此意指在方便品。佛說一乘。名法雨也。鶖子迴心根熟。名智芽。生文殊菩薩問彌勒菩薩。意言如來欲向方便品中斷鶖。子等疑。為說一乘。名為法雨。法空智初地門中。增長菩提智芽也。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十四
校注
[0491001] 詞也下一有言初讚揚希有答者論名現見希有因疏主解云無量時不可得故即是不可見經於無量百千劫始有一佛出世難逢遇故希有因因者所以義也五十八字 [0491002] 妄疑忘下同 [0491003] 數字疑剩 [0491004] 勝疑果 [0491005] 也下一有彼經無似勝即同此經不可稱過喻分十五字 [0491006] 一無一夜等十字 [0492001] 與一作不 [0492002] 極下一有衰損謂壽量衰損者壽量極十一字 [0492003] 過一作遇 [0493001] 甚上一有甚樂二字 [0493002] 二疑一 [0493003] 池下一有水字 [0493004] 為不疑盧為 [0493005] 中下一有生字 [0493006] 細下一有論字 [0493007] 倍下一有數字 [0494001] 遇上一有方字 [0494002] 災下一有一七个水災五字 [0494003] 生下一有水字 [0494004] 居下一有地居二字 [0494005] 劫下一有滿已二字 [0494006] *祗*不一有若大乘以風災劫為一數數至一百一十二名一阿僧祗二十二字(祗ハ本文ニ祇トツクル。不ハ下ナラン。[○@編]) [0494007] 劫下一有七水災八風九阿僧祇十賢劫問何名賢劫十七字 [0495001] 內疑肉 [0495002] 前上一有地字 [0495003A] 一無若字 [0495003B] 一無佛字 [0495004] 族下一有姓四者身相一切如來於四法而有增減經言爾時者當二十二字 [0495005] 主字疑剩 [0495006] 先一作光 [0495007] 佛下一有總名日月燈明何名別名答曰此二萬个佛十七字 [0495008] 如下疑脫是字 [0495009] 光下一有照字 [0495010] 下字疑剩 [0496001] 者下一有似也二字 [0496002] 一無即等六字 [0496003] 一無法字 [0496004] 一無明字 [0496005] 一無指字 [0496006] 化上一有大乘二字 [0496007] 云下一有舊云二字 [0497001] 倒下一有問四倒三字 [0497002] 答下一有常倒二字 [0497003] 見下一有上字 [0497004] 境下一有即是過去境五字 [0497005] 道下一有相應二字 [0497006] 本上一有根字 [0498001] 一無一字 [0498002] 行共一作苦 [0498003] 是一作足 [0498004] 者下一有謂於等者四字 [0498005] 一無云字 [0498006] 名名疑各各 [0498007] 光上一有名字 [0499001] 別下一有句別二字 [0499002] 一無治字 [0499003] 證下一有所證 [0499004] 一無前字 [0499005] 一無眾等七字 [0499006] 近下一有行字 [0499007] 總疑極 [0500001] 破一作被 [0500002] 苦下一有著苦二字 [0500003] 後下一有邊字 [0501001] 一無離字 [0501002] 一無故字 [0501003] 一無說等五字 [0501004] 義妙疏作妙義 [0501005] 即是二字疑剩 [0502001] 言前一有言義豐且勝等者此兩句疏疏主結前論文也十八字 [0502002] 白下一有等字 [0502003] 多字疑剩 [0502004] 一無言等五字 [0503001] 法疑浣 [0503002] 第下一有則狹若依逆次第七字 [0503003] 益下一有希字 [0504001] 既上一有問字 [0504002] 一無慧字 [0504003] 授一作據 [0504004] 書疑畫 [0504005] 言疏作云 [0505001] 於疑勝 [0506001] 一無子字 [0507001] 從一作[□@□] [0507002] 子下一有緣八百弟子五字 [0507003] 開一作問 [0507004] 一無云字 [0507005] 一無就字 [0507006] 雨下一有大雨二字 [0507007] 乘一作眾 [0508001] 義下一有利頓等者問若然者二經何別答疏言但以體義十九字 [0508002] 則下一有說字 [0508003] 知一作去 [0508004] 依上一有能字 [0508005] 所下一有持字 [0508006] 復下一有何字 [0508007] 下上一有坐字 [0509001] 使上一有作字 [0509002] 子下一有芥子二字 [0509003] 示下一有相字 [0509004] 者下一有息惡義三字 [0509005] 一下一有切字 [0510001] 此下一有放光二字 [0510002] 前下一有能字 [0510003] 曰下疏有此字 [0510004] 必下一有知字 [0511001] 一無塵字 [0511002] 地下一有報字 [0511003] 有字疑剩 [0511004] 未一作來證 [0511005] 色下一有與燈明佛所所照境色九字 [0511006] 誰誰一作雜雜 [0512001] 一無迦字 [0512002] 子下一有燈明說法何故讚妙光答聲聞之人多皆慢法所以毀責二十二字 [0512003] 答下有此葢是承順如來也世尊既能讚歎妙光何不生喜非是實二十三字 [0512004] 等下一有言此初也者今當唱滅長行云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已即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至入無餘涅槃言化緣既終等者疏主解也經云所應度者皆已度訖其未度者亦皆為作得度因緣也言精進正為出等八十五字 [0513001] 現疏作見 [0513002] 言下一有由字 [0513003] 於上一有汝字 [0513004] 除疑障 [0514001] 者疏作云【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4 冊 No. 638 法華經玄贊要集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3-0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