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阿毘曇毘婆沙論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

雜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二

[2]世第一法當言欲界繫耶乃至廣說

問曰何故作此論

答曰先已說世第一法體性及說所以名世第一法未說在何界繫如人言勝已說勝事未知住處今欲說故故作此論或有說者為止[3]並義者意故如摩訶僧祇部說世第一法是欲界繫如犢子部說是色無色界繫何以故若地有聖道處亦有世第一法如曇摩掘部說或言三界繫或言不繫或言非不繫法為止如是等並義意故而作此論

問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不當言欲界繫應說其所以不可但以言故此義便立

答曰不以欲界道得斷諸蓋亦不能制伏纏亦不能令現前不行所言斷制不行者謂究竟斷制不行何以故以欲界中無道能令蓋纏究竟斷制不行故

問曰以何等故欲界中無道能究竟斷蓋制伏纏耶

答曰或有說者欲界中不善根強善根弱是故無道能斷蓋制纏色界善根強無不善根是故有道能斷蓋制纏復有說者欲界不善根如舊住善根如客舊住有勢客則無力是故無道色界善根如舊住無不善是故有道復有說者欲界善不[4]善同一繫縛是故無道色界善根欲界不善根不同繫縛是以色界道能斷欲界蓋制[5]復有說者欲界威儀無有忌難猶如夫妻色界威儀共相敬難猶如母子復有說者欲界是破慚愧法如居士子與旃陀羅子交色界有慚愧如王不與旃陀羅交復有說者欲界愛結愛欲界善根以愛善根故不能生厭離想欲界愛不能愛色界善根以不愛故能生厭離想以如是等因緣故欲界中無道能斷蓋制纏色界有道能斷蓋制纏或有說者言斷蓋者是究竟斷制伏諸纏不現前行者是須臾斷如究竟須臾斷如是有縛無縛有影無影[A1]有片無片亦如是復有說者言斷蓋者害其根本言制伏不現前行者是制伏諸纏復有說者言斷蓋者拔諸煩惱制伏不現前行者是制伏諸纏

問曰欲界中雖無究竟斷蓋制纏道可無須臾斷蓋制纏道耶

答曰但不可信何以故不堅牢不久住不相續不相著不久住心中不能久伏煩惱得正決定猶如水上浮萍以小石投之雖散隨合蝦蟆入中數散數合有如是等緣故欲界雖有須臾斷道而不可信色界斷道可信何以故牢固久住相續相著久住心中能制伏煩惱得正決定猶如大石投浮萍中散而不合龍象入中亦散不合有如是等緣是故色界道能拔諸蓋制纏害諸煩惱制伏不行

問曰若然者如汝所說世第一法應[6]唯在未至禪所以者何斷欲界蓋制纏對治道唯在未至禪餘上地則不應有

答曰對治有二種斷對治過患對治若依未至禪斷欲界欲有二種對治道餘上地雖無斷對治有過患對治尊者瞿沙說曰六地中盡有斷欲界欲二種對治道所謂斷對治過患對治何以故依未至禪斷欲界欲其餘諸地而不斷者先已斷故猶如日光於一切時與闇相妨日初出時已破夜闇其餘日分雖與闇相違而不破者先已破故亦如六人同一怨家而共議言隨於何處獲便害之猶如有人次持六燈入於闇室初燈破闇其餘諸燈雖與闇相違而不破者先已破故如是六地中盡有斷欲界欲二種對治道乃至廣說復次云何知六地中盡有斷欲界欲二種對治耶若當六地中無斷欲界欲二種對治者行者依上地得正決定不應分別欲界亦不作證然能分別作證以是緣故知六地中盡有斷欲界欲二種對治若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亦能除欲界結乃至廣說

問曰世第一法不能斷結何以言若當以欲界道得斷蓋制纏乃至廣說

答曰世第一法雖不能斷結而此善根妙勝第一在深遠處宜應與彼地離欲界道同在一處是故以道證之

問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不能斷結耶

答曰彼善根微小法身未長雖爾有大威勢以善根微小法身未長不能斷結有大威勢故不為諸結之所毀壞如師子子身小未長不能害[1]有大威勢一切諸狩不能侵害或有說者世第一法是一剎那故不能斷結

問曰苦法忍亦一剎那何以能斷結耶

答曰彼雖一剎那後有同性相續故是以能斷或有說者彼是方便道不以方便道能斷煩惱但不以欲界道得斷蓋制纏亦不能除欲界結乃以色界道得斷蓋制纏乃至廣說作義者說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不欲界繫耶或有說者欲界卑賤彼善根尊勝復有說者欲界薄淡彼善根美妙復有說者欲界散亂彼善根寂定復有說者欲界非修彼善根修復有說者欲界非離欲法彼善根隨順離欲法復有說者[2]若世第一法是欲界繫者有自緣過云何名自緣過如苦法忍緣欲界五陰若世第一法是欲界繫者亦應緣欲界繫五陰若緣欲界繫五陰彼應自緣若不緣者復違經文如說如苦法忍所緣彼世第一法亦緣便有如是自緣之過作義者說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是色界繫答曰色界法能與三種道作次第緣所謂見道修道無學道餘界不能與三道作次第緣若欲界能與三道作次第緣者則有世第一法如三道三地三根初生法智分次生[3]比智分如是等色界種種諸功德應當廣說以何等故世第一法不當言無色界繫答曰得正決定先見欲界苦諦苦行後色無色界俱

問曰苦諦有四行何以此中說見苦時但說苦行不說無常無我行耶

答曰此文應作如是說得正決定時先見欲界苦諦不應言苦行然不爾者彼作經者有何等意答曰為現初始次第方便法故如說苦行無常無我行亦應如苦行說復有說者以苦行唯在苦諦中無常行在三諦中無我行在一切[4]復有說者此苦與一切有法相違能棄生死猶如小兒雖有種種美食在前有人語言此食是苦即便捨之復有說者一切眾生老少愚智內道外道皆信是苦復有說者此苦麁現易以智知所以者何佛說苦智為緣何法即緣苦法如智所知覺所覺行所行根義所緣應如智說復有說者說苦文句久遠所傳古昔諸佛皆說苦行是以行者先見於苦

問曰以何等故先見欲界苦後色無色界俱答曰或有說者欲界苦麁[5]了了易見是以先見色無色界苦細不現不了了難見是以後見

問曰若然者色界苦麁無色界苦細何以俱見耶

答曰以定不定故欲界不定是以先見色界苦雖麁與無色界俱同定故是以俱見如是定不定住離欲地住不離欲地住修地不住修地說亦如是復有說者欲界苦是行者身生病苦痛是以先見色無色界苦非行者身不生苦痛是以後見復有說者欲界苦近是以先見色無色界苦遠是以後見如近遠現見不現見俱不俱此身他身亦如是復有說者行者成就欲界凡夫性故是以先見不成就色無色界凡夫性故是以後見復有說者行者於欲界苦現見故是以先見色無色界苦不現見故是以後見

問曰若色無色界苦不現見者行者云何見耶

答曰現見有二種離欲現見自身現見行者於欲界苦有二種現見離欲現見自身現見於色無色界苦有一種現見所謂離欲現見猶如商人有財兩擔一自負之二使人擔於自所負有二種現見知物現見知輕重現見於他所擔有一種現見所謂知物現見復有說者欲界苦有三種不善無記是以先見色無色界苦有二種無記是以後見復有說者見欲界苦時斷二種結不善無記見色無色界苦時唯斷無記如不善無記有報無報生一果生二果無慚無愧相應無慚無愧不相應當知亦如是復有說者謗言無苦先從欲界後色無色界若信有苦亦應先從欲界後色無色界如誹謗生信無智有智疑決定邪見正見當知亦如是若聖道起[1]辯欲界事後色無色界俱

問曰見道辦事有何差別

答曰或有說者無有差別或有說者亦有差別[2]知聚是見道斷結是辦事復有說者知智是見道斷智名辦事如是智作證[3]得作證明解脫道道果當知亦如是復有說者能見緣境界是見道所作是辦事復有說者一剎那是見道後相續者名辦事如一剎那後相續入數數入當知亦如是復有說者無礙道所作名見道解脫道所作名辦事如無礙道所作解脫道所作遠惡修善捨無義得有義出下賤入勝處棄愛熾然離愛安樂當知亦如是若得正決定時先見無色界苦諦苦行如是世第一法當言無色界繫乃至廣說

問曰得正決定時不先見色界苦不妨世第一法得名色界繫如是得正決定時不先見無色界苦諦苦行世第一法是無色界繫有何過耶

答曰色界中有遍緣知智能緣下地是故得有世第一法無色界中無遍緣知智能緣下地是故無有世第一法但聖道起先辦欲界事乃至廣說不應言世第一法是無色界繫作義者說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不當言無色界繫或有說者彼無色界非[4]非地非器以非器等故是以無世第一法復有說者若彼處有觀諦善根如煗忍者是處應有世第一法彼無色中無故無世第一法復有說者若有見道處則有世第一法無色中無見道故無世第一法復有說者若地有智遍緣一切法亦有斷結對治道則有世第一法欲界中雖有智能緣一切地而無斷結對治道無色界中雖有斷結對治道而無智能緣一切地是故欲界無色界無世第一法復有說者欲界善根不寂靜故無世第一法無色界道極寂靜故無世第一法復有說者欲界善根羸弱故無世第一法無色中非其境界故無世第一法復次或有說者入無色定除去色想乃至廣說

問曰不應言復次或有說者若言復次或有說者義則不定應作是說入無色定[5]除去色想乃至廣說所以者何同明一義故不應如先說無色界苦諦苦行等應作是說入無色定除去色想乃至廣說何以故此是根本義故應作是說而不爾者彼有何義答曰言語有二種一者方便二者根本先所說者是方便語後所說者是根本語復有說者先所說者明苦法忍緣欲界法後所說者明世第一法與苦法忍同[6]一緣當知無色界不能緣欲界

問曰除去色想體性是何

答曰七地謂四無色定及三未至

問曰此處言除去色想四大[7]犍度亦說除去色想如波羅延說偈

「除去色想  能斷欲愛  於內外法
無不見者

如《眾義經》說偈

「亦不有有想  亦不無無想
如是除色想  能斷渴愛因

如是等有何差別

答曰或有說者此處說除去色想者除下地色想四大犍度言除去色想者除有對色如波羅延《眾義經》所說偈除去色想者斷緣色愛或有說者此處言除去色想者是四念處四大犍度言除去色想者是身念處如波羅延《眾義經》所說除去色想者是法念處復有說者此處言除去色想者是四無色定及三未至四大犍度言除去色想者是第四禪波羅延《眾義經》所說偈除去色想者除愛緣色復有說者此言除去色想者此內外道共除色想法餘三是不共除色想法

世第一法當言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問曰何以作此論答曰復為止彼人意言世第一法是欲界繫故復有說者先已說世第一法體性已說所以已說界未說地今欲說故復有說者先雖明世第一法是色界繫色界中有三種地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地未說世第一法為在何地今欲說故所以者何色界善根有在一地者如淨解脫等有在二地者如喜等今欲說世第一法所在地故是以作[8]世第一法或有覺有觀乃至廣說云何有覺有觀答曰若依有覺有觀三昧得世第一法如未至禪初禪是也

問曰上言依者有何義耶

答曰或有說者共俱生義是依義彼世第一法生時相應定力故持彼心品使不散亂是依義也何以知之有成文說共俱生義是依義如說若依空三昧得正決定是中即說俱生是依義如苦法忍與空三昧相應是共俱生依義空三昧亦與世第一法相應是名依義復有說者與次第緣義是依義如增上忍相應三昧與世第一法作次第緣是名依義評曰即依彼地是名依義如是說者好云何無覺有觀答曰若依無覺有觀三昧得世第一法是名無覺有觀如禪中間是也云何無覺無觀答曰若依無覺無觀三昧得世第一法是名無覺無觀如二禪乃至第四禪是也

問曰何以說世第一法在三地耶

答曰為止併義者意故如彌沙塞部說世第一法是有覺有觀有相有勢無定是凡夫性緣有為有覺有觀者能分別故有相者能緣故有勢者難得故無定者無相似心相續故是凡夫者凡夫身中可得故緣有為者緣諸行故為止如是併義者意故說在三地若依未至地得正決定彼一地見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初禪得正決定彼二地見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禪中間得正決定三地見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二禪得正決定四地見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三禪得正決定五地見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四禪得正決定六地見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復有說者若依未至禪得正決定一地見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初禪得正決定二地見道修二地世第一法修若依禪中間得正決定三地見道修三地世第一法修何以故皆是一地法故此中有漏法一種使所使故此中諸善展轉為因故二禪以上如先說評曰彼不應作是說何以故若依無覺有觀三昧得正決定得二種世第一法有覺有觀無覺有觀若然者則違經文如說云何名無覺有觀若依禪中間得世第一法是名無覺有觀如先說者好[1]

[2]問曰以何等故見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

答曰或有說者見道展轉為因非世第一法復有說者見道聖人身中修以聖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身中修以凡夫身中修故唯自地修非他地修復有說者見道有三事故修從因生能作對治能辦事從因生者六地中展轉更相為因對治者若對治斷一地欲餘地亦名對治斷辦事者如一地事辦餘地亦辦世第一法不從因生者不展轉為因故非對治者不斷結故不辦事者非如聖道能辦事故修道亦以此三事故自地他地修彼亦展轉為因如法智斷欲界結比智亦修彼比智非欲界對治道法智現前時亦名修亦名對治辦事者如第四禪地苦智修[3]如初禪地亦修如初禪地道辦事第四禪地道亦辦如第四禪地道辦事初禪地亦辦復有說者無漏法所作異有漏法所作異所以者何世第一法為愛所繫無漏法者不為愛所繫復有說者世第一法有垢有過患雜毒滓濁是以不他[4]地自地修見道無垢無過不雜毒不滓濁是以自地他地修復有說者世第一法在界為界所繫在地為地所繫無漏法在界在地不為界地所繫復有說者世第一法在身有繫無漏法在身不繫復有說者世第一法必生報無漏法不生報

問曰同是有漏以何等故見道邊等智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

答曰或有說者見道邊等智不用功而得以見道力故修如見道[5]力能自地他地修彼見道邊等智亦修世第一法大功力得是以唯自地修非他地修復有說者見道邊等智是見道眷屬常不相離如見道自地他地修彼亦如是世第一法非見道眷屬相離是以唯自地修非他地修復有說者見道邊等智堅信堅法身中可得若起上地法現在前下地便修世第一法凡夫身中可得一切凡夫不能修於他地

問曰以何等故上地見道現在前時下地修下地見道現在前時上地不修耶

答曰或有說者上地法勝若現在前時下地則修下地法劣現在前時不修上地猶如勝人不造詣劣人劣人則應造詣勝人彼亦如是復有說者若依上地得正決定下地諸法先已得故是以故修若依下地得正決定上地諸法或得不得是以不修復有說者上地諸法從下地因生下地諸法不從上地因生是以不修復有說者下地法不能對治上地上地法[6]能對治下地以不對治故是以不修復有說者若依上地得正決定爾時離下地欲故[1]以修若依下地得正決定上地或離欲或不離欲設使離欲於上地法不得自在設得自在應即上地得正決定而不能得是以知不自在復有說者下地法攝屬上地是以故修上地法不攝屬下地是以不修復有說者猶如六種守護法故三十三天為備阿修羅故安六種守護依水住龍杵手神持花鬘神常放逸神四天王三十三天若依水住龍能壞阿修羅者餘五無事[2]水住龍若不能杵手神助餘四無事而住若二不勝持花鬘神助餘三無事而住若三不勝放逸神助餘二無事而住若四不勝四天王助餘一無事而住若五不勝三十三天助帝釋無事而住彼若不勝爾時帝釋躬身自出執金剛杵雨金剛雹時阿修羅眾即時退散如是見道斷結對治在六地中若依未至得正決定即彼地見道斷見道所斷結其餘五地無事而住若依初禪得正決定上地則無事而住未至禪得修亦隨順初禪若依中間二禪三禪亦如是若依四禪得正決定彼四禪中見道斷見道所斷結下地得修亦隨順第四禪復有說者猶如山陂有六重池次第而下其在上池次流於下下池不能逆流於上如是[3]上地無漏流注下地是以故修下地無漏不能流注上地是以不修

問曰世第一法頗有覺非有觀耶有觀非有覺耶亦有覺有觀耶非有覺非有觀耶

答曰云何有覺非有觀耶答曰如未至禪初禪覺相應觀是也所以者何觀不[4]相應故云何有觀非有覺答曰[5]諸中間禪觀相應法云何有覺有觀答曰如未至禪初禪除其覺觀餘相應法所謂十大地十善大地及心云何非有覺非有觀答曰謂中間禪觀諸餘覺觀不相應法如二禪三禪四禪相應法及色心不相應行

問曰頗世第一法非有覺有觀非無覺有觀非無覺無觀耶

答曰如未至禪初禪地觀彼非有覺有觀所以者何如說云何覺觀相應法答曰若法與覺觀相應彼觀唯與覺相應不與觀相應云何非無覺有觀答曰所以者何如說云何無覺有觀相應法答曰若法不與覺相應與觀相應法彼觀唯與覺相應不與觀相應云何非無覺無觀答曰所以者何如說云何無覺無觀相應法答曰若法不與覺觀相[6][7]彼觀雖不與觀相應與覺相應

問曰頗世第一法非與有覺有觀相應非不是觀耶答曰禪中間觀彼不與覺觀相應非不是觀

問曰頗世第一法[8]有覺有觀地非覺唯觀耶答曰在未至及初禪地覺唯與觀相應非覺

問曰頗世第一法在無覺有觀地非覺非觀相應耶答曰禪中間觀

問曰頗世第一法在有覺有觀地亦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耶

答曰云何有覺有觀如未至禪及初禪地覺觀相應法[9]云何無覺有觀即彼覺是也云何無覺無觀即彼色心不相應行是也

問曰頗世第一法在無覺有觀地無覺有觀無覺無觀耶

答曰云何無覺有觀如禪中間無覺有觀相應法是云何無覺無觀[10]彼觀色心不相應[11]

世第一法當言樂根相應乃至廣說

問曰[12]何故作此論

答曰先已說世第一法體性所以界地未說相應今欲說故復有說者先已說世第一法在三地未說在六地今欲以根明六地義分明了了如觀掌中阿摩勒菓云何世第一法樂根相應答曰若依第三禪得世第一法何者樂根相應何者非樂根相應答曰除樂根諸餘樂根相應法何者不相應答曰樂根色心不相應行云何喜根相應答曰若依初禪二禪得世第一法此中誰與相應誰不與相[13]除喜根諸餘喜根相應法誰不與相應喜根色心不相應行云何捨根相應答曰若依未至禪第四禪得世第一法是也

問曰何以不說禪中間耶

答曰應作是說若依未至中間禪第四禪得世第一法而不爾者有何義答曰[14]間禪通名未至是中誰與相應誰不與相應誰與相應除捨根諸餘捨根相應法誰不與相應捨根色心不相應行頗有世第一法不與喜根樂根捨根相應耶答曰心不相應行頗有相應法而不與世第一法相應耶答曰即三根體是也

世第一法當言一心為多心乃至廣說

問曰何以作此論

答曰先已說世第一法體性已說所以已說界已說地已說根相應未說現在前今欲說故或有說者言世第一法是相續現前為止彼人如是意欲顯世第一法現在前一剎那故或有說者先說諸心心數法次第得正決定或謂有心心數法多彼剎那亦多為決定此義故而作此論復有說者相續有三種時相續生相續相似相續或謂無二相續唯有相似相續如彌沙塞部所說為止彼人意故而作此論世第一法當言一心為眾多心答曰當言一心不當言眾多心

問曰如世第一法現在前未來心心數法修亦名世第一法此中何以不說

答曰彼亦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是有餘之說如有餘義簡略義亦如是復有說者彼未來者屬現在若說現世當知亦說未來復有說者若能與次第緣是中說之如是義應如先以次第說

問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當言一心應說所以不但以言故此義便立

答曰此心心法次第[1]便不起世間有漏心唯生無漏苦法忍相應心若當起者無有是處為分別故設使起者若小若相似若勝若當小者不能得正決定所以者何不以衰退未成道得正決定應以勝進勢力道得正決定若相似者亦不能得正決定所以者何先不以此道得正決定如初剎那後剎那亦爾如初剎那留難停住不得正決定後眾多剎那亦留難停住不得正決定如初剎那不能取聖道後眾多剎那亦不能取聖道

問曰若然者修道中若以下心亦不能取聖道

答曰見道異本曾得道異若當勝者亦不能得正決定所以者何前者則非世第一法

問曰若非者為是何法

答曰是增上忍[2]後是世第一法

問曰以何等故修道中若相似若小能與無漏作次第見道唯勝

答曰修道是本曾得道不多用功力而現在前是以若相似若小能作次第見道是未曾得道多用功力乃現在前是以必用勝者世第一法於世第一法因威勢因者共生因相應因相似因三因者是總說義若別說者過去於過去二因相應共生過去於未來一相似因未來於未來二因相應共生現在於現在二因相應共生現在於未來一相似因不障礙生得法是威勢緣

世第一法當言退當言不退乃至廣說

問曰何故作此論

答曰前已說世第一法體性所以一心未說不退今欲說故而作此論或有說世第一法是退者為止彼人意故又欲去他義顯自義與法相相應故

問曰世第一法當言退當言不退耶

答曰不退

問曰云何不退應說其所以不可但以言故此義便立

答曰世第一法隨順諦轉近諦垂入諦云何隨順諦隨順見道故云何轉近諦轉近見道故云何垂入諦垂入見道故復有說者隨順道諦轉近道諦垂入道諦復有說者隨順苦法忍轉近苦法忍垂入苦法忍世第一法於苦法忍有二種轉近隨順轉近垂入轉近彼中間不起不相似有漏心使苦法忍不現在前

問曰世第一法是有漏心向言不起不相似有漏心苦法忍是不相似心何以言有漏是不相似心無漏是相似心耶

答曰世第一法惡賤有漏心以惡賤故言不相似無漏言相似猶如有人為自親里之所苦惱親近他人作親里想於自所親作他人想彼亦如是復有說者世第一法苦法忍同辦一事故所謂捨凡夫事得住聖法

猶如士夫[3]渡河[4]渡谷渡山渡坑乃至廣說渡河者從此至彼渡谷者從此岸至彼岸渡山者從此山至彼山渡坑者從高至下從下至高猶如有人從高上墮未至地頃便作是念欲還本處得如意不答曰不得假使彼人若以神足若以呪術若以藥草還至本處可有是事住世第一法時無有一法能障苦法忍使不現前譬如閻浮提有五大河一名恒伽二名夜摩那三名薩羅由四名阿夷羅跋提五名摩醯流趣大海乃至廣說

問曰前喻後喻有何差別答曰無有差別所以者何欲因二喻以明一義令分明故復有說者前者以內法具為喻後者以外法具為喻復有說者前喻為止內留難法後喻為止外留難法復有說者前喻為止不如法事後喻為顯如法事彼五河流趣大海無能制者無能遮者無能住者無能移者[5]彼五大河流趣大海頗有人能遮住者不答曰無也若以神足呪術藥草使彼大河停住不流未足為難無有一法能障世第一法使苦法忍不現在前造此經時在於東方此五大河在於東方故以為喻復有四大河從阿耨達池出流趣大海一名[6]𠷐伽二名辛頭三名博叉四名私陀彼𠷐伽河從金象口出繞阿耨達池一匝流趣東海彼辛頭河從銀牛口出亦繞大池一匝流趣南海彼博叉河從琉[A2]璃馬口出繞大池一匝流趣西海彼私陀河從頗梨師子口出繞大池一匝流趣北海彼𠷐伽河有四大河以為眷屬夜摩那薩羅由阿夷羅跋提四名摩醯彼辛頭河亦有四大河以為眷屬一名毘婆奢二名伊羅跋提三名奢多頭四名毘德多彼博叉河有四大河以為眷屬一名婆那二名毘多羅尼三名[1]朋𠍽四名究仲婆彼私陀河亦有四大河以為眷屬一名薩梨二名毘摩三名那提四名毘壽波婆此中唯說廣大有名[2]字者然彼四河各有五百眷屬合有二千流趣大海頗有人能遮住者不答曰不能無有是處以分別故假使有人以神足呪術藥草能令彼河停住不流未足為難無有一法能障世第一法使苦法忍不現在前復次世第一法與苦法忍作次第緣此文是根本義第一答所以者何彼世第一法生時能與苦法忍次第緣果若此法能與彼法次第緣果者此法無有眾生若法若呪術藥草若佛若辟支佛若聲聞能作障礙使第二剎那不現在前者無有一法速於心者能於爾時為作障礙使不能得正決定彼言無有一法速於心者即苦法忍相應心是也作義者說曰以何[3]次第故世第一法不當言退答曰或有說者根本牢固故彼行者修布施時悉以迴向解脫持戒不淨安般念處七處善煗頂忍亦迴向解脫是名根本牢固復有說者世第一法後次生見道無有退見道者彼亦不退復有說者世第一法後次生忍智無有退忍智者彼亦不退復有說者世第一法後乃至斷非想非非想處見道所斷結無有退非想非非想處見道所斷結者彼亦不退復有說者世第一法是勝進分善根無有退勝進分善根者煗法有三種退分住分勝進分頂亦有三種忍有二種住分勝進分世第一法有一種謂勝進分

問曰此皆是達分善根何以說三[4]

答曰名數異耳如定[5]犍度說此善根有三種於此善根退者名退分不退不進名住分勝進者名勝進分彼說三種此說達分善根名數異耳復有說者此善根是一剎那無有退半剎那者

問曰頗有二聖人同生一處於世第一法一成就一不成就耶

答曰一依初禪得正決定二依第二禪得正決定彼俱命終生二禪中彼依初禪得正決定則不成就所以者何以離地故失依二禪者彼則成就

問曰頗二阿羅漢俱在欲界中於世第一法一成就一不成就耶

答曰一依初禪得正決定二依二禪得正決定彼俱命終生二禪中陰中得阿羅漢果彼依初禪得正決定者則不成就所以者何以離地故失

問曰頗有聖人不成就世第一法成就世第一法解脫得耶

答曰依初禪得正決定彼命終生二禪中以離地故不成就世第一法彼成就世第一法解脫得彼得以二禪所攝故若命終生三禪以上則不成就世第一法

問曰頗有聖人不成就世第一法亦不成就解脫得耶

答曰依初禪得正決定彼若命終生第三禪以上則不成就世第一法及解脫得

如經說諸比丘我不見一法速疾迴轉過於心者難以喻知乃至廣說

問曰言速疾迴轉者為於世耶為於緣耶若於世者一切有為法亦隨世速疾迴轉不但心也若於緣者諸心心數法受緣亦速疾迴轉不但心也

答曰此中亦說世速疾迴轉亦說緣速疾迴轉謂一身中非謂一剎那也若一剎那言速疾迴轉者則有少分速疾迴轉少分不速疾迴轉亦無於緣速疾迴轉所以者何如說若法能緣彼法或時不緣無有是事是以說世之與緣速疾迴轉謂一身中非謂一剎那彼一身中或生善心或時染污或時不隱沒無記或依眼生乃至依意生若緣色生乃至緣法生

問曰若於世於緣名速疾迴轉者心心數法亦於世於緣速疾迴轉何以獨言心耶

答曰或有說者此是世尊有餘之說亦是世尊為化眾生簡略之說復有說者於心法中誰為最勝所謂心也是以說心猶如王來餘人亦來以王勝故但言王來復有說者以因心故名為心數是故說心以心大故數法亦名大地是故說心復有說者若修證心通法時彼無礙道唯緣於心是故說心復有說者心是遠行法如說

「獨行遠逝  不在此身  若能調伏
是世梵志

復有說者心為尊導如說

「心為前導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亦言亦行  安樂自追  如影隨形

或有說者心猶如王如說

「第六增上王  此染彼亦染
無染而生染  染者名愚小

復有說者心名城主如說比丘當知言城主者即有漏識復有說者心是內法遍一切處能有所緣內者內入所攝遍者從阿毘地獄上至有頂能有所緣者緣一切法復有說者能起善不善尸羅如說不善尸羅皆因心起復有說者心起惡法生惡道中心起善法生[1]天人中如世尊言諸比丘都提夜子叔迦摩納婆以向如來生惡心故身壞命終如擲真珠頃當墮惡道比丘都提夜子叔迦摩納婆以向如來起善心故如擲真珠頃身壞命終當生善道復有說者此心為主多所統攝如說此五情根各行境界心悉能行種種境界復有說者如心行於緣數法皆隨猶如雄魚其所[2]住處雌魚皆隨復有說者心是數法所依之處復有說者心所依受身之處無不有心數法不爾有增有減復有說者若心不調伏不守護不淨修數法亦爾若心調伏守護淨修數法亦爾復有說者若心不伏數法不伏以不伏故流行色聲香味觸法若心折伏數法亦伏以折伏故不行色聲香味觸法如濾水[3]上開則漏上閉則止彼亦如是復有說者世尊先說心速疾迴轉當知餘有[4]緣法亦速疾迴轉如經說我不見一法速疾迴轉過於心者難以喻知

問曰如餘經說以猨猴為喻今何故言難以喻知

答曰或有說者此經難以喻知不言不以喻知所以者何非凡人能作不易作不過時作非無慧[5]者作非凡人作者唯佛能作不易作者用功能作不過時作者佛日出世爾時能作非無慧作者非麁心亂意之所能作又非凡作者能知善心起住滅相亦知出入及知方便如佛緣覺及諸弟子善於總相別相復有說者言難以喻知者喻若同若相似同者如說心速疾迴轉其猶如受此是心法經先已說若非心法喻不相似復次難以喻知者不以少功而能得知復次難以喻知者如心速疾能有所緣彼喻亦爾而無有法與心等者猶如猨猴從一枝至一枝頃心想迴轉有百千剎那尊者波奢說曰世尊為化眾生還以心喻心彼猨猴輕躁[6]躁動皆心所為

問曰彼心可以一法為定喻不

答曰或有說者有誰能作唯佛能作但無能知者如佛化作一剎那以喻心而無知者是故比丘應善知心應善知心迴轉乃至廣說

問曰善知心善知心迴轉有何差別

答曰或有說者無有差別言善知心即是善知心迴轉復有說者有差別若觀心總相是名善知心觀心別相是名善知心迴轉復有說者若觀心是名善知心若觀數法是名善知心迴轉復有說者若觀心念處是名善知心若觀法念處是名善知心迴轉復有說者若觀識陰是名善知心若觀餘陰是名善知心迴轉復有說者若觀意入是名善知心若觀餘入是名善知心迴轉復有說者若觀七識界是名善知心若觀餘界是名善知心迴轉復有說者若觀心自相是名善知心若觀心所緣行處是名善知心迴轉復有說者若觀識是名善知心若觀識住處是名善知心迴轉尊者波奢說曰若知有欲心是名善知心若知轉離欲心是名善知心迴轉如有欲心轉離欲心有瞋心轉離瞋心有癡心轉離癡心散亂心攝心懈怠心精進心有掉心無掉心少心多心有染心無染心定心不定心修心不修心解脫心不解脫心繫心不繫心當知亦如是尊者佛陀提婆說曰世尊言善知心迴轉者即是善知心異名說耳如定犍度說我弟子中善知心迴轉摩訶般特迦是也此即說心念處名善知心迴轉

問曰頗住一剎那頃當得世第一法不當得所依緣耶當得所依緣不當得世第一法耶亦當得世第一法及所依緣耶亦不當得世第一法及所依緣耶

答曰應作四句若依未來禪當得正決定住增上忍一剎那頃當得世第一法不當得所依緣者除未至禪所攝世第一法現在前及所依緣謂諸餘未來世第一法也當得所依緣不當得世第一法者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所攝世第一法所依緣也當得世第一法及所依緣者謂未來禪所攝世第一法現在前及所依緣也亦不當得世第一法及所依緣者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所攝世第一法諸餘所依緣

問曰頗住一剎那頃當得世第一法緣有緣法耶當得緣無緣法耶當得緣有緣無緣法耶不當得緣有緣無緣法耶

答曰住增上忍應作四句初句者謂世第一法能緣心心數法也第二句者謂世第一法能緣色心不相應行也第三句者謂世第一法能緣心心數法心不相應行也第四句者除上爾所事

彼作經者說世第一法凡作七論五是根本二因論生論五根本者從云何世第一法乃至根相應二因論生論者謂當言一心當言不退造毘婆沙者因此造論廣現多文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1]第二


校注

[0009002] 不分卷及品【宋】【元】【明】【宮】 [0009003] 並【大】*併【宋】【元】【明】【宮】* [0009004] 善【大】善根【宋】【元】【明】【宮】 [0009005] 纏【大】縛【宋】【元】【明】【宮】 [0009006] 唯【大】下同惟【宋】【元】【明】【宮】下同 [0010001] 狩【大】*獸【宋】【元】【明】【宮】* [0010002] 若【大】*苦【明】* [0010003] 比【大】此【明】 [0010004] 法【大】法中【宋】【元】【明】【宮】 [0010005] 在【大】前【宋】【元】【明】【宮】 [0011001] 辯【大】辦【宋】【元】【明】【宮】 [0011002] 知【大】智【宋】【元】【明】【宮】 [0011003] 明【大】〔-〕【宋】【元】【明】【宮】 [0011004] 因【大】田【宋】【元】【明】【宮】 [0011005] 除【大】陰【元】 [0011006] 一【大】〔-〕【宮】 [0011007] 犍【大】下同揵【宋】【元】【宮】下同 [0011008] 論【大】此論【宋】【元】【明】【宮】 [0012001] 卷第二終【宋】【元】【明】 [0012002] 卷第三雜揵度世第一法品之三首【宋】【元】【宮】卷第三雜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首【明】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首卷 [0012003] 如【大】〔-〕【宋】【元】【明】【宮】 [0012004] 地【大】他地【宋】【元】【明】【宮】 [0012005] 力【大】中【明】 [0012006] 能【大】不能【宋】【元】【明】【宮】 [0013001] 以【大】以故【宋】【元】【明】【宮】 [0013002] 水【大】〔-〕【宮】 [0013003] 上【大】土【宋】【元】【宮】 [0013004] 相【大】自【宮】 [0013005] 諸【大】謂【宋】【元】【明】【宮】 [0013006] 應【大】應與觀相應【宋】【元】【明】【宮】 [0013007] 彼【大】〔-〕【宮】 [0013008] 有【大】在有【宋】【元】【明】【宮】 [0013009] 云【大】應【宋】【元】 [0013010] 耶【大】即【宮】 [0013011] 行【大】行是【宋】【元】【明】【宮】 [0013012] 何【大】無【宋】【元】 [0013013] 應【大】應誰與相應【宋】【元】【明】【宮】 [0013014] 間【大】問【明】 [0014001] 便【大】更【宋】【元】【明】【宮】 [0014002] 後【大】復【宋】【元】【明】 [0014003] 渡【大】度【明】【宮】 [0014004] 渡【大】下同度【宋】【元】【明】【宮】下同 [0014005] 彼【大】後【宮】 [0014006] 𠷐【大】下同恒【宋】【元】【明】【宮】下同 [0015001] 朋𠍽【大】多奢【宋】【元】【明】【宮】 [0015002] 字【大】多【宮】 [0015003] 次第【大】等【宋】【元】【明】【宮】 [0015004] 種【大】性【宋】【元】【明】【宮】 [0015005] 犍【大】揵【宮】 [0016001] 天人【大】人天【宋】【元】【明】【宮】 [0016002] 住【大】往【宋】【元】【明】 [0016003] 筒【大】筩【宋】【元】【明】【宮】 [0016004] 緣【大】餘【宋】【元】【明】【宮】 [0016005] 者【大】〔-〕【宋】【元】【明】【宮】 [0016006] 躁【大】〔-〕【宋】【元】 [0017001] 第二【大】第三【宋】【元】【明】【宮】
[A1] 有片無片【大】【磧-CB】[后-口+十][后-口+十]【麗-CB】
[A2] 璃【CB】瑠【大】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