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81]第九 摩健地耶經之義釋
一
(八三五)
「愛與不樂貪,見此三魔女」者,是見、觀已此愛、不樂、貪〔三人〕惡魔之女。對於婬之法已無欲、貪、愛,此是「已見愛與不樂與貪,對婬已無此欲」〔之義〕。
「穢身充糞尿,此之將何為?以足觸於彼,此事尚不欲」者,乃此身體是充尿,充糞,充痰,充血,有骨聚,筋腱結附於〔彼〕,塗附以血肉,包以深皮,蔽以表皮,有大小之孔隙,由上下流漏〔不淨〕,蟲聚寄生,充滿種種穢垢。此身體以足尚不欲[P.182]踏。何況與〔此穢身〕共住,共交之事耶?此是「穢身充糞尿,此之將何為?以足觸於彼,此事尚不欲」〔之義〕。故世尊宣示:
二
(八三六)
〔右偈是摩健地耶對世尊〕之所問[1]:「人有時且冀求天之諸欲,不冀求人之諸欲,有時且冀求人之諸欲,不冀求天之諸欲,此非為希有。然汝對天、人兩者之諸欲皆不欲、不樂、不冀求、不希望、不熱望。〔抑〕汝有如何見耶?汝具備如何之見耶?」
三
世尊宣:「摩健地耶!
「斯云我說我無有」〔之句中〕,「斯云我說」者,乃「世間是常……乃至(七七頁參照)……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斯我說,我說此,我說如斯如斯,我說斯事,我說斯成見。「我無有」者,乃「斯事我說」云者,於我無有說也。此「斯云我說我無有」〔之義〕。
[P.183]「摩健地耶!」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是與尊重同義語……乃至(一七〇頁以下參照)……此世尊之名是共同作證而施設之者。此是「世尊宣示摩健地耶!」〔之義〕。
「確對諸法知〔取著〕」〔之句中〕,對諸法者,是對六十二之惡見也。「確知」者,是確知、決擇、簡擇,思擇,考量、度知、辨知、明暸也。[2]取著者,是對諸住者制限取、一分取、勝妙取、部分取、合取、綜合取也。〔即如見諸住著〕乃取、執取、住著、縛著、信解「此是真實,是如理,是如實,是真實,是如真,是不顛倒」。此是「確對諸法知取著」〔之義〕。
「不取過患於諸見」者,是於諸見見有過患而不取諸見、不執取、不住著。或又不取、不執取、不住著〔諸見〕。如是乃「於諸見見過患而不取著」〔之義〕。或又〔世間是常,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妄〕者,此是惡見、見執、見難路,見曲邪、見異動、見結、有苦、有害、有惱、有熱惱,而不至厭離、離貪、寂靜、知通、正覺、涅槃;於諸見見過患而不取諸見,不執取,不住著。或又不可取諸見,不可執取,不可住著。如是亦是「不取諸見於過患」〔之義〕。
[P.184]〔或又〕以「世間是無常」,「世間是有邊」,「世間是無邊」,「命與身是同一」,「命與身是相異」,「如來死後存在」,「如來死後不存在」,「如來死後存在且不存在」,「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妄」者,此乃惡見、見執、見難路、見曲邪、見異動、見結、有苦、有害、有惱、有熱惱而不至厭離、離貪、寂靜、知通、正覺、涅槃;於諸見見過患,不取諸見,不執取,不住著。或又不取〔諸見〕,不執取,不住著。如是,是「不取〔過患〕於諸見」〔之義〕。
或又「如斯取此等之諸見,如斯執取者,如斯趣、如斯之來生」,於諸見見過患,不取諸見,不執取,不住著。或又不可取〔諸見〕,不可執取,不可住著。如斯是「不取過患於諸見」〔之義〕。或又「此等之諸見乃令至地獄,令至畜生界,令至餓鬼界也」,於諸見見過患,不取諸見,不執取,不住著。或又不可取〔諸見〕,不可執取,不可住著。如是,是「於諸見見過患而不取著」〔之義〕。
或又「此等諸見是無常,是有為,是緣生,是滅盡法,是衰滅法,是離貪法,是滅法」,於諸見見過患,不取諸見,不執取,不住著。或又不可取諸見,不可執取,不可住著。如是亦是「不取〔過患〕於諸見」〔之義〕。
[P.185]「我見內寂且省察」〔之句中〕,內寂者,是內貪之寂,瞋之寂,癡之寂,忿、恨、覆、惱、嫉、慳、諂、誑、強情、激情、慢、過慢、憍、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之寂、寂靜、消滅、安息也。
「且省察」者,是決擇、簡擇、思擇、考量、度知、辨知、明察也。〔即〕「一切行是苦,一切法無我……乃至……所有集法皆是滅法」,且決擇、簡擇、思擇、考量、度知、辨知、明暸也。
「我見」者即是我見、為眺、為觀、洞察也。此是「我見內寂且省察」〔之義〕。故世尊宣示而
世尊曰:「摩健地耶!
四
摩健地耶曰:
(八三八)
[P.186]「所有徧計〔見〕決定」〔之句中〕,「決定」者,是六十二惡見之見決定。「徧計」者,是所徧計,所行作,所設立。此是「徧計」〔之義〕。
或又〔計〕此是無常、有為、緣生、滅盡法、衰滅法、離貪法、滅法、變易法,此亦是「所徧計〔者〕也」。此是「所有所徧計決定」〔之義〕。
「摩健地耶曰」〔之句中〕,曰〔如斯〕此句之接續……乃至(八五頁參照)……是句之次第。
「其等牟尼不取著,『內寂』尊師所宣義」〔之句中〕,「其等」者,是六十二惡見。牟尼者,是以智云牟那……乃至(六五頁以下參照)……超越著、網者此是牟尼。「不取著」者,是於諸見見過患,尊師把取〔解了〕「我不取諸見、不執取、不住著。」又尊師述為「內寂」。「所宣義」者,是彼第一義。此是「其等牟尼不取著,內寂尊師所宣義」〔之義〕。
「此果真慧者說耶?」〔之句中〕,此果真是疑之質問、疑念之質問,疑惑之質問,乃「如斯耶?」「不然耶?」「為何耶?」「為云何耶?」「慧者」是諸慧者、諸賢者、具慧者、覺慧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宣說」者,是宣、宣說、說、示、施設、確[P.187]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也。此是「此真果慧者說耶?」〔之義〕。故世尊宣之摩健地耶曰:
五
世尊宣示:「摩健地耶
「由見由聞亦由智」者,雖由見而汝不言、不語、不話、不說明、不言說,有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也。雖由聞而汝不言、不語、不話、不說明,不言說有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也。雖由見與聞而汝不言、不語、不話、不說明、不言說有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雖由智而汝不言、不語、不話、不說明、不言說有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
「摩健地耶」者,是世尊由彼婆羅門之名而呼喚。「世尊」者,是此即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七〇頁以下參照)……是作證已共同施設也。此是世尊宣示,「摩健地耶!」〔之義〕。
[P.188]「由戒與務不言淨」者,雖由戒而汝不言、不語、不話、不說明、不言說有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雖由務而汝不言、不語、不話、不說明,不言說有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雖由戒與務而汝不言、不語、不話、不說明、不言說有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此是「由戒與務不言淨」〔之義〕。
又「無見無聞亦無智,無戒無務不言淨」者,乃〔亦非斥見、聞、智、戒、務〕。見亦是所盼望。〔即〕(一)有布施,(二)有獻供,(三)有祭祀,(四)有善作、惡作諸業之果報,(五)有此世,(六)有他世,(七)有母,(八)有父,(九)有化生之有情,(十)於世間正生活正行道,且自通達作證此世他世向〔世人〕宣說有沙門、婆羅門十事之正見。
聞亦是所望者。〔即〕他人音聲之契經、祇夜、記說、偈、自說、如是語、本生、未曾有法、毘陀羅。
智亦是所望者。〔即〕是業作智、諦隨順智、神通智、等至智。
戒亦是所有望者。〔即〕是別解脫律儀。
務亦是所有望者。〔即〕是阿練若住支、常乞食支、糞掃衣支、三衣支、次第乞食支、時後不食支、常坐不臥支、隨處住支之八頭陀支。
[P.189]又彼「無見無聞亦無智,無戒無務不言淨」者,雖唯正見,雖唯聞,雖唯智,雖唯戒,雖只於務亦無得內寂之事。又雖無為此等諸法亦不得內寂。但此等諸法是可得內寂、證得、觸得、作證資糧之〔原因〕。此是「無見無聞亦無智,無戒無務不言淨」〔之義〕。
「放棄此等無取著」者,希望此等黑分(不善)之諸法絕對捨斷,希望對三界之諸善法不愛著。黑分之諸法絕對捨斷、捨斷、根絕、如截多羅樹之頂成為滅無,為未來不生起之物〔故〕,且對三界之諸善法無愛著故,不執,如斯者不執取,不住著,又對〔彼等〕不可執,不可執取,不可住著。如斯,是「放棄此等無取著」〔之義〕。又愛、見、慢亦被捨斷、根純,如截多羅樹之頂成為滅無,未來不生起故,如斯不執、不執取、不住者。如斯是「放棄此等無執者」〔之義〕。又福行、非福行、不動行亦捨斷,根絕、如截多羅樹之頂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故,對如斯不執,不執取,不住著。如斯,是「放棄此等無取著」〔之義〕。
[P.190]「不熱望有不依寂」〔之句中〕,「寂」者,是貪之寂故為寂。瞋之寂故為寂。癡之寂故為寂。忿、恨、覆、惱、嫉、慳、諂、誑、強情、激情、慢、過慢、憍、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之寂故,寂止故,寂靜故,燒盡故,消滅故,離去故,安息故是寂、寂靜、消滅、安息。此是寂也。「不依」者,是〔於依〕有愛依與見依之二依……乃至(五六頁參照)……此是愛依……乃至(五六頁以下參照)……此是見依。捨斷愛依,捨遣見依,不依於眼,不依於耳,不依於鼻,不依於舌,不依於身,不依於意,乃不依、不執、不執取、不住著色、聲、香、味、觸、〔施主家〕、眾、住居、利得、名聲、賞讚、樂、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欲界、色界、無色界、欲有、色有、無色有、想有、無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蘊有、四蘊有、五蘊有,過去、未來、現在、見聞覺識之諸法。此是「不依寂」〔之義〕。
「不熱望有」,不熱望欲有,不熱望色有,不熱望無色有。此是「不熱望有不依寂」〔之義〕。故世尊之宣示。
世尊宣示:「摩健地耶!
[P.191]六
摩健地耶曰:
(八四〇)
「若實由見由聞與由智亦如〔不言淨〕」,乃由見汝不言、不語、不話、不說明、不言說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由聞汝不言、不語、不話、不說明、不言說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由智汝不言、不語、不話、不說明、不言說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之義〕。此是「若實由見由聞與由智亦〔不言淨〕」〔之義〕。
「摩健地耶曰」〔之句中〕,曰者,是此句之接續……乃至(八五頁參照)……是句之次第。摩健地耶是彼婆羅之名。此是「摩健地耶曰」〔之義〕。
所謂「由戒由務不言淨」者,是由戒汝不言、不語、不話、不說明、不言說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由務汝不言、不語、不話、不說明、不言說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由戒由務汝不言、不語、不話、不說明、不言說淨、淨淨、脫、解脫、徧脫。此是「由戒由務不言淨」〔之義〕。
[P.192]「無見無聞與無智,無戒無務〔不言淨〕」者,汝斯言「望見」,汝斯言「望聞」,汝斯言「望智」,汝斯言「望戒」,汝斯言「望務」。汝單面不能容認〔彼等之淨事〕單面不能拒否〔彼等〕,此是「無見無聞與無智,無戒無務不言淨」〔之義〕。
「思念愚迷法無他」者,如斯,我思念此是汝之愚迷法、愚法、無智法、詭辯法。此是「我思愚迷法無他」〔之義〕。
「由見解淨或人人」,或某沙門、婆羅門由見而解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即〕或某沙門、婆羅門由「世間是常,唯此是實其他為虛妄」之見而解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或某沙門、婆羅門由「世間是無常……乃至(七七頁參照)……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為真實其他成為虛妄」之見而解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此是「由見解淨或人人」〔之義〕。故彼婆羅門言已。
摩健地耶曰:
[P.193]七
世尊宣示:「摩健地耶!
(八四一)
「依見而續重問」者,是摩健地耶婆羅門依見而問見,依懸著而問懸著,依結縛而問結縛,依障礙而問障礙。「且重問」者,是再三問。此是「依見而且重問」〔之義〕。
「世尊宣示:『摩健地耶!』」者,是世尊依彼婆羅門之名而呼喚。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七〇頁以下參照)……是作證已之共同施設。此是「世尊宣示:『摩健地耶!』」〔之義〕。
「陷於蒙昧為取著」者,是依汝之執、執取、住著、縛著、令信解彼之見,汝正是癡,是蒙昧,是暗愚,陷於愚,陷於蒙昧,陷於暗愚,跳入暗冥。此是「陷於蒙昧為取著」〔之義〕。
「〔內寂〕微想尚不見」者,是就此內寂、又行道、又法說、相應想[3]、得想、相想原因想、處想亦汝不獲得,何況智耶?如斯,是「而且〔對此內寂〕尚不見微想」〔之義〕。或又無常亦隨順無常想,苦亦隨順苦想,無我亦隨順無我想,唯想之生起[P.194]亦不獲得想相,何況智耶?如斯,是「而且對此尚不見微想」〔之義〕。
「故汝見〔我說〕愚迷」〔之句中〕,「故」者,是故也,於其理由,於其原因,於其緣,於其因緣也。「愚迷法」者,是愚法,是癡法,是無智法,是詭辯法。「汝見」者,是觀、覩、省思、普觀。此「故汝見〔我說〕成愚迷」〔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曰:「汝摩健地耶
八
(八四二)
「思念『等』『勝』『劣』之人,彼依此而可諍論」者,是由思念「我等同」,「我是勝」,又「我是劣」之人,彼依其慢,依其見,又依其補特伽羅〔個人的意見〕〔而言:〕「汝不了知此法、律,我了知此法、律。何故汝不了知此法、律耶?汝因是邪行道者,我是正行道者。我〔言〕伴義,汝之〔言不伴義〕,應言於前,汝言於後,應言於後,汝言於前。汝久習之說被顛覆。可指摘汝〔說之過患〕,汝被論破。為令解脫汝〔說之過患〕而行,或又汝若能者則顯論之」,而行鬥爭、口論、異執、爭論、確執。此是「思念等勝劣之人,彼依此而可諍論」〔之義〕。
[P.195]「對此三種不動搖,於彼無論等勝事」,捨斷此等三種,令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燒之人,對〔此等〕三種而不動、不動搖。於其不動搖人之我,是無言「我等同」,「我是勝」,又「我是劣」之事。此是「對此三種不動搖,於彼無說等勝事」〔之義〕。故世尊宣示:
九
(八四三)
「彼婆羅門,『我說真理』將何論」〔之句中〕,婆羅門者,是拒外七法故是婆羅門……乃至(一〇四頁以下參照)……無依止者言是婆羅門。「我說真理將論何」,彼婆羅門(佛)語何、話何、說明何將「世間是常,唯此是真理其他為虛妄」,婆羅門將論何、語何、話何、明為何、言說何?「世間是無常……乃至(七七頁參照)……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理其他成為虛妄」。此是「我說『真理』將論何」〔之義〕。
彼云:「汝說虛妄將何論」者,是彼婆羅門:「我〔說〕唯是真理,汝說是虛妄」,以何慢,以何見,以何補特伽羅〔個人之意見而論。即〕「汝不了知此法、律……乃至(二〇五頁參照)……或若能者顯論之」〔何行〕鬥爭、口論、異執、諍論、確執。[P.196]此是「汝說虛妄將何論」〔之義〕。
「等與不等不思念」〔之人句中〕,〔在〕不思念「時之人」者,是「時之人」乃補特伽羅〔人〕,阿羅漢、漏盡者。〔在阿羅漢〕「我是等同」無任何慢,「我是勝」無任何過慢,「我是劣」無任何卑慢、不存在、不能得、捨斷、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燒之。此是「等與不等不思念」時之人〔之義〕。
「彼又如何將關論」者,是彼以何慢、以何見、又以何補特伽羅〔個人的意見〕:「汝不了知此法、律……乃至(二〇五頁參照)……或若能者顯論之」關何論、加何耶、何鬥爭!何口論!何異執!諍論!何確執!此是「彼又如何將關論」〔之義〕。故世尊宣示:
一〇
(八四四)
[P.197]時[4]訶梨提迦[5]居士詣於尊者大迦旃延之處。詣已,禮尊者大迦旃延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訶梨提迦居士向尊者大迦旃延如是言:「尊師迦旃延!依世尊於義品之摩健地耶問〔經〕中如是說。
尊師迦旃延!依世尊簡略韵述,請云何詳細此偈之義」。
「居士!色界是識之窟也。而對色界貪纏結之識,乃云有窟宅者。居士!受界……居士!想界……居士!行界是識之窟宅。而對行界貪纏結之識,乃云有窟宅者。居士!如斯是有窟宅者也。
居士!無窟宅者云何?居士!對色界所有欲、貪、喜、渴愛、近著[6]、取、〔惡〕[P.198]心之決意、住著、隨眠一切於如來令捨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也。故如來云無窟宅者。居士!對受界……居士!對想界……居士!對行界所有欲、貪、喜、渴愛、近著、取、〔惡〕心之決意、住著、隨眠一切於如來令捨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也。故如來云無窟宅者。居士!如斯是無窟宅者也。
復次居士!標榜者云何?居士!色相標榜之纏結云標榜者。聲相、香相、味相、觸相、法相標榜之纏結云標榜者。居士!如斯是標榜者。
復次居士!無標榜者云何?居士!於如來色相標榜之纏結令捨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也。故如來云無標榜者。居士!於如來對聲相、香相、味相、法相、觸相、法相標榜之纏結令捨斷、根絕、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也。故如來云無標榜者。居士!如斯是無標榜者。
[P.199]復次居士!於村生親暱者云何?居士!於此處某者與諸在家者交際而住,共喜共悲,彼等幸福時〔己亦〕幸福,彼等不幸時〔己亦〕不幸,於彼等有行事業時,自〔為此〕而奔走之。居士!如斯是生於村之親暱。
復次居士!生於村不親暱者云何?居士!於此處有比丘,與諸在家者不交際而住,不共喜,不共悲,彼等幸福時〔己亦〕不成幸福,彼等不幸時〔己亦〕不成不幸,彼等有行諸事業時,自無〔為此〕奔走之。居士!如斯生於村不親暱也。
復次居士!於諸欲不空無者云何?居士!於此處某者於諸欲為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熱惱,不離渴愛。居士!如斯是諸欲不空無。
復次居士!於諸欲成為空無者云何?居士!於此有比丘,於諸欲已離貪,離愛,離渴,離熱惱,離渴愛。居士!如斯於諸欲是空無也。
復次居士!〔世間之〕重視者云何?居士!於此處某者思念於其處而隨伴喜:『於未來世我有如斯色。』於其處隨伴喜而云:『於未來世於我有如斯受,有如斯想,有如斯行,有如斯識。』居士!如斯是〔世間之〕重視者。
[P.200]復次居士!〔世間之〕不重視者云何?居士!於此處某者思念於其處不隨伴喜:『於未來世於我有如斯色。』於其處不隨伴喜:『於未來世我有如斯受,有如斯想,有如斯行,有如斯識。』居士!如斯是〔世間之〕不重視者。
復次居士!為論異執之人人者云何?居士!於此處某者如論:『汝不知此法、律……乃至(五〇頁參照)……或若能者顯論之。』居士!如斯是為論異執之人人者。復次居士!不論異執者之人人者云何?居士!於此處某者,如不論:『汝不了知此法、律……乃至……或若能者顯論之』。居士!如是不論異執之人人者也。如斯居士!依世尊於義品之摩健地耶問〔經〕中已說明。
[P.201]居士!依世尊簡略說此〔偈〕之詳細之義,如此可知。」故世尊宣示:
一一
(八四五)
「可遊行所離世間」〔之句中〕,「時點」者,是其時點之諸惡見。「遠離」者,是離、遠離、離去身惡行,離、遠離、離去語惡行、意惡行、貪……乃至(一五頁參照)……一切不善行。「可遊行」者,是可行、住,可動作,可活動,可護持,可持續,可維持也。「世間」者,是人世間也。此是「可遊行所離世間」。
「龍象惡見不取著」〔之句中〕,「龍象」者,(一)不行罪惡故是龍象。(二)不行故是龍象。(三)不來故是龍象。
(一)不行罪惡故是龍象者云何?罪惡者有雜染齎再有,有不安,有苦報,齎於未來之生老死是惡不善法。
[P.202][7]世尊宣示:「薩毘耶!
如斯「不行罪惡故是龍象」。
(二)不行故是龍象者云何?是不行欲趣,不行瞋趣,不行癡趣,不行怖畏趣,不依貪而行,不依瞋而行,不依癡而行,不依慢而行,不依見而行,不依掉舉而行,不依疑而行,不依隨眠而行,不依違和之諸法而趣,不被導,不被帶去,不將來。如斯「不行故是龍象」。
(三)不來故是龍象者云何?依須陀洹道令捨斷所有煩惱不再來,不回,不還。依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令捨斷所有煩惱不再來,不回,不還。如斯是「不來故是龍象」。
「其等龍象不取著而論者」,是龍象不可取、取著、執、執取、住著、而不論、不可語、不可話、不可說明、不可言說其等諸惡見。〔即〕不可論,不可語,不可話,不可說明,不可言說:「世間是常……乃至(七七頁參照)……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理,其他為虛妄」。此是「〔其等〕龍象不取著而論」〔之義〕。
「譬如水蓮棘莖蓮,於水與泥不染著」〔之句中〕,「水」者,是「水」也,「水者,[P.203]是水也」「蓮」乃(生於水)是蓮。「棘莖」者,是堅莖。「水」者,是「水」,「蓮」是(生於水者)是生於水發生於水之蓮。水者,是水,泥者,是泥水。譬如發生水中之蓮,不著於水或泥,不附著、不染著、不著、不在附著、不在染著。此是「譬如水蓮棘莖蓮,於水與泥不染著」〔之義〕。
「如斯牟尼論寂無貪求,不染著欲與世間」〔之句中〕如斯者是譬如對照〔事實〕之〔句〕也。「牟尼」者,是以智云牟那……乃至(五六頁以下參照)……超越著、網,此是牟尼。「論寂」者,是牟尼論寂,論救護所,論避難所,論歸依所,論無畏[8],論無死,論不死(甘露),論涅槃。此是「牟尼論寂」〔之義〕。
無貪求者,是言貪求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九頁以下參照)……成為貪欲、貪不善根。以捨斷彼貪求、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燒之人是云無貪求者。彼對於色不貪求,對聲、香、味、觸、施主家、眾、住居、利得、名聲、賞讚、樂、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欲界、色界、無色界、欲有、色有、無色有、想有、無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蘊有、四蘊有、五蘊有、過去、未來、現在,見聞覺識之諸法不貪求,不貪著,不昏迷,不纏著,離貪求,捨貪求,唾棄貪求,脫貪求,捨斷貪求,捨遣貪求,離貪,捨貪,唾棄貪,脫貪,捨斷貪,捨遣貪,無渴望,而寂靜,為清涼,受樂,自為梵〔天〕而住。此[P.204]是「牟尼論寂無貪求」〔之義〕。
「不染著欲與世間」〔之句中〕,「欲」者,概言之是事欲與煩惱之二欲……乃至(一頁以下參照)……云此等為事欲……乃至(二頁參照)……云此等為煩惱欲。「世間」者,是惡趣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著」者,是愛著與見著之二著……乃至(五六頁參照)……此是愛著……乃至(五六頁以下參照)……此是見著。牟尼是捨斷愛著,捨遣見著,不著欲與世間,不附著,不染著,不在著,不在附著,不在染著,出離,棄遣,解脫,離縛,不以限定之心住。此是「牟尼論寂無貪求,不染著欲與世間」〔之義〕。故世尊宣示:
一二
(八四六)
「吠陀達人依見覺,無至慢」〔之句中〕,「無」者,是否定也。吠陀之達人〔之句[P.205]中〕,[9]吠陀者,是於四(沙門)道之智、慧、慧根、慧力、擇法覺支、觀慧、觀(毘鉢舍耶)、正見也。〔吠陀之達人〕是依其等吠陀到生老死之終邊、達終邊[10]、到終點、達終點、到究竟、達究竟、到最終、達最終、到救護所、達救護所、到避難所、達避難所、到歸依所、達歸依所、到無畏、達無畏、到無死、達無死、到不死、達不死、到涅槃、達於涅槃也。又到吠陀(諸受)之終邊故是吠陀之達人。依吠陀(諸受)到終邊故是吠陀之達人。知七法故是吠陀之達人。〔即〕知有身見,知疑,知戒禁取,知貪,知瞋,知癡,知慢。彼知於雜染齎再有、有不安、有苦報、齎未來之生老死之諸惡不善法。
[11]世尊宣示:「薩毘耶!
「依見」者,是於彼吠陀達人,六十二惡見令捨斷、令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燒之。彼依見而不趣,不被導,不被帶去,不被將來。又〔彼〕不解惡見是堅實,不解釋(不見做)。此是「彼之吠陀達人雖依見而無〔至慢〕之事」〔之義〕。
「彼雖依覺無至慢之事」者,彼依覺色〔香、味、觸〕,依他人之聲,依大眾之等覺(世俗的認識)亦不至於慢、不近、不赴、不執、不執取、不住著。此是「吠陀達[P.206]人依見、覺亦不至於慢」〔之義〕。
「彼不與彼」者,〔彼〕雖依愛、見與某為第一,亦無趣於彼。捨斷愛、見、慢、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燒故,不與彼,不以彼為第一,無趣於彼。此是「彼不與彼」〔之義〕。
「依業依聞不被導」〔之句中〕,依業不被導者,是雖依福行、雖依非福行、雖依不動行亦不趣、不導、不運去、不為將來。此是雖依業〔不導〕〔之義〕。雖依運而不被導者,是雖依聞淨,雖依他人之聲,雖依大眾之等覺〔世俗的認識〕亦不趣,不導,不運去,不為將來。此是「依業依聞不被導」〔之義〕。
「不為執著被牽引」〔之句中〕,「牽引」者,是愛牽引與見牽引之二牽引……乃至(五六頁參照)……此是愛牽引……乃至(五七頁以下參照)……此是見牽引。彼捨斷愛牽引,捨遣見牽引。捨斷愛牽引,捨遣見牽引故,彼不牽引於諸執著、不染著、不近、不縛著、不信解、出離、棄遣、離脫、離縛,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不為執著被牽引」〔之義〕。故世尊宣示:
一三
(八四七)
「離去想者無繫縛」者,是先行止(奢摩他)於修習聖道者,由最初則令鎮伏繫縛。〔彼〕達於阿羅漢,阿羅漢之繫縛、癡、蓋、欲想、恚想、害想、見想皆捨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此是「離去想者無繫縛」〔之義〕。
「以慧解脫無有癡」者,是先行觀(毘鉢舍那)於修習聖道者,由最初則令鎮伏癡。〔彼〕達於阿羅漢時,阿羅漢之癡、繫縛、蓋、欲想、恚想、害想、見想皆捨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此是「以慧解脫無有癡」〔之義〕。
「執著想與見人人,彷徨世間且衝突」者,是以想——欲想、恚想、害想——之人人乃由想而〔與他〕衝突、衝擊。〔即〕王與王諍論,剎帝利與剎帝利諍論,婆羅[P.208]門與婆羅門諍論,居士與居士諍論,母與子諍論,子與母諍論,子與父諍論,父與子諍論,兄弟與兄弟諍論,姊妹與姊妹諍論,兄弟與姊妹諍論,姊妹與兄弟諍論,朋友與朋友諍論。彼等其時,陷於鬥爭、異執、諍論而相互以手攻擊,以石塊攻擊,以刀劍攻擊。彼等其時,唯招死、死之苦。然「世間是常」……乃至(七七頁參照)……又「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之執見人人,乃依見而衝突、衝擊。〔己〕依師衝突於〔他之〕師,〔己〕依法說衝突於〔他之〕法說,〔己〕依眾衝突於〔他之〕眾,〔己〕依見衝突於〔他之〕見,〔己〕依行道衝突於〔他之〕行道,〔己〕依道衝突於〔他之〕道。或又彼等:「汝不了知此之法、律……乃至(二〇五頁參照)……或若能者且顯論之」而行諍論、鬥爭、口論、異執、諍論、論執也。於彼等不捨斷〔福、非福、不動之〕諸行,諸行不捨斷故,趣於衝突,〔即〕衝突於地獄,衝突於畜生界,衝突於餓鬼界,衝突於人世間,衝突於天世間,由趣至趣〔而衝突〕,由生起至生起〔而衝突〕,由結生至結生〔而衝突〕,由有至有〔而衝突〕,由輪迴至輪迴〔而衝突〕,由輪轉至輪轉〔而衝突〕,且行、住、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衝突。「世間」者,是惡趣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也。此是「執著想與見[P.209]人人,彷徨世間且衝突」〔之義〕。故世尊宣示:
第九 摩健地耶經之義釋畢
校注
[0216001] 以下第三偈前止之文在暹羅本無。底本此文在第一偈義釋最後附近之「故世尊宣示」之句前面,想是誤。故今改如譯出之順序。 [0217002] 取著者是對諸住著(Samuggahītan ti nivesanesu)此句底本雖無,從於本卷九一頁同一文之處所附加。 [0228003] 相應想(yutta-Saññā)者,是於諸沙門法相應想。得想(patta-Saññā)者,是以使獲得諸沙門法想。相想(Lakkhana-Saññā)者,是生想。原因想(Kāraṇa-Saññā)者,是因想。處想(ṭhāna-saññā)者,是理由想。 [0231004] 以下本偈之義釋仍盡出於 S. III, 9-12(S. 22, 3)。想由彼處持來者。雜阿含五五一經(大正藏二、一四四 b以下)參照。 [0231005] 訶梨提迦(Hāriddikāni)於底本雖有 Hārindikāni,今從原文相應部之文。 [0232006] 近著(upāya)者,是愛近著、見近著之二近著。本卷九七頁以下參照。取(upādāna)者,是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之四取。 [0235007] 本偈由 Sn. 522 之引用。Mahāvastu III, 397,佛本行集經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四b)參照。 [0237008] 論無畏(abhayavādo)於底本雖無此語,由異本加入。 [0239009] 以下之說明文既已出於本卷一一一頁。 [0239010] 達終邊(pariyantappatto)乃底本(paripantappato)之誤植。 [0239011] 本偈由 Sn. 529 之引用。本卷一一一頁參照。【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45 冊 No. 22 大義釋(第1卷-第10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1-2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