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大義釋

[P.62]第三 瞋怒八偈經之義釋

一部之人人     實有瞋怒意
以言〔誹謗〕語     他人〔妄信彼〕
意彼為真實     以言〔誹謗〕語
牟尼不接近     所生〔誹謗〕語
故牟尼何處     亦無有〔心〕栽

(七八〇)

「一部之人人實有瞋怒意以言〔誹謗〕語」者彼等之外學是有瞋怒之意瞋惡之意違背之意違逆之意害惡之意惱害之意瞋害之意瞋恨之意而語不實誹謗世尊與比丘眾此是「一部之人人實有瞋怒意以言誹謗語」〔之義〕

「他人〔妄信彼〕意彼為真實以言〔誹謗〕語」者某處之人人信解信賴信彼等之外學思彼意真實想為真實意為事實想為事實意為如實想為如實意為如真想為如真意為不顛倒想為不顛倒而語不實〔誹謗〕世尊與比丘眾此是「他人〔妄信彼〕思彼意真實以言〔誹謗〕語」〔之義〕

「牟尼不接近所生〔誹謗〕語」〔之句中所生之語〕者雖是不實而對世尊與比丘眾「所生」發生生起現前作彼〔誹謗〕語於他處而起怒罵〔誹謗〕之聲此是「牟尼不接近所生〔誹謗〕語」〔之義〕

[P.63]「牟尼」者以智云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五一頁以下參照)不癡擇法正見具備彼智達到牟那者是牟尼乃至(六五頁以下參照)超越著與網此是牟尼

近於〔誹謗〕語者依於二原因近於〔誹謗之〕語〔即過惡之〕作者依作者之事而近於〔誹謗〕語或又被〔謗〕語有常受誹謗者〔云〕「我非過惡之作者」而怒瞋恚反抗現怒瞋與不愉快近於〔誹謗〕語者依此等二原因而近於〔誹謗之〕語牟尼依二原因而不近於誹〔謗語〕〔即過惡之〕不作者依不作者之事而不近於〔誹謗〕語或又受謗語續被誹謗〔云〕「我非過惡之作者」而不現怒不瞋恚不反抗不怒瞋及不愉快牟尼依此等二原因不近於〔誹謗〕語不接近不執不執取不住著此是「牟尼不接近所生〔誹謗〕語」〔之義〕

「故牟尼何處於無有〔心〕栽」〔之句中〕「故」者是是「故」以依其理由其因其緣其因緣於牟尼心之被害[1]無有「心栽」(頑迷)之生〔即〕亦無五心栽亦無貪栽瞋栽癡栽之三栽不存不存在不得捨斷之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而燃燒「於何處」者乃亦於何處於何於內於外又於內外亦〔之義〕此是「故牟尼何處亦無有心栽」〔之義〕故世尊宣示

一部之人人     實有瞋怒意
以言〔誹謗〕語     他人〔妄信彼〕
意彼為真實     以言〔誹謗〕語
牟尼不接近     所生〔誹謗〕語
故牟尼何處     亦無有〔心〕栽

為諸欲所牽     住著意欲者
己見為如何     將可以超越
〔彼〕已自完成     繼續為〔思〕做
儘如其所知     應成如其言

(七八一)

[P.64]「己見為如何將可以超越」者乃「如斯我將奪回為〔釋子所奪〕此利得名聲恭敬尊敬」諸外學有如是見有如是忍(思)有如是意欲有如是意見有如是意樂有如是意趣以殺害孫陀利女普行者而讒謗諸沙門釋子〔所殺〕彼等不能超〔離〕己見己忍己意欲己意見己意樂己意趣也如是對彼等惡名聲能還來彼自身如是「己見為如何將可以超越」〔之義〕

或又謂「世間是常只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妄」如是之說者是己見己忍己意欲己意見己意樂己意趣如何而越超越離越耶因何而然耶彼於其見如是取著正受把取執取住著縛著信解也如是乃「如何將可以超越己見耶」〔之義〕謂「世間是無常世間是有邊世間是無邊命與身是同一命與身是相異如來死後存在如來死後不存在如來死後存在且不存在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實其他是虛妄」如是之說者如何將可以越超越離越己見己忍己意欲己意見己意樂己意趣耶因何而然耶彼於其見如是取著正受把取執取住著縛著被信解也如是乃「己見為如何將可以超越」〔之義〕

「為諸欲所牽住著意欲者」〔之句中〕為欲所牽者是依己見己忍己意欲[P.65]己意見而行〔即〕被導被運被帶去也譬如乘象或乘車或乘馬或乘牛或乘山羊或乘羊或乘駱駝或乘驢馬而行而被導被運被帶去如是依己見己忍己意欲己意見而行〔即〕被導被運被帶去也此為欲所牽〔之義〕

「住著意欲者」者是住著住立貪著近著縛著於己見己忍己意欲己意見而令信解者此是「為〔諸〕欲所牽住著意欲者」〔之義〕

「〔彼〕已自完成繼續為思做」者是為自完成為圓滿為成高貴為成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也〔即〕「此〔我〕師是一切智者」是自完成為圓滿為最貴為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也〔云〕「此法是善說此眾是善行道此見是賢善此行道是善施設此道是令出(三界)者」而為自己完成為圓滿為高貴為最高最勝最殊勝透逸最上勝妙如是〔思〕令生令發生令起令生起也此是「彼已自完成繼續為〔思〕做」〔之義〕

「儘如其所知應成如其言」者是儘如其所知而應儘其言說明言說也〔即〕「世間是常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妄」如其所知而應儘言說明言說也「世間是無常乃至(七七頁參照)如來死後非存在非非存在唯此是真實其他是虛妄」如其所知而應儘言說明言說也此「儘如其所知應成如其言」〔之義〕故世尊宣示

[P.66]為諸欲所牽     住著意欲者
己見為如何     將可以超越
〔彼〕已自完成     繼續為〔思〕做
儘如其所知     應成如其言

他之人人言     為不被質問
於所言之人     自己之戒務〔者〕
以〔及〕於自己     若有自言者
彼諸善巧者     言為非聖法

(七八二)

「於〔言〕所之人自己之戒務」〔之句中〕於者是亦有剎帝利亦有婆羅門亦有毘舍亦有首陀亦有天亦有人如何容貌如何業務如何職分如何階級如何地位亦於如何法之具備者〔之義〕戒與務者(一)於戒且為務(二)務者而有非戒

(一)於戒且有為務者云何於此有具戒之比丘防護於別解脫律儀而住具足正行與行處雖於微少罪亦起怖畏受持諸學處而學彼其時之所抑制律儀不犯者此是戒所有受持此為務依律儀之義是戒依受持之義是務也此云「於戒且為務」

(二)務者而有非戒者云何阿練若住支常乞食支三衣支次第乞食支時後不食支常坐不臥支隨處住支之八頭陀支此云為務而非戒精進之受持亦云為務而非戒〔即〕「寧使皮骨乾盡身中之肉血令涸竭依丈夫力勢依丈夫力依丈夫精進依丈夫勇猛不得應得之物者不得令精進停止」以策勵[P.67]勤此心如是精進之受持云務而非戒「無取而由諸漏至我心解脫止我不解此結跏趺坐」以策勵精勤此心如是精進之受持亦云務而非戒

[2]不能拔去愛箭     我不食亦不飲
不外出於精舍     亦不橫脇而臥」

然以策勵精勤此心如是精進之受持亦云務而非戒「無取而由諸漏我心至解脫止我不由此座起不下經行處不外出精舍不外出偏屋頂家不外出臺觀不外出平屋不外出山窟[3]不外出洞穴不外出小屋不外出重閣不外出樓房不外出圓屋不外出寶庫不外出集會所不外出假屋不外出樹下」以策勵精勤此心如是精進之受持亦云務而非戒然「於此之晨朝時我將取得聖法將正得將證達將觸達將作證」以策勵精勤此心如是精進之受持亦云務而非戒然「於此正午時於夕刻時於初夜於中夜於後夜於新月於滿月於雨期於冬[P.68]於夏期於青年期於中年期於老年期我將取得聖法將正得將證達將觸達將作證」以策勵精勤此心如是為精進之受持亦云務而非戒

「人」者是有情摩奴之子士夫補特伽羅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此是「於所〔言〕之人務自己之戒」〔之義〕

「他之人人言為不被質問」〔之句中〕「他之人人」者是諸他之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為不被質問」者是不問不尋不乞不求不信樂[4]「言」者乃「我是住具足戒」「住具足而務」又「戒與務具足」說自己之戒或務或戒與務又「〔我〕之生家世麗容〔吠陀之〕誦學事業技術學術博識辯舌又〔具足〕任何之根據」又「〔我〕由高貴家之出家」「由大家之出家」「由大財產家之出家」「由大富豪家之出家」「〔我〕之親戚之在家者出家者皆甚有名」又「我得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我〕是經師」「是持律師」「是說法師(論師)」又「〔我〕是住阿練若者」「是常乞食者」「是糞掃衣者」「是三衣者」「是次第乞食者」「是時後不食者」「是常坐不臥者」「是隨處住者」又說語說明言說「我得初禪」「得第二禪」「得第三禪」「得第四禪」「得空無邊處定」「得識無邊處定」「得無所有處定」「得非想非非想處定」此是「他之人人言為不被質問」〔之義〕

[P.69]「彼諸善巧者言為非聖法」〔之句中〕諸善巧者是所有蘊善巧者界善巧者處善巧者緣起善巧者念處善巧者正勤善巧者神足善巧者根善巧者力善巧者覺支善巧者道善巧者果善巧者涅槃善巧者也彼等善巧者如次「言」斯言斯語斯話斯說明斯言說〔即〕「此是非聖法此非聖者之法」「此是愚者之法此非賢者之法」「此是不善人之法此非善人之法」此乃言「彼諸善巧者言為非聖法」〔之義〕

「以〔及〕於自己若有自言者」〔之句中〕我云自己「自言」者是自己言自己也〔即〕「我住具足戒」「具足住務」「戒與務具足」又「〔我〕之生家世麗容〔吠陀之〕誦學事業技術學術博學辯舌又我〔有具足〕任何之根據」又「〔我〕是由高貴之家出家」「由大家之出家」「由大財產家之出家」「由大富豪家之出家」「〔我〕親戚之在家者出家者皆是甚有名」又「我已得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我是經師」「是持律師」「是說法師」又「〔我〕是住阿蘭若者」「是常乞食者」「是糞掃衣者」「是三衣者」「是次第乞食者」「是時後不食者」「是常坐不臥者」「是隨處住者」又如是說說明言說「我是得初禪」「得第二禪」「得第三禪」「得第四禪」「得空無邊處定」「得識無邊[P.70]處定」「得無所有處定」「得非想非非想處定」此是「以〔及〕於自己若有自言者」〔之義〕故世尊宣示

他之人人言     為不被質問
於所言之人     務自己之戒
以〔及〕於自己     若有自言者
彼諸善巧者     言為非聖法

又為靜寂故     比丘自寂滅
我之為如是     無以誇諸戒
世間任何處     彼無〔煩惱〕增
彼諸善巧者     乃言〔諸〕聖法

(七八三)

「又為靜寂故比丘自寂滅」〔之句中〕「寂」者乃貪之寂故為寂乃瞋之寂故為寂乃癡之寂故為寂於忿強情激情過慢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之寂故寂止故寂靜故燒盡故消滅故離去故安息故於寂寂靜消滅安息也此為寂

比丘者七法之破壞故是為比丘〔即〕(一)破壞有身見(二)破壞疑(三)破壞戒禁取(四)破壞貪(五)破壞瞋(六)破壞癡(七)破壞慢彼破壞雜染齎再有有不安有苦報齎未來之生老死之諸惡不善法

[P.71]世尊宣示[5]

「薩毘耶     依自〔修習〕道
汝至般涅槃     度過諸疑惑
捨斷有非有     梵行已達成
滅盡再有者     〔此乃是比丘〕」

「又為靜寂故比丘自寂滅」〔之句中自寂滅〕者乃貪之消滅故瞋之消滅故癡之消滅故於忿強情激情過慢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之消滅故而自寂滅此是「又為靜寂故比丘自寂滅」〔之義〕

「我之為如是無誇於諸戒」〔之句中〕「我之為如是」謂〔字之用法〕乃此句之接續句之相合句之圓滿字之合體文之接著句之次第此「我乃如是」〔之義〕「無誇於諸戒」者此處一類者乃誇誇言〔即〕彼誇誇言「我住具足戒」「我乃具足而務」「我具足戒與務」又誇誇言「我之生家世麗容乃至(八二頁參照)得非想非非想定」如是不誇不誇言以遠誇離去出離棄遣離脫離縛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我之為如是無誇於諸戒」〔之義〕

[P.72]「彼諸善巧者乃言〔諸〕聖法」〔之句中〕諸善巧者者是所有蘊善巧者界善巧者處善巧者緣起善巧者念處善巧者正勤善巧者神足善巧者根善巧者力善巧者覺支善巧者道善巧者果善巧者涅槃善巧者也彼等諸善巧者如次「言」〔即〕如是言斯語斯說明斯言說「此是聖者之法此非非聖者之法」「此是賢者之法此非愚者之法」「此是善人之法此非不善人之法」此是「彼諸善巧者乃言〔諸〕聖法」〔之義〕

「世間任何處彼無〔煩惱〕增」〔之句中〕「彼」者是阿羅漢漏盡者「增盛」者是貪增盛瞋增盛癡增盛慢增盛見增盛煩惱增盛業增盛之七增盛也於彼無此等之增盛不存不存在不得捨斷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依智火而燒之「任何處」者是無論何處任何又內外「世間」者乃於惡趣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此是「世間任何處彼無〔煩惱〕增」〔之義〕故世尊宣示

又為靜寂故     比丘自寂滅
我之為如是     無以誇諸戒
世間任何處     彼無〔煩惱〕增
彼諸善巧者     乃言〔諸〕聖法

不淨白諸法     〔有此〕為徧計
造作且重視     〔如是〕處之人
彼自己〔之見〕     以見於功德
緣彼動(妄見)     依止於〔虛〕寂

(七八四)

「〔不淨白〕諸法〔以此〕為徧計造作且重視〔如是〕處之人」〔之句中〕徧計者是愛徧計與見徧計之二徧計乃至(五六頁參照)此是愛徧計[P.73]至(五六頁參照)此是見徧計造作者是造作種種之造作行作設立此是造作或者是為無常〔法〕有為〔法〕緣生法盡滅法衰滅法離貪法滅法也此亦為造作(有為)「處之人」者是惡見者「諸法」乃云六十二見此是〔云〕「不淨白諸法有此為徧計造作且重視〔如是〕處之人」〔之義〕

「有不淨白〔諸法〕而要重視〔彼〕〔之句中〕重視者是愛重視與見重視之二重視乃至(五六頁參照)此是愛重視乃至(五六頁以下參照)此是見重視彼不捨斷愛重視不捨遣見重視彼不捨斷愛重視不捨遣見重視故彼乃重視行渴愛與(惡)見以渴愛為幢幡以渴愛為旗幟以渴愛為主以(惡)見為幢幡以見為旗幟以見為主亦隨行渴愛與(惡)見此是「重視」〔之義〕「有」者是有存在所得不淨白者是不淨白不淨潔不徧淨已雜染能雜染也此是「不淨白諸法有而重視彼」〔之義〕

「彼自己之見以見於功德」〔之句中〕彼自己〔之見〕者乃於彼自己之中云惡見為自己於自己之見以見(一)現世之功德[6]與見(二)來世功德之二功德

(一)見於現世之功德[*][A1]者云何或若有有見師者有諸弟子奉彼見諸弟子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敬重有斯見之師依其因緣〔彼等依信者等〕得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此是「見於現世之功德」

(二)見於來世之功德者云何此見確〔人人〕至龍界金翅鳥界夜叉界阿修羅界犍闥婆界大王界帝釋界梵天界或天界此見確〔人人〕至淨清淨[P.74]徧淨解脫徧脫依此見成〔人人〕為淨為清淨為徧淨為脫解脫徧脫依此見我為淨為清淨為徧淨解脫徧解脫期待未來之果此是見於來世之功德

於自己之見〔彼〕見省思普觀此等之二功德此是「彼自己之〔見〕以見於功德」〔之義〕

「緣彼動(妄見)依止於虛寂」〔之句中於寂者〕(一)究竟寂(二)彼分寂(三)世俗寂之三寂

(一)究竟寂者云何乃云究竟寂是不死(甘露)涅槃即所有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涅槃此是究竟寂

(二)彼分寂者云何於初禪入定者乃諸蓋寂於第二禪入定者乃尋伺寂於第三禪入定者乃喜寂於第四禪入定者乃樂苦寂於空無邊處入定者乃色想有對想種種想寂於識無邊處入定者乃空無邊處想寂於無所有處入定者是識無邊處想寂於非想非非想處入定者乃無所有處想寂此是彼分寂

(三)世俗寂者云何云世俗寂是六十二之惡見見寂而於此〔本偈之〕義意味寂是世俗寂

[P.75]「緣彼動(妄見)依止於虛寂」者是動寂散動寂搖寂動轉寂衝繫寂計寂徧計寂無常有為緣生〔法〕盡滅法衰滅法離貪法滅法依止於著繫著近著縛著信解此是「緣彼動依止於虛寂」〔之義〕故世尊宣示

不淨白諸法     〔有此〕為徧計
造作且重視     如是處之人
彼自己之〔見〕     以見於功德
緣於彼之動     依止於虛寂

取著對諸法     確知為〔取著〕
離越見住著     實屬為不易
故諸〔有情〕人     彼等在住著
〔正〕法為放棄     〔諸法〕又取著

(七八五)

「離越見住著實屬為不易」〔之句中〕見住著者以「世間是常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妄」之住著執取是見住著以「世間是無常」「世間是有邊」「世間是無邊」「命與身是同一」「命與身是相異」「如來死後存在」「如來死後不存在」「如來死後存在且不存在」「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妄」之住著執取是見住著此是「見住著」「離越實屬為不易」者乃越過難度難越度難[P.76]越難離越難此是「離越見住著實屬為不易」〔之義〕

「取著對諸法確知為取著」〔之句中〕所謂「對於諸法」者是對於六十二惡見「確知」者是確知決擇思擇考量度知辨知明暸也「取著」者對於諸住著之制限取一分取勝妙取部分取綜合取〔即諸住著見〕者「此是真實如理如實事實如真不顛倒」而取執取住著縛著令信解此是「取著對諸法確知為取著」〔之義〕

「故諸〔有情〕人彼等在住著」〔之句中〕「故」者是故也於彼之理由其因其緣其因緣「人」者是有情摩奴之子士夫補特伽羅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彼等在住著」者是彼等於見住著〔之義〕此是「故諸〔有情〕人彼等在住著」〔之義〕

「〔正〕法為放棄諸法又取著」〔之句中〕放棄者依二理由而放棄〔即〕(一)依他之中傷而放棄又(二)為不能〔成就〕而放棄

(一)依他之中傷而放棄者云何他人「彼之師不是一切知者〔彼之〕法是不善說〔彼之〕眾是不善行道〔彼之〕見非是賢善〔彼之〕行道非善施設〔彼之〕道無能出三界於彼處無有淨清淨徧淨解脫或徧脫於其處無有淨為清淨為徧淨解脫徧脫〔此教〕是劣劣賤下劣卑賤劣小是小[P.77]」如是他為中傷如是受中傷而放棄師放棄法說放棄眾放棄見放棄行道放棄道者如乃「依他之中傷而放棄」

(二)不能〔成就〕而放棄者云何乃不能〔成就〕戒而放棄戒不能〔成就〕務而放棄務不能〔成就〕戒與務而放棄戒如是乃為「不能〔成就〕而放棄」

又「取著法」者乃執師執法說執眾執見執行道執著執果執取住著也此是「放棄正法又取著諸法」〔之義〕故世尊宣示

取著對諸法     確知為取著
離越見住著     實屬為不易
故諸〔有情〕人     彼等在住著
〔正〕法為放棄     〔諸法〕又取著

何處之世間     實有除遣者
對種種之有     無徧計之見
〔身為〕除遣者     捨斷諂與慢
彼既無近著     何將赴〔輪迴〕

(七八六)

「何處之世間實有除遣者對種種之有無徧計之見」〔之句中〕「除遣者」乃云慧是除遣即所有慧[7]是知解思擇簡擇擇法觀察思察省察賢明善巧巧妙辨別思念普觀廣〔慧〕導者觀(毘鉢舍那)正知慧根慧力慧刀慧殿慧明慧光慧燈慧寶不癡擇法正見也

[P.78]由何而云慧是除遣耶由彼慧而除遣身惡行洗掃洗除除遣語惡行洗掃洗除除遣意惡行洗掃洗除除遣貪洗掃洗除除遣瞋忿強情激情過慢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洗掃洗除也由此云慧是除遣或又由正見而除遣邪見洗掃洗除由正思惟而除遣邪思惟洗掃洗除由正語而除遣邪語洗掃洗除由正業而除遣邪業洗掃洗除由正命而除遣邪命洗掃洗除由正精進而除遣邪精進洗掃洗除由正定而除遣邪定洗掃洗除由正智而除遣邪智洗掃洗除由正解脫而除遣邪解脫洗掃洗除或又由八支聖道而除遣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洗掃洗除也

阿羅漢具此等之除遣法正具正達正成具備故阿羅漢是除遣者彼乃除遣貪除遣惡除遣煩惱除遣熱惱故是除遣者

「何處之」者是何處也何(哪)何之(哪一個)〔之義〕「亦世間」者乃惡趣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也是〔世間〕「徧計」者[P.79]愛徧計與見徧計之二徧計乃至(五六頁參照)此是愛徧計乃至(五六頁以下參照)此是見徧計「對種種之有」者對於種種之有是業有再有〔之義〕〔即〕是於欲有對業有於欲有對再有於色有對業有於色有對再有於無色有對業有於無色有對再有〔之義〕是對於再三之有再三之趣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結生再三身體發生〔之義〕

「何處之世間實有除遣者對種種之有無徧計之見」者於除遣者雖於任何處之世間對於種種之有計無徧計行作設立之見〔如是〕不存不存在不能得捨斷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燒之此是「何處之世間實有除遣者對種種之有無徧計之見」〔之義〕

「除遣者是捨斷諂與慢」〔之句中〕以欺瞞行為言諂於此某者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以惡欲之為隱蔽此〔即〕願「勿知我〔惡〕事」思惟「勿知我惡事」以隱蔽手段之語而語「勿知我〔惡〕事」以身努力「勿知我惡事」如是所有諂諂曲誇大欺瞞偽善虛偽蔽惡詭詐詐欺隱匿隱蔽不明示不顯示隱閉惡行為此是言諂

「慢」者(一)有一種之慢〔即〕所有心之高貢(二)有二種之慢〔即〕稱揚自己[P.80]之慢與貶下其他之慢(三)有三種之慢〔即〕我是殊勝之慢我是等之慢我是劣之慢(四)有四種之慢〔即〕由利得而生慢由名聲而生慢由稱讚而生慢由樂而生慢(五)有五種之慢〔即〕我乃得可意之色而生慢我得可意之聲觸而生慢(六)有六種之慢〔即〕由眼之具足而生慢由耳之具足鼻之具足舌之具足身之具足意之具足而生慢(七)有七種之慢〔即〕是慢過慢慢過慢卑慢增上慢我慢邪慢(八)有八種之慢〔即〕由利得而生慢由不利得而生卑慢由名聲而生慢由不名聲而生卑慢由稱讚而生慢由譏訾而生卑慢〔由樂而生慢由苦而生卑慢〕(九)有九種之慢〔即〕勝者之「我勝」之慢勝者之「我等」之慢勝者之「我劣」之慢等者之「我勝」之慢等者之「我等」之慢等者之「我劣」之慢劣者之「我勝」之慢劣者之「我等」之慢劣者之「我劣」之慢(十)有十種之慢〔即〕於此某者之生家世麗容〔吠陀之〕誦學事業技術學術博識辯舌又依任何之根據而生慢如是所有慢慢心高慢高貢高舉〔心之〕幢幡傲慢心之旗幟此是言慢

「〔身為〕除遣者捨斷諂與慢」者乃除遣者捨斷諂與慢捨棄除去滅除使之滅無此是「〔身為〕除遣者捨斷諂與慢」〔之義〕

「彼既無近著何將赴〔輪迴〕」〔之句中〕近著者是愛近著與見近著之二近[P.81]乃至(五六頁參照)此是愛近著乃至(五六頁以下參照)此是見近著彼捨斷愛近著捨遣見近著也捨斷愛近著捨遣見近著故無近著之彼何有貪可行所染何有瞋可行怒何有癡可行昏迷何有慢可行結縛何有見可行執取何有掉舉可行散亂何有疑可行不決定何有隨眠可行強力彼等是捨斷諸行諸行之捨斷故何有行〔諸〕趣何有可成地獄有情畜生餓鬼有色者無色者有想者無想者又非想非非想者彼無因無緣無原因何有可行於〔輪迴〕此是「彼既無近著何將赴輪迴」〔之義〕故世尊宣示

何處之世間     實有除遣者
對種種之有     無徧計之見
〔身為〕除遣者     捨斷諂與慢
彼既無見著     何將赴〔輪迴〕

諸〔煩惱〕法語     近著者受之
若不近著者     豈可云何〔語〕
蓋〔如是〕於彼     無有我非我
彼今於此處     捨遣一切見

(七八七)

「近著者是受諸〔煩惱〕法語」〔之句中〕近著者是愛近著與見近著之二近著乃至(五六頁參照)此是愛近著乃至(五六頁以下參照)此是見近著彼不捨斷愛近著不捨遣見近著不捨斷愛近著不捨遣見近著故〔彼〕以受諸〔煩惱〕法之語〔即〕「為〔貪〕所染」「〔以瞋〕而怒」「〔以癡〕而昏迷」「為〔慢〕所結縛」「〔以見〕而執取」「〔以掉舉〕而散亂」「〔以疑〕而不決定」[P.82]又「〔以隨眠〕成強力」〔受如所說種種之語〕〔又彼〕不捨斷諸行不捨斷諸行故受〔諸〕趣之語〔即〕「〔彼〕是成地獄有情」「成畜生」「成餓鬼」「成人」「成天」「成有色者」「成無色者」「成有想者」「成無想者」又「成為非想非非想者」〔受如說諸趣之語〕近於〔語〕執〔語〕執取住著此是「近著者是受諸〔煩惱〕法語」〔之義〕

「若不近著者豈可云何〔語〕」〔之句中〕近著者是愛近著與見近著之二近著乃至此是愛近著乃至此是見近著彼捨斷愛近著捨遣見近著捨斷愛近著捨遣見近著故〔彼是不近著者〕〔其〕不近著者者豈可說有何貪所染豈可說有何瞋所怒豈可說有何疑所昏迷豈可說有慢所結縛豈可說有何見之執取豈可說有何掉舉之散亂豈可說有何疑之不決定又豈可說有何隨眠之強力〔彼〕捨斷彼等諸行捨斷諸行故豈可說有何諸趣之語〔即〕「彼是地獄有情」乃至(前面參照)又「成非想非非想者」〔焉可說有如說語〕彼無因無緣無原因焉可說有伺焉何可話焉何可說明焉何可言說〔彼煩惱諸趣〕此是「若不近著者豈可云何語」〔之義〕

「蓋〔如是〕於彼無有我非我」者〔於彼〕無謂「我」之常見無謂「非我」之斷見無謂我之已取無謂非我之當脫於有已取者有當脫於有當脫者有已取阿羅漢超越取離越增彼已成〔梵行〕〔所作〕已辨乃至於彼無再有此是「蓋〔如是〕於彼無有我非我」〔之義〕

[P.83]「彼今於此處捨遣一切見」者彼捨斷六十二惡見斷絕令寂滅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燒之彼於此遣一切之惡見除遣棄遣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彼今於此處捨遣一切見」〔之義〕故世尊宣示

諸煩惱法語     近著者是受
若不近著者     豈可云何語
蓋〔如是〕於彼     無有我非我
彼今於此處     捨遣一切見

第三 瞋怒八偈經之義釋畢


校注

[0076001] 心之被害(āhatacittatā)底本之 ahatacittatā 為誤植依暹羅本而改正 [0080002] 本偈由 Thag 223 = 313 之引用 [0081003] 由山窟(guhāya)底本之 gahāya 為誤植 [0082004] 不受信樂(appasādito)底本之 appasadito 為誤植 [0085005] 本偈由 Sn. 514 之引用Mahāvastu III, 395佛本行集經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四頁a)參照 [0088006] 現世之(diṭṭhadhammika)在底本亦有 diṭṭhidhammika 是為誤 [0093007] 以下之諸句已出於本卷六四頁以下
[A1] 南傳大藏經此處註標[06]有誤今予以修訂為[*]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