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大義釋

[P.255]大義釋

第十一 鬥諍經之義釋

爭鬥與諍論     由何處發生
悲泣及慳慢     過慢及兩舌
由何處發生     望冀為語之

(八六二)

「爭鬥與諍論由何處發生」〔之句中〕所謂爭鬥若由一方面爭鬥與諍論為同一爭鬥即為諍論諍論即為爭鬥或者更由他方面所謂諍論為爭鬥之前分而言為諍論如王與王諍論剎帝利與剎帝利諍論婆羅門與婆羅門諍論居士與居士諍論母與子諍論子與母諍論父與子諍論子與父諍論兄弟與兄弟諍論兄弟與姊妹諍論姊妹與兄弟諍論朋友與朋友諍論此為諍論也

「爭鬥」者云何在家者舉他之缺點為事以身以語而爭鬥出家者陷於罪以身以語而爭鬥此為爭鬥

[P.256]「爭鬥與諍論由何處發生」爭鬥與諍論者由何處發生耶由何處生由何處已共生耶由何處而起耶由何處生起耶由何處現前耶以何之因緣耶以何之集(因)耶以何之生因耶以何之發生因而問爭鬥與諍論之根本問因問因緣問生成問發生問等起問食問所緣問緣問集質問信樂此「爭鬥與諍論由何處發生耶」〔之義〕

「悲泣愁及慳」〔之句中〕所謂「悲泣」是失親戚失財富由病失〔健康〕失戒失〔正〕見又失任何者又為令遭遇任何之苦法者之哭悲泣悲哭涕哭哭歎悲嘆泣言涕泣號泣哭泣慟哭也

「愁」者乃失親戚失財富由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見又失任何者又令遭遇苦法者之愁憂愁愁心內愁內徧愁內熱內熱惱心之燒熱愁箭也

「慳」者乃住處慳〔施主〕家慳利得慳稱讚慳法慳之五慳如斯類之慳慳悋慳悋性雜欲緊縮心之堅執此乃言慳又蘊慳亦是慳界慳亦是[P.257]謂把持慳此為悲泣及慳〔之義〕

「慢與過慢及兩舌」〔之句中〕所謂慢於此或者由生或由姓或由家世或由麗容或由財或由誦學或由事業或由技術或由學術或由博識或由辯舌或由任何之根據而生慢

「過慢」者於此或者由生或由姓乃至或由任何之根據而慢過於他人

「兩舌」者於此或者為兩舌〔即〕為分裂此處人人之間由此處問而說於此處令和合之人人分裂愈益助長分裂人人〔之不和〕悅於不和樂於不和喜不和語令不和之語此言兩舌

又依二原因而〔人〕為兩舌〔即〕(一)欲令被愛(二)意圖欲令分裂

(一)欲令被愛為兩舌者云何「我欲被此人所愛我欲對〔此人〕為適意欲被信賴欲為親密欲為朋友」〔而為兩舌〕如斯欲被愛而為兩舌

(二)意圖欲令分裂而為兩舌者云何作「云何令彼等相分開相離為不和為二者為二分為二黨分裂不和合為苦而不為樂住」而〔為兩舌〕「如斯為意圖令分裂而為兩舌」此為「慢過慢及兩舌」〔之義〕

[P.258]「此由何處發生耶望冀為語之」者乃爭鬥諍論悲泣過慢兩舌之此等八煩惱由何處發生耶由何處生耶由何處共生耶由何處而起耶由何處生起耶由何處現前耶以何為因緣耶以何為集耶以何為生因耶以何為發生因耶問此等八煩惱之根本問因問因緣問生成問發生問等起問食問所緣問緣質問乞求信樂此為「此由何處發生耶」〔之義〕

「望冀為語之」者冀者乃請語之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為「此由何處發生耶望冀為語之」〔之義〕故彼之[1]化人言

爭鬥與諍論     由何處發生
悲泣及慳慢     過慢及兩舌
由何處發生     望冀為語之

爭鬥與諍論     悲泣與愁煩
慳慢與過慢     兩舌由愛生
爭鬥與諍論     慳〔悋〕相隨伴
諍論〔已〕生時     而且有兩舌

(八六三)

「爭鬥與諍論與悲泣與愁煩及慳悋由愛發生」〔之句中〕所謂「愛」為(一)有情與(二)行之二愛

(一)愛有情者云何於此彼欲彼等〔有情〕之利欲益欲幸福欲為瑜伽安穩處之母兄弟姊妹友人同僚親戚緣者此為所愛有情

(二)愛諸行者云何為可意之色可意之聲可意之香可意之味可意之觸此為所愛諸行

[P.259]然有所愛事物懼被奪而爭鬥有將被奪時亦爭鬥被奪之後亦爭鬥所愛事物懼有變易事而爭鬥有將變易時亦爭鬥變易之後亦爭鬥所愛事物懼有被奪而諍論將被奪時亦諍論被奪之後亦諍論所愛事物懼有變易亦諍論將變易時亦諍論變易之後亦諍論所愛事物懼被奪亦悲泣將被奪時亦悲泣被奪之後亦悲泣所愛事物懼有變易亦悲泣將變易時亦悲泣變易之後亦悲泣所愛事物懼有被奪亦愁將被奪時亦愁被奪之後亦愁所愛事物懼變易亦愁將變易時亦愁變易之後亦愁煩〔人人〕護徧取我執慳悋所愛事物

「慢與過慢及兩舌」者謂(一)依所愛事物而〔人人〕生慢(二)依所愛事物而生過慢

(一)依所愛事物生慢者云何「我等得可意之諸色觸」依如斯可愛事物而生慢

(二)依可愛事物而生過慢者云何「我等得可意之色然此等〔其他人人〕不得可意之色觸」如斯依可愛之事物而生過慢

所謂「兩舌」於此或者為兩舌由此處聞為分裂此處人人〔之中〕而語彼處乃至(參照本卷三頁)如斯乃「意圖令分裂而為兩舌」乃至此為「慢與過慢及兩舌」〔之義〕

[P.260]「爭鬥與諍論伴於慳」者是爭鬥諍論悲泣過慢兩舌之此等七煩惱乃伴隨伴相應於慳此為「爭鬥諍論是伴慳」〔之義〕

「諍論之生時而且有兩舌」者乃諍論之生發生生起現前時〔人人〕行兩舌〔即〕由此處聞而為分裂此處人人〔之中〕於彼處話由彼處聞而為分裂彼處人人〔之中〕於此處說如斯而令和合之人人分裂令愈益助長分裂人人以悅不和以樂不和以喜不和以語齎不和之語此謂兩舌

又由二原因而為兩舌〔即〕(一)欲被愛又(二)為意圖令分裂(一)所謂欲被愛為兩舌者云何「我等欲被此之人愛為適意信賴親密朋友如斯欲被愛而為兩舌」(二)意圖令分裂而為兩舌者云何「云何者乃此等之人人相分相離為不和為二者為二分為二黨分裂不和合苦而不為樂住」如斯意圖令分裂而為兩舌此為「諍論之生時而且有兩舌」〔之義〕故世尊宣示

爭鬥與諍論     悲泣與愁〔煩〕
慳慢與過慢     兩舌由愛生
爭鬥與諍論     慳〔悋〕相隨伴
諍論已生時     而且有兩舌

[P.261]

愛在此世間     以何為因緣
又在此世間     人人皆為貪
彷徨於此〔貪     以何為因緣〕
又為諸人人     成為依趣所
意欲與成就     以何為因緣(八六四)

「愛在此世間以何為因緣」者愛以何為因緣耶由何處生耶由何處發生耶由何處起耶由何處生起耶由何處現前耶以何為因緣耶以何為集耶以何為生因耶以何為發生耶以何為發生因耶問愛之根本乃至〔四~五頁參照〕問集質問信樂此「愛在此世間以何為因緣」〔之義〕

「又於此世間人人皆為貪彷徨於此〔貪以何為因緣〕」〔之句中〕又謂「人人」者是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謂「貪」者乃所有貪貪婪染貪染愛染愛性貪欲不善根也彷徨者乃彷徨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在此世間」者乃惡趣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此「又在此世間人人皆為貪而彷徨」〔之義〕

「意欲與成就以何為因緣」者謂意欲與(其)成就以何為因緣耶由何處生耶由何處發生耶由何處起耶由何處生起耶以何為因緣耶以何為集耶以何為生因耶以何為發生因耶而問意欲與成就之根本乃至問集質問信樂此「意欲與成就以何為因緣」〔之義〕

「又為諸人人成為依趣所」者乃為人人之依據為洲諸為救護所為避難所為歸依所之處所人人依據〔意欲之〕成就此「人人之依趣之處所」故彼之化人言

[P.262]愛在此世間     以何為因緣
又在此世間     人人皆為貪
彷徨於此貪     以何為因緣
又為諸人人     成為依趣所
意欲與成就     以何為因緣

愛在此世間     以欲為因緣
又在此世間     人人皆為貪
彷徨於欲〔貪     以欲為因緣〕
又為諸人人     成為依趣所
意欲與成就     此欲為因緣(八六五)

「愛在此世間以欲為因緣」〔之句中〕謂欲者是對五種欲所有之欲欲欲貪欲喜欲愛欲愛情欲熱惱欲昏迷欲縛著欲暴流欲軛欲取欲貪蓋又其次有(一)徧求欲(二)獲得欲(三)受用欲(四)貯藏欲(五)費消欲之五欲

(一)徧求欲者云何於此或者有縛著有欲求生欲而徧求色徧求聲此為徧求欲

(二)獲得欲者云何於此或者有縛著有欲求生欲而獲得色獲得聲此為獲得欲

(三)受用欲者云何於此或者有縛著有欲求生欲受用色受用聲此為受用欲

(四)貯藏欲者云何於此或者有縛著有欲求生欲而為「應有災難時」而為財之貯藏此為貯藏欲

(五)費消欲者云何於此或者有縛著有欲求生欲而費消財為「此等護守我〔我〕之扈從」以費消諸乘象兵乘馬兵車兵持弓兵步兵此為費消欲

[P.263]愛成為有情與行之二愛者乃至(六頁參照)此成為愛有情乃至此成為愛諸行

「愛在此世間以欲為因緣」者愛是以欲為因緣愛以欲為某者以欲為生因以欲為發生因此為「愛在此世間以欲為因緣

「又在此世間人人皆為貪彷徨於欲〔貪以欲為因緣〕」〔之句中〕又「人人」者乃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貪」者乃所有之貪貪婪貪婪性染貪染愛染愛性貪欲不善根彷徨者乃彷徨動作活動獲持持續維持「在此世間」者乃惡趣世間乃至處世間此「又在此世間皆為貪人人乃彷徨」〔之義〕

「意欲與成就此欲為因緣」〔之句中〕「意欲」者乃渴愛即所有貪染貪〔隨導隨和喜貪心之染貪欲求昏迷縛著貪求徧貪執著污泥動諂生貪生因大生因縫貪有網愛著染著營務伴侶導有者貪林愛林親睦愛情期待結縛望求望欲色望聲望香望味望觸望得望財望子望命望覓求熱望覓望覓貪覓欲動貪動轉動欲媚貪善作欲非法貪不正貪欲求欲望冀求希望求望欲愛有愛無有愛色愛無色愛滅愛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暴流結縛隨煩惱隨眠種種欲苦根苦因緣苦生因魔罟魔鈎魔境愛河愛求愛羈愛海〕貪欲不善根「成就」者於此或者徧求色獲得色〔對於色欲〕成就獲得聲施主家住居利得名聲賞讚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經律阿練若住支常乞食支糞掃衣支但三依支次第乞食支時後不食支常坐不臥支隨處住支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成就非想非非想處定

[2]由意欲而耕田地     由意欲而播種子
商人由於此意欲     繼續運財航海洋
我若住於意欲者     彼之意欲我成就

「成就」者乃意欲之成就也

[P.264]「意欲〔其〕成就者此欲為因緣」意欲與成就者乃此欲為因緣以欲為集以欲為生因以欲為發生因此「意欲與成就者以此為因緣」〔之義〕

「又為諸人人成為依趣所」者乃為人人之依據為洲渚為救護所為避難所為歸依所之處所人人乃依據〔意欲〕為成就此為「人人之依趣所」故世尊已宣示

愛在此世間     以欲為因緣
又在此世間     人人皆為貪
彷徨於此貪     以欲為因緣
又為諸人人     成為依趣所
意欲與成就     此欲為因緣

欲在此世間     以何為因緣
或又〔見〕決定     由何處而生
忿妄言疑惑     或又沙門說
此〔諸煩惱〕法     由何處而生

(八六六)

「欲在此世間以何為因緣」者欲以何為因緣耶由何處生耶由何處發生耶由何處起耶由何處生起耶由何處現前耶以何為因緣耶以何為集耶以何為生因耶以何為發生因耶而問欲之根本乃至問集質問成為乞信樂此為「欲在此世間以何為因緣耶」〔之義〕

「或又〔見〕決定是由何處生」者決定是由何處發生耶由何處生耶由何處發生耶由何處起耶由何處生起耶由何處現前耶以何為因緣耶以何為集耶以何為生因耶以何為發生因耶而問決定之根本乃至問集質問成為乞信樂此為「或又決定是由何處生耶」〔之義〕

[P.265]「忿與妄言與疑惑」〔之句中〕「忿」者乃所有心之瞋害瞋恨瞋恚違背違逆激怒大激怒激瞋大激瞋心之恚意之激瞋忿忿怒忿怒性瞋怒瞋怒性恚怒恚怒性違背違逆憤怒憤慨為心之不適意「妄言」者是妄語也疑惑者乃疑也此為「忿妄言疑惑

「或又沙門所說之〔諸煩惱〕由何處生耶」〔之句中〕「或又沙門所說之諸煩惱法」乃忿妄言疑惑以俱行俱生相合相應同時起同時滅以一所依為令一處所緣者也此等謂「或又沙門之法」又「或又法」者生他以左右他之諸煩惱此等謂「或又」「沙門之說」者令寂止惡之沙門拒外惡之婆羅門破壞煩惱之根本之比丘為一切不善根之結縛脫離者之說宣說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為「或又沙門所說法」〔之義〕故彼之化人言

欲在此世間     以何為因緣
或又見決定     由何處而生
忿妄言疑惑     或又沙門說
此諸煩惱法     由何處而生

可意不可意     世間之所言
對彼為近依     發生欲〔原因〕
諸色有無有     於彼見常斷
人人於世間     以〔見〕為決定

(八六七)

「可意不可意世間之所言」〔之句中〕「可意」者是樂受及喜好之事物「不可意」者是苦受及不喜好之事物「世間之所言」者是人人之所言所語所話所說明之所言說此是「可意不可意世間之所言

[P.266]「近依於彼而欲發生」者是依可意不可意依苦依喜依好不好依隨導〔貪〕瞋恚而欲發生發生生起此是「近依於彼而欲發生」〔之義〕

「於諸色見有無有」〔之句中〕「於諸色」者是四大種及〔於〕四大種所造之色

「諸色之『有』者」云何是諸色之一切有發生生起現前此是諸色之有

諸色之「無有」者云何是諸色之一切盡滅衰滅破壞徧壞無常性消失此是諸色之無有

「於諸色見無有有者」以觀考量度知辨知分別而明暸於諸色見有無有此「於諸色見有無有

「人人於世間以〔見〕為決定」〔之句中〕決定者乃(一)愛決定(二)見決定之二決定

(一)為愛決定者云何於此或者未生起之財富是不生起已令生起之財富至盡滅彼如是思念「謹思以依如何之因由於我未生起之財富不生起已令生起財富至盡滅耶」彼更如是思念「耽溺於穀酒果酒等放逸之原因〔故〕於我未生起之財富不生起已令生起之財富至盡滅於非時徘徊耽溺街[3]衢〔故〕使我未生起之財富不生起已生起之財富至盡滅我耽溺於赴祭會為放逸之原因我耽溺[4][P.267]耽溺於惡友之〔故〕於我未生起之財富不生起已生起之財富至盡滅耽溺於懶惰〔故〕於我未生起之財富不生起已生起之財富至盡滅」如是智生而不習財富損失之六門習財富增益之六門如是乃「為愛決定」或又依農耕依商賈依牧畜依弓術依仕官又依某等之技術為活計如是乃「為愛決定

(二)見決定者云何於眼之生起時知「我我生起」於眼之消滅時知「我我消滅我我離去」如是為「見決定」耳觸之生起時知「我我生起」觸之消滅時知「我我消滅我我離去」如是「為見決定」生令發生生起〔見決定〕

「人人」者是有情摩奴之子〔人士補特伽羅命者生死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於世間」者是於惡趣世間乃至處世間此乃「人人於世間以〔見〕為決定」〔之義〕故世尊宣示

可意不可意     世間之所言
對彼為近依     發生欲原因
諸色有無有     於彼見常斷
人人於世間     以〔見〕為決定

忿妄言疑惑     此等之諸法
〔可意不可意〕     〔發生〕有二時
如有疑惑者     智路學〔三學〕
沙門已知此     為此而說法

(八六八)

[P.268]「忿妄言疑惑」〔之句中〕「忿」者是一切心之瞋害瞋恨乃至(參照一五頁)「妄言」者是妄語疑惑者是疑依喜好之事物生忿依不喜好之事物生忿依喜好之事物生起妄語依不喜好之事物亦生起妄語依喜好之事物生起疑惑依不喜好之事物亦生起疑惑

依不喜好之事物生忿者云何「〔彼〕已對我行不利」而生忿「〔彼〕將對我行不利」而生忿「〔彼〕行我不利」而生忿「〔彼〕已行於我可愛可意者之不利行不利將行不利」而生忿「〔彼〕已行於我不可愛不可意者之利利行將為行利」[P.269]而生忿如是依不喜好之事物而生忿

依喜好之事物而生忿者云何喜好事物將被奪之虞而生忿於被奪時而生忿於被奪後亦生忿喜好之事物將變易之虞而生忿於變易時而生忿於變易之後亦生忿如是依喜好之事物而生忿

依不喜好事物而生起妄語者云何於此某者依[5]枷縛之所[6]為欲脫離其(枷)[7]縛而故意為妄語依繩縛之所縛依銷縛之所縛依籐縛之所縛依蔓縛之所縛依柵縛之所縛依村街之縛之所縛又依地方之縛所縛為欲脫離其縛而故意為妄語如是依不喜好之事物而生起妄語

依喜好之事物生起妄語者云何於此或者以可意色為因而故意為妄語以可意之聲觸為因以衣服為因以食物為因以臥坐處為因以病者之資具藥品為因而故意為妄語如是依喜好之事物而生起妄語

依不喜好之事物而生起疑惑者云何「我眼病應癒耶我眼病應不癒耶我耳病鼻病舌病身病頭病外耳病口腔病應癒耶我齒病應癒耶我齒病應不癒耶」如是依不喜好之事物而生起疑惑

依喜好之事物而生起疑感者云何「我應得可意之色耶我不應得可意之色耶我應得可意之聲施主家住居利得名聲賞讚衣服食物臥坐處病者之資具藥品與否耶」如是依喜好之事物而生起疑惑此為「忿妄言疑惑

「此等之諸法〔可意不可意〕有二時」者有可意不可意時有苦樂時有喜憂時有好不好時有隨導〔貪〕瞋恚時有存在時將有得時此為「此等之諸法亦有二時

「如有疑惑者應為智路學」〔之句中〕智亦是智路智之所緣亦是智路與智俱存之諸法亦是智路譬如聖道是聖路天道是天路梵道是梵路如是智亦是智路智之所緣亦是智路與智俱存之諸法亦是智路

[P.270]應學〔之學〕者(一)增上戒學(二)增上心學(三)增上慧學之三學

(一)增上戒學者云何於此處有比丘具戒住於防護別解脫律儀具足正行行處於微量之罪亦起怖畏受持而學諸學處小戒蘊大戒蘊住立初行自利律儀諸善法得達之首先最先此為增上戒學

(二)增上心學者云何於此處有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禪而住於尋伺止息之故為內淨心專一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而住喜之捨離故於捨而住有念有正知而以身受樂——彼諸聖者所說「有捨有念而樂住」——具足第三禪而住捨斷樂故捨斷苦故曾滅沒喜憂故為不苦不樂由捨為念之徧淨具足第四禪而住此為增上心學

(三)增上慧學者云何於此處有比丘具慧有關生滅有聖決擇至正苦之滅盡而具備慧彼如實知解「此是苦」〔如實知解「此是苦之集」如實知解「此是苦之滅」〕如實知解「此是至苦滅之道」〔如實知解「此是漏」如實知解「此是漏之集」如實知解「此是漏之滅」〕如實知解「此是至漏滅之道」此為增上慧學

「有疑惑者應為智路而學」者有疑惑有猶豫有困惑有迷惑有疑之人乃為證得智為觸達智為作證智應學增上戒應學增上心應學增上慧應顧念而學應知而學應見而學應觀察而學應於心決意而學以信應信解而學應勵行精進而學應令念現起而學應等持心而學應以慧知解而學以知通所知通而學以徧知應徧知而學捨斷應捨斷而學以修習應修習而學以作證應作證[P.271]而學應行應正行應行受持此等三學此為「有疑惑者應為智路而學」〔之義〕

「沙門已知此而說法」〔之句中〕「已知」者為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而說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以論〔法〕〔即〕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論說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而說明「一切行是無常」「一切行是苦」「一切法無我」「緣無明而有行」乃至「緣生而有老死」「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此是苦」乃至「此是至苦滅之道」「此是漏」乃至「此是至漏滅之道」「應知通此等諸法」「應徧知此等諸法」「應捨斷此等諸法」「應作證此等諸法」及六觸處之集滅沒樂味過患出離五取蘊四大種之集滅沒樂味過患出離「所有集法皆此滅法」而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而說明

即世尊如是說「諸比丘知通已而我示法非不知通諸比丘有因緣而我示法非無因緣諸比丘有示導(神變)而我示法非無示導諸比丘我知通已[P.272]而示法非不知通而示法〔我〕有因緣而示法非無因緣而示法〔我〕有示導而示法而非無示導〔我〕於汝等應教誡者當教訓之而且諸比丘汝等以『世尊是等正覺者法是善說僧是善行道』為滿足而宣說為喜悅而宣說為歡喜而宣說」而有時行此說法時令百千之世界震動此為「沙門已知此而說法」〔之義〕故世尊宣示

忿妄言疑惑     此等之諸法
〔可意不可意〕     〔發生〕有二時
如有疑惑者     智路學〔三學〕
沙門已知此     為此而說法

可意不可意     以何為因緣
以何之無時     此等事亦無
可意不可意     無有與有義
此為何因緣     以此我當說

(八六九)

「可意不可意者以何為因緣」可意不可意者以何為因緣耶由何處生耶由何處發生耶由何處起耶由何處生起耶由何處現前耶以何為因緣耶以何為集耶以何為生因耶以何為發生因耶而問可意與不可意之根本乃至問集質問為信解此為「可意不可意者以何為因緣」〔之義〕

「以何之無時此等事亦無」者是何之無時不存在時不能得時無可意不可意無出生無生無發生不起不生起此為「以何之無時此等事亦無」〔之義〕

「〔可意不可意〕之無有與有此等義」〔之句中〕可意不可意之有者云何及可意不可意之一切之有出生發生生起現前此是可意不可意之有

[P.273]可意不可意之無有者云何是可意不可意之一切盡滅衰滅破壞毀壞消失此是可意不可意之無有

此「義」者乃彼之第一義此「〔可意不可意〕之無有有之此義」

「此為何因緣以此我當說」〔之句中〕「此」者乃我問信樂處「我當說」者是當語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為何因緣以此我當說」者是以何為因緣以何為集以何為生因以何為發生因此「此為何因緣以此我當說」〔之義〕故彼之化人言

可意不可意     以何為因緣
以何之無時     此等事亦無
可意不可意     無有與有義
此為何因緣     以此我當說

可意不可意     以觸為因緣
如觸之無時     此等事亦無
〔可意不可意〕     無有與有義
此〔觸〕為因緣     〔如是〕我語汝

(八七〇)

「可意不可意是以觸為因緣」者齎樂受緣觸而樂受生起齎彼之樂受觸之滅故齎同類已受之樂受緣觸而生起為[8]處之樂受乃滅乃寂滅齎苦受緣觸而苦受生起[P.274]齎彼之苦受觸之滅故齎同類已受之苦受緣觸而生起為處之苦受乃滅此寂滅齎不苦不樂受緣觸而不苦不樂受生起齎彼之不苦不樂受觸之滅故齎同類已受之不苦不樂受緣觸而生起為處之不苦不樂受乃滅乃寂滅

「可意不可意以觸為因緣」者可意不可意是以觸為因緣以觸為集以觸為生因以觸為發生因此為「可意不可意是以觸為因緣」也

「如觸之無時此等事亦無」者觸之無時不存在時不能得時無有可意不可意無出生無生不發生不起不生起不現前此為「如觸之無時此等事亦無」〔之義〕

「可意不可意無有與有義」者有見亦以觸為因緣無有見亦以觸為因緣此「義」者是第一義此為「無有與有義

「此〔觸〕為因緣〔如是〕我語汝」〔之句中〕「此」者汝問汝乞汝求汝成信樂處「我語」者乃我語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為「〔如是〕我語汝

「此〔觸〕為因緣」者是此觸為因緣以觸為集以觸為生因以觸為發生因此為「此〔觸〕為因緣〔如是〕我語汝」故世尊宣示

可意不可意     以觸為因緣
如觸之無時     此等事亦無
〔可意不可意〕     無有與有義
此觸為因緣     〔如是〕我語汝

[P.275]

觸在此世間     以何為因緣
或又有徧取     由何處發生
以何之無時     我執事亦無
以何無有時     觸乃為非觸(八七一)

「觸在此世間以何為因緣」者觸乃以何為因緣由何處生由何處發生由何處起由何處生起由何處現前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因以何為發生因以問觸之根本乃至問集質問成信樂此為「觸在此世間以何為因緣」〔之義〕

「或又有徧取由何處發生」者徧取已由何處發生由何處生由何處共生由何處起由何處生起由何處現前以何為因緣以何為集以何為生因以何為發生因以問徧取之根本乃至問集質問信樂此為「或又有徧取由何處發生」〔之義〕

「以何之無時我執事亦無」者是何之無時不存在時不能得時我執事亦無無耶不存在不能得被捨斷被正斷為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此為「以何之無時我執事亦無」〔之義〕

「以何無有時觸乃為非觸」者何之無有時為非有時以超任〔何〕時超越時離越時觸乃為非觸此為「以何無有時觸乃為非觸」〔之義〕故彼之化人言

觸在此世間     以何為因緣
或又有徧取     由何處發生
以何之無時     我執事亦無
以何無有時     觸乃為非觸

一一

名與色為緣     〔如是〕而有觸
欲求為因緣     〔如是〕有徧取
欲求之無時     我執事亦無
色之無有時     觸乃不為觸(八七二)

[P.276]「名與色為緣〔如是〕而有觸」者眼與色為緣而眼識生三者之和合是為觸眼與色於色中除眼觸之諸相應法乃於名中如是為「名與色為緣〔如是〕而有觸」〔之義〕耳與聲為緣而耳識生三者之和合是為觸耳與聲於色中除耳觸之諸相應法乃於名中如是亦為「名與色為緣〔如是〕而有觸」〔之義〕鼻與香為緣而鼻識生三者之和合是為觸鼻與香於色中除鼻觸之諸相應法乃於名中如是亦為「名與色為緣〔如是〕而有觸」〔之義〕舌與味為緣而舌識生三者之和合是為觸舌與味於色中除舌觸之諸相應法乃於名中如是亦為「名與色為緣〔如是〕而有觸」〔之義〕身與所觸為緣而身識生三者之和合是為觸身與所觸於色中除身觸之諸相應法乃於名中如是亦為「名與色為緣〔如是〕而有觸」〔之義〕意與法為緣而意識生三者之和合是為觸[9]基色於色中諸色法於色中除意觸之相應法乃於名中如是亦為「名與色為緣〔如是〕而有觸」〔之義〕

「欲求為因緣〔如是〕有徧取」〔之句中〕欲求者是渴愛也即一切貪染貪乃至(八頁參照)貪欲不善根徧取者乃愛徧取見徧取之二徧取乃至〔後方二五五頁參照〕此是愛徧取乃至此是見徧取

「欲求為因緣〔如是〕有徧取」者徧取是以欲求為因緣以欲求為因以欲求為緣以欲求為原因以欲求為發生因此是「欲求為原因〔如是〕有徧取」〔之義〕

[P.277]「欲求之無時我執事亦無」〔之句中〕「欲求」者是渴愛即一切貪染貪乃至貪欲不善根「我執」者乃愛我執見我執之二我執乃至〔二五五頁參照〕此是愛我執乃至此是見我執

「欲求之無時我執事亦無」者欲求之無時不存在時不能得時無有「我執」不存在不能得被捨斷被正斷為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燒之此是「欲求之無時我執事亦無」〔之義〕

「色之無有時觸乃不為觸」〔之句中〕色者乃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色之無有時」者由四原因而色無有〔即〕(一)知無有(二)度知無有(三)捨斷無有(四)超越無有而成

(一)由知無有色乃無有者云何以知色即一切色皆知此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以知觀色如是由知無有色乃無有

(二)由度知無有色乃無有者云何如右已知而度知色〔即色〕是無常是苦是為病是癰是箭是痛是惱是敵是毀是疾是禍是怖畏是災患是動是壞是不恒是無救護所是無避難所是無歸依所是空缺是空虛是空是無我是過患是變易法是不堅實是痛恨是殺戮者是非有是有漏是有為是魔食是生法是老法是病法是死法是愁悲苦憂惱法是集是滅沒是樂味是過患是〔應〕出離而度知如是由度知無有而色是為無有

[P.278](三)由捨斷無有色乃無有者云何如右已度知而對色以捨斷欲貪除去滅除令滅無即世尊如是說[10]諸比丘對色有欲貪者須捨斷彼如是彼〔色〕被捨斷被根絕如截根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未來為不生起之物」如是由捨斷無有而色是為無有

(四)由超越無有色乃無有者云何得四無色定者為無有色非有超越離越如是由超越無有而色是為無有

「色之無有時觸乃不為觸」者色之無有時非有時超越〔色〕之時超越時離越時不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之五觸此是「色之無有時觸乃不為觸」〔之義〕故世尊宣示

名與色為緣     〔如是〕而有觸
欲求為因緣     〔如是〕有徧取
欲求之無時     我執事亦無
色之無有時     觸乃不為觸

一二

如何之行者     色乃成為無
或又苦與樂     如何成為無
如何成為無     以此請語我
〔如何成為無〕     我意欲知之(八七三)

所謂「如何之行者色乃成為無耶[11]如何之行者是如何之行道者如何動作者如何活動者如何護持者如何持續者如何維持者「色成為無耶」為非有耶且超耶且超越耶令離越耶此是「如何之行者色成為無耶」〔之義〕

[P.279]「或又苦與樂如何成為無」樂與苦者如何成為無耶為非有耶且超耶且超越耶且離越耶此是「或又苦與樂如何成為無」〔之義〕

「如何成為無以此請語我」〔之句中〕「此」者是我所問之處我所乞之處我所求之處我所信樂之處此是「此」「請語我」者請語請告請示請施設請確立請開顯請分別請顯示請說明此是「以此請語我」〔之義〕「如何成為無」者如何成為無耶為非有耶且超耶且超越耶令離越耶此是「如何成為無以此請語我」〔之義〕

「我意欲知之」〔之句中〕「欲知之」者其將欲了知將欲識知將欲別知將欲通達此是「將欲知之」〔之義〕

「我意」者是我心我思惟我識此是「我意欲知之」〔之義〕故彼之化人已言

如何之行者     色乃成為無
或又苦與樂     如何成為無
如何成為無     以此請語我
〔如何成為無〕     我意欲知之

一三

不成想想者     不成異想者
不成非想者     及無有想者
〔已為〕斯行者     色即成為無
以想為因緣     〔成為〕障礙者(八七四)

「不成想想者不成異想者」〔之句中〕想想者是於自然所想之人人彼〔修行者〕不在自然之想異想者是狂者及所有亂心者彼〔修行者〕不為狂者又不為亂心者此是「不成想想者不成異想者」〔之義〕

[P.280]又「不成非想者及無有想者」〔之句中〕非想者是滅盡定者及所有無想之有情彼修行者不成滅盡定者及無想有情無有想者是得四無色定者彼(修行者)非得四無色定者此乃「不成非想者及無有想者」〔之義〕

「已為斯行者色即成為無」者於此處有比丘令捨斷樂故〔捨斷苦故曾滅沒喜與憂故成不苦不樂由捨念之清淨〕具足第四禪而住彼如斯而心等持徧淨淨白而無穢離隨煩惱成為柔軟而適業住立達不動時為獲得空無邊處定令心導引趣向具有無色道[12]斯行者」已如斯動作者如斯活動者如斯護持者如斯持續者如斯維持者「色即是無」非有且超且超越且離越此是「已為斯行者色即是無」〔之義〕

「障礙者以想為因緣」障礙即是障礙者為愛障礙者為見障礙者為慢障礙者以想為因緣以想為集以想為生因以想為發生因此是「障礙者以想為因緣」〔之義〕故世尊宣示

不成想想者     不成異想者
不成非想者     及無有想者
〔已為〕斯行者     色即成為無
以想為因緣     〔成為〕障礙者

[P.281]一四

所問於尊師     尊師回答我
其他問尊師     望冀請語之
賢者等以此     〔非想非非想〕
以敘述此是     人之最高淨
或又說他淨

(八七五)

「所問於尊師尊師回答我」問於尊師所信樂宣答我等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所問於尊師問尊師回答我」〔之義〕

「其他問尊師望冀請語之」其他欲問尊師其他以向尊師乞其他以向尊師求於其他所信樂尊師更向尊師〔我等〕問「望冀請語之」望冀請語是請告請示請施捨請確立請開顯請分別請顯示請說明此是「其他問尊師望冀請語之」〔之義〕所謂「賢者等以此〔非想非非想定〕說是人之最高淨耶」某沙門婆羅門以此無色定為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而說說明言說耶「人」者是有情摩奴之子士夫補特伽羅命者生者生死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淨」者是淨清淨徧淨解脫徧脫「賢者等於此」者於此以自己之主張說是賢者說成為[13]堅固說是真理[14]說有因說有相說有理由說有處〔道理〕者此「賢者等以此說此人最高之淨耶」〔之義〕

[P.282]「或又說他〔淨〕」或者是某沙門婆羅門超此無色定超越離越而由此無色更向他人之淨清淨徧淨解脫徧脫亦說說明言說此是「或又說他〔淨〕」〔之義〕故彼化人言

所問於尊師     尊師回答我
問其他尊師     望冀請語之
賢者等以此     〔非想非非想〕
以敘述此是     人之最高淨
或又說他淨

一五

於此賢者等     說人最高淨
彼等或無餘     善說寂〔高淨〕(八七六)

此處賢者等乃以此說人之最高淨者乃或某沙門婆羅門是常見論者以此無色定是「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而「說」說明言說「人」者是有情摩奴之子人士補特伽羅命者生者生死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淨」者是淨清淨徧淨解脫徧脫「於此賢者等」者於此處以自己之主張說是賢說是堅固說是真理說因說相說理由說道理此是「於此賢者等以此說人最高淨」〔之義〕

「更於彼等之某者乃善說無餘以寂說是〔最高淨〕」者彼等沙門婆羅門中之某沙門婆羅門是斷〔見〕論者懼怖有歡喜無有彼等「實以此若我身壞者應斷絕滅亡故死後無有」說「此是無餘」而說有情之寂寂止寂滅安息是[P.283]〔最高之淨〕為善說者以〔自己之主張〕而善說賢說堅固說真理說因說相說理由說道理說此是「更於彼等之某者乃以寂更善說無餘」〔之義〕故世尊已宣示

於此賢者等     說人最高淨
彼等或無餘     善說寂〔高淨〕

一六

彼等〔諸見者〕     知是依著者
牟尼有觀慧     知〔彼之〕依著
知而解脫者     不至為諍論
種種之諸有     慧者不還來

(八七七)

「知彼等是依著者」〔之句中〕「彼等」者是諸惡見者「〔知〕是依著者」乃知是常見依者知是斷見依者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知彼等是依著者」〔之義〕

「牟尼有觀慧知〔彼之〕依著」〔之句中〕「牟尼」者是以智云牟那乃至〔後方一〇六頁以下參照〕超越著與網此是牟尼牟尼知彼等是常見依者斷見依者常斷見依者考量度知辨知明暸「觀慧者」是賢者具慧者覺慧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此是「牟尼有觀慧知彼之依著」〔之義〕

「知而解脫者不至為諍論」〔之句中「知而解脫者」〕是「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由究竟無取解脫而脫者」「解脫者」是徧脫者善解脫者是知考量解知明暸「一切行是無常」由究竟無取解脫而為脫者解脫者徧脫者善解脫者是知考量辨知明暸「一切行是無常」「一切法是無我」[P.284]至(二二頁參照)是知考量度知徧知明暸「所有集法皆是滅法」由究竟無取解脫是脫者解脫者徧脫者善解脫者

「不至為諍論」者不行爭鬥不行口論不行異執不行諍論不行確執即世尊如是說「汝[15]長爪〔中部七四經〕如是心解脫之比丘任何人亦不雷同任何人亦無諍論唯於世間之所說不執取言說」此是「知而解脫者不至為諍論」〔之義〕

「種種之諸有慧者不還來」〔之句中〕「種種之有」者是種種有之業有再有〔即〕於欲有之業有於欲有之再有於色有之業有於色有之再有於無色有之業有於無色有之再有再三之有再三之趣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結生再三之身體生起「〔種種之有〕不返來」是不歸來不執不執取不住著「慧者」是慧者賢者見慧者覺慧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此是「慧者種種之有不還來」〔之義〕故世尊宣示

彼等〔諸見者〕     知是依著者
牟尼有觀慧     知彼之依著
知而解脫者     不至為諍論
種種之諸有     慧者不還來

第十一 鬥諍經之義釋畢


校注

[0004001] 化人(nimmito)本經世尊自化作為化佛對彼之化佛而質問對彼之質問回答而言說法者今之化人即是此化佛 [0012002] 本偈雖由 Thag 530 引用而成者但與引用原文多少有字句之相違 [0017003] 街衢(visikhā)在底本及暹羅本雖有(visikkhā)是誤寫 [0017004] 賭博(jūta)底本之 iuta 是誤植 [0019005] 枷(andu)底本及暹羅本之 addu 是誤寫 [0019006] 被縛(baddho)底本及暹羅本雖有 bandho 是錯誤以下皆是同樣 [0019007] 縛(bandhanassa)底本之 bhandhanassa 是誤植 [0025008] 所之(yā)在底本及暹羅本雖有為 Sā今從異本 [0029009] 基色(vatthu-rūpa)是意識所依之色法(物質)普通謂之心基(hadaya-vatthu)非指心臟耶此語在巴利阿毘達磨特有之術語多出於阿毘達磨以後之書中例如在 Dhamma-Sangaṇi P. 125 基是(Vatthu)是眼識乃至意識之所依以指色法不只是心基眼根乃至身根亦包含在內在 Tikapaṭṭhāna PP. 164; 171 基為(Vatthu)於現在同樣唯指意識所依之心基在 Milinda-pañha P. 2 81 心基(hadaya-vatthu)用為心臟有關基色詳細之說明 Visuddhi-magga P. 447 參照 [0031010] 以下之文由 S. III. 27 之引用Mnd. 53雜阿含七七經(大正二一九c)參照 [0032011] 底本於此之前雖有 Kathaṁ Sametassā ti 之句今以譯文之便宜而為省略 [0034012] 底本於此之前雖有 Evaṁ Sametassā ti 之句今為譯文之便宜而為省略 [0036013] 說是堅固(thira-vādā)在底本雖有 dhira-vādā 倣照大義釋一一九五頁之例改正以下亦然 [0036014] 說是真理(ñāya-vādā)在底本雖有 ñāna-vādā 倣照大義釋一一九五之例改正以下亦然 [0039015] 以下之文由 M. I, 500 之引用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