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大義釋

[P.305]第十三 大集積經之義釋

所有此等見     而為徧住者
「唯此為真理」     必為諍論者
彼等之一切由     由〔他〕蒙毀訾
但彼〔自派〕中     而則受賞讚

(八九五)

「所有此等見而為徧住者」〔之句中〕「所有」者是普徧一切一切之一切無殘無餘此之「所有」者是徧取之語「見之徧住者」或有惡見之有一類沙門婆羅門彼取六十二見中之任何一惡見把取執取住著住各自之見共住居住徧住譬如在家者住於家中有罪者住於罪中有煩惱者住於煩惱中如斯有惡見之一類沙門婆羅門彼於六十二惡見中取任何之惡見把取執取住著而住住於各自之見共居住徧住此是「所有此等見而為徧住者」〔之義〕

「只此為真理」必為諍論者是說「世間是常唯此是真實其他是虛妄」而語說明言說者說「世間是無常乃至(五〇頁參照)如來死後非存在[P.306]非不存在唯此是真實其他是虛妄」而語說明言說者此是「唯此是真理必為諍論者」〔之義〕

所謂「彼等之一切由〔他〕蒙毀訾」彼等沙門婆羅門蒙受「一切之毀訾」蒙叱責蒙貶稱蒙惡評一切被毀訾被叱責被貶稱被惡評此是「彼等之一切由〔他〕蒙毀訾」〔之義〕

「但彼自派中而則受賞讚」於彼〔自派〕之中自己之見中於自己之忍(智)中於自己之意欲中於自己之主張中受賞讚讚歎稱譽讚說獲得得達領有此是「但彼自派中而則受賞讚」〔之義〕故彼化人言

所有此等見     而為徧住者
「唯此為真理」     必為諍論者
彼等之一切由     〔他〕蒙毀訾
但彼自派中     而則受賞讚

賞讚為鄙小     而不赴於寂
諍論之結果     我言〔毀譽〕二
見無諍論地     如斯成安穩
我且觀〔汝等〕     不可為諍論

(八九六)

「賞讚是鄙小而不赴於寂」〔之句中〕此為鄙小者乃此是鄙小此是下劣此是僅小此是鄙賤此是劣小此是小此是「鄙小」「不赴於寂」者乃不赴貪之寂瞋之寂癡之寂忿恨諂誑強情激情過慢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之寂[P.307]寂滅消滅捨遣安息也此是「賞讚為鄙小而不赴於寂」〔之義〕

「我言諍論之結果為二」者乃於見爭鬥見口論見異執見諍論見確執而有二果〔即〕為勝與敗利得與不利得名聲與不名聲毀訾與賞讚樂與苦喜與憂好與不好親睦與瞋恨得意與失意順境與逆境我言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或又此之業使至地獄使至畜生界使至餓鬼界此是「諍論之結果我言〔毀譽〕二」〔之義〕

「如斯見之者不可為諍論」〔之句中〕「如斯見」者是見爭鬥見口論見異執見諍論見於確執中而見有此之過患而觀考量度知辨知而明暸此是「如斯見之者」「不可為諍論」者不可為爭鬥不可為口論不可為異執不可為諍論不可為確執爭鬥口論異執諍論確執應捨斷應除去應滅除應使滅無爭鬥口論異執諍論確執應遠離應離應離去應出離應捨遣應離脫應離縛應於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如斯見之者不可為諍論」〔之義〕

[P.308]「觀無諍論地如斯成安穩」〔之句中〕無諍論地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涅槃以此無諍論地者是安穩救護所避難所歸依所無畏無死不死涅槃而「觀」省思普觀此是「觀無諍論地如是成安穩」〔之義〕故世尊宣示

賞讚為鄙小     而不赴於寂
諍論之結果     我言〔毀譽〕二
見無諍論地     如斯成安穩
我且觀〔汝等〕     不可為諍論

所有如此等     世俗凡俗物
彼等之一切     智者無近事
對於見與聞     不為忍(愛著)
彼不近著者     何將至近著

(八九七)

「所有如此等世俗凡俗物」〔之句中〕「所有」者是普徧一切一切之一切無殘無餘此之所有是徧取語世俗者是六十二惡見謂世俗「凡俗」者是由凡夫所生故彼之世俗謂凡俗又由廣多之人人所生故彼之世俗謂凡俗此是「所有如此等世俗凡俗物

「彼等之一切智者無近事」者是知者明解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彼等一切之見不至於世俗不近不近寄不執不執取不住著此是「彼等之一切智者無近事」〔之義〕

「彼不近著者何將至近著」〔之句中〕近著者是愛近著與見近著之二近著乃至(二五五頁參照)此是愛近著乃至此是見近著彼〔不近著者〕以捨斷愛近著捨遣見近著以捨斷愛近著捨遣見近著故不近著者何以言「我之[P.309]我」而近於色接近執取而為住著何於受何於想何於行何於識何於趣何於生起何於結生何於有何於近輪迴接近執取而為住著此是「彼不近著者何將至近著」〔之義〕

「對於見與聞不為思愛著」者是對聞與聞淨覺與覺淨不為思不為欲不為愛不為貪不令生不令發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對於見與聞不為忍愛著」故世尊宣示

所有如此等     世俗凡俗物
彼等之一切     智者無近事
對於見與聞     不為忍愛著
彼不近著者     何將至近著

戒為最上者     言「由自制淨」
受持諸種務     而是為著在
「茲(自見)為學     當可有清淨」
為有所牽引     〔彼等〕說其善(八九八)

「戒為最上者言由自制淨」者有一類之沙門婆羅門說戒為最上彼等唯由戒唯由自制唯由律儀唯由不犯說明言說有淨清淨徧淨解脫徧脫

[P.310][1]沙門[2]文荼子如斯言「汝工匠我令具備四法者以具足善有第一之善達最上之得達而不能勝之沙門四者云何汝工匠於此處以身不行惡業不語惡語不思惟惡思惟不生活惡命汝工匠我令具備此等四法者以具足善有第一善達最上之得達而不能勝之沙門」有如斯以戒為最上一類之沙門婆羅門彼等說說明言說唯有由戒唯有由自制唯有由律儀只有由不犯而有淨清淨徧淨解脫徧脫也

「受持諸種務已使為著在」〔之句中〕務是[3]象務馬務牛務鷄務鴉務世天務力天務滿賢〔夜叉〕務火務龍務金翅鳥務夜叉務阿修羅務捷達婆務大王務月務太陽務帝釋務梵天務天務方務以持〔務〕為「受持」正取執取住著而使著在現著繫著近著縛著信解此「受持諸種務為著在」〔之義〕

「茲自〔見〕為學當可有徧淨」〔之句中〕茲者是自之見自己之忍自己之意欲自己之主張「為學之」是行正行受持而行此是「茲自〔見〕為學」「可有淨」是應有淨清淨徧淨解脫徧脫也此是「茲自〔見〕為學當可有徧淨」〔之義〕

「為有所牽引〔彼等〕說其善」〔之句中〕「為有所牽引」者是被有之牽引[P.311]近於有縛著於有信解於有此是為有所牽引「說其善」說其善是自己之主張賢說堅固說真理說因說相說理由說道理說此是「為有所牽引彼等說其善」故世尊宣示

戒為最上者     言由自制淨
受持諸種務     而是為著在
茲(自見)為學     當可有清淨
為(有)所牽引     彼等說其善

若使戒與務     〔一旦〕被亡失
違背〔戒務〕業     彼將生怖動
彼所冀求者     〔冀求〕熱望淨
出家離隊商     如〔求家隊商〕

(八九九)

「若使戒與務一旦被亡失」由二原因而戒務亡失〔即〕(一)由他之中傷而亡失又(二)不能〔成就〕而亡失

(一)由他之中傷而亡失者云何他人如斯中傷「彼之師不是一切知者法不是善說眾不善行道者見非賢善行道不善施設道無出〔輪迴〕之事於此處無有淨清淨徧淨解脫徧脫於此處無有淨清淨徧淨解脫徧脫〔彼〕是劣是賤劣是下劣是卑賤是劣小是小」也如斯中傷如斯他人中傷如斯被中傷而師亡失亡失法說眾亡失見亡失行道亡失道亡失如斯由他中傷而亡失

[P.312](二)不能〔成就〕而亡失者云何不能〔成就〕戒而亡失戒不能〔成就〕務而亡失務不能〔成就〕戒與務而亡失戒與務如斯不能〔成就〕而亡失此是「若使戒與務一旦被亡失」〔之義〕

「違背戒務業彼將生怖動」〔之句中〕「彼將生怖動」者謂為怖動悚怖震駭「我是戒務耶已使違背背反」由此誤失落失「我完全知違背」而佈動悚動震駭此是「違背戒務業彼將生怖動」〔之義〕

「彼所冀求熱望淨」〔之句中〕「熱望」者是熱望戒熱望務熱望戒與務切望翹望此「彼熱望」〔之義〕望冀求淨者是冀求戒淨冀求務淨冀求希望熱望戒務淨此是「彼所冀求熱望淨」〔之義〕

所望出家離隊商如〔求家隊商〕譬如人出家而與隊商共住如離隊商者而追求彼之隊商又歸自己之家如斯彼惡見者取一師又取他師取一法說又取他法說取一眾又取他眾取一見又取他見取一行道又取他行道取一道又取他道[P.313]而執取住著此是「出家者離隊商如〔求家隊商〕」故世尊宣示

若使戒與務     一旦被亡動
違背〔戒務〕業     彼將生怖望
彼所冀求者     〔冀求〕熱望淨
出家離隊商     如〔求家隊商〕

一切戒與務     捨斷〔成滅無〕
有罪與無罪     亦〔捨〕此之業
〔所謂〕淨不淨     〔此〕無所冀求
不取著於寂     應行離去貪

(九〇〇)

「一切戒與務捨斷〔成滅無〕」者乃捨一切之戒淨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捨一切之務淨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捨一切戒務淨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一切戒與務亦捨斷

「有罪與無罪亦〔捨〕此之業」〔之句中〕有罪業者是黑而有黑報〔業〕無罪業者是白而有白報〔業〕有罪業或無罪業亦捨之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有罪與無罪亦〔捨〕此之業」〔之義〕

「淨不淨無所冀求」〔之句中〕(一)冀求[4]不淨是冀求不善法冀求淨是冀求五種欲(二)冀求不淨是冀求不善法冀求五種欲也冀求淨是冀求六十二惡見(三)冀求不淨是冀求不善法冀求五種欲冀求六十二惡見冀求淨是冀求三界之善法(四)冀求不淨是冀求不善法冀求五種欲冀求六十二惡見冀求三界之善法冀求淨[P.314]是善凡夫決定跳入冀求有學冀求最高法之阿羅漢位達阿羅漢位時阿羅漢亦不冀求不善法亦不冀求五種欲亦不冀求六十二惡見亦不冀求三界之善法亦不決定之跳入冀求亦不冀求最高法之阿羅漢位阿羅漢是超越冀求離越增滅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辦乃至對彼無再有此是「淨不淨無所冀求」〔之義〕

「不取著於寂應行離去貪」〔之句中〕離貪是遠離淨不淨離去出離棄遣離脫離縛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離貪」應行者[5]應住應動作應行動應護持應持續應維持此是「應行離去貪」〔之義〕不取著於寂——「寂」者六十二惡見——是不執於見寂不執取不住著此「不取著於寂應行離去貪」〔之義〕故世尊宣示

一切戒與務     捨斷〔成滅無〕
有罪與無罪     亦〔捨〕此之業
〔所謂〕淨不淨     〔此〕無所冀求
不取著於寂     應行離去貪

或彼之可厭     近依於〔苦行〕
近依見聞覺     舉聲稱說淨
對種種之有     為不離渴愛

(九〇一)

[P.315]「或彼之可厭近依於〔苦行〕」者可厭說苦行緊要之苦行一類沙門婆羅門可厭於依苦行依止繫著近著縛著信解此是「或彼之可厭近依」〔之義〕

「或又為住著〔近依〕見覺」依見或見淨聞或聞淨覺或覺淨而近依執取住著此是「或又為住著近依見

「舉聲稱說清淨者」者是有舉聲而說之一類沙門婆羅門彼等沙門婆羅門如何舉聲而說耶究竟淨者輪迴淨者不作見者常說者之彼等沙門婆羅門如何而舉聲說耶究竟淨者輪迴淨者不作見者常說者之此等沙門婆羅門由此輪迴而稱說說明言說有淨清淨徧淨解脫徧脫此是「舉聲稱說清淨者」〔之義〕

「對種種之有為不離可愛」〔之句中〕渴愛者是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對種種之有」者是對業有再有〔即〕於欲有對業有於欲有對再有於色有對業有於色有對再有於無色有對業有於無色有對再有是再三之有再三之趣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結生再三之對身體發生「不離可愛」者是不離渴愛不去渴愛不捨可愛不唾棄渴愛不脫渴愛不捨斷渴愛不捨遣渴愛此是「對種種之有不離渴愛」〔之義〕故世尊宣示

[P.316]或彼之可厭     近依於〔苦行〕
近依見聞覺     舉聲稱說淨
對種種之有     為不離渴愛

且有冀求者     有諸之熱望
又有徧計時     〔破損〕有駭怖
此無死生者     何佈何熱望

(九〇二)

「且有冀求者有諸之熱望」〔之句中〕異求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一~一二頁參照)貪欲不善根且有冀求者是且有冀求者欲求者且有樂者希望者熱望者此是「且有冀求者」「有諸之熱望」〔之句中〕熱望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貪欲不善根此「且有冀求者有諸之熱望」〔之義〕

「又有徧計時破損有駭怖」〔之句中〕徧計者是愛徧計見徧計之二徧計乃至(二五五頁參照)此是愛徧計乃至此是見徧計防事物將奪去而怖動奪去時亦怖動奪去後亦怖動防事物變易而怖動變易時亦怖動變易之後亦怖動悚怖震駭此是「又有徧計時破損有駭怖」〔之義〕

「此無死生者何佈何熱望」〔之句中〕「者」是阿羅漢漏盡者〔於彼〕之來去來無有生起發生破壞死亦無有不存[P.317]不存在不能得被捨斷被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此是「此無死生者

「彼何佈動何熱望」是彼何有貪染著而怖動何有瞋怒而怖動何有癡昏昧而怖動何有慢結縛而怖動何有見執取而怖動何有掉舉散亂而怖動何有疑不決定而怖動何有隨眠強力而怖動彼等諸行已捨斷諸行捨斷之故〔已無〕「為地獄有情」「畜生」「餓鬼」「人」「天」「有想者」「無想者」「非想非非想者」何有由趣而怖動悚怖可怖動悚怖震駭之彼無因無緣無原因此是「彼何怖動」〔之義〕「何熱望」者是熱望切望翹望何處此是「彼何怖動何熱望」〔之義〕故世尊宣示

旦有冀求者     有諸之熱望
又有徧計時     〔破損〕有駭怖
此無死生者     何布何熱望

或有之人人     所言第一法
彼言他之人     乃是卑劣者
彼等之一切     皆說〔自見〕善
彼等任何說     果是真理耶

(九〇三)

「或有之人人所言第一法」者是某沙門婆羅門如斯言「此是第一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也」而如斯語如斯話如斯說明如斯言所說之[P.318]行道此是「或有之人人所言第一法

「彼言他之人乃是卑劣者」他一類之沙門婆羅門如斯言彼法行道道「此是劣此是賤劣此是下劣此是卑賤此是劣小此是小」而如斯語如斯話如斯說明如斯言說此是「彼言他之人乃是卑劣者」〔之義〕

「彼等任何說果是真理耶」彼等沙門婆羅門之任何說果是真實耶如理耶如實耶事實耶事實耶不顛倒耶此是「彼等任何說果是真理耶」〔之義〕

「彼等之一切皆是〔自見〕善」此等沙門婆羅門說自己之一切主張是善說是賢說是賢固說是真理說是有因說是有相說是有理由說是有道理此是「彼等之一切皆說〔自見〕善」〔之義〕故彼化人言

或有之人人     所言第一法
彼言他之人     乃是卑劣者
彼等之一切     皆說〔自見〕善
彼等任何說     果是真理耶

一〇

言自己之法     〔主張〕是完全
而言他之法     〔完全〕是卑劣
如斯之〔言說〕     異執而諍論
各自之假俗     言之為真理

(九〇四)

「言自己之法〔主張〕是完全」某沙門婆羅門言自己之法行道道「此是完達完全高貴」而如斯語如斯話如斯說明如斯言說此是「言自己之法〔主張〕是完全」〔之義〕

[P.319]「而言他之法〔完全〕是卑劣」某沙門婆羅門如斯言他之法行道道「此是劣賤劣下劣卑賤劣小小」而如斯語如斯話如斯說明如斯言說此是「而言他之法〔完全〕是卑劣」〔之義〕

「如斯之〔言說〕異執而諍論」如斯取執取住著謂「汝不了知此法乃至(四五頁參照)若能者則顯論之」而諍論爭鬥為口論為異執為諍論為確執此是「如斯之〔言說〕異執而諍論」〔之義〕

「各自之假俗言之為真理」說「世間是常乃至(五〇頁參照)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實其他是虛妄」言各自之假俗言之為真理故世尊宣示

言自己之法     〔主張〕是完全
而言他之法     〔完全〕是卑劣
如斯之〔言說〕     異執而諍論
各自之假俗     言之為真理

一一

若被他輕賤     而為是卑劣
於此諸法中     無一可為勝
一般人且論     堅持自己〔道〕
言說他之法     乃是劣賤者

(九〇五)

所謂「若被他輕賤而為是卑劣」者若為他所輕賤為毀訾為叱責為誹謗是愚賤劣下劣卑賤劣小小者此「若被他輕賤而為是卑劣」〔之義〕

「於此諸法中無一可為勝」者於諸法中無一可為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者此「於此諸法中無一可為勝」〔之義〕

[P.320]「一般人言說他之法是劣賤」者甚多之人說甚多人之法「是劣賤劣下劣卑賤劣小小」而誹謗叱責甚多人又說一人之法「是劣賤劣下劣卑賤劣小小」而誹謗叱責一人又說甚多人之法「是劣劣賤下劣卑賤劣小小」而誹謗叱責此是「言說他之法乃是劣賤者」〔之義〕

「且論堅自〔道〕」〔之句中〕〔自己之〕法乃自己之道(自己之)見是自道〔自己之〕行道是自道(自己之)道是自道堅論自道堅固論堅強論確立論此是「且論堅自道」故世尊宣示

若被他輕賤     而為是卑劣
於此諸法中     無一可為勝
一般人且論     堅持自己〔道〕
言說他之法     乃是劣賤者

一二

而且如賞讚自道     若如是敬重自法
一切議論可如真     彼等各自皆清淨

(九〇六)

「而如是敬重自法」〔之句中〕敬重自法者云何以自己之師「此師是一切知者」而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敬重此是「敬重自法」以自己之法說自己之眾自己之見自己之行道自己之道「此道可令出脫」而恭敬尊重尊敬奉事[P.321]敬重此「敬重自法者」「而如是敬重自法」如是如理如實際如真不顛倒敬重自法此是「而如是敬重自法者」〔之義〕

「而且如是賞讚自道」〔之句中〕〔自己之〕法是自道〔自己之〕見是自道自己之行道是自道〔自己之〕道是自道以賞讚讚歎稱譽讚說自道此是「而且如是賞讚自道」〔之義〕

「一切議論可如真」者一切之議論是可如實如理事實如真不顛倒此是「一切議論可如真」〔之義〕

「彼等各自皆清淨」者於彼等沙門婆羅門各自有淨清淨徧淨解脫徧脫此是「彼等各自皆清淨」〔之義〕故世尊宣示

而且如實讚自道     若如是敬重自法
一切議論可如真     彼等各自皆清淨

一三

於婆羅門〔佛〕     無受於他導
在此諸法中     決定無執取
故彼是因緣     超越諸諍論
對於他之法     不見是最勝

(九〇七)

「於婆羅門〔佛〕無受於他導」(之句中)「無」者是否定婆羅門者是拒外七法故是婆羅門〔即拒外有身見拒外疑拒外戒禁取拒外貪拒外瞋拒外癡使拒外慢〕彼於拒外雜染之齎再有不安苦報齎於未來生死之諸惡不善法

世尊宣示「薩毘耶

斥一切諸惡     遠離諸塵垢
而自己住立     善心為等持
超越諸輪迴     一切〔有功德〕
無有依止者     此言婆羅門」

「於婆羅門無受於他導」者於婆羅門當無受他導〔即〕婆羅門「一切行是無常」[P.322]不由他導不由他達不以他為緣無他之繫縛而行〔自〕知不蒙昧有正知有念慮此是「於婆羅門無受於他導」〔之義〕婆羅門「一切行是苦乃至所有集法者皆此滅法」不由他導不由達不以他為緣無他之繫縛而行〔自〕知不蒙昧有正知有念慮此是「於婆羅門無受於他導」〔之義〕

「在此諸法中決定無執取」〔之句中〕於諸法中者是於六十二惡見中決定者是決定確定決擇簡擇考量度知辨知明暸〔執取〕者是制限取一分取勝妙取部分取合取綜合取「此是真實如實知理事實如真不顛倒」謂之執執取住著縛著無有信解不存在不能得拾斷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此是「在此諸法中決定無執取」〔之義〕

「故〔彼是因緣〕超越諸諍論」〔之句中〕「故」者是故是具理由其因其緣其因緣而超越正越離越見爭鬥見口論見異執見諍論見確執此是「故〔彼是因緣〕超越諸諍論」〔之義〕

「對於他之法不見是最勝」者是於念處以外正勤以外神足以外根以外力以外覺支以外八支聖道以外之他師法說行道不見不覩[P.323]不眺不省思不普觀為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此是「對於他之法不見是最勝」〔之義〕故世尊宣示

於婆羅門〔佛〕     無受於他導
在此諸法中     決定無執取
故〔彼是因緣〕     超越諸諍論
對於他之法     不見成最勝

一四

「我知與我見     唯此是如真」
或由人人見     理解為清淨
若由彼見者     自所見者何
由他越〔正見〕     〔彼等〕說是淨(九〇八)

「我知與我見唯此是如真」〔之句中〕我知者是以他心智而我知又以宿住隨念智而我知我見者以肉眼而我見又以天眼而我見「唯此是如真」者此是如實如理事實如真不顛倒此是「我知與見唯此是如真」〔之義〕

「或由人人見理解為清淨」某沙門婆羅門由彼之見「世間是常唯此是真實其他是虛妄」而理解是淨清淨徧淨解脫徧脫某沙門婆羅門由彼之見「世間是無常乃至(五〇頁參照)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實其他是虛妄」而理解是淨清淨徧淨解脫徧脫此是「或由人人見理解為清淨」〔之義〕

「若由彼見者自所見者何」〔之句中〕「見」者由他心智而見又由宿住隨念智而見又由肉眼而見又由天眼而見此是「若由彼見者」「由彼自所見者何[P.324]於彼由其見而云何耶有苦之徧知耶〔或否〕無集之捨斷無道之修習無果之作證無貪之正斷捨斷無瞋之正斷捨斷無癡之正斷捨斷無煩惱之正斷捨斷無輪迴輪轉之正斷捨斷此是「若由彼見者自所見者何」〔之義〕

「由他越〔正見〕〔彼等〕說是淨」者彼等外學乃越超越離越淨道清淨道徧淨道徧白道說語說明言說念處以外正勤以外神足以外根以外方以外覺支以外八支聖道以外之淨清淨徧淨解脫徧脫如斯「越度而由他說淨」或又佛佛弟子辟支佛(緣覺)是超超越離越彼等外學之不淨道不清淨道不淨白道不徧白道而由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說語說明言說清淨徧淨解脫徧脫如斯是「由他越〔正見〕〔彼等〕說是淨」故世尊宣示

「我知與我見     唯此是如真」
或由人人見     理解為清淨
若由彼見者     自所見者何
由他越〔正見〕     〔彼等〕說是淨

一五

且有見之人     將以見名色
彼已見〔名色〕     將知〔常樂等〕
或多或者少     任之見〔名色〕
由此諸善巧者     〔由彼〕不說淨

(九〇五)

[P.325]「且有見之人將以見名色」〔之句中〕且有見之人是以他心智之有見者又以宿住隨念智有見者又以肉眼有見者又以天眼有見者以「名色」是常是樂是我「見」彼等應未見諸法之集滅沒樂味過患出離此是「且有見之人將以見名色」〔之義〕

「彼已見名色將知〔常樂等〕」〔之句中〕已見者是以他心智已見又以宿住隨念智已見又以肉眼已見又以天眼已見見已而知名色是常是樂是我彼等應不知諸法之集滅沒樂味過患此是「彼已見〔名色〕將知〔常樂等〕」〔之義〕

「或多或者少任之見」者雖見多之名色又少之〔名色〕是常是樂是我此是「或多或者少任見」〔之義〕

「由此諸善巧者不說淨」〔之句中〕諸善巧者是蘊善巧者界善巧者處善巧者緣起善巧者念處善巧者正勤善巧者神足善巧者根善巧者力善巧者覺支善巧者道善巧者果善巧者涅槃善巧者彼等諸善巧者以他心智宿住隨念智肉眼又天眼而見名色「不說」不語不話不說明不言說「淨」清淨徧淨解脫徧脫此是「由此諸善巧者不說淨」〔之義〕故世尊宣示

且有見之人     將以見名色
彼已見〔名色〕     將知〔常樂等〕
或多或者少     任之見〔名色〕
由此諸善巧     〔由彼〕不說淨

[P.326]一六

執著之論者     調伏為不易
彼等且重視     徧計〔之執〕見
依止彼師等     其處而說淨
彼之淨說者     其處見如真

(九一〇)

「執著之論者不易為調伏」〔之句中〕「世間是常唯此是真實其他為虛妄」是執著論者「世間是無常乃至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實其他為虛妄」是執著論者「調伏不易」者執著論者是難調伏難教化難省思難令觀知難令信樂此是「執著之論者調伏為不易」〔之義〕

「且重視徧計見」者重視前置而行為幢幡見為旗幟見以見為主從見而行徧計行作設立見此是「且重視徧計見」〔之義〕

「依止彼師等其處而說淨」〔之句中〕「依止彼」者是依止彼之師法說行道止著繫著近著縛著信解此是「依止彼」「其處」者是於自己之見中於自己之忍中於自己之意欲中於自己之主張中「說淨」者是以自己之主張說淨說淨妙說賢說堅固說真理說有固說有相說有理由說有道理此是「依止彼於其處而說淨」〔之義〕

[P.327]「彼之淨說者其處見如真」〔之句中〕「淨說者」者是淨說者清淨說者徧淨說者淨白說者徧白說者或又是淨見者清淨見者徧淨見者淨白見者徧白見者此是「淨說者」「其處」者是於自己之見中於自己之忍中於自己之意欲中於自己之主張中也「彼於其處見如真」者是見通達如實如理事實如真不顛倒也此是「彼之淨說者其處見如真」〔之義〕故世尊宣示

執著之論者     調伏為不易
彼等且重視     徧計〔之執〕見
依止彼師等     其處而說淨
彼之淨說者     其處見如真

十七

婆羅門(佛)正察     不至妄分別
不赴〔諸惡〕見     以智不親〔見〕
彼知〔諸惡〕見     之假俗凡俗
他人人捨置     取著〔之諸〕見

(九一一)

「婆羅門正察不至分別」〔之句中〕「不」者是否定婆羅門者是拒外之七法故乃為婆羅門乃至(九〇頁參照)無依止者言此是婆羅門分別者是愛分別見分別之二分別乃至(二五五頁參照)此是愛分別乃至此是見分別正察者是智也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〇七頁參照)不癡擇法正見「婆羅門正察不至分別」者是婆羅門正察為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即〕「一切行是無常」「一切行是苦」乃至(二二頁參照)「所有之集法此皆是滅法」而正察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愛分別又[P.328]不至於見分別不接近不執不執取不住著此是「婆羅門正察不至分別」〔之義〕

「不赴於見又不親智」者彼捨斷六十二惡見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燒之彼不由見而行不被導不被運不被帶去又不解不見做堅實之惡見此是「不赴見」〔之義〕「又不親智」者是不依八等至智又五神通智又邪智不與愛之親縛見之親縛不令生不令發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不赴見又不親智」〔之義〕

「彼知諸假俗凡俗」〔之句中〕「知」者是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即〕「一切行是無常」「一切行是苦」乃至「所有集之法此皆是滅法」而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彼知也」假俗者是六十二惡見凡俗者是凡夫所生之彼假俗亦是凡俗又一般人人所生之彼假俗亦是凡俗此是「彼知諸假俗凡俗」〔之義〕

「他人人捨置取著〔之諸〕見」者他之人人由愛見而執執取住著〔見〕阿羅漢捨置不執不執取不住著此是「他人人捨置取著〔之諸〕見」〔之義〕故世尊宣示

婆羅門(佛)正察     不至妄分別
不赴〔諸惡〕見     以智不親〔見〕
彼知諸〔惡見〕     之假俗凡俗
他人人捨置     取著〔之諸〕見

[P.329]一八

茲牟尼所遣     世間諸繫縛
已生諸諍論     於〔此〕不加入
彼〔已於靜〕寂     無關諸不寂
他人之取著而     〔自〕不取著

(九一二)

「茲牟尼所遣世間諸繫縛」〔之句中〕「繫縛」者是貪欲身繫瞋恚身繫戒禁取身繫真實住著身繫之四繫縛對自己之見貪是貪欲身繫對他語瞋害不喜歡是瞋恚身繫取著自己之戒又務取著戒與務是戒禁取身繫自己之見此是真實之住著是真實住著身繫「遣」者是遣棄遣〔四〕繫縛或又被繫被繫縛被縛被結縛縛著懸著礙著是遣振落〔四〕繫縛譬如著軛之駕車荷車戰車以離軛破棄如斯是遣棄遣四繫縛又被繫被繫縛被縛被結縛縛著懸著礙著是遣振落〔四〕繫縛「牟尼」者是智云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〇六~一〇七頁以下參照)超越著與網此是牟尼「茲」者是於此之見〔於此之忍於此之意欲於此之主張於此之法於此之律於此之法於此之宣說於此之梵行於此之師教於此之身體〕於此人界此是「茲牟尼所遣世間諸繫縛」〔之義〕

所謂「已生諸諍論於〔此〕不加入」者雖於生發生生起於現前諸諍論之中雖至欲趣人人之中雖至於瞋趣人人之中雖至癡趣人人之中雖至怖[P.330]畏趣人人之中雖不至欲趣不至瞋趣不至癡趣不至怖畏趣不至由貪不至瞋不至癡不至慢不至見不至掉舉不至疑不至隨眠不行不和合之諸法不被導不被運無被帶去此是「已生諸諍論於〔此〕不加入」〔之義〕

「彼寂無關諸不寂」〔之句中〕「寂」者貪之寂故是寂瞋之寂故是寂癡之寂故是寂乃至(七一頁參照)一切不善行之寂故寂止故寂靜故燒盡故消滅故離去故安息故是寂寂止寂滅消滅安息此是「寂」也「諸不寂」者是諸不寂不寂止不寂滅不消滅不安息此是寂而諸不寂「無關」者是阿羅漢已具備六分捨〔即〕以眼見色亦不喜不憂有捨有念有正知而住以耳聞聲亦乃至(前卷二八三頁以下參照)修習而待時者此是調御者此「彼寂無關諸不寂」〔之義〕

謂「其他人人之取著而不取著」他之人人由愛由見而執執取住著阿羅漢捨置不執不執取不住著此是「其他人人之居著而不取著」〔之義〕故世尊宣示

茲牟尼所遣     世間諸繫縛
已生諸諍論     於〔此〕不加入
彼〔已於靜〕寂     無關諸不寂
他人之取著     而〔自〕不取著

一九

捨以前諸漏     不作新〔諸漏〕
不至〔一切〕欲     不為執論者
彼之諸賢者     解脫諸惡見
不著於世間     自無可呵責

(九一三)

[P.331]「捨以前諸漏不作新〔諸漏〕」〔之句中〕以前之諸漏是過去之色行識於過去之諸行可生起諸煩惱捨之棄之徧棄捨斷除去滅除使此等諸煩惱滅無此是「捨以前之諸漏」「不作新〔諸漏〕」〔之句中〕「新」者是現在之色於現在之諸行不作欲不作愛不作貪不生不使發生不起不使生起此是「捨以前諸漏不作新〔諸漏〕」〔之義〕

「不至〔一切〕欲不為執論者」〔之句中〕不至欲者是不至於欲趣不至於瞋趣不至於癡趣不至於怖畏趣由貪而不行由瞋而不行由癡而不行由慢而不行由見而不行由掉舉而不行由疑而不行由隨[A1]眠而不行由不和合之諸法而不行不被導不被運不被帶去此「不至〔一切〕欲」〔之義〕又「不為執者論者」〔之句中〕「世間是常唯此是真實其他是虛妄」而為執著論者「世間是無常唯此是真實其他是虛妄乃至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實其他是虛妄而為執著論者此是「不至〔一切〕欲不為執者論者」〔之義〕

「彼之賢者解脫諸惡見」者彼捨斷正斷使寂滅安息不得使六十二惡見生起以智火燒之彼解脫離縛諸惡見不以限定之心而住賢者者乃是賢者學者具慧者覺慧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此「彼之賢者解脫諸惡見

[P.332]「不著於世間自無可呵責」〔之句中〕「著」者是愛著見著之二著乃至(二五五頁參照)此是愛著乃至此是見著彼捨斷愛著捨遣見著捨斷愛著捨遣見著故不染著而不著於惡趣世間不著於人世間不著於天世間不著於蘊世間不著於界世間不著於處世間不附著不染著不著不附著不染著出離遣棄離脫離縛不以限定之心而住此是「不著於世間」〔之義〕「自無可呵責」由作與不作之二理由呵責自己

作與不作之故呵責自己者云何「我身作惡行我身不作善行」而呵責自己「我作語惡行我不作語善行」而呵責自己「我作意惡行我不作意善行」而呵責自己「我作殺生〔我不作離殺生偷盜邪欲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我作邪見我不作離邪見」而呵責自己如斯「作與不作」故呵責自己又言「我不圓滿諸戒」而呵責自己「我不護諸根門」而呵責自己「我不知食之量」而呵責自己「我不勵行警寤」而呵責自己「我不具備念正知」而呵責自己「我不修習四念處」而呵責自己「我不修習四正勤」而呵責自己「我不修習四神足」而呵責自己「我不修習五根」而呵責自己「我不修習五力」而呵責自己「我不修習七覺支」而呵責自己「我不修習八支聖道」而呵責自己「我不徧知苦」而呵責自己「我不捨斷集」而呵責自己「我不修習道」而呵責自己「我不作證滅」而呵責自己如斯「作不作故而呵責自己」不自呵者如斯不應行自呵業令不生[P.333]令不發生不起令不生起此是「不著於世間自無可呵責」〔之義〕故世尊宣示

捨以前諸漏     不作新〔諸漏〕
不至〔一切〕欲     不為執論者
彼之諸賢者     解脫諸惡見
不著於世間     自無可呵責

二〇

彼所有一切     之見聞覺〔等〕
於一切諸法     能破〔煩惱〕軍
彼之〔智〕牟尼     解脫卸重擔
無分別愛染     亦無有冀求

(九一四)

如斯世尊宣示

「彼所有一切之見聞覺於一切諸法破軍」〔之句中〕軍者是魔軍即身惡行是魔軍語惡行是魔軍意惡行是魔軍忿強情激情過慢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是魔軍即世尊如是說

[6]欲是汝之第一軍     第二〔之軍〕言不樂
汝第三〔之軍〕是飢渴     第四〔之軍〕言可愛
惛沈隨眠第五〔軍〕     第六〔之軍〕言怖畏
汝之第七〔軍〕是疑     覆與強情第八〔軍〕
[P.334]利得名譽與恭敬     獲得名聲以邪〔行〕
又對自己行賞揚     貶下他人障解脫
汝之黑〔魔〕軍勢     無有勇者不勝彼
勇者戰勝已得樂

由四〔沙門〕道打勝勝一切魔軍一切之敵對煩惱破〔此〕摧毀摧破使之潰走故言彼〔佛〕是破魔軍者彼於見破軍於聞於覺於識破軍此是「彼之一切見於一切諸法破〔煩惱〕軍」〔之義〕

「彼之牟尼卸重擔而解脫」〔之句中〕重擔者是蘊重擔煩惱重擔行重擔之三重擔

(一)蘊重擔者云何由結生色識是此蘊重擔

(二)煩惱重擔者云何乃至(一〇五頁參照)一切不善行是此煩惱重擔

(三)行重擔者云何福行非福行不動行是此行重擔

捨斷根絕蘊重擔煩惱重擔行重擔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故彼是卸重擔落重擔取除重擔取去重擔放下重擔輕安重擔

「牟尼」者是以智云牟那即是所有慧知解思擇簡擇擇法觀察思察省察賢明善巧巧妙辨別思念普觀廣〔慧〕導者觀(毘鉢舍耶)正知慧根慧力慧劍慧殿慧明慧光慧燈慧寶不癡[P.335]擇法正見也具備彼其智達牟那者是牟尼也

有(一)身牟尼(二)語牟尼(三)意牟尼之三牟尼(一)身牟尼者云何捨斷三種身惡行是身牟尼三種身善行是身牟尼以身為所緣智是身牟尼身之徧知是身牟尼伴隨徧知道是身牟尼對身捨斷欲貪是身牟尼身行之滅第四禪定是身牟尼此是身牟尼

(二)語牟尼者云何捨斷四種語惡行是語牟尼四種之語善行是語牟尼以語為所緣智是語牟尼語之徧知是語牟尼伴隨徧知道是語牟尼對語捨斷欲貪是語牟尼語行之是滅第二禪定是語牟尼此是語牟尼

(三)意牟尼者云何捨斷三種意惡行是意牟尼三種之意善行是意牟尼以心為所緣智是意牟尼心之徧知是意牟尼伴隨徧知道是意牟尼對心捨斷欲貪是意牟尼心行滅之是想受滅定是意牟尼此是意牟尼

[7]無漏身牟那     語與意牟尼
一切捨斷者     具足此牟尼
[8]無漏身牟耶     語與意牟尼
惡之洗除者     具足此牟尼

[P.336]具備此三牟尼法者有(一)在家牟尼(二)非家牟尼(三)有學牟尼(四)無學牟尼(五)辟支牟尼(六)牟尼牟尼之六牟尼(一)在家牟尼者云何為在家者而見(涅槃)句識教之人人此是在家牟尼(二)非家牟尼者云何為出家者而見涅槃句識教之人人此是非家牟尼(三)七有學是有學牟尼(四)阿羅漢是無學牟尼(五)辟支佛是辟支牟尼(六)如來阿羅漢等正學者是牟尼牟尼

[9]愚昧無明智者     由寂默而非牟尼
如但用秤為〔取捨〕     迴避諸惡取勝業
賢者如此是牟尼     由此彼等成牟尼
測內外兩世間者     〔由此〕稱彼為牟尼
於內外一切世間[10]     應知善與不善法
值受天人之供養     超越著網是牟尼

「解脫」者是牟尼之心乃由貪脫解脫善解脫〔牟尼之〕心由瞋〔牟尼之〕心由癡而脫解脫善解脫乃至(一〇五頁參照)〔牟尼之〕心由一切不善行而脫解脫善解脫此是「彼牟尼卸重擔而解脫」〔之義〕

「無分別無愛染亦無冀求」如斯世尊(已宣)〔之句中〕分別者是愛分別見分別之二分別乃至(二五五頁參照)此是愛分別乃至此是見分別彼捨斷愛分別捨遣見分別捨斷愛分別捨遣見分別故愛分別見分別亦不[P.337]分別不生不令發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無分別」〔之義〕無愛染者是一切之愚凡夫是染貪善凡夫並七有學為得未得為到達未到達為作證未作證由諸煩惱遠離去阿羅漢〔由諸煩惱〕已遠離去出離棄遣解脫離縛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無分別無愛染」〔之義〕「無有冀求」〔之句中〕冀求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八頁參照)貪欲不善根捨斷此之冀求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燒所者言「無有冀求者」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又貪之破壞者故是世尊瞋之破壞者故是世尊癡之破壞者故是世尊見之破壞者故是世尊棘之破壞者故是世尊煩惱之破壞者故是世尊頒頒布法寶者故是世尊諸有之終熄者故是世尊修習身條習成條習心修習慧故是如來或世尊在阿練若〔林野〕森林之邊鄙無(人)聲無(騷)音無人人之光景隱人而住於禪思而用適當之臥座所故是世尊又世尊是用義味法味解脫味增上味增上心增上慧故是世尊又世尊用四禪四無量四無色定故是世尊又世尊用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故是世尊又世尊用十想[P.338]修習十徧定安般念定不淨定故是世尊又世尊用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故是世尊又世尊用十如來力四無畏四無礙解六神通[11]六佛法故是世尊世尊之此名非由母所作非由父所作非由兄弟所作非由姊妹所作非由朋友同僚所作非由親戚緣者所作非由沙門婆羅門所作非由天神所作云此世尊之〔名〕是諸佛世尊於菩提樹下解脫之後與一切知智之獲得作證共同施設者此「無分別無愛染無有異求如斯是世尊〔宣示〕」〔之義〕故世尊宣示

彼所有一切     之見聞覺〔等〕
於一切諸法     能破〔煩惱〕軍
彼之〔智〕牟尼     解脫卸重擔
無分別愛染     亦無有冀求
如斯世尊〔宣示〕

第十三 大集積經釋畢


校注

[0074001] 以下之文由 M. II, 24 之引用 MNd. 89; 中阿含一七九經(大正一七二〇b)參照 [0074002] 文茶子(Mnṇḍikāputto)引用之原文有 Maṇḍikaputto [0075003] 有關以下大義釋一一〇六頁及其註參照 [0079004] 在底本此之前面雖有 asuddhin ti 之句今從暹羅本從略 [0079005] 應住(Vihareyya)在底本雖有 Vicareyya今從異本在底本有 Vicarati 在由異本屢屢塲合譯為 Viharati 一一皆未註記 [0105006] 以下之四偈由 Sn. 436-439 之引用MNd, 96; Mahāvastu II, 240; Lalitavistara 262方廣大莊嚴經卷七(大正三五八二c)佛本行集經卷二五(大正三七六九c)大智廣論卷五卷一五(大正二五九九b一六九a)等參照 [0107007] 本偈 It. P. 55MNd. 58 參照 [0107008] 本偈由 It. P. 56 之引用MNd. 58 參照 [0108009] 次之二偈由 Dhp. 268-269 之引用MNd 58法句經卷下(大正四五六九a)法句譬喻經卷三(大正四五九七c)參照 [0108010] 本偈由 Sn. 527 之引用MNd. 58; Mahavastu III 399佛本行集經卷三九(大正三八三四b)參照 [0110011] 有關六佛法在於大義釋一一七一頁同語之註參照
[A1] 眠【CB】眼【南傳】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