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61]第八 波須羅經之義釋
一
(八二四)
「有淨只此處,彼等如是說」者,〔彼等〕言、語、話、說明、言說此是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即〕以「世間是常,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妄」。〔彼等於此〕言、語、話、說明、言說是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以此「世間是無常」;「世間是有邊」,「世間是無邊」;「命與身是同一」,「命與身相異」;「如來死後存在」,「如來死後不存在」,「如來死後存在且不存在」,「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妄」。〔彼等於此〕言、語、話、說明、言說是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此是「有淨唯此處,彼等如是說」〔之義〕。
「於諸他之法,言無有清淨」者,是除自己之師、法說、眾、見、行道、道外而棄、投棄、棄捨一切之他說,「彼師非一切知者,法非善說,眾非善行道,見非賢善,[P.162]道非善設施,道非出〔三界〕。於此處無有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也。於此處無有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之事。〔彼之教〕是劣、賤劣、下劣、卑賤、劣小,小」,乃斯言,斯語,斯話,斯說明,斯言說。此是「於諸他之法,言無有清淨」〔之義〕。
所謂「依彼於其處,還是說清淨」〔之句中〕,「依彼」者,是彼之師、法說、眾、見、行道、道而依止、繫著、近著、縛著、信解。「於其處」者,是於己見、己忍、己意欲、欲己意見。還是說清淨者,是以己意見說淨,說淨妙,說賢,說堅固[1],說真理[2],說有因,說有相,說有道理,說確立。此是「依彼於其處,還是說清淨」〔之義〕。
「廣自之真理」者,乃一般沙門婆羅門,「廣各自之真理,住於之住著」而住立、繫著、近著、縛著、信解。〔即〕住著住立、繫著、近著、縛著、信解「世間常,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妄」。住著住立、繫著、近著、縛著、信解「世間是無常……乃至……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妄」。此「廣自之真理,住於之住著」〔之義〕。故世尊宣示:
[P.163]二
(八二五)
「彼等欲論議,入於大眾中」〔之句中〕,「彼等欲論議」者,乃彼等欲論、望論、意圖論、重視論、徧求論也。入於大眾中者,是入於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之中,潛入、沈入、沒入也。此是「彼等欲論議,入於大眾中」〔之義〕。
「互相為敵對,見他做愚者」〔之句中〕,敵對者,是二人之人,二人之鬥爭者,二人之口論者,二人之議論者,二人之異論者,二人之諍論者,二人之論議者,二人之談論者而成〔相對〕。彼等「互相見他為愚者」,是見為劣者、賤劣者、下劣者、卑賤者、劣小者、小者而觀、見、眺、省思、普觀。此是互相為敵對,見他為愚者〔之義〕。
「依止他自師,彼等為論議」者,乃對他師、法說、眾、見、行道、道為「依止」、依著、繫著、近著、縛著、信解〔彼等〕人人——以云議論而鬥爭、口論、異執、異論、確執。或又議論者,是無用之論——「為議論」是行鬥爭、口論、異執、異論、確執、而語、說、言說〔議論〕也。此是「依止他(自師),彼等為議論」〔之義〕。
「將賞讚自說,欲說〔己〕為善」〔之句中〕,「將賞讚」者,是欲賞讚、望賞讚、意圖賞讚、念慮賞讚、徧求賞讚也。「說〔己〕為善」者,是說己之意見是善,說是[P.164]賢,說是堅固[3],說是真理[4],說是有因,說是有相,說有道理,說已住確立。此是「將賞讚自說,欲說〔己〕為善」〔之義〕。故世尊宣示:
三
(八二六)
「會眾之中行論者」,乃是在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之中行自己之論,以論加行、熱心、專心、努力者。此是「會眾之中行論者」。
「懸念欲將被賞讚」〔之句中〕,「欲將被賞讚」者,是樂、冀求、希望、熱望賞讚、讚嘆、稱譽,令名。「懸念」者,是行議論之前危惧。懸念,「我對〔議論〕為勝耶?我為敗耶」?「云何我將為論破」,「云何我將為救論(反駁)」,「云何我將為別論」,「云何我將為差別論」,「云何我將為隱閉論」,「云何我將為開顯論」,「云何我將為斷略論」,「云何我將為綜合論」,如是於議論之前而危惧、懸念也。此是「懸念欲將被賞讚」〔之義〕。
[P.165]「而今敗北自悄心」〔之句中「敗北」〕者,是審判者試問者[5]之會眾,宣示〔彼〕敗北。〔即〕「汝之所說是離義」,宣示義而敗北。「(汝)之所說是離文」,宣示為文而敗北。「汝之所說是離義與文,宣示為文義而敗北」。「汝〔之義〕不合理」,「汝之文不巧妙」,「汝〔之義〕與文不合理不巧妙」,「汝之論破不十分」,「汝之救論〔反駁〕不完全」,「汝之別論不十分」,「汝之差別論不完全」,「汝之隱閉論不十分」,「汝之開顯論不完全」,「汝之斷略論不十分」,「汝之綜合論不完全是被拙語、拙話、拙談、拙言、拙說」而宣示敗北。「而今敗北自悄心」者,是被宣示敗北而「悄心」、惱心、受打擊、痛心,憂心也。此是「而今敗北自悄心」〔之義〕。
「怒被毀訾探缺點」〔之句中〕,「被毀訾」者,是被毀訾、叱責、貶解、惡評。「怒」者,是表現怒、瞋恚、反抗、怒、瞋、不喜歡。此是「彼被毀訾而怒」〔之義〕。「探缺點〔者〕」,是探〔他人〕之缺點探瑕,探瑾瑕,探過失,探失敗〔者〕也。此是「怒被毀訾探缺點」〔之義〕。故世尊宣示:
[P.166]四
(八二七)
「言彼論已毀失」者,〔審判者〕對彼論如是言、如是語、如是話、如是說明、如是言說:「劣、賤劣、毀失、毀敗、不成完全」。此是「言彼論已毀失」〔之義〕。
「諸審判者言已敗北」者,是言諸審判者,試問者之會眾宣示〔彼〕敗北。〔即〕「〔汝之〕所說是離義」為義而宣示敗北,「〔汝之〕所說是離文」,為文而宣示敗北,「〔汝之〕所說是離義與文」為義與文而宣示敗北。「汝〔之義〕不合於理」,「汝之文不巧妙」,「汝〔之義〕與文不合理不巧妙」,「汝之論破不十分」,「汝之救論不完全」,「汝之別論不十分」,「汝之差別論不完全」,「汝之隱閉論不十分」,「汝之開顯論不完全」,「汝之斷略論不十分」,「汝之綜合論不完全,拙語、拙話、拙談、拙言、拙說」宣示敗北。此是〔言〕「諸審判者言已敗北」〔之義〕。
「劣論者悲泣而愁」〔之句中〕,悲泣者,如「我顧念他事,考慮他事,憶持他事,省察他事。〔今我豫想全然相反〕。彼敵者同黨多,徒眾多,眷屬多。然我此徒眾不和而不和合,依和合而此議論亦有〔之勝算〕。我再為敗」,如是言而所有泣言、涕泣、號泣、哭泣、慟哭。此是「悲泣」也。愁者,愁「彼有勝我有敗」,是愁「彼有利得我有不利得」,是愁「彼有名聲我有不名聲」,是愁「彼有賞讚我有毀訾」,是「彼有樂我有苦」,是愁、疲、悲泣、捶胸而泣、陷於蒙昧「彼被恭敬,被尊重,得衣服、食[P.167]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我不被恭敬,不被尊重,不被尊敬,不被奉事,不被敬重,不得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此是「悲泣而愁」〔之義〕。劣論者,是劣論者、賤劣論者、毀失論者、毀敗論者,而非完全論者。此是「劣論者悲泣而愁」〔之義〕。
「悲嘆彼乃凌駕我」〔之句中〕,「彼凌駕我」者,如說:「彼由議論而凌我、凌駕我、為越、超越、離越」,〔此是〕「彼凌我」〔之義〕。或又如說:「〔彼〕由議論戰勝我、超越我、奪去〔我〕、以粉碎而行、住、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此是「彼凌我」〔之義〕。「悲嘆」者,是泣言、涕泣、號泣、哭泣、慟哭也。此是「悲嘆彼乃凌駕我」〔之義〕。故世尊宣示:
五
(八二八)
「此等之諍論,諸沙門間生」〔之句中〕,「沙門」者,此〔佛教〕以外之所有行諸普行(遊行),可為普行者者也。「此等」見之鬥爭、見之口論、見之異執、見之「諍論」、見之確執已於「諸沙門間生」、發生、起、生起、現前。此是「此等之諍論,諸沙門間生」〔之義〕。
「此等之人人,得意與失意」者,乃〔起諍論之彼等〕有勝與敗,有利得與不利得,有名聲與不名聲,有賞讚與毀訾,有昔與樂,有喜與憂,有好與不好,有親暱[P.168]與瞋恨,「有得意與失意」,有順境與逆境。由勝而心得意,由敗而心失意也。由利得而心得意,由不利得而心失意。由名聲而心得意,由不名聲而心失意。由賞讚而心得意,由毀訾而心失意。由樂而心得意,由苦而心失意。由喜而心得意,由憂而心失意。由上昇而心得意,由下降而心失意。此是「此等之人人,得意與失意」〔之義〕。
「如見此論議,沙門應遠離」〔之句中〕,「見此」者,乃於見之鬥爭、見之口論、見之異執、見之諍論、見之確執而見、觀、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之過患。見此之論議,沙門應遠離者——云以論議鬥爭、口論、異執、諍論、確執。或又論議者,是無用之論也——不可行論議,不可行鬥爭,不可行口論,不可行異執,不可行諍論,不可行確執。應捨棄鬥爭、口論、異執、諍論、確執,應除去、應滅除、應令之滅無。由鬥爭、口論、異執、諍論、確執而遠離、離、離去、出離、捨離、離脫、應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如見此論議,沙門應遠離」〔之義〕。
「賞讚之利得,他之利不生」者,是由賞讚之利得他之利,〔即〕自利、他利、俱利、又現世之利、來世之利,又明白之利、甚深之利、隱蔽之利,又未了之利,已[P.169]了之利,又無罪之利,無煩惱之利、淨白之利、第一義之利無有是事,不存、不存在、不得。此是「賞讚之利得,他之利不生」〔之義〕。故世尊宣示:
六
(八二九)
或又「就彼被賞讚」〔之句中〕,「就彼」者,是就自己之見,自己之忍,自己之意欲,自己之主張,被賞讚,被讚歎,被稱譽。此是或又「就彼被賞讚」〔之義〕。
「在會眾中彼此為述論」者,是於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之中「說述」自己之論,說述持論,堅決主張、強調、說明、解明、言說、把持。此是「在會眾之中彼此為述論」〔之義〕。
「彼為彼之得,笑喜而高貢」者,是「彼為彼之得」,為〔議論之〕勝利,思惟滿足、笑、笑喜、悅意、完全。或又現齒而笑。此是彼之笑喜也。「為彼而高貢」者,彼為此,〔即為議論之〕勝利而高貢,為高舉,為幢幡(高揚),為傲慢,為心之旗[P.170]幟。此是「彼為彼之得,笑喜而高貢」〔之義〕。
「如意期待利」者,是得達、到達、有、獲得「得彼之勝利」。「如意期待」者,如意〔期待〕者,於意如令期待,於心如令期待,如令思惟,如令識知。此是「如意期待利」〔之義〕。故世尊宣示:
七
(八三〇)
「成為高貢者,此為彼害地」者,是「高貢」、高舉、幢幡、傲慢、為心之「旗幟者」,此是「彼之害地」、惱害地、惱苦地、打擊地、災禍地、災患地。此是「成為高貢者,此為彼害地」〔之義〕。
「而彼為笑喜,慢過慢之言」者,是彼人為慢言,為過慢之言。此是「而彼為笑喜,慢、過慢之言」〔之義〕。
[P.171]「見此之過患,不可為諍論」者,是於見之鬥爭、見之口論、見之異執、見之諍論、見之確執,以見此之過患,觀、考量、度知、辨知、而明暸也。此是見此〔過患〕〔之義〕。「不可為諍論」者,乃不可鬥爭,不可口論,不可異執,不可諍論,不可確執。以捨棄鬥爭、口論、異執、諍論、確執,乃除去、滅除、應令之滅無。應由鬥爭、口論、異執、諍論、確執遠離、離、離去、離脫、離縛、應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見此之過患,不可為諍論」〔之義〕。
「依此為有淨,諸善巧不說」〔之句中〕,諸善巧者,是所有蘊善巧者、界善巧者、處善巧者、緣善巧者、念處善巧者、正勤善巧者、神足善巧者、根善覺者、力善巧者、覺支善巧者、道善巧者、果善巧者、涅槃善巧者也。彼等善巧者由見鬥爭、見口論、見異執、見諍論、見確執而不說,不語,不話,不說明,不言說有「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此是「依此為有淨,諸善巧不說」〔之義〕。故世尊宣示:
八
(八三一)
「譬如勇士食王祿」〔之句中〕,勇士者,乃勇士、英雄、戰士、無怖者、無懼者、無駭者、無敗走者。「食王之祿」者,是食王之硬食,食王之軟食,(由王祿)而養、[P.172]育、養育、令育成。此是「譬如勇士食王祿」〔之義〕。
「彼舉喚聲求敵士」者,是彼勇士呼叫,「舉喚聲求敵士」者,是求敵者、怨敵、剛敵,樂、冀求、希望、熱望、不斷行近。此是「彼舉喚聲求敵士」〔之義〕。
「勇士!至彼〔討論者〕之居所」者,是至彼惡見者居所、赴彼之所、行彼之所、行進於彼之所也。彼是汝之敵士、敵者、怨敵、剛敵。此是「勇士!至彼〔討論者敵士〕之居所」〔之義〕。
「在汝既無可戰者」者,是已無敵對、對抗、反擊、反對之諸煩惱,一切既於菩提樹下而〔令絕滅〕乃無是事、不存在、不能得、捨斷、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已以智火燒之。可戰者,是可戰爭,可鬥爭,可口論,可異執,可諍論,可確執者。此是「於汝既無可戰者」〔之義〕。故世尊宣示:
九
(八三二)
[P.173]「把取惡見為爭論」者,是取六十二惡見中任何之惡見,把取,取著,執受,住著。是汝不了知此之法與律,我了知此之法與律,何故汝不了知此之法與律耶?因汝是邪行道者,我是正行道者,我言有〔伴義〕,汝言不〔伴義〕,應言於前者而汝以言於後。應言於後者而汝以言於前。汝久習之(說)乃顛覆也。乃指摘汝說之〔過患〕。汝已被論破。令解脫行〔汝〕說〔之過患〕。或又若汝能顯論[6]而爭論,為鬥爭,為口論,為異執,為諍論,為確執〔之云義〕。此是「把取惡見為諍論」〔之義〕。
「人言只此為真理」者。如有〔人人〕言、語、話、說明、言說:「世間是常唯此是真理其他為虛妄」。如有〔人人〕言、語、話、說明、言說:「世間是無常……乃至(七七頁參照)……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成是真理其他為虛妄」。此是「人言唯此為真理」〔之義〕。
「汝言彼等雖論生,敵對之人不居此」者,汝對彼等惡見者,於論以論之,應於論破〔之時〕以論破之,應於救論〔之時〕以救論之,應於別論〔之時〕以別論之,應於差別論〔之時〕以差別論之,應於隱閉論〔之時〕以隱閉論之,應於開顯論〔之時〕以開顯論之,應於斷略論〔之時〕以斷略論之,應於綜合論〔之時〕以綜合論「言」之。彼等是汝之敵士、敵者、怨敵、剛敵。此是「汝言彼等」〔之義〕。雖論生,[P.174]敵對之人不居此,雖然論生、發生、起、生起,令現前,但〔與彼〕應為鬥爭、口論、異執、諍論、是確執之「敵對者」、對抗者、反擊者、反對者之人人不居,不在,不存在,不能得,〔彼等之煩惱〕被捨斷、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燒之。此是「汝言彼等雖論生,敵對之人不居此」〔之義〕。故世尊宣示:
一〇
(八三三)
「破軍惡見行人人」〔之句中〕,「軍」[7]者,是魔軍也。〔即〕身惡行是魔軍,語惡行是魔軍,意惡行是魔軍,貪是魔軍,瞋是魔軍,癡是魔軍。忿、恨、覆、惱、嫉、慳、諂、誑、強情、激情、慢、過慢、憍、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是魔軍。
即世尊斯宣示:
[P.175]依四聖道勝、打勝、破、毀壞、敗退一切之魔軍,一切之敵對煩惱。故諸阿羅漢、漏盡者云為〔行〕「破軍」之人人。「行」者是行、住、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也。此是「然破軍行人人」〔之義〕。
「彼與諸見無違背」者,是捨斷,正斷、寂滅、安息、不得令生起、以智火燒六十二惡見之人人,〔彼等之〕見不違背諸見,不衝突、不違害、不違反。此是「彼與諸見無違背」〔之義〕。
波須羅!「汝由彼等欲何得者」,敵士!敵者!怨敵!剛敵!汝由彼等阿羅漢、漏盡者欲何得耶?此是「波須羅!汝由彼等欲何得」〔之義〕。
「彼等最極無把取」者,是於「彼等」阿羅漢、漏盡者此是第一,是最高,是最勝,是最殊勝,是秀逸,是最上,是勝妙之無有執、執取、縛著、信解、不存在、不能得、捨斷、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燒之。此是「彼等最極無把取」〔之義〕。故世尊宣示:
一一
(八三四)
[P.176]「又汝〔來到〕因尋求」〔之句中〕,「又」者,是此句之接續、句之相合、句之圓滿、字之合體、文之接著、句之次第。「因尋求」者,「我於〔議論〕將勝,將敗?」「云何而我將作論破?」「云何而我將作救論?」「云何而我將作別論?」「云何而我將作差別論?」「云何而我將作隱閉論?」「云何而我將作開顯論?」「云何而我將作斷略論?」「云何而我將作綜合論?」而為思擇、尋求、思惟也。如是思擇、尋求、思惟汝來、近、到、與我共同相會。此是「又汝〔來到〕因尋求」〔之義〕。
「意諸惡見續思議」〔之句中〕,「意」者,是心、意、意所、心臟、淨白〔心〕、意、意處、意根、識、識蘊、隨順〔觸等法〕之意識界。以心「思議諸惡見」思考「世間是常」,「世間是無常」……乃至(七七頁參照)……「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此是「意諸惡見續思議」〔之義〕。
「與除遣者合步調,汝之行事為不能」〔之句中〕,慧云為除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五二頁以下參照)……是正見。由何云慧為除遣耶?由彼慧除遣身惡行、洗、洗掃、洗除……乃至(九三頁參照)……除遣一切不善行、洗之、洗掃、洗除……乃至(九四頁參照)……由正解脫而除遣邪解脫、洗、洗掃、被洗除。或又由八支聖道而除遣一切不善、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洗、洗掃、被洗除。世尊正具、達、正達、成、正成、具備此等之除遣[P.177]法。故世尊是除遣者。「與除遣者合步調,汝之行事為不能」者,乃敵士之普行者與佛世尊合步調共來而角逐,為議論,為談論,對議論者是不能成功。其因何耶?波須羅普行者是劣、賤劣、下劣、卑賤、劣小、小,而彼世尊是最高、最勝、最殊勝、透逸〔最上〕、勝妙。譬如兔與醉象合步調,不能共來為角逐。譬如老狐與百獸之王獅子合步調,不能共來為角逐。譬如吞母乳之幼犢牛與絕論之牡牛合步調,不能共來為角逐。譬如鴉與金翅鳥合步調,不能共來為角逐。譬如旃陀羅與轉輪王合步調,不能共來為角逐。譬如塵芥中之吸血鬼與天帝〔釋〕合步調,不能共來為角逐。如是,波須羅普行者與除遣者佛世尊合步調,不能共來為角逐。其何因耶?波須羅普行者是劣慧者、賤劣慧者、下劣慧者、卑賤慧者、劣小慧者、小慧者,而彼世尊是大慧者、博慧者、疾慧者、速慧者、利慧者、擇慧者、慧分別善巧者[9]、明了智者、證得無礙解者、得四無畏者、持十力者、人牡牛、人師子、人龍、人良馬、人軛獸、無邊智者、無邊威力者、無邊名聲者、富者、大財者、有財者、指導者、調伏者、[P.178]教導者、令知者[10]、令解者、令觀者、是令欣樂者[11]。彼世尊是未起之道令起者、未生之道令生者、未說之道之說者、知道者、解道者、達道者也。又現隨順道彼〔世尊〕之諸弟子於〔世尊之〕後以〔世尊為模範〕具備諸德而住。彼世尊是知應知者,見應見者,具眼者、具智者、具法者、梵者、告示者、告說者、義之將來者、不死(甘露)之施與者、法主、如來也。於彼世尊無有以慧不能知者、不能見者、不能解者、不能作證者、不能觸者也。通於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法由一切行相而現來於佛世尊之智門。所有應知,應知之物,〔彼〕無論自義、他義、自他之義、現世之義、來世之義、明白之義、甚深之義、秘密之義、隱蔽之義、未了之義、已了之義、無罪之義、無煩惱之義、淨白之義、第一義之義、其一切作用於佛智之中。一切之身業是隨佛世尊之智而起,一切之語業是隨〔佛〕智而起,一切之意業是隨佛智而起。對過去於佛世尊有無障害智,對未來於佛世尊有無障害智,對現在於佛世尊有無障害智也。
可知之範圍者皆是〔佛〕智,有佛智之範圍一切皆是可知的。佛智是限界可知,可知以限界佛智。超越可知無佛智之作用,超越佛智無可知之義。彼等〔智與可知〕[P.179]之法相互在同一限界。譬如正相合致之函蓋二者,函無餘於蓋,蓋無餘於函,相互在〔同一〕限界,如是於佛世尊之智與可知是相互在〔同一〕限界。可知之範圍皆是〔佛〕智,有佛智之範圍一切皆是可知。〔佛〕智是限界可知,可知的以限界佛智。超越可知無佛智之作用,超越佛智應無可知之事物。彼等〔智與可知〕之法相互在〔同一〕限界。
於一切諸法佛世尊智之作用。一切諸法是關係於佛世尊之〔意門〕轉〔心〕,關係於意欲(速行心),關係於作意,關係於心之生起。佛世尊智之作用是對於一切有情。世尊知一切有情意樂,知隨眠,知所作,知信解,了知小塵垢、大塵垢、利根、鈍根、善行相、惡行相、易教化、難教化、能、不能之有情。含天、魔、梵天之世界及含沙門、婆羅門、天、人之人人是於佛智中而活動。譬如無論如何之魚、龜乃至吞舟之大魚亦皆活動於大海之中,如是,含天、魔、梵天之世界及含沙門、婆羅門、天、人之人人是於佛智中而活動。譬如無論如何之鳥乃至金翅鳥亦皆活動於虛[P.180]空之方域,如是,舍利弗等有慧之人人亦均活動於佛智之方域。佛智徧滿天、人之慧而勝〔彼〕。又所有賢剎帝利、賢婆羅門、賢居士、賢沙門之聰敏而長於議論,有射穿毛髮之練達而能以慧解摧破他之諸惡,而此行之人人,頻行質問,近於如來,在質問秘密、隱蔽〔之義〕,彼等之質問依世尊解說解答。且〔其解答之〕理由、說示而至彼等歸投於世尊。如此世尊所謂由慧而極耀。此是「與除遣者合步調,汝之行事為不能」〔之義〕。故世尊宣示:
第八 波須羅經之義釋畢
校注
[0192001] 堅固(thīra)在底本雖有 dhīra,今從異本。 [0192002] 真理(ñāya)底本雖有 ñāṇa 從異本。 [0195003] 註一參照。 [0195004] 註二參照。 [0196005] 試問者(pāsanikā)在辭書無此字。由暹羅版本之註不作 pāsanikā 而為 pāsādanikā,對此雖註為 kāruṇikā(悲愍者)此恐應成為附會的說明。想 pāsanikā 是梵語之 prāsnikā(試問者、證人)同語。故今如斯解而譯出。 [0205006] 顯論(nibbcahehi)此語元來應成為 nibbcṭhehi 者事在於 S. III, 12; V, 419 等之同一文由為 nibbeṭhehi 之點而知。第二品之註九參照。尚此語之名詞 nibbedhiya = nibbeṭhana(開顯論)。本卷一九六頁等參照。 [0207007] 以下之說明既出本卷一一三頁以下。 [0207008] 以下之偈由 Sn. 436-439 之引用。本卷一一四頁參照。 [0210009] 以下二一二頁十一行至三頁幾乎亦如 PṭS. II, 194-196 可見。 [0210010] 令智者(Paññapetā)底本及暹羅本雖有 saññāpetā,今從異本及註書。尤其 saññāpetā 譯為令知者應無不可。 [0210011] 令欣樂者(pasādetā)底本及暹羅本雖有 pasāretā,今從異本及註書。【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45 冊 No. 22 大義釋(第1卷-第10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1-2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