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大義釋

[P.102]第五 第一八偈經之義釋

徧住〔自〕諸見第一     其人於世為最上
言此外者皆是劣     故無離越於諍論

(七九六)

「徧住〔自〕諸見第一」者有惡見一類之沙門婆羅門彼等以六十二惡見之任何惡見以「此是第一是最高是最勝是最殊勝是秀逸是最上是勝妙」而執執著執受執取住著住於各自之見而共住居住徧住譬如在家者住於家有罪者住於罪有煩惱者住於煩惱如是有惡見一類之沙門婆羅門彼等以六十二惡見之任何之惡見以「此是第一是最高是最勝是最殊勝是秀逸是最上是勝妙」而執執著執受執取住著住於各自之見而共住居住徧住此是「徧住〔各自〕諸見第一」〔之義〕

[P.103]「其人於世為最上」〔之句中〕「彼」者是其也「為最上」者乃為最上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也此師乃為一切知者以師為最上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此法是善說此眾是善行道此見是賢善此行道是善施設此道能令出〔三界〕者〔其等〕是最上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生起〔最上之思考〕「人」者是有情乃至(三頁參照)摩奴所生者「於世間」者是惡趣世間乃至(一〇頁參照)於處世間也此是「其人於世為最上」〔之義〕

「言此外者皆是劣」者是以棄投棄棄捨自己之師法說行道道以外他之一切教說〔即〕彼師非一切知者法不是善說眾不是善行道見非賢善行道乃非善施設道不出三界於此處無有淨清淨徧淨解脫徧脫者於其處不成淨不成清淨不成徧淨不脫不解脫不徧脫〔彼〕「是劣」是賤劣是下劣是卑賤是劣小是小而如是言如是語如是話如是說明如是言說此是「言此外者皆是劣」〔之義〕

「故無離越於諍論」者「故」者是於其理由其因其緣其因緣不離越不越度不超越見之鬥爭見之口論見之異執見之諍論見之確執此是「故無離越於諍論」〔之義〕故世尊宣示

徧住〔自〕諸見第一     其人於世為最上
言此外者皆是劣     故無離越於諍論

[P.104]

所有自己見聞戒     彼見功德務與覺
彼只執取於其處     見他一切為賤劣

(七九七)

「所有自己見聞戒彼見功德務與覺」〔之句中〕「所有自己」者是於所有之自己云惡見為自己於自己[1]之見(一)現世之功德(二)來世功德之二功德

(一)見於現世之功德者云何或有有見之師者乃有奉其見之諸弟子諸弟子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敬重有斯見之師由其因緣而〔由彼等信者等〕得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此是「見於現世之功德」

(二)見於來世之功德者云何「此之見確令〔人人〕至龍界金翅鳥界夜叉界阿修羅界犍闥婆界大王界帝釋界梵天界或天界此見確令〔人人〕至淨清淨徧淨解脫徧脫由此見而〔人人〕成淨清淨成徧淨解脫徧脫由此見而我淨清淨徧淨解脫徧脫」而期待未來之果此是「見於來世之功德」

於自己之見彼等見此等之二功德於見淨亦見二功德於聞淨亦見二功德於戒淨亦見二功德於務淨亦見二功德於覺淨亦見二功德〔即〕現世之功德與來世之功德

(一)於覺淨現世之功德者云何或如有有見之師有奉彼見之諸弟子乃至(前頁參照)此於覺淨現世之功德

[P.105](二)於覺淨來世之功德者云何此之見確令〔人人〕至龍界乃至(前頁參照)此於覺淨來世之功德於覺淨〔彼〕亦見省思普觀此等之二功德此是「所有自己見聞戒彼見功德務與覺」〔之義〕

「彼只執取於其處」〔之句中〕「彼只」者是彼惡見也「其處」者乃於己見己忍己意欲己意見「執取」者乃執執受執著執取住著「此是第一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也此是「彼只執取於其處」〔之義〕

「見他一切為賤劣」者乃見省思普觀「他之」師法說行道道是劣是賤劣是下劣是卑賤是劣小是小此「見他一切為賤劣」〔之義〕故世尊宣示

所有自己見聞戒     彼見功德務與覺
彼只執取於其處     見他一切為賤劣

所有依止者     見他成為劣
諸善巧者言     彼亦為有繫
見聞覺戒務     比丘不應著

(七九八)

「諸善巧者言彼亦為有繫」〔之句中〕「諸善巧者」乃所有蘊善巧者界善巧者處善巧者緣善巧者念處善巧者正勤善巧者神足善巧者根善巧者力善巧者覺支善巧者道善巧者果善巧者涅槃善巧者彼等諸善巧者如次言〔即〕如是言如是語如是話如是說明如是言說「此是繫此是懸此是縛[P.106]此是礙」此是「諸善巧者言彼亦為有繫」〔之義〕

「所有依止者見他成為劣」〔之句中〕「所有依止者」乃依止止著繫著近著縛著所有師法說行道道令信解者「見其他為劣」者乃見省思普觀他之師法說行道道是劣是賤劣是下劣是卑賤是劣小是小此是「所有依止者見他成為劣」〔之義〕

「故見聞覺戒務於比丘不應依著」「故」者是其理由其因其緣其因緣見〔即〕見淨聞〔即〕聞淨覺〔即〕覺淨戒〔即〕戒淨務〔即〕務淨不應依著不應執不應執取不應住著此是「見聞覺戒務於比丘不應依著」〔之義〕故世尊宣示

所有依止者     見他成為劣
諸善巧者言     彼亦為有繫
見聞覺戒務     比丘不應著

無論依智戒與務     於世不可〔起〕營見
不應見做自他等     成劣成勝不應思

(七九九)

「無論依智戒與務於世不可〔起〕營見」者乃無論依八等至之智依五神通[P.107]之智依邪智依戒依務依戒與務「不可營見」不可令生不可令發生不可起不可令生起「於世間」者乃於惡趣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此是「無論依智戒與務不可於世〔起〕營見」〔之義〕

「不應見做自他等」者是依於生家世麗容〔吠陀之〕誦學事業技術學術博識辯舌又於任何之根據不應見自己為「我是等」此是「不應見自做他等」〔之義〕

「成劣成勝不應思」依生乃至又任何之根據不應見自己「我是劣」依生乃至又任何之根據不應見做自己「我是勝」此是「成劣成勝不應思」〔之義〕故世尊宣示

無論依智戒與務     於世不可起營見
不應見做自他等     成劣成勝不應思

捨斷自己無取著     彼對智亦不依止
不至違和異諍中     何等〔惡〕見不到來

(八〇〇)

「捨斷自己無取著」〔之句中〕「捨斷自己」者乃捨斷自己之見捨斷自己者是捨斷自己之執捨斷自己者是捨斷〔惡〕見三執執取住著縛著所信解[P.108]捨斷除去滅除令滅無「捨斷自己無取著」者是由四取而不取著不執不執取不令住著此是「捨斷自己無取著」〔之義〕

「彼對智亦不依止」者乃無論對八等至之智對五神通之智對邪智不為愛依或見依不令生不令發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彼對智亦不依止」〔之義〕

「不至違和異諍中」者乃彼實是分裂者對立者生二派者種種見者種種忍者種種意欲者種種意見者種種見依止者趣於欲趣者趣於瞋趣者趣於癡趣者是趣於怖畏趣者中不趣於欲趣不趣於瞋趣不趣於癡趣不趣於怖畏趣由貪而不趣由瞋而不趣由癡而不趣由慢而不趣由見而不趣由悼舉而不趣由疑而不趣由隨眠而不趣行於違和諸法不被導帶去之事此「不至違和異諍中」〔之義〕

「何等〔惡〕見不到來」彼捨斷六十二惡見斷絕令寂滅令安息令不得生以智火燒之彼於何等之〔惡〕見亦不到來亦不還來此是「何等惡見不到來」〔之義〕故世尊宣示

捨斷自己無取著     彼對智亦不依止
不至違和異諍中     何等〔惡〕見不到來

[P.109]

茲對兩邊種種有     此界他界無願(渴愛)者
取著諸法且確知     彼無何等住著事

(八〇一)

「茲對兩邊種種有此界他界無願者」〔之句中〕「者」者是阿羅漢漏盡者「兩邊(極端)」者乃觸是一邊觸之集是第二邊過去是一邊未來是第二邊樂受是一邊苦受是第二邊名是一邊色是第二邊六內處是一邊六外處是第二邊有身是一邊有身之集是第二邊渴愛云為「願」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九頁以下參照)貪欲不善根「對種種有」者是對於種種有之業有再有〔即〕於欲有對業有於欲有對再有於色有對業有於色有對再有於無色有對業有於無色有對再有乃對再三之有再三之趣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結生再三之身體發生「此界」者是自己之身體他界者是他人之身體此界者自己之色他界者是他人之色此界者是六內處他界者是六外處此界者是人世間他界者是天世間此界者是欲界他界者是色界無色界此界者是欲界色界他界者是無色界也

[P.110]「茲對兩邊種種有此界他界無願者」者乃對兩邊對種種有對此界他界無有願事無存無能得被捨斷被斷絕寂滅安息不能生起以智火燒之者此是「茲對兩邊種種有此界他界無願者」〔之義〕

「彼無何等住著事」〔之句中〕住著者是愛住著與見住著之二住著乃至(五六頁參照)此是愛住者乃至(五六頁以下參照)此是見住著「彼」者是阿羅漢漏盡者「彼無何等住著事」者是無有不存不能得被捨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燒之此是「彼無何等住著事」〔之義〕

「取著諸法且確知」〔之句中〕「諸法」者是對六十二惡見「且確知」者是且確知簡擇思擇考量度知辨知明暸也〔取著〕者是制限取一分取勝妙取部分取合取綜合取〔彼〕者「此是真實是如理是如實是事實是如真是不顛倒」而無有取執取住著信解之事不存不能得被捨斷斷絕不得生起以智火燒之此是「取著諸法且確知」〔之義〕故世尊宣示

茲對兩邊種種有     此界他界無願者
取著諸法且確知     彼無何等住著事

於彼對茲見聞覺     徧計微想事尚無
彼婆羅門不見取     何須此世〔妄想〕分別

(八〇二)

「於彼對茲見聞覺徧計微想事尚無」〔之句中〕「於彼」是阿羅漢漏盡者「見」[P.111]〔即〕對見清淨聞〔即〕對聞清淨又「覺」〔即〕對覺清淨以想為先行以想為主〔見〕——依想異執依想而建立〔所營作計度〕所作為令所住立之見——〔於彼〕事無有不存在不能得捨斷斷絕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燒之此是「於彼對茲見聞覺徧計微想事尚無」〔之義〕

「彼婆羅門不取見」〔之句中〕婆羅門者乃拒外七法故為婆羅門乃至(一〇四頁參照)無依止者此言「婆羅門」「彼婆羅門不取見」者是不令取見不執不執取不住著是彼婆羅門此是「彼婆羅門不取見」〔之義〕

「何須此世妄分別」〔之句中〕「分別」者是愛分別與見分別之二分別乃至(五六頁參照)此是愛分別乃至(五六頁以下參照)此是見分別彼乃捨斷愛分別捨遣見分別捨斷愛分別捨遣見分別故何有「彼貪可染」而分別焉何有「瞋可怒」而分別焉何有「癡可昏昧」而分別焉何有「慢可結縛」而分別焉何有「見可執取」而分別焉何有「掉舉可散亂」而分別焉何有「疑可不決定」而分別焉又何有「隨眠可強力」而分別焉彼已捨斷彼等之諸行捨斷諸行之故何有依趣而分別彼焉〔即何有分別彼〕「地獄有情」「畜生」「餓鬼」「人」「天」[P.112]「有色者」「無色者」「有想者」「無想者」又「非想非非想者」焉無其因緣無其緣無其原因豈陷於分別焉「此世」者是惡趣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此是「何須此世妄分別」〔之義〕故世尊宣示

在彼對茲見聞覺     徧計微想尚無事
彼婆羅門不見取     何須此事妄分別

〔諸漏盡者於諸法〕     不與分別不重視
諸法〔六十二惡見〕     不被彼等所認受
婆羅門由戒與務     不被導〔運與連行〕
如斯行者到彼岸     〔捨斷煩惱〕不還來

(八〇三)

「〔諸漏盡者於諸法〕不與分別與重視」〔之句中〕分別(一)是愛分別(二)是見分別之二分別

(一)[2]愛分別者云何依於渴愛之物而為「此是我之物彼是我之物此等是我之物此各各是我之物唯此是我之物〔此是〕我之色敷物衣物奴婢奴僕山羊牝馬田園宅地金〔銀〕貨幣王市國土地方〔四兵之〕營舍倉庫」而無境界限界限定制限而只要是我執把取所執物——又一切大地亦依渴愛而為我執——乃至令百八渴愛之作用此是愛分別

[P.113](二)見分別者云何乃有二十事之有身見有十事邪見有十事邊見於所有如是類之見惡見見執見難路見曲邪見異動見結執取住著邪道邪路邪性異學處邪倒執違邪執顛倒執邪執對不如實而如實執乃至六十二見此是見分別

彼等以捨斷愛分別捨遣見分別捨斷愛分別捨遣見分別故不分別愛分別或見分別不令生不令發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不分別」〔之義〕

不重視〔之句中〕重視者是愛重視與見重視之二重視乃至(前之愛分別參照)此是愛重視乃至(前之見分別參照)此是見重視彼捨斷愛重視捨遣見重視捨斷愛重視捨遣見重視故無論於愛見皆不重視而行不以愛為幢幡不以愛為旗幟不以愛為主不以見為幢幡不以見為旗幟不以見為主無論於愛見不從而行此是「不與分別與重視」〔之義〕

「諸法〔六十二惡見〕不被彼等所認受」〔之句中〕「諸法者是六十二惡見」「彼等」者是阿羅漢漏盡者「不被認受[3]」者以「世間是常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妄」而不被認受「世間是無常乃至(七七頁參照)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妄」而不被認受此是「諸法〔六十二惡見〕不被彼等所認受」〔之義〕

「婆羅門由戒與務不被導〔運與連行〕」〔之句中〕「不」者乃否定也婆羅[P.114]門者是拒外七法故為婆羅門乃至(一〇四頁以下參照)無依止者此被言「婆羅門」「婆羅門由戒與務不被導〔運與連行〕」者是婆羅門由戒或由務或由戒與務而不行不被導不被運不被帶去此是「婆羅門由戒與務不被導運與連行」〔之義〕

「如斯行者到彼岸〔捨斷煩惱〕不還來」〔之句中〕彼岸者是不死(甘露)涅槃也即所有之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涅槃「到彼岸」者是到彼岸達彼岸到終邊達終邊到終點達終點乃至(二三頁以下參照)無再有之事「不還來」者是由須陀洹道捨斷所有煩惱不再還來不歸來由斯陀含道捨斷所有煩惱不再還來不歸來由阿那含道捨斷所有煩惱不再還來不歸來由阿羅漢道捨斷所有煩惱不再不還來不歸來此是「如斯行者到彼岸捨斷煩惱不還來」〔之義〕

「如斯者」是阿羅漢依五行相而如斯者(如同者)(一)對好惡之物是如同(二)已捨故是如同(三)已度故是如同(四)已脫故是如同(五)說彼〔之德〕是如同

(一)阿羅漢對好惡之物是如同者云何阿羅漢對利得是如同對不利得亦是如同對名聲是如同對不名聲亦是如同對賞讚是如同對譏訾亦是如同對樂是如同對苦亦是如同假令以香塗一腕雖以斧擊一腕對彼無有貪染對此無有瞋恚捨斷隨導〔貪〕與瞋恚離越勝敗超越順境逆境如是阿羅漢對好惡是如同

[P.115](二)阿羅漢已捨故是如同者云何阿羅漢已捨貪唾棄捨斷捨遣已捨唾棄捨斷捨遣瞋忿強情激情過慢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如是阿羅漢已捨故是如同〔任何阿羅漢亦皆同已捨一切煩惱〕

(三)阿羅漢已度故如同者云何阿羅漢已度欲流度有流度見流度無明流度一切輪迴路[4]越度度出越過超越離越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乃至彼無再有之事如是阿羅漢已度故是如同〔任何阿羅漢亦同已度〕

(四)阿羅漢已脫故如同者云何阿羅漢已由貪心脫解脫善解脫由瞋心脫解脫善解脫由癡心脫解脫善解脫由忿強情激情過慢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之心脫解脫善解脫如是阿羅漢已脫故是如同〔任何阿羅漢亦同已脫〕

(五)阿羅漢說彼〔德〕如同者云何阿羅漢對彼戒是具戒者說彼〔德〕是如同對彼信有信者說彼〔德〕是如同對彼精進是具精進者說彼〔德〕是如同對彼念有念者說彼〔德〕是如同對彼定是具定者說彼〔德〕是如同對彼慧是具慧者說彼〔德〕是如同對彼明是三明者說彼〔德〕是如同對彼神通是六神通者說彼〔德〕[P.116]是如同如是阿羅漢說彼德是如同〔任何阿羅漢亦同有種種之德〕此是「如是行者到彼岸捨斷煩惱不還來」〔之義〕故世尊宣示

諸漏盡者於諸法     不與分別不重視
諸法〔六十二惡見〕     不被彼等所認受
婆羅門由戒與務     不被導〔運與連行〕
如斯行者到彼岸     〔捨斷煩惱〕不還來

第五 第一八偈經之義釋畢


校注

[0124001] 以下之說明既出本卷八頁以下 [0134002] 底本在此之前乃至此是愛分別乃至此是見分別雖有省略之說明文以下同一說明以揭全文舉屬省略兩者是重覆記載故兩者之中除去其一乃為至當今從暹羅本存詳說文除去省略文此詳說文本卷六九頁以下參照 [0135003] 不認受(na paṭicchitāse)在底本及暹羅本雖釋 na 之字今在文義上以此加譯 [0137004] 一切輪迴路(Sabba-Saṁsārapatham)底本雖有 Sabba-Saṅkhārapatipathaṁ今從異本及暹羅本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