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02]第五 第一八偈經之義釋
一
(七九六)
「徧住〔自〕諸見第一」者,有惡見一類之沙門、婆羅門。彼等以六十二惡見之任何惡見,以「此是第一,是最高,是最勝,是最殊勝,是秀逸,是最上,是勝妙」而執、執著、執受、執取、住著、住於各自之見而共住、居住、徧住。譬如在家者住於家有罪者住於罪,有煩惱者住於煩惱,如是有惡見一類之沙門、婆羅門,彼等以六十二惡見之任何之惡見,以「此是第一,是最高,是最勝,是最殊勝,是秀逸,是最上,是勝妙」而執、執著,執受,執取,住著,住於各自之見而共住、居住、徧住。此是「徧住〔各自〕諸見第一」〔之義〕。
[P.103]「其人於世為最上」〔之句中〕,「彼」者,是其也。「為最上」者,乃為最上、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也。此師乃為一切知者,以師為最上,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此法是善說,此眾是善行道,此見是賢善,此行道是善施設,此道能令出〔三界〕者,〔其等〕是最上,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起、生起〔最上之思考〕。「人」者,是有情、人……乃至(三頁參照)……摩奴所生者。「於世間」者,是惡趣世間……乃至(一〇頁參照)……於處世間也。此是「其人於世為最上」〔之義〕。
「言此外者皆是劣」者,是以棄、投棄、棄捨自己之師、法說、眾、見、行道、道以外他之一切教說。〔即〕彼師非一切知者,法不是善說,眾不是善行道,見非賢善,行道乃非善施設,道不出三界,於此處無有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者,於其處不成淨、不成清淨、不成徧淨、不脫、不解脫、不徧脫、〔彼〕「是劣」,是賤劣,是下劣,是卑賤,是劣小,是小而如是言,如是語,如是話,如是說明,如是言說。此是「言此外者皆是劣」〔之義〕。
「故無離越於諍論」者,「故」者,是於其理由、其因、其緣、其因緣、不離越、不越度、不超越見之鬥爭、見之口論、見之異執、見之諍論、見之確執。此是「故無離越於諍論」〔之義〕。故世尊宣示:
[P.104]二
(七九七)
「所有自己見聞戒,彼見功德務與覺」〔之句中〕,「所有自己」者,是於所有之自己。云惡見為自己。於自己[1]之見:(一)現世之功德(二)來世功德之二功德。
(一)見於現世之功德者云何?或有有見之師者,乃有奉其見之諸弟子。諸弟子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敬重有斯見之師。由其因緣而〔由彼等信者等〕得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此是「見於現世之功德」。
(二)見於來世之功德者云何?「此之見確令〔人人〕至龍界、金翅鳥界、夜叉界、阿修羅界、犍闥婆界、大王界、帝釋界、梵天界或天界。此見確令〔人人〕至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由此見而〔人人〕成淨、清淨,成徧淨、脫、解脫、徧脫。由此見而我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而期待未來之果。此是「見於來世之功德」。
於自己之見彼等見此等之二功德。於見淨亦見二功德,於聞淨亦見二功德,於戒淨亦見二功德,於務淨亦見二功德,於覺淨亦見二功德。〔即〕現世之功德與來世之功德。
(一)於覺淨現世之功德者云何?或如有有見之師,有奉彼見之諸弟子……乃至(前頁參照)……此於覺淨現世之功德。
[P.105](二)於覺淨來世之功德者云何?此之見確令〔人人〕至龍界……乃至(前頁參照)……此於覺淨來世之功德。於覺淨〔彼〕亦見、覩、眺、省思、普觀此等之二功德。此是「所有自己見聞戒,彼見功德務與覺」〔之義〕。
「彼只執取於其處」〔之句中〕,「彼只」者,是彼惡見也。「其處」者,乃於己見、己忍、己意欲、己意見。「執取」者,乃執、執受、執著、執取、住著「此是第一、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也。此是「彼只執取於其處」〔之義〕。
「見他一切為賤劣」者,乃見、覩、眺、省思、普觀「他之」師、法說、眾、見、行道、道是劣,是賤劣、是下劣、是卑賤、是劣小、是小。此「見他一切為賤劣」〔之義〕。故世尊宣示:
三
(七九八)
「諸善巧者言,彼亦為有繫」〔之句中〕,「諸善巧者」,乃所有蘊善巧者、界善巧者、處善巧者、緣善巧者、念處善巧者、正勤善巧者、神足善巧者、根善巧者、力善巧者、覺支善巧者、道善巧者、果善巧者、涅槃善巧者。彼等諸善巧者如次言,〔即〕如是言、如是語、如是話、如是說明、如是言說:「此是繫,此是懸,此是縛,[P.106]此是礙」。此是「諸善巧者言,彼亦為有繫」〔之義〕。
「所有依止者,見他成為劣」〔之句中〕,「所有依止者」,乃依止、止著,繫著,近著,縛著,所有師、法說、眾、見、行道、道令信解者。「見其他為劣」者,乃見、覩、眺、省思、普觀他之師、法說、眾、見、行道、道是劣,是賤劣、是下劣、是卑賤、是劣小、是小。此是「所有依止者,見他成為劣」〔之義〕。
「故見聞覺戒務於比丘不應依著」,「故」者,是其理由、其因、其緣、其因緣,見〔即〕見淨,聞〔即〕聞淨,覺〔即〕覺淨,戒〔即〕戒淨,務〔即〕務淨,不應依著,不應執,不應執取,不應住著。此是「見聞覺戒務於比丘不應依著」〔之義〕。故世尊宣示:
四
(七九九)
「無論依智戒與務,於世不可〔起〕營見」者,乃無論依八等至之智,依五神通[P.107]之智,依邪智,依戒,依務,依戒與務,「不可營見」,不可令生,不可令發生,不可起,不可令生起。「於世間」者,乃於惡趣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此是「無論依智戒與務,不可於世〔起〕營見」〔之義〕。
「不應見做自他等」者,是依於生、姓、家世、麗容、財、〔吠陀之〕誦學、事業、技術、學術、博識、辯舌又於任何之根據,不應見自己為「我是等」。此是「不應見自做他等」〔之義〕。
「成劣成勝不應思」,依生、姓……乃至……又任何之根據,不應見自己「我是劣」。依生、姓……乃至……又任何之根據,不應見做自己「我是勝」。此是「成劣成勝不應思」〔之義〕。故世尊宣示:
五
(八〇〇)
「捨斷自己無取著」〔之句中〕,「捨斷自己」者,乃捨斷自己之見。捨斷自己者,是捨斷自己之執。捨斷自己者,是捨斷,〔惡〕見三執、執取、住著、縛著、所信解[P.108]者。捨斷、除去、滅除、令滅無。「捨斷自己無取著」者,是由四取而不取著、不執、不執取、不令住著。此是「捨斷自己無取著」〔之義〕。
「彼對智亦不依止」者,乃無論對八等至之智,對五神通之智,對邪智,不為愛依或見依,不令生,不令發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彼對智亦不依止」〔之義〕。
「不至違和異諍中」者,乃彼實是分裂者、對立者、生二派者、種種見者、種種忍者、種種意欲者、種種意見者、種種見依止者、趣於欲趣者、趣於瞋趣者、趣於癡趣者,是趣於怖畏趣者中不趣於欲趣,不趣於瞋趣,不趣於癡趣,不趣於怖畏趣,由貪而不趣,由瞋而不趣,由癡而不趣,由慢而不趣,由見而不趣由悼舉而不趣,由疑而不趣,由隨眠而不趣,行於違和諸法,不被導、運、帶去之事。此「不至違和異諍中」〔之義〕。
「何等〔惡〕見不到來」,彼捨斷六十二惡見,斷絕,令寂滅,令安息,令不得生,以智火燒之。彼於何等之〔惡〕見亦不到來,亦不還來。此是「何等惡見不到來」〔之義〕。故世尊宣示:
[P.109]六
(八〇一)
「茲對兩邊種種有,此界他界無願者」〔之句中〕,「者」者,是阿羅漢、漏盡者。「兩邊(極端)」者,乃觸是一邊,觸之集是第二邊。過去是一邊,未來是第二邊。樂受是一邊,苦受是第二邊。名是一邊,色是第二邊。六內處是一邊,六外處是第二邊。有身是一邊,有身之集是第二邊。渴愛云為「願」,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九頁以下參照)……貪欲、貪、不善根。「對種種有」者,是對於種種有之業有、再有。〔即〕於欲有對業有,於欲有對再有,於色有對業有,於色有對再有,於無色有對業有,於無色有對再有,乃對再三之有、再三之趣、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結生、再三之身體發生。「此界」者,是自己之身體,他界者,是他人之身體,此界者,自己之色、受、想、行、識。他界者,是他人之色、受、想、行、識。此界者是六內處,他界者是六外處,此界者是人世間,他界者是天世間,此界者是欲界,他界者是色界無色界,此界者是欲界色界,他界者是無色界也。
[P.110]「茲對兩邊種種有,此界他界無願者」者,乃對兩邊,對種種有,對此界、他界無有願事,無存,無能得,被捨斷,被斷絕,寂滅,安息,不能生起,以智火燒之者。此是「茲對兩邊種種有,此界他界無願者」〔之義〕。
「彼無何等住著事」〔之句中〕,住著者,是愛住著與見住著之二住著……乃至(五六頁參照)……此是愛住者……乃至(五六頁以下參照)……此是見住著。「彼」者是阿羅漢、漏盡者。「彼無何等住著事」者,是無有,不存,不能得,被捨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燒之。此是「彼無何等住著事」〔之義〕。
「取著諸法且確知」〔之句中〕,「諸法」者,是對六十二惡見。「且確知」者,是且確知,簡擇,思擇,考量,度知,辨知,明暸也。〔取著〕者是制限取、一分取、勝妙取、部分取、合取、綜合取。〔彼〕者,「此是真實,是如理,是如實,是事實,是如真,是不顛倒」,而無有取、執取、住著、信解之事,不存,不能得,被捨斷,斷絕,不得生起,以智火燒之。此是「取著諸法且確知」〔之義〕。故世尊宣示:
七
(八〇二)
「於彼對茲見聞覺,徧計微想事尚無」〔之句中〕,「於彼」是阿羅漢、漏盡者。「見」[P.111]〔即〕對見清淨,聞〔即〕對聞清淨,又「覺」〔即〕對覺清淨以想為先行以想為主〔見〕——依想異執,依想而建立,〔所營作、計度〕,所作為,令所住立之見——〔於彼〕事無有,不存在,不能得,捨斷,斷絕,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燒之。此是「於彼對茲見聞覺,徧計微想事尚無」〔之義〕。
「彼婆羅門不取見」〔之句中〕,婆羅門者,乃拒外七法故為婆羅門……乃至(一〇四頁參照)……無依止者此言「婆羅門」。「彼婆羅門不取見」者,是不令取見,不執,不執取,不住著是彼婆羅門。此是「彼婆羅門不取見」〔之義〕。
「何須此世妄分別」〔之句中〕,「分別」者,是愛分別與見分別之二分別……乃至(五六頁參照)……此是愛分別……乃至(五六頁以下參照)……此是見分別。彼乃捨斷愛分別,捨遣見分別。捨斷愛分別、捨遣見分別故,何有「彼貪可染」而分別焉!何有「瞋可怒」而分別焉!何有「癡可昏昧」而分別焉!何有「慢可結縛」而分別焉!何有「見可執取」而分別焉!何有「掉舉可散亂」而分別焉!何有「疑可不決定」而分別焉!又何有「隨眠可強力」而分別焉!彼已捨斷彼等之諸行。捨斷諸行之故何有依趣而分別彼焉!〔即何有分別彼〕「地獄有情」、「畜生」、「餓鬼」、「人」、「天」、[P.112]「有色者」、「無色者」、「有想者」、「無想者」、又「非想非非想者」焉!無其因緣、無其緣、無其原因,豈陷於分別焉!「此世」者,是惡趣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此是「何須此世妄分別」〔之義〕。故世尊宣示:
八
(八〇三)
「〔諸漏盡者於諸法〕,不與分別與重視」〔之句中〕,分別(一)是愛分別(二)是見分別之二分別。
(一)[2]愛分別者云何?依於渴愛之物而為「此是我之物,彼是我之物,此等是我之物,此各各是我之物,唯此是我之物,〔此是〕我之色、聲、香、味、觸、敷物、衣物、奴婢、奴僕、山羊、羊、鷄、豚、象、牛、馬、牝馬、田園、宅地、金〔銀〕、貨幣、村、鎮、王市、國土、地方、〔四兵之〕營舍、倉庫」而無境界、限界、限定、制限而只要是我執把取所執物——又一切大地亦依渴愛而為我執——,乃至令百八渴愛之作用。此是愛分別。
[P.113](二)見分別者云何?乃有二十事之有身見,有十事邪見,有十事邊見,於所有如是類之見、惡見、見執、見難路、見曲邪、見異動、見結、執、執取、住著、取、邪道、邪路、邪性、異學處、邪倒執、違邪執、顛倒執、邪執、對不如實而如實執乃至六十二見。此是見分別。
彼等以捨斷愛分別,捨遣見分別。捨斷愛分別捨遣見分別故,不分別愛分別或見分別,不令生,不令發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不分別」〔之義〕。
不重視〔之句中〕,重視者,是愛重視與見重視之二重視……乃至(前之愛分別參照)……此是愛重視……乃至(前之見分別參照)……此是見重視。彼捨斷愛重視,捨遣見重視。捨斷愛重視捨遣見重視故,無論於愛、見皆不重視而行,不以愛為幢幡,不以愛為旗幟,不以愛為主,不以見為幢幡,不以見為旗幟,不以見為主,無論於愛見不從而行。此是「不與分別與重視」〔之義〕。
「諸法〔六十二惡見〕,不被彼等所認受」〔之句中〕,「諸法者,是六十二惡見」。「彼等」者,是阿羅漢、漏盡者。「不被認受[3]」者,以「世間是常,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妄」而不被認受。「世間是無常……乃至(七七頁參照)……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妄」而不被認受。此是「諸法〔六十二惡見〕,不被彼等所認受」〔之義〕。
「婆羅門由戒與務,不被導〔運與連行〕」〔之句中〕,「不」者,乃否定也。婆羅[P.114]門者是拒外七法故為婆羅門……乃至(一〇四頁以下參照)……無依止者此被言「婆羅門」。「婆羅門由戒與務,不被導〔運與連行〕」者,是婆羅門由戒或由務或由戒與務而不行,不被導,不被運,不被帶去。此是「婆羅門由戒與務不被導運與連行」〔之義〕。
「如斯行者到彼岸,〔捨斷煩惱〕不還來」〔之句中〕,彼岸者,是不死(甘露)、涅槃也。即所有之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滅、涅槃。「到彼岸」者,是到彼岸,達彼岸,到終邊,達終邊,到終點,達終點……乃至(二三頁以下參照)……無再有之事。「不還來」者,是由須陀洹道捨斷所有煩惱不再還來,不歸來。由斯陀含道捨斷所有煩惱不再還來,不歸來。由阿那含道捨斷所有煩惱不再還來,不歸來。由阿羅漢道捨斷所有煩惱不再不還來,不歸來。此是「如斯行者到彼岸,捨斷煩惱不還來」〔之義〕。
「如斯者」,是阿羅漢依五行相而如斯者(如同者)。(一)對好惡之物是如同。(二)已捨故是如同。(三)已度故是如同。(四)已脫故是如同。(五)說彼〔之德〕是如同。
(一)阿羅漢對好惡之物是如同者云何?阿羅漢對利得是如同,對不利得亦是如同,對名聲是如同,對不名聲亦是如同,對賞讚是如同,對譏訾亦是如同,對樂是如同,對苦亦是如同。假令以香塗一腕,雖以斧擊一腕,對彼無有貪染,對此無有瞋恚。捨斷隨導〔貪〕與瞋恚,離越勝敗,超越順境、逆境。如是阿羅漢對好惡是如同。
[P.115](二)阿羅漢已捨故是如同者云何?阿羅漢已捨貪、唾棄、脫、捨斷、捨遣。已捨、唾棄、脫、捨斷、捨遣瞋、癡、忿、恨、覆、惱、嫉、慳、諂、誑、強情、激情、慢、過慢、憍、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如是阿羅漢已捨故是如同。〔任何阿羅漢亦皆同已捨一切煩惱〕。
(三)阿羅漢已度故如同者云何?阿羅漢已度欲流、度有流、度見流、度無明流、度一切輪迴路[4]、越度、度出、越過、超越、離越。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乃至……彼無再有之事。如是阿羅漢已度故是如同。〔任何阿羅漢亦同已度〕。
(四)阿羅漢已脫故如同者云何?阿羅漢已由貪心脫、解脫、善解脫。由瞋心脫、解脫、善解脫。由癡心脫、解脫、善解脫。由忿、恨、覆、惱、嫉、慳、諂、誑、強情、激情、慢、過慢、憍、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之心脫、解脫、善解脫。如是阿羅漢已脫故是如同。〔任何阿羅漢亦同已脫〕。
(五)阿羅漢說彼〔德〕如同者云何?阿羅漢對彼戒是具戒者說彼〔德〕是如同。對彼信有信者說彼〔德〕是如同。對彼精進是具精進者說彼〔德〕是如同。對彼念有念者說彼〔德〕是如同。對彼定是具定者說彼〔德〕是如同,對彼慧是具慧者說彼〔德〕是如同。對彼明是三明者說彼〔德〕是如同。對彼神通是六神通者說彼〔德〕[P.116]是如同。如是阿羅漢說彼德是如同。〔任何阿羅漢亦同有種種之德〕。此是「如是行者到彼岸,捨斷煩惱不還來」〔之義〕。故世尊宣示:
第五 第一八偈經之義釋畢
校注
[0124001] 以下之說明既出本卷八頁以下。 [0134002] 底本在此之前……乃至……此是愛分別……乃至……此是見分別雖有省略之說明文,以下同一說明以揭全文舉屬省略兩者是重覆記載。故兩者之中除去其一乃為至當。今從暹羅本存詳說文,除去省略文。此詳說文本卷六九頁以下參照。 [0135003] 不認受(na paṭicchitāse)在底本及暹羅本雖釋 na 之字,今在文義上以此加譯。 [0137004] 一切輪迴路(Sabba-Saṁsārapatham)底本雖有 Sabba-Saṅkhārapatipathaṁ,今從異本及暹羅本。【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45 冊 No. 22 大義釋(第1卷-第10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1-2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