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三▆▆▆▆▆文分為二▆▆▆▆▆▆▆▆▆▆▆▆▆後釋釋中有五如文可知。
論復次至勝外▆▆▆白後明勝德文分三分一摽二徵三釋所以此初▆▆何等十五。
論謂外光明至當▆尒。
演曰三釋所以文分十五一心能勝色德二損▆翳障德三常所愛敬德四分惠有情德五出生無▆德六無色無形德七細妙非麤德八無闇相違德無漏▆▆▆必滅故不同外光猶有影闇相違俱也九無有▆▆▆▆▆▆義利德十一引趣未曾德十二開發▆▆▆▆▆▆▆▆▆德上聖神通隱下德者令不▆▆▆▆▆大者現時小猶現故十四發起照明德▆▆▆正見德不同外光久視能令眼損害故。
論▆▆至正行婆羅門。
演曰第四善等類別門子叚▆分五十七門一三法種類門曲分為六一辯三調善一除遣惡業二制惑現纏三除害種子二辯三寂靜一離欲尋思二捨欲散亂三得上定樂三辯三寂止止惡三業四辯三梵志梵謂寂靜體即涅槃志謂志誡是求梵者求梵之志名為梵志於中有三一趣向梵志即是四向二住果梵志即前三學果三到究竟梵志即無學果五辯沙門亦有三種一趣向二住果三到究竟義同梵志准知不釋六婆羅門亦有三者一假名者二十九云名想婆羅門謂諸世間由想等想假立言說名婆羅門實非婆羅門如雪山北胡稱婆羅門也二種姓者謂若生在婆羅門家從母產門之所生出父母圓備名婆羅門三正行者謂所作事決定究竟[A1]已能驅𢷤惡不善法即四姓中出家修行世出世也。
論復次由四至執無犯故。
演曰二尸羅毀犯門文分為二先明犯戒後明具足初中有二先摽後釋釋中有四一起犯無餘四他勝也二有餘不悔於餘四聚有餘分中而不悔過三犯無憶念四於無犯中執有犯等名四因緣。
論由四因緣至知其相。
演曰後明具足文分為二先明戒具後明清淨此初飜壞應知其相。
論復次由二至清淨故。
演曰後明清淨文分為二初辯二因後辯三因初中有二先𢝰摽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云何名至命清淨。
演曰後別解中文分為二先明助伴後彰自性助伴文二先徵後釋釋中分三一見清淨離邪僻也二軌清淨軌則圓滿三命清淨離邪命也此三雖非戒之自性令戒淨故名助伴淨。
論云何自性至具分隨學。
演曰後彰自性即戒自體名為自性崇重尸羅名敬隨學全𡙇皆習名具分學如本地分二十三等亦[A2]已明也。
論復有差別至堅牢防護。
演曰後辯三因文分為二初惣摽列後別解釋釋中有三一意樂淨二命清淨三行清淨命清淨中文復分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先略後廣廣中又二一如所應求二如所從求所從求中五不應行處者屠肆等處前數明也。
論復次若有至理作意。
演曰三密護六根門文分為二先摽後釋此初摽也。
論云何四相至非雜染想。
演曰後釋分二先明忘念後不如理初中有三徵列及釋釋中有四一明闕念二明劣念三彰失念四明亂念。
論云何以四至捨所學。
演曰後不如理文亦有三謂徵列釋釋中有四文易可知。
論復次於食至營事業。
演曰四於食知量門文分三分謂摽徵列列中文八三命壞滅者飲食過量能壞命故四飢劣者為食無限受多飢劣餘文可知。
論復次常勤至虛棄而眠。
演曰五瑜伽覺𡩺門文分三分摽徵及列列中有八一除疲弊由疲弊等不能勤習故以除之非時覺者𣇲黃之際眾務未息名非時覺初夜後夜名正覺也非時眠者寢於晝也虛棄眠者中夜眠外餘分眠也故佛誡云良馬不曾臥夜半蹔時眠盛事未立功云何樂安𥨊餘思可知。
論復次依六至迦耶出離。
演曰六建立出離門文分為四一摽二徵三列四釋此標列中而有六種不隨順者是所出離出離之言顯能出離餘五准知乍觀似倒若正應言出離不隨順乃至出離薩迦耶也。
論不隨順者至樂不隨順。
演曰四釋分五一不隨順二闕出離三家出離四戒圓滿五者合明後二出離初不隨中文分為二先摽後列列中有五一趣不隨順謂三惡趣不能隨順出離地故二生不隨順謂生難處不能出離三勤不隨順謂懈怠也四障不隨順煩𢙉定障數生起也五愛樂不隨順由邪見等障入正道名不隨順能離此者方名出離本地分中二十一等而廣明也。
論闕者至臥具闕。
演曰二彰闕出離亦具摽列列中有四隱沒闕者謂法未時教證皆無不能出離名隱沒闕餘文可知。
論後次由四至由行力。
演曰三家出離釋後三種直以義明而不牒釋釋有二一彰起善者二正辯出家初中有二先摽後列列中有四一緣力者善友力也二因力者自發心也三智力者了知出家能出離也五行力者而能具戒修正行也。
論復次由四至住處圓滿。
演曰二正辯出家文分為二先摽後列列中有四一形相滿身語無染二業圓滿隨教行也三意樂滿樂越生死求出離也四住處滿離諠閙也。
論復次由五至不知足故。
演曰四戒圓滿文分為二先標後列列中有五如前本地二十二中而[A3]已明訖。
論復次依二至隨眠護。
演曰▆者合明後二出離文分三分一辯根律儀二明食知量三正知而住初中有三一摽二列三別解釋此初二也由護根門眼食知量纏種皆斷名出下地及迦耶也依思及修修四律儀故雙標舉。
論境界護者至是隨眠護。
演曰三別解中文分為四一境界護二煩𢙉護三明纏護四隨眠護。
論復次由五至正習睡眠。
演曰二食知量文分為二先論摽列後引經釋前二十三[A4]已明食量今此略摽兼引經釋故重舉也。
論復次應於至亦善知量。
演曰三正知而住文分三分摽列及釋釋中有五前二十四[A5]已辯正知今略提綱故重示法。
論復次若有至隨煩𢙉支。
演曰七勤習神足門文分三分一明斷行二辯定緣三辯了知斷行文二初惣摽列後別釋之此初也神足體者其唯是定今此四支及八斷行是能資法而體即非故云神足由四支等。
論修習支者至持於內。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四一明修習二辯證勤三辯護隨四明引發三護隨中止觀隨惑者能障止觀之隨惑也體即沉掉順違皆障餘文可知。
論復次有四至心一境性。
演曰二辯定緣文分為二初惣摽列後依摽釋釋中有四一明審聽二正教授三明宿習四辯多聞義思可悉。
論復次有七至對治依持。
演曰三辯了知文分為二初惣標列後依摽釋此初也。
論內定退因至光明想。
演曰後依摽釋文分為二一別彰七法二重明第六此初分二前四所治後三能治思之可知。
論云何於身至樂我常。
演曰二重明第六於身觀察集法住等惣有九句而是經文論𤗊解釋真如身者於有身中觀無相理名真如身以依真故名善住念餘文可悉。
論復次依上至見迹行者。
演曰八補特伽羅門文分為五一摽二徵三列四釋五惣結之此前三也依上等者上謂勝上依上勝事建立五人五人皆欣勝妙上事故能求人亦為上也。
論云何欣樂喜樂至差別故。
演曰四釋分五一欣喜樂二欣障斷三欣解脫四見趣行五見迹行初中有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先摽後列問准列有四摽何云三荅有尋有伺無尋有伺合為第二俱初禪故初欣欲生攝人天趣餘義可知。
論云何欣樂障斷至斷差別故。
演曰二欣障斷文分為二初惣標列後依摽釋此初也。
論欣樂煩𢙉至差別故。
演曰後依摽釋文分為二先明惑障後明定障此初也現法樂者四禪定也於四禪定法樂未得及[A6]已得中皆欣惑斷何以然者以未得定欲惑未斷而欣斷之[A7]已得定者自地未除亦尚欣斷有多類故名一切種有想等者無色界中下三定也未得定者而希得之[A8]已斷下惑已得定者更復欣上而求進之不說非想者彼無欣上故依止等者釋前二界斷別所以謂於依止釋前樂住及於觀察釋無色定。
論欣樂定障至未得[A9]已得。
演曰後明定障謂於勝遍未得希得欣斷定障[A10]已得更希後後勝品而復斷除名得未得以彼二處由斷定障而方得之故須斷也。
論云何欣樂至得[A11]已得。
演曰三欣解脫謂於諸見未得解脫而起斷除其[A12]已得者希其圓滿名得未得。
論云何到究竟至得已得。
演曰四見趣行謂於非想非非想處未得出世真實究竟[A13]已得世閒最上究竟名得未得。
論云何到究竟見迹至究竟證受。
演曰五見迹行於六觸處所有染汙無餘斷盡名究竟證不同前文有盡不盡名得未得。
論如是名為至補特伽羅。
演曰五惣結釋。
論復次鄔波至名能引發。
演曰九鄔波三德門文分三分摽列及釋釋中有三一明清淨二明造作三彰引發初清淨中復分二種如文可知。
論復次有三至究竟證法。
演曰十明法邪正門文分為二一辯三正法二真偽對明此初也聞法教也行法行也究竟證法如次果理四皆名法。
論又外道法至內所證。
演曰二真偽對明文中有二先偽後真文易可悉。
論復次諸欲至遠離功德。
演曰十一捨欲彰淨門文分為二初明捨欲後明清淨初中諸欲得捨因果為次布施得因在天受用是所得果由此捨等明捨所因捨事欲等明其正捨由出離等明捨勝利謂由捨故而得出離離煩𢙉故得諸功德具二十五。
論又若顯示至出世間故。
演曰後明清淨文意可知。
論復次由三至威德故。
演曰十二驅𢷤犯戒門文分為二先摽後列列中有三一護他者護他俗流生其嫌疑及護同修清淨行者無觸𢙉也二彼不堪者彼所𢷤人三彼能令者彼犯戒者若在眾中令眾無德故驅𢷤之。
論復次由四至懈怠故。
演曰十三愛樂觀察門文分為二先明愛樂後明觀察初中有二先摽後釋釋中有四一離二邊離苦樂二餘可知也。
論復次有四至不壞故。
演曰後明觀察文中有二先摽後列列中有四一共住者觀察前人有戒無戒要依共住察之知有二厄難者遇難無非知戒牢也三世務者雖過世務而戒不虧故知無𡙇四言論者觀其言論無有[(厂@((既-旡)-日+口))*頁]戀知見不壞。
論云何心趣至等相者。
演曰十四趣入修斷門文有七句分之為二先辯初三後明後四初中二釋此初釋中各具徵釋住憒𡗚者由住憒𡗚而因厭背心趣遠離由聚落行故捨出離由依寂靜止觀二力故趣涅槃。
論復有差別至趣涅槃。
演曰第二重釋文易可知。
論一切受至為真梵。
演曰後明後四受是觸影一切受滅名為無影相續者身餘文可悉。
論復次由三至不恭敬故。
演曰十五聽說失德門文分為二先明聽法後明說法聽中有二初倒後器此倒聽也。
論復次有五至恭敬心。
演曰後聞法器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五為聞法故而修五種聽法之相名聞修器。
論復次於善至教授出離。
演曰後明說法文分三分標徵及釋釋中有五為具此五名大師德。
論復次由三至無怖畏故。
演曰十六佛道出離門文具摽釋摽中此道者即是下無我見無我見者唯佛道有昔居凡位未得無我名未曾得復由無我能斷煩𢙉及無怖畏。
論復次有四至菩提樂。
演曰十七引樂歡喜門文分為二初彰歡喜後明引樂初中有二先摽後列列中有四。
論復次由二至不可得故。
演曰十八彰佛善說門先摽後釋釋有八因八因佛名善說後七二因次第成前成前二中但成後一窣堵波者此云靈廟白虎通云廟者貌也尊貌所居謂之廟也有二因緣故同於教一由靈廟而有遺形類有教文方證堅住堅住謂即佛真體也二由靈廟為貌所依說諸真文為理依處不同外道教無堅住故以辯之。
論復次有四至名有翳。
演曰十九障斷慧眼門文分為二初明障斷後明障慧障慧分三一者作惡作惡障慧故同盲也二者作福作福福增障慧生長故同於垢三者邪見邪見障正故同於翳。
論復次修法至增上𢢔。
演曰二十修行念住門文分為二先標後列列中十一前二十八治障合明心有二十今唯所治但云十一謂能了知十一染法名法念住次第解釋餘文可知。
論復次由四至資潤故。
演曰二十一出世助伴門先摽後釋意思可知。
論復次由四至有情故。
演曰二十二天眼遍義門文具標釋釋中有四一見造眾業二見無量生三見中陰身四見無中陰生無色時無中陰故。
論復次為證至離增上𢢔。
演曰二十三證達漸次門文具摽釋釋中有七言住其心攝正方便者為求禪定要住其心行施戒忍以為攝定之方便也內外等者自身名內他身名外內外二處是施法財不平等心之所起處今悉除斷名障清淨餘思可知。
論復次為對治至捨善軛。
演曰二十四修四念住門文分為二初摽後釋釋中文九初之三種身所治後之六種是受心法如次能治各二種行思可知也與前法住惣別不同故分二說。
論復次諸出家至𢢔過失。
演曰二十五辯二過失門文分為二先辯出家後辯居家此初也。
論諸在家者至善行過失。
演曰後辯居家先摽後釋釋中有五一貪著貪著世樂二習近者應言習近諸欲能障即能障出家文顛倒也三攝受者有七攝受如本地分餘文可知。
論復次愚夫至業薄劣。
演曰二十六愚夫相狀門文分為二先明四相後彰福薄辯四相中文四番釋尋之可知。
論復次五法至相似故。
演曰二十七死生類海門文具摽列列中有五五寶所依者生死之中有真圓寂名寶依似餘文可知。
論復次由五至施而無盡。
演曰二十八法勝財施門先摽後釋釋中有五。
論復次應今至疾趣入。
演曰二十九心隨自在門文分三分摽徵及釋釋中有五一惡行方便不隨趣入二善行方便猛利趣入三追欲方便不隨趣入四受欲方便不隨趣入五出離方便不隨退轉於欲定愛不隨趣入[A14]已上皆名隨[A15]已而行不隨惡心猛利趣入。
論復次由五至餘有情共。
演曰三十煩𢙉勝魅門文分為二初摽後釋釋中有五一體多勝二難治勝三難識勝四難摧勝五餘共勝。
論復次或有至耶行故。
演曰三十一妄計有我門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二一明五過失二彰二邪行。
論復次依止至五種對治。
演曰三十二欲行對治門文分為二先摽後釋此先摽中而有三種一六雜染二四依處三五對治初三行中同居行者欲福雜行名同居也。
論云何六種愛恚雜染。
演曰後釋之中有二番釋初釋分三一六愛恚二四依處三五對治初中有二先徵後辯此初也。
論一境界貪至不安隱住。
演曰後辯有六義別分三初二欲行次二福行後二合明同居之行思可知也。
論云何四種至俱分雜染。
演曰二明四依處約於二義而明四處一約情境明二依處前六種中初依境界餘五有情二據起染分全分二六中初二分雜染依所餘四處名俱分染初二如次起貪及瞋名為一分餘則俱起名為俱分。
論云何五種至五捨。
演曰三辯五對治初摽後列列中有五初四如次治前六中初四染法後二合治五六雜行思可知矣。
論復有異門至五種對治。
演曰第二番釋文分為二先標後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六至雜染瞋。
演曰後釋分二先辯所治後辯能治初中有二先徵後列列中有六初二可悉三於三毒而起貪愛謂於惡行生欣樂故四於三善而起瞋恚謂於利益而生瞋也五於三善復起於貪謂於善貪善法欲也六於三毒復起瞋心謂於惡行生損害意。
論云何五種至貪瞋作意。
演曰後辯能治能治有五不淨與慈如次治前二染三四作意如次治彼三四所治第五作意合治五六思可知也。
論復次有四至五種功德。
演曰三十三出家功德門文分為二先摽後釋此初也。
論云何四種至未熟者。
演曰後釋分二先辯其人後明功德初中有二先徵後列列中有四一者自依依自身心而出家也二者依他依属於他令發意也三者[A16]已熟四聖果也四者未熟脫分初也。
論云何應知至第五功德。
演曰後明功德初摽後釋釋中有五一得淨尸羅二不隨他轉三得苦邊際謂無學果四惡趣邊際有學者也五捨逼迫集善根。
論復次有三至非出離法故。
演曰三十四三苦九相門文分為二一者雙摽二者別釋別釋分二一明三苦二明九相謂於苦苦行苦壞苦三中如次各三是為九相七順愛者順於妙境起貪愛時深生樂想名生住樂此樂壞時能生憂苦名為壞苦八變壞者樂受變壞即名為苦九由等者智觀變壞恒為苦想名取非離餘文可知。
論復次若有至攝受住持。
演曰三十五四支成就門文分為四一標二列三釋四結此初二也。
論云何苾蒭至法慳𠫤。
演曰三釋之中支別為四一解脫煩𢙉支二不離正智支三善生圓滿支四未生令生支初中有六一問二荅三徵四列五釋六結此初四也。
論若諸愚夫至有如是事。
演曰五釋之中文分為五一辯慕居家二明犯禁戒三彰昔作意四起當貪憂五明法慳恡初中有二一辯愚夫思慕居家隨惑之相二諸有智下明有智者解脫隨惑其文可知。
論又諸愚夫至二隨煩𢙉。
演曰二明犯禁戒文分為二一明毀犯二明解脫。
論又諸愚夫至三隨煩𢙉。
演曰三彰昔作意文分為二初明非理後明解脫。
論又諸愚夫至四隨煩𢙉。
演曰四起當貪憂文亦二種准前應知。
論又諸愚夫至五體煩𢙉。
演曰五明法慳恡文二准前。
論是名苾蒭至煩𢙉支。
演曰六惣結釋。
論云何比丘至立餘三智。
演曰二不離正智支文分為六一問二荅三徵四列五釋六結此前四也。
論謂有比丘至第一智。
演曰五釋分二初明第一後辯後三此明通達八聖道智。
論即以此智至出離所攝。
演曰後辯後三聞思修智文復分三先摽次釋後惣結之釋中又三一明聞智二明思智三明修智此初智也。
論又為勤修至令不忘失。
演曰二明思智。
論又於無我至應了知。
演曰三明修智。
論如是名為至建立三智。
演曰後惣結之。
論是名比丘至正智支。
演曰六惣結也。
論云何苾蒭至不退增長。
演曰三善生圓滿支文分為四一問二荅三徵四釋義思可知。
論云何苾蒭至得生起。
演曰四未生令生支文亦分四一問二荅三徵四釋文易可悉。
論如是四支至平等平等。
演曰四惣結成數顯於平等初支有五二支有四三支有一令長攝持四支有一令生攝持為十一也。
論卷第七十一
論復次有七至應發義。
演曰三十六七義生喜門文分為二先明其義後明生喜初中有二先標後列列中分七一應推者如推緣生自從老死推至無明二應攝者攝相歸性盡是真如攝境從心皆名唯識三應避者應避二邊常斷等過四應引者引同異喻類例明也五應遮者謂立我無遮執我有他皆倣知六應持者中道之義應奉持也七應發者發生他解行利他也。
論復次有七至所引喜。
演曰後明生喜因聞眾義故生喜躍而亦有七如文可知。
論復次有五至五證法。
演曰三十七法喻差別門文分為四一明五法二明三德三彰三教四明理趣初中有五一教二行自利行也三攝受者攝受有情利他行也四受用者受用法樂自利果法五證法者證理法也。
論復次具三至師學工巧。
演曰二明三德三德備矣方名善射故類修行弓如教法箭同於行果同中的因教起行尅有所成故同中的。
論復次如來至不重說教。
演曰三彰三教據多分說如大般若十六會說時長處遠名長時教二無閒者如燈明佛說妙法華六十小劫不起于座一坐說畢名無閒教三不重者如金剛等經唯有長行而無應頌名不重教他皆准知。
論復次如來至別理趣。
演曰四明理趣先摽後釋釋中分三約勝說者義差別者令入秘密文差別者謂即別時別義意趣難釋別者轉變秘密等。
論復次夫涉至身勞對治。
演曰三十八遠涉對治門文具摽列列中有五一炎光治者喻初正見掩邪見曰二艱險治者喻善知識能越險故三河對治者喻舩筏教四竭對治者得定水也五身勞治者五通象馬為對治也。
論復次尸羅至不𡙇尸羅。
演曰三十九戒徃善趣門文具摽釋釋中有二一明攝受謂初受時二明不𡙇後無有犯。
論復次諸受至著受用。
演曰四十現法受欲門文具摽釋。
論復次壽命至二細。
演曰四十一壽命變壞門文分為二一明變壞二明分位滅沒名麤念念名細。
論復次智有至他類善根。
演曰四十二智德差別門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二一明正行二明自性初正行中義之德者義謂義理及境義也於義境界知無顛倒名為正行聞思修時所知境別如次名為速疾等也二自性者依自立名亦有三德一是定地揀於散地智可退也二出世閒彰無漏也三勝自他勝自類者勝於自類有漏慧根勝他類者勝於信等餘善根也斷障證真智為勝故。
論復次有三至戀後有。
演曰四十三對治[(厂@((既-旡)-日+口))*頁]戀門文分為二先標後釋釋中分三一[(厂@((既-旡)-日+口))*頁]助伴戀著妻子觀身不淨而以治之二[(厂@((既-旡)-日+口))*頁]利養觀受治也三[(厂@((既-旡)-日+口))*頁]後有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而能除遣。
論復次加行至相續故。
演曰四十四加行相續門文分為二先𤗊經明後論主釋此先𤗊經明三道也。
論欲貪無明至是相續。
演曰後論主釋文分為二初惣略釋後別分別此初文三一明加行見道前也二明現觀二見道也三明相續謂修道中文復分二一明離欲不還果也二未離欲第二果也初果見諦見道攝也。
論又依故至對治故。
演曰後別分別文有八句分之為二初之五句據地等別解前三道後之三句據障重辯初中復二前之三句如次釋前後之兩句再明相續前三句中初言依者加行位也加行所依欲界身故次言地者明現觀也依未至地入現觀故次言品者辯相續也相續之身依於九品而建立故[A17]已離欲者九品皆無未離欲者隨應不定次未修定者重明相續初果雖得未至勝定未修根本四靜慮故名未修定次修未得第二果也後修[A18]已得不還果也修得既差離欲亦異所依清淨障故等者辯復三句約障明也所依障淨者加行位也近加行中不隨惡趣報障依身名障清淨作意障淨者彰現觀也現觀位中能斷或生作意惑障名作意淨彼障治者相續義也於修道中得聖對治斷隨應惑能得離欲及非離故。
論復次如說至究竟現觀。
演曰四十五現觀行相門文分為二先摽後釋此初摽經說有六種。
論問思現觀有何相。
演曰後釋之中門分十九一顯觀相狀門文分為二初釋後結釋中文復分六一辯思現觀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如法引𡙸。
演曰後荅之也思者惟也惟念所緣觀者智也決了諸法謂於凡位決知諸行苦無常等餘不能𡙸名思觀相。
論問信現觀至餘僧正行。
演曰二明信現觀文具問荅於三寶中決定生信非三寶外皆不信從名信現觀。
論問戒現觀至放逸處。
演曰三明戒現觀問荅可知。
論問現觀智諦至生第八有。
演曰四現觀智諦謂此現觀攝真相見故無疑等及不造業無第八有。
論問現觀邊智至生怖畏。
演曰五邊諦現觀由分別我而[A19]已斷除故於詰問而無怖畏。
論問究竟現觀至為因而生。
演曰六究竟現觀不犯五處者五罪聚也。
論如是等類至現觀相。
演曰後惣結也。
論問思現觀至為自性。
演曰二明觀自性門文分為六皆具問荅一思現觀尅實體者思所成慧以為自性故唯識云謂最上品喜受相應思所成慧加行道中觀察諸法此用最猛偏立觀名若并相應眷属體者即菩提分隨應為體二信現觀通漏無漏信為自性名世出世信雖非觀助觀增明亦名現觀故唯識云此助現觀令不退轉立現觀名三戒現觀無漏淨戒名聖愛戒戒能助觀故得觀名唯識亦云除破戒垢今觀增明亦名現觀四智現觀根本後得無分別▆以為自性緣非安立以為境故唯識釋云緣非安立根本後得無分別智以為性也五邊現觀唯後得智通漏無漏唯識論云諸緣安立世出世智以為自性六究竟現觀盡無生智以為體也復言等者等無學位十種智中所餘之智。
論問此六現觀至及不繫。
演曰三界地分別門文分為二先界後地界中文二先問後荅荅中類別而分四種一唯欲繫謂思現觀唯散地故二一種等者信現觀也體通無漏取彼有漏通三界者名為一分三即此等者此信觀中無漏之者故立分名及餘三者謂三四五全及信少分合此四種名為不繫四一通等者第六觀也通漏無漏故繫不繫。
論問此六現觀至依可得。
演曰後明其地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問云六種觀中幾依未至乃至八定為所依耶。
論荅至一分亦尒。
演曰後荅分二一荅所徵二重釋難此初分二初惣後別初惣釋中一依非依者思現觀也謂思現觀唯欲散地不依定起名依非依餘五現觀依定而生理通八定名一切得又三依等者後別釋也三四五觀依初未至及四根本五地而生見道生時通五地故一種一分者信現觀也信觀雖通有漏無漏今說與三同時起者揀餘有漏名為一分同依五地名為亦尒究竟現觀依定極成故不言矣。
論問若現觀至依可得。
演曰二重釋難文分為二先難後釋此初也。
論荅至無有分別。
演曰後釋難中西方諸師釋此文云决擇分善為遠方便欲入真觀思惟初定尋等五支全靜慮真如入初靜慮後入見道無相真觀而證三界一切法如故加行時尋等可得尋求伺察真如理故具有五支正證真如然是離相無有分別無尋伺二但有喜樂心一境性三支俱也。
論問此諸現觀至勝義諦。
演曰四所緣真俗門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一種一分。
演曰後荅分七一緣世俗謂思現觀雖緣四諦非定親證故名俗攝二一種一分者謂信現觀三一無所緣者謂戒現觀戒色非心無所緣義四二緣安立者謂第五六五一種一分者謂信現觀俱能緣彼四諦理故六一緣非安立者謂第四觀七一種一分者謂信現觀由無分別故緣非安立然信遍與善性相應故緣世俗勝義等中皆說有也。
論問此諸現觀至亦無相。
演曰五有相無相門西方釋云思諦邊究竟四體是慧分別性故名有行相戒體非慧故名無相信慧同緣亦是有相體非慧故亦名無相。
論問此諸現觀至別亦尒。
演曰六有無分別門於六觀中有分別四無分別一一通於二義與前同名為亦尒。
論問此諸現觀至樂捨俱行。
演曰七三受俱起門初思唯欲欲意無樂故唯喜俱欲雖有捨力不及喜故不取之餘通八地故喜樂捨容得俱行。
論問此諸現觀至二非對治。
演曰八現觀對治門文分三分一辯四對治二明種現治三彰三品治初中有二先問後荅荅中有四一二唯壞者初二也思惟散善但有猒行故闕後三問現觀邊智既無漏攝何非後三荅理實分有持遠對治斷惑未盡有惑可猒壞治義強故唯說壞二一通斷持遠分等者智諦現觀二無相觀斷理事惑證擇滅理令所治遠故攝三治三一通持遠分等者謂究竟觀惑[A20]已盡故故無壞斷但有二治四二非治者謂信戒二二俱非慧非四治攝。
論問此諸現觀至俱非對治。
演曰二明種現治文中有二初問後荅荅中有三一辯三纏治謂思信邊但伏現纏非能害種以非正智正斷道故二一俱對治智現觀也三二俱非治戒及究竟戒體是色究竟位中無纏種斷故二俱非纏及種治。
論問此諸現至非斷對治。
演曰三彰三品治文分為二先問後荅荅中有二一正對治謂現觀智諦現觀是斷惑道餘五隨順以為助伴。
論問六現觀至幾遍知果。
演曰九九遍知果門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摽列而為問也。
論荅至不得彼果。
演曰後荅一得謂第四觀能斷惑故得九知果餘非斷道皆不得之九遍知義如五十七。
論問此諸現觀至未生耶。
演曰十斷惑時節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荅至諸煩𢙉斷。
演曰後釋所徵現觀生時煩𢙉斷時時無前後說名平等如言明來闇方謝者假說先後實謂同時以同時故名為平等。
論問此諸現觀至是得前行。
演曰十一得果差別門先問後荅荅中有三一得一切者一謂第四四果皆由斷惑所得故依第四得諸四果二一得圓等者一謂究竟得圓果時能證之道非親能得親能得者謂無間道斷惑士夫而能得故究竟但是解脫道故故非得也三餘是等者餘思信戒及邊觀四是得四果一現觀中俱時助伴及前方便。
論問是諸現觀至餘一切。
演曰十二轉根勝劣門言除一者戒現觀也言轉根者捨劣得勝戒體色法而無此能故以除也然轉根義具五十七。
論問是諸現觀至餘一切。
演曰十三引通勝德門除戒餘引神通勝德心能引之戒觀不然故非能引。
論問思現觀至作何業。
演曰十四觀智作業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荅至後身為業。
演曰後釋分六一明思觀能作六業二明信觀能為三業第三業中一分業者有漏感生無漏不尒名為一分三彰戒觀脫苦為業四現諦觀作四種業第四業中助感果者別報業也及異熟者惣報業也謂此現觀能助二業感生二果以為業也五邊諦觀能作三業以曾證知故善問荅六究竟觀起三業用文易可悉。
論問思現觀至有幾種。
演曰十五觀智種數門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現觀亦尒。
演曰後荅分六一思現觀略舉二十五類所思之境以彰思體顯餘皆思名為無量二信現觀文中有二初舉所信有十二類後彰信觀體亦有多三戒現觀文別為二初約法明後依人辯四智現觀五邊現觀六竟現觀皆以念住根等為體名無量也。
論問此諸現觀至不可說故。
演曰十六自非自性門初問後荅荅中通二義如常說。
論問思現觀至何因何果。
演曰十七辯觀因果門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現觀亦尒。
演曰後荅分二先明通相後此中下彰其別相義思可知。
論問六現觀至現觀耶。
演曰十八餘法相攝門文分為二一作意相攝二邊根相攝初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勝解作意。
演曰後荅分六一二現觀非作意攝者謂思及戒思唯是散作意唯定作意心法戒體是色故不相攝二一現觀攝樂作意攝者信從俱慧攝樂所収俱於三寶而信樂故就勝而攝理實其信遍諸善也三一現觀攝樂作意觀察作意攝者一邊現觀同非斷道故相攝也四一現觀至究竟作意攝者智諦觀也謂此觀智斷欲煩𢙉名為遠離斷上煩𢙉名為攝樂斷後修惑名方便意五一現觀方便究竟果作意攝者謂究竟現觀也六餘作意者了相勝解非觀所攝何以然者定散異故非思觀攝非淨為性信觀不収了相勝解但是加行與後四觀無間等殊故不相攝。
論問無邊際智至現觀等流。
演曰二邊根相攝文分為二先問後荅荅云不攝何以然者智知無邊名無邊智思散戒色而體不同信緣三寶寬狹誠異後之三觀各局所緣行相既殊故不相攝善根亦非現觀攝者唯識第九云燸等不能廣分別法又未證理故非思觀餘准此知。
論問諸思現觀至皆當了知。
演曰十九諸句分別門文分為二一四句料揀二順前後辯初中有二先明思信後例釋餘。
論復次慳之至向於彼。
演曰四十六慳垢汙染門文分三分謂摽徵釋釋中有八前六第八雖皆是貪慳依貪起故舉明也第七執取雖兼見取因慳故發故亦慳攝。
論復次有五至菩薩道。
演曰四十七調善修想門文分為二先明調善後明修想初中有三摽列及釋釋中有五如文可知。
論為得彼故至哀愍想。
演曰後明修想如次配前五行起修想也。
論復次當釋至乃至論議。
演曰四十八了知經義門文分為二先了契經後知彼義初中有三一摽經起問二略荅所徵三結釋前義此初也。
論謂略由五相至乃至論議。
演曰二略荅所徵文復分二先列後釋釋中有五一了假名了名皆從想假設故二了攝受由名句文宣說善惡有無等法有所歸處名為攝受三了次第了知緣生法門句義因果前後次第宣說四了聖教四人所說五了依處為自他說釋結可知。
論云何了知至相應語。
演曰後知彼義文亦分三謂徵列釋釋中有五一知緣起隨根說義知義起因名知緣起二知句別謂能了知苦集等法異詮各別故三知次第如言諸行無常是生滅等先摽後釋是釋次第如說色蘊色如聚沫受如泡等以宗喻等成立五蘊體皆為空名成次第說義終畢三支無過名滿次第四知道理五知略義如文可知。
論復次云何至作意故。
演曰四十九知時差別門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五一知惑正起二知惑將起三知惑不起四知智將起五知智正起知能所治起時不同故分為五。
論復次云何至善知其量。
演曰五十法食知量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分三先摽次列後隨摽釋釋中有二先略後廣此略釋中文復分二一持順性二勤順性。
論此中云何至或損於他。
演曰後廣釋中文分為二一明食知量二辯勤知量初中有二一明受取二明受用此受取中有四知量如文可知。
論於受用中至起不平等。
演曰二明受用。
論云何於勤至太舉。
演曰二辯勤知量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四一辯勤時二明勤處三明勤事四勤齊限。
論復次云何至瑜伽師等。
演曰五十一善知眾別門文分為二一知在家二知出家二中類別各分多種如文可知。
論復次云何至乃至應默。
演曰五十二徃詣語默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先略後廣廣中分六一知應徃二知徃法三知應住四知應坐五知應語六知應默此初徃中事有九種而應徃也。
論云何了知至[A21]已說其相。
演曰二知徃法如指應知。
論云何了知至方申愛語。
演曰三知應住。
論云何了知至端嚴而坐。
演曰四知應坐。
論云何了知至質直而語。
演曰五知應語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先列後辯此初也。
論時有三種至第三時。
演曰後辯有五一辯知時二明知理三明知量四知寂靜五知質直此辯知時有三可悉。
論理有三種至有義利說。
演曰二明知理文三准前。
論由三種相至况多說。
演曰三明知量。
論當知寂靜至而有所說。
演曰四知寂靜文分三分標列及釋釋中有三文可知也。
論又質直語至所言無二。
演曰五知質直文具摽釋。
論云何了知至聽其言說。
演曰六知應默先徵後釋釋中有五如文可知。
論復次且由至皆當了知。
演曰五十三知信非信門文分為二先明知信後明非信初中有二一明諸相二明支果此初復二一彰信相二例釋餘初中有三謂摽列釋釋中又三尋可知也。
論此中信是至善男子性。
演曰二明支果文復分二先釋五支後明證辯支者因也先因後果故次明之。
論復次田三至所調伏故。
演曰後明非信文易可悉。
論復次由三至信順人故。
演曰五十四非徃寂靜門先摽後釋釋中有三由三拘故不能數徃空閑寂靜阿練若圜。
論復次由三至應知其相。
演曰五十五性好非好門文分為二先明黑品後明白法初中類別文復分八一不好詣他言無畏者不畏現在惡名布彰未來苦趣故不徃詣求其指趣二不好親近三不好請問四不能審聽五不定任持言覆慧者雖有其慧於所聞法不能領受猶如覆器水終不入言膝慧者雖處塵下而有少解起而尋忘如置飲食在於膝下起便傾覆元不入腹名為膝慧六不觀請法七不隨法行八不修他行返上好徃及觀察等即名白品。
論復次諸聖至其事可得。
演曰五十六諸聖遊觀門文分為二先明遊觀後釋所以此初也濵者(賔音)水際也。
論問何因緣故至利餘眾生。
演曰後釋所以文復分二先問後荅荅中分三謂摽徵釋釋中有二先益鬼趣後益餘生由二因緣故遊鬼趣。
論復次由六至心轉故麤。
演曰五十七欲行麤色門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六思之可知。
論於此地中至不復現。
演曰後惣結止餘。
論又獨覺地至亦不復。
演曰二明獨覺例同聲聞故不復釋。
論卷第七十二 攝决擇分中菩薩地之一
論如是[A22]已說至我今當說。
演曰三明菩薩文分為二一結前生後二依生正釋此初也。
論謂如成立至亦復如是。
演曰二依生正釋文分為四且第一決擇初持瑜伽處中文復有三一明種姓二辯發心三明正行此初種姓始自本有指同聲聞不別明也。
論復次有十至成果發心。
演曰二辯發心文分為二初明正發後明隨護初中有四一摽二列三釋四止此初二也。
論世俗受發心至證菩提。
演曰三釋分十一世俗發心先𤗊後釋謂在地前所有發趣未登聖位名為世俗祈願受行名為受發二得法性者而有二種一證入初地聖性發心名得性發二得四果者證自聖性歸趣大乘亦名得發三不决定中非彼姓者謂無姓人非彼大姓遇緣雖發而不定故善戒經云無種姓人雖復發心終不能得無上菩提設彼姓者菩薩姓也四决定發返上應悉五不清淨類別有九如文可知六清淨發離前九相即名清淨七嬴劣發八強盛發九未成果發心也十[A23]已成果發心者果中發也起利他意亦名發心如世尊下指事明也。
論此十發心至更不復現。
演曰四結止也。
論復次有四至修所成心。
演曰後明隨護心雖[A24]已發更起四心常隨守護令無間隟名四隨護。
論復次菩薩至舍那正行。
演曰三明正行文分為二一彰所學處二明應行行初文有五一二利行處二真實義處三威德力處四成熟行處五菩提行處初利行中文分三分一明九正行二辯五邪行三彰無堪性初中有四一標二列三釋四止此初二也。
論云何菩薩至辛苦藥。
演曰三釋分九一生死正行文具徵釋下皆准知辛苦藥者自利行也於生死中雖行自行行難行故如治自病服辛苦藥。
論云何菩薩至有病者。
演曰二於情正行利他行也。
論云何菩薩至成就幼童。
演曰三於自正行家長喻菩薩未成幼童如未成行所以省察學是除非如彼家長教幼童也。
論云何菩薩至於諸賄貨。
演曰四於欲正行謂於五欲染汙境中守持正行猶如商主於難處中堅守財貨。
論云何菩薩至諸衣服。
演曰五三業正行去垢得淨故如浣衣。
論云何菩薩至孩小兒。
演曰六不損𢙉行觀諸眾生如[A25]己嬰孩雖有過非不應損𢙉。
論云何菩薩至施功於燧。
演曰七無閒修行類同鑽火。
論云何菩薩至可委付者。
演曰八內心正行依定修行行無見遺如堪委者財無有失。
論云何菩薩至諸幻事。
演曰九增上慧行依慧行行萬行皆成猶如幻人無不皆造。
論餘决擇文更不復現。
演曰四止不重明。
論復次若於至無有傷嘆。
演曰二辯五邪行文分為二先摽後辯此初也。
論一於求乞者至隨法行。
演曰後辯分二先辯有情後明邪行初中有二先列後釋釋中有五一辯乞求二明危厄三辯有恩四明樂樂五明樂法一一皆五如文可知。
論此中邪行至應知其相。
演曰後明邪行言是中者是前五種有情中也作加行者邪加行也起損害等加行之心名不饒益等不害不益名曰中容如此並名無哀愍等。
論復次於有情至無堪任性。
演曰三彰無堪性文分為二一辯無堪任二辯有堪任初文有三標列及釋此前二也。
論於清淨至般涅槃法。
演曰後釋如摽亦分為五一明清淨二明加行三辯果成四雙明二五明攝受初明清淨無堪任者無種姓也由無無漏本種姓故故無堪能證清淨法佛化叵得况餘人耶。
論於加行至修正方便。
演曰二明加行無堪任性如有一者指人示法同涅槃者同餘眾生有種姓者相續修習根[A26]已成熟後過異緣於此相續無間業中造不善業障正加行名無堪能。
論於彼果成至成辦彼果。
演曰三明果成無堪任性言未熟者雖修未久名續未熟彼果謂即解脫果也果未成辦便不數修以不修故障果成辦名無堪任性。
論於加行至俱無堪能。
演曰四雙明二於行及果俱無堪能相續未熟於果無能造能障業於行無能名俱無能。
論於攝受至無遺安樂。
演曰五明攝受無堪任性攝益於物而假財富由造匱業故於攝益無有堪能言令彼者彼所化也。
論與此相違至有堪任性。
演曰二辯有堪任返上應悉。
論復次若欲至有五事。
演曰第二真實義處文分為二一辯所觀境二明能觀智初文有二一明五事二明三性初中又二一標二釋此初摽舉三十六中真實義品所未盡者。
論嗢拕南曰至行等色等。
演曰二釋之中頌有兩行即為二文初文分二一舉頌摽宗二長行別釋此初頌中門別有十一者惣舉惣摽舉門二別分別別分別門三言有者有無門也四言實者假實門也五世俗等二諦門也六若生者所生門也七若異等一異門也八言相者顯相門也九行等者行相門也十色等者相攝門也。
論云何五事至五正智。
演曰二長行別釋十門分十一惣摽舉門惣摽五事為真實境。
論何等為相至安足處事。
演曰二別分別門文分為五一明相體二辯於名三明分別四釋真如五明正智初相文二先徵後辯相謂境相是言所詮名談處事。
論何等為名至有增語。
演曰二辯於名相實無言強以名言名為增語所增之語即名名也。
論何等為分別至心心法。
演曰三明分別三界漏心妄分別有故名分別。
論何等為真如至安足處事。
演曰四釋真如一無我所顯二聖智所行三絕語言路具斯三義名曰真如。
論何等為正智。
演曰五明正智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略有二至世間正智。
演曰後釋分二先釋後證釋中有二初略摽列後依摽釋此初也。
論何等名為至間正智。
演曰後依摽釋文分為二一唯出世二世出世初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謂由此故至通達真如。
演曰後荅文二一明證理二明斷障此明正智證會真理名達真如。
論又由此故至所知障淨。
演曰二明斷障又由此前證如智故而能斷障能斷障故亦名正智。
論何等名為至間正智。
演曰二世出世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謂聲聞至三界寂靜。
演曰後荅分二先明智體後釋名因體中復二一明緣諦二明斷障此初緣諦過患愛味如其次第知苦斷集次彰智也。
論又由多分至煩𢙉障淨。
演曰二明斷障又由多住此正智故而能引發真出世智斷惑圓滿非得此智自能斷惑緣安立諦非能斷故。
論又即此智至出世間。
演曰後釋名也義謂境義未曾得者謂緣真也變影緣真名為出世緣言說事可是世間以緣真時心境無漏故名出世。
論世尊依此至出世間。
演曰後引證成。
論問相當言至當言是有。
演曰三辯有無門文分為二一辯前三二明後二初中復二一明相體二名分別初辯相中有四問荅此初也相是依他故荅言有。
論問為如自性至當言無。
演曰第二問荅問意可知其荅意云同自性差別之相此即是無何以然者以彼二法言說安立假施設故。
論問為如分別至當言有耶。
演曰第三問荅此先問也。
論荅至善說法界。
演曰後荅之云若據分別明有無者相即是有依他性故善記有者據依他有善記無者顯遍計無善記亦有無者雙合前二善記非有無者遮遣第三由斯故得遠離二邊行中道矣。
論問此相至當言是有。
演曰第四問荅此先問也。
論荅至當言是有。
演曰後荅分三摽徵及釋釋中有二一言說有所說色心稱言說故二離言說有言說自性及分別等皆無實體離言自性方名為有。
論如相名分別亦尒。
演曰二辯名分別一同於相有四問荅名為亦尒。
論問真如至當言是有。
演曰二明後二體唯是有何以然者以是圓成無漏性故。
論問相至言假有。
演曰四彰假實門文分為五一相二名三彰分別四辯真如五明正智初相體中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亦有二種。
演曰後荅文二先明行體後有相下成相通二行中有二初實後假若在根境心心行中體即實有若在長等忿等行中體即是假其相亦尒何以然者以心緣行而為相故所緣之行既通假實能依之相故通二種。
論問名當言實有至施設故。
演曰二辯於名先問後荅荅唯是假何以然者以於相中聲上設故。
論問分別至二種俱有。
演曰三彰分別先徵後釋釋中通二識及觸等體實是有忿等法相而即是假。
論問真如至勝義攝故。
演曰四辯真如唯實可悉。
論問正智至故有二種。
演曰五明正智文中有三問荅及結荅中通二尅性唯實眷属故假。
論問相當言至勝義有。
演曰五辯二諦門文分為五一相二名三明分別四釋真如五明正智相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施設器故。
演曰後荅文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二一雜染起者是雜染法之所起故故是世也二施設器者相是名言及分別心所詮緣處名施設器。
論問名至說所依故。
演曰二辯名分二初問後荅荅中有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三一雜染起者有漏染心之所起也二施設器者施設我法假智及詮之所依處名施設器所依可知。
論問分別當言至說隨覺故。
演曰三明分別先問後荅荅中有四一雜染起者三性有漏雜染生也二施設器者與名及相為所依止名施設器三言說眠者分別種也分別之心緣言說名所熏得種說名隨眠四言說覺者現行心也依其名言起分別故。
論問真如至所緣境性故。
演曰四辯真如荅言勝義何以然者是真無漏清淨勝智所緣境義故名勝義義猶境也勝之義故依士立名。
論問正智至當言俱有。
演曰五明正智先問後荅荅中有二一出世正智當言勝義唯根本也二世出世智通其二種變緣真如名為勝義緣其事境即名世俗。
論問相當言至分別所生。
演曰六能所生門文亦分五一明相體文分為二先問後荅荅中分二一相所生者相通種現現從種起名相所生二分別生者若安慧宗先分別者謂自體分熏成種子生色等相相與分別同種子生故言及先分別所生若月藏宗相由法尒種子所生非分別生然說分別所生者謂由分別熏發生故若護法宗自有兩釋一云相見二分同種生由見分別熏成種子後生相分名分別生二云見相別種種子生相分必由分別所資方熏成種後相從先種所生名先所生。
論問名至欲所生。
演曰二彰名也荅言欲生欲謂樂欲因人樂欲方始發生名欲所生。
論問分別至及相所生。
演曰三明分別先問後荅荅中有二一由分別二及相生分別生中復分為二一親二踈初親生者八識皆從自親種起名分別生分別種現皆名分別故二踈緣者五六轉識如次依彼六七八識增上緣起名分別生二及相生者所緣緣中託境生也雖通親踈皆依境起名相所生。
論問真如至當言無生。
演曰四辯真如真如無為故無生矣。
論問正智至正智得生。
演曰五明正智因聞熏習方從種起名智得生。
論問相與名至亦取名。
演曰七異非異門文分三叚一相對後明二名對後釋三分別對智初中有四一對名釋二對分別三對真如四對正智初中又四一問二荅三徵四釋釋中有二一名體實有過二名相雜亂過初實過者名依相立離聲無體若異相者體應實有二名相雜亂過若不異者取色相時應亦得名若尒便成雜亂過失故俱不說定異不異第三俱句可理通也。
論問相與分別至分別為性。
演曰二對分別文亦分四一問二荅五徵四釋釋中有二一攝法不盡失心緣心時分別之體亦是所緣與相不異今執言異故攝不盡二若不異者法性雜亂失若執分別與相不異離心之外外色根塵相應以分別心為自性。
論問相與真如至俱有過故。
演曰三對真如文分為二一以相對如明異不異二例名分別正智對如彰異不異初中分五一問二荅三徵四釋五引證成此初三也。
論異有何過至亦得正覺。
演曰四釋分三法喻及合法中有二先明異過過有三種思之可知。
論不異有何過至不清淨。
演曰後不異過過亦有三文亦可悉。
論如諸行上至若異不異。
演曰二明喻說文別有四一自相共相喻自相諸行與無常等非一異故。
論又如身心至異不異。
演曰二身心麤重喻。
論又如善惡至有過故。
演曰三種非一異喻正起現時雖有種子望所生現非異不異雖現無種名為非異因果性殊名非不異。
論又如虛空至應無常。
演曰四虛空色遍喻文分三分謂標徵釋釋中有二初明異過後明不異此初也若執虛空與色異者空應不遍色中無故猶若心法體既非遍應是無常有分限故如色心故。
論不異至應無所有。
演曰後明不異若說虛空與色不異離色無礙澄湛虛空應無所有現既可得故色與空定非不異。
論此中道理至當知亦尒。
演曰後合可知。
論聲聞乘至記別道理。
演曰五引證成文分三分謂摽引釋此初摽舉聲聞乘者共許教證揀異大乘不共許故。
論如說苾蒭至不離蘊。
演曰次引教也。
論此中欲貪至不清淨過。
演曰後釋經意文分為二先彰不異後明異失若取即蘊蘊不應有善無記以即取故後異過者取應是常蘊不攝故如真如等。
論如相與真如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例名分別正智對如彰異不異。
論問相與正智至俱不可說。
演曰四對正智義同於前相對分別故指以明尋可知也。
論問名與分別至當言異。
演曰二名對後釋文分為二初對分別後對正智二皆是異何以然者以能所詮體各別故。
論問分別至當言異。
演曰三分別對智定當體異何以然者如次有漏無漏異故。
論問相有何相至為所行相。
演曰八彰相狀門有五問荅如文可知。
論問相有何行相。
演曰九明行相門有二復次初文分五一相二名三明分別四釋真如五明正智初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餘無量相。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為四一無量相二明六相三明五相四彰二相初中有三一摽二列三惣結之列中惣有六十七種類別分之合為十九一謂色相下明五法相二蘊相界下彰善巧相三根相諦下菩提分相四行迹相者苦遅等四五法迹相者無貪等四六止七觀八舉九捨十依緣者根境相也十一六界謂地水等也十二此他界相十三日月十四五趣十五起盡十六有無空有相也十七染淨十八見知十九尋伺。
論復有六相至所有相。
演曰二明六相文分三分一摽二列三各別釋釋中有六初有相中解了事者解了色體事相名分別所有相餘文可悉。
論復有餘五至正智相。
演曰三明五相文具摽列列中有五一者相相謂外境相是相之相名為相相餘准此知真如相者無相相也正智相者證如相也。
論復有餘二至住本性相。
演曰(四彰)二相具摽列釋釋中有二一明本性本所生也二明影像新變起也本所生者由二合生故名為共謂由前前分別勢力及由現在相種所生故為共也影像相者如妄遍計所起之色及定心中勝解勢力所變相分非本性相名為影像。
論問名有何行相至十二別名。
演曰二名行相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一彰無量二列十二十二名者八十一中具有名目雖有少別理義無差。
論問分別至染汙分別。
演曰三明分別分別七種如本地分第一所釋。
論問真如至不可說行相。
演曰四辯真如不可言說何以故絕語言故。
論問正智至諦行相。
演曰五明正智正智見分帶如相起名有其相相謂體也無影相故名無行相。
論復次若相至相差別。
演曰第二復次明五行相文分為五一相二名三明分別四辯真如五明正智此初明相行相有九初二即前本性影像五塵境等名為顯現五根等實說之為有言所施設名為戲論虛偽不實名薩迦耶四相遷流名有為也因業所有名思所造託眾緣起名為緣生。
論若名若想至名差別。
演曰二名行相行相有七一名相者名謂彰也彰所詮理故得名稱二言想者名之因也果從因稱亦名為想三施設者隨所詮法而施設也四假說者假說壽者我人等也五世俗者軍林等也六假立者勝義門中假建立也七言論者商礭是非起言義也。
論若分別至分別差別。
演曰三明分別而有七種三界妄心名為分別有漏尋思名曰思惟六七執心名為遍計戒取等執名為邪道妄行苦行目為邪行求趣聖果名之越流滯空有邊名不正取。
論若真如至真如差別。
演曰四辯真如行相有九一一如文次第詳之應知其相。
論若正智至正智差別。
演曰五明正智行相有七反前分別其相應知。
論問如是五事至幾無為。
演曰十諸法相攝門子門曲分三十六種一五法相攝文分為二先徵後辯此初也。
論荅至唯無為。
演曰後辯分五相通五者據通相說名唯行者不相應中名句文也餘文可知。
論問如是五事至真如不攝。
演曰二五蘊相攝文具問荅三蘊攝者五中三法是蘊所攝名分別智名唯行蘊分別正智四蘊除色相攝不攝者有為之相可言蘊攝無為之相蘊不相攝真如非聚故亦不収。
論問如是五事至界處所攝。
演曰三界處相攝通相一切界處所収名及真如法界處攝分別正智七心界中及意處攝。
論問如是五事至當知亦尒。
演曰四緣起所攝文曲分二一明緣起二類攝餘根處非處初緣起中三緣起者名智分別俱有為故定緣起攝相通有為及無為二故攝不攝真如非生故亦不攝如緣起下類攝於餘披可知也。
論問如是五事至諦所攝。
演曰五二諦攝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先列諦名後明相攝三是安立者謂名分別若集二攝正智道諦相中有為苦集道攝無為滅諦故得通二真如離言非安立攝。
論問如是五事至增上緣所攝。
演曰六四緣攝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所緣緣攝。
演曰後荅文四初明相中通一切者通相而言皆四緣攝名非是心無閒不攝等無閒緣唯心心故分別正智唯是心心故皆四攝真如智境故所緣攝。
論問如是五事至智依所攝。
演曰七四依攝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智依所攝。
演曰後荅分五一相三攝者相謂教義經三皆名為相二名唯法者法教攝也三分別亦尒者分別同相亦分三種故云亦尒以能所緣相待立故四辯真如五明正智文可知也。
論問如是五事至無對亦尒。
演曰八色無色攝文具徵釋釋中有二先色無色後彰見等相據通論故通二種分別正智體唯是心故唯無色名與真如非色無色何以然者是假有故不可說故如次顯二非二所以。
論問至故名無漏。
演曰九漏無漏攝相通二者通相說也二唯漏者名分別也二唯無漏文具摽釋義亦可知。
論問至寂靜相義故。
演曰十有無為攝相通二者亦通相也諸行寂靜所緣等者真如離染聖智緣時眾行寂靜名曰無為非是諸行寂靜不起名無為也諸行不起通有為故。
論問至當知亦尒。
演曰十一諍無諍攝文分為二先明諍攝後例釋餘相通二者諍無諍也二唯有諍謂名分別皆有漏故二唯無諍真如正智皆無漏故。
論問至非墮攝當知亦尒。
演曰十二世非世攝文別有二一者正明二例墮攝三是世間者相名分別相唯世者據別相說正智一分通世出世有漏緣事名曰世間緣如無漏名為出世戲論等者真如無為聖智緣時戲論寂靜名為出世非談法性離言說故名為出世離言性中通世閒故。
論問至正智亦尒。
演曰十三內外處攝相通內根及外塵也名依聲立及法處収故唯是外分別等者分別依內及外境生隨所依緣故通二種真如非生故非內外正智同前分別依二名為亦尒。
論問至行細義故。
演曰十四麤細所攝易了名麤難識名細三通二者相名分別思之可知真如唯細何以然者難識知故正智緣細亦得細名。
論問至所行義故。
演曰十五勝劣法攝三通二者相名分別相待而立故各通二真如唯是勝智所緣一向名勝正智緣勝亦為勝也。
論問至以無為故。
演曰十六遠近處攝一由處者一謂相也在色名處三世名時相於處時俱通遠近名等三種各通二者通遠近也現時名近過未名遠真如由二者由非處時故非遠近名俱非二。
論問至俱非二種。
演曰十七執非執攝相通二者謂內根身名有執受餘無有執名等三種俱非是色故無執受如非色心故非二種。
論問至彼同分故。
演曰十八同非同攝相一具二餘四俱無非色根故同分之義如前[A27]已釋。
論問至當知亦尒。
演曰十九因非因攝文分為二一者正明二例餘釋四是因者相及名等熏成種故故名因也真如非熏非取與果故非因義理實亦是十因之中不相違因。
論問至非異熟。
演曰二十異熟非攝相通二者相中根身業所招者名為異熟餘非異熟名依現緣聲所建立故非異熟分別之中八及六識業所生者名為異熟餘善惡等名非異熟餘二可悉異熟等義具五十四。
論問至非有異熟。
演曰二十一有異熟攝相通二者有漏善惡能招當果名有異熟無記不然名非有熟名體無記非有異熟分別准相通二可知無漏破有非作漏因名非有熟。
論問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十二有無所緣文分為二一正辯二例明相有所緣據通相說餘文可知。
論問至所緣義故。
演曰二十三有無上攝有為無為分勝義殊名上無上。
論問至非三種。
演曰二十四世非世攝四是有為故通三世真如無為故非三攝。
論問至俱非二種。
演曰二十五繫非繫攝欲色繫三者相名分別無色亦尒亦通三種彼思惟名亦得有故正智一分通界繫者有漏後得緣事世閒屬界繫故真如非為故非二攝。
論問至正智唯善。
演曰二十六三性分別相及分別通三性者相中色聲通善惡故名無記者據隨轉門及因位說若佛果中亦唯善性真如善者善淨所緣名之為善非招善趣而得善名。
論問至是三種境。
演曰二十七三慧心境文分為二先徵後釋相通三慧據通相說分別是心亦通三慧名是聞思所成者因聞慧起名聞所成以聞成故亦名聞慧思慧准知真如非心雖非修慧修慧緣故名修慧境正智可悉。
論問至空所行境。
演曰二十八三行相攝文分為二一明相攝二彰名別此初復二先問後荅相通三者依通相說空無願相三行體慧通相有故亦三境者亦依通相通相之中有漏相者是無願境無為相者是無相境無我相者是為空境名非三者體非是慧故非三行空無願緣名是二境除無相者非無為故分別二境亦除無相體有為故真如二境非無願者非有漏故正智准知。
論若無差別至所成為性。
演曰二彰名別名別分三一名三空門聞思修慧以為性也二名三摩地唯修慧性三名三解脫門唯是出世無漏修性寬狹不同故重辯矣。
論問至戒眷屬。
演曰二十九戒定慧攝先徵後辯辯中分五一相二名三明分別四辯真如五彰正智初相等者相是戒體及戒眷屬依別相說是心慧等據通相論二名戒眷屬者戒體是色名依色聲方有表用名眷屬也三分別等者分別是心體即定慧及彼二境名曰所行非身語支戒體不攝能發戒故名戒眷屬四真如無為三學不攝體是無漏非分別緣故與慧心為所行境五明正智無漏聖位後得發生及道共戒名戒眷屬心慧可悉。
論問至學及無學。
演曰三十學無學攝三學分齊體性如前相通三者據通相說分別漏善體通三種名體無記故唯非二真如無有進修息義故非學非無學攝智通因果故得通二。
論問至唯是不斷。
演曰三十一三斷所攝相通一切依通相言名是無記故唯修斷分別有漏通其俱生及分別品故通二斷後二無漏故皆非斷。
論問緣相為境至如分別說。
演曰三十二念住分別文別分五初相四者依通相說名等可知辯真如中初別後揔又思惟下揔法念也觀身真如亦名身念觀受心法所有真如亦得名為受心法念壞猶雜也雜緣四種為無我觀名壞緣法餘文可知。
論問緣相為境至隨眠故捨。
演曰三十三伏斷染法緣相伏斷非永斷故據別相說緣戒名教及分別心因生猒捨亦為伏斷問永斷隨眠是根本智如何得緣智為境耶荅根本正智緣真斷種後得正智通緣如智斷事隨眠名緣智境雖說自證緣智見分不斷惑種故不取之。
論問是五事中至當知亦尒。
演曰三十四入定方便文分為二先辯世間後明出世初中有二先辯初心後明上地觀欲及上相名分別如次麤靜生欣猒入乃至無色遠方便中亦緣名入與下皆等名為亦尒或除其名名如所應。
論問至當知亦尒。
演曰後明出世文分為二初明下地後明非想此明下地加緣真如餘同世說。
論非想非非至是世間。
演曰後明非想文曲分二一明法尒二明相攝此初法尒唯是世間隨轉理說大乘遊觀通無漏故。
論問非想非非至名微細相。
演曰二明相攝先問後荅荅中有二一名無相二名細相。
論問是五事中至根名耶。
演曰三十五菩提分攝文分為二一明覺分二彰行品初文分三一明信力二辯覺支三辯道支初復分二先問後荅此問也。
論荅分別為自性至力名亦尓。
演曰後荅分二先釋所徵後彰力義此先釋所徵也。
論問於何位中至轉名為力。
演曰後彰力義燸等位後信等轉增故名為力。
論如根及力至為增上。
演曰二辯覺支文分三分一明自性二辯所緣三明增上自性分二一是世間二明出世是世閒者支是因義能得菩提名菩提支故是有漏分別為性二出世者支是分義依菩提分名菩提分正智為體餘文可知。
論又正見等至樂住為增上。
演曰三辯道支文分三分一明自性有漏無漏如次分別正智為性二辯所緣除命語業戒非心法餘五皆以安非安立為所緣性三明增上與後漏盡樂住勝法為增上也。
論如諸道支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彰行品文分為二初揔摽舉後別解釋此初摽舉同前道支世出世閒分別正智如次為性所緣增上亦准前知。
論此中行迹至別建立。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三分一明行迹二彰法迹三明止觀此行迹也依於鈍根未得現法名苦遲行迹即此鈍根[A28]已得現法名樂遲行迹依彼利根未得現法名苦速行迹即彼利根已得現法名樂速行迹如前具明。
論若諸法迹至立後二。
演曰二彰法迹文曲分二先摽後釋戒定慧三名之為法四能任持說之為迹言四持者無貪無瞋戒及定也初二戒迹三四如次定慧二迹。
論又由於至毗鉢舍那。
演曰三明止觀文意可知。
論問依能解脫至誰為增上。
演曰三十六解脫勝攝文有其二先明解脫後明勝處初中有二先徵後辯此初徵問而有三也言解脫者是離縛義由離相縛及麤重縛故名解脫然離二縛通斷及伏本智為性而斷二縛後得性者通伏斷二。
論荅至功德為增上。
演曰後辯分二一正荅所徵二辯修觀意此初分三一明自性二辯所緣三明增上初自性者根本後得二智為性文言世間出世正智雙顯根本後得智也又言真如為其所緣明通本智有義唯以後得為性世出世言唯目後得緣真如者變影緣故以顯色等明所緣境真如二釋如前應知言攝受者第三觀中揔攝淨色及不淨色以為一味清淨之想名為攝受言次四者次四無色各以目地自相及如為所緣境滅定無心故無緣境能引勝德說為增上。
論又修觀者至起此觀行。
演曰二辯修觀意諸色相者前三觀也及無色者後五觀也自在障者諸定障也謂此定障能障解脫自在觀心名自在障故修此觀而以除之。
論諸勝處中至得勝自在。
演曰後明勝處文分為二一別明勝遍二揔彰勝德初中有二一明勝處二明遍處初文又二一明性境二釋勝名初中復二一明自性二彰知見此明自性及所緣境同於解脫而得勝名以能伏彼勝處障故故能伏者得彼自在勝處之名立為勝處。
論又此中言至即不如是。
演曰二彰知見奢摩他品名曰勝知毗鉢舍那名為勝見由能思惟色及如相所以止觀而得勝名異生不然故不名勝。
論問若尒異生云何名勝。
演曰二釋勝名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問云若諸異生無勝見者云何名為勝處觀耶加行位中學此觀故。
論荅至所共得。
演曰後荅文二先標後釋凡雖不得色真如相勝伏諸色然得三種相自在故得勝處名於四色等淨觀之中麤而未▆▆▆不淨細而顯著名之為淨初觀未成或明或昧展轉相待而起此想同是淨相觀明昧相待二相隨想等者此第二想轉漸勝故轉境自在轉不淨色而隨淨色轉於淨色而隨不淨名相隨想三一味者▆▆▆▆▆行成就便轉不淨揔作淨想名一味想前二於境未得自在未名勝處第三一味於境自在心勝於境名為勝處前真如觀伏色勝處唯聖人得此後一未伏於色想凡聖皆得故知異生亦得勝處▆▆▆▆▆▆相為所緣。
演曰二明遍處文分為二先示所緣後明遍義初中有二一辯前同二明別義具本地分先[A29]已明訖。
論若不尒者至得名遍滿。
演曰後明遍義若唯緣色不緣真如為所緣者應▆▆遍以也▆種體非遍故由此義論故約緣真名為遍義。
論由勝遍滿至神通功德。
演曰二揔彰勝德謂由勝遍二勢力故能令解脫離障清淨及▆▆▆▆▆▆▆▆▆▆▆▆▆▆▆▆▆▆▆▆▆▆▆▆▆▆三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二。
論復次嗢拕南至與次第。
演曰明五事中有兩頌釋上明▆頌十種義訖次明後頌文分為二初揔標舉後別▆▆▆▆▆標門分十一一思擇者思擇門也二自▆▆▆▆▆▆三言取者取相門也四薩迦者薩迦耶門五言有者辯有門也六世間者世間門也七言真者真實門也八尋思者尋思門也九實智者實智▆▆▆▆▆▆密意門也十一次第次第門也。
論問▆▆▆▆▆▆所攝。
演曰後別解中門合為十一▆▆▆▆▆▆分為二一依諦辯釋二四句分別初▆▆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道諦攝。
演曰後荅分五一相二名三明分別四辯真如五明正智▆▆▆▆▆▆▆▆問七十二中相通安立非安立▆▆▆▆▆▆安立耶荅五中真如揔含理滅及與擇滅前說於相通攝五中真如擇滅攝安非安今此說相亦攝五法然唯取彼如中擇滅故說彼相四安▆▆▆▆▆▆▆▆記性故苦諦攝三明分別三諦▆▆▆▆▆▆▆▆滅諦問分別有漏云何道攝荅▆▆▆▆▆▆▆脫決擇分善是方便道及資粮道▆▆▆▆▆▆▆▆四辯真如廢詮談旨非安立攝五▆▆▆▆▆▆▆諦所攝。
論問諸相是名至知亦尒▆▆▆▆▆▆▆▆▆五此初復二一以相對名二▆▆▆▆▆▆▆▆初中有二先問後荅荅中而以▆▆▆▆▆▆▆▆▆通相說有相非名除名餘四▆▆▆▆▆▆▆▆然體非名故以除之餘例問荅▆▆▆▆▆▆▆▆▆論問諸相至等四相。
演曰▆▆▆▆▆▆▆相五法有體皆名為相故云諸相▆▆▆▆▆▆▆▆相之相名為相相荅諸相相皆▆▆▆▆▆▆▆▆▆▆者餘四相也謂名等四據▆▆▆▆▆▆▆▆▆▆中初別相體名非相相▆▆▆▆▆▆▆分別耶。
演曰第三問荅此先問云分別五中初之相相為與五中第二名相和合相依而分別耶為別分別初相相耶若別分別第二名相為與第一一切相相和合分別為別分別彼名相耶為緣兩事乎有寬狹故須四句而分別之。
論荅至俱非句。
演曰後荅之中句分為四第一句者唯了相相不了名相謂有漏識但緣自境不起言故▆▆▆▆▆▆▆▆▆▆種故雖緣境相而無名故▆▆▆▆▆▆▆▆▆▆▆而未了知所聞事境不▆▆▆▆▆▆▆▆▆▆▆▆▆▆▆▆▆▆▆▆。
【原經卷殘缺一版】
▆▆▆▆▆▆▆▆▆▆▆▆▆▆▆▆▆▆▆▆▆▆▆▆▆▆▆▆▆▆▆▆▆▆▆▆▆▆▆▆▆▆▆▆▆▆▆▆▆▆▆▆▆▆▆▆▆▆▆▆▆▆▆▆▆▆▆▆▆▆▆▆▆▆▆▆▆▆▆▆▆▆▆▆▆▆▆▆▆▆▆▆▆▆▆▆▆▆▆▆▆▆▆▆▆▆▆▆▆▆▆▆▆▆▆▆▆▆▆▆▆▆▆▆▆▆▆▆▆▆▆▆▆▆▆▆▆▆▆▆▆▆▆▆▆▆▆▆▆▆▆▆▆▆▆▆▆▆▆▆▆▆▆▆▆▆▆▆▆▆▆▆▆▆▆▆▆▆▆▆取未取相失文有揔非別破▆▆▆▆▆▆▆▆▆言本希顯相相既先取後名何顯不取▆▆▆▆▆▆▆▆有相事非有相名顯於何。
論又如前說至成大過失。
演曰二多體體雜失如前應知。
論又照了喻至名言不尒。
演曰三喻不相似失文復分二初牒揔非後別示過外立喻言名言顯法如燈光等照了於物今顯彼非法喻不似照了因者謂燈明等能照諸色不唯矚一能取因者謂即名言能顯諸法名法因緣如色名言但詮色法不目於心不同於燈照了一切法喻既別名為不尒以不尒故名不應理。
論問不可言至亦不相似。
演曰二法性離言難文別分二先難後釋此先敘外發生二難初難意云談彼法性離言之言現既可得故知法性而即可言汝云不言不應道理後難意云所造幻事象馬等假可喻於無能造幻人體即是有何類於無故舉法喻亦不相似無法非成。
論荅至非不是有。
演曰後釋如難亦分為二釋初難云如立宗時言一切法不可言說而亦迹彼不可言言非不可言言稱其法體不可言言亦不稱故為令覺下釋第二難法中雖假名言詮顯非如法性體真實有如同幻象其體是無不可言義而即是有同能幻者體即非無亦不是有故法典喻非不相似所立義成汝難非也。
論問若諸相事至則為唐捐。
演曰三喻非相似難文分為二初敘外難後釋難詞此初復二先縱後難其縱意云如所變化由能幻者作之則有不作則無相事亦尒假立名言相事則有不立則無故喻相似喻相似故不可言計而亦得成以法無故無所可言不可言計故得立也若不尒下正異難也其難意云世俗之法言與不言而皆是有喻可相似法無無時不可言計故虛棄也。
論荅至亦不唐捐。
演曰後釋難詞文亦分二其初意云世之染法起之有因如所變化假能變者故喻相似分別假下顯不可言計不唐捐分別心滅雜染法亡聖智而證不可言理既有無法不可言計何乃唐捐亦同變化不作即無喻相順故八分別等如本地分三十六明。
論問若於尒時至所作幻事。
演曰四相事皆除難文分為二初敘外難後釋難詞此外難云若分別除相事遣滅既尒諸有得聖者分別皆亡內外相事皆應隨滅如能變無所變化滅如何於今相事猶在。
論荅至分別為因。
演曰後釋難詞文分為二先揔後別此先揔舉分別為因有共不共。
論若由不共至彼亦隨滅。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二先彰不共後明共業此初也謂自根身而由不共分別業起分別盡時彼自根塵而亦隨滅。
論若共分別至而不永滅。
演曰後明共業文分為二先解正難後釋外疑初中復二一者順釋二者反成此順釋也若器世間共所感者彼雖得聖無有分別由他未得聖者分別之所任持故彼相事而不皆滅。
論若不尒者至應無其果。
演曰二者反成若不許彼未得聖者分別持尒即未得聖分別之心應無有果果既得有故彼相事他分別持而不滅也。
論彼雖不滅至彼亦如是。
演曰後釋外疑外有疑云彼相事境由他分別而不滅者彼得聖人於彼相事不應見淨由染分別之所持故故今釋云見淨無失文具法喻及合三種猶如多人共觀地大各隨自心變為水火及風等相皆成就故。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二十九
校注
【經文資訊】《金藏》第 120 冊 No. 1561 瑜伽師地論義演(第1卷-第32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10-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金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演曰二徵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