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傳燈錄卷第十[1]五
- 第四世一十七人
- 吉州性空禪師法嗣二人
- 歙州茂源和尚
- 棗山光仁禪師(已上二人見錄)
- 潭州道吾山圓智禪師法嗣三人
- 潭州石霜山慶諸禪師
- 潭州漸源仲興禪師
- 祿清和尚[6](已上三人見錄)
- 潭州雲巖曇晟禪師法嗣四人
- 筠州洞山良价禪師
- 涿州杏山鑒洪禪師
- 潭州神山僧密禪師
- 幽谿和尚(已上四人見錄)
- 華亭船子德誠禪師法嗣一人
- 澧州夾山善會禪師[7](一人見錄)
- 吉州性空禪師法嗣二人
- 第五世[8]上一十四人
- 舒州投子山大同禪師法嗣一十三[9]人
- 第二世投子溫禪師
- 福州牛頭微禪師
- 西川香山澄照大師
- 陿府天福和尚
- 濠州思明和尚
- 鳳翔府招福和尚
- 興元中梁山遵古禪師
- 襄州谷隱和尚
- 安州九嵕山和尚
- 幽州盤山第二世和尚
- 九嵕山敬慧禪師
- 東京觀音院巖俊禪師[10](已上一十二人見錄)
- 桂陽龍福真禪師(一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鄂州清平山令遵禪師法嗣一人
- 蘄州三角山令珪禪師(一人見錄)
- 舒州投子山大同禪師法嗣一十三[9]人
吉州青原山行思禪師法嗣
行思禪師第四世
前澧州龍潭崇信禪師法嗣
朗州德山宣鑒禪師。劍南人也。姓周氏。丱歲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於性相諸經貫通旨趣。常講金剛般若。時謂之周金剛。厥後訪尋禪宗。因謂同學曰。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學與無學唯我知焉。因造龍潭信禪師。問答皆一語而已(前章出之)師即時辭去。龍潭留之。一夕於室外默坐。龍問。何不歸來。師對曰黑。龍乃點燭與師。師擬接。龍便吹滅。師乃禮拜。龍曰。見什麼。曰從今向去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至明日便發。龍潭謂諸徒曰。可中有一箇漢。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不迴頭。他時向孤峯頂上立吾道在。師抵于溈山。從法堂西過東迴視方丈。溈山無語。師曰。無也無也。便出至僧堂前乃曰。然雖如此不得草草。遂具威儀[11]上再參。[12]才跨門提起坐具喚曰。和尚。溈山擬取拂子。師喝之揚袂而出。溈山晚間問大眾。今日新到僧何在。對曰。那僧見和尚了更不顧僧堂便去也。溈山問眾。還識[13]遮阿師也無。眾曰。不識溈曰。是[14]伊將來有把茅蓋頭。[15]罵佛罵祖去在。師住澧陽三十年。屬唐武宗廢教。避難於獨浮山之石室。大中初武陵太守薛廷望再崇德山精舍。號古德禪院(相國裴休題額見存)將訪求哲匠住持。聆師道行屢請不下山。廷望乃設詭計。遣吏以茶鹽誣之言犯禁法。取師入州瞻禮。堅請居之。大闡宗風(總印禪師開山創院鑒即第[16]二世住也)師上堂謂眾曰。於己無事則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17]也。汝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虛而靈[18]空而妙。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為自欺。毫氂繫念三塗業因。瞥爾生情萬劫羇鎖。聖名凡號盡是虛聲。殊相劣形皆為幻色。汝欲求之得無累乎。及其厭之又成大患。終[19]而無益。師上堂曰。今夜不得問話。問話者三十拄杖。時有僧出方禮拜。師乃打之。僧曰。某甲話也未問。和尚因[20]什麼打某甲。師曰。汝是什麼處人。曰新羅人。師曰。汝[21]未跨船舷時便好與三十拄杖(法眼云。大小德山[22]語作兩橛。玄覺云。叢林中喚作隔下語且從。只如德山道問話者三十拄杖意作麼生)有僧到參。師問維那。今日幾人新到。對曰。八人。師曰。將來一時生案著。龍牙問。學人仗鏌鎁劍擬取師頭時如何。師引頸(法眼別云。汝向什麼處下手)龍牙曰。頭落也。師微笑。龍牙後到洞山舉前語。洞山曰。德山道什麼。云德山無語。洞山曰。莫道無語。且將德山落底頭呈似老僧。龍牙省過懺謝。有人舉似師。師曰。洞山老人。不識好惡。遮箇漢死來多少時。救得有什麼用處。僧問。如何是菩薩。師打曰。出去莫向遮裏屙。僧問。如何是佛。師曰。佛即是西天老比丘。雪峯問。從上宗風以何法示人。師曰。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巖頭聞之曰。德山老人一條脊梁骨硬似鐵拗不折。然雖如此於唱教門中猶較些子(保福拈問招慶。只如巖頭出世有何言教過。於德山便恁麼道。慶云。汝不見巖頭道。如人學射久久方中。福云。中時如何。慶云。展闍黎莫不識痛痒。福云。和尚今日非唯舉話。慶云。展闍黎是什麼心行。明昭云。大小招慶錯下名言)師尋常遇僧到參。多以拄杖打。臨濟聞之遣侍者來參。教令德山若打汝但接取拄杖當胸一拄。侍者到方禮拜。師乃打。侍者接得拄杖與一拄。師歸方丈。侍者迴舉似臨濟。濟云。後來疑遮箇漢(巖頭云。德山老人尋常只據目前一[1]箇杖子。佛來亦打祖來亦打。爭奈較些子。東禪齊云。只如臨濟道我從[2]前疑遮漢。是肯底語不肯語。為當別有道理。試斷看)師上堂曰。問即有過不問又乖。有僧出禮拜。師便打。僧曰。某甲始禮拜。為什麼便打。師曰。待汝開口堪作什麼。師令侍者喚義存(即雪峯也)存上來。師曰。我自喚義存。汝又來作什麼。存無對。師見僧來乃閉門。其僧敲門。師曰。阿誰。曰師子兒。師乃開門。僧禮拜。師便騎項曰。遮畜生什麼處去來。雪峯問。古人斬猫兒意如何。師乃打趁。却喚[3]師。會麼。峯曰。不會。師曰。我恁麼老婆也不會。僧問。凡聖相去多少。師便喝。師因疾有僧問。還有不病者無。師曰有。曰如何是不病者。師曰。阿[4]邪阿邪。師復告諸徒曰。捫空追響。勞汝心神。夢覺覺非竟有何事。言訖安坐而化。即唐咸通六年乙酉十二月三日也。壽八十六。臘六十五。勅諡見性大師。
洪州泐潭寶峯和尚。有僧新到。師謂曰。其中事即易道。不落其中事始終難道。僧曰。某甲在途時便知有此一問。師曰。更與二十年行脚也不較多。曰莫不契和尚意麼。師曰。苦瓜那堪待客。師問僧。古人有一路接後進初心。汝還知否。曰請師指出古人一路。師曰。恁麼即[5]闍梨知了也。曰頭上更安頭。師曰。寶峯不合問仁者。曰問又何妨。師曰。遮裏不曾有人亂說道理出去。
前吉州性空禪師法嗣
歙州茂源和尚。平田來參。師欲起身。平田乃把住曰。開口即失閉口即喪。去却恁麼時請師道。師以手掩耳而已。平田放手曰。一步易兩步難。師曰。有什麼死急。平田曰。若非此箇師不免諸方點檢。
[6]棗山光仁禪師上堂次大眾集。師從方丈出未至禪床。謂眾曰。不負平生行脚眼目。致箇問訊將來還有麼。方乃升堂坐時。有僧出禮拜。師曰。不負我且從大眾何也。便歸方丈。翌日有別僧請辨前語意旨如何。師曰。齋時有飯與汝喫。夜後有床與汝眠。一向煎迫我作什麼。僧禮拜。師曰。苦苦。僧曰。請師直指。師乃垂足曰。舒縮一任老僧。
前京兆翠微無學禪師法嗣
鄂州清平山令遵禪師東平人也。姓王氏。少依本州北菩提寺。唐咸通六年落髮。後詣滑州開元寺受具攻律學。一旦謂同流曰。夫沙門應決徹[7]死生玄通佛理。若乃孜孜卷軸役役拘文。悉數海沙徒勞片心。遂罷所業遠參禪會。至江陵白馬寺。堂中遇一老宿名曰慧勤。師親近詢請勤曰。吾久侍丹霞。今既垂老倦於提誘。汝可往謁翠微。彼即吾同參也。師禮辭而去。造于翠微之堂。問如何是西來的的意。翠微曰。待無人即向汝說。師良久曰。無人也請師說。翠微下禪床引師入竹園。師又曰。無人也請和尚說。翠微指竹曰。遮竿得恁麼長。那竿得恁麼短。師雖領其微言猶未徹其玄旨。文德元年抵上蔡。會州將重法創大通禪苑。請闡宗要。師自舉初見翠微語句。謂眾曰。先師入泥入水為我。自是我不識好惡。師自此化導將十稔。至光化中領徒百餘遊鄂州。從節度使杜洪請居清平山安樂院。上堂曰。諸上坐。夫出家人須會佛意始得。若會佛意不在僧俗男女貴賤。但隨家豐儉安樂便得。諸上坐。盡是久處叢林遍參尊宿。且作麼生會佛意。試出來大家商量。莫空氣高。至後一事無成一生空度。若未會佛意。直饒頭上出水足下出火燒身鍊臂。聰慧多辯聚徒一千二千。說法如雲如雨。講得天華亂墜。只成箇邪說爭競是非。去佛法大遠在。諸人幸值色身安健不值諸難。何妨近前。著些工夫體取佛意好。時有僧問。如何是大乘。師曰。麻索曰如何是小乘。師曰。錢貫。問如何是清平家風。師曰。一斗麫作三箇[8]蒸餅。問如何是禪。師曰。胡孫上樹尾連顛。問如何是有漏。師曰。笊籬。曰如何是無漏。師曰。木杓。問覿面相呈時如何。師曰。分付與典坐。自餘逗機方便靡徇時情。逆順卷舒語超格量。天祐十六年正月二十五日午時歸寂。壽七十有五。周顯德六年勅諡法喜禪師。塔曰善應。
舒州投子山大同禪師本州懷寧人也。姓劉氏。幼歲依洛下保唐滿禪師出家。初習安般觀。次閱華嚴教發明性海。復謁翠微山法席頓悟宗旨(語見翠微章)由是放任周遊歸旋故土。隱投子山結茆而居。一日趙州諗和尚至桐城縣。師亦出山途中相遇未相識。趙州潛問俗士知是投子。乃逆而問曰。莫是投子山主麼。師曰。茶鹽錢乞一箇。趙州即先到庵中坐。師後携一缾油歸庵。趙州曰。久嚮投子。到來只見箇賣油翁。師曰。汝只見賣油翁且不識投子。曰如何是投子。師曰。油油。趙州問。死中得活時如何。師曰。不許夜行投明須到。趙州曰。我早侯白伊更侯黑(同諗二師互相問醻廣如本集。其辭句簡[1]健意趣玄險。諸方謂趙州投子得逸群之用)自爾師道聞[2]天下。雲水之侶競奔湊焉。師謂眾曰。汝諸人來遮裏。擬覓新鮮語句。攢華四六。口裏貴有可道。我老人氣力稍劣脣舌遲鈍。汝若問我。我便隨汝答。對也無玄妙可及於汝。亦不教汝垛根。終不說向上向下。有佛有法有凡有聖亦不存。坐繫縛汝諸人。變現千般。總是汝生解自擔帶將來自作自受。遮裏無可與汝。不敢誑嚇汝。無表無裏可得說似。汝諸人還知麼。時有僧問。表裏不收時如何。師曰。汝擬向遮裏垛根。僧問。大藏教中還有奇特事也無。師曰。演出大藏教。問如何是眼未開時事。師曰目淨脩廣如青蓮。問一切諸佛及諸佛法皆從此經出。如何是此經。師曰。以是名字汝當奉持。問枯木中還有龍吟也無。師曰。我道髑髏裏有師子吼。問一法普潤一切群生。如何是一法。師曰。雨下也。問一塵含法界時如何。師曰。早是數塵也。問金鎖未開時如何。師曰。開也。問學人欲修行時如何。師曰。虛空不曾爛壞。雪峯侍立。師指庵前一塊石曰。三世諸佛總在裏許。雪峯曰。須知有不在裏許者。師乃歸庵中坐。一日雪峯隨師訪龍眠庵主。雪峯問。龍眠路向什麼處去。師以拄杖指前面。雪峯曰。東邊去西邊去。師曰。漆桶。雪峯異日又問。一槌便成時如何。師曰。不是性[3]𭝱[4](蘇到切)漢。雪峯曰。不假一槌時如何。師曰。漆桶。師一日庵中坐。雪峯問。和尚此間還有人參否。師於床下拈[A1]钁頭拋向面前。雪峯曰。恁麼即當處掘去也。師曰。漆桶不快。雪峯辭去。師出門送驀召曰。道者。雪峯迴首應諾。師曰。途中善為僧。問故歲已去新歲到來。還有不涉[5]此二途者[6]無。師曰有。[7]僧曰。如何是不涉[8]者。師曰。元正啟祚萬物惟新。問依俙似半月[9]仿象。若三星乾坤收不得。師向何處明。師曰。道什麼。僧曰。想師。只有湛水之波。且無滔天之浪。師曰。閑言語。問類中來時如何。師曰。人類中來馬類中來。問佛佛授手祖祖相傳。[10]傳箇什麼法。師曰。老僧不解謾語。問如何是出門不見佛。師曰。無所覩。曰如何是入室別爺孃。師曰無所生。問如何是火焰裏藏身。師曰。有什麼掩處。曰如何是炭堆裏藏身。師曰。我道汝黑似漆問的的不明時如何。師曰。明也。問如何是末後一句。師曰。最初明不得。問從苗[11]辨地因語識人。未審將何辨識。師曰。引不著。問院裏三百人。還有不在數者無。師曰。一百年前五十年後看取。師問僧。久嚮疎山薑頭莫便是否。無對(法眼代云。嚮重和尚日久)僧問。抱璞投師請師雕琢。師曰。不為棟梁材。曰恁麼即卞和無出身處也。師曰。擔帶即伶俜辛苦。曰。不擔帶時如何。師曰。不教汝抱璞投師更請雕琢。問那吒太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如何是那吒本來身。師放下手中杖子。問佛法二字如何辨得清濁。師曰。佛法清濁。曰學人不會。師曰。汝適來問什麼。問一等是水為[12]什海鹹河淡。師曰。天上星地下木(法眼別云。大似相違)問如何是祖師意。師曰。彌勒覓箇受記處不得。問和尚住此來有何境界。師曰。[13]丱角女子白頭絲。問如何是無情說法。師曰惡。問如何是毘盧。師曰。已有名字。曰如何是毘盧師。師曰。未有毘盧時會取。問歷落一句請師道。師曰好。問四山相逼時如何。師曰。五蘊皆空。問一念未生時如何。師曰。真箇謾語。問凡聖相去幾何。師下禪床立。問學人一問即和尚答。忽若千問萬問時如何。師曰。如雞抱卵。問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如何是我。師曰推倒遮老胡有什麼過。問如何是和尚師。師曰。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形。問塑像未成未審身在什麼處。師曰。莫亂造作。僧曰。爭奈現不現何。師曰。隱在什麼處。問無目底人如何進步。師曰。遍十方。僧曰。無目為什麼遍十方。師曰。著得目也無。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不諱。問月未圓時如何。師曰。吞却兩三箇。僧曰。圓後如何。師曰。吐却七八箇。問日月未明。佛與眾生在什麼處。師曰。見老僧瞋便道瞋。見老僧喜便道喜。師問僧。什麼處來。曰東西山禮祖師來。師曰。祖師不在東西山。僧無語(法眼代云。和尚識祖師)問如何是玄中的。師曰。不到汝口裏道。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與人為師。又問。見後如何。師曰。不與人為師。問諸佛出世[1]唯以一大事因緣。如何是一大事因緣。師曰。尹司空[2]為老僧開堂。問如何是佛。師曰。幻不可求問千里尋師乞師一接。師曰。今日老僧腰痛。菜頭入方丈請益。師曰。且去待無人時來為闍梨說。菜頭明日伺得無人又來請和尚說。師曰。近前來。菜頭近前。師曰。輒不得舉似於人。問併却咽喉脣吻請師道。師曰。汝只要我道不得。問達磨未來時如何。師曰。遍天遍地。曰來後如何。師曰。蓋覆不得。問和尚未見先師時如何。師曰。通身不奈何。曰見先師後如何。師曰。通身撲不碎。曰還從師得也無。師曰。終不相孤負。曰恁麼即從師得也。師曰。自著眼趁取。曰恁麼即孤負先師也。師曰。非但孤負先師。亦乃孤負老僧。問七佛是文殊弟子。文殊還有師也無。師曰。適來恁麼道也。大似屈己推人。問金雞未鳴時如何。師曰。無遮箇音響。曰鳴後如何。師曰。各自知時。問師子是獸中之王。為什麼被六塵吞。師曰。不作大無人我。師居投子山三十餘載。往來激發請益者。常盈于室師縱之。以無畏辯隨問遽答。啐啄同時微言頗多。今略錄少分而已。唐中和年巢寇暴起天下喪亂。有狂徒持刃上山。問師[3]曰此何為。師乃隨宜說法。魁渠聞而拜伏。脫身服施之而去。師乾化四年甲戌四月六日示有微疾。大眾請醫。師謂眾曰。四大動作聚散常程。汝等勿慮。吾自保矣。言訖跏趺坐亡。壽九十有六。詔諡慈濟大師。塔曰真寂。
湖州道場山如訥禪師。僧問。如何是教意。師曰。汝自看。僧禮拜。師曰。明月鋪霄漢山川勢自分。問如何得聞性不隨緣去。師曰。汝聽看。僧禮拜。師曰。聾人也唱胡笳調。好惡高低自不聞。僧曰。恁麼即聞性宛然也。師曰。石從空裏立。火向水中焚。問虛空還有邊際否。師曰。汝也太多知。僧禮拜。師曰。三尺杖頭挑日月。一塵飛起任遮天。問如何是道人。師曰。行運無蹤迹。起坐絕人知。僧曰。如何即是。師曰。三爐力盡無煙焰。萬頃平由水不流。問一念不生時如何。師曰。堪作什麼。僧無語。師又曰。透出龍門雲雨合。山川大地入無蹤。師目有重瞳。垂手過膝。自翠微受訣。乃止于道場山薙草卓庵。學徒四至遂成禪苑。廣闡法化。所遺壞衲三事及開山拄杖木屐。今在影堂中[4](按塔銘云。師姓許氏。吳興人。七歲去氏。於烏墩光福寺。八年如京師受具戒。抵豫章得心印。於翠微後結廬於道場山。猛摯之獸馴戢如奉教)。
建州白雲約禪師(曾住江州東禪院)僧問。不坐偏空堂。不居無學位。此人合向什麼處安置。師曰。青天無電影。天台韶和尚參。師問。什麼處來。韶曰。江北來。師曰。船來陸來。曰船來。師曰。還逢見魚鼈麼。曰往往遇之。師曰。遇時作麼生。韶曰。咄縮頭去。師大笑。
潭州[5]前道吾山圓智禪師法嗣
潭州石霜山慶諸禪師廬陵新淦人也。姓陳氏。年十三依洪井西山紹鑾禪師落髮。二十三嵩嶽受具。就洛下學毘尼之教。雖知聽制終為漸宗。迴抵大溈山法會為米頭。一日師在米寮內篩米。溈山云。施主物莫拋撒。師曰。不拋撒。溈山於地上拾得一粒云。汝道不拋撒。遮箇什麼處得來。師無對。溈山又云。莫欺遮一粒子。百千粒從遮一粒生。師曰。百千粒從遮一粒生。未審遮一粒從什麼處生。溈山呵呵笑歸方丈。晚後上堂云。大眾米裏有蟲。師後參道吾問。如何是觸目菩提。道吾喚沙彌。沙彌應諾。吾曰。添淨缾水著。吾却問師。汝適來問什麼。師乃舉前問道吾便起去。師從此[6]惺覺。道吾曰。我疾作將欲去世。心中有物久而為患。誰可除之。師曰。心物俱非除之益患。道吾曰。賢哉賢哉。于時始為二夏之僧。因避世混俗于長沙瀏陽陶家坊。朝遊夕處人莫能識。後因洞山价和尚遣僧訪尋囊錐始露。乃舉之住石霜山。他日道吾將捨眾順世。以師為嫡嗣。躬至石霜而就之。師日勤執侍全于師禮。暨道吾歸寂。學侶雲集盈五百眾(廣語出別卷)一日謂眾曰。一代時教整理時人脚手。凡有其由皆落在今時。直至法身非身此是教家極則。我輩沙門全無肯路。若分即差。不分即坐著泥水。但由心意妄說見聞。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空中一片石。僧禮拜。師曰。會麼。曰不會。師曰。賴汝不會。若會即打破爾頭。問如何是和尚本分事。師曰。石頭還汗出麼。[7]問到遮裏為什麼却道不得。師曰。脚底著口。問真身還出世也無。師曰。不出世。曰爭奈真身何。師曰。瑠璃缾子口。師居方丈。有僧在明窓外問。咫尺之間為什麼不覩師顏。師曰。我道遍界不曾藏。僧舉問雪峯。遍界不曾藏意旨如何。雪峯曰。什麼處不是石霜。僧迴舉雪峯之語呈師。師曰。老大漢有什麼死急(東禪齊云。只如雪峯是會石霜意不會石霜意。若會也他為什麼道死急。若不會作麼生。雪峰豈可不會然。法且無異。奈以師承不同解之差別。他云遍界不曾藏也。須曾學來始得會。亂說即不可)雲蓋問萬戶俱閉即不問。萬戶俱開時如何。師曰。堂中事作麼生。曰無人接得渠。師曰。道也大殺道也。只道得八九成。曰未審和尚作麼生道。師曰。無人[1]識得渠(東禪齊云。只如石霜意作麼生。若道一般。前來為什麼不許伊。若道別有道理。又只重說一遍。且道古人意作麼生)問佛性如虛空如何師曰。臥時即有坐時即無。問忘收一足時如何。師曰不共汝同盤。問風生浪起時如何。師曰。湖南城裏大殺鬧。有人不肯過江西。因僧舉洞山參次示眾曰。兄弟秋初夏末或東去西去。直須向萬里無寸草處去始得。又曰。只如萬里無寸草處。且作麼生去。師聞之乃曰。出門便是草。僧舉似洞山。洞山曰。大唐國內能有幾人(東禪齊拈云。且道石霜會洞山意否。若道會去。只如諸上座每日折旋俯仰迎來送去。為[2]當落路下草。為[3]當一一合轍。若言不會洞山意。又爭解恁麼下語。還有會處麼。上座擬什麼處去。於此若明得可謂還鄉曲也。不見也會著箇語云。恁麼即不去也)師止石霜山二十年間。學眾有長坐不臥屹若株杌。天下謂之枯木眾也。唐僖宗聞師道譽遣使齎賜紫衣。師牢讓不受。光啟四年戊申二月二十日己亥示疾告寂。壽八十有二。臘五十九。三月十五日葬于院之西北隅。勅諡普會大師。塔曰見相。
潭州漸源仲興禪師在道吾處為典座。一日隨道吾往檀越家弔喪。師以手拊棺曰。生耶死耶。道吾曰。生也不道死也不道。師曰。為什麼不道。道吾曰。不道不道。弔畢同迴途次。師曰。和尚今日須與仲興道。儻更不道即打去也。道吾曰。打即任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師遂打道吾數拳。道吾歸院令師且去。少間主事知了打汝。師乃禮辭往石霜。舉前語及打道吾之事。今請和尚道。石霜曰。汝不見道吾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師於此大悟乃設齋懺悔。師一日將鍬子於法[4]堂上。石霜曰。作麼。師曰。覓先師靈骨[5]來。石霜曰。洪波浩渺白浪滔天覓什麼靈骨。師曰。正好著力。石霜曰。遮裏針劄不入著什麼力(太原孚上座代云。先師靈骨猶[6]存)
祿清和尚僧問。不落道吾機請師道。師云。庭前紅莧樹生葉不生華。良久云。會麼。僧云。不會。師云。正是道吾機因什麼不會。僧禮拜。師便打云。須是老僧打爾始得。
潭州前雲巖曇晟禪師法嗣
筠州洞山良价禪師會稽人也。姓俞氏。幼歲從師因念般若心經。以無根塵義問其師。其師駭異曰。吾非汝師。即指往五洩山禮默禪師披剃。年二十一嵩山具戒。遊方首謁南泉。值馬祖諱晨修齋次。南泉垂問眾僧曰。來日設馬師齋。未審馬師還來否。眾皆無對。師乃出對曰。待有是伴即來。南泉聞已讚曰。此子雖後生甚堪雕琢。師曰。和尚莫壓良為賤。次參溈山問曰。頃聞忠國師有無情說法。良价未究其微。溈山曰。我遮裏亦有。只是難得其人。曰便請師道。溈山曰。父母所生口終不敢道。曰還有與師同時慕道者否。溈山曰。此去石室相連有雲巖道人。若能撥草瞻風。必為子之所重。既到雲巖問。無情說法什麼人得聞。雲巖曰。無情說法無情得聞。師曰。和尚聞否。雲巖曰。我若聞汝即不得聞吾說法也。曰若恁麼即良价不聞和尚說法也。雲巖曰。我說[7]法汝尚不聞。何況無情說法也。師乃述偈呈雲巖曰。
遂辭雲巖。雲巖曰。什麼處去。師曰。雖離和尚未卜所止。曰莫湖南去。師曰無。曰莫歸鄉去。師曰無。曰早晚却來。師曰。待和尚有住處即來。曰自此一去難得相見。師曰。難得不相見。又問雲巖。和尚百年後忽有人問還[10]貌得師真不。如何祇對。雲巖曰。但向伊道[11]即遮箇是。師良久。雲巖曰。承當遮箇事大須審細。師猶涉疑。後因過水覩影大悟前旨。因有一偈曰。
他日因供養雲巖真。有僧問曰。先師道只遮是莫便是否。師曰是。僧曰。意旨如何。師曰。當時幾錯會先師語。曰未審先師還知有也無。師曰。若不知有爭解恁麼道。若知有爭肯恁麼道(長慶稜云。既知有為什麼恁麼道。又云。養子方知父慈)師在泐潭見初上座示眾云。也大奇也大奇佛界道界不思議。師曰。佛界道界即不問。且如說佛界道界。是什麼人。只請一言。初良久無對。師曰。何不急道。初曰。爭即不得。師曰。道也未曾道。說什麼爭即不得。初無對。師曰。佛之與道只是名字。何不引教。初曰。教道什麼。師曰。得意忘言。初曰。猶將教意向心頭作病在。師曰。說佛界道界病大小。初因此遷化。師至唐大中末。於新豐山接誘學徒。厥後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今筠州也)因為雲巖諱日營齋。有僧問。和尚於先師處得何指示。師曰。雖在彼中不蒙他指示。僧曰。既不蒙指示。又用設齋作什麼。師曰。[1]然雖如此焉敢違背於他。僧問。和尚初見南泉發迹。為什麼與雲巖設齋。師曰。我不重先師道德。亦不為佛法。只重不為我說破。又因設忌齋。僧問。和尚為先師設齋還肯先師也無。師曰。半肯半不肯。曰為什麼不全肯。師曰。若全肯即孤負先師也。僧問。欲見和尚本來師如何得見。曰年涯相似即無阻矣僧再舉所疑。師曰。不躡前蹤更請一問。僧無對。雲居代云。恁麼即某甲不見和尚本來師也(後皎上坐拈問長慶。如何是年涯相似者。長慶云古人。恁麼道皎。闍梨又向這裏覓箇什麼)師又曰。還有不報四恩三有者無。若不體此意。何超始終之患。直須心心不觸物步步無處所。常不間斷稍得相應。師問僧。什麼處來。曰遊山來。師曰。還到頂否。曰到。師曰。頂上還有人否。曰無人。師曰。恁麼即闍梨不到頂也。曰若不到頂爭知無人。師曰。闍梨何不且住。曰某甲不辭住。西天有人不肯。師問太長老曰。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2]黑如漆常在動用中過在什麼處。太曰。過在動用(同安顯別云。不知)師乃咄云。出去。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大似駭雞犀。師問雪峯。從什麼處來。雪峯曰。天台來。師曰。見智者否。曰義存喫鐵棒有分。僧問。蛇吞蝦蟇救即是不救即是。師曰。救即雙目不覩。不救即形影不彰。因夜間不點燈。有僧出問。話退後。師令侍者點燈。乃召適來問話僧出來。其僧近前。師曰。將取三兩粉來與遮箇上坐。其僧拂袖而退。自此惺發玄旨。遂罄捨衣資設齋。得三年後辭師。師曰。善為。時雪峯侍立次。問曰。只如遮僧辭去幾時却來。師曰。他只知一去不解再來。其僧歸堂就衣鉢下坐化。雪峯上報師。師曰。雖然如此猶較老僧三生在。雪峯上問訊。師曰。入門來須得語。不得道早箇入了也。雪峯曰。義存無口。師曰。無口且從還我眼來。雪峯無語(雲居膺別前語云。待某甲有口即道。長慶稜別云。恁麼即某甲謹退)師問僧。什麼處來。曰三祖塔頭來。師曰。既從祖師處來。又要見老僧作什麼。曰祖師即別學人與和尚不別。師曰。老僧欲見闍梨本來師還得否。曰亦須待和尚自出頭來始得。師曰。老僧適來暫時不在雲居。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闍梨向後有把茅蓋頭。或有人問闍梨且作麼生。向伊道官人。問有人修行否。師曰。待公作男子即修行。僧問。承古有言。相逢不擎出。舉意便知有時如何。師乃合掌頂戴。師問德山。侍者從何方來。曰德山來。師曰。來作什麼。曰孝順和尚來。師曰。世間什麼物最孝順。侍者無對。師有時云。體得佛向上事。方有些子語話分。僧便問。如何是語話。師曰。語話時闍梨不聞。曰和尚還聞否。師曰。待我不語話時即聞。僧問。如何是正問正答。師曰。不從口裏道。曰若有人問。師還答否。師曰。也未問。問如何是從門入者非寶。師曰。便休便休。師問講維摩經僧曰。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喚作什麼語。對曰。讚法身語。師曰。法身是讚何用更讚。師有時垂語曰。直道本來無一物。猶未消得他鉢袋子。僧便問。什麼人合得。師曰。不入門者。僧曰。只如不入門者還得也無。師曰。雖然如此不得不與他。師又曰。直道本來無一物。猶未消得他衣鉢。遮裏合下得一轉語。且道下得什麼語。有一上坐下語九十六轉不愜師意。末後一轉始可師意。師曰。闍梨何不早恁麼道。有一僧聞請舉。如是三年執侍巾瓶終不為舉。上坐因有疾。其僧曰。某甲三年請舉前話不蒙慈悲。善取不得惡取。遂持刀向之曰。若不為某甲舉。即便殺上坐也。上坐悚然曰。闍梨且待。我為汝舉。乃曰。直饒將來亦無處著。其僧禮謝。僧問。師尋常教學人行鳥道。未審如何是鳥道。師曰。不逢一人。曰如何行。師曰。直須足下無絲去。曰只如行鳥道莫便是本來面目否。師曰。闍梨因什麼顛倒。曰什麼處是學人顛倒。師曰。若不顛倒因什麼認奴作郎。曰如何是本來面目。師曰。不行鳥道。師謂眾曰。知有佛向上人方有語話分。時有僧問。如何是佛向上人。師曰。非常。(保福別云。佛非。法眼別云。方便呼為佛)師問僧。去什麼處來。僧曰。製鞋來。師曰。自解依他。僧曰。依他。師曰。他還指教闍梨也無。僧曰。允即不違。僧來舉。問茱萸如何是沙門行。茱萸曰。行即不無人覺即乖。師令彼僧去。進語曰。未審是什麼行。茱萸曰。佛行佛行。僧迴舉似師。師曰。幽州猶似可。最苦是新羅(東禪齊拈云。此語還有疑訛也無。若有且道什麼處不得。若無他又道最苦是新羅。[1]還點檢得出麼。他道行即不無人覺即乖。師令再問是什麼行。又道佛行。那僧是會了問不會而問。請斷看)僧却問師。如何是沙門行。師曰。頭長三尺頸長二寸(有僧舉問歸宗權和尚。只如洞山意作麼生。權云。封皮厚二寸)師見幽上坐來。遽起向禪床後立。幽曰。和尚為什麼迴避學人。師曰。將謂闍梨覓老僧。問如何是玄中又玄。師曰。如死人舌。師洗鉢次見兩烏爭蝦蟇。有僧便問曰。遮箇因什麼到恁麼地。師曰。只為闍梨。僧問。如何是毘盧師法身主。師曰。禾莖粟[榦-木+禾]。問三身之中阿那身不墮眾數。師曰。吾常於此切(僧問曹山。先師道。吾常於此切。意作麼生。曹山云。要頭即斫將去。又問雪峯。雪峯以拄杖[2]擬之云。我亦曾到洞山來)師因看稻田次。朗上坐牽牛。師曰。遮箇牛須好看恐喫稻去。朗曰。若是好牛應不喫稻。師問僧。世間何物最苦。僧曰。地獄最苦。師曰。不然。曰師意如何。師曰。在此衣線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師問僧。名什麼。僧曰。某甲。師曰。阿那箇是闍梨主人公。僧曰。見祇對次。師曰。苦哉苦哉。今時人例皆如此。只是認得驢前馬後將為自己。佛法平沈此之是也。客中辨主尚未分。如何辨得主中主。僧便問。如何是主中主。師曰。闍梨自道取。僧曰。某甲道得即是客中主。如何是主中主。師曰。恁麼道即易相續也大難(雲居別云。某甲道得。不是客中主)師示疾令沙彌去雲居傳語。又曰。他忽問汝和尚有何言句。但道雲巖路欲絕也。汝下此語須遠立。恐他打汝去。沙彌領旨去。語未終早被雲居打一棒。沙彌無語(同安顯代云。恁麼即雲巖一枝不墜也。後雲居錫云。上座且道。雲巖路絕不絕。崇壽稠云。古人打此一棒意作麼生)師將圓寂謂眾曰。吾有閑名在世誰為吾除[3]得。眾皆無對。時沙彌出曰。請和尚法號。師曰。吾[4]閑名已謝(石霜云。無人得他肯。雲居云。若有閑名非吾先師。曹山云。從古至今無人辨得。疎山云。龍有出水之機。無人辨得)[5]問。和尚遺和還有不病者也無。師曰。有。僧曰。不病者還看和尚否。師曰。老僧看他有分。曰和尚爭得看他。師曰。老僧看時即不見有病。師又曰。離此殼漏子向什麼處與吾相見。眾無對。唐咸通十年三月命剃髮披衣令擊鍾儼然坐化。時大眾號慟移晷。師忽開目而起曰。夫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勞生息死於悲何有。乃召主事僧令辦愚癡齊一[6]中。蓋責其戀情也。眾猶戀慕不已延至七日。食具方備。師亦隨齋畢曰。僧家勿事大率臨行之際喧動如斯。至八日浴訖端坐長往。壽六十有三。臘四十二。勅諡悟本大師。塔曰慧覺(師昔在泐潭尋譯大藏。纂出大乘經要一卷并激勵道俗偈頌誡等。流布諸方)。
涿州杏山鑒洪禪師。臨濟問。如何是露地白牛。師曰吽。濟曰。啞却杏山口。師曰。老兄作麼生。濟曰。遮畜生。師乃休(與石室問答。如彼章出之)師五詠十秀皆暢玄風。滅後茶毘收五色舍利。
潭州神山僧密禪師。師在南泉打羅次。南泉問。作什麼。師曰。打羅。曰汝以手打脚打。師曰。却請和尚道。南泉曰。分明記取。向後遇明眼作家但恁麼舉似(雲巖代云。無手脚者始解打)師與洞山渡水。洞山曰。莫錯下脚。師曰。錯即過不得也。洞山曰。不錯底事作麼生。師曰。共長老過水。一日與洞山鋤茶園。洞山擲下钁頭曰。我今日困一點氣力也無。師曰。若無氣力爭解恁麼道得。洞山曰。汝將謂有氣力底是也。裴大夫問僧。供養佛還喫否。僧曰。如大夫祭家神。大夫舉似雲巖。雲巖代曰。有幾般飯食。但一時下來。雲巖却問師。一時下來後作麼生。師曰。合後鉢盂。巖肯之。僧問。如何是無所聞者乃曰聽經。師曰。惡會麼。僧曰。要會。師曰。未解聽經在。問一地不見二地如何。師曰。汝莫錯否汝是何地。有行者問。生死事乞師一言。師曰。汝何時生死去來。曰某甲不會請師說。師曰。不會須死一場去。
幽谿和尚僧問。大用現前不存軌則時如何。師起繞禪床一匝而坐。僧欲進語。師與一蹋。僧歸位而立。師曰。汝恁麼我不恁麼。汝不恁麼我却恁麼。僧再擬進語。師又與一蹋曰。三十年後吾道大行。
前華亭船子德誠禪師法嗣
澧州夾山善會禪師廣州峴亭人也。姓廖氏。九歲於潭州龍牙山出家。依年受戒。往江陵聽習經論該練三學。遂參禪會勵力參承。初住[7]京口。一夕道吾策杖而至。遇師上堂。僧問。如何是法身。師曰。法身無相。曰如何是法眼。師曰。法眼無瑕。師又曰。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所到。道吾乃笑。師乃生疑問吾。何笑。吾曰。和尚一等出世未有師。可往淛中華亭縣參船子和尚去。師曰。訪得獲否。道吾曰。彼師上無片瓦遮頭。下無卓錐之地。師遂易服直詣華亭。會船子鼓櫂而至。師資道契微眹不留(語見船子章)師比遁世忘機。尋以學者交湊廬室星布曉夕參依。唐咸通十一年庚寅海眾卜于夾山遽成院宇。師上堂示眾曰。夫有祖以來時人錯會。相承至今以佛祖句為人師範。如此却成狂人無智人去。他只指示汝。無法本是道。道無一法。無佛可成。無道可得。無法可捨。故云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他不是目前法。若向佛祖邊學。此人未有眼目。皆屬所依之法不得自在。本只為生死茫茫識性無自由分。千里萬里求善知識。須有正眼永脫虛謬之見。定取目前生死。為復實有。為復實無。若有人定得許汝出頭。上根之人言下明道。中下根器波波浪走。何不向生死中定。當取何處更疑佛疑祖替汝生死。有智人笑汝偈曰。
僧問。從上立祖意教意。和尚此間為什麼言無。師曰。三年不食飯目前無饑人。曰既無饑人。某甲為什麼不悟。師曰。只為悟迷却闍梨。師說頌曰。
僧問。如何是道。師曰。太陽溢目萬里不掛片雲。曰如何得會。師曰。清淨之水游魚自迷。問如何是本。師曰。飲水不迷源。問古人布髮掩泥當為何事。師曰。九烏射盡一翳猶存。一箭墮地天下不黑。問祖意與教意同別。師曰。風吹荷葉滿池青。十里行人較一程。師有小師隨侍日久。師住後遣令行脚。游歷禪肆無所用心。聞師聚眾道播他室。迴歸省覲而問曰。和尚有如是奇特事。何不早向某甲說。師曰。汝蒸飯吾著火。汝行益吾展鉢。什麼處是孤負汝處。小師從此悟入。師一日喫茶了。自烹一椀過與侍者。侍者擬接。師乃縮手曰。是什麼。侍者無對。有一大德來問師。若是教意某甲即不疑。只如禪門中事如何。師曰。老僧也只解變生為熟。問如何是實際之理。師曰。石上無根樹山含不動雲。問如何是出窟師子。師曰。虛空無影[1]象足下野雲生。西川首座遊方至白馬。舉華嚴教語問曰。一塵含法界無邊時如何。白馬曰。如鳥二翼。如車二輪。首座曰。將謂禪門別有奇特事。元來不出教乘。乃迴本地。尋嚮夾山盛化。遣小師持前語而問師。師曰雕沙無鏤玉之譚。結草乖道人之思。小師迴舉似首座。首座乃讚。將謂禪門與教意不殊。元來有奇特之事。問如何是夾山境。師曰。猿抱子歸青嶂裏。鳥銜華落碧巖前。師再闢玄樞逮于一紀。唐中和元年辛丑十一月七日召主事曰。吾與眾僧[2]話道累歲。佛法深旨各應自知。吾今幻質時盡即去。汝等善保護如吾在日。勿得雷同世人輒生惆悵。言訖至[3]于夜奄然而逝。其月二十九日塔于本山。壽七十七臘五十七勅諡傳明大師。塔曰永濟。
行思禪師第五世
前舒州投子山大同禪師法嗣
投子感溫禪師(第二世住)僧問。師登寶座接示何人。師曰。如月覆千谿。僧曰。恁麼即滿地不虧也。師曰。莫恁麼道。僧問。父不投為什麼却投子。師曰。豈是別人屋裏事。僧曰。父與子還屬功也無。師曰。不屬。曰不屬功底如何。師曰。父子各自脫。曰為什麼如此。師曰。汝與我會。師遊山見蟬蛻殼。侍者問曰。殼在遮裏蟬子向什麼處去也。師拈殼就耳畔。搖三五下作蟬響聲。其僧於是開悟。
福州牛頭微禪師。師上堂示眾曰。三世諸佛用一點伎倆不得。天下老師口似匾擔。諸人作麼生大不容易。除非知有莫能知之。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山畬粟米飯野菜澹黃韲。僧曰。忽遇上客來又作麼生。師曰。喫即從君喫不喫任東西。問不問驪龍頷下珠。如何識得家中寶。師曰。忙中爭得作閑人。
西川青城香山澄照大師。僧問。諸佛有難向火焰裏藏身。未審衲僧有難向什麼處藏身。師曰。水精甕裏著波斯。問如何是初生月。師曰。太半人不見。
濠州思明和尚在投子眾時。有僧問。如何是上座沙彌童行。師曰諾。僧問。如何是清淨法身。師曰。屎裏蛆兒頭出頭沒。
鳳翔府招福和尚。僧問。東牙烏牙皆出隊。和尚為什麼不出隊。師曰。住持各不同。闍梨爭得怪。
興元府中梁山遵古禪師。問空劫無人能問法。即今有問法何安。師曰。大悲菩薩甕裏坐。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道士擔漏巵。
襄州谷隱和尚。僧問。如何是不觸白雲機。師曰。鶴帶鵶顏浮生不棄。
安州九𡽀山和尚。僧問。如何是佛。師曰。即汝是。問遠聞九𡽀及至到來只見一𡽀。師曰。闍梨只見一𡽀不見九𡽀。曰如何是九𡽀。師曰。水急浪華麁。
盤山和尚(幽州第二世住)僧問。如何出得三界。師曰。在裏頭來多少時耶。曰如何出得。師曰。青山不礙白雲飛。問承教有言。如化人煩惱如石女兒。此理如何。師曰。闍梨直[1]如石女兒去。
安州九𡽀敬慧禪師(第[2]二世住)僧問。解脫深坑如何過得。師曰。不求過。僧曰。如何過得。師曰。求過亦非。
東京觀音院巖俊禪師邢臺人也。姓廉氏。初參祖席遍歷衡廬岷蜀。嘗經鳳林深谷。歘覩珍寶發現。同侶相顧意將取之。師曰。古人鋤園觸黃金若瓦礫。待吾菅茆覆頂。須此供四方僧。言訖捨去。造謁投子。投子問曰。子昨宿何處。師曰。在不動道場。曰既言不動曷由至此。師曰。至此豈是動耶。曰元來宿不著處然。投子默認許之。尋抵東京。會有梁少保李[3]鄑。即河陽節度使罕之兄也。雅信內典尤重于師。因捨宅建院曰觀音明聖。請師居之。周高祖世宗二帝潛隱時。每登方丈必施跪禮。及即位特賜紫。號淨戒大師。眾常數百。乾德丙寅三月示疾垂誡門人訖。怡顏合掌而滅。壽八十五。臘六十五。其年四月八日塔于東郊豐臺村。
前鄂州清平山令遵禪師法嗣
蘄州三角山令珪禪師初參清平。清平問曰。來作麼。師曰。來禮拜。曰禮拜阿誰。師曰。特來禮拜和尚。清平咄曰。遮鈍根阿師。師乃禮拜。清平於師頸上以手斫一下。師從此摳衣密領宗旨。住後僧問。如何是佛。師曰。明日來向汝道。如今道不得。
景德傳燈錄卷第十五
校注
[0317001] 五【大】,五宋沙門道原纂【明】 [0317002] 人【大】*,人見錄【明】* [0317003] 已上二人見錄【大】*,〔-〕【明】* [0317004] 人【大】,人四人見錄【明】 [0317005] 已上四人見錄【大】*,〔-〕【明】* [0317006] 已上三人見錄【大】,〔-〕【明】 [0317007] 一人見錄【大】,〔-〕【明】 [0317008] 上【大】,〔-〕【明】 [0317009] 人【大】,人一十二人見錄【明】 [0317010] (已上…錄)八字【大】,〔-〕【明】 [0317011] 上【大】,〔-〕【明】 [0317012] 才【大】*,纔【明】* [0317013] 遮【大】下同,這【明】下同 [0317014] 伊【大】,子【明】 [0317015] 罵【大】,呵【明】 [0317016] 二【大】,一【明】 [0317017] 也【大】,〔-〕【明】 [0317018] 空【大】,寂【明】 [0317019] 而【大】,為【明】 [0317020] 什【大】*,甚【明】* [0317021] 未跨船舷【大】,上船【明】 [0317022] 語【大】,話【明】 [0318001] 箇【大】,木【明】 [0318002] 前【大】,來【明】 [0318003] 師【大】,曰【明】 [0318004] 邪【大】*,爺【明】* [0318005] 闍梨【大】下同,闍㴝【明】下同 [0318006] 棗【大】,踈【明】 [0318007] 死生【大】,生死【明】 [0318008] 蒸【大】,𩟘【明】 [0319001] 健【大】,捷【明】 [0319002] 天【大】,于天【明】 [0319003] 𭝱【大】,懆【明】 [0319004] 蘇到切【大】,〔-〕【明】 [0319005] 此【大】,〔-〕【明】 [0319006] 無【大】,也無【明】 [0319007] 僧【大】,〔-〕【明】 [0319008] 者【大】,二途者【明】 [0319009] 仿【大】,罔【明】 [0319010] 傳【大】,未審傳【明】 [0319011] 辨【大】*,辯【明】* [0319012] 什【大】,什麼【明】 [0319013] 丱【大】,了【明】 [0320001] 唯【大】,惟【明】 [0320002] 為【大】,請【明】 [0320003] 曰【大】,住【明】 [0320004] (按塔…教)五十四字【大】,〔-〕【明】 [0320005] 前【大】*,〔-〕【明】* [0320006] 惺【大】*,省【明】* [0320007] 問【大】,曰【明】 [0321001] 識【大】,接【明】 [0321002] 當【大】,當是【明】 [0321003] 當【大】,復【明】 [0321004] 堂【大】,堂從東過西從西過東【明】 [0321005] 來【大】,〔-〕【明】 [0321006] 存【大】,在【明】 [0321007] 法【大】,〔-〕【明】 [0321008] 解說【大】,說法【明】 [0321009] 聲不現【大】,終難會【明】 [0321010] 貌【大】,邈【明】 [0321011] 即【大】,只【明】 [0322001] 然雖【大】,雖然【明】 [0322002] (黑如…中)八字【大】,常在動用中黑如漆【明】 [0323001] 還點【大】,點還【明】 [0323002] 擬之【大】,〔-〕【明】 [0323003] 得【大】,〔-〕【明】 [0323004] 閑【大】,〔-〕【明】 [0323005] 問和尚遺和【大】,僧問和尚病【明】 [0323006] 中【大】,普【明】 [0323007] 京口【大】,澧州【明】 [0324001] 象【大】,像【明】 [0324002] 話【大】,語【明】 [0324003] 于【大】,子【明】 [0324004] 治【大】,沈【明】 [0325001] 如【大】,須【明】 [0325002] 二【大】,一【明】 [0325003] 鄑【大】,資【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1 冊 No. 2076 景德傳燈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1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