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俱舍論頌疏論本

[4]俱舍論頌疏論本[5]第二十九[6]

從此第二明能依功德就中六一明四無量二明八解脫三明八勝處四明十遍處五明得依身六明起定緣且第一明四無量者論云如是已說所依止定當辨依定所生功德諸功德中先辨無量頌曰

無量有四種  對治瞋等故
慈悲無瞋性  喜喜捨無貪
此行相如次  與樂及拔苦
欣慰有情等  緣欲界有情
喜初二靜慮  餘六或五十
不能斷諸惑  人起定成三

釋曰初句總標次一句顯唯有四次兩句出體次三句明行相次一句明所緣次兩句明所依地次一句明不斷惑次一句明處及成無量有四種者一慈二悲三喜四捨言無量者無量有情為所緣故引無量福故感無量果故問此何緣唯有四種答頌言對治瞋等故(等取害等三障故也)此有四障一瞋二害三不欣慰四欲貪瞋對治此四多行障故建立慈等慈悲無瞋性喜喜捨無貪者出體也慈悲二種無瞋為體若依論主慈用無瞋[7]悲是不害也喜即喜受捨即無貪此慈悲等若并眷屬五蘊為體 問若捨無貪性如何能治瞋答此所治瞋貪所引故若依論主捨用無貪無瞋二法為體與樂及拔苦欣慰有情等者明行相也與樂是慈拔苦是悲欣慰是喜有情等是捨謂怨親平等捨怨捨親名為捨也願諸有情得如是樂如是思惟入慈等至願諸有情離如是苦如是思惟入悲等至諸有情類得樂離苦豈不快哉如是思惟入喜等至諸有情類平等平等無有怨親如是思惟入捨等至 緣欲界有情者明所緣境此四無量普緣欲界一切有情不緣上界者謂能治彼瞋等障故上界無瞋等故不緣上界也 喜初二靜慮餘六或五十者明依地也喜無量唯依初二[8]禪立 餘六者謂餘三無量依六地也謂四靜慮未至中間或五者或有師說唯依五地除未至地謂修無量是容[9]預位已離欲者方能修故故除未至 或有欲令此四無量通依十地謂欲界四根本禪及四禪近分并中間此意欲令定不定地根本加行皆無量攝故通十地不能斷諸惑者此四無量不能斷惑謂有三義一謂有漏根本靜慮攝故(前文已釋根本不斷惑[10]耳也)第二勝解作意相應起故斷惑要須真實作意此既勝解故不能斷三遍緣一切有情境故斷惑要須緣法作意此緣有情故不斷惑前文說此治四障者約加行位制伏瞋等或此能令[11]斷已更遠故前說此能治四障若依根本四種無量實不斷惑問初習業位云何修慈等答謂先思惟自所受樂便作此念願諸有情一切等受如是快樂若彼本來煩惱增盛不能如是平等運心應於有情分為三品所謂親友處中怨讐 親復分三謂上中下上親友者謂生法身中親友者謂財法交下親友者謂唯財交 處中為一怨復分三 上怨讐者謂奪名譽命及親友中怨讐者謂奪[A1]己身命緣資具下怨讐者謂奪親友命緣資具總成七品分別品已先於上親發起真誠與樂勝解此願成已於中下親亦漸次修如是勝解於親三品得平等已次於處中下中上怨亦漸次修如是勝解由數習力能於上怨起與樂願與上親等修此勝解既得無退次於所緣漸修令廣謂漸運想思惟一邑一國一方一切世界與樂遍滿是為修習慈無量成 修悲法者謂觀有情沒眾苦海便願令彼皆得解脫修喜法者謂想有情得樂離苦便深喜慰實為樂哉修捨最初從處中起漸次乃至能於上親起平等心與處中等 人起定成三者此四無量人起非餘隨得一時必成三種

從此第二明八解脫論云已辨無量次辨解脫頌曰

解脫有八種  前三無貪性
二二一一定  四無色定善
滅受想解脫  微微無間生
由自地淨心  及下無漏出
三境欲可見  四境類品道
自上苦集滅  非擇滅虛空

釋曰初句總標次兩句別明前三解脫第四句別明次四解脫第二行頌別明第八解脫後一頌總明所緣解脫有八種者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謂於內身有色想貪為除此貪觀外不淨青瘀等色令貪不起故名解脫第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謂於內身無色想貪雖已除貪為堅牢故觀外不淨青瘀等色令貪不起名為解脫第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謂觀淨色令貪不起名淨解脫觀淨色者顯觀轉勝此淨解脫身中證得名身作證具足圓滿得住此定名具足住 四無色定為次四解脫此四解脫各能棄[1]捨下地貪故名為解脫第八滅受想定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棄背受等名為解脫依婆娑論此云解脫者謂棄背義也前三無貪性者初三解脫無貪為體近治貪故 三中初二不淨相轉作青瘀等諸行相故第三解脫清淨相轉作淨光鮮行相轉故此三助伴皆五蘊性二二一一定者謂二二定一一定也上二謂初二解脫下二謂初二靜慮以初二解脫依初二靜慮起名二二定也一一定者一謂第三解脫此一解脫唯依第四禪起名一一定也以第四禪離八災患心澄淨故有淨解脫四無色定善者四無色解脫以善定為體非無記染非解脫故亦非散善性微劣故無色散善者如命終心也滅受想解脫微微無間生者滅定解脫有解厭背受想有釋厭背一切有所緣心有釋解脫定障故名解脫微微心後此定現前 入滅定心總有三種一者想心二者微細心三者微微心[2]前對想心已名微細此更微細故名微微從微微心入滅盡定由自地淨心及下無漏出者明出滅定心也出滅定心或起有頂淨心或起下無所有處無漏心如是入心唯是有漏通從有漏無漏心出三境欲可見者初三解脫唯以欲界色處為境有差別者初二境可憎第三境可愛四境類品道自上苦集滅者四無色解脫各緣自地上地苦集滅諦及緣九地類智品道為所緣境非擇滅虛空者無色解脫亦緣自地上地苦集諦上非擇滅及緣九地類智品上非擇滅及與虛空為所緣境 問第三靜慮寧無解脫答第三定中無眼識所引顯色貪故又自地妙樂所動亂故故無解脫 問行者何緣修淨解脫答為欲令欣修淨解脫前不淨觀令心沈戚今修淨觀策發令欣或為審知自堪能故謂前所修不淨解脫為成不成若觀淨相煩惱不起彼方成故問何故經中第三第八解脫得身證名非餘六耶答以於八中此二勝故二界邊故得身證名第三解脫唯取淨相令惑不起名為殊勝第八解脫以無心故名為殊勝第三解脫在色界邊第八解脫在無色界邊

從此第三明八[3]勝處論云已辨解脫次辨勝處頌曰

勝處有八種  二如初解脫
次二如第二  後四如第三

釋曰勝處有八種一內有色想觀外色少二內有色想觀外色多三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四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內無色想觀外青黃赤白為四勝處足前成八八中初二如初解脫次二如第二解脫後四如第三解脫前修解脫唯能棄背貪心不能制境後修勝處能制所緣隨所樂觀惑終不起能制伏境心勝境處故名勝處

從此第四明十遍處論云已辨勝處次辨遍處頌曰

遍處有十種  八如淨解脫
後二淨無色  緣自地四蘊

釋曰遍處有十謂周遍觀地及空與識二無邊處於一切處周遍觀察無有間隙故名遍處十中前八如淨解脫謂八自性皆是無貪若并助伴皆五蘊性依第四靜慮緣欲可見色後二[A2]遍處如次空識善無色為其自性各緣自地四蘊為境應知此中修觀行者從諸解脫入諸勝處從諸勝處入諸遍處以後後起勝前前故謂修解脫但於所緣總取淨相未能分別青黃赤白[1]後四勝處雖能分別青黃赤白而未能作無邊行相前四遍處謂觀青等一一無邊復思青等為何所依知依大種故次觀地等一一無邊復思此所覺色由何廣大知由虛空故次觀空無邊處復思此能覺誰為所依[2]依廣識故觀識無邊處此所依識無別所依故別更不修上為遍處

從此第五明得依身論云此解脫等三門功德為由何得(一問)依何身起(二問)頌曰

滅定如先辨  餘皆通二得
無色依三界  餘唯人趣起

釋曰滅定解脫根品已釋餘解脫等通由二得若曾修者由離染得未曾習者由加行得四無色解脫空識二遍處一一通依三界身起 餘唯人起由教力故異生及聖皆能現起

從此第六明起定緣論云諸有生在色無色界起靜慮無色由何等別緣頌曰

二界由因業  能起無色定
色界起靜慮  亦由法爾力

釋曰生上二界總由三緣一由因力謂於先時近及數習為起因故二由業力謂先曾造感[3]上地生順後受業彼業異熟將起現前勢力能令進起彼定三法爾力謂器世間將欲壞時下地有情法爾能起上地靜慮生上二界起無色定由因業力非法爾力無雲等天無災壞故生在色界起靜慮時由上二緣及法爾力若生欲界起上定時於前三緣更加教力

從此大文第二明正法住世若三分明義已下是流通分論云前來分別種種法門皆為弘持世尊教法何謂正法(一問)當住幾時(二問)頌曰

佛正法有二  謂教證為體
有持說行者  此便住世間

釋曰上兩句答初問下兩句答第二問正法有二一教二證教謂契經調伏對法證謂三乘菩提分法有能受持及正說者教法住世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正證法便住世間道藉人弘法依人住人在法在人亡法亡故世親云故隨三人住世時量應知[4]世法住爾所時聖教總言唯住千載有釋證法唯住千年教法住時復過於此

從此第三明論宗旨於中分二一正明宗旨二傷歎勸學且正明宗旨者論云此論依攝阿毘達磨為依何理釋對法耶頌曰

迦濕彌羅議理成  我多依彼釋對法
少有貶量為我失  判法正理在牟尼

釋曰迦濕彌羅毘婆沙師議阿毘達磨理善成立我多依彼釋對法藏少有貶量為我過失判法正理唯在世尊及諸如來大聖弟子

從此第二傷歎勸學就中分二一傷歎人二勸學法就傷歎人中分二一正傷歎人二重釋傷歎就正歎人中分二一傷歎有德二傷歎起失且傷歎人有德者頌曰

大師世眼久已閉  堪為證者多散滅

釋曰三界大師為世眼目涅槃日久名為已閉舍利子等名堪證者隨佛滅度名多散滅

從此第二傷歎起失者頌曰

不見真理無制人  由鄙尋思亂聖教

釋曰既失大師又無法奘凡厥異生便無慧眼不見真理無法自制起惡尋思亂惑聖教其過大矣

從此第[5]重釋傷歎分二一重釋有德二重釋起失且重釋有德者頌曰

自覺已歸勝寂靜  持彼教者多隨滅

釋曰佛名自覺無師悟故涅槃日久名已歸靜舍利子等持彼教者今亦隨滅

從此[6]第二重釋起失頌曰

世無依怙喪眾德  無鉤制惑隨意轉

釋曰世無依怙由喪如來及大弟子眾德者故由此眾生無正法鉤制諸惑象隨意起執

從此第二勸學法頌曰

既知如來正法壽  漸次淪亡如至喉
是諸煩惱力增時  應求解脫勿放逸

釋曰佛滅度後九百年中世親製諸論正法壽命漸次淪亡如人欲終氣臨至喉須臾便死於此時中煩惱增長諸有智人應求解脫勿令放逸起煩惱也[1]

[2]破我品

夫雲披月現執亡空明若不摧邪將何顯正此品來意良有以焉有滯相之賓迷方之子法無主宰橫生我執身見一起諸惑隨生溺三有河背八正路其為過也不亦悲哉論主將愛一子情慇止心傷而愍之故制斯論執我不同總有三種一犢子部二數論宗三勝論宗破此三計廣如長論 今唯釋頌不可具陳略舉綱宗以為發起犢子部者十八部中之一部也佛在世時有一外道厥名犢子今此部執同斯外道故以標名此品破中先破犢子次破數論後破勝論良為此部是佛弟子見同外道殊所不應故先破之今欲破彼先料其計 論云然犢子部執有補特伽羅其體與五蘊不一不異解云彼計真我名補特伽羅此云數取趣蘊剎那滅於轉無能但由於我能捨此蘊能續餘蘊數取諸趣故執實我體名補特伽羅計我與蘊不一不異非斷非常若言蘊一蘊滅我滅便成斷見若言蘊異蘊滅我在是則常見計皆墮其邊故知此我與五蘊法不一不異非斷非常論主破云汝所執我為實為假若言是實應與蘊異有別性故如色等實與受等異又有實體必應有因如五蘊實從因生故若計因生是則無常便違汝宗我非無常若有實體不從因生應是無因同外道見又汝計我非無為也若非因生又非無為汝所執我應成無用若我是假便同我說無實我故 又彼部法有五法藏三世為三無為為四我為第五不可說藏我在生死不可說與三世為一為異若入涅槃不可說與無為亦為一為異故立此我為不可說藏 破云我與前四法藏若不可說為異故即不應說為第五法藏我與前四若不可說為一故即不可說為非第五非第五者即是前四法藏既第五非第五俱不可說但應建立前四法藏上來理破 已下教證論云薄伽梵告梵志言我說一切有唯是十二處攝若數取趣非是處攝無體理成若是處攝則不應言是不可說又汝部誦契經亦言諸所有眼諸所有色廣說乃至苾芻當知如來齊此施設一切建立一切有實體法此中無有補特伽羅如何可說彼有實體頻婆沙羅契經亦說此中無有我我所性唯有一切眾苦法體將正已生乃至廣說據上理教都無我性如何犢子橫計執我耶

從此論主引頌證破於中有二一正破二流通初有十七行頌是正破後有三行是流通初正破中束成六分一正顯真空分第二明佛遍知分第三置答[A3]益物分第四因相不測分第五果生先後分第六業報難知分就正顯真空分中初是羅漢尼說次是世尊說今則是初論云有阿羅漢尼名世羅(此云小山)為魔王說

汝墮惡見趣  於空行聚中
妄執有有情  智者達非有
如即攬眾分  假相立為車
世俗立有情  應知攬諸蘊

釋曰汝墮惡見趣者摽魔過也汝此魔王墮惡見趣身見名惡一障聖道二為癡覆三為惑因稱之為惡趣向生死為流轉因因之為趣惡見即趣名惡見趣 於空行聚中妄執有有情者正釋惡見也五蘊和合名為行聚都無作者稱之為空執實有情為惡見也 智者達非有者顯真空也有情是假聖達非有既除我執故顯真空 如即攬眾分至攬諸蘊者舉喻釋成初則喻顯後則法合攬輪輞等以成其車車則是假攬五蘊法以成有情情何得實

其次世尊於雜阿笈摩中為婆羅門婆抱梨說(婆抱梨此云棗父母怜子目此棗名也)

婆抱梨諦聽  能解諸結法
謂依心故染  亦依心故淨
我實無我性  顛倒故執有
無有情無我  唯有有因法
謂十二有支  所攝蘊處界
審思此一切  無補特伽羅
既觀內是空  觀外空亦爾
能修空觀者  亦都不可得

釋曰婆抱梨諦聽能解諸結法者勸聽法也結謂結縛解結妙法汝能聽之 謂依心故染亦依心故淨者標所說法也心染即染心淨便淨汝依淨心結能解矣 我實無我性顛倒故執有者釋前依心染也都無實我橫計作者倒想起其心成染焉 無有情無我唯有有因法者標依心淨也果由因起名有因法但由因力果遂得生果由因生實無作者故無我見也因果和合假名為人故無有情也達有因法情我見滅心便淨矣 謂十二有支至亦都不可得者釋前有因法也十二有支蘊處界三此一切法唯有因果無數取趣但有情身無數取趣即是內空外非情法亦復法空修此空觀 亦不可得詳此經頌是佛世尊於小乘經密談大乘真空之理於是盡矣犢子部難若無實我是則世尊非一切智要因真我非剎那滅方頓遍知以心心所剎那剎那異生滅故故心心所非頓遍知論主答云但約相續有堪能故知一切法名一切智非由一念能頓遍知

從此已下舉頌以答即是第二明佛遍知分於中有二一舉頌正明第二引頌證成今則是初頌曰

由相續有能  如火食一切
如是一切智  非由頓遍知

釋曰火食一切豈一念火能燒一切但約相續說燒一切佛智亦爾但據相續名一切智

從此第二引證犢子部問如何得知約相續說知一切法非我遍知論主答云說佛世尊有三世故犢子部問於何處說

從此論主引頌成證如有頌曰

若過去諸佛  若未來諸佛
及現在諸佛  皆滅眾生憂

釋曰此頌既說有三世佛故約佛智於相續位知一切法不由於我能頓遍知以佛世尊三世攝故彼此計我體是佛世尊復說我體非三世攝此頌既說佛在三世故汝計我非是世尊我既非佛明知遍知不由於我名頓遍知理亦應爾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九


校注

[0975004] 俱舍論頌疏【大】〔-〕【甲】 [0975005] 第【大】〔-〕【甲】 [0975006] 此下乙本有中大雲寺沙門圓暉述分別定品第八之二十七字 [0975007] 慈【大】悲【甲】【乙】 [0975008] 禪【大】靜慮【甲】 [0975009] 預位【大】豫德【甲】 [0975010] 耳【大】了【甲】 [0975011] 斷已【大】已斷【乙】 [0976001] 捨【大】背【甲】 [0976002] 前對【大】對前【甲】 [0976003] 勝【大】〔-〕【甲】 [0977001] 後四勝處雖能分別青黃赤白【大】〔-〕【甲】 [0977002] 依【大】〔-〕【甲】 [0977003] 上【CB】【甲】【乙】中【大】 [0977004] 世【大】正【甲】【乙】 [0977005] 二【大】三【甲】 [0977006] 第二【大】〔-〕【甲】 [0978001] 此下原本(慶長本)乙本有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九終十二字甲本有俱舍論頌疏卷第二十九十字 [0978002] 以下至第三十卷之終以東大寺藏古版本本會校正而補之
[A1] 己【CB】已【大】
[A2] 遍【CB】邊【大】(cf. T29n1558_p0151c29)
[A3] 益【CB】[-]【大】(cf. T41n1823_p0979b21; X53n0842_p0521b23)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