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九
持戒波羅蜜多品第七之二佛言:「舍利子!云何名為善法?當知善法厥有三種,謂身、語、意善所行故。諸菩薩摩訶薩如是安住善所行者,能於菩薩藏正法勤求修習,即得菩提而常隨逐。」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如是十種善法,菩薩能安住已,即於菩薩藏正法勤求修習,親近承事諸阿闍梨,隨諸所作,總略乃至給奉水瓶。
「復次舍利子!菩薩有十種發心。何等為十?一者菩薩發如是心:『痛哉!世間一切眾生疾惱之身,四蛇奮毒[29]牙相違害,積集諸苦生多過失,癰疽瘡癬、風癀痰癊,起眾疾狀眼等諸病,歷多艱苦極增違害,速疾破壞是不堅實,羸劣衰朽速趣命終,棄於林中無一可樂。我當令一切眾生厭此不堅實身,[1]悕取堅固真實之身。』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一發心。由發心已,能於菩薩藏正法勤求修習,親近承事諸阿闍梨,隨諸所作,總略乃至給奉水瓶。」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一發心。
「復次舍利子!二者菩薩發如是心:『痛哉!世間一切眾生不堅實身,斷滅摧毀破壞離散。』舍利子!譬如世間工巧窯師,造諸瓶器隨量大小,雖有所成即歸破壞。世間眾生虛幻所成不堅實身,亦復如是。又如大樹,枝葉扶踈花果茂盛,雖可愛樂即歸墮落。世間眾生不堅實身,如成熟果亦復如是。又如清夜露滴草頭,日光照觸旋有即無。世間眾生不堅實身,不久暫停亦復如是。又如世間大海江河流注不斷,水中聚沫旋有即無。世間眾生身如聚沫不可撮摩亦復如是。又如天雨水滴成泡,旋滅旋生不能暫住。世間眾生不堅實身,自性劣弱亦復如是。舍利子!菩薩欲令眾生厭棄如是不堅實身,悕取堅固真實之身。此是菩薩第二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二發心。
「復次舍利子!三者菩薩發如是心:『痛哉!世間一切眾生不能如是思念:「我於生死長夜之中,遠離善知識、親近惡知識,發起懈怠下劣精進,邪見所覆癡冥疲乏,無施無愛無諸善作,唯造惡業果報成熟,感諸不善當得身相,貪愛增劇羸瘦憔悴。或生餓鬼趣中,不能活命以火為食,經多百歲多千歲多百千歲不聞水聲,何況得飲。」我今回發是心,願當親近習行善法、近善知識,由如是故當得人身,善能活命行諸布施,乃至[5]損棄軀命親近承事諸阿闍梨,於菩薩藏正法勤求修習隨諸所作,總略乃至給奉水瓶。』此是菩薩第三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三發心。
「復次舍利子!四者菩薩發如是心:『世間眾生應如是念:「我於長夜中,遠離善知識、親近惡知識,發起懈怠下劣精進,癡冥疲乏、無忍無愛、無諸善相,心困身倦如被打擊,眾苦逼迫嬈亂眾生。若無彼緣寧招罪至?由是廣造諸不善業,以其不善之業果報成熟,當墮牛畜駝驢趣中,不能活命。於彼趣中以草為食,咀嚼䶩齧捶打怖畏負重困苦,遠離一切施等善相。」我今回發是心,親近善友當得人身,不惜軀命廣行布施,作諸善業,親近承事諸阿闍梨,於菩薩藏正法,勤求修習隨諸所作,總略乃至給奉水瓶。』此是菩薩第四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四發心。
「復次舍利子!五者菩薩發如是心:『世間眾生應如是念:「我於長夜中,遠離善知識、親近惡知識,發起懈怠下劣精進,癡冥疲乏、無忍無愛、無諸善相,都無所念。痛哉世間一切眾生不能思念,一切物命同一身肉,若存若壞其肉無異。食噉之者謂之無罪亦無罪相,謂之無福亦無福相,乃至海岸邊極遼敻之方,諸有眾生其見無異,無罪無福。由此緣故,若罪若福不能了知。以不知故,近惡見者增長癡暗,不知善道[3]唯造[4]罪業。以其廣造不善業故,果報成熟得下劣身相,乃至墮在地獄趣中受地獄苦,吞熱鐵丸、考掠捶打、杻縛懸吊,將趣死邊業還令活。經多千歲不聞樂聲,何況樂觸。斯由不知罪福不造施因,智者應念。」我今回發是心,親近善友,當得人身,不惜軀命,廣行布施作諸善業,親近承事諸阿闍梨,於菩薩藏正法,勤求修習隨諸所作,總略乃至給奉水瓶。』此是菩薩第五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五發心。
「復次舍利子!六者菩薩發如是心:『世間眾生應如是念:「我於長夜中,遠離善知識、親近惡知識,無善樂欲,於師尊智者不能謙下恭信、百種稱讚、親近禮奉、誠諦合掌、作諸善業,但以慢心增長造多不善。由其所作不善業因果報成熟,縱得人身,羸瘦憔悴不能活命,不能行施。雖生人中其性慳悋加復貧困,或作奴僕為他所使他所繫屬,如耽欲飛禽於空中行,隨所住處驚怖艱險。邪見眾生亦復如是,破毀淨戒而常習行三不善根,在四趣中,五蓋所覆,常行六種不能尊重師長之法,於其七種善妙正法不能遵奉,起八邪法入邪定聚,於九惱處常起惱害,常行十種不善業道。於非道中堅猛而入,向地獄門背生天道,遠善知識近惡知識,順魔意樂捨離善法行不善法,打擊怖畏艱苦隨生,施作種種不饒益事。以是緣故不能愛樂行布施等。」我今回發是心,親近善友,當得人身,不惜軀命廣行布施作諸善業,於菩薩藏正法,勤求修習隨諸所作,總略乃至給奉水瓶。』此是菩薩第六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六發心。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九
校注
[0825026] 西【大】*,宋西【明】* [0825027] 譯經【大】*,〔-〕【明】* [0825028] 梨【大】*,黎【明】* [0825029] 牙【大】,互【明】 [0826001] 悕【大】*,稀【明】* [0826002] 徧【CB】【明】,偏【大】 [0826003] 奉【大】,舉【明】 [0826004] 鉼【大】,瓶【明】 [0826005] 損【大】,捐【明】 [0827001] 信【大】,敬【明】 [0827002] 扳【大】,拔【明】 [0827003] 唯【大】,惟【明】 [0827004] 罪【大】,惡【明】 [0828001] 碎【大】,破【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1 冊 No. 316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1-0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