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譯雜阿含[3]經卷第五
初誦第五
[7](八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婆羅門往詣佛所,問訊佛已,在於佛前,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踊躍歡喜,退坐而去。
[8](八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阿難從佛,向舍衛城。時,於糞聚窟中,見夫妻二人,年[9]幾老大,[10]柱杖戰慄,如老鸛雀。佛遙見已,告阿難言:「汝見夫妻二人極為老朽,在糞窟[11]中不?」阿難白佛言:「唯然!已見。」
佛告阿難:「如斯老人,若年少時,在舍衛城中,應為第一長者。剃除鬚髮,被服法衣,應得羅漢。若少年時,聚積財錢,應為第二長者。若出家者,剃除鬚髮,被服法衣,應得阿那含。若第三時,聚集錢財,應為第三長者。剃除鬚髮,被服法衣,應得須陀洹。如今老熟,亦不能聚財,不能精勤,亦不得上人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八六)
如是我聞:
一[A2]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老婆羅門年耆根熟,先於往日,多造眾惡,極為麁弊,毀犯所禁,不[14]信福善,不先作福,臨終之時,無所依止,往詣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我於往日,多造眾惡,極為麁弊,毀犯所禁,不能修福,[15]又不修善,亦復不能先作福德,臨終之時,無所依止。」佛言:「實如汝語。」老婆羅門言:「善哉!瞿曇!當為我說,使我長夜獲於安樂,得義得利。」
佛言:「實如汝說,汝於往日,身口意業不[16]作善行,毀犯禁戒,不修福德,不能先造,臨命終時,作所[17]怙恃。汝於今者,實為衰老,先造眾罪,所作麁惡,不造福業,不修善行,不能先造,可畏之時,所歸依處。譬如有人,將欲死時,思願逃避,入善舍宅,以自救護,如是之事,都不可得。是故今當身修善行,[18]意口亦然,若三業善,臨命[19]之時,即是舍宅,可逃避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佛說是已,第二經無差別,應求歸依處,大人宜修善。第三長行別偈則不同,偈言:
[21](八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老婆羅門往至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吾今朽邁,往昔已來,造作眾惡,未曾作福,未更修善,又所不行離於怖畏救護之法。善哉!瞿曇!為我說法,使我命終有所救護、屋宅、歸依、逃避之處。」
佛告婆羅門:「世間熾然。何謂熾然?謂老病死。以是之故,應身修善,口意亦然。汝都不修身口意善,汝今若能於身口意修於善者,即是汝之船濟,乃至死時,能為汝救護,為汝屋宅,為汝歸依、逃避之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八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烏答摩納往至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而作是言:「瞿曇!我如法乞財,供養父母。又以正理,使得樂處,正理供給,得大福不?」佛言:「如是供養,實得大福。」
佛言:「摩納!不限汝也,一切如法乞財,又以正理供養父母,正理使樂,正理供給,獲無量福。何以故?當知是人,梵天即在其家。若正理供養父母,是阿闍梨即在其家。若能正理供養父母,正理得樂,一切皆遙敬其家。若能正理供養父母,正理使樂,正理供給,當知大天即在其家。若能正理供養父母,正理與樂供給,當知一切諸天即在其家。何以故?梵天王由正理供養父母故,得生梵世。若欲供養阿闍梨者,供養父母,即是阿闍梨。若欲禮拜,先應禮拜父母。若欲事火,先當供養父母。若欲事天,先當供養父母,即是供養諸天。」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2](八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摩納名[3]優[4]北伽,往詣佛所,稽首問訊,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婆羅門如法乞財,聚設大祀,教他設祀。如是之祀,為當作祀,為當不作?」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佛說是已,優[6]北伽摩納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7](九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摩納名優北伽,往詣佛所,稽首問訊,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婆羅門如法乞財,聚斂大祀,教他設祀。如是之祀,為當作祀,為當不作?」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佛說是已,優北伽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10](九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摩納名曰佛移,往詣佛所,稽首問訊,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為有幾法,教在家人處於家中得現報利,并得利樂?」
佛告摩納:「有四法使在家人得現世報,獲利益樂。何謂為四?一能精勤,二能守護諸根,三得善知識,四正理養命。云何精勤?隨所作業,家計資生,或為王臣,或為農夫,或復治生,或復牧人,隨其所作,不憚[11]劬勞,寒暑風雨,飢渴飽滿,蚊虻蠅蜂,雖有勤苦,不捨作業,為成業故,終不休廢,是名精勤。云何名為守護諸根?若族姓子如法聚財,設有方計,不為王賊水火之所劫奪,怨憎之處悉不得侵,不生惡子,是名守護。云何名為近於善友?若族姓子近於善友,而此善友資性賢良,終不姦盜,亦不放逸飲酒醉亂,吐出實言,不為欺誑。與如此人共為親友,未生憂惱能令不生,已生憂惱能使[1]滅除,未生喜樂能使得生,已[2]生喜樂能使不失,是名善友。云何名為正理養命?若族姓子知其財物,量其多少,節其[3]財用,入多於出,莫苟輕用。譬如有人食優曇果,初食之時,樹上甚多。既食之已,醉眠七日。既醒悟已,方覺失[A3]果。宜處以理,奢儉得中。若有錢財,不能衣食,不能惠施,極自儉用,眾人咸言:『如[4]此之人,死如狗死。』宜自籌量,不奢不儉,是名正理養命。」
摩納復白佛言:「修何等法,令在家人現受其利,後世得福?」
佛告摩納:「有四種法能獲福報。何謂為四?所謂信戒及施、聞、慧。云何名戒?能行不殺,乃至不飲酒。云何名施?施沙門、婆羅門、師長、父母、貧窮之者,乞與衣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種種所須,盡能惠與,[5]名之為施。云何聞慧?如實知苦,知苦諦;如實知[6]習,知習諦;如實知道,知道諦;如實知滅,知滅諦;是名聞慧具足。」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佛說是已,佛移摩納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7](九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彌絺羅國菴婆羅園。爾時,婆私吒婆羅門女新喪第六子,為喪子故,心意錯亂,裸形狂走,漸走不已,至彌絺羅菴婆羅園。爾時,世尊與無央數大眾圍遶說法。時,婆私吒婆羅門女遙見世尊,還得本心,慚愧蹲地。佛告阿難:「與其欝多羅僧,汝可將來,我為說法。」阿難受勅,即與欝多羅僧。婆私吒婆羅門女,尋取衣著,往詣佛所,頭面禮足。爾時,世尊為婆羅門女宣種種法,示教利喜,如昔諸佛,為說法要,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苦惱之本,出要為樂。
爾時,世尊廣為說法,知彼至心欲離蓋纏,為說四諦苦[8]習滅道。此婆私吒女聰明解悟,聞法能持,譬如淨白㲲易受染色。婆私吒女即於坐上,見四真諦,見法到法,知法度疑彼岸,自已證[9]法,不隨他教,信不退轉,於佛教法,得無所畏,即從坐起,合掌禮佛,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得度於三惡,盡我形壽歸依三寶為優婆夷,盡壽不殺,清淨信向,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亦復如是。」時,彼婦女聞法歡喜,禮佛而去。
更於異時,婆私吒喪第七子,心不愁憂,亦不苦惱,亦不追念裸形狂走。
爾時,其夫婆羅突[10]邏闍說偈問言:
時,婆私吒即便說偈答其夫言:
其夫婆羅門復說偈言:
時,婆私吒復以偈答:
時,婆羅門復說偈言:
時,婆私吒復說偈言:
時,婆羅門聞婦所說,歡喜踊躍,即時嚴駕,詣彼園中,遙見世尊威光顯赫,倍生恭敬。到已頂禮,在一面坐。爾時,世尊以他心智觀察彼心,知其慇重,即時為說苦習滅道及八正道如此等法,能至涅槃。
時,婆羅門聞是法已,悟四真諦,已得見法,尋求出家,佛即聽許。既出家已,修不放逸,於三夜中,具得三明。佛記彼人得阿羅漢,是故更名為善生也。已得三明,勅其御者婆羅提言:「汝可乘於所駕寶車,還歸於家,語婆私吒:『汝於我所,可生隨喜。所以者何?佛今為我說四諦法,又蒙出家,獲於三明,是故於我應生淨信。』」時,婆羅提乘車還家,時,婆私吒見車已還,問御者言:「彼婆羅門見於佛不?」御者白言:「婆羅門即於坐上見四真諦,既見四諦,求索出家,佛聽出家,得出家已,於三夜中,獲阿羅漢。」爾時,其婦語御者言:「汝今能傳是善消息,當賜汝馬及千金錢。」御者白言:「我今不用馬及金錢,我欲願往詣[1]佛所,聽受妙法。」
婆私吒言:「汝若如是,實為甚善。若汝出家,速能獲得阿羅漢道。」婆私吒語其女言:「汝善[2]治家,受五欲樂,我欲出家。」女孫陀利即白母言:「我父尚能捨五欲樂,出家求道,我今亦當隨而出家,離念兄弟眷戀之心,如大象去,小象亦隨,我亦如是,當隨出家,執持瓦鉢而行乞食。我能修於易養之法,不作難養。」婆私吒言:「汝所欲者,真為吉善,所願必成。我今觀汝不久必當得盡於欲,離諸結使。」時,婆羅門婆羅闍、婆私吒、并孫陀利,悉共相隨,俱時出家,皆得盡於諸苦邊際。
[3](九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舍離國大林之中。爾時,如來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攝其衣鉢,并復洗足,坐一樹下,住於天住。時,有一婆羅門名欝[4]湊羅突邏闍,失產乳牛,遍處推求,經於六日,不知牛處,次第求覓,趣大林中,遙見如來在樹下坐,容貌殊特,諸根寂定,心意恬靜,獲於最上調伏之意,如似金樓,威光赫然。見是事已,往詣佛所,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時,婆羅門復說偈言: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爾時,世尊為婆羅門種種說法,示教利喜,廣說如上,乃至盡諸有結,不受後有。時,尊者欝湊羅突[3]邏闍得阿羅漢,得解脫樂,踊躍歡喜,而說偈言:
[5](九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娑羅婆羅門聚落。爾時,世尊於其晨朝,著衣持鉢,欲入娑羅聚落乞食。有非時雲起,天降於雨,如來避雨至彼聚落。時,聚落中,婆羅門長者共集論處,遙見佛來,咸作是言:「剃髮道人知何等法?」佛聞其言,即告之曰:「汝婆羅門有知法者,不知法者。剎利居士,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6]即說偈言:
時,諸婆羅門言:「汝善知婆羅門法,來入此眾。」即時敷座,請佛就座:「為我說法,我等樂聽。」爾時,世尊入其眾中,坐其座上,為說種種法,示教利喜,而說偈言:
佛說是已,從坐而去。
[7](九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拘薩羅。爾時,彼國有婆羅門名曰天敬,其聚落中,有止客舍。爾時,尊者優波摩那為佛侍者,止客舍中。如來于時微患風動,苦於[8]背痛。尊者優[9]婆摩那著衣持鉢,詣天敬婆羅門家。爾時,天敬在於門中剃[10]髮而坐。彼婆羅門遙見尊者,即說偈言:
時,尊者優波摩那以偈答言:
時,婆羅門即取鉢盛滿[12]蘇油,黑石蜜一篋,燸藥水一車,而以與之。爾時,尊者既得之已,齎詣佛所,即以此油,并燸藥水洗塗佛身,飲黑蜜漿,背痛即愈。時,天敬婆羅門於後日朝,往詣佛所,問訊世尊,在一面坐。爾時,世尊以偈問婆羅門言:
時,婆羅門復以偈答言:
時,婆羅門復以偈問佛: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時,天敬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14](九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拘薩羅國,夜止娑羅林。爾時,有一婆羅門近林耕[15]殖,由晨行田,因到佛所。白佛言:「世尊!我近林耕,故樂此林。汝今亦樂此娑羅林,將非此中而耕種耶?」時,婆羅門即說偈言:
爾時,世尊說偈答[18]曰:
時,婆羅門復說偈言:
婆羅門說是偈已,歡喜而去。
[1](九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拘薩羅國,在娑羅林。時有一婆羅門去林不遠,五百摩納,從其受學。時彼婆羅門每念世尊如來何時來遊此林,當往諮問,釋我疑滯。時婆羅門遣諸摩納,詣林採薪,欲以祀火。時諸摩納既至林已,見於如來在樹下坐,端正殊特,容貌和[2]奕,如真金樓,暉光赫然。時諸摩納覩如來已,尋負薪歸,白其師言:「和[3]上昔日,每思見佛,今者如來近在此林,若欲見者,宜知是時。」時婆羅門聞是語已,即詣佛所,問訊起居,在一面坐。即說偈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6]爾時,婆羅門復說偈言:
爾時,婆羅門說是偈已,歡喜而去。
[11](九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拘薩羅國。爾時,世尊止於孫陀利河岸。時彼岸側有住婆羅門,往詣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即白佛言:「汝欲入此河中浴耶?」佛問之曰:「入此河浴有何利益?」婆羅門言:「今此河者,古仙度處。若入洗浴,能除眾惡,清淨鮮潔,名為大吉。」
佛聞是已,即說偈言: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讚言:「善哉![17]善哉!誠如所言。夫洗浴者,能除身垢。為惡業者,非洗能除。」
[18](九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拘薩羅孫陀利河岸。爾時,世尊新剃鬚髮,宿彼河岸。後夜早起,以衣覆頭,正身端坐,繫念在前。時,彼河岸有祀火婆羅門祀火之法,餘應施與諸婆羅門,於天欲曉,即持祀餘,求婆羅門,欲以施之。[1]過值於佛,爾時,世尊聞其行聲,即發却覆,[2]𡄇咳出聲。此婆羅門既見佛已,而作是言:「此非婆羅門,乃是剃髮道人。」尋欲迴還,復作是念:「夫剃髮者,不必沙門,婆羅門中亦有剃髮。我當至彼問其因緣,所生種姓。」時,婆羅門即至佛[3]所,問訊言:「汝生何處?為姓何等?」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時,婆羅門說偈答[7]言:
婆羅門即以此食奉上世尊,佛不為受,即說偈言:
時,婆羅門重白佛言:「今我此食當施與誰?」佛言:「我不見世間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能受是食,正理消化,無有是處。」佛言:「宜置于彼無蟲水中。」時,婆羅門受佛教已,即持置彼無蟲水中,烟炎俱起,[11]𭱖𭱖作聲。時,婆羅門見是事已,生大驚怖,身毛為竪。以驚懼故,更採取薪,以用祀火。
爾時,世尊即到其所,而說偈言: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棄事火具,即起禮佛,合掌白言:「唯願聽我於佛法中出家受具,得為比丘,入於佛法,修于梵行。」佛即聽許,令得出家受具足戒。時,彼尊者勤修剋己,專精獨一,樂於閑靜,離於放逸,不樂親近出家在家。所以者何?此族姓子剃除鬚髮,[16]服於法衣,正信出家,為修無上梵行,現在知見,自身證故。時此比丘修集定慧,得羅漢果,盡諸有漏,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17](一〇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髻髮婆羅突邏闍婆羅門往詣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即說偈言: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時,婆羅門復說偈言: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2](一〇一)
[3]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優樓頻螺聚落,[4]泥連河岸菩提樹下,成佛未久。爾時,世尊獨坐思惟,而作是念:「夫人無敬心,不能恭順於其尊長,不受教誨,無所畏憚,縱情自逸,永失義利。若如是者,眾苦纏集。若人孝事尊長,敬養畏慎,隨順不逆,所願滿足,得大義利。若如是者,觸事安樂。」復作是念:「一切世間,若天、若人,若天世界、若人世界、若魔世界、若梵世界、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間有生類中,若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勝於我者,我當親近,依止於彼,供養恭敬。遍觀察已,都不見於世間人、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間有勝於我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為我依止。」復作是念:「我所覺法,我今應當親近、供養、恭敬、誠心、尊重。何以故?過去諸佛,一切皆悉親近、依止、供養、恭敬、尊重斯法,未來、現在諸佛,亦復親近、依止斯法,供養、恭敬,生尊重心。我今亦當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親近、依止、供養、恭敬、尊重於法。」
爾時,梵主天王遙知世尊在優樓頻螺聚落,泥連河岸菩提樹下而作是念:「觀察世間,若天、若人、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一切生類,若有勝我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者,我當依止,然都不見有能勝我者。又復觀察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悉皆親近、依止於法,供養、恭敬,生尊重心,我今亦當隨三世佛之所,應作親近、依止、供養、恭敬、尊重於法。」時,梵主天[5]復作是念:「我當從此處沒,往到佛所。」時,梵主天譬如壯士屈[6]申臂頃,來至佛所。白佛言:「世尊!實如所念,誠如所念。」即說偈言:
爾時,梵王讚歎世尊,深生隨喜,作禮而去。
[8](一〇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優樓頻螺聚落,泥連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佛於樹下,獨坐思惟,而作是念:「唯有一道,能淨眾生,使離苦惱,亦能除滅不善惡業,獲正法利,所言法者,即四念處。云何名為四念處耶?觀身念處、觀受念處、觀心念處、觀法念處。若人不修四念處者,為遠離賢聖之法,遠離聖道。若離聖道,即遠離甘露。若遠離甘露,則不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我說終不能得離於一切諸苦。若修四念處,即親近賢聖法者,若親近賢聖法,即親近賢聖道。若親近賢聖道,即親近甘露法。若親近甘露法,即能得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若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即[9]說離苦。」
時,梵主天遙知如來心之所念,作是念言:「我於今者,當至佛所,隨喜勸善。」思惟是已,譬如壯士屈申臂頃,來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白佛言:「誠如世尊心之所念,唯有一道,能淨眾生,乃至得免憂悲苦惱。」時,梵主天即說偈言:
時,梵主天頂禮佛足,即沒而去。
[13](一〇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梵主天於其中夜,光明倍常,來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梵主威光,照於時會,赫然大明。即於坐上而說偈言:
佛告梵主言:「誠如是言,誠如是言。剎利二足尊,種姓真正者,明行已具足,天人中最勝。」
時,梵主天聞佛所說,踊躍歡喜,頂禮佛足,於彼坐沒,還於天宮。
[1](一〇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拘薩羅國。時,彼國中有一阿蘭若住處,爾時世尊與諸大眾比丘僧俱在彼止宿。於時,世尊讚斯住處,說阿蘭若住處法。
時,梵主天知如來遊於拘薩羅,與比丘眾止宿阿蘭若住處,讚歎阿蘭若住處,說阿蘭若住處法。梵主天王作是念言:「我今當詣佛所,讚歎隨喜。」時,梵主天即於彼沒,譬如壯士屈申臂頃,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即說偈言:
時,梵主天說是偈已,頂禮佛足,還於天宮。
[3](一〇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釋翅迦毘羅衛林,與五百大比丘眾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捨於重擔,逮得己利,盡於後有,無復結使,正智解脫。復有十世界大威德諸天,來至佛所,問訊佛僧。於時,世尊說於隨順涅[4]盤之法。
有四梵身天各作是念:「今佛在釋翅[5]迦羅衛林,與五百比丘僧俱,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捨於重擔,逮得己利,盡於後有,無復結使,正智解脫。復有十世界大威德天,來至佛所,問訊佛僧,世尊為其說於隨順涅盤之法。我於今者,當往於彼佛世尊所。」時,梵身天作是念已,即於彼沒,譬如壯士屈申臂頃,來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時,第一梵身天而說偈言:
第二梵身天復說偈言:
第三梵身天復說偈言:
第四梵身天復說偈言:
時,四梵身天各說偈已,在於僧中,敬心戰慄,作禮而去。
[6](一〇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梵主天於其中夜,威光甚明,來至佛所。爾時,世尊入火光三昧。時,梵主天作是心念:「今者如來入於三昧,我來至此,甚為非時。」當爾之時,提婆達多親友瞿迦梨比丘,謗舍利弗及大目連。此梵主天即詣其所,扣瞿迦梨門喚言:「瞿迦梨!瞿迦梨!汝於舍利弗、目連當生淨信,彼二尊者,心淨柔軟,梵行具足。汝作是謗,後於長夜,受諸衰苦。」瞿迦梨即問之言:「汝為是誰?」答曰:「我是梵主天。」瞿迦梨言:「佛記汝得阿那含耶?」梵主答言:「實爾。」瞿迦梨言:「阿那含名為不還,汝云何還?」梵主天復作是念:「如此等人,不應與語。」而說偈言:
時,梵主天說是偈已,即往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以瞿迦梨所說因緣,具白世尊。佛告梵[8]言:「實爾,實爾。欲測無量法,能燒凡夫。」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時,梵主天聞是偈已,禮佛而退。
[9]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五
[10]此卷末五經及第六卷初五經,皆國、宋本所無而丹本獨有者。第九是《梵問經》,第十是《度須跋經》。今撿《梵問經》者,與彼大本《雜阿含經》第四十四卷之初,同本異譯。《度須跋經》與大本第三十五卷十六幅已下,同本異譯。則國、宋二本無此經者,脫之耳。今依丹藏加之,分入二卷焉。
校注
[0403003] 經【大】,經初誦【宋】【元】【明】 [0403004] 譯號(失譯人名今附秦錄)【大】,失譯【宋】【元】 [0403005] 今【大】,〔-〕【明】 [0403006] 初誦第五【大】,〔-〕【宋】【元】【明】 [0403007] [No. 99(1161)] [0403008] [No. 99(1162)] [0403009] 幾【大】,紀【宋】【元】【明】 [0403010] 柱【大】,拄【宋】【元】【明】 [0403011] 中【大】,〔-〕【宋】【元】【明】 [0403012] 拪【大】,棲【宋】【元】【明】 [0403013] [No. 99(1163)] [0403014] 信【大】,修【宋】【元】【明】 [0403015] 又【大】,久【宋】【元】【明】 [0403016] 作善行【大】,行於善【宋】【元】【明】 [0403017] 怙恃【大】,恃怙【宋】【元】【明】 [0403018] 意口【大】,口意【宋】【元】【明】 [0403019] 之【大】,終【宋】【元】【明】 [0403020] 勤【大】,進【宋】【元】【明】 [0403021] ~A. III. 52. Janā. [0403022] 宜【大】,可【宋】【元】【明】 [0403023] 眾【大】,濟【宋】【元】【明】 [0404001] [No. 99(88)] [0404002] [No. 99(89)] [0404003] 優【大】*,憂【宋】*【元】*【明】* [0404004] 北【大】,比【元】【明異】 [0404005] 場餘【大】,餘場【宋】【元】【明】 [0404006] 北【大】*,比【明異】* [0404007] [No. 99(90)] [0404008] 之【大】,及【宋】【元】【明】 [0404009] 道【大】,通【宋】【元】【明】 [0404010] [No. 99(91)] [0404011] 劬【大】,勤【明】 [0405001] 滅除【大】,除滅【宋】【元】【明】 [0405002] 生【大】,得【宋】【元】【明】 [0405003] 財【大】,時【宋】【元】【明】 [0405004] 此【大】,是【宋】【元】【明】 [0405005] 名之【大】,是名【宋】【元】【明】 [0405006] 習【大】*,集【元】【明】* [0405007] [No. 99(1178)] [0405008] 習【大】*,集【宋】*【元】*【明】* [0405009] 法【大】,知法【宋】【元】【明】 [0405010] 邏【大】,羅【宋】【元】【明】 [0405011] 漄【大】,崖【宋】【元】【明】 [0406001] 佛【大】,尊【宋】【元】【明】 [0406002] 治【大】,恃【宋】【元】【明】 [0406003] [No. 99(1179)] [0406004] 湊【大】*,溱【宋】*【元】*【明】* [0406005] 我【大】,於【宋】【元】【明】 [0406006] 耘【大】,芸【宋】【元】【明】 [0406007] 家【大】,室【宋】【元】【明】 [0406008] 有無【大】,無有【宋】【元】【明】 [0406009] 者【大】,物【宋】【元】【明】 [0406010] 摚【大】*,棠【宋】*,掁【元】【明】* [0406011] 是【大】*,此【宋】*【元】*【明】* [0406012] 名為【大】,為快【宋】【元】【明】 [0406013] 而【大】,作【宋】【元】【明】 [0407001] 家貧苦【大】,我家貧【宋】【元】【明】 [0407002] 諸【大】,於【宋】【元】【明】 [0407003] 邏【大】,羅【明異】 [0407004] 悟【大】,脫【宋】【元】【明】 [0407005] [No. 99(1180)] [0407006] 即【大】,〔-〕【宋】【元】【明】 [0407007] [No. 99(1181)] [0407008] 背痛【大】,腰脊【宋】【元】【明】 [0407009] 婆【大】,波【宋】【元】【明】 [0407010] 髮【大】,鬚【宋】【元】【明】 [0407011] 燸【大】*,煖【明】* [0407012] 蘇【大】,穌【宋】【元】【明】 [0407013] 於【大】,于【宋】【元】【明】 [0407014] [No. 99(1182)] [0407015] 殖【大】,植【宋】【元】【明】 [0407016] 將【大】,今【宋】【元】【明】 [0407017] 殖【大】,植【明】 [0407018] 曰【大】,言【宋】【元】【明】 [0408001] [No. 99(1183)] [0408002] 奕【大】,懌【元】【明】 [0408003] 上【大】,尚【宋】【元】【明】 [0408004] 樂【大】,聲【宋】【元】【明】 [0408005] 得【大】,智【宋】【元】【明】 [0408006] 爾【大】,〔-〕【宋】【元】【明】 [0408007] 天人【大】,人天【宋】【元】【明】 [0408008] 住【大】,至【宋】【元】【明】 [0408009] 今【大】,令【宋】【元】【明】 [0408010] 苦【大】,煩【宋】【元】【明】 [0408011] [No. 99(1184)] [0408012] 閉【大】,聞【宋】【元】【明】 [0408013] 婆【大】,娑【宋】【元】【明】 [0408014] 洗【大】,沐【宋】【元】【明】 [0408015] 諸【大】,眾【宋】【元】【明】 [0408016] 孾【大】,嬰【元】【明】 [0408017] 善哉【大】,〔-〕【宋】【元】【明】 [0408018] [No. 99(1185)] [0409001] 過【大】,遇【宋】【元】【明】 [0409002] 𡄇咳【大】,磬欬【宋】【元】【明】 [0409003] 所【大】,所問其因緣所生種姓時婆羅門即至佛所【宋】 [0409004] 乘【大】,伏【元】【明】 [0409005] 收【大】,𭷁【宋】 [0409006] 者【大】,田【宋】【元】【明】 [0409007] 言【大】,曰【宋】【元】【明】 [0409008] 我今【大】,今我【宋】【元】【明】 [0409009] 說【大】,施【宋】【元】【明】 [0409010] 亦應施【大】,應施與【宋】【元】【明】 [0409011] 𭱖𭱖【大】,湒湒【宋】【元】【明】 [0409012] 順【大】,慎【宋】 [0409013] 津【大】,律【宋】【元】【明】 [0409014] 是【大】,彼【宋】【元】【明】 [0409015] 於【大】,于【宋】【元】【明】 [0409016] 服【大】,被【宋】【元】【明】 [0409017] [No. 99(1186-1187)] [0409018] 度【大】,處【宋】【元】【明】 [0410001] 為十【大】,為十卷第五終【宋】【元】【明】 [0410002] [No. 99(1188)] [0410003] 如是以下為卷第六【宋】【元】【明】【聖】 [0410004] 泥【大】*,尼【宋】【元】【明】【聖】* [0410005] 復【CB】【麗-CB】【聖】,彼【大】 [0410006] 申【大】*,伸【元】【明】* [0410007] 於【大】*,于【宋】【元】【明】【聖】* [0410008] [No. 99(1189)] [0410009] 說【大】,脫【元】【明】 [0410010] 導【大】,道【聖】 [0410011] 淨【大】,得【宋】【元】【明】 [0410012] 具【大】,見【元】【明】 [0410013] [No. 99(1190)] [0411001] [No. 99(1191)] [0411002] 說【大】,施【宋】【元】【明】【聖】 [0411003] [No. 99(1192)] [0411004] 盤【大】*,槃【宋】【元】【明】【聖】* [0411005] 迦【大】,迦毘【宋】【元】【明】 [0411006] [No. 99(1193)] [0411007] 燒【大】*,嬈【宋】*【元】*【明】* [0411008] 言【大】,主【宋】【元】【明】 [0411009] 不分卷於此【宋】【元】【明】【聖】 [0411010] (此卷末…二卷焉)百〇六字【大】,〔-〕【宋】【元】【明】【聖】【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 冊 No. 100 別譯雜阿含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0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二校,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