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丹本第六卷十二張後准)
[9](二一四)
[10]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11]有比丘尼名曰曠野,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將欲向彼得眼林中。時魔王波旬作是心念:「瞿曇沙門今在舍衛得眼林中,其弟子曠野比丘尼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將欲往詣於彼林間,我當為其而作擾亂。」爾時,波旬化作摩納,於彼路側,問曠野言:「欲何所詣?」
比丘尼答言:「我今欲詣閑靜之處。」
爾時,摩納聞是語已,即說偈言:
時比丘尼而作是念:「此為是誰?欲惱亂我,甚為欺詐。為是人耶?是非人乎?」作是念已,入定觀察,知是波旬欲來惱亂,即說偈言:
爾時,波旬而作是念:「曠野比丘尼,善知我心。」懊惱悔恨,慚愧還宮。
[16](二一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蘇摩比丘尼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向得眼林。魔王波旬作是念:「今蘇摩比丘尼,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向得眼林。」爾時,波旬化作婆羅門,在路側立,而作是言:「阿梨耶欲何所至?」
比丘尼答言:「我今欲詣彼寂靜處。」
爾時,波旬即說偈言:
時比丘尼作如是念:「此為是人?是非人乎?而欲惱我。」入定觀[A1]察,知是波旬,即說偈言:
爾時,波旬而作是念:「蘇摩比丘尼,善知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2](二一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翅舍憍曇彌比丘尼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至得眼林,坐一樹下,住於天住。爾時,魔王波旬作是心念:「沙門瞿曇在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比丘尼名翅舍憍曇彌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至得眼林,坐一樹下,住於天住。」作是念已,化[3]作摩納,欲為擾亂,即說偈言:
時比丘尼而作是念:「此為是誰?甚為欺詐。為是人耶?是非人乎?而欲為我作大擾亂。」入定觀察,知是魔王,即說偈言:
爾時,波旬而作是念:「翅舍憍曇彌比丘尼,善知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4](二一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蓮華色比丘尼,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并洗足已,入得眼林,坐一樹下,端坐思惟,住於天住。爾時,魔王而作是念:「沙門瞿曇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蓮華色比丘尼,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5]至得眼林中,坐一樹下,住於天住。我當為其而作擾亂。」作是念已,化為摩納,往至其所,而說偈言:
[7]爾時,[8]蓮華比丘尼即作是念:「此為是誰?擾亂於我,甚為欺詐。為是人耶?是非人乎?」入定觀察,知是波旬,即說偈言:
爾時,魔王復說偈言:
時比丘尼復以偈答:
爾時,波旬而作是念:「蓮華色比丘尼善解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10](二一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石室比丘尼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向得眼林。爾時,魔王而作是念:「沙門瞿曇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有石室比丘尼,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向得眼林。我當為其而作擾亂。」作是念已,化為摩納,往至其所,而說偈言:
時石室比丘尼聞是偈已,而作是念:「此為是誰?甚為欺詐。為是人耶?是非人乎?」入定觀察,知是魔王,以偈答言:
爾時,魔王而作是念:「此比丘尼善知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2](二一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比丘尼,名曰[3]鼻𭊵,在舍衛國王園精舍,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向得眼林。於時魔王而作是念:「沙門瞿曇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鼻𭊵比丘尼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向得眼林。我當為其而作擾亂。」作是念已,化為摩納,即於路側,而說偈言:
[A2]時比丘尼聞斯偈已,而作是念:「此為是誰?惱亂於我,甚為欺[4]詐。為是人耶?是非人乎?」入定觀察,知是魔王,說偈報言:
爾時,波旬而作是念:「此比丘尼善知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6](二二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毘闍耶比丘尼從王園精舍,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至得眼林,坐一樹下,住於天住。爾時,魔王而作是念:「沙門瞿曇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王園精舍。毘闍耶比丘尼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至得眼林,坐一樹下,住於天住。我當為其而作擾亂。」作是念已,化為摩納,往詣其所,而說偈言:
時比丘尼聞是偈已,而作是念:「此為是誰?來惱於我,甚為欺詐。為是人耶?是非人乎?」入定觀察,知是魔王,說偈報言:
爾時,波旬而作是念:「此比丘尼善知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7](二二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比丘尼,名曰折羅,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入得眼林,在一樹下,正身端坐,入於天住。爾時,魔王作是念言:「沙門瞿曇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有一比丘尼,名曰折羅,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已洗鉢,收攝坐具,入得眼林中,在一樹下坐,入於天住。我今當往而作擾亂。」爾時,魔王作是念已,化摩納形,往至其所,而語之言:「阿利耶欲生何處?」
比丘尼言:「如我今者,都無生處。」
爾時,摩納即說偈言:
折羅比丘尼說偈報言:
爾時,波旬而作是念:「此比丘尼善知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9](二二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10]優波折羅比丘尼,住王園精舍,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洗鉢洗足,攝持坐具,詣得眼林,在一樹下,正身端坐,入於天住。爾時,魔王作是念言:「今瞿曇沙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王園精舍有比丘尼,名曰優波折羅,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訖洗足,收攝坐具,詣得眼林,在一樹下,正身端坐,入於天住。我今當往而作壞亂。」作是念已,化作[A3]摩納,即往其所,問比丘尼言:「阿利耶欲何處受身?」
比丘尼答曰:「我都無受身處。」
爾時,摩納即說偈言:
優波折羅比丘尼復說偈言:
爾時,魔王而作此念:「此比丘尼善知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2](二二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王園精舍有一比丘尼,名曰動頭,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乞食已,洗鉢洗足,攝持坐具,詣得眼林,在一樹下,正身端坐,入於天住。爾時,魔王作是念言:「瞿曇沙門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有一比丘尼,名曰動頭,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乞食[3]已,洗鉢洗足,收攝坐具,入得眼林中,在一樹下,正身端坐,入於天住。我今欲往而壞亂之。」作是念已,化作摩納,往詣其所,語比丘尼言「九十六種道,汝樂何道?」
比丘尼答言:「此道我都不樂。」
爾時,波旬即說偈言:
動頭比丘尼復說偈言:
爾時,波旬而作是念:「此比丘尼善知我心。」憂愁悔恨,慚[5]愧還宮。
[13](二二四)
[14]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薩婆國竭闍池岸。爾時,世尊月十五日,在僧前坐說戒。當於是夜,月初出時,婆耆奢在彼眾中,作是念言:「我今欲以月為喻,讚歎於佛。」作是念已,從座而起,合掌向佛言:「世尊!我今欲有所說,唯願善逝垂哀聽許。」
佛告婆耆奢:「聽汝所說。」
尊者婆耆奢即說偈言:
時婆耆奢說此偈已,歡喜踊躍,還于所止。
[15](二二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無央數大眾圍遶而為說法。爾時,尊者憍陳如適從餘處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時尊者婆耆奢亦在會中,作是念言:「我今欲在佛前以偈讚憍陳如。」作是念已,從坐而起,白佛言:「世尊!唯願聽我少有所讚。」
佛告婆耆奢:「隨汝所說。」
尊者婆耆奢即說偈言:
時婆耆奢說此偈已,歡喜踊躍,還于所止。
[16](二二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A5]弗在講堂中,為眾說法,言音滿足,能使聽者心意喜樂,言[17]辭正直,聞者開解,心無所為,所說辯了,諸比丘眾,至心聽受,聽者悅豫,尊重恭敬,至心[18]憶念,等同歡喜,聽受其法。
爾時,尊者婆耆奢在於會中,心作是念:「我欲以偈讚舍利弗。」作是念已,即[1]正衣服,從坐而起,合掌白舍利弗言:「唯願尊者聽我所說。」
爾時,尊者告[2]婆耆言:「若有所說,恣聽汝意。」
即說偈言:
時婆耆奢說此偈已,歡喜踊躍,還于所止。
[4](二二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住龍山側,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捨於重擔,盡諸有結,心得解脫。爾時,尊者目連觀察時坐五百比丘,皆離愛欲。爾時,世尊在眾僧前,敷座而坐。當於爾時,月半說戒。時尊者婆耆奢亦在眾中,而作是念:「我今在於佛僧之前,欲有讚說。」即從坐起,整其衣服,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唯願世尊,聽我所說。」
佛言:「婆耆奢!隨汝所說。」
爾時,尊者婆耆奢即說偈言:
[6](二二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夏坐安居。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捨於重擔,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唯除一人,如來記彼現身盡漏。於七月十五日,自恣時到,佛於僧前,敷座而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知我是婆羅門,於般涅槃,受最後身,無上良醫,拔於毒箭。汝等皆是我子,悉從於我心口而生,是我法子,從法化生,我今[7]欲自恣,我身口意無過失不?」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眾中坐,從坐而起,整其衣服,合掌向[8]佛白言:「世尊!如佛所說:『我是婆羅門,於般涅槃,受最後身,無上良醫,拔於毒箭。汝等皆是我子,悉從於我心口而生,是我法子,從法化生。』我等不見如來身口有少過失。何以故?世尊能使不調者調,不寂滅者,使得寂滅。苦惱之者,能[9]使安隱。未入涅槃者,使得涅槃。如來是知道者,是示道者,是說道者,是[10]導道者,將來弟子相續不絕。世尊教法,次第修道,恒相教習,隨順正法,常應擁護,親愛善法。我等不見世尊若身口意有少過失。」
舍利弗言:「世尊自恣,說我若身口意有所闕短,垂哀教勅。」
佛告舍利弗:「我不見汝有少過失。何以故?汝舍利弗堅持淨戒,多聞、少欲、知足、遠離憒閙、樂於閑靜,有精進,具足定心、智慧,疾智、捷智、展轉智、有大[11]種智、別智,唯除如來,諸餘智慧,無能及汝,深遠之智,成就實智,示教利喜。心無嫉妬,見他有能,示教利喜,隨喜讚歎。若為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12]法無有疲厭,是故汝今若身口意無有少過。」
舍利弗[13]白言:「世尊!頗見是五百比丘於身口意有少過不?」
佛告舍利弗:「我不見五百比丘於身口意有少過失。何以故?是五百比丘,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捨於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以是義故,我不見是五百比丘若身口意有少過失。」
舍利弗復白佛言:「世尊!終不譏彼小闕,亦不見五百比丘若身口意有少過失。世尊!此五百比丘幾具三明?幾得俱解脫?幾得慧解脫?」
佛言:「此比丘眾中,九十比丘具於三明,有百八十得俱解脫,其餘之者,盡慧解脫。」
舍利弗言:「此五百人離諸塵垢,無有腐敗,悉皆貞實。」
爾時婆耆奢在彼眾中,而作是念:「佛今自恣,我今欲說讚自恣偈。」婆耆奢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唯願聽我所說。」
佛言:「[14]婆耆!隨汝所說。」
婆耆奢即說偈言:
[18](二二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婆[1]耆奢在空靜處,[2]時欲撿心,繫念思惟,卒起異想,生不憙樂,即自覺知:「我於今者,便失善利。夫出家者,名為難得;若有是心不名難得,我今便為退失善心,得于惡心,今當說心,多諸過惡,說厭患偈。」時彼尊者即說偈言:
[6](二三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婆耆奢與阿難俱,著衣持鉢,入城乞食。見一女人,年在盛壯,容貌端正,便起欲想。爾時[7]婆耆尋自[8]覺知,極自呵責:「我今名為不得出家之利,我之壽命,極為難得,若生是心,名為不善。寧捨壽命,不作欲想,我於今者,不名出家。何以故?見於盛壯端正女人,即起愛心。若生此心,非我所宜。」即向阿難而說偈言:
爾時,阿難即說偈言:
(此下丹本第八卷六張後)
[13](二三一)
[14]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至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悉皆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以偈答[16]曰:
爾時,天復說偈讚言: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17](二三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中夜,來詣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悉皆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爾時,天復說偈讚言: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18](二三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爾時,天復說偈讚言: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1](二三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中夜,來詣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彼天語此天言:「我不問汝,我欲問佛。」復以偈問佛: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6](二三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8](二三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9](二三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10](二三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天復以偈問言: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2](二四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3]洹。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4](二四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5](二四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7](二四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10](二四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11](二四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2](二四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3]於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4](二四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6](二四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8](二四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爾時此天以偈讚言: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別譯雜阿含經[11]第十二卷
校注
[0453009] [No. 99(1198)] [0453010] 如是以下連續卷第六第四經終內外【大】,不燒故無此經題等【宋】【元】【明】 [0453011] 有【大】,有一【宋】【元】【明】 [0453012] 旦【大】,日【宋】【元】【明】【聖】 [0453013] 惱【大】,愁【宋】【元】【明】【聖】 [0453014] 愛【大】,受【宋】【元】【明】 [0453015] 逮【大】,遂【宋】【元】【明】【聖】 [0453016] [No. 99(1199)] [0454001] 於【大】,于【宋】【元】【明】【聖】 [0454002] [No. 99(1200)] [0454003] 作【大】,為【宋】【元】【明】 [0454004] [No. 29(1201)] [0454005] 至【大】,入【宋】【元】【明】,〔-〕【聖】 [0454006] 耶【大】,那【元】【明】 [0454007] 爾【大】,〔-〕【宋】【元】【明】【聖】 [0454008] 蓮華【大】,蓮華色【元】【明】【聖】 [0454009] 盡滅【大】,滅盡【宋】【元】【明】 [0454010] [No. 99(1202)] [0455001] 會【大】,集【宋】【元】【明】【聖】 [0455002] [No. 99(1203)] [0455003] 鼻𭊵【大】*,鼻𠼝【宋】*【元】*【明】* [0455004] 詐【大】,誑【宋】【元】【明】 [0455005] 殖【大】,植【宋】【元】【明】 [0455006] [No. 99(1204)] [0455007] [No. 99(1205)] [0455008] 必【大】,便【宋】【元】【明】【聖】 [0455009] [No. 99(1206)] [0455010] 優【大】,憂【宋】【元】【明】 [0456001] 魔【大】,縛【宋】【元】【明】【聖】 [0456002] [No. 99(1207)] [0456003] 已【大】,訖【宋】【元】【明】【聖】 [0456004] 悉【CB】【麗-CB】【聖】,眾【大】 [0456005] 愧【大】,悢【元】 [0456006] 蘇【大】,搜【宋】【元】【明】【聖】 [0456007] 瞿曇【大】,瞿曇彌【宋】【元】【明】 [0456008] 及【大】,及與【宋】【元】【明】 [0456009] 憂【大】,優【宋】【元】【明】【聖】 [0456010] 第十名動頭【大】,第十名動頭無趣仙人汝今喪子華敷於上眾生誰造汝上壯年欲生何處何處受身【宋】【元】【明】【聖】 [0456011] 〔-〕【大】,光明皇后願文【聖】 [0456012] (此下…卷)七字【大】,〔-〕【宋】【元】【明】【聖】 [0456013] [No. 99(1208)] [0456014] 如【大】,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七如【聖】,如是我聞以下為卷第七【宋】【元】【明】【聖】 [0456015] [No. 99(1209)] [0456016] [No. 99(1210)] [0456017] 辭【大】,詞【宋】【元】【明】 [0456018] 憶【大】,意【宋】【元】【明】 [0457001] 正【大】,整【宋】【元】【明】 [0457002] 婆耆【大】,婆耆奢【宋】【元】【明】 [0457003] 波室【大】,婆窒【宋】【元】【明】【聖】 [0457004] [No. 99(1211)] [0457005] 大【大】,本【宋】【元】【明】 [0457006] [No. 99(1212), No. 26(121)] [0457007] 欲【大】,欲說【宋】【元】【明】 [0457008] 佛白【CB】【麗-CB】【聖】,白佛【大】 [0457009] 使【大】,使得【宋】【元】【明】 [0457010] 導【大】,〔-〕【宋】 [0457011] 種智【大】,智種【宋】【元】【明】【聖】 [0457012] 法【大】,諸法【宋】【元】【明】【聖】 [0457013] 白【大】,白佛【宋】【元】【明】【聖】 [0457014] 婆耆【大】,婆耆舍【宋】,婆耆奢【元】【明】 [0457015] 同共【大】,共同【宋】【元】【明】 [0457016] 掉【大】,調【聖】 [0457017] 主【大】,王【元】 [0457018] [No. 99(1213)] [0458001] 耆【大】,〔-〕【宋】 [0458002] 時【大】,將【宋】【元】【明】 [0458003] 林【大】,枝【元】【明】 [0458004] 著【大】,者【宋】【元】【明】 [0458005] 林【大】,技【元】【明】【聖】 [0458006] [No. 99(1214)] [0458007] 婆耆【大】,婆耆奢【宋】【元】【明】 [0458008] 覺知【大】,知覺【宋】【元】【明】 [0458009] 燒【大】*,燋【宋】【元】【明】【聖】* [0458010] 然【大】*,燃【聖】* [0458011] 當【大】,常【宋】【元】【明】 [0458012] 邊際下無夾註(十字)而連續卷第十三始【宋】【元】【明】【聖】 [0458013] [No. 99(1005)] [0458014] 如是以下連續第八卷第十一經終歡喜而去【宋】【元】【明】 [0458015] 利勝【大】,勝利【宋】【元】【明】 [0458016] 曰【大】,言【宋】【元】【明】 [0458017] [No. 99(1006)] [0458018] [No. 99(1007)] [0459001] (234-235) [No. 99(1008)] [0459002] 名【大】,名焉【宋】【元】【明】 [0459003] 言【大】,曰【宋】【元】【明】 [0459004] 生世間【大】,世間生【宋】【元】【明】 [0459005] 愛【大】*,受【宋】*【元】*【明】* [0459006] [No. 99(1009)] [0459007] 名【大】,明【明】 [0459008] [No. 99(1010)] [0459009] [No. 99(1011)] [0459010] [No. 99(1012)] [0459011] 誰【大】,物【宋】【元】【明】 [0459012] 愛著【大】,著我【宋】 [0459013] 欲【大】,愛【宋】【元】【明】 [0460001] 于【大】,於【明】 [0460002] [No. 99(1013)] [0460003] 洹【大】,洹赫然大明【宋】【元】【明】 [0460004] [No. 99(1014)] [0460005] [No. 99(1015)] [0460006] 勝寶【大】,寶勝【宋】【元】【明】 [0460007] [No. 99(1016)] [0460008] 于【大】,於【宋】【元】【明】 [0460009] 諸【大】,出【宋】 [0460010] [No. 99(1017)] [0460011] [No. 99(1018)] [0461001] 捨棄【大】,棄捨【宋】【元】【明】 [0461002] [No. 99(1019)] [0461003] 於【大】,于【宋】【元】【明】 [0461004] [No. 99(1020)] [0461005] 於諸【大】,諸於【宋】【元】【明】 [0461006] [No. 99(1021)] [0461007] 別【大】,段【宋】【元】【明】 [0461008] [No. 99(1022)] [0461009] 信及第二及至老【大】,(信財及第二持戒善至老)五言二句【宋】【元】【明】 [0461010] 種種【大】,三種【宋】【元】【明】 [0461011] 第十二卷【大】,卷第八【宋】【元】【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 冊 No. 100 別譯雜阿含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0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二校,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