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增支部經典
四 集
第一 班達迦瑪品
一[1]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跋耆之班達迦瑪。
於彼處,世尊言諸比丘曰:「諸比丘!」諸比丘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二
「諸比丘!由於不知四法,不獲證悟故,我與汝等長劫以來,如是流浪與輪迴。四法為何?
三
諸比丘!不知聖戒,不獲證悟故,我與汝等長劫以來,如是流浪與輪迴。諸比丘!不知聖三摩地,不獲證悟故,……乃至……。諸比丘!不知聖慧,不獲證悟故,……乃至……。諸比丘!不知聖解脫,不獲證悟故,我與汝等長劫以來,如是流浪與輪迴。
四
諸比丘!證知聖戒,證知三摩地,證知聖慧,證知聖解脫時,可斷有愛,可盡有縛,更無後有。」
五
世尊語此,善逝說此已,師尊再說:
二
一
「諸比丘!不能成就四法故,說由此法及律墮落。四者為何?
諸比丘!不能成就聖戒故,說由此法及律墮落。諸比丘!不能成就三摩地故,……乃至……。諸比丘!不能成就聖慧故,……乃至……。諸比丘!不能成就聖解脫故,說由此法及律墮落。
諸比丘!不能成就此等四法故,說由此法及律墮落。
二
諸比丘!能成就四法故,說由此法及律不墮落。四者為何?
諸比丘!能成就聖戒故,說由此法及律不墮落。
諸比丘!能成就三摩地故,……乃至……
諸比丘!能成就聖慧故,……乃至……
諸比丘!能成就聖解脫故,說由此法及律不墮落。
諸比丘!能成就此等四法故,說由此法及律不墮落。」
三[1]
三
一[1]
「諸比丘!成就四種法之愚者、昏昧不善之人,〔刻意〕保護於損傷、失壞自[P.3]己。是為有罪,是智者所呵毀,又將生多非福。四種法為何?
不予細察、不加明究,於不該讚歎之人,漫加讚譽;不細察、不明究,而詆譭應予讚歎之人;不細察、不明究,對於不應信任之事物,竟予信任;不細察,不明究,對於應予信任之事物,竟然不予信任。
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愚者[2]、不明事理之不善人,刻意保護於損傷、失壞自己。是智者所呵毀,又將生多非福。
二
諸比丘!成就四法之智者、賢明之善人,保護不損傷、不失壞自己。庶幾無罪,不為智者所呵毀,又能生多福。四種法為何?
細察、明究,不應讚譽之人,不予讚歎;細察、明究,讚歎應所讚譽;細察、明究,不應信任之事物,不予信任;細察、明究,應予信任之事物,予以信任。
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智者、賢明之善人,保護[3]自己不令損傷、失壞。庶幾無罪,不為智者所呵毀,又能生多福。」
三[4]
四
一
「諸比丘!於四事施邪行之愚者、不明事理之不善人,〔刻意〕保護於損傷、失壞自己。既當有罪,為智者所呵毀,又將生多非福。四種法為何?
諸比丘!於母施邪行之愚者、不明事理之不善人,〔刻意〕保護於損傷、失壞自己。既當有罪,為智者所呵毀,又生多非福。諸比丘!於父施邪行……乃至……。諸比丘!於如來施邪行……乃至……。諸比丘!於如來弟子施邪行之愚者、不明事理之不善人,刻意保護於損傷、失壞自己。既當有罪,為智者所呵毀,將生多非福。諸比丘!於此等四事[1]施邪行之愚者,……又生多非福。
二
諸比丘!於四事施正行之智者、明事理之善人,刻意保護自己,不令損傷、失壞,庶幾無罪,不為智者所呵毀,又生多福。四種法為何?
諸比丘!於母施正行之智者、明事理善人,保護自己,不令損傷、失壞,庶幾無罪,不為智者所呵毀,又生多福。諸比丘!於父施正行……乃至……。諸比丘!於如來施正行……乃至……。諸比丘!於如來弟子施正行之智者、明事理之善人,〔刻意〕保護自己,不令損傷、失壞,庶幾無罪,不為智者所呵毀,將生多福。諸比丘!於此等四事施正行之智者,將生多福。」
三
五[1]
一[2]
「諸比丘!有此等四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順流行之補特伽羅,逆流行之補特伽羅,自住之補特伽羅,已渡到彼岸,住於陸地之婆羅門。
又,諸比丘!何者名順流行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染習諸欲,造諸惡業。諸比丘!此名順流行之補特伽羅。
又,諸比丘!何者是逆流行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不染習諸欲,又不造諸惡業,縱然有苦亦有憂,或淚流滿面,亦力修圓滿清淨梵行。諸比丘!此名逆流行之補特伽羅。
又,諸比丘!何者是自住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由已盡五順下分結而化生,於彼處般涅槃,不由彼世再退還。諸比丘!此名自住之補特伽羅。
又,諸比丘!何種補特伽羅是已渡到彼岸,住於陸地之婆羅門?
[P.6]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自、知、作證、具足而住。諸比丘!此謂已渡彼岸,住於陸地之婆羅門。諸比丘!有此等四種補特伽羅存在世間。」
二
三
六
一[1]
「諸比丘!有此等四補特伽羅,存在於世間。四者為何?
少學而未達成[2],少學已達成,多學而未達成,多學已達成等四者。
又,諸比丘!云何於補特伽羅,少學而未達成?
[P.7]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少學於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知解[3]等,彼既學得少分,而不解其義,不識本文,不行法隨法[4]。諸比丘!如是補特伽羅,即謂少學而未達成。
又,諸比丘!云何而謂補特伽羅少學已達成?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少學於經……乃至知解等,彼雖學得少分,而能知解其義,識其本文,行其法隨法。諸比丘!如是補特伽羅,即謂少學已達成。
又,諸比丘!云何補特伽羅多學而未達成?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多學於經,乃至知解等,彼雖多學,但不解其義,不識本文,不行法隨法。諸比丘!如是補特伽羅,即謂多學而未達成。
又,諸比丘!云何而謂補特伽羅多學已達成?
諸比丘!世間一類補特伽羅,經……多學知解,彼既學得多分,而知其意義,知其本文,行法隨法。
諸比丘!如是補特伽羅謂多學已達成。諸比丘!有此等四類補特伽羅,存在世間。」
二
七[1]
一[2]
「諸比丘!有四種人,具聰明、調伏、無畏、多聞、持法,能行法隨法,莊嚴僧團。四種為何?
諸比丘!具聰明、調伏、無畏、多聞、持法,而能行法隨法之比丘,莊嚴僧團。諸比丘!具聰明、調伏、無畏、多聞、持法[3],又能行法隨法之比丘尼,莊嚴僧團。
諸比丘!具聰明……等之優婆塞,亦能莊嚴僧團。諸比丘!具聰明……等之優婆夷,亦能莊嚴僧團。諸比丘!此四種人,具聰明、調伏、無畏、多聞、持法,而能行法隨法,以莊嚴僧團。」[4]
二[5]
八[1]
一[2]
「諸比丘!此等是如來之四種無所畏,如來成就此等無所畏,明言是最勝地[P.9]位,於眾中作獅子吼,能轉法輪。四者為何?
有人責難:『汝自稱正覺者,於此等諸法,不獲現等覺——於此等法,或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間任何人,我不見具足夠條理,能反責於我,語其原因者。』諸比丘!我悉盡知。諸比丘!我盡知其原因,則得安穩、得無恐怖、得住無畏。有人責難:『汝自稱漏盡者,此等漏猶尚未盡——於此等漏,或沙門、或婆羅門……反責於我,語其原因者。』諸比丘!我悉盡知。諸比丘!我若盡知其原因,則得安穩、得無恐怖、得住無畏。有人責難:『汝說此等乃障礙法者,習行於彼,未必為障礙——於此等法,或沙門、或婆羅門……反責於我,語其原因者。』諸比丘!我悉盡知……又或有人責難:『為得益而汝說法,彼所實行,實未盡了苦——於此,或沙門、或婆羅門……反責於我,語其原因。』諸比丘!我悉盡知……。諸比丘!此即如來四無畏,如來成就此等無所畏,自稱其最勝地位,於大眾中作獅子吼,能轉法輪。」[3]
二
[P.10]九[1]
一[2]
「諸比丘!此等四者,是愛之起處,於其處比丘之愛便起。四者為何?
諸比丘!或為衣服故,比丘之愛便起;或為乞食故,……或為牀座故,……。諸比丘!或為以上諸物更善,比丘之愛便起。
諸比丘!此等四者,為愛之起處,於彼等處,比丘之愛便起。」
二
十[1]
一
「諸比丘!此等為四軛。四者為何?
是:欲軛、有軛、見軛及無明軛。
諸比丘!云何是欲軛?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者,於欲之集、沒、味、過患,不知如實出離;彼欲之集、沒、味[2]、過患,不知如實出離故,於諸欲,有欲貪、欲喜、欲親、欲悶、欲渴、欲惱、欲著與欲愛等現起——。諸比丘!此名欲軛。
以上是欲軛。又,云何是有軛?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者,於有……,不知如實出離;彼於有集……,不知如實出離故,於諸有,有貪、有喜、有親、有悶、有渴、有惱、有著、有愛等現起,……。諸比丘!此名有軛。
以上是欲軛與有軛。又,云何是見軛?
[P.11]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者,於見集……,不知如實出離;彼於見集……,不知如實出離故,於諸見,有見貪、見喜、見親、見悶、見渴、見惱、見著、見愛等現起,……。諸比丘!此名見軛。
以上是欲軛、有軛、見軛。又,云何是無明軛?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者,於六觸處之集……,不知如實出離;彼於六觸處之集……,不知如實出離故,於六觸處,有無明、無智現起。諸比丘!此名無明軛。
以上是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
雜染[3]而引後有[4],恐怖之所伴,有苦之異熟,當來有生老死,與惡不善法相應[5]者,故名軛非安穩。諸比丘!此等是四軛。
二
諸比丘!此等是四離繫。四者為何?
是:欲軛之離繫、有軛之離繫、見軛之離繫、無明軛之離繫。
又,諸比丘!何為欲軛之離繫?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者,於欲之集、沒、味、過患,知如實出離;彼於欲之集……,知如實出離故,而於諸欲,欲貪、欲喜、欲親、欲悶、欲渴、欲惱、欲著、欲愛等,不令現起……。諸比丘!此[6]名欲軛之離繫。
以上是欲軛之離繫。又,云何有軛之離繫?
[P.12]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者,於有之集……,知如實出離;彼於有之集……,知如實出離故,而於諸有,有貪、……有愛等,不令現起,……。諸比丘!此名有軛之離繫。
以上是欲軛之離繫與有軛之離繫。又,云何見軛之離繫?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者,於見之集……,知如實出離;彼於見之集……,知如實出離故,而於諸見,見貪、……見愛等,不令現起……。諸比丘!是名見軛之離繫。
以上是欲軛之離繫與有軛之離繫與見軛之離繫。又,云何無明軛之離繫?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者,於六觸處之集……,知如實出離;彼於六觸處之集……,知如實出離故,而於六觸處,無明、無智等,不令現起。諸比丘!此名無明軛之離繫。
以上是欲軛之離繫,……無明軛之離繫。
雜染而引後有,恐怖之所伴,有苦之異熟,當來有生老[7]死,離繫於惡不善法者,故名軛安穩[8]。諸比丘!此等是四離繫。」
三[9]
於茲並有攝句:
第二 行品
十一
一
「諸比丘!於行,比丘起欲尋、恚尋或害尋,而[1]比丘相許於心,不斷、不遣、不破、不滅者,諸比丘!如是比丘,雖行[2]而不熾然、不愧,猶常懈怠不斷,名缺精進。諸比丘!於住,比丘起欲尋……或害尋,而比丘許於彼心,……不令滅者,諸比丘!如是比丘,雖住亦不熾然、不愧、猶常於懈怠不斷,名缺精進。諸比丘!於坐,比丘起欲尋……或害尋,而比丘許於彼心,……不令滅者,諸比丘!如是比丘,雖坐亦不熾然、不愧、猶常於懈怠不斷,名缺精進。諸比丘!於臥,比丘寤而起欲尋……或害尋,而比丘許於彼心,……不令滅者,諸比丘!如是之比丘,雖臥亦不熾然……名缺精進。
二
諸比丘!於行,比丘起欲尋……或害尋,而比丘不許於心,斷之、遣之、破之、滅之者,諸比丘!如是比丘,雖行猶熾然、有愧、常不斷發精進,名為不惜身命。諸比丘!於住,比丘……發精進,名不惜身命。諸比丘!於坐……發精進,名不惜身命。諸比丘!於臥,比丘寤而起欲尋……或害尋,而比丘不許於心,斷之、遣之、[P.14]破之、滅之者,諸比丘!如是比丘,雖臥猶熾然,常不斷發精進,名不惜身命。」[3]
三[4]
十二
一[1]
「諸比丘!宜具戒而住,具波羅提木叉、護波羅提木叉律儀而住,具足正行修學,見於微細罪而怖畏,應受學於學處。諸比丘!具戒而住,具波羅提木叉、護波羅提木叉律儀而住,具足正行與親近,見於微細罪而怖畏,受學於學處,此上更無再作者。諸比丘!比丘行時,除貪與瞋,斷惛與眠、掉與悔及疑,發精進不衰,起[P.15]念不忘,身輕安不躁動,處心安定,集中一境。諸比丘!如是比丘,雖行而熾然,有愧、常不斷發精進,名為不惜身命。諸比丘!比丘住時,亦除貪與瞋……心集中於一境……。諸比丘!如是比丘,雖住而熾然、有愧、常不斷發精進,名為不惜身命。諸比丘!比丘坐時,亦除貪與瞋……心集中一境……。諸比丘!如是比丘……發精進,名為不惜身命。諸比丘!比丘於臥時,亦除貪與瞋……心集中一境……。諸比丘!如是比丘,雖臥而熾然、有愧,於常不斷發精進,名為不惜身命。」
二
十三[1]
一[2]
「諸比丘!此等是四正勤。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為未生之惡不善法之不生而生欲、精進、發勤、策心、勉勵。為斷已生之惡不善法而生欲、精進、發勤、策心、勉勵。為未生之善法生而生欲、精進、發勤、策心、勉勵。為住已生之善法,為不忘、為倍增、為廣大、為修、為滿而生欲、精進、發勤、策心、勉勵。諸比丘!此等為四正勤。」
二
[P.16]十四[1]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正勤。四者為何?
是:律儀勤、斷勤、修勤及隨護勤。
又,諸比丘!何謂律儀勤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眼於色,見已不取於相,不取所好。所以者何?不護眼根而住,易流入貪與憂之惡不善法,為防彼而修行,守護眼根,擁護眼根。耳於聲,聞已……乃至……。鼻於香,嗅已……乃至……。舌於味,嚐已……乃至……。身於所觸,觸已……乃至……。意於法,識已,不取於相,不取所好。所以者何?若不護彼意根而住,易流入貪與憂之惡不善法,為防彼而修行,守護意根,擁護意根。諸比丘!此名律儀勤。
又,諸比丘!如何是斷勤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不容納已生之欲尋,斷之、遣之、破之、滅之。已生之恚尋……乃至……,已生之害尋……乃至……,不容納所有已生之惡不善法,斷之、遣之、破之、滅之。諸比丘!此名斷勤。
又,諸比丘!如何是修勤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於滅,轉變棄捨,修念覺支,……乃至……修擇法覺支,……乃至……修精進覺支,……乃至……修喜覺支,……乃至……修輕安覺支,……乃至……修定覺支。依止遠離、依止於滅,轉變棄捨,修捨覺支。
諸比丘!此名修勤。
[P.17]又,諸比丘!如何是隨護勤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隨護已生善定相之骨想、蟲啖想、青瘀想、膿爛想、穿孔想、膨脹想。諸比丘!此名隨護勤。
諸比丘!此等是四勤。」
二
十五
一
「諸比丘!此等四者為最上之施設。四者為何?
諸比丘!於有自體者中,羅睺羅阿修羅王為最上。諸比丘!於受用諸欲者中,曼陀多王為最上。諸比丘!於增上者中,魔羅波旬為最上。諸比丘!於世間、天、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人民眾中,如來、應供、正等覺者為最上。
諸比丘!此等四者是最上之施設。」
二
十六
一
「諸比丘!此等四者是洞察微細之智。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於微細色成就最上洞察智。於微細色依最上洞察智,不見更妙色。又於其微細色,依最上洞察智,不希更妙色,不希更上智。於微細受成[P.18]就最上洞察智,於其微細受依最上洞察智,不見更妙受。又於其微細受,依最上洞察智,不希更妙受,不希更上智。於微細想以洞察智……乃至……不希……,於微細行以洞察智……乃至……不希……。
諸比丘!此等四者是洞察微細之智。」
二
十七[1]
一
「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行不應行[2]。四者為何?
即:行貪欲不應行,行瞋恚不應行,行愚癡不應行,行怖畏不應行。
諸比丘!此等四者是行不應行。」
二
十八
一
「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不行不應行。四者為何?
即:不行貪欲不應行,不行瞋恚不應行,不行愚癡不應行,不行怖畏不應行。
諸比丘!此等四者,是不行不應行。」[1]
二
十九[1]
一
「諸比丘!此等四者是行不應行。四者為何?
[P.19]即:行貪欲不應行,行瞋恚不應行,行愚癡不應行,行怖畏不應行。
諸比丘!此等四者,是行不應行。
諸比丘!此等四者,是不行不應行。四者為何?
即:不行貪欲不應行……不行怖畏不應行。
諸比丘!此等四者是不行不應行。」
二
[P.20]第三 優樓比螺品
二十一[1]
一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中給孤獨園,於其處,世尊言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諸比丘答稱:「大德!」於是世尊說:
「諸比丘!我初現等覺時,住優樓比螺尼連禪河畔,阿豫波羅尼拘律樹下。諸比丘!我獨自宴坐,心中起[2]如是思惟:住於不尊重、不從順是苦。我當如何於沙門、婆羅門,住於恭敬、尊重、依止?諸比丘!我思惟:我為圓成尚未圓滿之戒蘊,於其他沙門、婆羅門,應住於恭敬、尊重、依止;然則我於天、魔、梵天、世中,於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自已具戒,更不見其他更殊勝之沙門、婆羅門。我為圓成尚未圓滿之定蘊,於其他沙門、婆羅門,應住於恭敬、尊重、依止;然而,我與天、……人眾中,自已具定,更不見於其他更殊勝之沙門、婆羅門。我為圓成尚未圓滿之慧蘊,……應住於……。然則,我於天、……人眾中,[3]自已具慧,更不見其他更殊勝之沙門、婆羅門[4]。我為圓成尚未圓滿之解脫蘊,應住於……。然則,我於天、……人眾中,我應住於恭敬、尊重、依止,自已具解脫,更不見其他更殊勝之沙門、婆羅門。
諸比丘!我說……我於法現等覺,我即住恭敬尊重、依止此法。
二
諸比丘!當時娑婆主梵天,於心知我心中思惟,譬如具力士夫,伸其屈臂,或[P.21]屈其伸臂,正亦如是,沒於梵世,現我之前。
諸比丘!當時娑婆主梵天,一肩披上衣,右膝著地,合掌向我,而作是言:
『世尊!誠然!善逝!誠然!大德!過去世有應供、正等覺者、諸世尊[5],於恭敬、尊重、依止法而住。大德!未來世有應供、正等覺者、[A1]諸世尊[*][A2],亦於恭敬、尊重、依止法而住。大德!世尊於現在是應供、正等覺者,亦於恭敬、尊重、依止法而住。』娑婆主梵天,如此說斯語已,更說:
諸比丘!娑婆主梵天作如是說。說此既已,問訊於我,右繞之後,當座即消失其形。其時,諸比丘!我於梵天之勸請,了知於我現等覺法應,相當於自身,令恭敬、尊重、依止而住。諸比丘!又,僧伽亦具大性故,我於僧伽,亦深致尊重。」
[P.22]二十二
一
「諸比丘!我初現等覺時,住優樓比螺尼連禪河畔,阿豫波羅尼拘律樹下。諸比丘!時有甚多衰弱、老朽,生來已久,歷經多年歲月,年齡已老大之婆羅門,來詣我住處。至已,與我俱相慶慰,相互歡欣交談值得銘心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婆羅門向我云:『尊者瞿曇!我等[1]聞說:沙門瞿曇於衰弱、老朽,生來已久,歷經多年歲月,年齡已老大之婆羅門,不予問訊,亦不起立,或不請座。尊者瞿曇!此事確實如此,仁者瞿曇於衰弱、老朽,生來已久,歷經多年歲月,年齡已老大之婆羅門,不予問訊,亦不起立,或不請座。尊者瞿曇[2]!此者誠然不如理。』
二
諸比丘!我說:
『嗚呼!此輩老年人,縱居上座,則不知作上座法。』
諸比丘!即使從生以來,已八十、九十、或百歲之老年,作非時語者、不實語者、無益語者、非法語者、非調伏語者,說出留於心底[3]無益之語、不契時機、無原由、不著邊際、無益於人之語,彼於此時,祇[4]得自謂入於凡愚[5]上座之數。諸比丘!縱然年幼,或強壯、年輕、髮黑、正當青年,彼作時語者、實語者、義語者、法語者、調伏語者、說出留於心底有益之語,說出契合時機、有原由、著於邊際,有益於人之語時,彼當下即入於智者上座數。
三
諸比丘!作此等四者,是上座法。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具戒,住於護持波羅提木叉律儀,具足正行與親近,見微細罪而怖畏。受學於學處,多聞,聞已不忘,積集所聞,宣示所有初善、中善、[P.23]後善、有義、有文諸法之純粹圓滿清淨梵行。彼於諸法如是多聞、受持、讀誦、作意[6]思惟,於見善通達,獲得四靜慮增上心[7],欲得現法樂住,於得不艱難,於得不梗澀,由諸漏盡,已於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
諸比丘!此等四者,是作上座法。」
四
二十三[1]
一
「諸比丘!如來覺了世間,如來出離世間繫。諸比丘!如來覺了世間集,如來斷絕世間集。諸比丘!如來覺了世間滅,如來證悟世間滅。諸比丘!如來證悟趣向世間滅道,如來修趣向世間滅道。
二
諸比丘!天、魔、梵天、世間之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之所見、所聞、所覺[2]、所了別、所得、所求、於意所伺察之一切,如來皆已覺了,故名如來[3]。諸比[P.24]丘!又,如來自覺悟之日,至於如來般涅槃日,於其中間,所說一切、所談,乃至所解說者,祇是如[4]而已,而非不如,故名如來。
三
諸比丘!如來行如所說,言如所行,唯行如所言,言如所行,故名[5]如來。
四
諸比丘!於天、魔、梵天、世間之沙門、婆羅門、天、人之眾,如來為勝,無能勝者,是徧見,轉於自在,故名如來。[6]」
五
二十四
一
一時,世尊住沙計多伽藍園。世尊言諸比丘曰:「諸比丘!」諸比丘則答:「大德!」而世尊乃曰:
[P.25]「諸比丘!天、魔……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之所見、所聞、所覺、所了別、所得、所求,於意伺察者,我皆了知。諸比丘!天、魔……天、人眾之所見、所聞……之所伺察者,我皆了知,皆是如來所了解。如來[1]於其(或依愛或依見)不為所動搖。諸比丘!天、魔……與天、人眾之所見、所聞……之所伺察者,我若謂知[2]者,應是我過失,若言不知,亦是過失;若言非知非不知,亦是我之過失。諸比丘!如是如來於所見見已,於已見不思惟,於不見不予思惟,於得見不予思惟,於見者不予思惟;於所聞聞已,於已聞不予思惟,於不聞不予思惟,於將聞不予思惟,於聞者不思惟;於所覺覺已,於已覺不思惟,不覺不予思惟,將覺不予思惟,覺者不予思惟;於所了別了別已,於已了別不思惟,於不了別不思惟,於將了別不思惟,於了別者不思惟。諸比丘!如來如是見、聞、覺、了別,於諸法中確實宛然[3]一如,又復具一如[4],更上於他人,我說無有更殊勝者。」
二
二十五
一
「諸比丘!為詭騙於人,為說服於人,為博得利養、恭敬與名譽,為規避諸般惡評,而趨己利,為罔知於人之議己,(比丘)不住此梵行。諸比丘!反之,為律儀,為斷除,為離貪,為滅除,(比丘)則住於梵行。」
二
二十六
一
「諸比丘!一切比丘行詭詐、頑強、虛談、婬猥、傲慢,於心不得安定者,諸比丘!此之比丘,非近於我。又,諸比丘!彼等比丘,違背於此法律;又,彼等於此法律中,不達增進、增長、廣大。諸比丘!又,比丘不行詭詐,不事虛談,於堅固不頑強,善處此心於安定,諸比丘!此之比丘,接近於我。又,諸比丘!彼等比丘,於此法律不相違背。又,彼等於此法律中,達於增進、增長、廣大。」
二
二十七
一
「諸比丘!此等之四者,小而易得,又彼等是無罪。四者為何?
[P.27]諸比丘!衣服之中,糞掃衣小而易得,又,彼是無罪。諸比丘!食事之中,乞得摶食,小而易得,又,彼是無罪。諸比丘!牀座之中,樹下小而易得,又,彼是無罪。諸比丘!藥物之中,陳棄小而易得,又,彼是無罪。
諸比丘!此等之四者,小而易得,又,彼等皆是無罪。諸比丘!比丘以小者易得為滿足,是故,我說此是彼沙門支[1]之隨一。」
二
二十八[1]
一
「諸比丘!此等之四聖種,須知是第一,須知永遠之所行,須知是種姓,自古既有者,已不能棄,(過去諸佛)未曾棄捨,現亦不能棄,當來亦不應棄,有智沙門、婆羅門無從呵毀。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於隨得衣服生喜足;又,讚歎於隨得衣服之喜足;又,為衣服,不作不應為、不相當事,又,於不得衣服,亦不懊歎;又,衣服得已,無有貪愛,不令迷悶,不耽嗜,見於過患,受用知所出離;又,由於隨得衣服之喜足;自舉而不凌蔑於他,為此善巧、策勤、正知、繫念之人。諸比丘!是名安住於古第一聖種之比丘。
諸比丘!復有比丘,於隨得飲食生喜足;又,讚歎於隨得飲食之喜足;又,為飲食不作不應為、不相當事;又,縱不得飲食,亦不懊歎;又,既得飲食已,無有[P.28]貪愛,不令迷悶,不耽嗜,見於過患,受用知所出離;又,由於隨得飲食之喜足;自舉而不凌蔑於他,為此善巧、策勤、正知、繫念之人。諸比丘!是名安住於古第一聖種之比丘。
諸比丘!復更有比丘,於隨得牀座生喜足;又,讚歎於隨得牀座喜足;又,為牀座,不作不應為、不相當事;又,縱不得牀座,亦不懊歎;又,既得牀座已,無有貪愛,不令迷悶,不耽嗜,見於過患,受用知所出離;又,由於隨得牀座喜足;自舉而不凌蔑於他,為此善巧、策勤、正知、繫念之。諸比丘[2]!是名安住於古第一居聖種之比丘。
諸比丘!復更有比丘,愛修、樂修、愛斷、樂斷;又,復由於愛修、樂修、愛斷、樂斷,自舉而不凌蔑於他,為此善巧、策勤、正知、繫念之人。諸比丘!是名安住古第一聖種之比丘。
諸比丘!須知此等四者是第一聖種,須知永久當行,須知是種姓,自古已有,已不能棄,(過去諸佛)未曾棄,現在亦不能棄,當來亦不應棄,有智沙門、婆羅門,無從呵毀。
二
諸比丘!更復成就此等四聖種之比丘,縱住東方,彼勝不樂,不樂不勝於彼:縱住西方,彼勝不樂,不樂不勝於彼;縱住南方或北方,彼勝不樂,不樂不勝於彼;何以故?苦然[3],諸比丘!堅固人是勝於不樂與樂者。」
三
二十九[1]
一
「諸比丘!此等之四法迹[2],須知是第一,須知是永遠當行,須知是種姓,自古既有者,已不能棄,(過去諸佛)未曾棄捨,現在亦不能棄,當來亦不應棄,有智沙門、婆羅門,無從呵毀。四者為何?
諸比丘!須知無貪法迹是第一,須知是永遠當行,須知是種姓,自古既有者,已不能棄,(過去諸佛)未曾捨棄,現在亦不能棄,當來亦不應棄,有智沙門、婆羅門,無從呵毀。諸比丘!無瞋法迹……無從呵毀。諸比丘!正念法迹……無從呵毀。諸比丘!正定法迹……無從呵毀。
諸比丘!此等之四法迹者,須知是第一,須知永遠[3]當行,須知是種姓,自古既有者,已不能棄,(過去諸佛)未曾棄捨,現在亦不能棄,當來亦不應棄,有智沙門、婆羅門,無從呵毀。」
二
三十
一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耆闍崛山。爾時,甚多名聞當時之徧歷者,住於薩毘尼(河)畔之徧歷者園,謂:安那吧拉、越羅達羅〔運搬食物、遊行者〕沙屈如達依〔善生優陀夷〕徧歷者,及餘聞名徧歷者。[1]
爾時,世尊晡時,從宴坐起,去葉毘尼河畔徧歷者園。至已,敷座請座,世尊坐已,告彼等徧歷者說:
二
「徧歷者!須知此等之四法迹者是第一,須知是永遠所當行,須知是種姓,自[P.30]古有之,已不能棄,(過去諸佛)未曾捨棄,現在亦不能棄,當來亦不應棄,有智沙門、婆羅門,無從呵毀。四者為何?
徧歷者!無貪法迹,須知是第一,須知是永遠所當行,須知是種姓,自古有者,已不能棄,(過去諸佛)未曾捨棄,現在亦不能棄,當來亦不應棄,有智沙門、婆羅門,無從呵毀。徧歷者!無瞋法迹……無從呵毀。徧歷者!正念法迹……無從呵毀。正定法迹……無從呵毀。
徧歷者!此等之四法迹者,須知是第一……無從呵毀。
三
徧歷者!若謂如是:我斥無貪法迹,有貪於諸欲,有劇染者,或沙門、婆羅門所當知。我應對彼如是說:來!說!講!我見其威德。但是,徧歷者,彼斥無貪法迹,有貪於諸欲,有劇染者,或沙門、婆羅門所當知,無有是處。徧歷者!若謂如是:我斥無瞋法迹,有於意中有憎惡思惟,或沙門、婆羅門所當知。我應於彼如是說:來!說!講!我見其威德。但是,徧歷者!彼斥無瞋法迹,於意中有憎惡思惟……所當知,則無有是處。徧歷者!若謂如是……我斥正念法迹,失念不正知,或沙門、婆羅門所當知……我應於彼如是說……來!說!講!我見其威德。但是,徧歷者!彼斥正念法迹,有失念不正知者,或沙門、婆羅門所當知,無有是處。徧歷者!若謂如是……我斥正定法迹,有不定迷亂心者,或沙門、婆羅門所當知……。[P.31]我應對彼如是說:來!說!講!我見其威德。但是,徧歷者!彼斥正定法迹……無有是處。
四
徧歷者!若於此等之四法迹,思予呵毀、排斥之人,具此理由,四反論已於現法,具為應呵毀之原因。四者為何?
若汝呵毀、排斥無貪法迹,則貪於諸欲,有劇染著之沙門、婆羅門,是汝應供養,汝應稱讚者。若汝呵毀、排斥無瞋法迹,則瞋恚心,於意中有憎惡思惟之沙門、婆羅門[2],是汝應供養,汝應稱讚。若汝呵毀、排斥正念法迹,則失念而不正知之沙門、婆羅門,是汝應供養,汝應稱讚。若汝呵毀、排斥正念法迹,則不定亂心之沙門、婆羅門,是汝應供養,汝應稱讚。
五
徧歷者!若有於此等之四法迹,思予呵毀、排斥之人,具此理由,四反論已於現法,是具為應呵毀之原因。徧歷者!縱然鬱迦羅住民禹舍、班涅亞[3]是無因論者、無所作論者、無有論者,彼等於此等四法迹,亦不思是應所呵毀,應所排斥者,所以者何?畏於嘲笑、輕侮、非難故。」
六
此之攝句:
[P.32]第四 輪品
三十一[-1]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輪[2]。成就此之天、人,轉有四輪;成就此之天、人,不久於財位得大與廣。四者為何?
住適宜之地,於善士所服事,使己於正,及作前福。
諸比丘!此等是四輪,成就此之天、人,轉有四輪;成就此之天、人,不久於財位得大與廣。」
二
[P.33]三十三
一
「諸比丘!獸王獅子於晡時,出離居處;既出居處已,奮迅哈欠;奮迅哈欠已,徧眺四方;徧眺四方已,作三聲獅子吼;作三聲獅子吼已,往求食物。諸比丘!但一切傍生有情,聞獸王獅子吼聲現大怖畏,頓起戰慄、恐懼,棲穴者入穴,棲水者入水,棲林者入林,鳥歸虛空。諸比丘!又,所有國王所屬之象,於村邑王都,為堅固繩所縛者,截斷其縛、突破,怖懼而大小便溺,想盡一切辦法脫逃。諸比丘!獸王獅子,於傍生有情中,如是有大力,如是有大名聲,如是有大威德。
二
諸比丘!誠然如是。如來、應供、正自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出生於世時,彼說法:此是己身,此是己身之集,此是己身滅,此是趣己身滅之道。諸比丘!又,一切長壽諸天,美麗而多樂[1],永住高廣殿中,聽如來說法,起大怖畏,戰慄、恐懼……嗚呼!我等是無常而謂常住,我等處於不堅而謂堅固,我等處於無常而謂常住,作常想。諸比丘!如來於天人中,如是有大力,如是有大名聲,如是有大威德。」
[P.34]三
三十四[1]
一
「諸比丘!此等四者,是第一信。四者為何?
諸比丘!或無足、或二足、或四足、或多足、或有色、或無色、或有想、或無想、或非想非非想,一切有情中,如來、應供、正自覺者,於彼等中名第一。諸比丘!凡信仰佛陀者,則信仰第一;復次,於信仰第一者,有第一異熟。
二
諸比丘!於所有有為法中,八支聖道名彼等第一。諸比丘!凡信仰八支聖道者,則信仰第一。復次,於信仰第一者,有第一異熟。
三
諸比丘!或有為,或於無為之所有法中,離欲於彼等諸法中名第一,是於憍無憍,渴愛已調伏,愛著已永害,輪迴已絕,愛盡、離欲、寂滅、涅槃。諸比丘!凡信仰法者,則信仰第一者;復次,於信仰第一者,有第一異熟。
四
諸比丘!所有僧伽,或於眾中,如來弟子僧伽,名彼等中第一。即是四雙士夫,八大士夫。世尊之弟子僧伽,應予供養,極應供養,應予施與,應須合掌,是世人之無上福田。
[P.35]諸比丘!凡信仰僧伽者,第一……有第一異熟。諸比丘!此等是第一信。」
五
三十五
一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中栗鼠飼養處。爾時,摩揭陀國大臣禹舍婆羅門,詣往世尊住處。詣已,與世尊俱相慶慰,歡談感銘之話已,坐在一面。坐於一面之禹舍婆羅門白世尊言:「尊瞿曇!我等名成就四法者,為有大慧大士。四者為何?
二
尊瞿曇!於世應多學諸學,復[1]當知諸[2]所說義。此說之義如是,此說之義如是,云云。復當具念:念昔所作,念昔所說、隨念。復於所有在家所作,巧而不怠,就此具方便與思慮,成就充分處理。尊瞿曇!我等,於成就此等四法者,名有大慧大士。尊瞿曇!若應隨喜於我者,尊瞿曇請隨喜於我。但是,尊瞿曇[3]!若應論難於我者,請尊瞿曇予論難[4]。」
三
「婆羅門!我於汝亦不隨喜,亦不論難。婆羅門!我令成就四法者,名大慧大[P.36]士。四者為何?
婆羅門!於世間為眾多者之益,為眾多者之樂,而起修行,彼於眾多有情令住聖理,所謂妙法性,善法性是。彼欲作尋思,作其尋思;不欲作尋思,不作其尋思。欲作思惟,作其思惟;不欲作思惟,不作其思惟。如是於尋思之路,得心自由。四靜慮之增上心,如所欲得現法樂住,於得不艱難,於得不梗澀,由諸漏之盡,已於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婆羅門!我於汝亦不隨喜,亦不論難。婆羅門!我於成就此等四法者,名有大慧大士。」
四
「希奇之尊瞿曇!未曾有之尊瞿曇!尊瞿曇具此善說,又我謂成就此等四法,為尊瞿曇。尊瞿曇!實為眾生之益,眾多者之樂而修行。仁者!令眾多有情住於聖理,所謂妙法性,善法性是。尊瞿曇!實欲作尋思,作其尋思;不欲作尋思,不作其尋思。欲作思惟,作其思惟;不欲作思惟,不作其思惟。尊瞿曇實於尋思之路,得心自在。尊瞿曇四靜慮之增上心,如所欲得現法樂住,於得不艱難,於得不梗澀。尊瞿曇!由諸漏之盡,已於現法……令住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
[P.37]五
「婆羅門!應比較於汝[5]相近之語,且又我為汝解說。婆羅門!我實為眾多者之益,為眾多者之樂而修行,眾多有情,我令住於聖理,是即妙法性、善法性。婆羅門!我實欲作尋思,作其尋思;不欲[6]作尋思,不作其尋思。欲作思惟,作其思惟;不欲作思惟,不作其思惟。婆羅門!我實於尋思之路,得心自在。婆羅門!我實於四靜慮之增上心,住現法樂……不梗澀。婆羅門!我實由諸漏之盡,已於現法……住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
六
三十六[1]
一
一時,世尊行於郁迦羅與制多毘耶間之大道。爾時,頭那婆羅門亦行於郁迦羅與制多毘耶之間。頭那婆羅門於世尊足痕,見具千[A3]輻[2]輞轂,一切相圓滿輪(相)。彼既見已,謂曰:「嗚呼,奇哉!嗚呼,得未曾有!此等足跡,應非人間之者。」
[P.38]二
時,世尊從離道外,坐一樹下,結跏趺坐,端身以置,住對面念。時頭那婆羅門,追蹤世尊足跡。見世尊於一樹下坐,現起歡喜,令起歡喜,諸根寂靜,意寂靜,得最上調伏[3]、安靜。如能予調練、能防、守護諸根[4]之象,即往世尊之處。至已,白世尊言:
「仁者當非天耶?」
「婆羅門!我非天。」
「仁者當非乾闥婆耶?」
「婆羅門!我非乾闥婆。」
「仁者當非夜叉耶?」
「婆羅門!我非夜叉。」
「仁者當非人耶?」
「婆羅門!我非人。」
「問:仁者當非天耶?『婆羅門!我說:非天。』問:仁者當非乾闥婆耶?『婆羅門!我說:非乾闥婆。』仁者當非夜叉……答說。問:仁者非人耶?『婆羅門!我說:非人。』然則,今仁者該是何者?」
三
「婆羅門!有諸漏,若不予斷此,我應是天;而我已斷其漏,切斷其根,如截斷多羅樹頭,予破壞,當來令不生。婆羅門!有諸漏,若不予斷此,我應是乾闥婆、應是夜叉、應是人;我已斷其漏……令不生。婆羅門!譬如:或青蓮、或紅蓮、或白蓮生於水中,長於水中,不為水染,猶自出水挺立,正是如是。婆羅門!我[5]生[P.39]此世中,長此世中,勝於世間,住於不染。婆羅門!我是佛陀。
四
婆羅門!故我是覺者。」
三十七
一
「諸比丘!成就四法之比丘,無有退墮,祇有接近涅槃。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戒具足,守護諸根門,了知食物之量,勤勉覺醒。
二
諸比丘!又,比丘如何是戒具足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具戒,護住波羅提木叉律儀,具足正行與親近,見微細罪怖畏,受學於學處。
三
諸比丘!又,比丘如何是護持諸根門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於眼見色已,不取於相,不取於狀。由於住不防護眼根時,貪、憂之惡不善法,將流入而來,為防護斯作而修行,護持眼根,作眼根之防護。於耳聞聲已,……乃至……於鼻嗅香已,……乃至於舌嚐味已,……乃至……於身觸所觸已……乃至……於意識法已,不取於相,不取於狀。由住於不防護意根[P.40]時,貪、憂之惡不善法,將流入而來,為防護斯作而修行,護意根,作意根之防護。
諸比丘!比丘當如是護諸根門。
四
諸比丘!又,比丘當如何而知食物之量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攝取食物,不為戲,不為醉,不為飾,不為美,乃至祇為此身之住;為活,為息害,為修淨行,如是我滅舊受,當不令生新受。又,我當生存,當無罪,當住安穩。諸比丘!比丘當如是知食物之量。
五
諸比丘!又,比丘當如何奮勉覺醒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晝間經行,(又)坐時心不留覆障法;夜間初更經行,(又)坐時心不留覆障法;夜至中更,右脇於下,如獅子臥,兩足重疊,正念正智作起想;夜至後更,奮起[1]而經行,(又)坐時不留覆障法。諸比丘!比丘當如是奮勉於覺醒。
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無有退墮,惟近趨於涅槃。」
六
[P.41]三十八
一
「諸比丘!比丘遣除各別之見取,正確捨棄一切愛,身行輕安[1],名謂獨處。
諸比丘!又,比丘當如何遣除各別之見取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眾多沙門、婆羅門,具眾多各別之見取。所謂:或世間是常,或世間是無常,或世間是有邊,或世間是無邊,或命者即身,或命者異身,或如來死後有,或如來死後非有,或如來死後亦有亦非有,或如來死後非亦有,非亦非有。此等一切,彼皆當遣、極遣[2],當予捨、吐、離、斷、棄捨。
諸比丘!比丘如是遣除各別之見取。
二
諸比丘!又,比丘當如何正捨一切愛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斷欲愛,斷有愛,調伏梵行愛。
諸比丘!比丘當如是正捨一切愛。
三
諸比丘!又,比丘當如何身行輕安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於樂斷故,又,於苦斷故,前已滅喜與憂故,不苦不樂之捨念清淨之第四靜慮具足而住。
諸比丘!比丘當如是身行輕安。
四
諸比丘!又,比丘當如何獨處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斷我慢,切斷其根,如截斷多羅樹頭,令滅亡,當來不生。
諸比丘!比丘當如是獨處。
諸比丘!比丘遣除各別之見取,正捨棄一切愛,身行輕安,名謂獨處。」
[P.42]五
三十九[1]
一
一時,鬱闍耶婆羅門,詣往世尊之處。詣已,與世尊俱相慶慰,歡敘,交談感銘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鬱闍耶婆羅門,白世尊言:
「尊瞿曇是不稱讚祭祀耶?」
二
「婆羅門!我於一切祭祀,非一向稱讚,但是,婆羅門!我並非不稱讚一切祭祀。婆羅門!如祭祀時殺牛、山羊、殺羊、殺鷄豚,多殺有情,如是伴隨劬勞之祭祀,當非阿羅漢或入阿羅漢道者[2]所近趨。又,婆羅門!如不殺[3]牛、山羊、不殺羊、不殺鷄豚、不殺眾多有情,如是不與劬勞相伴隨之祭祀。婆羅門!我予稱讚。所謂:常施、隨(族)祀,何以故?婆羅門!如是不與劬勞相隨伴之祀,阿羅漢或入阿羅漢道者,是所近趨。」
三
第五 赤馬品
四十一[1]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之修定。四者為何?
諸比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得現法樂住。諸比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獲得知見。諸比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得正念正知。諸比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得漏盡。
[P.45]二
諸比丘!云何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得現法樂住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諸比丘!以此是修定,修之,若多所作,名能得現法樂住。
三
諸比丘!云何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獲得知見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作意光明想,住晝想,於夜如晝,於晝如夜,如是以顯了無纏之思,令具光輝修心。以此是修定……名能獲得知見。
四
諸比丘!云何有修定……能得正念正知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明受之生、明住、明滅,想之生……乃至……明尋之生、明住、明滅。
諸比丘!以此是修定……名能得正念正知。
五
諸比丘!又,云何有修定……能得漏盡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住觀五取蘊之生滅,如是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滅;如是受,如是受之集,如是受之滅;如是想,如是想之集,如是想之滅;如是行,如是行之集,如是行之滅;如是識,如是識之集,如是識之滅。
諸比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名能得漏盡。諸比丘!此等是四種之修定。又,於此,我[2]在波羅延中富憐尼迦所問之中,宣說此事:
四十二[1]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之記問。四者為何?
諸比丘!有應一向記問。諸比丘!有應反詰記問。諸比丘!有應捨置記問。比丘眾!有應分別記問。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之記問。」
二
四十三
一
「諸比丘!世間有此等之四種補特伽羅。四者為何?
即:重於忿,不重正法;重於覆,不重正法;重於利養,不重正法;重於恭敬,不重正法。
諸比丘!世間有此等之四種補特伽羅。
二
諸比丘!世間有此等之四種補特伽羅。四者為何?
即:重於正法,不重於忿;重於正法,不重於覆;重於正法,不重利養;重於正法,不重於恭敬。
[P.47]諸比丘!世間有此等之四種補特伽羅。」
三
四十四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之不正法。四者為何?
即:重於忿,不重於正法;重於覆,不重於正法;重於利養,不重於正法;重於恭敬,不重正法。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之不正法。
二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之正法。四者為何?
重於正法,不重於忿……重於正法,不重於恭敬。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之正法。」
三
四十五[-1]
一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中給孤獨園。爾時,赤馬天子於後夜時分,作絕妙容色,徧照祇多林,詣往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赤馬天子,白世尊言:
[P.48]「大德!不生、不老、不死、不歿、不再生世界之邊,大德!前往者或知、或見,或能達耶?」
「友!不生、不老、不死、不歿、不再生世界之邊,前往者當知、當見,當可達,我不作如是說。」
二
「希奇,大德!得未曾有,大德!大德!世尊具此善說:友!不生……不再生世界之邊,往者當知、當見,當可達,我不作[2]如是說。大德!我於過去世,名是赤馬仙,是包迦子而有通力,行於虛空。大德!我有如是勢速,譬喻:即使有善巧弓術之弓師,學得充分[3]、熟練、發必中的,如以輕矢輕易通過多羅樹蔭,猶如我由東海跨至西海。大德!我具如是勢速,又具如是跨越,起有如是欲望……我當達往世界之邊。大德!我具食、飲、嚼、味之外,大小便利之外,排遣睡氣與疲勞之外,有百歲之壽,存活百年之間,百年既往,猶不窮世界之邊,終死於半途。希奇,大德!得未曾有,大德!大德!世尊具此善說……友!不生……不再生世界邊,前往者當知、當見、當可達,我不作如是說。」
三
「友!不生……不再生世界之邊,前往者當知、當見、當得,我不作如是說。又,友!我不窮究世界之邊而說苦之盡,但,友!我祇作施設:此一尋量有想、有意之身為世界,為世界之集,為世界之滅,為趣世界之滅道。」
[P.49]四
四十六
一
爾時,世尊於當夜過之時,告諸比丘:
「諸比丘!今夜,赤馬天子於後夜,作絕妙容色,徧照祇陀林,詣往我處。至已,問訊於我,立於一面。諸比丘!立於一面赤馬天子,向我言:
『不生……不再生世界之邊,大德!前往者當知、或見、或能達否?』
諸比丘!彼作如是語時,我告赤馬天子曰:
『友!不生……不再生世界之邊,已往當知、當見、當達,我不作如是說。』
諸比丘!我作是語時,赤馬天子向我言:
『希奇,大德!未曾有,大德!大德!世尊具此善說者:友!不生……不再生……已往其邊,當達,我不作如是說。
大德!於過去世,我……〔乃至〕……不作如是說。』(參閱四十五之二經文)
[P.50]諸比丘!彼作如是語時,我告赤馬天子曰:
『友!不生……不再生世界之邊,已往當知、當見、當得,我不作如是說。又,友!我不窮究世界之邊而說苦之盡。但,友!我祇[1]作施設:此一尋量有想、有意之身為世界,為世界之集,為世界之滅,為趣世界之滅道。
二
已往幾何世之邊。
……(乃至)……此世他世。』」(參閱四十五之四)
四十七
一
「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極遠而遠。四者為何?
諸比丘!天與地者,此是第一極遠而遠。諸比丘!大海之此岸與彼岸者,此是第二極遠而遠。諸比丘!日之昇處與沒處,此是第三極遠而遠。諸比丘!善士之法與不善士之法,此是第四極遠而遠。
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極遠而遠。」
[P.51]二
四十八[1]
一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中給孤獨園,爾時,半闍羅子具壽毘舍佉於供養堂中,無滯、無失、無漏,能了解其義,屬(無流轉),不依止(流轉),以圓滿語作法話,示諸比丘,引導、勉勵、慶幸。爾時,世尊晡時,從宴坐起,赴供養堂。至已,設席請坐。世尊坐已,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於供養堂中,誰無滯……以圓滿語作法話,示諸比丘,引導、勉勵、慶幸?」
「大德!半闍羅子具壽毘舍佉,於供養堂中,無滯……不依止(流轉),以圓滿語作法話,示諸比丘,引導、勉勵、慶幸。」
爾時,世尊語半闍羅子具壽毘舍佉:「善哉!善哉!毘舍佉!善哉!汝毘舍佉!無滯……不依止(流轉),以圓滿語作法話,示諸比丘,引導、勉勵、慶幸。」
二
[P.52]四十九
一
「諸比丘!此等之四種,是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四者為何?
諸比丘!以非常謂常,是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諸比丘!以非苦謂苦,是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諸比丘!以非我謂我,是想顛倒……見顛倒。諸比丘!以不淨謂淨,是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
諸比丘!此等之四種,是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
二
諸比丘!此等之四者,非想顛倒、非心顛倒、非見顛倒。四者為何?
諸比丘!以非常謂非常,非想顛倒……。諸比丘!以苦謂苦,非想顛倒……。諸比丘!以無我謂無我,非想顛倒……。諸比丘!以不淨謂不淨,非想顛倒、非心顛倒、非見顛倒。
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非想顛倒、非心顛倒、非見顛倒。」
三
[P.53]五十
一
「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日月之翳,為此翳所覆之日月,不光、不輝、不照。四者為何?
諸比丘!雲是日月之翳,為此翳所覆之日月,不光、不輝、不照。諸比丘!霧是日月之翳……。諸比丘!煙與塵是日月之翳……。諸比丘!羅睺阿修羅王是日月之翳,為此翳所覆之日月,不光、不輝、不照。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日月所不照。
二
諸比丘!誠然如是,沙門、婆羅門有四翳,為此翳所覆之若干沙門、婆羅門,不光、不輝、不照。四者為何?
諸比丘!有若干沙門、婆羅門,飲穀酒,飲米酒,由於飲穀酒、米酒之不脫離,諸比丘!此是第一沙門、婆羅門之翳,為此翳所覆之若干沙門、婆羅門,不光、不輝、不照。
諸比丘!有若干沙門、婆羅門,習淫欲法,由於淫欲法之不脫離,諸比丘!此是第二沙門、婆羅門之翳……不照。
諸比丘!有若干沙門、婆羅門,嗜好金銀,由於執取金銀之不脫離。諸比丘!此是第三沙門、婆羅門之翳……不照。
諸比丘!有若干沙門、婆羅門,由邪命而存活,不離於邪命。諸比丘!此是第四沙門婆羅門之翳,為此翳所覆之若干沙門、婆羅門,不光、不輝、不照。
[P.54]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沙門、婆羅門之翳,為此翳所覆之若干沙門、婆羅門,不光、不輝、不照。」
三
此之攝句:
第一 福生品[1]
五十一
一
緣在舍衛〔城〕。
「諸比丘!此等之四者,生福、生善、引樂、給與勝妙物、有樂異熟、能令生天界,能得可愛、可欣、可喜、利益與安樂。四者為何?
諸比丘!若有人,彼之衣服,予比丘受用,住於具足無量心解脫時,於彼生無量福、生善、引樂、給與勝妙物、有樂異熟,能生天界、能得可愛、可欣、可喜、[P.55]利益與安樂。諸比丘!若有人,彼之飲食,予比丘受用,……得安樂。諸比丘!若有人,彼之牀座,予比丘受用,……得安樂。諸比丘!若有人,彼之病緣藥、資具,予比丘受用,……具足無量心解脫時,於彼生無量福、生善、引樂、給與勝妙物,有樂異熟、能生天界、能得可愛、可欣、可喜、利益與安樂。
諸比丘!此等之四者,生善、引樂、給與勝妙物、有樂異熟,能生天界、能得可愛、可欣、可喜、利益與安樂。
二
復次,諸比丘!聖弟子成就此等之四種福生,衡量其福,實非容易,即謂生此福、生善、引樂、給與勝妙物、有樂異熟,能令生天界,能生可愛、可欣、可喜、利益與安樂者[2]。……其成無數無量大福聚數。
三
諸比丘!譬喻大海中水,計量非易。是即,此水或是阿羅迦;或此水之百阿邏迦[3];或此水之千阿羅迦;或此水之百千阿羅迦,祇成無數無量水聚數。諸比丘!誠然如是,聖弟子成就此等之四種福生,計量其福,實非容易。是謂生此福、生樂、引樂、給與勝妙物、有樂異熟,能生天、能生可愛、可欣、可喜、利益與安樂,……其成無數無量[4]大福聚[5]數。」
四
五十二[1]
一
「諸比丘!此等之四者,生福、生善,……得安樂。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聖弟子,成就佛證淨。謂:此世尊,是:應供、正自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諸比丘!此是第一生福、生善……令得安樂。
復次,諸比丘!聖弟子成就法證淨。謂:法為世尊所善說,現見、應時、來觀、引導、內證智者。諸比丘!此是第二生福、生樂,……令得安樂。
復次,諸比丘!聖弟子成就僧證淨。謂:世尊之弟子僧,是妙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質直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如理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和敬行者,是即四雙士、八大士人。世尊之如此弟子僧,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諸比丘!此是第三生福、生善,……令得安樂。
復次,諸比丘!聖弟子成就聖所愛戒,無缺、不穿[2]、無斑、無紋、有益,是[P.57]智者所稱讚、是無執取。諸比丘!此是第四生福、生善、引樂、給與殊勝物、有樂異熟,能生天界、能生可愛、可欣、可喜、利益與安樂。
諸比丘!此等四者,生福,生樂,……得安樂。」
二[3]
五十三
一
一時,世尊行於摩偷羅與毘蘭若[1]間之大道,又有眾多居士及主婦行於毘蘭若與摩偷羅間之大道。爾時世尊由道外離,於一樹[2]下設席而坐。居士及主婦見世尊在樹下坐,見已,前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即告坐於一面之居士及主婦言:
二
「居士!此等是四住。四者為何?
屍男與屍女俱住,屍男與天女俱住,天與屍女俱住,天與天女俱住。
三
居士!又,云何屍男而與屍女俱住耶?
[P.58]居士!世間有主人,殺生、不與取、邪欲行、語虛誑,耽於穀酒、果酒之有酒分之放逸處;無戒,惡性,以慳吝垢所纏之心住家,罵詈、威嚇沙門、婆羅門。彼妻亦殺生、不與取、邪欲行、語虛誑,耽於穀酒、果酒之有酒分之放逸處;無戒、惡性,以慳吝垢所纏之心住家,罵詈、威嚇沙門、婆羅門。居士!如是為屍男與屍女俱住。
四
又,居士!云何屍男與天女俱住耶?
居士!世間有主人,殺生……乃至……罵詈沙門、婆羅門。但彼妻則遠離殺生、離不與取、離邪欲行、離虛誑語,離於穀酒、果酒有酒分之放逸處;具戒、善性,以無慳吝垢之心住家,不罵詈,不威嚇沙門、婆羅門。居士!如是為屍男與天女俱住。
五
居士!云何天與屍女俱住耶?
居士!世間有主人,離殺生、離不與取、離邪欲行、離虛誑語,離穀酒、果酒有酒分之放逸處;具戒、善性,以無慳吝垢之心住家,不罵詈,不威嚇沙門、婆羅門。但彼妻殺生、……乃至……耽於穀酒、果酒有酒分之放逸處;無戒、惡性,以慳吝垢所纏之心住家,罵詈、威嚇沙門、婆羅門。居士!如是為天與屍女俱住。
六
居士!又,云何天與天女俱住耶?
居士!世間有主人,離殺生、……乃至……不罵詈,不威嚇沙門、婆羅門。彼妻亦離殺生……乃至……不罵詈沙門、婆羅門。居士!如是為天與天女俱住。
[P.59]居士!此等是四住。」
七
五十四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住。四者為何?
屍男與屍女俱住,屍男與天女俱住,天與屍女俱住,天與天女俱住。
二
諸比丘!又,云何屍男與屍女居住耶?
諸比丘!世間有主人,殺生、不與取、邪欲行、語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貪、瞋、邪見、無戒、惡性,以慳吝垢所纏之心住家,罵詈、威嚇沙門、婆羅門,威嚇;彼妻亦殺生、不與取、邪欲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瞋、邪見、無戒、惡性、以慳吝垢所纏之心住家,罵詈、威嚇沙門、婆羅門。
[P.60]諸比丘!如是為屍男與屍女俱住。
三
諸比丘!又,云何屍男與天女俱住耶?
諸比丘!世間有主人,殺生、不與取、罵詈、威嚇……;但彼妻則離殺生、離不與取、離邪欲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不貪、不瞋、持正見、具戒、善性,以無慳吝垢之心住家,不罵詈,不威嚇沙門、婆羅門。諸比丘!如是為屍男與天女俱住。
四
諸比丘!又,云何天與屍女俱住?
諸比丘!世間有主人,離殺生……具戒、善性,以無慳吝垢之心住家,不罵詈[1],不威嚇沙門、婆羅門;但彼妻則殺生,……持邪見、無戒、惡性,以慳吝垢所纏之心住家,罵詈威嚇沙門、婆羅門。諸比丘!如是天與屍女俱住。
五
諸比丘!又,云何天與天女俱住耶?
諸比丘!世間有主人,離殺生,……具戒、善性,以無慳吝垢心住家,不罵詈,不威嚇沙門、婆羅門;彼妻亦離殺生、……持正見、具戒、善性,以無慳吝垢之心住家,不罵詈,不威嚇沙門、婆羅門。諸比丘!如是為天與天女俱住。
諸比丘!此等是四住。」
六
兩人無戒又慳吝
[P.61]……(乃至)成歡喜。(參閱五十三之七)
五十五
一
一時,世尊住婆祇尸收摩羅山〔恐怖〕林中鹿苑。時,世尊於日前時分,著內衣、持鉢、披衣,去往那拘羅父居士家。至已,坐於所設座。時,那拘羅父居士與那拘羅母主婦,至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那拘羅父居士,白世尊言:
二
「大德!那拘羅母主婦是我自幼相處,年輕時即已迎娶,我從來不知,尚有能勝悅意於那拘羅母主婦者。況且,更能以身[1]〔勝過〕者。大德!我等已於現法得互遇;又,想於當來亦能更復互遇[2]。」
那拘羅母主婦,亦復白世尊言:
「大德!我當那拘羅父居士青年時,年輕時即已嫁許,我不知尚有能勝悅意於那拘羅父居士者。況且,復能以身〔勝悅意〕者。大德!我等已於現法得互遇;又,想於當來亦能更復互遇。」
[P.62]「居士!若兩家主,皆已於現法得互遇;又,希望於當來亦能更得互遇。須兩人共具[3]同信、同戒、同捨、同慧;兩人已於現法得互遇;又,亦於當來能更復互遇。」
三
兩人具信且慎行
……〔乃至〕成歡喜。
五十六
一
「諸比丘!若兩家主皆已於現法得互遇;又,希望於當來亦能更復互遇,兩人須共具同信、同戒、同捨、同慧。兩人已於現法能互遇;又,於當來能更復互遇。
二
兩人有信具慎行。」
……(乃至)成歡喜。(參閱五十三之七)
五十七
一
一時,世尊住名沙迦涅拉之拘利人城鎮。時,世尊於日前時分,著內衣、持鉢、披衣,赴往拘利女[1]尸婆瓦沙家。至已,坐於所設座。時,拘利女[2]尸婆瓦沙親自以手供獻世尊悅意之嚼食、噉食,令得滿足。用食既,時拘利女尸婆瓦沙〔見〕世[P.63]尊食訖[3]手已離鉢持一低座,坐於世尊之一面。世尊告於坐一面之拘利女[4]尸婆瓦沙說:
二
「尸婆瓦沙!布施食物之聖弟子女,以四處授與受者。四者為何?
授與壽,授與色,授與樂,授與力。復有:授與壽已,得天或人壽;授與色已,得天或人色;授與樂已,……與力已,得天或人力。尸婆瓦沙!布施食物聖弟子女,授與受者此等之四處。」
三
五十八
一
一時,給孤獨長者詣往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告訴坐於一面之給孤獨言:
二
「長者!施食物之聖弟子,以四處授與受者。四者為何?
[P.64]授與壽,授與色,授與樂,授與力。復有:授與壽已,得天或人壽;授與色已,得天或人色;授與樂已,……授與力已,得天或人力。長者!布施食物聖弟子,四處授與此等受者。」
三
五十九
一
「諸比丘!授與食物之施者,以四處授與受者。四者為何?
授與壽,授與色,授與樂,授與力[-1]。復有:授與壽已,得天或人壽;授與色已,……授與樂已,……授與力已,得天或人力。
諸比丘!授與食物之施者,於四處授與此等受者。」
二
身語謹慎於他施
……〔乃至〕……任何處。(參閱五十八之三)
第二 適切業品
六十一
一
一時,給孤獨長者,詣往世尊之處,……世尊告訴坐於一面之給孤獨長者曰:
[P.66]二
「長者!此等之四法,是可愛、可樂、可意,於世間難得。四者為何?
我願如法得財,此謂第一可愛、可樂、可意,是世間難得法;如法得財已,願親戚、親友俱稱譽於我,此謂第二……是世間難得之法;如法得財已,得親戚、親友俱稱譽已,保持久活長壽,此謂第三……世間難得之法;如法得財已,親戚、親友稱譽已,保持久活長壽已,身壞而死後,生於善趣、天界,此謂第四可愛、可樂、可意,是世間難得之法。
長者!此等四法,可愛、可樂、可意,於世間難得[1]。
三
長者!世間有四法,令能獲得此等可愛、可樂、可意,難得之四法。四者為何?
即:信具足、戒具足、捨具足、慧具足。
四
長者!又,云何是信具足?長者!世間有信心之聖弟子,信如來之菩提,謂彼世尊是:應供、正自覺、明行具足、善逝、調御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長者!此名信具足。
五
長者!又,云何是戒具足?長者!世間有聖弟子,離殺生……乃至……離穀酒、果酒之有酒分放逸處。長者!此名戒具足。
六
長者!又,云何是捨具足?長者!世間有聖弟子,以離慳吝垢之心住家,容易捨,淨手、好樂捨棄、易乞、欣頒施物。長者!此名捨具足。
七
長者!又,云何是慧具足?長者!以貪、惡欲所蔽心住,作非所應作,背所應[P.67]作,作非所應作,背所應作,失稱譽與安樂。長者!以瞋所蔽心住,……失。長者!以惛眠所蔽心住,……失。長者!以掉悔所蔽心住,……失。長者!以疑所蔽心住,作非所應作,背所應作,作非所應作,背所應作,失稱譽與安樂。
八
長者!彼聖弟子,知貪、惡欲是心雜染,斷除心雜染之貪、惡欲。知瞋是心雜染,斷除心雜染之瞋。知惛眠……斷除……。知掉悔……斷除……。知疑……斷除。長者!聖弟子[2]知貪、邪欲是心雜染,斷除心雜染貪之邪欲故;瞋是……斷除故;惛眠是……斷除故;掉悔是……斷除故;疑是……斷除故。長者!此聖弟子名大慧、廣慧、明見、具慧。此名慧具足。
長者!此等四法,是可愛、可樂、可意,世間難得之四法,能令獲得。
九
長者!如是聖弟子,奮發淬勵、流汗,如法以臂力、以依德得財,能作四業。四者為何?
一〇
長者!世間有聖弟子,奮發淬勵、流汗,如法以臂力、以依德得財,強使自身欣樂,擁護正樂,強使父母欣樂,擁護正樂,強使妻子、奴僕、傭人欣樂,擁護正樂,強使朋友、同僚欣樂,擁護正樂,此是彼第一機會,造福且正確受用〔財富〕。
[P.68]一一
復次長者!有聖弟子,奮發淬勵、流汗、如法臂力,以依德得財,當遇水、火、王、賊、敵相續者之災害,乃至所有災害時,由財可防禦,以幸福自身。此是彼第二機會,造福且正確受用〔財富〕。
一二
復次長者!有聖弟子,奮發……依德得財,能作五種獻供。即:於親族獻供、於賓客獻供、於失亡〔親族〕獻供、於王獻供、於天獻供是。此是彼第三機會,造福且正確受用〔財富〕。
一三
復次長者!有聖弟子,奮發……依德得財,施與所有沙門、婆羅門中之離狂醉放逸、安住忍辱柔和、調伏自己、寂靜自己、安泰自己者,於沙門、婆羅門中,彼得最上、生天、有樂異熟、招天〔勝妙〕之果,此是彼第四機會,造福且正確受用〔財富〕。
一四
長者!如是聖弟子,奮發淬勵、流汗,如法以臂力、以依德得財,能作此等四種適切業。長者!除此等四種適切業,盡所有財,長者!此等財是非用處、非造福,名非正確因[3]所受用。長者!由此等四種適切業,盡所有財。長者!此等財是用處、是造福,名正確因所受用。」
一五
六十二
一
一時,給孤獨長者詣往世尊之處。……世尊告坐於一面之給孤獨長者曰:
二
「長者!此等之四樂,是受欲在家眾,逢時遇機會之所體味。四者為何?
即:所有樂、受用樂、無債樂、無罪之樂是。
三
長者!云何是所有樂耶?
長者,世間善男子,有如法之財,奮發、淬勵、流汗、以臂力、依德而得,彼思我有如法之財,……如法而得,作思惟、體味其樂,體味其喜。長者!此名所有樂。
四
長者!又,云何是受用樂耶?
長者!世間有善男子,奮發、淬勵、流汗、以臂力,受用依德而得如法之財,又依財作福。彼思我奮發、淬勵……,受用如法之財,又依財作福,作思惟體味其樂,體味其喜。長者!此名受用樂。
五
長者!又,云何是無債樂耶?
長者!世間有善男子,不論何人,或多或少,一無少許所負荷,彼思我於任何人,或多或少,曾無少許負荷,作此思惟,體味其樂,體味其喜。長者!此名無債之樂。
六
長者!云何是無罪之樂耶?
長者!世間有聖弟子,有無罪身業、無罪語業、無罪意業。彼思我有無罪身業[P.70]……有無罪意業,作此思惟,體味其樂,體味其喜。長者!此名無罪之道。
長者!此等之四樂,是受欲在家眾,逢時遇機會之所體味。」
七
六十三[-1]
一
「諸比丘!當子在家,於家尊重父母,是梵天在。諸比丘!當子在家,於家……,是先軌範師。諸比丘!當子在家,於家……,是先天神在。諸比丘!當子在家,於家尊重父母,是應請者[2]在。
二
諸比丘!梵天者,此是父母之稱。諸比丘!先軌範師者,此是父母之稱。諸比丘!先天神者,此是父母之稱。諸比丘!應請者,此是父母之稱。何以故?諸比丘!父母對子,施與多大恩惠,愛護、撫養於子,一如此世所見者。」
三
父與母與梵天……〔乃至〕
死後天處有歡喜[3]。
六十四[1]
[P.71]一[2]
「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補特伽羅[-1],則相偕牽連墮地獄。四者為何?
即:殺生,不與取,行邪欲,語虛誑。
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補特伽羅,如相偕牽連墮地獄。」
二[4]
六十五
一
「諸比丘!此等四種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間。四者為何?
即:以色為量,滿足於色;以聲為量,滿足於聲;以麤為量,滿足於麤;以法為量,滿足於法是。
諸比丘!此等四補特伽羅,存在於世間。」
二
六十六
一
「諸比丘!此等之四補特伽羅,存在於世間。四者為何?
即:有貪、有瞋、有癡、有慢是。
諸比丘!此等之四補特伽羅,存在於世間。」
[P.72]二
六十七[1]
一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中給孤獨園。時舍衛(城)一比丘被蛇咬死。於是,甚多比丘詣至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在一面之諸比丘,白世尊言:
二
「大德!此舍衛〔城〕有一比丘被蛇咬死。」
「諸比丘!此比丘未以慈心,令四蛇王族舒徧。諸比丘!若此比丘以慈心,令四蛇王族舒徧,諸比丘!此比丘被蛇咬,則不致於死。以何為四蛇王族耶?
即:毘樓博叉蛇王族、伊羅鉢多蛇王族、尸婆弗多蛇王族、黑瞿曇蛇王族是。諸比丘!此比丘未以慈心[2],令四蛇王族舒徧,若此……,則不致於死。諸比丘!我為防己、為護己、為救己,以慈心容許此四蛇王族舒徧。」
三[3]
佛[4]乃無量,法是無量,僧亦無量。匍行、蛇蝎、百足、蜘蛛、蜥蜴、鼠等乃有量[5],我令作護,我令作救,有情還去,我歸命世尊,我歸命七正自覺者。
六十八[1]
一
一時,世尊住提婆達多離去不久之王舍〔城〕中鷲峯〔山〕。世尊於此處,以提婆達多,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提婆達多所得利養、恭敬、名聞,能害自己;諸比丘!提婆達多所得利養、恭敬、名聞,能壞自己。諸比丘!譬如芭蕉生果而害自己,生果而壞自己,正是如是。諸比丘!提婆達多所得利養、恭敬、名聞,能害自己;諸比丘!提婆達多所得利養、恭敬、名聞,能壞自己。諸比丘!譬如竹生果害自己,生果壞自己,正是如是。諸比丘!提婆達多所得利養、恭敬、名聞,能害自己;提婆達多所得利養、恭敬、名聞,能壞自己。諸比丘!譬如蘆生果害自己,生果壞自己,正是如是。諸比丘!提婆達多之……能壞。諸比丘!譬如騾受胎則害自己,受胎則壞自己,正是如是。諸比丘!提婆達多所得利養、恭敬、名聞,能害自己,能壞自己。」
二
[P.74]六十九[1]
一
「諸比丘!此等者是四勤。四者為何?
即:防護勤、斷勤、修勤、隨護勤。
二
諸比丘!又,以何謂防護勤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為未生之惡不善法令不生,起欲、發勤、精進、策心、受持。諸比丘!此名防護勤。
三
諸比丘!又,以何謂斷勤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為斷已生之惡不善法,起欲、……受持。諸比丘!此名斷勤。
四
諸比丘!又,以何謂修勤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為未生之善法令生,起欲、……受持。諸比丘[2]!此名修勤。
五
諸比丘!又,以何謂隨護勤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為已生之善法令住,為不忘、為信增、為廣大、為修、為滿,起欲、發勤、精進、策心、受持。諸比丘!此名隨護勤。
諸比丘!此等者是四勤。」
六
七十[1]
一
「諸比丘!不論在何時,王者行非法時,王之代官[2]亦非法;王之代官非法時,婆羅門、在家眾亦非法;婆羅門、在家眾非法時,城市村落人亦非法;城市村落人[P.75]非法時,日月運轉失度;日月運轉失度時,則星宿運行錯序;星宿運轉錯序時,則晝夜迴轉亦非正;晝夜迴轉非正時,則月半之月轉替亦不正[3];月半之月轉替不正時,則年季循環亦不正;年季之循環不正時,則風吹於非時、不平等、亂方向;風吹非時、不平等、亂方向時,則神祇怒;神祇怒時,則天不正常降雨;天不正常降雨時,則穀不成熟。諸比丘!吃不成熟穀,則人人壽短、色惡、力弱,又多病。
二
諸比丘!不論在何時,王者行如法時,則王之代官亦如法;王之代官如法時,婆羅門、在家眾亦如法;婆羅門、在家眾如法時,城市村落人亦如法;城市村落人如法時,則日月運轉有度;日月運轉有度時,則星宿運轉不錯序;星宿運轉不錯時,則晝夜迴轉循正;晝夜迴轉循正時,則月半之月轉替正;月半之月轉替正時,則年季之循環正常;年季之循環正常時,則風吹以時,平等、方向正常;風吹以時、平等、方向正常時,則神祇不怒;神祇不怒時,則天正常降雨;天正常降雨時,則稻穀成熟。諸比丘!進食成熟稻穀,人人之壽長、健美、力壯,又無病。」
三
此之攝句:
第三 無戲論品[1]
七十一
一
「諸比丘!成就四法之比丘,行無戲論道:又,彼為漏盡,決定圓滿。四者為何?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具戒、多聞、發精進、有慧。
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行無戲論道;又,彼為漏盡,決定圓滿。」
七十二
一
「諸比丘!成就四法之比丘,行無戲論道;又,彼為漏盡,決定圓滿。四者為何?
二
即:出離尋、無恚尋、不害尋、正見是。
[P.77]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行無戲論道;又,彼為漏盡,決定圓滿。」
七十三
一
「諸比丘!成就此四法者,當知是不善士[1],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有不善士,於他人之不德,不問即暴露,何況於問耶?
復次,被詢問不細查,不遺漏、不躊躇[2],盡述他人之不德。諸比丘!當知,彼是不善士。
二
復次,諸比丘[3]!不善士,於他人之德,縱然有問,不顯露,何況不問耶?
復再,被詢問,簡漏而躊躇[4],於他人之德[5]不願承認,簡略而語。諸比丘!當知彼是不善士。
三
復次諸比丘!不善士於己不德,縱然有問,不顯露,何況不問耶?
復再,被詢問,簡漏而躊躇,於己不德不願承認,簡略而語。諸比丘!當知彼是不善士。
四
復次,諸比丘!不善士於己之德,不問即顯露,何況於問耶?
復再,被詢問,不遺漏、不躊躇,於己德充分、詳評盡而語。諸比丘!應知彼是不善士。
諸比丘!若成就此等四法,應知是不善士。
五
諸比丘!若成就此四法者,當知此是善士[6]。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有善士,於他人不德,縱問亦不暴露,何況不問耶?
[P.78]復再,被詢問,漏而躊躇,於他人之不德,不願詳述,簡略而語。
諸比丘!當知彼是善士。
六
復次,諸比丘!善士於他人德,雖不問亦顯露,何況於問耶?
復再,被詢問,不遺漏、不躊躇,於他人德願承認、詳盡而語。諸比丘!當知彼是善士。
七
復次諸比丘!善士於己之不德,不問亦顯露,何況於問耶?
復再,被詢問,不遺漏、不躊躇,於己不德充分、評盡而語。諸比丘!當知彼是善士。
八
復次,諸比丘!善士於己德,縱問亦不顯露,何況不問耶?
復再,被詢問,簡漏而躊躇,不願充分、詳盡語己德。[*]諸比丘!當知彼是善士。
諸比丘!若成就此等之四法,應知是善士。
九[7]
諸比丘!譬喻娶進養女,或晝或夜之時,於養母或養父或丈夫,乃至奴僕或勞作傭人,彼之堅強與慚愧,現前即有[8];及至後來,彼為共住,為信賴,不論於養母或養父或丈夫,均將離去,不知其去處,如是所說,正是如此。諸比丘!世有一類比丘,出家趨於非家,或晝或夜之時,對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乃至守園人或新學沙彌,彼之堅強與慚愧,現前即有;及至後來,彼為共住,為信賴,即使是軌範師或親教師亦應離去,不知其去處,作如是說。
一〇
諸比丘!故應如是學。謂:我今當以如過門養女之心而住。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七十六[-1]
一[-1]
一時,世尊住般涅槃時之拘尸那揭羅(城)末羅族沙羅雙樹間[3]。世尊於此處,對諸比丘曰:「諸比丘!」諸比丘則答:「大德!」世尊曰:
「諸比丘![4]為一比丘,於佛或[5]於法、或於僧、或於道、或於跡、或於意、或有疑慮而問。諸比丘!及至後來,我等之師,現已不存,如今,不能詣訪世尊,勿作此後悔。」作如是語時,彼等諸比丘皆默然。
二[6]
世尊再度向諸比丘言:
「諸比丘!為一比丘,……〔乃至〕……勿有後悔。」彼等諸比丘再次又復默然。
三
世尊三度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為一比丘,……勿有後悔。」彼等諸比丘,三度默然。
四
時,世尊告諸比丘:
「復次,諸比丘!為尊敬,若不請問於師,諸比丘!同僚應告諸同僚。」作如是語時,彼等比丘默然。
[P.80]五
時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是希奇!大德!是未曾有!大德!我於諸比丘中相信如是。於諸比丘中,無有一比丘於佛或於法、或於僧、或於道、或於跡、或於意有疑慮。」
六
「阿難!汝由信而語。阿難!如來於此則由智。於此諸比丘中,無有一比丘於佛或於法、或於僧、或於道、或於跡、或於意有疑慮。阿難!此等五百比丘其最後者,得預流,不退墮法、決定、是正覺者。」
七十七[1]
一
「諸比丘!此等之四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於此等者,得狂亂、痛苦。四者為何?
二
諸比丘!諸佛之佛境界,是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諸比丘!修定者之定境界,是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諸比丘!業異熟是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諸比丘!世界之思惟是不思議,無須思議;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
諸比丘!此等四種之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
七十八
一
「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清淨施物。四者為何?
諸比丘!有施物,依施者為淨,依受者則非。諸比丘!有施物,依受者為淨,依施者則非。諸比丘!有施物,不論依施者或受者,均不淨。諸比丘!有施物,不論依施者或受者均淨。
[P.81]二
諸比丘!又,云何有施物,依施者為淨,依受者則非耶?
諸比丘!世間有施者,具戒,是善性;受者無戒,是惡性。諸比丘!如是有施物,依施者為淨,依受者則非。
三
諸比丘!又,云何有施物,依受者為淨,依施者則非耶?
諸比丘!世間有施者,無戒,是惡性;受者具戒,是善性。諸比丘!如是有施物,依受者為淨,依施者則非。
四
諸比丘!又,云何有施物,不論依施者、依受者,均不淨耶?
諸比丘!世間有施者,無戒,是惡性;有受者,復[1]無戒,是惡性。諸比丘!如是有施物,不論依施者、依受者,均不淨。
五
諸比丘!又,云何有施物,不論依施者、依受者,均淨耶?
諸比丘!世間有施者,具戒,是善性;有受者,復具戒,是善性。諸比丘!如是有施物,不論依施者、依受者,均是淨。
諸比丘!此等四者,是清淨施物。」
七十九
一
一時,具壽舍利弗,……乃至……坐於一邊之具壽舍利弗,白世尊言:
「大德!有何因,有何緣?一類之人,同營商業而失敗?大德!有何因,有何緣?一類之人,同營商業,不如所期?大德!有何因,有何緣?一類之人,同營商業,能如所期?大德!有何因,有何緣?一類之人,同營商業,能超越所期?」
二
「舍利弗!世有一類人,往訪沙門或婆羅門已,而令自恣曰:大德!請就需要[P.82]物開示。彼於自恣處不施物,彼於彼世死,若於此世生存,彼即使如何經商,其商業必將失敗。
三
復次,舍利弗!世有一類人,往訪沙門或婆羅門已,而令自恣曰:大德!請就需要物開示。彼於自恣卻不如預期施物,彼於彼世死,若於此世生存,彼即使如何經營商業,其商業不如所期。
四
復次,舍利弗!世有一類人,往訪沙門或婆羅門已,而令自恣曰:大德!請就需要物開示。彼於自恣如預期施物,彼於彼世死,若於此世生存,彼不論如何經營商業,其商業將如所期。
五
復次,舍利弗!世有一類人,往訪沙門或婆羅門已,而令自恣曰:大德!請就需要物開示。彼於自恣如預期施物,彼於彼世死,若於此世生存,彼即使如何經營商業,其營業必將超越其所期。
舍利弗!此世有一類人,同營商業,失敗是因、是緣。復次,舍利弗!此……經營不如所期是因、是緣。舍利弗!此……經營如所預期是因、是緣。復次,舍利弗!此世有一類人,同營商業,超越其所期是因、是緣。」
第四 不動品[-1]
八十一[2]
一
「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牽連墮地獄。四者為何?
即:殺生,不與取,行邪欲,語虛誑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牽連墮地獄。
二
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牽連生天界。四者為何?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邪欲行,離虛誑語。
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牽連生天界。」
八十二
一
「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者,相偕牽連墮地獄。四者為何?
即: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牽連墮地獄。
[P.84]二
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牽連生天界。四者為何?
即: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牽連生天界。」
八十三[1]
一
「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牽連墮地獄。四者為何?
即:不經查詢、探究,而予不可讚譽之人,擅加讚譽;不經查詢、探究,而於應讚譽之人,予以詆毀、盤問、探究;於不可信認處,起信;不經查詢、探究,而於應信認處,不起予信。
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牽連墮地獄。
二
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牽連生天界。四者為何?
歷經查詢、探究,而於不可讚譽之人,不予讚譽;歷經查詢、探究,而於應予讚譽之人,予以讚譽;歷經查詢、探究,而於不可信認處,生起不信;歷經查詢、探究,而於可信認處,予起信。
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牽連生天界。」
八十四
一
「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牽連墮地獄。四者為何?
即:重於忿懣,不重於正法;重於覆蔽,不重於正法;重於利養,不重於正法;重於恭敬,不重於正法。
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牽連墮地獄。
[P.85]二
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牽連生天界。四者為何?
重於正法,不重於忿懣;重於正法,不重於覆蔽;重於正法,不重於利養;重於正法,不重於恭敬。
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牽連生天界。」
八十五[1]
一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間。四者為何?
即:闇而趣闇,闇而趣明,明而趣闇,明而趣明者是。
二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是闇而趣闇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或生旃陀羅家、或生獸獵家、或生竹匠家、或生車匠家、或生塵芥淨除家之下賤家,貧窮、缺乏飲食、生計困難、辛勞得衣服。又,彼血色惡劣、容貌衰頹、矮小、多病、或徧盲、或手不具、或跛、或躄,不得食物、飲食、衣服、車乘、鬘、香、塗香、牀、宅、燈具。彼身行惡行……意行惡行。彼身行惡行已……,意行惡行已,身壞死後,生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是闇而趣闇。
三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是闇而趣明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或生旃陀羅家,……乃至……不得牀宅、燈具。彼身行妙行,……意行妙行。彼身行妙行已……,意行妙行已,身壞死後,生善趣、天界。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是闇而趣明。
四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是明而趣闇?
[P.86]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生剎帝利大家、婆羅門大家、或長者大家、尊貴家,豐裕而多貨、有大祿、有多金銀、有多資產與雜具、有多財、有穀。又彼健美、見而可人、令人喜悅、成就最上姿色,得食物……燈具。彼身行惡行,……意行惡行。彼身行惡行已……,意行惡行已,身壞死後,生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是明而趣闇。
五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是明而趣明?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生剎帝利大家,……乃至……得燈具。彼身行妙行,……意行妙行。彼身行妙行已,……意行妙行已,身壞死後,生善趣、天界。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2],是明而趣明。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八十六[1]
一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今〕於下,而〔當來〕趣下者;〔今〕於下,而〔當來〕趣上者;〔今〕於上,而〔當來〕趣下者;〔今〕於上,而〔當來〕趣上者。
諸比丘!有此等四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八十七[-1]
一
「諸比丘!有四種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是:不動沙門、白蓮沙門、紅蓮沙門、作沙門中之柔軟沙門。
二
諸比丘!又,云何之補特伽羅,是不動沙門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有學而向果,希無上之軛安穩而住。諸比丘!譬如剎帝[P.87]利澆頭[2]王長子,應予灌頂[3]而未為灌頂,亦得不動,正是如此。諸比丘!有比丘,有學而向果,希無上之軛安穩而住。諸比丘!如是有補特伽羅,作不動沙門。
三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是白蓮沙門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由漏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具足自知作證而住;然而,身於八解脫,不住觸證。諸比丘!如是,有補特伽羅,是白蓮沙門。
四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是紅蓮沙門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由漏盡,……具足住,又,身於八解脫,住觸證。諸比丘!如是有補特伽羅,是紅蓮沙門。
五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作沙門中柔軟沙門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勸乞方受用多衣,若不勸乞則少〔受用衣〕;勸乞方受用多食,若不勸乞則少〔受用食〕,勸乞方受用多牀座,若不勸乞則少〔受用牀座〕;勸乞方受用多治病藥、資具,若不勸乞則少〔受用治病藥、資具〕。復次,所有與彼同住之梵行者[4],於彼現行可意身業多,非可意〔現行〕身業少;〔於彼〕現行可意語業多,非可意〔現行語業〕少;〔於彼〕現行可意意業多,非可意〔現行意業〕少;〔於彼〕獻可意晉物,〔獻晉物〕非可意者少。復次,一切所受〔即:〕或由熱起、或由痰起、或由風起、或由〔三〕和合起、或由季節變易生、或由不平等姿勢生、或由侵害生、或由業異熟生,此等於彼決不生多,少病。逕欲得四靜慮增上心[5]現法樂而住[6],於得不艱難,於得不梗澀,由諸漏之盡,於現法自[7]知、作證,[P.88]具足住於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是沙門中柔軟沙門。
六
諸比丘!說正語人,欲說有沙門中柔軟沙門時,諸比丘!應正說我是沙門中柔軟沙門。諸比丘!我勸乞方受用多衣[8],不勸乞時,則少〔受用衣〕;勸乞時,方多受用食,不勸乞時,則少〔受用食〕;勸乞時,方多受用治病藥、資具,不勸乞時,則少〔受用治病藥、資具〕。復次,與我共住之諸比丘,於我現行可意身業多,非可意……,現行可意意業多,非可意〔現行意業〕少;〔於我〕獻可意晉物,非可意〔獻晉物〕少。復次,一切所受〔即:〕或由熱起、或由痰起、或由風起、或由〔三〕和合起、或由季節變易生、或由不平等姿勢生、或由侵害生、或由業異熟生,此等於我決不多生、病少。復次,我如所欲得四靜慮增上心[9]現法樂而住,於得不艱難,於得不梗澀,由諸漏之盡,具足住……。諸比丘!說正語人欲說有沙門中柔軟沙門時,諸比丘!應正說我是沙門中柔軟沙門。
諸比丘!有此等之四種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八十八[1]
一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即:不動沙門、白蓮沙門、紅蓮沙門、沙門中之柔軟沙門是。
二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作不動沙門耶?
[P.89]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三結盡故,成為預流,為不退墮法,是決定、趣正覺。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是不動沙門。
三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作白蓮沙門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三結盡故,貪、瞋、癡薄故,成為一來,祇來此世一次已,作苦之邊際。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是白蓮沙門。
四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作紅蓮沙門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五順下分結盡故,成為化生,於彼處般涅槃,不再退還此世。諸比丘!如是有補特伽羅,作紅蓮沙門。
五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作沙門中柔軟沙門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由諸漏之盡,具足住……。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是沙門中柔軟沙門。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八十九
一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即:不動沙門、白蓮沙門、紅蓮沙門、沙門中之柔軟沙門是。
二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作不動沙門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有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作不動沙門。
三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作白蓮沙門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有正見、……乃至……正定、正智、正解脫,然而,身[P.90]於八解脫,不住觸證。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作白蓮沙門。
四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作紅蓮沙門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有正見、……乃至……正解脫,身於八解脫,住已觸證。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是紅蓮沙門。
五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作沙門中柔軟沙門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勸乞方[1]受用多衣,不勸乞時,……乃至……〔八十七之六〕……。諸比丘!說正語人欲說沙門中柔軟沙門時,諸比丘!應正說我是沙門中柔軟沙門。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間[2]。」
九十
一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即:不動沙門、……乃至……柔軟沙門是。
二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作不動沙門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1],有學而思惟〔應得〕未得,希無上[2]之軛安穩而住。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作不動沙門。
三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作白蓮沙門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隨觀五取蘊生滅而住,謂: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色受,……此是想……此是行……此是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然而,身於八解脫,不住觸證。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作白蓮沙門。
四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作紅蓮沙門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隨觀五取蘊生滅住。謂:此是色,……此是色滅。又,[P.91]於身八解脫,住於觸證。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作紅蓮沙門。
五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作沙門中柔軟沙門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勸乞方受用多衣,不勸乞時,少〔受用〕……乃至……。諸比丘!說正語人欲說沙門中柔軟沙門時,諸比丘!應正謂我是沙門中柔軟沙門。
諸比丘!有此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此之攝句:
第五 阿修羅品
九十一
一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阿修羅而以阿修羅為眷族,阿修羅而以天為眷族,天而以阿修羅為眷族,天而以天為眷族。
二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阿修羅而以阿修羅為眷族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是無戒惡法,彼之徒眾,亦是無戒惡法。諸比丘!如是有補特伽羅,是阿修羅而以阿修羅為眷族。
三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阿修羅而以天為眷族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是無戒惡法,然彼徒眾,是具戒善法。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是阿修羅而以天為眷族。
四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天而以阿修羅為眷族耶?
[P.92]諸比丘!世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是具戒善法,然彼徒眾,是無戒惡法。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是天而以阿修羅為眷族。
五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天而以天為眷族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是具戒善法,彼之徒眾,亦具戒善法。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是天而以天為眷族。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九十二[1]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得內心止,未得增上慧法觀。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得增上慧之法觀,未得內心止。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未得內心止,未得增上慧法觀。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亦得內心止,亦得增上慧法觀。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九十三
一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內心上……〔乃至〕……得增上慧法觀。
[P.93]二
諸比丘!此中,得內心止,不得增上慧法觀之補特伽羅,諸比丘!住內心止,須勤修增上慧法觀。彼於後時,亦得內心止;又,得增上慧觀。
三
諸比丘!此中,得增上慧法觀,不得內心止之補特伽羅,諸比丘!得增上慧法觀,須勤修內心止。彼於後時,亦得增上慧法觀;又,亦得內心止。
四
諸比丘!此中,亦不得內心止,又不得增上慧法觀之補特伽羅,諸比丘!為得彼等之善法,應起增上欲、勤、勇與努力,以及不退轉念與正知。
諸比丘!譬如有人衣燃、頭燃時,為滅其衣或頭〔火〕,須起增上欲、勤、勇與努力,以及不退轉念與正知。正是如是,諸比丘!其補特伽羅為得彼等善法,須起增上欲……正知。彼於後時,亦得內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觀。
五
諸比丘!此中,亦得內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觀補特伽羅。諸比丘!即住彼等善法,更為竭盡諸漏,須勤修。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九十四
[P.94]一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世間。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得內心止,不得增上慧法觀。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得增上慧法觀,不得內心止。復次,諸比丘!世有一類之補特伽羅[1],亦不得內心止,依增上慧,亦不得法觀。復次[2],諸比丘!正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亦得內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觀。
二
諸比丘!此中,得內心止……〔九十三之三〕不得增上慧法觀之補特伽羅,諸比丘!往訪得增上慧法觀之補特伽羅已,應如是言,謂:友!諸行應如何見?諸行應如何取?諸行應如何觀察?於是,彼如見彼,如知記說,〔謂:〕友!諸行應如是見,諸行應如是觀察。於是,彼於後時,亦得內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觀。
三
諸比丘!此中,得增上慧法觀,不得內心止之補特伽羅,諸比丘!往訪得內心止之補特伽羅已,應作如是言,謂:友!心應如何致住?心應如何致靜?心應如何致一趣?心應如何致定?於是,彼如見彼,如知應記說:友!心應如是致住,心應如是致靜,心應如是致一趣,心應如是致定,於是,彼於後時,得增上慧法觀,得內心止。
四
諸比丘!此中,不得內心止,又不得增上慧法觀之補特伽羅,諸比丘!往訪得內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觀之補特伽羅已,應作如是言,謂:友!心應如何致住?……應如何致定?諸行應如何見?……如何觀察?於是,彼如見彼,如知須記說,謂:友!心應如是致住,……致定,諸行應如是見,……觀察,於是,彼於後時,亦得[P.95]內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觀。
五
諸比丘!此中,得內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觀之補特伽羅,諸比丘!即為彼等住於善法,更為竭盡諸漏須勤修。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九十五[1]
一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間。四者為何?
既不行自利,亦不行利他;為利他而行,不行自利;為自利而行,不行利他;既為自利而行,又為利他而行。
二
諸比丘!譬如塚間火槽,燃其兩端,中間塗糞,村不作材用;又,於林亦不作〔材用〕。諸比丘!我以如是喻,說此補特伽羅謂:此補特伽羅,既不行自利,又不行利他。
三
諸比丘!此中,有補特伽羅,為利他而行,不為自利,於此等二補特伽羅中,是更善、更妙。諸比丘!此中,有補特伽羅,為自利而行,不為利他,於此三補特伽羅中,是更善、更妙。諸比丘!此中,有補特伽羅,既為自利而行,又為利他而〔行〕,是此等四類補特伽羅中,是第一、最勝、上首、最上、極勝。
四
諸比丘!譬如由牛始有乳,由乳有酪,由酪有生酥,由生酥有熟酥,由熟酥有醍醐,說是此中之第一。正是如是,諸比丘!有補特伽羅為自利而行,又為利他而行,於此等類四補特伽羅中,是第一、最勝、上首、最上、極勝。
[P.96]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九十六[1]
一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即:所行為自利,不為利他;為利他而行,不為自利;既不為自利而行,亦不為利他;為自利而行,又為利他。
二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為自利而行,不為利他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為調伏自貪而行,不勸導調伏他貪,為調伏自瞋,……為調伏自癡而行,不勸導調伏他癡。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是為自利而行,不為利他。
三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為利他而行,不為自利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不為調伏自貪而行,勸導調伏他貪,不為調伏自瞋而行,……不為調伏自癡而行,勸導調伏他癡。諸比丘!如是有補特伽羅,為利他而行,不為自利。
四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不為自利而行,更不為利他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不為調伏自貪而行,亦不勸導調伏他貪,……不為調伏自癡而行,不勸導調伏他癡。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既不為自利而行,更不為利他。
五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亦為自利而行,又可為利他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為調伏自貪而行,又勸導調伏他貪,……乃[P.97]至……為調伏自癡而行,又勸導調伏他貪。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既為自利而行,又可為利他。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九十七[1]
一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即:為自利而行,不為利他;為利他而行,不為自利;不為自利而行,亦不為利他;既為自利而行,又為利他而行。
二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為自利而行,不為利他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諸善法,有速諦察忍,具受持所聞法質,又,已能觀察受持法義、知義意,知本文,行法隨法。然而不調善言詞,不善良語音,不成就圓滿、流暢、無過、無脫、能知義語,不示現同梵行,不勸導、不讚勵、不慶慰。諸比丘!如是者,補特伽羅,是為自利而行,不為利他。
三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為利他而行,不為自利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諸善法,無有速諦察忍,又不具受持所聞法質,又於已受持法義,不能觀察,又不知義意、不知本文、不行法隨法。然而,調善言詞,善良語音,成就圓滿、流暢、無過、無脫、能知義語,示現同梵行者,勸導、讚勵、慶慰。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為利他而行,不為自利而行。
[P.98]四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不為自利而行,亦不為利他而行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諸善法亦無有速諦察忍,又不具受持所聞法質[2],又不能觀察已受持法義,又不知義意、不知本文、不行法隨法。又不調善言詞,不善良語音,不成就圓滿、流暢、無過、無脫、能知義語,又不示現同梵行者,不勸導、不讚勵、不慶慰。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不為自利而行,又不為利他。
五
諸比丘!又,云何有有補特伽羅,為自利而行,又為利他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比丘,於諸善法,有速諦察忍,又具受持所聞法質,又能觀察已受持法義,又知義意、知本文、行法隨法,又調善言詞,善良語音,成就圓滿、流暢、無過、無脫、能知義語,又示現同梵行,……。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為自利而行,又為利他而行。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九十八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即:為自利而行,不為利他;為利他而行,不為自利;為自利而行,又為利他;既不為自利而行,又亦不為利他。」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九十九
一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P.99]即:為自利而行,不為利他;為利他而行,不為自利;既不為自利而行,亦不為利他;既為自利而行,亦為利他。
二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為自利而行,不為利他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自離殺生,於他不勸導離殺生;自離不與取,於他不勸導離不與取;自離邪欲行,不勸導……,自離虛誑語,不勸導……,自離穀酒、果酒有酒分放逸處,不勸導……。諸比丘!如是者,補特伽羅為自利而行,不為利他。
三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為利他而行,不為自利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自不離殺生,於他勸導離殺生;自不與取,……乃至……自虛誑語……乃至……自穀酒、果酒有酒分放逸處,……乃至……。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為利他而行,不為自利。
四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既不為自利而行,亦不為利他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自不離殺生,於他亦不勸導離殺生,……乃至……不勸導離穀酒、果酒有酒分放逸處。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不為自利而行,亦不為利他。
五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既為自利而行,又為利他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之補特伽羅,自離殺生,又於他勸導離殺生,……乃至……勸導於他離穀酒、果酒有酒分放逸處。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為自利而行,又為利他。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P.100]一百[1]
一
一時,徧歷者晡多利,詣訪世尊之處。至已,與世尊互相慶慰,……乃至……世尊告訴坐於一面之徧歷者晡多利說:
二
「晡多利!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晡多利!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應毀者,雖應實、應真、應時以說毀;於應讚者,卻不應實,應真,應時以稱讚。復次,晡多利!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應讚者,雖應實、應真、應時以稱讚;於應毀者,卻不應真、應實、應時以說毀。復次,晡多利!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應毀者,不應實、應真、應時以說毀;復於應讚者,不應實、應真、應時以稱讚。復次,晡多利!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應毀者,應實、應真、應時以說毀……於應讚者,應實、應真、應時以稱讚。
晡多利!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晡多利!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中,汝好樂何者?以何為最善?何為最妙耶?」
三
「尊瞿曇!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尊瞿曇!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應毀者,雖應實、應真、應時以說毀;於應讚者,卻不應實、應真、應時以稱讚。尊瞿曇!復次,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應讚者,雖應實、應真、應時以稱讚;於應毀者,則未應實、應真、應時以說毀。尊瞿曇!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應毀者,不應實、應真、應時說毀:又於應讚者,不應實、應真、應時以稱讚。尊瞿曇!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應毀者,應實、應真、應時以說毀;又於應讚者,應實、應真、應時以稱讚。
[P.101]尊瞿曇!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尊瞿曇!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中,有補特伽羅於應毀者,不應實、不應真、應時以說毀;又於應讚者,不應實、應真、應時以稱讚。我好樂於此補特伽羅,於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中為最善、最妙。何以故?尊瞿曇!捨者斯為善。」
四
「晡多利!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晡多利!……乃至……應實、應真、應時而說。
晡多利!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晡多利!於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中,有補特伽羅於應毀者,應實、應真、應時以說毀:又於應讚者,應實、應真、應時以稱讚,彼於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中,是最善者、最妙者。何以故?晡多利!無論在何處,知時〔而區別〕斯為善。」
五
「尊瞿曇!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尊瞿曇!……乃至……應實、應真、應時而說。
尊瞿曇!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尊瞿曇!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中,有補特羅,於應毀者以說毀,……乃至……於應讚者,應實、應真、應時以稱讚。斯補特伽羅是我所好樂。於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中,是最善、最妙。何以故?尊瞿曇!無論於何處,知時〔而區別〕斯為善。尊瞿曇!是絕妙。尊瞿曇!是未曾有。尊瞿曇!譬如揭起所覆,……乃至……見彼燈光,正是如此。尊瞿曇!以種種方法開示法要,我歸依尊瞿曇!……由今日始,心存是念:畢生歸依為優婆塞。」
此之攝句:
第二之五十竟
[P.102]第一 雲品
一百一[1]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中給孤獨園。於其處,世尊言諸比丘曰:「諸比丘!」諸比丘答稱:「大德!」世尊告彼等比丘言:
二
「諸比丘!此等是四雲。四者為何?
即:鳴而不雨,雨而不鳴,不鳴又不雨,鳴而又雨是。
諸比丘!此等是四雲。
三
諸比丘!正是如是,為喻此等四雲,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即:鳴而不雨,雨而不鳴,不鳴又不雨,鳴而又雨是。
四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是鳴而不雨耶?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語而不作。諸比丘!如是補特伽羅,是鳴而不雨。諸比丘!猶如此雲,則鳴而不雨。諸比丘!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斯喻者。
五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是雨而不鳴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作而不語。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是雨而不鳴。諸比丘!猶如斯雲,雨而不鳴。諸比丘!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斯喻者。
六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是不鳴又不雨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不語又不作。諸比丘!如是補特伽羅,是不鳴又不雨。諸比丘!猶如此雲,不鳴又不雨。諸比丘!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斯喻者。
七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是既鳴又雨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既語又作。諸比丘!如是補特伽羅,是既鳴又雨。諸比丘!猶如斯雲,既鳴又雨。諸比丘!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斯喻。
諸比丘!有此等四雲,應喻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P.103]一百二[1]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雲。四者為何?
即:鳴而不雨,……乃至……既鳴又雨。諸比丘!有此等之四雲。
二
諸比丘!正是如此,有此等四雲,喻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即:鳴而不雨,……乃至……既鳴又雨。
三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是鳴而不雨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通達: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知解本文,彼於此是苦,不如實知,……乃至……此是趣苦滅之道,不如實知。諸比丘!如是有補特伽羅,是鳴而不雨。諸比丘!猶如斯雲,鳴而不雨。諸比丘!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斯喻。
四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是雨而不鳴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不通達:經……乃至……知解本文,彼於此是苦,如實了知……乃至……此是趣苦滅之道,如實了知。諸比丘!有如是補特伽羅,是雨而不鳴。諸比丘!猶如說斯……。
五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是不鳴又不雨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不通達:經……知解本文,彼於此是苦,不如實了知……此是趣苦滅道,不如實了知。諸比丘!如是有補特伽羅,是不鳴又不雨。諸比丘!猶如說斯……。
六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是既鳴又雨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通達經……知解本文,彼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此是趣苦滅道,如實了知。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是既鳴又雨。諸比丘!猶如斯雲,既鳴又雨。諸比丘!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斯喻。
[P.104]諸比丘!有此等之四雲,應喻斯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一百三[1]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瓶。四者為何?
即:空而閉者,盈而開者,空而開者,盈而閉者是。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瓶。
二
諸比丘!正是如是。有此可以瓶喻之四種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即:空而閉者,盈而開者,空而開者,盈而閉者是。
三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是空而閉者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往、來、前觀、左右視、屈、伸,著持僧伽梨、衣、鉢,〔皆〕是端正。彼於此是苦,不如實了知,……此是趣苦滅道,不如實了知。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是空而閉者。諸比丘!猶如此瓶之空而閉者。諸比丘!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斯喻。
四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是盈而開者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往、來、……著持僧伽梨、衣、鉢,〔皆〕不端正。彼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此是趣苦滅道,如實了知。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是盈而開者。諸比丘!猶如此瓶之盈而開者。諸比丘!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斯喻。
五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是空而開者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往、來、……著持僧伽梨、衣、鉢,〔皆〕不端正。彼於此是苦,不如實了知,……此是趣苦滅道,不如實了知。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是空而開者。諸比丘!猶如此瓶之空而開者。諸比丘!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斯喻。
六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是盈而閉者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往、來、……著持僧伽梨、衣、鉢,〔皆〕[P.105]是端正。彼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此是趣苦滅道,如實了知。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盈而閉者。諸比丘!猶如此瓶之盈而閉者。諸比丘!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是喻。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瓶喻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一百四[1]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之湖水。四者為何?
即:淺而見深者,深而見淺者,淺而見淺者,深而見深者是。諸比丘!此等是四種湖水。
二
諸比丘!正是如此,有此應以四湖水為喻之補特伽羅,住於世中。四者為何?
即:淺而見深者,……深而見深者是。
三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是淺而見深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往、來、……著持僧伽梨、衣、鉢,〔皆〕是端正,彼於此是苦,不如實了知,……此是趣苦滅道,不如實了知。諸比丘!如是者,有補特伽羅是淺而見深。諸比丘!猶如淺而見深之湖水。諸比丘!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是喻。
[P.106]四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是深而見淺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往、來、……著持僧伽梨、衣、鉢,〔皆〕不端正,彼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趣苦滅道,如實了知。諸比丘!如是者補特伽羅,是深而見淺。諸比丘!猶如湖水之深而見淺。諸比丘!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是喻。
五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是淺而見淺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往、來,……乃至……於此是苦,不如實了知,……乃至於此[2]趣苦滅道,不如實了知。諸比丘!如是者補特伽羅[3],是淺而見淺。諸比丘!猶如湖水之淺而見淺。諸比丘![4]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是喻。
六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是深而見深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往、來、……乃至……彼於此是苦,如實了知,……乃至……於此趣苦滅道,如實了知。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是深而見深。諸比丘!猶如湖水之深而見深。諸比丘!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是喻。
諸比丘[5]!有此等四種之湖水,應喻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一百五[1]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之菴羅[2]。四者為何?
即:生而有熟色,熟而有生色,生而有生色,熟而有熟色是。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之菴羅。
二
諸比丘!正是如是,有此等四種之菴羅,應喻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即:生而有熟色,熟而有生色,生而有生色,熟而有熟色是。
三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喻補特伽羅,是生而有熟色耶?
[P.107]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往、來、……乃至……端正,彼於此是苦,不如實了知,……乃至……道,不如實了知。諸比丘!如是補特伽羅,是生而有熟色。諸比丘!猶如菴羅生而有熟色。諸比丘![3]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是喻。
四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是熟而有生色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往、來、……乃至……不端正,彼於此是苦,如實了知……乃至……是道,如實了知。諸比丘!如是補特伽羅,是熟而有生色。諸比丘!猶如此種之菴羅,是熟而有生色。諸比丘!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是喻。
五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是生而有生色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往、來、……乃至……不端正,彼於此是苦,不如實了知,……乃至……是道,不如實了知。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是生而有生色。諸比丘!猶如斯種之菴羅,是生而有生色。諸比丘!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是喻。
六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是熟而有熟色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往、來、乃至……端正。彼於此是苦,如實了知……乃至……是道,如實了知。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是熟而有熟色。諸比丘!猶如菴羅之熟而有熟色。諸比丘!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是喻。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之菴羅,應喻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一百六[1]
一百七[-1]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鼠。四者為何?
即:挖穴不住,住穴而不挖,既不挖穴又不住,挖穴而又住。諸比丘!此等是四種鼠。
二
諸比丘!正是如是,有此等之鼠,應喻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即:挖穴而不住,……乃至挖穴而又住。
[P.108]三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是挖穴而不住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通達:經……乃至……知解本文,彼於此是苦,不如實了知……乃至……不如實了知。諸比丘!如是有補特伽羅,是挖穴而不住。諸比丘!猶如斯鼠之挖穴而不住。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是喻。
四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是住穴而不挖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不通達:經……乃至……知解本文,彼於此是苦,如實了知……乃至……如實了知。諸比丘!如是有補特伽羅,是住穴而不挖。諸比丘!猶如斯鼠之住穴而不挖。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是喻。
五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既不挖穴又不住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不通達:經……乃至……知解本文,彼於此是苦,不如實了知……乃至……不如實了知。諸比丘!有如是之補特伽羅,既不挖穴又不住,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是喻。
六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挖穴而又住?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通達:經……乃至……知解本文,彼於此是苦,如實了知……乃至……如實了知。諸比丘!有如是補特伽羅,是既挖穴而又住。諸比丘!猶如斯鼠之既挖穴而又住。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是喻。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之鼠,應喻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一百八[1]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之牛。四者為何?
[P.109]即:於自群牛性暴,於他牛不暴;於他牛性暴,於自群牛不暴;於自群牛暴,於他牛亦暴;於自群牛不暴,又於他牛亦不暴。諸比丘!此等是四種之牛。
二
諸比丘!正是如此,有此等四種之牛,應喻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於自群牛性暴,於他牛不暴……於自群牛不暴,於他牛亦不暴。
三
諸比丘!云何有補特伽羅,於自群牛性暴,於他牛不暴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自家徒眾,令戰慄;於他家徒眾,則非。諸比丘!有如是之補特伽羅,於自群牛性暴,於他牛則不暴。諸比丘!猶如斯牛,於自群牛性暴,於他牛則不暴。諸比丘!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是喻。
四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於他牛暴,於自牛不暴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他徒眾令戰慄,於自徒眾則不。諸比丘!如是……乃至說……。
五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於自群牛暴,又於他牛暴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自徒眾令戰慄,又令他徒眾亦戰慄。諸比丘!如是……乃至說……。
六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於自群牛不暴,又於他牛亦不暴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不令自徒眾戰慄,又於他徒眾亦不。諸比丘!有如是之補特伽羅,於自群牛不暴,又於他牛亦不暴。諸比丘!猶如斯牛,於自群牛不暴,於他牛亦不暴。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是喻。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牛,應喻補特伽羅。」
一百九[1]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之樹。四者為何?
[P.110]不堅而以不堅為眷族,不堅而以堅為眷族,堅而以不堅為眷族,堅而以堅為眷族。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之樹。
二
諸比丘!正是如此,有此等四種之樹,應喻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不堅而以不堅為眷族,……乃至……堅而以堅為眷族。
三
諸比丘!云何有補特伽羅,不堅而以不堅為眷族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是無戒、惡法,彼徒眾亦是無戒、惡法。諸比丘!有如是之補特伽羅,不堅而以不堅為眷族。諸比丘!猶如斯樹,不堅而以不堅為眷族。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是喻。
四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不堅而以堅為眷族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是無戒、惡法。但彼徒眾,則是具戒、善法。諸比丘!如是……乃至說……。
五
諸比丘!又,云何有補特伽羅,堅而以不堅為眷族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是具戒、善法,但彼徒眾,則是無戒、惡法。諸比丘!如是……乃至說……。
六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堅而以堅為眷族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是具戒、善法,彼徒眾亦具戒、善法。諸比丘!有如是之補特伽羅,堅而以堅為眷族。諸比丘!猶如斯樹,堅而以堅為眷族。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是喻。
諸比丘![2]有此等四種之樹,應喻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一百十[1]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蛇。四者為何?
即:出毒而非劇毒,劇毒而不出毒,出毒又是劇毒,不出毒又非劇毒是。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蛇。
[P.111]二
諸比丘!正是如是,有此等四種蛇,應喻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即:出毒而非劇毒,……乃至……不出毒又非劇毒是。
三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出毒而非劇毒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頻發忿怒,然彼忿則不長續。諸比丘!有如是補特伽羅,出毒而非劇毒。諸比丘!猶如斯蛇,出毒而非劇毒。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是喻。
四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劇毒而不出毒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不頻頻忿怒,然彼忿則長續。諸比丘!如是……乃至說……。
五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出毒而又劇毒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頻頻忿怒,彼忿又長續。諸比丘!如是……乃至說……。
六
諸比丘!又,云何而有補特伽羅,不出毒又非劇毒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既不頻頻忿怒,彼毒又不長續。諸比丘!有如是之補特伽羅,既不出毒,又非劇毒。諸比丘!猶如斯蛇,不出毒又非劇毒。我說此補特伽羅,應如是喻。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蛇喻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此之攝句:
[P.112]第二 只尸品
一百十一[-1]
一
一時,應調馬之騎御師只尸,詣訪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告訴坐於一面之應調馬之騎御師只尸曰:
二
「只尸!汝名[2]應調馬之騎御者,然,只尸!汝云何調伏應調之馬耶?」
「大德!我或柔軟調伏應調之馬,或麤澀調伏,或柔軟麤澀調伏。」
「只尸!汝若於應調之馬,以柔軟調伏無其效,麤澀調伏亦無其效,柔軟麤澀調伏,亦無其效時,汝將如何?」
「大德!我若於應調之馬,以柔軟調伏無其效,麤澀調伏亦無其效,柔軟麤澀調伏仍無其效時,大德!我將殺之。何以故?因於莫恥辱我師家。大德!世尊亦為無上士調御丈夫;復次,大德!世尊是如何調伏應調丈夫?」
三
「只尸!我亦以柔軟調伏應調丈夫,亦以麤澀調伏,亦以柔軟麤澀調伏。
只尸!此中,以柔軟者,當如次之謂:此是身妙行〔導致〕此為身妙行之異熟;此是語妙行,〔導致〕此為語妙行之異熟;此是意妙行,〔導致〕此為意妙行之異熟;謂天與人是。
只尸!此中,以麤澀者,當如次之謂:此是身惡行,此為身惡行之異熟;……乃至……意惡行,……異熟;謂地獄、傍生、餓鬼是。
只尸!此中,以柔軟麤澀者,當如次之謂:此是身妙行,此為身妙行之異熟;此是身惡行,此為身惡行之異熟;……乃至……意妙行,此為意妙行之異熟;此是意惡行,此為意惡行之異熟;謂天、人、地獄、傍生與餓鬼境是。」
「大德!仁者,若以柔軟調伏應調丈夫無效,麤澀調伏亦無效,柔軟麤澀仍無[P.113]效時,對彼將如何?」
「只尸!我以柔軟調伏應調丈夫無效,……以柔軟麤澀調伏無效時,我應殺之。」
四
「大德!世尊!莫非不應殺生耶?縱然如是,世尊則曰:『我須殺彼!』」
「只尸!實則如來不應殺生,但若一切[3]應調丈夫,以柔軟調伏無效,……乃至……以柔軟麤澀調伏無效時,如來於彼,不認作是應說示者、應教誡者。又,有智同梵行者,亦〔於彼〕不認作是應說示者、應教誡者。只尸!聖者於律中,不認作是如來應語,應教誡。又,有智同梵行者,亦不認作是應語,應教誡,此即是殺。」
「大德!如來不認作是應說示、應教誡;有智同梵行者,亦不認作是應說示、應教誡,其實[4]於彼,誠然[5]即如同被殺。大德!奇哉,大德!奇哉!……乃至……大德!世尊,我自今後,心中存念,終生歸依。」
一百十二
一
「諸比丘!成就四支之國王之善駿馬,適當於王,堪王使用,可謂是王之股肱。四者為何?
即:正直、勢速、堪忍、柔和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四支之王之善駿馬,適當於王,堪王使用,謂是王之股肱。
[P.114]二
諸比丘!正是成就如此四法之比丘,是應請,是極應請,是應供施,是應合掌,是世人無上福田。四者為何?
即:正直、(智)勢速、堪忍、柔和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人無上福田。」
一百十三[1]
一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之善駿馬,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善駿馬,見刺輪影已,驚悚,作想:今我應調馬之騎御者將如何[2]措施於我耶?於彼應作何因而應耶?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善駿馬。比丘眾!此是第一善駿馬,存在於世中。
二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善駿馬,見刺輪影已,不驚悚,然刺㦸毛孔則驚悚。作想:今我應調馬之騎御者將作何措施於我耶?於彼將作何因而應耶?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善駿馬。諸比丘!此是第二善駿馬,存在於世中。
三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善駿馬,見刺輪影已,不驚、不悚,又刺㦸毛孔亦不驚、不悚,然裂其皮[3],則驚且悚。作想:今我應調馬之騎御者將作何措施於我耶?於彼將作何因而應耶?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駿馬。諸比丘!此是第三善駿馬,存在於世中。
四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善駿馬,見刺輪已,不驚、不悚,又刺㦸毛孔亦不驚、不悚,又裂其皮亦不驚、不悚,然壞其骨,則驚且悚。作想:今我應調馬之[P.115]騎御者將作何措施於我耶?於彼將作何因而應耶?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善駿馬。諸比丘!此是第四之善駿馬,而存在於世中。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之善駿馬,存在於世中。
五
諸比丘!正是如此,有此等四種之善吉祥士,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善吉祥士,聞云某名村或邑,有女人或男子病而致死。彼由之驚悚,生厭離心,如理精勤,不惜身命,而於身作證最勝諦,又於慧分析而看。諸比丘!猶如斯善駿馬,見刺輪影已驚悚。諸比丘!我說此善吉祥士,應如是喻。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善吉祥士[4]。諸比丘!此是第一善吉祥士,存在於世中。
六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善吉祥士,雖不聞云某名村或邑,有女人或男子病而致死,自見女人或男子病而致死。彼由之驚悚,生厭離心,如理精勤,不惜身命,而於身作證最勝諦,又於慧分析而看。諸比丘!猶如斯善駿馬,毛孔為刺㦸而驚悚。諸比丘!我說……。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善吉祥士。諸比丘!此是第二善吉祥士,存在於世中。
七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善吉祥士,不聞云某名村……致死,又自雖不見女人或男子病而致死,彼之親戚或同族人病而致死。彼由之驚悚,生厭離心,如理[P.116]精勤,不惜身命,又於身作證最勝諦,又於慧分析而看。諸比丘!猶如斯善駿馬,[*]皮裂而驚悚。諸比丘!我說此善吉祥士,應如是喻。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善吉祥士。諸比丘!此是第三善吉祥士,存在於世中。
八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善吉祥士,不聞云某名村……致死,又自不見女人或男子病或死,又,雖不聞彼親戚或同族人病或死,於身受觸苦、猛、麤、刺、不悅、非可意、奪命。彼由之既驚且悚,生厭離心,如理……於慧分析而看。諸比丘!猶如斯善駿馬,為壞骨且驚悚。諸比丘!我說此善吉祥士,應如是喻。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善吉祥士。諸比丘!此是第四善吉祥士,存在於世中。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之善吉祥士,存在於世中。」
一百十四
一
「諸比丘!成就四支之王者之象,適意於王,堪王使用,可謂王之股肱。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有王者之象;或是能聞者,或是能殺者,或是能忍者,或是能行者。
二
諸比丘!如何王者之象,是能聞者耶?
諸比丘!世間有王者之象,應調象之騎御者有任何已作者、或未曾作者,於彼令作任何事,於事則希、作意、舉全心致意、傾耳於聽。諸比丘!如是,王者之象是能聞者。
三
諸比丘!又,云何王者之象是能殺者耶?
[P.117]諸比丘!世間有王者之象,趣赴戰鬥,亦殺象、亦殺騎象者、亦殺馬、亦殺騎馬者,破車,亦殺乘車者、亦殺步兵。諸比丘!如是,王者之象是能殺者。
四
諸比丘!又,云何王者之象是能忍者耶?
諸比丘!世間有王者之象,趣赴戰鬥,忍受鎗打、劍打、箭打、斧打、大鼓、鑼、螺貝、鑵鼓響聲。諸比丘!如是,王者之象是能忍者。
五
諸比丘!又,如何王者之象是能行者耶?
諸比丘!世間有王者之象,應調象之騎御者,有任何已行者、或未曾行者,遣彼往任何地方,彼能速行。諸比丘!如是,王者之象是能行者。
諸比丘!成就此等四支[1]王者之象……可謂股肱。
六
諸比丘!正是如是,成就四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人無上福田。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是能聞者,是能殺者,是能忍者,是能行者。
七
諸比丘!又,云何比丘是能聞者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對如來所說法、律,於說時興希、作意、舉全心致意、傾耳聽法。諸比丘!如是者,是比丘之能聞者。
八
諸比丘!又,云何比丘是能殺者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不容已生之欲尋,斷之、除之、棄之、令不存;不容已生之恚尋……乃至……已生之害尋……乃至……[2]之惡不善法,斷之、除之、棄之,令不存。諸比丘!如是者,是比丘之能殺者。
九
諸比丘!又,如何比丘是能忍者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堪忍寒、熱、餓、渴、虻、蚊、風、日、腹行之觸,能[P.118]忍苦、猛、麤、利、不悅、非可意、生奪命身受之罵、辱。諸比丘!如是者,是比丘之能忍者。
一〇
諸比丘!又,如何比丘是能行者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於此長久(生死)之間,未有不曾到處[3],即一切行寂滅,捨棄一切(煩惱)依,渴愛已盡,能速直行離貪、滅、涅槃。諸比丘!如是者,是比丘[4]之能行者。
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是應請……是世之無上福田。」
一百十五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處。四者為何?
諸比丘!有處,作時是非可意,又,其作能生無利。諸比丘!有處,作時是非可意,但其作能生利。諸比丘!有處,作時是可意,但其作能生無利。諸比丘!有處,作時是可意,又其作能生利。
二
諸比丘!此中,有處作時非可意,而其作能生無利。此處,諸比丘!不思惟作兩者。謂:於作時因非可意處,不思惟作此,作時能生無利,亦不思惟作此。諸比丘!此兩者皆不思惟作。
三
諸比丘!此中,有處,作時是非可意,但其作能生利。諸比丘!依丈夫勢力、丈夫精進[1]與丈夫勇猛,當知愚者與賢人。諸比丘!愚者不作斯思惟,謂:此處作時
[P.119]雖非可意,縱然如是,此處作能生利。彼不作此處,彼不作[2]此處而導致失利。諸比丘!但賢人如斯思惟,謂:此處作時雖非可意,縱然如是,此處作能生利。彼作此處而生利。
四
諸比丘!此中,有處,作時是可意,但其作能[3]生無利。諸比丘!依丈夫勢力、[*]丈夫精進與丈夫勇猛,當知愚者與賢人。諸比丘!愚者不作斯思惟,謂:此處作時雖可意[4],縱然如是,作此能生無利。彼作此,彼作此而導致失。諸比丘!但賢人作斯思惟,謂:此處作時雖可意,縱然如是,作此能生無利。彼不作此,彼不作此而不生無利。
五
諸比丘!此中,有處,作時可意,而其作能生利。其處,諸比丘!思惟兩者皆應作,謂:於作時可意,為此思惟應作,作時能生利,為此亦思惟應作。諸比丘!此處兩者皆思惟應作。
諸比丘!此等是四處。」
一百十六
一
「諸比丘!應於四處不放逸。四者為何?
諸比丘!斷身惡行,修身妙行,而於此中勿放逸。諸比丘!斷語惡行,修語妙行,而於此中勿放逸。諸比丘!斷意惡行,修意妙行,而於此中勿放逸。諸比丘!斷邪見,修正見,而於此中勿放逸。
[P.120]二
諸比丘!比丘已斷身惡行,已修身妙行,……乃至……已斷意惡行,已修意妙行,已斷邪見,已修正見故,彼於當來之死無所畏。」
一百十七
一
「諸比丘!為自己益,應於四處不放逸、念與心之守護。四者為何?
於可貪[1]物,我心不貪,為自己益,應不放逸、念與心之守護。於應瞋物,我心不瞋,為自己益,應不放逸,念與心之守護。於應迷物,我心不迷,為自己益,應不放逸、念與心之守護。於醉物,我心不醉,為自己益,應不放逸、念與心之守護。
二
諸比丘!比丘由離貪故,於應貪物,心不貪。離瞋故,於應瞋物,心不瞋。離癡故,於應迷物,心不迷。離醉故,於應醉物,心不醉。彼不畏、不動、不震、不陷於恐怖。又,以從沙門之言說而不動。」
一百十八[-1]
「諸比丘!此等四處,是具厭離有信善男子所應見。四者為何?
諸比丘!於此處如來之出生,是具厭離有信善男子所應見。諸比丘!於此處如來是無上正自覺、現等覺者,是具厭離有信善男子所應見。諸比丘!於此處如來轉無上法輪者,是具厭離有信善男子所應見。諸比丘!於此處如來無餘取,於涅槃界般涅槃者,是具厭離有信善男子所應見。
[P.121]諸比丘!此等之四處,是具厭離有信善男子所應見。」
一百十九
「諸比丘!此等是四畏。四者為何?
即:生畏、老畏、病畏、死畏是。
諸比丘!此等是四畏。」
第三 怖畏品
一百二十一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怖畏。四者為何?
即:自責怖畏、他責怖畏、刑罰怖畏、惡趣怖畏是。
二
諸比丘!又,如何是自責怖畏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人〕,作如是思惟,謂:若我於身行惡行、於語行惡行、於意行惡行,如此,自責寧非比戒更甚?彼便畏懼於自責,而斷身惡行,修身妙行,……乃至……斷意惡行,修意妙行,清淨保護自己。諸比丘!此名自責怖畏。
三
諸比丘!又,如何是他責怖畏耶?
[P.122]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人,作如是思惟,謂:若我於身行惡行、……乃至……於意行惡行,如此,他責豈非責斥其業比戒更甚?彼便畏懼於他責,而斷身惡行,修身妙行,……乃至……斷意惡行,修意妙行,清淨保護自己。諸比丘!此名他責怖畏。
四[1]
諸比丘!又,如何是刑罰怖畏耶?
諸比丘!世間之一類人,王捕獲犯罪賊,見而科其種種刑罰:鞭撻、杖撻、棍棒撻;又施截手、截足、截手足、截耳、截鼻、截耳鼻、又造粥鍋狀,造如貝(有滑澤)禿頭狀、造羅睺鬼口狀、造火鬘狀、造手燈狀、造草衣狀、造樹皮衣狀、造羚羊狀、造鉤肉狀、作銅錢狀、以鹽分施糜爛,貫通橫木迴轉,造藁座狀,以極熱油令浴,令(餓)狗咬食,活活以刀貫串,斷首。
彼(見)而謂:惡業種種類狀,依此,王捕獲犯罪賊,科以種種刑罰,以鞭撻……乃至…以刀斷首。
我若如是造惡業時,王亦捕我,科以種種如是刑罰,以鞭撻……乃至……以刀斷首。彼恐懼於刑罰,不以奪取他人之物而生活。諸比丘!是名刑罰怖畏。
[P.123]五
諸比丘!又,云何是惡趣怖畏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人,作如是思惟,謂:由身惡行,於當來有惡異熟,……乃至……由意惡行,於當來有惡異熟。又,我以身行惡行,……乃至……以意行惡行,如此,身壞死後,豈不生於無福處、惡趣、險難、地獄[2]?彼恐懼於惡趣以斷身惡行,修身妙行,……乃至……修意妙行,清淨保護自己。諸比丘!此名惡趣怖畏。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怖畏。」
一百二十二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怖畏,是水浴者,所應預期。四者為何?
即:浪怖畏、鱷魚怖畏、漩渦怖畏、蛟龍怖畏。諸比丘!此等之四種怖畏,是水浴者,應所預期。
二
諸比丘!正是如是,世間有一類善男子,於此法、律中,由家趣於非家時,於此四種之怖畏,應所預期。四者為何?
即:浪怖畏…乃至……鱷魚怖畏是。
三
諸比丘!又,如何是浪怖畏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善男子,起信,由家而趣非家……我沈淪於生、老、死、憂、悲、苦、愁、惱,沈淪於苦,為苦所圍。[A4]嗚呼!了知此是純苦蘊之盡,而作是思惟。爾時[1],同梵行者,於彼出家者予教授、教誡:汝應如是往,汝應如是還,[P.124]汝應如是見(前方),汝應如是見(左右),汝應如是屈,汝應如是伸,汝應如是持僧伽梨、鉢、衣。於是,彼謂:我等曾於居家時,亦教授餘物,亦教誡,然此等不過應是我等之子,不過應是孫,此等作此思惟:須教授、須教誡。於是彼則生憤、不喜[2]、拒學,轉復下劣。諸比丘!有此比丘,因浪怖畏而拒學,轉復下劣。諸比丘!浪怖畏,即是忿、惱之異名。諸比丘!此名浪怖畏。
四
諸比丘!又,如何是蛟龍怖畏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善男子,起信,由家趣非家……我了知生、老、死……乃至……作此思惟。爾時,同梵行者於彼出家者,予教授、教誡:汝應嚼此、汝不應嚼此;汝應噉此,汝不應噉此;汝應味此,汝不應味此;汝應飲此,汝不應飲此;許汝物應嚼,不許汝物,不許嚼;許汝物應噉,不許汝物,不許噉;許汝物應味,不許汝物,不許味;許汝物應飲,不許汝物,不許[3]飲;汝[4]於時應嚼,汝於非時不許嚼;汝於時應可噉,汝於非時不許噉;汝於時應可味,汝於非時不許味;汝於時應可飲,汝於非時不許飲。於是彼謂:我等曾於居家時,凡所欲者嚼之,凡所不欲者,不嚼;凡所欲者噉之,凡所不欲者不噉;凡所欲者味之,凡所不欲者不味;[P.125]凡所欲者飲之,凡所不欲者不飲;所許亦嚼,不許亦嚼……所許亦飲,不許亦飲;於時亦嚼,非時亦嚼……於時亦飲,非時亦飲。有信家主,於晝非時,施甘美嚼食或噉食,我思惟,彼等給與閉口如馬銜之物,彼將生憤[5]、不喜、拒學、轉復下劣。諸比丘!有如此比丘,因於蛟龍怖畏拒學,轉復下劣。諸比丘!蛟龍怖畏者,即此飽食之異名。諸比丘!此名蛟龍怖畏。
五
諸比丘!又,云何是漩渦怖畏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善男子[6],起信,由家趣非家……我於生、老、死……乃至……了知。彼即出家,於日前分著內衣、持鉢、披衣,為乞而入村或邑,不護身、不護語、不護心,正念不現前,不護諸根。彼於彼處,見家長或家長子得五種欲,具備享受。彼謂:我等曾於居家時,得五種[7]欲,具備享受。而我家有財、受用財,又能作福,我寧肯拋學,轉復下劣,受用其財。於是,彼則拋學,轉復下劣。諸比丘!有如此比丘,名因漩渦怖畏,拒學而轉復下劣。諸比丘!漩渦怖畏者,此是五種欲之異名。諸比丘!此名漩渦怖畏。
六
諸比丘!又,云何是鱷魚怖畏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善男子,起信,由家趣非家……我於:生、老、死……乃至……了知。彼之出家,於日前時分,著內衣、持鉢、披衣,為乞而入村或邑,不護[P.126]身、不護心,正念不現前,不護諸根。彼於彼處,見披覆不正亂服裝之婦人,見披覆不正婦人已,攪亂彼貪心,彼心為攪亂,拋學,轉復下劣。諸比丘!有此類比丘,名因鱷魚怖畏,拒學而轉復下劣。諸比丘!鱷魚怖畏,是此婦人之異名。諸比丘!此名鱷魚怖畏。
諸比丘!此等四怖畏,世間一類善男子,於此法、律中,起信,由家趣非家時,是應所預期。」
一百二十三[1]
一
「有此等四種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離[2]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而生喜樂,具足初靜慮而住,彼嗜於此,希於此;又由此得滿足,住於此,信解於此,多住於此,不退下,死而生梵眾天同類中。諸比丘!梵眾天壽量是一劫,於彼處異生,盡其壽住已,渡過其天之全部壽命已,亦往地獄、亦往傍生、亦往餓鬼。然世尊弟子於彼處,渡其壽住已,渡過其天之全部壽量,即於其處般涅槃。諸比丘!此是具聞弟子,與無聞異生之差別、特相、殊異,謂(異生)趣與生有。
[P.127]二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尋伺寂靜故,內等淨[3],心趣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具足第二靜慮住。彼嗜於此,希於此,又由此得滿足,住於此,信解於此,多住於此,不退下,死後生極光淨天同類中。諸比丘!極光淨天壽命是二劫,彼處異生,盡其壽住已,渡其天之壽量全部已,亦往地獄、亦往傍生、亦往餓鬼境。然世尊弟子於彼處,盡其壽住已,渡其天之全部壽量已,即於其處般涅槃。諸比丘!此是具聞聖弟子與無聞異生之差別、特相、殊異,謂:(異生)趣,是生有。
三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特伽羅,離喜貪故,於捨而住,正念正知,而受身樂,聖者是捨,有樂住,具足宣說第三靜慮而住。彼嗜於此,希於此,又由此得滿足,住於此,信解於此,多住於此,不退下,死後生徧淨天同類中。諸比丘!徧淨天壽量是四劫,於彼處異生……乃至……般涅槃。諸比丘!此是具聞聖弟子,與無聞異生之差別、特相、殊異。謂(異生)趣,是生有。
四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斷樂故,斷苦故,先已滅喜、憂故,不苦不樂,具足捨念清淨第四靜慮而住。彼嗜於此,希於此,又由此得滿足,住於[P.128]此,信解於此,多住於此,不退下,死後生廣果天同類中。諸比丘!廣果天壽量是五百劫,於彼處異生……乃至……般涅槃。諸比丘!此是具聞聖弟子,與無聞異生之差別、特相、殊異,謂(異生)趣,是生有。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一百二十四
一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離欲……乃至……具足初靜慮而住。彼於彼住,色、受、想、行、識,所有法皆認為是無常、是苦、是病、是癰、是箭、是痛、是惱、是敵、是壞、是空、是無我,等隨觀見。彼身壞死後,生淨居天同類中。諸比丘!此生於異生是不共者。
二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尋、伺寂靜故,……乃至……具足第二靜慮,……乃至……第三靜慮,……乃至……第四靜慮而住。彼認為色、……乃至…所有法是無常,……乃至……是無我,等隨觀見。彼身壞死後,生淨居天同類中。諸比丘!此生於異生是不共者。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一百二十五
一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P.129]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與慈俱行心,住於一方徧滿,同於第二[1]、同於第三、同於第四(方徧滿住),如是於上、下、橫、徧一切處,於一切世界,與慈俱行,以廣、大、無量、無怨、無惱害心徧滿而住。彼嗜於此,希於此,又由此得滿足,住於此,信解於此,多住於此,不退下,死後生梵眾天同類中。諸比丘!梵眾天壽量是一劫。彼處之異生……般涅槃。諸比丘!此是具聞聖弟子與無聞異生差別、特相、殊異。謂(異生)趣,是生有。
二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與悲俱行心,……乃至……與喜俱行心,……乃至……與捨俱行心,徧滿一方而住,同於第二、同於第三、同於第四(方徧滿而住),如是於上、下、橫、徧一切處,於一切世界,與捨俱行,以廣、大、無量、無怨、無惱害心徧滿而住。彼嗜於此,希於此,又由此得滿足,住於此,信解於此,多住於此,不退下,死後生極光淨天同類中。諸比丘!極光淨天壽量二劫,……乃至……生徧淨天同類中。諸比丘!徧淨天壽量是四劫,……乃至……生廣果天同類中。諸比丘!廣果天壽量是五百劫,於彼處異生,盡其壽住已,於斯天渡過全部壽量已,亦往地獄、亦往傍生、亦往餓鬼境。然而世尊弟子,於彼處盡其壽住已,斯天壽量全部渡過已,即於其處般涅槃。諸比丘!此是具聞聖弟子,與無聞異生之差別、特相、殊異。謂(異生)趣,是生有。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P.130]一百二十六
一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與慈俱行心,……乃至……(一二五之一)……以無惱害心,徧滿而住。彼於色……(一二四之一)……等隨觀見,彼身壞死後,生淨居天同類中。諸比丘!此生於異生是不共者。
二
復次,諸比丘!有一類之補特伽羅,與悲俱行心,……乃至……喜……乃至……與捨俱行心……以無惱害心徧滿而住……乃至(一二四之一)……死後生淨居天同類中。諸比丘!此生與異生是不共者。」
一百二十七
一
「諸比丘!由於如來、應供、正自覺者出現,出現四種之希有未曾有法。四者為何?
諸比丘!菩薩由覩史多眾中沒,正念正知而入母胎時,於天、世間、魔、梵天、沙門、婆羅門、天神與諸民眾中,出現無量廣大光,超越諸天之天威光[1],所有世界——無有被覆、無有涯底、闇黑,即使有大威神、有大威德日月不能照處,出現無量廣大光,超越諸天之天[*]威光,生於彼處所有有情,由於其光,更知他有情亦[P.131]生此處。諸比丘!由如來、應供、正覺者之出現,令此第一希有未曾有法出現。
二
復次,諸比丘!菩薩正念、正知而出母胎時,於天、世間、魔、梵天、沙門、婆羅門、天神與諸民眾中,出現無量廣大光,超越諸天之天威光,所有世界……其處亦出現無量廣大光,超越諸天之天[*]威光,生於彼處所有有情……(一二七之一)……知其所生。諸比丘!由如來、應供、正自覺者之出現,令此第二希有未曾有法出現。
三
復次,諸比丘!如來現等覺無上正自覺時,了知天、世間……乃至(一二七之二)……其生。諸比丘!如來、應供、正自覺者之出現,令此第三希有未曾有法出現。
四
復次,諸比丘!如來轉無上法輪時,了知天、世間……(一二七之二)……其生。諸比丘!由如來、應供、正自覺者之出現,令此第四希奇有曾有法出現。
諸比丘!由於如來、應供、正自覺者之出現,令此等第四希有未曾有法出現。」
一百二十八
一
「諸比丘!由於如來、應供、正自覺者之出現,四種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現。四者為何?
諸比丘!有情愛樂(阿賴耶)所執處[1]、欣悅所執處、歡喜所執處[2],如來說示非所執處法時,彼進聽、傾耳,知喚起心。諸比丘!由於如來、應供、正自覺者之出現,此第一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現。
二
諸比丘!有情愛樂慢、欣悅慢、歡喜慢,如來說示慢之調伏法時,彼進聽、傾[P.132]耳,知喚起心。諸比丘!由於如來、應供、正自覺者之出現,此第二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現。
三
諸比丘!有情愛樂[3]非寂靜、歡喜非寂靜,如來說示[4]能寂靜法時,彼進聽……喚起。諸比丘!如來……由於出現,此第三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現。
四
諸比丘!有情有無明,致盲,普徧為纏。如來[5]說示無明之調伏法時,彼進聽、傾耳,知喚起心。諸比丘!由於如來、應供、正自覺者之出現,此第四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現。
諸比丘!由於如來、應供、正自覺者之出現,此等第四希有[6]未曾有法出現。」
第四 補特伽羅品
一百三十一
一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之一類補特伽羅,尚未斷順下分結,未斷生得結,未斷有得結。
[P.134]又,諸比丘!世間之一類補特伽羅,已斷順下分結,未斷生得結,未斷有得結。
又,諸比丘!世間之一類補特伽羅,已斷順下分結,已斷生得結,未斷有得結。
又,諸比丘!世間之一類補特伽羅,已斷順下分結,已斷生得結,已斷有得結。
二
諸比丘!云何之補特伽羅,未斷順下分結,未斷生得結,未斷有得結耶?
是一來。諸比丘!此類之補特伽羅,尚未斷順下分結,未斷生得結,未斷有得結。
三
諸比丘!云何之補特伽羅,已斷順下分結,未斷生得結,未斷有得結耶?
是往上流色究竟者。諸比丘!此之補特伽羅,已斷順下分結,……未斷……。
四
諸比丘!云何之補特伽羅,已斷順下分結,已斷生得結,未斷有得結耶?
是中般涅槃。諸比丘!此之補特伽羅,已斷順下分結,……未斷……。
五
諸比丘!云何之補特伽羅,已斷順下分結,已斷生得結,已斷有得結耶?
是阿羅漢。諸比丘!此之補特伽羅,已斷順下分結,已斷生得結,已斷有得結。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P.135]一百三十二[1]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即:相應辯而非自在辯,自在辯而非相應辯,相應辯而又是自在辯,既非相應辯,又非自在辯是。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一百三十四[1]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即:於精勤果活,於業果則不活;於業果活,於精勤果不活;於精勤果活,又於業果亦活;於精勤果不活,又於業果亦不活。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一百三十五[1]
一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即:有罪、多罪、少罪、無罪是。
二
諸比丘!又,云何之補特伽羅,是有罪?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成就有罪身業,……乃至……成就有罪之意業。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是有罪。
[P.136]三
諸比丘!又,云何之補特伽羅,是多罪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多成就有罪身業,少於無罪〔成就身業〕……乃至……多成就有罪意業,少於無罪〔成就意業〕。諸比丘[2]!如是之補特伽羅,是多罪。
四
諸比丘!又,云何之補特伽羅,是少罪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多成就無罪身業,少於有罪〔成就身業〕……乃至……多成就無罪意業,少於有罪〔成就意業〕。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是少罪。
五
諸比丘!云何之補特伽羅,是無罪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成就無罪身業,……乃至……成就無罪意業。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是無罪。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一百三十六[1]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戒不圓滿、於定不圓滿、於慧不圓滿。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戒圓滿、於定不圓滿、於慧不圓滿。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戒圓滿、於定圓滿、於慧不圓滿。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戒圓滿、於定圓滿、於慧圓滿。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一百三十七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P.137]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戒不尊重、於戒為上主不尊重;於定不尊重、於定為上主不尊重;於慧不尊重,於慧為上主不尊重。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戒尊重、以戒為上主;於定不尊重、不以定為上主;於慧不尊重、不以慧為上主。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戒尊重、以戒為上主;於定尊重、以定為上主;於慧不尊重、不以慧為上主。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戒尊重、以戒為上主;於定尊重、以定為上主;於慧尊重、以慧為上主。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一百三十八
一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即:身出而心不出,身不出而心出,身既不出、心亦不出,身出心亦出。
二
諸比丘!又,云何之補特伽羅,是身出而心不出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親近於山巖林藪中設牀座,彼於其處,亦起欲尋、亦起恚尋、亦起害尋。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是身出而心不出。
三
諸比丘!又,云何之補特伽羅,是身不出而心出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巖……不親近,彼於居處,亦無起欲尋、亦無起恚尋、亦無起害尋。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是身不出而心出。
四
諸比丘!又,云何之補特羅,是身亦不出、心亦不出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山巖……不親近,彼於居處,亦起欲尋、[P.138]……亦起害尋。諸比丘!如是之補特羅[1],是身亦不出、心亦不出。
五
諸比丘!又,云何之補特伽羅,是身亦出,又心亦出耶?
諸比丘!世間[2]有一類之補特伽羅,親近於山巖,……彼於彼處,亦無起欲尋、亦無起恚尋,亦無起害尋。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是身亦出,又心亦出。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一百三十九[1]
一
「諸比丘!有此等四種之說法師。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說法師,少語而不稱要。又,彼徒眾亦不知於稱要或不稱要。諸比丘!如是說法師,於如是徒眾中,可名說法師。
二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說法師,少語而稱要。又,徒眾知於稱要不稱要。諸比丘!如是說法師,於如是徒眾中,可名說法師。
三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說法師,多語而不稱要。又,彼徒眾亦不知於稱要不稱要,如是說法師,於如是徒眾中,可名說法師。
四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說法師,多語而稱要。又,彼徒眾知於稱要不稱要。諸比丘!如是說法師,於如是徒眾中,可名說法師。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之說法師[2]。」
一百四十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之論師。四者為何?
[P.139]諸比丘!有論師者,義失而文不失。諸比丘!有論師者,文失而義不失。諸比丘!有論師者,義、文俱失。諸比丘!有論師者,義、文俱不失。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論師。
二
成就四無礙解者,於義、文俱失,是無是處,是無可能。」
此之攝句:
第五 光品
一百四十一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光。四者為何?
即:月光、日光、火光、慧光是。
二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光。諸比丘!慧光於此等四者之中,是第一。」
一百四十二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光明。四者為何?
即:月光明、日光明、火光明、慧光明是。」
一百四十三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明。四者為何?
即:月明、日明、火明、慧明是。
二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明。諸比丘!慧明於此等四者之中,是第一。」
一百四十四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照。四者為何?
即:月照、日照、火照、慧照是。
[P.140]二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照。諸比丘!慧照於此等四者之中,是第一。」
一百四十五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熾。四者為何?
即:月熾、日熾、火熾、慧熾是。
二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熾。諸比丘!慧熾於此等四者之中,是第一。」
一百四十六
「此等是四種應時。四者為何?
即:應時聽法、應時談法、應時止、應時觀是。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應時。」
一百四十七
一
「諸比丘!正修此等四種應時,若正隨轉者,能次第竭盡諸漏。四者為何?
即:應時聽法、應時談法、應時止、應時觀是。
諸比丘!正修此等四種應時,若正隨轉者,能次第竭盡諸漏。
二
[1]諸比丘!譬如山上大粒雨滴,自空而降時,其水則向低隨流,充滿山谿、峽谷、溝渠;充滿山谿、峽谷、溝渠,則充滿小池;充滿小池,則充滿大池;充滿大池,則充滿小河;充滿小河,則充滿大河;充滿大河,則充滿大海水,正是如此。諸比丘!正修此等四種應時,若正隨轉者,則能次第竭盡諸漏。」
[P.141]一百四十八
一
「諸比丘!此等者,是四種惡語行。四者為何?
即: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是。
諸比丘!此等者,是四種惡語行。」
第一 根品
一百五十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根。四者為何?
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是。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根。」
一百五十二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力。四者為何?
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是。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力。」
一百五十六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無數劫。四者為何?
諸比丘!劫壞時,幾歲、或幾百歲、或[1]幾千歲、或幾百千歲,數猶不易。
諸比丘!劫壞已住時,……或幾百千歲,數猶不易。
諸比丘!劫成時,……或幾百千歲,數猶不易。
諸比丘!劫成已住時,幾歲、或幾百歲、或幾千歲、或幾百千歲,數猶不易。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無數劫。」
一百五十七
[P.143]一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病。二者為何?
身病與心病是。
諸比丘!見於有情,能有一年亦稱身無病,二年亦稱身無病,三年亦……四年亦……五年亦……十年亦……二十年亦……三十年亦……四十年亦……五十年亦稱身無病,或百年亦稱身無病者。諸比丘!然而,於世間有稱須臾無心病之有情難得,除漏盡者。
二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出家病。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有大欲者,感匱乏之苦,於衣、食、牀、座、治病藥資具,均不喜足,彼大欲者而感匱乏之苦。衣、食、……均不喜足。為得稱讚,為得利養、恭敬、名聞,心懷惡欲,彼為得稱讚,為得利養、恭敬、名聞而奮起、勉勵、勤勞,彼思擇往詣權門,思擇坐,思擇說法,亦思擇大小便利。諸比丘!此等是四種出家病。
三
諸比丘!故今應如是學,謂我等無有大欲,不認匱乏為苦,衣食……資具,均無不感喜足。不為得稱讚、利養、恭敬、名聞,而懷惡欲[1];不為得利養、恭敬、名聞,而奮起、勉勵、勤勞;應堪忍寒、熱、飢、渴、虻、蚊、風、日、腹行之觸,身受苦、猛、麤、利、不悅、非可意、奪命卑受、罵辱,應忍耐。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一百五十八
一
於其處,具壽舍利弗,言諸比丘曰:「友諸比丘!」彼等諸比丘亦以:「友!」[P.144]回答具壽舍利弗,具壽舍利弗言:
「友!或比丘、或比丘尼,於自己隨觀四法,究竟於此應知,〔謂〕我退轉善法,世尊說示於此。四者為何?
即:貪之廣大,瞋之廣大,癡之廣大,復於甚深是非處,是慧眼所不能及。
友!或比丘、或比丘尼,於自己隨觀四法,究竟於此應知,〔謂〕我退轉四法,世尊說示於此。
二
友!或比丘、或比丘尼,於自己隨觀四法,究竟於此應知,〔謂〕我不退轉善法,世尊說示於此。四者為何?
貪之薄弱,瞋之薄弱,癡之薄弱,復於甚深是非處,是慧眼所能及。
友!或比丘、或比丘尼,於自己隨觀此等四法,究竟於此應知,〔謂〕我不退轉善法,世尊說示於此。」
一百五十九[1]
一
一時,具壽阿難住憍賞彌瞿私多園,爾時,有一比丘尼,告一餘人言:「閣下!敢請去往阿難住處。至已,依我託咐,以頭作禮,接聖阿難足謂:『大德!有某名比丘尼者,煩惱、痛苦、病重,彼尼[2]以頭作禮,接聖阿難足』;又當作如是言……
『大德!聖阿難哀憐垂慈,請往比丘尼住處,實感有幸!』」
斯人則曰:「法尼!(我)當允諾。」答允彼比丘尼之請,即詣具壽阿難住處。[P.145]至已,問訊具壽阿難,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此人,白阿難言:
「大德!有某名比丘尼者煩惱、痛苦、病重。彼尼以頭作禮,接聖阿難足,並作如是言:『大德!聖阿難哀憐垂慈,請往比丘尼[3]住處,則實感幸!』」具壽阿難默然允許。
二
時,具壽阿難著內衣,持鉢,披衣,去往彼比丘尼住處。彼比丘尼遙見具壽阿難來,見已,彼尼即蒙頭橫臥牀上。時,具壽阿難,既來彼比丘尼處。至已,坐於設席,坐已,具壽阿難告訴比丘尼曰:
三
「姊妹!依食而生此身,食應依食可斷。姊妹!依愛而生此身,愛應依愛可斷。姊妹!依慢而生此身,慢應依慢可斷。姊妹!依交會而生此身,交會而毀橋[4],是世尊所說。
四
姊妹!依食生此身,食應依食可斷,雖作如是說,此又緣何而說?姊妹!世有比丘,如理思擇攝食,而非為戲、亦非為醉、亦非為飾、亦非為美,乃至祇為身住、為活、為息害、為修淨行。如是而我滅舊受,不應生新受。又,我[5]須生存,須為無罪。又,須住於安穩。彼於後時,依食斷食。
姊妹!依食生此身,食應依念而斷,作如是說者,是緣此而作斯說。
五
姊妹!依愛生此身,愛應依愛可斷,雖作斯說,此又緣何而說?姊妹!世間有[P.146]比丘,名某比丘,諸漏盡故,已於現法,自己了知、作證、具足而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彼言,我將於何時得諸漏盡,故……乃至……作證,住於具足。彼於後時,依愛斷愛。
姊妹!依愛生此身,愛應依愛可斷,作如是說者,是緣此而作斯說。
六
姊妹!依慢而生此身,慢應依慢可斷,雖作是說,此又緣何而說?姊妹!世間有比丘,名某比丘,由諸漏盡……乃至……作證,具足住,彼謂:彼具壽由諸漏盡……乃至……作證,住於具足,何況於我,彼於後時,依慢斷慢。
姊妹!由慢生此身,慢應依慢可斷,如是說者,是緣此而作斯說。
七
姊妹!依交會而生此身,交會而毀橋者,是世尊所說。」
八
爾時,斯比丘尼,從牀而起,一肩著上衣,稽首具壽阿難足,白具壽阿難言:
「大德!我愚癡,昏迷,為不良所制而具過失,令我作如是。大德!聖阿難請容納我過失,當來將防護。」
九
「姊妹!汝實愚癡、昏迷,為不良所制而具過失,令汝如是。而,姊妹!汝見過失如過失,如法悔除故,我當為容納。姊妹!見過失如過失,如法悔除,當來防護,是聖者之律繁興。」
[P.147]一百六十
一
「諸比丘!或善逝、或善逝律之住世時,是為群眾益、為群眾樂、為天人利、為益、為樂[1]。諸比丘!又,善逝者為何?
諸比丘!於世間生是如來、應供、正自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諸比丘!此為善逝。
二
又,諸比丘!善逝律者為何?
彼宣說法,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純一圓滿、清淨梵行。諸比丘!此為善逝律。
諸比丘!如是[2]或善逝、或善逝律之住世時,是為群眾益、是為群眾樂、是為哀憫世間、為天、人之利、益、樂。
三
諸比丘!此等四法,能忘失正法,使之隱沒。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誤解經,倒誦念文句。諸比丘!文句被倒置,其義亦難了知[3]。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4]忘失、隱沒之第一法。
四
復次,諸比丘!或有比丘,惡口具罵詈性,不容忍,逆解教誡。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忘失、隱沒之第二法。
五
復次,諸比丘!或有比丘,多聞而持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而於他人不說經。於彼等過世後,於經斷絕根本[5],失所依。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忘失、隱沒之第三法。
[P.148]六
復次,諸比丘!有長老諸比丘,生活豐富[6]、〔三學〕緩慢,以銷沉[7]為先導,於遠離廢精進,不精勤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作證之作證。從彼人等亦隨〔其〕見而墮,彼等亦生活豐富、〔三學〕緩慢,以銷沉為先導,於遠離廢精進,不精勤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作證之作證。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忘失[8]、隱沒之第四法。
諸比丘!此等之四法,能令正法忘失、隱沒。
七
諸比丘!此等之四法,能住正法,不令忘失、不令隱沒。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正解經典,文句不倒置念誦。諸比丘!不倒置文句,於義亦易了知。諸比丘!此是能住持正法,不令忘失、不令隱沒之第一法。
八
復次,諸比丘!有比丘,善語、具善語性,容忍,正順解教誡。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住,不令忘失、不令隱沒之第二法。
九
復次,諸比丘!或有比丘多聞而傳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者而於他人說經。不由於彼等過世,而斷絕經根本,有所依。諸比丘!此是能住正法,不令忘失、不令隱沒之第三法。
一〇
復次,諸比丘!有長老比丘,生活不豐富、〔三學〕不緩慢,不以銷沉作先導,於遠離不廢精進,而精勤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作證之作證。從彼人等亦隨〔其〕見,彼等生活亦不豐富、於〔三學〕不緩慢,不銷沉而精進,於遠離為先導,而精勤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作證之作證。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住,不令忘失、不令隱沒之第四法。
[P.149]諸比丘!此等四法,能令正法住,不令忘失、隱沒。」
此之攝句:
第二 行品
一百六十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行。四者為何?
即: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是。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行。」
一百六十二[1]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行。四者為何?
即: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是。
二
諸比丘!又,何者是苦遲通行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2],本性貪熾盛,而屢受由貪所生之苦憂。又,本性瞋亦熾盛,而屢受由瞋所受之苦憂。又,本性癡亦熾盛,而屢受由癡所生之苦憂。彼顯現此等軟五根,〔謂〕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彼此等五根軟故,為盡漏而遲得無間〔道定〕。諸比丘!此名苦遲通行。
三
諸比丘!又,云何是苦速通行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本性貪亦熾盛,……受,彼顯現此等上五根,[P.150]〔謂〕是信根、……慧根。彼此等五根上故,為盡漏而速得無間〔道定〕。諸比丘!此名苦速通行。
四
諸比丘!又,云何是樂遲通行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本性貪不熾盛,不屢受由貪所生之苦憂,本性瞋[3]亦不熾盛……本性癡亦不熾盛,不屢受由癡所生苦憂,彼顯現此等軟五根,〔謂〕是信根……慧根。彼之此等五根軟故,為盡漏而遲得無間〔道定〕。諸比丘!此名樂遲通[4]行。
五
諸比丘!又,云何是樂速通行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本性貪不熾盛,不屢受由貪所生之苦憂。本性瞋亦不熾盛,不屢受由瞋所生之苦憂。本性[5]癡亦不熾盛,不屢受由癡所生苦憂。彼顯現此等之上五根,〔謂〕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彼此等之五根上故,為盡漏而速得無間〔道定〕。諸比丘!此名樂速通行。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行。」
一百六十三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行。四者為何?
苦遲通行、……樂速通行是。
二
諸比丘!又,云何是苦遲通行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於身循觀不淨,於食有違逆想,於一切世間有不喜想,[P.151]於諸行有無常想住。復在彼內心,安住死想。彼依止此等五有學力住,〔謂〕是信力、慚力、愧力、精進力、慧力。彼顯現此等之軟五根,〔謂〕是信力……慧力。彼之此等五根軟故,為盡諸漏而遲得無間〔道定〕。諸比丘!此名苦遲通行。
三
諸比丘!又,云何是苦速通行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於身循觀不淨,於食有違逆想,於一切世界有不喜想,於諸行有無常想住。復於內心,安住死想。彼依止此等五有學力住,〔謂〕是信力……慧力。彼顯現此等之上五根,〔謂〕是信根……慧根。彼此等五根上故,為盡諸漏而速得無間〔道定〕。諸比丘!此名苦速通行。
四
諸比丘!又,云何是樂遲通行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離欲,離不善法……乃至……具足初靜慮住,尋與伺寂靜故,……乃至……具足第二靜慮住。離喜之貪故……乃至……於身受樂,而聖者是捨,說有念是樂住,具足第三靜慮住。又,斷樂故,又,斷苦故,前已滅喜、憂故,是不苦不樂,是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住。彼依止此等之五有學力住,(謂)是信力……慧力,彼顯現此等之軟五根,〔謂〕是信根……慧根。彼此等五根軟故,為盡諸漏,而遲得無間〔道定〕。諸比丘!此名樂遲通行。
五
諸比丘!又,云何是樂速通行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離欲……具足初靜慮住……乃至……具足第二靜慮住…[P.152]…乃至……具足第三靜慮住……乃至……具足第四靜慮住。彼依止此等之五有學力住,〔謂〕是信力……乃至……慧力。彼顯現此等上五根,〔謂〕是信根……乃至……慧根。彼此等五根上故,為盡諸漏,而速得無間〔道定〕。諸比丘!此名樂速通行。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行。」
一百六十四[1]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行。四者為何?
即:不堪忍行、堪忍行、調伏行、寂靜行是。
二
諸比丘!又,云何是不堪忍行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2],以罵報罵、以瞋報瞋、以戲弄報戲弄。諸比丘!此名不堪忍行耶?
三
諸比丘!又,云何是堪忍行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不以罵報罵、不以瞋報瞋、不以戲弄報戲弄。諸比丘!此名堪忍行。
四
諸比丘!又,云何是調伏行耶?
諸比丘[3]!世間有比丘,眼見色已,不取相[4]、不取狀,由斯之作,猶不防護眼根住時,貪與憂之惡不善法,即流入來。由斯之作,為防護而修行,護眼根,作眼根防護——耳聞聲已……乃至……鼻嗅香已……乃至……舌嘗味已……乃至……身觸所觸已……乃至……意識法已,不取於相,不取狀,由斯作而不防護意根住時,貪與憂之惡不善法,即流入來,為防護斯作修行,護意根,作意根防護。諸比丘![P.153]此名調伏行。
五
諸比丘!又,云何是寂靜行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不容納已生之欲尋,斷之、除之、息之、遠之、令滅亡,已生之恚尋……已生之害尋……隨生惡不善法不容納,斷之、除之、息之、遠之、令滅亡。諸比丘!此名[5]寂靜行。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行。」
一百六十五[1]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行。四者為何?
即:不堪忍行……不寂靜行是。
二
諸比丘!又,云何是不堪忍行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2],不堪忍於寒、熱、饑、渴、虻、蚊、風、日、腹行之觸,苦、猛、麤、利、不悅、奪非可意命,生身受罵辱不能忍。諸比丘!此名不堪忍行。
三
諸比丘!又,云何是堪忍行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堪忍於寒、熱……乃至……能忍。諸比丘!此名堪忍行。
四
諸比丘!又,云何是調伏行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3],於眼見色已,不取相……乃至〔一百六十四之四〕……。諸比丘!此名調伏行。
五
諸比丘!又,云何是寂靜行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不容納已生之欲尋……乃至〔一百六十四之五〕……。諸比丘!此名寂靜行。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行。」
[P.154]一百六十六
一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行。四者為何?
即:苦遲通行……樂速通行是。
二
諸比丘!此中苦遲通行,諸比丘!此者具有兩種劣行之名。此行以苦故名劣;此行以遲[1]故亦名劣。諸比丘!此行所具之兩者,皆名劣。
三
諸比丘!此中苦速通行,諸比丘!此行苦故名劣。
四
諸比丘!此中樂遲通行,諸比丘!此行遲故名劣。
五
諸比丘!此中樂速通行,諸比丘!此兩者皆名妙行。此行樂故名妙,此行速故亦名妙。諸比丘!此行兩者皆名妙。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行。」
一百六十七
一
一時,具壽舍利弗,詣訪具壽摩訶目犍連住處。至已,與具壽摩訶目犍連相互慶慰,交談感銘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告具壽摩訶目犍連言:
「友!此等是四種行。四者為何?
苦遲通行……乃至……友!此等是四通行。
二
友!汝依此等四通行之何種行,無所取,令心由漏獲解脫?」
[P.155]「友舍利弗!此等是四種行。四者為何?
苦遲通行……乃至……友!此等是四通行。友!此等四通行中,依苦速通行,我無所取,由漏心解脫。」
一百六十八
一
一時,具壽摩訶[1]目犍連,詣訪具壽舍利弗住處,……坐於一面之具壽摩訶目犍連,告具壽舍利弗言:
「友!此等是四種行……乃至……友!此等是四種行。
二
友!汝依此等四種行之何種行,無所取,由漏心獲解脫?」
「友目犍連!此等是四種行……乃至……此等四種行中,依樂速通行,我無所取,由漏心獲解脫。」
一百六十九
一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補特伽羅,存在世中。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於現法,是有行般涅槃。復次,諸比丘!復有一類之補特伽羅,身壞後,是有行般涅槃。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於現法,是無行般涅槃。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身壞後,是無行般涅槃。
二
諸比丘!又,云何補特伽羅,於現法是有行般涅槃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於身循觀不淨,於食有違逆想,於一切世界有不喜想於諸行見無常。復次,在彼內心,安住死想。彼依止此等之五有學力住,〔謂〕是信[P.156]力……慧力。彼顯現此等之上五根,〔謂〕是信根……慧根。彼依此等之五根上故,已於現法有行般涅槃。
諸比丘[1]!如是之補特伽羅,於現法,是有行般涅槃。
三
諸比丘!又,云何之補特伽羅,身壞後,是有行般涅槃耶?
諸比丘!復次,世間有比丘,於身……;復次,在彼內心,安住死想。彼依止此等五有學力住,〔謂〕是信根……慧根。彼依此等五根軟故,身壞後,是有行般涅槃。
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身壞後,是有行般涅槃。
四
諸比丘!又,云何之補特伽羅,於現法是無行般涅槃耶?
諸比丘!世有比丘[2],離欲……乃至……具足第四靜慮住。彼依此等五有學力……顯彼上五根……上故,已於現法無行般涅槃。
五
諸比丘!又,云何之補特伽羅,身壞後是無行般涅槃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離欲……乃至……具足第四靜慮住。彼顯現此等……軟五根……軟故,身壞後,是無行般涅槃。
諸比丘![5]如是之補特伽羅,身壞後是無行般涅槃。
諸比丘!有此等[6]之四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一百七十[1]
一
一時,具壽阿難住憍賞彌瞿私多園,於其處所,具壽阿難言諸比丘曰:「友諸比丘!」諸比丘則答稱:「友!」具壽阿難言:
[P.157]「友!比丘或比丘尼不論誰,凡於我前,明示得阿羅漢者,悉是四支,或由其隨一。四者為何?
二
友!世間有比丘[2],依止修觀,於依止修觀彼道生,彼習其道,多所作,彼習修、其道,以多所作結斷,疏遠[3]隨眠。
三
復次,友!有比丘,依觀修止,於依觀修止彼道生,彼習其道,多所作,彼習修、其道,以多所作結斷,疏遠隨眠。
四
復次,友!有比丘,止與觀一雙統修,止與觀一雙統修彼道生,彼習其道,多所作,彼習修、其道,以多所作結斷,疏遠隨眠。
五
復次,友!比丘意[4]離於法之掉舉,彼堅持。友!彼安住正內、正止、趣一境、正持時,彼之道生,彼習此道……疏遠。
友!比丘或比丘尼,不論是誰,凡於我前,明示得阿羅漢者,悉由此等四支,或其隨一。」
此之攝句:
第三 故思品
一百七十一
[P.158]一
「諸比丘!有身行時,由身行故有思,於內生苦與樂。諸比丘!或有語時,由語故有思,於內生苦與樂。諸比丘!或有意時,由意故有思,於內生苦與樂。或〔祇〕由無明緣。
二
諸比丘!自造作此[1]身行,其緣[2]故,於彼內生此苦樂。諸比丘!或他為彼造作此身行,其緣故,於彼[3]內生此苦樂。諸比丘!或正知而造作此身行,其緣故,彼內生此苦樂。諸比丘!或不正知造作此身行,其緣故,於彼內生此苦樂。
三
諸比丘!或自造作此語行,其緣故,於彼內生此苦樂。諸比丘!或他為彼造作此語行,其緣故,於彼內生此苦樂。諸比丘!或正知而造作此語行,其緣故,於彼內生此苦樂。諸比丘!或不正知而造作此語行,其緣故,於彼內生此苦樂。
四
諸比丘!或自造作[4]此意行……生苦樂。諸比丘!或他為彼造作意行……生苦樂。諸比丘!或正知而造作此意行,……生苦樂。諸比丘!或不正知而造作此意行,其緣故,於彼內生此苦樂。
五
諸比丘!於此等諸法中,恒有無明,若無明無餘,離貪、滅,於彼內生此苦樂之緣,於此身不存,於彼內生此苦樂之緣,於此語不存,於彼內生此苦樂之緣,於[P.159]此意不存,內生此苦樂之緣,於此田不存,此事不存……乃至……此處不存……此所依不存。
六[5]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得自體。四者為何?
諸比丘!有得自體,於其得自體,自思與力非他思。諸比丘!有得自體,於其得自體,他思與力非自思。諸比丘!有得自體,於其得自體,自思與他思與力。諸比丘!有得自體,於其得自體,自思與他思均不與力。
諸比丘!此等是四種得自體。」
七
作如是說時,具壽舍利弗,白世尊言:
「大德!我於世尊之略說,如是解此之廣義。大德!有得自體,於其得自體,云自思與力非他思;於其中,依自思因,彼等有情,是依此身死。大德!有得自體,於其得自體,云他思與力非自思;於此中,依他思因,彼等有情,是依此身死。大德!有得自體,於其得自體,云自思與他思與力;於此中,依自思因,又依他思因,彼等有情是依此身死。大德!於其得自體,云自思與他思均不與力;於此中,此應見何天耶?」
八
「舍利弗!見此應是生非想非非想處天。」
「大德!有何因何緣,世間有一類之有情,此身死後,是還來者,得還來其現狀否?大德!復次,何因何緣,世間有一類之有情,此身死後,是不還,是不還其現[P.160]狀否?」
九
「舍利弗!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未斷順下分結,彼於現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住,彼嗜於此,希於此;又,由此得滿足,住於此,信解於此,多住於此不退下,死而生非想非非想處天同類中,彼由其處死,而成還來者,是還於現狀者。
一〇
舍利弗!復次,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已斷順下分,彼於現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住,彼於嗜此,希於此……不退下,死而生非想非非想處天同類中,彼由其處死,成不還者,是不還於現狀者。
舍利弗!有此因、此緣,世間有一類之有情……是不還,不還現狀。」
一百七十二[1]
於此處,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曰:「友諸比丘!」彼等諸比丘答具壽舍利弗:「友!」具壽舍利弗言:
「友!我自受具足戒半月,依因、依文,作證義無礙解,我以其種種道理說、教、示、令知、起、開、分顯。復就此有惑或猶豫者問我,我應記說,善知我等法,我等之師現前。
友!我自受具足戒半月,依因、依文,作證法無礙解……復就此有惑或猶豫者問我,我應記說,善知我等之法,我等之師現前。
友!我自受具足戒半月……詞無礙解……乃至……現前。
友!我自受具足戒半月,依因、依文,作證辯無礙解,我其……現前。」
[P.161]一百七十三[1]
一
一時,具壽摩訶拘絺羅詣訪具壽舍利弗處。至已,與具壽舍利弗俱相慶慰……坐於一面之具壽摩訶拘絺羅,向具壽舍利弗言:
「友!無餘六觸處離貪、滅後,有餘何物耶?」
「友!不可作此言。」
「友!無餘六觸處離貪、滅後,非有餘何物耶?」
「友!不可作此言。」
「友!無餘六觸處離貪、滅後,餘物是有又非有耶?」
「友!不可作此言。」
「友!無餘六觸處離貪、滅後,餘物非有,又非非有[2]耶?」
「友!不可作此言。」
二
「友!問:無餘六觸處離貪、滅後,有餘何物耶?答以:汝不可作此言。友:亦問:無餘六觸處離貪、滅後,餘之何物亦非有耶?答以:汝不可作此言。問:六……滅後,餘物非有又非非有耶?答以:不可作此言。問:六……滅後,餘物非有,又非非有[3]耶?答以:汝不可作此言。然則友!於此所說義,應如何見耶?」
三
「友!六……滅後,此言有餘何物之人,於無戲論為戲論。友!六……滅後,此言非有餘何物之人,是戲論無戲論者。六……滅後,此言餘物有又非有之人,於無戲論為戲論。六……滅後,餘物是非有,又非非有之人,於無戲論為戲論。友!祇有六觸處道,是戲論;祇有戲論道,是六觸處。友!六觸處無餘離貪故,戲論滅、[P.162]戲論寂。」
一百七十四[1]
一
一時,具壽阿難,往訪具壽摩訶拘絺羅處。至已[2],與具壽拘絺羅共相慶慰,歡敘感銘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語具壽拘絺羅言:
[P.163]友!以六觸處……(乃至)……戲論寂。(參閱一七三之一.二.三)
一百七十五
一
一時,具壽優和洹往至具壽舍利弗處,至已,與具壽舍利弗俱相慶慰……坐於一面之具壽優和洹,語具壽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可有由明而盡〔輪迴苦〕否?」
「友!此,否。」
「復次,友,舍利弗!可有由行而盡〔輪迴苦〕否?」
「友!此,否。」
「友,舍利弗!可有由明與行而盡〔輪迴苦〕否?」
「友!此,否。」
「友,舍利弗!可有由明與行以外者,而盡〔輪迴苦〕否?」
「友!此,否。」
二
「友,舍利弗!或問:可有由明而盡〔輪迴苦〕否?友!汝答以:此,否。復次,友,舍利弗!或問:可有由行而盡〔輪迴苦〕否?友!汝答以:此,否。友!舍利弗!或問:可有明與行而盡〔輪迴苦〕否?友!汝答以:此,否。復次,友舍利弗!或問:可有由明與行以外,而盡〔輪迴苦〕否?友!汝答以:此,否。然而,友!盡〔輪迴苦〕者,於意云何?」
三
「友!若有由明而盡〔輪迴苦〕者,應如取有而竟盡〔輪迴苦〕。友!若有由行而盡〔輪迴苦〕者,應如取有而竟盡〔輪迴苦〕。友!若有由明與行……應如取有而竟盡〔輪迴苦〕。友!若有由明與行外,而盡〔輪迴苦〕者,異生應盡〔輪迴苦〕,[P.164]所以,友!異生是明與行外者。友!缺行者不如實知、不如實見;具足行者,如實知、見,盡〔輪迴苦〕。」
一百七十六[1]
一
「諸比丘!有信心之比丘,於希求,應如是正希求,我將如舍利弗及目犍連者。
諸比丘!彼等舍利弗及目犍連,是我比丘弟子之秤、量。
二
諸比丘!有信心之比丘尼,於希求,應如是正希求,我將如凱瑪及蓮華色比丘尼者。
諸比丘!彼等凱瑪比丘尼及蓮華色比丘尼,是我比丘尼弟子之秤、量。
三
諸比丘!有信心優婆塞,於希求,應如是正希求,當如質多居士及呵哆阿羅婆者。
諸比丘!彼等質多居士及呵哆阿羅婆,是我優婆塞弟子之秤、量。
四
諸比丘!有信心之優婆夷,於希求,應如是正希求,我將如久壽多羅婆夷及難陀母者。
諸比丘!彼久壽多優婆夷及難陀母,是我優婆夷弟子之秤、量。」
一百七十七
一
一時,具壽羅睺羅詣訪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告坐於一面之具壽羅睺羅言:
「羅睺羅!所有內地界、所有外地界,祇是此地界,故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應以如實正慧見,以此如實正慧見已,厭地界,由慧而心離貪。
二
羅睺羅!所有內水界,所有外水界,祇是此水界,故……厭水界,由慧而心離[P.165]貪。
三
羅睺羅!所有內火界,所有外火界,祇是此火界,故……厭火界,由慧而心離貪。
四
羅睺羅!所有內風界,所有外風界,祇是此風界,故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應以如實正慧見,厭風界,由慧而心離貪。
五
羅睺羅!有比丘,於此等四法界,不見我、我所[1]、等隨觀時,羅睺羅!此比丘截渴愛,裂結,現觀正慢,故名盡苦。」
一百七十八[-1]
一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四者為何?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具足隨一寂靜心解脫住,彼作意有身滅,彼作意有身滅時,於有身滅,心不進、不澄、不安住、不信解[2]。諸比丘!於有時此比丘,不可望有身滅。諸比丘!譬如有士夫,塗膠[3]於手執樹枝,此手當著枝,當執,當結。諸比丘!正是如此。有比丘,具足隨一寂靜心解脫住,彼作意有身滅,彼作意有身滅時,於有身滅,心不進……不信解。諸比丘!於有時此比丘不可望有身滅。
二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具足隨一寂靜心解脫住,彼作意有身滅,彼作意[P.166]有身滅時,於有身滅,心進、澄、安住、[*]信解。諸比丘!然於有時此比丘望有身滅。諸比丘!譬如有士夫,淨手執樹枝,此手不應著枝、不應執、不應結。諸比丘!正如是有比丘,具足隨一寂靜心解脫住,……應望有身滅。
三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具足隨一寂靜心解脫住,彼作意無明破壞,彼作意無明破壞時,於無明破壞心不進、不澄、不安住、不信[*]解。諸比丘!於有時此比丘,不可望無明破壞。諸比丘!譬如聚落之傍,有多年泥池,士夫塞其池〔水〕入口,開其〔水〕出口,而天不降雨。諸比丘!如是時,不可望破壞此泥池(水)堤。諸比丘!正是如是,有比丘[4],具足隨一寂靜心解脫住,彼作意無明破壞,彼作意無明破壞時,於無明破壞,心不進……。諸比丘!於有時比丘,不可望無明破壞。
四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具足隨一寂靜心解脫住,彼作意無明破壞,彼作意無明破壞時,於無明破壞,心進、澄、安住、信[*]解。諸比丘!然於有時此比丘,望無明破壞。諸比丘!譬如聚落之傍,有多年泥池,士夫開其池〔水〕入口,塞其〔水〕出口,而天正降雨。諸比丘!如是時,應望此泥池〔水〕堤破壞。諸比丘!正是如是,有[*]比丘,具足隨一寂靜心解脫住,彼作意無明破壞,彼作意無明破壞[P.167]時,於無明破壞心進、澄、安住、信[*]解。諸比丘!於有時此比丘,應望無明破壞。
諸比丘!有此等四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
一百七十九
一
一時,具壽阿難詣具壽舍利弗之處。至已,與具壽舍利弗俱相慶慰……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言具壽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有何因、何緣,世間有一類之有情,於現法不般涅槃耶?」
「友,阿難!世間有情,於此順退分想,不如實知;於此順住分想,不如實知,於此順勝進分想,不如實知;於此順抉擇分想,不如實知。友;阿難!依此因、此緣,世間有一類之有情,於現法不般涅槃。
二
友,阿難!有何因,何緣,世間有一類之有情,於現法般涅槃耶?
友,阿難!世間有有情,於此順退分想,如實知;於此順住分想,如實知;於此順進分想,如實知;於此順抉擇分想,如實知。友,阿難!依此因、此緣,世間有一類之有情,於現法般涅槃。」
一百八十[1]
一
一時,世尊住菩伽城阿難陀支提。於其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諸比丘則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諸比丘!我當說此等四大處,聞者善作意,我將說。」諸比丘答稱:「唯然,[P.168]大德!」世尊宣說:
「諸比丘!何為四大處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將作如是語,謂:『友!我從世尊現聞此,現受持,此即是法、此即是律、此是師教。』諸比丘!此比丘所說,不可歡喜、不可罵詈。不歡喜、不罵詈、善了解其文句,應入經中,應於律中搜。若其文句得入經中、律中搜,於經中若不入,於律中亦不見,當於此處須斷定,謂:此確實非世尊、應供、正自覺者語,是此比丘所誤解。諸比丘!是故汝等應捨此。
三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將作如是語,謂:『友!我從世尊現聞此……是師之教。』諸比丘!此比丘所說[2],不可歡喜、不可罵詈……若其文句得入經、律中搜,亦入經中,若於律中亦見,於此處須斷定,謂:此確實是世尊、應供、正自覺者語,而[3]是此比丘所正解。諸比丘!此為第一大處,應記憶。
四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將作如是語。謂:『於名某者住處有僧伽住、有長老、有上首,我從此僧伽現聞、現受持,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師教。』諸比丘!此比丘所說,不可歡喜、不可罵詈、不歡喜、不罵詈,善了解其文句,應入於經中、律中搜。若其文句入於經中、律中搜,亦不入經中,若於律中亦不見,於此處須斷定,謂:此確實非世尊、應供、正自覺者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