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增支部經典

[P.47]二 集

第一 科刑罰品

[1]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中給孤獨園於其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應諾曰「大德」世尊曰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罪云何為二現世之罪與後世之罪諸比丘云何為現世之罪諸比丘世上一類之人曾見王者捕犯罪之賊而科以種種之刑罰施以鞭撻施以杖撻施以棍棒撻或截手截足截手足割刵割劓截耳鼻或造粥鍋之狀或造如貝〔有滑澤〕禿頭之狀或造成羅睺鬼之口狀造成火鬘之狀造成手燈之[P.48]造成草衣之狀造成樹皮衣之狀造成羚羊之狀造成鉤肉之狀造成銅錢之狀再以鹽分使之糜爛用橫木貫通而令迴轉之造成稻草座狀用極熱之油澆浴再予〔餓〕狗咬食而活生生串而貫通以刀斷首

彼〔見而〕謂——依照惡業種類之所在因而王者捕犯罪之賊科以種種之刑罰施以鞭撻乃至以刀斷首

若我亦如是作惡業則彼王亦捕我如是科我種種刑罰施以鞭撻乃至以刀斷首

彼畏現世之罪而不奪取屬他人之物而生活諸比丘此即名為現世之罪

又諸比丘云何為來世之罪

諸比丘世間一類人作如是思擇——於身惡行實則未來有惡之異熟於語惡行實則未來有惡之異熟於意惡行實則未來有惡之異熟而且若我於身作惡行於語作惡行於意作惡行則將如何因彼故我身壞死後當生於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

[P.49]彼畏來世之罪而斷身惡行修身妙行斷語惡行修語妙行斷意惡行修意妙行為己身之成清淨念念不忘諸比丘此名之為來世之罪諸比丘此等為二種罪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我等當畏現世之罪我等當畏來世之罪我等畏罪當造於罪見畏之習性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諸比丘畏罪具有於罪見畏之習性者可預期此事人當解脫一切罪

諸比丘世上有二種精勤是難作者

云何為二

其一住於家之在家者施與衣服飲食牀座治病醫藥等資具之精勤另一捨家而趣於無家者捨棄一切依之精勤諸比丘世間此二種精勤是難作者諸比丘此是二種精勤中之首所謂捨棄一切依之精勤諸比丘是故汝等應如是學——我等當精勤於捨棄一切依之精勤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2]

諸比丘有二種法應痛惜

云何為二

諸比丘有一類人作身惡行不作身妙行作語惡行不作語妙行作意惡行不作意妙行

彼〔思惟〕我作身惡行而痛我不作身妙行而痛我作語惡行而痛我不作語妙行而痛我作意惡行而痛我不作意妙行而痛諸比丘此二種法當痛惜

[3]

諸比丘有二種法不應痛惜

[P.50]云何為二

諸比丘有一類人作身妙行不作身惡行乃至不作意惡行[4]

彼者〔思惟〕我作身妙行而不痛我不作身惡行而不痛乃至我作意妙行乃至諸比丘此二種法不應痛惜

諸比丘我通達二種法其一不厭足善法另一精勤不退轉我無退轉之精勤者——[A1]寧可皮膚筋肉骨乾盡身內血肉涸竭不論如何凡能以丈夫之勢丈夫之精進丈夫之勇決能得之而不得因此有廢精進為不可諸比丘我由不放逸而證菩提者由不放逸而證無上安穩者

諸比丘汝等亦當精勤無退轉——寧可皮膚筋肉骨乾盡身內血肉涸竭不論如何凡能以丈夫之勢丈夫之精進丈夫之勇決能得之而不得因此有廢精進者為不可以若有如是想諸比丘汝等亦當不久如是目的善男子真正捨家而出家應將彼無上之梵行結果於現生親自通慧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由是汝等應如是學——我等應無退轉而精勤寧可皮膚筋肉骨乾盡身內之血可涸竭不論如何凡以丈夫之勢丈夫之精進丈夫之勇決能得之而不得而能精進不廢諸比丘汝等應當如是學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云何為二法

其一為起結之諸法見有愛[A2]另一為起結之諸法見而厭背諸比丘[P.51]起結之諸法見有愛[A3]味者是不斷貪不斷瞋不斷癡者我說不斷貪不斷瞋不斷癡而不脫生彼為不脫苦者

諸比丘於起結之諸法見而厭背者是斷貪斷瞋斷癡者我說斷貪斷瞋斷癡而脫離生彼為脫苦者諸比丘此等即是二種法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云何為二法

是無慚與無愧諸比丘此等二種法是黑

諸比丘此等二種法是白

云何為二法

是慚與愧諸比丘此等二種法是白

[5]

諸比丘此等二種白法可護世

云何為二白法

是慚與愧諸比丘此等二種白法者若不護世則世上之所謂母或所謂母之姊妹或所謂母之兄弟之妻或所謂師之夫人或所謂尊長者之夫人將不為人知世將混亂譬如山羊野狼等然而諸比丘此等二種白法護世故所謂母或所謂母之姊妹或所謂母之兄弟之妻或所謂師之夫人或所謂尊長者之夫人則為人所知

一〇

諸比丘此等二者為雨期之始

云何為二

是前與後諸比丘此等二者為雨期之始

[P.52]罪與精勤二者應痛惜與第五之通達[6]雨期之始是為其品

第二 靜論品

[1]

「諸比丘此等二者為力

云何為二力

是思擇力及修習力

又諸比丘云何為思擇力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人如是思擇——身惡行於現世及當來有惡之異熟語惡行乃至意惡業於現世及當來有惡之異熟

彼作如是思擇已斷身惡行修習身妙行乃至斷意惡行修習意妙行使己成為清淨諸比丘是謂思擇力

諸比丘云何為修習力

諸比丘此中修習力者為有學之力諸比丘其所以者是依有學之力以斷貪斷瞋斷癡斷貪已斷瞋已斷癡已而不作不善不作惡

諸比丘是謂修習力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力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力

云何為二力

是思擇力與修習力

諸比丘云何為思擇力諸比丘世有乃至〔第一節〕諸比丘是謂思擇力

諸比丘云何為修習力

[P.53]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修念覺支依止於厭依止於離依止於滅迴向於捨修擇法覺支乃至修精進覺支乃至修喜覺支乃至修輕安覺支乃至修定覺支乃至修捨覺支乃至諸比丘是謂修習力諸比丘此等為二種力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力

云何為二

是思擇力與修習力

又諸比丘云何為思擇力

諸比丘世有乃至〔參照第一節〕

諸比丘云何為修習力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靜慮而住寂靜故成內之等淨心定而趣於一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遠離喜住於捨有念有正知又身受樂聖所宣說捨念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斷樂及斷苦故先滅喜憂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諸比丘是謂修習力諸比丘此等為二種力

諸比丘此等二者是如來所說

云何為二

是略與廣諸比丘此等二者是如來所說

諸比丘有諍論起時犯罪比丘與徵問比丘若非正觀自己則諸比丘於此諍[P.54]所應期待者是延引粗惡與凶暴又諸比丘非住於安穩

又諸比丘有諍論起時犯罪比丘與徵問比丘若能正觀自己則諸比丘於此諍論所應期待者是非延引非粗惡非凶暴事又諸比丘當住於安穩

又諸比丘云何為犯罪之比丘正觀自己

諸比丘此中犯罪比丘作如是觀——我實身犯一種不善故彼比丘於我身見所犯之一種不善若我不身犯一種不善則彼比丘不於我身見所犯之一種不善然我實身犯一種不善故彼比丘於我身得見所犯之一種不善彼比丘於我身上見所犯之一種不善而不歡彼比丘不歡而對我發不歡之語若彼比丘發不歡之語則我不歡因不歡而告諸他人——如是之事唯我之犯過恰如應納稅之人對物品之〔情形〕

諸比丘如是為犯罪之比丘正觀自己

諸比丘又云何為徵問之比丘正觀自己

諸比丘此中徵問之比丘作如是觀——此比丘身犯一種不善故我[2]見身犯[P.55]一種不善之比丘若此比丘身不犯一種不善則我不見身犯一種不善之比丘又因此比丘身犯一種不善故我得見此身犯一種不善之比丘又復我見此身犯一種不善之比丘而不歡故我因不歡而對此比丘發不歡之語我發不歡之語而此比丘不歡不歡而告諸他人如是之事唯我之犯過恰如應納稅之人對物品之〔情形〕

諸比丘如是為徵問之比丘正觀自己

諸比丘有諍論起時犯罪之比丘與徵問之比丘若不正觀自己則諸比丘於此諍論所應期待者是延引粗惡與凶暴又諸比丘非住於安穩

諸比丘有諍論起時犯罪之比丘與徵問之比丘若正觀自己則諸比丘於此諍論所應期待者是非延引非粗惡非凶暴又諸比丘住於安穩

[3]

一時有一婆羅門來詣世尊住處詣已與世尊交換互相慶慰喜悅感銘之語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婆羅門白世尊言「尊瞿曇以何因以何緣於此世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於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耶」「婆羅門由於非法行不平等行之因如是於此世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於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

「復次尊瞿曇以何因何緣於此世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於善趣[P.56]界耶」「婆羅門由於法行等行之因如是於此世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

「奇哉瞿曇奇哉瞿曇瞿曇譬如伏者之起或覆者之露或示迷者以道或如於暗中持燈光有眼者當見色正如是世尊瞿曇示以種種之異門我歸依世尊瞿曇〔歸依〕法〔歸依〕諸比丘眾世尊瞿曇當存念我從今日起成為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一時賈奴少尼〔生聞〕婆羅門來詣世尊之處詣已與世尊互相慶慰乃至坐於一面之生聞婆羅門白世尊言「尊瞿曇有何因何緣於此世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於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耶

「婆羅門所作故又不作故如是於此世間有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於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4]

「復次尊瞿曇有何因何緣於此世有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耶

「婆羅門所作故又不作故如是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

我不知尊瞿曇此略說之廣義[5]但願尊瞿曇為我說法令得知世尊此略說之廣義

「婆羅門諦聽善思念之我當說

[P.57]生聞婆羅門應諾世尊「誠然尊者」世尊作如是說

「婆羅門世間有一類人作身惡行不作身妙行作語惡行不作語妙行作意惡行不作意妙行婆羅門如是所作故又不作故如是世間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於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

復次婆羅門世間有一類人作身妙行不作身惡行作語妙行不作語惡行作意妙行不作意惡行婆羅門如是所作故又不作故如是世間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

「尊瞿曇奇哉乃至尊瞿曇當存念我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一時具壽阿難來詣世尊之處詣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對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世尊如是曰「阿難我說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是一向不可作

「大德世尊說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是一向不可作其不可作而作時可豫期如何之災患耶

「阿難我作身惡行乃至當預期此過患——毀謗己自身智者見而呵毀揚污名迷亂而死身壞死後生於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阿難我一向說不可作此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不可作而作時當預期此過患阿難[P.58]我說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是一向應作

「大德世尊說一向應作作其應作之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時可預期如何之勝利耶

「阿難我說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是一向應作作其應作者時可預期此勝利——不毀謗己自身智者見而稱讚揚美名不迷亂而死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世阿難作我一向說應作之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時可預期此勝利

「諸比丘當斷不善諸比丘不善當斷諸比丘若彼不善不能斷則我不如是說諸比丘當斷不善諸比丘不善當斷故故我如是說諸比丘當斷不善

諸比丘又若為斷此不善而引致無益苦時則我不如是說諸比丘當斷不善諸比丘然而為斷不善會愈加引樂故我如是說諸比丘當斷不善

諸比丘當修善諸比丘善當修者諸比丘若彼善不修則不如是說諸比丘當修善諸比丘然則善當修故如是說諸比丘當修善

又若為修習此善而引無益苦時則我不如是說諸比丘當修善諸比丘然而為修善會愈加引樂故我如是說諸比丘當修善

一〇

諸比丘此等二法會惑亂正法使隱沒

云何為二法

[P.59]顛倒之文句與被誤解之義

諸比丘顛倒之文句亦可使義受誤解諸比丘此等二法能惑亂正法使之隱沒

諸比丘此等二法可住正法使之不亂不隱沒

云何為二法

諸比丘正確配置之文句與正解之義

諸比丘正確配置之文句亦可使義得到正解諸比丘此等二法能使正法住而不亂不隱沒

第三 愚人品

「諸比丘此等為二種愚人

云何為二愚人

一是於過不見為過其一是不接受如法於過作悔謝之人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愚人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智人

云何為二智人

一是於過見之為過其一是如法接受於過作悔謝之人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智人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是誣說如來

云何為二誣說如來

懷忿之惡人及信任謬見者諸比丘此等二種人是誣說如來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是誣說如來

云何為二誣說如來

[P.60]其一是將非如來之所說非所言者示為如來之所說所言其一是將如來之所說所言者示為非如來之所說非所言諸比丘此等二種人是誣說如來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是不誣說如來

云何為二不誣說如來

其一是將非如來之所說非所言者示為非如來之所說非所言其一是將如來之所說所言者示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諸比丘此等二種人是不誣說如來

[1]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是誣說如來

云何為二誣說如來

其一是將未了義經示為了義經其一是將了義經示為未了義經諸比丘此等二種人是誣說如來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是不誣說如來

云何為二不誣說如來

其一是將未了義經示為未了義經其一是將了義經示為了義經諸比丘此二種人是不誣說如來

諸比丘造隱覆業之人應預期二趣之隨一趣地獄或傍生諸比丘造不隱覆業之人應預期二趣之隨一趣天或人

諸比丘有邪見之人應預期二趣之隨一趣地獄或傍生諸比丘有正見之人應預期二趣之隨一趣天或人

[2]

諸比丘破戒者之攝受有二種云何為二地獄或傍生

諸比丘具戒者之攝受有二種云何為二天或人

一〇

諸比丘我見二種道理而學習起臥於林中深山邊陬

云何為二道理

[P.61]見自身之現法樂住又哀愍後世之人諸比丘此乃我見之二種道理而學習起臥於林中深山邊陬

一一[3]

諸比丘此等二者是順明分之法

云何為二法

奢摩他及毘鉢舍那諸比丘修奢摩他成就何種義是修心修心成就何種義斷所有貪

諸比丘修毘鉢舍那成就何種義是修慧修慧成就何種義斷所有無明

一二[4]

諸比丘被貪所染之心無法解脫被無明所染之慧無法修諸比丘如是由離貪而心解脫由離無明而慧解脫

第四 等心品

[1]

「諸比丘我當為汝等說善士地與不善士地諦聽善思念之我當說」諸比丘應諾世尊「誠然大德」世尊曰

「諸比丘云何為不善士地

諸比丘不善士是不知恩不感念諸比丘不知恩及不感念恩是不善人所稱讚諸比丘此純為不善士地不知恩不感念恩諸比丘善士者是知恩感念恩諸比丘知恩及感念恩者是善人所稱讚諸比丘此純為善士地知恩感念恩

[2]

諸比丘我說對二種人不能盡報

云何為二種人

[P.62]是母與父諸比丘有百歲之壽於百歲之間荷母於一肩荷父於一肩又彼應以塗身揉和沐浴按摩看護父母雖父母在肩上撒尿遺棄諸比丘然則尚事於父母非為報恩諸比丘雖置父母於多如富藏七寶大地支配者之王位諸比丘然則尚事於父母非為報恩何以故諸比丘父母是以眾多方法撫養哺育其子令其見世

復次諸比丘不信之父母則勸之令發信令入〔信〕令住破戒之父母則勸之令持戒令入〔戒〕令住慳吝〔之父母〕則勸之令行施捨令入〔施捨〕令住惡慧〔之父母〕則勸之令發正慧令入〔正慧〕令住諸比丘齊此以事奉父母是為報恩者

爾時有婆羅門來詣世尊之處詣已與世尊互相慶慰乃至坐於一面之彼婆羅門白世尊言

「尊瞿曇者[3]有何說示有何開示

「婆羅門我說所應作又說不應作

「然則尊瞿曇所說之所應作與不應作者是何者耶

「婆羅門我將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說為不應作將諸種惡不善法說為不應作婆羅門我將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說為所應作將諸種之善法者說為所應作婆羅門如是說所應作說不應作

「瞿曇奇哉乃至尊瞿曇請存念我為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4]

爾時給孤獨長者來詣世尊所住之處詣已問訊世尊已乃至坐於[P.63]一邊之給孤獨長者白世尊言

「大德世間之應供養又應施與者是何者耶

「長者世間之應供養者有二種人有學與無學是長者此等二種人是世間之應供養者又應施與者

世尊說示此善逝說此已師復更說示

「有學無學住於世

堪受施者之供養

身直語直意亦直

施彼福田得大果

[5]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之給孤獨園爾時具壽舍利弗住舍衛〔城〕東園之彌迦羅母講堂於彼處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曰「具壽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應諾具壽舍利弗言「具壽」具壽舍利弗曰

「具壽我當說有內結之人與有外結之〔人〕諦聽善思念之我將說」「誠然具壽」彼等諸比丘如是應諾具壽舍利弗具壽舍利弗曰

「具壽云何為有內結之人耶

具壽世間有比丘具足戒護持波羅提木叉律儀具足正行與親近見微細之罪而怖畏受學於學處彼身壞死後生於天界之隨一彼從彼處沒而成為還來者還於現狀

具壽此是有內結之人還來者而還於現狀者

[P.64]具壽云何為有外結之人

具壽世間有比丘具足戒護持波羅提木叉律儀具足正行與親近見微細之罪而怖畏受學於學處彼即具足隨一寂靜之心解脫而住彼身壞死後生於天界之隨一彼從彼處沒而成為不還者不還現狀

具壽此是有外結之人不還者而不還於現狀者

復次具壽比丘具足戒乃至受學於學處彼為厭諸欲為離為滅而修行彼為厭諸有為離為滅而修行彼為渴愛之滅盡而修行彼為貪欲之滅盡而修行彼身壞死後生於天界之隨一彼從彼處沒而成為不還者不還現狀

具壽此為有外結之人不還者而不還於現狀者

爾時[6]有眾多等心之天子來詣世尊之處詣已問訊世尊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彼等天子白世尊曰

「大德彼具壽舍利弗於東園之彌迦羅母講堂為諸比丘說『有內結之人與外結之〔人〕』大德眾皆歡喜大德請世尊哀愍而至舍利弗之處則甚幸」世尊即默然容許

世尊猶如壯士之伸屈臂或屈伸臂頃如是於祇陀林消失現於東園彌迦羅母講堂之具壽舍利弗前世尊坐於所設之座具壽舍利弗即問訊世尊已而坐於一面於是世尊向坐於一面之舍利弗如是語

[P.65]「舍利弗此等眾多等心天子來到我處來問訊我立於一面

舍利弗立於一面之彼等天子對我如是言

『大德彼具壽舍利弗於東園之彌迦羅母講堂為諸比丘說有內結之人與有外結之〔人〕大德眾皆歡喜大德請世尊哀愍而至舍利弗之處則甚幸』舍利弗彼天子是十成群二十成〔群〕三十成〔群〕四十成〔群〕五十成〔群〕六十成〔群〕僅立於如錐之尖端處而互相不惱

舍利弗汝若如是想彼等天子必於彼處彼等天子以十成群以二十成〔群〕三十成〔群〕四十成〔群〕乃至僅立於如錐之尖端處而互相不惱以修其心舍利弗然則不可作如是見舍利弗彼等天子是如是以心乃至互相不惱

故舍利弗汝等今應如是學我等應寂靜根寂靜意舍利弗汝等應如是學舍利弗以根寂靜以意寂靜即身業寂靜語業寂靜意業寂靜我等當於同梵行者之間實獻上寂靜之供物舍利弗汝等實應如是學舍利弗不聽此法門之外道出家者將失壞

[7]

如是我聞一時具壽大迦旃延住於跋蘭那沼湖之畔

[P.66]其時阿拉麻旦達婆羅門來詣具壽大迦旃延處詣已與具壽大迦旃延互相慶慰交相應喜悅感銘之語而坐於一面

坐在一邊阿拉麻旦達婆羅門語具壽大迦旃延曰「卿迦旃延以何因何緣剎帝利與剎帝利諍婆羅門與婆羅門諍居士與居士諍

「婆羅門止住於欲貪被繫被結[8]被纏被耽故剎帝利與剎帝利諍婆羅門與婆羅門諍居士與居士諍

「卿迦旃延復以何因何緣而沙門與沙門諍耶

「婆羅門止住於見貪被繫被結被纏被耽故沙門與沙門諍

「卿迦旃延於世上可有止住於此欲貪完全超越被繫被結被纏被耽者止住此見欲乃至完全超越之人

「婆羅門世間有止住於此欲之貪完全超越被繫被結被纏被耽者又止住於此見欲完全超越被繫被結被纏被耽者

「復次迦旃延誰止住於此欲貪完全超越被繫被結被纏被耽者又止住於此見欲完全超越被繫被結被纏被耽者

「婆羅門東方之有地名為舍衛城世尊應供正自覺者住於彼處婆羅門[P.67]彼世尊是止住於此欲貪完全超越被繫被結被纏被耽者又止住於此見貪完全超越被繫被結被纏被耽者

如此言時阿拉麻旦達婆羅門遂從座起一肩著上衣右膝觸地向世尊所在之方合掌唱出三稱感語曰

「歸命彼世尊應供正自覺者歸命彼世尊應供正自覺者歸命彼世尊應供正自覺者因彼世尊是止住於此欲貪完全超越被繫被結被纏被耽者止住此見貪乃至完全超越

奇哉迦旃延奇哉[9]迦旃延例如卿迦旃延如起伏者如發露覆者如示道予迷者如於暗中持燈火有眼者見色正如是迦旃延以種種方法開示法迦旃延我歸依彼世尊瞿曇〔歸依〕法〔歸依〕僧伽尊者迦旃延請存念我從今日起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10]

一時具壽大迦旃延住摩偷羅棍達林中彼時坎達拉亞那婆羅門來詣具壽大迦旃延之處詣已與大迦旃延互相慶慰乃至坐於一面之坎達拉亞那婆羅門對具壽大迦旃延作如是言「卿迦旃延如是我聞迦旃延沙門是不問訊不起迎不招座於衰者增齡生已久經時成為晚年之婆羅門迦旃延若如是則卿迦旃延不問訊或不起迎不招座於衰老增齡生已久經時成為晚年之婆羅門迦旃延此實為不合道理

[P.68]「婆羅門彼世尊知者見者應供正自覺者請明示老位與壯位

婆羅門生後或八十歲或九十歲或百歲老而彼仍受諸欲住在欲中為欲火所燒為欲之尋思所嚼汲汲於覓欲者則彼雖〔老〕而凡庸不入長老之數[11]

婆羅門彼是幼少而髮極黑善青年之壯齡者又彼不受用諸欲不住欲中不為欲火所燒不為欲之尋思所嚼不汲汲於覓欲則彼雖〔幼少〕亦智者可入長老之數

如是說時坎達拉亞那婆羅門即從座起一肩著上衣以頭接壯年比丘之兩足作禮「尊者為老當住於老位我等為稚當住稚位

奇哉迦旃延乃至迦旃延請存念我從今日起終身歸依為優婆塞

「諸比丘賊寇強大時王則成為弱小諸比丘其時王之通行出巡或行命令於僻遠地方亦不容易其時婆羅門或家主之通行或出外或監督戶外之作業亦不容易

正如是諸比丘惡比丘強大時純淨之比丘則成為弱小諸比丘其時純淨之比丘即默然於僧伽中或默然而沈坐思惟或好趣僻遠之地方諸比丘此即為多人之無益為多人之無樂為多人之無利為天人之無益

[P.69]諸比丘王強大時賊則成為弱小諸比丘其時王之通過出巡或行命令於僻遠地方亦成為容易其時婆羅門或家主之通過或出外或監督戶外之作業亦成為容易

正亦如是諸比丘純淨之比丘強大時惡比丘則成為弱小諸比丘其時惡比丘則默然於僧伽中或默然而沈坐思惟或處處逃遁諸比丘此即為多人之益為多人之樂為多人之利為天人之益

諸比丘我不稱讚在家或出家兩者之邪行因為行邪之在家或出家者是以邪行為主故不尊重正理與善法

諸比丘我稱讚在家或出家兩者之正行因為正行之在家或出家者是以正行為主故尊重正理與善法

一〇[12]

諸比丘凡比丘誤解於類似文義之經以義法除外者諸比丘彼比丘之所行為多人之無益為多人之無樂為多人之無利為天人之無益

諸比丘凡比丘正解於類似文義之經隨順義諸比丘彼等比丘之所行為多人之益為多人之樂為多人之利為天人之益為樂諸比丘又彼等比丘即生多福又住於此正法

[P.70]第五 會眾品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會眾

云何為二會眾耶

麤顯會眾與隱密會眾

諸比丘云何為麤顯會眾耶

諸比丘於此世間掉舉高慢輕躁麤語雜語失念不正知而不安靜迷亂不護諸根之比丘所居之會眾諸比丘是謂麤顯會眾

諸比丘云何為隱密會眾耶

諸比丘於此世間不掉舉不高慢不輕躁不麤語不雜語不失念正知安靜而心專一擁護諸根之比丘所居之會眾諸比丘是謂隱密會眾諸比丘此為二種會眾諸比丘此等二種會眾中之殊勝者即此隱密會眾

[1]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會眾

云何為二會眾耶

不和合會眾與和合會眾

諸比丘云何為不和合會眾耶

諸比丘於此世中以嘲弄以口之劍互刺之比丘所居之會眾諸比丘是謂不和合會眾

諸比丘云何為和合會眾耶

諸比丘[2]於此世中以所作相同同樣慶慰不諍乳水〔和合〕以慈愛之眼互見之比丘所居之會眾諸比丘是謂和合會眾諸比丘此即二種會眾諸比丘此等二種會眾中之殊勝者即為和合會眾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會眾

云何者為二會眾耶

無有上之會眾與有上之會眾

[P.71]諸比丘云何為無有上之會眾耶

諸比丘於此世中有諸上座比丘蓄多物忽於教誡成為退下之先導者不勉勵於遠離不發精進於得未得〔即〕於了未了於證未證後人遂隨順於彼等之見而行後人亦蓄多物忽於教誡成為退下之先導者不勉勵於遠離之事不發精進於得未得〔即〕於了未了於證未證諸比丘如此〔上座諸比丘所居〕之會眾是謂無有上之會眾

諸比丘云何為有上之會眾耶

諸比丘於此世中有上座諸比丘不蓄多物不忽於教誡不勉勵於退下成為遠離之先導者發精進於得未得〔即〕於了未了於證未證後人遂隨順於彼等之見而行後人亦不蓄多物不忽於教誡不勉勵退下成為遠離之先導者發精進於得未得〔即〕為於了未了於證未證諸比丘如此〔上座諸比丘所居〕之會眾是謂有上之會眾諸比丘此等二會眾中之殊勝者即是有上之會眾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會眾

云何為二會眾耶

非聖會眾與聖會眾

諸比丘云何為非聖會眾耶

諸比丘於此世中不如實知此是苦是不如實知此是苦之集不如實知此是苦之滅不如實知此是趣苦滅道之諸比丘所居之會眾諸比丘是謂非聖會眾

諸比丘云何為聖會眾耶

諸比丘於此世中是如實知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之集如實知此是苦之滅[P.72]如實知此是趣苦滅道之諸比丘所居之會眾諸比丘是謂聖會眾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會眾諸比丘此等二者會眾中之殊勝者即是聖會眾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會眾

云何者為二會眾耶

糟糠會眾與醍醐會眾

諸比丘云何為糟糠會眾耶

諸比丘於此世中為欲故行非道為瞋故行非道為癡故行非道為畏故行非道之諸比丘所居之會眾諸比丘是謂糟糠會眾

諸比丘云何為醍醐會眾耶

諸比丘於此世中[A4]不為欲故[A5]行非道[A6]不為瞋故[A7]行非道[A8]不為癡故[A9]行非道[A10]不為畏故[A11]行非道諸比丘所居之會眾諸比丘是謂醍醐會眾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會眾諸比丘此等二種會眾中之殊勝者即是醍醐會眾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會眾

云何者為二會眾耶

於偽美所訓練不於質詢所訓練之會眾與以質詢所訓練不以偽美所受訓練之會眾

諸比丘云何為偽美所訓練不以質詢所訓練之會眾耶

諸比丘於此世中有諸比丘當講說凡如來之所說示甚深意義甚深與出世間空性相應之經時並不欲聽又不傾耳不起欲解之心彼等又不思惟『法必當領受必當通達』然而對詩人所作有流麗文句之外詩在講說弟子所宣揚之經時即起欲聽欲傾耳欲解之心彼等即思惟『法必當領受必當通達』而彼等[P.73]即通達其法互不相問此是云何此有何義不思察彼等是不令覆者得露不令[A12]不顯了者顯了不釋明種種起疑惑之法諸比丘〔如是諸比丘所居〕之會眾是謂於偽美所訓練於質詢所訓練之會眾

諸比丘云何為以質詢所訓練不以偽美所訓練之會眾耶

諸比丘於此世中有諸比丘凡有詩人所作有流麗文句之外詩在講說弟子所宣揚之經時並不欲聽不傾耳不起欲解之心彼等即不作如是思惟『法必當領受必當通達』然而凡如來之所說示甚深更為甚深之出世間與空性相應之經於講說時即起欲聽欲傾耳欲解之心又彼等思惟『法必當領受必當通達』彼等遂通達於法互相詢問思察此是云何此有何義彼等令被覆者露不顯了者令顯了釋明種種起疑之法諸比丘〔如是諸比丘所居〕之會眾是謂以質詢所訓練不以偽美所訓練之會眾諸比丘此等二種會眾中之殊勝者即是以質詢所訓練不以偽美所訓練之會眾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會眾

云何者為二會眾耶

重財不重正法之會眾與重正法不重財之會眾

諸比丘云何為重財不重正法之會眾耶

諸比丘[3]於此世中有諸比丘於在家白衣面前互相作如是稱讚『某比丘[P.74]是俱分解脫某是慧解脫某是身證某是見至某是信解某是隨法行某是隨信行某是具戒善法』並作如是言『某是破戒惡法』由此而得利彼等是得其利而結縛失去本心而耽著[4]不見過患無離脫之想而受用諸比丘如此之〔諸比丘所居〕之會眾是謂重財不重正法之會眾

諸比丘云何為重正法不重財之會眾耶

諸比丘於此世中有諸比丘於在家白衣面前互相作如是稱讚『某比丘是俱分解脫某是慧解脫某是身證某是見至某是信解某隨法行某是隨信行某是具戒善法』並不作如是言『某是破戒惡法彼等遂由此而得利彼等是得其利而不結縛不失本心不耽著見於過患有離脫之想而受用』諸比丘如此之〔諸比丘所居〕之會眾是謂重正法不重財之會眾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會眾諸比丘此等二種會眾中之殊勝者即是重正法不重財之會眾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會眾

云何為二會眾耶

不等會眾與等會眾

諸比丘云何為不等會眾耶

諸比丘於此世中非法業轉而法業不轉非律業轉而律業不轉非法業輝而法業不輝非律業輝而律業不輝之會眾諸比丘是謂不等會眾諸比丘以不等[P.75]在會眾中非法業轉而法業不轉非律業轉而律業不轉非法業輝而法業不輝非律業輝而律業不輝

諸比丘云何為等會眾耶

諸比丘於此世中法業轉而非法業不轉律業轉而非律業不轉法業輝而非法業不輝律業輝而非律業不輝之會眾諸比丘是謂等會眾

諸比丘以等故在會眾中法業轉而非法業不轉律業轉而非律業不轉法業輝而非法業不輝律業輝而非律業不輝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會眾此等二種會眾中之殊勝者為等會眾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會眾

云何者為二會眾耶

非法會眾與法會眾是乃至〔八〕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會眾此等二會眾中之殊勝者為此法會眾

一〇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會眾

云何者為二耶說非法會眾與說法會眾

諸比丘云何為說非法會眾耶

諸比丘於此世中有諸比丘提起法或非法之諍彼等既提其諍而不互相作解為不解故不集會又不深慮又為不深慮故不集會彼等無解力無深慮力[P.76]不欲解決將彼諍由勢力與執取而固執並謂唯此為真其他即偽如此〔諸比丘所居〕之會眾諸比丘是謂說非法會眾

諸比丘云何為說法會眾耶

諸比丘於此世中有諸比丘提起法或非法之諍彼等既提其諍而相互作解為欲解故而集會又使之深慮為欲深慮故集會彼等有解力有深慮力惟欲解決遂將彼諍[A13]不由勢力與執取而固執並不語唯此為真其他即偽如此〔諸比丘所居之〕會眾諸比丘是謂說法會眾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會眾此等二種會眾中之殊勝者即是說法會眾

爰有攝句

麤顯不和合和合第五糟糠又偽美
不平等非法並為順乎法[5]

初之五十竟

第六 人品

「諸比丘此等是出世之二種人為多人之益為多人之樂為多人之利為天人之益之樂而生

以誰為二種人耶

如來[1]應供正自覺者與轉輪王諸比丘此等是出世之二種人為多人之益為多人之樂為多人之利為天人之益之樂而出

[2]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之現於世是以希有人而現

[P.77]云何為二種人耶

如來應供正自覺者與轉輪王諸比丘此等二種人之示現於世是希有人而示現

諸比丘有二種人之死是多人所追悼

云何為二種人耶

如來應供正自覺者與轉輪王諸比丘此等二種人之死是為多人所追悼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是值得塔婆

云何為二種人耶

如來應供正自覺者與轉輪王諸比丘此等二種人值得塔婆

[3]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是覺者

云何為二種人耶

如來應供正自覺者與獨覺諸比丘此等二種人是覺者

諸比丘此等二者是不怖轟雷

以何為二者耶

漏盡之比丘與良象諸比丘此等二者是不怖轟雷

諸比丘此等二者是不怖轟雷

以何為二者耶

漏盡之比丘與良馬諸比丘此等二者是不怖轟雷

[4]

諸比丘此等二者是不怖轟雷

云何為二者耶

漏盡比丘與師子獸王諸比丘此等二者是不怖轟雷

諸比丘觀此等二種之道理緊那羅不作人語

云何為二耶

為了不語虛誑又為了不讒誣他諸比丘觀此等二種之道理緊那羅不作人語

[P.78]一〇

諸比丘女人是至死對二種事不厭飽不反對

云何為二種事耶

行交會之法及生育諸比丘女人是至死對此等二種事不厭飽不反對

一一

諸比丘我將對汝等說與不善人同住事以及與善士同住事諦聽善思念之我當說」如是彼等諸比丘應諾世尊「誠然大德」世尊曰

「諸比丘云何有與不善人同住又云何不善人同住

諸比丘世間有長老比丘

『長老亦不可對我語中﨟亦不可對我語新學亦不可對我語我亦不可向上座語亦不可向中﨟語亦不可向新學語

若長老欲不饒益而對我語不欲饒益而對我語應如此向彼語不然應違害彼雖略有所知亦不答彼若中﨟欲不饒益而對我語若新學欲不饒益而對我語不欲饒益而我語應如此向彼語不然應違害彼雖略有所知亦不答彼

中﨟之比丘亦謂乃至新學之比丘亦謂

『長老亦不可對我語中﨟亦不可對我語新學亦不可對我語我亦不可向長老語我亦不可對中﨟語亦不可對新學語

若長老欲不饒益而對我語不欲饒益而對我語應如此向彼語不然應違害[P.79]雖是略有所知亦不答彼若中﨟欲不饒益而對我語若新學欲不饒益而對我語若不欲饒益而對我語應如此向彼語不然應違害彼雖略有所知亦不答彼諸比丘如是即與不善人同住又不善人是以如是同住

諸比丘如何有與善人同住又如何善人同住

諸比丘世間有長老比丘謂

『長老亦當對我語中﨟亦當對我語新學亦當對我語我亦當向長老語中﨟亦當語新學亦當語

若長老欲饒益而向我語不欲不饒益而對我語我即應向彼語善哉不應違害彼雖略有所知亦應答彼若中﨟欲饒益而向我語若新學欲饒益而向我語不欲不饒益而向我語我即應向彼語善哉不應違害彼雖略有所知亦答彼

中﨟之比丘亦謂乃至新學之比丘亦謂

『長老亦當對我語中﨟亦當對我語新學亦當對我語我亦當對長老語亦當對中﨟語亦當對新學語

若長老欲饒益我而語不欲不饒益而語我我即應向彼語善哉不應違害彼雖略有所知亦應答彼若中﨟欲饒益我而語若新學欲饒益而語我不欲不饒益而語我即應向彼語善哉不應違害彼雖略有所知亦應答彼諸比丘如是即與善人同住又善人是如是同住

一二

諸比丘若於諍在心中有相互之酬答頑固之見心之嫌恨憂惱忿怒[P.80]而無法安時諸比丘應預期〔次下〕之事〔謂〕能招來麤惡語與凶暴又諸比丘將不能安穩而住

諸比丘若於諍在心內有相互之酬答頑固之見心之嫌恨憂惱忿怒而善能止息時諸比丘應預期〔次下〕之事〔謂〕不招來延引與麤惡語與凶暴又諸比丘將能安穩而住

第七 樂品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

云何為二種樂耶

在家樂與出家樂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諸比丘出家樂是此等二樂中之殊勝者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

云何為二種樂耶

欲樂與出離樂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諸比丘出離樂是此等二樂中之殊勝者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

云何為二種樂耶

依樂與無依樂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諸比丘無依樂是此等二樂中之殊勝者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

云何為二種樂耶

[P.81]有漏樂與無漏樂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諸比丘無漏樂是此等二樂中之殊勝者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

云何為二種樂耶

有染樂與無染樂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諸比丘無染樂是此等二樂中之殊勝者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

云何為二種樂耶

聖樂與非聖樂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諸比丘聖樂是此等二樂中之殊勝者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

云何為二種樂耶

身樂與心樂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諸比丘心樂是此等二樂中之殊勝者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

云何為二種樂耶

有喜樂與無喜樂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諸比丘無喜樂是此等二樂中之殊勝者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

云何為二種樂耶

悅樂與捨樂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諸比丘捨樂是此等二樂中之殊勝者

一〇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

云何為二種樂耶

定樂與非定樂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諸比丘定樂是此等二樂中之殊勝者

一一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

云何為二種樂耶

有喜緣樂與無喜緣樂

[P.82]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諸比丘無喜緣樂是此等二樂中之殊勝者

一二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

云何為二種樂耶

悅緣樂與捨緣樂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諸比丘捨緣樂是此等二樂中之殊勝者

一三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

云何為二種樂耶

色緣樂與無色緣樂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樂諸比丘無色緣樂是此等二樂中之殊勝者

第八 有品[1]

[2]

「諸比丘有本之惡不善法可生非是無本斷彼本故於是彼等惡不善法是無有

諸比丘有緒之惡不善法可生非是無緒斷彼緒故於是彼等惡不善法是無有

諸比丘有因之惡不善法可生非是無因斷彼因故於是彼等惡不善法是無有

諸比丘有行之惡不善法可生非是無行斷彼行故於是彼等惡不善法是無有

諸比丘有緣之惡不善法可生非是無緣斷彼緣故於是彼等惡不善法是無有

[P.83]

諸比丘有色之惡不善法可生非是無色斷彼色故於是彼等惡不善法是無有

諸比丘有受之惡不善法可生非是無受斷彼受故於是彼等惡不善法是無有

諸比丘有想之惡不善法可生非是無想斷彼想故於是彼等惡不善法是無有

諸比丘有識之惡不善法可生非是無識斷彼識故於是彼等惡不善法是無有

一〇

諸比丘有為緣之惡不善法可生非是無緣斷彼有為故於是彼等惡不善法是無有

第九 法品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云何為二法耶

心解脫與慧解脫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關於以下各項皆是同經)

策勵與不散亂

名與色

明與無明

有見與無有見

無慚與無愧

慚與愧

惡言與惡友

善言與善友

一〇

界善巧與作意善巧

[P.84]一一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云何為二耶

犯善巧與出犯善巧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第十 愚者品

「諸比丘此等二者是愚者

云何為二耶

一是時未來即運貨物之人另一是時既來卻不運貨物之人

諸比丘此等二者是愚者

諸比丘此等二者是智者

云何為二智者耶

一是於時來時即運貨物之人另一是時不來則不運貨物之人

諸比丘此等二者是智者

諸比丘此等二者是愚者

云何為二愚者耶

一是將不為所許者認為是已為所許之人另一是將為所許者認為是不為所許之人

諸比丘此等二者是愚者

諸比丘此等二者是智者

云何為二智者耶

一是將不為所許者認為是不為所許之人另一是將為所許者認為是為所許之人

諸比丘此等二者是智者

諸比丘此等二者是愚者

云何為二愚者耶

一是將無犯者認為是犯者之人另一是將犯者認為是無犯者之人

諸比丘此等二者是愚者

諸比丘此等二者是智者

云何為二智者耶

一是將無犯者認為是無犯者之人另一是將犯者認為是犯者之人

諸比丘此等二者是智者

[P.85]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愚者

云何為二愚者耶

一是將非法認為是如法之人另一是將如法認為是非法之人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愚者

諸比丘此等二種智者

云何為二智者耶

一是將非法認為是非法之人另一是將如法認為是如法之人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智者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愚者

云何為二愚[A14]者耶

一是將非律認為是如律之人另一是將如律認為是非律之人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愚者

一〇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智者

云何為二愚者耶

一是將非律認為是非律之人另一是將如律認為是如律之人

諸比丘此等二種智者

一一

諸比丘有二種人之漏會增

云何為二種人耶

一是將不可悔變成有悔之人另一是將該悔變成不悔之人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之漏會增

一二

諸比丘有二種人之漏不增

云何為二種人耶

一是將不可悔變成不悔之人另一是將該悔變成有悔之人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之漏不增

一三

諸比丘有二種人之漏會增

云何為二種人耶

一是將不為所許者認為是已為所許之人另一是將已為所許者認為是不為所許之人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之漏會增

一四

諸比丘有二種人之漏不增

云何為二種人耶

一是將不為所許者認為是不為所許之人另一是將已為所許者認為是已為所許之人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之漏不增

一五

諸比丘有二種人之漏會增

云何為二種人耶

[P.86]一是將無罪認為罪之人另一是將罪認為無罪之人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之漏會增

一六

諸比丘有二種人之漏不增

云何為二種人耶

一是將無犯者認為無犯之人另一是將犯者認為犯者之人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之漏不增

一七

諸比丘有二種人之漏會增

云何為二種人耶

一是將非法認為如法之人另一是將如法認為非法之人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之漏會增

一八

諸比丘有二種人之漏不增

云何為二種人耶

一是將非法認為非法之人另一是將如法認為如法之人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之漏不增

一九

諸比丘有二種人之漏會增

云何為二種人耶

一是將非律認為如律之人與另一是將如律認為非律之人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之漏會增

二〇

諸比丘有二種人之漏不增

云何為二種人耶

一是將非律認為非律之人另一是將如律認為如律之人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之漏不增

第二之五十竟

第十一 希望品

「諸比丘此等二希望是難斷

云何為二希望耶

利得之希望與活命之希望

諸比丘此等二希望是難斷

[P.87]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於世間是難得

云何為二種人耶

一是先施恩之人另一是知恩又感恩之人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於世間是難得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於世間是難得

云何為二種人耶

令滿足之人與滿足之人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於世間是難得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是難令滿足者

云何為二種人耶

一是隨得而積蓄之人另一是隨得而隨捨之人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是難令滿足者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是易令滿足者

云何為二種人耶

一是隨得而不積蓄之人另一是隨得而不捨之人

諸比丘此等二種人是易令滿足者

諸比丘此等是為生貪之二種緣

云何為二種緣耶

淨相與非理作意

諸比丘此等是為生貪之二種緣

諸比丘此等是為生瞋之二種緣

云何為二種緣耶

恚相與非理作意

諸比丘此等是為生瞋之二種緣

諸比丘此等是為生邪見之二種緣

云何為二種緣耶

從他而來之聲與非理作意

諸比丘此等是為生邪見之二種緣

諸比丘此等是為生正見之二種緣

云何為二種緣耶

從他而來之聲與如理作意

諸比丘此等是為生正見之二種緣

一〇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犯

云何為二種犯耶

[P.88]輕犯與重犯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犯

一一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犯

云何為二種犯耶

麤重犯與非麤重犯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犯

一二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犯

云何為二種犯耶

有餘犯與無餘犯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犯

第十二 希求品

[1]

「諸比丘有信心之比丘作希求時應作如是正當之希求我當如舍利弗及目犍連

諸比丘彼等舍利弗及目犍連是我等比丘弟子之秤之量

諸比丘有信心之比丘尼作希求時應作如是正當之希求我當如讖摩比丘尼及蓮華色比丘尼

諸比丘彼等讖摩比丘尼及蓮華色比丘尼是我等比丘尼女弟子之秤之量

諸比丘有信心之優婆塞作希求時應作如是正當之希求當如質多居士及呵哆阿羅婆

諸比丘彼等質多居士及呵哆阿羅婆是我等優婆塞弟子之秤之量

諸比丘有信心之優婆夷作希求時應作如是正當之希求我當如久壽多羅優波夷及耶魯坎它奇難陀母

[P.89]諸比丘彼等久壽多羅優婆夷及耶魯坎它奇難陀母是我等優婆夷女弟子之秤之量

諸比丘成就二法之愚者不明之不善人是保護損傷失壞自己是有罪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非福

云何為二法耶

不搜不究而稱讚應毀嗤之人不搜不究而毀嗤應稱讚之人

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之愚者不明之不善人是保護損傷失壞自己是有罪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非福

諸比丘成就二法之智者賢明之善人是保護不損傷不失壞自己是無罪不為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福

云何為二法耶

搜究而毀嗤應毀嗤之人搜究而稱讚應稱讚之人

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之智者賢明之善人是保護不損傷不失壞自己是無罪不為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福

[2]

諸比丘成就二法之愚者不明之不善人是保護損傷失壞自己是有罪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非福

云何為二法耶

不搜不究而將不可信認處予以信認不搜不究而將應信認處不予信認

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之愚者不明之不善人是保護損傷失壞自己是有罪智者所呵毀者又生許多非福

[P.90]諸比丘成就二法之智者賢明之善人是保護不損傷不失壞自己是無罪不為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福

云何為二法耶

搜究而將不可信認處不予以信認搜究而將應信認處予以信認

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之智者賢明之善人是保護不損傷不失壞自己是無罪不為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福

諸比丘於二者邪行之愚人不明之不善人是保護損傷失壞自己是有罪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非福

云何為二邪行耶

母與父

諸比丘於此等二者邪行之愚人不明之不善人是保護損傷失壞自己是有罪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非福

諸比丘於二法正行之智者賢明之善人是保護不損傷不失壞自己是無罪不為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福

云何為二耶

母與父

諸比丘於此等二者正行之智者賢明之善人是保護不損傷不失壞自己是無罪不為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福

諸比丘於二者邪行之愚者不明之不善人是保護損傷失壞自己是有罪為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非福

云何為二邪行耶

如來與如來之弟子

諸比丘於此等二者邪行之愚者不明之不善人是保護損傷失壞自己是有罪為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非福

[P.91]諸比丘[3]於二者正行之智者賢明之善人是保護不損傷不失壞自己是無罪不為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福

云何為二正行耶

如來與如來之弟子

諸比丘於二者正行之智者賢明之善人是保護不損傷不失壞自己是無罪不為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福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云何為二正行耶

自心清淨與不執於世間所有物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一〇[4]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云何為二法耶

忿與恨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一一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云何為二法耶

忿調伏與恨調伏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第十三 施品

[1]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施

云何為二法耶

財施與法施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施諸比丘此二種施中法施是殊勝

[2]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供養

云何為二耶

財供養與法供養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供養是殊勝

[P.92]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捨

云何為二捨耶

財捨與法捨是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捨是殊勝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徧捨

云何為二捨耶

財徧捨與法徧捨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徧捨是殊勝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受用

云何為二受用耶

財受用與法受用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受用是殊勝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等受用

云何為二受用耶

財等受用與法等受用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等受用是殊勝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均布

云何為二均布耶

財均布與法均布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均布是殊勝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攝受

云何為二攝受耶

財攝受與法攝受是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攝受是殊勝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攝益

云何為二攝益耶

財攝益與法攝益是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攝益是殊勝

一〇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哀愍

云何為二哀愍耶

財哀愍與法哀愍是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哀愍是殊勝

[P.93]第十四 覆護品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覆護

云何為二覆護耶

財覆護與法覆護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覆護是殊勝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徧覆護

云何為二徧覆護耶

財徧覆護與法徧覆護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徧覆護是殊勝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尋

云何為二尋耶

財尋與法尋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尋是殊勝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徧尋

云何為二[A15]徧尋耶

財徧尋與法徧尋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徧尋是殊勝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徧尋性

云何為二徧尋性耶

財徧尋性與法徧尋性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徧尋性是殊勝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供養

云何為二供養耶

財供養與法供養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供養是殊勝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款待

云何為二款等耶

財款待與法款待是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款待是殊勝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成滿

云何為二成滿耶

財成滿與法成滿是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成滿是殊勝

[P.94]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增長

云何為二增長耶

財增長與法增長是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增長是殊勝

一〇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寶

云何為二寶耶

財寶與法寶是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寶是殊勝

一一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積集

云何為二積集耶

財積集與法積集是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積集是殊勝

一二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廣大

云何為二廣大耶

財廣大與法廣大是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廣大是殊勝

第十五 入定品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云何為二法耶

入定善巧與出定善巧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以下至第十七就其次下各項反覆於同經〕

質直與柔和

堪忍與可樂

和順與供養

不害與清淨

不護根門與食不知量

能護根門與於食知量

思擇力與修習力

念力與定力

[P.95]一〇

奢摩他與毘鉢舍那

一一

破戒與破見

一二

具戒與具見

一三

淨戒與淨見

一四

見清淨與如見清淨

一五

於善法不喜足與於精勤不被遮止

一六

失念與不正知

一七

念與正知」

第三之五十竟

第十六 忿品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云何為二法耶

忿與恨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以下至一〇就其次下之各項說示同一之經

覆與惱

嫉與慳

誑與諂

無慚與無愧

不忿與不恨

不覆與不惱

不嫉與不慳

不誑與不諂

一〇

慚與愧

一一

諸比丘成就二法者即住於苦

云何為二法耶

忿與恨乃至

一二

覆與惱乃至

一三

嫉與慳乃至

一四

誑與諂乃至

一五

無慚與無愧乃至

[P.96]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者即住於苦

一六

諸比丘成就二法者即住於樂

云何為二法耶

不忿與不恨乃至

一七

不覆與不惱乃至

一八

不嫉與不慳乃至

一九

不誑與不諂乃至

二〇

慚與愧

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者即住於樂

二一

諸比丘此等二法可使有學之比丘退墮

云何為二耶

忿與恨乃至

二二

覆與惱乃至

二三

嫉與慳乃至

二四

誑與諂乃至

二五

無慚與無愧

諸比丘此等二法可使有學之比丘退墮

二六

諸比丘此等二法將不令有學之比丘退墮

云何為二法耶

不忿與不恨乃至

二七

不覆與不惱乃至

二八

不嫉與不慳乃至

二九

不誑與不諂乃至

三〇

慚與愧

諸比丘此等二法不令有學之比丘退墮

三一~三五

諸比丘成就二法者即如捉而投擲墮於地獄

云何為二法耶

忿與恨是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一~一五〕

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者即如捉而投擲墮於地獄

[P.97]三六~四〇

諸比丘成就二法者即如捉而投擲生於天

云何為二法耶

不忿與不恨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六~二〇〕

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者如捉投生於天

四一~四五

諸比丘成就此二種法之此世間之一類者身壞死後生於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

云何為二法耶

忿與恨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一~一五〕

諸比丘此等二法者乃至

四六~五二

諸比丘成就二種法之此世間之一類者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世

云何為二法耶

不忿與不恨是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六~二〇〕

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者乃至生於天世

五一~五五

諸比丘此等二法是不善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五〕

五六~六〇

是善乃至〔二集之一六之六~一〇〕

[1]六一~六五

是有罪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五〕

[2]六六~七〇

是無罪乃至〔二集之一六之六~一〇〕

[3]七一~七五

是增苦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五〕

[4]七六~八〇

是增樂乃至〔二集之一六之六~一〇〕

八一~八五

是苦之異熟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五〕

[P.98]八六~九〇

是樂之異熟乃至〔二集之一六之六~一〇〕

九一~九五

是有惱害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五〕

九六~一〇〇

是無惱害乃至〔二集之一六之六~一〇〕

諸比丘此等二法是無惱害

第十七 品

「諸比丘緣於此等二種利如來遂制立弟子眾之學處

云何為二利耶

為僧伽之極善為僧伽之安樂乃至

為折伏惡人為純淨比丘之樂住乃至

為防護現法之漏怖畏不善法為害當來之漏怖畏不善法是乃至

為哀愍在家者為斷絕有惡意之黨乃至

為令未信者信為令已信者增長其信乃至

為正法之住為攝受於律

諸比丘緣於此等二種利如來遂制立弟子眾之學處

諸比丘緣於此等二種利如來遂制立弟子眾之波羅提木叉乃至〔二集之一七之一〕[1]

制立誦波羅提木叉事乃至

[P.99]制立中止波羅提木叉事乃至

制立自恣乃至

制立中止自恣乃至

制立應訶所作乃至

制立應責所作乃至

制立應驅擯所作乃至

制立應乞容赦所作乃至

制立應除卻所作乃至

制立與別住乃至

制立拉回於根本事乃至

制立與摩那埵乃至

制立許容乃至

制立復歸乃至

制立應退去乃至

制立具足乃至

制立白羯磨乃至

制立白二羯磨乃至

制立白四羯磨乃至

制立未制立乃至

制立隨已制乃至

制立現前毘奈耶乃至

制立憶念毘奈耶乃至

制立不癡毘奈耶乃至

制立自言作乃至

制立多人〔語〕乃至

制立求彼罪乃至

制立草庵

云何為二法耶

[P.100]為了僧伽之極善為僧伽之安樂為折伏惡人為純淨比丘之樂住乃至為防護現法之漏為害當來之漏乃至為防護現法之[2]怖畏不善法為害當來之怨怖畏不善法乃至為哀愍在家者為斷絕有惡意者之黨為令未信者信為令已信者增長其信為正法之住為攝受律諸比丘緣於此等二利如來遂為弟子眾制立草覆地

諸比丘為知貪應修二種法

云何為二法耶

奢摩他與毘鉢舍那諸比丘為知貪應修此等二法

諸比丘為徧知貪乃至為徧盡為斷為盡為去為離染為滅為捨為棄而應修此等二種法乃至〔二集之一七之三[3]

為瞋忿憤發過慢放逸為知為徧知為徧盡為斷為盡為去為離染為滅為捨為棄應修此等二種法

云何為二法耶

舍摩他與毘鉢舍那乃至應修此等二種法

二集竟


校注

[0063001] 於此置以一字是譯者之私見此節參照增九(大二五八七b)A. vol. 4, p. 121; Milp. p. 197 [0065002] 參照 Itiv. 30 [0065003] 參照 Itiv. 31 [0066004] 底本雖在意惡行(manoduccaritam)之下置pe之略字符號卻為錯誤 [0068005] 參照增九(大二五八七b)七處三觀經(大二八八一b)Itiv. 42 [0068006] 通達 upaññāsena 應為 upaññāsiṁ ca [0069001] 參照雜二六(大二一八四a)雜阿含經(大二四九七a) [0073002] 「故我」tāhaṁ imaṁ 依暹本應讀為 tasmā ahaṁ [0073003] 參照 S. vol. 4, p. 240 [0075004] 存在於底本之疑問符號應祛除 [0075005] 存在於底本之 avibhattassa vitthārena atthaṁ 因見似前句 saṇkittena bhāsitassavitthārena atthaṁ 之註解故現在即依暹本及 Trenckner 轉寫有關柯汴哈諾艮之抄本而將此句祛除 [0080001] 參照增一八(大二五九二c) [0081002] 在此置節之數字是譯者之私見因此其次之九一〇則變成如次之一〇一一 [0082003] 參照增一一(大二六〇〇a) [0082004] 在此之作分節是依據意義與邏本 [0083001] 參照增一一(大二六〇〇a) [0083002] 參照增一一(大二六〇一a) [0084003] 參照 M. vol. 1, p. 483; A. vol. 1. p. 187; A. vo1. 4. pp. 174, 182; Cv. 6, 31, 6 [0085004] 參照中三〇(大一六一六a)雜三五(大二二五八c) [0085005] 參照五~六中五(大一四四八c) [0087006] 底本在此處即以六作分節是錯誤 [0088007] 參照雜二〇(大二一四一b) [0089008] 「被結」paligedha 是雅語之 parigratha, parigrantha正如 gedha 是由 gaha, geha是由 grha 而來由 gṛtha, gratha 而變成 gatha, gethath 是和 dh 互用而成為 gadhagedha 當另委論證 [0090009] 底本雖採用省略符號以代「奇哉」之一句但今則不從此 [0090010] 參照增一〇(大二五九五b)雜二〇(大二一四一c) [0091011] 由「不入長老之數」——之意義又從暹本加入 na thero 之二字 [0093012] 參照 A. vol. 5, p. 10 [0095001] 參照本卷三集九十三之首部 [0096002] 參照 M. vol. 1, p. 205 [0100003] 參照 S. vol. 5, p. 376 [0100004] 「耽著之」底本及暹本皆作為 ajjhopannā然在注釋之暹本即作為 ajjhosamati ajjhosāya gilitvā pariniṭṭhapetvā ṭhitā故可見 ajjhopannā 是為 ajjhosannā 之誤寫 [0103005] 「順乎法」dhammi yena 可以想像為 dhammiyena 之誤植然而意義卻不甚明從先前之文章推測或有脫文之嫌 [0105001] 參照 A. vol. 3, p. 147 [0105002] 參照增八(大二五八二c) [0105003] 參照增八(大二五八三a) [0106004] 參照增一〇(大二五九四c) [0114001] Nimitta-vaggo 之 nimitta 是依文意及暹本而取 sanimitta 之語形 [0114002] 參照 S. vol. 5, p. 213 [0127001] 參照 A. IV. 176 [0129002] 參照增九(大二五九三a) [0131003] 底本此節作八是誤 [0132004] 參照第十六忿品之一 [0133001] 參照增一五(大二五七七b)Itiv. 98 [0133002] 參照增一五(大二五七七b) [0145001] 底本雖作六〇~六四卻為六一~六五之誤 [0145002] 底本雖作六五卻為六六之誤 [0145003] 底本雖作七〇卻為七一之誤 [0145004] 底本雖作七五卻為七六之誤 [0147001] 底本之有 I 者應是 II 之誤 [0149002] 底本 verānaṁ 之次前有 āsavānaṁ 之語是誤 [0150003] 底本雖作為五卻是三之誤
[A1] [-]【CB】無【南傳】(cf. N19n0007_p0066a09)
[A2] 味【CB】昧【南傳】
[A3] 味【CB】昧【南傳】
[A4] 不【CB】[-]【南傳】(cf. 菩提比丘英譯本)
[A5] [-]【CB】不【南傳】(cf. 菩提比丘英譯本)
[A6] 不【CB】[-]【南傳】(cf. 菩提比丘英譯本)
[A7] [-]【CB】不【南傳】(cf. 菩提比丘英譯本)
[A8] 不【CB】[-]【南傳】(cf. 菩提比丘英譯本)
[A9] [-]【CB】不【南傳】(cf. 菩提比丘英譯本)
[A10] 不【CB】[-]【南傳】(cf. 菩提比丘英譯本)
[A11] [-]【CB】不【南傳】(cf. 菩提比丘英譯本)
[A12] 不顯了【CB】[-]【南傳】(cf. N19n0007_p0100a02)
[A13] 不【CB】[-]【南傳】(cf. 菩提比丘英譯本莊春江及關則富中譯文; 菩提比丘英譯本)
[A14] 者【CB】著【南傳】(cf. N19n0007_p0120a09)
[A15] 徧【CB】編【南傳】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