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支部經典
[P.113]十 集
第七 雙品
六十一 無明[1]
一
「諸比丘!不了知無明之本際:『從此前無無明,其後生無明』,諸比丘!如是被〔他人〕說也。然而,當知所謂『緣此而有無明』者。諸比丘!復次,我說於無明有食非無食;何謂為無明之食耶?當說五蓋為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五蓋有食非無食;何謂五蓋之食耶?當說三惡行為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三惡行有食非無食;何謂三惡行之食耶?當說以不護諸根為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不護諸根有食非無食;何謂不護根之食耶?當說不正念不正知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不正念不正知有食非無食;何謂不正念不正知之食耶?當說非如理作意為食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非如理作意有食非無食;何謂非如理作意之食耶?當說不信為食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不信有食非無食;何謂不信之食耶?當說聞惡法為食也。諸比丘!復次,我說聞惡法有食非無食;何謂聞惡法之食耶?當說親近惡知識為食也。
二
諸比丘!如是,若具親近惡知識,則具惡法之聽聞;若具惡法之聽聞,則具不信;若具不信,則具非如理作意;若具非如理作意,則具不正念不正知;若具不正[P.114]念不正知,則具不護諸根;若具不護諸根,則具三惡行;若具三惡行,則具五蓋;若具五蓋,則具無明。
如是,於此無明有食而具〔無明〕。
三
諸比丘!譬如於山上降大雨雷鳴之時,往低處水展轉而山巖溪澗滿,山巖溪澗滿已則小池滿,小池滿已則大池滿,大池滿已則小河滿,小河滿已則大河滿,大河滿已則大海滿。如是,於此大海有食而滿〔大海〕。
諸比丘!如是,若具親近惡知識,則具惡法之聽聞;若具惡法之聽聞,則具不信;若具不信,則具非如理作意;若具非如理作意,則具不正念不正知;若具不正念不正知,則具不護諸根;若具不護諸根,則具三惡行;若具三惡行,則具五蓋;若具五蓋,則具無明。如是,於此無明有食而具〔無明〕。
四
諸比丘!復次,我說於明解脫有食非無食;何謂明解脫之食耶?當說七覺支為食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七覺支有食非無食;何謂七覺支之食耶?當說四念處[P.115]為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四念處有食非無食;何謂四念處之食耶?當說三善行為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三善行有食非無食;何謂三善行之食耶?當說護諸根為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護諸根有食非無食;何謂護諸根之食耶?當說正念正知為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正念正知有食非無食;何謂正念正知之食耶?當說如理作意為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如理作意有食非無食;何謂如理作意之食耶?當說信為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信有食非無食;何謂信之食耶?當說聞正法為食。諸比丘!復次,我說聞正法有食非無食;何謂聞正法之食耶?當說親近善知識為食。
五
諸比丘!如是,若具親近善知識,則具正法之聽聞;若具正法之聽聞,則具信;若具信,則具如理作意;若具如理作意,則具正念正知;若具正念正知,則具護諸根;若具護諸根,則具三善行;若具三善行,則具四念處;若具四念處,則具七覺支;若具七覺支,則具明解脫。
如是,於此明解脫有食而具〔明解脫〕。
六
諸比丘!譬如於山上降大雨雷鳴之時,往低處水展轉而山巖溪澗滿,山巖溪澗滿已則小池滿,小池滿已則大池滿,大池滿已則小河滿,小河滿已則大河滿。大河[P.116]滿已則大海滿。如是,於此大海有食而滿〔大海〕。
諸比丘!如是,若具親近善知識,則具正法之聽聞;若具正法之聽聞,則具信;若具信,則具如理作意;若具如理作意,則具正念正知;若具正念正知,則具護諸根;若具護諸根,則具三善行;若具三善行,則具四念處;若具四念處,則具七覺支;若具七覺支,則具明解脫。
如是,於此明解脫有食而具〔明解脫〕。」
六十二 有愛[1]
一
「諸比丘!不了知有愛之本際:『從此前無有愛,其後生有愛』者,諸比丘!如是被〔他人〕說也。然而,當知所謂『緣此而有有愛』者。諸比丘!復次,我說於有愛有食非無食;何謂有愛之食耶?當說無明。諸比丘!復次,我說於無明有食非無食;何謂無明之食耶?當說五蓋。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五蓋有食非無食;何謂五蓋之食耶?當說三惡行。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三惡行有食非無食;何謂三惡行之食耶?當說不守護根。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不守護根有食非無食;何謂不守護根之食耶?當說不正念不正知。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不正念不正知有食非無食;[P.117]何謂不正念不正知之食耶?當說非如理作意。諸比丘!復次,我說於非如理作意有食非無食;何謂非如理作意之食耶?當說不信。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不信有食非無食;何謂不信之食耶?當說惡法之聽聞。諸比丘!復次,我說於惡法之聽聞有食非無食;何謂惡法聽聞之食耶?當說親近惡知識。
二
諸比丘!如是,若具親近惡知識,則具惡法之聽聞;若具惡法之聽聞,則具不信;若具不信,則具非如理作意;若具非如理作意,則具不正念不正知;若具不正念不正知,則具不守護〔諸〕根;若具不守護〔諸〕根,則具三惡行;若具三惡行,則具五蓋;若具五蓋,則具無明;若具無明,則具有愛。
如是,於此有愛有食而具〔有愛〕。
三
諸比丘!譬如於山上降大雨雷鳴之時,往低處水展轉而山巖溪澗滿,山巖溪澗滿已則小池滿,小池滿已則大池滿,大池滿已則小河滿,小河滿已則大河滿,大河滿已則大海滿。如是,於此大海有食而滿〔大海〕。
諸比丘!如是,若具親近惡知識,則具惡法之聽聞;若具惡法之聽聞,則具不[P.118]信;若具不信,則具非如理作意;若具非如理作意,則具不正念不正知;若具不正念不正知,則具不護諸根;若具不護諸根,則具三惡行;若具三惡行,則具五蓋;若具五蓋,則具無明;若具無明,則具有愛。如是,於此有愛有食而具〔有愛〕。
四
諸比丘!復次,我說於明解脫有食非無食;何謂明解脫之食耶?當說七覺支。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七覺支有食非無食;何謂七覺支之食耶?當說四念處。諸比丘!復次,我說於四念處有食非無食;何謂四念處之食耶?當說三善行。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三善行有食非無食;何謂三善行之食耶?當說守護諸根。諸比丘!復次,我說於守護諸根有食而非無食;何謂守護諸根之食耶?當說正念正知。諸比丘!復次,我說於正念正知有食而非無食;何謂正念正知之食耶?當說如理作意。諸比丘!復次,我說於如理作意有食而非無食;何謂如理作意之食耶?當說信。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信有食而非無食;何謂信之食耶?當說正法之聽聞。諸比丘!復次,我說於正法之聽聞有食非無食;何謂正法聽聞之食耶?當說親近於善知識。
五
諸比丘!如是,若具親近善知識,則具正法之聽聞;若具正法之聽聞,則具信;若具信,則具如理作意;若具如理作意,則具正念正知;若具正念正知,則具守護諸根;若具守護諸根,則具三善行;若具三善行,則具四念處;若具四念處,則具[P.119]七覺支;若具七覺支,則具明解脫。
如是,於此明解脫有食而具〔明解脫〕。
六
諸比丘!譬如於山上降大雨雷鳴之時,往低處水展轉而山巖溪澗滿,山巖溪澗滿已則小池滿,小池滿已則大池滿,大池滿已則小河滿,小河滿已則大河滿,大河滿已則大海滿。如是,於此大海有食而滿〔大海〕。
諸比丘!如是,若具親近善知識,則具正法之聽聞;若具正法之聽聞,則具信;若具信,則具如理作意;若具如理作意,則具正念正知;若具正念正知,則具守護諸根;若具守護諸根,則具三善行;若具三善行,則具四念處;若具四念處,則具七覺支;若具七覺支,則具明解脫。
如是,於此明解脫有食而具〔明解脫〕。」
六十三 究竟[1]
一
「諸比丘!於我達究竟者皆為見圓滿。其見圓滿者之中,五者於此世究竟,五者捨此世已而後究竟。
何等五者於此世究竟耶?
[P.120]二
即:極七返、家家、一種子、一來、現法阿羅漢。此五者於此世究竟。
何等五者捨此世已而後究竟耶?
三
即:中間般涅槃、損害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至色究竟也。此五者捨此世已而後究竟。
諸比丘!於我達究竟者皆為見圓滿。其見圓滿者之中,五者於此世究竟,五者捨此世已而後究竟。」
六十四 證淨[1]
一
「諸比丘!於我證淨者皆為預流。其預流者之中,五者於此世究竟,五者捨此世已而後究竟。
何等五者於此世究竟耶?
二
即:極七返、家家、一種子、一來、現法阿羅漢。此五者於此世究竟。
何等五者捨此世已而後究竟耶?
三
即:中間般涅槃、損害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至色究竟也。此五者捨此世已而後究竟。
諸比丘!於我證淨者皆為預流。其預流者之中,五者於此世究竟,五者捨此世已而後究竟。」
六十五 樂(一)
一
爾時,具壽舍利弗住摩竭陀國之那羅聚落。時,沙門出家到達具壽舍利弗之處,[P.121]至已與具壽舍利弗相俱交談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沙門出家向具壽舍利弗言:
「友舍利弗!何等為樂,何等為苦耶?」
二
「友!轉生為苦,不轉生為樂。
友!有轉生之時,當期有如是之苦,〔謂:〕有寒、暑、飢、渴、大小便、火觸、杖觸、刀觸,親族、朋友與彼相會合而苦惱。
友!有轉生之時,當期有如是之苦。
三
友!無轉生之時,當期有如是之樂,〔謂:〕無寒、無暑、無飢、無渴、無大小便、無火觸、無杖觸、無刀觸,無親族、無朋友與彼相會合之惱。
友!無轉生之時,當期有如是之樂。」
六十六 樂(二)
一
爾時,具壽舍利弗住摩竭陀國之那羅聚落。時,沙門出家到達具壽舍利弗之處,至已與具壽舍利弗相俱交談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沙門[P.122]出家向具壽舍利弗言:
「友舍利弗!於此法、律,何等為樂,何等為苦耶?」
二
「友!於此法、律,不欣喜為苦,欣喜為樂。
友!不欣喜之時,當期有如是之苦,〔謂:〕行不得愉樂,住亦〔不得愉樂〕,坐亦〔不得愉樂〕,臥亦〔不得愉樂〕,在村邑亦〔不得愉樂〕,在阿練若亦〔不得愉樂〕,在樹下亦〔不得愉樂〕,在空屋亦〔不得愉樂〕,在露處亦〔不得愉樂〕,在比丘中亦不得愉樂。
友!不欣喜之時,當期有如是之苦。
三
友!欣喜之時,當期有如是之樂,〔謂:〕行得愉樂,住亦〔得愉樂〕,坐亦〔得愉樂〕,臥亦〔得愉樂〕,在村邑亦〔得愉樂〕,在阿練若亦〔得愉樂〕,在樹下亦〔得愉樂〕,在空屋亦〔得愉樂〕,在露處亦〔得愉樂〕,在比丘中亦得愉樂。
友!欣喜之時,當期有如是之樂。」
六十七 那羅伽波寧(一)
一
爾時,世尊遊行於憍薩羅國,與大比丘眾俱往名為那羅伽波寧之憍薩羅村。此時,世尊在那羅伽波寧之葉林。
其時,世尊即於布薩之日,為比丘眾圍遶而坐。時,世尊乃於夜之多分,為諸比丘說法,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已,默然而觀比丘眾,告具壽舍利弗言——
[P.123]「舍利弗!比丘眾遠離惛眠。舍利弗!汝為諸比丘說法!我背痛,我欲伸背。」
「唯然!大德!」
具壽舍利弗應答世尊。時,世尊即四疊僧伽梨,右脇,兩足重疊,正念正知,起想作意,作師子臥。
二
此時,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言:
「友等!諸比丘!」
「友!」
彼諸比丘應答具壽舍利弗。具壽舍利弗即說:
三
「友等!若於善法無信……無慚……無精進,若於善法而無慧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損減可期,而增長不可〔期〕。友等!譬如於月之黑分,則晝夜來到,色損減,圓損減,光損減,廣袤損減;友等!如是,若於善法無信……無慚……無愧……無精進,若於善法而無慧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損減可期,而增長不可〔期〕。
友等!所謂無信人者,此乃損減。友等!所謂無慚人者,此乃損減。友等!所謂無愧人者,此乃損減。友等!所謂懈怠人者,此乃損減。友等!所謂愚人者,此乃損減。友等!所謂有忿人者,此乃損減。友等!所謂有恨人者,此乃損減。友等!所謂惡欲人者,此乃損減。友等!所謂有惡友之人者,此乃損減。友等!所謂邪見人者,此乃損減。
四
友等!若於善法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若於善法而有慧者,則晝[P.124]夜來到,善法之增長可期,而損減不可〔期〕。友等!譬如於月之白分,則晝夜來到,色增長,圓增長,光增長,廣袤增長;友等!如是,若於善法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若於善法而有慧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增長可期,而損減不可〔期〕。
友等!所謂有信人者,此乃不損減。友等!所謂有慚人者,此乃不損減。友等!所謂有愧人者,此乃不損減。友等!所謂發勤人者,此乃不損減。友等!所謂具慧人者,此乃不損減。友等!所謂無忿人者,此乃不損減。友等!所謂無恨人者,此乃不損減。友等!所謂少欲人者,此乃不損減。友等!所謂有善友之人者,此乃不損減。友等!所謂正見人者,此乃不損減。」
五
時,世尊即起而告具壽舍利弗言: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若於善法無信……無慚……無愧……無精進,若於善法而無慧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損減可期,而增長不可〔期〕。舍利弗!譬如於月之黑分,則晝夜來到,色損減,圓損減,光損減,廣袤損減;舍利弗!如是,若於善法無信……〔無慚……無愧……無精進,〕若於善法而無慧者,則晝夜[P.125]來到,善法之損減可期,而增長不可〔期〕。
舍利弗!所謂無信人者,此乃損減。所謂無慚人者……無愧人……懈怠人……愚人……有忿人……有恨人……惡欲人……有惡友之人……舍利弗!所謂有邪見之人者,此乃損減。
舍利弗!若於善法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若於善法而有慧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增長可期,損減不可〔期〕。舍利弗!譬如於月之白分,則晝夜來到,色增長,圓增長,光增長,廣袤增長;舍利弗!如是,若於善法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若於善法而有慧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增長可期,而損減不可〔期〕。
舍利弗!所謂有信人者,此乃不損減。舍利弗!所謂有慚人者……有愧人……發勤人……具慧人……無忿人……無恨人……少欲人……有善友之人……舍利弗!所謂正見人者,此乃不損減。」
六十八 那羅伽波寧(二)
一
爾時,世尊住那羅伽波寧之葉林。
其時,世尊即於布薩之日,為比丘眾圍遶而坐。時,世尊乃於夜之多分,為諸比丘說法,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已,默然而觀比丘眾,告具壽舍利弗言:
[P.126]「舍利弗!比丘眾遠離惛眠。舍利弗!汝為諸比丘說法!我背痛,我欲伸背。」
「唯然大德!」
具壽舍利弗應答世尊。時,世尊即四疊僧伽梨,右脇,兩足重疊,正念正知,起想作意,作師子臥。
二
此時,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言:
「友等!諸比丘!」
「友!」
彼諸比丘應答具壽舍利弗。具壽舍利弗即說:
三
「友等!若於善法無信……無慚……無愧……無精進……〔無慧〕……不傾聽……不持法……不觀義……非法隨法行,若於善法而無不放逸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損減可期,而增長不可〔期〕。友等!譬如於月之黑分,則晝夜來到,色損減,圓損減,光損減,廣袤損減;友等!如是,若於善法而無信……無慚……無愧……無精進……無慧……不傾聽……不持法……不觀義……非法隨法行,若於善法而無不放逸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損減可期,而增長不可〔期〕。
四
友等!若於善法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有慧……有傾聽……有持法……有觀義……有法隨法行,若於善法而有不放逸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增[P.127]長可期,而損減不可〔期〕。友等!譬如於月之白分,則晝夜來到,色增長,圓增長,光增長,廣袤增長;友等!如是,若於善法而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有慧……有傾聽……有持法……有觀義……有法隨法行,若於善法而有不放逸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增長可期,而損減不可〔期〕。」
五
時,世尊即起而告具壽舍利弗言: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若於善法無信……無慚……無愧……無精進……無慧……不傾聽……不持法……不觀義……非法隨法行,若於善法而無不放逸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損減可期,而增長不可〔期〕。舍利弗!譬如於月之黑分,則晝夜來到,色損減,圓損減,光損減,廣袤損減;舍利弗!如是,若於善法而無信……〔無慚……無愧……無精進……無慧……不傾聽……不持法……不觀義……非法隨法行,〕若於善法而無不放逸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損減可期,而增長不可〔期〕。
舍利弗!若於善法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有慧……有傾聽……有持法……有觀義……有法隨法行,若於善法而有不放逸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P.128]增長可期,而損減不可〔期〕。舍利弗!譬如於月之白分,則晝夜來到,色增長,圓增長,光增長,廣袤增長;舍利弗!如是,若於善法而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有慧……有傾聽……有持法……有觀義……有法隨法行,〕若於善法而有不放逸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增長可期,而損減不可〔期〕。」
六十九 論事[1](一)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其時,眾多之比丘,從食後乞食而還,集坐集會於勤行堂,作種種之畜生論而住,謂:王論、盜賊論、大臣論、軍論、怖畏論、戰爭論、食論、飲論、衣服論、臥具論、華鬘論、香論、親族論、車乘論、村里論、聚落論、都城論、地方論、女人論、勇士論、街路論、池邊論、亡靈論、種種論、世間譚、海譚,如是等有無之論。
二
時,世尊即於日暮時,從宴默而起,到達勤行堂,至已,設座而坐。坐已,世尊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汝等今為何論而集坐耶?又,中斷何之談論耶?」
「大德!我等於此處,從食後乞食而還,集坐集會於勤行堂,作種種之畜生論而住,謂:王論、盜賊論……乃至……如是等有無之論。」
[P.129]「諸比丘!汝等有信之善男子,家而出家,此於汝等不相稱,汝等作種種之畜生論而住;謂:王論、盜賊論、大臣論、軍論、怖畏論、戰爭論、食論、飲論、衣服論、臥具論、華鬘論、香論、親族論、車乘論、村里論、聚落論、都城論、地方論、女人論、勇士論、街路論、池邊論、亡靈論、種種論、世間譚、海譚,如是等有無之論。
諸比丘!有十之論事。何等為十耶?
三
即:少欲論、知足論、遠離論、無雜論、發勤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智見論。
諸比丘!此為十之論事。
四
諸比丘!汝等若數數執取此之論事而作論,則有如是大神通、有如是大威德之彼日月之威力尚能威伏之,更不論外道修行者乎?」
七十 論事(二)
一
「諸比丘!有十之應稱讚處。何等為十耶?
[P.130]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自己少欲而為諸比丘作少欲論。比丘少欲而為諸比丘作少欲論者,此乃應稱讚處。
自己知足而為諸比丘作知足論。比丘知足而為諸比丘作知足論者,此乃應稱讚處。
自己遠離而為諸比丘作遠離論。比丘遠離而為諸比丘作遠離論者,此乃應稱讚處。
自己無雜居而為諸比丘作無雜居論。比丘無雜居而為諸比丘作無雜居論者,此乃應稱讚處。
自己發勤而為諸比丘作發勤論。比丘發勤而為諸比丘作發勤論者,此乃應稱讚處。
自己戒具足而為諸比丘作戒具足論。比丘戒具足而為諸比丘作戒具足論者,此乃應稱讚處。
自己定具足而為諸比丘作定具足論。比丘定具足而為諸比丘作定具足論者,此乃應稱讚處。
自己慧具足而為諸比丘作慧具足論。比丘慧具足而為諸比丘作慧具足論者,此乃應稱讚處。
自己解脫具足而為諸比丘作解脫具足論。比丘解脫具足而為諸比丘作解脫具足論者,此乃應稱讚處。
自己解脫智見具足而為諸比丘作解脫智見具足論。比丘解脫智見具足而為諸比丘作解脫智見具足論者,此乃應稱讚處。
諸比丘!此為十之應稱讚處。」
第七 雙品〔畢〕
攝頌曰:
第八 願品
七十一 願[1]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此時,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戒具足、波羅提木叉具足而住!守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正行、所行處具足而住!於少少罪見怖畏,受學處而學!
諸比丘!比丘若願『欲為同梵行者之所愛樂、可意、尊重、恭敬』,則應於戒圓滿,內心當行寂止,不捨靜慮,成就正觀,常行空屋。
諸比丘!比丘若願『欲得衣、食、牀座、病藥、資具』,則應於戒圓滿,內心當行寂止,不捨靜慮,成就正觀,常行空屋。
諸比丘!比丘若願『欲令授我衣、食、牀座、病藥、資具之人所作,有大果、大功德』,則應於戒圓滿……乃至……常行空屋。
[P.132]諸比丘!比丘若願『欲令死去命終之親族血緣,以淨心憶念我者,有大果、大功德』,則應於戒圓滿……乃至……常行空屋。
諸比丘!比丘若願『欲於以任何之衣、食、牀座、病藥、資具亦能知足』,則應於戒圓滿……乃至……常行空屋。
諸比丘!比丘若願『欲能忍受寒、暑、飢、渴、虻、蚊、風、日、蛇之觸,罵詈讒謗之語路,已生之苦、劇、麤、猛、不悅、非可意、奪命之身受』,則應於戒圓滿……乃至……常行空屋。
諸比丘!比丘若願『欲能克服於不欣喜、欣喜,不被不欣喜、欣喜所克服,欲能克服隨生之不欣喜、欣喜而住』,則應於戒圓滿……乃至……常行空屋。
諸比丘!比丘若願『欲能克服於怖畏、恐懼,不被怖畏、恐懼所克服,欲能克服隨生之怖畏、恐懼』,則應於戒圓滿……乃至……常行空屋。
諸比丘!比丘若願『欲得增上心現法樂住之四靜慮,隨樂欲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則應於戒圓滿……乃至……常行空屋。
諸比丘!比丘若願『欲自諸漏盡,無漏而於現法之心解脫、慧解脫,欲能自證[P.133]知、現證、具足而住』,則應於戒圓滿,內心當行寂止,不捨靜慮,成就正觀,常行空屋。
諸比丘!能說『戒具足、波羅提木叉具足而住!守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正行、所行處具足而住!於少少罪見怖畏,受學處而學』者,即緣此而說。」
七十二 刺[1]
一
爾時,世尊住毘舍離城大林之重閣講堂,與眾多高名之長老弟子俱,〔謂:〕具壽遮羅、具壽優簸遮羅、具壽伽伽羅、具壽迦陵縛、具壽尼迦陀、具壽迦多黎沙與其餘高名之長老弟子俱。
二
其時,眾多高名之離車人,善美之車乘相連[2],發出高大聲,為親見世尊而進入大林。
時,彼諸具壽即思念:
「此時,眾多高名之離車人,善美之車乘相連,發出高大聲,為親見世尊而進入[P.134]大林。世尊說:『靜慮者以聲為其刺。』我等宜往牛角娑羅林,於彼處無聲,無雜鬧,當可安穩而住。」
三
時,彼諸具壽乃往牛角娑羅林。於彼處,彼諸具壽乃得無聲、無雜鬧,安穩而住。
時,世尊即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遮羅在何處耶?優簸遮羅在何處耶?伽伽羅在何處耶?迦陵縛在何處耶?尼迦陀在何處耶?迦多黎沙在何處耶?諸比丘!彼諸長老弟子在何處耶?」
「大德!於此處,彼諸具壽即思念:『此時,眾多高名之離車人,善美之車乘相連,發出高大聲,為親見世尊而入大林。世尊說:「靜慮者以聲為其刺」,我等宜往牛角娑羅林,於彼處無聲、無雜鬧,當可安穩而住。』大德!時,彼諸具壽乃往牛角娑羅林。於彼處,彼諸具壽乃得無聲、無雜鬧,安穩而住。」
四
「善哉,善哉!諸比丘!如彼大弟子之正說,應如是說。諸比丘!我說:『靜慮者以聲為其刺。』諸比丘!有十刺。何等為十耶?
五
於樂遠離者,樂眾會為刺。於修不淨相者,修淨相為刺。於守護根門者,觀劇[P.135]為刺。於梵行者,與女相交為刺。於初靜慮,聲為刺。於第二靜慮,尋伺為刺。於第三靜慮,喜為刺。於第四靜慮,入出息為刺。於想受滅定,想、受為刺。貪為刺,瞋為刺,癡為刺。
諸比丘!無刺而住!諸比丘!離刺而住!諸比丘!無刺、離刺而住!諸比丘!阿羅漢無刺而住,諸比丘!阿羅漢離刺而住。諸比丘!阿羅漢無刺、離刺而住。」
七十三 可愛
一
「諸比丘!有十法,為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何等為十耶?
二
財為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美貌為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無病為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戒為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梵行為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友為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多智為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慧為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法為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天為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
[P.136]諸比丘!此十法為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
三
諸比丘!此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之十法,有十法之障難。
四
即:懈怠、不勤者財之障難;不莊嚴、不莊飾者美貌之障難;不攝生者無病之障難;有惡友者戒之障難;不守護諸根者梵行之障難;不信者友之障難;不學習者多智之障難;不恭敬聽聞且不質問者慧之障難;不勤且不觀察者法之障難;邪行者天之障難。
諸比丘!此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之十法,有十法之障難。
五
諸比丘!此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之十法,有十法之食。
六
即:不懈怠、勤勇者財之食;莊嚴、莊飾者美貌之食;攝生者無病之食;有善友者戒之食;守護諸根者梵行之食;信者友之食;學習者多智之食;恭敬聽聞、質問者慧之食;勤勉、觀察者法之食;正行者天之食;
諸比丘!此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之十法,有此十法之食。」
[P.137]七十四 增長[1]
一
「諸比丘!聖弟子若以十之增長而增長,以聖之增長而增長,得核心,得身之最勝。何等為十耶?
二
即:以田地而增長,以財穀而增長,以妻子而增長,以奴僕使丁而增長,以四足而增長,以信而增長,以戒而增長,以聞而增長,以捨而增長,以慧而增長。
諸比丘!聖弟子若以此十之增長而增長,以聖之增長而增長,得核心,得身之最勝。」
七十五 鹿住[1]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具壽阿難於晨早時,著下衣,持衣鉢,到達鹿住優婆夷家,至已設座而坐。時,鹿住優婆夷即到具壽阿難之處,至已禮敬具壽阿難,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鹿住優婆夷對具壽阿難言:
[P.138]二
「大德阿難!世尊所說之法當云何了解耶?以梵行者與非梵行者之兩人,於後世皆能生於同一趣處也。大德!我之父富蘭那為梵行者、遠離行者,且遠離淫欲之鄙法,彼死之時,世尊授記為『為一來有情且生於兜率天中』。大德!我之叔父梨師達多為非梵行者,以知足妻己,彼死之時,世尊授記為『為一來有情且生於兜率天中』。大德阿難!世尊所說之法當云何了解耶?以梵行者與非梵行者之兩人,於後世皆能生於一趣處。」
「姊妹!如是,世尊授記。」
三
時,具壽阿難於鹿住優婆夷家,受食,從座起而離去。時,具壽阿難由食後乞食而還,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即白世尊言:
「大德!此處,我於晨早時,著下衣,持衣鉢,到達鹿住優婆夷家,至已、設座而坐。大德!時,鹿住婆羅夷即到我處,至已禮敬我,坐於一面。大德!坐於一面[P.139]之鹿住優婆夷對我而言:『大德阿難!世尊所說之法當云何了解耶?以梵行者與非梵行者之兩人,於後世皆能生於同一趣處。大德!我之父富蘭那為梵行者、遠離行者,且遠離淫欲之鄙法,彼死之時,世尊授記為「為一來有情且生於兜率天中」。大德!我叔父梨師達多為非梵行者,以知足己妻,彼死之時,世尊授記為「為一來有情且生於兜率天中」。大德阿難!世尊所說之法當云何了解耶?以梵行者與非梵行者之兩人,於後世皆能生於同一趣處。』大德!對如是所說,我即對鹿住優婆夷言:『姊妹!如是,世尊授記。』」
「阿難!愚癡不聰明之女人鹿住優婆夷,以女人慧了知人與人補特伽羅優劣之〔差〕幾何耶?
阿難!世間存有十之補特伽羅。何等為十耶?
四
阿難!此處有一類之補特伽羅,破戒而滅其破戒使無餘,彼不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彼即不聽聞,不多聞,以見不能通達,不得時解脫。彼身壞命終,退而不能勝進,唯退失而不能勝進。
五
阿難!復次,此處有一類之補特伽羅,破戒而滅其破戒使無餘,彼能如實了知[P.140]心解脫、慧解脫,彼有聽聞,多聞,以見善能通達,得時解脫。彼身壞命終,勝進而不退,唯勝進而不退失。
阿難!此中,有籌量者,籌量而曰:『此人亦有如是之法,彼人亦有如是之法,云何有其一者劣,其一者優耶?』阿難!若如是〔籌量〕,於長夜得不利苦惱。阿難!此中,破戒而滅其破戒使無餘,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且有聽聞,有多聞,以見善能通達,得時解脫之補特伽羅者,比先前之補特伽羅更優勝。何以故耶?阿難!法流能渡彼。非如來誰能了知此別耶?阿難!是故,於補特伽羅勿籌量,於補特伽羅勿計量。阿難!於補特伽羅計量之人則衰亡。阿難!我或等於我者當能於補特伽羅計量。
[P.141]六
阿難!復次,此處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持戒而滅其戒使之無餘,彼不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彼即不聽聞,不多聞,以見不能通達,不得時解脫。彼身壞命終,退而不能勝進,唯退失而不能勝進。
七
阿難!復次,此處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持戒而滅其戒使無餘,彼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彼有聽聞,有多聞,以見善能通達,得時解脫。彼身壞命終,勝進而不退,唯勝進而不退失。
阿難!此中,有籌量者……乃至……阿難!我或等於我者當能於補特伽羅計量。
八
阿難!復次,此處有一類之補特伽羅,苦貪而滅其貪使無餘,彼不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彼即不聽聞,不多聞,以見不能通達,不得時解脫。彼身壞命終,退而不能勝進,唯退失而不能勝進。
九
阿難!復次,此處有一類之補特伽羅,苦貪而滅其貪使無餘,彼能如實了知心[P.142]解脫、慧解脫,彼有聽聞,有多聞,以見善能通達,得時解脫。彼身壞命終,勝進而不退,唯勝進而不退失。
阿難!此中,有籌量者……乃至……阿難!我或等於我者當能於補特伽羅計量。
一〇
阿難!復次,此處有一類之補特伽羅,瞋恨而滅其瞋恨使無餘,彼不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彼即不聽聞,不多聞,以見不能通達,不得時解脫。彼身壞命終,退而不能勝進,唯退失而不能勝進。
一一
阿難!復次,此處有一類之補特伽羅,瞋恨而滅其瞋恨使無餘,彼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彼有聽聞,有多聞,以見善能通達,得時解脫。彼身壞命終,勝進而不退,唯勝進而不退失。
阿難!此中,有籌量者……乃至……阿難!我或等於我者當能於補特伽羅計量。
一二
阿難!復次,此處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掉舉而滅其掉舉使無餘,彼不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彼即不聽聞,不多聞,以見不能通達,不得時解脫。彼身壞命終,退而不能勝進,唯退失而不能勝進。
一三
阿難!復次,此處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掉舉而滅其掉舉使無餘,彼能如實了[P.143]知心解脫、慧解脫,彼有聽聞,有多聞,以見善能通達,得時解脫。彼身壞命終,勝進而不退,唯勝進而不退失。
阿難!此中,有籌量者,籌量而曰:『此人亦有如是之法,彼人亦有如是之法,云何有其一者劣,其一者優耶?』阿難!若如是〔籌量〕,於長夜得不利苦惱。阿難!此中,掉舉而滅其掉舉使無餘,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且有聽聞,有多聞,以見善能通達,得時解脫之補特伽羅者,比先前之補特伽羅更優勝。何以故耶?阿難!法流能渡彼。非如來誰能了知此別耶?阿難!是故,於補特伽羅勿籌量,於補特伽羅勿計量。阿難!於補特伽羅計量之人則衰亡。阿難!我或等於我者當能於補特伽羅計量。
阿難!愚癡不聰明之女人鹿住優婆夷,以女人慧了知人與人補特伽羅之優劣之〔差〕幾何耶?
阿難!世間存有十之補特伽羅。
阿難!富蘭那持戒,若梨師達多亦同持戒,富蘭那於此處不能了知梨師達多之[P.144]趣。阿難!梨師達多持慧,若富蘭那亦同持慧,梨師達多於此處不能了知富蘭那之趣。阿難!如是,此之〔兩〕人者俱缺一邊。」
七十六 不能[1]
一
「諸比丘!世間若無三法,則世間不出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世間不現如來所說之法、律。何等為三耶?
二
〔謂:〕生、老、死也。諸比丘!世間若無此三法,則世間不出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世間不現如來所說之法、律。諸比丘!然而,世間有此三法之故,世間出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世間現如來所說之法、律。
三
諸比丘!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生、斷老、斷死。何等為三耶?
四
若不斷貪,不斷瞋,不斷癡。諸比丘!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生、斷老、斷死。
五
諸比丘!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貪、斷瞋、斷癡。何等為三耶?
六
若不斷有身見,不斷疑,不斷戒禁取。諸比丘!若不斷此三法,則不能斷貪、斷瞋、斷癡。
[P.145]七
諸比丘!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有身見、斷疑、斷戒禁取。何等為三耶?
八
若不斷非如理作意,不斷邪道修習,不斷心退縮。諸比丘!若不斷此三法,則不能斷有身見、斷疑、斷戒禁取。
九
諸比丘!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非如理作意、斷邪道修習、斷心退縮。何等為三耶?
一〇
若不斷妄念,不斷不正知,不斷心散亂。諸比丘!若不斷此三法,則不能斷非如理作意、斷邪道修習、斷心退縮。
一一
諸比丘!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妄念、斷不正知、斷心散亂。何等為三耶?
一二
若不斷不樂欲見聖者,不斷不樂欲聽聖法,不斷難詰心。諸比丘!若不斷此三法,則不能斷妄心、斷不正知、斷心散亂。
一三
諸比丘!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不樂欲見聖者、斷不樂欲聽聖法、斷難詰心。何等為三耶?
一四
若不斷掉舉,不斷不律儀,不斷破戒。諸比丘!若不斷此三法,則不能斷不樂欲見聖者、斷不樂欲聽聖法、斷難詰心。
[P.146]一五
諸比丘!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掉舉、斷不律儀、斷破戒。何等為三耶?
一六
若不斷不信,不斷不親愛,不斷懈怠。諸比丘!若不斷此三法,則不能斷掉舉、斷不律儀、斷破戒。
一七
諸比丘!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不信、斷不親愛、斷懈怠。何等為三耶?
一八
若不斷不恭敬,不斷不受諫,不斷惡友。諸比丘!若不斷此三法,則不能斷不信、斷不親愛、斷懈怠。
一九
諸比丘!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不恭敬,斷不受諫,斷惡友。何等為三耶?
二〇
若不斷無慚,不斷無愧,不斷放逸。諸比丘!若不斷此三法,則不能斷不恭敬、斷不受諫、斷惡友。
二一
諸比丘!無慚、無愧、放逸之時,為放逸之故,不能斷不恭敬、斷不受諫、斷惡友。有惡友之故,不能斷不信、斷不親愛、斷懈怠。為懈怠之故,不能斷掉舉、斷不律儀、斷破戒。為破戒之故,不能斷不樂欲見聖者、斷不樂欲聽聖法、難詰心。[P.147]有難詰心之故,不能斷妄念、斷不正知、斷心散亂。為心散亂之故,不能斷非如理作意、斷邪道修習、斷心退縮。為心退縮之故,不能斷有身見、斷疑、斷戒禁取。有疑之故,不能斷貪、斷瞋、斷癡。若不斷貪、不斷瞋、不斷癡,則不能斷生、斷老、斷死。
二二
諸比丘!若能斷三法,則能斷生、斷老、斷死。何等為三耶?
二三
若能斷貪,斷瞋,斷癡。諸比丘!若能斷此三法,則能斷生、斷老、斷死。
二四
諸比丘!若能斷三法,則能斷貪、斷瞋、斷癡。何等為三耶?
二五
若斷有身見,斷疑,斷戒禁取。諸比丘!若能斷此三法,則能斷貪、斷瞋、斷癡。
二六
諸比丘!若能斷三法,則能斷有身見、斷疑、斷戒禁取。何等為三耶?
二七
若斷非如理作意,斷邪道修習,斷心退縮。諸比丘!若能斷此三法,則能斷有身見、斷疑、斷戒禁取。
二八
諸比丘!若能斷三法,則能斷非如理作意、斷邪道修習、斷心退縮。何等為三耶?
二九
若斷妄念,斷不正知,斷心散亂。諸比丘!若能斷此三法,則能斷非如理作意、斷邪道修習、斷心退縮。
[P.148]三〇
諸比丘!若能斷三法,則能斷妄念、斷不正知、斷心散亂。何等為三耶?
若斷不樂欲見聖者,斷不樂欲聽聖法,斷難詰心。諸比丘!若能斷此三法,則能斷妄念、斷不正知、斷心散亂。
三一
諸比丘!若能斷三法,則能斷不樂欲見聖者、斷不樂欲聽聖法、斷難詰心。何等為三耶?
三二
若斷掉舉,斷不律儀,斷破戒。諸比丘!若能斷此三法,則能斷不樂欲見聖者、斷不樂欲聽聖法、斷難詰心。
三三
諸比丘!若能斷三法,則能斷掉舉、斷不律儀、斷破戒。何等為三耶?
三四
若斷不信,斷不親愛,斷懈怠。諸比丘!若能斷此三法,則能斷掉舉、斷不律儀、斷破戒。
三五
諸比丘!若能斷三法,則能斷不信、斷不親愛、斷懈怠。何等為三耶?
三六
若能斷不恭敬,斷不受諫,斷惡友。諸比丘!若能斷此三法,則能斷不信、斷不親愛、斷懈怠。
三七
諸比丘!若能斷三法,則能斷不恭敬,斷不受諫,斷惡友。何等為三耶?
三八
若斷無慚,斷無愧,斷放逸。諸比丘!若能斷此三法,則能斷不恭敬、斷不受諫、斷惡友。
三九
諸比丘!有慚、有愧、不放逸之時,為不放逸故,能斷不恭敬、斷不受諫、[P.149]斷惡友。為善友故,能斷不信、斷不親愛、斷懈怠。為發勤故,能斷掉舉、斷不律儀、斷破戒。為持戒故,能斷不樂欲見聖者、斷不樂欲聽聖法、斷難詰心。無難詰心故,能斷妄念、斷不正知、斷心散亂。心無散亂故,能斷非如理作意、斷邪道修習、斷心退縮。心無退縮故,能斷有身見、斷疑、斷戒禁取。無疑故,能斷貪、斷瞋、斷癡。若能斷貪、斷瞋、斷癡,則能斷生、斷老、斷死。」
七十七 鴉
一
「諸比丘!鴉者成就十之邪法。何等為十耶?
二
即:傲倨、凶暴、強欲、大食、殘酷、無慈悲、怯弱、喧騷、妄念、吝嗇也。
諸比丘!鴉者成就此十之邪法。
三
諸比丘!如是,惡比丘成就十邪法。何等為十耶?
四
即:傲倨、凶暴、強欲、大食、殘酷、無慈悲、怯弱、喧騷、妄念、吝嗇也。
諸比丘!惡比丘成就此十邪法。」
[P.150]七十八 尼犍子
一
「諸比丘!尼犍子者成就十邪法。何等為十耶?
二
諸比丘!尼犍子者不信;諸比丘!尼犍子者破戒;諸比丘!尼犍子者無慚;諸比丘!尼犍子者無愧;諸比丘!尼犍子者與善士不交;諸比丘!尼犍子者自讚毀他;諸比丘!尼犍子者妄取現世,起堅固執,棄捨難;諸比丘!尼犍子者詭詐;諸比丘!尼犍子者有惡欲;諸比丘!尼犍子者有邪見。
諸比丘!尼犍子者成就此十邪法。」
七十九 事[1](一)
一
「諸比丘!有十之嫌恨事。何等為十耶?
二
『彼已作不饒益於我』,故結嫌恨。『彼現作不饒益於我』,故結嫌恨。『彼當作不饒益於我』,故結嫌恨。『彼已作不饒益於我可愛、可意者』,〔故結嫌恨。『彼〕現作不饒益〔於我可愛、可意者〕』,〔故結嫌恨。『彼〕當作不饒益〔於我可愛、可意者〕』,故結嫌恨。『彼已作饒益於我非可愛、非可意者』,〔故結嫌恨。『彼〕現作饒益〔於我非可愛、非可意者』,故結嫌恨。『彼當作饒益於我非可愛、非可意者』,故結嫌恨。非理而忿。
諸比丘!此乃十嫌恨事也。」
八十 事[1](二)
一
「諸比丘!有十嫌恨之調伏。何等為十耶?
二
『彼即使已作不饒益於我,有何相干耶?』故嫌恨調伏。『彼即使現作不饒益於[P.151]我,有何相干耶?』故嫌恨調伏。『彼即使當作不饒益於我,有何相干耶?』故嫌恨調伏。『彼即使已作不饒益於我可愛、可意者,有何相干耶?』故嫌恨調伏。『彼即使現作不饒益於我可愛、可意者,有何相干耶?』故嫌恨調伏。『彼即使當作不饒益於我可愛、可意者,有何相干耶?』故嫌恨調伏。『彼即使已作饒益於我非可愛、非可意者,有何相干耶?』故嫌恨調伏。『彼即使現作饒益於我非可愛、非可意者,有何相干耶?』故嫌恨調伏。『彼即使當作饒益於我非可愛、非可意者,有何相干耶?』故嫌恨調伏。非理而不忿。
諸比丘!此乃十嫌恨之調伏也。」
第八 願品〔畢〕
此中,攝頌曰:
第九 長老品
八十一 婆醯迦
一
爾時,世尊住瞻波國伽伽羅池邊。時,具壽婆醯迦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婆醯迦白世尊言:
「大德!如來出離、離繫、解脫幾何之法,以自在心而住耶?」
[P.152]二
「婆醯迦!如來出離、離繫、解脫十法,以自在心而住。何等為十耶?
三
婆醯迦!如來出離、離繫、解脫其色,以自在心而住。婆醯迦!如來出離、離繫、解脫其受……想……行……識……生……老……死……苦……煩惱,以自在心而住。
四
婆醯迦!譬如優鉢羅、鉢曇摩、分陀利華,生於水中,長於水中,自水而現,不染於水而立。婆醯迦!如是,如來出離、離繫、解脫此十法,以自在心而住。」
八十二 阿難
一
時,具壽阿難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時,世尊對具壽阿難說:
二
「阿難!比丘無信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無有是處。阿難!比丘破戒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無有是處。阿難!比丘少聞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無有是處。阿難!比丘惡語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P.153]實無有是處。阿難!比丘有惡友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無有是處。阿難!比丘懈怠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無有是處。阿難!比丘妄念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無有是處。阿難!比丘不知足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無有是處。阿難!比丘惡欲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無有是處。阿難!比丘邪見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無有是處。
阿難!比丘若能成就此十法,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無有是處。
三
阿難!比丘有信而於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阿難!比丘持戒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阿難!比丘多聞而於此法、律增長、增[P.154]大、增廣者實有是處。阿難!比丘善語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阿難!比丘有善友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阿難!比丘發勤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阿難!比丘持念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阿難!比丘知足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阿難!比丘少欲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阿難!比丘正見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
阿難!比丘若成就此十法,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
八十三 芬那[1]
一
時,具壽普尼耶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普尼耶即白世尊言:
「大德!有何因何緣,如來有時思、有時不思說法耶?」
二
「普尼耶!比丘若有信而不能來詣,則如來不思說法。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之時,如來即思說法。
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而不能承事,〔則如來不思說法。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且承事之時,如來即思說法。
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而不能請問,則如來不思說法。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之時,如來即思說法。
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而不能傾聽其法,則如來不思說法。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之時,如來即思說法。
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而不能受持其法,〔則如來不思說法。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而受持其法之時,如來即思說法。
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而受持其法而不能觀察所持之法義,〔則如來不思說法。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而受持其法,觀察所持法義之時,如來即思說法。
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而受持其法,〕觀察所持[P.155]之法義,知義知法而非法隨法行,〔則如來不思說法。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而受持其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而法隨法行之時,如來即思說法。
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而受持其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而法隨法行,然非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不能成就述義之語言,則如來不思說法。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而受持其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而法隨法行,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能成就述義語言之時,如來即思說法。
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而受持其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而法隨法行,〕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能成就述義之語言,不能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同梵行者,則如來不思說法。
三
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而受持其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而法隨法行,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能成就述義之語言,能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同梵行者之時,如來即思說法。
普尼耶!成就此十法時,如來一向即思說法。」
八十四 記說
一
此時,具壽摩訶目犍連告諸比丘言:
「友等諸比丘!」
「友!」
彼諸比丘應答摩訶目犍連。摩訶目犍連即說:
二
「友等!此處有比丘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P.156]而記說了悟。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與彼審問、究明、談論。彼為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所審問、究明、談論而惑、困惑、厄、苦、厄苦。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以心如是了知其心而作意,謂:『云何此具壽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而記說了悟耶?』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以心如是了知其心而了知,謂:『此具壽有忿,以忿纏之心多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忿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恨,以恨纏之心多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恨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覆,以覆纏之心多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覆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惱,以惱纏之心多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惱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嫉,以嫉纏之心多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嫉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慳,以慳纏之心多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慳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P.157]誑,以誑纏之心多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誑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諂,以諂纏之心多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諂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惡欲,以欲纏之心多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欲之纏乃損減。此具壽妄念也,更有所作,以少分之勝進,中途而廢,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中途而廢者乃損減也。』
三
友等!比丘若不棄此十法,欲於此法、律〔中〕增長、增大、增廣者無有是處。友等!比丘棄此十法之時,欲於此法、律〔中〕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
八十五 誇
一
爾時,具壽摩訶周陀住支提國之薩寒若。此時,具壽摩訶周陀告諸比丘言:
「友等諸比丘!」
「友!」
彼諸比丘應答具壽摩訶周陀。具壽摩訶周陀即說:
二
「友等!此處有比丘,誇奢證得而言:『我乃入出初靜慮,我乃入出第二靜慮,[P.158]我乃入出第三靜慮,我乃入出第四靜慮,我乃入出虛空無邊處,我乃入出識無邊處,我乃入出無所有處,我乃入出非想非非想處,我乃入出想受滅。』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與彼審問、究明、談論。彼為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所審問、究明、談論而惑、困惑、厄、苦、厄苦。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以心如是了知其心而作意,謂:『云何此具壽誇奢證得而言:「我乃入出初靜慮……乃至……我乃入出想受滅」耶?』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以心如是了知其心而了知,謂:『此具壽於長夜,其戒所作有缺,所作有穿,所作有雜,所作有穢;非作常恆,非轉常恆。此具壽破戒也,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破戒乃損減。此具壽無信,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無信乃損減。此具壽少聞而非法行,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P.159]少聞乃損減。此具壽惡語,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惡語乃損減。此具壽有惡友,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惡友乃損減。此具壽懈怠,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懈怠乃損減。此具壽妄念,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妄念乃損減。此具壽詭詐,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詭詐乃損減。此具壽難滿,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難滿乃損減。此具壽劣慧,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劣慧乃損減。』
三
友等!譬如有友,語其友而言:『友!汝若須財,可乞財於我,我當與財於汝』。彼友有須財之事時,語其友而言:『友!我須財,當與財於我!』彼言:『友!果爾,可掘此處!』彼掘其處而不得。彼言:『友!汝言虛偽、言不實於我,言:「可掘此處!」』彼言:『友!我非言虛偽、言不實於汝,果爾,可掘此處!』彼掘其處而不得。彼言:『友!汝言虛偽、言不實於我,言:「可掘此處!」』彼言:『友![P.160]我非言虛偽、言不實於汝,果爾,可掘此處!』彼掘其處而不得。彼言:『友!汝言虛偽、言不實於我,言:「可掘此處!」』彼言:『友!我非言虛偽、言不實於汝,我顛狂,心顛倒也』。
友等!如是有比丘誇奢證得而言:『我乃入出初靜慮,我乃入出第二靜慮,我乃入出第三靜慮,我乃入出第四靜慮,我乃入出虛空無邊處,我乃入出識無邊處,我乃入出無所有處,我乃入出非想非非想處,我乃入出想受滅。』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與彼審問、究明、談論,彼為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所審問、究問、談論而惑、困惑、厄、苦、厄苦。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以心如是了知其心而作意,謂:『云何此具壽者誇奢證得而言:「我乃入出初靜慮……乃至……我乃入出想受滅」耶?』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以心如是了知其心而了知,[P.161]謂:『此具壽於長夜,其戒所作有缺,所作有穿,所作有雜,所作有穢;非作常恆,非轉常恆。此具壽破戒,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破戒乃損減。此具壽無信,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無信乃損減。此具壽少聞而非法行,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少聞乃損減。此具壽惡語,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惡語乃損減。此具壽有惡友,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惡友乃損減。此具壽懈怠,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懈怠乃損減。此具壽妄念,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妄念乃損減。此具壽詭詐,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詭詐乃損減。此具壽難滿,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難滿乃損減。此具壽劣慧,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劣慧乃損減。』
四
友等!比丘若不棄此十法,於此法、律中欲增長、增大、增廣者無有是處。友等!比丘若棄此十法之時,於此法、律中欲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
八十六 悟了
[P.162]一
爾時,具壽摩訶迦葉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園。此時,具壽摩訶迦葉告諸比丘言:
「友等諸比丘!」
「友!」
彼諸比丘應答具壽摩訶迦葉。具壽摩訶迦葉乃說:
二
「友等!此處有比丘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而記說了悟。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與彼審問、究明、談論。彼為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所審問、究明、談論而惑、困惑、厄、苦、厄苦。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以心如是了知其心而作意,謂:『云何此具壽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而記說了悟耶?』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以心如是了知其心而了知,謂:『此具壽為增上慢,謂增上慢為諦,想未得為得,想未作為作,想未證得為證得,以增上慢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而記說了悟。』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以心如是了知其心而作意,謂:『此具壽依何故,為增上慢,謂[P.163]增上慢為諦,想未得為得,想未作為作,想未證得為證得,以增上慢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而記說了悟耶?』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以心如是了知其心而了知,謂:『此具壽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諸法為初善、中善、後善而義具文備;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如是之法;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是故此具壽為增上慢,謂增上慢為諦,想未得為得,想未作為作,想未證得為證得,以增上慢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而記說了悟。』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以心如是了知其心而了知,謂:『此具壽有貪欲,以多纏貪欲之心而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貪欲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瞋恚,以多纏瞋恚之心而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瞋恚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惛眠,以多纏惛眠之心而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惛眠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掉舉,以多纏掉舉之心而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P.164]律,則掉舉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疑惑,以多纏疑惑之心而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疑惑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事業之愛樂,愛樂事業,繫於事業之愛樂,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事業之愛樂乃損減。此具壽有談說之愛樂,愛樂談說,繫於談說之愛樂,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談說之愛樂乃損減。此具壽有睡眠之愛樂,愛樂睡眠,繫於睡眠之愛樂,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睡眠之愛樂乃損減。此具壽有伴侶之愛樂,愛樂伴侶,繫於伴侶之愛樂,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伴侶之愛樂乃損減。此具壽妄念,更有所作,以少分之勝進,中途而廢,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中途而廢乃損減。』
三
友等!比丘若不捨此十法,於此法、律中欲增長、增大、增廣者無有是處。友等!比丘若棄此十法之時,於此法、律中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
八十七 鬥諍[1]
一
此時,世尊因黑比丘而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鬥諍為事,不稱讚止諍。諸比丘!比丘若以鬥諍為事,不稱讚止諍,此乃不資於愛念、不資於尊重、不資於修習、不資於沙門法、不資於一趣之法。
[P.165]三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不欲學,不稱讚學之受持。諸比丘!比丘若不欲學,不稱讚學之受持,此乃不資於愛念、不資於尊重、不資於修習、不資於沙門法、不資於一趣之法。
四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惡欲而不稱讚欲之調伏。諸比丘!比丘若有惡欲而不稱讚欲之調伏,此乃不資於愛念、〔不資於尊重、不資於修習、不資於沙門法、〕不資於一趣之法。
五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忿而不稱讚忿之調伏。諸比丘!比丘若有忿而不稱讚忿之調伏,此乃不資於愛念、〔不資於尊重、不資於修習、不資於沙門法、〕不資於一趣之法。
六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覆而不稱讚覆之調伏。諸比丘!比丘若有覆而不稱讚覆之調伏,此乃不資於愛念、〔不資於尊重、不資於修習、不資於沙門法、〕不資於一趣之法。
七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誑而不稱讚誑之調伏。諸比丘!比丘若有誑而不稱讚誑之調伏,此乃不資於愛念、不資於尊重、不資於修習、不資於沙門法、〕不資於一趣之法。
八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諂而不稱讚諂之調伏。諸比丘!比丘若有諂而不稱讚諂之調伏,此乃不資於愛念、〔不資於尊重、不資於修習、不資於沙門法、〕不資於一趣之法。
[P.166]九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不察忍其法,不稱讚法之察忍。諸比丘!比丘若不察忍其法,不稱讚法之察忍,此乃不資於愛念、〔不資於尊重、不資於修習、不資於沙門法、〕不資於一趣之法。
一〇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不宴默,不稱讚宴默。諸比丘!比丘若不宴默,不稱讚宴默,此乃不資於愛念、〔不資於尊重、不資於修習、不資於沙門法、〕不資於一趣之法。
一一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不敬禮同梵行者,不稱讚敬禮。諸比丘!比丘若不敬禮同梵行者,不稱讚敬禮,此乃不資於愛念、〔不資於尊重、不資於修習、不資於沙門法、〕不資於一趣之法。
一二
諸比丘!如是之比丘,生如是欲:『欲令同梵行者恭敬、尊重、敬重、供養於我』,同梵行者乃不恭敬、不尊重、不敬重而不供養於彼。何以故耶?諸比丘!即有智之同梵行者觀彼未斷彼等惡不善法。
一三
諸比丘!譬如有未調之馬,生如是欲:『令人置我於良馬之處,令食良馬之食,令施良馬之調理』,人乃不置彼於良馬之處,不令食良馬之食,不施良馬之調理。[P.167]何以故耶?諸比丘!即有智之人觀彼未斷詐誑、詐瞞、歪曲、邪曲。諸比丘!如是,如是之比丘,生如是欲:『令同梵行者恭敬、尊重、敬重、供養於我』,同梵行者乃不恭敬、不尊重、不敬重而不供養於彼。何以故耶?諸比丘!即有智之同梵行者觀彼未斷彼等惡不善法。
一四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為鬥諍而稱讚止諍。諸比丘!比丘若不為鬥諍而稱讚止諍,此乃資於愛念、尊重、修習、沙門法、一趣之法。
一五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欲學且稱讚學之受持。諸比丘!比丘若欲學且稱讚學之受持,此乃資於愛念、〔尊重、修習、沙門法、〕一趣之法。
一六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少欲且稱讚欲之調伏。諸比丘!比丘若少欲且稱讚欲之調伏,此乃資於〔愛念、尊重、修習、沙門法、〕一趣之法。
一七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無忿且稱讚忿之調伏。諸比丘!比丘若無忿且稱讚忿之調伏,此乃資於〔愛念、尊重、修習、沙門法、〕一趣之法。
一八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無覆且稱讚覆之調伏。諸比丘!比丘若無覆且稱讚覆之調伏,此乃資於〔愛念、尊重、修習、沙門法、〕一趣之法。
[P.168]一九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無誑且稱讚誑之調伏。諸比丘!比丘若無誑且稱讚誑之調伏,此乃資於〔愛念、尊重、修習、沙門法、〕一趣之法。
二〇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無諂且稱讚諂之調伏。諸比丘!比丘若無諂且稱讚諂之調伏,此乃資於〔愛念、尊重、修習、沙門法、〕一趣之法。
二一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察忍法且稱讚法之察忍。諸比丘!比丘若察忍法且稱讚法之察忍,此乃資於〔愛念、尊重、修習、沙門法、〕一趣之法。
二二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宴默且稱讚宴默。諸比丘!比丘若宴默且稱讚宴默,此乃資於〔愛念、尊重、修習、沙門法、〕一趣之法。
二三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禮敬同梵行者且稱讚禮敬。諸比丘!比丘若禮敬同梵行者且稱讚禮敬,此乃資於愛念、尊重、修習、沙門法、一趣之法。
二四
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不生如是欲:『令同梵行者恭敬、尊重、敬重、供養於我』,同梵行者亦恭敬、尊重、敬重、供養於彼。何以故耶?諸比丘!即有智之同梵行者觀彼已斷彼等惡不善法。
二五
諸比丘!譬如有良馬,不生如是欲:『令人置我於良馬之處,令食良馬之食,[P.169]令施良馬之調理』,人亦置彼於良馬之處,令食良馬之食,施良馬之調理。何以故耶?諸比丘!即有智之人觀彼已斷詐誑、詐瞞、歪曲、邪曲。諸比丘!如是,如是之比丘,不生欲如是:『令同梵行者恭敬、尊重、敬重、供養於我』,同梵行者亦恭敬、尊重、敬重、供養於彼。何以故耶?諸比丘!即有智之同梵行者觀彼已斷彼等惡不善法。」
八十八 〔難〕[1]
一
「諸比丘!比丘若罵詈呵責同梵行者,誹謗聖者,則任何處、任何可能,無不墮於十難中隨一之難。何等為十耶?
二
即未證得者不能證得,已證得者失,不明正法,於正法有增上慢,不欣修梵行,犯隨一之雜染罪,病於重患,顛狂亂心,蒙昧而命終,身壞命終而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
諸比丘!比丘若罵詈呵責同梵行者,誹謗聖者,則任何處為任何可能,無不墮於此十難中隨一之難。」
[P.170]八十九 拘迦利[1]
一
時,拘迦利比丘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拘迦利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舍利弗、目犍連有惡欲,制於惡欲。」
「勿言如是,拘迦利!勿言如是,拘迦利!拘迦利!對舍利弗、目犍連應有信心!舍利弗、目犍連乃善美者。」
拘迦利比丘二度白世尊言:
「大德!世尊者我所信、所賴。然而,舍利弗、目犍連有惡欲,制於惡欲。」
「勿言如是,拘迦利!勿言如是,拘迦利!拘迦利!對舍利弗、目犍連應有信心!舍利弗、目犍連乃善美者。」
拘迦利比丘三度白世尊言:
〔「大德!世尊者我所信、所賴。然而,舍利弗、目犍連有惡欲,制於惡欲。」
「勿言如是,拘迦利!勿言如是,拘迦利!拘迦利!對舍利弗、目犍連應有信心!〕舍利弗、目犍連乃善美者。」
二
時,拘迦利即從座而起,禮敬世尊,右繞而去。拘迦利比丘離去不久,於其全身生像芥子粒之瘡。芥子粒乃變成像豆粒,豆粒乃變成像大豆,大豆乃變成像棗核,棗核乃變成像棗子,棗子乃變成像餘甘子,餘甘子乃變成像未熟之木瓜,未熟之木[P.171]瓜乃變成像木瓜,木瓜乃裂流膿與血。彼即如吞毒之魚,臥於芭蕉之葉上。
三
時,辟支梵都頭到拘迦利比丘之處,至已立於空中,對拘迦利比丘言:
「拘迦利!對舍利弗、目犍連應有信心!舍利弗、目犍連乃善美者。」
「友!汝是誰耶?」
「我乃辟支梵都頭。」
「友!世尊非授記汝為不還耶?然而,何故來此處耶?寧見汝所犯!」
時,辟支梵都頭即以偈對拘迦利比丘而說:
[P.172]四
時,拘迦利比丘即以其病命終。命終之拘迦利比丘對舍利弗、目犍連起害心故,生於紅蓮地獄。
時,娑婆主梵天即於深夜現殊妙之色相,徧照祇樹林,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娑婆主梵天即白世尊言:
「大德!拘迦利比丘命終。大德!命終之拘迦利比丘對舍利弗、目犍連起害心之故,生於紅蓮地獄。」
娑婆主梵天如是而言,如是言已禮敬世尊,右繞而沒於其處。
五
時,世尊於過其夜後,告諸比丘說:
「諸比丘!是夜,娑婆主梵天於深夜現殊妙之色相,徧照祇樹林,來到我處。來已禮敬於我,退立一面。諸比丘!立於一面之娑婆主梵天白我言:『大德!拘迦利比丘命終。大德!命終之拘迦利比丘對舍利弗、目犍連起害心故,生於紅蓮地獄。』諸比丘!娑婆主梵天如是而言,如是言已禮敬我,右繞而沒於其處。」
六
於如是所說,有一比丘即白世尊而言:
「大德!紅蓮地獄之壽量者幾何耶?」
[P.173]「比丘!紅蓮地獄之壽量者長幾歲、幾百歲、幾千歲、幾百千歲者不易算數。」
「大德!果爾,能以譬喻說耶?」
「比丘!當能。」
世尊即說:
「比丘!譬如有二十拘薩羅量胡麻之載量,人從此經百歲每出一粒之胡麻,比丘!依此方便而二十拘薩羅量之胡麻盡,則此一頞部陀地獄還迅速。比丘!二十頞部陀地獄等於一尼[A2]剌部陀地獄。比丘!二十尼[A3]剌部陀地獄等於一阿婆婆地獄。比丘!二十阿婆婆地獄等於一阿訶訶地獄。比丘!二十阿訶訶地獄等於一阿吒吒地獄。比丘!二十阿吒吒地獄等於一白睡蓮地獄。比丘!二十白睡蓮地獄等於一青睡蓮地獄。比丘!二十青睡蓮地獄等於一青蓮地獄。比丘!〔二十〕青蓮地獄等於一白蓮地獄。比丘!二十白蓮地獄等於一紅蓮地獄。比丘!拘迦利比丘對舍利弗、目犍連起害心故,生於紅蓮地獄。」
世尊如是所說。善逝、師如是說已,更說:
九十 力[1]
一
時,具壽舍利弗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時,世尊對具壽舍利弗,言:
「舍利弗!於漏盡比丘有幾何之力,成就其力而漏盡比丘稱『我漏已盡』,為漏盡耶?」
「大德!於漏盡比丘有十力,成就其力之漏盡比丘則稱『我漏已盡』,為漏盡。云何為十?
二
大德!此處,漏盡比丘,已以正慧如實善觀『一切之諸行為無常』。大德!漏盡[P.175]比丘,已以正慧如實善觀『一切之諸行為無常』,此乃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則稱『我漏已盡』,為漏盡。
三
大德!復次,漏盡比丘,已以正慧如實善觀『諸欲如火炭』。大德!漏盡比丘,已以正慧如實善觀『諸欲如火炭』,此乃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則稱『我漏已盡』,為漏盡。
四
大德!復次,漏盡比丘,已將其心,趣向於離,傾向於離,臨入於離,住於離,歡喜離,盡一切漏所生之法。大德!漏盡比丘,已將其心,趣向於離,傾向於離,臨入於離,住於離,歡喜離,盡一切漏所生之法,此乃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則稱『我漏已盡』,為漏盡。
五
大德!復次,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四念處。大德!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四念處,此乃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則稱『我漏已盡』,為漏盡。
六
大德!復次,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四正勤〔大德!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四正勤,此乃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則稱『我漏已盡』,為漏盡。
大德!復次,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四神足。〔大德!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四神足,此乃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則稱『我漏已盡』,為漏盡。
大德!復次,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五根。〔大德!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五根,此乃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則稱『我漏已盡』,為漏盡。
[P.176]大德!復次,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五力。〔大德!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五力,此乃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則稱『我漏已盡』,為漏盡。
大德!復次,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七覺支。〔大德!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七覺支,此乃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則稱『我漏已盡』,為漏盡。
大德!復次,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八支聖道。大德!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八支聖道,此乃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則稱『我漏已盡』,為漏盡。
大德!於漏盡比丘有如是十力,成就其力之漏盡比丘則稱『我漏已盡』,為漏盡。」
第九 長老品〔畢〕
攝頌曰:
第一〇 優婆塞品
九十一 行欲人[1]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給孤獨居士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時,世尊對給孤獨居士說:
[P.177]二
「居士!有十之行欲人存於世間。何等為十耶?
三
居士!此處有一類之行欲人,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不快樂、不歡喜,而且不能分配、不作福業。
四
居士!此處又有一類之行欲人,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但是不能分配、不作福業。
五
居士!此處又有一類之行欲人,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而且能分配、作福業。
六
居士!此處又有一類之行欲人,如法非法無道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非法無道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不快樂、不歡喜,而且不能分配、不作福業。
七
居士!此處又有一類之行欲人,如法非法無道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非法無道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但是不能分配、不作福業。
八
居士!此處又有一類之行欲人,如法非法無道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非法無道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而且能分配、作福業。
九
居士!此處又有一類之行欲人,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不快樂、不歡喜,而且不能分配、不作福業。
一〇
居士!此處又有一類之行欲人,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P.178]已,自己快樂、歡喜,但是不能分配、不作福業。
一一
居士!此處又有一類之行欲人,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而且能分配、作福業,貪著、迷卻、墮罪、不見過患、不知出要而受用此等之財物。
一二
居士!此處又有一類之行欲人,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而且能分配、作福業,不貪著、不迷卻、不墮罪、見過患、知出要而受用此等之財物。
一三
居士!此中,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不快樂、不歡喜,不能分配、不作福業之行欲人,當依三處而責。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者,當依第一之處而責;自己不快樂、不歡喜者,當依第二之處而責;不能分配、不作福業者,當依第三之處而責。
居士!此行欲人當依此三處而責。
一四
居士!此中,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不能分配、不作福業之行欲人,當依二處而責,當依一處而稱。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者,當依第一之處而責;自己快樂、歡喜者,當依一處而稱;不能分配、不作福業者,當依第二之處而責。
居士!此行欲人當依此二之處而責,當依此一之處而稱。
[P.179]一五
居士!此中,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而且能分配、作福業之行欲人,當依一處而責,當依二處而稱。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者,當依一之處而責;自己快樂、歡喜者,當依第一處而稱;能分布、作福業者,當依第二之處而稱。
居士!此行欲人當依此一之處而責,當依此二之處而稱。
一六
居士!此中,如法非法無道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非法無道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不快樂、不歡喜,而且不能分配、不作福業之行欲人,當依一處而稱,當依三處而責。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者,當依一處而稱;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者,當依第一之處而責;自己不快樂、不歡喜者,當依第二之處而責;不能分配、不作福業者,當依第三之處而責。
居士!此行欲人當依此一之處而稱,當依此三之處而責。
一七
居士!此中,如法非法無道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非法無道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但是不能分配、不作福業之行欲人,當依二處而稱,當依二處而責。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者,當依第一之處而稱;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者,當依第一之處而責;自己快樂、歡喜者,當依第二之處而稱;不能分配、不作福業者,當依第二之處而責。
[P.180]居士!此行欲人當依此二之處而稱,當依此二之處而責。
一八
居士!此中,如法非法無道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非法無道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而且能分配、作福業之行欲人,當依三處而稱,當依一處而責。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者,當依第一之處而稱;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者,當依一處而責;自己快樂、歡喜者,當依第二之處而稱;能分配、作福業者,當依第三之處而稱。
居士!此行欲人當依此三之處而稱,當依此一之處而責。
一九
居士!此中,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不快樂、不歡喜,而且不能分配、不作福業之行欲人,當依一處而稱,當依二處而責。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者,當依一處而稱;自己不快樂、不歡喜者,當依第一之處而責;不能分配、不作福業者,當依第二之處而責。
居士!此行欲人當依此一之處而稱,當依此二之處而責。
二〇
居士!此中,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不能分配、不作福業之行欲人,當依二處而稱,當依一處而責。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者,當依第一處而稱;自己快樂、歡喜者,當依第二之處而稱;不能分配、不作福業者,當依第一之處而責。
[P.181]居士!此行欲人當依此二之處而稱,當依此一之處而責。
二一
居士!此中,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而且能分配、作福業,貪著、迷卻、墮罪、不見過患、不知出要而受用此等財物之行欲人,當依三處而稱,當依一處而責。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者,當依第一處而稱;自己快樂、歡喜者,當依第二之處而稱;能分配、作福業者,當依第三之處而稱;貪著、迷卻、墮罪、不見過患、不知出要而受用此等之財物者,當依一處而責。
居士!此行欲人當依此三之處而稱,當依此一之處而責。
二二
居士!此中,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而且能分配、作福業,不貪著、不迷卻、不墮罪、見過患、知出要而受用此等財物之行欲人,當依四處而稱。如法以道而求法者,當依第一處而稱;自己快樂、歡喜者,當依第二之處而稱;能分配、作福業者,當依第三之處而稱;不貪著、不迷卻、不墮罪、見過患、知出要而受用此等之財物者,當依第四之處而稱。
居士!此行欲人當依此四之處而稱。
居士!有此十之行欲人存於世間。
二三
居士!此十行欲人之中,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P.182]己快樂、歡喜,而且能分配、作福業,不貪著、不迷卻、不墮罪、見過患、知出要而受用此等財物之行欲人,當為此十行欲人中之最上最勝上首至上最尊。
居士!譬如依牛而有乳,依乳而有酪,依酪而有生酥,依生酥而有熟酥,依熟酥而有精酥,是名為此中之最上。居士!如是,此中行欲人之中,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而且能分配、作福業,不貪著、不迷卻、不墮罪、見過患、知出要而受用此等財物之行欲人,當為此十行欲人中之最上最勝上首至上最尊。」
九十二 怨讎[1]
一
時,給孤獨居士〔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時,世尊對給孤獨居士說:
二
「居士!於聖弟子有五種怖畏與怨讎止息,成就四預流支,以慧善觀善通達聖理之時,若欲則自得記曰:『於我則地獄滅盡,畜生滅盡,餓鬼趣滅盡,惡生、惡趣、墮處滅盡,為預流也,墮法滅,決定而趣向等覺』。
何等為五種怖畏與怨讎止息耶?
[P.183]三
居士!殺生者,緣殺生而於現法生怖畏、怨讎,亦於來世生怖畏、怨讎,於心中受苦、憂。若能遠離殺生,則於現法不生怖畏、怨讎,亦於來世不生怖畏、怨讎,於心中不受苦、憂。若能遠離殺生,則如是之怖畏、怨讎止息。
四
居士!不與取者,〔緣不與取而於現法生怖畏、怨讎,亦於來世生怖畏、怨讎,於心中受苦、憂。若能遠離不與取,則於現法不生怖畏、怨讎,亦於來世不生怖畏、怨讎,於心中不受苦、憂。若能遠離不與取,則如是之怖畏、怨讎止息。
居士!〕邪淫者,〔緣邪淫而於現法生怖畏、怨讎,亦於來世生怖畏、怨讎,於心中受苦、憂。若能遠離邪淫,則於現法不生怖畏、怨讎,亦於來世不生怖畏、怨讎,於心中不受苦、憂。若能遠離邪淫,則如是之怖畏、怨讎止息。
居士!〕妄語者,〔緣妄語而於現法生怖畏、怨讎,亦於來世生怖畏、怨讎,於心中受苦、憂。若能遠離妄語,則於現法不生怖畏、怨讎,亦於來世不生怖畏、怨讎,於心中不受苦、憂。若能遠離妄語,則如是之怖畏、怨讎止息。
居士!〕飲酒者,緣飲酒而於現法生怖畏、怨讎,亦於來世生怖畏、怨讎,於心中受苦、憂。若能遠離飲酒,則於現法不生怖畏、怨讎,亦於來世不生怖畏、怨讎,於心中不受苦、憂。若能遠離飲酒,則如是之怖畏、怨讎止息。
此為五種怖畏與怨讎止息。
何等為成就四預流支耶?
五
居士!此處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是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於法成就證淨,曰:『世尊之法是善說、現見、不時、來見、引導、智者應自知』。
於僧成就證淨,曰:『世尊之聲聞眾是妙行者,世尊之聲聞眾是直行者,世尊之聲聞眾是應理行者,世尊之聲聞眾是和敬行者,謂是四雙八輩,世尊之聲聞眾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無上福田也』。
[P.184]成就聖者所樂之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能發三摩地之戒。
此為成就四預流支。
何等為以慧善觀善通達聖理耶?
六
居士!此處有聖弟子,如是思擇:『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無故此無,彼滅故此滅。謂以無明為緣而行生,以行為緣而識生,以識為緣而名色生,以名色為緣而六處生,以六處為緣而觸生,以觸為緣而受生,以受為緣而渴愛生,以渴愛為緣而取生,以取為緣而有生,以有為緣而生生,以生為緣而老死愁悲苦憂惱生。如是則此一切苦蘊之集起。復次,無明無餘遠離滅盡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處滅,六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渴愛滅,渴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愁悲苦憂惱滅,如是則此乃一切苦蘊滅也。』
此為以慧善觀善通達聖理。
居士!於聖弟子有此五種怖畏與怨讎止息,成就此四預流支,以慧善觀善通達聖理之時,若欲則自得記曰:『於我則地獄滅盡,畜生滅盡,餓鬼趣滅盡,惡生、惡趣、墮處滅盡,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而趣向等覺』。」
[P.185]九十三 見[1]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給孤獨居士於日出時,出舍衛城,詣見世尊。時,給孤獨居士即思念:
「且非詣見世尊之時,世尊宴默〔未起〕,亦非參見意修習比丘之時,意修習之比丘亦宴默〔未起〕。我宜往詣外道修行者之園。」
時,給孤獨居士即往外道修行者之園。
二
其時,諸之外道修行者,相集叫喚,出高大之聲,談論種種之畜生論而坐。彼等外道修行者,見給孤獨居士從遠處而來,見而互戒言:
「諸賢!少聲,諸賢!勿出聲。彼給孤獨居士來,乃沙門瞿曇之弟子,為沙門瞿曇之弟子:白衣之在家人等,住於舍衛城,此給孤獨居士是其中之一人。彼具壽等喜愛少聲,謹慎少聲,稱讚少聲,若知集會之為少聲,則思足來。」
時,彼等〔外道〕修行者乃沈默也。
三
時,給孤獨居士即到達彼等〔外道〕修行者之處,至已與彼等外道修行者相俱[P.186]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時,彼等〔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言:
「居士!說!沙門瞿曇之見者云何?」
「大德等!我不悉知世尊之見。」
「居士!汝若不悉知沙門瞿曇之見,則居士!說!諸比丘之見云何?」
「大德!我不悉知諸比丘之見。」
「居士!汝若不悉知沙門瞿曇之見,若不悉知諸比丘之見,則居士!說!汝之見云何?」
「大德!說我之見於我非難事,然惟願先說具壽等自身之見,後說我之見,於我當非難事。」
四
如是所說,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世間是常住,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世間是無常,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世間是有邊,〔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世間是無邊,〔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命者即此身,〔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命與身者是異,〔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如來死後是有,〔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如來死後是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如來死後是有而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如來死後是亦非有亦非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五
如是所說,給孤獨居士即對彼等〔外道〕修行者言:
「大德等!有謂『世間是常住,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P.187]之具壽,此具壽之見因自非如理作意或緣他說而生。彼見生成、有為、心所思〔皆〕緣起所生也。諸之生成、有為、心所思、緣起所生者無常也,無常者苦也。對於諸苦彼具壽執著,彼具壽繫著。大德等!有謂『世間是無常,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之具壽,此具壽之見因自非如理作意或緣他說而生。彼見生成、有為、心所思〔皆〕緣起所生也。諸之生成、有為、心所思、緣起所生者無常也,無常者苦也。對於諸苦彼具壽執著,彼具壽繫著。大德等!有謂『世間是有邊……世間是無邊……命者即此身……命與身者異……如來死後是有……如來死後是無……如來死後是有而無……如來死後是亦非有亦非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之具壽,此具壽之見因自非如理作意或緣他說而生。彼見生成、有為、心所思〔皆〕緣起所生也。諸之生成、有為、心所思、緣起所生者無常也,無常者苦也。對於諸苦彼具壽執著,彼具壽繫著。」
[P.188]六
如是所說,彼等〔外道〕修行者即對給孤獨居士言:
「居士!我等已說一切自己之見。居士!說!汝之見云何?」
「大德等!諸之生成、有為、心所思、緣起所生者無常也,無常者苦也,苦者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自我。大德等!此乃我之見也。」
「居士!諸之生成、有為、心所思、緣起所生者無常也,無常者苦也。對於諸苦,居士!汝乃執著,居士!汝乃繫著。」
「大德等!諸之生成、有為、心所思、緣起所生者無常也,無常者苦也;苦者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自我。如是,以正慧如實善觀,更如實了知出離。」
如是所說,彼等〔外道〕修行者即沈默、羞愧、下肩、伏面、消沈,不能應答而坐。
七
時,給孤獨居士了知彼等〔外道〕修行者之沈默、羞愧、下肩、伏面、消沈而不能應答,即從座起,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給孤獨居士即將與彼等外道修行者所談話之一切白世尊。
「善哉!善哉!居士!居士!汝如是時時以彼等愚人之法,善令墮負。」
時,世尊即說法而教示、勸導、讚勵、慶慰給孤獨居士。時,給孤獨居士即於[P.189]世尊說法而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後,從座而起,禮敬世尊,右繞而去。
八
時,世尊於給孤獨居士離去不久,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比丘於此法、律,即使成滿法臘百歲,當如給孤獨居士之所作,如是以外道修行者之法,善令墮負。」
九十四 跋耆
一
爾時,世尊住[A5]瞻波城伽伽池邊。時,跋耆居士於日出時,出瞻波城,詣見世尊。時,跋耆居士即思念:
「且非詣見世尊之時,世尊宴默〔未起〕,亦非參見意修習比丘之時,意修習之比丘亦宴默〔未起〕。我宜往詣外道修行者之園。」
時,跋耆居士即往外道修行者之園。
二
其時,諸之外道修行者,相集叫喚,出高大之聲,談論種種之畜生論而坐。彼等外道修行者,見跋耆居士從遠處而來,見而互戒言:
「諸賢!少聲,諸賢!勿出聲。彼跋耆居士來,乃沙門瞿曇之弟子,為沙門瞿曇[P.190]之弟子:白衣之在家人等,住於瞻波城,此跋耆居士是其中之一人。彼具壽等喜愛少聲,謹慎少聲,稱讚少聲,若知集會之少聲,則思足來。」
時,彼等〔外道〕修行者乃沈默。
三
時,跋耆居士即到彼等〔外道〕修行者之處,至已與彼等外道修行者相俱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時,彼等〔外道〕修行者對跋耆居士言:
「居士!沙門瞿曇呵責一切之苦行,對於一切麤弊活命之苦行者一向罵詈誹謗,是真實耶?」
「大德等!世尊非呵責一切之苦行,對於一切麤弊活命之苦行者非一向罵詈誹謗。大德等!世尊呵責當呵責者,稱讚當稱讚者。大德等!世尊呵責當呵責,稱讚當稱讚,世尊是分別論者,世尊於此非一向論者。」
四
如是所說,其中之一〔外道〕修行者即對跋耆居士言:
「居士!稍待。汝所稱讚之沙門瞿曇是無施設之虛無論者也。」
「大德等!我當以法對具壽等說。大德!世尊有施設『此乃善也』,大德!世尊有施設『此乃不善也』。世尊如是施設善不善之故,世尊有施設,世尊非無施設之虛無論者。」
[P.191]如是所說,彼等〔外道〕修行者即沈默、羞愧、下肩、伏面、消沈,不能應答而坐。
五
時,跋耆居士了知彼等〔外道〕修行者之沈默、羞愧、下肩、伏面、消沈而不能應答,從座而起,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於一面。坐於一面之跋耆居士即將與彼等外道修行者所談話之一切白世尊言。〔世尊曰:〕
六
「善哉!善哉!居士!居士!汝如是時時以彼等愚人之法,善令墮負。居士!我非說:『可作一切之苦行』,居士!我亦非說:『不可作一切之苦行』。居士!我非說:『可作一切之願』,居士!我亦非說:『不可作一切之願』。居士!我非說:『可作一切之勤』,居士!我亦非說:『不可作一切之勤』。居士!我非說:『可作一切之棄』,居士!我亦非說:『不可作一切之棄』。居士!我非說:『可作一切之解脫』,居士!我亦非說:『不可作一切之解脫』。
七
居士!若作苦行,不善法增長,善法損減,則我說:『不可作如是之苦行』。居[P.192]士!若作苦行,不善法損減,善法增長,則我說:『可作如是之苦行』。居士!若作願,不善法增長,善法損減,則我說:『不可作如是之願』。居士!若作願,不善法損減,善法增長,則我說:『可作如是之願』。居士!若作勤,不善法增長,善法損減,則我說:『不可作如是之勤』。居士!若作勤,不善法損減,善法增長,則我說:『可作如是之勤』。居士!若作棄,不善法增長,善法損減,則我說:『不可作如是之棄』。居士!若作棄,不善法損減,善法增長,則我說:『可作如是之棄』。居士!若作解脫,不善法增長,善法損減,則我說:『不可作如是之解脫』。居士!若作解脫,不善法損減,善法增長,則我說:『可作如是之解脫』。」
時,跋耆居士即於世尊說法而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後,從座而起,禮敬世尊,右繞而去。
八
時,世尊即於跋耆居士離去不久,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比丘於此法、律,於長夜塵垢少,當如跋耆居士之所作,如是以外道修行者之法,善令墮負。」
[P.193]九十五 鬱低迦[1]
一
時,修行者鬱低迦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俱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修行者鬱低迦即白世尊言:
「尊瞿曇!世間是常住耶?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耶?」
「鬱低迦!我無記為:『世間是常住,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
「尊瞿曇!世間是無常耶?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耶?」
「鬱低迦!我無記為:『世間是無常,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
「尊瞿曇!世間是有邊耶?……世間是無邊耶?……命者即此身耶?……命與身者異耶?……如來死後是有耶?……如來死後是無耶?……如來死後是有而無耶?……如來死後是亦非有亦非無耶?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耶?」
「鬱低迦!我無記為:『如來死後是亦非有亦非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
二
「問:『尊瞿曇!世間是常住耶?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耶?』汝說:『鬱低迦!我無記為:「世間是常住,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問:『尊瞿曇!世間是無常耶?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耶?』汝說:『鬱低迦!我無記為:「世間是無常,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問:『尊瞿曇!世間是有邊耶?……世間是無邊耶?……命者即此身耶?……命與身者是異耶?……如來死後是有耶?……如來死後是無耶?……如[P.194]來死後是有而無耶?……如來死後是亦非有亦非無耶?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耶?』汝說:『鬱低迦!我無記為:「如來死後是亦非有亦非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果爾,尊瞿曇記何耶?」
「鬱低迦!我證知而為諸弟子說法,令諸有情清淨,超越愁悲,息滅苦憂,證得正理,為現證涅槃也。」
「即使為『尊瞿曇證知而為諸弟子說法,令諸有情清淨,超越愁悲,息滅苦憂,證得正理,為現證涅槃也』,一切世間或其半,或其三分之一者當由此道而出耶?」
如是所說,世尊即沈默也。
三
時,具壽阿難即思念:
「無令修行者鬱低迦獲惡成見,曰:『我問一切中之樞要於沙門瞿曇,怖而不答、不能答。』如是者,於長夜為修行者鬱低迦之不利苦惱。」
時,具壽阿難即對修行者鬱低迦言:
「友鬱低迦!我當說譬喻於汝,此處有一類之賢人依作譬而了悟所說義。友鬱低迦!譬如有王,於邊土有都城,其城壁牢固,壁樓牢固而唯有一門。此處有有智[P.195]聰明賢能之守門者,遮陌生人,入所識人。彼即巡察其都城周匝之路,不看如壁隙、乃至壁洞之處容許貓之匍出者,又彼不思:『如是之生類出入此都城』,即使不思然知:『麤大生類而出入此都城者,一切自此門出入』。友鬱低迦!如是,如來即用如是之心;而『一切之世間或其半,或其三分之一者當自此〔道〕而出』,即是無有重要也。如來之思念為『自世間已曾出、現出、當出者,一切以慧斷五蓋——為隨煩惱使心羸弱,善繫心於四念處,如實修習七覺支,如是,自世間已出、現出、當出。』友鬱低迦!汝初問於世尊,又以異門問,故世尊不授記於汝。」
[P.196]九十六 俱迦那[1]
一
爾時,具壽阿難住王舍城之它補多園溫泉園。時,具壽阿難,夜過,於明相時起,到它補多河,洗濯手足。於它補多河,洗淨手足還上河岸,著一衣而立,摩拭手足。修行者俱迦那於夜過,於明相時起,到它補多河,欲洗濯手足。修行者俱迦那從遠處見具壽阿難而來,對具壽阿難言:
「友!何人耶?」
「友!我乃比丘也。」
「友!何之比丘耶?」
「友!沙門釋子之比丘也」。
「我等欲少問具壽,若具壽允許,則請答之。」
「友!問,當聞而後說。」
二
「尊者謂『世間是常住,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之見耶?」
「友!我非謂『世間是常住,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之見。」
「尊者謂『世間是無常,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之見耶?」
「友!我非謂『世間是無常,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之見。」
「尊者謂『世間是有邊……世間是無邊……命者即此身……命與身者異……[P.197]如來死後是有……如來死後是無……如來死後是有而無……如來死後是亦非有亦非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之見耶?」
「友!我非謂『如來死後是亦非有亦非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之見。」
「果爾,尊者不知不見耶?」
「友!我非不知不見。友!我知、我見。」
三
「問:『尊者謂「世間是常住,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之見耶?』汝說:『友!我非謂:「世間是常住,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之見。』問:『尊者謂「世間是無常,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之見耶?』汝說:『友!我非謂「世尊是無常,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之見。』問:『尊者謂「世間是有邊……世間是無邊……命者即此身……命與身者異……如來死後是有……如來死後是無……如來死後是有而無……如來死後是亦非有亦非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之見耶?』汝說:『友!我非謂「如來死後是亦非有亦非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之見。』問:『果爾,尊者不知不見耶?』汝說:『友!我非不知不見。友!我知、我見。』友!云何可見此所說之義耶?」
四
「謂『世間是常住,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友!此乃成見也。謂『世間是無常,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友!此乃成見也。謂『世間是有邊……世間是無邊……命者即此身……命與身者異……如來死後是有……如來死後是無……如來死[P.198]後是有而無……如來死後是亦非有亦非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友!此乃成見也。友!諸成見與諸見之住、著、纏、起、斷者,我知此,見此,我知此,見此,云何當說『我不知,不見』耶?(是故)我知、我見。」
「具壽之名為何耶?同梵行者云何稱具壽耶?」
「友!我名是阿難,同梵行者稱我為阿難。」
「與大師尊相談而不知具壽阿難,若我等知道具壽阿難,則不敢如是反問。具壽阿難,饒恕我。」
九十七 應請
一
「諸比丘!成就十法之比丘,為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何等為十耶?
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具戒而防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正行、所行處具足而住,於微少之罪見怖畏,受持而學學處。
[P.199]三
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所宣說諸法之初善、中善、後善及義具、文備之教法,顯示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而受持如是諸法,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
四
有善友、善朋、善輩。
五
有正見,成就正見。
六
領受多端神變,為一身而成多身,為多身而成一身;或現或隱,越過牆壁山崖而無礙,如於虛空;出沒於地中,如於水;行水上而不壞,如於地上;於虛空,結跏趺坐而行,如飛鳥;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捫摸日月,乃至以身威及至梵世。
七
以清淨、超人之天耳界,俱聞遠近天、人之聲。
八
以心普徧了知他有情、他人之心,了知有貪心為有貪心,了知離貪心為離貪心,了知有瞋心……離瞋心……有痴心……離痴心……攝心……散心……非大心……大心……有上心……無上心……非定心……定心……不解脫心……了知解脫心為解脫心也。
[P.200]九
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彼處;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此處。具足如是之行相、名稱而隨念種種之宿住。
一〇
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謂:『嗟!此諸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又,此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善趣、天世』。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
一一
諸漏已盡,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P.201]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比丘,為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無上之福田也。」
九十八 長老
一
「諸比丘!成就十法之長老比丘,即使住於何方,亦安穩而住。何等為十耶?
二
有出家已久、歷經長夜之長老,具戒而〔防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行所行具足而住,於微少之罪見怖畏,〕受持而學學處。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諸法之初善、中善、後善及義具文備之教法,顯示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如是諸法,以言而通利,以意而觀察,〕以見而善通達。廣泛了解兩部之波羅提木叉,就經與細相而善分別、善通曉、善決定。於諍事之生起與止滅善行也。樂於法,於勝法、勝律,有廣大之愛語勝喜。以任何之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亦能滿足。進退殊妙。坐於屋內而善律儀。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隨樂欲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諸漏已盡,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而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長老比丘,即使住於何方,亦安穩而住。」
九十九 優波離
[P.202]一
時,具壽優波離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優波離白世尊言:
「大德!我欲親近於阿蘭若之林間、邊陬之坐臥處。」
二
「優波離!阿蘭若之林間、邊陬之坐臥處有難成,遠離者難,獨居樂難,比丘若未得三昧,林者奪其意。優波離!若欲言:『我未得三昧,當親近於阿蘭若之林間、邊陬之坐臥處』者,當期或畏縮、或跳出也。
三
優波離!譬如有大池。時,大象來,有七尺或八尺也,彼思念:『我宜入此池,洗耳而樂、洗背而樂,洗耳樂洗背樂已,浴已飲已出,隨欲而去』。彼即入彼池,洗耳而樂、洗背而樂,洗耳樂洗背樂已,浴已飲已出,隨欲而去。何以故耶?優波離![P.203]體大而得立於深處也。時,兔或貓來,彼思念:『我宜入此池,洗耳而樂、洗背而樂,洗耳樂洗背樂已,浴已飲已而出,隨欲而去』。彼即匆匆,不思擇地跳入彼池,彼當期或畏縮、或跳出也。何以故耶?優波離!體小而不得立於深處也。優波離!如是,若欲言:『我未得三昧,當親近於阿蘭若之林間、邊陬之坐臥處』者,當期或畏縮,或跳出也。
四
優波離!譬如幼稚而仰臥之孩兒,以己之糞尿遊戲。優波離!於汝意云何,此不為純一完全愚蒙之遊戲耶?」
「如是,大德!」
「優波離!彼童子後時生長,諸根成熟,以諸童子之所遊戲,謂:鋤戲、逆立戲、風車戲、桀戲、車戲、弓戲而遊戲。優波離!於汝意云何,此遊戲不比前之遊戲更勝、更妙耶?」
「如是,大德!」
「優波離!彼童子後時生長,諸根成熟,五妙欲[A6]豐足全備而樂,謂:眼所識之可愛、可樂、可意、種種可愛、引欲、可染之色;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P.204]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可樂、可意、種種可愛、引欲、可染之所觸也。優波離!於汝意云何,此遊戲不比前之遊戲更勝、更妙耶?」
「如是,大德!」
五
「優波離!於此處出現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於此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門、婆羅門、人、天眾中,自證知現證,為宣說正法。彼說初善、中善、後善及文具義備之教法,顯示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居士、居士子或於任何族姓中之來生者,聽聞彼法,彼聽聞彼法而於如來獲得淨信。彼成就淨信獲得而如是思擇:『在家者有煩多塵,出家者閑寂也。住家則不易修一向圓滿、一向清淨潔白之梵行。我當剃除鬚髮,著袈裟,從家出而出家』。彼於後時,捨少之財蘊、或捨大之財蘊,捨少之親族、或捨大之親族,剃除鬚髮,著袈裟,從家出而出家。彼如是出家而具足比丘之戒活命,斷殺生、遠離殺生,捨杖捨刀,有恥有悲,利益一切之生類,哀愍而住。斷不與取、[P.205]遠離不與取,取所與,望所與,不偷盜,清淨而住。斷非梵行、行梵行,行遠行,遠離邪淫之穢法。斷虛誑語、遠離虛誑語,語真實,續真實,真實可信賴,不欺世間。斷離間語、遠離離間語,不為離間於此處聞而於彼處說,不為離間於彼處聞而於此處說,如是令和合分破;勸和合、樂和合、欣和合、喜和合、令說和合之語。斷麤惡語、遠離麤惡語,語柔和而樂耳,可愛而令心喜,說優雅而他人可樂、他人可意之語。斷雜穢語、離雜穢語,應時而語,語真實、語義、語法、語律,語珍貴語,應時,具譬喻,有邊際,語引義利之語。彼遠離播種栽培。一食而遠離夜食,遠離非時食。遠離舞蹈、歌謠、音樂、觀劇。遠離華鬘、燒香、塗香之所持,遠離莊嚴、莊飾之具。遠離高床、大床。遠離金銀之收受,遠離生穀之收受,遠離生肉之收受,遠離婦女、童女之收受,遠離奴婢之收受,遠離山羊、羊之收受,遠離雞、[P.206]豬之收受,遠離象、牛、馬、牝馬之收受,遠離田地之收受。遠離用事使走,遠離買賣,遠離偽秤、偽貨、偽斗,遠離賄賂、虛偽、詐騙、欺瞞,遠離割截、殺、縛、埋伏、掠奪、強盜。彼滿足衣以覆身,滿足食以養腹,即使行於何處,亦持此而行。譬如有翼之鳥,即使飛翔於何處,亦唯擔己翼而飛翔。如是之比丘,即滿足衣以覆身,滿足食以養腹,即使行於何處,亦持此而行。彼即成就此聖戒蘊,於內受無過之樂。
六
彼以眼見色已,不取相,不取隨相;所以者,若不防護眼根而住,則當流入貪、愛之惡不善法。彼為防護而修行,守護眼根,為眼根之防護。以耳聞聲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嚐味已……以身觸所觸已……以意識法已,不取相,不取隨相,所以者,若不防護意根而住,則當流入貪、愛之惡不善法。彼為防護而修行,守護意根,為意根之防護。彼即成就此聖根律儀,於內受無垢之樂。
七
彼往來正知而為,觀察前後正知而為,屈伸正知而為,持僧伽梨、鉢、衣,正知而為,食、飲、嚼、味正知而為,大小便正知而為,行、住、坐、眠、寤、說、默,正知而為。
[P.207]彼即成就此聖戒蘊,成就此聖根律儀,成就此聖正念正知,起臥於阿蘭若、樹下、山中、洞窟、山洞、塚間、山林、露地、藁堆之遠離處。彼即在阿蘭若,在樹下,在空閑處而結跏趺坐,端正其身,於面前繫念。彼即斷世間之貪,以離貪心而住,貪由心而離;斷瞋恚,以無瞋心而住,利益哀愍一切之生類,瞋恚由心而離;斷惛眠,離惛眠而住,有光明想,為正念正知,惛眠由心而離;斷掉悔,離惛掉而住,內心寂靜,掉悔由心而離;斷疑,超越其疑而住,於善法不猶豫,疑由心而離。
八
彼斷此五蓋為心之隨煩惱而弱慧,遠離諸欲,遠離諸之不善法,有尋有伺,具足離生喜樂之初靜慮而住。優波離!汝於意云何,此住者不比前住更勝、更妙耶?」
「如是,大德!」
「優波離!我弟子者,於己而觀此法,即使親近於阿蘭若之林間、邊陬之坐臥處,亦未逮得己利而住。
九
優波離!復次,比丘為尋伺止息之故,〔為內淨,為心一趣,為無尋無伺,具足由三摩地而生之喜與樂〕之第二靜慮而住。優波離!汝於意云何,此住者不比前住更勝、更妙耶?」
「如是,大德!」
「優波離!我弟子者,於己而觀此法,即使親近於阿蘭若之林間、邊陬之坐臥處,[P.208]亦未逮得己利而住。
一〇
優波離!復次,比丘為離喜之故,以捨而住,正念正知,身樂正受,如諸聖者之宣說,具足捨與念而樂住〕之第三靜慮而住。優波離!汝於意云何,此住者不比前住更勝、更妙耶?」
「如是,大德!」
「優波離!我弟子者,於己而觀此法,即使親近阿蘭若之林間、邊陬之坐臥處,亦未逮得己利而住。
一一
優波離!復次,比丘為斷樂〔斷苦之故,及先滅憂與喜之故,具足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之〕第四靜慮而住。優波離!汝於意云何,此住不比前住更勝、更妙耶?」
「如是,大德!」
「優波離!我弟子者,於己而觀此法,即使親近阿蘭若之林間、邊陬之坐臥處,亦未逮得己利而住。
一二
優波離!復次,比丘徧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之故,具足『空者無邊也』之空無邊處而住。優波離!汝於意云何,此住者不比前住更勝、更妙耶?」
「如是,大德!」
「優波離!我弟子者,於己而觀此法,即使親近阿蘭若之林間、邊陬之坐臥處,亦未逮得己利而住。
一三
優波離!復次,比丘徧超空無邊處,具足『識者無邊也』之識無邊處而住……徧超識無邊處,具足『無所有也』之無所有處而住……徧超無所有處,具足『寂靜、[P.209]殊妙』之非想非非想處而住。優波離!汝於意云何,此住者不比前住更勝、更妙耶?」
「如是,大德!」
「優波離!我弟子者,於己而觀此法,即使親近阿蘭若之林間、邊陬之坐臥處,亦未逮得己利而住。
一四
優波離!復次,比丘徧超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以慧觀,諸漏盡。優波離!汝於意云何,此住者不比前住更勝、更妙耶?」
「如是,大德!」
「優波離!我弟子者,於己而觀此法,即使親近阿蘭若之林間、邊陬之坐臥處,亦未逮得己利而住。
優波離!住於僧伽之中!汝若住於僧伽之中,則安穩。」
一百 不能
一
「諸比丘!若不斷十法,則不能現證阿羅漢果。何等為十耶?
二
即:貪、瞋、癡、忿、恨、覆、惱、嫉、慳、慢也。
諸比丘!若不斷此十法,則不能現證阿羅漢果。
三
諸比丘!若斷十法,則能現證阿羅漢果。何等為十耶?
四
即:貪、瞋、癡、忿、恨、覆、惱、嫉、慳、慢也。
諸比丘!若斷此十法,則能現證阿羅漢果。」
第十 優婆塞品〔畢〕
[P.210]攝頌曰——
第二 五十經畢
第十一 沙門想品
一百一 想
一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三沙門想,則圓滿七法。何等為三耶?
二
所謂棄捨〔過去〕已得、我命依賴於他、我須改行為也。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三沙門想,則圓滿七法。何等為七耶?
[P.211]三
即恆於戒常作常轉,無貪,無瞋,無過慢,欲學,於活命資具而思念『此是義也』,發勤而住。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三沙門想,則圓滿七法。」
一百二 覺支
一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七覺支,則圓滿三明。何等為七耶?
二
即: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也。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七覺支,則圓滿三明。何等為三耶?
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五十生、百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彼處;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此處。〕具足如是行相、名稱而隨念種種之宿住。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謂:『嗟!此諸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又,此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善趣、天世』。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諸漏[A7]已盡,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七覺支,則能圓滿此三明。」
一百三 邪性[1]
一
「諸比丘!若依邪性,則有失無得。諸比丘!云何依邪性,則有失無得耶?
[P.212]二
諸比丘!若有邪見,則邪思惟生;若有邪思惟,則邪語生;若有邪語,則邪業生;若有邪業,則邪命生;若有邪命,則邪精進生;若有邪精進,則邪念生;若有邪念,則邪定生;若有邪定,則邪智生;若有邪智,則邪解脫生。
諸比丘!如是,若依邪性,則有失無得。
三
諸比丘!若依正性,則有得無失。諸比丘!云何依正性,則有得無失耶?
四
諸比丘!若有正見,則正思惟生;若有正思惟,則正語生;若有正語,則正業生;若有正業,則正命生;若有正命,則正精進生;若有正精進,則正念生;若有正念,則正定生;若有正定,則正智生;若有正智,則正解脫生。
諸比丘!如是,若依正性,則有得無失。」
一百四 種子[1]
一
「諸比丘!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之人、補特伽羅者,隨見而所完全執取之身業、〔隨見而所完全執取之〕語業、隨見而所完全執取之意業、思、欲、願、行之一切法,資於不可樂、不可愛、不可意、不利益、苦。何以故耶?諸比丘!其見惡也。
[P.213]二
諸比丘!譬如[A8]菴婆樹之種子、葫蘆樹之種、苦瓢之種子,播種於濕地,取地味、取水味,亦皆資於一切之苦、辛、不悅。何以故耶?諸比丘!種子惡也。諸比丘!如是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之人、補特伽羅者,隨見而所完全執取之身業、〔隨見而所完全執取之〕語業、隨見而所完全執取之意業、思、欲、願、行之一切法,資於不可樂、不可愛、不可意、不利益、苦。何以故耶?諸比丘!其見惡也。
三
諸比丘!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之人、補特伽羅者,隨見而所完全執取之身業、〔隨見而所完全執取之〕語業、隨見而所完全執取之意業,思、欲、願、行之一切法,資於可樂、可愛、可意、利益、安樂。何以故耶?諸比丘!其見善也。
四
諸比丘!譬如甘蔗之種子、稻之種子、葡萄之種子,播種於濕地,取地味、取水味,皆資於可悅、甘、甜美。何以故耶?諸比丘!種子善也。諸比丘!如是正見、[P.214]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之人、補特伽羅者,隨見而所完全執取之身業、〔隨見而所完全執取之〕語業、隨見而所完全執取之意業、思、欲、願、行之一切法,資於可樂、可愛、可意、利益、安樂。何以故耶?諸比丘!其見善也。」
一百五 明
一
「諸比丘!以無明為先,隨不善法成就而有無慚、無愧。諸比丘!若無明無智,則邪見生;若有邪見,則邪思惟生;若有邪思惟,則邪語生;若有邪語,則邪業生;若有邪業,則邪命生;若有邪命,則邪精進生;若有邪精進,則邪念生;若有邪念,則邪定生;若有邪定,則邪智生;若有邪智,則邪解脫生。
二
諸比丘!以明為先,隨善法成就而有慚、愧。諸比丘!若有明有智,則正見生;若有正見,則正思惟生;若有正思惟,則正語生;若有正語,則正業生;若有正業,則正命生;若有正命,則正精進生;若有正精進,則正念生;若有正念,則正定生;若有正定,則正智生;若有正智,則正解脫生。」
[P.215]一百六 滅
一
「諸比丘!有十滅事。何等為十耶?
二
諸比丘!若有正見,則邪見滅。以諸邪見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滅,以正見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思惟,則邪思惟滅,以諸邪思惟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滅,以正思惟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語,則邪語滅,以諸邪語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滅,以正語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業,則邪業滅,以諸邪業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滅,以正業為緣而生,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命,則邪命滅,以諸邪命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滅,以正命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精進,則邪精進滅,以諸邪精進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滅,以正精進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念,則邪念滅,以諸邪念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滅,以正念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P.216]正定,則邪定滅,以諸邪定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滅,以正定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智,則邪智滅,以諸邪智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滅,以正智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解脫,則邪解脫滅,以諸邪解脫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滅,以正解脫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
諸比丘!此乃十滅事也。」
一百七 洗滌
一
「諸比丘!在南國有稱之為洗滌之祭式[1]。是時有食、飲、嚼食、噉食、舐食、飲料、舞蹈、歌謠、音樂。諸比丘!有如是之洗滌,無者我不說。諸比丘!然而,彼洗滌者為下劣、穢法、鄙法、非聖、不引義利而不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知、等覺、涅槃。諸比丘!我又當說聖之洗滌,此洗滌者一向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知、等覺、涅槃。依此洗滌而有生法之有情,由生而解脫,有老法之有情,由老而解脫,有死法之有情,由死而解脫,有愁悲苦憂惱法之有情,由愁悲苦憂惱而解脫。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P.217]二
「諸比丘!云何為聖之洗滌,此洗滌者一向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知、等覺、涅槃,依此洗滌而有生法之有情,由生而解脫,有老法之有情,由老而解脫,有死法之有情,由死而解脫,有愁悲苦憂惱法之有情,自愁悲苦憂惱而解脫耶?
三
諸比丘!若有正見,則洗滌邪見,以諸邪見為緣而生,亦洗滌數多之惡不善法,以正見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思惟,則洗滌邪思惟……諸比丘!若有正語,則洗滌邪語……諸比丘!若有正業,則洗滌邪業……諸比丘!若有正命,則洗滌邪命……諸比丘!若有正精進,則洗滌邪精進……諸比丘!若有正念,則洗滌邪念……諸比丘!若有正定,則洗滌邪定……諸比丘!若有正智,則洗滌邪智……諸比丘!若有正解脫,則洗滌邪解脫,以諸邪解脫為緣而生,亦洗滌數多之惡不善法,以正解脫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
四
諸比丘!此乃聖之洗滌也。此洗滌者一向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知、等覺、涅槃,依此洗滌而有生法之有情,由生而解脫,有老法之有情,由老而解脫,有死法之有情,由死而解脫,有愁悲苦憂惱法之有情,由愁悲苦憂惱而解脫。」
[P.218]一百八 醫(一)
一
「諸比丘!醫師為對治膽質所起之病,對治痰質所起之病,對治風質所起之病,故施下劑。諸比丘!有如是之下劑,無者我不說,諸比丘!然而,彼下劑者有奏效,有不奏效。諸比丘!我又當說聖之下劑,此下劑者定奏效無不奏效,依此下劑而有生法之有情,由生而解脫,有老法之有情,由老而解脫,有死法之有情,由死而解脫,有愁悲苦憂惱法之有情,由愁悲苦憂惱而解脫。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云何為聖之下劑,此下劑者定奏效無不奏效,依此下劑而有生法之有情,由生而解脫,有老法之有情,由老而解脫,有死法之有情,由死而解脫,有愁悲苦憂惱法之有情,由愁悲苦憂惱而解脫耶?
三
諸比丘!若有正見,則邪見泄下,以諸邪見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泄下,以正見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思惟,則邪思惟泄下……諸比丘!若有正語,則邪語泄下……諸比丘!若有正業,則邪業泄下……諸比丘!若有正命,則邪命泄下……諸比丘!若有正精進,則邪精進泄下……諸比丘!若有正念,[P.219]則邪念泄下……諸比丘!若有正定,則邪定泄下……諸比丘!若有正智,則邪智泄下……諸比丘!若有正解脫,則邪解脫泄下,以諸邪解脫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泄下,以正解脫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
四
諸比丘!此乃聖之下劑也,此下劑者定奏效無不奏效,依此下劑而有生法之有情,由生而解脫,有老法之有情,由老而解脫,有死法之有情,由死而解脫,有愁悲苦憂惱法之有情,由愁悲苦憂惱而解脫。」
一百九 醫(二)
一
「諸比丘!醫師為對治膽質所起之病,對治痰質所起之病,對治風質所起之病,故施吐劑。諸比丘!有如是之吐劑,無者我不說。諸比丘!然而,彼吐劑者有奏效有不奏效。諸比丘!我又當說聖之吐劑,此吐劑者定奏效無不奏效,依此吐劑而有生法之有情,由生而解脫,有老法之有情,由老而解脫,有死法之有情,由老而解脫,有死法之有情,由死而解脫,有愁悲苦憂惱法之有情,由愁悲苦憂惱而解脫。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云何為聖之吐劑,此吐劑者定奏效無不奏效,依此吐劑而有生法之有[P.220]情,由生而解脫,〔有老法之有情,由老而解脫,有死法之有情,由死而解脫,〕有愁悲苦憂惱法之有情,由愁悲苦憂惱而解脫耶?
三
諸比丘!若有正見,則邪見吐出,以諸邪見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吐出,以正見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思惟,則邪思惟吐出……諸比丘!若有正語,則邪語吐出……諸比丘!若有正業,則邪業吐出……諸比丘!若有正命,則邪命吐出……諸比丘!若有正精進,則邪精進吐出……諸比丘!若有正念,則邪念吐出……諸比丘!若有正定,則邪定吐出……諸比丘!若有正智,則邪智吐出……諸比丘!若有正解脫,則邪解脫吐出,以諸邪解脫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吐出,以正解脫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
四
諸比丘!此乃聖之吐劑也,此吐劑者定奏效無不奏效,依此吐劑而有生法之有情,由生而解脫,有老法之〔有情,由老而解脫,有死法之有情,由死而解脫,〕有愁悲苦憂惱法之有情,由愁悲苦憂惱而解脫。」
一百十 消
一
「諸比丘!有十消法。何等為十耶?
二
諸比丘!若有正見,則邪見消,以諸邪見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消,以[P.221]正見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思惟,則邪思惟消……諸比丘!若有正語,則邪語消……諸比丘!若有正業,則邪業消……諸比丘!若有正命,則邪命消……諸比丘!若有正精進,則邪精進消……諸比丘!若有正念,則邪念消……諸比丘!若有正定,則邪定消……諸比丘!若有正智,則邪智消……諸比丘!若有正解脫,則邪解脫消,以諸邪解脫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消,以正解脫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
諸比丘!此乃十消法也。」
一百十一 無學(一)
一
時,有一比丘,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即白世尊言:
「大德!說無學無學者,大德!云何為比丘無學耶?」
二
「比丘!比丘成就無學之正見,成就無學之正思惟,成就無學之正語,成就無學之正業,成就無學之正命,成就無學之正精進,成就無學之正念,成就無學之正定,成就無學之正智,成就無學之正解脫。
比丘!比丘如是為無學也。」
[P.222]一百十二 無學(二)
一
「諸比丘!有十無學法,何等為十耶?
二
即:無學之正見、無學之正思惟、無學之正語、無學之正業、無學之正命、無學之正精進、無學之正念、無學之正定、無學之正智、無學之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十無學法也。」
第〔十〕一 沙門想品
攝頌曰:
第十二 捨法品
一百十三 非法(一)
一
「諸比丘!當知非法與非義;當知法與義;知非法與非義,知法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諸比丘!何等為非法與非義耶?
二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P.223]諸比丘!此名為非法與非義。
諸比丘!何等為法與義耶?
三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名為法與義。
四
諸比丘!當知非法與非義;當知法與義;知非法與非義,知法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如是所說者,則緣此而說也。」
一百十四 非法(二)
一
「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諸比丘!何等為非法,何等為法,何等為非義,何等為義耶?
二
諸比丘!邪見者非法,正見者法也。以諸邪見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正見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諸比丘!邪思惟者非法,正思惟者法也。以諸邪思惟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正思惟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諸比丘!邪語者非法,正語者法也。以諸邪語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正語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諸比丘!邪業者非法,正業者法也。以諸邪業為緣而生,數多[P.224]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正業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諸比丘!邪命者非法,正命者法也。以諸邪命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正命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諸比丘!邪精進者非法,正精進者法也。以諸邪精進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正精進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諸比丘!邪念者非法,正念者法也。以諸邪念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也;以正念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諸比丘!邪定者非法也,正定者法也。以諸邪定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也;以正定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諸比丘!邪智者非法也,正智者法也。以諸邪智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也;以正智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諸比丘!邪解脫者非法也,正解脫者法也。以諸邪解脫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也;以正解脫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
三
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如是所說者,則緣此而說也。」
一百十五 非法[1](三)
一
「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
[P.225]世尊即如是所說,善逝即如是說已,從座而起,入於精舍。
二
時,彼諸比丘見世尊離去不久而思念:
「友等!世尊即如是略說,不分別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誰可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耶?」
時,彼諸比丘即思念:
「彼具壽阿難為師所稱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恭敬,彼具壽阿難當能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我等宜往具壽阿難之處,往已當對具壽阿難訊問此義,當持如具壽阿難之所記。」
三
時,彼諸比丘即往具壽阿難之處,往已與具壽阿難相俱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即對具壽阿難言:
「友阿難!世尊如是略說,不分別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友![P.226]我等見世尊離去不久而思念:『友等!世尊如是略說,不分別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誰可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耶?』友!時,我等即思念:『彼具壽阿難為師所稱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恭敬。彼具壽阿難即當能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我等宜往具壽阿難之處,往已當對具壽阿難詢問此義,當受持如具壽阿難之所記』。具壽阿難請有所分別。」
四
「友等!譬如有人,欲核心、求核心、尋核心而往有大核心之樹立,過根、過幹,思惟於枝葉當求核心。此事亦如是,具壽等,於師現前,世尊過,思惟當問我此義。友等!世尊是知知、見見,為眼、為智、為法、為梵,為說者、宣說者而現義、與[P.227]甘露,為法王、為如來也。汝等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詢問此義,如世尊所記,當受持之。」
五
「友!世尊實是知知、見見、為眼、為智、為法、為梵,為說者、宣說者而現義、與甘露,為法王、為如來也。我等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詢問此義,如世尊所記,當受持之。然而,具壽阿難為師所稱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恭敬也。具壽阿難當能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請具壽阿難,安易分別。」
六
「友等!果爾,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友!」
彼諸比丘應答具壽阿難。具壽阿難即說:
「友等!世尊不分別所略說之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友等!何等為非法耶?何等為法耶?何等為非義耶?何等為義耶?
七
友等!邪見者非法。正見者法也。以諸邪見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正見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友等!邪思惟者非法,[P.228]正思惟者法也……乃至……友等!邪語者非法,正語者法也……友等!邪業者非法,正業者法也……友等!邪命者非法,正命者法也……友等!邪精進者非法,正精進者法也……友等!邪定者非法,正定者法也……友等!邪智者非法,正智者法也……友等!邪解脫者非法,正解脫者法也。以諸邪解脫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正解脫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友等!世尊不分別所略說之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友等!我了悟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友等!復次,汝等若欲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詢問此義,如世尊所記,當受持。」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對於具壽阿難之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而起,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而言:
八
「大德!世尊不分別所略說之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大德!時,我等即於世尊離去不久而思念:『友等!世尊如是不分別所略說之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誰可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耶?』大德!時,我等即思念:『彼具壽阿難為師所稱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恭敬。彼具壽阿[P.229]難當能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如具壽阿難所記,當受持之』。大德!時,我等即前往彼具壽阿難之處,至已問此義於具壽阿難。大德!時,具壽阿難即以如是之相、如是之句、如是之文,善分別其義也。」
九
「善哉!善哉!諸比丘!諸比丘!阿難賢能。諸比丘!阿難有大慧。諸比丘!汝等若前來我處問此義,我亦如阿難之所記而記。此乃其義,如是當受持。」
一百十六 阿夷那[1]
[P.230]一
時,修行者阿夷那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俱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修行者阿夷那白世尊言:
「尊瞿曇!於我等有名為賢人[2]之同梵行者,彼思五百人之思,以難詰異學,彼等〔異學〕即了知己被難詰。」
時,世尊即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汝等能持賢人之事耶?」
「世尊!時也。善逝!時也。世尊當說,從世尊聽聞,諸比丘欲受持。」
「諸比丘!果爾,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人,以非法說屈敗非法說,以令非法聚歡喜,因此彼非法聚者出高大之聲而言:『賢人也賢人也』。
三
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之人,以非法說屈敗法說,以令非法聚歡喜,因此彼非法聚者出高大之聲而言:『賢人也賢人也』。
四
諸比諸!復次,此處有一類之人,以非法說屈敗法說與非法說,以令非法聚歡喜,因此彼非法聚者出高大之聲而言:『賢人也賢人也』。
[P.231]五
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之人,以法說屈敗非法說,以令法聚歡喜,因此彼法聚者出高大之聲而言:『賢人也賢人也』。
六
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諸比丘!何等為非法,何等為法,何等為非義,何等為義耶?
七
諸比丘!邪見者非法,正見者法也。以諸之邪見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正見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諸比丘!邪思惟者非法,正思惟者法也……諸比丘!邪語者非法,正語者法也……諸比丘!邪業者非法,正業者法也……諸比丘!邪命者非法,正命者法也……諸比丘!邪精進者非法,正精進者法也……諸比丘!邪念者非法,正念者法也……諸比丘!邪定者非法,正定者法也……諸比丘!邪智者非法,正智者法也……諸比丘!邪解脫者非法,正解脫者法也。以諸之邪解脫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正解脫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
[P.232]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如是所說者,則緣此而說也。」
一百十七 傷歌邏[1]
一
時,婆羅門傷歌邏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俱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婆羅門傷歌邏白世尊言:
瞿曇!何為此岸,何為彼岸耶?
二
「婆羅門!邪見者此岸,正見者彼岸也。邪思惟者此岸,正思惟者彼岸也。邪語者此岸,正語者彼岸也。邪業者此岸,正業者彼岸也。邪命者此岸,正命者彼岸也。邪精進者此岸,正精進者彼岸也。邪念者此岸,正念者彼岸也。邪定者此岸,正定者彼岸也。邪智者此岸,正智者彼岸也。邪解脫者此岸,正解脫者彼岸也。
婆羅門!此是此岸,此是彼岸也。
一百十八 此岸[1]
一
「諸比丘!我對汝等當說此岸與彼岸,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此岸,何等為彼岸耶?
諸比丘!邪見者是此岸,正見者是彼岸。〔邪思惟者是此岸,正思惟者是彼岸。邪語者是此岸,正語者是彼岸。邪業者是此岸,正業者是彼岸。邪命者是此岸,正命者是彼岸。邪精進者是此岸,正精進者是彼岸。邪念者是此岸,正念者是彼岸。邪定者是此岸,正定者是彼岸。邪智者是此岸,正智者是彼岸。〕邪解脫者是此岸,正解脫者是彼岸。
諸比丘!此是此岸也,此是彼岸也。
人中到彼岸少,眾生走岸邊。於正說之法行如法之人,當到彼岸。死之境界甚難超,賢者應棄黑法,當修白法。
一百十九 捨法[1](一)
[P.234]一
其時,婆羅門生聞於布薩日,洗頭新著一雙劫芻麻衣,手握濕拘舍草,去世尊不遠,立於一面。世尊見婆羅門生聞於布薩日,洗頭新著一雙劫芻麻衣,手握濕拘舍草,於不遠立於一面,見已對婆羅門生聞言:
「婆羅門!汝云何於布薩日,洗頭新著一雙劫芻麻衣,手握濕拘舍草而立於一面耶?婆羅門家今日為何耶?」
「尊瞿曇!婆羅門家今日為捨法。」
「婆羅門!婆羅門之捨法云何?」
「尊瞿曇!此處,婆羅門,於布薩日,洗頭新著一雙劫芻麻衣,塗濕牛糞於地,敷生拘舍草,臥於砂地[2]與火爐之間。其夜,三度起而合掌,歸命於火,言:『我等,捨於尊,捨於尊』,捧多新熟酥油於火,其夜過而布施殊妙之嚼食、噉食於婆羅門。尊瞿曇!婆羅門之捨法者如是。」
「婆羅門!婆羅門之捨法與聖者律之捨法異也。」
「尊瞿曇!聖者律之捨法云何?當願尊瞿曇為我說法,云何為聖者律之捨法?」
「婆羅門!果爾,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尊者!」
婆羅門生聞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P.235]二
「婆羅門!此處,聖弟子如是思擇:『邪見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見、捨邪見。『邪思惟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思惟、捨邪思惟。『邪語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語、捨邪語。
『邪業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業、捨邪業。『邪命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命、捨邪命。『邪精進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精進、捨邪精進。『邪念者於現法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念、捨邪念。『邪定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定、捨邪定。『邪智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智、捨邪智。『邪解脫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解脫、捨邪解脫。婆羅門!聖者律之捨法如是。」
三
「尊瞿曇!婆羅門之捨法與聖者律之捨法異也,尊瞿曇!婆羅門之捨法亦不及此[P.236]聖者律捨法之十六分之一。妙哉!妙哉!尊瞿曇!〔譬如使跌倒者站起,讓遮蔽者露出,教道於迷惑者,舉燈火於暗中,令有眼者見色。如是,尊瞿曇即以種種之方便,顯示其法。我於此處歸依尊瞿曇與法與及比丘眾〕,尊瞿曇容許我為優婆塞,從今以後乃至盡形壽歸依。」
一百二十 捨法[1](二)
一
「諸比丘!當說聖之捨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諸比丘!何等為聖之捨法耶?
二
諸比丘!此處,聖弟子如是思擇:『邪見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見、捨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者於現世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解脫、捨邪解脫。
諸比丘!此名為聖之捨法。」
一百二十一 先驅
一
「諸比丘!日輪上昇之時,其先驅前相者即明相出。諸比丘!如是,於諸善法其先驅前相者即正見也。
二
諸比丘!若有正見,則正思惟生;若有正思惟,則正語生;若有正語,則正業生;若有正業,則正命生;若有正命,則正精進生;若有正精進,則正念生;若有[P.237]正念,則正定生;若有正定,則正智生;若有正智,則正解脫生。」
一百二十二 漏
一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十法,則資於漏盡。何等為十耶?
二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十法,則資於漏盡。」
第一二 捨法品〔畢〕
攝頌曰:
第十三 清淨品
一百二十三 清淨
一
「諸比丘!此十法清淨潔白,不外於善逝之律儀。何等為十耶?
二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十法清淨潔白,不外於善逝之律儀。」
一百二十四 未生(一)
一
「諸比丘!此十法未生,生亦不外於善逝之律儀。何等為十耶?
[P.238]二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十法未生,生亦不外於善逝之律儀。」
一百二十五 大果(一)
一
「諸比丘!此十法有大果、大功德,不外於善逝之律儀。何等為十耶?
二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十法有大果、大功德,不外於善逝之律儀。」
一百二十六 貪欲調伏(一)
一
「諸比丘!此十法究盡貪欲之調伏,究盡瞋恚之調伏,究盡愚癡之調伏,不外於善逝之律儀。何等為十耶?
二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十法究盡貪欲之調伏,究盡瞋恚之調伏,究盡愚癡之調伏,不外於善逝之律儀。」
一百二十七 一向厭患(一)
一
「諸比丘!此十法一向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現證、等覺、涅槃,不外於善逝之律儀。何等為十耶?
二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十法一向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現證、等覺、涅槃,不外於善逝之律儀。」
一百二十八 未生(二)
一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十法,則未生,生亦不外於善逝之律儀。何等為十耶?
[P.239]二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十法,則未生,生亦不外於善逝之律儀。」
一百二十九 大果(二)
一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十法,則有大果、大功德,不外於善逝之律儀。何等為十耶?
二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十法,則有大果、大功德。」
一百三十 貪欲調伏(二)
一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十法,則究盡貪欲之調伏,究盡瞋恚之調伏,究盡愚痴之調伏,不外於善逝之律儀。何等為十耶?
二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十法,則究盡貪欲之調伏,究盡瞋恚之調伏,究盡愚癡之調伏,不外於善逝之律儀。」
一百三十一 一向厭患(二)
一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十法,則一向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現證、等覺、涅槃,不外於善逝之律儀。何等為十耶?
二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十法,則一向資於厭患、離貪、寂止、現證、等覺、涅槃,不外於善逝之律儀。」
[P.240]一百三十二 邪性
一
「諸比丘!有十邪性,何等為十耶?
二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十邪性也。」
一百三十三 正性
一
「諸比丘!有十正性,何等為十耶?
二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十正性也。」
第一三 清淨品〔畢〕
第十四 善良品
一百三十四 善良
一
「諸比丘!我當說善良與不善。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善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善。
三
諸比丘!何等為善良耶?
[P.241]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善良。」
一百三十五 聖法
一
「諸比丘!我當說聖法與非聖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非聖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聖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聖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聖法。」
一百三十六 善
一
「諸比丘!我當說善與不善。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善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善。
三
諸比丘!何等為善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善。」
一百三十七 義
一
「諸比丘!我當說義與非義。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非義耶?
[P.242]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義。
三
諸比丘!何等為義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義。」
一百三十八 法
一
「諸比丘!我當說法與非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非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法。」
一百三十九 無漏
一
「諸比丘!我當說有漏與無漏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有漏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有漏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無漏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無漏法。」
一百四十 無過
一
「諸比丘!我當說有過與無過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有過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有過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無過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無過法。」
[P.243]一百四十一 煩苦
一
「諸比丘!我當說煩苦與無煩苦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煩苦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煩苦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非煩苦法。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煩苦法。」
一百四十二 積集
一
「諸比丘!我當說積集與損減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積集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積集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損減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損減法。」
一百四十三 引苦
一
「諸比丘!我當說引苦與引樂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引苦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引苦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引樂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引樂法。」
[P.244]一百四十四 苦報
一
「諸比丘!我當說有苦報之法與有樂報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有苦報之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有苦報之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有樂報之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有樂報之法。」
第一四 善良品〔畢〕
第十五 聖道品
一百四十五 聖道
一
「諸比丘!我當說聖道與非聖道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非聖道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聖道。
三
諸比丘!何等為聖道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聖道。」
一百四十六 黑道
一
「諸比丘!我當說白道與黑道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P.245]二
「諸比丘!何等為黑道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黑道。
三
諸比丘!何等為白道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白道。」
一百四十七 正法
一
「諸比丘!我當說正法與不正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正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正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正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正法。」
一百四十八 善士法
一
「諸比丘!我當說善士法與不善士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善士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善士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善士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善士法。」
一百四十九 應起
一
「諸比丘!我當說應起與不應起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應起之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起之法。
[P.246]三
諸比丘!何等為應起之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起之法。」
一百五十 應習
一
「諸比丘!我當說應習與不應習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應習之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習之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應習之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習之法。」
一百五十一 應修習
一
「諸比丘!我當說應修習與不應修習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應修習之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修習之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應修習之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修習之法。」
一百五十二 應多修
一
「諸比丘!我當說應多修與不應多修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應多修之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多修之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應多修之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多修之法。」
一百五十三 應憶念
[P.247]一
「諸比丘!我當說應憶念與不應憶念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應憶念之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憶念之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應憶念之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定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憶念之法。」
一百五十四 應現證
一
「諸比丘!我當說應現證與不應現證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應現證之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現證之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應現證之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現證之法。」
第十五 聖道品〔畢〕
第 三 五十經〔畢〕
第十六 人品
一百五十五 應依附
一
「諸比丘!成就十法之人不應依附。何等為十耶?
[P.248]二
即有邪見、有邪思惟、有邪語、有邪業、有邪命、有邪精進、有邪念、有邪定、有邪智、有邪解脫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人不應依附。
三
諸比丘!成就十法之人應依附。何等為十耶?
四
即有正見、有正思惟、有正語、有正業、有正命、有正精進、有正念、有正定、有正智、有正解脫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人應依附。」
一百五十六~一百六十六 應親近——大福
一
「諸比丘!成就十法之人不應親近……應親近……
……不應敬奉……應敬奉……
……不應供養……應供養……
……不應稱讚……應稱讚……
……不應尊重……應尊重……
……不應恭順……應恭順[1]……
……不應能成……應能成……
……不為清淨……為清淨……
……不為敗慢……為敗慢……
[P.249]……於慧不能增長……於慧能增長……
……積大非福……積大福。何等為十耶?
二
即有正見、有正思惟、有正語、有正業、有正命、有正精進、有正念、有正定、有正智、有正解脫也。
諸比丘!能成就此十法之人積大福。」
第十六 人品〔畢〕
第十七 生聞品
一百六十七 捨法[1](一)
一
其時,婆羅門生聞於布薩日,洗頭新著一雙劫芻麻衣,手握濕拘舍草,去世尊不遠,立於一面,世尊見婆羅門生聞於布薩日,洗頭新著一雙劫芻麻衣,手握濕拘舍草,於不遠立於一面,見已,對婆羅門生聞言:
「婆羅門!汝云何於布薩日,洗頭新著一雙劫芻麻衣,手握濕拘舍草而立於一面耶?婆羅門家今日為何耶?」
「尊瞿曇!婆羅門家今日為捨法。」
[P.250]「婆羅門!婆羅門之捨法云何?」
「尊瞿曇!此處,婆羅門,於布薩日,洗頭新著一雙劫芻麻衣,塗濕牛糞於地,敷生拘舍草,臥於砂地與火爐之間。其夜,三度起而合掌,歸命於火,言:『我等,捨於尊,捨於尊』,捧多新熟酥油於火,其夜過而布施殊妙之嚼食、噉食於婆羅門。尊瞿曇!婆羅門之捨法者如是。」
「〔婆羅門!〕婆羅門之捨法與聖者律之捨法異也。」
「尊瞿曇!聖者律之捨法云何?當願尊瞿曇為我說法,云何為聖者律之捨法?」
「婆羅門!果爾,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尊者!」
婆羅門生聞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婆羅門!此處,聖弟子如是思擇:『殺生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殺生、捨殺生。『不與取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不與取、捨不與取。『欲邪行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欲邪行、捨欲[P.251]邪行。『虛誑語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虛誑語、捨虛誑語。『離間語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離間語、捨離間語。『麤惡語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麤惡語、〕捨麤惡語。『雜穢語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雜穢語、捨雜穢語。『貪欲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貪欲、捨貪欲。『瞋恚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瞋恚、捨瞋恚。『邪見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見、捨邪見。婆羅門!聖者律之捨法如是。」
三
「尊瞿曇!婆羅門之捨法與聖者律之捨法異也。尊瞿曇!婆羅門之捨法亦不及此聖者律捨法之十六分之一。妙哉!妙哉!尊瞿曇!〔譬如使跌倒者站起,讓遮蔽者露出,教道於迷惑者,舉燈火於暗中,令有眼者見色。如是,尊瞿曇即以種種之方便,顯示其法。我於此處歸依尊瞿曇與法與及比丘眾,〕尊瞿曇容許我為優婆塞,從今以後乃至盡形壽歸依。」
一百六十八 捨法[1](二)
一
「諸比丘!我當說聖之捨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諸比丘!何等為聖之捨法耶?
[P.252]二
諸比丘!此處,聖弟子如是思擇:『殺生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殺生、離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見、捨邪見。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聖之捨法。」
一百六十九 傷歌邏[1]
一
時,婆羅門傷歌邏者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俱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婆羅門傷歌邏白世尊言:
「瞿曇!何等為此岸,何等為彼岸耶?」
二
「婆羅門!殺生者是此岸,離殺生者是彼岸也。婆羅門!不與取者是此岸,離不與取者是彼岸。欲邪行者是此岸,離欲邪行者是彼岸也。虛誑語者是此岸,離虛誑語者是彼岸也。離間語者是此岸,離離間語者是彼岸也。麤惡語者是此岸,離麤惡語者是彼岸也。雜穢語者是此岸,離雜穢語者是彼岸也。貪欲者是此岸,無貪欲者是彼岸也。瞋恚者是此岸,無瞋恚者是彼岸也。邪見者是此岸,正見者彼岸也。
婆羅門!此是此岸,此是彼岸也。
一百七十 岸[1]
一
「諸比丘!我當為汝等說此岸與彼岸。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諸比丘!何等為此岸,何等為彼岸耶?
二
諸比丘!殺生者是此岸,離殺生者是彼岸也。不與取者是此岸,離不與取者是彼岸也。欲邪行者是此岸,離欲邪行者是彼岸也。虛誑語者是此岸,離虛誑語者是彼岸也。離間語者是此岸,離離間語者是彼岸也。麤惡語者是此岸,離麤惡語者是彼岸也。離穢語者是此岸,離雜穢語者是彼岸也。貪欲者是此岸,無貪欲者是彼岸也。瞋恚者是此岸,無瞋恚者是彼岸也。邪見者是此岸,正見者是彼岸也。
諸比丘!此是此岸,此是彼岸也。
一百七十一 略
一
「諸比丘!當知非法與非義,當知法與義;知非法與非義,知法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諸比丘!何等為非法與非義耶?
二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法與非義。
諸比丘!何等為法與義耶?
三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法與義。
諸比丘!當知非法與非義,當知法與義;知非法與非義,知法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如是所說者,則緣此而說也。」
[P.255]一百七十二 迦旃延[1]
一
「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
世尊如是說,善逝如是說已,從座而起,入於精舍。
二
時,彼諸比丘於世尊離去不久,即思念:
「友等!世尊如是略說,不分別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誰當可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耶?」
時,彼諸比丘即思念:
「彼具壽摩訶迦旃延為師所稱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恭敬。彼具壽摩訶迦旃延當能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我等宜往具壽摩訶迦旃延之處,往已當問此義於具壽摩訶迦旃延。應如具壽摩訶迦旃延之所記,受持之。」
三
時,彼諸比丘即前往具壽摩訶迦旃延之處,往已,與具壽摩訶迦旃延相俱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對具壽摩訶迦旃延言:
「友迦旃延!世尊如是略說而不分別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P.256]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友!時,我等於世尊離去不久,即思念:『友等!世尊如是略說,不分別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誰可分別世尊所說、所不分別之廣義』。友!時,我等即思念:『彼具壽摩訶迦旃延為師所稱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恭敬。彼具壽摩訶旃延當能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我等宜往具壽摩訶迦旃延之處,往已當問此義於具壽摩訶迦旃延。應如具壽摩訶迦旃延之所說,受持之。』
具壽摩訶迦旃延請分別。」
四
「友等!譬如有人,欲核心、求核心、尋核心而往有大核心之樹立,過根、過幹,思惟於枝葉當求核心。此事亦如是,具壽等於師現前,世尊過,思惟當問此義於我。友等!世尊是知知、見見,為眼、為智、為法、為梵,為說者、宣說者而現義、與[P.257]甘露,為法王、如來。汝等往詣世尊之處,詢問此義,當如世尊所記,受持之。」
五
「友!世尊為如實知知、見見,為眼、為智、為法、為梵,為說者、宣說者而現義、與甘露,為法王、如來也。我等往詣世尊之處,詢問此義,如世尊所記,當受持之。然而,具壽摩訶迦旃延為師所稱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恭敬。具壽摩訶迦延當能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請具壽摩訶迦旃延,安易分別。」
六
「友等!果爾,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友!」
彼諸比丘應答具壽摩訶迦旃延。具壽摩訶迦旃延即說:
「友等!世尊略說而不分別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友等!何等為非法耶?何等為法耶?何等為非義耶?何等為義耶?
七
友等!殺生者是非法,離殺生者是法也。以諸之殺生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此乃非義;以離殺生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友等!不與取者是[P.258]非法,離不與取者是法也。以諸之不與取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離不與取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欲邪行者是非法,離欲邪行者是法也。以諸之欲邪行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離欲邪行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友等!虛誑語者是非法,離虛誑語者是法也。以諸之虛誑語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離虛誑語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友等!離間語者是非法,離離間語者是法也。以諸之離間語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離離間語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友等!麤惡語者是非法,離鹿惡語者是法也。以諸麤惡語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離麤惡語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友等!雜穢語者是非法,離雜穢語者是法也。以諸雜穢語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離雜穢語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友等!貪欲者是非法,無貪者是法也。以諸貪欲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無貪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友等!瞋恚者是非法,無瞋者是法也。以諸之瞋恚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無瞋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友等!邪見者是非法,正見者是法也。以諸邪見為緣而[P.259]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正見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友等!世尊略說而不分別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友等!我了悟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友等!復次,汝等若欲往詣世尊之處,詢問此義,當如世尊所記受持之。」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對具壽摩訶迦旃延之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而起,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言:
八
「大德!世尊略說而不分別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大德!時,我等於世尊離去不久而思念:『友等!世尊如是略說而不分別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P.260]當隨法隨義而行」。誰可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耶?』大德!時,我等即思念:『彼具壽摩訶迦旃延為師所稱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恭敬。彼具壽摩訶迦旃延當能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我等宜往具壽摩訶迦旃延之處,往已,當問此義於具壽摩訶迦旃延。應如具壽摩訶迦旃延之所記,受持之』。大德!時,我等即往具壽摩訶旃延之處,往已,詢問此義於具壽摩訶迦旃延。大德!具壽摩訶迦旃延即以如是之相、如是之句、如是之文而善分別其義。」
九
「善哉!善哉!諸比丘!諸比丘!摩訶迦旃延賢明也,諸比丘!摩訶迦旃延有大慧也。諸比丘!汝等若來問此義於我,則我亦如摩訶迦旃延之所記而記。此乃其義,如是當受持。」
一百七十三 非法
一
「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諸比丘!何等為非法耶?何等為法耶?何等為非義耶?何等為義耶?
二
諸比丘!殺生者是非法,離殺生者是法也。以諸殺生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離殺生為緣而生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諸比丘!不[P.261]與取者是非法,離不與取者是法也……。諸比丘!欲邪行者是非法,離欲邪行者是法也……。諸比丘!虛誑語者是非法,離虛誑語者是法也……。諸比丘!離間語者是非法,離離間語者是法也……。諸比丘!麤惡語者是非法,離麤惡語者是法也……。諸比丘!雜穢語者是非法,離雜穢語者是法也……。諸比丘!貪欲者是非法,無貪者是法也……。諸比丘!瞋恚者是非法,無瞋者是法也……。諸比丘!邪見者是非法,正見者是法也。以諸邪見為緣而生數多之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正見為緣而生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
三
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如是所說者,則緣此而說也。」
一百七十四 因[1]
一
「諸比丘!我說殺生有三種,〔謂〕因貪、因瞋、因癡也。諸比丘!我說不與取有三種,〔謂〕因貪、因瞋、因癡也。諸比丘!我說欲邪行有三種,〔謂〕因貪、因瞋、因癡也。諸比丘!我說虛誑語有三種,〔謂〕因貪、因瞋、因癡也。諸比丘!我說離間語有三種,〔謂〕因貪、因瞋、因癡也。諸比丘!我說麤惡語有三種,〔謂〕因貪、因瞋、因癡也。諸比丘!我說穢語有三種,〔謂〕因貪、因瞋、因癡也。諸比丘!我說貪欲有三種,〔謂〕因貪、因瞋、因癡也。諸比丘!我說瞋恚有三種,〔謂〕[P.262]因貪、因瞋、因癡也。諸比丘!我說邪見有三種,〔謂〕因貪、因瞋、因癡也。
二
諸比丘!如是,貪者生起業之因緣,瞋者生起業之因緣,癡者生起業之因緣;貪盡者滅盡業之因緣,瞋盡者滅盡業之因緣,癡盡者滅盡業之因緣。」
一百七十五 出離[1]
一
「諸比丘!此法有出離,此法非無出離。諸比丘!云何為此法有出離,此法非無出離耶?
二
諸比丘!於殺生者,離殺生者是出離也。〔諸比丘!於不與取者,離不與取者是出離也。〕諸比丘!於欲邪行者,離欲邪行者出是離也。諸比丘!於虛誑語者,離虛誑語者是出離也。諸比丘!於離間語者,離離間語者是出離也。諸比丘!於麤惡語者,離麤惡語者是出離也。諸比丘!於雜穢語者,離雜穢語者是出離也。諸比丘!於貪欲者,無貪欲者是出離也。諸比丘!於瞋恚者,無瞋恚者是出離也。諸比丘!於邪見者,正見者是出離也。諸比丘!如是,有出離。」
[P.263]一百七十六 淳陀[1]
一
爾時,世尊住波婆城金師淳陀之奄婆園。時,金師淳陀往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時,世尊對金師淳陀言:
「淳陀!汝喜樂何等人之淨行耶?」
「大德!西方之婆羅門等持罐,以苔草為花環,事火,水浴而修淨行,我即喜樂彼等之淨行。」
「淳陀!云何為西方之婆羅門等持罐,以苔草為花環,事火,水浴而修淨行耶?」
「大德!此處,有西方之婆羅門等持罐,以苔草為花環,事火,水浴,彼等即勸導其弟子曰:『男子!晨早從臥處而起,觸地!若不能觸地,則觸濕牛糞!若不能觸濕牛糞,則觸生草!若不能觸生草,則事火!若不能事火,則合掌而歸命於日輪!若不能合掌歸命於日輪,則於日暮時,三度水浴!』大德!如是,西方之婆羅門等持罐,以苔草為花環,事火,水浴而修淨行,我即喜樂彼等之淨行。」
[P.264]「淳陀!西方婆羅門等持罐,以苔草為花環,事火,水浴而修淨行,與聖者律之淨行異也。」
「大德!聖者律之淨行云何?惟願大德世尊,為我說法,云何為聖者律之淨行?」
「淳陀!果爾,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大德!」
彼金師淳陀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淳陀!身之不淨行有三種,語之不淨行有四種,意之不淨行有三種。
淳陀!何等為身之不淨行有三種耶?
三
淳陀!此處,有一類者殺生、暴戾、手血腥,思惟殺害、撾捶,於一切之生類無慈悲也。不與取,在聚落、空地,不與而盜取他人之財物。欲邪行,與有母、有父、有兄弟、有姊妹、有親屬、有守法守護,有夫、受刑,乃至與以華鬘裝飾之女人交往。
淳陀!如是,身之不淨行有三種。
淳陀!何等為語之不淨行有四種耶?
四
淳陀!此處,有一類者為虛誑語,在公會之中、或在集會之中、或在親屬之中、或在團體之中、或在王家之中,作證人,被喚問,曰:『男子!言汝所知』;彼不知[P.265]而言『知』,知而言『不知』,不見而言『見』,見而言『不見』;如是,為己、或為他、或為少分之利得而故說虛誑。為離間語,為令離間,聞於此處而語於彼處;為令離間,聞於彼處而語於此處;令和合分裂,鼓勵分裂;樂部黨、歡部黨、喜部黨,說令作部黨之語。為麤惡語,麤暴、麤俗,酷於他人、叱責他人,充滿忿怒,說如此不和合之語。為雜穢語,非時說、非實說、非義說、非法說、非律說,說無價值、無譬喻、無邊際而不引義利之語於非時。
淳陀!如是,語之不淨行有四種。
淳陀!何等為意之不淨行有三種耶?
五
淳陀!此處,有一類者有貪欲,為貪著他人之財物,思『嗟!令屬於他人之物,令屬於我』。有瞋心,以瞋意思惟:『害此等之有情,當縛截滅亡』。有邪見,有顛倒見,思:『無施、無供施、無燒施、無善惡業之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生死之眾生,世間之沙門、婆羅門無正作正行者,令此世他世無自證、現證而宣說者』。
淳陀!如是,意之不淨行有三種。
[P.266]六
淳陀!此乃十不善業道也。淳陀!成就此十不善業道者,於晨早從臥處而起,觸地亦不淨,不觸地亦不淨也;觸濕牛糞亦不淨,不觸濕牛糞亦不淨也;觸生草亦不淨,不觸生草亦不淨也;事火亦不淨,不事火亦不淨也;合掌而歸命於日輪亦不淨,不合掌而歸命於日輪亦不淨也;於日暮時止三度水浴亦不淨,於日暮時止不三度水浴亦不淨也。何以故耶?淳陀!此十不善業道者為不淨而作不淨。淳陀!因成就此十不善業道而有地獄,有畜生,有餓鬼趣,及有其餘之惡趣。
七
淳陀!身之淨行有三種,語之淨行有四種,意之淨行有三種。
淳陀!何等為身之淨行有三種耶?
八
淳陀!此處;有一類者斷殺生、離殺生,棄杖、棄刀,有恥、有慈悲,利益哀愍一切之生類而住。斷不與取、離不與取,在聚落、空地,不與不盜取他人之財物。斷欲邪行、離欲邪行,不與有母、有父、有兄弟、有姊妹、有親屬、有法守護,有[P.267]夫、受刑,乃至不與華鬘裝飾之女人交往。
淳陀!如是,身之淨行有三種。
淳陀!何等為語之淨行有四種耶?
九
淳陀!此處,有一類者斷虛誑語、離虛誑語,在公會之中、或在集會之中、或在親屬之中、或在團體之中、或在王家之中,作證人而被喚問,曰:『男子!言汝所知』,彼不知而言『不知』,知而言『知』,不見而言『不見』,見而言『見』;如是,不為己、或為他、或為少分之利得而故說虛誑。斷離間語、離離間語,不為令離間,聞於此處而語於彼處;不為令離間,聞於彼處而語於此處;不令和合分裂,勵和合、樂和合、歡和合、喜和合,說令作和合之語。斷麤惡語、離麤惡語,為諸之清美、順耳、可樂、心樂、優雅,如此多人之可愛、多人之可意之語。斷雜穢語、離雜穢語,應時說、真實說、義說、法說、律說,說有價值、有譬喻、有邊際而能引義利之語於應時。
淳陀!如是,語之淨行有四種。
淳陀!何等為意之淨行有三種耶?
[P.268]一〇
淳陀!此處,有一類者為無貪,不為貪著他人之財物而思:『嗟!令屬於他人之物,令屬於我』。無瞋心,無瞋意思惟:『令此等之有情,活命於無怨、無害、無惱、安樂』。有正見,無顛倒見,思:『有施、有供施、有燒施、有善惡業之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生死之眾生,世間之沙門、婆羅門有正作正行者,令此世他世有自證知,現證而宣說者』。
淳陀!如是,意之淨行有三種。
一一
淳陀!此乃十善業道。淳陀!成就此十善業道者,於晨早從臥處而起,觸地亦清淨,不觸地亦清淨也;觸濕牛糞亦清淨,不觸濕牛糞亦清淨也;觸生草亦清淨,不觸生草亦清淨也;事火亦清淨,不事火亦清淨也;合掌而歸命於日輪亦清淨,合掌而不歸命於日輪亦清淨也;於日暮時止三度水浴亦清淨,於日暮時止不三度水浴亦清淨也。何以故耶?淳陀!此十善業道者為清淨而作清淨。淳陀!因成就此十善道而有天、有人,及有其餘之善趣。」
一二
如是所說,金師淳陀即白世尊言:
「妙哉!妙哉!大德!〔譬如使跌倒者站起,使覆蔽者露出,教道於迷者,揭舉燈火於暗中,令有眼者見色;如是,世尊即以種種之方便,顯示其法。我於此處歸依世尊與法與及比丘眾。〕大德世尊!容許我為優婆塞,從今以後盡形壽歸依。」
[P.269]一百七十七 生聞[1]
一
時,婆羅門生聞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互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婆羅門生聞白世尊言:
「尊瞿曇!我等婆羅門與布施、作信施,思『當供此布施於命終之親屬血緣,令命終之親屬血緣受此布施』。尊瞿曇!得供布施於命終之親屬血緣耶?命終之親屬血緣得受布施耶?」
「婆羅門!若為相應處得供,若非相應處不然。」
「尊瞿曇!何等為相應處耶?何等為非相應處耶?」
二
「婆羅門!此處有人,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彼身壞命終而生於地獄。彼即於彼處,依地獄有情之食而活命安住。婆羅門!此乃非相應處,於住彼處者不得受布施。
三
婆羅門!復次,此處,有一類者殺生……乃至……有邪見,彼身壞命終而生於畜生。彼即於彼處,依畜生有情之食而活命安住。婆羅門!此乃非相應處,於住彼處者不得受布施。
[P.270]四
婆羅門!復次,此處,有一類者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彼身壞命終而生於人之朋輩。彼即於其處,因人食而活命安住。婆羅門!此乃非相應處,於住其處者不得受布施。
五
婆羅門!復次,此處有一類者,離殺生……乃至……有正見,彼身壞命終而生於天之朋輩。彼即於彼處因天食而活命安住。婆羅門!此乃非相應處,於住彼處者不得受布施。
六
婆羅門!復次,此處有一類者,殺生……乃至……有邪見,彼身壞命終而生餓鬼趣。彼即於彼處,依餓鬼趣有情之食而活命安住,又依此世之朋友、知人、親屬、血緣所施之食而活命安住。婆羅門!此乃相應處也,於住彼處者得受布施。」
七
「尊瞿曇!若彼命終之親屬血緣,不生於彼相應處,則誰受其布施耶?」
「婆羅門!其他命終之親屬血緣,生於彼相應處者,受其布施。」
「尊瞿曇!若彼命終之親屬血緣,不生於彼相應處,其他命終之親屬血緣亦不生於彼相應處,則誰受其布施耶?」
[P.271]「婆羅門!於如是長時,彼相應處無命終親屬血緣之居住者,無有是處。婆羅門!而且,施者非無果。」
「尊瞿曇即使非相應處亦說分別耶?」
「婆羅門!我即使非相應處亦說分別。
婆羅門!此處,有一類者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彼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牀、宅、燈具於沙門、婆羅門。彼身壞命終而生於象之朋輩,彼即於彼處,受食、飲、鬘、種種莊嚴。婆羅門!於此世,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之故,彼身壞命終而生於象之朋輩;又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牀、宅、燈具於沙門、婆羅門之故,彼即於彼處,受食、飲、鬘、種種莊嚴。
婆羅門!復次,此處,有一類者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彼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牀、宅、燈具於沙門、婆羅門。彼身壞命終而生於馬之朋輩……乃至……生於牛之朋輩……乃至……生於鷄之朋輩,彼即於彼處,受食、飲、鬘、種種莊嚴。
[P.272]婆羅門!於此世,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之故,彼身壞命終而生於雞之朋輩;又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牀、宅、燈具於沙門、婆羅門之故,彼即於彼處,受食、飲、鬘、種種莊嚴。
婆羅門!復次,此處,有一類者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彼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牀、宅、燈具於沙門、婆羅門。彼身壞命終而生於人之朋輩,彼即於其處,受人之五妙欲。婆羅門!於此世,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之故,彼身壞命終而生於人之朋輩;又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牀、宅、燈具於沙門、婆羅門之故,彼即於其處,受人之五妙欲。
婆羅門!復次,此處,有一類者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彼施食、飲、衣、乘、[P.273]鬘、香、塗香、牀、宅、燈具於沙門、婆羅門。彼身壞命終而生於天之朋輩,彼即於彼處,受天之五妙欲。婆羅門!於此世,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之故,彼身壞命終而生於天之朋輩;又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牀、宅、燈具於沙門、婆羅門之故,彼即於彼處,受天之五妙欲。
婆羅門!施者非無果。」
八
「希有哉!尊瞿曇!未曾有哉!尊瞿曇!應與布施應為信施,所以者,施者非無果也。」
「如是,婆羅門!婆羅門!施者非無果也。」
「妙哉!妙哉!尊瞿曇!〔譬如使跌倒者站起,使覆蔽者露出,教道於迷者,揭舉燈火於暗中,令有眼者見色;如是,尊瞿曇以種種之方便而顯示其法。我於此處,歸依尊瞿曇與法及比丘眾。〕尊瞿曇容許我為優婆塞,從今以後乃至盡形壽歸依。」
第一七 生聞品〔畢〕
第十八 善良品
一百七十八 善良
一
「諸比丘!我當說善良與不善。諦聽!善思作意。」
[P.274]「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善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善。
三
諸比丘!何等為善良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善良。」
一百七十九 聖法
一
「諸比丘!我當說聖法與非聖法。諦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非聖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聖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聖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聖法。」
一百八十 善
一
「諸比丘!我當說善與不善。諦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善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善。
[P.275]三
諸比丘!何等為善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善。」
一百八十一 義
一
「諸比丘!當說義與非義。諦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非義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義。
三
諸比丘!何等為義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義。」
一百八十二 法
一
「諸比丘!我當說法與非法。諦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非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法。」
一百八十三 無漏
一
「諸比丘!我當說有漏與無漏之法。諦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有漏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有漏法。
[P.276]三
諸比丘!何等為無漏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無漏法。」
一百八十四 無過
一
「諸比丘!我當說有過與無過之法。諦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有過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有過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無過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無過法。」
一百八十五 煩苦
一
「諸比丘!我當說煩苦與非煩苦之法。諦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煩苦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煩苦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非煩苦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煩苦法。」
一百八十六 積集
一
「諸比丘!我當說積集與損減之法。諦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積集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積集法。
[P.277]三
諸比丘!何等為損減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損減法。」
一百八十七 引苦
一
「諸比丘!我當說引苦與引樂之法。諦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引苦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引苦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引樂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引樂法。」
一百八十八 苦報
一
「諸比丘!我當說苦報法與樂報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苦報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苦報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樂報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樂報法。」
第十八 善良品〔畢〕
[P.278]第十九 聖道品
一百八十九 聖道
一
「諸比丘!我當說聖道與非聖道。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非聖道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聖道。
三
諸比丘!何等為聖道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聖道。」
一百九十 黑道
一
「諸比丘!我當說黑道與白道。諦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黑道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黑道。
三
諸比丘!何等為白道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白道。」
一百九十一 正法[1]
一
「諸比丘!我當說正法與不正法。諦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正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正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正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正法。」
[P.279]一百九十二 善士法[1]
一
「諸比丘!我當說善士法與不善士法。諦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善士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善士之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善士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善士法。」
一百九十三 應起
一
「諸比丘!我當說應起與不應起之法。諦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應起之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起之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應起之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之為應起之法。」
一百九十四 應習
一
「諸比丘!我當說應習與不應習之法。諦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應習之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習之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應習之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習之法。」
[P.280]一百九十五 應修習
一
「諸比丘!我當說應修習與不應修習之法。諦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應修習之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修習之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應修習之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修習之法。」
一百九十六 應多修
一
「諸比丘!我當說應多修與不應多修之法……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應多修之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多修之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應多修之法。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多修之法。」
一百九十七 應憶念
一
「諸比丘!我當說應憶念與不應憶念之法、諦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應憶念之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憶念之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應憶念之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憶念之法。」
[P.281]一百九十八 應現證[1]
一
「諸比丘!我當說應現證與不應現證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應現證之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現證之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應現證之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現證之法。」
第十九 聖道品〔畢〕
第二十 人品
一百九十九 應依附——大福
一
「諸比丘!成就十法之人,不應依附。何等為十耶?
二
即殺生、不與取、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人,不應依附。
三
諸比丘!成就十法之人,應依附。阿等為十耶?
四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P.282]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人,應依附。
五
諸比丘!成就十法之人,不應親近……應親近……
……不應敬奉……應敬奉……
……不應供養……應供養……
……不應稱讚……應稱讚……
……不應尊重……應尊重……
……不應恭順……應恭順……
……不應能成……應能成……
……不為清淨……為清淨……
……不為敗慢……為敗慢……
……於慧不能增長……於慧能增長……
……積大非福……積大福。何等為十耶?
六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人積大福。」
第二十 人品
第四 五十經畢
[P.283]第二十一 業所生身品
二百 地獄、天界(一)
一
「諸比丘!成就十法者,隨其所齎而墮地獄。何等為十耶?
二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殺生、暴戾、手血腥,思惟殺害、撾捶,於一切之生類無慈悲也。不與取,在聚落、空地,不與而盜取他人之財物。欲邪行,與有母、有父、有兄弟、有姊妹、有親屬、有法守護,有夫、受刑,乃至與華鬘裝飾之女人交往。虛誑語,在公會之中、或在集會之中、或在親屬之中、或在團體之中、或在王家之中,為證人而被喚問,曰:『男子!言汝所知』;彼不知而言『知』,知而言『不知』,不見而言『見』,見而言『不見』;如是,為己、或為他、或為少分之利得而故說虛誑。為離間語,為使離間,此處聞而語彼處;為使離間,彼處聞而語此處;令和合分裂,鼓勵分裂;樂部黨、歡部黨、喜部黨、為作部黨之語。為麤惡語,麤暴、麤俗,酷於他人、叱責他人,充滿忿怒,說如此不和合之語。為雜穢語,非時[P.284]說、非實說、非義說、非法說、非律說,說無價值、無譬喻、無邊際而不引義利之語於非時。有貪欲,貪著他人之財物,思:『嗟!令屬於他人之物,令屬於我』。有瞋心,以瞋恚思惟:『害此等之有情,當縛截滅亡』。有邪見,有顛倒見,思:『無施、無供施、無燒施、無善惡業之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生死之眾生,世間之沙門、婆羅門無正作正行者,令此世他世無自證、現證而宣說者。』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者,隨其所齎而墮地獄。
三
諸比丘!成就十法者,隨其所齎而入天界。何等為十耶?
四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斷殺生、離殺生,棄杖、棄刀,有恥、有慈悲,利益哀愍一切之生類而住。斷不與取、離不與取,在聚落、空地,不與不盜取他人之財物。斷欲邪行、離欲邪行,不與有母、有父、有兄弟、有姊妹、有親屬、有法守護、有夫、受刑,乃至不與華鬘裝飾之女人交往。斷虛誑語、離虛誑語,在公會之中、或在集會之中、或在親屬之中、或在團體之中、或在王家之中,作證人而被喚問,曰:『男子!言汝所知』。彼不知而言『不知』,知而言『知』,不見而言『不[P.285]見』,見而言『見』;如是,不為己、或為他、或為少分之利得而故說虛誑。斷離間語、離離間語,為不令離間,聞於此處而不語於彼處;為不令離間,聞於彼處而不語於此處;不令分裂和合,鼓勵和合、樂和合、歡和合、喜和合、作和合之語。斷麤惡語、離麤惡語,說如此諸清美、順耳、可樂、心樂、優雅而為多人之可愛、多人可意之語。斷雜穢語、離雜穢語,應時而說、真實說、義說、法說、律說,說有價值、有譬喻、有邊際而能引義利之語於應時。無貪,不貪著於他人之財物,不思:『嗟!屬於他人之物,令屬於我』。無瞋心,無瞋恚思惟:『令此等之有情而活命於無怒、無害、無惱、安樂』。有正見,無顛倒見,思:『有施、有供施、有燒施、有善惡業之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生死之眾生,世間之沙門、婆羅門有正作正行者,令此世他世有自證知、現證而宣說者。』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者,隨其所齎而入天界。」
二百一 地獄、天界[1](二)
[P.286]
二百二 婦女
一
「諸比丘!成就十法之婦女,隨其所齎而墮地獄。何等為十耶?
[P.287]二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也[-1]。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婦女,隨其所齎而墮於地獄。
三
諸比丘!成就十法之婦女,隨其所齎而入天界。何等為十耶?
四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婦女,隨其所齎而入天界。」
二百三 優婆夷(一)
一
「諸比丘!成就十法之優婆夷,隨其所齎而墮地獄。何等為十耶?
二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優婆夷,隨其所齎而墮地獄。
三
諸比丘!成就十法之優婆夷,隨其所齎而入天界。何等為十耶?
四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優婆夷,隨其所齎而入天界。」
[P.288]二百四 優婆夷(二)
一
「諸比丘!成就十法之優婆夷,住家而非無畏。何等為十耶?
二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優婆夷,住家而非無畏。
三
諸比丘!成就十法之優婆夷,住家而無畏也。何等為十耶?
四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優婆夷,隨其所齎,住家而無畏也。」
二百五 蛇行法[1]
一
「諸比丘!我當說蛇行之法門。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蛇行之法門耶?
諸比丘!有情以業為所有,以業為相續,以業為胎,以業為親族,以業為歸趣,作善惡業而相續之。
[P.289]三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殺生、暴戾、手血腥,思惟殺害、撾捶,於一切之生類無慈悲也。彼即以身蛇行、以語蛇行、以意蛇行,彼之身業邪歪,語業邪歪,意業邪歪,趣邪歪,生邪歪。諸比丘!於趣邪歪、生邪歪者,說二趣隨一之趣,謂:一向苦之地獄,或蛇行畜生也。諸比丘!何等為蛇行畜生耶?即蛇、蝎、百足、鼬、貓、鼠、梟,與其餘之畜生有情,見人則蛇行者也。諸比丘!生類之生者如是,隨所作而生,生則受觸。諸比丘!如是,說有情者業相續也。
四
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者殺生……〔第二〇五經參照〕……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有顛倒見,思:『無施、無供施、無燒施、無善惡之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生死之眾生,於世間之沙門、婆羅門無正作正行者,令此世他世無自證知、現證而宣說者』。彼即以身蛇行、以語蛇行、以意蛇行,彼之身業邪歪,語業邪歪,[P.290]意業邪歪,趣邪歪,生邪歪也。諸比丘!於趣邪歪、生邪歪者,說二趣隨一之趣,謂:一向苦之地獄,或蛇行畜生也。諸比丘!何等為蛇行畜生耶?即蛇、蝎、百足、鼬、貓、鼠、梟,與其餘之畜生有情,見人則蛇行者也。諸比丘!生類之生者如是,隨所作而生,生則受觸。諸比丘!如是,說有情者業相續也。
諸比丘!有情以業為所有,以業為相續,以業為胎,以業為親族,以業為歸趣,作善惡業而相續之。
五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斷殺生、離殺生,棄杖、棄刀,有恥、有慈悲,利益哀愍一切之生類而住。彼即身不蛇行、語不蛇行、意不蛇行,彼之身業正直,語業正直,意業正直,趣正直,生正直。諸比丘!於趣正直、生正直者,說二趣隨一之趣,謂:一向樂之天界,或高貴剎帝利之大家、婆羅門之大家、居士大家,富饒、有大財、大受用物,多金銀、多財物、多財穀也。諸比丘!生類之生如是,隨所作而生,生則受觸。諸比丘!如是,說有情者業之相續也。
六
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者斷不與取、離不與取……斷欲邪行、離欲邪行[P.291]……斷虛誑語、離虛誑語……斷離間語、離離間語……斷麤惡語、離麤惡語……斷雜穢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有正見,無顛倒見,思:『有施、有供施、有燒施、有善惡業之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生死之眾生,於世間之沙門、婆羅門有正作正行者,令此世他世有自證知、現證而宣說者』。彼即身不蛇行、語不蛇行、意不蛇行,彼之身業正直,語業正直,意業正直,趣正直,生正直也。諸比丘!於趣正直、生正直者,說二趣隨一之趣,謂:一向樂之天界,或高貴剎帝利之大家、婆羅門之大家、居士大家,富饒、有大財、大受用物,多金銀、多財物、多財穀也。諸比丘!如是,生類之生如是,隨所作而生,生則受觸。諸比丘!如是,說有情者業之相續也。
諸比丘!有情以業為所有,以業為相續,以業為胎,以業為親族,以業為歸趣,作善惡之業而相續之。
諸比丘!此乃蛇行之法門也。」
[P.292]二百六 摩尼珠[1]
一
「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其消滅,彼現法或未來或次第生起者亦如是。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作苦之邊際。諸比丘!此中,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身業過失有三種;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語業過失有四種;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意業過失有三種。
諸比丘!云何為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身業過失有三種耶?
二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殺生、暴戾、手血腥,思惟殺害、撾捶,於一切之生類無慈悲也。不與取,在聚落、空地,不與盜取他人之財物。欲邪行,與有母、有父、有兄弟、有姊妹、有親屬、有法守護,有夫、受刑,乃至與以華鬘裝飾之女人交往。
諸比丘!如是,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身業過失有三種。
諸比丘!云何為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語業過失有四種耶?
[P.293]三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虛誑語,在公會之中、或在集會之中、或在親屬之中、或在團體之中、或在王家之中,為證人而被喚問,曰:『男子!言汝所知。』彼不知而言『知』,知而言『不知』,不見而言『見』,見而言『不見』;如是,為己、或為他、或為少分之利得而故說虛誑、離間語。為使離間,於此處聞而語於彼處,為使離間,於彼處聞而語於此處;令和合分裂、鼓勵分裂,樂部黨、歡部黨、喜部黨、作部黨之語。為麤惡語,麤暴、麤俗而酷於他人,叱責他人,充滿忿怒,說如此不和合之語。為雜穢語,非時說、非實說,說無價值、無譬喻、無邊際而不引義利之語於非時。
諸比丘!如是,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語業過失有四種。
諸比丘!云何依不善之畏惟,引苦、苦報之意業過失有三耶?
四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有貪欲,貪著於他人之財物,思:『嗟!屬於他人之物,令屬於我。』有瞋心,以瞋恚思惟:『害此等之有情,當縛截滅亡。』有邪見,有顛倒見,思:『無施、無供施、無燒施、無善惡之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母、[P.294]無父、無生死之眾生,於世間之沙門、婆羅門無正道正行者,令此世他世無自證知、現證而宣說者。』
諸比丘!如是,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意業過失有三種。
五
諸比丘!依三種身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則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諸比丘!依四種語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則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諸比丘!依三種意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則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
六
諸比丘!譬如擲於空中之圓滿摩尼珠,隨墮而善安立。諸比丘!如是,依三種身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則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依四種語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則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依三種意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則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
七
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其消滅,彼現法或未來或次第生起者亦如是。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作苦之邊際。諸比丘!此中,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身業成就有三種;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語業成就有四種;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意業成就有三種。
[P.295]諸比丘!云何為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身業成就有三種耶?
八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斷殺生、離殺生,棄杖、棄刀、有恥、有慈悲、利益哀愍一切之生類而住。斷不與取、離不與取,在聚落、空地,不與不盜取他人之財物。斷欲邪行、離欲邪行,不與有母、有父、有兄弟、有姊妹、有親屬、有法守護、有夫、受刑,乃至不與華鬘裝飾之女人交往。
諸比丘!如是,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身業成就有三種。
諸比丘!云何為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語業成就有四種耶?
九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斷虛誑語、離虛誑語,在公會之中、或在集會之中、或在親屬之中、或在團體之中、或在王家之中,為證人而被喚問,曰:『男子!言汝所知。』彼不知而言『不知』,知而言『知』,不見而言『不見』,見而言『見』;如是,不為己、或為他、或為少分之利得而故說虛誑。斷離間語、離離間語,不為令離間,於此處聞而不語於彼處,不為令離間,於彼處聞而不語於此處;令分裂和合,[P.296]說鼓勵和合、樂和合、歡和合、喜和合、作和合之語。斷麤惡語、離麤惡語,說如是諸之清美、耳順、可樂、心樂、優雅而多人之可愛、多人可意之語。斷雜穢語、離雜穢語,應時說、真實說,義說、法說、律說,應時而說有價值、有譬喻、有邊際而能引義利之語。
諸比丘!如是,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語業成就有四種。
諸比丘!云何為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意業成就有三種耶?
一〇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無貪,不貪著於他人之財物,不思:『嗟!屬於他人之物,令屬於我。』無瞋心,無瞋恚思惟:『令此等之有情,當活命於無怨、無害、無惱、安樂。』有正見,無顛倒見,思:『有施、有供施、〔有燒施、有善惡業之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生死之眾生,於世間之沙門,婆羅門有正道正行者,令此世他世有證知、現證而宣說者。』
諸比丘!如是,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意業成就有三種。
一一
諸比丘!依三種身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諸比丘!依四種語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諸比丘!依三種意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
一二
諸比丘!譬如擲於空中之圓滿摩尼珠,隨墮而善安立。諸比丘!如是,依三[P.297]種身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依四種語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依三種意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
一三
[2]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其消滅,彼現法或未來或次第生起者亦如是。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未受〔報〕,則我不說作苦之邊際。」
二百七 思[1]
一
「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其消滅,彼現法或未來或次第生起者亦如是。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未受〔報〕,則我不說作苦之邊際。諸比丘!此中,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身業過失有三種;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語業過失有四種;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意業過失有三種。
諸比丘!云何為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身業過失有三種耶?……乃至……〔前經參照〕……
諸比丘!如是,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身業過失有三種。
諸比丘!云何為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語業過失有四種耶?……乃至……
[P.298]諸比丘!如是,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語業過失有四種。
諸比丘!云何為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意業過失有三種耶?……乃至……
諸比丘!如是,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意業過失有三種。
二
諸比丘!依三種身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諸比丘!依四種語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諸比丘!依三種意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
三
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其消滅,彼現法或未來或次第生起者亦如是。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作苦之邊際。諸比丘!此中,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身業成就有三種;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語業成就有四種;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意業成就有三種。
諸比丘!云何為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身業成就有三種耶?……乃至……
諸比丘!如是,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身業成就有三種。
諸比丘!云何為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語業成就有四種耶?……乃至……
諸比丘!如是,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語業成就有四種。
[P.299]諸比丘!云何為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意業成就有三種耶?……乃至……
諸比丘!如是,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意業成就有三種。
四
諸比丘!依三種身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諸比丘!依四種語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諸比丘!依三種意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2]……乃至……」
二百八 業所生身[1]
一
「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其消滅,彼現法或未來或次第生起者亦如是。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作苦之邊際。諸比丘!彼聖弟子,如是以離貪、離瞋、不癡、正知、正念而慈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方〕、上、下、橫、徧,於一切處、一切世界,以與慈俱行,極廣、甚大、無量、無怨、無害之心,徧滿而住。彼如是了知:『前我心微小,未修善,今我心無量,已善修也;諸有量之業,於此[P.300]處無限、無量』。諸比丘!汝等於意云何,若此童子,已自幼少修習慈心解脫,應作惡業耶?」
「不也,大德!」
「不作惡業而應受苦耶?」
「不也,大德!大德!若不作惡業,云何受苦!」
二
「諸比丘!不論男女當俱修習此慈心解脫。諸比丘!男女俱〔於命終之時〕,不可持此身而去,諸比丘!此為可死而以心為因;彼如是了知『前我依業所生身而作之惡業者,皆受於此〔世〕,不使後有』。諸比丘!如是,比丘內觀,若能修習慈心解脫,則資於不還果,但未通達更上之解脫。
三
以悲俱行之心……以喜俱行之心……以捨俱行之心,徧滿於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方〕、上、下、橫、徧,於一切處、一切世界,以與慈俱行,極廣、甚大、無量、無怨、無害之心,徧滿而住。彼如是了知:『前我心微小,未修[P.301]善,今我心無量,已善修也;諸有量之業,於此處無限、無量』。諸比丘!汝等於意云何,若此童子,已自幼少修習捨心解脫,應作惡業耶?」
「不也,大德!」
「不作惡業而應受苦耶?」
「不也,大德!大德!若不作惡業,云何受苦!」
四
「諸比丘!不論男女當俱修習此捨心解脫。諸比丘!男女俱〔於命終之時〕,不可持此身而去,諸比丘!此為可死而以心為因;彼如是了知『前我依業所生身而作之惡業者,皆受於此〔世〕,不使後有』。諸比丘!如是,比丘內觀,若能修習捨心解脫,則資於不還果,但未通達更上之解脫。」
二百九 婆羅門
一
時,有一婆羅門,往詣世尊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俱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婆羅門白世尊言:
「尊瞿曇!有何因、何緣,此處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耶?」
「婆羅門!依非法行、不正行,如是,此處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
[P.302]「尊瞿曇!復次,有何因、何緣,此處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耶?」
「婆羅門!依如法行、正直行,如是,此處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
「我不悟尊瞿曇所略說之廣義。尊瞿曇,願如是說法,我可得了悟尊瞿曇所略說之廣義。」
「婆羅門!果爾,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尊者!」
彼婆羅門應諾世尊。世尊即說:
二
「婆羅門!身之非法行、不正行有三種,語之非法行、不正行有四種,意之非法行、不正行有三種。
婆羅門!云何為身之非法行、不正行有三種耶?……乃至……〔第二〇六經參照〕……
婆羅門!如是,身之非法行、不正行有三種。
婆羅門!云何為語之非法行、不正行有四種耶?……乃至……
婆羅門!如是,語之非法行、不正行有四種。
婆羅門!云何為意之非法行、不正行有三種耶?……乃至……
婆羅門!如是,意之非法行、不正行有三種。
婆羅門!如是,依非法行、不正行,如是,此處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
三
婆羅門!身之如法行、正直行有三種,語之如法行、正直行有四種,意之如法行、正直行有三種。
婆羅門!云何為身之如法行、正直行有三種耶?……乃至……
[P.303]婆羅門!如是,身之如法行、正直行有三種。
婆羅門!云何為語之如法行、正直行有四種耶?……乃至……
婆羅門!如是,語之如法行、正直行有四種。
婆羅門!云何為意之如法行、正直行有三種耶?……乃至……
婆羅門!如是,意之如法行、正直行有三種。
婆羅門!如是,依如法行、正直行,如是,此處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
「妙哉!妙哉!尊瞿曇!〔譬如使跌倒者站起,讓覆蔽者露出,教道於迷者,揭舉燈火於暗中,令有眼者見色。如是,尊瞿曇以種種之方便,顯示其法。我於此處歸依尊瞿曇與法及比丘眾。〕尊瞿曇,容許我為優婆塞,從今以後,乃至盡形壽歸依。」
第二十一 業所生身品〔畢〕
〔廣說〕
二百十 十法[1]
一
「諸比丘!成就十法者,隨其所齎而墮於地獄。何等為十耶?
二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者,隨其所齎而墮於地獄。
[P.304]三
諸比丘!成就十法者,隨其所齎而昇於天界。何等為十耶?
四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者,隨其所齎而昇於天界。」
二百十一 二十法[1]
一
「諸比丘!成就二十法者,隨其所齎而墮於地獄。何等為二十耶?
二
即自殺生,勸他殺生。自不與取,勸他不與取。自欲邪行,勸他欲邪行。自虛誑語,勸他虛誑語。自離間語,勸他離間語。自麤惡語,勸他麤惡語。自雜穢語,勸他雜穢語。自有貪欲,勸他有貪欲。自有瞋心,勸他有瞋恚。自有邪見,勸他有邪見。
諸比丘!成就此二十法者,隨其所齎而墮於地獄。
三
諸比丘!成就二十法者,隨其所齎而昇於天界。何等為二十耶?
四
即自離殺生,勸他離殺生。自離不與取,勸他離不與取。自離欲邪行,勸他離[P.305]欲邪行。自離虛誑語,勸他離虛誑語。自離離間語,勸他離離間語。自離麤惡語,勸他離麤惡語。自離雜穢語,勸他離雜穢語。自無貪欲,勸他無貪欲。自無瞋心,勸他無瞋恚。自有正見,勸他有正見。
諸比丘!成就此二十法者,隨其所齎而昇於天界。」
二百十二 三十法[1]
一
「諸比丘!成就三十法者,隨其所齎而墮於地獄。何等為三十耶?
二
即自殺生,勸他殺生,許可殺生。自不與取,勸他不與取,許可不與取。自欲邪行,勸他欲邪行,許可欲邪行。自虛誑語,勸他虛誑語,許可虛誑語。自離間語,勸他離間語,許可離間語。自麤惡語,勸他麤惡語,許可麤惡語。自雜穢語,勸他雜穢語,許可雜穢語。自有貪欲,勸他有貪欲,許可貪欲。自有瞋心,勸他有瞋恚,許可瞋恚。自有邪見,勸他有邪見,許可邪見。
諸比丘!成就此三十法者,隨其所齎而墮於地獄。
三
諸比丘!成就三十法者,隨其所齎而昇於天界。何等為三十耶?
[P.306]四
即自離殺生,勸他離殺生,許可離殺生。自離不與取,勸他離不與取,許可離不與取。自離欲邪行,勸他離欲邪行,許可離欲邪行。自離虛誑語,勸他離虛誑語,許可離虛誑語。自離離間語,勸他離離間語,許可離離間語。自離麤惡語,勸他離麤惡語,許可離麤惡語。自離雜穢語,勸他離雜穢語,許可離雜穢語。自無貪欲,勸他無貪欲,許可無貪。自無瞋心,勸他無瞋恚,許可無瞋。自有正見,勸他有正見,許可正見。
諸比丘!成就此三十法者,隨其所齎而昇於天界。」
二百十三 四十法[1]
一
「諸比丘!成就四十法者,隨其所齎而墮於地獄。何等為四十耶?
二
即自殺生,勸他殺生,許可殺生,讚歎殺生。自不與取,勸他不與取,許可不[P.307]與取,讚歎不與取。自欲邪行,勸他欲邪行,許可欲邪行,讚歎欲邪行。自虛誑語,勸他虛誑語,許可虛誑語,讚歎虛誑語。自離間語,勸他離間語,許可離間語,讚歎離間語。自麤惡語,勸他麤惡語,許可麤惡語,讚歎麤惡語。自雜穢語,勸他雜穢語,許可雜穢語,讚歎雜穢語。自有貪欲,勸他有貪欲,許可貪欲,讚歎貪欲。自有瞋心,勸他有瞋恚,許可瞋恚,讚歎瞋恚。自有邪見,勸他有邪見,許可邪見,讚歎邪見。
諸比丘!成就此四十法者,隨其所齎而墮於地獄。
三
諸比丘!成就四十法者,隨其所齎而昇於天界。何等為四十耶?
四
即自離殺生,勸他離殺生,許可離殺生,讚歎離殺生。自離不與取,勸他離不與取,許可離不與取,讚歎離不與取。自離欲邪行,勸他離欲邪行,許可離欲邪行,讚歎離欲邪行。自離虛誑語,勸他離虛誑語,許可離虛誑語,讚歎離虛誑語。自離[P.308]離間語,勸他離離間語,許可離離間語,讚歎離離間語。自離麤惡語,勸他離麤惡語,許可離麤惡語,讚歎離麤惡語。自離雜穢語,勸他離雜穢語,許可離雜穢語,讚歎離雜穢語。自無貪欲,勸他無貪欲,許可無貪,讚歎無貪。自無瞋心,勸他無瞋恚,許可無瞋,讚歎無瞋。自有正見,勸他有正見,許可正見,讚歎正見。
諸比丘!成就此四十法者,隨其所齎而昇於天界。」
二百十四 損害
「諸比丘!成就十法者,損害、根絕自己……不損害、不根絕自己……
諸比丘!〔成就〕二十法……
諸比丘!〔成就〕三十法……
諸比丘!成就四十法者,損害、根絕自己……不損害、不根絕自己……」
二百十五 惡生.善趣
「諸比丘!成就十法,如此之一類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P.309]獄……如此之一類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
諸比丘!〔成就〕二十法……
諸比丘!〔成就〕三十法……
諸比丘!成就四十法,如此之一類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如此之一類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
二百十六 賢愚
「諸比丘!成就十法者,當知為愚人也……當知為賢人也……
諸比丘!〔成就〕二十法……
諸比丘!〔成就〕三十法……
諸比丘!成就四十法者,當知為愚人也……當知為賢人也……諸比丘!成就此四十法者,當知為賢人也。」
貪品[1]
二百十七 不淨想
一
「諸比丘!為了知貪〔欲〕,應修習十法。何等為十耶?
二
即不淨想、死想、食違逆想、一切世間不歡喜想、無常想、無常即苦想、苦即無我想、斷想、離貪想、滅盡想也。
諸比丘!為了知貪〔欲〕,應修習此十法。
[P.310]三
諸比丘!為了知貪〔欲〕,應修習十法。何等為十耶?
四
即無常想、無我想、食違逆想、一切世間不歡喜想、骨想、蟲噉想、青瘀想、穿孔想、膨脹想,〔腐敗想〕也。
諸比丘!為了知貪〔欲〕,應修習此十法。」
二百十八 正見
一
「諸比丘!為了知貪〔欲〕,應修習十法。何等為十耶?
二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為了知貪〔欲〕,應修習此十法。」
二百十九 徧知
一
「諸比丘!為徧知貪〔欲〕……為徧盡〔貪欲〕……為斷〔貪欲〕……為盡〔貪欲〕……為滅〔貪欲〕……為離貪〔貪欲〕……為滅盡〔貪欲〕……為寂滅〔貪欲〕……為棄捨〔貪欲〕……為定棄〔貪欲〕,應修習此十法。
二
〔諸比丘!〕為了知瞋〔恚〕……〔愚〕痴……忿……恨……覆……惱……嫉……慳……諂……誑……傲……憤發……慢……過慢……憍……〔為了知〕放逸……為徧知〔瞋恚〕……為徧盡……為斷……為盡……為滅……為離貪……為滅盡……為寂滅……為棄捨……為定棄〔瞋恚……〕,應修習此十法。」
十集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