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六十二之一 翦一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
漸次南行經歷人間至福城東住莊嚴幢娑羅林中徃昔諸佛曾所止住教化眾生大塔廟處亦是世尊於徃昔時修菩薩行能捨無量難捨之處是故此林名稱普聞無量佛剎此處常為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之所供養。
就化處中其城居人多有福德故曰福城城表防非東為羣方之首亦啟明之初表順福分善入道初故又表福智入位本故娑羅林者此云高遠以林木森聳故表當起萬行莊嚴摧伏故大塔廟者即歸宗之所日照三藏云此城在南天竺城東大塔是古佛之塔佛在世時已有此塔三藏親到其所其塔極大東靣鼓樂供養西靣不聞於今現在此處居人多唱善財歌辭此城內人並有解脫分善根堪為道器此表所依法界本覺真性諸佛同依故云徃昔諸佛曾所止住等(表順福分善者十信為順福分善三賢為順解脫分善所修善根順趣解脫故四加行位名順決擇分善順趣真實決擇分故決擇即見道義如十地今表十信故是順福)。
時文殊師利與其眷屬到此處已即於其處說普照法界修多羅百萬億那由他修多羅以為眷屬。
三顯所說法名普照等者智用宏舒故云普照所照深廣稱為法界即入法界經也。
說此經時於大海中有無量百千億諸龍而來其所聞此法已深厭龍趣正求佛道咸捨龍身生天人中一萬諸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四所益眾中有二類別初明諸龍得三教意故云正求佛道即住海水中堪受得聞。
復有無量無數眾生於三乘中各得調伏。
後復有下攝三乘機得眷屬教意故但云復有眾生調伏不別演說故非別會(不別下以刊定記開此諸乘人會為兩會謂三攝諸龍會四攝諸乘人會故今䟽中遮其謬釋)自此第三時福城人下攝善財會亦為十門一趣求有異二修入眾殊三示方不同四見處差別五遣不遣別六歎不歎別七推不推別八結不結別九去不去別十正釋本文。
今初有三句初文殊自徃福城以機尚微故未發心故大悲深故二德雲已去善財徃求機漸勝故已發心故顯重法故三末後普賢知識不就善財不徃顯法界位滿無來去故。
二修入眾殊唯初信內有三會四眾諸類不同顯創修故表通收故住位[A1]已去善財一身行別在已入位希故(唯初信內有三會者問此攝善財何以籠前二會答以通末會為五相故故初二會是十信[(冰-水+〡)*ㄆ]而善財中自具五相最初信位義兼前二故就此序)三示方不同大位有三初地前知識多在南方地內無方地後兼二然南者古有五義初一約事謂舉一例諸一方善友已自無量況於餘方餘四約表二者明義表捨闇向智故南方之明萬物相見聖人南面聽政蓋取於此三中義離邪僻東西二邊契中正之實故四生義南主其陽發生萬物表善財增長行故北主其陰顯是滅義故世尊涅槃金棺北首五隨順義背左向右右即順義以西域土風城邑園宅皆悉東向故自東之南順日月轉顯於善財隨順教理故此五義中初一則通次一後二地前表之契中道義地後表之亦通地前正證離相地中不以南表地後顯於業用廣大不同地中後文殊有示無方表般若加行有行正證無二故普賢無方無示表法界普周故有人唯取隨順一義非前諸釋謂正明之義出此方故寧知西域南非明等況通方之說言旨多含(三示方不同此叚有四一總辨類殊即總[(冰-水+〡)*ㄆ]諸友以為三類初地前多在南者以正趣一人從東方來不言南故地內無方者從婆珊婆下有十善友皆無南故地後兼二者瞿波指於摩耶但云此世界中有佛母即不云南摩耶指天主光云此世界三十三天天主光指遍友言迦毘羅城有童子師遍友指眾藝云有童子眾藝指賢聖云此摩竭提國有優婆夷此上五會皆無南也賢聖指堅固解脫長者即云南方有城名為沃田彼有長者堅固指妙月但云即此城中有一長者妙月指無勝軍即云於此南方有城名出生彼有長者無勝軍指最寂靜亦云於此城南有一聚落名之為法彼有婆羅門最寂靜指德生有德亦云於此南方有城名妙意華門德生指於慈氏亦云於此南方有同名海岸文殊普賢二俱無方地後三相有十三會五會有南八會無南故云兼二南方之明萬物相見者即周易說卦中義易曰离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葢取於此北方主陰者亦周易意說卦云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坎卦也萬物之所歸也世尊金棺下引內教證義如前引有人唯取下即苑公意於中有三一敘其所立故彼䟽序云善財詢友表隨順以南行二非前下敘其破古謂正明之義既出周易故是此方耳三寧知下今䟽破之此有二意一則正斥其破既未尋西域內外典冊安知西方無正明義亦如今人相承皆云此方立於四時西方但明三際及見西域記彼亦立其四時但以正月十六為春首耳是以未能周覽無信凡情二况通方下為其立理小乘教說雖非我所制於餘方所不應行者亦不應行名曰隨方毘尼况於大乘况於華嚴通方之說一說一切說隨類隨方一時普應何但義求)四見處差別者三賢未證散在諸處地上證真生在佛家多居佛會地後起用亦散隨緣普賢因圓尅果還居佛所。
五遣不遣者初之文殊以在最初表內熏起信前更無遣見後文殊則般若照極自見普賢法界故亦無遣中間諸友顯緣起萬行相資圓滿故皆教遣以指後人亦顯諸友不獨[A2]己善離攝屬故。
六歎不歎者初文殊中未發心前所以不歎勸發心已方乃歎之後二不歎表位滿故離心相故中間諸友皆應有歎其不歎者略有二緣一正在定故如海幢等二行非道故如勝熱無猒婆須蜜等歎違逆化故無此二緣不歎者略(無此二緣不歎者畧者如休捨優婆夷及天主光後諸善知識)七推不推者諸位知識皆有謙[A3]己知一推勝知多唯初一後三缺斯二事為顯人尊德[A4]已備故而有遣者令增修無猒法門別故普賢不推佛者顯果海離修故佛屬本會故。
八結不結者唯普賢有結通十方塵剎顯位滿證理周故餘皆反此。
九去不去者末後二位無有辭去以文殊無身顯離相故普賢位極[(冰-水+〡)*ㄆ]盡法界故餘皆辭去學無常師成勝進故。
時福城人聞文殊師利童子在莊嚴幢娑羅林中大塔廟處無量大眾從其城出來詣其所。
十釋文者於攝善財十信行中文別有四一四部雲奔二三業調化三上根隨逐四大聖重教今初分二先總明。
時有優婆塞名曰大智與五百優婆塞眷屬俱所謂須達多優婆塞婆須達多優婆塞福德光優婆塞有名稱優婆塞施名稱優婆塞月德優婆塞善慧優婆塞大慧優婆塞賢護優婆塞賢勝優婆塞如是等五百優婆塞俱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頂禮其足右繞三帀退坐一面復有五百優婆夷所謂大慧優婆夷善光優婆夷妙身優婆夷可樂身優婆夷賢優婆夷賢德優婆夷賢光優婆夷幢光優婆夷德光優婆夷善目優婆夷如是等五百優婆夷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頂禮其足右繞三帀退坐一面復有五百童子所謂善財童子善行童子善戒童子善威儀童子善勇猛童子善思童子善慧童子善覺童子善眼童子善臂童子善光童子如是等五百童子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頂禮其足右繞三帀退坐一面復有五百童女所謂善賢童女大智居士女童女賢稱童女羙顏童女堅慧童女賢德童女有德童女梵授童女德光童女善光童女如是等五百童女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頂禮其足右繞三帀退坐一面。
後時有下別顯別有四眾一優婆塞此云近事男謂親近比丘而承事故別名云婆須達多者此云善施或云財施餘可思準二優婆夷此云近事女親近比丘尼而承事故上二並由受五戒故立近事名三童男四童女並可知而數皆五百者表五位證入並通此故(婆須達多者以此文中復有須達長者故釋此一揀異初會精舍之主)。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知福城人悉[A5]已來集隨其心樂現自在身威光赫奕蔽諸大眾以自在大慈令彼清涼以自在大悲起說法心以自在智慧知其心樂以廣大辯才將為說法。
第二爾時文殊下三業調化中二一身意調機二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是觀下當機授法前中亦二先總調大眾為授法方便故云將說。
復於是時觀察善財以何因緣而有其名。
後復於下別觀善財知其不羣特迴聖眷善財會名因此而立偏所為故於中二先總標。
知此童子初入胎時於其宅內自然而出七寶樓閣其樓閣下有七伏藏於其藏上地自開裂生七寶牙所謂金銀瑠璃玻瓈真珠硨磲碼碯善財童子處胎十月然後誕生形體支分端正具足其七大藏縱廣高下各滿七肘從地涌出光明照耀復於宅中自然而有五百寶器種種諸物自然盈滿所謂金剛器中盛一切香於香器中盛種種衣羙玉器中盛滿種種上味飲食摩尼器中盛滿種種殊異珍寶金器盛銀銀器盛金金銀器中盛滿瑠璃及摩尼寶玻瓈器中盛滿硨磲硨磲器中盛滿玻瓈碼碯器中盛滿真珠真珠器中盛滿碼碯火摩尼器中盛滿水摩尼水摩尼器中盛滿火摩尼如是等五百寶器自然出現又雨眾寶及諸財物一切庫藏悉令充滿。
二知此下別顯別中二先觀外緣後觀內因前中亦二先別明。
以此事故父母親屬及善相師共呼此兒名曰善財。
後以此事下總結財多屬依善通依正財現是其善相稱曰善財亦猶善現立稱(財多屬依者亦有法財故云多也)。
又知此童子已曾供養過去諸佛深種善根信解廣大常樂親近諸善知識身語意業皆無過失淨菩薩道求一切智成佛法器其心清淨猶如虛空迴向菩提無所障礙。
二又知此下觀內因者此亦稱善對上為財又解心順理曰善積德無盡曰財文有十句初一唯宿因信解[A6]已去皆通過現。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是觀察善財童子已安慰開喻而為演說一切佛法。
第二當機授法中三初結前標後二所謂下別舉法門三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為善財下結說勸進。
所謂說一切佛積集法說一切佛相續法說一切佛次第法說一切佛眾會清淨法說一切佛法輪化導法說一切佛色身相好法說一切佛法身成就法說一切佛言辭辨才法說一切佛光明照耀法說一切佛平等無二法。
就別舉中十句初二約佛因一積集萬行二念念不斷次七約佛果於中前三妙用攝生後四體用圓備第十句通因通果通理通事。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為善財童子及諸大眾說此法[A7]已慇懃勸喻增長勢力令其歡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令憶念過去善根作是事已即於其處復為眾生隨宜說法然後而去。
三結說勸進中結前所說普及無偏指前因法勸令進修令發大心求前佛果令憶宿善使不自輕餘非此機隨宜更演。
爾時善財童子從文殊師利所聞佛如是種種功德一心勤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文殊師利而說頌曰。
第三爾時善財下上根隨逐同餐妙旨獨頴眾流重法隨師說偈求度文中二先總序說因二正陳偈頌今初由[A8]己發心故。
此菩提心為當何位善財童子為聖為凡古有多釋一云即地上菩薩言發心者證發心也一云是地前實報凡夫但有宿善信根現熟有云古不足依自引安住地神云此人[A9]己生法王種中斯文可定然自為二解一謂智智契法性生在佛家名法王種即已入地二謂據多聞熏習勝解真性成就佛種名生法王種中即三賢內種性菩薩然此師解依於前義不異初師依於後義未殊次解何足異焉又以此文為證者則慈氏云一生淨菩薩行見普賢處等諸佛等復云何通無執一文自相矛盾賢首云應是善趣信行中人依圓教宗有其三位一見聞位即是善財次前生身見聞如是普賢法故成解脫分善根如前歎德中辨二是解行位頓修如此五位行法如善財此生所成至普賢位是三證入生即因位窮終沒同果海善財求生是也若爾定是何位謂以在信是信位在住是住位一身歷五位隨在即彼[(冰-水+〡)*ㄆ]以徧一切故如普賢位此之一解甚順經宗但更有一理謂歷位而修得見普賢一時頓具地獄天子尚三重頓圓何以善財尅定初地等又定初地言為是未見文殊前耶為是[A10]已見普賢竟耶一生有增進耶始末定耶無得管見以害經宗(自古不足依下次敘下古破昔自立然此師下三破下古有二意一縱顯不異昔下古即刊定記二又以此為證下奪破顯其引證難憑以違餘文故若爾下二敘昔成立於上三生之中揩定今解行生是何位故先自問後以在下自答但更有下䟽正其釋以向古釋復似違前故謂前定三生今生但是解行而非證入及至後釋即言寄地即是地位豈非證耶故今正之一時頓具即是第三證入生故亦成漸頓得交徹故地獄天子下䟽引經文證成正義結彈刊定)。
三有為城郭憍慢為垣牆諸趣為門戶愛水為池壍愚癡闇所覆貪恚火熾然魔王作君主童蒙依止住貪愛為徽[A11]纆諂誑為轡勒疑惑蔽其眼趣入諸邪道慳嫉憍盈故入於三惡處或墮諸趣中生老病死苦。
二正陳偈辭三十四頌分二初四頌傷[A12]己沈溺自勉不能後三十頌仰德依人請垂拔濟前中亦二前二明依果起因長迷不出故喻之以城後二明依因趣果生死無窮故喻乘惡乘又初二迷於苦集後二失於滅道今初文也三有恱情即起惑之處愚迷三世即起惑之因魔王即起惑之緣童蒙乃起惑之者餘皆所起之惑然三界受生皆由著我起依我起高而難踰故六趣門中出入不息餘可思準(餘皆所起之惑者上來初釋第一句愚迷下釋第五句魔王下釋第七句童蒙下釋第八句今餘即二三四六句然三界下釋第二三句畧不釋四六二句四望於五五是發業之本四是潤業之愛六通發潤即六地中無明所覆愛水為潤我慢溉灌生名色芽也言苦集者相三及八即是苦果餘五皆集畧無有業含在魔王及後二偈行邪之中)後二中初偈失正行邪道後偈入苦無涅槃徽者束也纏者索也又三股曰徽四股為纏盈者緩也懈也(失正行邪者由前無明而起行故又前三句即起業之惑亦業俱之惑第四句即所起業後偈初句即覆業煩惱由於前二迷我我所以我對所而生四惑一於未得處而生諂誑二於不可得處而生於嫉三於[A13]已得處便生慳憍後之三過在覆業中疑惑弊眼即正能造業疑於有果無果不見未來故造惡業不見苦故造善業故下三惡即惡業果諸趣即通善業)。
妙智清淨日大悲圓滿輪能竭煩惱海願賜少觀察妙智清淨月大慈無垢輪一切悉施安願垂照察我一切法界王法寶為先導遊空無所礙願垂教勑我福智大商主勇猛求菩提普利諸羣生願垂守護我身被忍辱甲手提智慧劒自在降魔軍願垂拔濟我住法須彌頂定女常恭侍滅惑阿脩羅帝釋願觀我。
第二請拔濟中分三初十三偈讚人求法次十五偈讚法求乘後二偈雙結人法前中二初六偈對前苦集希垂拔濟後七偈對失滅道冀成行果皆上三句讚文殊德偈各一德後一句正求運濟。
三有凡愚宅惑業地趣因仁者悉調伏如燈示我道捨離諸惡趣清淨諸善道超諸世間者示我解脫門世間顛倒執常樂我淨想智眼悉能離開我解脫門善知邪正道分別心無怯一切決了人示我菩提路住佛正見地長佛功德樹雨佛妙法華示我菩提道去來現在佛處處悉周徧如日出世間為我說其道善知一切業深達諸乘行智慧決定人示我摩訶衍。
就後七中初一總求其道次二求涅槃道次二求菩提道後二求見道緣。
願輪大悲轂信軸堅忍轄功德寶莊校令我載此乘總持廣大箱慈愍莊嚴蓋辯才鈴震響使我載此乘梵行為茵褥三昧為采女法鼓震妙音願與我此乘四攝無盡藏功德莊嚴寶慚愧為羈鞅願與我此乘。
第二願輪下歎法求乘中亦對前惡乘以求勝乘尚異二乘況馳驟三界(况馳驟三界者書云堯舜安車夏殷步驟言其道不及前今以一乘為安車安車牛車尚異二乘羊鹿豈况三界步驟)於中分四初四求悲智定攝利他乘(初四頌求悲智定攝利他乘者總相釋也初偈是悲二是智三定四即四攝然下四叚皆明乘義今當別配初偈有五一願行相扶如輪致遠二一切佛法皆依大悲猶如眾輻以湊一轂三信心不退如軸居心四堅忍不動如鎋貫定五諸功德實而為莊校即通五度末句結求可知第二偈三義一總持攝法如箱攝物二慈愍覆蔭如張憶蓋三四辦演法如鳴鑾鈴第三偈三義一梵行嚴潔如淨茵蓐二三昧適神如侍婇女三法音警物如擊故聲第四偈三義一四攝益物無盡如藏二功德圓淨如寶莊嚴三牛有羈鞅離過引車人有慚愧拒惡崇善)。
常轉布施輪恒塗淨戒香忍辱牢莊嚴令我載此乘禪定三昧箱智慧方便軛調伏不退轉令我載此乘大願清淨輪總持堅固力智慧所成就令我載此乘。
次三求十度自行乘(次三求十度自行乘者初偈四度一施為行首二輪為車本三戒能防非諸行皆淨故如塗香三內忍貪嗔外忍違順則萬行端嚴也四精進堅牢䇿萬行故次偈三度一禪能攝散如箱持物亦能空心如四周箱中空為用二二二度共為軛者般若觀空方便涉有有方便慧解有慧方便解此二相資共成一觀猶如一軛二顯交徹可以引行故於餘處名為父母具上三度調伏不退後偈三度一願令行滿故喻於輪然初施輪是行之首此之願輪以導於行故有二輪慈氏云如龍布密雲必當霔大雨菩薩發大願決定修諸行行願相扶故有二輪二即力度力有二種一思擇力故有總持二修習力故有堅固如車堅固能持是有力義三智度決斷無行不成如有巧智令車成就故云閉門作車出門合轍)。
普行為周校悲心作徐轉所向皆無怯令我載此乘堅固如金剛善巧如幻化一切無障礙令我載此乘廣大極清淨普與眾生樂虛空法界等令我載此乘淨諸業惑輪斷諸流轉苦摧魔及外道令我載此乘。
次四求二利滅障乘(次四求二利滅障乘者初偈三義一普賢之行周帀莊嚴一乘之體二悲不傷物故云徐轉三上二無緣故所向無怯不畏眾生難化萬行難修故次偈三義一般若證理如金剛堅斷迷理惑如金剛利二方便善巧依根本成猶如幻化斷迷事惑如車之巧三具斯二道二障皆亡云一切無礙次偈即無緣慈與樂即慈普被稱廣大無緣故淨如車中虛則無不載故虛空等法界也後偈斷三雜染降魔制外皆取二輪摧壞之義)。
智慧滿十方莊嚴徧法界普洽眾生願令我載此乘清淨如虛空愛見悉除滅利益一切眾令我載此乘願力速疾行定心安隱住普運諸含識令我載此乘如地不傾動如水普饒益如是運眾生令我載此乘。
後四求運載廣大乘上四即同三賢十聖皆文義多含可以意得(後四求運載廣大乘者初偈取車備體莊嚴義二取中虛普益義三取安穩速疾義四取不動普益義上四三賢等配文甚顯)。
四攝圓滿輪總持清淨光如是智慧日願示我令見已入法王位已著智王冠已繫妙法繒願能慈顧我。
後二偈雙結中初偈結法願見後偈結人請攝。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迴觀善財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欲親近諸善知識問菩薩行修菩薩道善男子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緣是故於此勿生疲厭。
第四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下大聖重教成其勝進之行文分四別一略讚略教二廣問廣答三指示後友四念恩辭退今初先讚一讚發心發心在前長行之中二讚近友問行在前偈內後善男子親近下教徃近友云何近友是種智初因法無人弘雖慧莫了故下德生中廣顯其相涅槃二十云一切眾生得阿耨菩提近因緣者莫先善友乃至廣說以為全分等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歷事多時故冝勿懈(法無人弘雖慧莫了即暗用上經須彌頂上偈讚云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䟽涅槃二十者此是闍王尋路而來如來道歎經云爾時佛告諸大眾言一切眾生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近因緣者莫若善友何以故阿闍世王若不隨順耆婆語者來月七日必定命終墮阿鼻獄是故近因莫若善友乃至廣說即涅槃二十六說第四功德謂親近善友廣引舍利弗等非是眾生真善知識我是眾生真善知識廣引昔事見佛成益最後云常修惡業以見我故即便捨離如闡提比丘因見我故寧捨身命不毀禁戒如草繫比丘以是義故阿難比丘說半梵行名善知識我言不爾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識是故菩薩修大涅槃具足第四親近善知識釋曰此言順於西域若順此方應言善知識是半梵行我言不爾善知識是全梵行故䟽義引耳)。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六十二之一
音釋
(赫呼格切奕羊益切赫奕盛大也)。
憍慢(憍舉喬切恣也慢莫晏切慠也)。
壍(七豔切坑也)。
徽纆(徽許歸切繩也纆莫北切索也)。
轡勒(轡彼義切馬韁也勒盧則切馬𠾑也)。
轂(古祿切車輻所輳者曰轂)。
軸轄(軸直六切車軸也轄胡憂切車軸頭也)。
羈鞅(羈居宜切鞅𠋣兩切羈鞅馬絡絆也)。
軛(於革切車軛也)。
鞞(駢迷切)。
輻(方六切輪轑也)。
鎋(胡瞎切車軸頭鐵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六十二之二 翦二
第二善財白言下廣問廣答中先問後答今初有十一句望前偈中文有二勢一前別此總謂於前悲智等別行總修學故二前橫此豎悲智等行位位同修趣入圓滿等從始至終故。
善財白言唯願聖者廣為我說菩薩應云何學菩薩行應云何修菩薩行。
就此諸句初二為總故下諸友中多但舉此謂若學解學行始修終修皆名修學唯因圓無學果滿無修故又學攝於解修攝於行二句已收解行盡故。
應云何趣菩薩行應云何行菩薩行應云何淨菩薩行應云何入菩薩行應云何成就菩薩行應云何隨順菩薩行應云何憶念菩薩行應云何增廣菩薩行應云何令普賢行速得圓滿。
餘九句別一始趣向二即事造修三治障離過四達證分明五具足獲得六隨順人法七長時無間八無餘修習九究竟圓滿若豎配者謂十住解能趣故十行正行故十向普賢悲願能淨障故初地始入如故二三四地世出世行皆成就故五六七地能隨世故八地無功無念無間斷故九地知諸稠林廣利益故十地等覺方圓滿故橫豎無礙是所問意。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為善財童子而說頌言善哉功德藏能來至我所發起大悲心勤求無上覺已發廣大願除滅眾生苦普為諸世間修行菩薩行。
二爾時文殊下答於中二先以偈頌別讚別教後長行內總讚總教今初十偈分五初二偈讚其發心於中初二句總讚次三句指其發心之體即三種心謂悲以下救智以上求大願為主故慈氏云菩提心燈大悲為油大願為炷光照法界後三句顯發心意樂謂不求五欲及王位等但為眾生故。
若有諸菩薩不厭生死苦則具普賢道一切無能壞。
二有一偈略教謂若猒苦趣寂則大道不具魔小所壞若能了生死之實息愛見之疲則攝眾魔為侍不溺實際之海故一切莫壞(則攝眾魔為侍者即淨名問疾品文殊問言此室何以空無侍者廣答空竟云又仁所問何無侍者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釋曰此中但用攝魔耳言不溺實際之海者對於小乘已見七地)。
福光福威力福處福淨海汝為諸眾生願修普賢行。
三有一偈重讚其發心之德以為物發心福之勝故有智之福為福光凡小不壞之福為威力能生眾福為福處離障深廣為淨海。
汝見無邊際十方一切佛皆悉聽聞法受持不忘失汝於十方界普見無量佛成就諸願海具足菩薩行若入方便海安住佛菩提能隨導師學當成一切智汝徧一切剎微塵等諸劫修行普賢行成就菩提道汝於無量剎無邊諸劫海修行普賢行成滿諸大願。
四有五偈廣教具答十一句問初偈答二總句謂若見多佛聞法則能受學於解持而修行次偈答次三句謂若趣向見佛成就大願則能具行具則行淨次二句答入與成就謂證入真空而不礙涉有了達妙有而不迷於空是入方便若如是入即住菩提何行不成次二句答隨順問若順佛學是真隨順自然順於一切智法次一偈答憶念謂剎塵諸劫相續修行斯為憶念後一偈答後二句謂多時處修則增廣圓滿大聖此中總教諸法顯十信中總相信故下諸善友各別教示顯入位後別修證故(大聖此中下總顯文意)。
此無量眾生聞汝願歡喜皆發菩提意願學普賢乘。
五有一偈結益。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此頌已告善財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求菩薩行善男子若有眾生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事為難能發心已求菩薩行倍更為難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
第二長行總讚總教中先讚但言發心已含前別義後善男子若欲下教謂但能求友離過則前諸問皆圓於中先按定上令求友不得猶豫言善知識者謂能令於未知善法令知未識惡法令識或二字並通識約明解知約決了真為揀似然知識有五一知識世間善惡因果而令修斷二猒世樂而欣涅槃三有悲心相心修度四以無相慧令物修行五令無障礙修滿普賢行此五前前非真真唯第五人能行此是人善友若約法友教理行果皆善友也(人能行此是人善友者然賢首有三義一者人善知善䟽上列五即皆是人結云人能行此即人善友二法善友彼有六位一人天法二小乘法後四即四教法故今䟽通云教理行果皆善友也三合辯者彼亦有六謂於上六法各說一門而授機故䟽意不存第三第三不異初門故)後善男子求善知識下誡勸隨順是勸餘皆為誡設有實過尚取法亡非況權實多端生熟難測(設有實過尚取法亡非者故什公常說偈云譬如淤泥中而生青蓮華智者取蓮華勿觀於淤泥即其事也況權實多端者亦涅槃經第六四依品云如菴羅果生熟難知謂內懷腐爛外現律儀此為外熟內生內具深法外示毀禁之相為內熟外生是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又說有迦羅迦果鎮頭迦果二果相似迦羅迦果則惡藥人鎮頭迦果則好益人喻善友惡友外相相似故難知也其權實多端通於諸經婆須勝熱無猒等逆行此為權示豈得為非故難測也詩云採葑採菲無以下體是以大賢韜德露疵含光匿曜不可知也)。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勝樂其國有山名曰妙峯於彼山中有一比丘名曰德雲汝可徃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菩薩云何修菩薩行乃至菩薩云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德雲比丘當為汝說。
第三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後友於中二初舉友依正後汝可徃下勸徃教問今初國名勝樂者次下知識寄當初住勝過前位是信所樂故山名妙峯者山有二義一寂靜不動義二高出周覽義以況初住解心創立依定發慧寂然不動智鑒無遺徹見果原下觀萬類山以表之登此心頂便成正覺故曰妙峯友名德雲者具德如雲雲有四義一普徧二潤澤三陰覆四注雨以四種德如次配之一定二福三悲四智然此德義就事就表通皆具之而創出外凡故以比丘為表教問可知(然此義者就事即約德雲身上就表即約初住法門亦具定等四義)。
爾時善財童子聞是語已歡喜踊躍頭頂禮足繞無數帀慇懃瞻仰悲泣流淚辭退南行。
第四爾時善財下念恩辭退慶聞後友故喜躍悵辭德音故悲淚下諸善友倣此可知然後二段義雖屬後文屬前會。
問大聖有智能演善財有機堪受何不頓為宣示而別指他人歷事諸友明此深旨略申十義一總相而明為於後學作軌範故謂善財求法不懈善友說法無吝故二顯行緣勝故謂真善友是全梵行如闍王之遇耆域猶淨藏之化妙嚴等三破愚執故謂令不師愚心虛[A14]己徧求故四破見慢故謂令不觀種性不恥下問徧敬事故五破徧空執故謂不唯無求無求之中吾故求之六令即事即行寧可少聞便能證入不在多聞而不證故七為破說法者攝屬之心我徒我資彼此見故八為顯寄位漸修入故若不推後則位位中住無勝進故九為顯佛法甚深廣故善友尚皆謙推凡流豈當臆斷十顯善財與友成緣起故謂能入所入無二相故無善友之外善財則一即一切明善財歷位也無善財之外善友故一切即一多位成就皆在善財由是卷舒自在無礙上之十義初一通於師資次五多約資說第七約師後三約教思之可知(謂善財求法不懈等者即暗用淨名第三菩薩行品如來為眾香菩薩說法中不盡有為之義經云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深𤼵一切智心而不廢忘教化眾生終不猒倦於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猒志常安住方便廻向求法不懈說法無恡等今但要二句耳闍王之過耆域者已如向引猶淨藏之化妙嚴即法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淨藏淨眼為王現變王乃𤼵心詣佛得益王自述云世尊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今得見佛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謂令不觀種姓即菩薩戒不得觀法師種姓經云若佛子初始發心未有所解而自恃聰明有智或恃高貴年宿或恃大姓高門大解大福饒財七寶以自憍慢而不諮受先學法師經律其解法者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諸根不具而實有德一切經律無不盡解而新學菩薩不得觀法師種姓而不來諮受先學法師第一義諦者犯輕垢罪不恥下問即論語云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不恥下問寧可少聞便證入故者暗用涅槃高貴德王菩薩品彼文具云寧願少聞多解義理不願多聞而於義不了)。
向勝樂國登妙峯山於其山上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觀察求覓渴仰欲見德雲比丘經于七日見彼比丘在別山上徐步經行。
大文第二向勝樂國下有十善友寄於十住即為十段然下諸善友古德科判從一至十雖皆有理今略存一二謂一依辯法師科為三分一聞名求覓是加行位二受其所說是正證法界三仰推勝進是後得位或分為五分一舉法勸修二依教趣入三見已請敬四止示法界五仰推勝進上二並約位科故取前段指示後友以屬後段方便以後友名屬後位故約義甚善而文小不便今依意公及五臺論約會科之分為六分而名小異一依教趣求二見敬諮問三稱讚授法四謙[A15]己推勝五指示後友六戀德禮辭而諸文多具其有增減至文科判(古德科判從一至十者初總為一謂各一位故二依遠公分之為二初親近善友後告示下𦗟聞正法其繫念思惟及如說修行並在文中就初近善友於中有四一聞善友二求善友三見善友四請問法要就初聞善友中亦四一列國名是通處二山等是別處三善友名四教徃詣二求善友於中有三初聞心喜二禮足辭去三漸行訪友三見善友中二先徃見後設禮退住四請問法於中有三一白已𤼵心明[A16]己有機二而未知等正問行法三我聞等歎德諸說近善友竟二聞正法於中有二先歎發心後正為說法說法中二初說證量法門後仰推等說教量法門此段科文諸位多同少有不同者三辯法師分為三分具如䟽文就中有人云別說有三一約人二約法三合辯初約人者於中有三初聞名等為方便二正見人為法界三問法等彰其勝德二就法中亦有三者一言教為方便二智眼所得為法界三通明業用以顯其德三人法合辯亦具三法初聞名至處為方便次見人得法為法界後說徃因及推勝等以顯其德釋曰雖有此三辯公本科但是後合耳四衍法師等分為四量一聞名等是教量二依教尋求是信量三見彼依正是比量四聞彼所說是現量此四即是聞思修證也更開為五於上第四現量之中開出自分勝進二位餘同前辯更有分五亦如䟽辯六依意法師等分作六分一明求詣心行二明見敬諮問三讚說[A17]已知以授善財四說已未知五更示知者勸令徃詣六辭退奉行若依五臺論亦作此釋或有一師分之為七於前六中第二之內先致敬後諮問法要八或分為八於前七中第三之內先讚發心後說[A18]己法九或分為九於上八中第五段內先示已勸徃後教問歎德十或分為十於上九中第六段內先致敬後辭去上十種科中前五約位科後五約會科文並通在今䟽從其要當存其三釋取六釋文而名小異者隨穩便故將抄中六對䟽自知就䟽六中前之四段各可為二一中二者初念前友教二趣求後友二中二者先見敬後諮問三中二者先稱讚後授法四中二者先識[A19]己知一後推勝知多下別科多然後二不開還成十段以表無盡)今初發心住文具斯六初依教趣求中見心陟位故曰登山智鑒位行為十方觀察情懷得旨為欲見德雲七覺功道為經七日忘所住位方為得旨故見在別山見則定慧雙遊為經行徐步徐即是止不住亂想故行即為觀不住靜心故若約事說即正修習般舟三昧故(今此正明初發心住者如入空界慧住空性得位不退故名為住)。
見已徃詣頂禮其足右繞三帀於前而住。
二見已徃詣下即見敬諮問於中四一設敬儀重人法故。
作如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二作如是下申[A20]己發心明有法器故。
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行乃至應云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
三而未知下正陳所問彰[A21]己未知請隨機說故問中於前十一句舉初略後是經家略若善財略友云何領(若善財畧者初謂經家之畧及觀新譯普賢行願品梵本亦具乃是譯人畧耳)。
我聞聖者善能誘誨唯願垂慈為我宣說云何菩薩而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我聞聖者下歎德請說有智善能有悲無吝故應為說誘謂誘喻即是教授以成前解誨謂誨示即是教誡以成前行下皆倣此前問但問因圓此中結期果滿即發心所為。
時德雲比丘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能請問諸菩薩行如是之事難中之難。
第三時德雲下稱讚授法即正入法界於中二先讚器希有後正示法界今初先標二難所以讚者令自寶固欣聞法故。
所謂求菩薩行求菩薩境界求菩薩出離道求菩薩清淨道求菩薩清淨廣大心求菩薩成就神通求菩薩示現解脫門求菩薩示現世間所作業求菩薩隨順眾生心求菩薩生死涅槃門求菩薩觀察有為無為心無所著。
後所謂下別牒前問有十一句初句牒總餘十牒別文小開合而皆案次(後所謂下別牒前問者善財若不具問此云何牒故䟽前云友云何領)一境界即前趣菩薩行趣通能所境約所趣二即前行行則出故三即前淨四即前入入即不滯空有廣大心故五即成就六七及八皆前隨順其解脫門是能隨順示所作業即事業隨順順眾生心即逐機隨順此第八句亦是憶念念眾生故九即增廣謂不住涅槃是生死門不住生死即涅槃門以不住道即能增廣十即速滿普賢行若了為無為非一非異而無著者則速滿矣亦即為滿矣(亦即為滿者上釋由了為無為非一非異方能當滿今意云了非一異即已窮究故為即滿)。
善男子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淨智光照耀。
第二善男子我得下正示法界即念佛三昧於中二先示體相後普觀下明其勝用今初先標名後信眼下釋相今初自在有二義一觀境自在二作用自在決定亦二義一智決斷二信無猶豫解即勝解亦有二義一約為信因於境忍可二為作用因於境印持近處為遠等信智相資他境不動故名為力即三昧義二釋相中信眼清淨釋上解義謂欲修念佛三昧先當正信次以智決了今由勝解於境忍可故於實德能正信心淨了見分明故稱為眼次智光照耀釋上決定謂決斷名智智故決定故文殊般若明一行念佛三昧先明不動法界知真法界不應動搖即是此中決定解義然約寄位正是發心住體以本解性聞熏之力今開發故是決定解(今由勝解於境忍可者謂唯識解信云謂於寶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前已頻引今離用此言耳文殊般若明一行三昧等然文殊問及文殊說經今䟽之所用即大般若中曼殊室利分總收彼二經皆入大部故又彼意云欲入一行三昧先親近解般若者聽聞諮受然後能入言一行者一法界行亦無一故又云法界一相繫緣法界不動法界也以本解性聞熏之力者淨行品已說十信滿心入此初住由信滿故明信決定住菩提心三心之中解心增故即是住體言開發者發心有二一者發起通於十信二者開發在於初住亦如前釋又高齊大行和尚宗崇念佛云四字教詔謂信憶二字不離於心稱敬兩字不離於口彼論云徃生淨土要須有信信千即千生信萬即萬生信佛名字不離心口諸佛即救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名身恒常敬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終無蹔住閻浮之法此䇿初心最為要也)。
普觀境界離一切障善巧觀察普眼明徹具清淨行。
二明勝用中亦是展轉釋成於中二先約內用後徃詣下明其外用今初普觀境界即信眼用亦釋眼義以如為佛則無境非佛故云普觀又若報若化一時觀故(以如為佛則無境非如者大品中答常啼云諸法如即是佛金剛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既以如為佛一切法皆如也何法非佛耶又若報下然修念佛三昧多約漸修謂先為化身觀次報後法今則一時耳)次離一切障釋清淨義若沈若浮諸蓋諸取皆三昧障故(諸盖諸取者盖即五盖取謂二取故上經云不見十力空如幻雖見非見如盲覩分別取相不見佛究竟離着乃能見)次善巧觀察釋智光照耀謂於無色相而觀色相為善巧觀後普眼下結成上義謂信眼普觀境界名為普眼窮如法界名曰明徹如是離障見如是謂具足清淨一行三昧一行者一法界行故。
徃詣十方一切國土恭敬供養一切諸佛。
二明外用者以前即用之體則以無心之覺契唯如之境不動法界窮乎寂照之原故能即體之用用無不窮亦由前勝解於境印持隨心去住於中三初明不動而徃。
常念一切諸佛如來總持一切諸佛正法。
二常念下不念而持。
常見一切十方諸佛所謂見於東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億佛百億佛千億佛百千億佛那由他億佛百那由他億佛千那由他億佛百千那由他億佛乃至見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佛乃至見閻浮提微塵數佛四天下微塵數佛千世界微塵數佛二千世界微塵數佛三千世界微塵數佛佛剎微塵數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三常見下明不徃而見於中三初標次所謂下別顯所見數多於中三千即一佛剎而重言佛剎微塵數者準梵本中脫十字故應言十佛剎也。
一一方中所有諸佛種種色相種種形貌種種神通種種遊戲種種眾會莊嚴道場種種光明無邊照耀種種國土種種壽命隨諸眾生種種心樂示現種種成正覺門於大眾中而師子吼。
後一一方下明所見事別。
善男子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A22]己推勝於中先謙已知一即結其自分後豈能了下推勝知多即增其勝進今初一切諸佛境界者結其所觀橫通十方豎該三世故云一切即上普觀境界一行三昧觀其法身十方諸佛亦通報化種種色相兼相海故次智慧光明者結其能觀即上智光照耀次普見法門即總收前二以結其名即前普眼明徹最初善友先明念佛法門者以是眾行之先故智論云菩薩以般若波羅蜜為母般舟三昧為父故依佛方成餘勝行故又初住中緣佛發心樂供養故(最初善友先明念佛法門下此明次第上問也五十五友法門不同而初說者何耶從以是下答其先說之意畧有二意在文可知若更進論有其十義一如䟽引智論二依佛方便能成勝行故三功高易進以獎物故四觀通淺深能遍攝故五消滅重障為勝緣故六雙兼人法易加護故七十地菩薩皆念佛故八三寶吉祥經初說故初此念佛海雲聽法善住依僧為次第故九即心即佛為一境故十為表初住緣佛發心樂供養故第十即䟽中第二意也)。
豈能了知諸大菩薩無邊智慧清淨行門。
二推勝中三先總次所謂下別後而我下結今初無邊智慧即下諸門及所不說能觀之智緣無邊境故清淨行者即下諸門離障之心而言門者隨其一一入佛境故(今初下然其推勝畧有二意一通指諸菩薩行如今總中但云菩薩無邊智慧等二就其一門但知少分如下別說二十一門我唯得一等下諸善友多約後義䟽釋該諸德之意)。
所謂智光普照念佛門常見一切諸佛國土種種宮殿悉嚴淨故令一切眾生念佛門隨諸眾生心之所樂皆令見佛得清淨故令安住力念佛門令入如來十力中故令安住法念佛門見無量佛聽聞法故照耀諸方念佛門悉見一切諸世界中等無差別諸佛海故入不可見處念佛門悉見一切微細境中諸佛自在神通事故住於諸劫念佛門一切劫中常見如來諸所施為無暫捨故住一切時念佛門於一切時常見如來親近同住不捨離故住一切剎念佛門一切國土咸見佛身超過一切無與等故住一切世念佛門隨於自心之所欲樂普見三世諸如來故住一切境念佛門普於一切諸境界中見諸如來次第現故住寂滅念佛門於一念中見一切剎一切諸佛示涅槃故住遠離念佛門於一念中見一切佛從其所住而出去故住廣大念佛門心常觀察一一佛身充徧一切諸法界故住微細念佛門於一毛端有不可說如來出現悉至其所而承事故住莊嚴念佛門於一念中見一切剎皆有諸佛成等正覺現神變故住能事念佛門見一切佛出現世間放智慧光轉法輪故住自在心念佛門知隨自心所有欲樂一切諸佛現其像故住自業念佛門知隨眾生所積集業現其影像令覺悟故住神變念佛門見佛所坐廣大蓮華周徧法界而開敷故住虛空念佛門觀察如來所有身雲莊嚴法界虛空界故。
二別中有二十一門各先標名後釋相並從業用以受其名準晉經一一皆云念佛三昧門今略無三昧字理實應有古德判此前十念佛勝德圓備後十一念佛妙用自在亦是一理尅實細論一一皆念體用無礙之佛又此諸門當文標釋[A23]己自可了細窮其旨義乃多含。
然其念佛三昧總相則一別即三身十身修觀各別且寄三身釋者即總分為三謂念法報化為觀各別於三身中各有依正便成六觀謂念法性身土為法身依正念報身華藏等剎為依十身相海等為正念餘淨土水鳥樹林為化身依三十二相等為化身正又後二正中各分為二謂念內功德及外相好十力無畏等為化身德如不思議法品為報身德三十二等為化相好十蓮華藏等為報相好則成八門而初法身二門為後六門之體若體相無礙成第九門若融前諸門為一致故於一細處見佛無盡如是重重成帝網之境則入普賢念佛三昧之門今此二十一門通是後一而隨相異故有多門與前十門互有開合一智光普照門即通法身報化依正以此門為總故一切諸佛通於橫豎通諸佛國故云種種嚴淨如無量壽觀經先觀瑩徹瑠璃之地瓊林寶樹及作華藏觀者一一境界無盡莊嚴無土之土方為真淨等二即觀色相身令見得淨故而標名中念佛門三字既是通名令一切眾生之言未知令作何事故準晉經應云令一切眾生遠離顛倒念佛門義方圓備三念內德四亦內德無倒說授菩薩見佛本為得法故五通三身依正內德外相以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故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故皆能隨本誓願化眾生故餘等可思即此亦是一行三昧隨念一佛等一切故六即第九事理無礙觀以理融事故隨一細境見多神通唯智眼境名不可見七八皆約時並通諸身土而七約所念佛事無斷八約能念時分無間九雙念依正亦通報化十念即應而真過去諸佛安住不涅槃際未來諸佛亦[A24]已現成故文殊般若云今佛住世則一切諸佛皆住以同一不思議故又約隨相門即欲念何佛佛便為現十一亦即體之用由了無非佛境故境境佛現十二念應十三亦念應然上十一境中見佛或謂諸佛住於境中今明知諸佛無住故遠離時處之想則見一日念念而去十四念報身相好眼耳等皆徧法界故十五中念即體之用前第六微細顯依中有正此約正中有正故不濫前十六念劫圓融故上二皆即體之用十七念內德十八十九皆念色相二十念依二十一通內外真應等一切身雲如上出現品及上下文然上就所念辨異成其十門若與經文互開合者為門非一二十一者蓋略說耳然約能念心不出五種一緣境念佛門念真念應若正若依設但稱名亦是境故故上諸門多是此門二攝境唯心念佛門即十八十九二門十八即總相唯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故十九雖隨我心心業多種見佛優劣故三心境俱泯門即前遠離念佛門及不可見門之一分及如虛空四心境無礙門即如初門雙照事理存泯無礙故云普照五重重無盡門即稱前第十門而觀察故如微細等門亦是此中總意(然約能念下第三約能念[(冰-水+〡)*ㄆ]束然古人已有五門云一稱名徃生念佛門二觀像滅罪念佛門三攝境唯心念佛門四心境無礙念佛門五緣起圓通念佛門此之五門初二名局又但稱名亦闕念義第五一門名則𥁞善及其釋義但事理無礙故今改之故初一門兼攝前二此中第五方是性起圓通事事無礙義故)若約十身各以二門而為一身後一總顯謂願智法力持意生化威勢菩提及福德相好莊嚴身以念佛之門諸教攸讚理致深遠世多共行故略解釋無厭繁說(若約十身下即第三別約十身言各二門者初二即願身初門願生兜率天宮後門顯周法界三四二門即智身前門十力智後門了法智五六二門即法身前門法普周一切等無差別後門體不可見不妨大用七入二門即力持身前門持令多劫後門持令常見九十二門意生身前門隨意生剎後門隨意生世十一二兩門化身前門化周諸境後門化故示滅十三四二門即威勢身前門無住後門普周皆威勢故十五六二門即菩提身前門一毛多佛成菩提後門一念遍剎成菩提十七八二門福德身前門放光演法後門隨樂現形十九二十二門即相好莊嚴身前門應化相好後門華藏剎中相好第二十一門該於十身故等空法界亦與離世間十佛相當並如前會)。
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三結可知。
善男子南方有國名曰海門彼有比丘名為海雲汝徃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第五善男子南方下指示後友於中二初正示善友後歎友勝德今初即治地住善友海門國者彼國正當南海口故表觀心海深廣為治心地之門故比丘海雲者觀海為法門以普眼法雲潤一切故表治地中觀生起十種心深廣悲雲故。
海雲比丘能分別說發起廣大善根因緣善男子海雲比丘當令汝入廣大助道位當令汝生廣大善根力當為汝說發菩提心因當令汝生廣大乘光明當令汝修廣大波羅蜜當令汝入廣大諸行海當令汝滿廣大誓願輪當令汝淨廣大莊嚴門當令汝生廣大慈悲力。
後海雲比丘下歎友勝德於中十句先一總歎後善男子下九句別就益當機歎句各一義即預指後說初一即見竟得益二即聞化宿因三即歎發心處四即聞彼受持處五六及七皆普眼法門所證八聞依正莊嚴九即顯發心之相至文自見。
時善財童子禮德雲比丘足右繞觀察辭退而去。
第六爾時善財下戀德禮辭生難遭想故戀喜見後友故辭。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六十二之二
音釋
(方中切音封菜名)。
淤(依據切水中埿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六十二之三 翦三
第二海雲比丘寄治地住善友(第二海雲寄治地住謂常隨空心淨治八萬四千法門清淨潔白治心地故)。
文亦有六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初依教正觀此明溫故後漸次下趣求後友意欲知新又前即學而能思後即思而能學然思前猶屬前文謂上來近友次聞正法今辨正念思惟及如說修行即涅槃四近因緣今以前義屬後進趣後義屬前指來互為鉤鎻顯主伴交叅且從會判屬於後耳下皆準此(初依教中其文有二皆外典中意一論語云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二又前即學下亦論語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怠謂疲怠罔謂罔然無所得也今並反上故學而能思思而能學然思前下第二對前釋即涅槃經意於中有二先正立理義合屬前以涅槃四事是涅槃近因謂一親近善友二聽聞正法三繫念思惟四如說修行故知後二即屬前二此即遠公分為二意也今以前義下第二明今䟽將後二屬後會意謂思修二門即前會之義今為後會進趣故故教趣求言後義屬前友指來者即是前會指示後友後友依正等合屬後會由前友指來故屬前會名為鉤鎻所指是主能指是伴又思修屬前此約位判今從會判故屬後也)。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思惟善知識教正念觀察智慧光明門正念觀察菩薩解脫門正念觀察菩薩三昧門正念觀察菩薩大海門正念觀察諸佛現前門正念觀察諸佛方所門正念觀察諸佛軌則門正念觀察諸佛等虛空界門正念觀察諸佛出現次第門正念觀察諸佛所入方便門。
今念前中有十一句初總餘別別中皆云正念觀察者不沈不舉寂照雙流故十中一即是前觀境自在二即前作用解脫三即一行三昧體及推勝中諸三昧門四念前種種眾會五即前見佛六即前十方七即壽命神通等八即通觀佛徧九即種種成正覺十即隨種種眾生心樂。
漸次南行至海門國。
後趣求可知。
向海雲比丘所頂禮其足右繞畢於前合掌作如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入一切無上智海而未知菩薩云何能捨世俗家生如來家云何能度生死海入佛智海云何能離凡夫地入如來地云何能斷生死流入菩薩行流云何能破生死輪成菩薩願輪云何能滅魔境界顯佛境界云何能竭愛欲海長大悲海云何能閉眾難惡趣門開諸大涅槃門云何能出三界城入一切智城云何能棄捨一切玩好之物悉以饒益一切眾生。
第二向海雲下見敬諮問於中三初設敬次自陳發心可知後而未知下諮問法要於中言願輪者願窮三際無有終始故對生死以立輪名餘文自顯。
時海雲比丘告善財言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耶善財言唯我[A25]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三時海雲下讚示法界於中二先讚法器後正授法前中三先本問以發心者難故若不發心不堪授法非法器故次善財下答非虛妄故。
海雲言善男子若諸眾生不種善根則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得普門善根光明具真實道三昧智光出生種種廣大福海長白淨法無有懈息事善知識不生疲厭不顧身命無所藏積等心如地無有高下性常慈愍一切眾生於諸有趣專念不捨恒樂觀察如來境界如是乃能發菩提心。
後海雲言善男子若諸下正讚於中二先讚因緣難具故發者為希後發菩提心者下顯發心相勝故發者難得今初先反讚後要得下順讚事友為緣餘皆是因通有十句初句為總即宿植普賢法門成種性故二具真下別初得真如三昧智光名具真實道此即了心寂照生佛德故餘可知。
發菩提心者所謂發大悲心普救一切眾生故發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間故發安樂心令一切眾生滅諸苦故發饒益心令一切眾生離惡法故發哀愍心有怖畏者咸守護故發無礙心捨離一切諸障礙故發廣大心一切法界咸徧滿故發無邊心等虛空界無不徃故發寬博心悉見一切諸如來故發清淨心於三世法智無違故發智慧心普入一切智慧海故。
二顯發心相中有十一句前五即大慈悲心初二總餘三別次四深心修行大願盡空界故後二直心不違法性證果智故又此十心多同治地自分十心恐繁不會(又此十心者彼十心者所謂利益心大悲心安樂心安住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同[A26]己心師心導師心今此一即大悲二即利益三即安樂四安住心離惡法住善法故五即憐愍六即守護令離礙故七即同[A27]已遍法界故八即攝受法界虛空皆徃攝故九即師心見諸佛故十即導師入種智故)。
善男子我住此海門國十有二年常以大海為其境界所謂思惟大海廣大無量思惟大海甚深難測思惟大海漸次深廣思惟大海無量眾寶奇妙莊嚴思惟大海積無量水思惟大海水色不同不可思議思惟大海無量眾生之所住處思惟大海容受種種大身眾生思惟大海能受大雲所雨之雨思惟大海無增無減。
第二善男子我住下正授法要謂觀法海覩佛聞法次前念佛而明此者顯聞法弘傳次為要故(次前念佛下生起次第)。
於中二先明修觀後善男子我作是下觀成利益前中二先託事顯詮二善男子我思惟下欲忘詮求旨今初先總標言十二年者一紀已周表過十千劫已入第二住故亦表總觀菩薩十二住十二入故後所謂下別顯皆託事表法智海十義如十地說今是悲海(一紀已周者十二年為一紀周十二辰故過十千劫者十信滿十千劫入正定故十二住[A28]已見十住品智海十義如十地說者海有十德表十地故言今是悲海者故此十德與十地小異取稱法故即前十種悲心一即利益心利益寬廣故二即大悲心大悲甚深無能測故三即安樂始於世樂種種與故四即安住謂惡行眾生令住善行故即是眾寶五憐愍心悉包納故六攝受心種種外道攝令正信如水多色同在海故七守護心已發心者皆守護故是為無量眾生依住八同[A29]己心謂攝菩提大願眾生如[A30]己身有為大身故九即師心謂於大乘道習進道者推之如師師必諮受大法雨故十導師心謂具功德者敬之如佛故湛無增減以斯十悲對斯十喻有如符契故上歎十心即是法說今此海喻喻前十心稱復相當)。
善男子我思惟時復作是念世間之中頗有廣博過此海不頗有無量過此海不頗有甚深過此海不頗有殊特過此海不。
二忘詮求旨為見佛親因可知(二忘詮求旨為見佛親因者此中唯有四句一廣二多三深四勝初二即前第一開出三即第二四即第六一海眾色故為殊特餘之六句不出深廣故但舉四又餘六句餘處容有故牒此四顯其奇特問既歎奇特何名忘詮離前十相更求過此即忘詮求旨意也由此忘求故得見佛)。
善男子我作是念時此海之下有大蓮華忽然出現以無能勝因陀羅尼羅寶為莖吠瑠璃寶為藏閻浮檀金為葉沈水為臺碼碯為鬚芬敷布濩彌覆大海。
第二觀成利益中二先明見佛後得聞法今初即見法界無礙依正於中先見依後見正前中三一總標體相以深觀心海法海則心華行華自然敷榮無漏性德無不備故(以深觀等者法海即是悲海而法名通對上自心觀心即心華開敷觀大悲法即二利行發)。
百萬阿修羅王執持其莖百萬摩尼寶莊嚴網彌覆其上百萬龍王雨以香水百萬迦樓羅王銜諸瓔珞及寶繒帶周帀垂下百萬羅剎王慈心觀察百萬夜叉王恭敬禮拜百萬乾闥婆王種種音樂讚歎供養百萬天王雨諸天華天鬘天香天燒香天塗香天末香天妙衣服天幢旛盖百萬梵王頭頂禮敬百萬淨居天合掌作禮百萬轉輪王各以七寶莊嚴供養百萬海神俱時出現恭敬頂禮百萬味光摩尼寶光明普照百萬淨福摩尼寶以為莊嚴百萬普光摩尼寶為清淨藏百萬殊勝摩尼寶其光赫奕百萬妙藏摩尼寶光照無邊百萬閻浮幢摩尼寶次第行列百萬金剛師子摩尼寶不可破壞清淨莊嚴百萬日藏摩尼寶廣大清淨百萬可樂摩尼寶具種種色百萬如意摩尼寶莊嚴無盡光明照耀。
二百萬阿修羅下外相為嚴。
比大蓮華如來出世善根所起一切菩薩皆生信樂十方世界無不現前從如幻法生如夢法生清淨業生無諍法門之所莊嚴入無為印住無礙門充滿十方一切國土隨順諸佛甚深境界於無數百千劫歎其功德不可得盡。
三此大蓮華下舉因顯勝。
我時見彼蓮華之上有一如來結加趺坐其身從此上至有頂寶蓮華座不可思議道塲眾會不可思議諸相成就不可思議隨好圓滿不可思議神通變化不可思議色相清淨不可思議無見頂相不可思議廣長舌相不可思議善巧言說不可思議圓滿音聲不可思議無邊際力不可思議清淨無畏不可思議廣大辯才不可思議又念彼佛徃修諸行不可思議自在成道不可思議妙音演法不可思議普門示現種種莊嚴不可思議隨其左右見各差別不可思議一切利益皆令圓滿不可思議。
第二我時見彼下明見正報謂心行既敷則本覺如來忽然現故於中先明德相圓備後又念下因圓用廣可知。
時此如來即申右手而摩我頂為我演說普眼法門開示一切如來境界顯發一切菩薩諸行闡明一切諸佛妙法一切法輪悉入其中能淨一切諸佛國土能摧一切異道邪論能滅一切諸魔軍眾能令眾生皆生歡喜能照一切眾生心行能了一切眾生諸根隨眾生心悉令開悟。
第二時此如來下明得聞法所以海中說者表從悲智海之所流故於中三初演說次受持後轉授今初先總標普眼者詮普法故普詮諸法故得此法者一法之中見一切故後開示下別顯所詮可知(普詮者此有三義此一約深二普詮諸法約廣上二直就所詮三即從益立稱既一法中見一切法則其一眼見十眼境所見之中[A31]已有能見能見之中有所見矣以一法中有一切故廣如毗盧遮那品)。
我從於彼如來之所聞此法門受持讀誦憶念觀察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寫於此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不得少分何況能盡善男子我於彼佛所千二百歲受持如是普眼法門於日日中以聞持陀羅尼光明領受無數品以寂靜門陀羅尼光明趣入無數品以無邊旋陀羅尼光明普入無數品以隨地觀察陀羅尼光明分別無數品以威力陀羅尼光明普攝無數品以蓮華莊嚴陀羅尼光明引發無數品以清淨言音陀羅尼光明開演無數品以虛空藏陀羅尼光明顯示無數品以光聚陀羅尼光明增廣無數品以海藏陀羅尼光明辯㭊無數品。
二我從於彼下明受持於中二先總顯所持法多以是一多相即無盡法門故(先總顯持多者即海墨書而不竭然入大乘論引此經云是海幢下說法門全同於此喻相小異云大海水盡以磨墨積大紙聚猶如須彌山四天下草木持以為筆三千世界水陸眾生悉為法師於剎那頃所受法門猶不能盡此約書文不盡彼約領多不盡)。
後善男子下別顯持多之相於中先標長時千二百歲表義同十二年後於日日下別顯能持所持有十種持初一聞持餘皆義持二契本寂智方能入故三於一義中旋轉無量故能普入四地地義殊故能分別五威力者普攝在懷故若約所詮明攝即以威力攝諸眾生同九地中威德陀羅尼說六如華開引果今開發於教引於果故又華開見實以為莊嚴今開發言教見其旨故七可知八如空無相而包含一切顯明妙理示法相故九以多智光聚於一法則義理增廣故十若海含十德各辨析故諸持經者應倣此文(旋轉者如下彌伽然此十句文並可知亦即治地中勝進十法謂誦習多聞虛閑寂靜等但有開合可以意得)。
若有眾生從十方來若天若天王若龍若龍王若夜叉若夜叉王若乾闥婆若乾闥婆王若阿修羅若阿修羅王若迦樓羅若迦樓羅王若緊那羅若緊那羅王若摩睺羅伽若摩睺羅伽王若人若人王若梵若梵王如是一切來至我所我悉為其開示解釋稱揚讚歎咸令愛樂趣入安住此諸佛菩薩行光明普眼法門。
第三若有眾生下明其轉授可知。
善男子我唯知此普眼法門如諸菩薩摩訶薩深入一切菩薩行海隨其願力而修行故入大願海於無量劫住世間故入一切眾生海隨其心樂廣利益故入一切眾生心海出生十力無礙智光故入一切眾生根海應隨教化悉令調伏故入一切剎海成滿本願嚴淨佛剎故入一切佛海願常供養諸如來故入一切法海能以智慧咸悟入故入一切功德海一一修行令具足故入一切眾生言辭海於一切剎轉正法輪故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善男子從此南行六十由旬楞伽道邊有一聚落名為海岸彼有比丘名曰善住汝詣彼問菩薩云何淨菩薩行。
第五善男子從此下指示後友六十由旬者修六度行淨六根故聚落名海岸者是徃楞伽山之道次南海北岸故然楞伽梵言此云難徃又含四義一種種寶性所成莊嚴殊妙故二有大光明映日月故三高顯寬廣故四伽王等居佛復於此開化群生作勝益事故然體即是寶具斯四義名無上寶存以梵音此山居海之中四面無門非得通者莫徃故云難徃表修行之住是入智海絕四句離分別之道故比丘善住者身住虛空故表此住中觀一切法如虛空無處所故亦比丘者入道未久宜依僧故又初念佛次聞法今依僧修三寶吉祥為所依故(具斯四義名無上寶存以梵音者以具梵音經題云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阿之言無跋多羅云上寶即此方之言又多羅亦是寶義則譯人雙存楞伽正是難徃之義上之四義前二即無上寶後二明於難徃高顯伽王之所居故不得通難徃故表此下彼具云此菩薩以十種行觀一切法所謂觀一切法無常一切法苦三空四無我五無作六無味七不如名八無處所九離分別十無堅實釋曰皆有一切法言今但舉三八二句以順住空然餘八亦是空義)。
時善財童子禮海雲足右繞瞻仰辭退而去。
第六時善財下戀德禮辭。
爾時善財童子專念善知識教專念普眼法門專念佛神力專持法句雲專入法海門專思法差別深入法漩澓普入法虛空淨持法翳障觀察法寶處漸次南行至楞伽道邊海岸聚落觀察十方求覓善住。
第三善住比丘寄修行住(寄修行住者巧便觀有增修正行故)文亦具六一依教趣求中二先念前友教有十句初一通念示教人法次三念前聞佛說法事次三思入海觀事後三證理治障攝法觀修二漸次下趣求後位可知。
見此比丘於虛空中來徃經行無數諸天恭敬圍繞散諸天華作天妓樂旛幢繪𦂶悉各無數徧滿虛空以為供養諸大龍王於虛空中興不思議沈水香雲震雷激電以為供養緊那羅王奏眾樂音如法讚羙以為供養摩睺羅伽王以不思議極微細衣於虛空中周迴布設心生歡喜以為供養阿修羅王興不思議摩尼寶雲無量光明種種莊嚴徧滿虛空以為供養迦樓羅王作童子形無量采女之所圍繞究竟成就無殺害心於虛空中合掌供養不思議數諸羅剎王無量羅剎之所圍繞其形長大甚可怖畏見善住比丘慈心自在曲躬合掌瞻仰供養不思議數諸夜叉王各各悉有自眾圍繞四面周帀恭敬守護不思議數諸梵天王於虛空中曲躬合掌以人間法稱揚讚歎不思議數諸淨居天於虛空中與宮殿俱恭敬合掌發弘誓願時善財童子見是事已心生歡喜合掌敬禮。
第二見此比丘下明見敬諮問於中三初見次時善財童子下敬。
作如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修行佛法云何積集佛法云何備具佛法云何熏習佛法云何增長佛法云何總攝佛法云何究竟佛法云何淨治佛法云何深淨佛法云何通達佛法我聞聖者善能誘誨唯願慈哀為我宣說菩薩云何不捨見佛常於其所精勤修習菩薩云何不捨菩薩與諸菩薩同一善根菩薩云何不捨佛法悉以智慧而得明證菩薩云何不捨大願能普利益一切眾生菩薩云何不捨眾行住一切劫心無疲厭菩薩云何不捨佛剎普能嚴淨一切世界菩薩云何不捨佛力悉能知見如來自在菩薩云何不捨有為亦復不住普於一切諸有趣中猶如變化示受生死修菩薩行菩薩云何不捨聞法悉能領受諸佛正教菩薩云何不捨智光普入三世智所行處。
三作如是言下諮問於中二先自陳發心後而未知下正陳請問於中二十句問文分為三初十句總問於法起行故佛法言通一切行法於中淨治者對治淨故深淨者契理徧淨故餘可知二我聞下結前請後欲顯後問異前問故三菩薩云何不捨見佛下十句別問行起勝用故十句中所行各別於中初三句明不離三寶行次二句不捨二利行次二句攝佛依正行次一句悲智無住行後二句攝法證入行皆言不捨者無蹔捨離故。
時善住比丘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今復發心求問佛法一切智法自然者法。
第三時善住下稱讚授法於中二先讚後授前中佛法是總一切智法約智然唯局果自然者法約性通果及因。
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無礙解脫門。
後善男子我已下授法中二先總標所得二若來若去下別示其相今初無礙有二義一智慧於境無礙以證無障礙法界故二神通於作用無礙由內證故所以次前明此法者聞法受持意令於境無障礙故顯此住中善觀眾生等十種界故(顯此住中善觀眾生等者彼經云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等為十所謂眾生界法界世界觀察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觀察欲界色界無色界是)。
若來若去若行若止隨順思惟修習觀察即時獲得智慧光明名究竟無礙。
二別示其相中二先明修習得法由一切威儀順法思修故能獲得言究竟無礙者若事若理無少礙故。
得此智慧光明故知一切眾生心行無所障礙知一切眾生歿生無所障礙知一切眾生宿命無所障礙知一切眾生未來劫事無所障礙知一切眾生現在世事無所障礙知一切眾生言語音聲種種差別無所障礙決一切眾生所有疑問無所障礙知一切眾生諸根無所障礙隨一切眾生應受化時悉能徃赴無所障礙知一切剎那羅婆牟呼栗多日夜時分無所障礙知三世海流轉次第無所障礙能以其身徧徃十方一切佛剎無所障礙。
後得此智下顯法功用於中三初通明智用無礙次何以下總相徵釋三善男子我以下別明通用今初有十二句初一他心次四兼三明謂現未劫事含漏盡故次四三業化物次二知時一知時分二知流轉案俱舍論時之極少名一剎那百二十剎那名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名一臘縛臘縛即是羅婆三十羅婆為一牟呼栗多牟呼栗多即是須㬰三十須㬰為一晝夜言時分者西域記第二云五牟呼栗多為一時六時合成一日一夜亦有處說晝夜初分時等又黑分白分六時四時等又準仁王經九百生滅為一剎那九十剎那為一念此則剎那非時極促以剎那之中生滅唯佛智知故小乘中略而不說後一即神足通(今初文者且順文配若約開合取之即具十通一他心二三皆宿住以歿生言故兼三明十通知過去歿生亦宿住故四即未來際劫智通五即天眼六合二通言語即分別一切眾生言音智通音聲即天耳通同一天耳開出故今合之七八九三皆一切法智通七斷疑智八知根智九知時智十及十一並一切法滅盡智通前句剎那盡後句長時流轉盡十二神足即無體性及無量色身通亦俱神境開出故故此文中通十通義百二十剎那等者此廣俱舍頌文頌云百二十剎那為怛剎那量臘縛此六十此三十須㬰此三十晝夜亦有處說盡初分時等者智論等文彌勒下生經亦說謂釋迦修難行苦行得成菩提彌勒修安樂行而得菩提謂晝夜三時禮拜懺悔等謂日初分時日中分時日後分時夜初分時夜中分時夜後分時合為六時是也又黑白分六時即西域分黑白黑前白後故正月十六為正朝一時即二月二月為一時四時亦同此方春夏秋冬等者等取三際並如偈讚品)。
何以故得無住無作神通力故。
二總相徵釋以不住不作故無礙也。
善男子我以得此神通力故於虛空中或行或住或坐或臥或隱或顯或現一身或現多身穿度牆壁猶如虛空於虛空中結加趺坐徃來自在猶如飛鳥入地如水履水如地徧身上下普出煙燄如大火聚或時震動一切大地或時以手摩觸日月或現其身高至梵宮或現燒香雲或現寶燄雲或現變化雲或現光網雲皆悉廣大彌覆十方或一念中過於東方一世界二世界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乃至無量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或過閻浮提微塵數世界或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於彼一切諸佛國土佛世尊前聽聞說法一一佛所現無量佛剎微塵數差別身一一身雨無量佛剎微塵數供養雲所謂一切華雲一切香雲一切鬘雲一切末香雲一切塗香雲一切盖雲一切衣雲一切幢雲一切旛雲一切帳雲以一切身雲而為供養一一如來所有宣說我皆受持一一國土所有莊嚴我皆憶念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如是一切諸世界中所有眾生若見我形皆決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諸世界一切眾生我皆明見隨其大小勝劣苦樂示同其形教化成就若有眾生親近我者悉令安住如是法門。
三別明通用多顯神足通十八變相且分為二初於空現變二或一念下十方徧供三如是一切下現形益物並可知言十八變者一於空行住等即所作自在二或隱三或顯四或現一身即卷五或現多身即舒六穿度下徃來七入地下轉變八徧身下熾然九或時下振動十或時以手下即眾像入身以高大故十一或現燒下放大光明皆悉廣大彌覆十方成上放光起下徧滿十二或一念下徧滿十三一一佛下顯示十四一一如來所有宣說下施他辯才由能受持故十五如是一切下施他安樂菩提為真樂故十六彼諸世界下所徃同類十七若有眾生親近下施他憶念十八由總具無作通力故能伏他神通三叚之中具矣(言十八變即是瑜伽三十七文頌云振動及熾然流布并示現轉變及徃來卷舒眾像入十同類徃趣隱顯作自在制他施辯才憶念及安樂放大光明等轉餘有情物令成餘物故名能變神通謂一振動二熾然三流布亦名遍滿四示現亦名顯示五轉變六徃來七卷八舒九一切色像入身十所徃同類十一隱十二顯十三所作自在十四伏他神通十五施他辯才十六施他憶念十七施他安樂十八放大光明此十八名轉變後三句明能變今文辯相義並可知)。
善男子我唯知此普速疾供養諸佛成就眾生無礙解脫門如諸菩薩持大悲戒波羅蜜戒大乘戒菩薩道相應戒無障礙戒不退墮戒不捨菩提心戒常以佛法為所緣戒於一切智常作意戒如虛空戒一切世間無所依戒無失戒無損戒無缺戒無雜戒無濁戒無悔戒清淨戒離塵戒離垢戒如是功德而我云何能知能說。
第四善男子下謙[A34]己推勝於中先謙[A35]己知一一念徧徃故云速疾現形益物為成就眾生後如諸菩薩下仰推勝進而皆明戒者意顯上得無礙解脫皆由持別解脫戒為依地故非戒不能修治心故(非戒不能治心地故者上約法門釋此句約表位釋然德雲是定海雲是慧此中明戒顯三學為初故)。
有二十句初十一句明具勝德戒一本為益生故二自行勝故三具二利故上三異小四道共故五無能令不持故六定共故七不失行本故八順法不謗故毗盧遮那經第六云有四根本罪乃至活命亦不應犯謂一謗法二捨菩提心三慳吝四惱害眾生今此七八不犯初二無損無濁不犯後二九緣果智故十稱法性故十一般若相應故不住三界次六句明離過戒一無過失謂不自貢高言我能持戒見破戒人亦不輕毀令愧恥故二不損惱謂不因於戒學呪術等損眾生故三無缺犯謂具足受持十善業道及威儀故四無雜穢不著邊見故五無慳貪濁不現異相彰有德故六無悔恨謂不作重罪不行謟詐故後三顯清淨戒一忘能所持究竟淨故二不淨六塵故三無心垢故(有二十句下案文解釋在相可知此二十戒亦即第十迴向二十梵行但彼約自能清淨方能益他故先護重首明不破不缺等行此彰菩薩本為利他故先明大悲後顯無垢名或小異今當略引一大悲戒即彼第二十無恚梵行恚是悲障有彼障故無悲二波羅蜜戒即第十一三世諸佛所行梵行之道故三大乘戒即第十七無比梵行餘乘無對故四菩薩道相應戒即第十八無動梵行不動二利故五無障礙戒即十三無著梵行由見真如成聖道故故無障礙六不道墮戒即第十五無㓕梵行順理而持常不遐滅故七不捨菩提心戒即第十六安住梵行心常詣理故八常以佛法為所緣戒即十四無淨梵行事理具足無非佛法何所諍哉則當緣佛法性矣九於一切智常作意戒即第七佛所讚梵行稱理持戒勤契聖心是緣佛智佛何不讚十如虛空戒即第九無所得梵行不得能所自在持故十一一切世間無所依戒即第八無所依梵行不依現世名聞利養不求當世人天果故十二無失戒即第五無失梵行定心持戒吉羅不犯故十三無損戒即第六無能蔽梵行鵝珠草繫不能蔽之令有損故亦不損他十四無缺戒即第十二不缺梵行不犯十三等無殘缺故十五無雜戒即第三不雜梵行不念破戒種種因緣聞環釧聲亦不染故十六無濁戒即第十九無亂梵行定共相應故無濁亂十七無悔戒即第十二無礙梵行犯罪追悔是障礙故十八清淨戒即第十增益菩薩清淨道梵行不同小乘唯事淨故十九離塵戒即第四無點梵行不犯墮罪無塵照故二十離垢戒即第一不破梵行若犯四重十重猶如破噐無所復用最垢重故若依上釋即為憑據亦同智論十戒如迴向品會)。
善男子從此南方有國名達里鼻茶城名自在其中有人名曰彌伽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第五善男子從此下指示後友即生貴住善友國名達里鼻茶此云消融謂從聖教生消謬解故城名自在於三世佛法了知修習得圓滿故言有人者晉經云彼有良醫名彌伽者此翻為雲演輪字門含潤雨法故以三世聖教法雲雨一切故(達里鼻茶新譯為達羅比吒唐言持富饒亦順生貴之義以三世聖教法雲雨者約表位說即彼經云此菩薩應勸學十法所謂了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二修習三圓滿各三為九十了知一切諸佛平等是也)。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右繞瞻仰辭退而行。
第六禮辭可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六十二之三
音釋
(莫㪍切)。
布濩(濩胡故切布濩分散也)。
鬘(莫還切)。
漩澓(漩旬緣切澓房六切漩澓水洄流也)。
校注
【經文資訊】《乾隆藏》第 冊 No. 1557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7-1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乾隆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第二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下諸乘人會中四一結前所作二漸次下明至化處三時文殊下顯所說法四說此經下明所益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