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一之一 困一
世主妙嚴品第一
如是我聞。
今即初也如是我聞者謂如是一部經義我昔親從佛聞故佛地論云謂傳佛教者言如是之事我昔曾聞如是總言依四義轉一依譬喻二依教誨三依問答四依許可具如彼論餘更有釋意不殊前此上總合信聞(一依譬喻者如有說言富貴如毗沙門如是所傳所聞之法如佛所說此則以佛所說如毗沙門我今所傳如富貴人則以佛說為喻也亦有說言如是文句如我昔聞此以昔聞喻今聞也故云譬喻故有釋如是云兩法相似謂之如一法無非謂之是相似即譬喻耳二依教誨者如是當聽我昔所聞此即傳法者之教誨也亦有云即佛教誨謂如是法是我佛說應當諦聽如有人言汝當如是讀誦經論三依問答者謂眾聞言汝當所說昔定聞耶故此答言如是我聞四依許可者謂結集時諸菩薩眾咸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菩薩便許可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如是說言我當為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說等又許可者或信可言是事如是謂如是法我昔所聞此事如是齊此當說定無有異由四義故經初皆置如是我聞然上總意遍此四義非別理也餘更有釋者刊定記別開有九意一以總釋為一義次用上四別成五義六以許可中第二釋云又許可者或信可言為第六意此是大乘法師重釋第四許可非別義也設有異釋大同許可又引功德施論為第七釋云如是我聞者顯示此經是佛世尊現覺而演非自所作亦同佛地總意耳八引長耳三藏依三寶釋若大乘法師用之乃是離釋下文當引九引梁朝雲法師云如是我聞者將傳所聞之法先當標舉一部經教我於佛所聞者此亦全同佛地總意故云餘更有釋意不殊前)若離釋者先釋如是信成就也智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故肇公云如是者即信順之辭也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經無豐約非信不階故稱如是(若離釋者下第二離釋信聞於中總明先依智論合如是二字通釋是信順之辭然論具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若人心中有清淨信是人能入佛法若無淨信當知是人不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信者言是事如是是信相故肇公云者此下肇公釋但是用智論意非是別理是以疏言故肇公云也復有人於肇上加云信為入法之初基智為究竟之玄術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由信故所說之法皆可順從由順從故說聽二途師資建立此亦後人傍於智論肇公後加言則雖多亦非異理故疏收其異義立為別釋意同言異並畧不存後人不知重重因循皆列為異解)有云聖人說法但為顯如唯如為是故稱如是此唯約所詮之理次真諦三藏云真不違俗名之為如俗順於真稱之為是真俗無二故稱如是此約所詮理事(有云聖人下此下自狹之寬以釋此第一最局唯取如故即劉虬注無量義經)若云如斯之言是佛所說則唯約能詮有云如者當理之言言理相順謂之如也是者無非之稱(若云如斯下即梁武帝釋此約能詮通詮事理有云如者當理之言者通能所詮含於事理理者道理非唯真如即生公釋法華經)此明說事如事說理如理明能詮之教稱於事理也融云如是者感應之端也如以順機受名是以無非為稱眾生以無非為感如來以順機為應(此明說事下此即於生公釋中傍出遠公約法以釋意明生公即遠公意然彼具云一約法解阿難道彼如來所說如於諸法故名為如說理如理說事如事說因如因說果如果如法之言是當道理故曰如是良以乖法名為非故如法之言得稱為是其言雖多但是道理之言耳故不異生公融云如是者謂以如字為佛應是字為機感故漸寬前)經以言教出於感應故云如是此兼對機(經以言教下後通妨難恐有難云如即是應是即為感何不名為感應我聞故為此通有引此為注法華釋云注是劉公用融公義耳)。
上來諸釋各是一途更有諸釋言異意同(更有諸釋者謂長耳三藏就三寶釋云一就佛三世諸佛共說不異故名為如以同說故稱之為是此大同梁帝二約法云諸法實相古今不異故名為如如來為說故稱為是此同劉云聖人說法但為顯如三約僧釋云以阿難聞望佛所教所傳不異故名為如永離過非故名為是此同佛地總意故云言異意同又寶公約離五謗釋云第一句如是此經離執有增益謗故云如是第二句如是此經離第二執無損減謗第三句如是此經離第三執亦有亦無相違謗第四句如是此經離第四執非有非無愚癡謗第五句如是此經離第五執非非有非非無戲論謗此上五謗當理之言即皆攝盡又真諦三藏約二諦釋既離有無則離俱及俱非等故亦不異前釋故云言異意同)若依生物之信應如智論及佛地論合釋若取敵對阿優應如真諦所釋今當廣之外謂阿之言無優之言有萬法雖眾不出有無此即斷常之計今云如即真空是即妙有既無俗外之真故空而非斷無真外之俗故有而非常即對破邪宗以彰中道一代時教不出於斯故云如是(若取敵對者百論云外道立阿優為吉智論云梵王昔有七十二字以訓於世教化眾生後時眾生福德轉薄梵王因茲吞噉在口兩角各留一字是其阿優亦云阿嘔梵語輕重耳)若華嚴宗以無障礙法界曰如唯此無非為是應隨教門深淺以顯如是不同(若華嚴宗下第二以宗揀定即約教以釋上通諸教今先舉圓宗後應隨教門下依五教以釋既如是為當理之言明於二諦則小乘人法為俗生空為真始教之中四重真俗終教之中事理真俗二相交徹如真諦所解頓教則真俗兩亡亡言絕慮方稱當理如無常經應以生老病死定可猒等稱為當理之言異此所明不得稱是)。
二我聞者聞成就也將欲傳之於未聞若有言而不傳便是徒設不在能說貴在能傳故次明我聞我即阿難聞謂親自聽聞云何稱我即諸蘊假者(云何稱下先徵釋我我諸蘊假者通於諸教)此用何聞若依大小乘法相各有三說一耳聞非識二識聞非耳三緣合方聞然或具四緣八緣等(此用何聞下徵聞重釋通於我聞若依大小乘下約教別釋於中三叚初法相中含前小乘及與始教於中初正釋言小乘三者初薩婆多宗自有三義一法救論師耳聞非識謂雖自分識依根方聞然聞體是根非是於識如聞既爾見等亦然故雜心云自分眼見色非彼眼識見非慧非和合不見障外色故二妙音師識聞非耳根無覺故三成實師和合能聞上三並如俱舍界品及婆沙第十三說大乘三者一耳聞非識如雜集第二云耳界有何相謂能聞聲瑜伽三十五云[婁*殳][婁*殳]於聲作意至能聞故二識聞非耳梁攝論云聞有三義一聞體謂耳識二聞資糧謂音聲三聞果謂即聞慧唯此耳識以為正聞三和合能聞佛地論云聞謂耳根𤼵識領受聲塵瑜伽論云聞謂聽聞即是耳根𤼵生耳識聞受教故然或具四緣八緣等者通釋大小乘和合聞義上言和合但合根識今取具緣故云四八然其四八是生識緣若取能聞兼所𤼵識則或五或九故疏云等言或四者即是小乘一空二根三境四作意故智論云爾時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作意欲聞情塵意合即耳識生隨耳識生即意識生方能分別種種因緣方得聞聲釋曰聲在可聞處即空二即作意情即是根故中論內詺六根品為六情品古云根含識義目之為情塵即是境意即是根加此為五𤼵生耳識言隨耳識生即意識生即同時意識分別非是緣也若約分別聲塵則同時意識亦是緣也種種因緣得聞聲總結也言八緣者於前四上復加於四謂一空二根三境四作意五根本依(即頼耶識)六染淨依(第七識)七分別依(第六識)八種子種子為因緣依諸有為法皆託此依離此因緣必不生故分別依者即第六識染淨依者即第七識根本依者即第八識根即同境依故唯識第四云由此五識俱有所依定有四種謂五色根六七八識隨闕一種必不轉故同境分別染淨根本所依別故如有偈云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若加等無間於前各加一釋曰眼九緣者復加於明闇中無見故耳[A5]已除明七更除空此三合中知故後三即六七八也六識五緣更除染淨及與分別分別即所𤼵識染淨即所依根第七識或三或四四謂除染淨染淨即所𤼵識故前六識中約為根故除此第七中約為識故除復除第八第八即總故或三者更除於境境即根故言三者即第八但有種子作意及根或四即更加境此上諸釋因便故來)雖因耳處廢別從總故稱我聞法雖無我言語便故隨順世聞故稱我聞非邪慢心而有所說(雖因耳處下第二解妨此有二妨一有問言現是耳聞云何言我聞故為此通明我為總總該眼耳等諸根故即佛地論文二有問言一切佛教詮於無我阿難[A6]已是入理聖人那同凡夫而稱我聞故此通云法雖無我是牒問意後言語便下即是通釋於中先顯正後非邪慢下揀非此中通是二論之意謂智論第一有三復次以釋無我說我一云復次世間法中說我非第一義中說以是之故諸法空無我世間法故雖說於我無實體故二云復次世間語言有三根本一邪二慢三名字前二不淨後一是淨一切凡夫具三種語見道學人具二種語謂慢名字諸聖人一種語謂名字內心不計實法隨世間人共傳是語佛弟子順俗故說我無咎三云復次若人著無我相諸法是實餘皆妄語是人應難此一切法實相無我云何言如是我聞今諸佛弟子知一切法空無所有是中心不著亦不著諸法實相何况無我中心有所著以是義故不應難言何以說我釋曰上三復次一隨世間故二破邪見故三不著無我故二者依瑜伽論第六云畧由四義故稱我聞一為世間語便易故二為隨順世間故三為斷除決定無我怖畏故四謂宣說自他得失令生決定信解心故顯揚第九雜集第十三皆同此說釋曰此與智論大同瑜伽第一智論畧無易故不出二即智論第一三即智論第三謂著無我即無我怖者謂若定無我為誰修學故不說無我著即令怖不著故不說無我此怖自除四即第二謂隨世流布即能令他生決定信解之心[A7]已知二論言異意同故今疏明舍於二論取其言同言語便易即瑜伽第一意隨順世間即瑜伽第二智論第一非邪慢心而有所說即智論第二意中所揀二語大乘法師傍智論意立三種我一妄執我即此邪我二者假施設我謂大涅槃樂淨常我除二乘倒強施設故此亦即是智論名字中𠬧而智論於世間假名此依出世法假名三世流布我正同智論三語之中名字我耳然此中更有問言為佛說法而言我聞為不說法而言我聞即本質影像之義[A8]已見教體中故疏不問)若依無相我既無我聞亦無聞從緣空故而不壞假名即不聞聞耳(若依無相下第二無相宗含於三教謂始教頓教實教謂若但云我既無我聞亦無聞即大乘初門為始教意若云能所雙寂無聞不聞亦無我不我離念頓顯即頓教意其從緣空故有三者向上成前二教無我所以二者向下不壞假名即不聞之聞為實教意謂事理無礙故聞即不聞無二義故故智論云聞者云何聞用耳根聞耶用耳識聞耶用意識聞耶若耳根聞耳根無覺知故不應聞若耳識聞耳識一念不能分別故不應聞若意識聞意識亦不能聞何以故先五識識五塵然後意識識意識不能識現在五塵唯識過去未來五塵若意識能識現在五塵者盲聾人亦應識色聲何以故意識不破故答曰非耳根能聞亦非耳識亦非意識是聞聲事從多因緣和合故得聞聲不得言一法能聞聲何以故耳根無覺故不應聞聲識亦無色無對無處故亦不應聞聲聲無覺亦無根故不能知聲釋曰此上皆明相離不能聞下云爾時耳根不壞等即辯和合能聞[A9]已如前法相宗中引今明和合而聞聞即無聞皆實教意若劉公注法華經云陰入非主為我聽受非情曰聞深照緣起悟解法空若斯人也顧命之所因然後傳而無執物我同致釋曰此初亦始教意從深照緣起下即實教意然皆屬無相宗攝又言不聞聞者即涅槃十九十地品中當引大意但明事不礙理故不聞約理不礙事故為聞)若約法性此經旨趣傳法菩薩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異之妙耳聞無礙法界之法門也(若約法性下第三約法性宗辯而但明圓教中意言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者含兩經意一者淨名云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二者涅槃云無我法中有真我是故敬禮無上尊正當今意即口順世間心造真境真自在我根境非一異之妙耳者以根與境共為緣起因根說境因境說根互相融即故曰非異兩相歷然故曰非一斯為妙耳何所不聞)然阿難所不聞經或云展轉傳聞或云如來重說或云得深三昧或自然能通(然阿難[A10]所不聞經下第二釋不聞難謂有問言阿難是佛得道夜生年滿二十方始出家年至三十如來方命以為侍者自三十年前如來所說阿難不聞何以經初皆言我聞故為此答答有四意大為兩節前三帶權後一顯實一或展轉聞者自有[婁*殳]說一報恩第六云阿難所不聞經從諸比丘邊聞或有諸天向阿難說二依涅槃四十云我涅槃後阿難比丘所未聞者弘廣菩薩當廣流布阿難所聞自能宣通三智論第二云迦葉阿難於王舍城結集三藏是時長老大迦葉謂阿難言佛囑累汝令持法藏汝應報佛恩佛在何處最初說法諸大弟子能守護法藏者皆[A11]已滅度唯汝一人在汝今應隨佛心憐愍眾生故集佛法藏時阿難禮眾僧[A12]已坐師子牀時大迦葉說偈言佛聖師子王阿難是佛子師子座處坐觀眾無有佛如是大德眾無佛失威神如夜無月時虛空不清淨如大智人說汝佛子當演何處最初說今汝當布現是時長老阿難一心合掌向佛涅槃方如是說言佛初說法時爾時我不見如是展轉聞佛在波羅柰佛為五比丘初開甘露門說四聖諦法苦集滅道諦阿若憍陳如最初得見道及八萬諸天聞是得見道以是等文明是傳聞故云或展轉傳聞或云如來重說者報恩經第六明阿難佛命為侍者阿難從佛請求三願一者不受佛故衣二者不受佛別請三者所未聞法更請重說如來將入涅槃前更為阿難重說或云得深三昧自然通達者金剛華經云阿難得法性覺自在王三昧故如來前所說經皆能憶持與親聞無異涅槃亦云阿難多聞士若在若不在自然能解了常與無常義法華得受記竟云世尊甚希有令我念過去無量諸佛法如今日所聞我今無復疑安住於佛道方便為侍者護持諸佛法既云得記竟方悟亦帶方便據方便為侍者即密顯實矣)上皆就跡而說實是大權菩薩影響弘傳如不思議境界經斯為良證但隨機教別故見聞不同(上皆就迹下顯實於中上一句是結前此下正顯實義如不思議者彼經云爾時復有千億菩薩現聲聞形亦來會坐其名曰舍利弗目犍連乃至云阿難提婆達多跋難陀等而為上首皆[A13]已久修六波羅蜜近佛菩提為化眾生於雜染土現聲聞形釋曰是大菩薩方為顯本故為實說如法華五百弟子品云諸比丘諦聽佛子所行道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即阿難章中云方便為侍者護持諸佛法即大權明矣但隨機教別者亦含多義一成上諸說但隨機教二者即約三種阿難受持三藏故云隨機教別見聞不同三種阿難即大乘集法經說玄中[A14]已引金剛仙論及真諦般若疏引闍王懺悔經等並同此說)。
上來總顯[A15]已聞科竟。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第二標主時處者即三成就言一時者時成就也時者亦隨世假立時分一者揀異餘時如來說經時有無量不能別舉一言略周故云一時如涅槃云一時佛在恒河岸等即法王啟運嘉會之時也(亦隨世假立者謂佛法中時不可得中論云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物尚無所有何况當有時今隨世俗說有一時智論意同揀異餘時者謂趣舉一時耳即法王啟運者即肇公語意亦可知啟者開也嘉者善也易云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謂佛開大運演說真乘即嘉善之會也)亦可機教一時謂上言如是言雖當理若不會時亦為虛唱今明物機感聖聖能垂應凡聖道交不失良機故云一時(亦可機教下二感應合釋即生公意)佛者主成就也具云勃陀此云覺者謂自他覺滿之者雖具十號佛義包含故偏明之義見題中(佛者下若言菩提但稱為覺若云佛陀此云覺者然覺有三一自覺謂雙覺事理如睡夢覺如蓮華開此揀凡夫二者覺他揀異二乘三者覺滿揀異菩薩故云自他覺滿之者若禪觀說亦云離心名自覺離色名覺他色心俱離為覺滿以依起信心體離念名本覺故題中總有此義釋之)在摩竭下處成就也真身無在而無不在故次辯之(真身無在下總顯大意言無在者體相寂寥離能所故無不在者體圓遍故故下經云譬如虛空遍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虛空無身故如來亦爾遍一切法遍一切眾生遍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又無在即體無不在即用體用無礙故為真身此亦淨名身子答天女意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也)摩竭提國者通舉說處此云無毒害以國法無刑戮故表能化法或云遍聰慧聰慧之人遍其國故表所化機阿蘭若法者別舉說場也阿蘭若者此云無諠諍即事靜也法者所證真理二障業苦諠雜斯盡也事理俱寂故加法言菩提場者菩提云覺即能證大智圓明究竟也場者證菩提之處也然事處即天地之中王舍城之西二百里金剛座上約法則萬行皆是道場理智相會之所故為表所說如所證故不移其處說之若圓融時處等並如前說(為表所說下釋處所以表自心中所證非是隨宜故不移證處)。
始成正覺。
第三別明時分者前標一時未知何時故今別顯是初成佛時亦彰大師出現時也此教勝故眾教本故在於初時(三別明時分中分二先躡前生起雙標二時謂說法時及成佛時)初言尚總幾日之初九會之文同此初不(初言尚總下次假問徵起此有二徵一徵初遠近二徵初通局)略為三解一約不壞前後相說纔成初七說前五會第二七日說十地等第九一會乃在後時以祇園身子皆後時故(畧為三解下第三解釋此上總標三義即為三別三解之中初之一解徵初遠近近在一念答初通局局初五會第二解在二七之後而通九會第三解取前師即一念之初取後第二師通於九會初正明時分中明九會分為三時非總初也以祗園身子等者出後時所以祗園在後者佛成道後在王舍城因長者為子娶妻至於此城聞佛𤼵心方造精舍故知在後身子等在後者案報恩經初度五人次度耶舍門徒五十人次度優樓頻螺門徒五百次度伽耶門人三百次度那提門人二百次度鶖子門徒一百次度目連門徒一百合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十二遊經初成道第一年度五比丘第二年化迦葉兄弟三人第五年度身子目連五人者一拘隣二頞鞞亦云馬星跋提三摩訶男四十力迦葉五拘利太子二是母親三是父親釋曰既身子等在後今第九會有此等五百及祗園則在後矣)常恒之說不妨後時雖能頓說有所表故初五信解行願最在初故故皆云不離道樹第六會因地證位居其次深故無不起菩提樹言法界極證最在於後故亦顯二乘絕見聞故雖異處別時亦不相離為寄穢土以顯淨故須前後耳(常恒之說下第二遮伏難總有四難一云華嚴教旨時處圓融要歷三時豈通玄趣故此釋云常恒之說說無息時後時不談豈名常說二有難云如來圓音頓演何要三節方盡幽微故此通云雖能頓演表法淺深故須三節三有難云若表三節三七日中一七一節足得成表何要後時故此答云三七未有聲聞不得顯於不共之教故須後時故疏云亦顯二乘絕見聞故四有難云處歷穢土時不相融豈順華嚴圓融之旨故此答云正為融於異時及與穢土即一剎那即是淨故故疏云雖異處別時亦不相離等)若爾世親那云初七不說但思惟行因緣行耶世親纔見十地即為論釋或則未窮廣文或則知見有異未全剋定菩提流支意大同此(若爾世親下即第三會論文言思惟行因緣行者因謂自所得法緣謂所化之噐欲將[A16]己所證法為眾生說名為行因緣行故法華經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言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等是也彼思不得一乘機今思即得一乘機為異耳)。
二順論釋九會皆在二七日後二七非久亦名始成。
三約實圓融釋皆在初成一念之中一音頓演七處九會無盡之文海印定中一時印現(三約實圓融即賢首國師意)以應機出世機感即應應即有時無非時失(以應機出現下次立理謂若機熟不應便為失人未熟而應虛心有待二俱失時)故祇園身子蓋是九世相收重會之言亦猶燈光涉入(故祗園身子下三通妨難謂有問言若初成頓說初成未度身子等眾何處得有五百羅漢故今答云九世相[(冰-水+〡)*ㄆ]次有難云祗園身子等縱許九世相融一念一時何有重會前時後時方有重故故今通云重會之言亦猶燈光涉入如點燈盞似有後有前𤼵光之後光無前後而相涉入今重會義但似燈光一時之中不妨兩會法則有重時不重也)故法界放光亦見菩薩遍坐道場成正覺故(故法界下四引文為證有三初引法界品文證是初成法界品內見坐道塲初成正覺明知法界同初會時)此經十地之初無二七之言二七之言順別機故(此經十地下次引十地經證無二七故)故諸經論顯初說時有多差別謂普耀密迹二經第二七日即說三乘法華過三七日方云說小四分律中六七興顯行經七七五分八七智論五十箇七日有云與十二游經一年大同時既不定說亦不同皆根器所宜見聞有異(故談經論下後會諸教時明二七言非為楷定並隨機故謂密跡三乘玄中已說普曜說十二因緣而三乘俱益十二因緣通三乘故三乘既益明通說三法華過三七日者經云我始坐道塲觀𣗳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等初欲說一而無一機次念說權諸佛皆讚乃至云舍利弗當知我聞聖師子深淨微妙音稱南無諸佛復作如是念我出濁惡世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奈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等時既不定下即成隨宜)約佛赴機無時不說望器無感未曾有說登地恒見常說一味之經就佛而言無說不說若攝方便皆一乘之印現差別耳無涯之說不應局執故應總攝以為十重如前已辯(約佛就機下會於權實勸令善知)上顯時分次釋成正覺義約教不同。
小乘三十四心斷結五分法身初圓名成正覺是實非化(小乘已下別明五教一小乘三十四心者如婆沙八十二說俱舍根品云傳說菩薩三十四心便成佛故言三十四心者見道一十六心謂八忍八智離有頂貪有十八念謂斷有頂惑有九無間九解脫道如是十八足前十六成三十四一切菩薩决定先於無所有處已得離貪方入見道不復湏斷下地煩惱唯斷有頂一地之惑但三十四心一坐成佛五分法身初圓者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如十藏品是實非化者揀異大乘)大乘之中約化八相示成約報十地行滿四智創圓名曰始成正覺(大乘之中下第二始教也)據實即古今情亡心無初相名之曰始無念而照目之為正見心常住稱之曰覺始本無二目之為成(據實下第三終教古今情亡即觀行意但當無念為始成故心無初相即起信論云菩薩地盡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今䟽離其語用無念而照名之為正者若唯無念寂而失照若但照體照而失寂並稱不正正在雙行見心常住稱之曰覺即上所引起信論文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始本無二目之為成者起信云謂始覺同本覺無復始本之異名究竟覺即是成義)約法身自覺聖智無成無不成(約法身下第四頓教意言無成無不成者經云譬如世界有成壞而其虛空不增減一切諸佛成菩提成與不成無差別既無有成何有不成又體湛寂故曰無成不礙隨緣故無不成即成頓教意)若依此經以十佛法界之身雲遍因陀羅網無盡之時處念念初初為物而現具足主伴攝三世間此初即攝無量劫之初無際之初一成一切成無成無不成一覺一切覺無覺無不覺言窮慮寂不壞假名故云始成正覺如出現品及不思議法品廣顯攝前諸說皆一乘之所現也(若依此經下第五圓教言以十佛法界之身雲者即成正覺等十佛義並如前言念念初初為物而現者即體之應應無盡時生成即成念念機感念念成矣成既不已故曰初初一成一切成者事事無礙故故出現品云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故如來成即眾生成矣况佛佛平等一切成佛又於一處成即一切處成故十地中第十願云願於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離一毛端處於一切毛端處皆悉示現等又云如於此處見佛坐一切塵中亦如是佛身無去亦無來所有國土皆明現等無成不成義不異前一覺一切覺者若覺一法一法之中一切具足無覺者遠離覺所覺故無不覺者朗鑑在懷亦不存於不覺相故)第四別顯處嚴者然此下處主及眾即三世間嚴三中前二即如來依正眾即淨土輔翼不空(第四別顯處嚴中即如來依正者別顯處嚴是依教主難思是正眾海雲集是眾而言輔翼不空者菩薩即十八圓滿中輔翼圓滿不空即眷屬圓滿謂淨土中無有四趣龍鬼等眾是佛欲示淨土不空故)今初器界嚴者即廣於前場之嚴顯成前覺之妙異於餘經之處於中四事各十種嚴明即染顯淨即為四別第一地嚴[A17]第二樹嚴第三宮殿嚴第四師子座嚴然此諸嚴各具三釋一約事可知二表法謂地表心地法身樹表菩提宮殿表無住涅槃座表法空等三就因行謂一以窮心地法身之因報得增上金剛之地二以般若為因三以悲智相導為因四亦以法空為因然或一因行成一切嚴或一切行成一嚴或一行成一嚴或一切行成一切嚴以通融別純雜無礙今但明一行一嚴顯所表故(然或一因下通難謂有問言因果圓融何以就因各別所表故今釋云實具四句為約所表故別屬因耳然通別無礙)然各攝無盡之德故四事皆有十句初總後別今且就文各分為四。
其地堅固金剛所成。
今初心地十句分四者初一總顯地體二四地相具德三四地上具嚴四一舉因結用今初標以堅固釋以金剛諸教或云木樹草座多云座是金剛今全地金剛則權實斯顯徹華藏故廣如彼品(徹華藏者以華藏世界海大蓮華地金剛所成故此依本經若依觀佛三昧海經第二亦異常說而未盡源彼云爾時菩提塲地化以金剛滿八十里其色正白不可具見此相現時菩薩眉間白毫相光端潔正直矗然東向長一丈五尺有十楞現釋曰既有里[婁*殳]又言化以故非極說)。
上妙寶輪及眾寶華清淨摩尼以為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現。
次上妙下地相具德約因釋者一寶輪者一攝一切圓行致故二及眾寶華開覺恱他故三清淨摩尼圓淨明徹故以上三行用嚴心地故結云以為嚴飾上皆形色四即顯色謂青黃等殊名諸色相種種重疊深廣如海互相暎發等彼波瀾或諸色俱生或更相攝入含虛瑩徹現勢多端名無邊顯現此由隱顯自在定散無礙隨機利行之所致也。
摩尼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眾寶羅網妙香華纓周帀垂布摩尼寶王變現自在雨無盡寶及眾妙華分散於地寶樹行列枝葉光茂。
三摩尼下明地上嚴者一寶幢曲有五句一摩尼為體二三光音明用四五網纓辯飾就因行者降魔伏外為幢智光常照慈音外恱願行交羅戒香芬馥四攝周垂故二摩尼雨寶表神通如意隨機變現雨法寶故三妙華散地亦多因行遍嚴心故四寶樹行列者德行建立故。
佛神力故令此道場一切莊嚴於中影現。
四佛神力下舉因結用佛力者出所因也嚴具多門別說難盡故總云一切悉現或於樹中現或於上諸嚴具及地中現明一一行中皆道場故(或於樹中現者以上別中第四寶樹行列故言或諸嚴具及地中現者以是歎地尊勝故)。
初地嚴竟。
其菩提樹高顯殊特。
第二覺樹嚴者即大智因感有十一句分四初一總顯高勝長聳逈露圓妙獨出故約因即智超數表為高本性不昧為顯成物具德曰殊更無二真為特約果樹即菩提(長聳等者謂長聳為高逈露釋顯圓妙釋殊獨出為特然案西域記長一百尺即畢鉢羅樹)。
金剛為身瑠璃為榦眾雜妙寶以為枝條寶葉扶踈垂蔭如雲寶華雜色分枝布影復以摩尼而為其果含暉發燄與華間列。
二金剛下六句明體攝眾德一身是金剛金剛三昧本智因故正行成立為樹身也二榦是瑠璃本智發解內外明徹故三雜寶枝條解隨境差故四條假葉以為嚴智資定而深照寶葉雖異共成一蔭百千定門同歸一寂自蔭蔭他也五寶華異色在樹分枝承光則色同於地布影表神通等法依定有差俱承智光影現心地(表神通等法者即淨行品若見華開當願眾生神通等法如華開敷)六華雖不同果皆如意無邊行海同趣菩提若自利果成內則含輝若身心湛寂外便發焰若觸境斯明若利他果立未熟則含輝解生佛相已熟則發焰還流教光體如之行所成果無異因之果故與華間列故下經云菩薩妙法樹生於直心地等(故下經云菩薩妙法樹等者等取下文云信種慈悲根智慧以為身方便為枝榦五度為繁密定葉神通華一切智為果最上力為鳥垂陰覆三界釋曰此五十九經所以引者意明表法皆有文據非是臆說)。
其樹周圓咸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寶摩尼寶內有諸菩薩其眾如雲俱時出現。
三其樹下三句明妙用自在展轉成益初依菩提智放教智光次依智光雨圓明法寶後教成悲智即菩薩現前無心行成故如雲出(依菩提智等者菩提即是證智教謂差別之用乃至言教即教證二道十地廣明無心成行者陶隱君云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以知還凡舉雲義雖有多種多明無心)。
又以如來威神力故其菩提樹恒出妙音說種種法無有盡極。
四又以下一句舉因結用謂佛力為因流音演法以如如力則智演法音音還如性故無盡極廣多故無盡豎長故無窮無間故稱恒也。
如來所處宮殿樓閣廣博嚴麗充徧十方。
第三如來所處下明佛宮殿嚴十句分四初一總明分量宮可覆育即是慈悲殿可朝宗所謂圓寂悲智相導若樓閣相依廣者無邊法無外故博者不隘法內空故嚴者莊飾具眾相故麗者華美法義備故充十方者稱法性故。
眾色摩尼之所集成種種寶華以為莊校。
二眾色下二句體相圓備一體是摩尼積德鎔融之所成故二相嚴多種神通等法悲寂用故。
諸莊嚴具流光如雲從宮殿間萃影成幢無邊菩薩道場眾會咸集其所以能出現諸佛光明不思議音摩尼寶王而為其網如來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從中出一切眾生居處屋宅皆於此中現其影像。
三諸莊嚴下六句妙用自在一眾行發光灑法如雲雲更多義至下當辯二光幢獨出萃者聚也即承光聚影而成謂悲寂交際承智起應降魔超出故三內容眾海無邊菩薩即道場外者亦在其中即依中有正亦果中有因即明涅槃眾聖冥會(即明涅槃等者無有一聖不證涅槃猶如百川皆歸大海故肇公云恬焉而夷怕焉而忝九流於是乎交歸眾聖於是乎冥會矣)四聲光寶網網者為防禽穢以益殿嚴猶大教網外防惡見內益悲寂教皆圓妙以寶而成故能出佛智光圓音妙說言不思議音略有四義一音聲繁廣二所說難量三聲即無聲四一具一切五出生果用即正報大用在此依中依正混融參而不雜明依大涅槃能建大義故曰出生六無染現染眾生是正居處是依染違性淨不言出生妄無自體還依真現(染違性淨等者即通外難謂有問言涅槃既無不包染淨同在其內何以果用即言出生居處屋宅不言出生故今釋云染浮之法涅槃實包淨則順體染則違體證會涅槃方有大用故曰出生染既違淨非此出矣而體不離故云依現耳)。
又以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間悉包法界。
四又以下舉因顯廣謂德廣難陳故今總結由佛力故一念頓包事理染淨一切法界況多念耶然上充遍十方即通局無礙集菩薩眾出佛神通即攝入無礙現生舍宅即染淨無礙悉包法界廣陿無礙一念即能延促無礙又集菩薩因果無礙出佛神通依正無礙十種宮殿此應說之(然上充遍者上直消經文此下會成無礙十種宮殿者亦約表法之宮殿耳亦同上文妙法樹矣即五十四經經云佛子菩薩有十種宮殿何等為十所謂菩提心是菩薩宮殿恒不忘失故十善業道福德智慧是菩薩宮殿教化欲界眾生故四梵住是菩薩宮殿教化色界眾生故生淨居天是菩薩宮殿一切煩惱不能染故生無色界是菩薩宮殿令諸眾生離難處故生雜染世界是菩薩宮殿令諸眾生斷煩惱故現處內宮妻子眷屬是菩薩宮殿成就徃昔同行眾生故現居輪王護世釋梵是菩薩宮殿為調伏自在心眾生故一切菩薩行遊戲神通皆得自在是菩薩宮殿善遊戲諸禪定解脫三昧智慧故一切佛所授無上自在一切智王灌頂記是菩薩宮殿住十力莊嚴作一切法自在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灌頂一切世間神力自在)。
其師子座高廣妙好。
第四其師子下師子座嚴十句分四初一總顯形勝師子座者人中師子處之又說無畏之法故得法空者何所畏哉空乃高而無上深不可測廣而無外邊不可窮妙乃即事而真好謂具德無缺(空乃高而無上者䟽有三義釋師子座令唯約表法釋高廣妙好事則可知下多就表)。
摩尼為臺蓮華為網清淨妙寶以為其輪眾色雜華而作瓔珞堂榭樓閣階砌戶牖凡諸物像備體莊嚴寶樹枝果周迴間列。
二摩尼下六句體德圓備一座臺摩尼即處正中正可依處摩尼隨暎有差法空隨緣成異中道妙理正是可依二周座華網即外相無染交暎本空三淨寶為輪輪謂臺之處中周帀輪圍即具德周遍四華纓周垂諸覺諸通垂化周攝(諸覺諸通者淨名云覺意淨妙華淨行品云神通等法如華開敷)五寶嚴填飾堂等略舉凡諸總包無處不嚴故云備體顯於法空全收萬像無事非理故六寶樹間飾間上物像也即菩薩妙法樹隨化分枝隨因感果並依無相義曰周迴凡聖相資名為間列(即菩薩等者釋寶樹枝果周廻間列菩薩妙法樹即前文所引前云方便為枝榦今以權實為枝隨樹不同分枝差別隨枝有華各各成果隨因有異感果不同並依無相不離法空之座)。
摩尼光雲互相照耀十方諸佛化現珠王一切菩薩髻中妙寶悉放光明而來瑩燭。
三摩尼光下二句妙用廣大一淨寶出光如雲涉入法空亦爾一一智中知一切法一一法體顯一切智為互照也(一一智中者如一實智知遍法界理一權權智窮事無邊法界別事無不知也一一法體者如於一塵能顯實智權智道中智證智教智無邊智門)二主伴寶用互相發揮謂佛化摩尼能作佛事智論云輪王寶珠但隨人意能雨寶物天寶堪能隨天使令佛寶十方能作佛事菩薩寶珠亦能分作(智度論者即第十二論說寶有三種人寶天寶菩薩寶人寶力少唯有清淨光色除毒除鬼除闇亦除饑渴寒熱種種苦事天寶亦大亦勝常隨逐天身可使令可共語輕而不重菩薩寶勝於天寶兼能有人天寶用又能令一切眾生知死此生彼因緣本末譬如明鏡見其靣像)如文殊師利冠中毗楞伽寶珠十方諸佛於中顯現今菩薩髻珠即是其類下文雲集菩薩髻珠亦爾(如文殊師利者即文殊般泥洹經說文殊身如紫金山等其文殊冠毗楞伽寶之所嚴飾有五百種色一一色中日月星辰諸天龍宮世間眾生所希見事皆於中現)用此嚴座者凡初成佛皆一切諸佛現形灌頂一切菩薩親授敬養故因果寶珠俱來瑩燭如來從果起用故云化現理圓解滿義曰珠王菩薩心頂智照圓淨故曰髻中妙寶寂照照寂皆瑩淨照燭(用此嚴座下出嚴所以言寂照照寂者凖瓔珞經妙覺方稱寂照等覺照寂今菩薩寶義同照寂如來寶珠即當寂照)。
復以諸佛威神所持演說如來廣大境界妙音遐暢無處不及。
四復以下一句佛加廣演佛境如空故云廣大有感斯至為無不及顯教皆從法空所流是故所流還周法界非智不顯故云佛力(佛境如空者即問明品云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顯教皆從下上就事說此下約表無有一法不從法界流無有一法不歸於法界故從座流還周法界)顯處嚴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一之一
音釋
(梵語也此云閑靜處若音惹)。
匿(女力切凝入聲)。
輭(乳演切然上聲柔也)。
覈(胡得切音劾)。
刊(倉甸切切也)。
虬(音求)。
數數(生角切音朔頻也)。
諠(許元切譁也)。
躡(尼輙切音捻)。
矗(昌六切音觸高起也)。
聳(荀勇切)。
榦(居案切與幹同木旁生者為枝正出為幹)。
䕃(於禁切芘也)。
萃影(萃秦醉切聚也)。
榭(詞夜切臺上有屋曰榭)。
砌(七計切階甃也)。
髻(音計綰髮也)。
牗(因九切音有)。
瑩(縈定切潔也)。
遐暢(遐何加切遠也暢尺亮切通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一之二 困二
爾時世尊處于此座於一切法成最正覺。
第五爾時世尊下明教主難思前但云佛未顯是何身佛又但云始成正覺未知成相云何故今顯之(教主難思䟽文有二先彰大意亦二先躡前徵起對前二文一對標主二對別明時分)謂具十種深廣功德即是遮那十種無盡法界身雲遍於法界成正覺也非權應身(謂具十種深廣下緫答初答前佛後遍於法界成正覺者答其成相)文分為二先總後別今初總辦即菩提身具無盡德為世所尊座相現時身即安處智處諸法無前後故於一切法示所覺境即二諦三諦無盡法也成最正覺示能覺智開悟稱覺離倒為正至極名最獲得名成此當相解(初緫辯䟽文有三初當相以辯即菩提身緫示所屬具無盡下釋世尊次座相下釋爾時次於一下牒釋餘文開悟稱覺者二諦中道理本湛然妄惑所翳久迷不見今二障既寂若雲卷長空故名為開了了分明若晴天廓徹故名為悟悟即覺悟如睡夢覺開即開𤼵如蓮華開)若揀別者凡夫倒惑佛覺重昏二乘雖覺不名為正但知法有未知法空但悟我空未知我有有猒生死空該涅槃顛倒未除豈得稱正設許稱正亦未名最菩薩雖正有上有修不得稱最設位極稱最亦未得名成(若揀別者下第二寄對以釋仍含二意一對凡名覺對小名正對因名最對位極名成二者對凡名覺對邪名正對小名最對因名成一時雙牒如文思之但悟我空未知我有者謂敝體與菩薩相反二乘知我空法有菩薩知法空我有然二乘所空之我菩薩亦空謂是我執若無我法中有真我菩薩知有二乘不知若但約二空了我空與菩薩同不了法空與菩薩異有猒生死空該涅槃者此出上空有之過由謂法有故猒生死不如菩薩了生死之本空無可猒故淨名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又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槃不猒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猒是為入不二法門二乘不能如是解故故猒生死空該涅槃者即涅槃經意涅槃云空者所謂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今二乘謂生死却為不空以涅槃無餘永寂却是於空故云空該涅槃顛倒未除者倒有八種外道謂世間為常樂我淨為四顛倒二乘永寂計為涅槃則無常樂我淨復為四顛倒若謂世間無常樂我淨涅槃乃有常樂我淨則名八行皆非顛倒是則二乘但有無常樂我淨之四倒此約與之若奪二乘二乘既不能知涅槃常樂我淨則於無常樂我淨亦不如實知以其漫該如蟲食木偶成字故况不了生死實性即是涅槃要離八倒故云顛倒未除豈得稱正餘如涅槃四倒品說設許稱正亦未名最者此對邪名正對小名最以上與之能知我空異乎外道故得名正不能雙覺二空及不空義故不名最菩薩雖正下亦有二意初對二乘不名正義今對菩薩方得名正有上者上有佛故有修者未絕學故設位極下對上二乘得名正義則菩薩許得最名但未成故佛方成耳)我佛獨能故云成最正覺謂如量如理了了究竟已出微細所知障故(我佛獨能下第三結歸就佛具有成最正覺四字之義謂如量下對上所覺境中以釋覺義如量覺俗如理覺真三諦中道亦如理攝亦是合上二智覺於中道了了究竟揀異菩薩故涅槃云十住菩薩見不了了唯佛世尊名為了了故闍王云了了見佛性猶如文殊等[A18]已出微細下釋上了了究竟之言障有三種一現行二種子三習氣習氣種子名為微細佛已盡故然二障習氣通障菩提及大涅槃若就別說斷煩𢙉障顯於涅槃今成正覺畧言所知耳)。
智入三世悉皆平等。
後智入下第二別中分二初總科二別釋即約十德別顯十身文即分十一三業普周二威勢超勝三福德深廣四隨意受生五相好周圓六願身演法七化身自在八法身彌綸九智身窮性相之源十力持身持自他依正今初即別顯菩提身之相也以成菩提時得無量清淨三輪故文中分二先法後喻法中三先意次身後語(一三業普周者十中後五全十身名前五無有身言而義具之一即菩提身前緫中[A19]已示二即威勢身三福德身四意生身五相好莊嚴身)今初意業即釋上成正覺前云於一切法此云三世乃橫豎影略耳智入平等是正覺成也智即二智三智四智無障礙智。
二智者即如理如量也此復有二一以如量智達俗名入三世以如理智證真名悉平等故佛地論云以二智覺二諦是也二者證差別性即無差別故三世即平等瑜伽云如其勝義覺諸法故名等正覺(二智者下一釋二智二釋三智三釋無障礙智四釋四智以無障礙智約義即圓故列在後因三諦成故釋居前一如量智者然入有二義一達二證故以達入俗以證入真然二智相者攝論云如人初開目是名加行智如人正閉目是無分別智即彼復開眼後得智亦爾應知如虛空是無分別智於中現色像後得智亦爾如其勝義者證第二義上則二智別覺二境則三世為俗平等為真今覺俗即真是故三世即是平等勝義是真諸法是俗今以真智而覺於俗故令諸法即真勝義以其性相非一異故)言三智者即俗智真智中道智也此亦二義一真俗互泯雙遮辯中則三世平等二相兩亡方為智入二真俗雖即而不壞相即雙照明中此二覺三諦之境(一真俗互泯者俗即真故非俗真即俗故非真非真非俗即是中道三世即平等故非三世平等即三世故非平等為兩亡也二真俗雖即而不壞相者謂即有之空方是真空即空之有方為妙有空有不二兩相歷然如波即水而恒動水即波而恒濕故云雙照此二覺下結成在境為一諦而三諦在心為一觀而三觀在果為一智而三智如一圓珠珠相喻有珠淨喻空圓明喻中三無前後此喻一諦而三諦若以明鏡照之珠上三義一時頓現即喻一觀而三觀若就鏡中觀珠珠之與鏡非一非異則喻心境二而不二為真覺也)境既雙泯而雙現智亦寂照而雙流為無障礙智覺無障礙境為正覺也(境既雙泯下第三仍前三智釋無障礙智謂合前二種中道為無障礙然前三智圓融已為無礙而未明遮照無礙故復雙融明無障礙然雙泯即前雙遮雙現即前雙照若境雙泯則無心於真俗為寂也若境雙現則心權實雙鑑為照故云智亦寂照而雙流二種中道既無障礙一種二諦居然相融)言四智者即圓鏡等四智也通緣三世境故並入三世(通緣三世下二會釋然四智廣義次下喻中廣引論釋今此但取其中同義言通緣三世者四智皆緣三世之境果位八識相應之智皆緣三世故云並入三世下釋平等)言平等者鏡智離分別故依持平等(言鏡智離分別等者論云此智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故云離諸分別又云純淨圓德現種依持故云依持平等意云雖言現行功德之依種子功德之持由無分別故得平等)平等性智證平等性故(平等性智者論云謂此心品觀一切法自他有情皆悉平等即是所觀平等故云證平等性)妙觀察智觀察平等(妙觀察智者論云謂此心品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此即明平等能遍觀一切諸法故云觀察平等)成所作智普利平等(成所作智者論云謂此心品為欲利樂諸有情故普於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此即普利之義不揀怨親豈非平等)四智圓融一句攝盡下身語等皆是四智之所發現(四智圓融下即歎勝也下身語等者明此中用四智之意以觀下文佛德與唯識論釋四智同故云皆是四智之顯現所以緫中宜用四智釋也)四智圓融無二性故修生本有非一異故不失經宗(四智圓融下第三解妨謂有難云四智菩提有為無漏非我經宗何得叅雜釋此玄旨故今通云四智菩提性相二宗皆具有之但義小異耳用之無真謂圓融無二是其一義故彼宗說四不得相雜今明一智使具四智故下出現以四寶珠喻其四智(補)經云復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四寶珠具無量德能生海內一切珍寶若大海中無此寶珠乃至一寶亦不可得何等為四一名積集寶二名無盡藏三名遠離熾然四名具足莊嚴佛子此四寶珠一切凡夫諸天龍神等悉不得見何以故娑竭羅龍王以此寶珠端嚴方正置於宮中深密處故佛子如來應正等覺大智慧海亦復如是於中有四大智寶珠具足無量福智功德由此能生一切眾生聲聞獨覺學無學位及諸菩薩智慧之寶何等為四所謂無染著巧方便大智慧寶(一大圓鏡智離諸分別名無染著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巧方便故)善分別有為無為法大智慧寶(二平等性智觀一切法有為無為自他境相名巧方便利他平等名善分別)分別說無量法而不壞法性大智慧寶(三妙觀察智此智善觀察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故說無量法而不壞法性無量法者即攝觀無盡捴持定門而言說者雨大法雨斷一切疑)知時非時未曾誤失大智慧寶(四成所作智知機知時作所應作故)若諸如來大智海中無此四寶有一眾生得入大乘終無是處此四智寶薄福眾生所不能見何以故置於如來深密藏故(自經云至此藏無方冊補以有利益故姑存之)其一一智皆云平均正直端潔妙好即四智之德故况同一性居然融通言修生本有者是第二意不同彼宗彼宗四智修生涅槃本有今即四智是本覺智修生之四非別有體如金成像金像不殊故)然上能覺即成上菩提就其所覺即法身也理智無二為真法身(然上能覺下第三緫結所以結者欲明一菩提身[A20]已具法報二身况具下九)。
初意業竟。
其身充滿一切世間。
二其身下身業也通三世間故云一切此正覺身以是十身之總故此其身通於三身十身無不充滿(初緫明身業且寄一身以明下明攝十以為三故)法身普遍世所同依故智身證理如理遍故色身無礙亦同理遍(法身下明法身本體周遍智身修成如體而遍色身即體之用遍法身如虛空遍智身如日光遍色身如日影遍)並是圓遍而非分遍謂一切世間一一纖塵等處佛皆圓滿總看亦現別看亦現(並是圓遍下別示遍相三身皆如下說故云並是言並是圓遍者若大若小皆圓滿故非分遍者非是分析散布令遍謂一切下示圓遍相纖塵亦圓麤則可了緫看亦現者遍法界內唯一佛佛身充滿於法界故別看亦現者則向一一國土一一塵中皆見全身故下經云如於此處見佛坐一切塵中亦如是佛身無去亦無來所有國土皆明現是也又緫別看者緫則一身處處皆有別則支分眼耳鼻等各遍法界故現相品云佛眼云何無有量耳鼻舌身亦復然)又國土等即是我身土等體外無別我故我即土等我之體外無土等故餘一一身互望融攝猶多燈光各互相遍(又國土下二圓融緫攝遍謂前明能遍三身非所遍土今明能遍即是所遍能所互融故又明一一身相融和雜遍故又上約佛身上十身謂菩提願化力莊嚴等今明三世間無礙之十身謂國土眾生等故十身相作千何不融故云猶如燈光經云譬如𡨋室百千燈一一燈光遍室內諸佛身智亦復然)。
二身業竟。
其音普順十方國土。
三其音下語業也順有三義一順異類言音經云一切眾生語言法一言演說盡無餘故二順所宜說法如來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故三則順遍佛以一妙音周聞十方國故。
譬如虛空具含眾像於諸境界無所分別又如虛空普徧一切於諸國土平等隨入。
二譬如下喻顯通喻三業然佛三業非喻能喻唯虛空真如略可顯示更以餘喻便為謗佛(二喻此下緫明大意然佛三業非喻能喻者八十卷末云三界有無一切法不能與佛為譬喻譬如山林鳥獸等無有依空而住者虛空真如及實際涅槃法性寂滅等唯有如是真實法可以顯示於如來即其文也又佛地論第四云如契經言乃至所有施設譬喻喻諸如來所有功德一切皆是謗諸如來唯除一喻所謂虛空可喻如來戒等無量功德同虛空故)然虛空喻有同不同故下經云解如來身非如虛空一切妙法所圓滿等此顯不同今分取同義同義多種如下十忍品(然虛空等者上兩句標下釋二相先釋不同即第五回向之文此明佛有自利之德不同虛空不能自利而言等者等取次下經文云於一切處令諸眾生積集善根悉充足故此明如來有利他之德不同虛空今分取同下二釋同義但是分同同義多種如下十忍品者即第十如空忍經云佛子此菩薩了一切法界猶如虛空以無相故一切世界猶如虛空以無起故一切法猶如虛空以無二故一切眾生行猶如虛空無所行故一切佛猶如虛空無分別故一切佛力猶如虛空無差別故一切禪定猶如虛空三際平等故所說一切法猶如虛空不可言說故一切佛身猶如虛空無著無礙故釋曰上所引文若取緫通無相無起等皆是虛空多義若取別相唯取無分別無差別無著無礙以喻於佛佛力佛身故又彼忍下文云譬如虛空一切法依不生不沒又云不可破壞又云一切世間之所依止而無所依又云無生無滅能持一切世間生滅又云無方無隅而能顯現一切方隅又云非行非住而能示現種種威儀又云非色非非色而能示現種種諸色又云非久非近而能久住現一切物又云非淨非穢不離淨穢又云一切世間皆現其前非現一切世間之前又云普入一切而無邊際等皆喻菩提經具有合今畧不引例喻於佛亦具上諸義以十忍位是等覺故故可同佛)今有二喻開成四義一含攝喻兼無分別義二普遍喻兼遍入義以此四喻喻意業者下經云佛智廣大同虛空故此總喻也(以此四喻下喻其所喻別喻三業即為三段古人唯將前喻喻於意業後喻身語普遍喻身隨入喻語今並喻三業但引文證居然可知初引經緫釋下經等者通於二智四智然下三句云普遍一切眾生心悉了世間諸妄想不起種種異分別了世妄想即是量智不起分別即是理智而今但取廣大同空則二四皆廣故云緫也)量智包含而普遍理智無分別而證入(量智包含下初喻二智取前喻中包含之義及後喻中普遍之義以斯二義並喻量智量智知差別故似包含義無法不知是普遍義理智無分別者中前喻無分別義後喻平等隨入義緫取二義以喻理智理智即無分別智方能證入真如故)又大圓鏡智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即含攝義(又大圓鏡智下二以二喻喻四智於中先引唯識證包含義後引當經雙證二義今初唯識第十云一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色像釋曰純者無雜淨者離染圓者滿義現種依持者現行功德之依種子功德之持能現能生身土三智之影餘文可知)下經云菩提智普現一切眾生心念根欲等而無所現無所現言無有分別(下經云下第二引當經雙證二義經云譬如大海普能印現四天下中一切眾生色身形像是故共說以為大海諸佛菩提亦復如是普現一切眾生心念根欲等而無所現無所現言無有分別者上現心欲等即證含攝義今證無分別義然唯識鏡智亦有無分別義前䟽緫中[A21]已引用故故今畧之然無所現有其二義一所現空二無心現今取後義)平等性智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亦無分別無分別言顯無差別(平等性智者䟽二先引唯識論云二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觀一切法自他有情皆悉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應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形像差別妙觀察智不共所依無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續窮未來際釋曰由昔因中執有我故自他差別今我執既無故皆平等隨十地有情所樂由無住涅槃所立此識恒共悲智相應一味無漏亦無分別者彼論無有無分別言今言亦無分別乃有二意一依唯識四智通緣真如境故是無分別二者約境無差別故名無分別今初論云大圓鏡智緣真如故是無分別緣餘境故後得智攝其體是一隨用分二了俗由證真故說為後得餘三分二凖此應知釋曰凖此論文四智各通二智並通真俗今且從增勝二喻各配二智無分別下即第二意然所觀二境無分別故能觀之智亦無分別故無分別言顯無差別此顯平等性智無分別義與鏡智不同鏡智無分別若明鏡之無心平等性智無分別如日合空空無異相故名無差別謂不分別差別相故故攝論第八云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無分別智無)故下經云於一切義無所觀察等(故下經者二引當經即出現品菩提相中經云佛子如來成正覺時於一切義無所觀察而言等者等取餘經云於法平等無有疑惑無二無相無行無止無量無際遠離二邊住於中道出過一切文字言說釋曰無所觀察證大圓鏡無分別義於法平等下證平等性無分別義餘義兼具)是以太虛含眾像眾像不能含太虛太虛不分別眾像眾像乃差別太虛以況我法不能容佛智佛智乃能容我法有我法者分別如來是如來者不分別我法。
二普遍喻中妙觀察智無不遍知即普遍義成所作智曲成無遺即隨入義(二普遍喻下第二以第二喻喻妙觀察智及成所作智䟽文有四一引唯識言妙觀察者論云三妙觀察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緫持定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於大眾會能境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釋曰神用無方稱之曰妙緣自共相名為觀察自即色心等別共即同無常等又攝論云圓成實性為共相依他起性為自相言攝觀者攝即藏義觀即觀察六度道品為功德寶諸神通等為作用差別既觀有情自相共相等明無不遍知也成所作智等者論云四成所作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為欲利樂諸有情故普於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本願力所應作事釋曰既云種種三業成所作事豈非委曲成就於物無所遺漏此言即周易繫辭云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注云範圍者擬範天地而周備其理也曲成者乘變以應物不係一方者也則物宜得所矣此說易之德今借况佛之德耳唯識論結云如是四智相應心品雖各定有二十二法能變所變種現俱生而智用增以智名顯故此四品總攝佛地一切有為功德皆盡會二宗義[A22]已如上說)又下經云佛智廣大同虛空普遍一切眾生心此即智體遍悉了世間諸妄想此約智用遍又云得一切法界量等心此約證遍智性全同於色性故此約理遍(又下經云下於中先釋普遍有四種遍一約智體遍二約智用遍此二即第八十經已如前引三約契證遍心與境𡨋即出現品菩提章文四約理遍者即義引起信論云問曰若諸佛法身離於色相者云何能現色相答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於色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性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性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所現之色無有分齊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此非心識分別能知以真如自在用義故釋曰此文亦可證下身遍今但取其二性不異之義以明智性之遍上言智體以智為體今是理性與前懸隔)云何遍入不壞能所有證知故故下經云世間諸國土一切皆隨入智身無有色非彼所能見(云何下二釋隨入不壞能所者由前普遍之言有其二義一有能所遍二無能所遍謂約體遍眾生却是智中物故若約理遍所遍全是能遍體故則能所不二故今此義不壞能所所證能證二相容差故下經云下引證即問明品佛境甚深中答佛境入文然彼中意入有二義一者色身入二者智身入今取智入身入可見智入唯智能知故云非彼所能見)由隨於如即入無所入故云平等(由隨於如下釋平等入言此乃義引淨名目連章云法隨於如無所隨故謂若有所隨所隨則在能隨之外能隨之法乃在所隨如外所隨之如不遍能隨由無所隨當體如矣若約觀行隨如之心不生真順如矣問明亦云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即其義也)是以虛空遍入國土國土不遍入虛空有國土處必有虛空有虛空處或無國土虛空之於國土平等隨入國土之於虛空自有彼此。
虛空可喻佛智國土可喻三世三世有處佛智必在其中佛智知處三世或無其體(三世有處要者佛智通達染淨無礙一念普觀無量劫故佛智無不遍知如來定慧無邊際故前觀無始後無終故言佛知知處三世或無其體者謂真如實際涅槃法性是佛智證彼無三世故)佛智之於三世平等隨入三世之於佛智自有始終。
此猶約不二而二說耳若二而不二國土虛空三世佛智同一性故皆互相入舉一全[(冰-水+〡)*ㄆ](此猶下四緫結難思初明其隨入由上隨入之言約不壞能所故云不二而二說耳則喻中虛空為能入國土為所入法中佛智為能入三世為所入所入不得為能入今皆互相入則國土亦入虛空三世亦入佛智故云舉一全[(冰-水+〡)*ㄆ])普遍亦然(普遍亦然者二例普遍也上但佛智遍三世今明三世亦遍佛智)三世間圓融則言思道斷故名佛智為不思議也(三世間者兼結上來包含之義及無分別悉皆圓融故云不可思議)次以二喻喻身業者一毛尚容法界全分必含眾像(次以二喻喻身業即第二段亦具四義初義引經文舉况以釋含攝之義故云一毛尚容法界全分必含眾像世界成就品云一毛孔內難思剎等微塵數種種住一一皆有遍照尊在眾會中宣妙法出現品云如人持尺量虛空復有隨行計其數虛空邊際不可得佛一毛孔無涯限次下文云一一毛端悉能含受一切世界而無障礙皆毛含法界義也)出現身業第二喻云譬如虛空寬廣非色而能顯現一切諸色而彼虛空無有分別亦無戲論合云如來身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諸善根業皆得成就即含攝義而如來身無有分別即第二義(出現身業下引此一喻證前含攝兼無分別但合文未具具云如來身亦復如是以智光明普照明故令一切眾生世出世間諸善根業皆得成就而如來身無有分別亦無戲論何以故從本已來一切執著一切戲論皆永斷故對文可知)佛身充滿於法界即普遍義(佛身充滿者即現相品下三句云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此四句皆普遍義今但用初句足已為證)又云譬如虛空遍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如來身亦復如是遍一切法一切國土等即普遍義(又云譬如虛空遍至一切等者引此一文亦證二義謂普遍隨入二喻喻中次釋經云何以故虛空無身故合中畧引具云如來身亦復如是遍一切處遍一切眾生遍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今但略引足證遍義)亦非至非不至即平等隨入義(亦非至非不至等者謂無身故非至非至即平等非不至即不礙至是隨入義)次以四義喻語業者如來於一語言中具一切語言故(次以四義喻語業者即第三段如次證四義言如來於一語言中具一切語言故者即證含攝義亦是義引即出現語業中第四善口天女喻合云當知如來亦復如是於一音中出無量聲隨諸眾生心樂差別皆悉遍至悉令得解釋曰據其末句可證遍至今但取前即含攝義又妙嚴品云如來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亦即含攝義也)舍支天鼓無心出故(舍支天鼓者即證第二無分別義此有二喻一舍支者即十忍品如響忍云如帝釋夫人阿修羅女名目舍支於一音中出百千種音亦不心念令如是出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無分別界成就善巧隨類之音於無邊世界中恒轉法輪天鼓即出現語業第三天鼓覺悟喻結云佛子彼天鼓音無主無作無起無滅而能利益無量眾生下法合竟結云而如來音不住方所無有言說即無心出義又如隨好品天鼓為諸地獄天子說法云諸天子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亦復如是自說是佛不著於我不著我所即無心義故諸論皆云佛身如摩尼珠無心現色佛已如天鼓無心出聲皆無分別義)如來音聲無不至故(如來音聲無下亦出現語業第一相云應知如來音聲遍至普遍無量諸音聲故此證第三普遍義)應知如來音聲無斷絕普入法界故(應知如來音聲下此全證平等隨入之義以普入故法界平等故)又云如來音聲無邪曲即平等義隨其信解令歡喜故即隨入義(又云如來下引於二文別證平等隨入二義彼文具云應知如來音聲無邪曲法界所生故言隨其信解令歡喜者具云應知如來音聲隨其心樂皆令歡喜說法明了故上來四文皆出現語業)以空一喻遍喻三業故云正覺得無量清淨三輪明文昭然非是穿鑿菩提身竟(以空下一喻下三結示有歸謂既明文具有故應不可唯以初喻喻智後喻喻身語也)。
初三業普周竟。
身恒徧坐一切道場菩薩眾中威光赫弈如日輪出照明世界。
第二身恒下威勢身超勝謂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無不周遍(謂隨諸下即唯識論平等性智之用謂以由身明義此當他受用身雖語於土意正取身唯識第十云一他受用身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决眾疑網令彼受用廣大法樂釋曰彼唯淨土今十身圓融染淨交徹與彼小異耳)言一切道場者略有十種一智身遍坐法性道場二法身非坐而坐道場三法門身安坐萬行道場四幻化身安坐水月道場此四義便故來(言一切道塲下牒經別釋上就別義配受用身為順法相此中據實故說十身皆坐道塲而言此四義便故來者為順十身別故若將十身配十二塲初二可知三即福德身願身相好莊嚴身以福德云三世所行眾福大海是萬行故願是眾行之本以行填願方能遍周故相好莊嚴由行成故故十佛中名業報佛由萬行業報得相好故如云不可思議大刧海供養一切諸如來普以功德施羣生是故端嚴最無比等皆約因成相好也然法門之言是天台依智論立名即功德法身四幻化身即化身意生身力持身此三皆屬化身攝故菩提身緫亦此化身攝此四具九兼後威勢即十身具矣上約別說既十身圓融隨舉一身即已具一坐一道塲即坐十類今就相顯故說不同耳已知十身坐處次當別釋坐義一智身遍坐法性道塲者法性是所證以能證智安處理故二法身等者法身既無能所故曰非坐非坐之坐湛然安住名坐道塲三法門身等者即淨名經光嚴童子章云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吾從道塲來我問道塲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塲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塲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塲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塲無錯謬故布施是道塲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塲得願具故忍辱是道塲於諸眾生心無礙故精進是道塲不懈退故禪定是道塲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塲現見諸法故廣說乃至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塲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塲來住於佛法矣釋曰光嚴謂事道塲故問道塲何者是淨名以法表示故萬行為得道之處即是道塲故曰法門身坐萬行道塲耳四幻化身安坐木月道塲名涅槃云吾今此身是幻身則所得道之處如水中月故昔人云修習空華萬行安坐水月道塲降伏鏡像天魔證成夢中佛果意云若因若果皆從緣生如幻夢故)若正約威勢身略辨六類道場一遍一切同類世界道場如名號品等說二一切異類世界謂樹形等如世界成就品三一切世界種中四一切世界海中並如華藏說五一切微塵中文云如於此會見佛坐一切塵中亦如是等六剎塵帝網無盡道場并前十種故云一切(若正約威勢下別辯十身之一坐六類道塲但自狹之寬威勢既通變化他受用身故約諸剎漸寬周遍法界乃至重重如名號品等者等取四聖諦光明覺品及昇忉利天宮品謂遍法界虛空界皆有百億四天下等一類相似佛皆遍故已如前引其名號四諦皆先列百億後結周遍皆有百億十千名等故知皆是同類界也下之五類至下當見)言菩薩眾中威光赫弈者正顯威勢超勝勝於勝者故獨言菩薩非不超餘如日輪出照明世界約喻以顯暎山出沒無隱顯故處處全現無異體故喻遍坐道場(言菩薩眾中等者即以此文顯是威勢身也映蔽菩薩故映山出沒者謂映山出沒如化身坐道塲無隱顯者即法身坐道塲處處全現下即報身坐道塲以即應即真故隨處即全皆無異體)大明流空餘輝掩耀赫日之照難究其涯喻彼威光超暎菩薩菩薩不能測也(大明流空下正釋威勢大明即日餘輝謂星月等日喻如來月喻菩薩星喻餘眾正取映奪是威勢義兼菩薩不測亦威勢義赫日之照等者即夜摩會勝林菩薩偈云譬如孟夏月空淨無雲翳赫日揚光輝十方靡不充其光無限量無有能測知有目斯尚然何况盲𡨋者諸佛亦如是功德無邊際不可思議刧莫能分別知)既云照世則終益生盲先照高山獨言菩薩(既云照世下通妨謂有問言既十身圓融則普應一切何為唯處菩薩眾耶故義取喻中如日輪出之言則無所不益故云終益生盲)。
三世所行眾福大海悉已清淨。
第三三世下福德身深廣三世佛德昔皆遍學今三際已斷垢習斯亡故眾福皆淨(今三際已斷者此下釋清淨義若有三世相福非清淨稱法界修故無三際謂不從前際來非向後際去不於現在住法身[A23]已淨為斷三際福豈可量萬行之上垢習斯亡故云清淨謂恒沙煩惱皆已盡故)。
而恒示生諸佛國土。
第四而恒下隨意受生一隨他意處處受生二隨自意能無不生謂慈悲般若恒共相應感而遂通窮未來際(四即意生身然意生有二義一者是喻猶如意去速疾無礙故二者是法自有二義一隨自意二隨他意緫謂隨意速疾而成故謂慈悲般若等者此即唯識平等性智之用下配屬於化身畧舉一相實則此身亦通他受用隨十地菩薩意所生故又悲智相導通化用故化身即是無住涅槃之大用故感而遂通者即周易繫辭云夫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注曰至神者寂然而無不應斯蓋功用之母象數之所由生意明亡象方能制象遺數方能極數非動方能應動彼取易之虛無無動故能無不動今借此言以况如來內體圓寂外應羣生躡上眾福[A24]已淨之體寂便言而恒示生故云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即法身無生無所不生耳)。
無邊色相圓滿光明徧周法界等無差別。
第五無邊色下相好莊嚴身色無盡故名色無邊十蓮華藏微塵數相名相無邊而皆稱真則一一無邊諸相隨好放光常光皆稱法界故云圓滿廣處陿處皆圓現故名無差別。
演一切法如布大雲。
第六演一切法下即願身演法謂雨大法雨斷一切疑故下經云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初標示大意謂雨大法雨斷一切疑即引唯識妙觀察智之文別成此義)然經二句上法下喻文含多意一雲喻於身雨為說法法喻影略又先興慈雲後霔法雨一雲一雨所潤不同亦隨物機宜雲雨各異掩塵蔽日普覆無心等(三牒經委釋緫有五意一雲喻法身雨喻說法法喻影畧者出現語業第十娑竭羅龍王降雨喻中廣說諸處雲色不同雨亦各別合中云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無上法王亦復如是欲以正法教化眾生先布身雲彌覆法界隨其所欲為現不同所謂或為眾生現意生身雲或為眾生現化身雲或現力持身雲色身雲相好身雲福德身雲智慧身雲諸力不可壞身雲無畏身雲法界身雲皆有或為眾生現言次云此相現已一切眾生身之與心皆得清涼然後從如來大法身雲大慈悲雲大不思議雲雨不思議廣大法雨令一切眾生身心清淨所謂為坐菩提塲菩薩雨大法雨名法界無差別等故知雲為現身雨為說法言法喻影畧者法中但有法說喻中但有興雲故若具應云廣現化身演一切法如布大雲雨大法雨又先興慈雲等者亦即上出現所引之文一雲一雨等者即法華藥草喻品云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喻也合云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如彼大雲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釋曰上即合雲次云如來于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釋曰上即合雨何以知是一耶次云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即一雲一雨之義偈云其雲所出一味之水草木叢林隨分受潤亦一雲一雨所潤不同下云為大眾說甘露淨法其法一味解脫涅槃以一妙音演暢斯義乃至云正見邪見利根鈍根等雨法雨而無懈倦一切眾生聞我法者隨力所受住於諸地或處人天轉輪聖王釋梵諸王是小藥草等皆一雲一雨所潤不同也亦隨物機等者亦出現意上引法華雲雨則一所潤不同喻佛身說法曾無有差異在於物今明佛能具異謂現十身雲降十法雨如娑竭羅龍王興雲或閻浮檀金光明色或毗瑠璃光明色或白銀光明色或玻璃光明色等即雲不同次云所謂於大海中雨清淨水名無斷絕於他化自在天雨簫笛等種種樂音名為羙妙等即雨不同也故云雲雨各異掩塵蔽日等者即十地經及法華意法雲地云佛子此地菩薩以自願力起大悲雲震大法雷通明無畏以為電光福德智慧而為密雲現種種身周旋往返於一念頃普遍十方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演說大法摧伏魔怨復過此數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隨諸眾生心之所樂霔甘露雨滅除一切眾惑塵𦦨是故此地名為法雲釋曰此即掩塵及普覆義無心之義乃是通說即出現云復次佛子譬如海中有大龍王名大莊嚴於大海中降雨之時或降十種莊嚴雨或百或千或百千種莊嚴雨佛子水無分別但以龍王不思議力令其莊嚴乃至百千無量差別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為諸眾生說法之時或以十種差別音說或百或千或以百千或以八萬四千音聲說八萬四千種行乃至或以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音聲各別說法令其聞者皆生歡喜如來音聲無所分別但以諸佛甚深法界圓滿清淨能隨眾生根之所宜出種種言音皆令歡喜等即無心義即娑竭興雲喻中亦云雖彼龍王其心平等無有彼此但以眾生善根異故而有差別亦是無心之義法華亦云我無貪著亦無限礙又云等雨法雨而無懈倦皆無心義)。
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無障礙各現無量神通之力教化調伏一切眾生。
第七一一下化身自在謂於大眾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皆自在故(謂於大眾下即引唯識妙觀察智之用釋成化身)文中二先明廣容無礙謂於如來身一一毛頭容一切剎而無障礙無礙有二義一以一小毛現多大剎則一多大小無礙二此毛多剎與彼毛多剎參而不雜則隱顯無礙(廣容無礙者謂法界如空有其二義一廣容二普遍今一塵如法界之包含故即是廣容)後各現下普遍以廣容不礙普遍故還於前毛內剎中神力調生若廣遍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所作事居然易了(以廣容下出毛內調生所以謂廣容則收法界入於一毛普遍則展一毛遍於法界今毛正容無邊剎時即普遍故便遍所容剎內若廣遍下二舉况釋謂尚遍毛內何况外耶䟽文即是成所作智之妙用也)。
身遍十方而無來徃。
第八身遍下法身彌綸以法為身本來湛遍故無來徃(彌綸即周遍包羅之義以法為身等者先明法性身遍無來往)依法現色還如法身在此即是在彼亦不待徃來(依法現色下約應化法身明無來往所以用此釋者由下以三身收之以此屬化身故)。
智入諸相了法空寂。
第九智入下智身窮性相之源相別曰諸性皆空寂性靜故寂相無故空。
三世諸佛所有神變於光明中靡不咸覩一切佛土不思議劫所有莊嚴悉令顯現。
第十三世諸佛下力持身能持自他依正於中先持正報神謂妙智變謂現身轉變變現俱名為變皆能持之尚持於他况於自事後叚亦然(力持等者䟽文有二先正釋力持後以三身收束前中又二初正報二依報今即初也)後一切佛土下能持依報橫盡諸土豎窮諸劫所有嚴事常持令現。
上約十身若約三身者則初三叚皆名報身而恒下化身身遍十方下法身就報身中前一自受用報後二即他受用報故云處菩薩眾(上約十身今以三身收束於中初約三身四身然則十望於三有通有局菩提為緫亦是化身餘九身中願化力持此唯化身意生威勢通他受用及與變化福智相好通於二報及變化身法局法性今取順次故為此配所以前菩提身復明真身向來法身復明色身欲順今次第配故耳)以諸教中說三身四身成說等別今皆圓融於一始成無不頓具(二出收束所以謂有問言何用更以三身收束十身故今釋云以諸教三四迢然不同今明圓融一身具三則權實有別言三身成異者法身無成出障為成報身四智創圓為成化身八相菩提𣗳下為成三身說異者法身無說報身佛佛相見亦無有說化身有說若攝末歸本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即報身說報同所證是法身說言四身成說異者於報身中開自他受用自受用遍法界成則無所說他受用為十地成為十地說若依楞伽四佛皆說而說不同言四佛者一化佛二報生佛三如如佛四智慧佛初化次報後二皆法如如及如如智為法身佛亦可智亦是報自受用故言說異者化身說五戒等因緣法報佛說三性法謂為地上菩薩說今成佛故法佛唯說離心自性則以無念會於法界是故法佛唯說法性智佛說者依淨法界了相智覺如說而解故名為說)十身為正三四義兼又毛內調生光中持剎如空普遍等亦即國土等十身三世間圓融豈報化之云別(四融國土等十身毛內調生則有眾生身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及業報身光中持剎是國土身如空普遍是虛空身菩薩眾中亦菩薩身如來居然可見三世間下謂十身中眾生業報即眾生世間國土虛空即器世間餘是智正覺世間此三情非情異染非染義尚得為一豈一如來身上而分報化之殊明知權說隔歷難可比此圓融)是知略以十德歎於教主其一一德無不圓融當去情思之矣。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一之二
音釋
(思廉切細微也)。
範(音范)。
分齊(分扶問切齊才詣切限量也)。
詰(契吉切)。
赫弈(赫郝格切弈夷益切赫弈光盛貌)。
填(亭年切音田滿也)。
錯謬(錯倉各切謬眉救切錯謬舛誤也)。
霔(未戍切霖霔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一之三 困三
第六有十佛世界下明眾海雲集眾雖深廣難測略啟十門一集意二集因三辯類四定數五權實六地位七前後八有無九聞不聞十釋文。
今初來至佛所何所為耶有十義故一為影響為主伴故二為作輔翼得圓滿故如普賢等常隨之眾三為守護如來如執金剛等諸佛住處常勤護故四為莊嚴如道場神等常為嚴淨佛宮殿故五為供養如偈讚即正行供養華幢等即財供養故六為發起此經諸請難者即其事故七為聞法獲益當機領悟即其類故八為表法諸首諸林表信行等皆同名故及座出菩薩等顯奇特故亦通表萬行俱成佛故九為順證佛菩薩等證說不虛故十為翻顯即聲聞不聞顯法不共故為斯多意所以眾海雲集非唯證信而[A25]已也(一為影響者此集意中十意皆闇取下經此初意引即諸大菩薩及下證法如來皆互為主伴若影之隨形響之應聲二為作輔翼者亦是義引二為守護者經云皆於徃昔無量劫中恒發大願願常親近供養諸佛又下經云一切諸佛化形所在皆隨化徃一切如來所住之處常勤守護四常為嚴淨者此即主城神德下經云皆於無量不思議劫嚴淨如來所居宮殿所以標道場神此中等字等城神故然道場神合嚴道場以道場神所歎德中但云皆於過去值無量佛成就願力廣興供養釋曰由無嚴飾之文故等取城神之文耳五為下以義繁重故總相引偈讚下妙嚴品其華幢等即二十二經昇兜率天宮品六為發起者即解脫月七亦總引八九十並顯可知)第二集因亦有十因一曾與毘盧遮那如來同集善根故二蒙佛四攝曾攝受故三往在生死聞圓法故四曾發大心護一切故五往發大願願事佛故六隨逐如來無猒足故七樂聞正法心無倦故八善能散滅我慢心故九福智[A26]已淨身周遍故十同一法性善根大海之所生故為此多義得預斯會中有集因亦通集意及隨諸眾各有別因可以思準(一曾與者即菩薩德中云此諸菩薩徃昔皆與毗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修菩薩行二蒙佛者即第二經初總歎眾云如是皆以毗盧遮那如來徃昔之時於劫海中修菩薩行以四攝事而曾攝受三即義引入法界品諸聲聞等徃在生死不曾聞此故不見聞反顯菩薩昔曾聞故四即夜叉王德云皆勤守護一切眾生此亦義引如海雲言發哀愍心有怖畏者咸守護故五即身眾神德文云皆於徃昔成就大願供養承事一切諸佛六即足行神德文云皆於過去無量劫中親近如來隨逐不捨即無厭足七即乾闥婆王德文云皆於大法深生信解歡喜愛重勤修不倦八即主風神德文云皆勤散滅我慢之心亦阿修羅德文云悉[A27]已精勤摧伏我慢及諸煩惱九即菩薩德文云一切如來功德大海咸入其身一切諸佛所在國土皆隨願徃亦通就義說具二嚴者方能周遍至諸佛所十亦菩薩德文云皆從如來善根海生中有集因亦通集意者謂即五六七八五約徃願承願而來即是集意由願得來即是集因六約隨逐心樂隨逐即是集意由樂隨逐故得來集即是集因七約樂聞大法而來即是集意由樂得來即是集因八約散我為歎散我即是集意由散我故方得在會即是集因初四後二但是其因同集善等故得在道場但為集因非為別來為同集善等故非集意及隨諸眾各有別因者即下經文隨名歎德然上所引即是其文然經隨便宜歎德不同如風神云散滅我慢之心語其大意總此十因遍通多眾故此別說隨眾別因)第三辯類即上集意便成十類一影響眾二常隨眾三守護眾四嚴會眾五供養眾六發起眾七當機眾八表法眾九證法眾十顯法眾凖前可知。
第四定數者稱法界眾焉能數知即文而言九會都數總有一百七十五眾都序之中有四十一眾謂同生有一異生三十九師子座中一若兼取前菩提樹中所流及宮殿中無邊菩薩總四十三眾此四十三遍於九會第一會中有二眾謂新集十方眾佛眉間眾添成四十五第二會有新舊二眾第三四會各有四眾謂新舊及證法眾天眾第五會一百一十一眾謂新舊眾昇天品內供養眾有一百七并天眾證法眾第六會四眾謂天眾同生異生證法眾七八兩會各唯一眾謂普賢等舊眾第九會三眾謂菩薩聲聞及天王等舊眾舊眾雖重隨會別故并皆取之然此諸眾或總為一一乘眾故或分為二以有實眾及化眾故或可為三人天神故或為四佛菩薩人非人故或五非人開天神故或六加畜生故或七天分欲色故或八菩薩有此界他界故或九他方有主伴故或十加聲聞故或一百七十五如前說故或無量無邊義類多方故一一或以佛剎塵數等為量故又如新集菩薩毛光出眾例上皆爾故一一眾皆無分齊此猶約相別若融攝一一會中皆具一百七十五眾以稱法界緣起之會互相在故上且約一界若通十方及異類剎塵帝網無盡無盡是為華嚴海會眾數。
第五權實者夫能對揚聖教影響其跡靡不是權當機之流多皆是實諸教所明穢土之中雜類菩薩聲聞皆通權實地前是實地上是權法身無生生五道故淨土菩薩唯實實報生故雜類聲聞是權攝論云欲令淨土不空化作雜類眾故若依此經同生異生皆通權實海印定現實德攝故隨緣隨位而示現故第二會初云莫不皆是一生補處故第前十類辯權實者影響一眾自有二類一果德眾謂能加證法諸佛互為主伴非權非實若位極菩薩影響一向是權故有經云昔為釋迦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為菩薩等當機唯實餘八通權實(對前十類下對前別辯云互為主伴非權非實者然權實有其二類一本高迹下如佛為菩薩二本下迹高如菩薩為佛今既是佛則非迹下實是如來又非本下則是實非權無權可對故亦非實同果海故昔為釋迦者畧有二經一即放鉢經但云昔為釋迦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為菩薩二菩薩處胎經第四亦同此說文云計我成佛身此剎為最小座中有疑故於胎現變化我身如微塵今在他國土三十二相明在在無不現昔為能仁師今乃為弟子佛道極廣大清淨無增減我欲現佛身二尊不並立此界現受教我剎見佛身下取意引佛剎名無礙佛名昇仙尊經云我身儒首是又云剎土名究竟佛名大智慧亦結屬已云我身儒首是當機唯實者上至等覺下至地前俱有當機並皆稱實餘八通權實可以意得)第六地位者有說一切皆是果位以是舍那海印現故或說一切皆因果海非可見聞世尊亦是因者識所現故或皆通因果果不捨因隨類現故因位願力助佛化故當機之流正修趣故或俱非因果緣起大眾同真性故將此對前權實則果位一向權因位通權實若對前十類影響證法通因果餘八唯因因位高下難以準定(將此料揀者初對第五門料揀若對前十類即對第三門料揀)第七前後者初列菩薩後列餘眾者表從本以起末下讚即後明菩薩者表尋末歸本良以本末無二故二文互舉又從本流末必先小後大故自在天為末攝末歸本必從深至淺故先明自在然皆顯法界緣起逆順自在故也又表四十二位一一皆徹因門並該果海故互舉前後令物不作優劣之解故(第七前後等者謂約列眾餘經或從勝先列或從微至著或先列聲聞後列菩薩今此眾海何者為先今明列與讚德前後不同然以菩薩為本雜類為末讚中先三卷明雜類讚後第五卷方明菩薩讚故云尋末歸本又從本下通妨謂有難言就先列中既菩薩為本雜類為末先本後末即合諸天之內從自在天次明廣果次列三禪等何以先明欲界後列初禪二禪等耶是則先小後大矣故今答云菩薩為本猶如一乘雜類為末如流三乘三乘之中初於鹿苑轉於四諦漸次歸大故先列欲界後列色界如次而上故云先小後大故自在為末末即末後耳攝末歸本者又有難言讚德之中表尋末歸本後明菩薩者則合先明日月天讚末後方明自在天讚何以雜類之中先明自在讚耶故今答云攝末歸本必從深至淺謂菩薩是所歸之本雜類是所攝之末攝末必從勝先攝如海攝百川必先攝江次攝大河次攝小河次攝溝洫故攝歸一乘先攝權大次攝緣覺次攝聲聞次攝人天一毫之善無不皆攝故先明自在天讚表是所攝之中先攝勝也末明月天等表所攝之中後收劣也)第八有無者亦有十類一約界無無色二約趣無地獄此二非噐故若約轉生有地獄天子若約所益亦通無色三界皆益故三約洲但列閻浮餘三畧無故或成難故四約乘無二乘不共教故下為顯法亦不見聞故智度論云若小乘經初唯列聲聞若大乘經初具列菩薩聲聞若一乘經初唯列菩薩故指此經為不共教或大乘經唯列小者為引攝故如金剛經或唯列大亦屬大乘主伴具者必是一乘五約部無四眾未說小教故六約主無人王王未知故七約三聚無邪定彼障隔故生盲之流但冥益故八約內外無外道非彼測故九約諸天無無想入邪定故十約善惡無惡魔不為違害天中攝故上十且隨相說圓融應有即無所不具(四約乘無二乘者此段有四一正明二為顯法下通妨謂有難言若無二乘第九會中何得有耶答云為顯法耳次又難云若為顯法則有二乘答云亦不見聞與無同故三智論云下引證云明無小乘是不共義四或大乘經下重通妨難正通智論兼通正義謂有問言現有唯小而是大乘如金剛經那言列小是小乘經耶答云為引攝故智論就其大畧故唯列小乘是小乘經如金剛經等別是一理耳或唯列大一乘等謂主伴不具者即如楞伽等是也)第九聞不聞者約權前後皆互得聞約實當會自聞縱不起前而趣於後亦各不相知若約頓機許一時頓領(縱不起前下通妨謂有問言若約實眾不互聞者如來說法既不起前而趣於後如何聽眾不得互聞故今答云約佛前後圓融約根互不知覺故法慧云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我等今見佛住於須彌頂則知各不相知也)上之九門且從顯著略為此釋中本廣本或隱或顯不可執文。
第十釋文第一會中前總四十眾大分為二初一同生餘是異生地論論云解脫月是同生眾故又云同生眾請則知兼有地前明知不約地位餘釋云云不符論意云何名為同異生耶然有二義一謂雜類作諸異生種種形故菩薩得法性身同人作一類菩薩形故二菩薩為同者通諸位故神等為異法界差別德故(餘釋云云者有釋云聲聞為同菩薩為異謂小乘斷惑同故有云出家菩薩聲聞為同餘並為異此約形相同故上二解俱非論意以經八會無聲聞故論釋地經經亦無故初成正覺無出家故或云登地為同同證真故餘皆是異是以地前名異生性故有云八地以上為同同無漏故上之二解亦違論文論主但云解脫月是同生眾本不曾言約地位故又論明大眾請云有同生眾請有地前故所以知有者由金剛藏云有行未久解未得隨識而行不隨智聞此生疑墮惡道我愍是等故不說大眾承此便請明大眾之中有行未久即地前故復有釋云雜類為同以受彼彼同類身故菩薩為異不約同彼眾生類故此亦違論解脫月為同故又有釋云菩薩雜類俱為同法界無二故俱為異法界差別故此約實義豈得為釋同異之殊明知上來並非正解故云餘釋云云不符論意䟽云何名為下上出同異生體今釋同異生義然其二釋前約事相後約表法又有將此四十眾以配地位同生眾中開之為二謂十普菩薩即是圓因對前菩薩以為所信從海月光下及執金剛為十住復將一一位中十名如次配於十度海月光等十菩薩配初發心住此住本即是檀其十菩薩復配檀中具十則令十住自有百度歷於五位有五百波羅蜜以等覺位亦有十故主稼神下十眾配十行修羅下配十向三十三天下配十地前十普菩薩是等覺地此配則似生情然經勢多端配亦無失但不俟如此不次謂四十眾以配三賢十聖下師子座眾以配等覺眉間出眾以配妙覺則四十二眾配四十二位於理甚直)。
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所共圍繞。
其四十眾文皆有三一標數辯類二列名結數三攝德周圓今初同生眾中第一標數辯類中初標辯佛世界者下辯世界略有三類一世界二種三海今云世界則非種非海權實共許一三千界一佛化境故或名佛剎佛土皆準此也微塵者七極微量也謂抹三千界並為微塵一塵為一菩薩則數已難量矣況舉十數表無盡耶菩薩摩訶薩者辯類也即揀非餘眾具云菩提薩埵摩訶薩埵今從略耳然有三釋一菩提是所求佛果薩埵是所化眾生即悲智所緣之境從境立名故名菩薩二菩提是所求之果薩埵是能求之人能所合目故名菩薩三薩埵此云勇猛謂於大菩提勇猛求故摩訶云大大有四義一者願大求大菩提故二行大二利成就故三時大經三無數劫故四德大具足一乘諸功德故前二通地前後二或唯地上更有諸大亦不出此此等並是舍那佛自眷屬動止常隨故云所共圍繞。
其名曰普賢菩薩摩訶薩。
二其名下列名結數先列其名後結略顯廣今初夫聖人無名為物立稱雖得名千差而多依行德行德皆具而隨宜別標(直彰大意中初總標無名故莊子云至人無[A28]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今約利生無名強立耳雖得名下總辯立名此辯立名別因言多依行德者亦有因姓因父母等故行德皆具下通妨謂有難云既依行德而諸菩薩德行皆具何以成別故云隨宜別標隨便宜故謂有偈云弟子堅固菩提心從師以受灌頂位妙修定慧恒觀察深入業用善巧門即普賢菩薩又云導諸有情勝菩提以四攝法而攝取即金剛王菩薩無厭大悲未曾捨即金剛愛菩薩見行小善便稱羙即金剛善哉菩薩無閱檀施等虛空即金剛寶菩薩亦虛空藏菩薩別名能以慧光破愚冥即金剛日菩薩亦云金剛光有所樂求恒不逆即金剛幢菩薩發言先笑令心喜即金剛笑菩薩能於妙法無染中即金剛法菩薩善用般若斷諸使即金剛利菩薩亦即文殊師利是無上法輪恒不退即金剛因菩薩亦云金剛轉法輪菩薩四辯演說無所畏即金剛語言菩薩諸佛眾生事業中即金剛業菩薩恒被堅誓慈悲甲即金剛護菩薩亦云金剛甲冑菩薩摧破魔羅勝軍眾即金剛藥叉菩薩亦云金剛牙菩薩堅持諸佛所秘門即金剛拳菩薩又如乘聲濟物即曰觀音手中兩華便名華手等皆隨德隨宜)先十同名普者顯具法界緫相德故後十異名者顯具法界別相德故緫別相融同一法界今初十名之普是別之緫普下十異顯即普能別普義方成(今初十名下應有難云前云十普既顯法界緫相之德何得更有普德普光等殊故為此通)此是古今諸佛同行普賢之行隨於諸位差別不同縱成正覺亦普行攝故先明之(此是古今下明先列所以可知然其釋名皆取下文所得法門以成會釋由得解脫各隨所得以立其名所以前云依德行立此若不了但尋下經自當分明)言普賢者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此約自體又曲濟無遺曰普隣極亞聖曰賢此約諸位普賢又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此約當位普賢又果無不窮曰普不捨因門曰賢此約佛後普賢位中普賢悲智雙運佛後普賢智海[A29]已滿而運即智之悲寂而常用窮未來際又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賢此約融攝所以先列者為上首故法門主故法界體故一切菩薩無不乘故無一如來非此成故令諸聞者見自身中如來藏性行普行故上雖多義離釋今從別稱合釋無處不賢名曰普賢即體普也此一為緫餘九為別。
普德最勝燈光照菩薩摩訶薩。
二德普謂稱性之德充於法界以為最勝委照無遺如燈之光。
普光師子幢菩薩摩訶薩。
三慧普遍照嚴剎决定高出故。
普寶燄妙光菩薩摩訶薩。
四行普內行圓淨智熖外燭故稱為妙。
普音功德海幢菩薩摩訶薩。
五音普具一切音演佛淨土深廣高出之行故。
普智光照如來境菩薩摩訶薩。
六智普照佛法界無盡境故。
普寶髻華幢菩薩摩訶薩。
七心普智寶嚴於心頂通行等華高出物表故。
普覺悅意聲菩薩摩訶薩。
八覺普遍覺性相聲皆悅機故無不歸者。
普清淨無盡福光菩薩摩訶薩。
九福普障無不淨稱真無盡故。
普光明相菩薩摩訶薩。
十相普無光相之光相遍益眾生故六相圓融思之。
海月光大明菩薩摩訶薩。
二海月下十異名菩薩一海月光大明者十德十山皆依大海十地十度皆依佛智海中看月淨而且深依智嚴剎深而且淨如海即大如月即明故以名之。
雲音海光無垢藏菩薩摩訶薩。
二講如雷震故曰雲音辯才汎灎猶如海光又海上有光天涯無際佛智起用一念普周淨惑無窮名無垢藏。
功德寶髻智生菩薩摩訶薩。
三修治二嚴猶如淨寶祕密高顯故有髻言。
功德自在王大光菩薩摩訶薩。
四法王出現作用自在二嚴圓滿為功德光。
善勇猛蓮華髻菩薩摩訶薩。
五勇猛化生不染化相雨法玄妙如解髻珠。
普智雲日幢菩薩摩訶薩。
六慈雲智日互相資映長劫普應高出如幢。
大精進金剛䐡菩薩摩訶薩。
七堅利智慧與精進俱故得稱大智為行本若䐡為壽因。
香燄光幢菩薩摩訶薩。
八戒等行發是為香焰種智高直故曰光幢。
大明德深美音菩薩摩訶薩。
九智光遍照是大明德稱真適物名深美音。
大福光智生菩薩摩訶薩。
十大智發光遍照佛境令福非福相所亦稱大。
如是等而為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塵數。
二如是等下結略顯廣。
此諸菩薩徃昔皆與毗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修菩薩行皆從如來善根海生。
第三此諸菩薩下攝德圓滿中二初別歎勝德後緫結多門初中亦二初二句就緣歎餘就行歎今初初句徃因同行顯主伴有由後句從德海生明長為輔翼言毗盧遮那者毗即遍也盧遮即光明照義迴就方言應云光明遍照然有二義一身光遍照盡空法界乃至塵道二智光遍照真俗重重法界身智能所合為一身圓明獨耀具德無邊故立斯號又毗者種種義盧遮障義那者盡義入義即種種障盡種種德圓故普賢觀經云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即身亦遍非唯光遍又云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即土亦光矣又云常波羅蜜所攝成處我波羅蜜所安立處即德圓義又云淨波羅蜜滅有相處即障盡義又云樂波羅蜜不住身心相處不見有無諸法相處即證入義又云如寂解脫乃至般若波羅蜜是色常住法故明皆即應即真為本師矣此經文證本品當辯(又毗者種種下第二釋毗盧名以梵語多含故有此釋下後引經具釋然彼經由普賢令行者懺悔行人問云我於何所懺悔故有此教今以䟽間經當總引經云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常波羅蜜所攝成處我波羅蜜所安立處淨波羅蜜滅有相處樂波羅蜜不得身心相處不見有無諸法相處如寂解脫乃至般若波羅蜜是色常住法故但觀經文自分經䟽)言共集善根即備道資糧修菩薩行即作所應作云何共集互為主伴故主伴有三一廻向主伴二同行主伴三如相主伴皆稱共集(主伴有三者一回向主伴所修善根互相回向故今成佛遞為主伴二同行者同修禪戒等行三二俱稱性居然相收)後句言善根海生者謂佛德無邊積妙法寶智定盈洽故稱為海從生有四一從自佛善根海生謂[A30]已圓十身故二從本師海生佛為勝緣曾[A31]已攝受授法令行得成滿故三與遮那同於餘佛海生以上云共集故四從法性佛海生以上德海諸佛共同平等一味但稱性修即是從生不揀自他故梵本云與佛同一善根海生(謂佛德者釋為海義即金光明意彼經偈云佛德無邊如大海無限妙寶積其中智慧德水鎮恒盈百千勝定咸充滿即同海故從自佛者由普賢等自圓十身十身之中有如來身依於佛身起菩薩用云從彼生)。
諸波羅蜜悉[A32]已圓滿。
第二諸波羅蜜下就行德以歎夫大士必崇德廣業虛心外身崇德故進齊佛果廣業故行彌法界虛心故智周萬法而不為外身故功流來際而非[A33]己故德難名矣(夫大士下先彰歎意先兩句標崇德廣業者周易上繫云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注云窮理入神其德崇也兼濟萬物其業廣也次復云智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注云智以崇為貴禮以卑為用又云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虛心外身者即老子意彼云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又云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今借其言謂菩薩虛曠其心智絕能所亡身為物一向利他故下經云菩薩所修功德行不為自[A34]己及他人但以最上智慧心利益眾生故回向即斯意也)略分為三一明自分因行德二勝進果行德三二行無礙德初中亦三一自利行圓二利他行滿三證理位極今初有三句一諸度行圓謂六度十度八萬四千多劫積集究盡事理故云圓滿。
慧眼明徹等觀三世。
二慧眼下十眼明徹分別名慧照矚稱眼障翳斯盡智無不矚故云明徹五眼之中慧眼觀理理無異味故云等觀十眼之中慧眼觀事事無不見故名等觀是則委見其事為明深達其性為徹欲以一眼含諸具通事理但舉其慧(五眼之中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釋相如離世間品今唯取慧眼十眼者前五眼外更加五眼而業用多異文云所謂肉眼見一切色故天眼見一切眾生心故慧眼見一切眾生諸根境界故法眼見一切法如實相故佛眼見如來十力故智眼知見諸法故光明眼見佛光明故出生死眼見涅槃故無礙眼所見無障故一切智眼見普門法界故釋曰見諸根境界即是見事即五眼中法眼見同則明徹之言明配十眼中智徹配五眼中慧)。
於諸三昧具足清淨。
三於諸下深定[A35]已滿三昧者此云等持遠離沉掉平等持心趣一境故而云諸者其餘諸緣亦一境故真如三昧為其定體隨境入別塵數多端故云諸也橫則無定不窮豎則深入無際故云具足定障永亡故云清淨(竪則深入者法華云禪定智慧解脫三昧深入無際)。
辯才如海廣大無盡。
第二辯才下利他行滿有三句即三輪化益一語含四辯即正教輪辯謂巧顯深理才謂巧應機宜萬法咸演則廣大無涯千難殊對則無竭盡故如海也又海遇風緣則洪浪雲涌智逢機請則口辯波騰請者既許無邊辯亦廣大無盡。
具佛功德尊嚴可敬。
二具佛下身業神通輪謂三業無失智深叵撓為具佛功德故得外儀儼若肅然可敬。
知眾生根如應化伏。
三知眾生下意業記心輪根義緫明文含性欲言如應者根有生熟化不失時噐有大小授法無謬化謂教化即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伏謂調伏即應折伏者而折伏之由此具行入正法故(即應攝受下即勝鬘經文由此具行入正法故者即取意結之彼云折伏攝受令正法久住多分折伏剛強攝受柔弱)。
入法界藏智無差別。
第三入法界藏下證理位極亦三句一證理法謂以大智證入平等真法界藏依佛性論說有五藏一如來藏謂在纏含果法故二自性清淨藏謂在纏不染三法身藏謂果位為功德所依四出世間上上藏謂出纏超過二乘菩薩五法界藏謂通因果外持一切染淨有為故名法界內含一切恒沙性德故復名藏此義寬通故今證入(依佛性論者即第二卷辯相分第四自體相品第一中有十義一自體相牒云相者有二種一者別相二者通相別相有三何者為三一者如意功德性二者無異性三者潤滑性言如意功德性者謂如來藏有其五種何等為五一如來藏自性是其藏義一切諸法不出如來自性無我為相故故說一切諸法為如來藏二者正法藏因是其藏義以一切聖人四念處等正法皆取此性作境未生得生[A36]已生得滿是故說名為正法藏三者法身藏至得是其藏義此一切聖人信樂正性信樂願聞由此信樂心故令諸聖人得於四德乃過恒沙數等一切如來功德故說此性名法身藏四者出世藏真實是藏義世有三失一者對治可滅盡故名為世此法則無對治故名出世二不淨住故名為世由虛妄心果報念念生滅不住故此法不爾故名出世三由自倒見故心在世間則恒倒見如人在三界心中決不得見苦法忍等以其虛妄故名為世此法能出世間故名真實為出世藏五者自性清淨藏以秘密是其藏義若一切法隨順此性則名為內是正非邪則為清淨若諸法違逆此理則名為外是邪非正名為染濁故言自性清淨藏故勝鬘經云世尊佛性者是如來藏是正法藏是法身藏是出世藏是自性清淨藏由說此五藏義故如意功德得顯現為顯此義故說如意寶喻譬如有人以宿業故感得如意寶珠得此珠已能隨其意有所樂事自然得成佛性亦爾由事善知識修諸福慧感得此性便隨修行者意各各自得三乘之果故如意功德是其別相釋曰然䟽引五藏即賢首䟽其第五藏即論第二正法藏是名則小異大旨則同取其最後順經法界義故當第五復名法界藏耳然論正法藏云因是其義今䟽云通因果者謂能與因果諸位功德為因故論云一切聖人四念處等而為因故)言智無差別者所證之藏平等要無分別方契此則智自無差(所證之藏下釋智無差別於中分二先正釋然有三釋連成一義第一智自無差如以圓蓋稱於圓凾今但論蓋圓耳謂所證平等故須無差別智方證於理若差別智即不能證)即由上義能所不殊又此能證智與所證藏冥合一味無有境智之異故云無差此復有二一同無相故下經云無有少法為智所入亦無少智而入於法二同法界故則能所各互攝盡故下云無有智外如為智所入智攝智如盡故亦無如外智能證於如如全攝智故(即由上義下第二意能所不殊無差如魚符相合又此下明一味無差如水和乳此復有二者前即真空一味後即妙有一味前即無相後即法性)若皆一味豈令智同於境而無智耶古德釋云智相盡故不有能令智相盡故不無不爾豈令諸相皆𥁞而智獨存(智相𥁞故不有則同如一味能令智相盡故不無則智有功能反照智空不取於智斯為真智故不無智不爾下反釋反成不有一味之義)是故於境則不礙真而恒俗於智則不礙寂而恒照即境智非一境則不礙俗而恒真智則不廢照而恒寂即境智非異境則空有無二智則寂照雙融故云無差別也(是故下結成於中先以寂照對真俗二境辯非一異後境則空有下結成無差)上來所釋約真理寂寥與止寂相順俗諦流動與觀照相順起信等中且為此釋(上來所釋下二申今意三初成昔解明有文據出於起信為出論意則令昔解未盡其源謂前結成之中於境不礙真而恒俗智則不礙寂而恒照雖明不礙若別對者意以心寂對於境真心照對於境俗以照對俗則心境非一以寂對真則心境非異明是唯照對俗唯寂對真次雖雙融空有二境寂照二心終不得言境則不礙俗而恒真心則不礙照而恒寂則心境非異明知本意相對別也故䟽取其意示論意云真理寂寥與止寂相順俗諦流動與觀照相順言起信等者出其所據也等取瑜伽及別經論言起信中者即彼修行信心分中云云何修行止觀門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鉢舍那觀義故云何隨順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捨離雙現前故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若從座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於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三昧釋曰上皆論文止中則知無相不生不滅觀中常念方便及分別因緣生滅明是止順於理觀順於事又論下文云復次若人唯修於止則心沈沒或起懈怠不樂眾善遠離大悲是故修觀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㬰變壞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等釋曰上亦多就事明觀又下論云唯除坐時專念於止若餘一切悉當觀察應作不應作止觀俱行所謂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釋曰此之雙行亦明念自性不生是止念因緣和合是觀故䟽出論意真理寂寥與止寂相順俗諦流動與觀照相順而上云等取瑜伽七十七中亦說禪定有於三品一奢摩他品二毗鉢舍那品三雙運品大旨與起信多同故致等言)未盡其源以令照真不得名照照俗之時不得即寂故(未盡其源下次辯順違文雖順論不知諸論且約一相便將寂照敵對真俗故是有乖以令照真下出其有乖所以由以寂對真故單照真時無照以照對俗故單觀俗時無寂故統收經論中意或以理觀對於事止謂契理止妄是也或以事觀對於理寂謂無念知境是也或事觀對於事寂謂觀於一境心不動搖是也或理觀對於理寂忘心照極是也畧舉其四廣如賢首品此由約單觀若約雙融事理如下䟽文若依古釋則全無事止亦無理觀云何㬰得三觀一心三止齊運若云約真則境智無二約俗則境智非一斯則有理而其結云境則空有無二智則寂照雙融明知還融前照事之觀契理之寂耳請細詳之)今正釋者謂言用則同而異由境不能照智有照故言寂則異而同境智無異味故同故無心於彼此忘心契合故異故不失於照功智異木石故故名真智證理境則唯寂智則寂而常照(今正釋者下三申正義有四初約證理以釋境智非一異義即肇公般若無知論中之意而便以䟽間而釋之彼論先有難云聖智之無惑智之無俱無生滅何以異之耶答曰聖智之無者無知惑智之無者知無其無雖同所以無者異也何者夫聖心虛寂無知可無可曰無知非謂知無惑智有知故有知可無可謂知無非曰無知也無知即般若之無也知無則真諦之無也是以般若之與真諦言用則同而異言寂則異而同同故無心於彼此異故不失於照功是以辯同者同於異辯異者異於同斯則不可得而異不可得而同也何者內有獨鍳之明外有萬法之實萬法雖實然非照不得內外相與以成其照功此則聖所不能同用也內雖照而無知外雖實而無相內外寂然相與俱無此則聖所不能異寂也是以經云諸法不異者豈曰續鳧截鶴夷岳盈壑然後無異哉誠以不異於異故雖異而不異耳故經云甚奇世尊於無異法中而說諸法異又云般若與諸法亦不一相亦不異相信矣釋曰但觀上來所引論文則䟽之中自分主客但觀䟽文中間釋論則論旨趣居然可知)若約照俗則以後得智照差別之境。
若約融真俗者境則真俗不二智則權實雙行亦為一味而不失止以雖雙行而即寂故(若約融真俗者下三約雙融所以辯此者自有二意一者古德自科入法界藏云一證理法故於止義唯就理明今此別明事理無礙二者即所證理是即事之理不遮雙融但上雙融唯取權智對於真止故為非耳故今不要以止對真而智自有權實雙融對真俗雙融以與昔別況云而不失止則二智之上自有二止權智之上有隨緣止實智之上有體真止二止亦融對上二智即止觀雙融若融智境方為一味)若約三觀及融境智至下當辯(若約三觀下四約三觀說謂空觀假觀中道觀在心則空假中一心對境無諦有諦中道第一義諦三諦之境三觀自有三止空觀有體真止假觀有隨緣止中道觀有離二邊分別止三止三觀六法一時以契一諦三諦之境境智一味則有九法皆成一味更有異門等並如下說)。
證佛解脫甚深廣大。
二證佛下明證果法言解脫者謂作用自在如不思議法品說於一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等緫有十種廣如彼說即用而真故甚深用無涯畔故廣大上窮彼際故云證也(總有十種者即第四十七經未云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無礙解脫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出興於世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不可說不可說諸佛轉淨法輪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不可說不可說眾生受化調伏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國土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不可說不可說菩薩受記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去來今一切諸佛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去來今一切世界種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去來今一切神通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去來今一切眾生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去來今一切佛事是為十)。
能隨方便入於一地而以一切願海所持恒與智俱盡未來際。
三能隨下明得位極謂普賢身遍於六位隨在一位以願海力持於一切故舊經云在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今此文順西國若順此方應云能以方便隨入一地以願海力攝持一切地也然有引梵本廣明此中句數開合不同不必應爾何者夫譯梵為唐誠乃不易苟文小左右貴於旨不乖中若理不可通則正之以梵本譯人意近則會之以舊經言異意同何必廣引(然有引梵本下因釋此句便彈古人有無益之文意云如不獲[A37]已須引梵文若無異轍何要繁引因示體式言譯梵為唐誠乃不易者案道安法師云譯梵為秦有五失本三種不易即𠮉公摩訶般若經序所明言五失本者一梵語盡倒而使從秦一失本也二梵經尚質此方好文傳可眾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三梵經委悉至於歎詠叮嚀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繁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梵有義說正似亂辭尋說向語文無以異或千或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事已全成將更傍及反謄前辭[A38]已乃復說而悉除之此五失本也又三種不易何者然般若逕三達之心覆面所演聖必因時時俗有險易而刪古雅以適今時一不易也愚智天隔聖人叵階乃欲以千載之上微言傳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難出經去佛未久尊者大迦葉令五百六通迭察迭書今雖千年而以近意裁量彼阿羅漢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豈將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涉茲五失本逮三不易譯梵為秦詎可不慎乎今用此意故云誡乃不易苟文小左右下示譯方軌先二句總今取意即什公意𠮉公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序云執筆之次三惟亡師五失三不易之誨惕馬若厲憂懼盈懷雖復履薄臨深未足喻也幸冀宗匠通鑒文雖左右而旨不違中遂謹受案譯敢當此任故會意譯經姚秦羅什為最若敵對翻譯大唐三藏稱能若理不可通下別示方軌如下萬字非字虛空無形引梵以正斯引得矣譯人意近則會之以晉經者如今經云以是發心當得佛故引晉經云以是發心即是佛故譯人意謂即佛恐濫果佛故云當得若爾上云初𤼵心時便成正覺何異即佛況下復云即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等豈唯當成為是是知即佛約圓融門當成但是行布之意今以行布釋於圓融故言意近須引晉經以成正理又如出現品菩提章云於一切義無所觀察但得寂義故引晉經解一切義則止觀具矣如是等文其類多矣許可引斥今此文中廣引梵本言異意同故成繁長)言恒與智俱者明智窮來際文含二義一望前謂雖在因中一地而願力持一切地功德皆與智俱盡未來際不離一地如一地餘地亦爾是故因門盡於未來但是一一諸位菩薩不見作佛時二望後以盡未來之大智入如來之果海也雖有二義順前義勝。
初自分因行德竟。
了達諸佛希有廣大祕密之境。
第二了達下明勝進果行分二一得果法二起果用今初有四句一入佛密境此有二意一佛即密境以三業業具非餘測故謂非色現色摩尼不能喻其多非量現量應持不能窮其頂不分而遍一多不足異其體全法為身一毛不可窮其際此身祕密也佛言聲也非近非遠目連尋之無際身子對而不聞非自非他若天鼓之無從猶谷響而緣發無邊法海卷之在一言無內圓音展之該萬類是謂佛口密也意則無私成事等覺尚不能知密之至也皆廣大無涯超絕奇特故云希有二佛之密境謂即一乘如來如見禪定解脫深入無際帝網之境時乃說之故云希有久默斯要甚為祕密又權實隱顯唯佛方知故云祕密今洞見其源故云了達。
善知一切佛平等法。
二善知下入佛平等亦有二意一佛佛平等謂一切諸佛體性平等法身無二故智慧平等德無增減故內用平等悲願普應故二者佛所證法平等即第一義此二無二稱此而了故名善知。
已踐如來普光明地。
三[A39]已踐下明得佛位謂佛有十地如大乘同性經說一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乃至第十名毘盧遮那智海藏地此十同是佛地約德用成別今普光明當其第一普即廣義光明即明甚深難知此文雖略義在普中舉初攝後理實皆踐又普光明亦十地之緫緫不出於普法智光故(如大乘尊者經云一甚深難知廣明地二清淨身分威嚴不思議明德地三善明月幢寶相海藏地四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五火輪威藏明德地六虛空內清淨無垢燄光開相地七廣勝法界藏明界地八最勝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遍無礙智通地九無邊億莊嚴回向照明地十毗盧遮那智海藏地釋曰此上十地同是佛地約用成別廣有其相具如彼經)。
入於無量三昧海門。
四入於下證佛三昧謂海印等定皆深廣如海並通一實故得稱門。
於一切處皆隨現身世法所行悉同其事緫持廣大集眾法海辯才善巧轉不退輪。
第二於一切下明起果用文有三業一現佛身業遍世同事二同佛意業緫持大法三得佛語業能轉法輪不退有四一稱理不退無改說故二應機不退無虛發故三利益不退聞[A40]已必定故四制伏不退天魔外道不能動故復有四種不退謂信位證念今當第四念不退也(不退有四等者此有兩種四不退義前義即十地論一向約利他大用而說後四不退如常所辯信謂十信已滿十千劫故亦是第六不退心也位即十住第七不退住不退墮聲聞辟支佛地故名位不退證謂初地已證真如已得不退念即八地已上念念入法流心心趣寂滅故得不退)。
第二勝進果行德[A41]已竟。
一切如來功德大海咸入其身一切諸佛所在國土皆隨願往[A42]已曾供養一切諸佛無邊際劫歡喜無倦一切如來得菩提處常在其中親近不捨恒以所得普賢願海令一切眾生智身具足。
第三一切如來下二行無礙德謂引攝佛德不礙修因故文有五句一引攝佛德然有二義一則行成攝果二則諸佛同加二一切下隨佛遍生不揀淨穢也三[A43]已曾下供佛集福十方無邊三世無際此一切佛皆供養故歡慶有遇不住福相故長時無猒四一切下長為輔翼義通真應五恒以下悲願調生不以偏小利物唯以同體普願攝物令證菩提方顯智體圓足。
成就如是無量功德。
第二成就下緫結多門無得而稱也菩薩之德焉言不可周宜以類取故云如是無量(無德而稱等者此借論語泰伯篇言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A44]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意云德既至深故不能稱歎也謂泰伯即武王伯祖文王之伯弟名季歷即文王之父合當泰伯長子承嫡知弟季歷必生聖子讓而不受託採藥於吳故為至德)。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一之三
音釋
(溝居候切洫勿棫切溝洫水瀆也)。
冑(直又切兜鍪也)。
[這-言+(虎-儿+几)](大計切更易也)。
轍(直列切車轍也)。
迭(徒結切更也)。
叡(俞芮切)。
䐡(音齊肚臍也)。
汎灩(汎孚梵切浮也灩以贍切水動貌)。
矚(朱欲切視也)。
瞖(壹計切目疾也)。
撓(奴巧切擾亂也)。
掉(徒了切搖動也)。
刈(倪制切割也)。
惕(他歴切音剔憂也)。
嫡(了歴切止長曰嫡)。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一之四 困四
第二異生眾中總三十九眾相從為三第一雜類諸神眾第二阿修羅下八部四王眾第三三十三天下欲色諸天眾。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執金剛神。
今初有十九眾通名神者靈祇不測故文皆三段第一標數辯類第二列名結數第三攝德圓滿今第一金剛神眾初辯類中以執持此杵守護佛故然一一類皆通有所表如地表心地海表德海等觀其歎德則知通意今此表般若堅利導於眾行到彼岸故。
所謂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
二所謂下列名結數然諸眾立名皆隨所得法門為物立稱一那羅延者此云堅固由見佛妙色皆不可壞故受此名(那羅延者取下得法以釋此名下經云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得見如來示現無邊色相身解脫門偈云汝應觀法王法王法如是色相無有邊普現於世間)。
日輪速疾幢執金剛神。
二見佛身毛猶如日輪現種種光速摧障惱故名曰幢(見佛者下經云日輪速疾幢執金剛神得佛身一一毛孔如日輪現種種光明雲解脫門偈云佛身一一毛光網不思議譬如淨日輪普照十方國舉此為例下皆凖之欲具釋者但看下經名義俱了餘三十八眾例此可知)。
須彌華光執金剛神。
三見佛身光映蔽一切猶如須彌顯于大海神通等法如華開敷故。
清淨雲音執金剛神。
四圓音隨類如雷震故。
諸根美妙執金剛神。
五現為世主以美妙根令物悟故。
可愛樂光明執金剛神。
六智光演法令愛樂故。
大樹雷音執金剛神。
七寶飾妙相如華嚴樹方便警物如雷震音。
師子王光明執金剛神。
八福深相妙炳著光明如師子王處眾無畏。
密燄勝目執金剛神。
九慈眼視物為吉祥目神通之焰密現物前故。
蓮華光摩尼髻執金剛神。
十雨此嚴具及光明故。
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
如是等結數下諸眾皆類此知至得法處名當自顯恐厭繁文下略不釋。
皆於徃昔無量劫中恒發大願願常親近供養諸佛隨願所行[A45]已得圓滿到於彼岸。
第三皆於下攝德圓滿十句分二初二句總彰願行由昔願力得預法會常為親侍由今行滿故能遍侍。
積集無邊清淨福業於諸三昧所行之境悉已明達獲神通力隨如來住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處於眾會威光特達隨諸眾生所應現身而示調伏一切諸佛化形所在皆隨化徃一切如來所住之處常勤守護。
後積集下別顯滿相一福積淨業二智達定境事定之境隨事百千理定之境即真如實相不思議定則以無礙而為其境今皆智照故云明達三通隨佛住四入用難思五處眾超絕六應物調生七隨佛化形八護佛住處文並可知。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身眾神。
第二身眾神文三同前初辯類有二義一身謂神之自身眾即同生同名及所隨者凡有其一必更有二共有其三三故名眾能所合目名身眾神二約所主謂此類神專以變化多身為佛事故(眾即同生同名者謂左右肩童子)。
所謂華髻莊嚴身眾神光照十方身眾神海音調伏身眾神淨華嚴髻身眾神無量威儀身眾神最上光嚴身眾神淨光香雲身眾神守護攝持身眾神普現攝取身眾神不動光明身眾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徃昔成就大願供養承事一切諸佛。
所謂下二名三德文並可知。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足行神。
第三足行神亦有二義一謂依止足行眾生及守護故如下善見比丘足行之神持華承足故下德中戀仰如來二足所行處即道路神通表修行履佛所行故。
所謂寶印手足行神蓮華光足行神清淨華髻足行神攝諸善見足行神妙寶星幢足行神樂吐妙音足行神栴檀樹光足行神蓮華光明足行神微妙光明足行神積集妙華足行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過去無量劫中親近如來隨逐不捨復有佛世界微塵數道場神。
第四道場神從所依所守得名下諸神眾類皆同此言道場者非唯護佛道場但有莊嚴道場之處即於中護故下德中願供養佛表護萬行道場及修行者故。
所謂淨莊嚴幢道場神須彌寶光道場神雷音幢相道場神雨華妙眼道場神華纓光髻道場神雨寶莊嚴道場神勇猛香眼道場神金剛彩雲道場神蓮華光明道場神妙光照耀道場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過去值無量佛成就願力廣興供養復有佛世界微塵數主城神。
第五主城神表行德防御法城心城故如摩耶處說。
所謂寶峯光耀主城神妙嚴宮殿主城神清淨喜寶主城神離憂清淨主城神華燈燄眼主城神燄幢明現主城神盛福光明主城神清淨光明主城神香髻莊嚴主城神妙寶光明主城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無量不思議劫嚴淨如來所居宮殿。
德中以[A46]己德行嚴佛宮殿者一佛殿為所守之最瑩飾為尊佛故二主伴善根互融攝故三瑩飾自心佛安處故。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主地神。
第六主地神表深重願荷負行德故亦表心地為依持故。
所謂普德淨華主地神堅福莊嚴主地神妙華嚴樹主地神普散眾寶主地神淨目觀時主地神妙色勝眼主地神香毛發光主地神恱意音聲主地神妙華旋髻主地神金剛嚴體主地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徃昔發深重願願常親近諸佛如來同修福業。
復有無量主山神。
第七主山神通表萬德高勝性皆閑寂別表智德最高故德中云得清淨眼名中多有光稱。
所謂寶峯開華主山神華林妙髻主山神高幢普照主山神離塵淨髻主山神光照十方主山神大力光明主山神威光普勝主山神微密光輪主山神普眼現見主山神金剛密眼主山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於諸法得清淨眼。
復有不可思議數主林神。
第八主林神表以無漏智導於眾行森聳建立故德中云皆有可愛光明。
所謂布華如雲主林神擢榦舒光主林神生芽發曜主林神吉祥淨葉主林神垂布燄藏主林神清淨光明主林神可意雷音主林神光香普徧主林神妙光逈曜主林神華果光味主林神如是等而為上首不思議數皆有無量可愛光明。
復有無量主藥神。
第九主藥神表行德伏惑資益法身若約利他則三業不空如藥樹王故下德中性皆離垢即伏惑去病也仁慈祐物即進善補益也名中總名主藥藥既不同神神各別吉祥者主香茅之類也清淨光明謂乳石之流名稱普聞如藥樹王雪山忍草等明見十方謂眼藥等約法凖之。
所謂吉祥主藥神栴檀林主藥神清淨光明主藥神名稱普聞主藥神毛孔光明主藥神普治清淨主藥神大發吼聲主藥神蔽日光幢主藥神明見十方主藥神益氣明目主藥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性皆離垢仁慈祐物。
復有無量主稼神。
第十主稼神稼者樹五穀也表萬行法味資益自他他益稱心故德中大喜成就。
所謂柔輭勝味主稼神時華淨光主稼神色力勇健主稼神增長精氣主稼神普生根果主稼神妙嚴環髻主稼神潤澤淨華主稼神成就妙香主稼神見者愛樂主稼神離垢淨光主稼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莫不皆得大喜成就。
復有無量主河神。
十一主河神即河伯之流也表法河流注潤益群品又於生死瀑流拯彼漂溺江河淮濟清濁俱河故生死法流此神皆主(第十一主河神即河伯之流者外典說為河伯故莊子秋水篇云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雨涘渚涯之間不辯牛馬言其廣也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A47]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靣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靣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謂萬分之一以為莫[A48]己若者我之謂也釋曰若即海若海神名也如下引之皆此章具今但取名河伯亦名馮夷故洛神賦云馮夷鳴鼓女媧清歌)。
所謂普發迅流主河神普潔泉澗主河神離塵淨眼主河神十方徧吼主河神救護眾生主河神無熱淨光主河神普生歡喜主河神廣德勝幢主河神光照普世主河神海德光明主河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無量數皆勤作意利益眾生。
德中勤益生者謂遇㳂流則平波息浪逢泝泳則微風輕動水性之屬深止而住居陸行之流富生而應采導百川而去害灌萬頃而開利為勤作意利益眾生約所表法隨意消息。
復有無量主海神。
十二主海神即海若之輩表具含萬德一一深廣也。
所謂出現寶光主海神成金剛幢主海神遠離塵垢主海神普水宮殿主海神吉祥寶月主海神妙華龍髻主海神普持光味主海神寶燄華光主海神金剛妙髻主海神海潮雷音主海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悉以如來功德大海充滿其身。
名中三名遠離塵垢者瑜伽八十六云現斷煩惱離故遠塵彼隨眠離繫故離垢今約近事塵謂塵境垢即煩惱六根對境了彼性空故曰遠塵眾惑不行誠為離垢心境相藉離垢由於遠塵。
復有無量主水神。
十三主水神者通上河海等水及雨露霜雪等也表法水含潤等多義理故。
所謂普興雲幢主水神海潮雲音主水神妙色輪髻主水神善巧漩澓主水神離垢香積主水神福橋光音主水神知足自在主水神淨喜善音主水神普現威光主水神吼音徧海主水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常勤救護一切眾生而為利益。
德中拯溺為救濟危為護謂[A49]己溺邪見貪愛水者救之將沉者護之而為利益即雲雨等潤發生萬物也法合可知。
復有無數主火神。
十四主火神即宋無忌之流也以顯智慧火燒煩惱薪成熟善品破無明闇耳。
所謂普光燄藏主火神普集光幢主火神大光普照主火神眾妙宮殿主火神無盡光髻主火神種種燄眼主火神十方宮殿如須彌山主火神威光自在主火神光明破闇主火神雷音電光主火神如是等而為上首不可稱數皆能示現種種光明令諸眾生熱惱除滅。
德中夫火有二能一能為益二能為損今用益止損表法亦爾示慧光以去闇用益也除惑若之熱惱止損也。
復有無量主風神。
十五主風神通表方便無住無所不摧別表如下。
所謂無礙光明主風神普現勇業主風神飄擊雲幢主風神淨光莊嚴主風神力能竭水主風神大聲徧吼主風神樹杪垂髻主風神所行無礙主風神種種宮殿主風神大光普照主風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散滅我慢之心。
復有無量主空神。
十六主空神表法性空別即離染周徧等亦各如名辯。
所謂淨光普照主空神普游深廣主空神生吉祥風主空神離障安住主空神廣步妙髻主空神無礙光燄主空神無礙勝力主空神離垢光明主空神深遠妙音主空神光徧十方主空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心皆離垢廣大明潔。
德中若情塵亂起翳本性空智日高昇則情雲自卷空有日而廓爾無際智合理而杳然無涯故云爾耳。
復有無量主方神。
十七主方神即東方青帝等類也表顯邪正方隅使行無迷倒(即東方者此主五方有五帝東方甲乙木其色青故東方為青帝南方丙丁火其色赤為赤帝西方庚辛金其色白為白帝北方壬癸水其色黑為黑帝中央戊[A50]己土其色黃為黃帝若十二神即一方有三故故成十二大集經說十二獸皆是大菩薩示迹為之如彼經說)。
所謂徧住一切主方神普現光明主方神光行莊嚴主方神周行不礙主方神永斷迷惑主方神普遊淨空主方神大雲幢音主方神髻目無亂主方神普觀世業主方神周徧遊覽主方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能以方便普放光明恒照十方相續不絕。
德中身智放光無不引攝名普放也無時不放所以稱恒如日周天故相續不絕。
復有無量主夜神。
十八主夜神表於無明黑闇生死長夜導以慧明令知正路。
所謂普德淨光主夜神喜眼觀世主夜神護世精氣主夜神寂靜海音主夜神普現吉祥主夜神普發樹華主夜神平等護育主夜神遊戲快樂主夜神諸根常喜主夜神出生淨福主夜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修習以法為樂。
德中夜分亡寢是曰勤修翻彼長迷故以法為樂。
復有無量主晝神。
十九主晝神於晝攝化顯行德恒明也。
所謂示現宮殿主晝神發起慧香主晝神樂勝莊嚴主晝神香華妙光主晝神普集妙藥主晝神樂作喜目主晝神普現諸方主晝神大悲光明主晝神善根光照主晝神妙華瓔珞主晝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於妙法能生信解恒共精勤嚴飾宮殿。
德中先修正解後勤正行有信無解增長無明有解無信還生邪見信因解淨解藉信深晝之義也上來多主器界故但名神準梵本除金剛神餘皆女神表慈育故菩薩同於彼類以攝眾生自下攝領有情皆受王稱並是丈夫。
復有無量阿脩羅王。
第二八部四王眾文有八叚前四雜類後四能統是天王所統是八部今初阿修羅亦云阿素落梵音楚夏耳婆沙譯為非天佛地論云天趣所攝以多行諂媚無天實行故曰非天依阿毗曇亦鬼趣攝諂曲覆故正法念經鬼畜二攝以羅睺阿修羅是師子子故伽陀經天鬼畜攝具上說故由此或開六趣或合為五多好闘諍懷勝負故或居眾相山中或居海下如正法念說然有大力者廣修福故今之修福有懷勝負諂媚心者多生其中(依阿毗曇亦鬼趣攝者若依雜心第八修多羅品亦畜生趣攝有言阿修羅與天同趣是故說言汝先是天問若然何不見天帝耶答謟曲所覆故有說是大力餓鬼天趣不攝故問若爾釋天云何與相習近耶答天貪色故勝負多故)。
所謂羅睺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巧幻術阿脩羅王大眷屬阿脩羅王大力阿脩羅王徧照阿脩羅王堅固行妙莊嚴阿脩羅王廣大因慧阿脩羅王出現勝德阿脩羅王妙好音聲阿脩羅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羅睺此云攝惱以能將手隱攝日月令天惱故二毗摩此云𮈔也質多羅種種也謂此王能以一𮈔幻作種種事故。
悉已精勤摧伏我慢及諸煩惱。
德中實者因果俱慢故權應偏摧非不斷餘故云及也。
復有不可思議數迦樓羅王。
二迦樓羅昔云金翅正云妙翅以翅有種種寶色莊嚴故此就狀翻若敵對翻此云大嗉項以常著龍於嗉中故此鳥能食龍魚七寶然鳥及龍各具四生謂𡖉胎濕化後後勝前前劣不能食勝謂𡖉生鳥不能食胎等勝能噉劣化食四生如增一辯以化食化暫得充虛亦表菩薩攝生故離世間品云菩薩迦樓羅如意為堅足乃至搏撮人天龍安置涅槃岸(化食四生者化最勝故濕生鳥食濕胎卵三生龍胎生鳥食胎卵二生龍卵生鳥唯食卵生龍然劣不能食勝若有食者其鳥即死而可食者日食一龍王五百小龍繞四天下周而復始次第取食其鳥命將盡時至海取龍為龍吐毒復不能食飢火所燒聳翅入海直下至風輪際為風所吹還復却上如是七返無處停足遂至金剛山頂命終以食龍故其身毒氣發火自燒難陀龍王恐燒寶山降雨滅火滴如車軸其身肉消散唯有心在大如人䏶紺瑠璃色輪王得之用為珠寶帝釋得之為髻中珠亦表菩薩下約表以釋引文云乃至者彼經具云菩薩迦樓羅如意為堅足方便勇猛翅慈悲明淨眼住一切智𣗳觀三有大海摶撮天人龍安置涅槃岸)。
所謂大速疾力迦樓羅王。
大速疾力者增一中說此鳥食龍從金剛山頂鐵杈樹下入海取龍水未合間還至本樹是為速疾。
無能壞寶髻迦樓羅王清淨速疾迦樓羅王心不退轉迦樓羅王大海處攝持力迦樓羅王。
大海處攝持力者即是攝彼命將盡者食之而龍受三歸及袈裟一縷在身則不可取菩薩亦爾如前引離世間品說又出現云取善根熟眾生置佛法中此為命盡若心有邪歸斷見所覆則不可取(而龍受三歸者菩薩處胎經佛自說昔為金翅鳥七寶宮殿等時入大海求龍為食時彼海中有化生龍龍子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受如來齋八禁戒法時鳥銜龍出海金翅鳥法若食龍時先從尾吞求尾不得已經日夜明日龍出尾示金翅鳥云化生龍者我身是也我若不持八關齋法者汝可食我我奉齋戒汝屈滅我金翅聞[A51]已悔過自責云佛之威神甚深難量請龍入宮龍即隨入乃請龍受八戒一緌在身即觀佛三昧海經又出現下即彼如來行中金翅闢海喻喻如來無礙行經云佛子譬如金翅鳥王飛行虛空回翔不去以清淨眼觀察海內諸龍宮殿奮勇猛力以左右翅鼓揚海水悉令兩闢知龍男女命將盡者而搏取之如來應正等覺金翅鳥王亦復如是住無礙行以淨佛眼觀察法界諸宮殿中一切眾生若種善根已成熟者如來奮勇猛十力以止觀兩翅鼓揚生死大愛海水使其兩闢而撮取之置佛法中令斷一切妄想戲論安住如來無分別無礙行釋曰觀前經文自知廣略下釋救攝引出現品亦是此文)。
堅固淨光迦樓羅王巧嚴冠髻迦樓羅王普㨗示現迦樓羅王普觀海迦樓羅王。
普觀海者即周四天下求命盡龍。
普音廣目迦樓羅王如是等而為上首不思議數悉已成就大方便力普能救攝一切眾生。
德中大方便力即雖了眾生空而能入有是十力止觀也普能救攝即鼓生死大愛海水取善根熟者如出現品說。
復有無量緊那羅王。
三緊那羅者此云疑神謂頂有一角形乃似人面極端正見者生疑為是人耶為非人耶為此立稱依雜心論畜生道攝亦云歌神以能歌詠是天帝執法樂神即四王眷屬表菩薩示眾生形而非眾生常以法樂娛眾生故(亦云歌神即唐三藏譯)。
所謂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妙華幢緊那羅王種種莊嚴緊那羅王恱意吼聲緊那羅王寶樹光明緊那羅王見者欣樂緊那羅王最勝光莊嚴緊那羅王微妙華幢緊那羅王動地力緊那羅王攝伏惡眾緊那羅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精進觀一切法心恒快樂自在遊戲。
德中要勤觀察則得法樂怡神自他兼樂為自在遊戲。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一之四
音釋
(歌呂切)。
擢(直角切聳也)。
逈曜(逈戶茗切寥遠也曜弋笑切光照也)。
聳(荀勇切)。
榦(居案切與幹同木旁生者為枝正出為榦)。
㳂(同浴夷然切循也)。
輭(乳[〦/(ㄠ-ㄙ+?)]切柔也)。
漩澓(漩音旋澓音伏漩澓水廻流也)。
[瀑-(暴-(日/共))+(恭-共)](蒲報切疾雨也)。
泝(蘇故切逆流而上也)。
泳(為命切游泳也)。
𨷖(丁候切競也)。
嗉(蘇故切鳥吭也)。
樹杪(杪弭沼切木末也)。
搏撮(搏怡各切擊也撮倉括切)。
拯(音整)。
扠(初加切木歧枝也)。
阿修羅(梵語也亦云阿素洛此云無酒又名非天)。
迦樓羅(梵語也亦云揭路荼此云金翅鳥)。
緊那羅(梵語也亦云緊捺洛此云疑神又云人非人緊居忍切)。
䏶(部禮切股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一之五 困五
復有無量摩睺羅伽王。
四摩睺羅伽者此云大腹行即蟒之類亦表菩薩遍行一切而無行也。
所謂善慧摩睺羅伽王清淨威音摩睺羅伽王勝慧莊嚴髻摩睺羅伽王妙目主摩睺羅伽王如燈幢為眾所歸摩睺羅伽王最勝光明幢摩睺羅伽王師子臆摩睺羅伽王眾妙莊嚴音摩睺羅伽王須彌堅固摩睺羅伽王可愛樂光明摩睺羅伽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修習廣大方便令諸眾生永割癡網。
德中此類聾騃故令方便捨癡。
復有無量夜叉王。
五夜叉王初一是北方天王即毗沙門是也若從能領是天眾攝今從所領為名然四王各領二部從一立稱夜叉此云輕㨗飛空速疾故亦云苦活此天又領一部名羅剎此云可畏。
所謂毘沙門夜叉王自在音夜叉王嚴持器仗夜叉王大智慧夜叉王燄眼主夜叉王金剛眼夜叉王勇健臂夜叉王勇敵大軍夜叉王富資財夜叉王力壞高山夜叉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名中云毘沙門者此云多聞以福德之名聞四方故此一是天夜叉之王餘九是夜叉夜叉即王雖一是天又從所領況九皆夜叉故非天眾下三例然如龍中娑竭羅王豈是天耶。
皆勤守護一切眾生。
德中此類飛空噉人故菩薩示為其王翻加守護亦令愛見羅剎不害法身慧命(亦令愛見者涅槃十一浮囊喻中羅剎乞浮囊合以愛見羅剎謂一切眾生或因貪愛煩惱破戒如有人明信因果正見在懷但為惑纏遂破禁戒名愛羅剎二者以見不正撥無因果起諸邪見斷常等見便破禁戒謂破無罪名見羅剎但彼令破戒此害慧命以之為異羅剎義同)。
復有無量諸大龍王。
六龍王亦初一是天即西方天王。
所謂毘樓博叉龍王娑竭羅龍王。
毘樓博叉唐三藏譯云醜目毘樓醜也博叉目也日照三藏譯云毘遍也多也樓者具云嚕波此云色也博吃叉此云諸根也謂眼等諸根有種種色故以為名此不必醜此王主二部謂龍及富單那富單那者此云熱病鬼也娑竭羅此云海也於大海中此最尊故獨得其名。
雲音妙幢龍王燄口海光龍王普高雲幢龍王德叉迦龍王。
德叉迦舊云多舌以嗜語故正云能害所害德叉者能害也迦者所害也謂若瞋噓視人畜皆死。
無邊步龍王清淨色龍王普運大聲龍王無熱惱龍王。
無熱惱者即阿耨達池之龍也諸龍有四熱惱今皆離故四熱至下當釋智論云此龍是七地菩薩須彌藏經云是馬形龍主又一切龍緫有五種形類一象形善住龍王為主二蛇形難陀龍王為主三馬形阿那婆達多龍王為主四魚形婆樓那龍王為主五蝦蟇形摩那斯龍王為主(須彌藏者經有兩卷此即下卷功德天自敘云我與世尊徃昔於因陀羅幢相王佛所同時發誓願今願悉滿心意滿足是故如來出現於世我今得住功德之處我今雖復住功德處猶未圓滿昔本誓願何以故此處多有象龍下即義引謂惡龍惱害眾生請佛除滅佛告須彌藏龍仙菩薩云汝於徃昔然燈佛所為化諸龍起大勇猛今四生龍有於惡毒氣毒見毒觸毒齧毒貪瞋癡毒云何當令如法除滅彼菩薩答我入其窟入深三昧彼當降伏廣說竟云我從阿僧祗劫勇猛精進故能教化一切眾生此諸龍王於大乘法精進修行謂此善住龍王為一切象形龍主此難陀龍王為一切虵形龍主此阿耨達龍王為一切馬形龍主此婆樓那龍王為一切魚形龍主此摩那蘇婆帝龍王為一切蝦蟇形龍主如是等諸大龍王能與眾生作諸衰惱自餘諸龍自力不堪作上衰患此五大龍安住大乘有大威德是大龍王各各佛前率諸眷屬不令起作如上灾禍於佛法僧三寶種性久住於世不令速滅)。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莫不勤力興雲布雨令諸眾生熱惱消滅。
德中外則雲行雨施散去炎毒內則慈雲廣被法雨普霑散業惑之熱惱(德中雲行雨施者語出周易乾卦象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釋曰乾為龍也六爻皆龍今釋於龍宜取乾德況雲行雨施)。
復有無量鳩槃茶王。
七鳩槃茶王。
所謂增長鳩槃茶王龍主鳩槃茶王善莊嚴幢鳩槃茶王普饒益行鳩槃茶王甚可怖畏鳩槃茶王美目端嚴鳩槃茶王高峯慧鳩槃茶王勇健臂鳩槃茶王無邊淨華眼鳩槃茶王廣大天面阿修羅眼鳩槃茶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初一是南方天王即毘樓勒叉此云增長主謂能令自他善根增長故此王更領一部謂薜荔多薜荔多者此云魘魅鬼餘如音義(餘如音義者前後不多引音義以鳩槃茶此譯為陰囊其狀稍隈故指在音義耳舊云冬苽鬼亦以狀翻)。
皆勤修學無礙法門放大光明。
德中此類障礙深重故偏明無礙自學權實無礙法界智光以利眾生。
復有無量乾闥婆王。
八乾闥婆此云尋香謂諸樂兒不事生業但尋諸家飲食香氣即徃設樂求食自活因此世人號諸樂人為乾闥婆彼能執樂故以名焉亦云食香止十寶山間食諸香粖即帝釋執樂神也帝釋須樂此王身有相現。
所謂持國乾闥婆王樹光乾闥婆王淨目乾闥婆王華冠乾闥婆王普音乾闥婆王樂搖動妙目乾闥婆王妙音師子幢乾闥婆王普放寶光明乾闥婆王金剛樹華幢乾闥婆王樂普現莊嚴乾闥婆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提頭頼吒即東方天王此云持國謂護持國土安眾生故此從所領為名更領一部名毘舍闍此云噉精氣謂噉有情及五穀精氣故。
皆於大法深生信解歡喜愛重勤修不倦。
德中大法即大緣起法也信解故歡喜深心故愛重既歡既重故不替修行。
二八部四王眾竟。
第三月天子下十二段明欲色諸天眾天者自在義光明義清淨義智論云天有三種一人天謂帝王二生天謂欲色等三淨天謂佛菩薩第一義天今通後二然諸天壽之長短身之大小衣服輕重宮殿勝劣俱舍十一及瑜伽等論起世等經皆廣辯之恐繁不敘(然諸天壽者俱舍世界品云人間五十年下天一晝夜乘斯壽五百上五倍倍增色無晝夜殊劫數等身量無色初二萬後後二二增言身量者頌云欲天俱盧舍四分一一增色天踰𮜖那初四增半半此上增倍倍唯無雲滅三釋曰俱盧舍即二里踰𮜖那即十六里以八俱盧舍為一踰𮜖那則四天王天身長半里至第六天身長三里以半里半里增故有引三法度經云忉利天身長一由旬衣二由旬廣一由旬者以彼誤譯里為由旬不知彼失故妄引耳四天王天半里忉利天則一里餘可例知上云劫數等身量者色界梵眾天身長半由旬則人壽半劫餘可例知云初四增半半者二梵輔天則一由旬三大梵則一由旬半四少光則二由旬此上諸天皆倍倍增唯無雲天滅三由旬所以減者略出一意唯無量光天四由旬光音則八少淨十六無量淨三十二遍淨六十四至無雲天合有一百二十八減却三由旬有一百二十五此上七天倍倍增之至色究竟天欲成一萬六千劫故則身長一萬六千由旬又云少光上下天大全半為劫謂少光已上大全為劫謂八十中劫為一劫也自下諸天大半為劫即四十中劫為一劫也言中劫者即一增一滅劫也言衣服輕重者四天王衣十二銖忉利六銖夜摩三銖兜率一銖半化樂一銖他化半銖上皆減半也言宮殿等殊者月天長阿含云其城正方一千九百六十里高下亦爾二分天金一分瑠璃王座二十里遙看似圓而實正方日天同此但量加半由旬三十三天中宮名善現周萬踰𮜖那高一半金城雜飾其地柔軟中有殊勝殿周千踰𮜖那此上諸天皆倍倍勝可以意得今但略消名意故指廣在餘)。
復有無量月天子。
文中先有七段明欲界天後有五段明色界天前中即分為七今初月天子月者缺也有虧缺故下面頗𦙆迦寶水精所成能冷能照表菩薩得清涼慈照生死夜如云菩薩清涼月等。
所謂月天子華王髻光明天子眾妙淨光明天子安樂世間心天子樹王眼光明天子示現清淨光天子普遊不動光天子星宿王自在天子淨覺月天子大威德光明天子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名中初一是總雖標總稱即受別名下皆凖此。
皆勤顯發眾生心寶。
德中顯發眾生心寶者水珠見月則流潤發光淨心遇緣則慈流智發生了既發正因顯然生由性成則了非外入生與不生無二發乃發其本心故顯發雙辯。
復有無量日天子。
二日天子日者實也常充實故下面亦頗胝迦寶火精所成能熱能照表菩薩智照故又日以陽德月以陰靈一能破暗表根本破惑一能清涼表後得益物又依寶性論法日有四義一破暗如慧二照現如智三輪淨如解脫四上三不相離如同法界也(又日以陽德月以陰靈即文選月賦中言)。
所謂日天子光燄眼天子須彌光可畏敬幢天子離垢寶莊嚴天子勇猛不退轉天子妙華纓光明天子最勝幢光明天子寶髻普光明天子光明眼天子持勝德天子普光明天子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名中可畏敬幢者為惡者畏其照明為善者敬其辦業以斯超出故以名幢。
皆勤修習利益眾生增其善根。
德中居者辦業成就本行等利益也生長榖稼開敷覺華等為增長善根如出現品。
復有無量三十三天王。
三三十三天者佛地論等皆云妙高山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釋居中故有三十三也下釋天名皆依佛地。
所謂釋迦因陀羅天王普稱滿音天王慈目寶髻天王寶光幢名稱天王發生喜樂髻天王可愛樂正念天王須彌勝音天王成就念天王可愛樂淨華光天王智日眼天王自在光明能覺悟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名中言釋迦等者釋迦能也因陀羅主也具足應云釋迦提桓因陀羅提桓天也即云能天主撫育勸善能為天主故更有異釋如音義說(更有異釋等者彼云釋迦正云鑠迦羅此云帝也因陀羅此云主也古來釋同佛釋種族望之稱謬之深矣又楞伽大雲疏云大帝名有一百八今略舉三一因陀羅此云尊重三十三天共尊重故二云釋迦此云勇猛威德勇猛勝諸天故三名不蘭陀此云降伏以能降伏阿修羅故)。
皆勤發起一切世間廣大之業。
德中言發起廣大業者令修普賢行故以此天居地天之頂總御四洲雖勝事頗多猶懼修羅之敵若修善者眾即天侶增威苟為惡者多即諸天減少故多好勸發況受佛付囑大權應為至如堅常啼之心施雪山之偈成尸毘大行破盧志巨慳談般若於善法堂中揚大教於如來會下等皆是發起廣大業也(猶懼修羅者修羅嫉天有甘露味諸天求修羅之女色因起諍競廣有因緣若修善者正法念經說帝釋知修羅欲來遽遣天使令觀閻浮之人為修善多為作惡多若修善多知戰必勝故生歡喜若為惡者多不孝父母不敬三寶則生憂悴知戰不勝今言減少者兼辯餘時為惡必墮三塗故人天減少況受佛付囑者則淨名大品等皆屬天帝大權應為者小乘中說是須陀洹若準此經例是大權菩薩至如下引事證成堅常啼之心大品般若施雪山之偈即涅槃十三成尸毗大行即方便報恩經破盧志巨慳即盧志長者經談般若等者大品廣說揚大教等者淨名大品等其類非一恐厭文繁不能具出)。
復有無量須夜摩天王。
四須夜摩天須者善也妙也夜摩時也具云善時分天論云隨時受樂故名時分天又大集經此天用蓮華開合以明晝夜又云赤蓮華開為晝白蓮華開為夜故云時分也隨此時別受樂亦殊故論云隨時受樂也。
所謂善時分天王可愛樂光明天王無盡慧功德幢天王善變化端嚴天王總持大光明天王不思議智慧天王輪䐡天王光燄天王光照天王普觀察大名稱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修習廣大善根心常喜足。
德中心恒喜足者喜足在於第四今慕上而修。
復有不可思議數兜率陀天王。
五兜率陀天王此云喜足論云後身菩薩於彼教化多修喜足之行故得少意恱為喜更不求餘為足。
所謂知足天王喜樂海髻天王最勝功德幢天王寂靜光天王可愛樂妙目天王寶峯淨月天王最勝勇健力天王金剛妙光明天王星宿莊嚴幢天王可愛樂莊嚴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不思議數皆勤念持一切諸佛所有名號。
德中彼天是諸佛上生之處故令修念佛三昧也召體曰名響頒人天為號通號別名皆悉念也不計一方故云一切以諸如來同一法界體德均故念即明記而慧逾增持而不忘故無間斷以佛為境何五塵之能惑哉。
復有無量化樂天王。
六化樂天王論云樂自變化作諸樂具以自娛樂又但受自所化樂不犯他故名為善化也變謂轉變轉麤為妙化謂化現無而忽有。
所謂善變化天王寂靜音光明天王變化力光明天王莊嚴主天王念光天王最上雲音天王眾妙最勝光天王妙髻光明天王成就喜慧天王華光髻天王普見十方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調伏一切眾生令得解脫。
德中以出世化故得解脫。
復有無數他化自在天王。
七他化自在天王論云令他化作樂具以自娛樂顯[A52]己自在故。
所謂得自在天王妙目主天王妙冠幢天王勇猛慧天王妙音句天王妙光幢天王寂靜境界門天王妙輪莊嚴幢天王華蘂慧自在天王因陀羅力妙莊嚴光明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名中寂靜境界門者境為入理之處即是門也根無躁動故稱寂靜根即門也根無取著方見境空合為門也故鴦掘經云明見來入門具足無減修。
皆勤修習自在方便廣大法門。
德中物我自在即廣大法門。
初欲界天眾已竟。
復有不可數大梵天王。
第二色界諸天眾有五眾以第四禪有二眾故然四靜慮攝天多少下經頻列至十藏品當會釋之多依十八初靜慮四二三各攝三天皆舉最上以勝攝劣故但列一下文說頌遍觀諸天第四靜慮自攝九天上五小乘聖居非此正被異生位中廣果至極故今列之大自在天三千界主所以別列。
今初大梵天王眾佛地論云離欲寂靜故名為梵具云梵摩此云清潔寂靜謂創離欲染故名清潔得根本定名為寂靜。
所謂尸棄天王慧光天王善慧光明天王普雲音天王觀世言音自在天王寂靜光明眼天王光徧十方天王變化音天王光明照耀眼天王恱意海音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不可稱數。
尸棄此云持髻謂此梵王頂有肉髻似螺形故亦名螺髻或云火頂以火災至此故貌如童子身白銀色衣金色衣禪恱為食。
皆具大慈憐愍眾生舒光普照令其快樂。
德中本修慈心得生梵世等流相續還慜眾生好請轉法輪故智光照物不為汙行故身光發揮若有遇之身心恱樂。
復有無量光音天王。
第二光音天二禪第三天也智論亦云第二禪通名光音彼天語時口出淨光故有云彼無尋伺言語亦無用光當語故名光音瑜伽名極光淨謂淨光遍照自他處故。
所謂可愛樂光明天王清淨妙光天王能自在音天王最勝念智天王可愛樂清淨妙音大王善思惟音天王普音徧照天王甚深光音天王無垢稱光明天王最勝淨光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住廣大寂靜喜樂無礙法門。
德中定生喜樂離尋伺故得寂靜名然凡得之捨動求靜故非廣大味定之喜非無礙法今菩薩即動而靜不散不味是為廣大無礙法門也。
復有無量徧淨天王。
第三遍淨天此天離喜身心遍淨故。
所謂清淨慧名稱天王最勝見天王寂靜德天王須彌音天王淨念眼天王可愛樂最勝光照天王世間自在主天王光燄自在天王樂思惟法變化天王變化幢天王星宿音妙莊嚴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悉[A53]已安住廣大法門於諸世間勤作利益。
德中身心遍淨未為廣大物我無二普益世間方為廣大也。
復有無量廣果天王。
第四廣果天即第四禪第三天於異生善果此最廣故所有功德勝下三故。
所謂愛樂法光明幢天王清淨莊嚴海天王最勝慧光明天王自在智慧幢天王樂寂靜天王普智眼天王樂旋慧天王善種慧光明天王無垢寂靜光天王廣大清淨光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莫不皆以寂靜之法而為宮殿安住其中。
德中此天離八災患世中最寂今以實智住本寂之宮。
復有無數大自在天王。
第五大自在者梵云摩醯首羅是也於三千界最自在故智論第二云此天有八臂三目乘白牛執白拂一念之間能知大千雨滴下經同此智論第九過五淨居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淨居號大自在天王又三乘中立此為淨土是報身所居約實但是第十地菩薩攝報之果多作彼王耳。
所謂妙燄海天王自在名稱光天王清淨功德眼天王可愛樂大慧天王不動光自在天王妙莊嚴眼天王善思惟光明天王可愛樂大智天王普音莊嚴幢天王極精進名稱光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不可稱數皆勤觀察無相之法所行平等。
德中三界之頂非無相不超非離相求故所行平等。
然上釋名歎德多從義便以順類殊若約實德無不互有皆可虛求。
眾海雲集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一之五
音釋
(奴當切)。
隈(烏回切)。
苽(音瓜)。
銖(慵朱切十黍重曰銖)。
鑠(式灼切)。
臆(乙力切胷肉也)。
魘魅(魘於琰切魅明祕切)。
蘂(乳捶切花鬚也)。
兜率陀(梵語也亦云覩史多此云知足兜當侯切)。
校注
【經文資訊】《乾隆藏》第 冊 No. 1557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5-0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乾隆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上來十例各顯一理然亦無盡若依常用應依三分謂初品為序現相品下正宗法界品內爾時文殊師利從善住樓閣出下明流通序中就文分二初此土序二結通十方無盡世界序初中復二初證信序後爾時如來道場下發起序(二結通者文在第五卷末彼文有三初結此界次結華藏內後結華藏外)然此二序廣如常解今但略陳初證信者若原其所由則阿難請問如來令置如智度論及大悲經說(阿難請問者智論第二云佛涅槃時於拘尸那國娑羅雙𣗳間北首而臥一心欲入涅槃阿難親屬愛心未除未離欲心心沒憂海不能自出爾時長老阿泥樓豆語阿難言汝是守佛法藏人不應如凡人自沒憂海一切有為法是無常相汝莫憂愁又佛首付汝法汝今愁悶失所付事汝當問佛佛涅槃後我等云何行道誰當作師惡性車匿云何共住佛經之首作何等語如是種種未來要事應當問佛阿難聞是事已心悶小醒得念道力助於佛末後所臥牀邊以是事問佛佛告阿難若今現在若我過去依止念處莫依止餘乃至廣說身受心法除世間貪愛又云從今日後解脫戒經是汝大師如解脫戒經說身口意業應如是行又車匿比丘如梵天法治若心輭後應教迦旃延經即可得道復次是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寶藏是藏初首應作如是說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國土某處𣗳林中是我法門初首應作如是說何以故三世諸佛法經首皆稱是語今我經初亦應稱此如是我聞一時等語及大悲經說者案大悲經第五云佛告阿難我今以是正法寶藏付囑於汝勿令毀滅阿難白佛言我今云何修行法眼乃至復云云何結集法眼佛告阿難我滅度後有諸大德比丘僧眾集法毗尼時彼諸大德摩訶迦葉最為上首阿難彼諸大德諸比丘眾應如是問世尊何處說大阿波陀那何處說摩訶尼陀那乃至云何處說聲聞藏緣覺藏菩薩藏阿難時諸比丘如是問已汝應答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伽陀國菩提樹下初成正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伽耶城如是乃至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尸那城力士生地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乃至云佛說經已一切大眾皆大歡喜頂戴奉行阿難汝應如是結集法眼餘可例知)若覈其所以意有六焉一為異外道故外道經首皆立阿優以為吉故此約如是二為息諍論故智度論云若不推從佛聞言自制作則諍論起故今廢我從聞聞從佛來故經傳歷代妙軌不輟此局我聞(今廢我從聞下上智論文此下生公意成上論義)三為離增減過故佛地論云應知說此如是我聞意避增減異分過失謂如是法我親從佛聞文義決定非謂傳聞有增減失四為斷眾疑故真諦引律云結集法時阿難昇座變身如佛眾起三疑一疑大師涅槃重起二疑他方佛來三疑阿難轉身成佛說此如是我聞三疑頓斷既言我聞即非佛明矣上二義通約信聞五為生信故智論云說時方人令生信故此局後四六為順同三世佛故此通六種。
若凖佛地論科為五事一總顯[A1]已聞二教起時分三別顯教主四彰教起處五顯所被機今依智論開初總顯[A2]已聞作信聞二種為六成就一信二聞三時四主五處六眾。
然信聞二事文局初首義通九會時主二種文義俱通處眾二事文義俱局隨相則爾約實互融(然信聞二事下料揀通局謂如是我聞唯經初有而九會經如是法義我皆得聞時主俱通者會會之初皆云爾時世尊等處眾俱局者摩竭非忉利天等處局十佛剎菩薩列名異故新舊菩薩亦不同故隨相則爾等者一會即一切會何有眾等而不通耶)上來略依三分二序然此經體勢少異故依五分釋文而合後二名依人證入(補)為今四分者初舉果勸樂生信分二修因契果生解分三託法進修成行分四依人證入成德分(此四科見玄談品會釋義等文此處藏無係後人所補因下就第一舉果分科無根且信觧行證是作疏之本理宜從補)就第一舉果分中或科為十一教起因緣分即初一品二大眾同請分三面光集眾分四毫光示法分五眉間出眾分[A3]已上在第二品內六普賢三昧分七諸佛同加分八法主起定分九大眾重請分[A4]已上在第三品內十正陳法海分在後三品內若以義從文且分為三一教起因緣分二現相下說法儀式分三世界成就下正陳所說分就初分中亦分為十一總顯已聞二一時下標主時處三始成正覺別明時分四其地下別顯處嚴五爾時世尊下教主難思六有十佛世界下眾海雲集七從爾時如來道場下稱揚讚德八爾時如來師子座下座內眾流九爾時華藏下天地徵祥十如此世界下結通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