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房雜錄卷二目錄
- 說
- 潞安 瀋王祈男為作積善生男說(一 二)
- 骷髏圖說
- 勸修作福念佛圖說
- 歸戒圖說
- 六齋月齋圖說
- 念佛追薦亡靈往生圖說
- 戒殺生祀神說
- 釣弋說
- 弭盜說
- 釋客慍
- 紀孝
- 閩陳居士廣縉字說
- 江居士廣䆜字說
- 自聞說
- 字張翁三子說
- 偈頌
- 慈聖皇太后遣內侍問法要敬以偈對
- 法華疏偈
- 勸修四料簡
- 五十初度自詠(六偈)
- 示廣位
- 示廣照
- 示大聞
- 因性靈示眾
- 僧大文求偈字無外號含空
- 示大琸
- 僧自恣日
- 為惡口比丘懺罪
- 性祥更性常求語
- 新春日示眾
- 宿地藏院
- 還俗僧復祝髮入靈隱
- 答台州王敬所侍郎
- 採蕨歎
- 七夕
- 放螺螄有感
- 走馬燈
- 示省吾
- 示沈居士見衡
- 向偈附此以戒妄言
- 古語四頌(大音希聲 大器晚成 大智如愚 大巧若拙)
- 贊銘
- 多寶如來贊
- 包氏繡法華經贊
- 虛谷師像贊
- 般舟心燈廣傳監寺像贊
- 大司成真實居士馮公禪像贊
- 方伯吳本如居士像贊
- 許都閫元真像贊
- 陳居士養源像贊
- 履素吳仲虛居士像贊
- 讀劉母貞壽編
- 江陰馮居士像贊
- 蘭谷居士郁公像贊
- 畫像自贊(三首)
- 石像自贊
諸銘具載共住規約集。
- 詩歌
- 警悟四首(有序)
- 齋僧
- 起會
- 修造
- 裝塑
- 說戒
- 講經
- 即事(十首)
- 義不可背
- 恩不可忘
- 情不可係
- 怨不可藏
- 示孫居士無高
- 讀淵明詩有感因擬
- 乞身
- 有感
- 示牙蟲
- 驅烏歎
- 行腳歌
- 喬村瞽
- 跛腳法師歌自嘲
- 自恣有感
- 華亭萬竹林元宵有感
- 鬼子母揭缽圖
- 答頭陀袁希賢
- 觀螟蛉二章
- 擯僧
- 直夜歎
- 上方開放生池
- 即事
- 有感
- 雲棲積雪(有序)
- 腐渣歎
- 送吳方伯蘊菴之任太常
- 沈居士廣珊八十
- 雪彌勒(得紅字)
- 萬歷錢
- 答張居士次韻
- 答詹恤部赴潼關備兵(附原唱)
- 題涅槃堂(有序)
- 宗乘淨人落髮
- 山陰興浦菴次韻酬張陽和太史
- 張太史搆山房見留再用前韻奉謝
- 興浦菴夜話用前韻寄張大華
- 興浦菴夜話用前韻寄王龍溪武部
- 興浦菴夜話用前韻寄王泗源
- 淨慈講圓覺經雪中送別皖城劉景孟方伯
- 次韻答朱春城太守(附原唱)
- 次韻答王百穀居士(附原唱)
- 山居
- 贈東曙上人
- 擬首尾吟(四首)
- 擬古四首
- 贈別楚僧真愚
- 宿東昌謝居士家有感
- 懷古六首(陶朱 留侯 穆生 兩疏 子陵 淵明)
- 雪師子
- 芡實
- 牽牛花
- 舊溪丁先生別號
- 雲棲六景(迴耀峰 寶刀巃 壁觀峰 青龍泉 聖義泉 金液泉)
- 詩石(三首)
- 示騎驢者
- 勉智清
- 贈若愚
- 贈捷堂勝上人
- 題牛頭山菴
- 九日登高自述
- 興浦菴示禪者兼寄張太史陽和
- 寄錢孝廉正峰
- 偶成十首
- 有感二首
- 王嶠海居士廣宣解銀帶為贄以銅鑪答之
- 南關羅主政索題憩石園絕句
- 示智音至伏牛山
- 客有造謗者憐其愚示偈三首
- 除夕上堂有出多娑婆三韻索偈者口占(二首)
- 雪中掩關示乞戒者
- 挽心燈廣傳比丘
- 兄三洲公佃捨無門洞黃龍菴不受還歸常住小詩見意
- 附
- 西湖晚渡
- 次高瑞南韻(二首)
- 和高瑞南詠時事
- 題靈隱寺前老松
- 田節婦歌
- 絲桐餘響
- 題三教圖
- 藍田
- 一字至七字與長兄三洲公分詠風花雪月
- 出家別室人湯
雲棲大師山房雜錄卷二
說(散刻及遺稿俱增入)
潞安瀋王祈男為作積善生男說
維摩經云。善心誠實男。出男體也。法華普門品云。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表生男之因也。然菩薩惟欲人為善。則二經一意也。惟願廣發善心。而復敬禮菩薩。則天必降祥。加以菩薩威神默佑。必有大善大福大慧吉祥之男生於王宮矣。宜贈法名曰廣善云。
又
前既為積善生男之說矣。今又聞建清淨之靈壇。集德行之緇侶。誦祕密之真章。長永真固。期之以千日。展此精誠。感通於大士。麟祥抱送。豈遠乎哉。更冀敬田悲田雙行千日。所謂戒殺放生。恤貧救苦。種種方便罔弗興崇。則悲深而敬益廣善積慶餘。功德滋培篤生賢嗣。不惟具諸厚福。必當享有遐齡。因果不虛無足疑者。於是再書。
骷髏圖說
傅大士云。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生老病死。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大士此語。正所謂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者也。如何是萬般將不去。人生所有官爵金寶屋宅田園飲食衣服玩好。乃至嬌妻愛子。無常到來。那一件是將得去者。如何是惟有業隨身。人生所造諸貪瞋癡業。非禮姦婬。恣意宰殺。為子逆父。為臣欺君。剋眾成家。陰毒害物。種種惡業。無常到來。這都緊緊隨著你者。既然如是。若不猛省回頭。改惡從善。洗心念佛。豈非徒得人身。虛生浪死。苦哉苦哉。我觀世人箇箇皆好念佛。今三等列之。一者極閒人。應當無晝無夜一心念佛。二者半閒半忙人。應當營事已畢即便念佛。三者極忙人。應當忙裏偷閒十念念佛。又復富貴之人。衣祿豐足。正好念佛。貧窮之人。安貧守分。正好念佛。有子孫人。得人替力。正好念佛。無子孫人。心無牽掛。正好念佛。無病之人。身力康健。正好念佛。有病之人。知死不久。正好念佛。聰明之人。通經達理。正好念佛。愚鈍之人。無雜知見。正好念佛。以要言之。天上人間。四生九有。皆當念佛。奉勸世人。何不趁此四大未作骷髏時早早念佛。直待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懊悔無及了也。
勸修作福念佛圖說
人間天上。快樂逍遙。皆因廣作諸福。最緊最要。故曰為先。若欲高出人天。速超生死。直登不退。則有念佛往生一門。最尊最勝。故曰第一。偈曰。作福不念佛。福盡還沈淪。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無福不念佛。地獄鬼畜群。念佛兼作福。後證兩足尊。
作福 但作一福。福下一點。不論大小多寡。
念佛 千聲填一圈。白黃紅青黑可填五次。
無事身閒者時時勤念。有事纏身者早晚課念。至心發願。求生淨土。平日遇福便作。作訖還念。即以所作之福回向淨土。求願往生。 善人(某甲)受持。
歸戒圖說
歸依佛。不墮地獄。我今歸依佛。
歸依法。不墮餓鬼。我今歸依法。
歸依僧。不墮旁生。我今歸依僧。
一不殺生 凡有命者。不得殺害。
二不偷盜 一鍼一草。不問不取。
三不邪婬 禮法持身。不犯外色。
四不妄語 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悉禁不說。
五不飲酒 酒名狂藥。亂性迷魂。禁不入口。
既受歸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淨土。諸惡。謂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如是諸惡不能盡舉。但瞞天昧心等事便不應作。眾善。謂忠孝仁義。如是眾善不能盡舉。但上順天理下合人心等事便應力行。念佛。謂一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每日或念一千二千三五七千。或至於萬。隨意多少。凡一千念則點一圈。先白。次黃。次紅。次青。四遍點過。滿四十八萬。持此佛前證明。乃議微細用心。參入玄境(弟子某甲)。受持。
六齋月齋圖說
六齋 每月六日。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如遇月小。廿八廿九當持日齋。
月齋 每年正五九三箇月當持月齋。不能三月持齋。必須三月戒殺。
經云。四天王每月六日巡行南贍部洲。初八廿三使者巡。十四廿九太子巡。十五三十天王親巡。考察人間何人孝順父母。何人忠報君王。何人正直公平。何人慈悲方便。何人歸依三寶。戒殺持齋。廣修眾善。如是等人。加福增壽。何人忤逆父母。何人背叛君王。何人欺詐姦巧。何人剛很暴虐。何人不信三寶。宰殺生命廣造諸惡。如是等人。削福減壽。又正五九月天王分鎮南洲考察罪福。又玉皇天帝正五九月以大寶鏡正照南洲考察罪福。可不懼哉。可不慎哉。此六日。此三月。應當齋戒念佛。懺悔修省。其日念佛或六百或六千。記點一圈。每月六圈。可用二載。若不能月齋。必守六齋。儻更日日持齋。日日念佛。日日修德。大善大善。
念佛追薦亡靈往生圖說
首七念佛(幾)萬(幾)千(幾)百。
二七念佛(幾)萬(幾)千(幾)百。
三七念佛(幾)萬(幾)千(幾)百。
四七念佛(幾)萬(幾)千(幾)百。
五七念佛(幾)萬(幾)千(幾)百。
六七念佛(幾)萬(幾)千(幾)百。
七七念佛(幾)萬(幾)千(幾)百。
通共念佛(幾)十萬(幾)千(幾)百。
凡人於至親亡歿。悲傷不已。然亡者無益。生者有損。不若停悲。思為薦濟。經言人死皆於七七日內托生。當即此時作諸功德。今勸七七請僧誦經之外。更加自己念佛。每日持念一千五百。有餘力或至二三四千。七日總計若干。填註七下。七七日滿回向焚化。能令亡者罪障消滅。冤愆解釋。早生善趣。不滯冥途。孝子思親。慈親憶子。兄弟姊妹。夫婦眷屬。師生朋友。念恩欲報。皆可行之。儻其初喪未及見此圖說。亦可補念十萬八千。或更多。隨意福資亡者。功德不可思議。
信(士某人女某氏)為薦亡親某人持念。
戒殺生祀神說
藥師經言。殺彼眾生。呼諸魍魎。請乞福祐。終不可得。經言如此明白。而世人惑於師巫。或保病。或禳災。或求財。或求官。或求子。大則用豬犬牛羊。小則用雞鴨魚肉。祭獻鬼神。希求感應。不知分定於天。鬼神不能移易。其保病病愈者。命自不絕也。其禳災災滅者。悔自當脫也。求財求官求子悉亦如是。非鬼神之力也。然而殺他之命。延我之生。將他身宰割烹煮。望我身富貴康寧。天理之所不容。陰律之所不赦。現世減其壽年。死後墮於地獄。來生受其酬報。無功有禍。良可悲哉。奉勸世人。何不將此獻神之費而作善事。或興崇三寶。或買放生命。或濟貧救苦。或砌路修橋。凡諸善事。隨力為之。為善延壽。為善消災。為善萬事平安。為善子孫昌盛。知音君子。明理高賢。請試思之。儻芻蕘可採。伏乞俯從。幸甚幸甚。
釣弋說
語云。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疑有脫文也。何也。聖人者仁之至也。故堯之仁如天。釣矣弋矣。直不綱不宿耳。是仁有未至也。或曰。舜德好生。不廢四凶之誅。釣弋奚病焉。不知四凶罪人。魚與鳥何罪。文王澤及枯骨。枯骨無知。魚鳥有知。胡。孔子不諳物情至是。人饋魚。子產畜之池中。子產之所畜。孔子之所釣。子產惠人。孔子其忍人耶。賜生而畜。共雉而不食。孔子之仁之德之澤之惠必不減於堯舜文王子產明甚。是知中和致。萬物育。聖王治世使鳥獸魚鱉咸若。弗育弗若。何以為孔子。然則魯人獵較孔子亦獵較獨何與。曰。孔子當仕有官職而從王事也。不得已也。若釣弋。則孔子自為之也。於可已而弗已也。故不足信。意者子下或有曰字。子曰釣而不綱弋不射宿。俗習未易挽。姑就其習而為末世示仁術也。蓋孔子之言也。非孔子事也。
弭盜說
九月望日。眾僧說戒。有出眾長跪。自陳其過曰。某甲犯偷盜。視之。則居士含虛也。予曰。居士素循謹奉法。何以有此。居士曰。非然也。眼盜色。耳盜聲。乃至意之盜法也。皆取非其有也。謂之非盜可乎。一鍼一草亟懺之。心寇熾然。終其身不知懺。是捨攻城據邑之渠魁。而穿窬之察也。願師弘慈。為我雪罪。予曰。天下之言盜者二。我往彼而取之者。竊盜也。物自來而取之者。攘盜也。居士試思之。眼之盜色。其諸眼至於色。取色而歸之眼歟曰。眼未嘗至色也。其諸色至於眼。眼隨而取之歟。曰。色未嘗至眼也。如是。則非竊也。非攘也。曷為而盜。居士曰。眼不至色。色不至眼。而潛通其間者識也。如青黃等。遇之目。而攬之乎識田。是故識為盜。予曰。證盜者出其贓。是青黃等。試取而出之。居士曰。爛然青黃。昭我心目。是贓也。是故識為盜。予曰。得其贓。當治其盜。色有青黃。而盜青黃者。青歟黃歟。居士曰。識本自無。從緣而有。體性空寂。誰睹青黃。予曰。能盜之人既無。所盜之物何有。兩悉虛幻。盜果安在。反覆窮之。盜不可得。而子將奚懺。居士撫然曰。快哉論。不懺之真。懺也。上士其行之矣。中下之士如之何則可。予曰。盜之入人室也。必瞰其睡眠。境之入人心也。必乘其昏昧。未有室主惺惺而盜肆其志者。未有心王歷歷而境得其便者。居士大悅稱善。予曰。未善也。止是而足矣。則室主無宴息之日。敵國有終身之防。暫安之計雖得。永固之圖未良。必也元惡授首。亂流歸降。一人無為。兆民惟康。行盜者絕。捕盜者亡。外戶設而不閉。高枕臥其奚妨。居士再拜稽首曰。今而後知弭盜之良方。
釋客慍
客有來遊雲棲者。既辭而歸。未半道而返。茫然曰。吾慍矣。吾慍矣。向歸也。有儒士遇諸途問曰。聞雲棲搆禪室。眾安而修淨業有諸。吾應曰。有之。曰。曩雲棲謂天地吾廬矣。今胡曠天地之廬而廬棟宇歟。吾無以對。是以慍而返。雲棲曰。彼以言問。子以默對。何謂無對。客固請。乃告之曰。彼儒也。盍以儒喻。浮雲富貴。仲尼之言也。樂道畎畝。伊尹之言也。不觀其攝相於魯。佐時於殷乎。夫無恆者遇也。有主者心也。聖人不能易時。能不易心而已。相魯之心。佐殷之心。泗濱莘野之心也。彼其所以大過人者以此。豈曰服章縫以終身。荷犁鋤而畢世。然後為仲尼伊尹乎哉明於此義。則獨宿孤峰。以巖穴為廬。非孑也。群居萬指。以海眾為廬。非混也。席不暇暖。以雲水為廬。非蕩也。足不踰閫。以屏榻為廬。非固也。尚友千古。以曠劫為廬。非高也。俯就今時。以目前為廬。非卑也。蓋至人洞萬遇之夢幻。等一心如虛空。以虛空心。應夢幻遇。其去不追。其來不拒。任運焉爾矣。天地吾廬。意蓋如是。豈真瓦霄漢而階堪輿哉。且知道者患內省之疚。而不患外論之侵。求合乎天。而不必求人之不我議。故自信者不以稱譏貳志。正[A1]己者不以安危動心。子之慍。亦見理猶未明耶。客意於是頓釋。
紀孝
李居士至自蘭溪。稱其友趙偉為母刲股。母命獲延。乞一言以贈。時有客從傍問曰。為人子。親有疾。刲股以進。孝歟。曰。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歟。曰。然。客愕曰。師言前後矯亂。惑且滋甚。曰。吾明告子。毀傷云者。謂不修其身而罹刑戮。與不慎重其身而折肢敗面之謂也。非刲股之謂也。不然。爪蕃而翦。背痛而捶。瘍生而鍼且艾也。皆名不孝矣。夫身既親之遺。不刑之戮之折之敗之以為親羞。而刲之以為親壽。不孝者固如是歟。雖然。知刲股為孝則可。必刲股然後孝則不可。執刲股為盡孝之道亦不可。何者。四大非有。五蘊本空。故所刲者與土木等。能刲者與虛空等。母子之恩情與夢事等。毀傷不毀傷與漚之生滅等。如是。則不損一毛而稱大孝。彼居士既歸心內教。其幸以予言思之。
閩陳居士廣縉字說
職官九品。人世之縉紳也。蓮臺九品。淨土之縉紳也。濟濟多士。諸上善人。其義一也。然則生淨土亦求名乎。眾生執戀娑婆。如來標示淨土。且令捨劣取勝。亦因其勢而利導之耳。無土而土。無生而生。無品而品。夫是之謂極品。
江居士廣䆜字說
䆜。空也。宜號空有居士。龐老云。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世間萬事皆悉虛幻。本來是無。故願空之。慎勿實之也。知有非有。妄想自消。諸妄既消。不真何待。
自聞說(為江右王萬基廣慻)
慻(音卷)回顧也。回光反顧義也。楞嚴云。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故字自聞。又云旋汝倒聞機。又云反聞聞自性。皆此意也。因擬而為半偈曰。將念念彌陀。隨應自念念。
字張翁三子說
清溪張先生有子三人。名其長以省。曰。是子盲於眼。省者。為其少目也。名其次以劣。曰。是子短於身。劣者。為其少力也。名其季以步。曰。是子諸相始足。步者。少自此止也。因見予曰。僕三子命名如是。幸為我字之予乃於省也字之汝明。夫一無所見者斯能發天下之真見。省。無目而有目矣。故受之以明於劣也字之汝勝。夫養勇於怯者。斯能成天下之大勇。劣。無力而有力矣。故受之以勝。於步也字之汝進。夫有目斯能照矣。有力斯能行矣。能照則進不迷。能行則進不阻。大有所為。非此子其誰與。故受之以進。清溪公博學好禮。力行古道。孝慈廉介之行推重於鄉評。我知其昌厥後也。三子雖賦形不齊也庸何傷。於是乎為之說。
偈頌(遺稿增入)
慈聖皇太后遣內侍問法要敬以偈對
法華疏偈
勸修四料簡
五十初度自詠(六偈)
示廣位
示廣照
示大聞
因性靈示眾
僧大文求偈字無外號含空
示大琸
僧自恣日偈
為惡口比丘懺罪
性祥更性常求語
新春日示眾
宿地藏院
還俗僧復祝髮入靈隱
答台州王敬所侍郎
問。夜來床頭老鼠唧唧。說盡一部華嚴經。師云。貓兒突出時如何。王無語。師自代云。走卻法師。留下講案。因書頌曰。
採蕨歎
七夕
放螺螄有感
走馬燈
示省吾
示沈居士見衡
向偈附此以戒妄言
古語四頌
大音希聲
空谷幽然也。一呼而響應十方。雷霆寂然也。一鼓而震驚百里。若夫春禽晝啼。秋蟲夜鳴。繁其聲者。小音而[A3]已矣。故世尊默然良久。而外道謂開我迷雲。空生宴坐不言。而帝釋云善說般若。大音希聲。非此之謂乎。頌曰。
大器晚成
楩梓在山。千歲而巨材成室。干將鑄冶。九載而神光燭天。若夫槿花早發。而萎不終朝。蜉蝣易生。而壽不逾夕。速其成者。小器而[A4]已矣。故長慶七破蒲團而捲簾大悟。趙州八旬行腳而傑出叢林。大器晚成。非此之謂乎。頌曰。
大智如愚
連城之璧。隱頑石而藏輝。照乘之珠。孕深淵而祕彩。若夫象以齒而焚身。翠因毛而殞命。衒其智者。小智而已矣。故曹溪妙契五祖。而執勞負辛以韜光。慈明親見汾陽。而含垢忍恥以匿跡。大智如愚。非此之謂乎。頌曰。
大巧若拙
騏驥負千里之能而跡濫駑駘。栴檀值大千之價而形同枯木。若夫振螳臂於齊輪。呈驢技於黔虎。售其巧者。小巧而已矣。故馬師具大機大用。而初守鈍於磨磚。香巖能答十答百。而終甘心乎學圃。大巧若拙。非此之謂乎。頌曰。
贊銘(散刻遺稿俱增入)
多寶如來贊
包氏繡法華經贊
虛谷師像贊
般舟心燈廣傳監寺像贊
大司成真實居士馮公禪像贊
方伯吳本如居士像贊
許都閫元真像贊
陳居士養源像贊
履素吳仲虛居士像贊
讀劉母貞壽編
江陰馮居士像贊
蘭谷居士郁公像贊
畫像自贊
又(柳纂法幢上人請題)
又(願禪人請題)
石像自贊
諸銘具載共住規約集。
詩歌(散刻及遺稿俱增入)
警悟四首(有序)
屋可蔽風雨。慈受深禪師作也。予以衣食器三足之成四。黏置座右。用以自警。非敢聞於賢者也。
原作
今擬
又
又
齋僧
起會
修造
裝塑
說戒
講經
即事(十首)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其六
其七
其八
其九
其十
義不可背
恩不可忘
情不可係
怨不可藏
示孫居士無高
讀淵明詩有感因擬
淵明責子詩云。白髮被雙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年十六。懶惰固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乞身
有感
示牙蟲
驅烏歎
行腳歌
路過安山驛。阻雨。宿千佛閣。聞眾笑聲。書此以警。
喬村瞽
過喬村。齋於村民某家。眾方列坐受食。有丐而瞽者。策杖徐至。從容言曰。飯不敢望。乞少湯飲。辭貌高古。殆隱者也。感而賦此。
跛腳法師歌自嘲
自恣有感
華亭萬竹林元宵有感
鬼子母揭缽圖
答頭陀袁希賢
擯僧
直夜歎
上方開放生池
即事
有感
雲棲積雪(有序)
雲棲四面皆山積雪之後。真銀色世界也。有禪者謂今居穢土求淨邦。還許出穢韻求淨偈否。予可之。因出韻云。狗醜韭酒紐。偈畢。禪者大悅。合掌曰。善哉。誠然乎不越娑婆是名安養。
腐渣歎
送吳方伯蘊菴之任太常
沈居士廣珊八十
雪彌勒(得紅字)
萬歷錢
答張居士次韻
答詹恤部赴潼關備兵次韻(附原唱)
憶問楞伽日。蹉跎又六年。談將千里隔。影共一燈懸。野色通江島。秋聲入暮蟬。遙遙塵役者。幾度法堂前。
題涅槃堂(有序)
真歇了禪師有涅槃堂詩一律。悽惋警切。令人悲感興起。予乃續成四律。置之堂中。未必非病僧藥石云。
原作
今和
宗乘淨人落髮
山陰興浦菴次韻酬張陽和太史
張太史搆山房見留再用前韻奉謝
興浦菴夜話用前韻寄張大華
興浦菴夜話用前韻寄王龍溪武部
興浦菴夜話用前韻寄王泗源
淨慈講圓覺經雪中送別皖城劉景孟方伯
次韻答王百穀居士(附原唱)
六十高僧雪滿顛。泥塗老叟亦齊年。可容凡侶為禪侶。已罷塵緣結淨緣。施食每分香積飯。放生何惜鶴林錢。庭前一畝滄浪水。也學東林種白蓮。
山居
贈東曙上人
擬首尾吟(四首)
擬古四首
其二
其三
其四
贈別楚僧真愚
宿東昌謝居士家有感(憨山大師拈作悟道偈)
懷古六首
陶朱
留侯
穆生
兩疏
子陵
淵明
雪師子
芡實(俗名雞頭)
牽牛花
舊溪丁先生別號
雲棲六景(一載雲棲紀事)
迴耀峰
寶刀巃
壁觀峰
青龍泉
聖義泉
金液泉
詩石(一載雲棲紀事)
掘地得斷碑。題曰宋隨龍余知閣宅界。傍爛石隱隱有詩。蓋護宋蹕南來。因家此。後乃捨宅為寺。想見其人高士也。以意補葺石上詩。錄如左。
其二
其三
示騎驢者
勉智清
贈若愚
贈捷堂勝上人
題牛頭山菴
九日登高自述
興浦菴示禪者兼寄張太史陽和
寄錢孝廉正峰
偶成十首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其六
其七
其八
其九
其十
有感二首(有序)
山中一鴝鵒。晝則飛行。飲啄自如。夜則歸宿。人以其能誦佛名也。籠而致之中使。至則緘口不語。復遣還山。適有載法師某入京師者。感之賦此。
其二
王嶠海居士廣宣解銀帶為贄以銅爐答之
南關羅主政索題憩石園絕句
示智音至伏牛山
客有造謗者憐其愚示偈三首
其二
其三
除夕上堂有出多娑婆三韻索偈者口占二首
其二
雪中掩關示乞戒者
挽心燈廣傳比丘
兄三洲公佃捨無門洞黃龍菴不受還歸常住小詩見意
附(此下係大師未出家時作。在家弟子陳如玉筆記)
西湖晚渡
次高瑞南韻二首
其二
和高瑞南詠時事(時嘉靖乙卯)
題靈隱寺前老松
田節婦歌
絲桐餘響
題三教圖
藍田
此予為父執藍田陳先生作也。先生子名如玉者。乃於萬歷辛亥午日持此詩懇予重書。追憶之蓋四十八年於茲矣。夫先生以熟仁之田。種比德之玉。詩之作也。田尚腴。玉始立。今玉已從心。而頑石之壽復逾其七。田安在哉。時移物遷。惘然如夢中過耳。漫漫長夜夢覺何期。因有感而識焉。
一字至七字與長兄三洲分詠風花雪月
出家別室人湯
山房雜錄
菩薩戒弟子劉慧聞率子性澤施資敬刊
光緒二十五年春三月金陵刻經處識
校注
【經文資訊】《嘉興藏》第 33 冊 No. B277 雲棲法彙(選錄)(第12卷-第25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嘉興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