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閱藏知津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四

大乘論藏 釋經論第一之一

  • 十住毘婆沙論(十五卷) (南志滿北規仁) (亦曰十生論)

    龍樹菩薩造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序品第一

    入初品第二

    地相品第三

    淨地品第四

    釋願品第五

    發菩提心品第六分別七因緣發心

    調伏心品第七因上品說三發心必成餘四不必成問答廣明成不成法有五四合為二十法是失菩提心轉此法修習行世世不忘菩提心

    阿惟越致相品第八

    易行品第九廣明念十方佛及阿彌陀佛過去七佛未來彌勒佛三世諸佛諸大菩薩等以求阿惟越致

    除越品第十復明於諸佛所應修懺悔勸請隨喜迴向

    分別功德品第十一明六時懺悔等所有功德

    分別布施品第十二

    分別法施品第十三

    歸命相品第十四明歸依三寶義

    五戒品第十五

    知家過患品第十六

    入寺品第十七明齋日宜受八戒及親近持淨戒者亦不應於破戒比丘生輕恚心但應生憐愍心

    共行品第十八謂在家出家菩薩所共行法

    四法品第十九明八種四法應遠離八種四法應修習乃至十法能淨治初地

    念佛品第二十明般舟三昧念佛相好

    四十不共法品第二十一次明念佛功德法身略說有四十種

    四十不共法中難一切智人品第二十二問家種種難佛非一切智一一答釋

    四十不共法中善知不定品第二十三

    讚偈品第二十四以偈讚佛四十不共法成念佛三昧

    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明二種四法能生般舟三昧又明在家菩薩有二十法出家菩薩有六十法又餘助法有五十

    譬喻品第二十六釋經中導師喻喻菩薩通達地法

    略行品第二十七一不放逸二不放逸及智慧三戒四諦五五根六六度七七正法精進八大人覺少欲知足遠離精進樂不戲論九大忍大慈大悲堅心不貪不恚不癡十十善道如是等法菩薩應生[A1]應守護守護[A2]應增長又應遠離惡法所謂一放逸二貪聲聞辟支佛地三憎諸菩薩憎菩薩所行憎甚深大乘經四諂曲急性無慈五貪欲瞋恚睡眠調戲六慳貪破戒瞋恚懈怠調戲愚癡七樂多事務樂多讀誦樂睡眠樂語說貪利養常欲令人喜迷悶於道心隨愛行八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九不聞無上菩提[A3]已不信若信不受若受不誦持若誦持不知義趣若知不說若說不如說行若行不常若常行不能善行十即十不善道又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薩

    分別二地業道品第二十八

    分別聲聞辟支佛品第二十九明十善道令何等眾生至二乘地

    大乘品第三十明菩薩修十善道勝於一切

    護戒品第三十一明十善十惡果報及明六十五分尸羅

    解頭陀品第三十二明十二行各有十功德利

    助尸羅果品第三十三明六種四法能淨尸羅又四種似尸羅而破尸羅慎莫為之一說有我二不離身見三見諸法定有四聞諸行無生相心則驚畏又沙門有四應學第四沙門不應為三謂一者形色相沙門二者威儀矯異沙門三者貪求名利沙門四者真實行沙門

    讚戒品第三十四

    戒報品第三十五謂常作轉輪聖王

    按此論是釋華嚴十地品之初二地也

  • 十地經論(十二卷) (南惻造北離節) (前有序)

    天親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釋華嚴十地品具有經文(論初論末皆云佛成道二七日說)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六紙欠) (南竟北隸)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具出經文及梵字四十二

  •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七卷) (南造北顛)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譯

    即釋大寶積經第四十一會法義甚詳(先經次論)

  • 大寶積經論(四卷) (南弗北虧)

    譯人同上

    釋寶積第四十三會

  •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七紙欠) (南次北顛)

    婆藪盤豆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天親菩薩明修五念門得生安樂國土見阿彌陀佛一者禮拜二者讚歎三者作願四者觀察五者迴向

  • 寶髻經四法優波提舍(一卷) (南弗北靜)

    天親菩薩造 元魏烏萇國沙門毘目智仙等譯

    釋大方等大集經之第十分

  • 轉法輪經優波提舍(九紙) 仝上

    天親菩薩造 譯人同上

    佛住耆闍崛山告智員大海樂說辯才菩薩言有二種住持如來轉法輪一者眾生住持二者法住持遂設十四難然後一一解釋

  • 三具足經優波提舍(一卷) (南造北節)

    天親菩薩造 譯人同上

    佛住毘舍離大林精舍告無垢威德大力士言菩薩有三具足一者施具足二者戒具足三者聞具足翻譯記云天親菩薩慈心開示唯顯經義弗釋章句是故名為優波提舍

  • 佛地經論(七卷) (南次北節)

    親光等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經是佛住淨土為妙生菩薩說五種法攝大覺地所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論釋法相最為詳明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三卷) (南離北弗)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有論無經文來未盡

  •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二卷) (一名伽耶山頂經論) (南離北弗)

    天親菩薩造 譯人同上

    有經有論

  • 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十二紙) (南優北鍾)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說瑜伽自性三十七聖位所謂十六菩薩八方內外大護及法界身

  •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密多理趣釋(二卷) (南竟北稿)

    譯人同上

    釋本經字句理趣種種表法義門

  • 般若波羅密多理趣經大安樂不空三昧真實金剛菩薩等一十七聖大曼荼羅義述(二紙半) (南竟北隸)

    大興善寺三藏阿目佉金剛依釋略序

    述金剛菩薩名義表法之句

  • 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二紙欠) (南取北止)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釋遏阿等五十字門義

  • 仁王般若陀羅尼釋(六紙餘) (南學北杜)

    譯人同上

  • 諸教決定名義論(三紙半) (南壁北古)

    聖慈氏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明一切教中諸根本字彼如實義所謂唵字最為上首及吽字阿字等即三身及金剛三業等

  • 聖佛母般若波羅密多九頌精義論(七紙半) 仝上

    勝德赤衣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 佛母般若波羅密多圓集要義論(二紙半) (南書北星)

    大域龍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六紙餘) (亦名瑜伽總持教門說菩提心觀行修持儀) (南壁北迴)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阿闍梨譯

    似即自述

  • 事師法五十頌(二紙半欠) (南優北言)

    宋西夏沙門日稱等譯

    馬鳴菩薩依秘密教略出

  • 大智度論(一百卷) (有僧叡序) (南友投分切磨箴規仁慈隱北傅訓入奉母儀諸姑伯叔)

    龍樹菩薩造 姚秦北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緣起論(半卷)釋初品(盡三十四卷)釋摩訶般若波羅密經九十品惟初品具譯全釋故有三十四卷餘皆什師十倍略之取其足以開釋文意而[A4]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論(三卷) (亦名金剛能斷般若) (南次北受)

    無著菩薩造 隋南天竺沙門達磨笈多譯

    成立七種義句一種性不斷謂護念付囑二發起行相謂問答住降三行所住處有十八種略為八種四對治謂十八住中各有二種對治五不失謂離增益損減二邊如經中處處云即非是名等六地謂十六處顯示信行地證道住處是淨心地後上求佛地七立名謂金剛能斷義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論頌(七十七偈) (南次北顛)

    無著菩薩造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論(三卷) (南弗北受)

    天親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釋經及無著頌斷二十七疑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論釋(三卷) (南弗北虧)

      無著菩薩造頌 世親菩薩造釋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與上同本而不列經文後附略明般若末後一頌讚述即義淨作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 (南離北弗)

    功德施菩薩造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譯

  • 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二卷) (南離北虧)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共曇林等譯

    婆藪盤豆菩薩(此云天親)廣釋序品及方便品略釋七喻等

    •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二卷) 仝上

      元魏中天竺沙門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譯

      與上論同

  • 大般涅槃經論(九紙餘) (南弗北顛)

    元魏沙門達磨菩提譯

    婆藪盤豆菩薩釋迦葉菩薩所問偈

  • 涅槃本有今無偈論(與上仝卷)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天親菩薩造兼釋諸行無常偈

  • 遺教經論(一卷) (南離北顛)

    天親菩薩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述曰「此經本是小機所見屬阿含部而天親以七分解釋建立菩薩所修行法則是開小成大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四

   (比丘恒圓 寶光 本光 若水     融石 石隱 以樸 匯白     各三錢玉成 允宗 契石     問西三錢五分)


校注

[A1] 已【CB】巳【嘉興】
[A2] 已【CB】巳【嘉興】
[A3] 已【CB】巳【嘉興】
[A4] 已【CB】巳【嘉興】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