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中觀今論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

第一節 龍樹論略說

約在西元一百五十至二百五十年間龍樹出現於印度的佛教界他本是印度南方的學者長養於大乘佛教的環境中據傳記上說他出家後曾到北方的雪山等處修學這個環境造成他綜貫南北空有思想的特質成就了他的偉大龍樹以前一味的佛教向東南方發展的是大眾(又分別說)系向西北方開展的是上座系拘泥而保守的上座系被呵斥為小乘活潑而進取的大眾系漸漸的開拓出大乘佛教南北大小尖銳的對立著南空北有各趨一極北方已完成極端實有的《大毘婆沙論》南方的偏重理性者於因果緣起的事相也不免忽略這種偏頗的發展決非佛教之福龍樹出世時佛教正傾向於從分化而進入交流與綜合的新機運於是綜合南北空有性相大小的佛教再建佛教的中道但他是以大乘性空為根本的

龍樹造的論典中國內地以及西藏譯傳的很多主要的部分可分為兩類深觀論廣行論深觀如《中論》《十二門論》等以探究諸法的實相為中心為迷悟的關鍵所在所以名之為深觀廣行如《大智度論》《十住毘婆沙論》《菩提資糧論》等這是以菩薩的廣大行果為主的這兩類有的以為菩薩行包含歸依布施持戒等行法佛陀自證化他的果德主要為引發信願以及積集福智的資糧資糧具足了成為可能解脫的根機這再側重於慧行的深觀這即是說先以廣大行的資糧為基礎再進而深入究極徹證的深觀但另有人說般若為三乘之母三乘學者都依此深觀而證悟與解脫的廣大行才是大乘不共於小乘的特色如實的說聲聞緣覺菩薩的中道行都以出世的正見為主導的依正見而後有信解依正見而後能修行趣證就是悟證了以後也還是不能離此正見的攝導故深觀雖共於三乘在大乘中仍是徹始徹終的唯佛所究竟的本文即是關於深觀的論述

關於龍樹深觀的論典羅什三藏所傳有長達十萬頌的《無畏論》五百頌的《中論》即出於《無畏論》中羅什除譯有青目釋的《中論》外還有《十二門論》也是龍樹造的這部論可以說是《中論》的入門書《十二門論》引證過《七十空性論》《七十空性論》近由法尊依藏本譯出確乎是龍樹的作品考西藏所傳也有《無畏論》但這是《中論》的注解與什公譯的青目釋論相近有人說是龍樹作的也有人說不是龍樹作的因為論中引證到龍樹弟子提婆的《四百論》但傳說龍樹的年壽極高也可能有轉引提婆論的事情然這與西元五世紀初傳來中國的古說說《無畏論》有十萬頌《中論》出在其中仍未能完全相合這也許藏傳的《中論無畏注》即為青目或某論師摘集龍樹《無畏論》意而注釋《中論》的多分根據《無畏論》因此也名為《無畏》如《淨名經集解關中疏》但這究不過一種推測而已不能作為定論有人依「中論出在其中」推想《無畏論》為編集的叢書如真諦所傳《無相論》的性質也無法確定

關於龍樹的深觀論西藏有「諸中論」之稱凡抉擇勝義空性的都可以名為「中論」中論不是一部的別名平常流行的「中論」名為「根本中」根本論與支論總有五正理聚即一《根本中論》《迴諍論》《七十空性論》《六十如理論》《大乘二十論》這五部論為印度後期中觀師所依據的認為都是龍樹造的在中國《根本中論》都隨釋論譯出有什公譯的「青目釋」四卷唐波羅頗密多羅譯的清辨釋《般若燈論》一五卷宋惟淨譯的安慧釋《中觀釋論》一八卷漢文所沒有的藏方有傳為龍樹釋的《無畏注》佛護的《中論注》月稱的《明句論》《七十空性論》最近依藏文譯出《迴諍論》中國的譯本是元魏毘目智仙譯的《六十如理論》與《大乘二十論》趙宋時施護所譯施護所譯的龍樹論非早期的中觀學者所知而且有「唯識」的傾向如《大乘二十論》的末二頌說「此一切唯心安立幻化相若滅於心輪即滅一切法[A1]《六十如理論》三十四頌說「宣說大種等皆是識所攝[A2]又施護譯的《大乘破有論》說「由此心為因即有身生[A3]印度後期有隨瑜伽行的中觀師即引《六十如理論》頌此下更為解說

漢藏一致的傳說傳龍樹中觀的正統者是錫蘭的提婆論師提婆的主要作品名《四百論》奘譯的《廣百論》即此論後八品的護法「釋論」什公所譯的《百論》婆藪開士釋也即是此論的略本此外還有《百字論》提婆論以「百」為名不僅是數目的古人解說為「無邪不摧無正不顯」[A4]即完備的意義月稱從語言學的見地解說為「遮遣分別邪執」提婆論確是側重破邪的其後青目釋《中論》的八不說「法雖無量略說八事則為總破一切法[A5]以《中論》的八不偏重於廣破一切也許是受有提婆論的影響龍樹的《中論》固然能遮破一切戲論但《中論》的正意決非以摧破一切為能反而是為了成立一切法顯示釋迦的緣起中道

第二節 《中論》為《阿含》通論考

探求龍樹緣起中道的深義主要的當然在《中論》《中論》的中道說我有一根本的理解——龍樹菩薩本著大乘深邃廣博的理論從緣起性空的正見中抉發《阿含經》的真義這是說緣起中道固然為一般大乘學者所弘揚但這不是離了《阿含經》而獨有的這實是《阿含經》的本意不過一般取相的小乘學者沒有悟解罷了所以《中論》是《阿含經》的通論是通論《阿含經》的根本思想抉擇《阿含經》的本意所在這種說法不要以為希奇可從三方面去加以說明

《中論》所引證的佛說都出於《阿含經》(一)〈觀本際品〉說「大聖之所說本際不可得」[A6]這出於《雜阿含經》卷一〇(二六六經等)說「無始生死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A7]生死無始的教說龍樹引歸「何故而戲論謂有生老死」[A8]的空義(二)〈觀行品〉說「如佛經所說虛誑妄取相[A9]以有為諸行為由妄取而成的虛誑——即虛妄相以涅槃為不虛誑是《阿含經》所說的但龍樹以為虛妄即是空無自性的所以說「佛說如是事欲以示空義[A10](三)〈觀有無品〉說「佛能滅有無於化迦旃延經中之所說離有亦離無[A11]這出於《雜阿含經》已經引述過離有無二邊的緣起中道為《中論》重要的教證(四)〈觀四諦品〉說「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鈍根所及是故不欲說[A12]這如《增一阿含經》卷一〇「我今甚深之法難曉難了難可覺知設吾與人說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我今宜可默然何須說法[A13]各部廣律在梵天請法前都有此說(五)〈觀四諦品〉說「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見苦集滅道[A14]見緣起法即見佛出於《增一阿含經》卷二八須菩提見佛的教說見緣起法即見四諦出於《中阿含經》卷七《象跡喻經》(六)〈觀涅槃品〉說「如佛經中說斷有斷非有[A15]這如《雜阿含經》卷九(二四九經)說「盡離欲沒已有亦不應說無亦不應說離諸虛偽得般涅槃此則佛說[A16]《阿含經》的本義一般聲聞學者不能深識專在名相上取執所以龍樹與他們論辨似乎龍樹在極力破斥小乘而不知是為了成立《阿含經》的真義成立四諦三寶世出世一切法

從《中論》的內容去看也明白《中論》是以《阿含經》的教義為對象參考古典的阿毘曇破斥一般學者的解說顯出瞿曇緣起的中道真義這不妨略為分析(一)〈觀因緣品〉觀「緣生」的不生(滅)〈觀去來品〉觀此諸行的「生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A17]此二品總觀八不的始終——「不生」與「不去」此下別觀四諦(二)〈觀六情品〉〈觀五陰品〉〈觀六種品〉即觀察六處五蘊六界的世間法這三者的次第依《中阿含經》卷三四古典的《舍利弗阿毘曇》《法蘊足論》也都與此相合〈觀六情品〉中說「見可見無故識等四法無四取等諸緣云何當得有[A18]從內六處外六處引生六識六觸六受六愛——六六法門再說到四取等這是《雜阿含經六處誦》中常見的緣起說這三品論究世間——苦的中道(三)〈觀染染者品〉論煩惱的相應〈觀三相品〉明有為——煩惱所為的生住滅三相在蘊界以後說明相應行與不相應行的三相本於阿毘曇論的次第如《阿毘曇心論》〈觀作作者品〉〈觀本住品〉〈觀燃可燃品〉明作者受者的不可得這更是《阿含經》的根本論題了與上二品合起來即是論究惑招有為與作即受果的道理(四)〈觀本際品〉引經以明生死本際不可得〈觀苦品〉說明苦非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是依《雜阿含經》卷一二(三〇二經)阿支羅迦葉問等而作的《十二門論》的〈觀作者門〉也引此經以明空義(五)〈觀行品〉明無常諸行的性空進而空亦不可得〈觀合品〉明三和合觸的無性〈觀有無品〉從緣起法的非有論到非無這是依《化迦旃延經》說的〈觀縛解品〉從生死流轉說到還滅從繫縛說到解脫〈觀業品〉更是生死相續中的要義從〈觀染染者品〉到此共有十二品論究世間集的中道(六)〈觀法品〉明「知法入法」的現證無我無我所為能見法性的觀門這是《阿含經》的要義所契入的諸法實相即緣起的寂滅即聲聞與辟支佛所共證的(七)〈觀時品〉〈觀因果品〉〈觀成壞品〉分別說明三世因果與得失這是當時內外學者重視的論題特別是修行歷程中的要題如要經過多少時間怎樣的從因到果功德的成就或退壞(八)〈觀如來品〉如來為創覺正法的聖者超越常無常四見邊無邊四見有見與無見這都是《阿含經》十四不可記的意義(九)〈觀顛倒品〉明所破的顛倒否定三毒染淨四倒的實性歸結到「如是顛倒滅無明則亦滅」[A19]的緣起還滅〈觀四諦品〉明所悟的諦理批評實有論者的破壞四諦三寶引證《阿含經》成立「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見苦集滅道」[A20]的自宗〈觀涅槃品〉發揮《雜阿含經》卷一二(二九三經)所說「一切取(受)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A21]是「無為」法的真義說明無為無受的涅槃「如來滅度後不言有與無」[A22]「一切法空故何有邊無邊」[A23]掃盡十四不可記的戲論從〈觀法品〉到此論究世間集滅的中道(十)〈觀十二因緣品〉全依《阿含經》義〈觀邪見品〉即破除我及世間常無常我及世間邊無邊的邪見明我法二空正觀緣起遠離邪見這二品即論究世間滅道的精義

從《中論》開首的歸敬頌來說緣起就是八不的中道《中論》以中為名即以八不顯示中道不常不斷的中道不一不異的中道出於《阿含經》上來都曾引證過不來不去在《雜阿含經》的《第一義空經》也曾說到在顯示緣起的有因有果而無作無受時說「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A24]這即是在緣起的生滅中指出不來不去的中道不生不滅據《阿含經》義指無為法而說無為法是不生不住不滅的無為即涅槃寂滅即緣起的寂滅性龍樹以此八不的緣起說為止息戲論而寂滅的第一教說「瞿曇大聖主憐愍說是法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A25]歸功於瞿曇這也可見與《阿含經》的關切了

這樣從引證的聖典看從本論的內容看從八不的根據看都不難看出《中論》的意趣所在龍樹的思想不僅《中論》如此《大智度論》也還是如此他解說八不的第一義悉檀是三乘所共的《大智度論》卷一除了八不而外又引《眾義經》——漢譯名《義足經》即《義品》巴利藏攝在「小部」裡又如三門中的空門廣引《阿含經》來成立我法皆空(《大智度論》卷一八卷三一中也引七經證明聲聞藏的法空所以依龍樹的見地空相應的緣起中道雖菩薩與聲聞的智慧不同聲聞如毛孔空菩薩如虛空空(《大智度論》卷三五但這到底是量的差別不能說空性寂滅中有什麼質的不同所以「聲聞乘多說眾生空佛乘說眾生空法空」(《大智度論》卷四[A26]「若了了說則言一切諸法空若方便說則言無我」([A27]《大智度論》卷二六[A28]這都不過是側重的不同詳略的不同而已這樣《中論》確是以大乘學者的立場確認緣起中道為佛教的根本深義與聲聞學者辨詰論難並非破除四諦三寶等法反而是成立抉發《阿含經》的緣起深義將佛法的正見確樹於緣起中道的磐石


校注

[A1] 《大乘二十頌論》卷1(CBETA, T30, no. 1576, p. 256, c2-4)
[A2] 《六十頌如理論》卷1「大種等及識所說皆平等彼智現證時無妄無分別」(CBETA, T30, no. 1575, p. 255, b4-5)
[A3] 《大乘破有論》卷1(CBETA, T30, no. 1574, p. 254, a20-21)
[A4] 《百論疏》卷1(CBETA, T42, no. 1827, p. 234, b13-14)
[A5] 《中論》卷1〈1 觀因緣品〉(CBETA, T30, no. 1564, p. 1, c13-14)
[A6] 《中論》卷2〈11 觀本際品〉(CBETA, T30, no. 1564, p. 16, a8)
[A7] 《雜阿含經》卷10「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CBETA, T02, no. 99, p. 69, b5-7)
[A8] 《中論》卷2〈11 觀本際品〉(CBETA, T30, no. 1564, p. 16, b9)
[A9] 《中論》卷2〈13 觀行品〉
[A10] 《中論》卷2〈13 觀行品〉(CBETA, T30, no. 1564, p. 17, b4)
[A11] 《中論》卷3〈15 觀有無品〉(CBETA, T30, no. 1564, p. 20, b1-2)
[A12] 《中論》卷4〈24 觀四諦品〉(CBETA, T30, no. 1564, p. 33, a14-15)
[A13] 《增壹阿含經》卷10〈19 勸請品〉(CBETA, T02, no. 125, p. 593, a25-b1)
[A14] 《中論》卷4〈24 觀四諦品〉(CBETA, T30, no. 1564, p. 34, c6-7)
[A15] 《中論》卷4〈25 觀涅槃品〉(CBETA, T30, no. 1564, p. 35, b14)
[A16] 《雜阿含經》卷9(CBETA, T02, no. 99, p. 60, a13-21)
[A17] 見於《大智度論》卷31〈1 序品〉「生無所從來滅亦無所去」(CBETA, T25, no. 1509, p. 295, a5-6)
[A18] 《中論》卷1〈3 觀六情品〉(CBETA, T30, no. 1564, p. 6, b9-10)
[A19] 《中論》卷4〈23 觀顛倒品〉(CBETA, T30, no. 1564, p. 32, a26)
[A20] 《中論》卷4〈24 觀四諦品〉(CBETA, T30, no. 1564, p. 34, c6-7)
[A21] 《雜阿含經》卷12(CBETA, T02, no. 99, p. 83, c14-15)
[A22] 《中論》卷4〈25 觀涅槃品〉
[A23] 《中論》卷4〈25 觀涅槃品〉(CBETA, T30, no. 1564, p. 36, a27)
[A24] 《雜阿含經》卷13(CBETA, T02, no. 99, p. 92, c16-17)
[A25] 《中論》卷4〈27 觀邪見品〉(CBETA, T30, no. 1564, p. 39, b25-26)
[A26] 《大智度論》卷4〈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85, b18-19)
[A27] 大智度論【CB】智論【印順】
[A28] 《大智度論》卷26〈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254, a14-15)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