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中觀今論

第十二章 空宗與有宗

現在略談空宗與有宗作為本論的結束

中觀宗又稱之為空宗因為他是深刻發揮空性的以一切法空為究竟了義的以空有無礙為本宗的特色稱唯識等為有宗有些學者以為佛法是一味的沒有空有的差別有以為佛法雖有空有二宗而實際是共同的特別是中國學者採取調和的姿態大抵說空宗與有宗是無諍的論到空與有我也覺得是無諍的釋尊的教法是一味的以緣起安立一切法以解脫為究竟究竟的真理當然是一致的然而佛雖沒有替有宗空宗下過定義儘管佛法是一味的空有是無礙的而事實上印度確有空宗與有宗的存在這不但大乘佛法有空有二宗即聲聞學派中也是空有對立的如毘曇與成實二千餘年來的佛法空有兩大系始終是存在的這是一種事實任何人也不應該否認它所以我們不應以佛法是一味的即抹殺此種事實二千餘年來的空宗與有宗雖是互相融攝而終於彼此相拒這必有它的根本不同處否則為什麼會有此糾葛不清的對峙現象空宗與有宗彼此相互攝取對方的善巧而融貫它印度如此傳到中國也如此但無論如何空宗與有宗的差別是存在的此空有二宗的根本不同處應該深刻地去認識它不應該模稜兩可的「將無同」地去融貫它

佛說有也說空說事相也說理性於空有事理性相應該是相應的協調的融合的而不是對立的脫節的佛陀以後佛弟子都融會空有性相事理但因或有所偏重漸漸現出不同的形態來佛法既然是一味的則空有性相等在此一味的融貫上是可有相對的側重而不應該脫節的若有了彼此不相融貫的現象則空有性相等間必有其脫節處這如不是兩方面都錯那必是其中的一面不對還有大小乘佛法無不說性相空有事理的對於空宗與有宗的分別不要以為有宗就只說有而不談空空宗不談有而只說空也不要以為空宗與有宗都談有空而就沒有空宗與有宗的差別

後世學者以中觀的勝義空為空宗以說勝義一切空為不了義的是有宗但從全體佛法中的空有相對側重去看空有二宗空有之諍如一般哲學上的唯心唯物之爭一樣如某一唯物論者有人批評起來某些地方不能徹底的唯物還是唯心的唯心論的哲學家有些地方也不能徹底的唯心也有接近於唯物的佛法中的空有二宗也有這種的傾向所以可作如下的解說一切外道是有宗佛法是空宗因為出世的佛法必是符合於三法印三解脫門的外道是有我論的佛法是無我論的說一切法歸於空寂這是佛法與外道的不同處不但大乘法如此聲聞法也如此所以《法華經》稱佛陀為「破有法王」[A1]又佛法有大乘小乘可以說小乘是有宗大乘是空宗此與前一對意義多少不同凡是大乘都是說一切法空的至於說空是了義或不了義那是大乘學者對於一切法空進一步的抉擇大乘佛法的基本論題是一切法本來不生本性空寂這是遍一切大乘經的聲聞佛法對此說得很少所說的也不大明顯聲聞的常道是側重於緣起的事相多發揮緣起有而說無我的有一分小乘學者因此執法為實有故大體上可說是小乘談有大乘說空中觀者不承認聲聞乘執有或決定不了法空這裡不過是依學派的各有偏重而說唯識學者曾分小乘學派為六宗從我法俱有宗到第六諸法但名宗即空義的逐漸增明漸與大乘空義相鄰近中國地論學者也分為四宗說到毘曇有與成實空這可見空有二義單在小乘學派中也是存在的此小乘六宗不是漸次進化到如此的是古代學者將發展的學派從空義淺深的觀點而組成如此次第的這樣聲聞乘對外道聲聞乘是空宗若聲聞乘對大乘說則可稱為有宗在聲聞佛法中如法無去來宗對法有我無宗空義增勝但望於諸法但名宗那仍是多說有這些都是在相對的比較下有此空有的階段不同在大乘一切空義中又轉出三大系統來或說遍計執無依圓是有如虛妄唯識宗以妄執是無事理是有所破除的一切妄執比起聲聞乘來廣大得多進一步如真常唯心論者則說一切事相都是虛妄的虛妄即是空的依他起法也空較之唯識空義又增勝了但若以中觀的空宗來說世俗諦法一切皆有勝義諦中一切皆空說假有則一切無非假有就是涅槃也如幻如化勝義說空則一切法皆空寂到此空義才臻於究極也才算是空到家了但在勝義空宗中承認一切皆空而於世俗諦中許是實有的中觀者如清辨論師等還帶有有宗氣息必須說世俗一切假有這才是徹底的空宗依此差降層次相對的安立有空二宗但真正徹底的空宗那唯有中觀者唯有確立二諦都無自性的中觀者

有宗也還是說空的他所以不是究竟的空義不合於中觀的了義這可以從各宗派明空的方法去了解即可以看出他們口口說空而實在是念念不空的思想今舉例說明如薩婆多部是法有我無宗何以我是無而法是有所以說有或說無的理是依於認識論而說的凡是事相與理性(事相方面的因果法理性方面的如不生不滅的涅槃等法)或心與境這些都是可知境凡是可知的即是實有的確實如此任作若何的分析這些法的自相是不失的故事理心境等一切皆是實有的即勝義有依勝義有而相續和合有的是世俗的這都是有的不能說空但在認識這有為無為的一切法時有因為認識錯誤有錯亂的行相現起於此錯亂行相的執著為如何如何這是沒有的是空的如薩婆多部以色風等八微和合而有瓶柱等以為能成瓶等八微是真實有八微所現起的瓶柱等是假有此假有的瓶也不應是空因為假是依實立的假有是用用是不離體的所以勝義是有世俗也是有若人不知瓶等是和合相續的將瓶等看作是整個的不變的這是認識的錯誤——行相錯亂此行相錯亂所執的才是沒有的如說我是五蘊和合而有的五蘊是勝義有依勝義的五蘊而建立假有的補特伽羅我若於補特伽羅的假有法執為常實在的我這種錯誤認識的我才是應該破除的這種明空的方法只能破除小部分的執著故薩婆多部所說實有假有都是不可空的空的僅是主觀認識的錯誤這樣的空僅是心理的誤覺而與心境事理無關

進一步如唯識宗的空他信受一切法空性但此空性是依於依他有法遠離遍計所執而顯的此空性是勝義有唯識者是不同於小乘的有為法的心境中如薩婆多部所說於境上所起的錯亂行相當然是沒有的認識上的境相如不了解心境的關連不知道境不是離心而獨立的客觀存在有此心生有此境現的這種現似外境也是空的唯識家的意思不單是有此孤零零的心境是以虛妄分別心為自性的這種不離心的境也是有的屬於緣起的因果不可說空若現有離心而外在的境這是遍計所執是應該空的甚至說離境而有實在的心也是錯亂的空的唯識者的空義比起薩婆多部來範圍是更廣大了所空的內容不但行相的錯亂是空即現起的境界好像是有安定的實在的離心獨立的自體不空而實是惑業熏習的妄現此現似外境薩婆多部以此為真實有的唯識宗即不計為實護法論師以第七識的執著我法為遍計所執是空的其實心生時似義顯現在心識中有實在境相顯現自然地如此顯現這即是遍計所執非破除不能解脫唯識者說境空或說離心的外境是空是空有隔別的說境空即等於沒有而緣起的事實使他不能不承認不離心的現境為不空所以他說現似外境空即同時承認唯心的內境不空說是遍計執空即說依他的心識不空即使說若執著唯識也是可空的但此心空是對境而說的心指別體的能取心即行相錯亂而妄執心為離境的心這雖是空而同時即承認虛妄分別有的心識是不可以空的唯識者儘管說空終於是此空彼不空說此空而反顯彼不空由於彼不空才能成立此為空即有即空的自性空唯識學者是從來不曾理解過的

真常唯心論者所講的空更擴大了執境現似心外的境固然是空的即虛妄分別心也說是空的虛妄分別心的所以是空對清淨的本體或真心說真常心不與虛妄相應即使有虛妄相顯現而仍是不為妄心所染的無為本體不與妄染相應有時也說它是空空是離妄染的意義實則真如法性心是諸法的本體有一切真實功德是不可說它是空的虛妄心是後起的屬於客是可以沒有的故說妄心是空虛妄唯識者不能抹煞境相的緣起性所以雖說境空而又立唯心的內境不空照樣的真常唯心者那裡能抹煞緣起的心識事實所以雖說妄心空而又立真心不空依他說隨境而轉的虛妄心從隨緣而流散邊說雖不離真心而是可以也是應該空掉的此心隨染而不失自性的即心與理冥而相應的是照而常寂寂而常照的真心此不可以說空否則緣起的心相境相即無從說起真常唯心論者與虛妄唯識論者所說雖不同依此法不空而說彼空並無差別

上來所列舉的三家對於空義的解釋各有不同薩婆多部說執境為空唯識者則不但以行相顛倒的執境為空即現似所取好像實有離心的所取境也是空的真常唯心論者不但承認執境及似義顯現的外境是空即唯識不以為是空的虛妄雜染心也說是空的三家的空義有廣狹但他們總認為此是空而另有不空者在如薩婆多部說執境是空而現前的外境不空唯識說似離識現的境是空不離於心的內境不空真常者則說妄心也空而清淨本體不空三家的空義雖逐漸廣大然總覺有一不空者在依實立假依不空立空——「執異法是空異法不空」[A2]他們的立足點歸宿處是實有真有所以這三家稱之為有宗

空宗與有宗不同在說此空時即說此是有並不以為另有什麼不空的存在這種思想源於如來的自性空在小乘學派中早就有了不過不貫徹不圓滿罷了如大眾部經部等說過去未來法是無——幻化無影像無等他們所說的「無」不是說沒有這回事作夢是一種事實不能說它沒有但夢中所現的一切事不是實在的一回事說夢中沒有實在的自性事不是說夢事也沒有薩婆多部以為假有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無自性的假有還是有的以為假有法無有自性但假有必有一實有為依才有假有的呈現如勝義有與世俗有薩婆多部也主張不是截然的兩體因此他說夢是實有的如見人首有角人與牛馬等角是真實的不過行相錯亂以為人首有角而已經部師等說夢幻假有無實即承認此是無實性的假有如夢中人首有角那裡有有角的人這是無的但夢事非都無不過是無自性的假有罷了經部師們在某些事象上雖也達到無自性而假有的理論但不能擴充到一切法上去大乘根本中觀宗等從空相應的緣起義了知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無自性不是什麼都沒有無自性而緣起法還是可以建立的無性而可得可見的幻有徹底的通達了現相與本性的中道這樣的說空不是另外承認有不空的實在這是空宗與有宗的差別處空宗是直觀因緣法的現而不實無實而現的由此達到一切法空一切法假空宗以勝義空為究竟其歸宗所在是畢竟空此空不是有空後的不空存在也不是都無的頑空總之不論小乘大乘依有宗講不論空得如何最後的歸結還有一個不空的存在不能即空而說有所以觀察空義應細察他是如何觀空和最後的歸宿點何在空宗與有宗的諍點在此凡佛法中的諍論如假實之諍法有法空之諍中觀與唯識之諍等諍點無不在此要融貫空有必須在此闢出一條通路來不能盲目的徒然的作些泛泛的融會自以為然的無諍空宗與有宗的主要分歧點今於本論特地指出來希望空有同宗的學者加以深切的思考


校注

[A1] 《妙法蓮華經》卷3〈5 藥草喻品〉(CBETA, T09, no. 262, p. 19, c10)
[A2] 《央掘魔羅經》卷2「有異法是空有異法不空」(CBETA, T02, no. 120, p. 527, b28)
上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