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中觀今論

第十章 談二諦

第一節 總說

二諦為佛法中極根本的論題佛法的目的在乎引導眾生轉迷啟悟而引導的方法即以二諦為本故對二諦應求得確當的了解嘉祥窺基都有《二諦章》其他各派也無不重視《中論》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A1]從教義說佛以二諦的方式為眾生說法故對於二諦不能確當辨別即對於佛法也不能了解《十二門論》說「若人不知二諦則不知自利他利共利[A2]修學佛法不外為了自利利他俱利這可見修學佛法應該對二諦徹底理解一番

二諦即世俗諦勝義諦或譯作世諦第一義諦俗諦真諦佛依二諦說法二諦中最主要的為凡聖二諦——或可名情智二諦有空二諦凡夫因迷情妄執不悟真理凡情的境界即常識的世界是世俗有的名為世俗諦是遷流義是浮虛不實義依梵語有覆障義即凡情亂現虛妄不真而障於真相的勝義諦是聖人智見體悟諸法本相而非一般的認識所認識的這是特勝的真智界故名勝義即第一義諦佛法教化眾生使他從迷啟悟從凡入聖主要以此二諦為立教的根本方式對二諦雖有各樣的解說然主要是使眾生從迷執境界轉入到聖覺的境界眾生因無明妄執計一切法為真實有的由此引起生死流轉要使眾生解脫即必要了悟諸法是非實有的悟得法性本空為勝義諦所以青目《中論釋》說「世俗諦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間顛倒故生虛妄法於世間是實諸賢聖真知顛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無生於聖人是第一義諦名為實[A3]

有不顛倒而確實如此的意思世俗是浮虛不實的何以也稱為諦世俗雖是虛妄顛倒但在世俗共許的認識上仍有其相對的確實性妥當性一切世俗法從世間的立場也可以分別錯誤與不錯誤世俗諦是世間的真實究竟的真實當然是不二的然因凡夫聖者的境地不同觀點不同所以佛隨此差別說有二種真實如以凡情的立場說色等法是真實的空性是理想的不現實的空性不是凡情的認識所及不是一般所能理解的也就因此名為第一義的即特殊的但不是凡情所能理解的決不能因此而可以否定它因為這在聖者也還是真知灼見的聖者間也還是共證無別的其實一般常識所認為如此如此的在科學界已每每不以為然科學的許多事理也並不是一般人所認為如此的但科學所證明為如何如何決非一般的境界所能否認如科學者說太陽是恒星不動的地球是行星繞太陽而行(或說日與地球是俱動俱靜的)這顯然與一般所見不合一般人因目見日有出沒於是說太陽繞地而行又如常人見桌椅為堅實的不動的而在科學界則以為是電子群的沖激雖不斷的在動以能維持其原有的均衡故一般人還以為是堅實的不動的當然一般科學的論證僅是常識的加工精製還不是佛法的第一義諦但也可藉此知道凡常的情境並不即是究竟真實的由於智慧的淺深可以有不同的世界觀此各各所見的在自類的知見上各有它相當的確實性(《瑜伽師地論》分世間真實道理真實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也即此意)所以不能以世俗真實為究竟的應知勝義諦是不能以凡情的見地而論證的如何顯示真勝義諦如何通達勝義諦而又與世俗諦不相違這是佛法的重大課題世俗諦在世俗界有它的重要意義如色彩的鮮艷那樣的動人引發人類的情感儘管科學家說它只是光波的長短而人類還是以豐富的情感去接受它又如善與惡儘管在物質科學的研究中不能發現善惡而善惡在世間並不失去它的重要意義依佛法說世俗與勝義雖有它的不同但決不是矛盾到底而衝突的依世俗悟勝義而勝義是不礙於世俗成立情智和諧的真俗相成的人生觀這是佛教的基本立場

凡聖——有空二諦為大體而基本的方式但二諦原是聖者所通達的在聖者的心境中也還是可說有二諦的凡夫的情執只知(不能如實知)有世俗而不知有勝義聖者則通達勝義而又善巧世俗所以從聖者的境界說具足二諦從它的淺深上可分為不同的二諦

「實有真空」二諦這不是說執世俗實有可以悟勝義真空這是說聲聞學者中厭離心切而不觀法法性空者側重己利而急於悟入無我我所於悟入我空性時離執自證是謂勝義諦等到從空出有起世俗心時於一切境界中依舊有實在性現前是世俗諦雖然真悟的聲聞學者決不因此固執一切法非實有不可可是在他們的世俗心境中是有自性相現前的與一般凡情所現的相差不遠但不執著實有而已

「幻有真空」二諦此二諦是利根聲聞及菩薩悟入空性時由觀一切法緣起而知法法畢竟空是勝義諦從勝義空出起無漏後得智——或名方便對現起的一切法知為無自性的假名如幻如化但此為勝義空定的餘力在當時並不能親證法性空寂這是一般大乘學者見道的境地不但菩薩如此二乘中的利根也能如此見此與前實有真空的二諦不同此由後得方便智而通達的是如幻如化的假名此又可名為事理二諦理智通達性空為勝義事智分別幻有為世俗

「妙有真空」二諦(姑作此稱)此無固定名稱乃佛菩薩悟入法法空寂法法如幻一念圓了的聖境即真即俗的二諦並觀是如實智所通達的不可局限為此為勝義彼為世俗但在一念頓了畢竟空而當下即是如幻有依此而方便立為世俗如幻有而畢竟性空依此而方便立為勝義於無差別中作差別說與見空不見有見有不見空的幻有真空二諦不同中國三論宗和天臺宗的圓教都是從此立場而安立二諦的此中所說俗諦的妙有即通達畢竟空而即是緣起幻有的此與二諦別觀時後得智所通達的不同這是即空的緣起幻有稱為妙有也不像不空論者把緣起否定了而又標揭一真實不空的妙有

上來所說的三類後者是三論天臺宗所常說的第二是唯識宗義龍樹論也有此義第一是鈍根的聲聞乘者所許的這三者依悟證的淺深不同而說但在緣起性空無礙的正見中這是可以貫通無礙的佛法的安立二諦本為引導眾生從凡入聖轉迷為悟的所以應從凡聖二諦的基礎上一層一層的去深入理解以達到圓滿的境地否則高談玄妙忽略當前的現實就與玄談的不切實際相同

第二節 二諦之安立

從凡聖二諦為本展轉深入比較容易悟解但要以究竟的中道二諦融貫前前的二諦若株守第一種二諦即執有自性不空的世俗若定執第二種二諦即有二諦不能融觀的流弊聲聞學者雖不了究竟無礙的二諦但菩薩成佛則必須悟證方可所以大乘學者無不以見中道為成佛佛所以為佛即徹見空有的融貫而得其中道也即是能見不共聲聞的二諦《般若經》說「菩薩坐道場時觀十二緣起如虛空不可盡是菩薩不共中道妙觀[A4]緣起畢竟空而畢竟空寂不礙緣起有菩薩能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悟此即可成佛學佛者既以佛所悟證為究竟故應以此為最高的衡量於前二種二諦予以融貫抉擇

先說世俗諦義諦實義從凡聖二諦說「無明覆障故世俗」眾生無始以來有無明故執一切法有自性以為一切法都是真實自性有的依此世俗有的於凡夫而稱為諦聖者能通達如幻假名即世俗而非諦因為世俗的事相都是顛倒虛妄的不能稱之為諦此世俗諦可通於「實有真空」的思想但諦的真實義不一定是這樣的《阿含經》說四聖諦諦即如實不顛倒若以如實而名諦那麼「幻有真空」「妙有真空」的俗有仍不失其為諦故約凡情的諦執說無明實執為諦約如實知世俗說聖者世俗也可名為諦

從凡聖二諦說世俗諦諦是不能離幻現的從差別的觀點雖可說世俗是如幻現的以凡夫愚癡而執為諦實有此諦實執為一類如幻現又是一類但從凡夫的境界說凡是諦實的不能離幻現而存在凡夫心境的現相與諦實相不可機械的分開以為這是幻現那是實有在凡夫直感的認識上有此法現前即有諦實相現前一切緣起幻有於凡夫即成為實有也就因此觀凡情的諦實相不可得時如幻現相每是畢竟不起而都無所見唯識家雖重於依他起及遍計執的差別說但也有此義即凡夫位的染依他即是遍計所執性諦是不能離開現象而安立的反之離諦實相的性空也須在現象上觀察如色性空一切法性空不能離現象而說空(利根見道能即空而有因此才有可能)但凡情妄現的諦實性雖不離現相由於聖者悟入畢竟空後得智境即不執為實有了知一切法本為如幻有而非諦實性的這才是現相而非諦相諦與現的差別性才明顯地表達出來凡夫位中不宜過於為現相與諦相的隔別觀察唯識家說三性即偏重在遍計執性不是依他起性由此竟引起不許依他性空的偏執中觀者說二諦重在世俗於眾生而成諦破除世俗諦而引凡入聖但不得意者又每每流於惡取空即誤以為空能破一切法結果或類似方廣道人的撥無一切或轉為形而上的實在論

世俗一般的認識每以為可分二類非真實的真實的如陽燄見為水相而不是真實的水是假的見清冷的水以為是實有的前者一般的認識也能了解為不實的而後者一般人都以為有實性的此假實的分別一般學者也如此如有部的二諦即約假有無自性與實有自性而建立以為青黃色等是有實在自體的是勝義有相續和合的現相是假的是世俗有依中觀者看來此二類中一般所謂不實的並不全是主觀的產物如遠望馬路越遠越狹但路何嘗是越遠越狹認識的越遠越狹是錯亂的但並不是主觀的錯誤因為這還是因緣關係而現為如此的就是用照相機去照也是越遠越狹的又如放筆在水杯中現有曲折相此筆的現為曲相也決不僅是認識的錯誤這些錯亂的現相陽燄等等是假的有也即是空的但不是什麼都沒有不過此不是實相是錯亂的幻現罷了龍樹也曾說「幻相法爾雖空而可聞可見[A5]說錯亂說假名說空無實性不是什麼都沒有空宗說空不礙幻有即以此為理論的依據反過來說一般人所見為千真萬確的也並不就是實在的如薩婆多部以青黃赤白色為實有自性的但依科學者說這不過光波的深淺強弱所致如光線起變化時所見也就不同了如有人以體積為實有的實則不可析不可入的極微不可得即不會有體積的實性容積的擴大與收縮並無固定的實體可得

這樣一般人以為千真萬確的不見得就實在如此而一般人以為是虛假的也不見得全屬子虛世人每以此二類為一假一實的機械的劃為二類實在不可以這二者中觀者以為都是如幻假有的都是錯亂而妄現的如以某些為實有的即對於緣起無性的真義未能了解其實人類一般認識的世俗境可分為常態的與變態的常態的即人類由於引業所感報體——根身的類似性由此根身——生理觸境所引起的認識有著共同性與必然性但此中也有二如青黃等色於正常的眼根眼識及一定的光線前大家是有同樣認識的這些現有諦實性常人極難了解為虛妄亂現即名為正世俗如水月陽燄空谷傳聲雲駛月運如前面說過這不是根身的病態所成也不是認識的顛倒所致這也由於境相現起的誑詐相也是一般人所同見同聞的但經世俗意識的考察可以知道它的虛妄唯有無知識的童稚才以為是真實水月陽燄谷響等等人類所共見共聞易於了解它的虛妄無自性是「易解空」[A6]經中常以此為喻以表示蘊界的「難解空」變態的或是根的變異如眼有眚翳身有頑癬也有因服藥而起變化根身變異所引起的認識見為如何如何凡病態所見缺乏共同與必然性常人也知道是錯亂的或是識的變異或過去曾受邪偽的熏習或現受社會的師長的以及宗派的熏陶或出於個人謬誤推理所得的錯誤結論或以心不專注而起的恍惚印象以及見繩為蛇見杌為人等等是可以由正確知識而給予糾正揭破它的錯謬這境相的誑惑根身的變異心識的謬誤雖是世俗的而在世俗中也不是諦實的即可以世智而了解為虛妄的這都屬於倒世俗雖有此正世俗與倒世俗的分別但正世俗經如實的觀察漸漸顯露出它的幻現性即實有定性不可得無不是待緣而似現的似有時間相而始終不可得似有空間相而中邊不可得似有生滅相而來去不可得即此而悟為虛妄錯亂以易解空比喻難解空易解空的幻也還是可見可聞的宛然現有心境間有一定的規律一般以為諦實有的也還是虛誑的性空的但不礙緣起的幻有不礙因果法則的確立

這正世俗與倒世俗的分別即以一般人類的立場而分別屬於根的變異可由醫藥等糾正屬於心識的錯亂如執繩為蛇執世界為上帝所造——錯覺幻覺可以一般正確的知識來破斥但僅知這二者的虛妄是不夠的屬於境相的誑惑如童稚也執為實有但由於知識的發展常人即易於了解是空了色等正世俗常人也見為真實的雖難於了解非真但經勝義的觀察即能了悟為虛妄的性空的從聖者看凡夫也等於成人看童稚一樣這二類僅為知識的淺深不同即世俗識與勝義智的悟解不同在極無自性而現有亂相說是一致的所以可以緣起的幻化比喻緣起的色聲這也許有人要生起疑問理解諸法性空如對於水中月鏡中像了知是虛假不實即應通達性空緣起的道理緣起性空不是某一法的是法法皆如此的而小乘學者以及世間學者們也有能知水月鏡像是假的為什麼他們仍不能了達性空緣起的真理要知一般人與一般學者雖也知水中月的非實不得緣起性空的正見原因在他沒有真徹的了解中觀的假有義性空義一般人雖以水月為假有的但同時仍執另有真實自性的存在如天上的真月他們總是以為假與實是相對的依彼實而有此假的這即不能正知中觀者所明的假有義不能通達緣起的正義也就不能悟空性而得到解脫中觀者通達諸法如幻緣起時決不另外安立什麼真實的觀一切是相依相待的假立這才通達一法時即能通達一切法所以在了解諸法的性空緣起時不是依彼真月而說此水中無月的必需達一切如幻理解根識的不實性進而反觀到我我所的非有性這才徹悟一切法假有而通達性空也才能由達性空而得到解脫所以依實立假從自性妄執而來障礙空有無礙的中道

論到勝義諦勝義即指聖者由般若慧而悟達的境地此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即指空性眾生於一切現象而執為實有聖者即於似有的現象中知道是無自性空如經說色空受想行識空都是藉現法以否定實性而顯示空義的不能離開現法而觀空相在聖者的體驗中知法法的本性空寂也知諸法的如幻緣生在聖者的境界——勝義中是含攝此性空與現有的這如唯識家的圓成實含攝得四種清淨一樣不過凡夫的境界是處處執為實有的現起種種錯亂顛倒的聖者以勝義慧破除凡夫的實有妄執通達諸法平等一味的空性即稱為勝義勝義有如實與真實的含義所以勝義諦也即是真實諦眾生顛倒於無性法中執有自性亂相亂執聖者能見諸法無性畢竟皆空以無虛妄顛倒亂相故性空即稱如實真實一切本空今能徹見法性本寂豈不是如實約此義說性空名勝義諦不是說另有實體可得而名勝義諦經部師以真實有的為勝義所以不許無為是勝義諦某些學者說既是勝義即應是妙有不空的空即不能說是勝義諦這都是不明勝義諦得名的真意

勝義諦與世俗諦是方便相對而安立的世俗諦有遷變義如此而隱覆真實勝義諦是本性空寂離一切戲亂相待世俗名勝義勝義有三義究竟而必然如此的本來是如此的遍通一切的故經中稱此為法性法住法界勝義諦不可想像為什麼實在本體或微妙不思議的實在雖聖者的覺境可通名勝義但佛法安立二諦是著重於一切法空性

第三節 二諦之抉擇

自他《十二門論》說「汝今聞說世諦謂是第一義諦」[A7]這是論主破薩婆多部等偏執實有的佛說色等一切法是依世俗名言而假立的故應了解其為世俗不應執為實義薩婆多部以為是勝義有的有真實的自相故執有極微等自性此即於世俗法不知是世俗而以為是勝義即成大錯有人也說「餘所許勝義即他許世俗」這話是不圓滿的中觀者決不以為凡他所許為勝義有的即中觀所許為世俗有的而中觀者則有更高的勝義佛說色等諸法為世俗依世俗而成立一切法於此色等法知其都是假名安立緣起如幻此即如世俗而知道它是世俗佛說一切為世俗有有部等執為勝義執為實有自性的並非有部等所執的勝義有即是佛說的世俗所以中觀所說的世俗於妄執者為勝義但妄執者的勝義並不就是中觀者的世俗有些學者不能確了無性緣起的精義不能於空中立一切法以為中觀者於勝義說空即以他宗所說的勝義為自宗的世俗要知中觀宗義與其他各宗論勝義論世俗都是沒有共同的中觀安立世俗是不承認有自相的與他宗所說的勝義不同

有空中觀常說世俗假有勝義性空但《大智度論》卷一「人等世界故有第一義故無法性實際世界故無第一義故有[A8]於是有人以為龍樹不一定說勝義空所說的勝義空是約世俗虛妄的我法說我法在世俗中是有第一義中不可得但真如法性雖然世俗中無——非世間境而勝義中是有的所以三乘聖者所證的真如法性是妙有是不空這是對於中觀勝義空者下一最有力的質問這種思想在大乘佛法中是有的但不是中觀宗如唯識學者說《般若經》中的一切法空是約遍計執無而說或約三無性說依他圓成是有經中沒有顯了說真常唯心論者與西藏覺曩巴派以為《般若經》所明的一切法空是約破除眾生的世俗情執而真如法性或真我是不可說為空的是妙有的龍樹論引用此文到底要怎樣去解說須知《大智度論》的體裁是廣引眾說而有所宗極的叡公敘《大智度論》說「初辭擬之必標眾異以盡美卒成之終則舉無執以盡善[A9]興皇也說「領括群妙申眾家之美使異執冰銷同歸一致[A10]《大智度論》確是廣引異義的或縱許或直奪而以歸宗畢竟空的奧極為宗《般若經》說「為初學者作差別說」[A11]「為初學者說生滅如化不生滅不如化為久學者說生滅不生滅一切如化」[A12]這是說為初學者說法如生死涅槃虛假真實等說有差別的二這是方便而是不了義教約究竟說則生滅不生滅一切如化一切性空此是如實了義說因為從無性的假有看一切是如幻如化的假名從假有的無自性看則一切是畢竟空的一切法趣有一切法趣空決非有判然不同的二者——一有一無的所以《大智度論》中所說的我等與法性二者此有彼空此空彼有是方便假立此真有與妄有的二類為引導眾生捨迷取悟而說的若究竟的抉擇二諦即一切是俗有真空是究竟說不但中觀者這樣說《成實論》也如此說第一重二諦我法等空(色等及)涅槃是有到第二重二諦涅槃也是世俗假立性畢竟空

又古三論宗自攝山以下有兩句話「有所無無所有[A13]此是通釋《涅槃經》中的常樂我淨的即有所得者是無的無所得者是有的無所得的有是體悟離執的有即一般所說的妙有但依中觀宗義不是不可以說有也不是說凡是證得空性的即不許生死涅槃等一切在聖境中也是可說無生死的迷妄法有正覺的菩提涅槃但依言教的正軌凡可以稱為有的即世俗有即依名言安立而有的如依勝義觀一切法自性不可得勝義是畢竟空於二諦空有的異說可依此抉擇

橫豎單複古三論學者每說橫豎橫是相對的依彼而有此依此而有彼的豎是絕對的超越而泯絕一切的佛說世俗有而勝義空名之為空空還是世俗的假名是與「有」相對而安立的然佛說空教的本義是使眾生於世俗而離一切妄執泯除一切戲論因離執而體證泯絕一切的如如在這個意義上空的了義與不了義是可以抉擇的龍樹菩薩說「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離一切妄見即是要學者泯絕一切就是空相也不可耽著若有空相現前執有空相可取這不是佛陀說「空」的本義因為所執的空相是落於相對的礙於寂滅的佛說空教的真義是了義的但在有空可見可取的根機前不解空義空於眾生成為不了義了所以龍樹菩薩也有破空的地方如說「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龍樹所彈斥的空因一般人以為有空可空而執空為實體的或執空礙有而都無的這即不是佛說空的本義了所以青目說「空亦復空但為引導眾生故以假名說[A14]如落於相對的執有空體可取那空即與有無的無相同所以龍樹菩薩說「畢竟空中有無俱寂」[A15]佛說空是離一切見而超越妄執戲論的從離一切妄執而不落相對說一切不可得這即是了義空如此可知空的本義應是言依假名而意在超越的即是豎的若滯於相待的依言執相的那「勝義空」即不成其為勝義空即是橫的了「教申二諦宗歸一實」即依言說明二諦而佛意在即俗以入真不能執真而為俗於空而有此橫豎的差別這全由於學者的領悟不同

再說單複約二諦說與上面的橫豎有關世俗有勝義空是二諦有人不了解勝義空的意義從相對義去理解空義不能依空得解反而因空成病這需要不同的教說了如說有與空都是世俗非有非空才是勝義這是複二諦但非有非空的「非」也是泯絕超越的意思也即是空的正義這不過是說以空為空的空是與有相對的絕待是不落於有空——非有非空的說法雖不同實際仍不出二諦的含義有人以為於有空之外另有一非有非空不能理解即有空而超越的泯寂妄執仍從橫的去了解故進而更說空與非有非空都是世俗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才是勝義這是複中之複也可說圓——具足其實這與說有空二諦的「勝義空」意義還是沒有什麼不同所以三論宗說凡言語所表詮的心行所緣慮的都是世俗唯有「心行言語斷」[A16]方名為勝義這樣三論宗所說的四重二諦實只是一重二諦不過約眾生的根性不同而差別說罷了

三論宗的橫豎說與辯證法有類同處也有不同處依辯證法有是肯定的——正空是否定的——反亦有亦空是綜合的——合他所說的合實是更高級的正正反合的辯證過程都是順於世俗名言而安立的換言之即唯橫而無豎的因為所說的合它還歸於正不過是更完滿的正而已三論宗所說的橫豎單複都是順於勝義的如說有是正空是反空義雖含有二種性質(一)否定它——錯亂的執相(二)不礙它——緣起的假名但不礙有的空與否定戲論的空還是空觀的過程而不是究極的因離執而悟得畢竟寂滅才是空的真意佛法為引導眾生悟入勝義所以論辯的過程雖與辯證的過程相近而說空說非卻不滯於有空的總合眾生的根性是順於世俗的即總是順於正或綜合(正)的如佛說俗有與真空佛說的空用意是豎的超越的但眾生從相對的見地去看以為空是偏於一邊的亦有亦空的綜合才比較圓滿但這是順俗的三論宗的第二重二諦起來否定它說非有非空世間的一有一空或亦有亦空都是世俗而以非有非空否定它否定亦有亦空雖不礙於亦有亦空而意在即有空而泯絕無寄非有非空不是孤零的但中但這決非不圓滿而需要更說雙遮(非有非空)雙照(亦有亦空)同時的如說雙遮雙照同時依然是順俗的是二句中的有四句中的雙亦永遠落於世俗的相對中豎的即向上一著而意在言外的在這些上三論宗的超絕論而不落入圓融論充分的表現勝義空宗的特色平常所說的四句或超四句依言離言等也可以得到正確的理解

於教中假古三論師曾提出於二諦與教二諦的名字教二諦是說明為如何如何的於二諦可有二義(一)從佛菩薩安立言教說於二諦即佛智體悟的不二中道——不二是不礙二的是教二諦所根據的依於二諦而有言教即教二諦《中論》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所依即於二諦為眾生說即教二諦(二)從眾生的修學說佛所說的是教二諦教二諦是依名言安立的名言安立的是相對的要我們從相對無自性而體悟那離言的絕對的所以佛說的教二諦說有為令眾生了解為非有——有是非實有說空令眾生了解為非空——空是不真空從說有說空的名言假立悟解那非有非空的離言實相這樣以言教二諦——有空的假名悟非有非空的中道傳到江東的三論宗是側重於第二重二諦的以二諦為假名中道為實相的一般人不知有空是假名凡夫聞有即執為實有小聖聞空即住於但空這樣的有於凡夫成俗諦這樣的空於小乘聖者為真諦悟得離相而證但空此即名為於二諦即與佛說二諦義不能完美的吻合佛說二諦令眾生悟解不二中道不是令眾生聞有著有聞空滯空的三論宗以畢竟空為大用而宗極在圓中所以說小乘證但空對凡夫說是對的對佛菩薩的圓見中道即不對學佛者應於俗有真空而不執有空依此而入中道

這樣三論宗的正義即中假義但決不執取中假如於宗義不能善巧修學的執中執假正統的三論師名之為中假師此等學者對中假起定性見決定說非有非空是中道亦有亦空是假名這是不得中假的真義所以嘉祥大師呵斥為「中假師罪重永不見佛[A17]要知說非有非空是中道若從依言相待的說明說非有非空何嘗不是假名若體悟而有而空即於有空而徹見實相空又何嘗不是中道嘉祥大師因此約體用而作如是說說中道時非有非空是體中而有而空是用中說假名時非有非空是體假而有而空是用假但這也不過為了引導學人作如此說若肯定執著非有非空為體而有而空為用也決非三論者的本意總之三論宗是即俗而真重在超越而遠離一切見執的這應該也就是佛法體證的重心了


校注

[A1] 《中論》卷4〈24 觀四諦品〉(CBETA, T30, no. 1564, p. 32, c16-19)
[A2] 《十二門論》卷1(CBETA, T30, no. 1568, p. 165, a25-26)
[A3] 《中論》卷4〈24 觀四諦品〉(CBETA, T30, no. 1564, p. 32, c20-23)
[A4] (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9〈25 見阿閦佛品〉「菩薩坐道場時如是觀十二因緣離於二邊是為菩薩不共之法」(CBETA, T08, no. 227, p. 578, c24-25)(2)《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0〈67 無盡品〉「是十二因緣是獨菩薩法能除諸邊顛倒坐道場時應如是觀當得一切種智須菩提若有菩薩摩訶薩以虛空不可盡法行般若波羅蜜觀十二因緣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CBETA, T08, no. 223, p. 364, b23-27)
[A5] 《大智度論》卷6〈1 序品〉「是幻相[16]爾雖無根本而可聞見」(CBETA, T25, no. 1509, p. 102, a21-22)[16]爾雖=法爾雖【元】【明】=法爾佛言雖【聖乙】
[A6] 《大智度論》卷6〈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05, c2)
[A7] 《十二門論》卷1(CBETA, T30, no. 1568, p. 165, a28)
[A8] 《大智度論》卷1〈1 序品〉「是故當知有人者世界悉檀故非是第一義悉檀問曰第一悉檀是真實實故名第一餘者不應實答曰不然是四悉檀各各有實法性實際世界悉檀故無第一義悉檀故有人等亦如是世界悉檀故有第一義悉檀故無」(CBETA, T25, no. 1509, p. 59, c8-14)
[A9] 《大智度論》卷1(CBETA, T25, no. 1509, p. 57, a21-22)
[A10] 《法華玄論》卷4(CBETA, T34, no. 1720, p. 391, b8-9)
[A1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6〈87 如化品〉「為是新發意菩薩故分別生滅者如化不生不滅者不如化」(CBETA, T08, no. 223, p. 416, a13-14)
[A12] 《中觀論疏》卷1〈1 因緣品〉「為久行大士辨生滅不生滅一切如化」(CBETA, T42, no. 1824, p. 17, a11-12)
[A13] 《二諦義》卷2「涅槃有有所無無所有義」(CBETA, T45, no. 1854, p. 104, b3)
[A14] 《中論》卷4〈24 觀四諦品〉(CBETA, T30, no. 1564, p. 33, b17-18)
[A15] 《中論》卷4〈25 觀涅槃品〉「如是等六十二邪見於畢竟空中皆不可得諸有所得皆息戲論皆滅戲論滅故通達諸法實相得安隱道」(CBETA, T30, no. 1564, p. 36, b10-12)
[A16] 《中論》卷3〈18 觀法品〉(CBETA, T30, no. 1564, p. 24, a3)
[A17] 《中觀論疏》卷2〈1 因緣品〉(CBETA, T42, no. 1824, p. 25, c1-2)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