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教記卷第十一
文句(四)
傳衣
別教房宿
文句(一)(三十四)劫賓那此翻房宿(音云云秀)是比丘初出家未見佛始向佛所夜值雨寄宿陶師房中以艸為座晚又一比丘亦寄宿隨後而來前比丘即推艸與之在地而坐中夜相問欲何所之答覔佛後比丘即為說法(云云)豁然得道後比丘即是佛也共佛房宿(音夙)得見法身約教者析破根塵之舍同佛棲真諦之房是三藏意體達根塵即共如來同宿真諦之房是通教意分別十法界根塵房舍悉得見佛是別教意於一根塵房舍即見一切房舍見一切佛即圓教意記(二)(十)約教中皆云棲者依如來所證處以釋宿也則當教明佛分齊不同。
吉師曰別佛既同宿俗諦俗則不一若能一一分別則是一一見佛同宿故云分別根塵悉得見佛非謂根塵即是佛也。
北峯師曰藏通云同宿別圓云見佛何耶蓋因緣釋中有同宿義見佛義今從義便故云耳。
三種佛界
三界天主
玅玄(一)(九)輪王於四域自在釋王於三十三天自在大梵於三界自在。
文句(二)(二十)然經標梵王復舉尸棄似如兩人依釋論正以尸棄為王今經舉位顯名恐目一人耳住禪中間內有覺觀外有言說得主領為王單修禪為梵民加四無量心為王也。
別行疏(下)(十三)梵即色天主名為尸棄此云頂髻瓔珞明四禪皆有王此言梵者應是初禪頂猶有覺觀語法得為千界之主也。
玅記(二)(二十五)梵即色主亦三界主魔為欲主淨名疏(二)(十三)梵王是娑婆世界主住初禪中間毗曇云二禪[A6]已上無言語法故不立王瓔珞禪禪皆有梵王今謂但加修無量心報勝為王無統御也初禪有覺觀言語則有主領故作世主。
淨名疏(五)(十三)但世界之主統御大千。
輔行(一上)(二十六)大梵天王為三界主餘皆屬臣。
華嚴(育字函五十)云譬如大雲降注大雨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無能知數若欲算計徒令發狂唯大千世界主摩醯首羅以過去所修善根力故乃至一滴無不明了。
涅槃疏(一)(二十四)次大自在天即摩醯首羅居色界頂主大千界十地菩薩迹現其中若法華中列世界主梵天王者此意云何若言娑婆世界主者正是首羅若言尸棄大梵等者更舉二禪等收三四禪梵王耳又云若言為世界主者其實只領小千而[A7]已經家美之故言世界主私謂此是大千之中得為大千之主降此不得。
瑞應經(辭字函卷上)迦維羅衛者三千日月萬二千天地之中央也佛[1]以威神至尊至重不可生邊地地為傾斜故處其中周化十方往古諸佛興皆出於此。
北峯師曰涅槃疏正是頂師消經從勝名主出佗問答謬見不評耳何以知然疏中明敘又云驗是他說照上云若字是佗人無疑私謂二字乃荊溪再治時云也。
無量義經
玅玄(六)(八)無量義經明麤玅從一理出生無量麤玅機應一理為玅生出無量為麤此則從玅出麤隔而未合今經無量還為一此則開權顯實秪麤是玅(云云)。
玄(七)(二十五)三引經論者法華論列十七名一無量義(云云)。
籤(八)(十五)次引解中云餘名不解今若欲略知法華論十七名中意者第十六既名玅法蓮華當知諸名竝是法華之異名耳又諸名者但法無喻唯今玅法法喻雙舉故知亦可用於蓮華喻十六名如玅法者本迹各三無物以喻故喻蓮華餘十六名亦含本迹各有三義迹中諸經不談佛意故名有量今經本迹施開廢三佛旨無盡故云無量況成道後處處開廢名無量義。
文句(二)(二十六)說大乘經者(云云)若法華論列十七種皆法華之異名無量義者即法華之一名也今申論意佛直說此名而入此定故得為序(云云)今按彼經釋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謂無相無相不相名為實相從此實相生無量法所謂二法三道四果(云云)此等諸法名為無量實相為義處從一義處出無量法得為無量法入一義處作序譬如算師從一算下諸算除諸算歸一算由下故除下為除序從一派諸收諸歸一開為合序亦復如是如此消釋不違彼經論亦與此經合(云云)。
記(二)(四十一)次若法華論下今文消論既云法華是無量義異名故知無量義亦是法華異名則序中立名於理無咎前說無量義經以為法華序竟更依論意即是先說法華異名還入法華之玅定若爾前[A8]已說竟今何重說答前所說經灼然成序重牒其名義兼於正故使論引今為異名名義兩兼序正雙得(云云)今按下依經重釋無量義名以證成序先列經文以辨今意(云云)初文先出能生次所謂下所生(云云)此等下更結所生以示能生能生義處法華別名所生無量為法華序故序中一名義兼兩向然應知從一以出無量雖舉能出通皆屬序若無量入一雖涉所生通皆屬正故義處一法亦成兩向出生之義處屬序收會之義處屬正即從一義處[A9]已下兩句文是其兩意故佛入義處義兼二途譬者序如下從一出多正如除從多歸一故知昔教赴機益物如用錢市物而皆未知其大數從一下合喻如此等者結前能所以成兩解能生不違論所生不違經但依兩解經論理存消釋既爾得意者何即所生為能生方是異名能生家之所生此乃成序若也專能何殊生等及昔一圓若專論所何異注者及昔三教是故各存還成雙失所以今家能所相從二義俱立若專序者則法華[A10]已前非但未論會多歸一亦未曾說從一出多故無量義唯今經序。
句(二)(二十八)教菩薩法者無量義處用教菩薩也義處即諦理也下文普令一切眾亦同得此道又云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即此意焉。
記(二)(一)教菩薩法明因人所依此去仍帶異名以釋故加之以處處為能生之一法一法秪是究竟相故云諦理諦理乃與法華不殊故燈明佛歎法華經亦云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故得引下普令等文以之為證證義處也所以經名在序但云無量義耳以兼正故教菩薩法加於處也取下三昧來通釋之使兩處義齊俱序竝正嘉祥云此有二義一者實相名為無量二者實相所生名為無量今謂無量之名可名所生實相之稱應申能生雖立能所俱名無量則未可也若對異名能生之法名為實相斯則可矣直爾釋序意都不然經自釋云無量義者從一法生生即所生一法能生即實相也古來匠者如何得以能生釋耶故論云此是如來欲說法時至成就既云欲說非即全同若其全同即是[A11]已說故論存序乃云欲說意兼於正則為異名論具二途今釋準彼亦順下文三昧為歎若所入三昧唯依所生列名秪應但云無量故知經名文在所生意兼能出所入三昧義必雙含所以前消論云欲說此經先入此定今從經所表邊復以義處歎之及引文證全在此經。
句(二)(二十八)佛所護念者無量義處是佛自所證得是故如來之所護念下文云佛自住大乘也雖欲開示眾生根鈍久默斯要不務速說故言護念佛說經[A12]已入無量義處三昧者慧定相成非禪不智須先入定非智不禪故先說法即智而定即定而智先後出入無有隔礙疑者云若未說無量義可入斯定說此經[A13]已何故入定釋言先入此定後說此經可解說此經竟而更入者是為法華作序耳何者若不先開則後無所合先入開定為合定作序稱為瑞相即此義焉記(三)(一)佛護念者果人所護既是能生無量義處復是佛所證得豈佛所證而非實相故引自住而以為證昔未說故名之為護約法約機皆護念故從雖欲下明護念意佛意本欲唯說能生故說無量義時機仍未發隱而不說故云護念故無量義下一護念言亦成兩向但彼經文雖云從一出多未云從多歸一猶是覆相名為護念若不爾者則[A14]已說法華何名為序以未說故故云雖欲開示等也以未說故護未暢故念言久默者自昔至今斯要等意思之可知若唯從所生非專佛護在昔通說無時不然故法華論云蓮華二義一者出水二者開敷彼如出水此若開敷所以仍名為蓮故華但有未開當開之別(云云)次立疑者且依序問凡諸化儀皆先定後說此中何以先說後定答中先順問答佛之常儀次申定意欲明一定義分兩途次說此下述為序意今時何故先說後定常儀說[A15]已即應眾散更入此定肅其現眾眾既不散得為今序次何者下述為正意以一定中義兼二意意雖復二時眾但見無量義後即便入定不知所入為是何定不知定後為說何法故結集者復符佛旨述所說經但云無量述所入定即加其處若從義處以出無量顯成序意若收無量以入義處密成正宗雖加義處眾亦莫知。
句(六)(三十)又當說無量義時大乘機發何以知然無量義中明七種方便無量漸頓從一法生既聞此說思惟昔之三藏三乘悉從一法生如是三乘亦應入一如是思時漸[A16]已通泰大心即發故言成就大志也。
記(七)(二十)次約無量義者去法華極近時極少也既聞從一出多義必收多歸一四味之終故云漸[A17]已機無隔異故云通泰發在須臾故名為即。
句(六)(三十一)故無量義中先[A18]已收集彼云初說四諦十二緣生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次說摩訶般若華嚴海空此則普集諸經融通漸頓會入此典故名會國王也。
記(七)(二十一)無量義中先[A19]已收集者雖云從一出多密疑多皆屬一故云收集又乃由先說一出於多方可定起收多歸一故知爾前當機益物雖於一施三而三掩其一欲說收入故預譚開彼云下引彼無量義經示相如何得知收集諸經彼經既云諸經無量皆從一出故指前經以為無量。
句(八)(十)今初言[A20]已者大品[A21]已上漸頓諸說也今者同一座席謂無量義經也當者謂涅槃也大品等漸頓皆帶方便取信為易今無量義一生無量無量未還一[1]亦是易信今法華論法一切差別融通歸一法論人則師弟本迹俱皆久遠二門悉與昔反難信難解當鋒難事法華[A22]已說涅槃在後則易可信也。
夫無量義經的在所生而得為序教未合故機尚偏故相猶覆故是異體也若從佛意所表兼正自是能生一實法華異名非謂無量義經也但看記文開為合序及解佛入義處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三文未嘗不以能所分之能所既分然後默意乃即所生為能生方是異名能生家之所生此乃成序夫如是則無量義時機仍未發異體審矣。
四伏難(言伏難者文殊內心搆難不肯時答伏疑句云彌勒聯翩搆疑文殊頻煩為斷)
文句(三)(五)佛子文殊願決眾疑初伏難汝云眾疑眾未曾疑若疑應問眾既不疑我何所決。
釋云四眾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
二伏難眾同有疑不易可答待佛出定然後決疑。
釋云佛子時答決疑令喜何所饒益演斯光明。
三伏難我及仁者同居學地欲測佛意微共籌量獨令我答於理不可。
釋云佛坐道場所得玅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
四伏難若如汝說即是釋疑何煩我答。
釋云示諸佛土眾寶嚴淨及見諸佛此非小緣。
文句(三)(十四)因文殊廣引先佛曾說法華故彌勒潛疑欲問。
一伏疑諸佛赴緣人時各異古佛雖名法華今佛何必如此。
斷云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此斷其疑名之問)。
二伏疑自有名同義同自有名同義異此名何所顯召。
斷云今相如本瑞是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此斷其疑體之間)。
三伏疑實相無相何人會之。
斷云諸人今當知合掌一心待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此斷其疑宗之問)。
四伏疑佛雨法雨止洽菩薩亦潤二乘。
斷云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此斷其疑用之問)。
籤(一)(二十五)彌勒初以伏疑潛難文殊因以潛釋伏疑難云四眾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文殊釋云我見等也。
只著兩箇潛字點出兩重文外巧思也而言彌勒難文殊釋者蓋本發問序答問序而言之耳。
方便品題
文句(三)(十四)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圓用有差會三權是矩是方一實是規是圓若智詣於矩則善用偏法逗會眾生若智詣於規則善用圓法逗會眾生譬如偏舉指以目偏處是舉偏法以目智宜用法以釋方將用以釋便若總舉指以目圓處宜將祕以釋方玅以釋便也舉偏法釋方便蓋隨眾生欲非佛本懷如經令離諸著出三界苦是故如來殷勤稱歎方便此義可釋他經非今品意又方便者門也門名能通通於所通方便權略皆是哢引為真實作門真實得顯功由方便從能顯得名故以門釋方便如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此義可釋佗經非今品意又方者祕也便者玅也玅達於方即是真祕點內衣裏無價之珠與王頂上唯有一珠無二無別指客作人是長者子亦無二無別如斯之言是祕是玅如經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須說我法玅難思故以祕釋方以玅釋便正是今品之意故言方便品也。
玅記(三)(二十九)正法華題稱善權品及至釋文皆云善權方便當知法護亦以善權而釋方便善是巧之異名耳(云云)文自為三初一從字訓後二從意義又初二從昔教後一屬今經雖有三釋竝以三教而為方便但有能通非能通及以即不即異致成三釋然須略譚三種大旨方可消文然於三中初約能用三教得名法是所用用是能用雖法之與用俱通四教但有方圓差會之殊故方便之稱從權立名權不即實故對昔辨成體外權非今品意文中舉圓即屬真實相對來耳故知在昔不應以祕玅釋方便也乃是祕而不說名為方便況圓於昔乃是兼帶之圓是故偏圓咸非今意次第二釋權屬能通三教亦得名為方便然雖不即以能為圓作遠詮故所詮之圓亦帶能詮為方便故故知竝非今品意也前釋不云三為能者權實逗會各致其極故方法不同至第三釋方乃三權即是一實指此即實之權方名今經方便(云云)若於如來方便本一此意未宣故屬昔教雖是體外方便於理無非體內而眾生未知準佛意說故云稱歎方便以未開故非今品意次第二約能詮者若理教相望四教各論無非能詮今以三望一三為一實作詮故三名能詮是則前之三教教行人理悉為能詮(云云)第三釋者即今品意但前二釋於昔但得名徧名門祕而不說今開其偏門即圓所也故云祕玅顯露彰灼故云真祕(云云)於昔成祕彼祕被開於今成玅次玅達下釋功用者達即是開用玅之便以開祕方玅外無法故云即是。
記(三)(三十二)若於爾前二味三教利根菩薩有顯露得兩教二乘唯祕密得由得入故即稱為門。
句(三)(二十二)前一番明如來能知方便能用方便此一番用行者能隨順方便(云云)上兩意用方便從方便此一意即方便即真實真實即圓因圓因即自行之方便。
記(四)(五末)前一番等者初約方法中明如來能知能用方便法是能知用是能用眾生不知是佛方便今竝開之令眾生知此一番明令眾生從順方便者謂從門順實故也而亦不知方便即是所順之實今亦開之又前之二章竝有機應二意但前多從應說故且云如來後多從機說故云行者故慇懃稱歎之言竝從佛得(云云)言辨異者雖同五味所對別故雖諸味中有即不即於佛常即眾生自離又凡五味釋但得名判若成今品復須更開此雖準前三義釋品則前二義至第五味[A23]已成開竟雖第三屬開今復通前前四亦云非今所用於今亦成所待之麤圓及所入方是真實後釋雖復更對五時但知醍醐無非祕玅開之與判咸在其中。
句(八)(十四)問方便當體是門為通實相故為門私答具二義(云云)此二門各有開閉昔不言三是方便故其門掩今說三是方便故其門開昔不說一是真實實門掩今說一是真實故實門開二者此方便復通實相故三乘方便為一乘門。
記(八)(二十三)初云當體者未有所通約體外說且以當教可入稱門若云為實相門者約能通至實相以說(云云)此二門各有開閉者能通當體法體不別從今昔說故昔閉今開實相亦爾(云云)初當體中雖亦名門於實猶閉故須明開然但說三為方便即須說一為真實相對論之故耳二者下次釋能通即為實作門準佛本意俱是能通據物機緣所解有二諸鈍菩薩亦有能知三教能通但法華前機未會耳故在昔俱閉於今竝開故亦與實對辨豈能通方便開實相猶閉方便仍閉[1]實相得開。
玅玄(九)(十一)法華前教或門理[A24]已入玅者更何所開。
淨名疏(三)(十四)一略釋名者方是智所詣之偏法便是善權巧用之能巧用諸法隨機利物故云方便。
略記(上之下)(十四)略釋方[2]便者(云云)法華疏中為顯實故分為三釋謂法用及門并祕玅也今此廢二但取法用者門論趣入祕玅開權今未開權故缺後釋不取門者菩薩可入二乘缺之於菩薩中且約當分復置傳入故且不云據理亦合用門一義以當分入與法用同故且唯用法用一意。
北峯師曰方便品中文說真實題標方便者其旨有三一彰開權即是真實二對內證實智外用為權三表權有顯實之功何者法華之功功在開權即實故特標之意彰顯實不離於權如疏云玅達於方即是真祕等用證初義也以由如來內證實體故能外用自在無窮以對內證實智故所有化用皆名權也如記(三)(三十七)云內由三德三身具足故使外用橫竪顯密為成今經破立之意以對昔故須為四句通論大綱以對自證實智說之是故須云第三半句用證第二義也其方便品中雖有權有實而實不自顯顯實由權權有顯實之功故用標品如記(三)(三十八)云故下十雙雙雙皆具權實之名皆取即實而權為方便品(文)用證第三義也或問三種方便與蓮華三喻如何會通曰蓮華三喻既喻一代施化之意即實而權即權而實正對祕玅方便但今開顯不開佛意不開祕玅自開機情所執之法正是開法用能通以成祕玅也須知從偏入圓能通之機在昔未有入者有[A25]已入者於[A26]已入中有真似淺深不同若[A27]已入真位則不須開若入似位及未入者此則須開但入似位須用聞開故玅樂云圓人初心須聞開等其未入者一向須開也。
逸堂云三種方便之相云何曰不知圓而修三是法用知圓而修三捨三而入圓是能通即三而修圓是祕玅也又問今經開三教正是法用與能通何異耶曰皆開三教也若法用方便人理教行皆開若能通者人[A28]已入圓但開三教是彼能通之門耳。
五濁體相
經(五)長行釋迦章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
文句(四)(十七)劫濁無別體劫是長時剎那是短時但約四濁立此假名文云劫濁亂時即此義也眾生濁亦無別體攬見慢果報上立此假名文云眾生垢重即此義也煩惱濁指五鈍使為體見濁指五利使為體命濁指連持色心為體(云云)相者四濁增劇聚在此時瞋恚增劇刀兵起貪欲增劇飢餓起愚癡增劇疾疫起三災起故煩惱倍降諸見[1]熾盛麤弊色心惡名穢稱摧年減壽眾濁交湊如水奔昏風波鼓努魚龍攪撓無一憀賴時使之然如劫初光音天墮地地使有欲如忉利天入麤澁園園生鬪心是名劫濁相煩惱濁者貪海納流未曾飽足瞋虺吸毒撓諸世間癡暗頑嚚過於漆墨慢高下視陵忽無度疑網無信不可告實是為煩惱濁相見濁者無人謂有人有道謂無道十六知見六十二等猶如羅網又似稠林纏縛屈曲不能得出是見濁相眾生濁者攬於色心立一宰主譬如黐膠無物不著流宕六道處處受生如貧如短名長名富是為眾生濁相命濁者朝生暮殞晝出夕沒波轉煙迴瞬息不住是命濁相(云云)次第者煩惱見為根本從此二濁成於眾生從眾生有連持命此四經時謂為劫濁也。
文句(一)(釋阿㝹三十二樓駄)劫初大水風吹結搆以成世界光音天命盡化生為人身有光飛而行歡喜為食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中呼為眾生自然地味味如醍醐色如生酥甜如蜜多食失光憔悴不能飛少食者猶光澤便有勝負遂相是非致失地味食自然地皮轉相輕慢失皮食地膚轉生諸惡失膚食自然粇米食米則男女根生遂為夫婦羞故造舍多儲取米後米生糠糩刈[A29]已不生枯株現更相盜奪遂立一平能者為田主理諍訟是為民主。
玅樂(五)(九)釋劫相云四濁等者空成壞三而無劫濁於住劫中準悲華經八萬至三萬亦未有濁至二萬歲為五濁始。
長阿含(履字函二十二卷)世間人本壽[2]八萬歲(云云)其後人壽稍減當壽十歲是時女人生五月行嫁(云云)五穀不生唯有稊稗(云云)綾錦繒絹(云云)皆無復有唯有麤織艸衣(云云)七寶珠玉自然沒地。
彌勒成佛經(豈字函)人壽八萬四千歲無有中夭人身悉長一十六丈(云云)女人年五百歲爾乃行嫁(云云)空中雨寶(云云)眾人見之心不貪著棄之於地猶如瓦石艸木土塊時人見者心相厭離各各相謂而作是言如佛所說往昔眾生為此寶故共相殘害。
文句(四)(二十六)受陰身經說凡夫受身初七[3]日未轉異二七有生相如薄酪三七如厚酪四七如凝酪五七如[4]肉坯六七如肉摶七七於肉摶生五疱頭手脚等八七又五疱一頭兩膊兩腕九七續生二十四疱四疱作眼耳鼻舌二十疱為二十指十七轉現腹相漸漸皮骨分解作諸異相生七百筋七千脉隨所須相用一風染之須白相白風染乃至餘風亦如是香風故安隱端正臭風故不安隱則醜陋邪戾後出胎食五糓則生八萬戶蟲也(止觀四引入胎經總有三十八箇七日俱舍論列五位須者檢之)。
嗟夫五濁之人既不知五濁之體又不知五濁之相欲其離五濁難矣哉。
讀教記卷第十一
校注
[0060001] 將記作斯 [0060002] 付囑於記作囑累子 [0061001] 以經作之 [0062001] 亦是記作是亦 [0064001] 實相記作真實 [0064002] 便下記有名字 [0065001] 熾盛文句作轉熾 [0065002] 八經作四 [0065003] 文句無日字 [0065004] 文句無肉字【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8 冊 No. 585 法華經三大部讀教記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糞埽大衣初付迦葉受也金縷袈裟乃後傳持至慈氏也或問釋迦佛既付衣與迦葉傳於彌勒而迦葉佛付與樹神傳者何耶曰恐是未轉法輪前未有僧寶且現樹神爾有人據阿含云迦葉從畢鉢羅窟出赴闍維所佛從金棺為現雙足迦葉禮訖是付衣之時者非也問彌勒下生身長千尺如何分付丈六之衣既云佛佛道同何故有金縷布衣之別只一迦葉又付法又結集法藏又持律住持二十年又守衣於雞足山中何其能執四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