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律藏 經分別(Sutta-Vibhaṅga)
諸大德!今誦出九十二波逸提法。
波逸提 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喝陀伽釋子反覆其言而與外道議論,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故作異答,故為妄語,約時處而不履行。諸外道譏嫌非難:「何以喝陀伽釋子與我等議論,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故作異答,故為妄語,約時處而不履行耶?」諸比丘聞彼諸外道之譏嫌非難。於是,諸比丘至喝陀伽釋子處而作是言:「友!喝陀伽!汝實與外道議論,以非為是……而不履行耶?」「友!如何可說服彼等外道,勿使彼等獲勝。」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喝陀伽釋子[P.2]與外道議論,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故作異答,故為妄語,約時處而不履行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集比丘眾而問喝陀伽釋子曰:「喝陀伽!汝實與外道議論,以非為是……故為妄語,約時處而不履行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與外道議論,以非為是……故為妄語,約時處而不履行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故意妄語者,波逸提。」
二
(一)
「故意妄語」者,是欲欺誑者之言、語、說、話、語告等,非聖之語業也。即不見言見,不聞言聞,不覺言覺,不知言知;見言不見,聞言不聞,覺言不覺,知言不知也。
不見是眼不見,不聞是耳不聞,不覺是鼻不嗅、舌不味、身不觸,不知是心不識也。見者以眼見,聞者以耳聞,覺者以鼻嗅、以舌味、以身觸,知者以心識也。
(二)
由三行相不見而言:「我見。」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即〔一〕語前思:「我將語虛妄。」〔二〕語時思:「我語虛妄。」〔三〕語已思:「我語虛妄已」。
由四行相不見而言:「我見。」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即語前思:「我將語虛妄。」語時思:「我語虛妄。」語已思:「我語虛妄已。」言異於所見[1]也。
由五行相不見而……思:「我語虛妄已。」言異於所見,言異於所忍也。
[P.3]由六行相不見而……思:「……語……已。」言異於所見,言異於所忍,言異於所樂也。
由七行相不見而……思:「……語……已。」言異於所見,言異於所忍,言異於所樂,言異於所想也。
由三行相不聞而言:「我聞。」……乃至……不覺而言:「我覺。」乃至不知而言:「我知。」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即語前思:「我將語虛妄。」語時思:「我語虛妄。」語已思:「我語虛妄已。」由四行相,乃至由五行相,乃至由六行相,乃至由七行相……言異於所想也。
(三)
由三行相不見而言:「我見、聞。」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由三行相不見而言:「我見、覺。」……不見而言:「我見、知。」……不見而言:「我見、聞、覺。」……不見而言:「我見、聞、知。」不見而言:「我見、聞、覺、知。」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
由三行相不聞而言:「我聞、覺。」不聞而言:「我聞、見。」不聞而言:「我聞、覺、知、見。」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由三行相不覺而言:「我覺、知。」不覺而言:「我覺、知、見、聞。」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由三行相不知而言:「我知、見。」……不知而言:「我知、見、聞、覺。」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
(四)
由三行相見而言:「我不見。」……乃至……聞而言:「我不聞。」……乃至……覺而言:「我不覺。」……乃至……知而言:「我不知。」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
(五)
由三行相見而言:「我聞。」見而言:「我覺。」見而言:「我知。」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由三行相見而言:「我聞、覺。」見而言:「我聞、知。」[P.4]見而言:「我聞、覺、知。」……,……知而言:「我見、聞、覺。」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
(六)
由三行相,於見有疑,見而不確記,見而不憶,見而忘;於聞有疑,聞而不確記,聞而不憶,聞而忘;於覺有疑……於知有疑……知而忘,却言:「我知、見。」知而忘,却言:「我知、覺。」知而忘,却言:「我知、見、聞。」知而忘,却言:「我知、見、聞、覺。」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
由四行相、五行相、六行相、七行相知而忘,却言:「我知、見、聞、覺。」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即語前思:「我將語虛妄。」語時思:「我語虛妄。」語已思:「我語虛妄已。」言異於所見,言異於所忍,言異於所樂,言異於所想也。
(七)
戲興而說、躁急而說(戲興而說者,即不考慮而說;躁急而說者,即想說此,〔誤〕而說他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
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與諸善比丘諍論而罵諸善比丘,從種、名、姓、行業、職技、病、相、欲念、罪、卑下而罵詈,惡口侮慢。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六群比丘與諸善比丘諍論而罵諸善比丘,從種……惡口侮慢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諸比丘!汝等[P.5]實與諸善比丘諍論而罵諸善比丘,從種……惡口侮慢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為何與善比丘諍論而罵諸善比丘,從種……惡口侮慢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責已、說法已,語諸比丘曰:
二
「諸比丘[2]!往昔於得叉尸羅國,一婆羅門有一牛名蘭底伊沙羅(Nandivisāla歡喜滿)。時,蘭底伊沙羅牛言彼婆羅門:『婆羅門!卿往言:「我牛能曳引滿載之百車。」然後,與長者賭千金。』於是,彼婆羅門與長者言:『我牛能曳引滿載之百車。』而賭千金。諸比丘!於是,彼婆羅門繫蘭底伊沙羅牛於滿載之百車曰:『無角[3]!進!無角!拉!』爾時,蘭底伊沙羅牛即止立於其處。諸比丘!於是,婆羅門賭輸千金而深憂。時,蘭底伊沙羅牛言其婆羅門:『婆羅門!卿何故深憂耶?』『我實為汝輸千金。』『婆羅門!卿何故於我非無角而辱呼無角耶?卿〔再〕前往,言:「我牛能曳引滿載之百車。」與長者賭二千金。我非無角,勿以無角辱呼我。』
諸比丘!於是,彼婆羅門與長者言:『我牛能曳引滿載之百車。』而賭二千金。時,彼婆羅門繫蘭底伊沙羅牛於滿載之百車曰:『進!善牛!拉!善牛!』諸比丘!時,蘭底伊沙羅牛即曳引滿載之百車。
[P.6]諸比丘!其時,惡口侮慢之語,乃我不愛之語,今為何以惡口侮慢之語為愛語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罵詈語者,波逸提。」
[A1]三
(一)
「罵詈語」者,以十事罵詈,即從種、名、姓、行業、職技、病、相、欲結、犯過、惡罵。
種者,有二種:卑種與貴種。卑種者,旃陀羅種、竹師種、獵師種、車師種、除糞者種,此等名為卑種。貴種者,剎帝利種、婆羅門種,此等名為貴種。
名者,有二名:卑名與貴名。卑名者,阿蛙康那加、奢蛙康那加、單尼達加、沙義達加、庫拉蛙達加等。於各地方被輕蔑、侮慢而不被尊敬者,此等名為卑名。貴名者,與佛、法、僧有關連者,於各地方不被輕蔑、侮慢而被尊敬者,此等名為貴名。
姓者,有二姓:卑姓與貴姓。卑姓者,庫奢耶姓、婆拉多蛙奢姓,於各地方被輕蔑、侮慢而不被尊敬者,此等名為卑姓。貴姓者,瞿曇姓、莫迦拉那姓、伽奢耶那姓、瓦施達姓等,於各地方不被輕蔑、侮慢……而被尊敬者,此等名為貴姓。
行業者,有二業:卑業與貴業。卑業者,木工業、打掃業等,於各地方被輕蔑……而不被尊敬者,此等名為卑業。貴業者,耕作、商賈、牧牛等,於各地方不被輕蔑……而被尊敬者,此等名為貴業。
[P.7]職技者,有二技:卑技與貴技。卑技者,籠技、陶技、織技、皮革技、理髮技等,於各地方被輕蔑……而不被尊敬者,此等名為卑技。貴技者,印契[4]、數、書等,於各地方不被輕蔑……而被尊敬者,此等名為貴技。
一切之病者,卑也;然「蜜便病」[5]者,貴也。
相者有二相:卑相與貴相。卑相者,極長、極短、極黑、極白等,此等名為卑相。貴相者,不極長、不極短、不極黑、不極白,此等名為貴相。
一切之欲結者,卑也。
一切之犯過者,卑也;然而預流犯、定犯者[6],貴也。
惡罵者,有二罵:卑罵與貴罵。卑罵者,汝是駱駝、汝是羊、汝是牛、汝是驢馬、汝是畜生、汝是墮地獄人、汝無善趣、惡趣在等汝之謂、或以耶音[7]呼之、或以巴音呼之、或以男女根名呼之,此等名為卑罵。貴罵者,汝是賢者、汝是有能者、汝是智者、汝是多聞者、汝是說法者、汝無惡趣、善趣在等汝之謂,此等名為貴罵。
(二)
一比丘於他比丘以惡口之意、侮慢之意、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卑賤之種,即對旃陀羅、竹師、獵師、車師、除糞師等,言:「汝是旃陀羅、汝是竹師、汝是獵師、汝是車師、汝是除糞師。」語語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貴種之剎帝利、婆羅門,言:「汝是旃陀羅……汝是除糞師。」語語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貴語對卑種之旃陀羅……除糞師,言:「汝是剎帝利、汝是婆羅門。」語語波逸提。
[P.8]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貴語對貴種之剎帝利、婆羅門,言:「汝是剎帝利、汝是婆羅門。」語語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卑名,即阿蛙康那加、奢蛙康那加、單尼達加、沙義達加、庫拉蛙達加等,言:「汝是阿蛙康那加……汝是庫拉蛙達加。」語語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貴名之佛護、法護、僧護,言:「汝是阿蛙康那加……汝是庫拉蛙達加。」語語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貴語對卑名……以貴語對貴名……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卑姓之庫奢耶、婆拉多蛙奢……以卑語對貴姓之瞿曇、莫迦拉那、伽奢耶那、瓦施達……以貴語對卑姓……以貴語對貴姓……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卑業之木工、清掃夫……以卑語對貴業之耕者、商賈者、牧者……以貴語對卑業……以貴語對貴業者……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卑技之籠師、陶師、織師、皮革師、理髮師,言:……以卑語對貴技之印契師、數師、書師……以貴語對卑技……以貴語對貴技……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卑病者:患癩者、膨病者、患肺者、癲癇者,言……以卑語對貴病之蜜便病者言……以貴語對卑病者……以貴語對貴病者……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卑相之極長者、極短者、極黑者、[P.9]極白者……以卑語對貴相之非極長、非極短、非極黑、非極白者,言……以貴語對卑相……以貴語對貴相……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卑欲之貪、瞋、癡所纏縛者,言……以卑語對貴欲之離貪者、離瞋者、離癡者,言……以貴語對卑欲……以貴語對貴欲……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卑犯之波羅夷犯戒者、僧殘犯戒者、偷蘭遮犯戒者、波逸提犯戒者、波羅提提舍尼犯戒者、突吉羅犯戒者、惡說犯戒者,言……以卑語對貴犯預流者,言……以貴語對卑犯者……以貴語對貴犯者……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卑下之駱駝、羊、牛、驢馬、畜生、墮地獄人,言:「汝是駱駝……汝是墮地獄人、汝無善趣、惡趣在等汝。」語語波逸提。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高貴之賢者、有能者、智者、多聞者、說法者,言:「汝是駱駝……惡趣在等汝。」語語波逸提。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貴語對卑下之駱駝……墮地獄人,言:「汝是賢者、汝是有能者、汝是智者、汝是多聞者、汝是說法者、汝無惡趣、善趣在等汝。」語語波逸提。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貴語對高貴之賢者……言:「……等汝。」語語波逸提。
(三)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而如是言:「於此有多數之旃陀羅、竹師、獵師、車師、除糞師。」語語惡作。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而如是言:「此有多數之剎帝利、婆羅門。」語語惡作。
[P.10]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而如是言:「此有多數之阿蛙康那加、奢蛙康那加、單尼達加、沙義達加、庫拉蛙達加……佛護、法護、僧護……庫奢耶、婆拉多蛙奢……瞿曇、莫迦拉那、伽奢耶那、瓦施達……木工業者、打掃業者……耕作者、商賈者、牧牛業者……籠師、陶師、織師、皮革師、理髮師……印契師、數師、書師……患癩者、膨病者、患肺者、癲癇者……蜜便病者……極長者、極短者、極黑者、極白者……非極長者、非極短者、非極黑者、非極白者……貪縛者、瞋縛者、癡縛者……離貪者、離瞋者、離癡者……波羅夷犯〔戒〕者……乃至……惡說犯戒者……預流者……駱駝、羊、牛、驢馬、畜生、墮地獄者、彼等無善趣、惡趣在等彼……賢者、有能者、智者、多聞者、說法者、彼等無惡趣、善趣在等彼者。」語語惡作。
(四)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而如是言:「此等實是旃陀羅、竹師、獵師、車師、打掃師等……乃至……實是賢者、有能者、智者、多聞者、說法者。」語語惡作。
(五)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而如是言:「我等非旃陀羅、竹師、獵師、車師、打掃師……乃至……我等非賢者、有能者、智者、多聞者、說法者、我等無惡趣、善趣在待我等。」語語惡作。
(六)
一比丘於未受具者……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卑賤者言、以卑語對高貴者言、以高貴語對卑賤者言、以高貴語對高貴之賢者、有能者、智者、多聞者、說法者,言:「汝是賢者、汝是有能者、汝是智者、汝是多聞者、汝是說法者、汝無惡趣、善趣在等汝。」語語惡作。
一比丘於未受具者……使其為難之意,而如是言:「此有多數之旃陀羅……我[P.11]等非賢者、有能者、智者、多聞者、說法者、我等無惡趣、善趣在待我等。」語語惡作。
(七)
一比丘於他比丘,無惡口侮慢之意,亦無使其為難之意,為嬉戲,以卑語對卑賤之旃陀羅、竹師、獵師、車師、打掃師,言:「汝是旃陀羅……汝是打掃者。」語語惡說。
一比丘於他比丘,無惡口……之意,為嬉戲,以卑語對高貴之剎帝利、婆羅門,言:「汝是旃陀羅……汝是除糞者。」……以貴語對卑賤……以貴語對高貴之剎帝利、婆羅門言:「汝是剎帝利、汝是婆羅門。」語語惡說。
一比丘於他比丘,無惡口……之意,為嬉戲,以卑語對卑賤者言……乃至……以卑語對高貴者言、以貴語對卑賤者言、以貴語對高貴之賢者……言:「……善趣在等汝。」語語惡說。
一比丘於他比丘,無惡口……之意,為嬉戲,而如是言:「此有多數之旃陀羅……我等非賢者、有能者、智者、多聞者、說法者、我等無惡趣、善趣在待我等。」語語惡說。
(八)
一比丘於未受具者,無惡口……之意,為嬉戲,以卑語對卑賤者言……乃至……以卑語對高貴者言、以貴語對卑賤者言、以貴語對高貴之賢者……言:「……善趣在等汝。」語語惡說。
一比丘於未受具者,無惡口……之意,為嬉戲,而如是言:「此有多數之旃陀羅……我等非賢者、有能者、智者、多聞者、說法者、我等無惡趣、善趣在待我等。」語語惡說。
(九)
為義而說[8]、為法而說、為教而說,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P.12]波逸提 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為起諍論之諸比丘提供離間語,聞此語,為破此而語彼;聞彼語,為破彼而語此。於是,未起之諍事生起,已起之諍事增大。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為起諍論……提供離間語……語……生起……增大。」於是,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為起諍論……〔乃至〕……增大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為起諍論……〔乃至〕……增大。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令增長……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以語令比丘離間者,波逸提。」
二
(一)
離間語者,依二事有離間語:即為得愛好或為使離叛。
由十事提供離間語,即從種、名、姓、行業、職技、病、相、欲結、犯過、惡罵。
種者,有二種:卑種與貴種。卑種者,旃陀羅種、竹師種、獵師種、車師種、除糞者種,此等名為卑種。貴種者,剎帝利種、婆羅門種,此等名為貴種……乃至[P.13]……。惡罵者,有二罵:卑罵與貴罵。卑罵者,言:「汝是駱駝……或以男女根名呼之。」此等名為卑罵。貴罵者,言:「汝是賢者……善趣在等汝。」此等名為貴罵。
(二)
比丘聞一比丘之語,提供他比丘離間語:「某比丘言汝是旃陀羅、竹師、獵師、車師、除糞師。」如是語者,語語波逸提。比丘聞一比丘之語,提供他比丘離間語:「某比丘言汝是剎帝利、婆羅門。」如是語者……「某比丘言汝是阿蛙康那加、奢蛙康那加、單尼達加、沙義達加、庫拉蛙達加。」如是語者……「某比丘言汝是駱駝、羊、牛、驢馬、畜生、墮地獄人、汝無善趣、惡趣在等汝。」如是語者……「某比丘言汝是賢者、有能者、智者、多聞者、說法者、汝無惡趣、善趣在等汝。」如是語者,語語波逸提。
比丘聞一比丘之語,提供他比丘離間語:「某比丘言:『此有多數之旃陀羅、竹師、獵師、車師、除糞師。』彼非言他,乃言汝也。」如是語者,語語惡作。比丘聞一比丘之語,提供……語:「某比丘言:『此有多數之剎帝利、婆羅門。』彼非言他,乃言汝也。」如是語者……「某比丘言:『此有多數之賢者、有能者、智者、多聞者、說法者、彼等無惡趣、善趣在待彼等。』彼非言他,乃言汝也。」如是語者,語語惡作。
比丘聞一比丘之語,提供……語:「某比丘言:『實旃陀羅、竹師、獵師、車師、除糞師等人。』彼非言他,乃言汝也。」如是語者……語:「某比丘言:『實賢者、有能者、智者、多聞者、說法者等人。』彼非言他,乃言汝也。」如是語者,語語惡作。
比丘聞一比丘之語,提供……語:「某比丘言:『我等非旃陀羅……』……」[P.14]……語:「某比丘言:『我等非賢者、有能者、智者、多聞者、說法者、我等無惡趣、善趣在待我等。』彼非言他,乃言汝也。」如是語者,語語惡作。
(三)
比丘聞一比丘之語,提供他比丘離間語者,語語波逸提。
比丘聞一比丘之語,提供未受具戒者離間語者,惡作。比丘聞一未受具戒者之語,提供比丘離間語者,惡作。比丘聞一未受具戒者之語,提供他未受具戒者離間語者,惡作。
(四)
非為得愛好、非欲離叛,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令優婆塞逐句同誦法〔語〕。因此,優婆塞不尊敬比丘、不隨順、不互相敬禮而住。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令優婆塞逐句同誦法語耶?因此,優婆塞……而住。」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諸比丘!汝等實令優婆塞逐句同誦法語,於是,優婆塞……而住耶?」「實然!世尊!」佛世尊予以呵責:「愚人!汝等何以令優婆塞逐句同誦法語,於是,優婆塞……而住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令增長……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令未受具戒者逐句同誦法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未受具戒者」,除比丘、比丘尼外,其他名為未受具戒者。
[P.15]句[9] 隨句 隨字 隨味
句者,共始共終也。隨句者,別始而共終也。隨字者,如言「色是無常也」,即言「色」而止。隨味者,言「色是無常也」,即出其音聲「受是無常也」。句、隨句、隨字、隨味皆是名為逐句之法。
a 「同誦」者,依句而誦者,句句波逸提;依字而誦者,字字波逸提。
a'「法」者,佛所說、聲聞所說、仙人所說、天人所說而具義、具法者。
(二)
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而逐句誦法者,波逸提。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而逐句誦法者,波逸提。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逐句誦法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者,突吉羅。於受具戒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者,不犯也。
(三)
與〔未受具戒者〕共受學時、共修習時,通達大部分之讀誦經偈[10]者(於彼落誦一偈時)止之而教〔如是〕誦時,〔於大眾中高聲讀誦時,畏怯而〕停頓時,〔催促而〕同誦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阿羅毗邑阿伽羅婆塔廟。時,諸優婆塞為聽說法而至僧園。說法終,長老各歸精舍。一少年比丘與優婆塞共臥於講堂,因失正念,無意而裸形,且作寢言及鼻鼾聲。諸優婆塞譏嫌非難:「何以大德失正念,無意而裸形,且作寢[P.16]言及鼻鼾聲而臥耶?」諸比丘聞彼等優婆塞之譏嫌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亦譏嫌非難:「何以諸比丘與未受具戒者同宿耶?」於是,彼等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諸比丘!比丘等實與未受具戒者同宿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彼等愚人與未受具戒者同宿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與未受具戒者同宿,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世尊在阿羅毗邑隨意住,隨後向憍賞彌出發遊行,漸漸行至憍賞彌,世尊即住憍賞彌之婆耆羅園。諸比丘言尊者羅睺羅:「友!羅睺羅!世尊制不與未受具戒者同宿之學處。友!羅睺羅!汝自備牀。」時,尊者羅睺羅不得牀而宿廁中。時,世尊夜曉起牀如廁,作謦欬之聲,羅睺羅亦作謦欬之聲。「誰耶?」「世尊!我羅睺羅也。」「羅睺羅!汝何故坐此耶?」爾時,尊者羅睺羅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與未受具戒者同宿二夜、三夜,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與未受具戒者同宿〔處〕,過二夜、三夜,若宿者,波逸提。」
三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未受具戒」者,除比丘以外,名「未受具戒者」。
[P.17]a 「同」者,同一處。
「宿處」者,全覆處[11]、全障處、大部分覆處、大部分障處。
a'「過二夜、三夜」者,二夜、三夜以上也。
「若宿者」,於第四日天方曉,在未受具戒者之臥處,比丘臥之者,波逸提。在比丘之臥處,未受具戒者臥之者,比丘亦波逸提。或兩者共臥者,波逸提。起而再三臥之者,〔各〕波逸提。
(二)
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而同宿過二夜、三夜者,波逸提。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而同宿過二夜、三夜者,波逸提。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同宿過二夜、三夜者,波逸提。於半覆半障處者,突吉羅。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者,突吉羅。於受具戒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者,不犯也。
(三)
宿二三夜、宿二三夜以下、宿二夜而於三夜天方曉前離去而再〔來〕宿者,不犯也。於全有覆全無障處、於全有障全無覆處、於大部分有覆大部分無障處宿者,不犯也。於未受具戒者之臥處而比丘坐之、於比丘之臥處而未受具戒者坐之,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
一
爾時,佛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阿那律正往舍衛城,於傍晚抵達拘薩羅國一村里。其時,該村里有一女人設有福德舍,具壽阿那律往女人處而言曰:「大姊!汝若無何不可,我擬於福德舍中宿一夜。」「大德!請宿。」其他[P.18]旅人亦來彼女人處而作是言:「大姊!汝若允,我等亦擬於福德舍中宿一夜。」「賢者!彼沙門先來,若彼聽許,可宿。」於是,旅人等往具壽阿那律處而作是言:「大德!師若允,我等擬於福德舍中宿一夜。」「賢者!可宿。」
爾時,彼女人見具壽阿那律,忽生染心。於是,彼女人至阿那律處而作是言:「大德!尊者因此等人來,雜亂不得安樂而宿,我為大德於我舍內另設牀。」具壽阿那律默然許諾。彼女人為阿那律於舍內設牀已,而自粉飾塗香,至具壽阿那律處而作是言:「大德!尊師端正美麗,我亦端正美麗,然,大德!我願作尊師之婦。」如是言時,具壽阿那律默然不語,二次……乃至……三次,彼女人向具壽阿那律作是言:「大德!尊師端正美麗,我亦端正美麗,然,大德!請尊師以我之一切為汝所有。」三次,具壽阿那律皆默然不理。彼女人脫衣行步於具壽阿那律前,或立、或坐、或仰臥。其時,阿那律垂目不視彼女人,亦默然不語。爾時,彼女人自語:「異哉!奇哉!眾人以百千金饋我,而此沙門,由我自求之,却不欲接受我之一切為己所有。」即著衣低頭於具壽阿那律之足下,對具壽言:「大德!我被罪過所制伏,而如是隨心狂愚、隨心癡冥、隨心不善。大德!為防護將來之罪,願納受我罪之〔懺悔〕。」「妹!汝實被罪過所制伏,而如是隨心狂愚、隨心癡冥、隨心不善。[P.19]妹!汝以罪認罪,故我納受汝如法之懺悔。妹!若有以罪認罪,為防護將來之罪而如法懺悔者,實於聖者之律,為增長之事也。」
彼女人於其夜過後,親手供奉具壽阿那律硬軟美味之食,令飽滿。於具壽阿那律食已,放下鉢時,行敬禮而於一面坐。彼女於一面坐已,具壽阿那律說法、開示教誡令彼女歡喜踊躍。時,受阿那律說法教誡而歡喜踊躍之彼女人,對具壽阿那律曰:「殊勝哉!大德!殊勝哉!大德!譬如令倒者起,令覆者現,為迷者指示道路,亦如於闇中揭舉燈火,『令諸具眼者見眾物』。如是,尊師阿那律以種種方便說法開示。大德!我今歸依彼世尊、歸依法、歸依比丘僧。尊師!請自今以後至命終,攝受我為歸依〔三寶〕之優婆夷。」
於是,具壽阿那律至舍衛城,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具壽阿那律與女人同宿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阿那律!汝實與女人同宿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阿那律!汝何以與女人同宿耶?阿那律!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與女人同宿〔處〕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餓鬼女、畜生女。初生之女亦云〔人女〕,何況長大者。
「同」者,同一處。
「宿〔處〕」者,全覆處、全障處、大部分覆處、大部分障處。
[P.20]「若〔……〕宿」者,於日沒時在女人之臥處,比丘臥之者,波逸提。在比丘之臥處,女人臥之者,波逸提。或兩者同臥,波逸提。起而再三臥之者,〔各〕波逸提。
(二)
於女人有女人想而同宿者,波逸提。於女人有疑想而同宿者,波逸提。於女人有非女人想而同宿者,波逸提。於半覆半障處者,突吉羅。與夜叉女、或餓鬼女、或黃門女、或畜生女同宿者,突吉羅。於非女人有女人想者,突吉羅。於非女人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女人有非女人想者,不犯也。
(三)
於全有覆全無障處、於全有障全無覆處、大部分有覆大部分無障處、於女人臥處比丘坐之、於比丘臥處女人坐之、兩者同坐,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具壽優陀夷於舍衛城,往來於眾多檀越家。時,具壽優陀夷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至一施主家。其時,姑坐於屋之入口,媳婦坐於內室入口。具壽優陀夷走近姑處,近姑耳說法。其時,媳婦作如是念:「彼沙門是姑之所愛者乎?或說謗言耶?」具壽優陀夷私與姑說法已,又至媳婦處,近彼耳說法。其時,姑作如是念:「彼沙門是媳之所愛者乎?或說謗言耶?」[P.21]具壽優陀夷與媳婦說法已,離去。
時,姑言媳婦曰:「彼沙門與汝說何語耶?」「母!彼與我說法。然,為母說何語耶?」「於我亦說法也。」彼女等譏嫌非難:「何以尊者優陀夷秘密說法耶?實應光明公開說法。」諸比丘聞彼女人等之譏嫌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具壽優陀夷為女人說法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優陀夷!汝實為女人說法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為女人說法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為女人說法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優婆夷等見諸比丘而作是言:「請諸比丘說法。」「妹!為女人說法者,非如法也。」「諸尊師!請以五、六言說法,由此則可得知法。」「妹!為女人說法者,非如法。」畏慎而不說。優婆夷等譏嫌非難:「何以諸尊師被我等請而不說法耶?」諸比丘聞彼等優婆夷等之譏嫌非難。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以五、六語為女人說法。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以五、六語以上為女人說法者,波逸提。」
[P.22]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三
爾時,六群比丘以「世尊聽許以五、六語為女人說法」,即令無智之男人陪席,對女人說法五、六語以上。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令無智之男人陪席,對女人以五、六語以上說法耶?」於是,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諸比丘!實令無智之……說法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為何令無智之……說法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對女人以過五、六語說法者,除有智之男人〔陪席〕外,波逸提。」
四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餓鬼女、畜生女,有智而能知善語、惡語、粗語、非粗語者。
「過五、六語」者,五、六語以上。
a'「說〔示〕」者,依句說者,句句波逸提;依字說者,字字波逸提。
「法」者,佛所說、聲聞所說、仙人所說、天人所說而具義、具法者。
a 「除有智之男人外」者,有智之男人除外。「有智之男人」者,得知善語、惡語、粗語、非粗語者。
(二)
於女人有女人想而以過五、六語說法者,除有智之男人〔陪席〕外者,波逸提。於女人有疑想……除有智之男人外,波逸提。於女人有非女人想……除有智[P.23]之男人外,波逸提。對夜叉女、或餓鬼女、或黃門、或畜生女之有人體者,除有智之男人外,以過五、六語說法者,突吉羅。於非女人有女人想者,突吉羅。於非女人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女人有非女人想者,不犯也。
(三)
與有智之男人,以五、六語說法,以五、六語以下說法,立而再坐說法,於女人立而再坐說法,對其他女人說法;又問,依問而說法,為他人說法而女人聞者,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
一
(一)
爾時[12],佛世尊在毘舍離大林之重閣講堂。其時,眾多相識、親友比丘等於婆裘河畔結夏安居。時,跋耆地方飢饉難以生活,以致白骨狼籍,穀物因病菌,葉莖乾枯如箸,依賴殘食,生存非易。其時,彼諸比丘曰:「今跋耆飢饉難以生活……我等由何方便,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亦無飲食之苦耶?」有部分比丘作如是言:「友!我等為諸居士作事,於是,彼等當想施與我等。如是,我等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或有部分比丘作如是言:「止!友!何用為諸居士作事?友!我等為諸居士作使者,然彼等當想施與我等。於是,我等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或有部份比丘作如是言:「止!友!何用為諸居士作事、為諸居士作使者?友!我等對諸居士互相[P.24]讚歎上人法:『其比丘是得初禪者,其比丘是得第二禪者,其比丘是得第三禪者,其比丘是得第四禪者,其比丘是得預流果,其比丘是得一來果,其比丘是得不還果,其比丘是得阿羅漢果,其比丘是得三智,其比丘是得六神通。』於是,彼等當想施與我等。如是,我等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友!於諸居士,互相讚歎上人法,乃最勝之〔策〕。」於是,彼諸比丘於諸居士前互相讚歎上人法:「其比丘是得初禪者……乃至……其比丘是得六神通。」
時,其諸人〔以為:〕「我等實有善利,我等實有功德,如是諸比丘為我等入安居。如是之諸比丘,是持戒者、是善法行者,未曾有如是之比丘為我等入安居。」於是,彼等不自食其噉食,不供父母、不與子女、不與家婢、不與友人、不與同族親戚,而將其〔食物〕施與諸比丘。彼等不自食嚼食、味食、飲物,不供父母、不與子女、不與家婢、不與友人、不與同族親戚,而將其〔食物〕施與諸比丘。如是,諸比丘有美貌,諸根肥大,容貌光澤,充滿喜悅。
(二)
安居竟,往見世尊,乃諸比丘之常法。時,諸比丘安居三月竟,收攝坐臥處,持衣鉢往毘舍離。漸行至毘舍離重閣講堂,至世尊處。至已,教禮世尊而坐一面。其時,在毘舍離安居竟之比丘等,因飢渴所迫,形體枯瘦,容貌憔悴,筋脈悉現。然,婆裘河邊之諸比丘,有美貌,諸根肥大,容貌光澤,充滿喜悅。與客比丘相互親切致意,乃諸佛之常法。其時,世尊問婆裘河邊之諸比丘曰:「諸比丘!諸[P.25]事堪忍否?足食否?和合一致,無鬥諍,而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耶?」「世尊!我等諸事堪忍而足食,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如來知而問,亦知而不問;知時而問,亦知時而不問;如來有義利而問,無義利而不問;無義利之事,於如來則如敗壞之橋梁。以此二因緣故,佛世尊問諸比丘,或為說法、或欲為聲聞弟子制戒。其時,世尊如是問婆裘河邊之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如何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耶?」於是,諸比丘以是因緣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汝等實有〔言上人法〕否?」「實有!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汝等何以為口腹故,於諸居士前,互相讚歎上人法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對未受具戒者,若說有上人法,即使真實,亦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未受具戒」者,除比丘、比丘尼以外,名未受具戒者。
「上人法」者,言禪那、解脫、三昧、正受、智見、道修、證果、離惡、心離蓋、樂靜。「禪那」者,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解脫」者,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三昧」者,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正受」者,空正受、無相[P.26]正受、無願正受。「智見」者,三明。「道修」者,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證果」者,證預流果、證一來果、證不還果、證阿羅漢果。「離惡」者,離貪、離瞋、離癡。「心離蓋」者,心由貪離蓋、由瞋離蓋、由癡離蓋。「樂靜」者,依初禪樂靜、依二禪樂靜、依三禪樂靜、依四禪樂靜。
(二)
「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已得初禪」,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初禪」,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初禪已得」……「我是初禪之得者」……「我是初禪之自在者」……語「初禪由我證得」,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已得二禪、三禪、四禪,我得、我已得,我是四禪之得者、自在者,四禪由我證得」,波逸提。
「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我得、我已得,我是無願三昧之得者、自在者,無願三昧由我證得」,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空正受、無相正受、無願正受,我得、我已得,我是無願正受之得者、自在者,無願正受由我證得。」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三明……我是三明之得者……」,波逸提[P.27]……乃至……。「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我是四神足之得者……」,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五根、五力……我是五力之得者、自在者,五力由我證得」,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七覺支……我是七覺支之得者……」,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八聖道……我是八聖道之得者……」,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我是阿羅漢果之得者……」,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已捨貪、我已捨瞋、我已捨癡,已除、已脫、已斷、已離、已棄」,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心由貪離蓋、我心……我心由癡離蓋」,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於靜處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於靜處我乃四禪之得者……」,波逸提。
(三)
「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初禪與二禪……由我證得」,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初禪與三禪……初禪與四禪……」,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初禪與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由我證得」,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初禪與空正受、無相正受、無願正受……由我證得」,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初禪與三明……由我證得」者,波逸提。「若說」者,對未[P.28]受具戒者,語「我得初禪與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由我證得」,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初禪與五根、五力……由我證得」,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初禪與七覺支、八聖道、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由我證得」,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初禪,我得、我已得……乃至……我已捨貪、我已捨瞋、我已捨癡……已棄」,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初禪,我得……乃至……由我證得。我心由貪……我心由瞋……我心由癡離蓋」,波逸提。
「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二禪與三禪、二禪與四禪……我心由癡離蓋」,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二禪與初禪……由我證得」,波逸提……。
「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心由癡離蓋,又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由我證得」,波逸提……乃至……。「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心由貪離蓋、我心由瞋離蓋」,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空正受、無相正受、無願正受、三明、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P.29]覺支、八聖道、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我得、我已得,我已捨貪、我已捨瞋、我已捨癡,已除、已脫、已斷、已離、已棄、由貪……由瞋……我心由癡離蓋」,波逸提。
(四)
「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欲言「我得初禪」而言「我得二禪」,對方理解者,波逸提;不理解者,突吉羅。對未受具戒者,欲言「我得初禪」而言「我得三禪……四禪……空解脫……我心由癡離蓋」,對方理解者,波逸提;不理解者,突吉羅。
對未受具戒者,欲言「我得二禪」而言「……乃至……我心由癡離蓋」……言「我得初禪」,對方理解者……突吉羅。
對未受具戒者,欲言「我心由癡離蓋」而言「我得初禪」……言「我心由瞋離蓋」,對方理解者……突吉羅。
對未受具戒者,欲言「我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我心由瞋離蓋」而言「我心由癡離蓋」對方理解者……突吉羅。……乃至……。對未受具戒者,欲言「我得二禪與三禪……我心由癡離蓋」而言「我得初禪」……突吉羅。
(五)
對未受具戒者,言「住汝精舍之比丘得初禪,得、已得,其比丘是初禪之得者、自在者,由彼比丘證初禪」,突吉羅。對未受具戒者,言「住汝精舍之比丘得二禪、三禪、四禪、空解脫……得阿羅漢果,得、已得……乃至……其比丘已捨貪[P.30]……乃至……已捨瞋……乃至……已捨癡……乃至……已棄,彼比丘之心由貪……由瞋……由癡離蓋」,突吉羅。對未受具戒者,言「住汝精舍之彼比丘於靜處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得、已得,彼比丘於靜處為禪之得者、自在者,其比丘於靜處證得四禪」,突吉羅。
對未受具戒者,言「使用汝之精舍,著用汝之衣,食汝之施食,受用汝之坐臥具,受用汝之病資具藥物……已使用汝之精舍,已著用汝之衣,已食汝之施食,已使用汝之坐臥具,已受用汝之病資具藥物……由汝與精舍、與衣、與食、與房舍、與病資具藥物,彼比丘於靜處得第四禪……第四禪由彼比丘於靜處證得者」,突吉羅。
(六)
於受具戒者處實有而語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跋難陀釋子與六群比丘鬥諍不和。彼犯故出精之罪,對其罪乞求眾僧處以別住,僧給予別住。時,舍衛城中一群人有僧眾食。彼別住比丘坐於食堂之最下座。六群比丘,如是言諸優婆塞曰:「賢[P.31]者!汝等所敬信、親近之具壽跋難陀釋子,實以受信施之手,行泄精,彼犯故出精之罪,對此乞求眾僧處以別住,僧已處以別住,彼別住而坐於最下座。」
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以比丘之粗罪,語未受具戒者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以比丘之粗罪,語未受具戒者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比丘之……語……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以比丘之粗罪,語未受具戒者,除比丘僧認許外,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比丘之」者,他比丘之……。
「粗罪」者,四波羅夷及十三僧殘。
a 「語」者,語女人、或男子、或居士、或出家者也。
a'「未受具戒」者,除比丘、比丘尼外,其餘名之。
「除比丘僧認許外」者,比丘僧認許者除外。
僧之認許,有罪限定而住不限定;僧之認許,有住限定而罪不限定;僧之認許,有罪限定、住限定;僧之認許有罪不限定、住不限定。罪限定者,即罪被指定,只得語其罪。住限定者,住被指定,只得語於其住。又罪限定、住限定者,罪被指定,住亦被指定,只得語其罪於其住。罪不限定、住不限定者,罪不被指定,住亦不被指定。罪被限定時,除所指定之罪,而語關於其他之罪者,波逸提。住被限定時,[P.32]除所限定之住外,而語關於其他之住者,波逸提。罪被限定,又住被限定時,除所指定之罪外,除所指定之住外,而語關於其他之罪,其他之住者,波逸提。罪不限定,住不限定時者,不犯也。
(二)
於粗罪有粗罪想,對未受具戒者語者,除比丘僧認許外,波逸提。於粗罪有疑想〔……乃至……〕,波逸提。於粗罪有非粗罪想〔……乃至……〕,波逸提。語非粗罪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語粗罪或非粗罪之小罪者,突吉羅。於非粗罪有粗罪想而語者,突吉羅。於非粗罪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粗罪有非粗罪想者,不犯也。
(三)
言事而非言罪、言罪而非言事、比丘僧認許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一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阿羅毘邑阿伽羅婆塔廟。其時,阿羅毘邑之諸比丘為修治講堂而自掘地又令掘,諸人譏嫌非難:「何以沙門釋子自掘地又令掘耶?沙門釋子傷一根之命。」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阿羅毘邑之諸比丘,自掘地又令掘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自掘地又令掘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P.33]人!汝等何以自掘地又令掘耶?愚人!諸人於地謂有情。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自掘地或令掘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地」者,有二種地:生地與不生地。言生地者純壤純土,少有砂石瓦礫,大部份為土壤。非燒土亦言生地。又土壤之積聚,而瀑雨[13]四月以上,亦言生地。不生地者,言純石、純砂、純瓦、純礫,土壤少而砂石瓦礫多。燒土亦言不生地。又土壤之積聚,瀑雨四月以下,亦言不生地。
「若〔……〕掘」者,自掘者,波逸提。「令掘」者,命他掘者,波逸提。命令一次,而屢屢掘者,〔一〕波逸提。
(二)
於地有地想,而掘之或令掘,破壞或使破壞,取或令取者,波逸提。於地有疑想,而掘或……令取者,突吉羅。於地有非地想,而掘或……令取者,不犯也。於非地有地想者,突吉羅。於非地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地有非地想者,不犯也。
(三)
言:「知此!與此!運此!欲此!以此作淨!」者,不犯也。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一妄語品———
攝頌
[P.34]波逸提 一一
一
爾時,佛世尊住阿羅毘邑阿伽羅婆塔廟。其時,阿羅毘邑之諸比丘為修治講堂而伐樹又令伐。阿羅毘邑一比丘伐樹,住其樹之女樹神向比丘言:「大德!勿為欲作己之住處,而伐我住處。」彼比丘不肯而仍伐之,打小女樹神之腕。時,彼女樹神作是念:「我今當奪比丘命。」女樹神又念:「我今若奪比丘命,是我不正,我應以此事告世尊。」於是,女樹神至世尊處。至已,以此事白世尊。「善哉!女樹神!善哉!女樹神!汝不奪比丘命。女樹神!汝今日若奪彼比丘命,汝將多生受惡報。女樹神!汝往!某處有樹,往彼處矣!」
諸人譏嫌非難:「何以沙門釋子伐樹又令伐耶?沙門釋子傷一根之命。」諸比丘聞諸人之譏嫌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阿羅毘邑之諸比丘,伐樹又令伐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伐樹又令伐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伐樹又令伐耶?愚人!諸人於樹謂有情。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伐草木[14]者,波逸提。」
二
(一)
「草木」者,有五類種生:即根種、莖種、節種、枝種、種子種共五種。[P.35]根種者,鬱根、蘘荷、宇奢、宇奢陀、阿提義沙、黑藜蘆、優西羅、巴達母達伽等,及其他以根栽植者,名為根種。莖種者,菩提樹、榕樹、比拉伽樹、憂曇鉢羅樹、加奢加樹、加美達那樹等,及其他以莖栽植者,名為莖種。節種者,甘蔗、竹、蘆等,及其他以節栽植者,名為節種。枝種者,阿就伽、巴膩奢伽、比利益拉等,及其他切枝栽植者,名為枝種。種子種者,七穀、七菜等,及其他以種子栽植者,名為種子種。
(二)
於種有種想,而伐或令伐,壞或令壞,煮或令煮者,波逸提。於種有疑想,而伐或……煮者,突吉羅。於種有非種想,而伐或……煮者,不犯也。於非種有種想者,突吉羅。於非種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種有非種想者,不犯也。
(三)
言:「知此!與此!運此!欲此!作淨!」者,不犯也。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一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憍賞彌國瞿師羅園。其時,具壽闡陀行非法,於僧中被糾問罪而異語遁辭。言:「誰有罪?有何罪?於何而有罪?何故而有罪?汝等對誰言?汝等言何耶?」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闡陀於僧中被糾問罪而異語遁辭,言:『誰……汝等言何耶?』耶?」……乃至……「闡陀!汝實於僧中被糾問罪而異語遁辭,言:『誰……乃至……汝等言何耶?』耶?」「實然!世尊!」佛世[P.36]尊呵責:「愚人!汝何以於僧中……『……汝等言何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責已、說法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宜與闡陀比丘作異語罪,諸比丘!應如是與。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此闡陀比丘於僧中被糾問罪而異語遁辭,若僧時機可者,則僧與闡陀比丘作異語罪。』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此闡陀……遁辭,僧與闡陀比丘作異語罪,諸大德中,與闡陀比丘作異語罪,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
僧與闡陀比丘作異語罪竟。僧已忍……如是知解。』」
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具壽闡陀,說難教養……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作異語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具壽闡陀於僧中被糾問罪,〔思:〕「作異語遁辭者,當得罪。」而默然以惱僧。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闡陀於僧中被糾問罪,而默然以惱僧耶?」乃至……「闡陀!汝實於僧中受糾問罪,而默然以惱僧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於僧中……以惱僧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責已、說法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僧宜與闡陀比丘惱他之罪。諸比丘!如是……〔與上一章同。『作異語』換為『惱他』,『作異語遁辭』換為『默然以惱僧』〕……誦此學處——
作異語並惱他者,波逸提。」
[P.37]三
(一)
「作異語」者,於僧中就事或就罪受問,不欲述之,不欲除之,作異語遁辭,言:「誰有罪?有何罪?於何而有罪?何故而有罪?汝等對誰言?汝等言何耶?」此名「作異語」。
「惱他」者,於僧中就事或就罪受問,不欲述之,不欲除之,而默然以惱僧,此名「惱他」。
又未能與異語罪[15]時,於僧中就事或就罪受問,不欲述之,不欲除之,作異語遁辭,言:「誰……言耶?」突吉羅。未能與惱他之罪時,於僧中就事或……不欲除之,默然以惱僧者,突吉羅。與異語之罪……言耶?波逸提。與惱他之罪……惱他,波逸提。
(二)
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作異語以惱他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疑想,而作異語以惱他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作異語以惱他者,波逸提。於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不犯也。
(三)
不知而問,患病而不言,可能令僧起口論,或紛爭、或鬥諍,諍論而不言,可能有破僧或令僧不和合而不言,非法或依別眾、或不宜羯磨者作羯磨而不言,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一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具壽沓婆摩羅子為僧分房舍及食。[P.38]時,慈比丘、地比丘是新入者,以少德故,彼等得僧中之惡房惡食。彼非難具壽沓婆摩羅子比丘:「具壽沓婆摩羅子隨其所欲分配房舍,又隨其所欲指定請食。」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何以慈比丘、地比丘譏嫌具壽沓婆摩羅子比丘耶?」……乃至……「比丘等!汝等實譏嫌具壽沓婆摩羅子比丘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譏嫌具壽沓婆摩羅子比丘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譏嫌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慈比丘、地比丘因世尊禁止譏嫌,〔心念:當令〕諸比丘皆聞此事。即於諸比丘之附近,罵具壽沓婆摩羅子:「具壽沓婆摩羅子隨其所欲分配房舍,又隨其所欲指定請食。」諸比丘中……〔與上一章同。「譏嫌」換為「罵」〕……「……誦此學處——
譏嫌或罵〔僧之知事〕者,波逸提。」
三
(一)
「譏嫌」者,由僧所選定之受具戒者,即分房舍者、或指定請食者、或分粥者、或分果者、或分噉食者、或分雜細物者,欲令羞恥,或欲令得不名譽,或欲令困惑,〔如此〕譏嫌或罵受具戒者,波逸提。
(二)
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嫌罵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疑想而嫌罵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嫌罵者,波逸提。譏嫌或罵未受具戒者,突吉羅。非由僧眾所選定之受具戒者為分房舍者或……欲困惑之,或譏嫌或罵受具戒者[P.39]或未受具戒者,突吉羅。由僧眾選定或不選定未受具戒者為分房舍者,或……困惑之,或譏嫌或罵受具戒者或未受具戒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不犯也。
(三)
譏嫌事實上依愛、依瞋、依癡、依怖而為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一四
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諸比丘寒時鋪臥具於露地以浴日光,人告以食時,不收臥具、不令收又不託人而離去,臥具遂〔為〕雨所浸。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諸比丘鋪臥具於露地,出時不收、不令收又不託人而離去,以致臥具為雨所浸耶?」如是,諸比丘……乃至……白……乃至……「諸比丘!比丘等實於露地……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將僧伽之臥牀、椅子、臥褥或坐褥,鋪於露地或使鋪,出時不收、不令收又不託人而離去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諸比丘住於露地,因食時收置臥具,世尊見比丘等為食時收置臥具,[P.40]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八個月不降雨時、於布帳內、或樹下之烏或鷹不排便處,聽許鋪置臥具。」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僧伽之」者,……施與僧團之物。
「臥牀」者,有四種臥牀:即波摩遮羅伽腳、文蹄腳、句利羅腳、阿遏遮腳[16]。
「椅子」者,有四種椅子:即波摩遮羅伽腳、文蹄腳、句利羅腳、阿遏遮腳。
「臥褥」者,有五種臥褥:即毛臥褥、布臥褥、樹皮臥褥、草臥褥、樹葉臥褥。
「坐褥」者,有樹皮製、優西羅、或文若草、或燈心草等所製,其內包裝他物。
「鋪」者,由己鋪。
「使鋪」者,使他人鋪之。使未受具戒者鋪〔而不收〕,為己之罪;使受具戒者鋪,鋪者之罪。
「出時不收」,己不收。
「不令收」者,不使他人收。
「不託人而離去」者,不託付比丘或沙彌或淨人,而〔行至〕超過常人擲石所及之處者,波逸提。
(二)
於僧伽物有僧伽物想,鋪於露地或使鋪,出時不收、不令收又不託人而離去者,波逸提。於僧伽物有疑想……乃至……於僧伽物有私物想,鋪於露地……離去者,波逸提。治彌利加布、外套、地毯、蓙、獸皮、足拭、板座等,鋪於露地……離去者,突吉羅。於私物有僧伽物想者,突吉羅。於私物有疑想者,突吉羅。於私物有私物想,若為他人之私物者,突吉羅。己之私物者,不犯也。
(三)
收而離去、令收而離去、託他而離去、曝曬而離去、有障難時、災禍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P.41]波逸提 一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十七群比丘結黨,彼等住時共住、往時同往。彼等或於精舍中鋪臥具,出時不收、不令收又不託人而離去,以致坐臥具為蟻所嚙。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十七群比丘於精舍中鋪臥具,出時不收、不令收又不託人而離去,以致坐臥具為蟻所嚙耶?」如是,諸比丘……白……乃至……「諸比丘!十七群比丘實於精舍中……不收、不令收又不託人而離去……所嚙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彼等愚人,於精舍中……所嚙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於僧伽之精舍中,鋪敷臥具或令鋪,出時不收、不令收又不託人而離去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僧伽之精舍」者,為僧伽而設施者。
「臥具」者,臥褥、治彌利加布、外套、地毯、蓙、獸皮、尼師壇(nisīdana 坐具)、毛氈、莚、葉座。
「鋪」者,自鋪。「令鋪」者,使他人鋪。
「出時不收」者,己不收。「不令收」者,不令他人收。
[P.42]「不託人而離去」者,不託比丘、或沙彌、或淨人,有籬之僧園,若出籬者,波逸提。無籬之僧園者,〔行至〕超過擲石所及處者,波逸提。
(二)
於僧伽物有僧伽物想,鋪臥具或令人鋪,出時不收、不令收又不託人而離去者,波逸提。於僧伽物有疑想,鋪臥具……離去者,波逸提。於僧伽物有私物想,鋪臥具……離去者,波逸提。
於精舍之擲石所及以內、或集會堂、或布帳內、或樹下鋪臥具……離去者,突吉羅。將牀或椅子於精舍或精舍擲石所及以內、或布帳內、或樹下鋪或令鋪之……離去者,突吉羅。於私物有僧伽物想者,突吉羅。於私物有疑想者,突吉羅。於私物有私物想,若為他人之私物者,突吉羅;己之私物者,不犯也。
(三)
收而離去、令收而離去、託他而離去、有障難時、想〔速歸〕即止其行、〔令人〕以託之、〔此〕有障難時、災禍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一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阻撓〔長老比丘〕而〔先取〕好牀,長老比丘〔後取〕而逐出彼等。其時,六群比丘言:「我等以何方便,於此入安居?」如是,六群比丘擠進長老比丘中,展設牀座言:「感不舒暢者出去!」[P.43]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擠進長老比丘中,展設牀座耶?」如是,彼諸比丘……白……乃至……「諸比丘!汝等實於長老……展設……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於長老……展設……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於僧伽之精舍中,知而擠進先來比丘之〔牀〕間展設牀座,言『感不舒暢者出去』,非有他義而作是理由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乃至……。
「僧伽之精舍」者,為僧伽所設施者。
「知」者,知是長老、知是病者、知為僧伽所設施之〔僧物〕。
「擠進〔……〕間」者,擠入其中。
「展設牀座」者,以牀或椅子排設於入口或近出口處者,突吉羅。〔於其上〕坐臥者,波逸提。
「非有他義而作是理由」者,無其他任何理由,闖入其間展設牀座。
(二)
於僧伽物有僧伽物想,闖入而展設牀座者,波逸提。於僧伽物有疑想,闖入而展設牀座者,波逸提。於僧伽物有私物想,闖入而展設牀座者,波逸提。於牀、椅子、入口、出口之近處以外,展設牀座者,突吉羅;坐臥其上者,突吉羅。於精舍之近處、或集會堂、或布帳內、或樹下、或露地以展設牀座或令人展設者,突吉羅;坐臥其上者,突吉羅。於私物有僧伽物想者,突吉羅。於私物有疑想者,突吉羅。於私物有私物想,若為他人私物者,突吉羅;為己之私物者,不犯也。
(三)
染病而入、畏寒熱之苦而入、災禍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P.44]波逸提 一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十七群比丘言:「我等欲於此安居。」而於附近修築大精舍。六群比丘見十七群比丘修築精舍而作是言:「友!十七群比丘在修築精舍,往逐彼等。」一人言曰:「友!稍等,〔彼等〕正在修,俟修築已,往逐。」如是,〔修築已,〕六群比丘言十七群比丘:「友!出去!此精舍乃屬我等。」「友!何不先行告知?我等當修其他精舍。」「友!此非僧伽之精舍耶?」「然!友!是僧伽之精舍。」「出去!此精舍乃屬我等。」「友!此大精舍也。汝等可住,我等亦可住也。」「汝等出去!此精舍乃屬我等。」瞋怒不喜,捉〔彼等〕首強行拖出。彼等被拖而哭叫。諸比丘如是曰:「友!汝等何故哭叫耶?」「友!此六群比丘瞋怒不喜,將我等拖出僧伽之精舍。」
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瞋怒不喜,從僧伽之精舍拖出比丘耶?」如是,諸比丘……白……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瞋……拖出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瞋……拖出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瞋怒不喜,從僧伽之精舍將比丘拖出或令拖出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a 「瞋怒不喜」者,激動不滿之態。
「僧伽之精舍」者,為僧伽所設施者。
[P.45]a'「將比丘」者,將其他之比丘。
「拖出」者,於房內捉而拖出門口者,波逸提。於門口捉而向外拖出者,波逸提。一拖而越過多室者,〔一〕波逸提。言:「拖出!」而命令他者,突吉羅。令拖〔出〕一室,而過多室之門者,〔一〕波逸提。
(二)
於僧伽物有僧伽物想,瞋怒不喜而拖出或令拖出者,波逸提。於僧伽物有疑想,瞋……令拖出者,波逸提。於僧伽物有私物想,瞋……令拖出者,波逸提。
拖出彼之資具或令拖出者,突吉羅。拖出或令拖出精舍附近,或集會堂、或布帳內、或樹下、或露地者,突吉羅。〔由彼處〕拖出彼等之資具者,突吉羅。將未受具戒者從精舍或精舍附近……或露地,拖出或令拖出者,突吉羅。將彼等之資具,拖出或令拖出者,突吉羅。
於私物有僧伽物想者,突吉羅。於私物有疑想者,突吉羅。於私物有私物想者,若為他人私物者,突吉羅;為己私物者,不犯也。
三
拖出或令拖出犯戒者、將彼之資具〔……拖〕出、將癡狂者〔……拖〕出、將彼之資具〔……〕,將鬥諍者、諍亂者、諍論者、論議者、使僧伽起紛爭者〔……〕、將彼之資具〔……〕,門弟或弟子之不如法行〔……〕、將彼之資具拖出或令拖出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一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有二比丘於僧伽精舍,一住樓上,[P.46]一住樓下。樓上比丘,強坐於脫腳牀,牀腳穿過〔天花板〕,傷及樓下比丘頭,彼比丘呼痛。諸比丘走近彼比丘言:「友!汝何故呼痛耶?」彼比丘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強坐於僧伽精舍之脫腳牀耶?」如是,諸比丘……白……乃至……「比丘!汝實強坐於僧伽……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強坐於僧伽……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僧伽之精舍」者,為僧伽所設施者。
「樓上」者,常人之頭不至〔天花板〕。
「脫腳牀」者,腳套上而已。
「脫腳椅」者,腳套上而已。
「坐」者,若坐者,波逸提。
「或臥」者,若臥者,波逸提。
(二)
於僧伽物有僧伽物想,於樓上或坐或臥於脫腳牀或脫腳椅者,波逸提。於僧伽物有疑想……乃至……於僧伽物有私物想……或臥者,波逸提。於私物有僧伽物想者,突吉羅。於私物有疑想者,突吉羅。於私物有私物想,若為他人私物者,突吉羅;為己之私物者,不犯也。
三
非在樓上時、觸及頭頂處、樓下不使用時、牀板重疊時、〔腳〕有拴緊時、立於其處以手捉之或倚靠時,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P.47]波逸提 一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憍賞彌國瞿師羅園。其時,具壽闡陀之施主大臣為闡陀作精舍。然而,具壽闡陀將已建成之精舍,使人再三修葺塗飾,〔因〕重壓而使精舍倒塌。具壽闡陀為集草木而踐壞一婆羅門之麥田。於是,婆羅門譏嫌非難:「諸大德何以踐壞我麥田耶?」諸比丘聞婆羅門之譏嫌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闡陀將建成之精舍,再三修葺塗飾,因重壓而使精舍倒塌耶?」如是,彼諸比丘……白……乃至……「闡陀!汝實將建成……倒塌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將建成……倒塌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比丘作大精舍時,限於留門窗處,為定置橫木[19],為裝置窗牖,〔住於無作物處之比丘,〕得指示覆二、三重,若過此指示者,雖住於無作物處之比丘,亦波逸提。」
二
(一)
a'「作」者,自作或令他人作。
「大精舍」者,有施主之精舍。
「精舍」者,有內部塗飾,有外面塗飾,或有內、外皆塗飾。
a 「限於留門窗處」者,〔門窗之〕橫木周圍二肘半。
「為定置橫木」者,為定置門戶。
「為裝置窗牖」者,通風設備,塗白色、黑色或赤色。可飾華鬘、草鬘、摩竭魚牙或柵欄[20]。
[P.48]「住於無作物處之比丘,得指示覆二、三重」者,作物乃指七穀、七菜也。若住於作物處之比丘指示者,突吉羅。縱覆[21]時可指示二覆,令三覆必離去。橫覆時可指示二覆,令第三覆,必離去。
「若過此指示者,雖住無作物處之比丘」,覆瓦時,一瓦一波逸提,覆石時,一石一波逸提。覆粘土時,一土塊一波逸提。覆草時,一束草一波逸提。覆樹葉時,一葉一波逸提。
(二)
於覆二、三重以上,有過想而指示者,波逸提。於覆二、三重以上,有疑想而指示者,波逸提。於覆二、三重以上,有以下想而指示者,波逸提。於覆二、三重以下,有過想者,突吉羅。於覆二、三重以下,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覆二、三重以下,而有以下想者,不犯也。
(三)
覆二、三重,覆二、三重以下,於山窟、於石房、於草房、為他人而作,以己之財而作,除己之住屋外凡公眾者,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阿羅毘邑阿伽羅婆塔廟。其時,阿羅毘邑之諸比丘修葺房屋,知而將有蟲水澆於草土,或令澆。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阿羅毘邑之諸比丘,知水中有蟲……又令澆耶?」於是,彼諸比丘……白……乃至……「諸比丘![P.49]汝等實知而將有蟲水……又令澆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知而將有蟲水……又令澆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知而將有蟲水,澆於草或土上,或使澆之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而」者,自知或由他人告知。
「澆」者,若自澆者,波逸提。
「使澆」者,令他澆,亦波逸提。被命令一次而屢屢澆者,〔一〕波逸提。
(二)
於有蟲水而有有蟲水想,澆於草上或令澆者,波逸提。於有蟲水而有疑想……令澆之,突吉羅。於有蟲水而有無蟲水想者……澆之者,不犯也。於無蟲水而有有蟲水想者,突吉羅。於無蟲水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無蟲水而有無蟲水想者,不犯也。
(三)
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二草木品———
攝頌
波逸提 二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諸長老比丘教誡諸比丘尼,得受衣服、飲食、臥具、病資具藥物。時,六群比丘作此思惟:「友!今諸長老比丘教誡諸比丘尼,得衣服……藥物,然則,友!我等亦以此教誡諸比丘尼。」於是,六[P.50]群比丘至諸比丘尼前而作是言:「諸姊請!至我等處,我等亦教誡之。」於是,諸比丘尼至六群比丘處,禮彼等而坐一面。時,六群比丘甚少為諸比丘尼說法,說俗語而時過,言:「諸姊往矣!」而令離去。時,諸比丘尼至世尊處,敬禮而立一面。世尊向立於一面之比丘尼曰:「諸比丘尼!教誡滿足耶?」「世尊!教誡何能滿足?六群諸師少說法……令離去。」時,世尊為諸比丘尼說法,令皆歡喜踊躍。諸比丘尼因世尊說法,歡喜踊躍,禮敬世尊,右繞而去。世尊以是因緣集比丘僧而問六群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實為諸比丘尼少說法……而令離去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為諸比丘尼少說法……而令離去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責已、說法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選任教誡比丘尼之人,諸比丘!應如是選任。先請一比丘,請已,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若僧時機可者,當選任某甲比丘為教誡比丘尼之人。』此是提議。
『大德僧!請聽!選任某甲比丘為教誡比丘尼之人。諸大德中,對於選任某甲比丘為教誡比丘尼之人,忍者……請說。
我二次言此事……乃至……我三次言此事,大德僧!請聽……請說。
僧承認某甲比丘為教誡比丘尼之人已。僧已忍……知解。』」
[P.51]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說難扶養……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不被〔僧伽〕選任而教誡比丘尼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長老比丘被選任教誡比丘尼,亦得受衣服、飲食、臥具、病資具藥物。六群比丘則謂:「友!諸長老比丘被選任教誡比丘尼,亦得衣服、飲食、臥具、藥資具。然,友!我等往界外,互選任教誡比丘尼之人,以教誡比丘尼。」於是,六群比丘往界外,互選任教誡比丘尼之人,以近比丘尼而作是言:「諸姊!我等亦被選任,來我等處,受我等之教誡。」於是,彼諸比丘尼……〔與前一章同〕……呵責已、說法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選任具有八法之比丘,為教誡比丘尼之人,即(一)持戒者。(二)依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攝身而住者。(三)具足威儀者。(四)少罪亦見怖畏者。(五)於學處受持學習者。(六)多聞者。(七)聞而憶持積集者。(八)若彼諸法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具足,被稱為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者。如是彼多聞諸法,憶持[22],以語積之,意集注一處而觀,以正見善知解之,又彼能詳細通曉二部之波羅提木叉,隨條文,善決斷分別顯說,善音聲語言,為大部分比丘尼所喜愛,有能力教誡比丘尼,未曾犯世尊為出家著袈裟者而制之重法,二十夏或二十夏以上者。諸比丘!具此八法之比丘,聽許選任為教誡比丘尼之人。」
[P.52]三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不被選任」者,不從白四羯磨而選任。
a 「若〔……〕教誡」者,以八敬法教誡者,波逸提。以他法教誡者,突吉羅。教誡從一部僧受具戒者,突吉羅。
a'「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彼被選任之比丘,清掃房舍,儲存飲水及用水,備座牀,由同伴比丘陪伴而坐。諸比丘尼至此,禮彼比丘然後應坐於一面,其比丘當問:「諸姊[23]!眾參集和合耶?」若謂:「尊師!我等參集和合。」應問:「諸姊!善誦八敬法耶?」若謂:「尊師!善誦。」應顯說:「此是教誡。」若謂:「尊師!不善誦。」應教誡之:
(一)雖受具戒後經百歲之比丘尼,應敬禮、起迎、合掌,恭敬招待當日受具戒之比丘。對此法恭敬、尊重、奉行,當終生不可犯。(二)比丘尼於無比丘住之院內,不得安居,對此法……不可犯。(三)每半月,比丘尼從比丘僧請二種法,即問布薩及受教誡,對此法……不可犯。(四)安居竟,比丘尼於二部僧中受自恣三事,即或見、或聞、或疑,對此法……不可犯。(五)犯敬法之比丘尼,於二部僧中當行半月摩那埵,對此法……不可犯。(六)經二年學習六法之式叉摩那,於二部僧中請求受具戒,對此法……不可犯。(七)無論任何理由,比丘尼不得罵詈、誹謗比丘,對此法……不可犯。(八)從今以後,比丘尼對比丘應閉其語路,比丘對比丘尼不閉其語路,對此法……不可犯。
若謂:「尊師!我等參集和合。」而說他法者,突吉羅。若謂:「尊師!我等不和合。」而說八敬法者,突吉羅。不與教誡而說他法者,突吉羅。
[P.53](二)
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於非和合比丘尼眾有非和合想而教誡者,波逸提。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於非和合比丘尼眾有疑想而教誡者,波逸提。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於非和合比丘尼眾有和合想而教誡者,波逸提。
於非法羯磨有疑想、於非和合比丘尼眾有非和合想而教誡者……疑想而教誡者……和合想而教誡者,波逸提。
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於非和合比丘尼眾有非和合想而教誡者……疑想而教誡者……和合想而教誡者,波逸提。
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於和合比丘尼眾有非和合想而教誡者……疑想而教誡者……和合想而教誡者,波逸提。
於非法羯磨有疑想、於和合比丘尼眾有非和合想而教誡者……疑想而教誡者……和合想而教誡者,波逸提。
於非法羯磨而有如法羯磨想、於和合比丘尼眾有非和合想而教誡者……疑想而教誡者……和合想而教誡者,波逸提。
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於非和合比丘尼眾有和合想而教誡者……有疑想而教誡者……有和合想而教誡者,突吉羅。
於如法羯磨有疑想、於非和合……突吉羅。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於非和合……突吉羅。
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於和合……突吉羅。於如法羯磨有疑想、於和合……突吉羅。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於和合比丘尼眾有非和合想而教誡者,突吉羅。……有疑想而教誡者,突吉羅。……有和合想而教誡者,不犯也。
(三)
與讀誦、與質問,言:「尊師!請說。」而說示,以問質問、被質問而答、為他人說時而比丘尼聞之,為式叉摩那、為沙彌尼說者,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二
[P.54]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諸長老比丘順次教誡比丘尼。時,依順次輪至具壽周利槃特教誡比丘尼。諸比丘尼如是言:「今日之教誡當不能滿足,尊師周利槃特,當以其一偈反復而說。」於是,諸比丘尼至具壽周利槃特處,禮拜而坐一面。周利槃特向坐一面之諸比丘尼言:「諸姊!〔大眾〕和合耶?」「尊師!我等〔大眾〕和合也。」「諸姊!善誦八敬法耶?」「尊師!我等善誦。」說:「諸姊!此是教誡。」以此偈反復而說:
諸比丘尼作是言:「我等豈非言『今日之教誡當不能滿足,尊師周利槃特,當以其一偈反復而說』耶?」具壽周利槃特聞諸比丘尼之揄言,於是,具壽周利槃特飛翔於虛空,或行、或立、或坐、或臥於空中,又放煙、燃燒而消失其間,並說此偈及其他佛語甚多。諸比丘尼作是言:「實是希有!實是未曾有!如尊師周利槃特成功之教誡,我等還未曾有!」時,具壽周利槃特教誡比丘尼至日暮,言:「諸姊!歸去!」而令去。如是,諸比丘尼因城門已關閉而於城外住,至翌日入城。諸人〔見此〕譏嫌非難:「此諸比丘尼非梵行者,於僧園中與比丘共宿,而今入城。」諸比[P.55]丘聞此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周利槃特日沒時,教誡比丘尼耶?」……乃至……「周利槃特!汝實日沒時,教誡比丘尼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周利槃特!汝何以……教誡耶?周利槃特!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雖被選任而若至日沒時,〔仍〕教誡比丘尼者,波逸提。」
二
(一)
「選任」者,依白四羯磨所選任。
「日沒時」者,日已落之時也。
a 「若〔……〕教誠」者,以八敬法或以其他之法教誡者,波逸提。
a'「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二)
於日沒有日沒想而教誡者,波逸提。於日沒有疑想而教誡者,波逸提。於日沒有非日沒想而教誡者,波逸提。若教誡於一部受具戒者,突吉羅。於非日沒有日沒想者,突吉羅。於非日沒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日沒有非日沒想者,不犯也。
(三)
與讀誦、與質問,言:「尊師!請說。」而說示,以問質問、被質問而答,為他人說時而比丘尼聞之,為式叉摩那、為沙彌尼說者,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釋迦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樹園。其時,六群比丘往比丘尼住處,[P.56]教誡六群比丘尼。諸比丘尼對六群比丘尼作是言:「諸姊!我等今往教誡。」「諸姊!我等今亦欲為教誡而往,尊師六群比丘於此教誡我等。」諸比丘尼……非難:「何以六群比丘至比丘尼住處,教誡比丘尼耶?」時,其諸比丘尼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至比丘尼住處……教誡耶?」……乃至……「諸比丘!汝等……教誡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教誡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至比丘尼住處教誡比丘尼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病,諸長老比丘至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處,作是言:「瞿曇彌!汝堪忍否?得過否?」「尊師!我不堪忍,我不得過。尊師!請說法。」「大姊!至比丘尼住處為比丘尼說法者,非如法也。」畏慎而不說。
時,世尊晨著下衣,持外衣與鉢,至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處,坐於所設座位。安坐之世尊,如是言瞿曇彌曰:「瞿曇彌!汝堪忍否?得過否?」「尊師!前諸長老比丘來為我說法,是故我安樂;然今因世尊所制,畏慎不說,是故我不安樂。」時,世尊為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說法……使之欣喜,由座起立而去。於是,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至比丘尼住處為病比丘尼教誡者。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P.57]任何比丘,若至比丘尼住處教誡比丘尼者,除因緣外,波逸提。此處所謂因緣者,乃比丘尼病時之謂。」
三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a'「至」者,往其處也。
「比丘尼住處」者,雖是比丘尼住一夜之處亦是。
a 「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若〔……〕教誡」者,以八敬法教誡者,波逸提。
「除因緣外」者,因緣除外。
「病」者,言比丘尼不能往教誡或共住。
(二)
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往比丘尼住處,無因緣而教誡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教誡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教誡者,波逸提。以其他之法教誡者,突吉羅。教誡於一部僧中受具戒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不犯也。
(三)
有因緣時,與讀誦、與質問……〔同波逸提二二.二(三)〕……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諸長老比丘教誡諸比丘尼,而得衣服、飲食、臥具、病資具藥物。六群比丘作如是言:「諸長老比丘非為法恭敬教[P.58]誡諸比丘尼,諸長老比丘是為利養故,教誡諸比丘尼。」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作如是言:『諸長老比丘……教誠……』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如是言:『諸長老比丘……教誡……』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作如是言:『諸長老比丘……教誡……』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作如是言:『諸長老比丘為利養〔故〕,教誡諸比丘尼。』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a 「若作如是言」者,對由僧眾所選任受具戒之教誡比丘尼之人,欲以惡口、欲以罵、欲以困惑而作是言:「為衣服……為尊敬而教誡。」者,波逸提。
a'「為利養」者,為衣服、飲食、臥具、病資具藥物、敬重、名聞、尊敬。
(二)
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作斯言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疑想而作斯言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作斯言者,波逸提。對受具戒者非由僧選任教誡比丘尼之人,欲以惡口、欲以罵、欲以困惑而作斯言:「為衣服……為尊敬而教誡。」者,突吉羅。對由僧眾派遣或未派遣為教誡比丘尼之人,欲以惡口……而作斯言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不犯也。
(三)
依其事實而言:「為衣服……為尊敬而教誠。」者,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P.59]波逸提 二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常〕有一比丘於舍衛城中之街道乞食,一比丘尼亦於其街道乞食,彼比丘告其比丘尼曰:「妹!速往某處,應有與食。」彼尼亦作如是言:「尊者!請去某處,應有與食。」彼等屢屢相見而成友。時,僧眾分配衣服。其時,比丘尼往受教誡而至比丘處,禮拜後而立一面。對一面立之比丘尼,彼比丘作是言:「妹!此我分配之衣,汝受用耶?」「尊師!受用!我有弊衣。」於是,彼比丘以衣與彼比丘尼。彼比丘亦成為弊衣者。諸比丘言彼比丘曰:「友!汝當作衣。」其時,此比丘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將衣與比丘尼耶?」……乃至……「比丘!汝實將衣與比丘尼耶?」「世尊!實然!」「汝之親里耶?非親里耶?」「世尊!非親里也。」「愚人!非親里之男子,對非親里之比丘尼,不知威儀、非威儀,淨行、非淨行。愚人!汝何以將衣與非親里比丘尼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將衣與非親里比丘尼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其時,諸比丘畏慎,而不與諸比丘尼易衣。諸比丘尼……非難:「何以諸師不[P.60]與我等易衣?」諸比丘聞彼諸比丘尼之……非難。其時,諸比丘……白世尊。於是,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與五眾易衣,即對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此等五眾聽許與之易衣。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將衣與非親里比丘尼者,除易〔衣〕外,波逸提。」
三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非親里」者,非繫屬父母親里至七世者。
「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衣」者,云六衣中之一衣,而應說淨之最少量〔以上〕。
「除易〔衣〕外」者,除交換〔衣〕而與者以外,波逸提。
(二)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除易衣者外,波逸提。於非親里有疑想……於非親里有親里想……波逸提。給予於一部僧中受具戒者衣,除易衣者外,突吉羅。於親里有非親里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親里想者,不犯也。
(三)
親里者、交易物、與重物得輕物、或與輕物得重物、比丘尼以親厚想而取之、以暫取想而取之、除衣外而與其他資具、與式叉摩那、與沙彌尼,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六
[P.61]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優陀夷正作衣。一比丘尼至具壽優陀夷處而作是言:「尊師!願為我縫衣。」如是,具壽優陀夷為彼比丘尼縫衣,然後,染華美之色,並於其中央畫有男女交合之像,以疊置之。該比丘尼至優陀夷處而作是言:「大德!其衣在何處耶?」「妹!此衣也,疊置持去而收藏之,往教誡比丘尼僧時著此衣,當行於比丘尼眾之後。」於是,該比丘尼持此衣去,往教誡比丘尼僧時,著此衣行於比丘尼眾之後。諸人……非難:「此諸比丘尼,實欺人、惡人、無恥人也,其衣畫有男女交合之像。」諸比丘尼作是言:「此乃誰所作?」「尊者優陀夷所作也。」「欺人、惡人、無恥人尚不為此,況尊者優陀夷耶?」
於是,諸比丘尼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優陀夷為比丘尼縫衣耶?」……乃至……「優陀夷!汝實為比丘尼縫衣耶?」「實然!世尊!」「優陀夷!汝之親里耶?非親里耶?」「世尊!非親里也。」「愚人!對非親里人、非親里女,不知威儀、非威儀,淨行、非淨行。愚人!汝何以為非親里之比丘尼縫衣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為非親里比丘尼縫衣或令縫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非親里」者,非繫屬父母親里至七世者。
「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衣」者,六種衣中之一衣。
[P.62]「若縫」者,自縫、每刺針者[24],波逸提。「令縫者」,令他縫亦波逸提。受命令一次而多〔次〕縫者,波逸提。
(二)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縫衣或令縫者,波逸提。於非親里有疑想……於非親里有親里想……波逸提。為於一部僧中受具戒者縫衣或令縫者,突吉羅。於親里有非親里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親里想者,不犯也。
(三)
為親里、除衣外而縫其他資具或令縫,為式叉摩那、為沙彌尼而縫者,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豫約比丘尼同道而行。諸人……非難:「如我等有婦者之散步,其沙門釋子亦與比丘尼同行。」諸比丘聞彼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豫約比丘尼同道而行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與比丘尼……行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與比丘尼……行耶?愚人!此非令……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豫約比丘尼同道而行者,雖一聚落間,亦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P.63]二
爾時,眾多比丘及比丘尼由沙祇向舍衛城之公路行去,其時諸比丘尼言諸比丘:「我等亦與尊師等共行。」「妹!豫約比丘尼同道而行者,非如法也,汝等先行或我等先行。」「大德!尊師等為最上人也,請尊師等先行。」於是,從其後而行之諸比丘尼於道中,遇劫賊出而污剝諸尼。時,諸尼至舍衛城,以此事語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以此語諸比丘……。諸比丘……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覺有恐怖危險而需結隊行於道者,聽許豫約比丘尼同道而行。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豫約比丘尼同道而行者,雖一聚落間,除因緣外,波逸提。此處所謂因緣者,覺有危險恐怖,需結隊而行於道時之謂。」
三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a'「豫約」者,「妹!我等往。」「尊師!我等亦往。」「尊師!我等往。」「妹!我等亦往。」「今日或明日或後日我等行往。」如此豫約者,突吉羅。
「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同」者,一起。
a 「雖一聚落間」者,於附近之村落,每村落間,波逸提。無村落而於曠野者,每半由旬,波逸提。
「除因緣外」者,因緣除外。
b 「危險」者,於此道見賊之住處、食處、立處、坐處、臥處也。
「恐怖」者,於此道見人為賊所殺、見被剝脫者、見被打者也。
b'「需結隊而行於道」者,不結隊者不得行之謂也。
[P.64]行怖畏處已,見無畏處時,使去之:「諸姊!可〔自〕往。」
(二)
於豫約有豫約想而行於同道者,雖一聚落間,除因緣外,波逸提。於豫約有疑想……於豫約有非豫約想……波逸提。比丘約而比丘尼不約者,突吉羅。於不豫約有豫約想者,突吉羅。於不豫約有疑想者,突吉羅。於不豫約有非豫約想者,不犯也。
(三)
若有因緣、不豫約而行、比丘尼豫約而比丘不豫約、違約而行、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豫約比丘尼同乘一船。諸人……非難:「如我等有婦者於船遊樂,其沙門釋子亦豫約比丘尼同船遊樂。」諸比丘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豫約比丘尼同乘一船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豫約比丘尼同乘一船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豫約比丘尼同乘一船耶?愚人!此……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豫約比丘尼同乘一船而往上游或往下游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P.65]二
爾時,眾多比丘及比丘尼,由沙祇向舍衛城之公路行進,途中應渡河時,諸比丘尼對比丘作如是言:「我等亦與尊師同渡。」「妹!豫約比丘尼同乘一船者,非如法也。汝等先渡,或我等先渡?」「大德!尊師等為最上人也,請尊師等先渡。」後渡之諸比丘尼被賊所污剝。時,彼諸比丘尼至舍衛城,以此事告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以……語諸比丘。諸比丘……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橫渡時,聽許豫約比丘尼同乘一船。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豫約比丘尼同乘一船而往上游或往下游者,除橫渡外,波逸提。」
三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a'「豫約」者,「妹!我等往乘。」「尊師!我等往乘。」「尊師!我等往乘。」「妹!我等往乘。」「今日或明日或後日我等往乘。」如此豫約者,突吉羅。比丘尼所乘而比丘乘之,波逸提。比丘所乘而比丘尼乘之,波逸提。或兩者同乘之,波逸提。
「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同」者,一起。
a 「上」者,向河之上游;「下」者,向河之下游。
「除橫渡外」者,橫渡除外。
於附近之村落者,每村落間,波逸提。無村落而於曠野者,每半由旬者,波逸提。
(二)
於豫約有豫約想,而同乘一船以往上游或往下游者,除橫渡外,波逸提。[P.66]於豫約有疑想……〔參照波逸提二七.三(二)〕……不犯也。
(三)
橫渡時、不約而〔同〕乘、比丘尼豫約而比丘不豫約、違約而〔同〕乘、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於一特信之家,得受常施食。諸長老比丘亦由彼居士請食。時,偷蘭難陀比丘尼於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至其家,對居士作如是言:「居士何故辦此多量之硬軟美食耶?」「尊姊!我招請諸長老。」「居士!其長老是何人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大迦旃延、尊者摩訶俱稀羅、尊者摩訶劫賓那、尊者摩訶周那、尊者阿那律、尊者離婆多、尊者優波離、尊者阿難、尊者羅睺羅也。」「居士!汝何以放置大龍而請小德耶?」「尊姊!何人是大龍耶?」「尊者提婆達多、尊者拘迦利迦、尊者迦留羅提舍、尊者騫駄達多、尊者娑勿陀達也。」
當偷蘭難陀言此冗語惡口時,值諸長老比丘進來,「居士!汝實請大龍也。」「尊姊!汝今以尊者等為小德,今又為大龍也。」由此家被驅出,並斷常施食。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提婆達多知而使比丘尼周旋取食耶?」……乃至……「提婆達多!汝實知而使比丘尼周旋取食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知而……取食耶?愚人!此……誦此學處——
[P.67]任何比丘,知而使比丘尼周旋取食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由王舍城出家之一比丘至親里家,諸人以「久〔未見〕大德來」,敬重供食。其家所特信之比丘尼,對諸人作是言:「賢者!供大德食。」彼比丘曰:「世尊禁止〔比丘〕知而使〔比丘尼〕周旋取食。」畏慎而不取。時過,不能行乞而不得食,該比丘至僧園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知在家人事先〔為比丘〕豫備供食,〔然後〕比丘尼順便周旋之,聽許受用。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知而使比丘尼周旋取食者,除在家人事先豫備外,波逸提。」
三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者,自知或他人告彼,或自告之。
「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周旋」者,非事先欲與、非事先欲作,有人從中說:「尊者是善說法者、尊者是多聞者、尊者是經師、尊者是律師、尊者是論師,請供尊者,請為尊者作。」此名為「周旋」。
「食」者,五種噉食中之任一種噉食。
「除在家人事先豫備外」者,在家人事先豫備者除外。
「在家人事先豫備」者,或親里,或被招待,或本有豫備。
除在家人事先豫備外而〔往〕取食者,突吉羅。每咽食者,波逸提。
[P.68](二)
於周旋有周旋想而食之,除在家人事先豫備外,波逸提。於周旋有疑想而食之〔……〕突吉羅。於周旋有非周旋想而食之者〔……〕不犯也。由一部受具戒之比丘尼周旋而食之者〔……〕突吉羅。於非周旋有周旋想者,突吉羅。於非周旋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周旋有非周旋想者,不犯也。
(三)
在家人事先豫備、式叉摩那為之周旋、沙彌尼為之周旋、除五種噉食外之其他一切食者,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優陀夷之前妻出家為比丘尼,常至具壽優陀夷處,優陀夷亦常至彼尼處。時,具壽優陀夷獨與彼於秘密處坐。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優陀夷獨與比丘尼於一秘密處共坐耶?」……乃至……「優陀夷!汝實獨與比丘尼於一秘密處共坐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獨與比丘尼於一秘密處共坐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獨與比丘尼於一秘密處共坐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a'「獨」者,一比丘與一比丘尼。
「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P.69]a 「秘密」者,有見秘密、聞秘密。見秘密者,目被遮掩,舉眉抬頭皆不得見。聞秘密者,常語之不得聞。
「坐」者,於比丘尼之坐側,比丘或坐或臥者,波逸提。於比丘之坐側,比丘尼或坐或臥者,波逸提。兩人共坐或臥者,波逸提。
(二)
於秘密有秘密想而獨坐者,波逸提。於秘密有疑想……於秘密有非秘密想……波逸提。於非秘密有秘密想,突吉羅。於非秘密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秘密有非秘密想者,不犯也。
(三)
若干有智之陪席者、立而不坐、非秘密可見處、放心而坐,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三教誡品———
攝頌
波逸提 三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近舍衛城有一集團於施食處設食。六群比丘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至舍衛城行乞,不得食而至該施食處。諸人言:「久未見大德來。」即敬重供食。於是,六群比丘第二日亦……乃至……第三日亦晨著下衣……至施食處取食。時,六群比丘作如是思惟:「我等當如何!歸園,明[P.70]日亦應來此。」乃日日住此,於施食處取食。諸外道〔因而〕離去也。諸人……非難:「何以沙門釋子日日住而受施食耶?非為彼等而設之施食,是對諸沙門之施食而設也。」諸比丘聞此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日日住此而受施食處之食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受……耶?」「世尊!實然!」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受……耶?愚人!……當如是誦此學處——
於施食處食取食一次,若過此而取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具壽舍利弗行於拘薩羅國,至舍衛城一施食處。諸人曰:「久未見長老來。」即敬重供食。取食已,具壽舍利弗因生重病不能離施食處。諸人翌日作如是言:「大德!請食。」具壽舍利弗曰:「世尊禁止日日住,而取施食處之食。」畏慎而不取,因此而斷食。於是,具壽舍利弗至舍衛城,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病比丘於施食處屢次取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無病比丘於施食處食取食一次,若過此而取者,波逸提。」
三
(一)
「無病」者,可離施食處也。「病」者,不能離施食處也。
[P.71]「施食處食」者,五種噉食中之任何一種食,或於舍內、或於帳幕內、或於樹下、或於露地,不限定人數而有充分設備者。
無病比丘可受食一次,若過此而受食者,突吉羅。每咽食,波逸提。
(二)
無病者有無病想,可於施食處受食〔一次〕,過此限者,波逸提。無病者有疑想……無病者有病想……波逸提。病者有無病想,突吉羅。病者有疑想,突吉羅。病者有病想,不犯也。
(三)
有病者、無病而一食、於往時或歸時〔於途中與已行處〕食、施主招待之食、為特定人而設之食、無限定而有充分設備之食、除五種正食外之其他一切食者,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提婆達多已失名聞利養,却擁徒眾,勸化諸家而取食。諸人……非難:「何以沙門釋子勸化諸家而取食耶?何人不愛善調理耶?何人不喜美味之食耶?」諸比丘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提婆達多擁徒眾,勸化諸家而取食耶?」……乃至……「提婆達多!汝實擁徒眾,勸化諸家而取食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擁徒眾,勸化諸家而取食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別眾食,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P.72]二
其時,諸人請病比丘食。比丘等因別眾食為世尊所禁,畏慎而不受請。……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病比丘受別眾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別眾食,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病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三
其時,諸人於施衣時備妥衣食,擬先供食然後施衣而請比丘。比丘等因別眾食為世尊所禁,畏慎而不受請,是以〔比丘之〕衣不足。……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於施衣時聽許受別眾食,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別眾食,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病時、施衣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四
其時,諸人請作衣之比丘飲食。比丘等曰:「別眾食為世尊所禁。」畏慎而不受請。……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作衣時聽許受別眾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別眾食,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病時、施衣時、作衣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P.73]五
爾時,諸比丘與諸人同行,比丘等對諸人言:「賢者!稍待,我等應去乞食。」彼等曰:「大德!請在此取食。」比丘等曰:「別眾食為世尊所禁。」畏慎而不受請。……白世尊。「諸比丘!於行路時,聽許取別眾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別眾食,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病時、施衣時、作衣時、行路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六
爾時,比丘等與諸人共乘船。比丘等對諸人曰:「賢者!稍待至岸,我等應去乞食。」彼等曰:「大德!請取此食。」比丘等曰:「別眾食為世尊所禁。」畏慎而不受請……「諸比丘!於乘船時,聽許取別眾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別眾食,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病時、施衣時、作衣時、行路時、乘船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如是,世尊為比丘制立學處。
七
爾時,比丘於各地安居竟,比丘等欲見世尊而往王舍城來,諸居士見異域來之比丘,請以飲食。比丘等……畏慎而不受……「諸比丘!於大眾會時,聽許受別眾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別眾食,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病時……乘船時、大眾會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P.74]八
其時,摩竭陀國王斯尼耶頻毘娑羅之親人依邪命外道出家。時,邪命士至斯尼耶頻毘娑羅王處,對王曰:「大王!我欲以食供養一切沙門。」「大德!汝若以佛陀為上首,比丘僧伽為第一,則汝當可作供食。」於是,邪命士遣使至諸比丘處曰:「諸比丘!明日受我請食。」比丘等曰:「別眾食為世尊所禁。」畏慎而不受請。於是,邪命士至世尊處,與世尊相互敬禮,互相寒暄慰問之後立於一面。邪命士如是對世尊曰:「大德瞿曇為出家者,我亦出家者,出家者受出家者之施食實相應也。請大德瞿曇於明朝與比丘僧共受我供食。」世尊默然允諾,邪命士知世尊允諾而去。爾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沙門供食者聽許別眾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別眾食,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病時、施衣時、作衣時、行路時、乘船時、大眾會時、沙門施食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九
(一)
「別眾食」者,四人〔以上〕之比丘,受請〔共食〕五正食中之任一種時,此名為別眾食。
「除因緣外」者,因緣除外。
「病時」者,足傷亦名〔病〕,〔視作〕「病時」而可食。
「施衣時」者,不舉行迦絺那衣式時,是雨期後一個月;舉行迦絺那衣式時,是五個月也,〔視作〕施衣時而可食。
「作衣時」者,作衣之時為「作衣時」而可食。
[P.75]「行路時」者,「我當行半由旬」時可食。往行者可食,歸返者亦可食。
「乘船時」者,「我當乘船」時可食,往上游者可食,往下游者亦可食。
「大眾會時」[25]者,二、三比丘行乞食得生存,若第四人來,不得生存,〔視作〕「大眾會時」而可食。
「沙門施食時」者,任何其他沙門者供食,〔視作〕「沙門施食時」而可食也。
除因緣外,取食者,突吉羅。每咽食,波逸提。
(二)
於別眾食有別眾食想,除因緣外,食者波逸提。於別眾食有疑想……於別眾食有非別眾食想……波逸提。於非別眾食有別眾食想者,突吉羅。於非別眾食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別眾食有非別眾食想者,不犯也。
(三)
二、三比丘[26]共食,行乞食時,集於一處而食、「常施食、籌符食、半月食、布薩食、月旦食」,除此五正食外之其他一切食者,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其時,於毘舍離繼續供施美食。時,一貧傭人思惟:「諸人至誠施食,功德不少!我亦施食。」於是,貧傭人至啟羅婆帝迦處而作是言:「主人!我欲施食於以佛陀為上首之比丘僧伽,請付我工資。」啟羅[P.76]婆帝迦亦有淨信,於是付與超額[27]工資。彼貧傭人即至世尊處,禮世尊而坐一面。一面坐已,白世尊曰:「大德!請世尊明朝與比丘僧共受我請食。」「賢者!大比丘眾多,汝當知。」「世尊!雖大比丘眾,我已備多量之棗,以棗汁充作飲料。」世尊默然而允諾。時,貧傭人知世尊已允諾,從座而起,禮敬世尊,右繞而去。
諸比丘聞:「明朝貧傭人,請佛陀為上首之比丘僧伽,將供以棗汁充作飲物。」彼等於食時仍行乞取食。諸人聞貧傭人供請以佛陀為上首之比丘僧伽,即為貧傭人持來多量硬軟之食。貧傭人於過夜後,令辦種種硬軟美味之食。時至,令人報世尊:「世尊!時至,供食已辦。」於是,世尊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往貧傭人住處。至已,與比丘僧坐於已設之座。如是,貧傭人於食堂供奉諸比丘,諸比丘作是言:「賢者!少與。賢者!少與。」「諸大德!尊師等勿以『此是貧傭人』而取少量,我備有多量之硬軟食。諸大德!請取至滿足。」「賢者!我等非為此理由而少取,我等於食時已先行乞取食,是故取少量也。」
其時,貧傭人譏嫌非難:「何以諸大德受我供請,而他處取食耶?以為我不能[P.77]與至滿足!」諸比丘聞其貧傭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等受一處請而於他處取食耶?」……乃至……「諸比丘!比丘等實受一處請而於他處取食耶?」「實然!世尊!」世尊呵責:「諸比丘!愚人!汝等何以……食耶?諸比丘!……誦此學處——
數數食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其時,一比丘病,另一比丘持乞得之食至病比丘處而言:「友!請用。」「止!我另有所期之食。」然乞得之食,至午後始持來該比丘處,〔因此〕彼比丘所期之食不得受用,乃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病比丘數數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數數食,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病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三
其時,諸人於施衣時,備妥衣食,擬先供食然後施衣而請諸比丘。比丘等因數數食為世尊所禁,畏慎而不受……〔參照波逸提三二.三、四〕「……當如是誦此學處——
數數食,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病時、施衣時、作衣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P.78]四
時,世尊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由具壽阿難隨侍至一家,坐在已設之座。時,諸人捧食供奉世尊及具壽阿難,具壽阿難畏慎而不取。「取之,阿難!」「世尊!我有所期之食。」「阿難,淨施之後可取食。」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淨施後,數數取食。諸比丘!當如是淨施:『我所期食〔施〕與某甲。』」
五
(一)
「數數食」者,受請五正食中之任何一食,除此之外,取食其他五正食中之一食,此名數數食。
「除因緣外」者,特別場合除外。
「病時」者,坐於一處不能充分取食,〔視作〕「病時」而可食。
「施衣時」者,……「作衣時」者,……〔參照波逸提三二〕……。
除因緣「食」……〔參照波逸提三二〕……非數數食想者,不犯也。
(二)
於因緣、淨施之後食、二處三處受請而食於一處、順次受請食、由全村請而於其村之一處食、由全集團之請而於其集團之一處食、受請而言「我取乞食之食」〔拒請〕、常施食、籌符食、半月食、布薩食、月旦食,除五種正食外之其他一切食者,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四
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有伽若之母乃淨信優婆夷,[P.79]伽若嫁與村落之一男子。時,伽若因事歸母家。其時,伽若之夫,遣使至伽若處曰:「伽若!歸來!我盼汝歸來!」然而,伽若之母優婆夷〔言:〕「如何空手而歸耶?」遂作餅。作畢,一行乞比丘入伽若之母優婆夷家,伽若之母以餅與其比丘。該比丘轉告其他比丘,〔彼亦來乞故,〕伽若之母亦以餅與彼。彼比丘去而復語他比丘,其亦以餅與彼,於是,所作之餅隨之悉盡。伽若之夫再遣使至伽若處言:「伽若!歸來!我盼汝歸來!」再次,伽若之母優婆夷〔言:〕「如何……」……悉盡。三次,伽若之夫遣使至伽若處言:「伽若!歸來,我盼汝歸來!伽若倘不歸來,我即迎娶他婦。」三次,伽若之母優婆夷〔言:〕「如何……」……悉盡。於是,伽若之夫即迎娶他婦,伽若聞悉彼夫迎娶他婦,立而泣。
時,世尊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至伽若之母優婆夷住處,坐於已設之座。時,伽若之母行近世尊前,禮敬世尊而坐於一面。世尊對一面坐之伽若之母曰:「伽若何以泣耶?」時,伽若之母以此事白世尊。世尊為伽若之母優婆夷說法……令歡喜,起座而去。
(二)
爾時,一商隊由王舍城欲往跋諦耶羅伽,一乞食比丘向商隊乞食。一優婆塞以麥餅予之。此比丘離去而告他比丘,〔彼比丘來〕其亦贈予麥餅,該比丘復又轉告[P.80]他比丘,其亦以麥餅相贈之,以致旅途備用之食糧悉盡,其優婆塞向諸人曰:「諸賢者!請稍等,因所備之食糧悉數贈予尊師等,我當另備食糧。」「賢者!我等不能等,因商隊已出發。」言已即行。該優婆塞為備食糧而後出發,不幸遇劫賊出而被剝奪。諸人……非難:「何以沙門釋子取而不知量耶?此人後行,不幸為劫賊所剝奪!」諸比丘聞此諸人之……非難。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然,以十利故,我為比丘等制立學處,為攝僧、為眾僧安樂……乃至……為敬重律。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以餅或麨給予來家之比丘隨意取用時,比丘欲取可取滿二、三鉢,若過此而取者,波逸提。取二、三鉢時,由其處持去應分與諸比丘,此為斯時之法也。」
二
(一)
a 「餅」者,為贈送而調理之物。
「麨」者,為食糧而備之物。
a'「來家之比丘」者,家是剎帝利家、婆羅門家、吠舍家、首陀羅家等四家也。來者,來此。
「隨意取用」者,需要多少,即取多少之謂。
「欲」者,冀望。
「可取滿二、三鉢」者,即可以取滿二、三鉢。
「若過此而取」者,取二、三鉢以上者,波逸提。持二、三鉢而去者,見比丘必告曰:「彼處我已取二、三鉢,於此勿再取之。」若見而不告者,突吉羅。若告之而取者,突吉羅。
[P.81]「由其處持去應分與諸比丘」者,應持至分座堂分配之。
「此為斯時之法」者,在此時此是如法。
(二)
於二、三鉢以上有以上想而取者,波逸提。於二、三鉢以上有疑想……於二、三鉢以上有以下想而取者,波逸提。於二、三鉢以下有以上想者,突吉羅。於以下有疑想,突吉羅。於以下有以下想者,不犯也。
(三)
取二、三鉢,取二、三鉢以下,非為贈送物、非為行路所備食糧而施與、為贈物或行路所備食糧之殘餘、於停止行路時而予、親里者、謂恣意取者、為他人、依己之財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婆羅門請供食諸比丘。諸比丘足食已,復至親里各家,或取食、或取鉢食而歸。其時婆羅門告近鄰諸人曰:「諸賢!比丘等由我而足食,我亦當使汝等足食。」彼等作如是言:「賢者!汝何以使我等足食耶?汝所請之彼等尚且來我等家,或取食、或受鉢食而歸。」其時,此婆羅門譏嫌非難:「何以諸大德於我家取食已,更於餘處食耶?我豈不能充分供應耶?」諸比丘聞婆羅門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諸比丘足食已,更於餘處食耶?」……乃至……「諸比丘!比丘等實……食耶?」「實然!世尊!」[P.82]佛世尊呵責:「何以彼愚人等足食已,更於餘處食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足食已,復取嚼食、噉食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其時,諸比丘為病比丘等持來美味之鉢食,病者不如所期而食,諸比丘以此捨棄。世尊聞喧聲、大聲、烏聲,言具壽阿難曰:「阿難!其喧聲、大聲、烏聲是何耶?」時,具壽阿難以此事白世尊。「阿難!諸比丘食病者之殘食耶?」「世尊!不食。」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食病者及無病者之殘食。諸比丘!應作如是殘食法,當說:『我於此食皆不需〔殘食與汝〕。』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足食已,復取非殘食之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
三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a 「足食已」[28]者,知座、知食、近立、給配、知〔充分〕而停止。
a'「食」者,五正食中之一食,雖食草葉程度亦為食已。
「非殘食」者,〔不作殘食法〕而作不淨食。不以手持食而作,不取少食而作,不在投石範圍內作,未食竟者作,足食竟由坐而立者作,不言「此食皆不需」時,非病者之殘食時,此名「非殘食」。
「殘食」[29]者,〔作殘食法〕而作清淨食。以手持食而作,取〔少〕食而作,於投石範圍內作,由食已者作,由足食不起座者作,言「此食皆不需」時,病者殘食時,此名「殘食」。
[P.83]「嚼食」者,除五種噉食、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之外,其餘名為硬食。
「噉食」者,五種軟食:飯、粥、麨、魚、肉。取食者,突吉羅。每咽食,波逸提。
(二)
於非殘食有非殘食想而食嚼食、噉食者,波逸提。於非殘食有疑想……於非殘食有殘食想……波逸提。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之取食者,突吉羅。每食咽,突吉羅。於殘食有非殘食想者,突吉羅。於殘食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殘食有殘食想者,不犯也。
(三)
令作殘食法而食、言「當使作殘食法之後而食」、為他人而持食去、病者之殘食、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有因緣而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二比丘於拘薩羅國往舍衛城之街衢而行。甲比丘非法行,乙比丘言彼曰:「友!勿作如是之行,此非淨行。」甲比丘心生怨恨,彼等至舍衛城。其時,於舍衛城有一集團施眾僧食,乙比丘足食已。懷恨之甲比丘至親里家,持來鉢食,至乙比丘處而作是言:「友!食之。」「友!豐盛也,我足食矣!」「友!味甚美,請食。」乙比丘為甲比丘所迫,而食其鉢食。懷[P.84]怨之甲比丘對乙比丘言:「友!汝實言我〔罪〕,而汝足食復受請而食非殘食之軟食。」「友!豈不應告耶?」「友!豈不應問耶?」於是,乙比丘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以非殘食之軟食請已足食比丘耶?」……乃至……「比丘!汝實以……請……比丘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為何以……請……比丘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將非殘食之嚼食或噉食持來請已足食比丘,云:『比丘!嚼之!食之!』知〔罪〕而欲使犯者,〔若其比丘〕食時,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b'「持來請」者,云隨汝所欲而取之。
a 「已足食」者,……〔參照波逸提三五.三(一)〕……此名非殘食。「嚼食」者,……〔參照波逸提三五.三(一)〕……肉。
a'「比丘」者,其他之比丘也。
b 「知而」者,自知或他人告彼、或彼語。
「欲使犯」者,〔思:〕「由此我當非難之、使憶之、叱責之、舉言之、使其困惑。」而持來者,突吉羅。依彼語取而嚼噉者,突吉羅。每咽食,突吉羅。食已,波逸提。
(二)
於足食有足食想,而以非殘食之嚼食或噉食持來請者,波逸提。於足食有疑想……突吉羅。於足食有非足食想……不犯也。欲令食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而持來者,突者羅。依彼語取而嚼噉者,突吉羅。每咽食,突吉羅。於非足食有[P.85]足食想者,突吉羅。於非足食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足食有非足食想者,不犯也。
(三)
令作殘食法而與、令行殘食法之後言:「請食!」而與、言:「為他人持去!」而與、與病者之殘食、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依因緣說:「請食!」而與,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王舍城有山上祭,十七群比丘欲觀山上祭而往之。諸人見十七群比丘來,令沐浴、令塗油、令食之後,給與硬食。十七群比丘持硬食歸僧園,而語六群比丘:「友!取食硬食!」「友!汝等於何處得硬食耶?」十七群比丘以其事語六群比丘。「噫!友!汝等取非時食。」「然!友!」六群比丘譏嫌非難:「何以十七群比丘食非時食耶?」於是,六群比丘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十七群比丘食非時食耶?」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食非時食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取非時食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於非時食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
[P.86]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非時」者,日中過後至〔翌日〕天明之謂。
「嚼食」者,……。「噉食」者,……肉。
「我欲食」而取者突吉羅。每咽食,波逸提。
(二)
於非時有非時想而食嚼食、噉食者,波逸提。於非時有疑想而……於非時有時想而……波逸提。欲食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而取者,突吉羅。每咽食者,突吉羅。於時有非時想者,突吉羅。於時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時有時想者,不犯也。
(三)
由因緣而食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阿難之師具壽毘拉陀施沙住阿蘭若。彼行乞食,得乾飯持歸住園,曬乾而蓄藏之,欲食時,以水浸之而食,〔不每日行乞,〕經久方入村行乞。諸比丘如是言具壽毘拉陀施沙:「友!汝何以經久方入村行乞耶?」其時,具壽毘拉陀施沙以此事語諸比丘。「友!汝何以食蓄藏之食物耶?」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毘拉陀施沙食蓄藏之食物耶?」……乃至……「毘拉陀施沙!汝實……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毘拉陀施沙!汝何以食蓄藏之食物耶?毘拉陀施沙!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P.87]任何比丘,食蓄藏之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蓄藏」者,以今日所得留待明日食。
「嚼食」者,……「噉食」者,……肉。
「我欲食」而取者,突吉羅。每咽食者,波逸提。
(二)
於蓄藏有蓄藏想而食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於蓄藏有疑想……於蓄藏有非蓄藏想……波逸提。欲食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而取者,突吉羅。每咽食者,突吉羅。於非蓄藏有蓄藏想者,突吉羅。於非蓄藏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蓄藏有非蓄藏想者,不犯也。
(三)
貯時藥以於時中食、貯非時藥以於非時中食、貯七日藥以於七日中食、盡形壽藥有因緣而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為己要求[30]美味之食而食。諸人……非難:「何以沙門釋子……食美味之食耶?何人不喜善調理耶?何人不喜甘味耶?」諸比丘聞此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P.88]群比丘……食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食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何以汝等……食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如是者,美味之食也,即酥、生酥、油、蜜、砂糖、魚、肉、乳、酪也。任何比丘,若為己要求如是美味之食而食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其時,諸比丘有病。探病比丘詢病比丘曰:「友!堪忍否?得過否?」「友!以前我等為己要求美味之食而食,由此而覺安樂。然,今依世尊所制,畏慎不能乞,是故我等不安樂。」……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病比丘為己要求美味之食而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如是者,美味之食也,即酥、生酥、油、蜜、砂糖、魚、肉、乳、酪也。任何比丘,若無病而為己要求如是美味之食而食者,波逸提。」
三
(一)
「如是者,美味之食」者,「酥」者,牛酥或山羊酥或水牛酥等,其肉為淨肉之酥。「生酥」者,此等物之生酥也。「油」者,胡麻油、芥子油、蜜油、[A2]蓖麻油、獸油也。「蜜」者,蜂蜜也。「砂糖」者,由甘蔗製作。「魚」者,行於水中者也。「肉」者,謂其為淨肉之肉。「乳」者,牛乳,或山羊乳,或水牛乳等,其為淨肉之乳也。「酪」者,此等之酪也。
[P.89]「任何」者,……比丘之意。
a 「無病」者,於無美味之食亦安樂也。「病者」,於彼無美味之食即不安樂也。
a'「如是美味之食」者,如以上美味之食。
無病者為己而要求者,每要求,突吉羅。想得後自食而取者,突吉羅。每咽食,波逸提。
(二)
於無病有無病想而為己乞討美味之食者,波逸提。於無病有疑想……於無病有病想……波逸提。於病有無病想者,突吉羅。於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病有病想者,不犯也。
(三)
病者、有病時乞求無病時食、食病者之殘食、為親里者、受請者、為他人、依己之財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其時,一比丘為一切糞掃衣[31]者,住於墓處。由諸人所予者,彼不欲受。彼於墓處、樹下及於門檻等處,自取祭祖先之供物而食。諸人……非難:「何以此比丘自取我等祭祖先之供物而食耶?此比丘是長老大堅身[32]者而實以人肉為食。」諸比丘聞彼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將不與之食持來口邊耶?」……乃至……「比丘!汝實將不與之食持來口邊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將不與之食持來口邊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P.90]任何比丘,若將不與之食〔物〕持來口邊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其時,諸比丘畏慎於〔自取用〕水及楊枝。……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聽許自取用水及楊枝。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將不與之食物持來口邊者,除水及楊枝外,波逸提。」
三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不與」者,言非應取受之物。「與」者,由手,或由器物,或以投擲而給予之物,於投石所及之範圍內立者,或以手或以容器而受取者,此謂給與物。
「食物」者,除水及楊枝外,所有可咽食之物名為「食物」。
「除水及楊枝外」者,水及楊枝除外,云「我將要食」而取者,突吉羅。每咽食,波逸提。
(二)
於不受有不受想而持不與之食物於口邊者,除水及楊枝外,波逸提。於不受有疑想……於不受有受想……波逸提。於受有不受想者,突吉羅。於受有疑想者,突吉羅。於受有受想者,不犯也。
攝頌
波逸提 四一
[P.91]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其時,僧伽甚多嚼食。時,具壽阿難以此事白世尊。「然,阿難!對食殘飯者與餅。」「世尊!如是!」具壽阿難得世尊之許諾,使食殘飯者排列而坐,各與一餅;時,對一遍行外道女,予兩餅而以為一餅。於旁之遍行外道女等,對彼女作是言:「彼沙門,汝之愛人也。」「彼沙門非我愛人,想予一餅而予二餅也。」二次……乃至……三次,具壽阿難予每人一餅。時,以為予遍行外道女一餅,其實予二餅。在旁之遍行外道女對其女作是言:「彼沙門……」「……予二餅也。」於是諍論愛人、非愛人。
(二)
一邪命外道士亦來分食。一比丘予邪命士甚多沾酥之大團食。於是,邪命士持團食而歸。另一邪命士對彼邪命士曰:「友!汝從何處得來之團食耶?」「友!從彼沙門瞿曇禿頭居士之分食而得。」
優婆塞等聞該邪命士等之會話,彼等至世尊處,禮拜而於一面坐。坐已,彼等優婆塞白世尊曰:「世尊!外道等誹謗佛、法、僧,願世尊告諸大德,勿予外道。」時,世尊為優婆塞等說法訓誡……使之歡喜。於是,諸優婆塞由世尊之說法……歡喜,從座而起,禮敬世尊,右繞而去。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然,以十利故,我為諸比丘制立學處,為攝僧、為僧安樂……乃至……為令[P.92]正法久住、為敬重律。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無論對裸形外道或遍行外道男或遍行外道女,若親手給予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裸形外道」者,遍行者出家而裸形之謂。「遍行外道男」者,除比丘及沙彌,為遍行而出家者。「遍行外道女」者,除比丘尼及沙彌尼,為遍行而出家者。
a 「若〔……〕給予」者,以身或由器物、或投與者,波逸提。
a1「嚼食」者,除五種噉食、楊枝、水外,其餘名為硬食。
a2「噉食」者,五種軟食:飯、粥、麨、魚、肉。
(二)
於外道有外道想,親手予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於外道有疑想……於外道有非外道想……波逸提。予水、楊枝者,突吉羅。於非外道有外道想者,突吉羅。於非外道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外道有非外道想者,不犯也。
(三)
使予不予、置而予、予[34]外傷用藥,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跋難陀釋子對同學共住比丘曰:「來!友!我等入村乞食。」〔而〕不予彼比丘,云:「去!友!我等共語或坐,[P.93]不悅樂。我一人語或坐為快。」而驅逐之。時,彼比丘已近食時仍不能行乞食,又歸時亦不得食而絕食。於是,該比丘至比丘園,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跋難陀釋子對該比丘言:『來!友!我等入村乞食。』〔同行〕而不予彼……而驅逐之耶?」……乃至……「跋難陀!汝實對比丘……而驅逐之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對比丘……而驅逐之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對〔他〕比丘〔言:〕『來!友!入村或鎮乞食。』〔而帶出,〕將〔施食〕予彼或不予而令離去之,言:『去!友!與汝語或坐,我不快,我唯一人語或坐為快。』以是理由而作,非他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對比丘」者,對他比丘。
「來!友!入村或鎮」者,村或鎮、市亦只云村或鎮。
「予彼」者,以粥、嚼食或噉食予之。「不予」者,不予任何物。
「令離去」者,欲與婦女遊樂、欲秘密坐、欲行非法行,而如是云:「去!友!……一人……為快。」令離去者,突吉羅。令離去見處或聞處時,突吉羅。令離去已,波逸提。
「以是理由而作,非他」者,無其他何等理由令離去。
(二)
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令離去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而令離去者,波逸提;出他之罪者,突吉羅。驅逐未受具戒者,突吉羅;出他之罪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P.94]受具戒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者,突吉羅。
(三)
二人一處不能生存而令離去、或見高貴物可能起貪心而令離去、或見婦女彼當起不快而令離去、為病者或不在者或為守精舍人送粥或硬軟食而令離去、非欲行非法行、因有事而令離去,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跋難陀釋子至俗友家,與其婦同坐於寢室。爾時,其夫至具壽跋難陀釋子前,問訊而坐一面。一面坐已,其夫即言其妻曰:「予尊師食。」於是,其婦予具壽跋難陀釋子食,其夫言跋難陀釋子曰:「大德!請去,因已給食。」時,其婦知其夫心起欲念,而向具壽跋難陀釋子作是言:「大德!請坐,請勿去。」再次,其夫……乃至……三次,言具壽跋難陀釋子……「……已給食。」三次,其婦言具壽跋難陀……「……勿去。」時,其夫外出,向諸比丘瞋譏跋難陀曰:「諸大德!尊者跋難陀與我婦共坐於寢室,我令去而不欲去,我等工作繁忙。」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跋難陀釋子,進入食事中之[P.95]家強坐耶?」……乃至……「跋難陀!汝實進入食事中之家強坐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為何進入食事中之家強坐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進入食事中之家強坐者,波逸提。」
波逸提 四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跋難陀釋子至俗友家,與其婦共[P.96]坐於秘密屏處。其時,彼夫譏嫌非難:「何以跋難陀尊者與我婦共坐於秘密屏處耶?」諸比丘聞彼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跋難陀釋子與女人共坐於秘密屏處耶?」……乃至……「跋難陀!汝實與女人共……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與女人共……耶?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與女人共坐於秘密屏處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餓鬼女、畜生女,人女謂初生之女人,何況長大者。
「共」者,同一處。
a 「坐」者,比丘近坐或臥於女人之坐者,波逸提。女人近坐或臥於比丘之坐者,波逸提。兩人共坐或兩人共臥者,波逸提。
a1「秘密」者,有見秘密、聞秘密。見秘密者,目被遮掩,舉眉抬頭皆不得見。聞秘密者,常語之不得聞。
a2「屏處」者,以壁、或敷鋪物、或圍幕、或木、或柱、或袋等任何物遮覆之處。
(二)
於女人有女人想而坐於秘密屏處者,波逸提。於女人有疑想……於女人有非女人想……波逸提。與夜叉女、或鬼女、或黃門、或畜生女之偶像共坐於秘密屏[P.97]處者,突吉羅。於非女人有女人想者,突吉羅。於非女人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女人有非女人想者,不犯也。
(三)
任何有智之男子陪席者、立而不坐、非秘密可見處、無心而坐,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跋難陀釋子至俗友家,獨與其婦秘密共坐。時,其夫……非難:「何以尊者跋難陀獨與一女人秘密共坐耶?」諸比丘聞彼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跋難陀釋子獨與一女人秘密共坐耶?」……乃至……「跋難陀!汝實與一女人……坐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坐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獨與一女人秘密共坐者,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之意。
a'b「獨與一」者,一比丘與一女人。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餓鬼女、畜生女,有智而能知善語、惡語、粗語、非粗語者。
a 「秘密」者,……不得聞。
b'「共」者,同一處。
「坐」者,……〔參照波逸提四四.二。「於秘密屏處」換為「獨於秘密」〕……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六
[P.98]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具壽跋難陀釋子之特信家以食請跋難陀,亦以食請其他比丘等。時,具壽跋難陀釋子於食前訪諸家。時,比丘等語諸人曰:「賢者!與食。」「諸大德!請待尊者跋難陀來。」二次,其比丘等……乃至……三次,其比丘等語諸人曰:「賢者!於過食時以前與食。」三次亦曰:「諸大德!我等為尊者跋難陀之緣故作食。諸大德!請待尊者跋難陀來。」
其時,具壽跋難陀釋子出訪於食前,於日中始來,〔因而〕諸比丘食不滿足。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跋難陀釋子受請食而於食前訪他家耶?」……乃至……「跋難陀!汝實受請食……訪他家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訪他家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受請食而於食前訪他家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具壽跋難陀釋子之特信家思:「當令尊者跋難陀見後,乃與僧眾。」而為僧眾送來嚼食。其時,具壽跋難陀釋子入村乞食。時,其〔使之〕諸人至僧園中[P.99]問諸比丘:「大德!尊者跋難陀在何處耶?」「賢者!具壽跋難陀釋子入村乞食。」「大德!此嚼食當示於尊者跋難陀後,而分與僧眾。」以此事白世尊。其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然,諸比丘!受藏之,以待跋難陀歸。」時,具壽跋難陀釋子因「世尊禁止食前訪他家」而於食後訪他家,至日中始歸,〔因此諸比丘〕不得嚼食[38]。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跋難陀釋子於食後訪他家耶?」……乃至……「跋難陀!汝實食後……訪……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食後……訪……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受請食而於食前或食後訪他家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三
其時,諸比丘於施衣時,畏慎而不訪他家,而發生衣之不足。以……白世尊。「諸比丘!聽許施衣時可訪他家。諸比丘……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訪他家,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施衣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如是,世尊為……制立學處。
四
其時,諸比丘欲作衣,需針、線、剪刀。諸比丘畏慎而不訪諸家。以……白世尊。「諸比丘!作衣時,聽許訪諸家。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P.100]任何比丘……訪他家,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施衣時、作衣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如是,世尊為……制立學處。
五
其時,諸比丘有病需用藥,〔而〕諸比丘畏慎……「諸比丘!聽許告同席之比丘而訪他家。諸比丘!……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受請食,有其他比丘時,不告彼而於食前或食後訪他家者,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施衣時、作衣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六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受請」者,受請以五正食中之一食。
「食」者,受請之食。
「有其他比丘時」者,能告而入。「無其他比丘時」不得告而入之。
「食前」者,尚未食受請之食物者。
「食後」者,已食受請之食物,雖食如草葉端亦是。
「他家」者,剎帝利家、婆羅門家、吠舍家、首陀羅家等,四家也。「訪他家」者,入一家之擲石所及處者,突吉羅。一腳過門者,突吉羅。二腳過門者,波逸提。
「除因緣外」者,因緣除外。
「施衣時」者,不行迦絺那衣式時,雨期後一個月;行迦絺那衣式時,五個月也。
「作衣時」者,即作衣之時也。
(二)
於請食有請食想,不告同席之比丘而於食前或食後訪他家,除因緣外,波逸提。於請食有疑想……於請食有非請食想……波逸提。於非請食有請食想者,突[P.101]吉羅。於非請食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請食有非請食想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七
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釋迦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樹園。其時,釋摩訶男有甚多藥,釋摩訶男至世尊處,禮拜世尊已,於一面坐。一面坐已,釋摩訶男白世尊曰:「世尊!我欲於四個月以藥請僧眾自恣[41]。」「善哉!善哉!摩訶男!即於四個月以藥請僧眾自恣矣!」諸比丘畏慎而不受,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聽許受請四個月藥資具自恣。」
(二)
爾時,諸比丘對釋摩訶男請少量藥,釋摩訶男尚有甚多藥。釋摩訶男二次至世尊處……白世尊:「世尊!我更欲於四個月以藥請僧眾自恣。」「善哉!善哉!摩訶男!然,汝更於四個月以藥請僧眾自恣矣!」諸比丘畏慎而不受,以……白世尊。「諸比丘!聽許受更請。」
(三)
其時,諸比丘對釋摩訶男請少量藥,摩訶男尚有甚多藥。摩訶男三次至世[P.102]尊處……白世尊:「世尊!我欲於終生以藥請僧眾自恣。」「善哉!善哉!摩訶男!然,汝於終生以藥請僧眾自恣矣!」諸比丘畏慎而不受,以……白世尊。「諸比丘!聽許受常施請。」
(四)
其時,六群比丘著內衣,披上衣不正,威儀不整。釋摩訶男言:「大德!何故著內衣,披上衣不正,威儀不整耶?出家豈非應著內衣,披正上衣,以具足威儀耶?」六群比丘對摩訶男心生怨恨,六群比丘曰:「我等以何方便可以為難釋摩訶男?」時,六群比丘作如是言:「友!摩訶男以藥請僧眾自恣。然,友!我等向釋摩訶男乞乳酥。」於是,六群比丘至釋摩訶男住處而作是言:「賢者!要一陀那量之酥。」「大德!請待至此月夜,諸人將為運酥而往牛舍,請於明晨持去。」二次……三次,六群比丘向釋摩訶男……「……請待……」「賢者!卿無意給與而請自恣耶?卿請自恣而不與。」其時,釋摩訶男譏嫌非難:「何以大德等,〔我〕謂:『請待至此月夜。』而不能等待耶?」諸比丘聞釋摩訶男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釋摩訶男言:『大德!請待至此月夜。』而不能等待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由釋摩訶男……而不能等待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何以汝等由摩訶男……而不能等待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P.103]無病比丘可受四月藥資具之請,除更請[42]、常施請外,若過此而受者,波逸提。」
二
(一)
「無病……可受四月藥資具之請」者,可以受病資具之自恣請也。
「更請〔亦可受〕」者,我病時應乞而受。「常施請〔亦可受〕」者,我病時應乞而受。「若過此而受」者,所請之藥量有限制,而於夜無限制。請之夜[43]有限制而藥量無限制。所請之藥量有限制,又夜時亦有限制。請之藥量無限制,又夜時無限制。「藥量有限制」者,取藥而言:「以如此之藥施與我。」「夜有限制」者,取夜而言:「於某夜施與我。」「藥量有限制,又夜時有限制」者,取夜及藥而言:「以如此之藥於某夜施與我。」「藥量無限制,又夜時無限制」者,藥、夜皆不取也。
於藥量有限制時,除所請之藥,乞他藥者,波逸提。於夜有限制時,除所請之夜外,於他夜乞者,波逸提。於藥有限制,又於夜有限制時,除所請之藥外、除所請之夜外,乞他藥、他夜者,波逸提。藥量無限制、夜無限制者,不犯也。
(二)
無須用藥而乞藥者,波逸提。需用某藥而乞他藥者,波逸提。於過有過想而乞藥者,波逸提。於過有疑想……於過有不過想者……波逸提。於不過有過想者,突吉羅。於不過有疑想者,突吉羅。於不過有不過想者,不犯也。
(三)
以所請之藥而乞其藥,於所請之夜而乞於其夜,「我等雖由汝請如是等之藥,[P.104]但我等需用如此如此之藥」如此告而乞之,「我等雖由汝於某夜所請,但我等需超過其夜而用藥」如此告而乞藥,為親里者、請自恣者、為他人、由己之財,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拘薩羅王波斯匿率軍出征。六群比丘往觀出征軍,拘薩羅王波斯匿見六群比丘由遠方來。見已,遣使言之:「諸大德!汝等何故來此耶?」「大王!我等欲來見大王。」「諸大德!為何欲見我,無非喜〔觀〕戰耶?何不往見世尊耶?」諸人……非難:「何以沙門釋子等來觀出征軍耶?於我等無所得亦無所益。我等為生活、為子女而來軍隊也。」諸比丘聞彼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往觀出征軍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往觀出征軍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往觀出征軍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往觀出征軍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P.105]二
爾時,一比丘之叔父病於軍中,遣使至彼比丘處曰:「我病於軍中,請大德來,我欲大德來。」其時,此比丘作如是念:「世尊制立學處,不得往觀出征軍,而我叔父病於軍中,我應如何為是耶?」以此事白世尊。爾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有如是理由者,聽許往軍中。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往觀出征軍,除有如是理由外,波逸提。」
三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出征軍」者,由村出發之後,或屯營或行進也。「軍」者,象軍、馬軍、車軍、步軍也。十二人為一象軍[44];三人為一馬軍;四人為一車軍;四人以手持武器為一步軍。為觀而往者,突吉羅。於其處立觀者,波逸提。離能觀見之近處〔往他處〕而數數回見者,波逸提。
「除有如是理由外」者,有如是理由者除外。
(二)
於出征有出征想,為見前往者,除有如是理由外,波逸提。於出征有疑想……於出征有非出征想……波逸提。為見一人一人而往者,突吉羅。於其處立觀者,突吉羅。離能觀見之近處而數數回見者,突吉羅。於非出征有出征想者,突吉羅。於非出征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出征有非出征想者,不犯也。
(三)
於僧園立觀之,〔軍〕來比丘之立處、坐處、臥處時,正在道路行時見之,有適當之理由或為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P.106]波逸提 四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有應作之事而至軍中,停宿於軍中過三夜。諸人……非難:「何以沙門釋子停宿於軍中耶?於我等無所得亦無所益。我等為生活、為子女而住軍中也。」比丘等聞此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停宿於軍中過三夜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停宿於軍中過三夜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何以停宿於軍中過三夜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又比丘若有何等因緣需至軍中,比丘可於軍中宿〔限〕二夜、三夜,若停宿過此者,波逸提。」
二
(二)
於過三夜有過想而停宿於軍中者,波逸提。於過三夜有疑想者……於過三夜有以下想……波逸提。於三夜以下有過想者,突吉羅。於三夜以下有疑想者,突吉羅。於三夜以下有以下想者,不犯也。
(三)
停宿二三夜、停宿二三夜以下、停宿二夜而第三夜天明以前離去而又〔來〕[P.107]停宿、病而停宿、為病者服務而停宿、軍隊為敵軍所圍時、有任何之障難時、於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二夜、三夜停宿於軍中,往〔觀〕模擬戰[46]、列兵、配兵、閱兵。六群比丘中之一比丘往〔觀〕模擬戰而被矢所射。諸人嘲笑該比丘曰:「大德!善戰耶?汝射得多少標的耶?」彼比丘受諸人嘲笑而忿怒。諸人……非難:「何以釋子沙門往觀演習耶?於我等無所得亦無所益。我等為生活、為子女而往演習也。」諸比丘聞彼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往觀模擬戰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往觀模擬戰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往……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比丘二夜、三夜停宿於軍中期間,或往〔觀〕模擬戰、或列兵、或配兵、或閱兵者,波逸提。」
二
(一)
「若比丘二夜、三夜停宿於軍中期間」者,指停宿二夜、三夜期間也。
「模擬戰」者,凡有示現〔演練〕互相擊打之處。
「列兵」者,此等[47]是象軍、此等是馬軍、此等是車軍、此等是步軍也。
「配兵」者,象軍在此、馬軍在此、車軍在此、步軍在此之謂也。
[P.108]「閱兵」者,有象兵隊、馬兵隊、車兵隊、步兵隊。三象兵者,最少之象兵隊;三馬兵者,最少之馬兵隊;三車兵者,最少之車兵隊;四人持武器之步兵者,最少之步兵隊。
為觀而往者,突吉羅。立彼處而觀者,波逸提。離見處復數數回見者,波逸提。為見一人一人而往者,突吉羅。於彼處立觀者,突吉羅。離觀處復再三回見者,突吉羅。
(二)
立於僧園觀之,兵隊來比丘之立處、坐處、臥處展示戰鬥,比丘正在行道時見之,有應作之事往而見之,於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五裸行品———
攝頌
波逸提 五一
一
爾時,佛世尊遊行於支提國而往跋陀越邑。牧牛者、牧畜者、農夫、旅人等見世尊遠遠而來。見已,白世尊:「大德!請世尊勿往安巴提達。大德!安巴提達編髮梵志之庵,住有神通、猛毒之龍,勿使彼害世尊。」如斯言時,世尊默然。二次……乃至……三次,牧牛者、牧畜者、農夫、旅人白世尊:「大德!安巴提達……勿使彼害世尊。」第三次,世尊仍舊默然。於是,世尊漸漸遊行至跋陀越邑。世尊[P.109]即住於跋陀越邑。其時,具壽娑伽陀至安巴提達編髮梵志之庵。至已,入火舍設草之敷具,結跏趺坐,端正身軀,令起正念於前。其時,彼龍見具壽娑伽陀入,怒而吐煙。具壽娑伽陀亦吐煙;彼龍不勝怒而放出火焰,具壽娑伽陀亦入於火界三昧而放火焰。於是,具壽娑伽陀以火焰降伏毒龍之火焰。後,往跋陀越邑。時,世尊於跋陀越邑隨意住宿,而後向憍賞彌出發遊行。憍賞彌之優婆塞聞悉尊者娑伽陀與安巴提達毒龍決鬥之事。世尊亦漸漸遊行至憍賞彌。時,憍賞彌之優婆塞奉迎世尊後,至具壽娑伽陀處。至已,向具壽娑伽陀問訊而一面立。憍賞彌之優婆塞立於一面,語具壽娑伽陀曰:「大德!尊師等有何種喜好且難得之物?我等當早作豫備。」如是言時,六群比丘對憍賞彌之優婆塞等如此言:「賢者!純淨伽普提伽(kāpotikā酒名),乃比丘等喜好且難得之物,汝等應備此物。」
於是,憍賞彌之優婆塞每家豫備純淨之伽普提伽,見具壽娑伽陀來乞食,而語娑伽陀曰:「大德!尊者娑伽陀!請汝飲伽普提伽。」於是,具壽娑伽陀於每家飲純淨之伽普提伽,出鎮時,倒臥於鎮口。其時,世尊與眾多比丘俱出此鎮,見具壽娑伽陀倒臥於鎮口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扶持娑伽陀。」「如是!世尊!」諸比丘應諾,將具壽娑伽陀帶回僧園,令其頭向世尊而臥。然而具壽娑伽陀轉身,足向世尊而臥。其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先前娑伽陀是否恭敬且順從如來耶?」[P.110]「然!世尊!」「諸比丘!今娑伽陀恭敬且順從耶?」「世尊!不然!」「諸比丘!娑伽陀與安巴提達之龍共鬥耶?」「然!世尊!」「諸比丘!娑伽陀今仍能與龍鬥耶?」「世尊!不能鬥。」「諸比丘!是否飲應飲之物而成無意識耶?」「不然!世尊!」「諸比丘!娑伽陀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諸比丘!何以娑伽陀飲酒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飲須羅、面羅耶〔酒〕者,波逸提。」
二
(一)
a 「飲」者,若飲如草葉端之量,亦波逸提。
a1「須羅〔酒〕」者,為小麥酒、餅酒、米酒、酵母酒、〔此等之〕調合酒。
a2「面羅耶〔酒〕」者,為花酒、果酒、蜜酒、甘蔗酒、〔此等之〕調合酒。
(二)
於酒有酒想而飲,波逸提。於酒有疑想……於酒有非酒想而飲者,波逸提。於非酒有酒想者,突吉羅。於非酒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酒有非酒想者,不犯也。
(三)
於非酒而有酒色、酒香、酒味而飲之,飲以〔酒〕調羹[48]、調肉、調麻油者,菴摩羅果汁,非酒而含有酒精之物,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以指胳肢十七群比丘而令笑,彼比丘窒息氣絕而死。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以指胳肢[P.111]比丘而令笑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令笑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令笑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以指胳肢者,波逸提。」
二
(一)
「以指胳肢」者,受具戒者欲使受具戒者笑而以身觸其身者,波逸提。
(二)
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以指胳肢令笑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以身觸著於身上之〔衣服等〕者,突吉羅。以著於身上之物觸身者,突吉羅。以著於身上之物觸著於身上之物者,突吉羅。以投物觸身者,突吉羅。以投物觸著於身上之物者,突吉羅。以投物觸所投物者,突吉羅。
於未受具戒者,以身觸身者,突吉羅。以身觸著於身上之物……以著於身上之物觸身……以著於身上之物觸其著於身上之物……以投物觸身……以投物觸著於身上之物……以投物觸所投物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三)
無令笑之意、因事而觸,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十七群比丘嬉戲於阿致羅筏底河[P.112]水中。時,拘薩羅國波斯匿王與摩利皇后於高樓上,見十七群比丘嬉戲於阿致羅筏底河水中,言摩利皇后曰:「摩利!受汝供養者戲於水中。」「大王!必是世尊未制立學處,或彼諸比丘不知已制立。」其時,拘薩羅國波斯匿王曰:「以何種方式,我不告而世尊能知諸比丘嬉戲於水中耶?」於是,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令人迎請十七群比丘而賜與大砂糖塊,即曰:「尊者!將此糖塊供奉世尊。」十七群比丘持此糖塊至世尊處而言:「世尊!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以此糖塊供奉世尊。」「諸比丘!汝等於何處見王耶?」「世尊!於阿致羅筏底河之水中嬉戲時。」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嬉戲於水中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嬉戲於水中者,波逸提。」
二
(一)
「嬉戲於水中」者,為嬉戲於過踝之〔深〕水中,或沈、或浮、或泳者,波逸提。
(二)
嬉戲於水中而有嬉戲想者,波逸提。嬉戲於水中而有疑想……嬉戲於水中而無嬉戲想者,波逸提。於足踝以下之水中嬉戲者,突吉羅。嬉戲於船中,突吉羅。以手、或足、或杖、或小石打於水者,突吉羅。玩弄盛於器中之水、或酸粥[49]、或牛乳、或酪、或染汁、或小便、或泥等者,突吉羅。非於水中嬉戲而有嬉戲想者,突吉羅。非於水中嬉戲而有疑想者,突吉羅。非於水中嬉戲而無嬉戲想者,不犯也。
[P.113](三)
無嬉戲之意,因事務入於水中而或沈、或浮、或泳,欲至彼岸而或沈、或浮、或泳,於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憍賞彌國瞿師羅園。其時,具壽闡陀為非法行。諸比丘作如是言:「友!闡陀!勿如是作,此非淨行。」彼以輕侮之態相向。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闡陀為輕侮耶?」……乃至……「闡陀!汝實為輕侮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為輕侮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輕侮〔之態度〕者,波逸提。」
二
(一)
「輕侮」者,有二種輕侮:人輕侮與法輕侮。「人輕侮」者,受具戒者依制戒而言時,謂:「彼為被除却者、附有罪者、被叱責者,彼之語當無效。」而輕侮之者,波逸提。「法輕侮」者,受具戒者依制戒而言時,謂:「如何滅、或除、或驅出此人[50]。」或言不欲學其法而輕侮之者,波逸提。
(二)
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輕侮,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受具戒者以非制戒而言時,謂:「此不利於制邪、除惡、端正、敬重、精進」而輕侮,突吉羅。未受具戒者依制戒或非制戒而言時,[P.114]謂:「此不利於制邪……」而輕侮,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三)
言:「如是疑問從我等之師學習。」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使十七群比丘恐怖,彼等因受恐怖而哭泣。諸比丘作如是言:「友!汝等何故哭泣耶?」「友!六群比丘使我等恐怖。」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令彼等恐怖耶?」……〔參照波逸提五二.一〕……「……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令比丘恐怖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比丘」者,他比丘也。
「令〔……〕恐怖」者,受具戒者欲令受具戒者恐怖,以色或以聲、香、味、觸促成,彼或恐怖或不恐怖者,波逸提。告示有賊、或蛇、或鬼之險道,彼或恐怖或不恐怖者,波逸提。
(二)
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令恐怖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而令恐怖者,波逸提。欲令未受具戒者恐怖,以色或……促成,彼或恐怖或不恐怖者,突吉羅。告示有賊或……或不恐怖者,突吉羅。於未[P.115]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三)
無令恐怖之意而以色或以聲、香、味、觸促成,或告示有賊、或蛇、或鬼之險道,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六
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婆祇國膠魚山邑恐怖林鹿野苑。其時,諸比丘於冬季,燃有孔之大木以暖身,孔中之黑蛇受火炙而出襲諸比丘,諸比丘紛紛逃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諸比丘燃火暖身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燃火暖身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愚人!何以燃火暖身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為暖身而燃火或令燃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其時,比丘等病。探病之諸比丘言諸病比丘:「友!堪忍否?得過否?」「友!昔者我等燃火暖身,故我等安樂,然今為世尊所禁,畏慎而無以暖身,因此我等不安樂。」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聽許病者燃火或令燃之以暖身,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P.116]任何比丘,無病而燃火或令燃之以暖身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制立學處。
二
爾時,諸比丘於薰鉢[51]及火舍,畏慎而不燃火。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有適當理由者,聽許其燃火或令燃之。諸比丘!汝等……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雖無病而燃火或令燃之以暖身,除有適當理由外,波逸提。」
三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無病」者,無火,彼亦安樂也。
「病」者,無火,彼不得安樂也。
b'「燃」者,若自燃之者,波逸提。
a 「火」者,火焰也。
b 「令燃」者,命他者,波逸提。命一次而屢屢燃者,波逸提。
a'「以暖身」者,為使溫熱也。
「除有適當理由外」者,有適當理由者除外。
(二)
於無病有無病想,為暖身而燃火又令燃者,除有適當理由外,波逸提。於無病有疑想……於無病有無病想……波逸提。舉落下之燃木者,突吉羅。〔於〕病者有無病想者,突吉羅。病者有疑想,突吉羅。病者有病想者,不犯也。
(三)
病者,由他燃〔火〕以暖身,炭之碎片以暖身,於燃燈、薰鉢及火舍,有適當理由,事故[52]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諸比丘於多浮陀溫泉沐浴。時,[P.117]摩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云:「我沐浴。」到多浮陀。乃於一面等待尊者等沐浴。比丘等沐浴至日暮,於是,頻毘娑羅王因沐浴較遲,城門關閉,故停宿於城外。明朝擦單粗油而至世尊處,向世尊問訊而坐一面。世尊言坐於一面之摩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曰:「大王!何故晨塗單粗油而來耶?」時,頻毘娑羅王告以其事。於是,世尊為頻毘娑羅王說法……而令歡喜。王因世尊說法……歡喜,從座而起,禮敬世尊,右繞而去。其時,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僧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實見王而不知適量沐浴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愚人!見王而不知適量沐浴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半月以內若沐浴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其時,諸比丘於暑時、熱時,畏慎不敢沐浴,以流汗之身而臥,衣服及臥具因而垢污。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聽許暑時、熱時,於半月以內沐浴。諸比丘……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半月以內若沐浴者,除適當之時期外,波逸提。適當之時期者,熱季終一個月半,雨季初之一個月,即兩個月半之暑時、熱時,此為適當之時期。」
[P.118]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三
其時,諸比丘病。探病之諸比丘對病比丘曰:「友!堪忍否?得過否?」「友!往昔,我等半月以內沐浴,是故我等安樂。然,今由世尊禁制之,畏慎不敢沐浴,是故我等不安樂。」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聽許病比丘半月以內沐浴,諸比丘……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半月以內……熱時、病時,此為適當之時期。」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四
爾時,諸比丘於營修事之後,畏慎不敢沐浴,以流汗之身而臥,衣服及臥具因而垢污。以……白世尊。「諸比丘!聽許營造時,半月以內沐浴。諸比丘……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半月以內若沐浴者,除適當之時期外,波逸提……乃至……。」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五
爾時,比丘等行路,畏慎不敢沐浴,以流汗……白世尊。「諸比丘!行路時,聽許半月以內沐浴,諸比丘……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半月以內若沐浴者,除適當之時期外,波逸提。適當之時期者……乃至……。」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六
爾時,眾多比丘於露地作衣,為風塵所污,又天降小雨,諸比丘畏慎不敢沐浴,[P.119]以濕身而臥,衣服及臥具因而垢污。以……白世尊。「諸比丘!風雨之時,聽許半月以內沐浴。諸比丘……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半月以內若沐浴者,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熱季終之一個月半,雨季初之一個月,即二個月半之暑時、熱時,又病時、造作時、行路時、風雨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七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半月以內」者,不足半月也。
「沐浴」者,用粉藥[53]或粘土沐浴者,每洗突吉羅。沐浴終了者,波逸提。
「除因緣外」者,因緣者除外。
「暑時」者,熱季終一個月半。「熱時」者,雨季初一個月,即應念「此二個月半為暑時、熱時」可沐浴也。「病時」者,不沐浴,彼不安樂,當念「病時」可沐浴。「造作時」者,云乃至清掃房舍,當念「造作時」可沐浴。「行路時」者,當念「行半由旬」可沐浴,疾行者可沐浴,行已者可沐浴。「風雨時」者,受風塵或二三滴雨落於身上者,當念「風雨時」可沐浴。
(二)
於不足半月有不足想,除適當之時期沐浴者外,波逸提。於半月以內有疑想……於半月以內有以上想……波逸提。半月以上有以下想者,突吉羅。半月以上有疑想者,突吉羅。於半月以上有以上想者,不犯也。
(三)
於適當之時期、半月沐浴、半月以上沐浴、至彼岸時沐浴、於偏僻地、於事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八
[P.120]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眾多比丘與遍行外道從沙祇往舍衛城道路中,途中出現劫賊掠奪彼等。舍衛城之王兵出而捕捉劫賊及所盜物,遣使至諸比丘處曰:「諸大德!請認領各自之衣物。」諸比丘無法分別認領。彼等譏嫌非難:「何以諸大德無法分別認領各自之衣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僧,為諸比丘說相應適正之法後,告諸比丘曰:「然,諸比丘!以十利故,我為諸比丘制立學處,為攝僧、為僧安樂……乃至……為令正法久住、為敬重律。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得新衣之比丘,應取[54]三種壞色[55]中之一壞色,即青色、泥色或黑褐色[56]也。若比丘不取三種壞色中之一壞色而著用新衣者,波逸提。」
二
(一)
「新」者,云未行淨法。
「衣」者,六種衣中之一衣也。
「應取三種壞色中之一壞色」者,雖如草葉端之衣亦當取之。
「青色」者,銅青或藍青之二種青色。「泥色」者,〔泥〕水色。「黑褐色」者,云任何之黑褐色。
[P.121]「若比丘不取三種壞色中之一壞色」者,如不取三種壞色中之一壞色,如草葉端而著用新衣者,波逸提。
(二)
於不取有不取想而著用者,波逸提。於不取有疑想……於不取有取想而著用者,波逸提。於取有不取想者,突吉羅。於取有疑想者,突吉羅。於取有取想者,不犯也。
(三)
取而著用、點淨消失時、點淨處破時、以點淨縫於不點淨物時、於補綴布、於堅緣布,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跋難陀釋子,親自以衣淨施同學之共住比丘,却不還與彼而著用之。於是,彼比丘以此事語諸比丘:「友!彼具壽跋難陀釋子親自以衣淨施於我,却不還與我而著用之。」……乃至……「跋難陀!汝實以衣與比丘……著用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著用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對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或沙彌尼,親自以衣淨施[57],不還與彼而著用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對比丘」者,即對其他比丘。
[P.122]「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式叉摩那」者,於二年學習六法者。「沙彌」者,受十戒者。「沙彌尼」者,女子受十戒者。
「親自」者,由自己淨施。
「衣」者,言六種衣中之一衣,已達應淨施之最下量〔以上〕者。
「淨施」者,有二種淨施:對面淨施與展轉淨施。「對面淨施」者,言:「我以此衣施與汝或某甲。」〔而與之〕。「展轉淨施」者,言:「我為淨施此衣而給與汝。」彼應言:「誰是汝之親友、知人耶?」答:「某甲、某甲也。」彼應言:「我當施與彼等,彼等之所有物,請汝代彼等著用或施捨[58]或請汝隨緣處理。」
「不還與」者,不〔還〕與彼,不施捨而著用,波逸提。
(二)
於不還與有不還與想而取用者,波逸提。於不還與有疑想……於不還與有還與想而取用者,波逸提。受持之或贈他者,突吉羅。於還與有不還與想者,突吉羅。於還與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還與有還與想者,不犯也。
(三)
彼給與或施捨而取用,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十七群比丘不收藏諸資具,六群[P.123]比丘隱藏十七群比丘之鉢、衣。十七群比丘對六群比丘言:「友!還與我等之鉢、衣。」六群比丘笑,而十七群比丘哭。諸比丘如是言:「友!汝等何故哭泣耶?」「友!此六群比丘等隱藏我等之鉢、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隱藏比丘等之鉢、衣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隱藏比丘等之……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隱藏比丘等之……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隱藏或令隱藏其他比丘之鉢、衣或坐具、針筒、腰帶,雖為戲笑,亦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a'「隱藏」者,自隱藏者,波逸提。「或令隱藏」者,令他隱藏者,波逸提。命令一次而屢屢隱藏者,波逸提。
「比丘之」者,其他比丘之〔物〕。
「鉢」者,有二種鉢:鐵鉢及泥鉢。
「衣」者,於六種衣中之一衣,應淨施之最下量〔以上〕者。
「坐具」者,云有邊緣之坐具。
「針筒」者,有針或無針之物。
「腰帶」者,有二種腰帶:布條或有編織之帶。
a 「雖為戲笑」者,以嬉戲為目的。
(二)
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隱藏或令隱藏鉢……腰帶,雖為戲笑,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雖為戲笑或令隱藏其他之資具者,突吉羅。雖為戲笑,而藏或令藏未受具戒者之鉢、衣或其他之[P.124]資具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攝頌
波逸提 六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優陀夷〔曾〕為弓士,不喜烏鴉。彼射烏鴉而斷其頭,順次穿置於串刺物上。諸比丘作如是言:「友!此等烏鴉為誰所殺耶?」「友!是我。我不喜烏鴉。」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優陀夷故意奪生物之命耶?」……乃至……「優陀夷!汝實故意奪……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故意奪……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故意奪生物之命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故意」者,明知犯罪而存心〔進行〕也。
a 「奪〔……〕命」者,斷、止其命根以破壞其生命之相續也。
a'「生物」者,指畜生而言。
[P.125](二)
於生物有生物想而奪其命者,波逸提。於生物有疑想而奪其命者,突吉羅。於生物有非生物想者,突吉羅。於非生物有生物想者,突吉羅。於非生物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生物有非生物想者,不犯也。
(三)
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無殺意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知水中有蟲而飲用。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知水中有蟲而飲用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飲用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飲用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知水中有蟲而飲用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者,自知或由他人告彼。
「有蟲」者,知飲之當令其死,知而飲用者,波逸提。
(二)
於有蟲有有蟲想而飲者,波逸提。於有蟲有疑想而飲者,突吉羅。於有蟲有無蟲想而飲者,不犯也。於無蟲有有蟲想者,突吉羅。於無蟲有疑想者,突吉羅。於無蟲有無蟲想者,不犯也。
(三)
不知有蟲、知無蟲、知飲之不死而飲,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三
[P.126]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知諍事已如法裁決,欲令再羯磨而騷亂:「不成羯磨、不善羯磨,應再羯磨;不成裁決、不善裁決,應再裁決。」
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知……而騷亂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知……而騷亂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知……而騷亂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知諍事已如法裁決,欲令再羯磨而騷亂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者,自知或他人告之。
a 「諍事」者,有四種諍事:爭論諍事、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
a'「如法」者,依法、依律、依師教而行,此名如法。
「欲令再羯磨而騷亂」者,云:「不成羯磨、不善羯磨,應再羯磨;不成裁決、不善裁決,應再裁決。」而騷亂者,波逸提。
(二)
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騷亂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疑想而騷亂者,突吉羅。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騷亂者,不犯也。於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不犯也。
(三)
知所作羯磨依於非法、或依別眾、或對不相應羯磨而騷亂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四
[P.127]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跋難陀釋子故意犯出精罪,而向同學之共住比丘言:「友!我故意犯出精罪,勿告其他任何人。」其時,另一比丘故意犯出精罪,對其罪,乞求僧伽〔令其〕別住,僧伽對其罪給予別住。彼行別住時,見彼比丘而作是言:「友!我故意犯出精罪,而向僧伽乞求別住,僧伽對是罪與我別住,〔於是〕我別住。友!我受〔別住〕,具壽請以『彼受』而憶持我!」「友!其他任何犯此罪者亦如是行耶?」「然!友!」「友!彼具壽跋難陀釋子故意犯出精罪而語我:『勿告任何人。』」「然!友!汝豈非覆藏耶?」「然!友!」
其時,彼比丘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知而覆藏他比丘之粗罪耶?」……乃至……「比丘!汝實覆藏他比丘之……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知他比丘之粗罪而覆藏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知〔他〕比丘之粗罪,若覆藏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a 「知」者,自知或他人告彼。
a'「比丘之」者,他比丘之……。
[P.128]「粗罪」者,四波羅夷及十三僧殘。
「若覆藏」者,知此而諸比丘雖非難、令憶持、叱責、輕蔑、羞辱亦不語而放棄其責任者,波逸提。
(二)
於粗罪有粗罪想而覆藏者,波逸提。於粗罪有疑想而覆藏者,突吉羅。於粗罪有非粗罪想而覆藏者,突吉羅。於非粗罪而覆藏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之粗罪或非粗罪或不淨行而覆藏者,突吉羅。於非粗罪有粗罪想者,突吉羅。於非粗罪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粗罪有非粗罪想者,突吉羅。
(三)
〔恐〕僧伽將有鬥諍、紛亂、異執、口論等而不告,〔恐〕將有破僧、僧不和合而不告,〔知〕此是粗惡殘酷〔恐〕生命危難、梵行危難而不告,不見其他之如法比丘而不告,無覆藏之意而不告,依自己之行令知而不告,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王舍城有十七群比丘之親友童子,優波離童子為彼等之首領。時,優波離之父母作是思惟:「於我等死後,以何方便令優波離生活安樂,無有勞苦。」優波離之父母又作如是思惟:「若使優波離學書,我等死後,生活安樂,無有勞苦。」其時,優波離之父母〔再〕作如是思惟:「若[P.129]優波離學書則有指痛。若優波離學計數,彼於我等死後,生活安樂,無有勞苦。」時,優波離之父母又思惟:「若優波離學計數,則有胸苦。若優波離學畫,彼於我等死後,生活安樂,無有勞苦。」其時,優波離之父母復思惟:「若優波離學畫,則有眼痛。彼若為沙門釋子,容易持戒,容易修行,取用美食,睡臥不通風之牀,若優波離於沙門釋子中出家者,彼於我等死後,生活安樂,無有勞苦。」
優波離童子聞父母之對談。於是,優波離童子往彼童子等處而作是言:「來!我等於沙門釋子中出家。」「汝若出家,我等亦出家。」於是,彼童子等各往其父母處而作是言:「請准許我從家出離而入無家。」其時,彼童子之父母:「此童子等所願皆同而所志亦善。」因此,聽許其〔出家〕。彼等往諸比丘處,請求出家,諸比丘受彼等出家而令受具戒。
彼等天未明即起而哭叫:「給我粥!給我食物!給我硬食!」諸比丘作是言:「友!待至天明,有粥即喝,有食即食,有硬食即食。若無粥、無食或硬食即往乞食。」諸比丘如是言時,彼等比丘仍哭叫:「給我粥!給我食物!給我硬食!」〔一面喊叫一面〕使臥牀散亂不堪。
世尊於天未明,起而聞童子等〔哭叫〕聲,向具壽阿難曰:「阿難!何以有童子哭叫聲?」其時,阿難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眾而問諸比丘[P.130]曰:「諸比丘!據悉諸比丘實明知而令未滿二十歲之童子受具足戒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彼等愚人明知未滿二十歲而授以具足戒耶?諸比丘!未滿二十歲者,不能忍耐寒、暑、飢、渴、蚊、虻、風、熱、蟲、蛇之觸,又不能忍受惡言、誹謗與肉身感受之苦、極苦,激烈之辛勞、不愉快、不適意,甚至能奪命般之苦痛。諸比丘!滿二十歲者,能忍耐寒、暑、飢、渴……苦痛。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知未滿二十歲而授予具足戒者,此人不得戒,〔尊證〕之諸比丘當受呵責,於彼比丘,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者,自知或他人告彼也。
「未滿二十歲」者,不足二十歲。
欲授具足戒而求僧眾、或阿闍梨、或鉢、或衣並選戒場,突吉羅。由白突吉羅、二羯磨語突吉羅。羯磨語竟者和尚波逸提,僧眾及阿闍梨突吉羅。
(二)
於未滿二十歲有未滿二十歲想而授具戒者,波逸提。於未滿二十歲有疑想而授具戒者,突吉羅。於未滿二十歲有滿二十歲想而授具戒者,不犯也。於滿二十歲有未滿二十歲想者,突吉羅。於滿二十歲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滿二十歲有滿二十歲想者,不犯也。
(三)
於未滿二十歲有滿二十歲想而授具戒、於滿二十歲有滿二十歲想而授具戒,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P.131]波逸提 六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有一商隊由王舍城欲往跋諦耶羅伽。一比丘向商隊諸人曰:「我亦與諸公同行。」「大德!我等為藏匿稅物。」「諸公當知。」官人等聞悉:「據傳商隊將藏匿稅物。」而於途中尋求。彼等官人捕捉商隊而言比丘曰:「大德!尊者何故明知賊商隊而與之同行耶?」留難之後,予以釋放。於是,該比丘至舍衛城,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明知賊商隊而相約同行耶?」……乃至……「比丘!汝實知……行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明知……行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明知賊隊而共同豫約同路而行者,乃至一聚落間,亦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者,自知或由他人告彼。
「賊隊」者,盜賊或將行賊事者,或有尚未行〔賊事〕者、或於王處行盜、或藏匿稅物。
「共同」者,一起。
「豫約」者,謂:「賢者!我等同往。」「尊者!我等同往。」「尊者!我等同往。」「賢者!我等同往。」「於今日、明日或後日我等同往。」如此豫約者,突吉羅。
「乃至一聚落之間」者,於附近之村落,每村落間,波逸提。於無村落之曠野,每半由旬,波逸提。
[P.132](二)
於賊隊有賊隊想而豫約同路行者,雖一聚落間亦波逸提。於賊隊有疑想……突吉羅。於賊隊有非賊隊想……不犯也。諸比丘豫約而諸人不豫約,突吉羅。於非賊隊有賊隊想者,突吉羅。於非賊隊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賊隊有非賊隊想者,不犯也。
(三)
不豫約而往、諸人豫約而諸比丘不豫約、違約而行、於諸事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比丘往舍衛城之途中,於拘薩羅國經過一村落之入口。一女人與夫爭吵而從村落出,見彼比丘而言:「大德!尊師往何處耶?」「姊!我往舍衛城。」「我與尊者同往。」「來,姊!」其時,女之夫由村落出而問諸人:「諸位曾見如是婦耶?」「彼女人與出家者同往矣!」於是,彼人追及並捉比丘而予以毆打後放之。於是,該比丘於樹下放火焰而坐。其時,婦人告其夫曰:「非彼比丘要我同行,乃我〔請〕與彼比丘共往也,彼比丘非惡徒,應去向彼謝罪。」其夫乃向比丘謝罪。
其時,比丘至舍衛城,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與[P.133]女人共約同路而行耶?」……乃至……「比丘!汝實與女人共約同路而行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與女人……行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與女人共同豫約同道而行,雖一聚落之間,亦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餓鬼女、畜生女,有智而能知善語、惡語、粗語、非粗語者。
「共」者,一起。
「豫約」者,「姊!我等同往。」「尊師!我等同往。」「尊師!我等同往。」「姊!我等同往。」「於今日或……」〔參照波逸提六六.二(一)〕。
(二)
於女人有女人想而共約同路者,雖一聚落間,亦波逸提。於女人有疑想……於女人有非女人想……波逸提。比丘豫約而女人不豫約者,突吉羅。夜叉女、或餓鬼女、或黃門、或畜生女之變成人身而共約同路者,雖一聚落間,亦突吉羅。於非女人有女人想者,突吉羅。於非女人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女人有非女人想者,不犯也。
(三)
不豫約而往、女人豫約而比丘不豫約、違約而往、於諸事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八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有一名阿利吒比丘原為馴鷹師,心[P.134]生如是惡見:「如我知解世尊所說之法,凡是世尊所說:『此等是障道法。』但行之亦不足以障道。」眾比丘聞之:「原為馴鷹師之阿利吒比丘生起如是惡見:『如我……不足以障道。』」於是,諸比丘至原為馴鷹師之阿利吒比丘處作如是言:「友!阿利吒!汝實生如是惡見:『如我……不足以障道。』耶?」「真正如是。友!如我知解世尊所說之法,凡是世尊所說:『此等是障道法。』行之亦不足以障道。」「友!阿利吒!勿作是說,勿誹謗世尊。對世尊誹謗是不善,世尊實未曾作如是說。友!阿利吒!世尊依種種方便,所說障道之法確是障道,而行此等〔障道法〕者足以障道也。世尊說諸欲者,樂味少、苦痛多、失望多、於此處患難更多。世尊說諸欲,喻如骸骨也,苦痛多、失望多、於此處患難更多。世尊說諸欲,喻如肉片……乃至……世尊說諸欲,喻如草炬……乃至……世尊說諸欲,喻如火坑……乃至……世尊說諸欲,喻如夢……乃至……世尊說諸欲,喻如借用物……乃至……世尊說諸欲,喻如樹果……乃至……世尊說諸欲,喻如屠殺場……乃至……世尊說諸欲,喻如刀、戟……乃至……世尊說諸欲,喻如蛇頭,苦痛多、失望多、於此處患難更多也。」
原為馴鷹師之阿利吒聞諸比丘如是說,仍剛強頑固執取其惡見:「友!我實知解世尊所說之法,凡是世尊所說:『此等是障道法。』但行之亦不足以障道。」諸比丘因不能使原為馴鷹師之阿利吒比丘離此惡見,乃至世尊處,以此事白世尊。其[P.135]時,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眾問原為馴鷹師之阿利吒比丘曰:「據說汝實起如是惡見:『如我知解世尊……不足以障道。』耶?」「世尊!實然!」「愚人!汝究竟由誰了知我教示如是之法耶?愚人!我豈非以種種方便說障道之法是障道法也,行此足以障道耶?我說諸欲,樂味少、苦痛多、失望多、於此處患難更多,我說諸欲,喻如骸骨……我說諸欲,喻如蛇頭,苦痛多、失望多、於此處患難更多。然,愚人!汝由己之誤解而誹謗我等,並且自破壞,多積不善業。愚人!此實導致汝長夜不利之苦痛。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作如是語:『我如是知解世尊所說之法,凡是世尊所說:「此等是障道法。」但行之亦不足以障道。』諸比丘應對此比丘作如是言:『具壽!勿作如是言,勿誹謗世尊,對世尊誹謗者實不善,世尊實不作如是說。友!世尊以種種方便說示之障道法,確是障道也,而行此等〔障道法〕者足以障道。』此比丘〔聞〕諸比丘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為令其捨棄〔惡見〕,應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則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如是語」者,言:「我〔實知解〕世尊所說之法……不足以障道。」
a 「諸比丘」者,聞〔惡見〕之其他比丘應向彼等曰:「具壽!勿作如是言……足以障道。」應二次言之、三次言之,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聞而不言者,突吉羅。當引彼比丘於僧中言之:「具壽!勿作如是言……足以障道。」應二次言[P.136]之、三次言之,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
a'「此比丘」者,語如是之比丘也。
應勸告其比丘。「諸比丘!應如是諫告。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某甲比丘起如是之惡見:「我知解世尊之……不足以障道。」彼不捨此惡見,若僧時機可者,則僧為使某甲比丘捨其惡見而勸告之。』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某甲比丘……不捨〔其惡見〕,僧為使某甲比丘捨其惡見而勸告之。諸大德中,為勸告某甲比丘令捨其惡見,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我二次言此事……乃至……我三次言此事。大德僧……不忍者請說。
僧勸告某甲比丘令捨其惡見已。僧已忍,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由白突吉羅、二羯磨語突吉羅、羯磨語竟者波逸提。
(二)
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不捨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疑想……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不捨者,波逸提。於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不犯也。
(三)
未被勸告者、捨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P.137]波逸提 六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知之而與如是說〔惡見〕、不受法之處分、不捨成見之阿利吒比丘共事、共住或共宿。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知之而……共事、共住或共宿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知之……共事、共住或共宿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知之……共事、共住或共宿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知之而與如是說〔惡見〕、不受法之處分、不捨成見者共事、共住或共宿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者,自知或他人語彼或彼自語。
「如是說〔惡見〕」者,「我如是知解世尊所說之法,凡是世尊所說:『此等是障道法。』但行之亦不足以障道。」作如是之說者。
「不受法之處分」者,被舉罪而未回復清淨(解罪)者。
「不捨成見」者,未捨此見者。
「與〔……〕共事」者,共事有兩種:食共事與法共事。「食共事」者,將食物給與或受取者,波逸提。「法共事」者,〔為彼〕誦〔法〕或令〔彼〕誦〔法〕,依句而誦或令誦者,句句波逸提。依字而誦或令誦者,字字波逸提。
[P.138]「共住」者,與被舉罪者共布薩、自恣或作僧羯磨者,波逸提。
「或共宿」者,於同一覆蓋處,於被舉罪者所臥處,比丘臥之,波逸提。比丘之臥處,被舉罪者臥之,波逸提。兩者共臥者,波逸提。起立之後,再三臥者,〔各〕波逸提。
(二)
於被舉者有被舉者想而共事、共住或共宿者,波逸提。於被舉者有疑想……突吉羅。於被舉者有非被舉者想……不犯也。於非被舉者有被舉者想者,突吉羅。於非被舉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被舉者有非被舉者想,不犯也。
(三)
知非被舉者、知被舉而解罪者、知已捨其見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騫荼沙彌起如是惡見:「我如是知解世尊所說之法,凡是世尊所說:『此等是障道法。』但行之亦不足以障道。」諸比丘聞騫荼沙彌起如是惡見……〔參照波逸提六八.一。「原為馴鷹師之阿利吒比丘」換為「騫荼沙彌」,「阿利吒」換為「騫荼」;答彼比丘之中,「友!」換為「大德!」〕……「……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令已信者轉向他去也。」〔世尊〕呵責已、說法已,告諸比丘曰:「然,諸比丘!僧伽應擯滅騫荼沙彌。諸比丘!如[P.139]是擯滅之——
友!騫荼!從今以後,汝不得稱世尊是汝師。其他沙彌得與諸比丘共宿二夜、三夜,汝即不得。〔請汝〕遠去之,消失之。」於是,僧伽擯滅騫荼沙彌。
其時,六群比丘知如是被擯滅之騫荼沙彌而予以撫慰、或伺候、共事復又共宿。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知被擯滅之騫荼沙彌而予以撫慰、或伺候、共事復又共宿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知被擯滅之騫荼沙彌,而予以撫慰、或伺候、共事復又共宿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何以汝等知……共宿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沙彌如是言:『我如是知解世尊所說之法,凡是世尊所說:「此等是障道法。」但行之亦不足以障道。』諸比丘應對此沙彌作如是言:『友!沙彌!勿作如是言,勿誹謗世尊,對世尊誹謗者實不善,世尊實不作如是說。友!沙彌!世尊以種種方便〔說示之〕障道法,確是障道也,而行此等〔障道法〕者足以障道。』諸比丘對該沙彌作如是言已,〔該沙彌〕尚固執者,諸比丘當告以:『友!沙彌!從今以後,汝不得稱世尊是汝師,其他沙彌得與諸比丘共宿二夜、三夜,而汝不得。〔請汝〕遠去之、消失之。』任何比丘知如是被擯滅之沙彌而予以撫慰、或伺候、或共事、或共宿者,波逸提。」
二
(一)
「〔被指定為〕沙彌」者,稱為沙彌也。
「如是言」者,言:「如我知解世尊……不足以障道。」者。
a 「由諸比丘」者,所見聞之其他比丘也。彼等應言:「友!沙彌!勿作如是言……行之足以障道。」應二次言之、三次言之,若捨則善,若不捨,則諸比丘應對其沙彌言:「友!沙彌!從今以後……消失之。」
[P.140]a'「此沙彌」者,〔作〕如是〔惡〕說之沙彌。
「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者,自知、他人語彼或彼自語。
「如是被擯滅」者,斯被擯滅。
「〔被指定〕沙彌」者,〔指執惡見〕之沙彌。
「撫慰」者,向彼言:「我當施與鉢、衣,或讀誦或詢問。」如是撫慰者,波逸提。
「或伺候」者,為彼令取粉藥、或粘土、或楊枝、或含嗽水者,波逸提。
「或共事」者,二種共事之食共事……字字波逸提。
「或共宿」者,擯滅沙彌所臥之覆蓋處,比丘臥者,波逸提。比丘所臥之處而被擯滅沙彌臥之者,波逸提。兩者臥之,波逸提。起立之後,再三臥者,波逸提。
(二)
於擯滅者有擯滅想而撫慰、或伺候、或共事、或共宿者,波逸提。於擯滅者有疑想……突吉羅。於擯滅者有非擯滅想……不犯也。於非擯滅者有擯滅想,突吉羅。於非擯滅者有疑想,突吉羅。於非擯滅者有非擯滅想,不犯也。
三
知非擯滅者、知捨其見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七有蟲水品———
攝頌
[P.141]波逸提 七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憍賞彌國瞿師羅園。其時,具壽闡陀行非法。諸比丘作如是言:「友!闡陀!勿如是為,此非淨法。」彼答言:「友!我未詢問其他堪能持律之比丘,我當不持此學處。」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闡陀被諸比丘如法言之,而作如是言:『友!我未……不持此學處。』耶?」……乃至……「闡陀!汝實由諸比丘如法言之,而作如是言:『友!我未……不持此學處。』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被諸比丘如法言之,而作如是言:『友!我未……不持此學處。』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雖由諸比丘如法言之,若作如是言:『友!我未詢問其他堪能持律之比丘,我當不持此學處。』者,波逸提。諸比丘!學戒之比丘應了知、詢問、熟慮之,此為斯時之法也。」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由諸比丘」者,是由其他之諸比丘。
「如法」者,由世尊所制立之學處,此名為「如法」,依此而言,却作如是言:「友!我未詢問其他之堪能者、持律者[60]、智慧者、賢者、多聞者、如法說法者……」……波逸提。
(二)
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作如是言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P.142]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而作如是言者,波逸提。於未制戒時言:「此非於制邪、除惡、端正、敬重、精進有作用。」若言:「友!我未詢問其他堪能者、持律者、智慧者[61]、賢者、多聞者、如法說法者之比丘,我當不持此學處。」者,突吉羅。未受具戒者於制戒或未制戒言:「此非於制邪……有作用。」若言:「友!我未詢問其他堪能者、持律者、智慧者、賢者、多聞者、如法說法者之比丘,我當不持此學處。」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學戒」者,欲持學戒者。
「應了知」者,應當知解。
「應詢問」者,〔應當詢問:〕大德此是如何?此為何意耶?
「應熟慮」者,應思慮、應比較衡量之意。
「此為斯時之法」者,在此時此是如法。
(三)
說:「我當知,我當持學戒。」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世尊為諸比丘以種種方便說律、讚歎律、讚歎通達律者,再三讚歎具壽優婆離。諸比丘曰:「世尊以種種方便……讚歎優波離。友!我等當至具壽優波離處學律。」彼等眾多之上座、中座、下座比丘至具壽優波離處學律。
[P.143]其時,六群比丘作如是思惟:「友!今眾多之上座比丘……學律。若彼等精通戒律,不論何處、何事、如何小事將要對我〔說:『有罪。』〕而引出。然,友!我等當誹謗律。」於是,六群比丘至諸比丘處,而作如是言:「說示此小小戒有何用?唯導致疑惑、苦惱、混亂而已!」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誹謗戒律耶?」乃至……「諸比丘!據云,汝等實誹謗戒律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誹謗律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於說示波羅提木叉時,若作如是言:『說示此小小戒有何用?唯導致疑惑、苦惱、混亂而已!』而誹謗戒〔律〕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說示波羅提木叉時」者,誦或令誦或學習時。
「若作如是言」者,言:「說示此小小戒……唯導致……。」〔又言:〕「凡是學此者,有疑惑、有苦惱、有混亂。不學此者,無疑惑、無苦惱、無混亂。不誦此者勝、不取此者勝、不學此者勝、不持此者勝,律〔宜〕消滅之!此諸比丘應不通曉律。」如此對受具戒者誹謗律者,波逸提。
(二)
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誹謗律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非受具戒者想……波逸提。誹謗其他之法者,突吉羅。對未受具戒者誹謗律或其他之法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P.144]者有疑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三)
非欲誹謗而言:「來!汝學經、伽陀或論,〔而〕後學律。」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行非法,念:「應令知由不知而犯。」於說示波羅提木叉時,而作如是言:「我等今始知此法含於戒經中,收於戒經中,於每半月說示。」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於說示波羅提木叉時,而作如是言:『……始知……』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於說示波羅提木叉時,而作如是言:『……始知……』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於說示波羅提木叉時,而作如是言:『……始知……』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於每半月說示波羅提木叉時,若作如是言:『我今始知此法含於戒經中,收於戒經中,於每半月說示。』若其他諸比丘知此比丘曾二、三次於說示波羅提木叉時列席,勿再論,此比丘不能以不知之理由而脫〔罪〕。此時彼所犯之罪,應依法處分,更應呵責其無知:『友!汝於說示波羅提木叉時,不一心專念,故汝失利得。』因此無知故,波逸提。」
[P.145]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每半月」者,每布薩時。
「說示波羅提木叉時」者,〔和尚〕誦說時也。
「若作如是言」者,行非法之後,念:「令知由不知而犯。」而於說示波羅提木叉時作如是言:「我今始知……」者,突吉羅。
「此〔比丘〕」者,欲欺偽之比丘,諸比丘!對此以前曾列席之比丘……當以無知呵責之。「諸比丘!應如是呵責之。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某甲比丘於說示波羅提木叉時,不一心專念6[62]。若僧伽時機可者,則僧伽應舉某甲比丘無知之罪。』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不專念,僧伽應舉某甲比丘無知之罪。諸大德中,對於舉某甲比丘無知之罪,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
僧舉某甲比丘無知之罪已。僧已忍……我如是知解。』」
不舉無知之罪而言不知者,突吉羅。已舉無知之罪〔尚〕言不知者,波逸提。
(二)
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言無知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疑想……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言無知者,波逸提。於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言無知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而言無知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羅。
(三)
未聞〔律〕之廣說,二、三次以內聞律之廣說,無欺偽之意,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因瞋怒不喜而毆打十七[P.146]群比丘,使彼等哭泣。諸比丘言:「友!汝等何故哭泣耶?」「友!六群比丘等因瞋怒不喜而毆打我等。」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瞋怒不喜而毆打諸比丘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瞋怒……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瞋怒……毆打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對比丘瞋怒不喜而毆打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對比丘」者,對其他之比丘。
「瞋怒不喜」者,謂不滿足、憤懣、不快活。
「毆打」者,以身或所持物,或以投擲,乃至以〔小如〕蓮葉程度〔之物〕毆打者,亦波逸提。
(二)
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以瞋怒不喜而打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於未受具戒者以瞋怒不喜而毆打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三)
被任何事物所迫害、欲求逃脫而毆打,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瞋怒不喜,對十七群比[P.147]丘舉手作劍勢,彼等怕被打而哭泣。諸比丘言:「友!汝等何故哭泣耶?」「友!彼六群比丘等瞋怒不喜,對我等舉手作劍勢。」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瞋怒不喜,對十七群比丘舉手作劍勢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瞋怒不喜,對十七群比丘舉手作劍勢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瞋……舉手作劍勢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對比丘瞋怒不喜而舉手作劍勢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對比丘」者,對其他比丘。
「瞋怒不喜」者,……不快活之謂。
「舉手作劍勢」者,以身或以所持物,即使舉〔小如〕蓮葉程度者,亦波逸提。
(二)
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瞋怒不喜而舉手……〔參照波逸提七四.二〕……為欲逃避而舉手作勢,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以無根之僧殘罪誹謗其他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以……誹謗其他比丘耶?」……[P.148]乃至……「諸比丘!汝等實……誹謗……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誹謗……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以無根之僧殘罪誹謗其他比丘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a 「以無根」者,不見、不聞亦無嫌疑。
「僧殘」者,十三僧殘中之一也。
「誹謗」者,非難或令非難者,波逸提。
a'「其他比丘」者,其他之比丘。
(二)
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以無根僧殘而誹謗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以〔餘之〕污行、惡見而誹謗者,突吉羅。誹謗未受具戒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三)
如此〔有犯〕想而非難或令非難,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故意使十七群比丘疑惱〔而言〕:「友!世尊制戒,凡未滿二十歲者,不得受具戒,然汝等未滿二十歲而受具戒,汝等在我等看來,豈非未受具戒者耶?」彼等哭泣。諸比丘作是言:「友![P.149]何故哭泣耶?」「友!六群比丘等故意使我等疑惱。」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故意使諸比丘疑惱耶?」……乃至……「諸比丘!據云,汝等實故意使……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故意使……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對比丘故意使疑惱者,即使令彼等有少時不安,僅此動機而無其他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對比丘」者,對其他之比丘。
「故意」者,知、確認、持有目的、有意而行。
「使疑惱」者,言:「汝實未滿二十歲而受具戒,汝實非時食、汝實飲酒、汝實秘密與女人坐。」令起疑惱者,波逸提。
「僅此動機而無其他」者,無其他任何動機而使疑惱也。
(二)
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故意令起疑惱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於未受具戒者故意令起疑惱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三)
無令起疑惱之意而言:「汝實未滿二十歲而受具戒、汝非時……坐。汝應知,爾後勿起疑惱。」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P.150]波逸提 七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與諸善比丘諍論。善比丘等作是言:「友!六群比丘是無慚愧者,不能與彼等諍論。」六群比丘作是言:「友!汝等何故以無慚愧之語侮辱我等耶?」「友!汝等於何處聞耶?」「我等近立於具壽之屏處聽之。」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立於〔與〕己發生諍論而不知之諸比丘附近屏處而聽耶?」……乃至……「諸比丘!據云,汝等實立於……諍論……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立於……諍論……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立於〔與己〕發生諍論而不和之諸比丘附近屏處而聽者,『我聽彼等之所言』僅此動機而無其他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a'「立於〔……〕屏處而聽」者,從彼等聞而欲非難、攻擊、令困惑而往者,突吉羅。立於彼處聞者,波逸提。後往者欲聞而急行者,突吉羅。立於彼處而聞者,波逸提。先往者欲聞而停留者,突吉羅。立於彼處聞者,波逸提。往他比丘之立處[P.151]或坐處或臥處,當他正在密語時,應謦欬或出聲令知,若無謦欬或出聲令知者,波逸提。
b'「諸比丘」者,其他之諸比丘。
b 「發生諍論而不和」者,令起紛諍者。
a 「僅此動機而無其他」者,無其他任何理由,近立屏處而聽。
(二)
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近立屏處而聽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近立於未受具戒者屏處而聽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三)
聞彼等之〔語〕而想停止、遠離、消滅、自脫〔諍論〕而離去,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行非法,於對各自行羯磨時遮〔此〕,在〔異〕時,有事集僧伽,六群比丘因正在作衣,同意[63]一比丘〔出席羯磨〕。時,僧眾曰:「友!六群比丘唯來一人,然,我等對彼作羯磨。」而對彼行羯磨。於是,此比丘回到六群比丘處,六群比丘對此比丘作是言:「友!僧眾作何事耶?」「友!僧眾與我作羯磨。」「友!我等非為此而同意:『與汝行羯磨。』若我等知為汝行羯磨者,我等即不同意。」
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同意如法羯磨,而事後言不平耶?」[P.152]……乃至……「諸比丘!汝等實同意如法羯磨,而事後言不平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同意……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同意如法羯磨,而事後言不平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如法羯磨」者,依求聽羯磨、單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之法,依律、依師而行,此謂如法羯磨。同意而言不平者,波逸提。
(二)
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同意而言不平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疑想……突吉羅。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不犯也。於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不犯也。
(三)
知依非法、依別眾或對不值得羯磨者行羯磨而言不平,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僧眾有事而集會,六群比丘正在作衣,同意一比丘〔出席羯磨〕。時,僧伽告示為行此羯磨而集會之理由,該比丘曰:「彼〔六群比丘〕等同對各自行羯磨,諸師對誰行羯磨耶?」不同意,由座起立而去。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於僧伽提議決斷時,不同意,起座而去[P.153]耶?」……乃至……「比丘!汝實於僧伽提議決斷時……而去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於僧伽提議決斷時……而去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於僧伽提議決斷時,不同意,起座而去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於僧伽提議決斷時」者,或事件之報告,或表白而未決,或羯磨未竟。
「不同意,起座而去」者,〔云:〕「何為?此羯磨不確定而不和合,不應作。」而去者,突吉羅。由眾中離去,在伸手以內〔之距離〕者,突吉羅。離去伸手以外者,波逸提。
(二)
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不同意,起座而去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疑想……突吉羅。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不犯也。於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不犯也。
(三)
認為僧伽可能有鬥諍、不和、喧鬧、諍論而離去,認為有破僧或僧不和合而離去,因依非法或依別眾或不值得羯磨事而行羯磨故而離去,因病離去,為病者所用而離去,為大小便所催而離去,無遮羯磨之意想再歸來而離去,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P.154]波逸提 八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具壽沓婆摩羅子為僧伽設坐臥具,而分配所請之飲食。當時,具壽所著之衣服單薄。其時,僧伽得一衣,於是,僧伽將此衣贈與具壽沓婆摩羅子。六群比丘譏嫌非難:「諸比丘隨親厚[64],而將僧伽所得施他。」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由和合僧施與衣之後而言不平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由和合僧……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由和合僧……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由和合僧施與衣後,言:『諸比丘隨親厚,將僧之所得物轉贈他人。』而言不平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和合」者,僧眾於同一界,共住者。
a'「與」者,自與也。
「衣」者,六種衣中之一衣,言應淨施之最下量〔以上〕者。
a 「隨親厚」者,隨友、隨〔所〕知人、隨親友、隨同一和尚、隨同一阿闍梨。
「僧之〔……〕物」者,布施僧之物。
「所得」者,衣服、飲食、臥具、病資具藥物,乃至粉藥丸、楊枝、未織之絲。
[P.155]「後〔……〕而言不平」者,由僧伽選定受具戒者之坐臥具分配者、或請食差遣者、或粥分配者、或果物分配者、或硬食分配者、或雜細物分配者、施與衣而言不平者,波逸提。
(二)
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施與衣而言不平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疑想……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波逸提。施與其他之資具時而言不平者,突吉羅。非由僧伽選定受具戒者之坐臥具分配者……雜細物分配者,施與衣或其他之資具而言不平者,突吉羅。由僧伽或選定或未選定之未受具戒者,以分配坐臥具、或……雜細物分配者,施與衣或其他之資具而言不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不犯也。
(三)
對於事實上依愛、瞋、癡、怖之心而作〔分配〕,言:「與彼有何利益?唯失利得而已,不正之行。」如此抱不平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舍衛城有一群人云:「供食而後施衣。」而為僧眾豫備具有施衣之供食。時,六群比丘至彼人群處作如是言:「賢者!此等之衣施與此等比丘。」「大德!我等不能與,每年由僧伽對我等行乞具有施衣之供食。」「賢者!僧伽有〔來自多處之〕施與物及食,此等〔六群比丘〕之衣止[P.156]於汝等,見汝等〔施衣〕而住於此處,汝等若不與者,誰人與之?賢者!此等之衣施與此等比丘!」於是,一群人受六群比丘之強請,所豫備施予僧伽之衣,便施與六群比丘,於僧伽〔唯〕施食。
諸比丘中知有為僧伽豫備具有施衣之供食,而不知衣已轉施與六群比丘者言:「賢者!請施衣與僧眾!」「大德!〔已〕無〔衣〕,所豫備之衣已由六群諸師〔強索〕而轉施與之。」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知已決定供養僧之所得物,却轉施與其個人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知僧之……却轉施與……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知僧之所得……却轉施與……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明知已決定供養僧之所得物,卻轉施與其個人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者,或自知、或由他人語彼、或彼語也。
a 「已決定供養」者,發言:「我等將施與。」「我等將作。」此若轉施與個人者,波逸提。
a1「僧之〔……〕物」者,布施僧之物。
a2「所得」者,衣服、飲食、臥具、病資具藥物乃至粉藥丸、楊枝、未織之絲。
(二)
於已決定供養之物有已決定供養之物想而轉施與個人者,波逸提。於已決定供養之物有疑想而轉施與個人者,突吉羅。於已決定供養之物有非已決定供養之物想而轉施與個人者,不犯也。於已決定供養於僧伽却轉施與其他僧伽或塔廟者,突吉羅。已決定供養於塔廟,卻轉施與其他之塔廟或僧伽或個人者,突吉羅。於已決定供養於個人却轉施與其他之個人或僧伽或塔廟者,突吉羅。於非決定供養之物而有已決定供養之物想者,突吉羅。於非已決定供養之物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P.157]決定供養之物,而有非已決定供養之物想者,不犯也。
(三)
被問:「我等施與何處?」時,言:「汝等施與可得受用汝等之施物或可得果報或有久住之處,或又汝等之心所信樂之處。」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八如法品———
攝頌
波逸提 八三
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命令守園人:「我欲往園林遊行,汝當至園林清掃。」「遵命,大王!」彼守園人應諾拘薩羅國波斯匿王,於園林清掃時,見世尊於一樹下坐。見已,即至波斯匿王處作是言:「大王!園林已清掃,但世尊於彼處坐。」「善哉!我等〔去〕近侍世尊。」拘薩羅國波斯匿王至園林近世尊處。其時,有一優婆塞近侍世尊而坐。波斯匿王見優婆塞近侍世尊而坐,即驚異而立。時,波斯匿王作是思惟:「此惡人如是近侍世尊,甚[P.158]不相應!」即至世尊處,問訊而一面坐。其時,優婆塞為尊重世尊,對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不示致敬,亦不起立行禮。時,波斯匿王內心不悅:「何以彼人於我來時,不問訊亦不起立行禮耶?」時,世尊知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內心不悅而謂王曰:「此優婆塞多聞而通達阿含,於欲愛已捨離。」其時,波斯匿王作是思惟:「此優婆塞無鄙劣者之理,連世尊亦稱讚彼。」即對優婆塞言:「優婆塞!請說汝之所欲!」「大王!善。」時,世尊為拘薩羅國波斯匿王說法……令歡喜。波斯匿王由世尊之說法……歡喜,從座而起,禮敬世尊,右繞而去。
其時,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在高樓上,見優婆塞於車道中,手持傘蓋而行。見已,呼之近前而言:「優婆塞!據云,汝多聞而通達阿含,願為我之宮女等說法。」「大王!我由諸大德而知之,諸大德始可為王之宮女等說法。」
(二)
其時,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知「優婆塞所言是實」即至世尊處,禮世尊已而一面坐。一面坐已,波斯匿王以此白世尊:「世尊!願請一比丘為我等之宮女說法。」時,世尊以法語教示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乃至……右繞而去。時,世尊告具壽阿難曰:「然,阿難!汝〔可〕為王之宮女說法。」「如是!世尊!」具壽阿難應諾,故時常為王之宮女說法。
時,具壽阿難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至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住處。其時,波斯匿王與摩利皇后同在臥牀,摩利皇后遙見具壽阿難來,見已,因急起而掉落黃色之[P.159]美衣。於是,具壽阿難返歸僧園,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阿難不先豫告而入王後宮耶?」……乃至……「阿難!汝實……入……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阿難!汝何以……入……耶?阿難!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責已、說法已,告諸比丘曰:
(三)
「諸比丘!若入王後宮,有十種過失。何等為十?諸比丘!王與王妃共坐於此,而比丘突入此處,倘王妃見比丘而微笑,或比丘見王妃而微笑,於是,王即如是思惟:『彼等行不淨行,或將行之?』諸比丘!此是入王後宮之第一過失也。再者,諸比丘!王乃多事忙碌者,曾至某一宮女處宿而不復記憶,宮女若由彼而姙娠,其時,王即如是思惟:『此處除出家者外,他人皆不可出入,此乃出家者所為。』諸比丘!此是入王後宮之第二過失也。再者,諸比丘!王後宮有一寶物遺失時,其時,王即如是思惟:『此處除出家者外,他人皆不可出入,此乃出家者所為。』諸比丘!此是第三……又,諸比丘!於王後宮內部之密事若洩漏於外界,時,王即如是思惟:『此處除出家者外,他人皆不可出入,此乃出家者所為。』諸比丘!此是第四……又,諸比丘!於王後宮或王子欲求〔殺〕[65]父王,或父王欲求〔殺〕王子,於是,世人將作是思惟:『此處除出家者外,他人皆不可出入,此乃出家者所為。』諸比丘!此為第五……又,諸比丘!王將低地位者置(升)於高地位時,彼等不喜斯事者即作如是思惟:『王與出家者交往,此乃出家者所為。』諸比丘!此是第六……又,諸比丘!王將高地位者置於低地位時……諸比丘!此是第七……又,諸比[P.160]丘!王於非時興軍時,彼等……諸比丘!此是第八……又,諸比丘!王於時興軍,却由中途而退時,彼等……諸比丘!此是第九……又,諸比丘!王後宮驅馳象、馬、車,充滿欲念之色、聲、香、味、觸等境,此等非相應於出家者。諸比丘!此是入王後宮之第十過失也。」
於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阿難,說難教養……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於受即位灌頂之剎帝利種王未退出寢室,后〔夫人〕亦未退出,比丘未豫告而越閾者,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a'「即位灌頂」者,澆以剎帝利種之灌水。
「剎帝利種」者,母系父系俱係善家世,血統純粹,追溯至七世祖先皆不混亂,從其血統而言,無可非難[66]也。
a 「王未退出」者,王未出寢室也。
「后〔夫人〕亦未退出」者,王后未退出寢室,或王與后兩者皆未退出。
「未豫告」者,不豫先通知。
「閾」者,言寢室之門檻。「寢室」者,不論何處,凡鋪有王牀之處,乃至圍有縱幕者亦然。
「越閾」者,若第一腳越過閾者,突吉羅。第二腳越過者,波逸提。
(二)
於不豫告有不豫告想而越閾者,波逸提。於不豫告有疑想……於不豫告有豫告想……波逸提。於豫告有不豫告想者,突吉羅。於豫告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豫告有豫告想者,不犯也。
[P.161](三)
豫告時、非剎帝利種、不受剎帝利種之灌頂、王已退出寢室、王后已退出寢室、兩者均退出、非寢室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比丘於阿致羅筏底河沐浴。一婆羅門將五百金之錢袋置於陸上,入阿致羅筏底河沐浴,忘〔此〕而去。該比丘恐婆羅門之錢袋遺失而拾之。時,婆羅門憶起,急走回而言於比丘:「友!見我錢袋耶?」「然!婆羅門!」並將〔錢袋〕交還。時,彼婆羅門作是思惟:「我以何方便,可免酬謝高額〔之謝禮〕?」「友!非五百金是千金。」為難之而逃脫。於是,其比丘歸返僧園,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捉錢寶耶?」……乃至……「比丘!據云,汝實捉錢寶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捉錢寶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見寶物或視同如寶物者若捉或令捉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其時,於舍衛城有祭會。諸人修飾衣裝而往園林。毘舍佉鹿子母亦修飾衣裝,[P.162]為往園林而出村。「我至園林為何?我當禮拜世尊。」於是脫下飾物,以上衣[67]繫包之,交與婢女曰:「汝握持此物。」於是,毘舍佉鹿子母至世尊處,禮拜世尊而坐一面。世尊為一面坐之毘舍佉鹿子母說法……令生歡喜。於是,由世尊說法……而歡喜之毘舍佉鹿子母,從座而起,禮敬世尊,右繞而去。其時,婢女忘記所持之物而去,諸比丘見之,以此事白世尊。「然,諸比丘!拾捉起而代為收藏之。」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於伽藍內,見寶物或視同如寶物者,以為『所有者將必取回』,聽許捉或令捉而收藏之。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除於伽藍內外,見寶物或視同如寶物者若捉或令捉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三
其時,迦尸國有一給孤獨居士之農村。彼居士令其侍者:「若大德來,當作施食。」其時,眾多比丘於迦尸國遊行,至給孤獨居士之農村。侍者遙見諸比丘前來,見已,走近彼諸比丘,禮諸比丘言:「諸大德!請於明日來受居士之供食。」諸比丘默然應諾。於是,其人夜間調煮美味硬軟之食,告以食時已至,並脫下指環以供食比丘,並言:「尊師等食已,〔請〕自去,我當往農作。」而忘帶指環即離去。諸[P.163]比丘見之,暗忖:「我等若去,指環當失。」因而停留於此未去。其人農作歸來,見彼諸比丘言:「諸大德!何故尚留於此耶?」其時,諸比丘以此事語其人,至舍衛城亦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於伽藍內或止宿處內,見寶物或視同如寶物者,以為『此物之所有者將必持回』,聽許捉或令捉而藏置之。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除於伽藍或止宿處內外,見寶物或視同如寶物者若捉或令捉者,波逸提。於伽藍內或止宿處內,比丘見寶物或視同如寶物者,以為『此物之所有者將必持回』,可捉或令捉而藏置之,此為斯時之如法行也。」
四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a'「除於伽藍或止宿處內外」者,於伽藍或止宿處內除外。「伽藍內」者,言有籬園之園內、無籬園之境內。「止宿處內」者,言有籬宿舍之宿舍內部、無籬宿舍之境內也。
「寶物」者,真珠、寶珠、琉璃、貝玉、玻璃、珊瑚、銀、金、赤珠、琥珀也。
「視同如寶物」者,世人所喜受用之物,此名「視同如寶物」。
a 「捉」者,若自捉者,波逸提。「令捉」者,令他捉者,波逸提。
「於伽藍內或止宿處內〔……〕藏置之」者,應記識其色或相,藏置而告示:「若失物者來。」若〔失主〕來此,應言:「賢者!卿之失物為何色相耶?」若所言色或相俱相應者,當與之。若不相應者,應言:「賢者!請〔往他處〕查索。」若從其住處離去時,應〔將失物〕囑付於住此之善良比丘,然後離去。無善良比丘[P.164]時,應囑付住此之善良居士。
「此為斯時之如法行」者,此為適合此時情況之法也。
(二)
於伽藍內或止宿處內云:「應為所有者持回。」而將此寶物或視同如寶物者捉或令捉而藏置、視同如寶物而以親厚想捉之、暫時捉、有糞掃物想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非時入村落,坐於會堂,論議種種之遮道論,即王論、賊論、大臣論、軍兵論、怖畏論、戰陣論、食事論、飲事論、衣服論、臥處論、華鬘論、香論、親族論、車乘論、村落論、鎮論、都城論、國土論、婦女論、勇士論[68]、街道論、井戶論、亡靈論、雜多論[69]、世界起源論、海洋起源論,如斯之有無論等。
諸人等……非難:「何以沙門釋子非時入村落,坐於會堂,作種種遮道之論議耶?即『王論』……〔有無論〕等,此宛如在家受欲者。」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非時入村落……論議耶?……等。」……乃至……「諸比丘!汝等實非時入村落……論議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非時入村落……論議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P.165]任何比丘,於非時入村落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其時,眾多比丘等於拘薩羅國前往舍衛城,於薄暮時,至一村落。諸人見該比丘等而言:「諸大德!請入。」該比丘等因世尊禁非時入村落而畏慎不入,〔因此〕劫賊剝脫諸比丘。於是,比丘等至舍衛城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其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告〔其他比丘〕,聽許非時入村落。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不告而非時入村落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三
其時,一比丘於拘薩羅國前往舍衛城,於日暮時,至一村落,諸人見彼比丘而言曰:「大德!請入。」其時,彼比丘以不告而非時入村落為世尊所禁,畏慎而不入。劫賊剝脫此比丘。彼比丘至舍衛城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告同住之比丘而非時入村落。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不告同住之比丘而非時入村落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P.166]四
其時,一比丘被毒蛇所咬,一比丘云:「我持火來。」而往村落。時,其比丘因不告同住之比丘非時入村落為世尊所禁,畏慎而不入。〔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於緊急時,未告同住比丘,聽許非時入村落。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不告同住之比丘而非時入村落,除有相當緊急事務者外,波逸提。」
五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同住」者,可得而告入〔村〕之比丘。「非同住」者,不能告而入〔村〕之比丘也。
「非時」者,日中過後至天明也。
「入村落」者,有籬之村落,若越籬而入者,波逸提。無籬村落而入近郊者,波逸提。
「除有相當緊急事務者外」者,緊急之要事除外。
(二)
於非時有非時想,不告同住比丘而入村落,除有相當緊急事務者外,波逸提。於非時有疑想……於非時有時想……波逸提。於時有非時想者,突吉羅。於時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時有時想者,不犯也。
(三)
有相當緊急事務時不告同住比丘而入、同住比丘不在時不告而入、入〔另一〕村落之中途時、往比丘尼住處時、至外道之臥處、至懺悔堂時、經由有道聚落時、於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P.167]波逸提 八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釋迦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樹園。其時,一象牙匠告諸比丘曰:「諸大德中欲〔求〕針筒者,我施予針筒。」其時,眾多比丘乞針筒。有小針筒者乞大針筒,有大針筒者乞小針筒。於是,象牙匠為比丘等多作針筒而不能作其他商品,難以生存,子女亦困窮。諸人……非難:「何以沙門釋子不知量而多乞針筒耶?此人為彼等多作針筒而不能作其他商品……子女亦困窮。」諸比丘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等不知量而多乞針筒耶?」……乃至……「諸比丘!比丘等實不知量……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彼愚人等不知量……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令〔製〕作骨製、牙製、角製之針筒者,波逸提,應打碎之。」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a 「令作」者,〔自〕作或令他作,於作時,突吉羅。〔作已〕而得者,打碎,為波逸提,應懺悔之。
a'「骨」者,所有之骨也。「牙」者,象牙之謂。「角」者,所有之角也。
自作未成而自令作成者,波逸提。自作未成而他人令作成者,波逸提。他人未[P.168]作成而自令作成者,波逸提。他人未作成而他人令作成者,波逸提。為他人作或令作者,突吉羅。由他人作而獲得受用者,突吉羅。
(二)
乾帝伽木製品、阿拉尼木製壺、義吒小盒、膏藥壺、膏藥篦、手斧柄、拭具等,癡狂著、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跋難陀釋子臥於高牀,世尊與眾多比丘巡行房舍,至具壽跋難陀釋子之住房。跋難陀釋子遙見世尊前來,見已,以斯言白世尊:「大德!請世尊來臥我牀。」時,世尊由此還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由其住處可知其人是愚人。」於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具壽跋難陀釋子,說難扶養……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比丘作新臥牀或椅子時,其脚除下部入於臺基之部分,依佛指之八指尺長而造之,若過此者,波逸提,應切斷之。」
二
(一)
a'「作〔……〕時」者,若自作、若令他作也。
「新」者,取「作」而言。
「臥牀」者,有四種之臥牀:即波摩遮羅伽腳[70]、文蹄腳、句利羅腳、阿遏遮腳。
「椅子」者,有四種椅子:波摩遮羅伽腳、文蹄腳、句利羅腳、阿遏遮腳也。
[P.169]a 「其腳除下部入於臺基之部分,依佛指之八指尺長而造之」者,下部入臺基之部分除外。過此而作或令作,作時,突吉羅。作成而得者,應切斷而懺悔,波逸提。
自作未成而自令作成者……〔參照波逸提八六.二(一)〕……他人未作成而他人令作成者,波逸提。為他人作或令作者,突吉羅。由他人作而獲得受用者,突吉羅。
(二)
依量而作、〔量〕以下而作、得他人所作過量者切斷而用,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臥牀椅子皆入綿而作。諸人來精舍參拜,見此而譏嫌非難:「何以沙門釋子之臥牀……而作耶?宛如在家受欲者。」諸比丘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之臥牀……而作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臥牀……而作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何以汝等臥牀……而作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作臥牀及椅子而入綿者,波逸提,〔綿〕應取出。」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a 「若作」者,〔自〕作或令作,作時,突吉羅。得之而取〔綿〕,波逸提,應自白懺悔。
a1「臥牀」者,有四種之臥牀……。「椅子」者,有四種之椅子……阿遏遮腳。
[P.170]a2「綿」者,有三種綿:木綿、蔓綿、草綿。
自作未成而自令……他人作未作成而他人令作成者,波逸提。為他人作或令作者,突吉羅。由他人作而獲得受用者,突吉羅。
(二)
製作紐、帶、肩紐、鉢袋、漉水囊、枕等,得他人之所作取出綿而用,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世尊聽許諸比丘用坐具。六群比丘知世尊聽許用坐具,不計量而用坐具,掛於臥牀、椅子前及其後。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不計量而用坐具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不計量而用坐具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不計量而多用坐具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比丘作坐具時,應依尺量而作,即長為佛搩手之二搩手,寬為一搩手半,過此規定之尺量者,波逸提,應切斷之。」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P.171]二
其時,具壽優陀夷因體大,於世尊前鋪其坐具,四面拉開而坐。世尊言具壽優陀夷曰:「優陀夷!汝何故如皮匠,四面拉開坐具耶?」「大德!此因世尊為諸比丘制坐具過小之故也。」其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坐具聽許緣一搩手。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比丘作坐具時,應依尺量而作,即長為佛搩手之二搩手,寬為一搩手半,緣一搩手,此為規定之尺量,若過此者,波逸提,應切斷之。」
三
(一)
a 「作〔……〕時」者,自作或令作。應依尺量而作,即長……緣一搩手,此規定之尺量,過此而作或令作而作成者,突吉羅。得者即切斷,波逸提,應自白懺悔。
a'「坐具」者,指坐墊。
自作未成而自令……他人未作成而他人令作成者,波逸提。為他人作或令作者,突吉羅。由他人所作而獲得受用者,突吉羅。
(二)
依量而作、量以下而作、得到由他人過量而作成之物切斷而用,作傘蓋、地毯、幕、長枕、枕,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九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世尊為諸比丘聽許用覆瘡衣。六[P.172]群比丘知世尊聽許用覆瘡衣而不計量用之,前後拉而經行。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不計量使用覆瘡衣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不計量使用覆瘡衣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用……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比丘作覆瘡衣時,應依尺量而作,即長為佛搩手之四搩手,寬為二搩手,若過此者,波逸提,應切斷之。」
[P.173]二
「覆瘡衣」者,臍以下、膝以上之罹患痒疥、疹子、濕瘡、大疥病者,以此〔衣〕遮覆。
「作〔……〕時」者,……〔參照波逸提八九.三〕……應依量而作……寬二搩手,過此者……〔參照波逸提八九.三〕……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九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世尊聽許諸比丘用雨衣。六群比丘知世尊聽許用雨衣而不計量用之,前後拉而經行。比丘中少欲者……〔參照波逸提九〇.一〕「……誦此學處——
比丘作雨衣時,應依尺量而作,即長為佛搩手之六搩手,寬為二搩手,若過此者,波逸提,應切斷之。」
二
「雨衣」者,為雨期四個月之用。
「作〔……〕時」者,……應依量而作……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九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難陀乃世尊之從第,貌美而端正,唯矮世尊四指。彼著用與佛等量之衣,長老比丘等遙見具壽難陀來,以為是世尊,即由座而起。彼等知來者是〔難陀〕後,譏嫌而非難:「何以具壽難陀著用與佛等量之衣耶?」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問具壽難陀曰:「難陀!汝實著用與佛等量之衣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難陀!汝何以著用與佛等量之衣耶?難陀!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作佛衣量或以上者,波逸提,應切斷之。佛衣量者,即長為佛搩手之九搩手,寬為六搩手,此為佛之佛衣量也。」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佛衣」者,長為佛搩手之九搩手,寬為六搩手也。
「作」者,自作或令作……〔參照波逸提八九.三〕……受用者,突吉羅。
攝頌
諸大德!九十二波逸提法已誦竟。於此,我今問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波逸提品終[72]———
校注
[0003001] 關於以下所見、所忍、所樂、所想,參照南傳律藏一.第四波羅夷之註。 [0006002] 此故事同《本生經》第二十八(南傳大藏經小部經典六)。 [0006003] 原語 kūṭa 有詐欺之意,英譯《本生經》為「欺瞞者」(rascal);P. T. S. 辭典喻為:如無角之牛,將其角切除,始無危險。《有部毘奈耶》言:禿頭無角。《五分律》為曲角、《四分律》為一角。 [0008004] 印契,原語 muddā 有計、印契、指算、記號等意。日譯為「計」。次項為「數」等於計,又因 muddā 與 sippa 結合,意為「印契之術」,故取「印契」。 [0008005] 原語 madhumeha 覺音註云:無病苦故為貴。P. T. S. 辭典云糖尿病。 [0009006] 預流犯 sotāpatti 是達預流果。定犯 samāpatti 是入定。「犯」之譯語雖不正當,āpatti 本來是「達」「到」之意,有犯戒律罪之意,故以此語譯為犯也。 [0009007] 原語 yakāra,ya 或耶音之意。以 ya 附於人名之後即有輕侮之意。例如 dāsiyā,gumbiya,次如 bhakāra 亦同。 [0015008] 參照南傳律藏一.第三僧殘之註。 [0020009] 依覺音註:句(pada)者,偈中一句之意。隨句(anupada)者,第二句。隨字(anvakkhara)者,一一之字。隨味(anubyañjana)者,謂後之意義同於前之意義者;一一之字、隨字、字之集合成為隨味;字與隨味之集合成為句。第一句言句,第二句云隨句。其次,關於此四者,以誦法而言,第一句者,若誦成偈之法:「諸法由心司。」如此一一之句與沙彌共誦而共始共終。第二之隨句者,長者先誦「諸法由心司」,沙彌才誦此句,其次之句「心最勝」「由心而生起」與沙彌共誦,此言別始而共終。第三之隨字者若言誦 rūpaṁ aniccaṁ(色無常)時,僅在開始之 rū 音共唱即止。第四之隨味者,誦:「色無常,受無常」之經,長老誦「色無常」。沙彌即隨誦「受無常」。無常句是令出聲如兩者之共誦。凡此等應其句、隨句等之數而成為波逸提。又句、隨句等之譯語依《善見律》(參照《善見律》卷十五)。 [0020010] 底本之原語 gandha,依暹羅本及《善見律》應為 gantha。 [0022011] 覆(channa),覆蓋上部,障(paricchanna),覆蓋周圍,大部分(yebhuyyena),一半以上。 [0031012] 此戒參照第四波羅夷(律藏一.一一八頁以下)。 [0042013] 原語 ovaṭṭha,辭典無,若依巴利《善見律》第十四波逸提下註是被雨雪所濡。(參照 Samantapāsādikā Vol. IV. p. 772)。Childers 之辭典有 ovaṭṭa 字。 [0044014] 原語 bhūtagāma 北傳漢譯律藏譯為鬼神村、有情村等,樹有宿鬼(樹神),草木宿有蟲類,故云。 [0048015] 原語 aropite「與異語罪」者,僧眾依羯磨而認定作異語者,行此羯磨尚未述罪時,波逸提,今謂未行此羯磨時。 [0052016] 以下之名依《善見律》之譯語。其構造參照漢、巴《善見律》;在《四分律》為五種繩床,即:旋腳、直腳、曲腳、入陛、無腳。 [0060017] 脫腳床(āhaccapādaka-mañca),床或椅子安裝容易脫下之腳。 [0060018] 於 pātimokkha 在此處有 sahasā,暹羅本沒有。見北傳漢譯律藏《四分律》僅為「若坐若臥」,《五分律》為「用力坐臥」以添 sahasā 字譯之。 [0062019] 此戒之意義是作窗或門四方之木(橫木)周圍,得以堅固門窗故,覆數重而塗之;此處以外覆二、三重或以下。此見《善見律》云:「門之兩邊及上頭二肘半得重泥,若門高而下有壁亦得重泥,窗之四面亦得重泥。」 [0063020] 柵欄,原語 pañcapaṭṭhika 意為柵欄,日譯為「布條」。 [0063021] 原語 maggcna chādentassa, pariyāyena chādentassa,《善見律》譯為縱覆、圓覆,《四分律》為縱覆、橫覆。依覺音註,縱覆者不周而直覆之,覆以石、瓦、粘土等。橫覆者周覆,而覆以草、木葉等。 [0068022] 原本為 dhātā,此依暹羅本及巴利《善見律》讀為 dhatā。 [0069023] 諸姊,原語 bhaginiyo,日譯為「諸師」。 [0083024] 原語 ārāpathe 未見於辭典。依巴利《善見律》註 sūciṁ pavesetvā pavesetvā nīharaṇe 譯之。 [0100025] 大眾會時(mahāsamaya),下面說明之意:乃三人以下之比丘行乞得食可過活。四人以上則施食少,不得過活之意。如因比丘集多數人於同一村,在家人不得施食於全部之行乞者,而廢施食時,或饑饉時,甚多比丘行乞不得(《善見律》謂大饑饉時),是時,難得食,故受別眾之請(參照《十誦律》)。 [0101026] 一起,原語 ekato,日譯為「一人」。 [0102027] 原本 abbhatireka,暹羅本僅為 atireka。 [0110028] 以下戒文言足食之條件,所謂足食:(1)比丘坐於取食之座。(2)運來五正食之一。(3)以此近立而侍奉。(4)充分之供食。(5)對侍奉人說:「充分」而拒,為人所認同時,此為五緣之足食。北傳漢譯律藏亦舉出五緣,(1)除去,加第五捨威儀(身離本處)即食已,由座而起。Rhys Davids 教授之英譯戒本(S. B. E. Vol, XIII)bhuttāvī pavārito 譯為 once finished his meal, though still invited(to continue eating),北傳漢譯律藏「足食」之意,由前述之註釋即可明白。 [0110029] 以下為殘食(atiritta)之條件,即成殘食法之條件。足食比丘得受殘食,是病者之殘食,或特行殘食法。殘食法者,已取食之比丘而未起坐以自手持非不淨之食,食少分之後:「此食我皆不須,與汝」,對伸手內(二肘半)之比丘言而成就,伸手內之比丘(請殘食法者)可得此食,故不適此者,即不成就殘食法。 [0117030] 要求,原語 paññāpetvā 意為指示、通知。日譯為「乞」。 [0119031] sabba-paṁsukūlika 始自衣服、飲食、臥具、藥乃至楊枝之生活資具,一切由糞掃物(他人之廢棄物)得者。 [0120032] 原語 vadhara 辭典無,覺音註為 vaṭhara,「大而身堅實者」,今依此而譯。 [0121033] 四種大污物(cattāri mahāvikaṭāni):糞、尿、灰、粘土,此等被蛇咬傷時使用。有給侍,則令彼授與,無則自用(參照 Mahāvagga Vl. 14. 6)。 [0124034] 原語 bāhiralepaṁ 意義不詳,故如此暫譯,原本 bāhirālepaṁ 是誤寫。 [0127035] 原語 sabhojana 覺音之註(1)saha ubhohi janehi,「二人共」之意,(2)sabhoga「有食」之意,即起欲念之男子以女子為食,女子以男子為食。《四分律》亦譯為「食家」而如此註釋。食家是隱語,指男女起情欲。戒本之英譯註言應譯為“a household still given to pleasure”“fond of good food”。 [0127036] 原語 hatthapāsaṁ,水野巴利語辭典為「投石所及之處」。日譯為「舒手」。 [0127037] piṭṭhivaṁsa,P. T. S. 辭典云 a certain beam in a building,覺音之註云:「由此以示行過中央。」(「背竹」,以竹為室內之圍屏,可以靠身,所以稱為「背竹」吧(私見)。) [0133038] 原語 ussādiyittha 是「餘」之意,覺音註為「可持歸」。《四分律》、《五分律》言「不得食」,餘者為不可食。暹羅本以此為 ussariyittha「令持歸」之意。 [0135039] 《五分律》云「行路經村落」,如同受請往其家,道中經過他家時之謂。次亦同意義。 [0135040] paṭikkamana 在 P. T. S. 辭典為 a hall with seats of distinction,於第三十四波逸提中,暫譯為「分座堂」。 [0136041] pavāreti 云可以恣意乞食而招請,請四個月藥者,〔在家者〕申請四個月間應其必要,任何時間皆可與。此言藥(bhcsajja)者,謂酥、油等之食物。 [0137042] 原本雖有“…aññatra niccapavāraṇāya, tato ce uttari……”,tato 以下應續上去不可切斷。 [0138043] rattipariyantā 日數(期間)限制之意。 [0140044] 依註,象有乘者四人,各足有護衛者二人,計十二人;馬有乘者一人,二人護足,故為三人;車有御者一人,鬥者一人,護楔者二人,計四人。象、馬、車之最後面,有持武器之步兵四人,此一組稱為具四兵之軍(caturaṅgasamannāgatā senā)。 [0142045] 日沒時,原語 atthaṅgate 日譯為「日明時」。 [0143046] 模擬戰,原語 uyyodhikaṁ 日譯為「合戰」。 [0144047] 此等,原語 ettakā 日譯為「多」。 [0147048] 依覺音註,為增體力,以少量之酒調湯而飲者,不犯。 [0150049] 原本為 kañcikaṁ 應如暹羅本 kañjikaṁ。 [0151050] 原本…antaradhāyeyya vā taṁ vā na sikkhitukāmo…應如暹羅本…vā taṁ…為…vāti taṁ…。 [0155051] 原語 jotike 在覺音註為“pattapacanasedakammādīsu jotikaraṇe”,或許相當於《四分律》《五分律》所云薰鉢。 [0156052] 註云:遇虎或其他惡獸時而燃火之謂。 [0159053] 粉藥(cuṇṇa)、粘土(mattikā),皆塗身化妝品或洗潔品。Mahāvagga Vl, 9 粉藥是病者用,粘土是無病者用。 [0161054] 於此言「應取」(ādātabba)。依覺音註,所謂點淨者,衣不全部染,僅染四角或一角。北傳漢譯律藏《善見律》亦云「以此三種色點下如麻子大」。於此,云衣全部染壞色為染淨。北傳漢譯律藏《五分律》與巴利同云「點淨」,《四分律》、《十誦》云「染淨」為主,《僧祇律》有「染淨」與「點淨」二種。 [0161055] 壞色(dubbaṇṇa-karaṇa)破壞世人所好之純色,而成為世人所不好之間色。故以下之青、泥、黑褐等皆非純色。 [0161056] 對於青、泥、黑褐,見北傳漢譯律藏。《四分律》、《五分律》、《僧祇律》為青、黑、木蘭色;《十誦律》為青、泥、茜;《有部律》攝為青、泥、赤;《僧祇律》云:黑者泥也。如此,依北傳漢譯律藏所云,泥者似黑色也。然 kālasāmaṁ 非黑色,寧可視為赤褐色即木蘭色,今從此。然 Rhys Davids 譯為 dark blue, mud, black, Gogerly 亦為 green, mud, black 都譯為黑色。依此,泥為褐色即木蘭色也。 [0162057] 淨施(vikappeti, vikappana)者,將准許所有財產以外之多餘財物施與他人而免其罪。此時有兩種:實際施與或形式施與。(參照《四分律》真實淨施、展轉淨施下之本文)。實際施與時,對方若不還與者,即不可著用,即此戒之意。 [0163058] 施捨,原語 vissajjeti 日譯為「保管」。 [0166059] 依註,因見雜亂以為沙門之不正,想教他後交出還他而藏置之。 [0190060] 原本“…vinayadharan ti paṇḍitaṁ byattaṁ medhāviṁ…”應如暹羅本“…vinayadharaṁpaṇḍitaṁ medhāviṁ…”。 [0191061] 與前面相同,應從暹羅本。次文亦同。 [0195062] 原本“……uddissamāne ne sādhukaṁ aṭṭhikatvā…”之 ne 是 na 的誤寫。 [0204063] 原語 chandaṁ dadāti 於僧伽開會時,若欲缺席即委託他比丘,於執行議事時,傳其同意之旨。北傳漢譯律藏作「與欲」。 [0208064] 原本 yathāsantataṁ 應作為 yathāsanthutaṁ,以下戒文中之語亦同。 [0215065] 此處之原文“putto vā pitaraṁ pattheti…”覺音之註為「內部發見以求殺」,在《十誦律》為「或王子欲殺王,此中有不喜之人,想比丘所作,而作是念云云」,依此譯之。 [0216066] 原本 anupakuṭṭho 是 anupakkuṭṭho 之誤寫。 [0219067] 上衣,原語 uttarāsaṅga 譯為鬱多羅僧,可能令人誤以為出家上衣,故譯為「上衣」。 [0222068] 原本 surākathaṁ 是 sūrakathaṁ 之誤寫。暹羅本、大品及其他長部等皆為 sūrak。 [0222069] 原本為 nānatthakathaṁ 是 nānattakathaṁ 的誤寫。 [0227070] 參照註[16]。 [0234071] 暹羅本無此句。 [0235072] 原本無此句,依暹羅本補之。波羅夷品、僧殘品等之原本皆有。【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2 冊 No. 1 經分別(第5卷-第15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