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23]諸大姊!今誦出十七僧殘法[1]。
僧殘 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優婆塞以小屋施予比丘尼僧伽後即去世。彼有兩子,一者無信心、無淨心;另一有信心、有淨心,彼等分父之遺產。時,其無信心、無淨心者對有信心、有淨心者曰:「我等之小屋,應予以分配。」斯言已,其有信心、有淨心者告無信心、無淨心者曰:「勿如是言,彼〔僧房〕乃我等之父施予比丘尼僧伽之物也。」其無信心、無淨心者再對有信心、有淨心者曰:「我等之小屋,必須予以分配。」其時,有信心、有淨心者對無信心、無淨心者作是言:「勿如是言,彼乃我等之父施予比丘尼僧伽之物也。」彼無信心者再三……「……須予以分配。」其時,有信心、有淨心者思:「若我物者,我亦施予比丘尼僧伽。」如斯以告無信心、無淨心者曰:「分配!」於是,其小屋由彼等分配。時,彼無信心、無淨心者得到小屋。時,無信心、無淨心者往諸比丘尼處作如是言:「諸姊!請去,此為我等之小屋也。」作是言時,偷蘭難陀比丘尼對其人曰:「賢者!勿如是言,此乃由卿之父施予比丘尼僧伽之物也。」〔「是贈與之物也。」〕「非贈與之物。」〔如是爭執後〕請問司法大官等,大官等作是言:「尊姊!誰知施予比丘尼僧伽耶?」偷蘭難陀比丘尼如是言彼大官:「大官!施與物施與時立有證人,尊官[P.224]等有所見聞耶?」於是,大官等謂:「尊姊所語是實。」而判其小屋屬比丘尼僧伽之物。其時,彼人敗訴而譏嫌非難:「此剃頭之惡女人非沙門尼,何以奪取我等之小屋耶?」偷蘭難陀比丘尼以此事告大官等,大官等以杖責打其人。時,被杖打之彼人於比丘尼住處附近,令造邪命外道之牀,然後教唆邪命外道曰:「汝等當論破彼比丘尼等。」偷蘭難陀比丘尼以此事告大官,大官等下令〔拘〕縛彼人。諸人譏嫌非難:「何以比丘尼等奪人小屋後又令杖打,後更令〔拘〕縛耶?今〔更〕可令殺!」比丘尼等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尊姊偷蘭難陀行訴訟耶?」於是,彼比丘尼等以此事語諸比丘……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行訴訟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行訴訟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若行訴訟者,或與居士、或與居士兒、或與奴婢、或與傭者,乃至與沙門出家者,此比丘尼已犯從最初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二
(一)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訴訟」者,謂需判決者。
「居士」者,任何人之住於家者。
「居士兒」者,任何人住於家之兒弟兄。
「奴婢」者,生於家中、買來或捕虜者。
「傭者」者,被雇用或勞動者。
「沙門出家者」,除比丘、比丘尼及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之外,任何可得出家者。
[P.225]為訴訟往求第二者〔同伴〕或〔官人〕者,突吉羅。告一人者,突吉羅。告第二人者,偷蘭遮。已訴訟者,僧殘。
「從最初即成罪」者,行事之同時即犯罪,不由〔僧伽之〕諫告。
「應離去」者,應從僧伽出離。
「僧殘」者,僧眾對於其罪給與別住,令其返歸原來〔未出家之狀態〕而後回復清淨,非數人或一比丘尼〔之所業〕,是故云「僧殘」。對其罪聚之羯磨同義語也,是故亦云「僧殘」。
(二)
為人所牽去、乞求保護、不指定〔何人〕而訴〔被害〕,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僧殘 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毘舍離一離車人之妻通姦。其時,離車人言其妻曰:「請汝止!否則我等將害汝。」如是聞其言而不聽。其時,毘舍離離車人之集團因事集合。其時,其離車人對彼等離車人言:「諸賢!請為我處罰一婦人。」「其婦乃誰耶?」「我妻通姦,我將殺彼女。」「汝當知之。」其婦人聞其夫欲殺之,乃持貴重財寶往舍衛城外道處乞求出家,外道不允其出家;至比丘尼處乞求出家,比丘尼亦不允其出家;至偷蘭難陀比丘尼處,示財寶而乞出家,偷蘭難陀比丘尼取其財寶而使其出家。
時,其離車人追尋其婦而往舍衛城,見彼於比丘尼中出家,即往拘薩羅國王波[P.226]斯匿處,對王曰:「大王!我婦攜貴重財寶來舍衛城,請大王處罰彼女。」「然,汝尋出之後來告!」「大王!發現已於比丘尼中出家。」「若於比丘尼中出家者,對彼女即不得其奈何,法已由世尊善說之,令彼女為脫離苦而善修梵行!」時,其離車人譏嫌非難:「何以諸比丘尼使賊女出家耶?」比丘尼等聞離車人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尊姊偷蘭難陀使賊女出家耶?」彼比丘尼等以此事告諸比丘……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使賊女出家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何故使賊女出家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知被告以死罪之賊女,未得王、或僧伽、或眾社、或講社、或集團之允許而令受具足戒者,除〔被〕免罪者外,此比丘尼亦犯從最初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二
(一)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知」者,自知或他人告知,或彼女自告。
a'「被告」者,由他人告知彼女是死罪者。
b 「死罪」者,任何已作應得死罪者。
b'「賊女」者,價值在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物,不與而以盜心取之者,此名為「賊女」。
a 「未得〔……〕允許」者,不許可。
「王」者,〔彼女〕係由王所支配時,應得王之許可。
「僧伽」者,是比丘尼僧伽,應得比丘尼之許可。
「眾社」者,由眾社所支配時,應得眾社之許可。
「講社」者,由講社所支配時,應得講社之許可。
「集團」者,由集團所支配時,應得集團之許可。
[P.227]「除免罪」者,免罪者除外。免罪者有二:先於外道中出家或於其他之比丘尼僧中出家者。
除免罪者外,欲授具足戒而求僧眾、或阿闍梨、或衣、或鉢、或結界場者,突吉羅。由白突吉羅、二羯磨語偷蘭遮。羯磨語竟者和尚僧殘,眾僧及阿闍梨突吉羅。
「此比丘尼亦」者,取前事而言。
「從最初即成罪」者,……是故亦云「僧殘」。
(二)
於賊女有賊女想,除免罪者外,若授具者,僧殘。於賊女有疑想……突吉羅。於賊女有非賊女想……不犯也。於非賊女有賊女想者,突吉羅。於非賊女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賊女有非賊女想者,不犯也。
(三)
不知而授具、得許而授具、免罪者而授具,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僧殘 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拔陀迦比羅之弟子比丘尼與諸比丘尼發生諍論後,往村里之親戚家。拔陀迦比羅因不見其比丘尼而詢問比丘尼等:「某尼在何處耶?不見彼尼矣!」「尊姊!因與比丘尼等諍論之後即不見也。尊姊!某村有彼尼之親戚,可往尋訪。」比丘尼等往彼處,見其比丘尼〔後〕曰:「尊姊!汝何故獨來〔此〕耶?汝不被侵犯耶?」「尊姊!無犯也。」
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獨往村中耶?」……乃至……「諸[P.228]比丘!比丘尼實一人往村中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獨往村中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獨往村中者,此比丘尼亦犯從最初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尼制立學處。
二
其時,二比丘尼從沙祇往舍衛城途中,中途必須渡河。其時,其比丘尼等至舟師等之處而作是言:「賢者!使我等渡河。」「尊姊!不能一次渡二人。」令單獨個別渡。於是,渡者侵犯渡河之比丘尼,不渡之舟師侵犯未渡河之比丘尼。彼尼等會合之後互問:「尊姊!曾被舟師所侵犯否?」「尊姊!我被侵犯。汝曾被侵犯否?」「我被侵犯。」於是,其比丘尼等至舍衛城以此事告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單獨一人渡河耶?」於是,比丘尼等以此事告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比丘尼實單獨一人渡河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為何比丘尼單獨一人渡河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獨往村中或獨渡河者,此比丘尼亦犯從最初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尼制立學處。
三
爾時,有甚多比丘尼欲往舍衛城,日暮時到達拘薩羅國一村落。其中一比丘尼端正美貌,一男子見彼比丘尼而起染心。於是,其人為諸比丘尼敷設臥牀,〔而將〕[P.229]其尼之牀另置一面。時,其尼察知其人起染心,若於夜來,我當不知所措!於是,不告其他比丘尼而至另一家借宿。時,其人夜來尋求彼尼,而使比丘尼等發怒,諸比丘尼不見彼尼而作是念:「彼尼必與男子共出矣!」時,其比丘尼夜過〔天明〕來諸比丘尼處,比丘尼等對其比丘尼作如是言:「尊姊!汝何故與男子共出耶?」「尊姊!我未與男子共出。」以此事語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夜晚獨出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實於夜晚獨出耶?……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獨往村中、或獨渡河、或夜晚獨出住宿者,此比丘尼亦犯從最初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尼制立學處。
四
爾時,眾多比丘尼自拘薩羅國往舍衛城途中。其時,有一比丘尼為大便所迫而獨留於後行,諸人見彼尼而侵犯之。於是,其比丘尼至諸比丘尼處,諸比丘尼對其比丘尼作斯言:「尊姊!汝何故獨為後行耶?汝不被侵犯耶?」「尊姊!我被侵犯也。」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離眾獨行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實離眾獨行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離眾獨行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獨往村中、或獨渡河、或夜晚獨出住宿、或離眾而獨留於後者,[P.230]此比丘尼亦犯從最初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五
(一)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獨往村中」者,有籬之村落,第一腳越籬者,偷蘭遮;第二腳越籬者,僧殘。無籬之村落,第一腳越村界者,偷蘭遮;第二腳越村界者,僧殘。
「獨渡河」者,河者,意指淹及〔臍或兩膝等〕三輪,比丘尼不論於何處渡之,必濡濕下衣。第一腳渡者,偷蘭遮;第二腳渡者,僧殘。
「夜晚獨出住宿」者,夜間捨離伴友比丘尼伸手〔可及〕間者,至黎明即偷蘭遮;已離者,僧殘。
「離眾而獨留於後」者,於無村落之空曠處,捨離伴友比丘尼之眼界或耳界者,偷蘭遮;已離者,僧殘。
「此比丘尼亦」者,取前事而言。
「從最初即成罪」者,……是故亦云「僧殘」。
(二)
伴友比丘尼離去、或還俗、或死、或歸外道時,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僧殘 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旃達加利比丘尼乃僧伽中鬥諍者、紛亂者、口論者、諍論者、起事件者。偷蘭難陀比丘尼於為彼尼作羯磨時遮之。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為某事前往村里。其時,比丘尼僧伽乘偷蘭難陀比丘尼外出,[P.231]即因旃達加利比丘尼不認罪而舉罪。偷蘭難陀比丘尼於村里辦完事返歸舍衛城,旃達加利比丘尼於偷蘭難陀比丘尼歸來時,不設座席,不持來洗足水、足台及足板,亦不出迎以受取衣鉢,不問飲物。偷蘭難陀比丘尼對旃達加利比丘尼作是言:「尊姊!汝何故於我歸來時,不設座席,不持來洗足水、足台及足板,亦不出迎以受取衣鉢,不問飲物耶?」「尊姊!不庇護者,唯應如是。」「尊姊!汝何故不庇護耶?」「尊姊!彼比丘尼等以我『不庇護、無智,對於彼無何益處』不認罪而舉罪。」
偷蘭難陀比丘尼言:「彼等愚昧無能!彼等不知羯磨、或羯磨之不成、或羯磨之不善、或羯磨之成就,我等知此羯磨、羯磨之不成、羯磨之不善、羯磨之成就,我等當令作未作之羯磨、或當遮已作之羯磨。」於是,迅即集比丘尼僧伽為旃達加利比丘尼解罪。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尊姊偷蘭難陀為依和合僧如法、如律、如師教而舉罪之比丘尼,未得〔羯磨〕僧伽之容許,不認僧眾之承諾而解罪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解罪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解罪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依和合僧如法、如律、如師教而舉罪之比丘尼,未得〔羯磨〕僧伽之容許,不認僧眾之承諾而解罪者,此比丘尼亦犯從最初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二
(一)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和合」者,僧眾於同一界同等共住者。
a 「如法、如律」者,依其法、依其律。「如師教」者,依勝者之教、依佛陀之教也。
[P.232]a'「舉罪」者,由於不認罪、不懺悔或不捨惡見而擯之也。
「未得〔羯磨〕僧伽之容許」者,未得作羯磨僧伽之容許。「不認僧眾之承諾」者,不知僧眾之承諾。
「解罪」者,而求眾或選定界場者,突吉羅。由白突吉羅、二羯磨語偷蘭遮、羯磨語竟者僧殘。
「此比丘尼亦」者,取前事而言。
「從最初即成罪」者,……是故亦云「僧殘」。
(二)
於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而解罪者,僧殘。於法羯磨有疑想……於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解罪者,僧殘。於非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羅。
(三)
請作羯磨僧伽解罪、知眾承諾而解罪、行懺悔儀法以解罪、作羯磨僧伽之不善時解罪,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僧殘 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孫多利難陀比丘尼端正美貌。諸人於食堂見孫多利難陀比丘尼而起染心,給予有染心之孫多利難陀比丘尼以最上食。孫多利難陀比丘尼充分享用,其他比丘尼則未得滿足。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尊者孫多利難陀持染心從有染心男子之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耶?」[P.233]……乃至……「諸比丘!孫多利難陀比丘尼實持染心……食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孫多利難陀比丘尼持染心……以己之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持染心從有染心男子之手,以己之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者,此比丘尼亦犯從最初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二
(一)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持染心」者,比丘尼有欲念、期待、染著心。
「有染心」者,男子有欲念、期待、染著心。
「男子」者,人男而非夜叉男、餓鬼男、畜生男,人男之有智而能受樂者。
「硬食」者,除五正食、水與楊枝外,其餘名為「硬食」。「軟食」者,五正食:飯、粥、麨、魚、肉。
欲食而取者,偷蘭遮。每咽食者,僧殘。
「此比丘尼亦」者,取前事而言。
「從最初即成罪」者,……是故亦云「僧殘」。
(二)
受水與楊枝者,突吉羅。一方有染心時,欲食而受,突吉羅。每咽食者,偷蘭遮。受水與楊枝者,突吉羅。兩人俱有染心,由夜叉男、或餓鬼男、或黃門、或畜生之有人形者之手欲食而受,突吉羅。每咽食者,偷蘭遮。受水與楊枝者,突吉羅。一人有染心時,欲食而受者,突吉羅。每咽食者,突吉羅。受水與楊枝者,突吉羅。
[P.234](三)
兩人俱無染心、知無染心而受,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僧殘 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孫多利難陀比丘尼端正美貌。諸人於食堂見孫多利難陀比丘尼,持染心而給予孫多利難陀最上食。孫多利難陀比丘尼畏慎不受,次座之比丘尼對彼尼作是言:「尊姊!汝何故不受耶?」「尊姊!彼有染心也。」「汝亦有染心耶?」「我無染心。」「尊姊!汝無染心故,彼男子染心之有無對汝能如何?然,尊姊!彼男子予汝之硬食或軟食,汝可以己之手受食。」
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如是言:『尊姊!汝無染心故……食。』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實作斯言:『尊姊!汝無染心故……食。』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作如是言:『尊姊!汝無染心故……食。』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作如是言:『尊姊!汝無染心故,彼男子染心之有無對汝能如何?然,尊姊!彼男子與汝之硬食或軟食可以己之手受食。』此比丘尼亦犯從最初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二
(一)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如是言」者,「尊姊!汝無染心故……食。」以此相勸者,突吉羅。依彼之語[P.235]欲食而受者,突吉羅。每咽食者,偷蘭遮。食竟者,僧殘。
「此比丘尼亦」者,取前事而言。
「從最初即成罪」者,……是故亦言「僧殘」。
(二)
勸受水和楊枝者,突吉羅。依彼語欲食而受者,突吉羅。一方有染心時,勸:「夜叉男、或餓鬼男、或黃門、或畜生之有人形者之手〔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者,突吉羅。依彼語欲食而受者,突吉羅。每咽食者,突吉羅。食竟者,偷蘭遮。勸受水與楊枝者,突吉羅。依彼語欲食而受者,突吉羅。
(三)
知無染心而勸、言「怒者不受」而勸、言「由親族之憐愍而不受」,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僧殘 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旃達加利比丘尼與諸比丘尼爭,瞋怒不喜而作是言:「我捨佛……乃至……捨戒。何以唯此沙門釋女是沙門女耶?其他亦有知慚恥、有慎、欲學戒之沙門女,我當至其處修梵行。」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尊姊旃達加利比丘尼瞋怒不喜而作是言:『我捨佛……修梵行。』耶?」……乃至……「諸比丘!旃達加利比丘尼實瞋怒不喜而作是言:『我捨佛……修梵行。』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旃達加利[P.236]比丘尼瞋怒不喜而作是言:『我捨佛……修梵行。』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瞋怒不喜,且作如是言:『我捨佛……乃至……我捨戒。何以唯此沙門釋女是沙門女,其他亦有知慚恥、有慎、欲學戒之沙門女,我當往彼處修梵行。』諸比丘尼應對此比丘尼作如是言:『尊姊!勿因瞋怒不喜,且作如是言:「我捨佛……修梵行。」尊姊!應歡喜,法已被善說,為了脫苦,當修梵行。』諸比丘尼對此比丘尼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尼為令此比丘尼捨其執,應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者,此比丘尼亦犯至三次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二
(一)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瞋怒不喜」者,不滿足、受打擊而心不平。
「如是言」者,言:「我捨佛……修梵行。」
「此比丘尼」者,作如是言之比丘尼。
「由諸比丘尼」者,當由其他見聞此事之比丘尼言:「尊姊!勿因瞋……修梵行。」應二次言之、三次言之,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聞而不言者,突吉羅。應將此比丘尼引至僧伽中而勸言:「尊姊!勿因瞋怒不喜而作是言:『我捨佛、捨法、捨僧、捨戒……修梵行。』」應二次言之、三次言之,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應諫告此比丘尼。「諸比丘!應如是諫告。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尼於僧中唱言:
『大姊僧!請聽!此某甲比丘尼因瞋怒不喜,且作如是言:「我捨佛……修梵[P.237]行。」彼不捨此事。若僧時機可者,則僧為使某甲比丘尼捨此事而諫告之。』如是表白。
『大姊僧!請聽!此某甲……不捨〔此事〕。僧為使某甲比丘尼捨此事而諫告之。諸大姊中,為令某甲比丘尼捨此事而諫告,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我二次言此事……乃至……我三次言此事……乃至……。
某甲比丘尼為捨此事由僧諫告已。諸大姊……我如是知解。』」
由白突吉羅、二羯磨語偷蘭遮、羯磨語竟者僧殘。僧殘罪者,除由白突吉羅、二羯磨語偷蘭遮外。
「此比丘尼亦」者,取前事而言。
「至三次,成罪」者,被諫告至三次才成為罪也,非於行其事之同時即為罪。
「應離去」者,應離開僧伽。
「僧殘」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殘」。
(二)
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不捨者,僧殘。於如法羯磨有疑想……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不捨者,僧殘。於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羅。
(三)
不被諫告者、捨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僧殘 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旃達加利比丘尼因某諍事被斥責[P.238]而瞋怒不喜,即作是言:「諸比丘尼是隨欲、隨瞋、隨癡、隨怖。」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尊姊旃達加利比丘尼因某諍事……作如是言:『……隨怖。』耶?」乃至……「諸比丘!旃達加利比丘尼實因某諍事……作如是言:『……隨怖。』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旃達加利比丘尼因諍事……作如是言:『……隨怖。』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於何等之諍事被斥責而瞋怒不喜,且作如是言:『諸比丘尼是隨欲……乃至……隨怖。』諸比丘尼應對此比丘尼作如是言:『尊姊!勿於何等諍事被斥責而瞋怒不喜,且作如是言:「諸比丘尼是隨欲……乃至……隨怖。」尊姊才是隨欲、隨瞋、隨癡、隨怖。』諸比丘尼對此比丘尼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尼為令此比丘尼捨其執,應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者則善,若不捨者,此比丘尼亦犯至三次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二
(一)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於何等之諍事」者,諍者有四種諍事:爭論諍事、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
「被斥責」者,言敗負。
「瞋怒不喜」者,不滿足、受打擊而心不平。
「如是言」者,言:「諸比丘尼是隨欲……乃至……隨怖。」
「此比丘尼」者,作如是言之比丘尼。
「由諸比丘尼」者,由其他曾見聞此事之比丘尼。由彼等言:「尊姊!勿於何等諍事……隨怖。」應二次言之、三次言之。〔參照僧殘七.二(一)~(三)。「勿因瞋……」換為「勿因何等……」;「此某甲比丘尼因瞋……」換為「某甲比丘尼於[P.239]何等……」〕……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僧殘 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與弟子諸比丘尼相親近而住〔共〕作惡行、得惡聲、溢惡名,為比丘尼僧伽之惱亂者、相互覆藏其罪者。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等相親近而住……覆藏其罪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相親近而住……覆藏其罪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若比丘尼等相親近而住〔共〕作惡行、得惡聲、溢惡名,為比丘尼僧伽之惱亂者、相互覆藏其罪者。諸比丘尼應對此等比丘尼作如是言:『諸姊!相親近而住……覆藏其罪。諸姊!應遠離。諸姊遠離乃僧伽所讚歎。』諸比丘尼對此等〔相親近之〕比丘尼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尼為令此等比丘尼捨其執,應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者,此等比丘尼亦犯至三次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二
(一)
「若比丘尼等」者,言已受具戒者。
「相親近而住」者,相親近者,依非隨順行身口相親近而住。「惡行」者,具足不善之行為。「惡聲」者,惡評流佈。「溢惡名」者,以惡業為生活也。「比丘尼僧伽[P.240]之惱亂者」,於被作羯磨時,互相遮〔其罪〕。
「相互覆藏其罪」者,相互隱匿其罪。
「此等比丘尼」者,此相親近之比丘尼等。
「由諸比丘尼」者,由其他見聞此事之比丘尼。彼等應言:「諸姊相親近而住……當讚歎。」應二次言之、三次言之……〔參照僧殘七.二(一)。「尊姊!勿因瞋……」換為「諸姊!勿相親近……」、「此比丘尼」換為「此等比丘尼」;「此某甲比丘尼」換為「此某甲比丘尼等相親近而住……彼等不捨此事……諫告某甲某甲比丘尼等……某甲某甲比丘尼等……」〕得僧殘罪者,除白突吉羅、二羯磨語偷蘭遮外。
〔相親近而住之〕二、三人應一起〔被〕諫告,其二、三人以上者不應諫告。
「此等比丘尼亦」,取前事而言。
「至三次即成罪」,被諫告至三次即成為罪,非於行其事之同時即為罪。
「應離去」者,應離開僧伽。
「僧殘」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殘」。
(二)
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不捨者……〔參照僧殘七.二(二)〕……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羅。
(三)
不被諫告者、捨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僧殘 一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對被僧伽所諫告之比丘尼等作如是言:「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汝等勿各別住,僧伽中其他[P.241]比丘尼亦如是行、得如是聲、溢如是名,為比丘尼僧伽之惱亂者、相互覆藏其罪者,對彼等,僧伽亦不言何事,僧伽由於輕侮、蔑視、嫌惡、流言、無力證據而對汝等[2]作如是言:『諸姊相親近住而共作惡行、得惡聲、溢惡名,為比丘尼僧伽之惱亂者、相互覆藏其罪者。諸姊!應遠離。諸姊之遠離乃僧伽之所讚歎。』」
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大姊偷蘭難陀對被僧伽所諫告之諸比丘尼作如是言:『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所讚歎。』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對由僧伽所諫告之比丘尼等作如是言:『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所讚歎。』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對由僧伽所諫告之比丘尼等作如是言:『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所讚歎。』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作如是言:『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汝等勿各別住,僧伽中其他比丘尼亦如是行、得如是聲、溢如是名,為比丘尼僧伽之惱亂者、相互覆藏其罪者。僧伽對彼等不言何事,僧伽由於輕侮、蔑視、嫌惡、流言、無力證據,而對汝等作如是言:「諸姊相親近而住共作惡行、得惡聲、溢惡名,為比丘尼僧伽之惱亂者、相互覆藏其罪者。諸姊!應遠離。諸姊之遠離乃僧伽之所讚歎。」』諸比丘尼應對此比丘尼作如是言:『大姊!勿作如是言:「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所讚歎。」』諸比丘尼對此比丘尼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尼為令此比丘尼捨其執,應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者,此比丘尼亦犯至三次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二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如是言」者,「〔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僧伽由於輕侮……對汝等」[P.242]者,是因侮蔑也。「由於蔑視」者,為輕視也。「由於嫌惡」者,為怒也。「流言」者,謠言流語也。「無力證據」者,無讚成者也。「如是言」者,云:「諸姊!應相親近……所讚也。」「此比丘尼」者,作如是言之比丘尼也。
「由諸比丘尼」者,由其他見聞此事之比丘尼等也。當由彼等言:「大姊!勿作如是言:『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所讚歎。』」應二次言之、三次言之……〔參照僧殘七.二(一)~(三)。「大姊!勿因瞋怒……」換為「大姊!汝勿作如是言……」「大姊僧!請聽!此某甲比丘尼對於由僧伽所諫告之比丘尼作如是言:『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諸大姊!十七僧殘法已誦竟。〔前之〕九是從最初即成罪,〔後之〕八是至三次方成罪。比丘尼等犯以上任何一項,彼比丘尼於二部僧中行十四日之摩那埵〔別住〕。比丘尼摩那埵竟,此處若有二十人之比丘尼僧伽時,應許之復權。若二十人,雖少一人之比丘尼僧伽,欲令彼比丘尼復權,彼比丘尼亦不得回復。又其諸比丘尼應受呵責,此乃於此時之如法行也。
於此,我今問諸大姊:「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姊於此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十七〔僧殘〕終———
校注
[0304001] 比丘尼有十七僧殘,其中七條與比丘戒同,故予省略,僅列出十條。 [0330002] 底本有tumhañ ñeva saṅgho,由暹羅本當讀為 tumhe yeva saṅgho。【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2 冊 No. 1 經分別(第5卷-第15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