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5]諸大德!今誦出三十尼薩耆波逸提。
捨墮 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毘舍離瞿曇廟中。
爾時,世尊聽許諸比丘〔受持〕三衣。六群比丘因世尊聽許受持三衣,以一三衣入村,以其他三衣住僧園,以另外三衣沐浴。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六群比丘蓄持長衣耶?」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諸比丘!汝等實蓄持長衣耶?」「世尊!實然!」佛世尊呵責:「愚人!何以汝等蓄持長衣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蓄持長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長老阿難得長衣。長老阿難欲以此長衣奉贈長老舍利弗,適遇長老舍利弗住沙祇。時,長老阿難念:「世尊制『禁蓄長衣』學處。我得此長衣,欲贈長老[P.196]舍利弗,長老舍利弗住沙祇,我當如何作耶?」於是,長老阿難以此事白世尊。
「阿難!舍利弗幾日還耶?」「世尊!應在九日或十日還來。」爾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限於十日內聽蓄長衣。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捨已,限於十日內可蓄長衣。若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
三
(一)
「衣已竟」者,〔安居後之衣時而〕令比丘作衣,或失、或壞、或燒、或無得衣之望時〔令作衣〕也。
「迦絺那衣捨已」[1]者,從八事中之一事而捨,或由僧於中間捨。
「限於十日內」者,最長可蓄十日。
「長衣」者,非受持衣,未經說淨也。
(二)
「若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者,於十一日明相出時,為尼薩耆。應捨於僧、別眾或人。「比丘!應如是捨:
其比丘至僧伽處已,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P.197]『諸大德!此衣由我蓄過十日,應捨之(捨墮衣)。我今以此捨於僧。』捨已,自白懺悔其罪。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攝受其罪〔之懺悔〕,還與所捨之衣。
『大德僧!請聽!此衣乃某甲比丘之捨墮衣,已捨於僧。若僧時機可者,僧當以此衣〔還〕與某甲比丘。』
〔或〕其比丘,至眾多比丘處,偏袒右肩……合掌白如是:『諸大德!此衣由我蓄過十日,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諸大德。』捨已,自白懺悔其罪。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攝受其罪,還與所捨之衣。
『諸大德!請聽!此衣乃某甲比丘之捨墮衣,捨於諸大德已。諸大德!若時機可者,此衣當還與某甲比丘。』
〔或〕其比丘至一比丘處,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如是:『大德!此衣由我蓄過十日,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大德。』捨已,自白懺悔其罪。應由彼比丘攝受其罪,還與所捨之衣。〔言:〕『我以此衣與大德。』」
四
於過十日有過想者,捨墮;於過十日有疑想者,捨墮;於過十日有不過想者,捨墮。
於非受持有受持想者,捨墮。
於不說淨有說淨想者,捨墮。
於不捨有捨想者,捨墮。
於不失有失想者,捨墮。
於不壞有壞想者,捨墮。
於不燒有燒想者,捨墮。
於不被奪有被奪想者,捨墮。
捨墮衣,不捨而受用者,突吉羅。
不過十日而有過想者,突吉羅;不過十日而有疑想者,突吉羅;不過十日而有不過想者,不犯也。
五
其時,六群比丘捨衣不還與。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大德!不得不還與捨衣,不還與者,突吉羅。」
捨墮 二
[P.198]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諸比丘以衣托於比丘等之手,唯著安陀會及鬱多羅僧出遊諸國。其衣久置有污損,諸比丘曬其衣。長老阿難巡行諸房時,見諸比丘正在曬衣。見已,至諸比丘處作如是言:「友!此污損之衣,何人之物耶?」爾時,彼諸比丘以此事告阿難。長老阿難譏嫌非難:「何以諸比丘以衣托於比丘等之手,唯著安陀會及鬱多羅僧出遊諸國耶?」如是,阿難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其諸比丘實以衣托於比丘等之手,唯著安陀會及鬱多羅僧出遊諸國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其愚人等以衣托於比丘等之手〔……乃至……〕出遊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捨已,雖一夜離三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一比丘病於憍賞彌。親戚遣使至其比丘處,「大德!請來!我等看護〔汝病〕。」諸比丘亦如是言:「友!請去!親戚看護汝〔病〕。」其比丘言:「友!世[P.199]尊制立學處,不得離三衣。我病不能帶三衣去,我不去。」以此事白世尊。爾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為病比丘,聽許給與不失〔三〕衣之認可。
諸比丘!應如是與:其病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諸大德!我病不能持三衣去。諸大德!我乞僧認許不失三衣。』
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比丘因病不能持三衣去。彼乞請僧認許不失衣。若僧時機可者,僧認許與某甲比丘不失衣。』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乞〔……不失衣〕,僧認許與某甲比丘不失衣。諸大德中,認許與某甲比丘不失衣,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依僧認許,與某甲比丘不失衣竟。眾僧已忍……知解。』
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捨已,雖一夜離三衣者,除僧之認許外,尼薩耆波逸提。」
三
(一)
「衣已竟」者,比丘之作衣,衣或失、或壞、或燒,或無得衣之望而〔作衣〕也。
「迦絺那衣捨已」者,八事中依一事捨之,或依僧於其中間捨之。
「雖一夜離三衣」者,離僧伽梨、鬱多羅僧或安陀會。
「除僧之認許外」者,除比丘之許可者外。
「尼薩耆」者,明相出現時即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
[P.200]「諸比丘!應如是捨……乃至……『諸大德!此三衣,僧無認許我離一夜,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乃至……『…〔僧[6]〕當還與。』……乃至……『……〔別眾〕當還與。』『……我還與大德。』」
(二)
聚落同界[7]、異界,住處同界、異界,小屋同界、異界,塔同界、異界,帳幕同界、異界,重閣同界、異界,別屋同界、異界,船同界、異界,隊商同界、異界,田同界、異界,穀場同界、異界,園同界、異界,精舍同界、異界,樹下同界、異界,露地同界、異界。
(三)
「聚落同界」者,一族之聚落有籬,若衣置於聚落內,〔身〕應住聚落內〔此為不失衣〕;若無籬,衣置一家,應住其家或〔身衣之距離〕擲石[8]所及者,為不失〔衣〕。
「聚落異界」者,多族之聚落有籬,衣置一家,應住於其家、或集會所、或村門下、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至集會所,衣置於擲石所及處,應住集會所、住於村門下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衣置集會所,應住於集會所、村門下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聚落〕無籬,衣置一家,應住其家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四)
一族之住處,有籬而有種種幽室、種種內室,衣置住處之內,應住住處內;無籬,衣置一室,應住其室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有多族之住處,有籬而有種種幽室、種種內室,衣置一室,應住其室、門下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無籬,衣置一室,應住其室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P.201](五)
一族之小屋,有籬而有種種幽室、種種內室,衣置小屋內,應住小屋中;若無籬……〔參照(四)〕…多族之小屋……無籬……為不失衣。
(六)
一族之塔(遠望之瞭望台),衣置塔中,應住塔中。多族之塔,有種種幽室、種種內室,衣置一室,應住其室、門下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七)
一族之帳幕,於帳幕內……〔參照(六)〕多族之帳幕……為不失衣。
(八)
一族之重閣,於重閣內……多族之重閣……為不失衣。
(九)
有一族之別屋,於別屋內……有多族之別屋……為不失衣。
(一〇)
有一族之船,於船中……有多族之船,有種種幽室、種種內室,衣置於一內室,應住其內室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一一)
有一族之隊商,置衣於隊中,前後有七尺[9]者,為不失衣;側面有一尺者,為不失衣。有多族之隊商,以衣置隊中,若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一二)
有一族之田,若有籬,衣置田中,應住於田中;若無籬,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有多族之田,若有籬,衣置田中,應住門下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若無籬者,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一三)
有一族之打穀場,若有籬,衣置於打穀場內,應住於打穀場內;若無籬,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有多族之打穀場,若有籬,衣置打穀場內,應住於門下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若無籬,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一四)
有一族之園,若有籬〔……參照(一三)〕……若無籬……有多族之園……若無籬,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P.202](一五)
有一族之精舍,若有籬,衣置於精舍內,應住於精舍內;若無籬,衣置於精舍,應住於精舍中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有多族之精舍而有籬,衣置於一精舍,應住於精舍內、門下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若無籬,衣置於一精舍,應住其精舍內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一六)
有一族之樹下,日中〔樹〕蔭遍滿之時,衣置於蔭中者,應住於蔭中。有多族之樹下,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一七)
「露地同界」者,於無村之空處,周圍以七尺為同界,其外者為異界。
(一八)
於離衣有離衣想,除僧之認許者外,捨墮。於離衣有疑想,除僧之認許者外,捨墮。於離衣有不離衣想,除僧之認許者外,捨墮。
於不捉有捉想者……乃至……
於不捨有捨想者……乃至……
於不失有失想者……乃至……
於不壞有壞想者……乃至……
於不燒有燒想者……乃至……
於不被奪有被奪想者,除僧之認許者外,捨墮。
捨墮衣,不捨而受用者,突吉羅。
不離衣而有離衣想者,突吉羅;不離衣而有疑想者,突吉羅;不離衣而有不離衣想者,不犯也。
(一九)
夜明以前取衣、捨、失、壞、燒、被奪而取、以親厚想取、比丘僧認許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三
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一比丘得非時衣,於彼不[P.203]足以作衣(不夠長)。於是,其比丘〔欲令其延長而〕舉其衣反覆擦磨之。世尊巡行房舍,見其比丘舉衣擦磨。見已,至比丘處言:「比丘!汝何故舉此衣反覆擦磨耶?」「世尊!我得此非時衣而不足為衣,故我舉此衣反覆擦磨也。」「比丘!汝尚有得衣之望乎?」「世尊!有也。」爾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得非時衣時,尚望能得衣者[10]聽蓄之。」
(二)
爾時,諸比丘〔思:〕「由世尊聽許得非時衣時,尚望能得衣者可蓄之。」而彼等得非時衣,蓄過一月,其衣聚束存於衣竿。長老阿難巡行房舍,見衣聚束存於衣竿,言諸比丘曰:「友!聚束存於衣竿者是誰之衣耶?」「友!我等之非時衣,望得衣故而蓄之。」「友!此衣蓄幾日耶?」「友!已過一月。」長老阿難譏嫌非難:「何以諸比丘得非時衣而蓄過一月耶?」爾時,長老阿難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諸比丘!比丘等得非時衣,實蓄過一月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汝愚人等得非時衣,蓄過一月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捨已,比丘若可得非時衣,當由冀望〔衣〕之比丘納受。納受之後應速作〔衣〕。若非滿足時,唯限一月,其〔期限〕以內有望可滿足者,其比丘得蓄其衣。若蓄過此,雖有望〔滿足〕,亦尼薩耆波逸提。」
[P.204]二
(一)
「衣已竟」者,……〔同捨墮二.三(一)〕……於其中間捨之。
a'「可得」者,或由僧、或由別眾、或由親戚、或由友得,或得糞掃衣、或由己之財而得。
「非時衣[11]」者,非行迦絺那衣式時,於十一個月中得[12]者,於行迦絺那衣式時,在七個月中得者。又於〔衣〕時中指名為〔非時衣〕而與者,此言非時衣也。
a 「冀望」者,期望納受者可納受之。
「納受之後應速作」者,當於十日〔內〕作。
「若非滿足時」者,作而不足。
「限一月〔……〕其比丘得蓄其衣」者,最長可蓄一個月。
「其以內〔……〕滿足」者,望於其期限以內滿足。
「有望」者,可望由僧、或由別眾、或由親戚、或由友得,或得糞掃衣、或由己之財而得之。
(二)
「若蓄過此,雖有望」者,於得本衣之日得望衣,應在十日內作衣也。得本衣以後,二日得望衣,應於十日內作。得本衣以後三日……乃至……四日……乃至……五日……乃至……六日……乃至……七日……乃至……八日……乃至……九日……乃至……得本衣以後十日得望衣,應於十日內作之。
得本衣以後,十一日……乃至……十二日……乃至……十三日……乃至……十四日……乃至……十五日……乃至……十六日……乃至……十七日……乃至……十八日……乃至……十九日……乃至……得本衣以後二十日得望衣,應於十日以內作之。
得本衣以後,二十一日得望衣,應於九日內作。二十二日……乃至……二十三日……乃至……二十四日……乃至……二十五日……乃至……得衣後,二十六日者,應於四日內作之。二十七日……乃至……二十八日……乃至……得本衣以後,二十九日得望衣者,應於一日內作之。
得本衣以後,三十日得望衣,應於即日受持、說淨或捨;若不受持、不說淨或[P.205]不捨者,於三十一日之明相出時,為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乃至……『諸大德!此非時衣由我蓄過一月,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三)
得異於本衣之望衣,日限尚有餘時,不冀望〔衣〕者不應作。
於過月有過想者,捨墮;於過月有疑想者……乃至……於過月有不過想者……乃至……不受持而有受持想者……乃至……不說淨而有說淨想……乃至……不捨而有捨想……乃至……不失而有失想……乃至……不壞而有壞想……乃至……不燒而有燒想……乃至……不被奪而有被奪想者,捨墮。
捨墮衣,不捨而受用者,突吉羅;不過一月而有過想者,突吉羅;不過一月而有疑想者,突吉羅;不過一月而有不過一月想者,不犯也。
(四)
受持一月以內、說淨、捨、失、壞、燒、被奪而取、以親厚想取,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長老優陀夷之故妻出家為比丘尼。其女常至優陀夷處,長老優陀夷亦常至其尼之處。時,長老優陀夷至其尼處給食。時,長老優陀夷於晨著內衣,持上衣與鉢,至其比丘尼處,於比丘尼前露出生支而坐。其尼亦於長老優陀夷前露出生支而坐。時,長老優陀夷心起欲念,思念其尼之生支而泄不淨。時,優陀夷言其尼曰:「妹!取水來,我欲洗安陀會。」「大德!取[P.206]來!我洗。」即以一分不淨以口取,一分投入於生支內,彼尼因此姙娠。
諸比丘尼言:「此比丘尼行非梵行而有娠也。」「大姊!我非是行非梵行也。」以此事白諸比丘尼。諸比丘尼譏嫌非難:「何以大德優陀夷令比丘尼洗故衣耶?」如是,諸比丘尼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大德優陀夷令比丘尼洗故衣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優陀夷!汝實令比丘尼洗故衣耶?」「實然!世尊!」「優陀夷!〔比丘尼〕是汝之親里耶?非親里耶?」「世尊!非親里。」「愚人!非親里對非親里女不知威儀、非威儀,淨行、非淨行。是故,愚人!令非親里之比丘尼洗故衣。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令非親里比丘尼浣、染、打故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非親里」者,非繫屬父母親里至七世者。
「比丘尼」者,於二眾之受具戒者。
「故衣」者,已著過之衣。
令浣者突吉羅,被浣者捨墮。令染者突吉羅,被染者捨墮。令打者突吉羅,雖一次被槌打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故衣由我令非親里比丘尼浣之,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P.207](二)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浣故衣者,捨墮。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浣、染故衣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浣、打故衣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浣、染、打故衣者,一捨墮、二突吉羅。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染故衣者,捨墮。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染、打故衣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染、浣故衣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染、打、浣故衣者,一捨墮、二突吉羅。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打故衣者,捨墮。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打、浣故衣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打、染故衣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打、浣、染故衣者,一捨墮、二突吉羅。
於非親里有疑念……乃至……於非親里有親里想……乃至……。
浣他人之故衣者,突吉羅。令浣尼師壇者,突吉羅。令唯依比丘尼僧受具戒者浣之,突吉羅。
於親里有非親里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親里想者,不犯也。
(三)
由親里之比丘尼浣之、以非親里比丘尼為助力時、不語而浣、令浣新衣、令浣衣以外之資具、令式叉摩那、令沙彌尼〔浣之〕,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五
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爾時,蓮華色比丘尼住舍衛城。[P.208]時,蓮華色比丘尼晨著內衣,持上衣與鉢,為乞食而入舍衛城。於舍衛城乞食已,受食後歸,為日中入定休息而至安陀林。入於林中,坐於一樹下休息。時,巧於賊業之諸賊,殺牝牛,持其肉入安陀林。賊主見蓮華色比丘尼於日中休息,坐於一樹下。見已,作如是思惟:「若我子弟見之,可能害此比丘尼。」〔是故〕即由他路而行。時,其賊主取已煮熟肉中最佳之肉,而入於棕櫚葉之籠,懸掛於蓮華色比丘尼附近之樹上,云:「施與沙門婆羅門中見者,請持去!」而離去。蓮華色比丘尼由三昧起,聞賊主言此語。於是,蓮華色比丘尼取其肉而歸住房。時,蓮華色比丘尼,過夜取其肉,以鬱多羅僧包之,飛於空中再現於竹林中。
(二)
時,世尊為乞食而入村落,留長老優陀夷以護精舍。時,蓮華色比丘尼至優陀夷處,作如是言:「大德!世尊往何處耶?」「妹!世尊為乞食而入村落也。」「大德!請以此肉供奉世尊。」「妹!汝以此肉使世尊喜悅。汝若與我安陀會,我亦如是因安陀會而將得喜悅。」「大德!我等女人衣實甚難得,此乃我最後之第五衣,我不能與。」「妹!譬如人與象亦應與之草。如是,汝供奉肉於世尊,亦應與我安陀會也。」如是,蓮華色比丘尼被長老優陀夷強索,即與安陀會而歸住房。諸比丘尼受取蓮華色比丘尼之衣鉢,而對蓮華色比丘尼曰:「大姊!汝之安陀會在何處耶?」[P.209]蓮華色比丘尼以此事告諸比丘尼。諸比丘尼……非難:「何以長老優陀夷受取比丘尼之衣耶?女人得衣甚難。」時,諸比丘尼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長老優陀夷受取比丘尼之衣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優陀夷!汝實受比丘尼之衣耶?」「實然!世尊!」「優陀夷!汝親里耶?非親里耶?」「非親里也,世尊!」「愚人!非親里對非親里女不知威儀、非威儀,淨行、非淨行。是故,愚人!汝受非親里比丘尼之衣。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從非親里比丘尼之手受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諸比丘畏慎不受比丘尼之交易衣。諸比丘尼……非難:「大德!何以不受我等之交易衣耶?」諸比丘聞比丘尼等之譏嫌非難。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受五眾之交易衣,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之交易衣〕也。諸比丘!聽許接受此等五眾之交易衣。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受非親里比丘尼之衣,除交易外,尼薩耆波逸提。」
三
(一)
「任何」者,……〔見捨墮四.二(一)〕……出家者也。
[P.210]「衣」者,六衣中之一衣,應說淨之最下量〔以上〕之謂也。
「除交易外[13]」者,交換除外也。
〔決定接〕受而將要受[14]時,突吉羅;至手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衣由我以非交易受於非親里比丘尼,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二)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受衣者,除交易外是捨墮。於非親里有疑想而受衣者,除交易外是捨墮。於非親里有親里想而受衣者,除交易外是捨墮。
唯依比丘尼僧受具戒之〔比丘尼〕受衣,除交易外是突吉羅。
於親里有非親里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親里想者,不犯也。
(三)
親里者、交易物、與輕物得重物時、與重物得輕物時、比丘以親厚想而取之、以暫取想而取之、除衣外而受其他資具、由式叉摩那受之、由沙彌尼受之,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六
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優波難陀釋子善能說法。爾時,一長者子至長老優波難陀處,敬禮而一面坐。其長者子坐已,由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說法……而令歡喜。時,其長者子由於優波難陀釋子之說法……歡喜而對長老曰:「大德!有所需要者請說,凡是衣服、飲食、房舍、病資具藥物,其中任何[P.211]一種,我等得與大德。」「賢者!汝若有意與我者,請以汝此著用之一外衣與我。」「大德!待我回家。歸家,從我著用之外衣或比此更好之衣送來。」長老優波難陀釋子再次對長者子如此曰……三次〔……乃至……〕「請……與我。」「大德!我等良家之子,唯〔著〕一外衣如何回去。大德!請待我歸家,我歸家即以此著用之一外衣或比此更好之衣送來。」「賢者!汝無施與之意而言乎?汝言出而不與。」如是,長者子由於長老優波難陀釋子強索而與一外衣而去。
(二)
諸人見長者子而如是言:「賢者!汝何故〔唯〕著一外衣而還耶?」時,長者子以此事語眾人。眾人……非難:「此等沙門釋子多求不足,因彼等說法而請求施與,實非容易。為何說法被長者子請求施與時,而取長者子之衣耶?」諸比丘聞眾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長老優波難陀釋子乞長者子之衣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優波難陀!汝實乞長者子之衣耶?」「實然!世尊!」「優波難陀!是汝親里或非親里耶?」「非親里也。」「愚人!非親里對非親里不知威儀、非威儀,淨行、非淨行。是故,愚人!汝乞非親里長者子之衣。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於非親里居士或居士婦乞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P.212]二
爾時,眾多比丘從沙祇長途往舍衛城。於途中,盜賊出現而奪比丘〔之衣〕。時,彼諸比丘〔思:〕「世尊禁止向非親里之居士或居士婦乞衣。」故畏慎而不乞衣,恰如裸形外道而來舍衛城,向諸比丘致敬。諸比丘如是言:「友!邪命士好!彼禮諸比丘。」彼等言:「友!我等非邪命士,我等是比丘。」諸比丘如是言長老優波離曰:「優波離大德!請檢問彼等。」如是,長老優波離檢問諸比丘已,告諸比丘等曰:「友!彼等是比丘,以衣給與彼等。」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諸比丘裸形而行乎?宜以〔軟〕草或〔樹〕葉覆之而行也。」
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被奪衣或失衣者,聽許向非親里之居士、居士婦乞衣。最先往〔僧〕之住處,若僧有精舍衣、臥布、敷布、褥覆(墊具之表層布)者,可受取以覆身。若僧無精舍衣、臥布、敷布、褥覆者,可以草或葉覆之而行,不得裸形而行。裸形而行者,突吉羅。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於非親里之居士、居士婦乞衣者,除具其條件外,尼薩耆波逸提。於此所謂之條件者,比丘衣被奪時,或失衣之時,是其條件也。」
三
(一)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非親里」者,非繫屬父母親里至七世者。
「居士」者,謂住俗家之男人。
「居士婦」者,謂住俗家之婦人。
[P.213]「衣」者,六衣中之一衣,當說淨之最下量之物。
「除具其條件外」者,具其條件除外。
「衣被奪」者,比丘之衣被王、賊、賭者或任何人所奪。
「失衣」者,比丘之衣或被火燒、水流或為鼠、蟻所嚙或著破之。
(二)
除具其條件外而乞者,將要乞時,突吉羅;至手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乃至……『諸大德!此衣為我未具條件向非親里之居士乞來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三)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除具其條件外,乞衣者,捨墮。於非親里有疑想,除具其條件外,乞衣者,捨墮。於非親里有親里想,除具其條件外,乞衣者,捨墮。
於親里有非親里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親里想者,不犯也。
(四)
具其條件時、親里者、被招待者、為他而乞者、依己之財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六群比丘至衣被奪之比丘處,作如是言:「友!被奪衣、失衣者,世尊聽許向非親里居士、居士婦乞衣。友!〔去〕乞衣!」「友!我等所得衣已足矣。」「我等為諸長老乞衣。」「友!去乞焉!」時,六群比丘至諸居士處,作如是言:「賢者!有衣被奪之比丘來,請與彼等衣。」如[P.214]此乞甚多衣。時,一居士坐於集會處,言他居士曰:「賢者!有衣被奪之比丘來,我等已以衣與彼等。」彼亦如是言:「我等亦與之矣!」其他〔居士〕亦如是云:「我等與之矣!」彼等……非難:「何以沙門釋子不知量而多乞衣耶?沙門釋子可作布商或開商店矣!」諸比丘聞居士等……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不知量而多乞衣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不知量而多乞衣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不知量而多乞衣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彼比丘,非親里之居士、居士婦有多衣供奉而令恣意擇取,彼比丘最多亦當由其衣中取用內衣、外衣。若取用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一)
「若彼比丘」者,意指衣被奪之比丘。
「非親里」者,……〔見捨墮六.三(一)〕……謂住於俗家之婦人。
「有多衣」者,有多量之衣。
「供奉而令恣意擇取」者,謂令師隨所欲擇取之。
「彼比丘最多亦當由其衣中取用內衣、外衣」者,若失三衣者,當受二衣;失二衣者,當受一衣;失一衣者,任何物皆不可受也。
「取用過此」者,乞此〔二衣〕以上,將要受用時,突吉羅;至手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衣為我從非親里居士處過[P.215]量求來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二)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乞衣過此者,捨墮。於非親里有疑想……〔見捨墮六.三(三)〕……不犯也。
(三)
云:「我取餘額。」即取而去、云:「餘額是汝物。」而與之、非被奪衣故與時、非失衣故與時、親里者、受請者、依己之財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一居士對其婦作如是言:「以衣施與優波難陀大德。」一乞食比丘聞此居士語,即至優波難陀釋子處,對彼如是言:「友!優波難陀!汝大福德之人也。某處一居士對其婦言:『施衣與優波難陀。』」「友!彼乃我檀越也。」如是,長者優波難陀釋子至居士家而言彼曰:「賢者!汝實欲以衣與我乎?」「大德!我實如是思惟:『我以衣與優波難陀大德。』」「賢者!汝若欲以衣與我者,應與如是之衣,如與我無著用之衣,與我何用?」
時,其居士……非難:「此等沙門釋子多求而不知足,以衣與彼等實非容易。為何大德優波難陀未被我請,先來我處,於衣作指示耶?」諸比丘聞此居士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長老優波難陀釋子,未受請先至居士家,[P.216]於衣作指示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優波難陀!汝實未受請先至居士家,於衣作指示耶?」「實然!世尊!」「優波難陀!汝之親里或非親里乎?」「世尊!非親里也。」「愚人!非親里對非親里不知威儀、非威儀,淨行、非淨行。是故,愚人!汝未受請,先至非親里之居士家於衣作指示。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非親里之居士或居士婦,若為比丘豫備衣資,以此衣資購衣,使某甲比丘披覆,此時若其比丘未受請先往,就其衣作指示:『善哉!賢者!以此衣資購如斯之衣與我披覆!』望求好衣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一)
a 「非親里」者,非繫屬父母親里至七世者。
「居士」者,謂住俗家之男人。
「居士婦」者,謂住俗家之婦人。
a'「若為比丘」者,為比丘,以比丘為對象,欲與比丘披覆。
「衣資」者,或黃金、或錢、或真珠、或寶珠、或珊瑚、或鐵板、或綿布、或絲、或綿。
「此衣資」者,意指豫備〔交換之〕物。
「購」者,交換也。
「使披覆」者,施與之意。
「此時若其比丘」者,指定比丘而豫備衣資時有關之比丘。
「未受請先往」者,於未言:「大德!汝需如何之衣耶?要我購如何之衣耶?」之前。
「往」者,往其家或至某處。
「就其衣作指示」者,言希望或長、或寬、或厚、或軟柔者。
[P.217]「此衣資」者,豫備物之意。
b'「購」者,交易也
「如斯」者,或長、或寬、或厚、或軟。
b 「與我披覆」者,施與我之意。
「望求好〔衣〕故」者,冀望佳或冀望高價。
由彼言購或長衣、或寬衣、或厚衣、或軟衣,在令購之時,突吉羅;至手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當如是捨……乃至……『諸大德!此衣由我未受請先至非親里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而得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二)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未受請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者,捨墮。於非親里有疑想,未受請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者,捨墮。於非親里有親里想,未受請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者,捨墮。
於親里有非親里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親里想者,不犯也。
(三)
親里者、受請者、為他人者、依己之財者、令欲購高貴衣者購便宜衣,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九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一居士對他居士如是言:「我將以衣令大德優波難陀釋子披。」彼居士亦云:「我亦將以衣令大德優波難陀釋子披。」一乞食比丘聞彼居士等之談話。於是,其比丘至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處,而言彼曰:「友!優波難陀!汝大福德人也。在某處,一居士對他居士如是言:『我將以衣令[P.218]大德優波難陀釋子披。』彼亦如是言:『我將以衣令優波難陀大德披。』友!彼等乃我檀越也。」如是,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至彼等居士家,對彼等如斯言:「賢者!汝等實欲以衣與我乎?」「大德!我等實如是思惟,我等將以衣與優波難陀大德披。」「賢者!汝等若欲以衣與我披者,應與如是之衣;若以我不欲披用之衣與我,何用?」爾時,彼等居士……非難:「彼等沙門釋子多欲而不知足,以衣與彼等實非容易。為何優波難陀大德,我等未請先來,就其衣作指示耶?」諸比丘聞彼等之……非難。彼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長老優波難陀釋子,未受請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耶?」如是,其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優波難陀!汝實未受請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耶?」「實然!世尊!」「優波難陀!汝之親里或非親里耶?」「非親里也。」「愚人!非親里對非親里不知威儀、非威儀,淨行、非淨行。是故,愚人!汝未受請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兩非親里之居士或居士婦,各自為比丘豫備衣資,思:『我等將各自以此衣資,各自購衣,與某甲比丘披覆。』此時若其比丘未受請先往,就其衣作指示:『善哉!賢者!以各自衣資,兩人共同購如斯一衣與我披覆!』望求好衣故,尼薩耆波逸提。」
[P.219]二
「若〔……〕為比丘」者,……〔見捨墮八.二(一)〕……欲與比丘也。
「兩」者,二人也。
「非親里」者,非繫屬……。
「居士」者,謂住俗家之男人。
「居士婦」者,謂住俗家之婦人。
「衣資」者,謂黃金、或錢、或真珠、或寶珠、或珊瑚、或鐵板、或綿布、或絲、或綿。
「此衣資」者,指豫備物之意。
「購」者,交易。
「與〔……〕披」者,施與之意。
「此時若其比丘」者,指定比丘而豫備衣資時〔被指定〕之比丘。
「未受請先〔往〕」者,未受請而前來。
「往」者,……。
「就其衣作指示」者,或長……。
「此衣資」者,為豫備之物。
a'「兩人共同」者,二人一齊。
「如斯」者,……。
「與我披覆」者,施與我之意。
a 「望求好〔衣〕故」者,冀望佳、冀望高價。
由彼言購若長衣、若寬衣、若厚衣、若軟衣,在令購時,突吉羅……〔同捨墮八.二(一)─(三)。然「非親里居士、居士婦」換為「親里居士、居士婦」等〕……令欲購高貴之衣者購便宜衣,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〇
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長老優波難陀釋子之檀越大臣,遣使者送衣資於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言:「以此衣資購衣。然後,以此衣與優波難陀大德披!」如是,其使者至優波難陀釋子處而作是言:「大德!此衣資乃為[P.220]大德送來。大德!請取衣資。」如是說已,長老優波難陀對其使者曰:「賢者!我等不取衣資。然而,我等時機到時,當取淨衣。」於是,使者對長老優波難陀釋子曰:「大德!誰是執事人耶?」
爾時,一居士為某事務來僧園。時,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謂使者曰:「賢者!其優婆塞為諸比丘之執事人也。」時,使者令優婆塞同意,至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處而對長老曰:「大德!長老所示之執事人居士,我已得其同意。大德!屆時請往〔彼處〕,彼以衣施與師。」爾時,其大臣遣使者至長老優波難陀處,〔言:〕「大德!請受用此衣!我等冀望大德受用此衣!」時,長老優波難陀釋子對其優婆塞亦不言何事。其大臣再遣使者至優波難陀釋子處,〔言:〕「大德……冀望……。」優波難陀釋子對其優婆塞亦勿語何事。大臣三次遣使者至優波難陀釋子處。「大德!……冀望受用此衣。」
(二)
爾時,市民有集會,由市民訂規約:「後至者課五百錢。」時,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至優婆塞處而對他曰:「賢者!我要衣。」「大德!請待今日一夜。今日,市民有集會,由市民訂規約,後至者課五百錢。」〔長老言:〕「賢者!今日,與我衣。」而執其衣帶。如是,優婆塞因長老優波難陀之強索,為優波難陀釋子購衣而後至。諸人對其優婆塞曰:「大德!汝何故後至乎?取汝五百錢。」
爾時,其優婆塞以此事言彼等。眾人……非難:「彼等沙門釋子,多欲而不知[P.221]足,為彼等之執事人實非容易。何以優婆塞言:『大德!請待今日一夜。』而不能待耶?」諸比丘聞眾之……非難。彼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長老優波難陀釋子於優婆塞言:『請待今日一夜。』而不能待耶?」如是,彼等以此事白世尊。「優波難陀!汝實於優婆塞言:『大德!請待今日一夜。』而不能待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為何於優婆塞言:『大德!請待今日一夜。』而不能待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三)
若王、若大臣、若婆羅門、若居士以使者為比丘送衣資,言:『以此衣資購衣,與某甲比丘披。』其使者至比丘處而如是言:『大德!為長老送來衣資,長老當領受此衣資。』其比丘對其使者而作是言:『賢者!我等勿領受衣資,我等適當之時,當受淨衣。』其使者如是言其比丘曰:『長老有執事人乎?』諸比丘!冀望衣之比丘當指示執事人、淨人或優婆塞而言:『賢者!其人乃諸比丘之執事人。』其使者得執事人之同意,至其比丘處而如是言:『大德!長老所指示之執事人,我已得其同意矣。長老!屆時,請往〔彼處〕,彼當以衣與尊師。』諸比丘!若有冀望得衣之比丘,可至執事人處,二三次催促:『賢者!我要衣。』二三次催促,而得其衣者可;若不得者,四次、五次至六次,為〔其衣〕而寂默立之;四次、五次至最多六次,寂默立之,得其衣者可;過此盡力[P.222]求得者,尼薩耆波逸提。若不得時,至送衣資之施主處,自去或遣使者。『諸賢!汝等為比丘送來衣資,對其比丘無任何之利益。卿等當取還自己之物,以免汝等失自己之物。』此乃於此時之如法行也。」
二
(一)
「若〔……〕為比丘」者,為比丘,以比丘為對象,要與比丘也。
「王」者,為統治之人。
「大臣」者,食王之俸祿者。
「婆羅門」者,婆羅門種姓之人也。
「居士」者,謂除王、大臣、婆羅門外,其他之居士。
「衣資」者,為黃金、或錢、或真珠、或寶珠。
「以此衣資」者,為豫備之物。
「購」者,為交易之意。
「與〔……〕披」者,施與之意。
若其使者至比丘處而言:「大德!為長老而持來此衣資,請長老受領衣資!」其比丘如是對其使者曰:「……賢者!其人乃諸比丘之執事人也。」不應如是說:「與彼!」或「彼蓄之!」或「當交易!」或「彼當購之!」
若彼使者得執事人之同意,至比丘處而作如是言:「大德!長老所指示之執事人,我已得其同意。請長老時機到來,往矣!彼當以衣與汝。」諸比丘!冀望得衣之比丘至執事人處,當二、三次催促。「賢者!我要衣。」當勿云:「與我衣!持我衣來!交易我衣!去購我衣!」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
若得者善;若不得者,至彼處寂默〔為其衣〕而立,不得坐、不得取食、不得[P.223]說法。若問:「汝為何而來?」之時,即云:「賢者!知之。」若坐、若取食、或說法者,即立破[15]。應二次立、三次立。
四次〔說〕催促者,可得四次〔默〕立;五次促之者,得立二次;六次促之者,不得立。
(二)
若越過此限求得此衣,得之,突吉羅;至手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乃至……『諸大德!此衣由我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默立而得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若不得時,至送衣之施主處,當自往或遣使者:「諸賢!汝等為比丘送衣,對於比丘無領受何等之利益,卿等當取還自己之物,勿失自己之物。」
此乃於此時之如法行,此乃於此時之隨法行。
(三)
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默立,有過想而得者,捨墮。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默立,有疑想而得者,捨墮。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默立,有減想而得者,捨墮。
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有過想者,突吉羅。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有疑想者,突吉羅。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有減想者,不犯也。
(四)
三次催促、六次默立、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不催促而與、施主催促而與,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一迦絺那品———
攝頌
捨墮 一一
[P.224]一
爾時,佛世尊在阿羅毘邑阿伽羅婆精舍。其時,六群比丘至養蠶家如是言:「賢者!多煮蠶繭與我等,我等欲作雜絹絲之臥具。」彼等譏嫌非難:「為何沙門釋子來我等之處而作是言:『賢者!多……欲作〔……〕臥具。』耶?此於我等亦是福薄不善之業,我等為生活、為妻子之故,而多造此小生物之殺生。」諸比丘聞眾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亦非難:「何以六群比丘至養蠶家而作是言:『賢者!多……欲作臥具。』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至養蠶家而作是言:『賢者!多……欲作臥具。』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為何至養蠶家而作是言:『多……欲作臥具。』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以雜絹絲作臥具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a 「若以……作」者,雖雜一絹絲,自作或教人作者,突吉羅;作成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乃至……『諸大德!此雜絹絲之臥具,由我自作,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a'「臥具[1]」者,攤開而製作,非織物也。
[P.225](二)
自作未成而自令作成者,捨墮;自作未成而他人令作成者,捨墮。
他人未作成而自令作成者,捨墮;他人未作成而他人令作成者,捨墮。
為他人作或令作者,突吉羅;由他人作而獲得受用者,突吉羅。
作傘蓋、地毯、幕、長枕、枕,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其時,六群比丘以純黑色羊毛令作臥具。諸人巡行精舍,見而……非難:「何以沙門釋子以純黑色羊毛令作臥具乎?宛如在家受欲者。」諸比丘聞彼等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以純黑色羊毛令作臥具乎?」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作純黑色羊毛之臥具乎?」「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何以汝等令作純黑……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令作純黑色羊毛之臥具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之意。
「黑」者,有二黑,生黑或染黑也。
「臥具」者,攤開而製作,非織物也。
[P.226]「令作」者,自作或教他人作也。欲令作之……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純黑色羊毛之臥具,由我所作。』……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思:〕世尊禁止作純黑色羊毛之臥具。於是,彼等僅於邊緣加白色羊毛,仍以純黑色羊毛令作臥具。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唯邊緣加白色羊毛,仍以純黑色羊毛令作臥具乎?」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僅於邊緣加白色羊毛而〔……乃至……〕令作臥具乎?」「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為何僅於邊緣加白色羊毛……令作臥具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比丘,作新臥具時,當取二分純黑色羊毛,第三分白色羊毛,第四分褐色羊毛。若比丘不取二分純黑色羊毛,第三分白色羊毛,第四分褐色羊毛,而令作新臥具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新」者,取「作」而言。
「臥具」者,攤開而製作,非織物。
「作〔……〕時」者,正在自作或教他人作時。
「取二分純黑色羊毛」者,即加入二多羅量。
「第三分白色羊毛」者,即一多羅量之白色羊毛。
「第四分褐色羊毛」者,即一多羅量之褐色羊毛。
[P.227]「若比丘不取二分純黑色羊毛,第三分白色羊毛,第四分褐色羊毛」者,謂不入白色羊毛一多羅、褐色羊毛一多羅,而作新臥具,或令人作,欲作之時,突吉羅;作成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臥具由我不加白色羊毛一多羅,褐色羊毛一多羅而作,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自作未成而令作成之者……〔見捨墮一一.二(二)〕……受用者,突吉羅。
入白色羊毛一多羅和褐色羊毛一多羅而作、入其以上之白色羊毛和其以上之褐色羊毛而作、以純白色羊毛和純褐色羊毛而作,作傘蓋、地毯、幕、長枕、枕,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諸比丘年年令作臥具。彼等言:「與羊毛!欲羊毛!」而多求多乞。眾人……非難:「何以沙門釋子年年令作臥具,言:『與羊毛!欲羊毛!』而住於多求多乞乎?我等臥具,作一次存用五年或六年,我等有諸嬰兒排大小便、或被鼠所嚙。然而彼等沙門釋子年年〔……乃至……〕住於多求多乞乎!」諸比丘聞眾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諸比丘年年令作臥具,……與羊毛……住於多求多乞乎?」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P.228]尊。「諸比丘!比丘等實年年令作臥具,……與羊毛……住於多求多乞乎?」「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何以汝等年年令作臥具,……與羊毛……住於多求多乞乎?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比丘,令作新臥具者,應持用六年。其臥具若於六年以內,或捨或不捨,而令作新臥具者,尼薩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一比丘病於憍賞彌。諸親戚遣使至比丘處,〔言:〕「大德!歸來!我等看護〔汝〕病。」諸比丘亦如是言:「友!去!親戚要看護汝病。」彼比丘言曰:「友!世尊已制立學處,『若比丘作新臥具者,應持用六年。』我有病,不能持臥具去。我無臥具,不易安身,我不去。」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當聽許與臥具認可。諸比丘!應如是與:其病比丘至僧眾處已,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諸大德!我病不能持臥具而往。諸大德!我乞請僧認許臥具。』
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比丘因病不能持臥具而往,彼求僧認許臥具,若僧時[P.229]機可者,僧與某甲比丘認許臥具。』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此……求認許臥具,僧與某甲比丘認許臥具。諸大德中,與某甲比丘認許臥具,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僧與某甲比丘認許臥具竟。僧已忍……知解。』
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比丘,新作臥具者,應持用六年。其臥具若於六年以內,或捨或不捨,而作新臥具者,除僧之認許外,尼薩耆波逸提。」
三
「新」者,……非織物。
「作」者,自作或令他作也。
「應持用六年」者,最少持用六年。
「若於六年以內」者,六年以下也。
「捨其臥具」者,施與他人也。
「不捨」者,不與任何人也。
「除僧之認許外」者,僧不認許,而自作或令他作新臥具,將要作者,突吉羅;作已者,捨墮。應捨於僧、別〔……乃至……〕「『諸大德!此臥具由我於六年以內,僧不認許而作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自作未成而自令作成者,捨墮……他未作成而他令作成者,捨墮。
六年作、六年以上作、為他人作或令作、由他人作而獲得受用,作傘蓋、地毯、幕、長枕、枕、得僧認許,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五
[P.230]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世尊對諸比丘曰:「諸比丘!我欲入靜處三月,除一送食比丘外,任何人皆不應至我處。」「諾!世尊!」諸比丘應諾世尊,除一送食比丘,誰皆不至世尊處。
爾時,舍衛城僧制規約:「友!世尊欲入靜處三月[2]。『除一送食比丘外,誰皆不許至世尊處。』若至世尊處者,應處以波逸提。」時,優波斯那朋健陀子率眾至世尊處,頂禮世尊,退坐一面。與客比丘互相問訊,乃是諸佛之常法。世尊對退坐於一面之長老優波斯那朋健陀子如是言:「優波斯那!諸事安穩否?乞食易得乎?長旅而來不疲倦乎?」「世尊!我等輕安,乞食易得,遠路來而不倦也。」時,長老優波斯那之弟子比丘坐近世尊。時,世尊對其比丘曰:「比丘!汝喜糞掃衣乎?」「世尊!我不喜糞掃衣。」「比丘!汝何故是糞掃衣者?」「世尊!我和尚是糞掃衣者,故我亦是糞掃衣者。」爾時,世尊對長老優波斯那朋健陀子如是曰:「優波斯那!汝此徒眾實甚可愛。優波斯那!汝如何教導此眾乎?」「世尊!若來向我求出家者,我即如是言:『賢者!我是住阿蘭若者、乞食者、糞掃衣者,若汝亦住阿蘭若者、乞食者、糞掃衣者,我當許汝出家。』彼若應諾者,許出家;不應諾者,不得出家。來求依止我者,我即如是言:『賢者!我是住阿蘭若者、乞食者、糞掃衣者,[P.231]若汝亦住阿蘭若者、乞食者、糞掃衣者,我與汝依止。』彼若應諾者,我與依止;不應諾者,不與依止。世尊!我如是教導此眾。」
(二)
「善哉!善哉!優波斯那!善哉!優波斯那之率眾。優波斯那!汝於舍衛城知僧之規約乎?」「世尊!我於舍衛城不知僧之規約。」「優波斯那!舍衛城由僧自作規約:『友!世尊欲入靜處三月,除一送食比丘外,任何人不得至世尊處。』若至世尊處者,當處以波逸提。」「世尊!舍衛城之僧自制規約乎?我等於〔世尊[3]〕所未制不得制;又,已制者不得廢,取〔世尊〕所制立學處而實行[4]。」
「善哉!優波斯那!未制者不應制,已制者不應廢,取所制立學處而實行。優波斯那!諸比丘中住阿蘭若者、乞食者、糞掃衣者,聽許隨意來見我。」
爾時,眾多比丘立於門外。「我等處分長老優波斯那朋健陀子以波逸提。」時,長老優波斯那率眾從坐而起,頂禮世尊,右繞而去。其時,諸比丘對長老優波斯那如是言:「友!優波斯那!汝於舍衛城知僧之規約乎?」「友!世尊亦如是言我曰:『汝〔於舍衛城〕知……而實行。』友!世尊言:『諸比丘中住阿蘭若者、乞食者、糞掃衣者,聽許隨意來見我。』」其時,彼等諸比丘〔言:〕「長老優波斯那所言是實,『未制者不得制,已制者不得廢,取所制立學處而實行。』」
(三)
諸比丘聞世尊言:「阿蘭若比丘、乞食比丘、糞掃衣比丘,聽許隨意來見[P.232]我。」諸比丘因欲見世尊,捨其臥具,受持[5]阿蘭若者分、乞食者分、糞掃衣者分。時,世尊與眾多比丘巡行房舍,見處處捨去臥具而言諸比丘曰:「諸比丘!何故此等臥具於處處捨之耶?」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然,諸比丘!以十利故,我為諸比丘制立學處,為攝僧、為僧安樂……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比丘,作座臥具,以壞色故,應從舊臥具之邊緣取入一佛搩手。若比丘不從舊臥具取入一佛搩手,而令作新座臥具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a'「作」者,自作或令他作之時。
「座具」者,謂座墊。
「臥具」者,攤開而製作者,非織物也。
b'「以壞色故,從〔……〕邊緣取入一佛搩手」者,為堅固而應切取周圍或四隅,鋪敷在〔新臥具〕之一處,或擘鬆而鋪敷[6]。
a 「舊臥具」者,鋪過一次或用過一次。
b 「若比丘,不從舊臥具〔之邊緣〕取入一佛搩手」者,若不從舊臥具之邊緣取入一佛搩手而自作或令作新座臥具,當豫備作時,突吉羅;作已,是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座臥具,由我非從舊臥具之邊緣取入一佛搩手而作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自作未作成而自令作成者,捨墮……〔見捨墮十一〕……為他人作或令作者,突吉羅。
從舊臥具之邊緣取入一佛搩手而作、不得時取入小量以作之、不得時不取入而[P.233]作之、由他人作而獲得受用者,作傘蓋、地毯、幕、長枕、枕,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比丘往舍衛城途中,於拘薩羅國得羊毛。時,其比丘將羊毛包於鬱多羅僧而行,眾人見其比丘而取笑曰:「大德!汝買若干,有若干利益乎?」其比丘被眾人所嘲笑而有瞋恚。如是,其比丘至舍衛城〔已疲倦如投木材者〕,立擲羊毛而去。諸比丘對彼比丘曰:「友!汝何故立擲羊毛而去乎?」「友!我實為此羊毛被眾人所取笑。」「友!汝從多遠之地持來此羊毛乎?」「友!超越三由旬。」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比丘持羊毛過三由旬乎?」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實持羊毛過三由旬乎?」「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為何汝持羊毛過三由旬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比丘,行路時得羊毛,有需要當可領受。領受已而無持者時,欲自持得限三由旬。若持過此者,雖無持者,亦為尼薩耆波逸提。」
[P.234]二
「若比丘行路時」者,正在道路行之意。
「得羊毛」者,從僧、或別眾、或親戚、或友得,或自糞掃物得,或由己之財物而得。
「需要者」者,謂希望之〔比丘〕。
「可領受。領受已〔……〕自持得限三由旬」者,最遠可自己持三由旬之意。
「無持者時」者,無其他任何持者,或女子、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眾者。
「若持過此,雖無持者」者,過三由旬之最初一步,突吉羅;過第二步者,捨墮。立於三由旬內,擲於三由旬外者,捨墮。不令知而放置於他人之乘物或行李上,過三由旬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羊毛由我〔持〕過三由旬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於過三由旬,有過想而行過者,捨墮;於過三由旬,有疑想而行過者,捨墮;於過三由旬,有不足想而行過者,捨墮。
於不足三由旬有過想者,突吉羅;於不足三由旬有疑想者,突吉羅;於不足三由旬而有不足想者,不犯也。
持三由旬、持三由旬以下、持三由旬又持回、意欲停留而行三由旬之後由此處持往他處、被奪〔再〕獲得而持、獲得已捨物可再持、作為行李令他人持,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釋迦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園。其時,六群比丘令比丘尼浣、染、[P.235]梳鬆羊毛。諸比丘尼為浣、染、梳鬆羊毛而怠廢說教、質問、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時,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至世尊處,禮世尊已,退立一面。於一面立已,世尊對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作如是言:「瞿曇彌!諸比丘尼實熱心精進,制約自己而住耶?」「世尊!比丘尼如何得熱心耶?大德六群比丘令比丘尼浣羊毛……怠廢於說教、質問、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也。」其時,世尊對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說法……令歡喜。時,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聞世尊之說法……歡喜,敬禮世尊,右繞而去。
爾時,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僧而問六群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實令比丘尼浣、染、梳羊毛乎?」「實然!世尊!」「比丘!汝等之親里耶?非親里耶?」「世尊!非親里也。」「愚人!非親里對非親里不知威儀、非威儀,淨行、非淨行。是故,愚人!汝等以非親里比丘尼浣、染、梳羊毛。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令非親里比丘尼浣、染或梳羊毛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非親里」者,非繫屬父母親里至七世者。
「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令「浣之!」如此命令者,突吉羅;浣之者,捨墮。令「染」者,突吉羅;染之者,捨墮。令「梳」者,突吉羅;梳之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P.236]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羊毛由我令非親里比丘尼浣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浣羊毛者,捨墮。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浣、染羊毛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浣、梳羊毛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浣、染、梳羊毛者,一捨墮、二突吉羅。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染羊毛者,捨墮。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染、梳羊毛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染、浣羊毛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染、梳、浣羊毛者,一捨墮、二突吉羅。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梳者,捨墮。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梳、浣羊毛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梳、浣、染羊毛者,一捨墮、二突吉羅。
於非親里有疑想……乃至……。
於非親里有親里想……乃至……。
令浣他人之羊毛者,突吉羅。令唯依比丘尼僧受具戒者浣之,突吉羅。
於親里有非親里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親里想者,不犯也。
由親里比丘尼浣之、以非親里比丘尼為助力者時、不語而浣時、令浣未使用之羊毛製品時,令式叉摩那、令沙彌尼〔浣之〕,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時,長老優波難陀釋子為王舍城一常施[P.237]食檀越家之比丘,凡是在此家得嚼食、瞰食,其中必留長老優波難陀釋子之分。一日將晚,其家有肉,留優波難陀釋子之分。其家之兒至夜曉時起而哭曰:「與我肉!」時,居士對其婦曰:「大德之分與兒,我等別購與大德。」
時,長老優波難陀釋子於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至其家,在已設座位上坐。爾時,其居士至長老優波難陀之前敬禮而退於一面坐。一面坐已,彼居士如是言長老優波難陀釋子曰:「大德!昨晚得肉,從其中為大德留置一分。大德!至夜曉時,此兒起而哭曰:『與我肉!』故以大德之分與兒。大德!可以一錢持來何物耶?」「賢者!此一錢為我留存乎?」「然!為大德留存之。」「賢者!其一錢當與我。」如是,居士與長老優波難陀釋子一錢而譏嫌非難:「恰如我等持金錢,彼等沙門釋子亦如此受持金錢。」諸比丘聞居士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長老優波難陀釋子欲受持金錢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優波難陀!汝實受持金錢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何以汝欲受持金錢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自捉金銀及錢,或令捉之,或受其留置者,尼薩耆波逸提。」
[P.238]二
「任何」者,……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a'「捉」者,自取者捨墮。
「金銀」者,言黃金〔等〕。
「錢」者,迦利沙槃錢、銅錢、木錢、樹膠錢等,言一般所通用者。
a 「令捉」者,令他取之者捨墮。
「受其留置者[7]」者,云:「此乃大德之物。」而〔為他〕留置(保存)者,受之,捨墮。
應捨於僧中。「諸比丘!應如是捨:其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諸大德!我捉(取)金錢,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捨已,自白懺悔其罪。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攝受其罪。若此有淨人或優婆塞來時,彼應如是言:『賢者!知此。』若彼雖言以此持來何物,亦不得言:『持來如斯如斯之物。』當示酥、油、蜜、石蜜等淨物。若彼由其〔錢〕交換淨物而持來,則除捉(取)金錢之比丘,所有之人皆可受用。如是得此者可;若不得者,彼當言:『賢者!應捨之。』若彼捨即可;若不捨者,應選具足五法之比丘,任捨金錢〔之比丘〕。即無愛行、無瞋行、無癡行、無怖行、知捨不捨也。
諸比丘!當如是選任。初,乞請其比丘,乞請已,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若僧時機可者,僧選任某甲比丘為捨金錢〔比丘〕。』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僧選任某甲比丘為捨金錢比丘。諸大德中,選任某甲比丘為捨金錢比丘,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僧選任某甲比丘為捨金錢比丘竟。僧已忍……知解。』」
由其所選任之比丘,當不作相[8]而投之,若作相以投者,突吉羅。
[P.239]於金銀有金銀想而捉金銀者,捨墮;於金銀有疑想而捉金銀者,捨墮;於金銀有非金銀想而捉金銀者,捨墮。
於非金銀有金銀想者,突吉羅;於非金銀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金銀有非金銀想者,不犯也。
於僧園內或於住處自捉或令捉而藏之言:「所有者當持去。」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買賣種種金銀。眾人……非難:「何以沙門釋子恰如在家受欲之人,買賣種種金銀耶?」諸比丘聞彼眾人……非難。彼等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欲買賣種種金銀耶?」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買賣種種金銀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為何買賣種種金銀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為買賣種種之金銀[9]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a 「為」者,以已成購已成者,捨墮;以已成購未成者,捨墮;以已成購已成未成者,捨墮。
a1「種種之」者,言已成、未成、已成未成。「已成」者,〔已做成〕頭飾、頸飾、手飾、足飾、腰飾。「未成」者,其整塊物〔尚未製為成品〕之謂。「已成未成」者,言前面兩者。
[P.240]a2「金銀」者,謂黃金、迦利沙槃、銅錢、木錢、樹膠錢等,一般通用之物。
以未成購已成……以未成購未成……以未成購已成未成……。
以已成未成購已成……以已成未成購未成……以已成未成購已成未成者,捨墮。
應捨於僧中。「諸比丘!應如是捨:其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諸大德!我買賣種種寶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
捨已,自白懺悔其罪。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攝受其罪。若此有淨人或優婆塞……〔見捨墮十八.二。『捉金錢之比丘、捉金錢』換以『購金銀之比丘、購金銀』〕……。」
於非金銀有金銀想,而購金銀者,捨墮;於非金銀有疑想,而購金銀者,捨墮;於非金銀有非金銀想,而購金銀者,捨墮。
於非金銀有金銀想者,突吉羅;於非金銀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金銀有非金銀想者,不犯也。
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二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長老優波難陀釋子善巧作衣。彼由外衣布片作僧伽梨,調綴鮮豔赤色而披之。時,一遊行者著高貴外衣至長老優波[P.241]難陀釋子處而對彼曰:「友!汝之僧伽梨實是好衣,與我!」「友!汝真知。」「然!我知。」「友!諾!」而與之。
如是,遊行者著其僧伽梨歸遊行者園。〔其他〕遊行者如是對彼遊行者曰:「友!此僧伽梨於汝真美好,汝從何處得此耶?」「友!以我外衣交換而來。」「友!此僧伽梨〔已舊〕已無幾日可用,還是汝之外衣好。」
時,其遊行者〔思:〕「彼等言真實,此僧伽梨於我已無幾日可用,還是我之外衣好。」即至優波難陀釋子處作如是言:「友!此是汝僧伽梨,還我外衣。」「友!我已語汝,汝自知耶?我不還。」時,其遊行者……非難:「在家對在家之後悔者尚可還,為何出家對出家而不還耶?」諸比丘聞此遊行者之……非難。彼等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優波難陀釋子與遊行者交換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優波難陀!汝實與遊行者交易耶?」「實然!世尊!」「愚人!汝為何與遊行者交易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交易種種〔物品〕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a 「若交易」者,言以此與彼、以此取彼、以此交換彼、以此購彼、如此行動者,突吉羅。由是有買賣,己之物入他人之手,他人之物入己之手者,捨墮。應捨於僧、[P.242]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我以種種物作交換,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a'「種種」者,衣服、飲食、臥具、病資具、藥、乃至粉藥丸、楊枝、未織之絲等之謂。
於交易有交易想者,捨墮;於交易有疑想者,捨墮;於非交易有交易想者,捨墮。於非交易有交易想者,突吉羅;於非交易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交易有非交易想者,不犯也。
問價、言於造淨物者、言此為我等之物、言我等要此物,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二蠶綿品———
攝頌
捨墮 二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積蓄眾多之鉢。諸人巡拜精舍見〔此〕,譏嫌非難:「為何沙門釋子積蓄眾多鉢耶?沙門釋子為鉢商或開陶器店耶?」諸比丘聞彼等……非難。彼等中少欲者……非難:「為何六群比丘蓄長鉢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蓄長鉢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為何蓄長鉢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P.243]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蓄長鉢者,尼薩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長老阿難得長鉢,長老阿難欲以此贈長老舍利弗,適遇舍利弗住沙祇。時,長老阿難如是念:「世尊已制立學處,不得蓄長鉢。我今得此長鉢,欲贈長老舍利弗,而長老舍利弗住沙祇,我當如何處理?」於是,長老阿難以此事白世尊。「阿難!舍利弗幾日回來耶?」「世尊!九日或十日內也。」爾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限十日以蓄長鉢。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限十日得蓄長鉢,若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
三
「限十日」者,最長得蓄十日。
「長鉢」者,非受持之物,又未說淨之物。「鉢」者,有二種鉢:鐵鉢、泥鉢也;又有三種鉢:大鉢、中鉢、小鉢也。大鉢者,可容阿羅伽量之飯、四分之一主食物,〔其餘為〕適當之副菜;中鉢者,容那利量之飯……副菜;小鉢者,容拔陀量之飯……副菜也。過大非鉢,過小亦非鉢也。
「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者,於十一日之明相出現時,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其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P.244]白如是:『諸大德!此鉢由我〔蓄〕過十日,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捨已,自白懺悔其罪。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攝受其罪,還與所捨之鉢。『大德僧!請聽!此鉢是某甲比丘之捨鉢,已捨於僧。若僧時機可者,僧以此鉢還與某甲比丘。』其比丘近於眾比丘……〔見捨墮一.三─四〕……。」
於不壞有壞想者,捨墮。
於不破有破想者,捨墮。
於不被奪有被奪想者,捨墮。
捨墮鉢,不捨而受用者,突吉羅。
不過十日而有過想者,突吉羅;不過十日而有疑想者,突吉羅;不過十日而有不過想者,不犯也。
受持十日以內、說淨、捨、失〔鉢〕、破壞、被奪而取、以親厚想取,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四
時,六群比丘捨鉢不還與,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不得不還與捨鉢,不還與者,突吉羅。」
捨墮 二二
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釋迦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園。時,一陶師向諸比丘敬曰:「諸大德中要鉢者,我供奉。」其時,諸比丘不知量而多乞鉢。彼等中,持小鉢者,乞大鉢;持大鉢者,乞小鉢。於是,其陶師多為諸比丘作鉢,不能作其他之賣品,生活不得,妻子亦為他而困擾。眾人……譏嫌非難:「為何沙門釋子不知量而多乞[P.245]鉢耶?陶師多為彼等作鉢,不能作其他之賣品,生活不得,妻子亦為他而困擾。」諸比丘聞彼等之……非難。彼等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為何諸比丘不知量而多乞鉢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比丘等實不知量而多乞鉢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彼等愚人為何不知量而多乞鉢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責已、說法已,語諸比丘曰:「諸比丘!不得乞鉢,乞者,突吉羅。」
(二)
爾時,一比丘之鉢破壞。時,其比丘〔思:〕「世尊制乞鉢事。」而畏慎不敢乞,以手行乞食。眾人……譏嫌非難:「為何沙門釋子以手乞食,恰如外道耶?」諸比丘聞彼等眾人之……譏嫌非難。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其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失鉢者或壞鉢者,聽許乞鉢。」
(三)
其時,六群比丘知:「世尊聽許失鉢者、壞鉢者乞鉢。」彼等小破、小壞、微損,即多乞鉢。於是,陶師亦如此為六群比丘多作鉢,不能作其他之賣品,生活不得,妻子亦為他困擾。眾人亦如此……譏嫌非難:「為何沙門釋子不知量而多乞鉢耶?陶師多為彼等作鉢,不能作其他之賣品,自己無以生活,妻子亦為他困擾。」諸比丘聞彼等之……譏嫌非難。彼等中少欲者……亦譏嫌非難:「為何六群比丘小[P.246]破、小壞、微損而多乞鉢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小破……而多乞鉢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為何汝等小破……而多乞鉢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鉢不至五綴而換[1]新鉢者,尼薩耆波逸提。其鉢應由彼比丘捨於比丘眾,比丘眾中,當以最下之鉢與彼比丘。『比丘!此是汝鉢,當持至破壞。』此乃於此時之如法行也。」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不至五綴」者,鉢之無補接、或一補接、或二補接、或三補接、或四補接者。
「無綴量鉢」者,言無二指〔長之〕痕跡。「綴量」者,言有二指長之痕跡。
a'「換者」,乞也。欲得者,突吉羅;已得者,捨墮。當捨於僧中,全比丘當持所受持之鉢而集合。下鉢者不得欲持上鉢,若下鉢者欲持上鉢者,突吉羅。
「新鉢」者,言乞取之鉢。
a 「諸比丘!應如是捨:其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諸大德!此鉢由我未至五綴而乞得,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捨已,自白懺悔其罪。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攝受其罪。
應選具[2]五法之比丘為分鉢人,即無愛行、無瞋行、無癡行、無怖行、知取不[P.247]取也。諸比丘!當如是選任。初,應乞請其比丘,乞請已。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若僧時機可者,僧選某甲比丘為分鉢人。』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僧選某甲比丘為分鉢人。諸大德中,選某甲比丘為分鉢人,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
僧選某甲比丘為分鉢人已。僧已忍……知解。』
由被選任之比丘分鉢,向上座曰:『大德!請上座取鉢。』若上座取〔其鉢〕者,上座之鉢應與第二上座,對彼之憐愍,不得不取,不取者,突吉羅;於無鉢者,不得令取。以如是方法,令至比丘僧中之下座取之,其比丘眾中,最下鉢當與彼之比丘。『比丘!此是汝鉢,當持至破壞。』」
其比丘不得以此鉢置於非處,不得盛非食物而食。無論如何失此鉢,或壞、或破,不得捨去。若置於非處、或盛非食物而食、或捨者,突吉羅。
「此乃於此時之如法行」者,於此場合,為隨順法之意。
(二)
以無綴鉢換無綴鉢者,捨墮;以無綴鉢換一綴……二綴……三綴……四綴鉢者,捨墮。
以一綴鉢換無綴……一綴……二綴……三綴……四綴鉢者,捨墮。
以二綴鉢……以三綴鉢……以四綴鉢換無綴鉢……乃至……一綴鉢……乃至……二綴鉢……乃至……三綴鉢……四綴鉢者,捨墮。
以無綴鉢換無綴量鉢者,捨墮;以無綴鉢換一綴量鉢……以四綴鉢換四綴量鉢[P.248],捨墮;以無綴量鉢換無綴鉢者,捨墮……。
以四綴量鉢換四綴鉢者,捨墮;以無綴量鉢換無綴量鉢……以四綴量鉢換四綴量鉢者,捨墮。
失鉢者、壞鉢者、親里者、被招待者、為他人乞者、依己之財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二三
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長老畢陵伽婆蹉欲在王舍城邊作住處窟,而令清掃山窟。時,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至畢陵伽婆蹉長老處,禮長老而退坐一面。坐已,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對畢陵伽婆蹉長老曰:「大德!上座令〔他人〕作何事耶?」「大王!欲作住處之窟,而令〔人〕清掃山窟也。」「大德!尊者需要淨人耶?」「大王!世尊不聽許用淨人。」「大德!若是,即請問世尊,然後告知我。」「然!大王!」長老畢陵伽婆蹉如此應諾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
爾時,長老畢陵伽婆蹉為頻毘娑羅說法……令歡喜。時,王由長老畢陵伽婆蹉之說法……歡喜,從座而起,禮長老已,右繞而去。由此,長老畢陵伽婆蹉遣使至世尊處而言:「世尊!摩揭陀王頻毘娑羅欲奉施淨人。世尊!此當如何耶?」爾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用〕淨人。」
[P.249]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再至長老畢陵伽婆蹉處,禮長老而退坐一面。坐已,言長老曰:「大德!世尊聽許用淨人耶?」「然!大王!」「若此,大德!我奉施淨人與尊者。」
時,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忘卻應諾施淨人於長老畢陵伽婆蹉事,久後得憶念,言一事務大臣曰:「我應諾〔施〕淨人於大德,汝已奉施耶?」「大王!尚未與淨人於大德。」「至今已過幾日耶?」時,其大臣算其日而告頻毘娑羅王曰:「大王!已五百日矣!」「然!汝以五百淨人奉施大德。」「是!大王!」其大臣應諾於大王,奉施五百淨人於長老畢陵伽婆蹉,因此而成一村,此名淨人村,亦稱為畢陵伽村。
(二)
爾時,長老畢陵伽婆蹉依住此村。時,長老畢陵伽婆蹉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為乞食而入畢陵伽村。爾時,其村行祭典,童女等盛裝著華鬘而戲。時,長老畢陵伽婆蹉順次行乞食至一淨人之家已,坐在所設座位上。其時,淨人婦之女兒,見少女等裝飾華鬘遊戲而泣:「與我華鬘!與我裝飾具!」時,長老畢陵伽婆蹉問其淨人婦曰:「此少女何故而泣耶?」「大德!此少女見其他少女盛裝著華鬘而泣:『與我華鬘!與我裝飾具!』我等貧人,何處能有華鬘裝飾具耶?」
爾時,長老畢陵伽婆蹉取一草輪[3]言其淨人婦曰:「來!以此草環結在少女頭上。」時,其淨人婦取草環結於少女之頭,即成黃金之華鬘,莊嚴美麗,王之後宮亦無如此之金華鬘。眾人告摩揭陀王頻毘娑羅曰:「大王!其淨人家有黃金之華鬘,[P.250]莊嚴美麗,王之後宮亦無有如此之金華鬘。其貧人何處得來?必是竊盜而來之物也。」於是,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令捕縛淨人之一族。長老畢陵伽婆蹉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再入畢陵伽村乞食,於村順次行乞食而至其淨人家,問鄰居曰:「此淨人一族至何處耶?」「大德!因黃金華鬘故,被王所縛也。」
(三)
於是,長老畢陵伽婆蹉至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宮殿。至已,坐在所設座位上。時,頻毘娑羅王至畢陵伽婆蹉長老前,敬禮而坐一面。一面坐已,於是,長老畢陵伽婆蹉對王曰:「大王!何故縛淨人之一族耶?」「大德!彼淨人有金華鬘,莊嚴美麗,我後宮亦無此金華鬘。彼之貧人何處得來?必是盜取而來也!」時,長老畢陵伽婆蹉作念:「使摩揭陀王頻毘娑羅之宮殿成為黃金。」〔因〕此宮殿皆成黃金。「大王!王此眾多之黃金,從何處來耶?」「大德!知矣!由大德之神通力也。」而放其淨人一族。
眾人知大德畢陵伽婆蹉於大王座前,示現神通不可思議之過人法而歡喜信仰,為長老畢陵伽婆蹉持來五種藥物,即熟酥、生酥、油、蜜、石蜜。雖然,長老畢陵伽婆蹉為應得此〔五種藥〕者,而〔彼〕以所得許多五種藥喜捨於徒眾。其徒因多得而成驕奢者,將所得藏滿瓶甕也,又充於漉水器、囊袋,掛於窗上。令此等〔物[P.251]品〕互為結纏粘著,亦因鼠食而散布於精舍。眾人巡拜精舍,見〔此〕而譏嫌非難:「此沙門釋子內藏貨物,恰如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諸比丘聞彼等之……非難。彼等中少欲者……非難:「為何諸比丘思如是驕奢耶?」於是,彼等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比丘等實思如是驕奢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為何汝等愚人思如是驕奢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病比丘當有病殘藥,即熟酥、生酥、油、蜜、石蜜也。此等得後,限蓄七日得以食用,若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病比丘當有病殘藥」者,「熟酥」是牛乳酥、山羊乳酥或水牛乳酥等,其淨肉之熟酥也。「生酥」者,是此等之生酥。「油」者,胡麻油、芥子油、蜜樹油、萞麻油、獸油也。「蜜」者,蜂蜜也。「石蜜」者,從甘蔗而得者也。
「此等得後,限蓄七日得以食用」者,最長可食七日。
「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者,於第八日明相出時,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藥由我蓄過七日,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於過七日有過想者,捨墮;於過七日有疑想者,捨墮;於過七日有不過想者,捨墮。
於非受持有受持想者,捨墮。
於不捨有捨想者,捨墮。
於不失有失想者,捨墮。
於不壞有壞想者,捨墮。
[P.252]於不燒有燒想者,捨墮。
於不被奪有被奪想者,捨墮。
已捨而得,不得用於塗身、不得食用,當用於燈火或塗足[4]。由他比丘〔得〕,可用塗身而不得食用。
於不過七日有過想者,突吉羅;於不過七日有疑想者,突吉羅;於不過七日有不過想者,不犯也。
受持七日以內、捨、失、壞、燒失、被奪而取、以親厚想取、由未圓具者之捨去或殘留或放棄之物、受用不求而與之物,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二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世尊聽許諸比丘用雨季衣。六群比丘知「世尊聽許用雨季衣」,即早求雨季衣,早作雨季衣而著用;因雨季衣破壞,裸形被雨淋也。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六群比丘,早求雨季衣,早作而著用,因雨季衣壞而裸形被雨淋耶?」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愚人!汝等實早求雨季衣,早作而著用,因雨季衣壞而裸形被雨淋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為何早求……著用……雨淋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熱季[5]之最後一月,比丘當求雨季衣,熱季之最後半月,當作而受用;若熱季[P.253]之最後一月以前求雨季衣,熱季之最後半月以前作而受用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熱季之最後一月,比丘當求雨季衣」者,至前曾施雨季衣之諸人處,當作如是言:「雨季衣之時也,雨季衣之時令也,其他眾人亦施與雨季衣。」不可言:「與我雨季衣,雨季衣持來與我,為我交換雨季衣,為我購雨季衣。」
「熱季之最後半月,當作而受用」者,熱季之剩半月,當縫製受用也。
「熱季之最後一月以前」者,於熱季剩一月以上之時,求雨季衣者,捨墮。
「熱季之最後半月以前」者,於熱季剩半月以上之時,縫製著用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雨季衣由我於熱季剩一月以上時求;於熱季剩半月以上時作而著用之,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於熱季剩一月以前,有過想而求雨季衣者,捨墮;於熱季剩一月以上,有疑想而求雨季衣者,捨墮;於熱季剩一月以上,有一月以下想而求雨季衣者,捨墮。
於熱季剩半月以上,有過想而製作著用雨季衣者,捨墮;於熱季剩半月以上,有餘想而製作著用雨季衣者,捨墮;於熱季剩半月以上,有半月以下想而製作著用雨季衣者,捨墮。
有雨季衣而裸形被雨淋者,突吉羅。
於熱季剩一月以下,有過想者,突吉羅;熱季剩一月以下,有疑想者,突吉羅;熱季剩一月以下,有以下想者,不犯也。
熱季剩一月以下,有過想者,突吉羅;熱季剩半月以下,有疑想者,突吉羅;[P.254]於熱季前半月以下,有以下想者,不犯也。
於熱季剩一月求雨季衣,於熱季剩半月作而著用;於熱季剩一月以下求雨季衣,熱季剩半月以下作而著用;以所求之雨季衣度過雨期,著用雨季衣度過雨期,可洗浣收藏者,有理由時始可著用;衣被奪者、失衣者、有意外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二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長老優波難陀釋子如是對兄之弟子比丘言:「友!來!我等出去遊行諸方。」「大德!因我是披弊衣者,我不去!」「友!來!我與汝衣。」而將衣施與彼。其比丘聞:「世尊將要出發遊行諸方。」於是,其比丘作如是思惟:「我今不共長老優波難陀遊行諸方,願共世尊出遊諸方。」時,優波難陀長老對其比丘言:「來!友!今出遊諸方。」「大德!我不與大德出遊諸方,我願共世尊出遊諸方。」「友!我與汝衣,乃望汝共我出遊。」忿怒不喜而奪回〔其衣〕。時,其比丘以此事語諸比丘,彼等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自以衣施與比丘後,忿怒不喜而奪回〔其衣〕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優波難陀!汝實自以衣施與其比丘〔……乃至……〕奪回耶?」「實然![P.255]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為何自以衣施與比丘後,忿怒不喜而奪回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自以衣施與比丘後,忿怒不喜,自奪或令奪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之意。
a 「自」者,自施與。
「衣」者,謂六種衣中之一衣,當說淨之任何衣之最下量。
a'「比丘」,其他比丘也。
「忿怒不喜」者,謂不適意、心受打擊、瞋恚。
「奪」者,自奪之即捨墮。
「令奪」者,令他奪者,突吉羅;一次命令而屢奪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衣由我自與比丘後而奪回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與衣後,忿怒不喜,奪或令奪者捨墮;於受具戒者有疑想,與衣……或令奪者,捨墮;於受具戒者有不受具戒者想,與衣……或令奪者,捨墮。
與他資具後,忿怒不喜,奪或令奪者,突吉羅。
於未受具戒者與衣或其他資具之後,忿怒不喜,奪或令奪者,突吉羅。
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或與彼、或對彼有親厚想而取,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二六
[P.256]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時,六群比丘於作衣時,多乞絲。作衣已,絲多殘餘。時,六群比丘言:「然!友!我等再乞絲令織師織衣。」於是,六群比丘更乞絲令織師織衣,織衣已,絲又多剩餘。六群比丘再乞絲令織師織衣,織衣已,絲又多剩餘。第三次……令織〔師織衣〕。眾人……非難:「為何沙門釋子自乞絲令織師織衣耶?」諸比丘聞彼眾人之……非難。彼等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六群比丘自乞絲令織師織衣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自乞絲,令織師織衣耶?」「實然!世尊!」世尊呵責:「愚人!汝等為何自乞絲令織師織衣耶?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自乞絲令織師織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比丘」之意。
「自」者,自乞也。
「絲」者,有六種絲,即麻絲、綿絲、絹絲、毛絲、大麻絲、粗麻也。
「令織師」者,使織師織之,欲令織時,突吉羅;已織成至手者,捨墮。應捨[P.257]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衣由我自乞絲令織師所織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於織物有織物想者,捨墮;於織物有疑想者,捨墮;於織物有非織物想者,捨墮。於非織物有織物想者,突吉羅;於非織物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織物有非織物想者,不犯也。
為縫衣之線、帶、肩紐、鉢囊、漉水器,親里者、受請者、為他乞者、依己之財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二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一居士為往遠地而對其妻言:「持絲與某甲織師,織成衣後保存之,余歸,當以衣供大德優波難陀釋子披。」一乞食比丘聞此居士語。於是,其比丘至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處作如是言:「友!優波難陀!汝是大福德人。於某處,一居士為往遠地,如是語其婦:『持絲……披。』友!彼乃我檀越也。」彼織師亦長老優波難陀釋子之檀越。於是,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至其織師處而作是言:「賢者!此衣乃為我而織,汝應該作更長、寬、厚、善織、密緻、[P.258]平滑又易理。」「大德!彼等持絲來與我而言:『依絲而織衣。』大德!不可能作長、寬或厚也。然而,大德!巧織、密緻、平滑又易理是可為。」「否!賢者!汝勿拘此絲,當作長、寬、厚矣。」時,其織師將持來之絲掛織機已,至其婦處而作是言:「大姊!還要絲。」「賢者!我非謂汝依此絲織之耶?」「大姊!汝實告我依此絲織之。然而,大德優波難陀如是言我:『否!賢者!汝勿拘……厚矣。』」於是,彼婦又與同量之絲。
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聞:「彼居士由遠地歸來。」於是,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至其居士家,坐所設座位。時,居士至優波難陀釋子處,敬禮而退坐一面。坐已,居士問其婦曰:「其衣已織耶?」「然!夫君!其衣已織矣。」「持〔衣〕來,我供大德優波難陀披。」時,其婦持衣來,以其事語夫君。時,居士與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衣而譏嫌非難:「沙門釋子多欲不知足,以衣與彼等實非容易。為何大德優波難陀釋子未受我請之前,即至居士之織師家,就其衣作指示耶?」諸比丘聞彼居士之……非難。彼等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長老優波難陀釋子,不受請而先至居士之織師處,就其衣作指示耶?」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優波難陀!汝實不受請先至居士之織師處,就其衣作指示耶?」「實然!世尊!」「優波難陀!汝之親里耶?非親里耶?」「世尊!非親里也。」「愚人!非親里對非親里不知威儀、非威儀,淨行、非淨行。是故,愚人!不受請而先至非親里居士之織師處,就其衣作指示。愚[P.259]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非親里之居士或居士婦,為比丘令織師織衣。其時,若比丘於〔居士〕未受請之前至織師處,就其衣作指示:『賢者!此衣為我而織,作長、寬、厚、善織、密緻、平滑又易理,我等亦會以物贈賢者耳。』彼比丘如是語已,若贈以物,雖僅托鉢食,亦尼薩耆波逸提。」
二
a 「非親里」者,非繫屬父母親里至七世者。
「居士」者,謂住俗家之男人。
「居士婦」者,謂住俗家之婦人。
a'「為比丘」者,以比丘為對象,欲與比丘著用。
「令織師」者,使紡織師。
b'「〔令〕織」者,使織之。
「衣者」,六種衣中之任何一衣,應說淨之最下量。
b 「其時,若比丘」者,云為比丘而織衣之比丘。
「未受請之前」者,未言:「大德!冀望何衣耶?我為尊師織如何之衣耶?」之前。
「至織師處」者,至其織師家,於何處即至何處。
「就其衣作指示」者,言:「賢者!此衣乃為我而織也,要作長、寬、厚、善織、密緻、平滑又易理。我等亦可能以物贈賢者。」
「彼比丘如是語已,若贈以物,雖僅托鉢食」者,「托鉢食」乃粥、飯、嚼食、[P.260]粉藥丸、楊枝、未織之絲乃至說法也。
依彼語作長、寬或厚,欲使作之者,突吉羅;至手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衣由我於未受請之前,至非親里居士之織師處,就其衣作指示,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未受請之前至居士之織師處,就其衣作指示者,捨墮;於非親里有疑想,未受請之前至居士之織師處,就其衣作指示者,捨墮;於非親里有親里想,未受請之前至居士之織師處,就其衣作指示者,捨墮。
於親里有非親里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親里想者,不犯也。
親里者、受請者、為他乞者、依己之財者、欲織高貴衣而令織便宜衣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二八
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一大臣要往遠地,遣使至比丘處。「諸大德!請來!我當施安居〔之衣食物〕。」諸比丘因住安居者,世尊不聽許受安居施,畏慎不往。爾時,其大臣……非難:「為何諸大德,我遣使請而不來耶?我往軍陣,難知生死。」諸比丘聞彼大臣之……非難。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受蓄特施衣。」
(二)
爾時,諸比丘〔知:〕「世尊聽許受蓄特施衣。」彼等受特施衣,蓄過衣時。[P.261]其衣聚束掛於衣竿,長老阿難巡行房舍,見衣聚束掛於衣竿。見已,如是言諸比丘:「友!誰之衣聚束掛於衣竿耶?」「友!我等之特施衣也。」「友!此特施衣可蓄幾日耶?」其諸比丘如其所蓄語長老阿難。長老阿難……非難:「為何諸比丘受特施衣而蓄過衣時耶?」如是,長老阿難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比丘等實受特施衣而蓄過衣時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為何彼等愚人受特施衣而蓄過衣時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有十日而未至〔前〕迦提月之滿月[6],比丘得特施衣者,比丘知特施衣,當領受之,領受之後,可蓄至衣時。若蓄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有十日而未至」者,未到自恣日,還有十日之意。
「迦提月之滿月」者,謂〔前〕迦提月之自恣日。
「特施衣」者,或往軍陣者、或遠行者、或病中者、或姙娠者、或不信者起信時、或不淨信者而起淨信時,若彼遣使至比丘處,言:「大德!請來!我作安居施。」此名為特施衣也。
「比丘知特施衣,當領受之,領受之後,可蓄至衣時」者,謂認識此是特施衣之後可蓄之。
「衣時」者,無授與迦絺那衣時,是雨期最後之一個月;有授與迦絺那衣時,是五個月之謂也。
[P.262]「若蓄過此」者,無授與迦絺那衣之時,過雨期最後日〔八月十五日〕者,捨墮。有授與迦絺那衣之時,過迦絺那衣〔特權〕停止之日〔十二月十五日〕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特施衣由我〔蓄〕過衣時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於特施衣有特施衣想,而過衣時者,捨墮;於特施衣有疑想,而過衣時者,捨墮;於特施衣有非特施衣想,而過衣時者,捨墮。
於不受持有受持想……乃至……
於不說淨有說淨想……乃至……
於不捨衣有捨想……乃至……
於不失衣有失想……乃至……
於不壞衣有壞想……乃至……
於不燒衣有燒想……乃至……
於不被奪衣有被奪想,而過衣時者,捨墮。
捨墮衣,不捨而受用者,突吉羅。
於非特施衣有特施衣想者,突吉羅;於非特施衣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特施衣有非特施衣想者,不犯也。
於〔衣〕時中受持、說淨、捨、失衣、壞衣、燒衣、被奪而取、以親友想而取,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二九
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諸比丘雨季安居竟[7]而住阿蘭若處。迦提賊[8]〔思:〕「比丘得財」而襲之。以此事白世尊。其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住阿蘭若處者,三衣中之一衣置於〔村落〕之民家。」
(二)
爾時,諸比丘〔知:〕「世尊聽許住阿蘭若者,三衣中之一衣置於民家。」[P.263]彼等以三衣中之一衣置於民家。他行而過六夜。其衣失、壞、燒、鼠嚙,諸比丘粗服惡衣。他比丘如是言:「友!汝等何故粗服惡衣耶?」爾時,諸比丘以此告他比丘等。他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諸比丘以三衣中之一衣置於民家,他行而過六夜耶?」於是,他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彼等比丘實以三衣中之一衣置於民家,他行而過六夜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為何彼等愚人以三衣中之一衣置於民家,他行而過六夜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夏安居竟後至迦提月之滿月,住任何具有危險與恐怖之阿蘭若住處,住如是住處之比丘,願意者,可以三衣中之一衣置於民家。比丘若有任何離衣因緣,彼等比丘得離其衣,以六夜為限。除僧之認許外,若離過此限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夏安居竟」者,已住過雨安居。
「至迦提月之滿月」者,言後迦提月之滿月[9]。
a 「具有危險」者,於僧園、於僧園境內,可見賊所住、立、坐、臥之處。
「〔具有〕恐怖」者,於僧園及僧園境內,曾見為賊所殺、所奪、所打也。
a'「住任何……阿蘭若住處」者,阿蘭若住處者,言離〔村〕最少五百弓之處。
「住如是住處之比丘」者,意指住如此住處之比丘也。
[P.264]「願意者」者,有冀望者。
「以三衣中之一衣」者,或僧伽梨、或鬱多羅僧、或安陀會。
「置於民家」者,放置於行乞界周圍之村。
「比丘若有任何離衣因緣」者,有因由、有應作之事。
「比丘得離其衣,以六夜為限」者,最長得離六夜。
「除僧之認許外」者,除比丘之許可者外。
「若離過此」者,於第七日明相出時,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衣由我,僧無認許,離六夜以上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僧無認許,離衣過六夜,而有過想者,捨墮;僧無認許,離衣過六夜,而有疑想者,捨墮;僧無認許,離衣過六夜,而有減六夜想者,捨墮。
於不捉有捉想……乃至……
於不失有失想……乃至……
於不壞有壞想……乃至……
於不燒有燒想……乃至……
僧無認許,不被奪而被奪想者,捨墮。
捨墮衣,不捨而受用者,突吉羅。
六夜以下有過想者,突吉羅;六夜以下有疑想者,突吉羅;六夜以下有減想者,不犯也。
離衣六夜、離衣六夜以下、離衣六夜再入村界內住而不出,六夜內捉衣、捨、失衣、壞失、燒衣、被奪而取、以親厚想取、僧認許,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三〇
[P.265]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於舍衛城有一集團為僧伽備衣食,云:「我等供奉衣食。」時,六群比丘至其集團處而作是言:「賢者!此衣與我等。」「大德!我等不能與,我等每年備衣與食布施僧。」「賢者!眾僧有多施主,而有多食。我等唯依止於汝等,見汝等而住此處。汝等若不與我等,誰與我等耶?賢者!此衣與我等。」
時,其眾人豫備之衣被六群比丘強索,而全與六群比丘,〔僅〕以食供養眾僧。諸比丘中,知為眾僧豫備衣食,而不知〔衣〕與六群比丘者作是言:「賢者!以衣與眾僧。」「大德!無有,所備有限之衣,為六群大德迴入為己有。」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六群比丘明知為供養僧之所得物,而迴入為己有耶?」
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知供養僧之所得物,而迴入為己有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為何知其為供養僧之所得物,而迴入為己有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明知為供養僧之所得物,而迴入為己有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之意。
「明知」者,自己知、他人告彼或彼告之也。
a'「供養」者,破「我等見、我等作」等語。
[P.266]「僧之〔……〕物」者,布施僧之物。「所得」者,衣服、飲食、房舍、病資具藥湯乃至粉藥丸、楊枝、未織絲之謂。
a 「迴入為己有」者,前方便為突吉羅;至手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係我知是供養僧之所得物,迴入為己有,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於供養有供養想而迴入為己有者,捨墮;於供養有疑想而迴入為己有者,捨墮;於供養有非供養想而迴入為己有者,捨墮。
以供養於僧者迴入他僧或塔者,突吉羅;以供養於塔者迴入於他塔或僧或人者,突吉羅;以供養於人者迴入於他人或僧或塔者,突吉羅。
於非供養有供養想者,突吉羅;於非供養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供養有非供養想者,不犯也。
被問:「我施與何處?」而言:「施與汝可得受用布施物之處、可得果德之處、可常住之處、或能令汝心清淨喜悅之處。」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三鉢品———
攝頌
大德!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已誦竟。於此,我今問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尼薩耆波逸提終———
校注
[0276001] 迦絺那(kaṭhina),施與安居三月間精進比丘之衣,得受持至十二月十五日之五個月間,至同日應捨之。持此迦絺那衣者,有得蓄長衣等五項優惠。「迦絺那衣捨已」是十二月十五日以後,又於「八事之因緣捨已」以後(參照大品七)。kaṭhina 是堅固之意,故北傳漢譯律藏作堅固衣或功德衣。 [0276002] 六種衣,依覺音註:khoma(驅磨衣,即麻布)、kappāsika(劫貝衣,即綿布)、koseyya(高世耶衣,即絹布)、kambala(欽婆羅衣,即毛布)、saṇa(娑那衣,即粗麻布)、bhaṅga(婆伽衣,即大麻布、紵布)。 [0276003] vikappanupagapacchimaṁ 之 vikappana,北傳漢譯律藏為說淨、淨施、作淨、分別等語譯之。比丘得過分之衣時,行儀式轉施一知友比丘,成為其比丘之物,而自己保管之,於必要時可使用。所以是形式的授與儀式。但,真實施與時,有時亦有說淨。說淨有二種(參照單墮五十九戒)。今所謂長衣,係指應說淨之最下量以上之衣(財),其以下之衣雖有剩餘者,不成為長衣。其量如何?覺音註云:長二搩手、寬一搩手,即佛之八指和四指之量。此語亦出於大品八.二十一.一,Rhys Davids 以此譯為 The limit for the size of a robe upto which it ought to be handed over to another Bhikkhu.(校勘者註:日譯所引覺音註係指衣大小之量,應說多少件數之量為適合文義。) [0278004] 原本 gaṇhanti 暹羅本為 gaṇhāti,以下同。 [0278005] 以親厚想捉(取)之(vissāsaṁ gaṇhanti),謂當使用親友等之衣時,心裡想:「彼不但不怒,反而歡喜。」有如此信賴心。因非是己有,故非長衣。 [0281006] 以下,為捨於僧之衣當還與之、捨於別眾之衣當還與之、捨於個人亦當還與之等三事之略說。各戒之下亦同此。 [0282007] 同界(ekupacāra),在此中,雖身與衣相離,但此區域內不算離衣。異界(nānupacāra)即為離衣區域。 [0282008] 擲石所及處(hattapāsā),普通人投石之落石範圍,但人力不同,《善見律》為十五肘以內。 [0283009] abbhantara 註為十四肘;北傳漢譯律藏為七間、或七尺;依《四分律》為八樹之中間即七間,各間七弓,故成四十九弓。 [0286010] 原本之 cīvarapaccāsā,應如暹羅本作 cīvarapaccāsāya。 [0287011] 非時衣(akālacīvara),指衣時(是正式作衣之時期)以外所得之衣。衣時(cīvarakāla)者,在安居後一個月(七月十六日─八月十五日,即迦提月)得迦絺那衣時,即此一個月,再加四個月。今指以外之時,言十二個月及七個月。 [0287012] 原本 upannaṁ 是 uppannaṁ 之誤寫。 [0295013] 交易(pārivattaka),讓度衣之交換時,交換後還所有主。 [0295014] payoge,依註:欲接受而伸手等動作,及至入手之動作。 [0314015] 立破(ṭhānaṁ bhañjati),依覺音等註,催促衣有語促(codanā)和默立(ṭhāna)二種。可三次語促、六次默立;即一語相當於二默,故得六語十二默;若四語可得四默,若五語可得二默之理也。下文示此。今云立破,即失去默立之效果,只許默立一次之意。 [0319001] 北傳漢譯律藏皆為臥具(santhata),又作敷具。次句之「攤開而製作,非織物」,覺音註言,「於平地,以絹絲重重展開,灑以酢漿作之。」又《善見律》(大正二四.七七六下)「憍賒耶敷具者,平地佈置,以酢漿灑雜者……此敷具是氈作,非織物也。」關於臥具,古來中國日本異說極多,南山謂:「三衣即臥具,但應視為臥褥。」 [0326002] 世尊欲靜處三月,《善見律》和《五分律》皆作「欲入靜三月,唯《十誦律》作入靜處四月。」 [0328003] 〔世尊〕未制不得制,又,已制者不得廢,由世尊所制,住為學處。《五分律》言,佛若不制,僧不得制;若佛制已,僧不得違。(大正二二.二六〇下)。 [0328004] 實行,原語為 vattissāmā,有行使、遂行等意,日譯為住。 [0328005] 受持,原語為 samādiyiṁsu,有取、受、受持等意。今譯為受持,日譯則為「取」。 [0329006] vijaṭetvā vā santharitabbaṁ,註若不能敷著(貼)時,細擘可雜其新物而作之謂也。 [0337007] Rhys Davids 之戒本,英譯雖是“or allow it to be kept in deposit for him”,今依下註及從意義上譯之。 [0338008] 不作相而投之(animittaṁ katvā pātetabbaṁ),若依覺音註,閉目、不想落在河、崖、叢林等處而投捨之。 [0340009] rūpiyasaṁvohāra,在覺音註為 jātarūparajataparivattana,即前戒所言金銀及錢,即指貴金屬及貨幣之交換買賣。在《五分律》謂:「以金銀及錢、種種買賣。」《四分律》謂:「種種買賣寶物。」其次之第二十戒不是金錢,是禁止物品之交換。 [0349001] 換,原語為 cetāpeyya,意為交換或買,日譯為「求」。 [0350002] 具,原語為 samannāgato,意為具足,日譯為「見」。 [0354003] 草輪(tiṇaṇḍupaka),註為 tiṇacumbaṭaka 如草作的釜鍋墊,置於頭上之墊可運水瓶及其他器物。 [0357004] kāḷavaṇṇa,註、辭典皆無此字。黑色之意,但《四分律》言:「用於塗腳或燃燈。」《五分律》說:「施塗身、塗足、或燃燈之油。」《僧祇律》亦言此三油,可能是塗足之意。 [0358005] māso seso gimhānaṁ,熱季含春季四個月中之最後一個月。熱季者,自十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故至三月十六日以後得求雨季衣,至四月一日得縫製著用,不得在此以前求製之意。《善見律》言四月十六日製而五月一日受持者,以 āsāḷha 月(此地之三月十六日─四月十五日)為四月,sāvaṇa 月(此地之四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為五月,此見於印度曆。 [0370006] 迦提月之滿月(kattikatemāsipuṇṇamaṁ),迦提月通常是雨期最後一個月,即舊曆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之謂。然,此亦有謂前月即 assayuja 月,此謂前迦提月(pubba-k),普通之迦提月稱為後迦提月(pacchima-k)。今之迦提月之滿月是夏三月竟,即前迦提月之滿月,七月十五日也。後迦提月之滿月。如見於次戒之 kattikacātumāsipuṇṇamā 也。因此,本戒之意,普通是在安居竟受施物,安居中雖不受,但七月五日以後得受特施衣。 [0372007] 雨安居竟,底本之原語為 vutthavassā,日譯為「入雨安居」,從原語之意義,以及其下文,有迦提賊來襲事件而判斷,應為「雨安居竟」。 [0372008] 迦提賊(kattikacoraka),迦提月即比丘雨安居竟之後,是雨期後之月所起之賊,因此時比丘多得布施物,故易被襲。《五分律》言八月賊,謂殺人以祠天。 [0373009] 後迦提月之滿月(kattikacātumāsini),雨期四月之最後之滿月,即後迦提月之滿月(八月十五日)也。參照註[06]。【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 冊 No. 1 經分別(第1卷-第4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10-1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