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律藏 經分別(Sutta-Vibhaṅga)
大分別
波羅夷 一[1]
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毘蘭若,住那鄰羅[2]之濱洲曼陀羅樹下,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毘蘭若婆羅門聞:「從釋迦族出家者——釋子沙門瞿曇在毘蘭若,住那鄰羅之濱洲曼陀羅樹下,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此尊貴之瞿曇,有如是善美高揚之聲名:『此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於此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門、婆羅門、人、天眾中,自得證悟,為〔他〕宣說正法。彼說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教法,顯示圓滿清淨之梵行。善哉!得見如是阿羅漢。」
(二)
爾時,毘蘭若婆羅門詣世尊處。至已,互相問訊,交換慶慰之言語後,於一面坐。一面坐已,毘蘭若婆羅門如是白佛言:「友!瞿曇!我聞『沙門瞿曇,對[P.2]耆宿長老婆羅門,不起立敬禮問訊或持座請坐。』瞿曇!今正如是。瞿曇!汝實對耆宿長老婆羅門,不起立敬禮問訊或持座請坐。瞿曇!此非正當之事。」「婆羅門!我於此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門、婆羅門、人、天眾中,無有見我起立問訊敬禮或持座請坐。婆羅門!若如來起立敬禮問訊或持座請坐者,實彼頭當破。」
(三)
「尊師瞿曇是無味之色[3]者。」「婆羅門!實有一理,依此理而善言我事,云:『沙門瞿曇是無味之色者。』婆羅門!凡是色味、聲味、香味、味味、觸味,此等皆如來之所棄,如斷本絕根之多羅樹,歸於無有,於未來亦無再生之法。婆羅門!依此理而善言我事,云:『沙門瞿曇是無味之色者。』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師瞿曇是無享樂[4]者。」「婆羅門!實有一理,依此理而善言我事,云:『沙門瞿曇是無享樂者。』婆羅門!凡是色樂、聲樂、香樂、味樂、觸樂,此等皆如來之所棄……無再生之法。婆羅門!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師瞿曇是非作業論者。」「婆羅門!實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門瞿曇是非作業論者。』婆羅門!我實說非作身惡業、語惡業、意惡業,說非作種種惡不善法。婆羅門!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師瞿曇是斷滅論者。」「婆羅門!實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門瞿曇是斷滅論者。』婆羅門!我實說斷滅貪瞋癡,說斷滅種種惡不善法。婆羅門!依此理[P.3]……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師瞿曇是厭棄者。」「婆羅門!實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門瞿曇是厭棄者。』婆羅門!我實厭棄身惡業、口惡業、意惡業,〔厭棄〕成就種種惡不善法。婆羅門!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師瞿曇是調伏者。」「婆羅門!實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門瞿曇是調伏者。』婆羅門!我實為調伏貪瞋癡而說法,為調伏種種惡不善法而說法。婆羅門!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師瞿曇是苦行者。」「婆羅門!實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門瞿曇是苦行者。』婆羅門,我實說燒滅[5]惡不善法、身惡業、口惡業、意惡業事。婆羅門!捨應燒滅惡不善法,如斷本絕根之多羅樹,歸於無有,於未來亦無再生之法,此乃我所言之苦行也。婆羅門!如來燒滅惡不善法……無再生之法。婆羅門!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師瞿曇是離胎者。」「婆羅門!實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門瞿曇是離胎者。』婆羅門!已捨未來受入胎、再生,如斷本絕根之多羅樹,歸於無有,於未來亦無再生之法,此乃我所言離胎者。婆羅門!如來已捨未來受入胎……無再生之法。婆羅門!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四)
「婆羅門!譬如有或八、或十、或十二之雞卵,由彼等母雞抱溫而孵化,其雛中,首以足爪尖或以嘴啄破卵殼安全而出者,應云最長者或最幼者?」「瞿曇!當云最長者,彼實此等中最長者。」「婆羅門!正如是也。我為陷於無明、被黑暗所[P.4]覆蓋之有情,於此世唯一破無明殼,證無上正等正覺者。婆羅門!我於此世界中,實是最長最勝者。」
(五)
「婆羅門!我得不退之精進、正念現前、身之輕安、心定於一境。婆羅門!我離欲,棄不善法,成就有尋有伺,由遠離生起喜、樂之初禪而住。滅尋伺,內心安靜,於心專一,成就無尋無伺,由三昧生喜、樂之第二禪而住。離喜而住捨,正念正智,身感快樂,成就唯聖者所說:『此是捨而有正念樂住者。』之第三禪而住。捨樂離苦,滅前之喜憂,成就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之第四禪而住。」
(六)
「我如是心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適應所作,而達安住不動之狀,心向宿命智。我如住於此世,憶念前生之種種住處。憶念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萬生、幾壞劫、幾成劫、幾成壞劫。『生於彼處,為如是名、如是族、屬如是姓、取如是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終。我由彼處滅而生他處,於其處又如是名……受如是苦樂,如是壽終。我於彼處滅,而生來此世。』如是憶念前世住處之種種形相、方處。婆羅門!於此夜之初分,當我安住於不放逸、熱心、精進時[6],我證得第一智慧,無明滅而明起,闇去而光臨,有如第一雛啄破卵殼而出。」
(七)
「我如是心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適應所作,而達安住不動[P.5]之狀,心向有情之生死智。我以清淨、超越人界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滅,知彼等有情,隨業而至貴賤、美醜、善趣、惡趣。『諸賢!此等具身惡業、具口惡業、具意惡業、誹謗聖者、持惡見、惡見業之有情,身壞命終後,必墮惡趣、生地獄。反之,諸賢!具身善業、具口善業、具意善業、不誹謗聖者、持正見、成就正見業之有情,彼等身壞命終後,必生善趣天界。』我以如是清淨、超越人界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滅,知彼等有情,隨其業而至貴賤、美醜、善趣、惡趣。婆羅門!於此夜之中分,當我安住於不放逸、熱心、精進時,我證得第二智慧,無明滅而明起,闇去而光臨。婆羅門!有如第二雛啄破卵殼而出。」
(八)
「我如是心等持清淨、離欲不淨、柔軟適應所作,而達安住不動之狀,心向漏盡智。我如實證知『此是苦』,如實證知『此是苦集』,如實證知『此是苦滅』,如實證知『此是導至苦滅之道』,如實證知『此等是漏』,如實證知『此是漏集』,如實證知『此是漏滅』,如實證知『此是導至漏滅之道』。我如是知、如是見故,心解脫欲漏、解脫有漏、解脫見漏、解脫無明漏,而生『於解脫知解脫』之智,知『〔此〕生已盡,梵行已修,應作已作,不再有〔此輪迴〕狀態。』婆羅門!於此夜之後分,當我安住於不放逸、熱心、精進時,我證得第三智慧,無明滅而明起,闇去而光臨。[P.6]婆羅門!有如第三雛啄破卵殼而出。」
(九)
如是說法時,毘蘭若婆羅門白世尊言:「尊師!瞿曇是最長者。尊師!瞿曇是最勝者。偉哉!瞿曇!偉哉!瞿曇!尊師瞿曇!譬如令倒者起,令覆者現,為迷者指示道路,亦如於闇中揭舉燈火,〔令〕『諸具眼者見眾物』。如是,尊者瞿曇!尊師瞿曇!以種種方便顯說是法。我今歸依世尊瞿曇、歸依法、歸依比丘僧,願尊師瞿曇攝受我,自今以後乃至命終,為歸依〔三寶〕之優婆塞。又為我,請尊師瞿曇及比丘僧共許於毘蘭若安居。」
世尊默然受請。時,毘蘭若婆羅門知世尊已受請,從座而起,敬禮世尊,右繞而去。
二
(一)
爾時,毘蘭若乞食難得,穀物因病菌,〔莖葉枯乾〕如箸,依賴落穗(殘食)活命非易。爾時,北路馬商率五百匹馬,於毘蘭若度雨期。彼等於馬屋,豫備分與各比丘拔陀量之麥。比丘等晨著下衣,持外衣與鉢,入毘蘭若乞食而不得,乞食於馬屋,各得拔陀量之麥,持返僧園,以臼搗碎而食。長老阿難,以石搗碎拔陀量之麥,供奉世尊,世尊食之。
世尊聞臼音。如來知而問,亦知而不問;知時而問,亦知時而不問;如來有義利而問,無義利而不問;無義利之事,於如來則如敗壞之橋梁。以此二因緣故,佛世尊問諸比丘,或將說法、或欲為聲聞弟子制戒。
爾時,世尊告長老阿難:「阿難!為何有臼音?」時,長老阿難向世尊白此事。[P.7]「善哉!阿難!汝等信心者,〔少欲而〕勝〔飢饉〕,未來之人將會輕蔑粳米飯。」
(二)
時,長老大目犍連至世尊處。至已,敬禮世尊而坐於一面。於一面坐已,長老大目犍連如是白世尊:「世尊!今毘蘭若飢饉,乞食難得,穀物因病菌莖葉枯乾如箸,依賴殘食活命非易。世尊!此大地之最下層平地具足〔味食〕,譬如純粹蜂蜜之味食。善哉!世尊!我若轉動此地,則諸比丘或可得滋養之食。」「目犍連!住此地之眾生,汝如何安置?」「世尊!我將一手化現如大地,並將住此地之眾生移往其上,而以他手轉動大地。」「止!目犍連!汝勿欲轉動大地,令眾生顛倒[7]。」「善哉!世尊!使一切比丘僧至鬱單越乞食。」「止!目犍連!汝勿欲使一切比丘僧至鬱單越乞食。」
三
(一)
時,長老舍利弗於獨坐靜思時,心作如是念:「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不久住耶?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久住耶?」如是,長老舍利弗於晡時從靜坐處起,至世尊處,敬禮世尊,於一面坐。於一面坐已,長老舍利弗向世尊作是言:「世尊!我於獨坐靜思時,心作如是念:『……梵行久住耶?』世尊!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不久住耶?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久住耶?」「舍利弗!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之梵行不久住,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之梵行久住也。」
[P.8](二)
「世尊!以何因緣,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之梵行不久住耶?」「舍利弗!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疲厭而不廣為聲聞弟子說法,雖彼等有少數契經、祇夜經、授記經、偈經、自說經、因緣經、本生經、未曾有經、方等經,但不為弟子制立學處,不教示波羅提木叉。此等諸佛世尊,及隨佛覺悟之大聲聞等滅後,由種種名、種種族姓、種種血統、種種家系出家之後來諸弟子,令其梵行速滅。舍利弗!譬如置於板上之種種花,不以線串攝,則風將吹散破碎之。其因由為何?乃不以線串攝故也。舍利弗!正是如此,彼諸佛世尊、大聲聞滅後,由種種名、種種族姓、種種血統、種種家系出家之後來諸弟子,令其梵行速滅也。然此等諸佛以其心,知聲聞弟子之心,不疲厭教誡。舍利弗!往昔毘舍浮佛、應供、等正覺,於某怖畏林中,以其心知千比丘眾之心,而教誡之:『應如是思惟,不應如是思惟;應如是作意,不應如是作意;此應捨,此應具足而住。』舍利弗!受毘舍浮佛、應供、等正覺如是教誡之千比丘眾,離執著,由諸漏解脫其心。舍利弗!其時,對於怖畏林之恐懼,凡未離欲者,入此林中,身毛皆豎。舍利弗!此是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之梵行非久住之因緣也。」
(三)
「世尊!然而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之梵行能久住者,是何因[P.9]緣耶?」「舍利弗!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不疲厭為聲聞弟子廣說正法,多為彼等說契經、祇夜經、授記經、偈經、自說經、因緣經、本生經、未曾有經、方等經,為弟子制立學處,教示波羅提木叉。此諸佛世尊、隨佛覺悟之聲聞等滅後,由種種名、種種族姓、種種血統、種種家系出家之後來諸弟子,令其梵行久住也。舍利弗!譬如置於板上之種種花,以線串攝,則風不能吹散破碎之。因何而然?乃是以線串攝故也。舍利弗!正是如此,諸佛世尊、大聲聞等滅後,由種種名、種種族姓、種種血統、種種家系出家之後來諸弟子,令其梵行久住。舍利弗!此是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梵行久住之因緣也。」
(四)
爾時,長老舍利弗,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向世尊處合掌而白曰:「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世尊!為諸弟子制立學處,教誡波羅提木叉,如此,能使梵行久住也。」「舍利弗!汝應待之!舍利弗!汝應待之!如來自知其時。舍利弗!於僧眾中尚未發生何等有漏法時,如來不為聲聞弟子制立學處,不教誡波羅提木叉。舍利弗!僧眾中若生起某一類有漏法時,是時,如來當為聲聞弟子,為彼等斷諸有漏法、制立學處、教誡波羅提木叉。舍利弗!僧眾尚未歷久[8]而龐大時,僧眾中尚不生起某一類有漏法。舍利弗!若僧眾已歷久而龐大時,僧眾中當生起某一[P.10]類有漏法。是時,如來為諸弟子,為彼等斷諸有漏法、制立學處、教誡波羅提木叉。舍利弗!僧眾尚未〔於地域上〕擴展而龐大時,僧眾中不生起何等有漏法。舍利弗!僧眾已〔於地域上〕擴展而龐大時,僧眾中當生起何等有漏法。是時如來當為諸弟子,為彼等斷諸有漏法、制立學處、教誡波羅提木叉。舍利弗!僧眾尚未得大利養時,僧眾中不生起何等有漏法。舍利弗!僧眾得利養而龐大時,僧眾中當生起何等有漏法。是時,如來為諸弟子,為彼等斷諸有漏法、制立學處、教誡波羅提木叉。舍利弗!僧眾尚未得多聞而龐大時,僧眾中不生起何等有漏法。舍利弗!僧眾得多聞而龐大時,僧眾中當生起何等有漏法。是時,如來為諸弟子,為彼等斷諸有漏法、制立學處、教誡波羅提木叉。舍利弗!比丘僧實無垢穢、無過患、離黑法、住於純淨之真實地者。舍利弗!實然!此等五百比丘眾中,最劣者亦證入須陀洹,不墮惡趣,已決定趣向正覺者。」
四
爾時,世尊向尊者阿難道:「阿難!凡是受誰請而入安居者,無不向他告知後,方可外出遊行諸國,此是如來之常法也。阿難!我等去告知毘蘭若婆羅門。」「是!世尊!」阿難應諾世尊。是時,世尊著下衣,持外衣與鉢,與侍從尊者阿難,至毘蘭若婆羅門住處。至已,坐於已設之座席上。
是時,毘蘭若婆羅門至世尊處,頂禮世尊,於一面坐。於一面坐已,世尊向毘[P.11]蘭若婆羅門曰:「婆羅門!受汝請而於此過雨安居已,我等〔今〕來告暇,欲外出遊行諸國。」「尊師!瞿曇!實受我請,來此安居;然應供養而未供養,此非無物,亦非無意供與。何故如是?乃是在家者應作之事務繁多之故也。尊師!瞿曇!應許我請,明日與比丘眾來此應供。」世尊默然許之。爾時,世尊向毘蘭若婆羅門開示教誡正法,令踊躍歡喜,然後,世尊從座起立而去。
爾時,毘蘭若婆羅門,其夜過已,於家令人備美味硬軟之食後,報知世尊已至食時,「瞿曇!食事已備。」是時,世尊於晨著下衣,持外衣與鉢,至毘蘭若婆羅門家,與比丘眾坐於已設之座席。是時,毘蘭若婆羅門對以佛為上首之比丘眾,親手供奉美味硬軟之食,令至飽滿。食事畢,向已將鉢離手之世尊,覆以三衣,於諸比丘,亦各覆以衣布一組。其時,世尊向毘蘭若婆羅門開示教誡法語,令踊躍歡喜,然後,世尊從座起立而去。
爾時,世尊隨意住毘蘭若後,入須離鎮、僧伽尸國、乾那屈奢國,更至波夜迦渡口,渡過恆河而至波羅奈。如是,世尊於波羅奈隨意住已,又向毘舍離國出發遊行,順次遊歷而至毘舍離國。世尊於其處,住毘舍離國大林之重閣講堂。
———毘蘭若品終———
五
(一)
爾時,毘舍離附近,有迦蘭陀村,其處有長者子,名為須提那迦蘭陀子。[P.12]時,須提那迦蘭陀子,因有事務,與眾多同事共往毘舍離。是時,大眾圍繞世尊座處,靜聆說法。須提那迦蘭陀子見大眾圍繞世尊座處,靜聆說法,而作是念:「我亦當聞法。」於是,須提那迦蘭陀子至聽眾處,於一方坐下。於一方坐已,而作是言:「世尊所說之法,我如是知解,住在家者,欲修持梵行圓滿無缺、清淨無垢如磨後之真珠者,實非易也。我宜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
爾時,彼大眾聞世尊開示教誡之正法,歡喜踊躍,從座而起,禮拜世尊,右繞而去。時,須提那迦蘭陀子,於眾人離去後,即詣世尊處,禮拜世尊已,於一面坐。於一面坐已,彼白世尊言:「世尊!世尊之開示說法,我已如是知解,住在家者,能修梵行圓滿無缺、清淨無垢如磨後之真珠者,實非易也。世尊!我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世尊!請受我出家。」「須提那!汝欲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得父母之准許否?」「世尊!我欲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未得父母之准許。」「須提那!如來不受父母不許者出家。」「世尊!我當如是作,若得父母之許,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
(二)
時,須提那迦蘭陀子,於毘舍離事務作已,至迦蘭陀村求父母之許。至已,向父母作如是言:「父母親!對世尊之開示說法,我如是知解,住在家者,能修梵行圓滿無缺、清淨無垢如磨後之真珠者,實非易也。我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從[P.13]家而出,成無家之身,願聽我出家。」說已,須提那迦蘭陀子之父母,謂彼曰:「吾兒須提那!汝實我等所寵愛之獨生子,如意安樂,為幸福所圍繞。須提那!汝不知苦是何物,我等寧死亦不欲離汝,何況生而聽汝出家乎?」迦蘭陀子須提那再次向父母作如是言:「父母!……聽〔我出家〕。」再次彼父母向其云:「……不聽〔汝出家〕。」
如是,迦蘭陀子須提那曰:「父母若不聽我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者。」即臥倒於無任何鋪物之地,「我於此處若無得出家者,至死不起。」如是,迦蘭陀子須提那一日不取食、二日亦不取食、三日不取食、四日亦不取食、五日不取食、六日亦不取食、七日亦復不取食。時,彼父母向彼作如是言:「須提那!汝實我等所寵愛之獨生子,如意安樂,為幸福所圍繞。須提那!汝不知苦是何物,我等寧死亦不欲離汝,何況生而聽汝出家乎?吾兒須提那!起!享受飲食!汝且一邊享受飲食、愛欲,一邊行福德之樂!我等不聽汝出家。」如是言已,須提那迦蘭陀子默然不動。二次……乃至……三次,須提那迦蘭陀子之父母,向彼作是言:「……我等不聽汝出家。」第三次,須提那迦蘭陀子仍默然不動。
(三)
時,須提那迦蘭陀子之友,至彼處而作是言:「友!須提那!汝為父母所[P.14]寵愛之獨生子,如意安樂,為幸福所圍繞,汝不知苦為何物,汝父母寧死亦不欲離汝,何況生而聽汝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耶?起!須提那!享受飲食!汝且一邊享受飲食、愛欲,一邊行福德之樂!汝父母不聽汝出家。」如是言已,須提那亦默然不動,二次……乃至……三次,須提那之友向彼而言:「須提那!汝……。」三次,須提那亦默然不動。
(四)
時,須提那迦蘭陀子之友,至彼父母處。至已,言其父母曰:「父!母!須提那云:『我將死於此處,否則得出家。』而臥倒於無任何鋪物之地。卿等若不聽須提那出家,彼必死於此而已。然,若聽彼出家,彼雖出家亦得見彼。若須提那不樂出家時,彼無他趣,屆時,彼必歸來。請聽彼出家。」「卿!我等聽須提那出家。」如是,須提那之友至須提那處語是言:「友!須提那!起!汝父母已聽汝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
爾時,須提那迦蘭陀子思:「父母已聽我出家。」歡樂欣喜,手拭己身而起。如是,須提那數日間回復體力後,詣世尊處。詣已,敬禮世尊,然後於一面坐。於一面坐已,須提那如是白世尊曰:「世尊!我父母已聽我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P.15]世尊!請受我出家。」須提那迦蘭陀子,得於世尊之座下出家,受具足戒,受具足戒後未久,尊者須提那取頭陀行而修行之。即:成為住阿蘭若者、乞食者、著糞掃衣者、次第乞食者或近住跋耆族村者。
(五)
爾時,跋耆乞食難得,穀物因病菌,〔莖葉乾枯〕如箸,依賴落穗(殘食)活命非易。時,尊者須提那作如是思惟:「今跋耆乞食難得,穀物因病菌,〔莖葉乾枯〕如箸,依賴落穗(殘食)活命非易。然,毘舍離有我諸多親戚,實是大富者,食物豐饒,金銀財物盈溢,眾多資具,穀物充裕。我宜依止親戚而住,親戚依我而行布施、作福德,〔如是〕諸比丘可得利養,我亦不因乞食而疲勞。」如是,尊者須提那收攝房舍,持執衣鉢,向毘舍離出發,次第遊行而達毘舍離。於是,彼住於大林之重閣講堂。尊者須提那之親戚聞:「實然!須提那迦蘭陀子已至毘舍離。」如是,彼等捧六十大盤食物,供養尊者須提那,尊者須提那將此六十大盤食物,轉贈諸比丘。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為乞食而入迦蘭陀村,於迦蘭陀村次第乞食而行至父親家。
(六)
爾時,尊者須提那親戚家之婢,欲出捨前夜之殘粥。因此尊者向婢作是言:「妹!若欲捨去者,倒我鉢中!」如是,須提那親戚家之婢,將殘粥倒入其鉢中時,由其手足聲相而得識彼。
於是,尊者須提那親戚家之婢,往告須提那之母:「我主啊!請知貴少爺須提那已歸來。」「汝言若是真實,我當捨免汝為婢。」時,尊者須提那依一牆下,食前[P.16]夜之殘粥。尊者須提那之父事畢歸來,見須提那依一牆下,食前夜之殘粥。見已,至尊者須提那處而作是言:「須提那啊!豈有食前夜殘粥之事?須提那!豈非應去己家耶?」「居士!我已去汝家,於彼處得來殘粥。」
爾時,尊者須提那之父,捉須提那之手臂,而向彼作是言:「須提那!我等歸去!」於是,尊者須提那到己父之家,坐於已設之座位上。時,尊者須提那之父,向彼言:「須提那!食耳!」「止!止!居士!我今日之飲食已取矣!」「須提那!〔若是〕承諾明日之食物耶!」尊者須提那默然承諾。尊者須提那從座起立而去。
爾時,尊者須提那之母,其夜過已,以綠色牛糞塗地後,令作二積堆,一為金幣,一為黃金。積堆之大,即立於此邊之男子,不見立於彼邊之男子;立於彼邊之男子,不見立於此邊之男子。以布類覆蓋所堆積之寶物,四周圍以帷幔,而設座於中央。然後,告尊者須提那之故妻曰:「媳婦!汝粧扮須提那所適意之裝飾。」「諾!母親!」尊者須提那之故妻如是應諾其母親。
(七)
如是,尊者須提那,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至其父家。至已,坐於已設之座位上。時,尊者須提那之父至須提那處,令開顯二積堆之寶物,然後,言尊者須提那曰:「我兒須提那!此是汝母陪嫁之財產,其他尚有汝父及祖父之財物。唉!我兒須提那!汝還俗可得享此財物,〔另方面〕可行功德。唉!須提那!汝應還俗享[P.17]此財物及行功德!」「父親!我非勉強務此,非冒險而行,我實喜修梵行。」
二次……乃至……三次,尊者須提那之父語須提那曰:「我兒須提那!此是汝母陪嫁之財產,其他尚有汝父及祖父之財物。須提那!汝還俗可得享此財物並行功德。唉!須提那!汝應還俗享此財物及行功德!」「居士!汝若不瞋怒,我欲語居士!」「須提那!汝說。」「然,居士!請汝令人作大麻布袋,裝滿此財貨黃金,以車運出,投於恒河水流中。」「何以故?」「居士!汝因此而存有之恐怖、或不自在、或畏懼、或勞心,〔如是作〕汝即將不存此患也。」如是說時,尊者須提那之父不喜而如是言:「兒啊!須提那!為何作如是言耶?」尊者須提那之父告須提那之故妻曰:「然,媳婦!汝〔是須提那〕所喜愛之故,兒須提那殆願與汝交談。」於是,尊者須提那之故妻,捉須提那之兩足,向彼作是言:「我夫!君修梵行之因,彼等天女是何模樣耶?」「妹!我非為諸天女而修梵行也。」是時,尊者須提那之故妻,心念:「我夫須提那,今日呼我謂妹。」即悶絕倒地。
(八)
爾時,尊者須提那言其父曰:「居士!若與我食,當與,勿困惑我也。」「我兒須提那!請食。」如是,尊者須提那之父母,親手供養美味硬軟之食,使食充足。時,須提那之母,於須提那食已,兩手離鉢時,語尊者須提那言:「我兒須提那!此家實是財豐食多,有充裕之金銀、財貨、資具、女婢等。須提那!汝還俗可得享此財物及行功德。唉!須提那!汝應還俗享此財物及行功德!」「母!我非勉[P.18]強務此,非冒險而行,我實喜修梵行也。」
二次……乃至……三次,尊者須提那之母言須提那曰:「須提那!此家實是財豐食多,有充裕之金銀、財貨、資具、女婢等。故,須提那!請給與續種〔後嗣〕,勿使離車王沒收我等無子嗣者之財產。」「母!此我能為也。」「須提那!汝住何處耶?」「母!我住大林中。」如是,尊者須提那從座起立而去。
(九)
時,尊者須提那之母呼須提那之故妻曰:「然,媳婦!汝月事過後[9],受胎時期當告我。」「諾!母親!」須提那故妻應諾其母。
未幾,須提那之故妻月事過已,正是受胎期。須提那之故妻告其母曰:「母!我月事已過,正是受胎期。」「然,媳婦!汝粧扮須提那所適意之裝飾。」「諾!母親!」須提那之故妻應諾須提那之母。
如是,須提那之母伴須提那之故妻,至大林尊者須提那處。至已,語須提那曰:「我兒須提那!此家實是財豐食多,有充裕之金銀、財貨、資具、女婢等。故,須提那!給與續種,勿使離車王沒收我等無子嗣者之財產。」「母!此我能為也。」即捉故妻腕,入大林中,因未制戒,故不知有罪,與故妻三次行不淨法。〔如是〕彼女有胎。
〔時〕地居天大叫喚:「喂!實無垢穢、無過患之僧眾,由須提那迦蘭陀子生垢穢、起過患。」聞地居天之叫聲,四王天亦叫喚……乃至……忉利天……夜摩天[P.19]……乃至……兜率天……乃至……化樂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乃至……梵眾天亦大叫喚:「喂!實無垢穢、無過患之僧眾,由須提那迦蘭陀子生垢穢、起過患。」如是,喊聲達梵天界。
時,尊者須提那之故妻,胎成而生男。尊者須提那之友為此兒取名為續種,稱呼須提那之故妻為續種母,稱呼須提那為續種父。彼二人後皆出家,均證得阿羅漢果。
(一〇)
然而,尊者須提那生疑悔,「我實不利、我實不益、我實惡利、我實非善利,我於如是善說之法、律中出家,而不能終生實行圓滿無缺、清淨無垢之梵行。」如是,彼為此疑悔,形體枯瘦,容貌憔悴,四肢筋脈悉現,心沈重,意退縮,苦惱、後悔、悲痛。
時,須提那之友諸比丘語須提那曰:「須提那!汝以前有好姿色,諸根肥滿,容色光澤,皮膚明淨。然而,汝今形體枯瘦,容貌憔悴,四肢筋脈悉現,心沈重,意退縮,苦惱、後悔、悲痛。須提那!汝是否不樂修梵行乎?」「諸友!我非不樂修梵行,乃因我為惡行,與故妻行不淨法。諸友!我於此甚疑悔,『我實……清淨無垢梵行。』」「友!須提那!汝實應當疑念,汝實應當後悔。汝於如是善說之法、律中出家,而不能終生實行圓滿無缺、清淨無垢之梵行。須提那!世尊以種種方便為離欲而說法,非為具欲;為離縛而說法,非為具縛;為無著而說法,非為有著。然而,須提那!汝實將世尊所說離欲法,以為具欲;所說離縛法,以為具縛;所說無著法,[P.20]以為有著。友!須提那!世尊以種種方便,豈非為離欲而說法;為破憍慢、為調伏渴愛、為除去執著、為斷絕輪迴、為滅盡愛、為離欲、為證滅、為涅槃而說法耶?友!須提那!世尊以種種方便,豈非說諸欲之斷滅、說諸欲想之遍知、說諸欲渴之調伏、說諸欲尋之滅除、說諸欲熱之止靜耶?須提那!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增長也。友!須提那!此無寧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轉向他去也。」
(一一)
時,彼諸比丘以種種方便,呵責尊者須提那已,以此事白世尊。爾時,世尊以是因緣集比丘僧而問尊者須提那曰:「須提那!汝實與故妻行不淨法乎?」「世尊!實然!」
佛世尊呵責:「愚人!此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汝愚人!何故於如是善說法、律中出家,而不能終生實行圓滿無缺、清淨無垢之梵行耶?我以種種方便,於此為離欲……愚人!我為說離欲……汝以為〔有執著〕。愚人!我以種種方便,豈非為離欲……豈非說諸欲之斷滅……〔欲熱〕之止靜耶?愚人!寧入男根於恐怖毒牙口中,亦勿入於女根中。愚人!寧入男根於毒蛇口中,亦勿入於女根中。愚人!寧入男根於燃盛之火坑中,亦勿入於女根中。何以故?愚人!由彼因緣,實可能受死或等於死之苦,而身壞命終後,不生於惡處、惡道、苦趣、地獄。然而,愚人!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後,當生惡處、惡道、苦趣、[P.21]地獄。汝愚人!汝實於此行不正法、在俗法、惡法、穢法、末水法[10]、隱處法、唯有二人成就法。愚人!汝乃眾多不善之最初犯行者、先驅者。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增長也。愚人!此實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轉向他去也。」
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尊者須提那後,說難扶養、難教養、多欲不知足、參與眾中、放逸之非。然後,以種種方便,說易扶養、易教養、清淨少欲知足、好頭陀行、端正而不參與眾中、勇猛精進之美,並且為諸比丘說隨順適切之法後,謂諸比丘曰:「諸比丘!然,以十利故,我為諸比丘制立學處,為攝僧[11]、為僧安樂、為調伏惡人、為善比丘得安樂住、為防護現世漏、為滅後世漏、為令未信者生信、為令已信者增長、為令正法久住、為敬重律。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行不淨法者,是波羅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須提那品終———
六
爾時,一比丘在毘舍離大林中,以飲食誘惑獼猴,與彼行不淨法。時,其比丘於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為乞食而入毘舍離。此時,眾多比丘巡行房舍,至其比丘之精舍。彼獼猴遙見諸比丘來,見已,走近諸比丘,於諸比丘前振臀舉尾,示現[P.22]臀部而作淫相。時,諸比丘思:「其比丘必與獼猴行不淨法。」而隱匿於一邊。時,其比丘於毘舍離行乞食,得食持歸。時,獼猴至比丘處,其比丘將所乞得之食自食一份,一份與彼獼猴。獼猴食已,向其示現臀部,比丘與獼猴共行不淨法。
時,諸比丘語彼比丘曰:「友!世尊豈非已制立學處耶?汝何故與獼猴行不淨法?」「友!世尊實已制立學處,乃對女人言,非指畜生。」「友!實然!友!此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何故汝於如是善說之法、律中出家,而不能終生實行圓滿清淨之梵行耶?友!世尊以種種方便,為離欲而說法,非為具欲……乃至……豈非為說欲熱之止靜耶?友!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轉向他去也。」
如是,諸比丘以種種方便,呵責其比丘已,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緣集比丘眾而問彼比丘曰:「比丘!汝實與獼猴行不淨法乎?」「實然!世尊!」世尊呵責:「……行二人成就法。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12]「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行不淨法者,即使與畜生行,亦是波羅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獼猴品終———
[P.23]七
爾時,眾多毘舍離出身之跋耆比丘,恣意飲食、恣意睡眠、恣意沐浴。恣意飲食、睡眠、沐浴,不如理作意、不捨戒、戒羸不告示而行不淨之法。彼等於其後,因親族不幸、財富之損失、疾病之折磨而有所感觸,至長老阿難處而作是言:「大德阿難!我等非誹謗佛、非誹謗法、非誹謗僧也。大德阿難!我等乃謗己,非謗他人。我等實是德孤福薄,我等於如是善說法、律中出家,而不能終生實行圓滿無缺清淨無垢之梵行。大德阿難!今,我等若得於世尊座前出家、受具足戒,願我等今觀察善法,於夜之初分、夜之後分力行修習菩提分法,專心修行而安住。大德阿難!願代告此事於世尊。」「然!友!」長老阿難許諾毘舍離出身之跋耆子比丘,至世尊處。至已,以此事白世尊。
「阿難!為跋耆人或跋耆出身者,廢除如來既制之聲聞弟子波羅夷學處,無有是處。」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任何比丘,若不捨戒、戒羸不告示而行不淨法者,彼還來,亦不得受具戒。諸比丘!若捨戒、戒羸告示而行不淨法,彼還來,當可受具戒。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受比丘之學戒,不捨戒、戒羸不告示而行不淨法者,即使與畜生行,亦是波羅夷不共住。」
八
(一)
所謂「任何」者,無論何者——由生、由名、由姓、由戒、由精舍、由[P.24]行域之任何人——或上臘、或下臘、或中臘,此即稱為「任何」。
「比丘」者,是乞求之比丘、從事於乞食之比丘、著割截衣之比丘、沙彌比丘[13]、自稱比丘、善來比丘、由三歸依受具之比丘、賢善比丘、真實比丘、有學比丘、無學比丘、由和合僧依白四羯磨無過、應理(如法)受具戒之比丘。此中由和合僧依白四羯磨無過、應理受具戒之比丘,即此處所謂「比丘」之意。
「學」者,是三學——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此中之增上戒學,即此處所謂「學」之意。
「戒」者,凡是由世尊所制立之學處,此名為「戒」,修學此〔戒〕者,稱為「受學戒」。
(二)
「不捨戒、戒羸不告示」者,諸比丘,告戒羸非即捨戒,或告戒羸即捨戒。諸比丘!如何是告戒羸而非捨戒?諸比丘!此有比丘,由不滿而不樂,欲去沙門法,以比丘狀態為苦、嫌惡、羞恥;好樂在家之狀態、好樂優婆塞之狀態、好樂淨人之狀態、好樂沙彌之狀態、好樂外道之狀態、好樂外道聲聞法之狀態、好樂非沙門法之狀態、好樂非釋子之狀態,言:「我今豈非應捨棄佛?」而告知〔人〕。諸比丘!如是告戒羸而非捨戒也。
或憂愁不樂……好樂非釋子,言:「我今豈非應捨法?」而告知〔人〕……乃至……「我今豈非應捨僧乎?」……乃至……「我今豈非應捨戒乎?」……乃至……「我今豈非應捨律乎?」……乃至……「我今豈非應捨學處乎?」……乃至……「我今豈非應捨說戒乎?」……乃至……「我今豈非應捨和尚乎?」……乃至……「我[P.25]今豈非應捨阿闍梨乎?」……乃至……「我今豈非應捨和尚弟子乎?」……乃至……「我今豈非應捨阿闍梨弟子乎?」……乃至……「我今豈非應捨同和尚乎?」……乃至……「我今豈非應捨同阿闍梨乎?」……乃至……言:「我今豈非應捨同梵行乎?」而告知〔人〕……乃至……言:「我今是否居士乎?」而告人……乃至……「我今是否優婆塞乎?」……乃至……「我今是否淨人乎?」……乃至……「我今是否沙彌乎?」……乃至……「我今是否外道乎?」……乃至……「我今是否外道聲聞乎?」……乃至……「我今是否非沙門乎?」……乃至……言:「我今是否非釋子乎?」而告知人。諸比丘!如是告示戒羸而非捨戒也。
或煩悶不樂……欲為非釋子,而言:「我欲捨佛如何?」以告人……乃至……言:「我欲為非釋子如何?」以告人……乃至……言:「我可能將捨佛。」以告人……乃至……言:「我可能將為非釋子。」以告人……乃至……言:「唉!我即捨佛矣!」以告人……乃至……言:「唉!我即為非釋子矣!」以告人……乃至……言:「我思將欲捨佛。」以告人……乃至……言:「我思將為非釋子。」以告人。諸比丘!如是告戒羸而非捨戒也。
或煩悶不樂……願樂非釋子,言:「我憶念母也。」以告人……乃至……言:「我憶念父也。」以告人……乃至……言:「我憶念兒也。」……乃至……言:「我憶念姊妹……男兒……女兒……妻……親屬……親友……村……鎮……田……地……金……錢……技能。」以告人……乃至……言:「憶念過去之談笑遊戲。」以告人。諸比丘!如是告戒羸而非捨戒也。
或憂愁不樂……願樂非釋子,言:「我有母,我應養之。」以告人……乃至……言:「我有父,我應養之。」以告人……乃至……〔兄弟……姊妹……男兒……女兒……妻……親屬〕……乃至……言:「我有親友,我應養之。」以告人。諸比丘![P.26]如是告戒羸而非捨戒也。
或憂愁不樂……願樂非釋子,言:「我有母,當養我。」以告人……乃至……言:「我有父,當養我。」以告人……乃至……言:「我有親友,當養我。」以告人……乃至……言:「我有村,我將依其〔村〕生活。」以告人……乃至……言:「我有鎮,我將依之而生活。」以告人……乃至……田……地……金……錢……乃至……言:「我有技能,依此我能生活。」以告人。諸比丘!如是告戒羸而非捨戒也。
或憂愁不樂……願樂非釋子,言:「〔修行〕實難。」以告人……乃至……言:「非易也。」以告人……乃至……言:「我不精進。」以告人……乃至……言:「我不能。」以告人……乃至……言:「我不喜歡。」以告人……乃至……言:「我不樂。」以告人。如是亦告戒羸而非捨戒也。
(三)
諸比丘!云何告戒羸亦捨戒乎?諸比丘!比丘於此,憂愁不樂……願樂非釋子,言:「我捨佛。」以告人。諸比丘!如是告戒羸亦捨戒也。
或憂愁不樂……願樂非釋子,言:「我捨法。」以告人……乃至……言:「我[P.27]捨僧。」以告人……乃至……言:「我捨戒……律……學處……說戒……和尚……阿闍梨……共住者……捨阿闍梨弟子……師兄弟……同學。」……乃至……言:「我捨同梵行。」以告人……乃至……言:「令我受持居士。」以告人……乃至……言:「令我受持優婆塞。」以告人……乃至……淨人……外道……沙彌……外道聲聞……非沙門……乃至……言:「我受持非釋子。」以告人。諸比丘!如是告戒羸亦是捨戒也。
又憂愁不樂……願樂非釋子,言:「我不需佛。」以告人……乃至……言:「我不需同梵行。」以告人者,如是亦……乃至……。
又……乃至……言:「我何需佛?」以告人……乃至……言:「我何需同梵行?」以告人者,如是亦……乃至……。
或又……乃至……言:「佛於我無益。」以告人……乃至……言:「同梵行於我無益。」以告人者,如是亦……乃至……。
或又……乃至……言:「我完全脫離佛。」以告人……乃至……言:「我完全脫離同梵行。」以告人者,如是……亦捨戒。
其他凡佛之號[14]或法之號、僧之號或戒之號、……或同梵行之號、或居士之號、……或有非釋子之號,由此等之行相、特相、現相以告人者。諸比丘!如是告戒羸亦捨戒也。
(四)
諸比丘!云何不成為捨戒?諸比丘!於此,若有以其行相、其特相、其現相捨戒者。〔然而〕痴狂人以其行相、特相、現相捨戒者,不成為捨戒也。在痴狂人之前捨戒者,不成為捨戒也。心亂人捨戒者……於心亂人之前……惱痛人……惱痛人之前……在天神之前……於畜生之前捨戒者,不成為捨戒也。
中國〔語〕人在邊地〔語〕人前捨戒者,彼若不理解者,不成捨戒也。邊地人[P.28]在中國人之前……中國人在中國人之前……邊地人在邊地人之前捨戒,彼若不理解者,不成捨戒也。
為戲笑之捨戒……為騷擾之捨戒……不欲說而說……欲說而不說……向無智人說……向有智人不說……或不向所有人說者,不成捨戒。諸比丘!如是,不成捨戒也。
(五)
a 「行」者,以〔男〕相對〔女〕相,以生支〔入其〕生支,即使入一胡麻子量,即名為「行」。
a'「不淨法」者,乃不正法、在俗法、穢法、粗惡法、末水法、隱處法、唯有二人成就法,此名為「不淨法」。
「即使與畜生行」者,與畜生女行不淨法,非沙門亦非釋子,何況人女乎?是故言「即使與畜生行」。
「波羅夷」者,恰如斷頭之人,依彼軀體亦不得活。故,是比丘而行不淨法者,非沙門亦非釋子。是故言「波羅夷」。
「不共住」者,共住者是同一羯磨、同一說戒而共學者,此名為共住。彼與此不共,是故言「不共住」。
九
(一)
有三種女——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也。有三種二根——二根人、二根非人、二根畜生也。有三種黃門[15]——人黃門、非人黃門、畜生黃門。有三種男——人男、非人男、畜生男也。
於人女之三道行不淨法者,波羅夷;〔三道即〕大便道、小便道、口是也。非人女之……乃至……畜生女之三道……口是也。於二根人之……乃至……二根非人之……乃至……二根畜生之三道……口是也。
於人黃門二道行不淨法者,波羅夷;〔二道即〕大便道、口是也。非人黃門之……乃至……畜生黃門之……乃至……人男之……乃至……非人男之……乃至……畜生男之二道……口是也。
[P.29](二)
比丘起淫心,於人女之大便道入生支者,波羅夷。比丘……小便道……乃至……於口入生支者,波羅夷。比丘……非人女之……乃至……畜生女之……乃至……二根人之……乃至……二根非人之……乃至……二根畜生之大便道……乃至……於小便道……乃至……於口入生支者,波羅夷。
比丘起淫心,於人黃門之大便道……乃至……口入生支者,波羅夷。比丘於非人黃門之……畜生黃門之……人男之……非人男之……畜生男之大便道……乃至……口入生支者,波羅夷。
(三)
比丘之冤家,伴人女來比丘前,令以大便道坐於生支,彼若入時覺樂、入已覺樂、停住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比丘之冤家……令坐……彼若入時不覺樂,入已覺樂、停住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比丘之冤家……令坐……彼若入時不覺樂,入已不覺樂、停住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比丘之冤家……令坐……彼若入時、入已、停住不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比丘之冤家……令坐……彼若入時、入已、停住、出時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伴人女來比丘前,令以小便道……乃至……令以口坐於生支,彼若入時覺樂、入已覺樂、停住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人女之不眠者……乃至……已眠者……乃至……醉者……乃至……狂者……乃至……顛倒者……乃至……死而未被〔鳥獸〕喰者……乃至……死而大部分未被喰者……乃至……波羅夷。將已死而大部分被喰者,取來比丘前,以[P.30]大便道……乃至……以小便道……乃至……以口坐於生支,彼若入時覺樂、入已覺樂、停住覺樂、出時覺樂者,偷蘭遮……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非人女……乃至……畜生女……乃至……二根之人……乃至……二根非人……乃至……二根畜生帶來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小便道……乃至……以口坐於生支,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二根畜生之不眠者……乃至……已眠者……死而大部分未被喰者……乃至……波羅夷。將已死而大部分被喰者,取來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小便道……乃至……以口坐於生支,彼若入時覺樂……乃至……出時覺樂者,偷蘭遮……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人黃門……乃至……非人黃門……乃至……畜生黃門伴來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口坐於生支,彼若……出時覺樂者,波羅夷……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畜生黃門之不眠者……乃至……已眠者……死而大部分未被喰者……乃至……波羅夷。將已死而大部分被喰者取來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口坐於生支,彼若入時……出時覺樂者,偷蘭遮……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人男……乃至……非人男……乃至……畜生男伴來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口坐於生支,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不眠之畜生男,乃至……已眠……已死而大部分未被喰者……乃至……波羅夷。將已死而大部分被喰者,取來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口坐於生支,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偷蘭遮。不覺樂者,不犯也。
[P.31](四)
比丘之冤家,伴人女來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小便道……乃至……以口坐於生支,以有隔[16]對無隔……乃至……以無隔對有隔……乃至……以有隔對有隔……乃至……以無隔對無隔。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不眠之人女……乃至……已眠……乃至……死而大部分未被喰者……乃至……波羅夷。將已死而大部分被喰者,取來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小便道……乃至……以口坐於生支,以有隔對無隔……乃至……以無隔對無隔,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偷蘭遮……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非人女……乃至……畜生女……乃至……二根之人……乃至……二根非人……乃至……二根畜生〔……〕以有隔對無隔……乃至……以無隔對有隔……乃至……以有隔對有隔……乃至……以無隔對無隔。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不眠之二根畜生……乃至……已眠……死而大部分未被喰者……乃至……波羅夷。死而大部分已被喰者〔……〕覺樂者,偷蘭遮……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人黃門……乃至……非人黃門……乃至……畜生黃門……乃至……人男……乃至……非人男……乃至……畜生男〔……〕覺樂者,波羅夷……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不眠之畜生男……乃至……已眠……死而大部分未被喰者……[P.32]乃至……波羅夷。死而大部份已被喰者〔……〕覺樂者,偷蘭遮……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五)
比丘之冤家,伴比丘至人女前,以生支置於大便道……乃至……小便道……乃至……於口,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帶比丘至不眠之人女處……乃至……已眠者……乃至……醉者……乃至……顛倒者……乃至……狂者……乃至……死而未被喰者……乃至……死而大部分未被喰者……乃至……波羅夷。至死而大部分已被喰者處,以生支置於大便道……乃至……於小便道……乃至……於口,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偷蘭遮。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帶比丘至非人女……乃至……畜生女……二根人……二根非人……二根畜生……人黃門……非人黃門……畜生黃門……人男……非人男……畜生男之前,以生支置於大便道……乃至……於口,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帶比丘至不眠之畜生男……乃至……已眠……死而大部分未被喰者……乃至……波羅夷。死而大部分已被喰者之前,以生支置於大便道……乃至……於口,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偷蘭遮。不覺樂者,不犯也。
(六)
比丘之冤家,將比丘帶至人女前,以生支置於大便道、小便道、口,以有隔對無隔,以無隔對有隔,以有隔對有隔,以無隔對無隔。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比丘帶至不眠之人女處……乃至……已眠……死而大部分未被喰者……乃至……波羅夷。死而大部分已被喰者之前〔……乃至……〕以有隔對無[P.33]隔……以無隔對無隔〔……乃至……〕覺樂者,偷蘭遮。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比丘帶至非人女前……畜生男前〔……乃至……以有隔對無隔……〕覺樂者,波羅夷。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比丘帶至不眠之畜生男之前……死而大部分未被喰者……乃至……波羅夷。死而大部分已被喰者之前……〔乃至……以有隔對無隔……〕覺樂者,偷蘭遮。不覺樂者,不犯也。
(七)
猶如詳說比丘之冤家,亦如是詳說王之冤家、賊冤家、暴惡冤家、乾陀賊[17]冤家……乃至……如此廣泛詳細解說。
以道入於道者,波羅夷。
以道入於非道者,波羅夷。
以非道入於道者,波羅夷。
以非道入於非道者,偷蘭遮。
比丘對於已眠之比丘行淫,醒後覺樂者,當俱犯罪;醒後不覺樂者,污行者當犯罪。
比丘對於已眠之沙彌行淫,醒後覺樂者,當俱犯罪;醒後不覺樂者,污行者當犯罪。
沙彌對於已眠之比丘行淫,醒後……當犯罪。
沙彌對於已眠之沙彌行淫,醒後……當犯罪。
(八)
無知者、不覺樂者,癡狂者、心亂者、痛惱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廣說品終———
一〇
獼猴、跋耆子、女居士、裸形、外道、少女、蓮華色、續〔言〕根有二〔事〕。
[P.34]母、女、姊妹、妻、弱〔脊〕、長根、瘡二〔事〕、泥女像、木女像。
順陀羅五〔事〕、墓地五〔事〕、骨、龍女、夜叉、餓鬼、黃門、敗根者、觸。
於拔提城之阿羅漢、眠者、續於舍衛城四〔事〕、於毘舍離之三摩羅[18]、於夢之婆菟迦車。
須拔婆、薩陀、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彌尼、遊女、黃門、居士婦、互相、老出家、鹿。
(一)
爾時,一比丘與獼猴行不淨法。彼生悔心,「世尊已制立學處,我莫非犯波羅夷乎?」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汝犯波羅夷。」
(二)
爾時,眾多毘舍離出身之跋耆子比丘,不捨戒、戒羸不告而行不淨法。彼生悔心,「世尊已制立學處,我等莫非犯波羅夷乎?」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諸比丘!汝等犯波羅夷。」
(三)
爾時,一比丘謂:「若如是者,我當不犯也。」以居士之生支行不淨法。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謂:「若如是者,我當不犯也。」裸形以行不淨法。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謂:「若如是者,我當不犯也。」著草衣……乃至……著樹皮衣……乃至……著木片衣……乃至……著髮毛織衣……乃至……著馬毛織衣……乃至……著梟羽衣……乃至……著羊皮衣以行不淨法。彼生悔心……「……波羅夷。」
(四)
爾時,一行乞比丘見臥林上之少女而起欲心,以拇指入其生支,致彼女死。彼生悔心……乃至……「比丘!不犯波羅夷,而犯僧殘。」
[P.35](五)
爾時,一青年對蓮華色比丘尼有染著心。時,蓮華色比丘尼為行乞而入村已,彼青年即入其草屋,隱坐一處。蓮華色比丘尼行乞食後,歸而洗足,入草屋坐其牀。其時,彼青年捉蓮華色比丘尼而犯之。蓮華色比丘尼以此事告諸比丘尼,諸比丘尼又以此事告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若不覺樂者,不犯也。」
(六)
爾時,一比丘生起女根,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其和尚、其受具戒、其臘數,聽許與諸比丘尼易。凡比丘諸罪與比丘尼諸罪共通者,於比丘尼中亦罪。凡比丘諸罪與比丘尼諸罪不共通者,非罪。」
爾時,一比丘尼生起男根,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其和尚、其受具戒、其臘數,聽許與諸比丘易。凡比丘尼諸罪與比丘諸罪共通者,於比丘中亦罪。凡比丘尼諸罪與比丘諸罪不共通者,非罪。」
(七)
爾時,一比丘謂:「若如是者,我當不犯也。」與母……乃至……與女……乃至……與妹行不淨法。彼生悔心……乃至……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犯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與故妻行不淨法。彼生悔心……「……波羅夷。」
(八)
爾時,一比丘是弱脊(背脊軟弱),彼因憂苦而〔心〕碎,將己之生支以口含之,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有長根,彼由於憂苦而〔心〕碎,將己之生支入於大便道。彼生悔心……「……波羅夷。」
[P.36](九)
爾時,一比丘見死尸,其身之生支周圍皆瘡,彼以為:「若如是者,我當不犯也。」以己生支入彼生支,由瘡出。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見死尸,其身之生支周圍皆瘡,彼以為:「若如是者,我當不犯也。」以己生支入其瘡中,由其生支而出。彼生悔心……「……波羅夷。」
(一〇)
爾時,一比丘欲念熾烈,以生支觸泥女像之根。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是突吉羅。」
爾時,一比丘欲念熾烈,以生支觸木女像之根。彼生悔心……「……突吉羅。」
(一一)
爾時,有一從王舍城出家,名為順陀羅之比丘,順車道而行,有一女人云:「大德!請稍等,我頂禮。」彼女一邊頂禮而一邊舉比丘之下衣,以口含其生支,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覺樂乎?」「世尊!我不覺樂。」「比丘!若不覺樂者,不犯也。」
(一二)
爾時,一女人見比丘而作是言:「來!大德!來行不淨法。」「止!妹!不許如此。」「來!大德!師不用力,我用力,師即不犯。」其比丘如此作。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羅夷。」
爾時,一女人見比丘而作是言:「來!大德!來行不淨法。」「止!妹!不許如此。」「來!大德!師用力,我不用力,汝如是,師即不犯也。」其比丘如此作。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女人見比丘……「……不許如此。」「來!大德!觸內部泄於外……乃至……觸外部泄於內,汝如是,汝即不犯也。」其比丘如此作。彼生悔心……「……波羅夷。」
[P.37](一三)
爾時,一比丘至墓地,見死尸未被〔鳥獸〕喰壞,與之行不淨法。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至墓地,見死尸大部分未被喰壞……「……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至墓地,見死尸大部分已被喰壞……「……非波羅夷,為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至墓地,見一被切斷之頭,入生支於張開之口中而觸〔肉〕。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至墓地,見一被切斷之頭,入生支於張開之口中而不觸〔肉〕〔……乃至……〕「非波羅夷,為突吉羅。」
爾時,一比丘對一女人有染著心,彼女死而被棄於墓地,其骨分散。時,彼比丘至墓地,集其骨〔作〕女根而入其生支。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為突吉羅。」
(一四)
爾時,一比丘與龍女行不淨法……乃至……夜叉……餓鬼……黃門行不淨法。彼生悔心……「……波羅夷。」
(一五)
爾時,有一比丘根敗。彼謂:「我不受樂、苦,如是者,我當不犯也。」而行不淨法……乃至……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彼愚人,彼受或不受俱波羅夷。」
(一六)
爾時,一比丘將與女人行不淨法,觸之剎那,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為僧殘。」
(一七)
爾時,一比丘於拔提城之奢提耶林,日中食後,休息而橫臥,彼四肢中風。一女人見〔此〕,坐其生支上,隨意作而去。諸比丘見其〔因汗或尿而〕濕〔以[P.38]為漏精〕,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因五事生支勃起,即:欲念、大便、小便、風、毛蟲喫咬,而生支勃起。諸比丘!依此五事而生支勃起。諸比丘!言彼比丘因欲念而生支勃起者,無有是處。諸比丘!彼比丘是阿羅漢。諸比丘!彼比丘無罪,不犯也。」
(一八)
爾時,一比丘於舍衛城安陀林中,日中食後,休息而橫臥。一牧牛女見此,坐於其生支上。其比丘入時覺樂、入已覺樂、停住覺樂、出時覺樂,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於舍衛城……一牧羊女見之……乃至……一採薪女見之……乃至……一取牛糞女見之,坐於生支上……「……波羅夷。」
(一九)
爾時,一比丘於毘舍離大林中,日中休息橫臥。一女人見此,坐於生支上,隨意作已,於旁立而笑。其比丘醒後,如是言其女人:「汝為是乎?」「然!我為也。」彼生悔心……乃至……「比丘!覺樂乎?」「世尊!我不覺樂。」「比丘!不知者,不犯也。」
(二〇)
爾時,一比丘於毘舍離之大林中,日中休息,倚木而臥。一女人見此而坐於生支上,其比丘立即而起,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覺樂乎?」「世尊!我不覺樂。」「比丘!不覺樂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於毘舍離之大林中,日中休息,倚木而臥。一女人見此,坐於生支上,其比丘立即推開而起,彼生悔心……乃至……「……覺樂乎……不犯也。」
(二一)
爾時,一比丘於毘舍離大林之重閣講堂,日中休息,門開而臥,彼之四[P.39]肢中風。其時有多女人,持香、華、鬘來精舍巡觀僧園。其時,彼女人等見此比丘,隨意坐於生支上,隨意作已,言:「此真是人牡牛(最上之丈夫)。」以香華供之而去。諸比丘見其〔因汗或尿而〕濕,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因五事生支勃起……〔同(一七)〕……諸比丘!其比丘不犯也。諸比丘!日中獨坐時,聽許閉戶而獨坐。」
(二二)
爾時,一婆菟迦車之比丘,夢與故妻行不淨法,謂:「我非沙門也,我當還俗焉。」而往婆菟迦車時,途中見尊者優波離,告以此事,長老優波離言:「尊者!由夢者,不犯也。」
(二三)
爾時,於王舍城有信佛之優婆夷,名須拔婆,彼女如是信解「施不淨法為最上之布施」。彼女見比丘而作是言:「來!尊者!行不淨法。」「止!妹!此不適宜。」「來!尊者!觸胸前,如是者,汝不犯也。」……乃至……「來!尊者!觸臍……乃至……觸腹……腰……頸……身穴……觸毛髮……觸指間!」……乃至……「來!尊者!我以手擊打,令泄之,若如是,師當不犯也。」其比丘如是作,彼生悔心。「比丘!非犯波羅夷,乃犯僧殘。」
(二四)
爾時,於舍衛城有信佛之優婆夷,名薩陀,彼女如是見解「施不淨法為最上之布施」。彼女見比丘而作是言:「來!尊者!來行不淨法。」「止!妹!此不適宜。」「來!尊著!觸胸前……乃至……來!尊者!我以手行,令泄之,如是者,汝不犯也。」其比丘遂聽之。彼生悔心。「比丘!非犯波羅夷,乃犯僧殘。」
(二五)
爾時,於毘舍離,離車族之青年等,捉比丘令與比丘尼行不淨,俱覺樂[P.40]者,俱〔波羅夷〕當檳出。俱不覺樂者,俱不犯也。
爾時,於毘舍離,離車族之青年等,捉比丘令與式叉摩那尼行不淨……乃至……沙彌尼行不淨。俱覺樂者,當俱擯出。俱不覺樂者,俱不犯也。
爾時,於毘舍離,離車族之青年等,捉比丘令與遊女行不淨……乃至……黃門……乃至……居士婦行不淨。比丘覺樂者,當擯出,比丘不覺樂者,不犯也。
爾時,於毘舍離,離車族之青年等,捉諸比丘相互行不淨。俱覺樂者,當俱擯出。俱不覺樂者,不犯也。
(二六)
爾時,一老出家比丘往見故妻,其妻語尊者曰:「來!尊者!我等行樂。」而捉之,其比丘退而仰面倒,彼妻舉裙而坐於其生支上,彼生悔心……乃至……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覺樂乎?」「世尊!我不覺樂。」「比丘!不覺樂者,不犯也。」
(二七)
爾時,一比丘住阿蘭若,幼鹿來飲彼小便,以口含其生支,其比丘覺樂,彼生悔心,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犯波羅夷。」
———波羅夷一終———
波羅夷 二
[P.41]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其時,眾多知識親友比丘,於仙人山邊作草屋而結夏安居。長老壇尼迦陶師子亦作草屋結夏安居。如是,諸比丘經結夏安居三月,拆除草屋,收藏草木,出遊諸方。然而,長老壇尼迦陶師子,雨期住其處,冬夏亦住其處。
當長老壇尼迦陶師子為乞食而入村時,採草者、採薪者壞彼草屋,取去草木。長老壇尼迦再集草木作草屋,再次入村乞食時,其間,採薪草者再壞其草屋,取去[P.42]草木。長老壇尼迦第三次集草木作草屋,當入村乞食時,採薪草者[1]又破壞草屋,取草木而去。
時,長老壇尼迦陶師子如是念:「我入村乞食時,採薪草者壞我草屋,取去草木有三次。我於師業陶師之技術精練熟達,我豈非可以自練泥,以作純泥造之屋耶?」如是,長老壇尼迦自練泥,以作純泥造之屋,然後,集草木牛糞燒其屋。其小屋恰如印達哦巴迦蟲(赤色甲蟲),赤色美麗而舒適,〔風吹之〕屋有如小銀鈴之聲音。
(二)
爾時,世尊與眾多比丘俱下耆闍崛山,見其美麗舒適之小屋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此赤色美麗而舒適,恰如赤色甲蟲者乃何物?」其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呵責:「諸比丘!彼愚人〔之所為〕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諸比丘!彼愚人為何作純泥造之屋耶?諸比丘!彼愚人對有情實無憐愍、無慈悲、無不殘害。諸比丘!汝等往壞其屋,勿使當來眾生遭受殘害[2]。諸比丘!不應作純泥之屋,作者犯突吉羅。」「諾!世尊!」彼諸比丘承諾已,至其屋處,壞其屋。爾時,長老壇尼迦陶師子言諸比丘曰:「友!汝等何故壞我屋耶?」「友!世尊令壞。」「友!若是法王令壞者,壞之。」
(三)
長老壇尼迦陶師子作如是念:「我為乞食入村時,被採薪草者壞我草屋,取去草木有三次;我作純泥之屋,又為世尊令人壞之。〔王之〕木材場主管是我知友,我宜向彼乞木材作木屋。」
於是,長老壇尼迦至木材場主管處而作是言:「賢者!我為乞食入村,被採薪草者壞我草屋有三次……又為世尊令人壞之。友!與我木材,我欲作木屋。」「尊者[P.43]!我無可與尊者之木材。尊者!王所有之木材,乃為災害時修建城市所保存者。王若許與,尊者即持去。」「賢者!已由王施與。」
時,木材場主管作是念:「彼等沙門釋子是法行者、寂靜行者、梵行者、實語者、持戒者、善法行者,王亦深信彼等,不應於不施與者,而言已施與。」如是,木材場主管言長老壇尼迦陶師子曰:「尊者!持去。」時,長老壇尼迦將其木材切成細片後,以車運出,供作木屋。
(四)
爾時,摩揭陀國之大臣雨行婆羅門,於王舍城調查業務,至管木材人處。至已,語主管曰:「我道,王所有之木材,備於災害時修建城市用者,其木材今在何處?」「大臣!其木材已由王施與尊者壇尼迦陶師子。」時,摩揭陀之大臣雨行婆羅門兀自不喜曰:「何以王將備於災害時修建城市之木材,施與壇尼迦陶師子耶?」
於是,大臣雨行婆羅門至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處。至已,對王曰:「大王!據云,備於災害時修建城市之所有木材,已由王施與壇尼迦陶師子。是實否?」「誰如是言乎?」「大王!木材場主管也。」「然則,婆羅門!將木材場主管縛來!」於是,大臣雨行婆羅門來縛木材場主管。長老壇尼迦陶師子見木材場主管已被縛,將帶去,言彼主管曰:「賢者!汝何故被拘縛?」「尊者!為其木材也。」「去!賢者!我亦去。」「尊者!汝應在我被殺以前來耳。」
(五)
如是,長老壇尼迦陶師子至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王住處。至已,坐在[P.44]已設座位。時,頻毘娑羅王走近長老壇尼迦,即向長老行禮,坐於一面。於一面坐之斯尼耶頻毘娑羅王,言長老壇尼迦曰:「大德!為災害時修建城市之備用木材,據說由我施與汝,是實否?」「實然!大王!」「大德!我等國王實事多繁忙,與之亦無記憶也,願大德令我憶起。」「大王!請卿憶起,王最初灌頂〔即位〕時,曾作如是言:『為沙門、婆羅門,給予草、木、水之用。』」「大德!我憶起。大德!沙門、婆羅門有慚恥、有懺悔、有戒行。彼等於小事亦起悔過心,對彼等我有言,此乃關於阿蘭若處之無主物。大德!汝以此類似事推想,運去不可與之木材一事,〔汝犯死罪;雖然如是,〕王當如何殺、或縛或逐住於國中之沙門、婆羅門。往矣!大德!汝由毛而逸脫[3],勿再如是作。」
(六)
眾人譏嫌非難:「此等沙門釋子,不知恥、不持戒、打妄語。彼等實自言己是法行者、寂靜行者、梵行者、實語者、持戒者、善法行者,而彼等無沙門行、無梵行,彼等破沙門行、破梵行。彼等何處有沙門行、有梵行耶?彼等離沙門行、離梵行。彼等對王尚且欺瞞,何況他人耶?」
諸比丘聞眾人之譏嫌非難。彼等中,有少欲知足而知恥者,有懺悔心,有好修戒學者譏嫌非難:「長老壇尼迦陶師子,何以取不與之王材乎?」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集諸比丘而問長老壇尼迦陶師子曰:「壇尼迦!汝實取不與之王材乎?」「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此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愚人!汝何以取不與之王材乎?愚[P.45]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增長也。愚人!此無寧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轉向他去也。」
爾時,比丘中有一曾為司法高官而出家者,坐近世尊。時,世尊言此比丘曰:「比丘!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以盜幾許即逮捕,或殺、或縛、或逐乎?」「世尊!一巴陀或值一巴陀之物,或超過一巴陀之物也。」此時王舍城以五摩沙迦為一巴陀。
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長老壇尼迦陶師子,說難教養……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起盜心,不與而取者——對於如是竊盜,諸王逮捕盜人而如是說:『汝為盜人、汝為愚者、汝為癡者、汝為盜賊。』然後,或殺、或縛、或逐——比丘!如是盜取者,亦是波羅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六群比丘至洗衣處[4],盜洗衣者之衣,運至僧園分與〔諸比丘〕。諸比丘如是言〔六群比丘〕曰:「諸師!汝等有大福德,汝等有多衣。」「諸師!我等何以有福德耶?我等今至洗衣處,取洗衣人之物而來。」「諸師!世尊豈非已制立學處耶?汝等何以取洗衣人之物耶?」「諸師!世尊實已制立學處。然,其乃於村落言,而非阿蘭若。」「諸師!實然!〔然而〕諸師!此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汝等何以取洗衣人之物耶?諸師!此非令未信者生信,[P.46]已信者增長也。此無寧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轉向他去也。」如是,諸比丘以種種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以此事白世尊。
爾時,世尊以是因緣集比丘眾而問六群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實至洗衣處取洗衣人之物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此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愚人!汝等何以至洗衣處取洗衣人之物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轉向他去也。」
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後,說難扶養……勇猛精進之美,並且為諸比丘說隨順適切之法後,言諸比丘曰……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由村落或阿蘭若,以盜心不與而取者,對於如是竊盜,諸王逮捕盜人而如是說:『汝為盜人、汝為愚者、汝為癡者、汝為盜賊。』然後,或殺、或縛、或逐——比丘!如是盜取者,亦是波羅夷不共住。」
三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處所謂「比丘」之意。
「村落」者,有一屋之村落、二屋之村落、三屋之村落、四屋之村落、有人之村落、有屋無人之村落、有圍籬之村落、無圍籬之村落、又有隨牛而住之村落、亦有商隊住四個月以上之村落。
「村落近郊」者,於有籬之村,人立於村門中,擲土塊所及之處;於無籬村,人立於家軒中,擲石塊所及之處。
「阿蘭若」者,除村落及村落近郊外,名「阿蘭若」。
a 「以盜心」者,盜心,奪取心也。
a'「不與」者,凡是非施與物、非捨棄物、非永遠放棄物、被守護之物、自己所有物、他人持有物,此皆名為「不與」。
「取」者,奪、取去、盜、亂威儀、離本處、希冀指定物[5]。
「如是」者,一巴陀或值一巴陀之物,或一巴陀以上之物也。
[P.47]「王」者,地主、國王、郡主、村主、法官、大臣等,凡斷罪之司,此等名為「王」。
「盜人」者,以盜心取五摩沙迦或值五摩沙迦以上之不與物,此名為「盜人」。
b'「汝是盜人、汝是愚者、汝是癡者、汝是盜賊」者,此乃呵責之語也。
「或殺」者,或以手、或以足、或以鞭、或以棒、或以半杖、或由拷問而殺也。
「或縛」者,或以繩縛、或以鎖縛、或以枷縛、或以家縛、或以城縛、或以村縛、或以街縛、或令人監視也。
「或逐」者,言或從村、或從街、或從城、或從郡、或從國而逐之也。
b 「如是」者,一巴陀或值一巴陀之物,或一巴陀以上之物而言。
「盜取」者,奪、取去、盜、亂威儀、離本處、希冀指定物。
「亦是」者,以包括前面所述而言。
「波羅夷」者,恰如由枝節落下之枯葉不能〔再〕綠,如是,比丘於一巴陀或值一巴陀之物,或一巴陀以上不與之物,以盜心取之,即非沙門、非釋子,是故言「波羅夷」。
「不共住」者,共住是同一羯磨、同一說戒而共同修學者,名為共住。不與彼共同,是故言「不共住」。
四
(一)
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處物、水中物、船物、乘物、擔物、園物、寺中物、田中物、宅地物、村落物、阿蘭若物、水、楊枝、樹、持去、受寄、稅處、有情、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偵察、看守、共謀偷、指定、現相。
(二)
「地中物」者,覆藏於地中之財物。「我欲取地中物」如是想,而以盜心求[P.48]第二者(同伴),或求鋤、籠而往者突吉羅。伐取其中之生木或蔓草者突吉羅。掘地〔後〕或運或堆積者突吉羅。觸〔地中之〕壺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移離本處者波羅夷。〔壺重不能持去時〕以己之容器入之,若過五摩沙迦或值五摩沙迦以上之物,以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以己器物入之,若適取一握者波羅夷。〔壺中〕有穿線之寶物,或耳噹、首飾、耳飾、腰帶,或外套或頭巾,以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捉住邊緣舉上者,犯偷蘭遮,一邊打碎一邊取出者犯偷蘭遮,即使如毛端〔之量〕由壺口而出者波羅夷。酥、油、蜜、石蜜之五摩沙迦或值五摩沙迦以上,以盜心方便飲者波羅夷。或打破之、或棄之、或燒之、或使之不得飲用者突吉羅。
(三)
「地上物」者,置於地上之物。「我欲取地上物」如是想,而以盜心或求第二者,或〔自〕往者突吉羅,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移離本處者波羅夷。
(四)
「空中物」者,乃空中之物,即孔雀、嘉賓奢羅、鷓鴣、鶉,〔或被風吹揚之〕衣、頭巾,或〔裝飾〕金銀之斷墜者。「我欲取空中物」如是想,而以盜心或求第二者,或〔自〕往者突吉羅,往而於中途停止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移離本處者波羅夷。
(五)
「上處物」者,放置於上處之物。如臥牀上、坐牀上、或衣架上之物,或懸於衣繩、或樁木、壁鉤、或樹上等物,乃至鉢中之物。「我欲取上處物」如是想,而以盜心或求第二者,或〔自〕往者突吉羅,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移離本處者波羅夷。
[P.49](六)
「水中物」者,藏於水中之物。「我欲取水中物」如是想,而以盜心或求第二者,或〔自〕往者突吉羅,或潛入、或浮出者突吉羅,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移離本處者波羅夷。生在其處之青蓮華、赤蓮華、白蓮華,或蓮藕、魚、龜等之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物,以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移離本處者波羅夷。
(七)
「船」者,言由此渡〔水〕之物,「船中物」者,置於船中之物。「我欲取船中物」如是想,而以盜心或求第二者,或〔自〕往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我欲取船」如是想,而以盜心……往者突吉羅,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解繩者突吉羅,解繩而觸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往上或下或橫移動毛端程度亦犯波羅夷。
(八)
「乘物」者,言轎、車、貨車、戰車。「車乘中物」者,置於車上之物。「我欲取車乘中物」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我欲取車」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
(九)
「擔物」者,置於頭上、或肩擔、或繫於腰及手持等物。置於頭上之物,若以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若令下放於肩者波羅夷。擔於肩之物,若以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令下至於腰者波羅夷。繫腰之物,以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手取之者波羅夷。手持之物,以盜心置地者波羅夷,以盜心從地取者波羅夷。
(一〇)
「園」者,言花園、果樹園。「園中物」者,以四種狀態存在於園中之物,[P.50]即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處物。「我欲取園中物」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於此生長之根、樹皮、葉、花、或果物,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量,以盜心觸……波羅夷。
對〔他人之〕園,〔以佔有心〕負責任者突吉羅,令所有者起〔應取回乎?不取回乎?〕疑念者偷蘭遮,所有者如是想:「此當非我物。」而捨棄責任者波羅夷。若以訴訟而勝所有者波羅夷,訴訟敗者偷蘭遮。
(一一)
「寺中物」者,以四種狀態存在於寺中之物,即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處物。「我欲取寺中物」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以佔有心〕負責……敗者偷蘭遮。
(一二)
「田」者,言生七穀或七菜[6]之處。「田中物」者,以四種狀態存在於田中之物,即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處物。「我欲取田中物」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於此生之七穀或七菜,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之量,以盜心觸之者……波羅夷。〔以佔有心〕負責田者……敗者偷蘭遮。移動〔他人田地之〕標樁、繩、籬、畔者突吉羅,移之未完者[7]偷蘭遮,移之已完者波羅夷。
(一三)
「宅地者」,言園地、寺地。「宅地物」者,以四種狀態存在於宅地之物,即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處物。「我欲取宅地之物」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以佔有心〕負責宅地者……敗者偷蘭遮。移動標樁、繩、籬、牆者突吉羅,移之未完者偷蘭遮,移之已完者波羅夷。
(一四)
「村落物」者,以四種狀態置於村落之物,即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處物。「我欲取村落物」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
[P.51](一五)
「阿蘭若物」者,若眾人所有者為阿蘭若。「阿蘭若物」者,以四種狀態置於阿蘭若中者,即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處物。「我欲取阿蘭若物」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生於此之木、蔓、草,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量,以盜心觸之者……波羅夷。
(一六)
「水」者,謂入於瓶,或水槽,或池中之水。以盜心觸之……波羅夷。裝入己之瓶,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水,以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裝入己之瓶而取去者波羅夷。斷〔池〕畔者突吉羅,斷〔池〕畔而放出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水者波羅夷,放出值一摩沙迦以上五摩沙迦以下之水者偷蘭遮,放出值一摩沙迦或一摩沙迦以下之水者突吉羅。
(一七)
「楊枝」者,言已切或未切者,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量,以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移離本處者波羅夷。
(一八)
「樹」者,言眾人所有及受用之木。以盜心伐之,每一擊突吉羅,〔最後〕一擊未完者偷蘭遮,伐擊完者波羅夷。
(一九)
「持去」者,言他人持去之物。以盜心觸之……波羅夷。「我欲與持去者共取物」[8]如是想,而〔共同〕移第一步者偷蘭遮,移第二步者波羅夷。「我欲取掉落之物」如是想,而令掉落者突吉羅,掉落物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者,以盜心觸之……波羅夷。
(二〇)
「受寄」者,被寄託之物。〔所有者〕言:「還我物。」時,若言:「我[P.52]無受寄。」者突吉羅,使所有者起疑念者偷蘭遮,所有者如是想:「不與我。」而放棄〔所有〕物者波羅夷。訴訟而勝所有者波羅夷,敗訴者偷蘭遮。
(二一)
「稅處」者,言在山之穿洞處、或渡河碼頭、或村之入口,由國王立〔告示〕「入此處者應付稅」之處。入稅處已,應支付與王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物,以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欲脫離〕而過稅處第一步者偷蘭遮,過第二步者波羅夷。立於稅處內投〔稅物〕於稅處外者波羅夷,稅之隱匿者突吉羅。
(二二)
「有情」者,言人有情。以盜心觸之……波羅夷。「我欲以步誘導之」如是想,而移第一腳者偷蘭遮,移第二腳者波羅夷。
(二三)
「無足」者,蛇、魚也。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物,以盜心觸之……波羅夷。
(二四)
「二足」者,人類、鳥類之謂。以盜心觸之……波羅夷。「我欲以步誘導之」如是想,而移第一腳者偷蘭遮,移第二腳者波羅夷。
(二五)
「四足」者,象、馬、駱駝、牛、驢馬、家畜之謂。以盜心觸之者……波羅夷。「我欲以步誘導之」如是想,而移第一腳者偷蘭遮,移第二腳乃至第三腳者偷蘭遮,移第四腳者波羅夷。
(二六)
「多足」者,蝎、百足、毛蟲之謂。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者,以盜心觸之……波羅夷。「我欲以步誘導之」如是想,每移步,步步偷蘭遮,移步畢者波羅夷。
(二七)
「偵察」者,偵察貨物,而告以「去奪取某物!」者突吉羅。彼取其物,兩者俱犯波羅夷。
[P.53](二八)
「看守」者,監視〔欲〕盜物之人,〔其所盜物中〕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者,以盜心觸之……波羅夷。
(二九)
「共謀偷」者,眾多比丘共謀以取一比丘之物,俱犯波羅夷。
(三〇)
「指定」者,作午前或午後,或晝或夜之指定約束,而言:「依此約束取來彼物。」者突吉羅。依其指定而取彼物,兩者俱波羅夷。其指定之前或後,取其物來者,其指定者不犯也,取來者波羅夷。
(三一)
「現相」者,謂作相示,言:「我覆眼、舉眉或仰頭,依此相示而取彼物。」者突吉羅。依其相示取去其物,兩者俱波羅夷。於其示相之前或後,取去其物者,示相者不犯也,取物者波羅夷。
五
(一)
一比丘令他比丘:「取某物!」者突吉羅。彼想此物而取,兩者俱波羅夷。一比丘令他比丘:「取某物!」彼想此物,而取他物者,令者不犯也,取者波羅夷。一比丘令他比丘……彼想他物而取其物者,兩者俱波羅夷。一比丘令他比丘……彼想他物而取他物者,令者不犯也,取者波羅夷。
(二)
甲比丘令乙比丘語丙比丘,令丙比丘語丁比丘言:「丁比丘去取某物!」甲比丘突吉羅。乙比丘若告丙比丘者突吉羅,取者應諾,則甲比丘偷蘭遮。丁比丘取其物者,四比丘俱波羅夷。甲比丘令乙比丘……乃至……「……去取某物!」甲比丘突吉羅。乙比丘若告其他者突吉羅,取者應諾突吉羅;彼取其物者,甲比丘不犯也,令者〔乙比丘〕及取者波羅夷。
[P.54](三)
一比丘令他比丘:「取某物!」者突吉羅。其比丘往而再歸來,言:「我不能取其物。」彼再令:「能取時,即取之。」者突吉羅,彼比丘取其物者,兩者俱波羅夷。
(四)
一比丘於他比丘令:「取某物!」者突吉羅。彼令已,心生後悔,而不言:「勿取!」彼若取其物者俱波羅夷。一比丘於他比丘……彼令已,心生後悔,言:「勿取其物!」彼比丘言:「我已受汝令。」而取其物者,令者不犯也,取者波羅夷。一比丘於他比丘……彼令已,心生後悔,言:「勿取其物!」彼:「諾!」而止者,兩者俱不犯也。
六
(一)
以五事而不與取者波羅夷。他之所有物,知為他之所有物,貴重之物即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物,現起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移離本處者波羅夷。
以五事而不與取者偷蘭遮。他所有物、他物想、輕物即一摩沙迦以上五摩沙迦以下之物,現起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突吉羅,移離本處者偷蘭遮。
以五事而不與取者突吉羅。他所有物……輕物即一摩沙迦或一摩沙迦以下之物,現起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突吉羅,移離本處者突吉羅。
(二)
以六事而不與取者波羅夷。非己物想,非近親者之所有,非暫借,重物即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物,現起盜心,觸之者……波羅夷。
[P.55]以六事而不與取者偷蘭遮。非己物想……輕物即一摩沙迦以上或五摩沙迦以下之物,現起盜心……偷蘭遮。
以六事而不與取者突吉羅。非己物想……輕物即一摩沙迦或一摩沙迦以下之物,現起盜心……突吉羅。
(三)
以五事而不與取者突吉羅。非他物,他物想,重物……五摩沙迦以上之物,現起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突吉羅,移離本處者突吉羅。
以五事而不與取者突吉羅。非他物,他物想,輕物……五摩沙迦以下之物,現起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突吉羅,移離本處者突吉羅。
以五事而不與取者突吉羅。非他物,他物想,輕物……一摩沙迦以下之物,現起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突吉羅,移離本處者突吉羅。
(四)
於近親物、暫借、餓鬼物、畜生物作己物想、糞掃物想,癡狂者、心亂者、惱痛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不與取第一章終———
七
〔言〕洗衣者有五事、〔言〕敷布有四事、〔言〕暗夜有五事、〔言〕搬運有五事、〔言〕對話有五事、〔言〕旋風有二事、未爛壞、投籌、〔言〕溫浴室有一致之見。
〔言〕殘食有五事、欺五〔事〕、飢饉有古魯肉、餅、薩加里、摩陀迦。
續〔言〕共資具、錢袋、敷物、竹、不外出、嚼食、親厚、己物想有二事。
續〔言〕不盜七〔事〕、盜七〔事〕、〔言〕盜物有七事,續花有二事。
傳話三事、寶石之脫稅三〔事〕、野豬、鹿、魚、轉車。
[P.56]肉片二〔事〕、木材二〔事〕、糞掃、河流二〔事〕、〔其事雖〕續行之〔但其〕所行未足。
於舍衛城一握四〔事〕、殘食二〔事〕、茅草二〔事〕、僧物分配七〔事〕、非所有者七〔事〕。
木材、水、土、草二〔事〕,於盜心取僧物七〔事〕、有主物亦不可取、有主物得暫移。
於瞻波、王舍城、於毘舍離之阿酬、波羅奈、憍賞彌、沙竭之陀如毘伽。
(一)
爾時,六群比丘至洗衣處取洗衣者之衣,彼等生悔心而如是思:「世尊已制立學處,我等豈非犯波羅夷乎?」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諸比丘!汝等犯波羅夷。」
(二)
爾時,一比丘至洗衣處見高貴之衣,而起盜心。彼生悔心……乃至……「比丘!心起者不犯也。」
[P.57]爾時,比丘……見衣,以盜心觸之。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是突吉羅。」〔……乃至……〕起盜心而搖之〔……乃至……〕偷蘭遮。〔……乃至……〕以盜心移離本處,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羅夷。」
(三)
爾時,一行乞比丘見高貴之上敷布,生起盜心……乃至……以盜心觸之……乃至……以盜心搖之……乃至……以盜心移離本處,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羅夷。」
(四)
爾時,一比丘晝時見物,作記號[9]而思:「我將於暗夜取之。」彼想其物而取其物……乃至……想其物而取他物……乃至……想他物而取其物……乃至……想他物而取他物。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晝間見物,作記號而思:「我將於夜間取之。」彼想他物而取己物。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是突吉羅。」
(五)
爾時,一比丘搬運他人物時,對頭上之荷物,以盜心觸之……乃至……以盜心搖之……乃至……以盜心放置肩上………乃至……對肩上之荷物,以盜心觸之……乃至……以盜心搖之……乃至……以盜心放下至腰間;乃至……對腰間之物以盜心觸之……乃至……以盜心搖之……乃至……以盜心用手捉之………乃至……對手中之物,以盜心置於地……乃至……以盜心由地捉之。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羅夷。」
(六)
爾時,一比丘展衣於露地而入寺中,另一比丘〔見此如是思:〕「勿失此衣。」而收藏之。其比丘出來,問諸比丘曰:「諸師!誰取我衣耶?」另一比丘作如是言:「我取之。」彼言:「汝取是衣,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以如何心?」「世尊!我唯以對話之道[10]〔言之〕。」「比丘!唯於對話之道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置衣於牀上……乃至……置坐具於牀上……乃至……置鉢於牀下而入寺中,另一比丘〔見此如是思:〕「勿失此鉢。」而收藏之。其比丘出,問諸比丘曰:「諸比丘!誰取我鉢耶?」另一比丘作是言:「我取之。」「汝取其鉢……」「……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尼展衣於籬上而入寺中。另一比丘尼〔見此如是思:〕「勿失此衣。」而收藏之。其比丘尼出,問諸比丘尼曰:「諸姊!誰取我衣乎?」另一比丘尼作是言:「我取之。」「汝取是衣,汝非沙門尼!」其尼生悔心,如是,比丘尼告諸比丘尼,諸比丘尼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諸比丘!於對話之道者不犯也。」
[P.58](七)
爾時,一比丘見被旋風吹起之外衣,〔思:〕「我將與所有主。」而捉之,所有主呵責其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起如何之心?」「世尊!我無盜心。」「比丘!無盜心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對被旋風吹起之頭巾,「於所有主未見之前」如是思,而以盜心取之。所有主呵責此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羅夷。」
(八)
爾時,一比丘至墓地,於未爛之死尸取糞掃衣,有死者之靈住其死尸。爾時,彼亡靈如是言比丘:「尊者!勿取我衣。」其比丘不聽〔是言〕而去。時,其死尸起,追隨比丘之後,如是,比丘入於寺中而閉其門。是時,死尸即倒於地上。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然,諸比丘!不可於未爛之死尸取糞掃衣,取者突吉羅。」
(九)
爾時,一比丘分配眾僧衣時,以盜心易籌而取衣。彼生悔心……「……波羅夷。」
(一〇)
爾時,長老阿難於溫浴室,對一比丘之下衣以為己物而穿之。是時,其比丘如是言長者阿難:「尊者!汝何故著我下衣乎?」「尊者!我以為是己物。」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己物想者不犯也。」
(一一)
爾時,眾多比丘下耆闍崛山時,見獅子之殘食,〔以此〕煮而食之。彼等生悔心……乃至……「諸比丘!於殘食者不犯也。」
爾時,眾多比丘下耆闍崛山時,見虎之殘食……乃至……見豹之殘食……乃至……見鬣狗之殘食……乃至……見狼之殘食,〔以此〕煮之……「諸比丘!於畜生物者不犯也。」
[P.59](一二)
爾時,一比丘分配飯於僧眾時,言:「與他〔比丘〕之分。」而欺取〔另一不在比丘之分〕。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故意妄語故,波逸提。」
爾時,一比丘分配瞰食於僧眾時……乃至……分配餅於僧眾時……乃至……分配糖蔗於僧眾時……乃至……分配瓜果於僧眾時,言:「與他〔比丘〕之分。」而欺取〔另一比丘之分〕。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故意妄語故,波逸提。」
(一三)
爾時,一比丘於飢饉時入食肆,以盜心取飯滿鉢。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飢饉時入肉店,以盜心取肉滿鉢……「……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飢饉時入餅店,以盜心取餅滿鉢……乃至……以盜心取薩加里餅滿鉢……乃至……以盜心取摩陀加餅滿鉢。彼生悔心……「……波羅夷。」
(一四)
爾時,一比丘晝間見資具,作記號而思:「我將於夜間取之。」其比丘想其物而取其物……乃至……想其物而取他物……乃至……想他物而取其物……乃至……想他物而取他物。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晝見資具……如是思:「我將要取之。」彼想他物而取己物。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是突吉羅。」
(一五)
爾時,一比丘見牀上有錢袋,「從其〔牀〕取者,殆是波羅夷。」故連牀移而取去。彼生悔心……「……波羅夷。」
(一六)
爾時,一比丘以盜心取僧眾之敷物。彼生悔心……「……波羅夷。」
[P.60](一七)
爾時,一比丘以盜心取竹製衣架上之衣。彼生悔心……「……波羅夷。」
(一八)
爾時,一比丘於寺中取衣,以為「我如出此寺,殆是波羅夷。」故不出寺外。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此愚人!出與不出俱波羅夷。」
(一九)
爾時,有二比丘是寮友,一比丘為乞食而入村,另一比丘在分配食物於僧眾時,取寮友之分。然後,彼以親厚想[11]而食之。其比丘知〔此事〕而呵責彼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世尊!我以親厚想取之。」「比丘!於親厚想取者不犯也。」
(二〇)
爾時,眾多比丘在作衣。分配嚼食於僧眾時,取〔比丘等〕所有之分而置之。有一比丘取他比丘之分,以為己份而食之,其比丘知之而呵責彼:「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世尊!我作己物想。」「比丘!作己物想者不犯也。」
爾時,諸比丘在作衣。分配瞰食於僧眾時,〔有一比丘〕以他比丘之鉢取另一比丘之分而置之。鉢主比丘以為己物而食之。其比丘呵責彼……「比丘!作己物想者不犯也。」
(二一)
爾時,諸盜菴羅果者,打落菴羅果而持去,所有主追諸盜者,諸盜者見所有主,投果而走。諸比丘以為棄物,拾而食之。所有主呵責諸比丘:「汝等非沙門!」彼等生悔心,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存何心乎?」「世尊!我等以為棄物。」「諸比丘!以為棄物者不犯也。」
爾時,盜閻浮果者……乃至……盜麪麭樹果者……乃至……盜芭那沙果者……乃至……盜多羅果者……乃至……盜甘蔗者……乃至……盜瓜果者,集取瓜果而去。[P.61]所有主……「諸比丘!以為棄物者不犯也。」
(二二)
爾時,盜菴羅果者,打落菴羅果……而逃走。諸比丘〔思:〕「在所有主發現前。」以盜心食之。所有主呵責諸比丘:「汝等非沙門!」彼等比丘生悔心……乃至……「諸比丘!汝等犯波羅夷。」
爾時,盜閻浮果者……盜瓜果者……逃走。諸比丘〔思:〕「在所有主發現前。」以盜心食之。所有主……「諸比丘!汝等犯波羅夷。」
(二三)
爾時,一比丘以盜心取僧眾之菴羅果……乃至……僧眾之閻浮果……乃至……僧眾之麵麭樹果……乃至……僧眾之芭那沙果……乃至……僧眾之多羅果……乃至……僧眾之甘蔗……乃至……僧眾之瓜果,以盜心取之。彼生悔心……「……波羅夷。」
(二四)
爾時,一比丘至花園,見已被摘下之值五摩沙迦之花,以盜心取之。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至花園,以盜心摘值五摩沙迦之花而取去。彼生悔心……「……波羅夷。」
(二五)
爾時,一比丘至鄉村,如是言另一比丘曰:「友!我受〔汝〕託而告汝之檀越。」彼比丘至〔其檀越家傳是言〕而其檀越令彼持一衣,却由己受用。另一比丘知之而呵責彼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然,諸比丘!不可說:『我欲轉述傳語。』若說者突吉羅。」
爾時,一比丘至鄉村。另一比丘對彼比丘如是言:「友!請汝將我所言,轉述我檀越。」其比丘至已,〔檀越〕令彼持來兩件衣,一以自用,一與其比丘。其比丘知之,呵責彼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然,諸比丘!不可說:『他人欲我轉述。』若說者突吉羅。」
[P.62]爾時,一比丘至鄉村,如是言另一比丘曰:「友!我將受託之言轉述汝之檀越。」彼亦作如是言:「汝應轉述受託之言。」彼比丘至已,而〔其檀越〕令彼持來阿羅迦量之酥、多羅量之砂糖、陀那量之米,由彼自食用。其比丘知之而呵責彼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然,諸比丘!不可說:『我欲轉述受託之言。』亦不應說:『汝應轉述受託之言。』若說者突吉羅。」
(二六)
爾時,有持高貴寶石者與一比丘同於旅途行路。時,其人見至稅處,以寶石入比丘之袋中,其比丘不知而行,過稅處後取之。其比丘生悔心……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不知也。」「比丘!不知者不犯也。」
爾時,有持高貴寶石者……至稅處,假作有病,以己荷物給其比丘,如是,其人行過稅處而言比丘曰:「尊者!還我寶石,我非有病。」「汝何故而作此事耶?」爾時,其人以此事言比丘。彼生悔心……「比丘!不知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與行商者長途同行。有人以飲食慰勞比丘,行至稅處,以高貴之寶石託比丘,「尊者!請將此寶石通過稅處。」如是,比丘將寶石通過稅處。彼生悔心……「……波羅夷。」
(二七)
爾時,一比丘將桎縛之野豬,以慈悲心而放之。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以慈悲心也。」「比丘!以慈悲心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將桎縛之野豬,〔思:〕「於所有主不見時。」以盜心放之。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見桎縛之鹿,以慈悲心放之……乃至……被桎縛之鹿,〔思:〕「於[P.63]所有主發現前。」以盜心放之……乃至……將被網之魚,以慈悲心放之……乃至……被網之魚,〔思:〕「於所有主發現前。」以盜心放之。彼生悔心……「……波羅夷。」
(二八)
爾時,一比丘見車上物,〔思:〕「由此取者波羅夷。」故使〔車〕超過,轉而取之。彼生悔心……「……波羅夷。」
(二九)
爾時,一比丘見被鷹啄起之一肉片,取之,〔思:〕「將還與所有主。」所有主呵責比丘:「汝非沙門!」其比丘生悔心……乃至……「比丘!無盜心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見被鷹啄起之一肉片,〔思:〕「於所有主不見時。」以盜心取之,所有主呵責其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波羅夷。」
(三〇)
爾時,諸人結筏並放於阿致羅筏底河,〔筏之〕繩結斷而木材散亂流去。諸比丘以為棄物而取上岸,所有主呵責諸比丘:「汝等非沙門!」彼等生悔心……乃至……「諸比丘!作棄物想者不犯也。」
爾時,諸人結筏並放於阿致羅筏底河,繩結斷而木材散亂流去。諸比丘〔思:〕「於所有主不見時。」以盜心取上岸,所有主呵責諸比丘:「汝等非沙門!」彼等生悔心……乃至……「諸比丘!汝等犯波羅夷。」
(三一)
爾時,一牧牛者將衣掛樹上而去大便,一比丘以為棄物而取之。時,牧牛者呵責其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棄物想者不犯也。」
(三二)
爾時,一比丘正渡河,有衣離洗衣者手而纏〔彼〕足,其比丘取之,〔思:〕「還與所有主。」所有主呵責其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盜心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正渡河,有衣離洗衣者手而纏〔彼〕足,其比丘〔思:〕「於所有[P.64]主不見之前。」以盜心取之。所有主呵責其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波羅夷。」
(三三)
爾時,一比丘見酥瓶而飲一小量。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乃突吉羅。」
(三四)
爾時,眾多比丘約定「吾等將欲取一物」而去。一比丘取其物,彼等作如是言:「我等非波羅夷,彼取其物之比丘犯波羅夷。」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犯波羅夷。」
爾時,眾多比丘謀取一物後,分配之。彼等每人分配〔所得〕不滿五摩沙迦,彼等曰:「我等非波羅夷。」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犯波羅夷。」
(三五)
爾時,一比丘於舍衛城飢饉之時,以盜心取商人一把米。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於舍衛城飢饉之時,以盜心取商人一把綠豆……乃至……一把蠶豆……乃至……一把胡麻。彼生悔心……「……波羅夷。」
(三六)
爾時,於舍衛城安陀林有盜者殺牛,食其肉,藏其殘肉而去。諸比丘以為棄物,取而食之。盜人呵責諸比丘:「汝等非沙門!」彼等生悔心……乃至……「諸比丘!棄物想者不犯也。」
爾時,舍衛城安陀林有盜人殺野豬……「……棄物想者不犯也。」
(三七)
爾時,一比丘往茅草田,有已被刈之茅草值五摩沙迦,以盜心取之。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往茅草田,刈值五摩沙迦之茅草,以盜心取之。彼生悔心……「……波羅夷。」
[P.65](三八)
爾時,諸客比丘分僧眾之菴羅果而食。舊住比丘呵責彼等諸比丘:「汝等非沙門!」彼等生悔心,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存何心乎?」「世尊!我等〔思〕為〔客比丘〕食用。」「諸比丘!〔思〕為〔客比丘〕食用者不犯也。」
爾時,客比丘分配僧眾之閻浮果……乃至……僧眾之麪麭樹果……乃至……僧眾之芭那沙果……乃至……僧眾之多羅果……乃至……僧眾之甘蔗……乃至……僧眾之瓜果而食之。舊住比丘……「諸比丘!〔思〕為〔客比丘〕食用者不犯也。」
(三九)
爾時,菴羅園之守護人給諸比丘菴羅果。諸比丘思:「所有主為令〔彼等〕守護此〔菴羅果〕,非為令〔彼等〕給此〔而雇用彼等〕。」而畏懼不取。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守護人所給者不犯也。」
爾時,閻浮園之守護人……瓜果園之守護人,給諸比丘瓜果。諸比丘思:「所有主……」……「諸比丘!守護人所給者不犯也。」
(四〇)
爾時,一比丘思暫借僧眾之木材而取之,以支持己房之壁。諸比丘呵責其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思暫借。」「比丘!以暫借想者不犯也。」
(四一)
爾時,一比丘以盜心取僧眾之水……乃至……僧眾之土……乃至……僧眾之草堆,以盜心取之。彼生悔心……「……波羅夷。」
(四二)
爾時,一比丘以盜心取僧眾之臥牀。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以盜心取僧眾之椅子……乃至……僧眾之褥……枕……門板……窗扇……樑。彼生悔心……「……波羅夷。」
[P.66](四三)
爾時,諸比丘將一優婆塞於寺中用之坐臥具,而使用於他處。時,彼優婆塞譏嫌非難:「諸大德!何以將他人使用之物用於他處耶?」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不可將他人使用之物用於他處,使用者突吉羅。」
(四四)
爾時,諸比丘移至布薩堂及集會堂亦疑懼〔坐臥具〕而坐於地,穢污身衣。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暫移者,可!」
(四五)
爾時,瞻波城偷蘭難陀比丘尼之弟子比丘尼,至偷蘭難陀比丘尼之檀越家,〔言:〕「師冀望飲用三辛粥。」而令作之,持歸而自食用。其師知之,呵責彼弟子比丘尼:「汝非沙門!」彼尼生悔心,如是,彼尼以此事告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非波羅夷,故意妄語故,波逸提。」
爾時,於王舍城,偷蘭難陀比丘尼之弟子比丘尼,至偷蘭難陀比丘尼之檀越家,〔言:〕「師冀望食用蜜丸。」而令作之,自食用。其比丘尼知之……「……故意妄語故,波逸提。」
(四六)
爾時,於毘舍離長老阿酬之檀越居士有二兒,即子與侄。時,其居士〔病〕如是言長老阿酬曰:「尊者!請向此二兒中信仰深者,示其〔藏財寶〕之處。」時,其居士之侄信仰深厚,如是,長老阿酬教示其處與侄兒,其侄兒依其財產而立家,又行布施。
爾時,居士子如是言長老阿難:「大德阿難!誰是父之繼承者,是子還是侄乎?」「賢者!子為父之繼承者。」「大德!彼尊者阿酬,以我財產指示我堂兄弟。」「賢者!長老阿酬非沙門也。」爾時,長老阿酬言長老阿難曰:「友!阿難!讓我判定之。」
[P.67]爾時,長老優波離乃長老阿酬之黨,長老優波離如是言長老阿難:「友!阿難!若彼由所有主言:『此寶處示某者。』而彼示之有何罪乎?」「大德!無何罪,乃至突吉羅亦不犯也。」「友!此長老阿酬因所有主言:『此寶處示某者。』而彼示之。友!長老阿酬不犯也。」
(四七)
爾時,於波羅奈,長老畢陵伽婆蹉之檀越苦惱兩兒被盜賊奪走。其時,長老畢陵伽婆蹉以神通力帶來其兩兒置於閣樓上,諸人見其兩兒,知「大德畢陵伽婆蹉有神通力」而深信長老畢陵伽婆蹉。諸比丘譏嫌非難:「何以長老畢陵伽婆蹉帶回被賊所奪之兩兒?」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神通者於神通力之境地者不犯也。」
(四八)
爾時,有班陀伽和伽毘羅二比丘是朋友,一住於村落,一住於憍賞彌。其比丘由村落往憍賞彌途中,於渡河時有野豬之脂肉塊離屠豬者之手而纏其足,其比丘取之,思:「還與所有主。」所有主呵責其比丘:「汝非沙門!」一牧牛女見彼上岸而作是言:「來!尊者!行不淨法。」其比丘〔思〕:「我已非沙門。」遂與彼女行不淨法。至憍賞彌,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於不與取者不犯也,而行不淨法者波羅夷。」
(四九)
爾時,於沙竭,長老陀如毘伽之同住比丘,因盜商人之頭巾,而被憂愁所困。然後,如是言長老陀如毘伽:「大德!我非沙門,當出去。」「友!汝曾有何為乎?」彼語其事。持來〔頭巾〕估價之,不值五摩沙迦。「友!汝非波羅夷。」而〔為他〕說法。其比丘甚歡喜。
———波羅夷二終———
波羅夷 三
[P.68]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毘舍離大林中之重閣講堂。爾時,世尊為諸比丘以種種方便說不淨法,歎不淨,讚不淨觀,反復教示,讚歎入不淨三昧。如是,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我欲靜坐半月,除送食者,誰皆不得來我處!」「諾!世尊!」諸比丘應諾世尊,除送食者,誰皆不得至世尊之住處。
諸比丘因「世尊以種種方便說不淨法,歎不淨,讚不淨觀,反復教示,讚歎入不淨三昧」,彼等專念住於諸身分之無利益觀、不淨觀行,彼等慚羞、困惱、厭惡己身,恰如善好嚴飾之少年男女,頭已洗淨,而以死蛇、死狗或死人纏繫其頸,則慚羞、困惱、厭惡。如是,諸比丘慚羞、困惱、厭惡己身,以自斷其命或互斷其命,又至鹿杖沙門[1]處而作是言:「善哉!好友!汝斷我等之命,此衣鉢當歸於汝。」如是,鹿杖沙門為衣鉢,多斷比丘之命,持染血之刀至婆裘摩河。時,鹿杖沙門邊[P.69]洗其血刀,邊如是生疑悔:「我真實無利無益,我真實有惡利而無益利,我多作無功德行,我奪去甚多持戒有德之比丘命。」
爾時,一魔神履於水面而來,言鹿杖沙門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有利益,有善利。善男子!汝多作功德行,未度者汝與度之。」其時,鹿杖沙門〔思:〕「據云,我實有利益,我有善利。據云,我多作功德行,未度者我與度之。」故〔再〕持利刀,由寺至寺,由房至房,作如是言:「誰未度者,我與度之。」因此,諸比丘中之未離欲者,於是時心中驚惶恐怖,身毛皆豎。然而,諸比丘中之離欲者,於是時心無恐怖驚惶,泰然身毛不豎。如是,鹿杖沙門於一日奪一比丘之命,一日奪二比丘之命,一日奪三比丘之命,一日奪四比丘之命,一日奪五比丘之命,奪十比丘之命,奪二十比丘之命,奪三十比丘之命,奪四十比丘之命,奪五十比丘之命,於一日奪六十比丘之命。
(二)
爾時,世尊過半月從靜坐而起,告長老阿難曰:「阿難!何以僧眾如是之[P.70]少?」「世尊!實世尊為諸比丘以種種方便說不淨法,歎不淨,讚不淨觀,反復教示,讚歎入不淨三昧。世尊!彼諸比丘思:『世尊以種種方便說不淨法,歎不淨,讚不淨觀,反復教示,讚歎入不淨三昧。』彼等一心住於諸身分之無利益觀、不淨觀行,彼等慚羞、困惱、厭惡己身,恰如善好嚴飾之少年男女,頭已洗淨,而以死蛇、死狗或死人纏繫其頸,則慚羞、困惱、厭惡。如是,諸比丘慚羞、困惱、厭惡己身,以自斷其命或互斷其命,又至鹿杖沙門處而作是言:『善哉!好友!汝斷我等之命,此衣鉢當歸於汝。』如是,鹿杖沙門為衣鉢,多斷比丘之命,持染血之刀至婆裘摩河。時,鹿杖沙門邊洗其血刀,邊如是生疑悔,『我真實無利無益,我真實有惡利而無益利,我多作無功德行,我奪去甚多持戒有德之比丘命。』
爾時,一魔神履於水面而來,言鹿杖沙門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有利益,有善利。善男子!汝多作功德行,未度者汝與度之。』其時,鹿杖沙門〔思:〕『據云,我實有利益,我有善利。據云,我多作功德行,未度者我與度之。』故〔再〕持利刀,由寺至寺,由房至房,作如是言:『誰未度者,我與度之。』因此,諸比丘中之未離欲者,於是時心中驚惶恐怖,身毛皆豎。然而,諸比丘中之離欲者,於是時心無恐怖驚惶,泰然身毛不豎。世尊!如是,鹿杖沙門於一日奪一比丘之命,〔……乃至……〕一日奪六十比丘之命。願世尊演說其他之方便,此比丘僧可得如此修行安住於其餘〔觀法〕。」「然!阿難!將住毘舍離附近之諸比丘皆集於講堂!」「諾!世尊!」長老阿難應諾,將住毘舍離附近之諸比丘皆集於講堂。〔阿難〕至世尊處,白是言:「世尊!比丘僧已集。世尊!若然時宜,即請說法。」時,世尊至講堂,坐於已設之座位。世尊坐已,言諸比丘曰:
(三)
諸比丘!若屢屢精進修此入出息念定,住於最勝寂靜、純粹安樂者,立即能使已生起之惡不善法滅盡而寂靜。諸比丘!譬如於夏季末月揚起之塵埃,若非時之大雨,立即滅盡之。如是,諸比丘!若屢屢精進修入出息念定,住於最勝寂靜、純粹安樂者,立即能使已生起之惡不善法滅盡而寂靜。
諸比丘!如何精進修入出息念定,如何屢屢修習,住於最勝寂靜、純粹安樂〔之境〕,立即能使已生起之惡不善法滅盡而寂靜乎?諸比丘!於此,比丘或至阿蘭若、或至樹下、或赴空屋,結踟直身而坐,使正念現前,彼正念出息,正念入息;正長[P.71]出息而知「我長出息」,正長入息而知「我長入息」;或正短出息而知「我短出息」,或短入息而知「我短入息」。修「以全身感受我出息」,修「以全身感受我入息」;修「身行鎮靜而我出息」,修「身行鎮靜而我入息」;修「喜感受我出息……我入息」;修「以樂感受我出息……我入息」;修「心行感受我出息……我入息」;修「以心行鎮靜我出息……我入息」;修「心感受我出息……我入息」;修「喜悅心……乃至……等持心……乃至……解脫心……乃至……無常觀……乃至……離欲觀……乃至……滅觀……乃至……捨遣觀我出息……我入息」。諸比丘!如是精進修入出息念定,如是屢屢修習,住於最勝寂靜、純粹安樂〔之境〕,立即能使已生起之惡不善法滅盡而寂靜。
(四)
時,世尊以是因緣集比丘僧而問諸比丘曰:「諸比丘!據云諸比丘自斷其命或又互斷其命,又至鹿杖沙門處而作是言:『善哉!好友!請斷我等之命,此衣鉢當歸於汝。』是實否?」「世尊!實然!」佛世尊呵責:「諸比丘!此諸比丘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諸比丘!何以諸比丘自……斷……言:『……衣鉢當歸於汝。』耶?諸比丘!此乃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故意斷人體之生命,或因此而求持殺具者,此亦波羅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一優婆塞生病,彼夫人端正美麗。六群比丘愛慕其婦。時,六群比丘如[P.72]是思惟:「若優婆塞活,我等不得其婦。我等往向優婆塞讚歎死之美。」如是,六群比丘至彼優婆塞處。至已,言優婆塞曰:「優婆塞!實如是,汝行善行德、行守護怖畏者;不行惡、不行貪、不犯罪;汝已行善,汝不行惡。此惡苦之生對汝有何〔益〕?汝實死勝於生。汝由此世死,身壞命終後,當生於善趣天界,汝可享受此天上五欲之樂。」
爾時,其優婆塞言:「諸大德真實之言,我實行善行德、行守護怖畏者;我不行惡、不行貪、不犯罪;我行善,我不行惡。此惡苦之生對我何〔益〕?我之死勝於生,我由此世死,身壞命終後,當生善趣天界,我可享受天上五欲之樂。」彼唯食不良之軟食、不適宜之硬食,嘗不良之味,飲不良之物,為是而患重病,彼因患病而死。
彼婦譏嫌非難:「此等沙門釋子,不知恥、不持戒、打妄語。此等釋子,實自言己是:『法行者、寂靜行者、梵行者、實語者、持戒者、善法行者。』〔然〕彼等無沙門行、無梵行,彼等破沙門行、破梵行。如何彼等有沙門行、有梵行耶?彼等離沙門行、離梵行。彼等對我夫讚歎死之美,我夫因彼等而死也。」其他諸人亦譏嫌非難:「……彼等離梵行,彼等對優婆塞讚歎死之美,優婆塞因彼等而死。」
諸比丘聞眾人之譏嫌非難。諸比丘中少欲知足者譏嫌非難:「何以六群比丘,[P.73]為優婆塞讚歎死之美乎?」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為優婆塞讚歎死之美乎?」「實然!世尊!」世尊呵責:「愚人!此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愚人!汝等何以向優婆塞讚歎死之美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故意奪人體之生命,或因此而求持殺具者、或讚歎死之美、或以死勸導,云:『咄!男子!此惡苦之生,於汝何〔益〕?汝死勝於生。』如是心意,如是決心,以種種方便讚歎死之美,以死勸導者,此亦波羅夷不共住。」
三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於此處所謂「比丘」之意。
「故意」者,是認識、確知而存心違犯。
a'「奪〔……〕生命」者,斷絕命根,破壞生命之繼續。
「人體」[2]者,於母胎由初心生起、初識現起乃至死,此間之物名為「人體」。
a 「因此而求持殺具者」,謂求〔持〕劍、鐵槍、投槍、木槌、石、刀、繩者。
「讚歎死之美」者,指示生命之過患,對死之讚美。
「以死勸導」者,或〔言:〕「持刀!」或〔言:〕「飲毒!」或〔言:〕「以繩絞死。」
「咄!男子!」者,此是呼叫之語。
「此惡苦之生,於汝何〔益〕」者,生實是惡。執取富者之生,貧者之生即惡;[P.74]執取榮者之生,窮者之生即惡;執取天人之生,人間之生即惡。對於手被斬者、足被斬者、手足被斬者、耳被割、鼻被割、耳鼻被割者而言,生活是困苦。由此惡苦之生而勸說:「於汝,死勝於生。」
「如是心意」者,於心之思〔死〕,亦即意之思也,意之思亦即心之思也。
「如是決心」者,想死、思念死、冀望死也。
「以種種方便」者,依種種之行相。
「讚歎死之美」者,示生之過患,讚死之美,言:「汝於此世死,身壞命終後,當生善趣天界,享受天上五欲之樂。」
「以死勸導」者,言:「汝持刀!或汝服毒!或汝以繩絞死!」或言:「汝〔投〕池、淵、深坑!」
「此亦」者,據前之謂。
「波羅夷」者,恰如大石破為二分,無有再合之可能。如是,比丘故意奪人體之生命者,非沙門、非釋子,是故言「波羅夷」。
「不共住」者,共住是同一羯磨、同一說戒而共同修學者,名為共住。不與彼共同,是故言「不共住」。
四
(一)
自殺、教殺、使殺、重使殺、展轉使殺、來往使殺。
不獨獨想、獨不獨想、不獨不獨想、獨獨想。
身讚歎、語讚歎、身語讚歎、使讚歎、書讚歎。
坑陷、倚發、安殺具、藥、色持現、聲持現、香持現、味持現、觸持現、法持現、說示、教示、指示、現相。
(二)
「自殺」者,是依自身[3]或自身所持物,或自身投擲而殺。
「教殺」者,執取〔殺具〕而命令:「如此射!如此打!如此殺!」
[P.75]「使殺」者,一比丘令他比丘:「殺某甲!」者突吉羅,其比丘想是彼而殺者,兩者波羅夷。一比丘令他比丘:「殺某甲!」者突吉羅,其比丘想彼而殺其他者,令者不犯,殺者波羅夷。一比丘令他比丘……其比丘想其他而殺彼者,兩者波羅夷。一比丘令他比丘……其比丘想其他而殺其他者,令者不犯,殺者波羅夷。
「重使殺」者,〔甲〕比丘令某〔乙〕比丘:「語某〔丙〕比丘,令某〔丙〕比丘語某〔丁〕比丘:『令某某殺某某者。』」〔甲比丘〕突吉羅。某〔乙〕比丘告某〔丙〕比丘者突吉羅。殺者應諾,命令者〔甲比丘〕偷蘭遮,彼〔某某殺者〕殺彼〔某某〕者,諸比丘皆波羅夷。
「展轉使殺」者,〔甲〕比丘命〔乙〕比丘:「語丙比丘,令丙比丘命某某〔丁比丘〕言:『令某某殺某某。』」〔甲比丘〕突吉羅。乙比丘命〔殺〕他者突吉羅。殺者應諾突吉羅。彼若殺其〔他〕人,原命令者〔甲比丘〕不犯,〔第二〕命令者〔乙比丘〕及殺者波羅夷。
「往來使殺」者,一比丘令他比丘:「殺某甲!」者突吉羅。彼往而復歸,言:「我不能殺彼。」彼再令:「在可能時殺彼!」突吉羅。彼殺其人者,兩者波羅夷。
一比丘令他比丘:「殺某甲!」者突吉羅。彼令已,生悔心,而不言:「勿殺!」彼殺其人者,兩者波羅夷。
一比丘令他比丘:「殺某甲!」者突吉羅。彼令已,生悔心,並言:「不可殺!」彼想:「汝已令我。」而殺其人者,令者不犯,殺者波羅夷。
一比丘令他比丘……彼令已而生悔心,並言:「不可殺!」彼〔答:〕「諾!」而止者,兩者不犯也。
(三)
不單獨[4]而有單獨想者,言:「咄!某甲應被殺!」者突吉羅。
單獨而無單獨想者,言:「咄!某甲應被殺!」者突吉羅。
[P.76]不單獨而無單獨想者,言:「咄!某甲應被殺!」者突吉羅。
單獨而有單獨想者,言:「咄!某甲應被殺!」者突吉羅。
(四)
「身讚歎」者,以身示相〔而言:〕「如是死者,得財、得名譽、至善趣。」者突吉羅。依彼之讚歎〔而言:〕「我當死。」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語讚歎」者,以語言:「如是死者……」若死則波羅夷。
「身語讚歎」者,以身示相又以語言:「如是死者……」若死則波羅夷。
「使讚歎」者,令使者將言教傳述:「如是死者,得財、得名譽、至善趣。」者突吉羅。聞使者〔所述〕言教〔而思:〕「我當死。」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書讚歎」者,作書敘述:「如是死者,得財、得名譽、至善趣。」每書之者突吉羅。見書〔而思:〕「我當死。」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五)
「陷坑」者,指定某人而言:「彼陷落當死。」而掘坑者突吉羅,人陷於其中則突吉羅。陷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不指定某人而言:「何人陷落當死。」而掘坑者突吉羅,人陷於其中則突吉羅。陷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若夜叉、鬼、畜生之人形陷其中則突吉羅,陷而生苦受則突吉羅,死則偷蘭遮。畜生陷入則突吉羅,陷而生苦受則突吉羅,死則波逸提。
(六)
「倚發」者,置刀於倚處[5],或塗毒,或作薄弱處,或設坑、淵、懸崖而[P.77]言:「陷於此,當死!」則突吉羅。若由刀、毒或陷落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七)
「安殺具」者,設置劍或鐵槍、擲槍、木棍、石、刀、毒、繩〔而言:〕「彼當因此而死。」則突吉羅。因是思:「我當死。」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八)
「藥」者,給與熟酥、生酥、油、蜜、砂糖〔而思:〕「食此當死。」則突吉羅。食之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九)
「色持現」者,持來使人恐怖不快之色,思:「見此,將驚怖而死。」則突吉羅。見之而驚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持來快適之色,思:「見此,得不到,渴望而死。」則突吉羅,見之因得不到而渴望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聲持現」者,作出使人恐怖不快之聲,思:「聞此當驚怖而死。」則突吉羅。聞之而驚怖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作出快適可愛而奪人心之聲,思:「聞之,因得不到,當渴望而死。」則突吉羅。聞之因得不到而渴望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香持現」者,持來不快、厭惡之香,思:「嗅此,將厭惡至極而死。」則突吉羅。嗅之因厭惡至極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持來快適之味,思:「嗅此,因得不到,將渴望而死。」則突者羅。嗅之因得不到而渴望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味持現」者,持來不快、厭惡之味,思:「嘗此味,將厭惡至極而死。」則突吉羅。嘗之因厭惡至極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持來快適之味,思:「嘗此,因得不到,當渴望而死。」則突吉羅。嘗之因得不到而渴望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P.78]「觸持現」者,持來不快之觸、苦觸、粗硬之觸,思:「觸此當死。」則突吉羅。觸此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持來柔軟快適之觸,思:「觸此,因得不到,渴望而死。」則突吉羅。觸之因得不到而渴望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法持現」者,對當墮地獄者說地獄事,思:「聞此當死。」則突吉羅。聞之而生恐怖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對行善法者說天事,思:「聞此,當期望而死。」則突吉羅。聞之而渴望:「我當死。」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一〇)
「說示」者,被問而言:「汝應如是死。」「如是死者,彼當得財、得名譽、或至天處。」則突吉羅,依其示說,思:「我當死。」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教示」者,無問而言:「汝應如是死。」「如是死者,彼當得財、得名譽、至天處。」則突吉羅。依其教示,思:「我當死。」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指示」者,指定於午前或午後,或夜或晝,而命令:「依此指定,汝當奪彼命!」則突吉羅。依此指定而奪彼命,兩者俱波羅夷。於此指定之前或後奪彼命,則指示者不犯也,殺者波羅夷。
「現相」者,作相示,言:「我以手覆眼、舉眉或仰頭,依其相示,汝奪彼命。」則突吉羅。依其相示而奪彼命,兩者俱波羅夷。於其示相之前或後,奪彼命者,示相者不犯也,殺者波羅夷。
(一一)
無知者、無識者、無殺意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人體波羅夷第一品終———
[P.79]五
讚歎、坐牀、杵與臼、年老出家、充塞[6]、第一味、試、毒。
〔言〕營造有三〔事〕、〔言〕磚瓦有三〔事〕、斧、樑、瞭望台、下、墜、投。
由熱、鼻、摩、浴、塗油、起、倒、飲食而死。
情夫之胎兒、並婦、殺母子、兩者不死、壓擠、熱、無兒女、有兒女。
胳肢、制裁、鬼、送惡夜叉、想彼、擊、天及說地獄。
〔言〕阿羅毘之木有三〔事〕、續〔言〕叢林有三〔事〕、勿苦、非汝言、達伽(酪漿)、斯維羅(酸粥)。
(一)
爾時,一比丘患病,諸比丘愍之而讚歎死之美,其比丘死。彼等心生悔恨,思:「我等豈非犯波羅夷乎?」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諸比丘!汝等犯波羅夷。」
(二)
爾時,一乞食比丘坐於牀上以布覆蓋幼兒之上而壓死之。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非犯波羅夷。然,諸比丘!不檢視牀座不可坐,坐者突吉羅。」
(三)
爾時,一比丘於室內之食堂,被指示取立於一邊之杵為座,乃取其一杵,其次之杵倒下墜於幼兒頭上,幼兒死矣。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非故意也。」「比丘!非故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於室內之食堂,被指示以臼為座,走近而轉之,壓死一幼兒。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故意者不犯也。」
(四)
爾時,有父子出家之比丘。告食時,子言其父:「往!大德!僧在等[7]汝。」[P.80]而捉其背後推之,彼倒地而死。其〔子〕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無欲求其死。」「比丘!無欲求其死者不犯也。」
爾時,有父子出家之比丘,告食時,子言其父:「往!大德!僧在等汝。」欲求其死而捉其背後推之,彼倒地而死。彼心生悔恨……「……波羅夷。」
爾時,有父子出家之比丘,告食時,子言其父:「往!大德!僧在等汝。」欲求其死而捉其背後推之,彼倒而不死……乃至……「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五)
爾時,一比丘正食時,肉塞咽喉,他比丘打其頸,血與肉共落,其比丘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無殺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正食時,肉塞咽喉,他比丘以殺意打其頸〔……乃至……〕「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正食時,肉塞咽喉,他比丘以殺意〔……乃至……〕其比丘不死〔……乃至……〕「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六)
爾時,一乞食比丘,得有放毒之團食而持歸,當作第一味[8]施與諸比丘,其諸比丘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不知也。」「比丘!不知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以試驗之意,與他比丘毒,其比丘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以試意。」「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P.81](七)
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造寺之基。一比丘在下舉石,在上之比丘不善取,致使石墜於在下比丘頭上,比丘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故意者不犯也。」
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造作寺宅。一比丘在下舉石,在上之比丘以殺意,落石於在下比丘頭上,比丘死……乃至……其比丘不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八)
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正起造精舍之牆。一比丘在下舉磚瓦,在上之比丘不善接,磚瓦落於在下比丘頭上,比丘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故意者不犯也。」
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乃至……〕在上比丘以殺意,落磚瓦於在下比丘頭上,比丘死……乃至……其比丘不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九)
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作修治。一比丘在下舉斧,在上比丘不善接,斧墜於在下比丘頭上,比丘死。彼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故意者不犯也。」
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在上之比丘以殺意,將斧擲於在下比丘頭上,比丘死……其比丘不死……「偷蘭遮。」
(一〇)
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正修屋。一比丘在下舉樑,在上比丘不善接樑……〔三事如上〕……「偷蘭遮。」
(一一)
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正修屋,〔於建物之高處〕築瞭望台。一比丘言他[P.82]比丘曰:「友!汝立於此結縛。」其比丘立此結縛時,墜落而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非殺意。」「比丘!非殺意者不犯也。」
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正修屋,築瞭望台。一比丘以殺意言他比丘曰:「汝立於此結縛。」其比丘立此結縛時,墜落而死……乃至……墜落不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一二)
爾時,一比丘覆蓋精舍〔屋頂〕已,將欲下。一比丘言其比丘曰:「友!由此下!」其比丘由此下,墜落而死。彼心生悔恨……「比丘!非殺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蓋精舍已,將下。一比丘以殺意言其比丘曰:「友!由此下!」其比丘由此下,墜落而死……乃至……墜而不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一三)
爾時,一比丘憂愁心碎,登耆闍崛山,於懸崖投身時,壓死一造籠師。其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然,諸比丘!不可自投身,若投者突吉羅。」
爾時,六群比丘登耆闍崛山嬉戲而投石,壓死一牧牛者。彼等心生悔恨……乃至……「諸比丘!非波羅夷。然,諸比丘!不可嬉戲而投石,若投者突吉羅。」
(一四)
爾時,一比丘患病,諸比丘令熱之,而比丘死。彼等心生悔恨……乃至……「諸比丘!非殺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病,諸比丘以殺意令熱之,而比丘死……乃至……其比丘不死。彼等心生悔恨……乃至……「諸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P.83](一五)
爾時,一比丘中暑,諸比丘施以鼻腔治療法,而比丘死。彼等心生悔恨……乃至……「諸比丘!非殺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中暑,諸比丘以殺意施以鼻腔治療法,而比丘死……乃至……其比丘不死。彼等心生悔恨……乃至……「諸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一六)
爾時,一比丘病,諸比丘為其按摩,而比丘死……〔如上三事〕……「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病,諸比丘令其沐浴,而比丘死……「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病,諸比丘以油塗之,而比丘死……「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病,諸比丘扶起之,而比丘死……「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病,諸比丘令倒之,而比丘死……「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病,諸比丘給與食物……給與飲物,而比丘死……「偷蘭遮。」
(一七)
爾時,有一婦,其夫遠行,與情夫通而有孕。其婦如是對其世交之比丘言:「大德!請為我墮胎。」「善!妹!」即為其婦墮胎,而胎兒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波羅夷。」
(一八)
爾時,一男子有二婦,一者無兒女,另者有兒女。無兒女者如是對其世交之比丘言:「大德!若彼婦生產,一切家產主權為彼婦所有。大德!請為其婦墮胎。」「善!妹!」為其墮胎,胎兒死而母不死。彼心生悔恨……「波羅夷。」
爾時,一男子有二婦……為之墮胎,母死而胎兒不死。彼心生悔恨……乃至……[P.84]「比丘!非波羅夷,偷蘭遮。」
爾時,一男子有二婦……為之墮胎,〔母兒〕均死……乃至……均不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一九)
爾時,一姙婦如是言其世交之比丘:「大德!請為我墮胎。」「然!大姊!壓擠之!」彼婦壓擠而墮胎兒。彼心生悔恨……「波羅夷。」
爾時,一姙婦……「然!大姊!熱之。」其婦熱之而墮胎兒。彼心生悔恨……「波羅夷。」
(二〇)
爾時,一無兒之婦,如是對其世交之比丘言:「大德!請與我姙娠藥。」「善!大姊!」以姙娠藥與其婦,其婦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突吉羅。」
(二一)
爾時,一有兒之婦,如是對世交之比丘言:「大德!請與我避孕藥。」「善!」……「突吉羅。」
(二二)
爾時,六群比丘對十七群比丘之一人,以指胳肢而令笑,其比丘不安,氣絕而死。其比丘等心生悔恨……乃至……「諸比丘!非波羅夷。」
(二三)
爾時,十七群比丘〔思:〕「我等當制裁[9]六群比丘。」推倒〔坐其上〕而殺之。彼等心生悔恨……乃至……「諸比丘!非波羅夷。」
(二四)
爾時,〔專門〕咒除鬼害之一比丘,斷夜叉鬼之命。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二五)
爾時,一比丘送他比丘於惡夜叉之舍,夜叉奪其比丘命。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殺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以殺意送他比丘至惡夜叉之舍,夜叉奪其命……乃至……夜叉不奪其比丘命。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是偷蘭遮。」
[P.85](二六)
爾時,一比丘送他比丘至猛獸險處……惡賊險處……。猛獸……〔惡賊〕……奪比丘命。彼心生悔恨……〔三事與前同〕……「偷蘭遮。」
(二七)
爾時,一比丘想彼而奪彼命……乃至……想彼而奪他命……乃至……想他而奪彼命……乃至……想他而奪他命。彼心生悔恨……「波羅夷。」
(二八)
爾時,一比丘被非人附身。他比丘擊其比丘,其比丘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殺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被非人附身。他比丘以殺意擊其比丘,其比丘死……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是偷蘭遮。」
(二九)
爾時,一比丘對善法行者說天事,彼信樂而死。彼比丘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殺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以殺意對善法行者說天事,彼信樂而死……乃至……彼信樂而不死。其比丘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是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對應墮地獄者說地獄事,彼驚怖而死……〔與上三事同〕……「偷蘭遮。」
(三〇)
爾時,阿羅毘邑之諸比丘,為修葺而伐木。一比丘如是言他比丘曰:「友!立此伐之。」彼立其處伐木,而被木壓死……〔三事〕……「偷蘭遮。」
(三一)
爾時,六群比丘於叢林放火,燒死數人……〔三事〕……「偷蘭遮。」
[P.86](三二)
爾時,一比丘行至刑場,對執刑者如是言:「賢者!勿使彼苦,一擊殺之。」「善!大德!」而一擊奪命。彼心生悔恨……「比丘!汝犯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行至刑場,對執刑者如是言:「賢者!勿使彼苦,一擊殺之。」執刑者曰:「我不依汝言而作。」而奪〔罪人之〕命。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是突吉羅。」
(三三)
爾時,一男子〔因罪〕被斷手足,於親戚家為親戚所圍繞。一比丘如是語諸人曰:「賢者!汝等欲彼死乎?」「然!大德!我等願之。」「若是,令彼飲酪漿。」遂令彼飲酪漿而致死。其比丘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犯波羅夷。」
爾時,一男子手足被斷,於親戚家為親戚所圍繞。一比丘尼如是語諸人曰:「賢者!汝等欲彼死乎?」「然!大德!我等欲之。」「然,即令彼飲加鹽之酸粥。」遂令彼飲加鹽之酸粥而致死。其比丘尼心生悔恨。時,比丘尼以此事告諸比丘尼,諸比丘尼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其比丘尼犯波羅夷。」
———波羅夷三終———
波羅夷 四
[P.87]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其時,眾多相識、親友比丘等於婆裘河畔結夏安居。時,跋耆地方飢饉難以生活,〔以致白骨狼籍,〕穀物因病菌,〔葉莖乾枯〕如箸,依賴殘食,生存非易。
其時,諸比丘曰:「今跋耆飢饉難以生活,〔以致白骨狼籍,〕穀物因病菌,〔葉莖乾枯〕如箸,依賴殘食,生存非易。我等由何方便,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亦無飲食之苦耶?」有部分比丘作如是言:「友!我等為諸居士作事,如是,彼等當想施與我等,如是,我等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或有部分比丘作如是言:「止!友!何用為諸居士作事?為諸居士運送音信(委託書),於是,彼等當想施與。如是,我等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或有部分比丘作如是言:「止!友!何用為諸居士作事、為諸居士作使者?然,友!我等對諸居士互相讚歎上人法:『其比丘是得初禪者,其比丘是得第二禪者,其比丘是得第三禪者,其比丘是得第四禪者,其比丘是得預流[P.88]果,其比丘是得一來果,其比丘是得不還果,其比丘是得阿羅漢果,其比丘是得三明,其比丘是得六神通。』於是,彼等當想施與我等。如是,我等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友!於諸居士,互相讚歎上人法,乃最勝之〔策〕。」於是,諸比丘於諸居士前互相讚歎上人法:「其比丘是得初禪者……乃至……其比丘是得六神通。」
時,其諸人〔以為:〕「我等實有善利,我等實有功德,如是諸比丘為我等入安居。如是之諸比丘是持戒者、善法行者,未曾有如是之比丘,為我等入安居。」於是,彼等不自食其瞰食,不供父母、不與子女、不與家婢、不與友人、不與同族親戚,而將其〔食物〕施與諸比丘。彼等不自食嚼食、味食、飲物,不供父母、不與子女、不與家婢、不與友人、不與同族親戚,而將具〔食物〕施與諸比丘。如是,諸比丘有美貌,諸根肥大,容貌光澤,充滿喜悅。
(二)
安居竟,往見世尊,乃諸比丘之常法。時,諸比丘安居三月竟,收攝坐臥處,持衣鉢往毘舍離。漸行至毘舍離重閣講堂,至世尊處。至已,敬禮世尊而坐一面。其時,在毘舍離安居竟之比丘等,因飢渴所迫,形體枯瘦,容貌憔悴,筋脈悉現。然,婆裘河邊之諸比丘有美貌,諸根肥大,容貌光澤,充滿喜悅。與客比丘相互親切致意,乃諸佛之常法。其時,世尊問婆裘河邊之諸比丘曰:「諸比丘!諸事堪忍否?足食否?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耶?」「世尊!我等諸事堪忍,足食,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
[P.89]如來知而問,亦知而不問……乃至……以此二因緣故,佛世尊問諸比丘,為說法,或為聲聞弟子制立學處。其時,世尊如是問婆裘河邊之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如何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耶?」於是,諸比丘以是因緣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有〔上人法〕否?」「無有,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此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愚人!汝等何以為口腹故,於諸居士前,互相讚歎上人法耶?愚人!汝等寧以銳利牛刀割腹,亦勿為口腹而對諸居士互相讚歎上人法。所以者何?愚人!確實因彼而至〔餓〕死或受如死之苦,然於身壞命終後,不生於惡處、惡趣、惡生、地獄。〔然,〕愚人!以是故,身壞命終後,當生惡處、惡趣、惡生、地獄。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責已、說法已,語諸比丘曰:
(三)
「諸比丘!世間有此五種大賊存在。何等為五?諸比丘!此世上有一類大賊,如是思惟:『我實被或百、或千徒眾所圍繞,當徘徊於村落、街市、王都,要殺、令殺,要切、令切,要燒、令燒。』彼於其後,被或百、或千徒眾所圍繞,徘徊於村落、街市、王都,要殺、令殺,要切、令切,要燒、令燒。如是,諸比丘!此有一類惡比丘作如是思惟:『我實被或百、或千徒眾所圍繞,當遊行於村落、街市、王都,受尊敬歸依信仰,成為諸居士及出家者之衣服、飲食、房舍、病資具藥[P.90]物等之受者。』彼於其後,被或百、或千徒眾所圍繞,遊行於村落、街市、王都,受尊敬歸依信仰,成為諸居士及出家者之衣服、飲食、房舍、病資具藥物等之受者。諸比丘!此乃存在於世間之第一大賊。
諸比丘!此又有一類惡比丘於學得如來所教之法與律後,以為己有[1]。諸比丘!此乃存在於世間之第二大賊。
諸比丘!此又有一類惡比丘,以無根非梵行,誹謗清淨梵行者之修圓滿清淨梵行。諸比丘!此乃存在於世間之第三大賊。
諸比丘!此又有一類惡比丘,以僧眾之重物、重資具,如園林、園林地、精舍、精舍地、臥牀、座牀、褥、枕、銅瓶、銅甕、銅壺、銅花瓶、剃刀、斧、鋤、鍬、鋸、蔓草、竹、文若草、婆婆草、草、土、木製具、陶磁器等,以此等〔物〕攝取諸居士(即當作恩惠送給諸居士)。諸比丘!此乃存在於世間之第四大賊。
諸比丘!於此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此最大之賊,即是說空無之上人法者。所以者何?諸比丘!以盜心食國家施與之食故。」
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婆裘河邊諸比丘難扶養、難教養……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未證知,而認為己有上人法,宣說〔己已得〕具足正智正見,而如是言:『我如是知,如是見。』彼於其後,或被追問、或不被追問,冀望清淨其罪,[P.91]而如是言:『友!我不知而言如是知,不見而言見,言虛誑妄語。』此亦波羅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眾多比丘,未見以為見、未到以為到、未達以為達、未證以為證,因增上慢而對他人說。其後,彼等之心轉向貪、轉向瞋、又轉向癡。彼等心生後悔〔而思:〕「世尊已制立學處,〔然,〕我等未見以為見……因增上慢而向他人說,我等豈非犯波羅夷乎?」以此事告長老阿難。長老阿難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阿難!此等比丘實未見以為見……由增上慢而對他人說,然,此非罪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未證知,而認為己有上人法,主張〔己已得〕具足正智正見,〔而作如是宣說:〕『我如是知,如是見。』彼於其後,或被追問、或不被追問,冀望清淨其罪,而如是言:『友!我不知而言如是知,不見而言見,言虛誑妄語。』者,除增上慢外,此亦波羅夷不共住。」
三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此所謂「比丘」之意。
「未證知」者,空無不實在,於己不知、不見善法,而言我有善法。
a'「己有」者,將善法導入於己,或將己導入於善法。
「上人法」者,即禪那、解脫、三昧、正受、智見、修道、證果、斷煩惱、心離蓋、樂靜處。
a 「正智」者,三智也。
「正見」者,此智即見,此見即智也。
[P.92]「宣說」者,向或女、或男、或居士、或出家者言。
「如是知,如是見」者,言我知此等法、我見此等法、我有如是法、我入如是法。
「於其後」者,謂於其時宣言,而經過剎那、頃刻、須臾之時。
「被追問」者,凡是有自宣言之事,則對此事追問,云:「汝何故得耶?汝如何得耶?汝何時得耶?汝何處得耶?汝斷何煩惱耶?汝得何法耶?」
「不被追問」者,不被〔詢問〕云:「如何等等。」
b'「冀望清淨」者,期望成為居士、或期望成為優婆塞、或期望成為淨人、或期望成為沙彌。
「其〔犯〕罪」者,陷於不善之欲望,而宣說空無不實之上人法,犯波羅夷罪。
b 「友!我不知而言如是知,不見而言見」者,我不知此等諸法、我不見此等諸法、我無此等諸法、我不入此等諸法之謂。
「言虛誑妄語」者,是由我說空言、由我說虛言、由我說無實、由我無知而說之意也。
「除增上慢外」者,增上慢除外。
「此亦」者,據前之謂。
「波羅夷」者,如斷頭之多羅樹,無再生長之可能。如是,比丘惡心貪求,宣說空無之上人法者,非沙門、非釋子,是故言「波羅夷」。
「不共住」者,共住是同一羯磨、同一說戒而共同修學者,名為共住。不與彼共同,是故言「不共住」。
四
(一)
「上人法」者,謂禪那、解脫、三昧、正受、智見、修道、證果、離惡、心離蓋、樂靜處。
「禪那」者,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解脫」者,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
[P.93]「三昧」者,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
「正受」者,空正受、無相正受、無願正受。
「智」者,三明也。
「修道」者,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也。
「證果」者,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也。
「離惡」者,離貪、瞋、癡也。
「心離蓋」者,心由貪離蓋、心由瞋離蓋、心由癡離蓋也。
「樂靜處」者,是由初禪樂靜、由第二禪樂靜、由第三禪樂靜、由第四禪樂靜之謂也。
(二)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如此故意妄語者,波羅夷。〔一〕彼於事前思:「我將語虛妄。」〔二〕語時思:「我語虛妄。」〔三〕語已思:「我語虛妄已。」
依四事言:「我得初禪。」如此故意妄語者,波羅夷。彼於事前思:「我將語虛妄。」語時思:「我語虛妄。」語已思:「我語虛妄已。」所說異於所見[2]。
依五事言:「我得初禪。」……思:「……語虛妄已。」所說異於所見,所說異於所忍。
依六事……思:「……語虛妄已。」所說異於所見,所說異於所忍,所說異於所樂。
依七事……思:「……語虛妄已。」所說異於所見,所說異於所忍,所說異於所樂,所說異於所想。
(三)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3]。」……所說異於所想。
依三事言:「初禪被我所得。」……所說異於所想。
依三事言:「我是初禪得者。」……所說異於所想。
依三事言:「我是初禪之主。」……所說異於所想。
[P.94]依三事言:「我已證初禪。」……所說異於所想。
(四)
依三事言:「我得第二禪……乃至……第三禪……乃至……得第四禪……乃至……我得……乃至……被我得……乃至……我是四禪得者……乃至……我是……主……乃至……我已證第四禪。」如此故意妄語者,波羅夷……乃至……。如細說初禪,所有〔之禪〕亦應如是細說。
(五)
依三事言:「我得空解脫……乃至……無相解脫……乃至……我得無願解脫,我得……無願解脫由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空三昧……乃至……無相三昧……乃至……我得無願三昧……乃至……我得……被我得……我是得無願三昧者……乃至……我是……主……乃至……無願三昧由我所證。」如此故意妄語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空正受……乃至……無相正受……乃至……我得無願正受……乃至……我得……乃至……被我得……乃至……我是得無願正受者……我是……主……乃至……無願正受由我所證。」如此故意妄語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三明……我是得三明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四念住……乃至……四正斷……乃至……我得四神足……我是得四神足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五根……乃至……得五力……我是得五根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七覺支……我是得七覺支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八正道……我是得八正道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預流果……乃至……一來果……乃至……不還果……乃至…[P.95]…得阿羅漢果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已捨、除、脫、斷、離、出、棄貪。」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瞋被我……癡被我……。」……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心由貪離蓋。」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心由瞋離蓋……我心由癡離蓋。」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彼於事前思……所說異於所想。
———無雜章終———
(六)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第二禪……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第三禪……。」……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第四禪……。」……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空解脫……乃至……初禪與無相解脫……乃至……初禪與無願解脫……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空三昧……乃至……初禪與無相三昧……乃至……初禪與無願三昧……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空正受……乃至……初禪與無相正受……乃至……初禪與無願正受……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三明……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四念住……乃至……初禪與四正斷……乃至……得初禪與四神足……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P.96]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五根……乃至……得初禪與五力……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七覺支……初禪與八正道……初禪與預流果……乃至……初禪與一來果……乃至……初禪與不還果……乃至……得初禪與阿羅漢果……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我已捨、除、脫、斷、離、出、棄貪。」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乃至……由我所得……乃至……我是得初禪者……我是得主……乃至……初禪已被我證得,我已捨……貪……。」……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乃至……我得……被我所證,我已捨……瞋……乃至……我已捨……癡……。」……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乃至……我得……被我所證,我心離貪……我心離瞋……我心離癡蓋。」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斷片章終———
(七)
依三事言:「我得第二禪與第三禪……得第二禪與第四禪……我心離癡蓋。」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第二禪與初禪……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結合章———
(八)
如上,以各根展轉結合章。
依三事言:「我心離癡蓋,得初禪……乃至……第二禪……乃至……第三禪……乃至……第四禪……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P.97]依三事言:「我心離癡蓋,空解脫。」……依三事言:「我心離癡蓋,離瞋蓋。」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一根章———
(九)
二根、三根、四根、五根、六根、七根、八根、九根、十根亦應如一根之詳說。此為全根章——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空正受、無相正受、無願正受、三明、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已被我證得,我已捨……貪……乃至……我已捨……瞋……乃至……我已捨、除、脫、斷、離、出、棄癡。由貪……由瞋……由癡,我心已離蓋。」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彼事前思:「我將語虛妄。」語時思:「我語虛妄。」語已思:「我語虛妄已。」如此所說異於所見、所說異於所忍、所說異於所樂、所說異於所想。
———全根章終———
五
(一)
依三事,欲言:「得初禪。」而故意妄語:「得二禪。」對方承認則波羅夷,不承認則偷蘭遮……乃至……。
依三事,欲言:「得初禪。」而故意妄語:「得三禪……四禪。」……偷蘭遮……乃至……。
依三事,欲言:「得初禪。」而故意妄語:「我心已離癡蓋。」……偷蘭遮……乃至……。——事前思……所說異於所想。
———擴言一根斷片章———
[P.98](二)
依三事,欲言:「得第二禪。」而……「得第三禪……初禪。」……偷蘭遮……乃至……。
———擴言一根結合章要略———
(三)
依三事,欲言:「我心離癡蓋。」而故意妄語:「得初禪。」……偷蘭遮……乃至……。
依三事,欲言:「我心離癡蓋。」……乃至……故意妄語:「我心離瞋蓋。」對方承認則波羅夷,不承認則偷蘭遮……乃至……。
———擴言一根章終———
(四)
二根、三根……十根亦應如是作。是為全根章。
依三事,欲言:「初禪……乃至……我心離瞋蓋。」而故意妄語:「我心離痴蓋。」對方承認則波羅夷,不承認則偷蘭遮。
依三事,欲言:「我得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空解脫……阿羅漢果,我已捨、除、脫、斷、離、出、棄貪。我已捨……瞋……我已捨……癡……由貪……由瞋……由癡,我心已離蓋。」而故意妄語:「我得初禪。」對方承認則波羅夷,不承認則偷蘭遮……乃至……。
依三事,欲言:「我得第三禪、第四禪……乃至……我心由癡離蓋,我得初禪。」而故意妄語:「得第二禪。」……偷蘭遮……乃至……。
依三事,欲言:「我心由癡離蓋,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乃至……我心由貪離蓋。」而故意妄語:「我心由瞋離蓋。」對方承認則波羅夷,不承認則偷蘭遮……乃至……。
———擴言全根章、擴言章終———
[P.99]六
(一)
依三事言:「住汝精舍之比丘得初禪……乃至……得……乃至……被得……乃至……其比丘是得初禪者……乃至……主……乃至……初禪由彼比丘所作證。」如此故意妄語,對方承認則偷蘭遮,不承認則突吉羅——事前思……所說異於所想。
依三事言:「住汝精舍之比丘得第二禪……乃至……第三禪……乃至……第四禪……乃至……空解脫……阿羅漢果……乃至……得……所證。」如此故意妄語……突吉羅……乃至……。
「其比丘已捨貪……乃至……已捨瞋……乃至……已捨癡,已除、棄癡,其比丘之心由貪……由瞋……由癡離蓋。」如此故意妄語……突吉羅……乃至……。
依三事言:「住汝精舍之比丘,於靜處得初禪……乃至……第二禪……乃至……第三禪……乃至……第四禪……乃至……得……乃至……被得……乃至……其比丘,於靜處是得四禪者……乃至……第四禪由其比丘於靜處所作證。」如此故意妄語……突吉羅——事前思……所說異於所想。
十五句之進行如是詳說。
(二)
依三事言:「使用汝精舍……乃至……穿用汝衣……乃至……受汝施食……乃至……用汝房舍……乃至……受汝病資具藥物……乃至……汝精舍被使用之……乃至……汝衣服被受用之……乃至……汝施食被受用之……乃至……汝臥具被受用之……乃至……汝病資具藥物被受用之……乃至……汝施與精舍之……乃至……施與衣……乃至……施與食物……乃至……施與房舍、施與病資具藥物之比丘,彼於靜處得第四禪……乃至……第四禪由其比丘於靜處所作證。」如此故意妄語,對方承認則偷蘭遮,不承認則突吉羅——彼於事前思:「我將語虛妄。」語時思:「我[P.100]語虛妄。」語已思:「我語虛妄已。」所說異於所見、所說異於所忍、所說異於所樂、所說異於所想。
———十五省略章終———
七
依增上慢者、無意妄語者,癡狂者、心亂者、痛惱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依增上慢、住阿蘭若、乞食、和尚、威儀、縛、獨、法、精舍、供養。
非困難、精進、亦懼死、友疑悔者、依正修、依精進、依專念、為成就、為痛苦、言堪忍有二〔事〕。
於婆羅門有五事、他說三〔事〕、家、離欲樂、依樂、出發。
骨〔者〕肉〔者〕俱是殺牛人、〔肉〕團〔者〕是捕鳥人、無皮〔者〕是殺羊人、劍〔毛者〕是屠豬人、槍〔毛者〕是捕鹿人、箭〔毛者〕是治罪人、錐〔毛者〕是御人。
彼被針縫者是兩舌惡口者、搬陰囊者是村里詐欺師、沈糞坑者是姦夫、食糞者是惡婆羅門。
無皮女是姦婦、臉蒼白之女是占卜者、被捨棄之女是〔因〕向敵人投燒炭、斷頭者是殺賊者。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彼等出家於迦葉佛之律而常為惡法。於王舍城有多浮陀河、鬪、象之潛水徒涉、憶念輸毘陀阿羅漢五百劫。
八
(一)
爾時,一比丘依增上慢而向他人說。彼心生悔恨而如是思:「依世尊所制立之學處,我豈非波羅夷乎?」時,其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依增上慢者不犯也。」
[P.101](二)
爾時,一比丘〔思:〕「如斯者,世人當敬重我。」如此,以欲求心住阿蘭若,世人尊敬彼。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然而,諸比丘!勿以欲求心住[4]阿蘭若,住者突吉羅。」
爾時,一比丘〔思:〕「如斯者,世人當敬重我。」如此,持欲心行乞食,世人敬重彼。彼心生悔恨……乃至……「諸比丘!不犯也。然而,諸比丘!勿持欲心行乞食,行者突吉羅。」
(三)
爾時,一比丘如是言他比丘曰:「友!我等和尚之弟子,悉是阿羅漢。」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存何心耶?」「世尊!我是有意妄語。」「比丘!非波羅夷,是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如是言他比丘曰:「友!我等和尚之弟子,悉是大神力者、大威神力者。」彼心悔恨……「偷蘭遮。」
(四)
爾時,一比丘〔思:〕「如斯者,世人當敬重我。」如此,持欲心遊行……持欲心而立……持欲心而坐……持欲心而眠。世人敬重彼。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然而,諸比丘!勿持欲心而眠,眠者突吉羅。」
(五)
爾時,一比丘言他比丘之上人法,彼亦如是言:「友!我亦捨縛。」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汝波羅夷。」
(六)
爾時,一比丘獨居而言上人法。他心智之比丘非難其比丘曰:「友!勿如是說,汝無此法。」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汝非波羅夷,是突吉羅。」
[P.102]爾時,一比丘獨居言上人法。天人非難是比丘:「尊者!勿如是說,汝無此法。」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非波羅夷,是突吉羅。」
(七)
爾時,一比丘如是言一優婆塞曰:「賢者!住汝精舍之比丘是阿羅漢。」然後,彼住此精舍。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心耶?」「世尊!我有意說妄語。」「比丘!汝非波羅夷,是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如是言一優婆塞曰:「汝以衣、食、房舍、病資具藥物供養之比丘是阿羅漢。」如此,其比丘即令優婆塞以衣、食、房舍、病資具藥物供養彼〔比丘〕。彼心生悔恨……「偷蘭遮。」
(八)
爾時,有一病比丘,諸比丘如是言彼曰:「長老有上人法。」〔病比丘曰:〕「友!得〔法〕不難。」彼心生悔恨,〔思:〕「凡世尊之諸聲聞始可如是言。然,我非世尊之聲聞,我豈非波羅夷乎?」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存何心耶?」「世尊!我言之無意。」「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P.103]爾時,有一病比丘,諸比丘如是言彼曰:「長老有上人法。」「友!〔以法〕語他不難。」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存何心耶?」「世尊!我言之無意。」「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九)
爾時,有一病比丘,諸比丘如是言彼曰:「長老有上人法。」「友!法依精進而得。」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爾時,有一病比丘,諸比丘如是言彼曰:「友!勿懼。」「友!我對死不懼。」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爾時,有一病比丘,諸比丘如是言彼曰:「友!勿懼。」「友!若有疑悔者,彼可能懼。」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爾時,有一病比丘,諸比丘如是言彼曰:「長老有上人法。」「友!法依正修而得。」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友!法依精進而得。」彼心生悔恨……「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友!法依專念修持而成就。」彼心生悔恨……「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一〇)
爾時,有一病比丘,諸比丘如是言彼曰:「友!堪忍否?得過否?」「友!誰亦難忍〔,唯我能忍〕。」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友!非凡人所能忍。」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心耶?」「世尊!我有意言之。」「比丘!非波羅夷,是偷蘭遮。」
(一一)
爾時,一婆羅門邀諸比丘而作是言:「大德阿羅漢!請來!」彼等心生悔恨,〔思:〕「我等非阿羅漢,而彼婆羅門呼我等為阿羅漢,我等應如何應對耶?」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諸比丘!於尊敬之語不犯也。」
爾時,一婆羅門請諸比丘而作是言:「大德阿羅漢!請坐!」……乃至……「大德阿羅漢!請食!」……乃至……「大德阿羅漢!請滿足!」……乃至……「大德阿羅漢!請行矣!」彼等心生悔恨……「於尊敬之語不犯也。」
(一二)
爾時,一比丘言他比丘之上人法。彼亦如是言:「友!我已捨漏。」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波羅夷。」
[P.104]爾時,一比丘……「友!對我現起此諸法。」彼心生悔恨……「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友!我亦見此諸法。」彼心生悔恨……「波羅夷。」
(一三)
爾時,一比丘之親戚作是言:「大德!來住家〔還俗〕。」「賢者!如我不適住家。」彼心生悔恨……「比丘!無意而言〔上人法〕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之親戚作是言:「大德!來享受欲樂。」「賢者!我離愛欲。」彼心生悔恨……「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之親戚作是言:「大德!汝歡樂乎?」「賢者!我歡樂最上之樂。」彼心生悔恨,〔思:〕「凡世尊之諸聲聞始可如是言。然,我非世尊之聲聞,我豈非波羅夷耶?」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存何心耶?」「世尊!我無意而言之。」「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一四)
爾時,眾多比丘同意於一精舍入安居,「我等當知,由此安居最初出發者是阿羅漢。」一比丘:「應知我是阿羅漢。」而由此安居最初出發。彼心生悔恨,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汝波羅夷。」
九
(一)
爾時,佛世尊住王舍城迦蘭陀尼婆波竹林園。時,長老勒佉㝹及長老大目犍連住耆闍崛山。時,長老大目犍連於清晨,著內衣,持外衣與鉢,至長老勒佉㝹處而言:「友!尊者勒佉㝹,我等往王舍城乞食。」「然!」長老勒佉㝹應諾長老[P.105]大目犍連。時,長老大目犍連下耆闍崛山,於一處微笑。其時,長老勒佉㝹如是言大目犍連曰:「尊者目犍連!以何因緣而微笑耶?」「尊者勒佉㝹!其問非時也,應於世尊前問我此問題。」
(二)
如是,長老勒佉㝹與長老大目犍連,於王舍城乞食,受食後,從乞食歸,至世尊處。至已,向世尊頂禮而坐一面。一面坐已,長老勒佉㝹對長老大目犍連曰:「長老大目犍連下耆闍崛山,於一處現出微笑。尊者目犍連!以何因緣而微笑耶?」「尊者!我下耆闍崛山時,見骨骨相連者行於空中,鷲、烏、鷹追逐彼,並啄其肋骨之間,彼〔骨鎖者〕苦惱叫喚。尊者!於此,我作如是思惟:『真希有!真不可思議!有如是之有情,有如是之夜叉,亦有如是獲得自體者!』」諸比丘譏嫌非難:「長老大目犍連亂言上人法。」
爾時,世尊對諸比丘言:「諸比丘!實有住天眼之聲聞。諸比丘!實有住妙慧之聲聞。是故,言聲聞如是知、或見、或親眼見。諸比丘!我亦曾見其有情,然而,我不言。我若言之,他人亦可能不信我,不信我者,當有長夜之不利、痛苦。諸比丘!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殺牛者,彼依業報,經許多歲月、或百年、或千年、或十萬年之久,於地獄受苦,尚承業報之殘餘,感受如是自體之苦。諸比丘!目犍連言真實,目犍連不犯也。」
(三)
……乃至……「我下耆闍崛山時,見肉片行於空中,鷲、烏、鷹追逐彼,[P.106]而撕碎斷分之,彼叫喚其苦。」……乃至……「諸比丘!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殺牛者。」……乃至……。
「尊者!我下耆闍崛山時,見肉團行於空中,鷲、烏、鷹追逐彼,而撕碎斷分之,彼叫喚其苦。」……乃至……「諸比丘!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捕鳥者。」……乃至……。
「尊者!我下耆闍崛山時,見無皮者行於空中,鷲、烏、鷹追逐彼,而撕碎斷分之,彼叫喚其苦。」……乃至……「諸比丘!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殺羊者。」……乃至……。
「尊者!我下耆闍崛山時,見劍毛者行於空中,彼之劍〔毛〕繼續飛起,然後刺入其身,彼叫喚其苦。」……乃至……「諸比丘!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屠豬者。」……乃至……。
「尊者!我……見槍毛者行於空中,彼〔身上〕之槍繼續飛起,然後刺入其身,彼叫喚其苦。」……乃至……「諸比丘!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捕鹿者。」……乃至……。
「尊者!我……見箭毛者行於空中,彼〔身上〕之箭……」「……是王舍城之治罪者。」……乃至……。
「尊者!我……見錐毛者行於空中,彼〔身上〕之錐……」「……是王舍城之御者。」……乃至……。
「尊者!我……見針毛者行於空中,彼〔身上〕之針向彼頭入,然後從口出;於口入,然後從胸出;於胸入,然後從腹出;於腹入,從腿出;於腿入,從脛出;於脛入,從足出;彼叫喚其苦……」……「……是王舍城之兩舌惡口者。」……乃至……。
「尊者!我……見睪丸如瓦者行於空中,彼行時,其陰囊載於肩;坐時,坐其陰囊;鷲、烏、鷹追逐彼,而撕碎斷分之,彼叫喚其苦。」……「……是王舍城之村落詐欺師。」……乃至……。
「尊者!我……見〔身〕與頭沈於糞坑者。」……乃至……「諸比丘!其有情是王舍城之姦夫。」……乃至……。
[P.107]「尊者!我……見〔身〕與頭沈糞坑中,以兩手食糞者。」……乃至……「諸比丘!其有情是王舍城之惡婆羅門,彼於迦葉等正佛說法時,以食事邀請比丘僧,以桶裝滿糞,報告〔食〕時如是言:『大德!請盡量食並持去。』」……乃至……。
「尊者!我……見無皮女行於空中,鷲……碎分其女,彼女叫喚其苦。」……乃至……「諸比丘!其女是王舍城之姦婦。」……乃至……。
「尊者!我……見顏色蒼白之惡臭女人行於空中,鷲……碎分其女。」……「……是王舍城之占卜者。」……乃至……。
「尊者!我……見被燒而捨棄之女人行於空中,彼女叫喚其苦。」……乃至……「諸比丘!彼女乃迦陵迦王之第一皇后,其女善妒,以炭火投向夫之情敵。」……乃至……。
「尊者!我……見無頭之軀體行於空中,其胸有口、目,鷲……碎分彼,彼叫喚其苦。」……乃至……「諸比丘!其有情是王舍城名為哈利迦之刑吏。」……乃至……。
「尊者!我……見比丘行於空中,彼僧伽梨有火燃燒光輝,其鉢亦有火燃燒光輝,其帶亦有火燃燒光輝,其身亦如是,彼叫喚其苦。」……乃至……「諸比丘!此比丘乃迦葉等正佛說法時之惡比丘。」……乃至……。
「尊者!我……見比丘尼……乃至……式叉摩那……乃至……沙彌……乃至……沙彌尼行於空中,其女之僧伽梨有火燃燒……彼女叫喚其苦。尊者!於此,我作如是思惟:『真希有!真不可思議!有如是之有情,有如是之夜叉,亦有如是獲得自體者!』」諸比丘譏嫌非難:「長老大目犍連亂言上人法。」
爾時,世尊言諸比丘曰:「諸比丘!實有住天眼之聲聞。諸比丘!實有住妙慧[P.108]之聲聞。是故,言聲聞如是知、或見、或親眼見。諸比丘!我亦曾見其沙彌尼,然,我不言。我若言之,他人亦可能不信我,不信我者,當有長夜之不利、痛苦。諸比丘!其沙彌尼乃於迦葉等正佛說法時之惡沙彌尼,彼女因其業報,經許多歲月、或百年、或千年、或十萬年之久,於地獄受苦。尚承業報之殘餘,感受如是自體之苦。諸比丘!目犍連言真實。諸比丘!目犍連不犯也。」
(四)
爾時,長老大目犍連言諸比丘曰:「友!從多浮陀河流入之湖水,澄淨而清冷,潔白而愉悅;堤防美觀,魚鼈多而美麗;綻開如車輪大之赤蓮華。然,今之多浮陀河是沸熱之流。」諸比丘譏嫌非難……乃至……「何以長老大目犍連如是言:『友!從多浮陀河流入……是沸熱之流。』耶?長老大目犍連亂言上人法。」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諸比丘!從多浮陀河流入之湖水,澄淨……綻開……赤蓮華。然,諸比丘!此多浮陀河流於二大地獄之間,是故,多浮陀河是沸熱之流。諸比丘!目犍連言真實。諸比丘!目犍連不犯也。」
(五)
爾時,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為離車族所敗。而後,王集大軍破離車族。軍陣中歡喜「王破離車族」。時,大目犍連語諸比丘曰:「友!離車族破王,然而,於軍陣中歡喜王破離車族。」諸比丘譏嫌非難:「何以長老大目犍連如是言:『友!離車族破王,而軍陣中歡喜王破離車族。』耶?長老大目犍連亂言上人法。」以此[P.109]事白世尊。〔世尊言:〕「諸比丘!最初王被離車族所破,而後王集大軍破離車族。諸比丘!目犍連言真實,目犍連不犯也。」
(六)
爾時,長老大目犍連言諸比丘曰:「友!我於此葉毘尼河邊入安闍三昧(第四禪),聞群象入流渡河之叫聲。」諸比丘譏嫌非難:「何以長老大目犍連對我等如是言:『入〔無取色聲〕安闍三昧,聞群象入流渡河之叫聲。』耶?長老大目犍連言上人法。」……白世尊。「諸比丘!〔彼〕有此三昧,然彼還未純淨,目犍連言真實……不犯也。」
(七)
爾時,長老輸毘陀語諸比丘曰:「友!我〔於一念〕憶念過去五百劫。」諸比丘譏嫌非難:「何以長老輸毘陀如是言:『我憶念……。』耶?長老輸毘陀言上人法。」……白佛。「諸比丘!輸毘陀有是事,然其五百劫[5],實〔彼之〕一生,輸毘陀言真實……不犯也。」
———波羅夷四終———
諸大德!此四波羅夷法已誦竟。〔若〕比丘犯其中任何一項者,不得與諸比丘共住。如於〔出家[6]〕前〔不得共住,出家〕後犯波羅夷者亦不共住。於此,我今問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波羅夷品終———
校注
[0001001] 此章參照 Mahāvagga VI, 31, 5ff 及 Aṅguttara N.IV, p.172(Mahāvagga)。 [0001002] Naḷeru 於覺音註(Samantapāsādikā)為夜叉名。以下言註乃指覺音註。 [0002003] arasarūpa 依覺音註,以合掌尊敬之行禮為「有味」,故云瞿曇為無味者。《增支部》譯本中 Nyāṇatiloka 譯為 rūcksichtslos, Hare 譯為 lacks taste;於《善見律》中作「色無味也。何以故?唯有色而實無味。」 [0002004] 註云:婆羅門敬禮長者,乃為社會之和樂,故如是說。但原語 nibbhoga 於 Hare《增支部》譯為無財者,即無社會地位。今 bhoga 譯為悅樂之意。《善見律》則言為「貢高」,意指不敬禮、高慢。 [0004005] 原語 tapanīya 是與苦行者(tapassin)同一語。 [0005006] 日譯〔南傳〕依覺音註,譯為甚深思念,精進而住於決定者。 [0008007] 原語 vipallāsa,註為顛倒妄見(viparītagāha),即住處顛倒,故言「非我住處也,是此也」,又謂「此是我等之村,非我等之村」,如此倒亂,佛哀愍此顛倒,且將來眾生飢饉時,無如目連之大神通力者,故不許目連之願。 [0011008] 原語 rattaññumahata 是知夜,即出家以來,知甚多夜之意。即久出家有經驗,即僧眾產生以來,經過漫長時間。 [0021009] 原語 utunī ahosi pupphaṁ te uppannaṁ 其實應是月事後,依覺音註,出血不絕者不成胎,言出盡即受胎。於《十誦律》言淨潔,於《四分律》、《有部律》言月期。 [0024010] 末水法(odakantika),不淨法〔終而用水〕故言也。 [0024011] 攝僧(saṁghasuṭṭhutāya)者,覺音註作「善受如來語」(vacanasampaṭicchanabhāvo)。 [0026012] 同五(一一),但以「獼猴」代「女人」。 [0028013] sāmaññāya bhikkhu,沙門比丘之意,但依註,檀那請比丘時,如未受具之沙彌亦在比丘數,於《善見律》亦作「沙彌亦名比丘」故如此譯之。 [0032014] vevacana 是形容詞,今依《善見律》之譯,若依覺音註,佛、法等有名(nāma)、號,依名或號俱成捨戒,例如:言「捨佛」即依名;言「捨三藐三佛陀」、「捨無量意」為依號而捨戒。 [0034015] 黃門(paṇḍaka),去勢者。 [0038016] 有隔(santhata),以物包根。 [0041017] 乾陀賊(uppalagandha),依覺音註,「取人之心臟者」之意,此盜賊取人之心臟以祀神,故言之。此賊若掠奪比丘時,因殺比丘者必獲大罪,故捉女人來,令破戒而殺之。 [0042018] 原本 mallā,如校訂者亦言應為 mālā。〔參照一〇(二一)〕 [0054001] 原本之 kaṭṭhakārīyo 是 kaṭṭhahāriyo 之誤。 [0054002] 勿使將來之比丘倣此而殺生之意。 [0057003] Lomena tvaṁ mutto'si,依覺音註,見有人將殺多毛之羊以取肉,因想由此羊毛得利益,故以二羊換此多毛之羊而去之寓言。比丘之著袈裟亦如此毛羊,依此羊毛而脫死,汝亦依袈娑而脫死之意。 [0058004] rajakattharaṇaṁ,依註是指洗衣人之岸;將所洗之衣展開(attharanti)曝曬,故稱之。 [0060005] 以上之原文 ādiyeyya, hareyya, avahareyya, iriyāpathaṁ vikopeyya, thāṇā cāveyya,saṁketaṁ vītināmeyya,於《善見律》譯為奪、將、舉、斷步、離本處、相要。奪是奪園林,將是取他人之搬運物,舉是不還他人寄託之物,斷步是取他人之物而離去,離本處是盜取地上物移離其處所,相要是準備於某時某處取此物、又謂於稅關脫稅。 [0065006] 七穀(pubbaṇṇa)者,言米等七種穀物;七菜(aparaṇṇa)者,言豆、甘蔗等七種菜。 [0066007] ekaṁ payoge anāgate…,註謂:若田有二標樁以為界,想移動此而佔取田地,移動一標樁是偷蘭遮,移動二標樁是波羅夷。若有三標樁時,移動一標樁是突吉羅,二標樁是偷蘭遮,三標樁是波羅夷。關於繩亦如是,移一端偷蘭遮,移兩端波羅夷。 [0067008] sahabhaṇḍahārakaṁ,於《善見律》作「盜偷人以及身上之衣,若將去時,初舉一腳即偷蘭遮」是也。 [0074009] nimittaṁ akāsi,作記號,成為目標。 [0075010] niruttipatho,註謂:於會話時,言:「誰取乎?誰取去乎?」答:「我取,我取去。」是普通之語法。此時言「取」者,非「以盜心取去」之意,問者以「取」解為「盜取」而說是波羅夷。於《善見律》譯為:「誰盜取?」答:「我盜取。」佛言:「比丘!汝心云何?」比丘答言:「逐口語,實無盜心。」「若爾,無罪。」 [0079011] 親厚想,原語是 vissāseti 意為信賴,親厚之間有信賴之意,故想食之亦不怒或可能歡喜。 [0093001] 鹿杖沙門(Migalaṇḍika samaṇakuttaka),雖言沙門而非沙門,著袈裟入寺中,拾比丘之殘食為生。 [0099002] 人體(manussaviggaha),例如於《五分律》作「人若似人」,於《有部律》作「人類」,有「人及胎兒」之意。於梵語本,單是(manuṣya),於《四分律》及《僧祇律》亦唯「人」。 [0101003] 是以下之原語 kāyena, kāyapaṭibadhena, nissaggiyena。依覺音註,身者,以手或足等打殺。身所持者,是不離身之物,如劍等。投擲者,是從身或從身所持物放離之物,如矢、擲槍等。 [0102004] 依註,獨者,於眼前無他人。以下之意,如供養時,暗中不知當前有怨敵比丘,言:「我歡喜彼比丘被賊殺死,或被毒蛇咬死。」 [0104005] apassena,依註,謂常用之椅、臥床、靠板;或日中休息處所,坐者靠背之柱,或生於其處之木等。 [0107006] 原本 bhisanno,其意難解,另一本作 sinno,Hermann Oldenberg 亦言此二者不知如何校訂,暹羅本為 santo,今依 abhisanno 譯之。 [0108007] 原本 paṭimaneti 是 paṭimāneti 之誤。 [0109008] aggakārika 因重此比丘法,得最上之食先與同學,而後自己食。 [0114009] 原語 kammaṁ karissāma 註言 ākaḍḍhiyamāna patito 因於序頌為 niggaha,故如此譯之。 [0121001] 原語 attano harati,依覺音註,善比丘說佛法使人歡喜,惡比丘由善比丘所聞受之法,為他人說法,眾喜而問:「大德善說妙法,由誰受來乎?」「我自知,非由他受。」偷如來之法為己有,以求利養。於巴利《善見律》harati 作 dahati。於暹羅版 hadati 是 dahati 之誤。 [0127002] 原語 vinidhāya diṭṭhiṁ,於自己不同見解之處,偽作如己之見解而主張。以下之忍(khanti)、樂(ruci)、想(bhāva),皆言執思於心中,依其強弱之程度而區別。此語於 V. P. IV. P. 2, V. P. II. P. 205 亦有,於小品之英譯,雖異今譯,從意義上考察,又見北傳漢譯律藏「所見異」(《四分》)、「異見說過人法」(《五分》)等,皆說異見之意,故如此譯之。尚且 bhāva 是想,非修之意。於巴利《善見律》bhāva 乃以 saññā 替代。 [0127003] 於此是用 samāpajjāmi 之現在式,前面二處用 samāpajjiṁ 乃不定過去式,此點為二和三〔時態〕之不同也。 [0138004] 原本 vatthabba,應為 vattabba 或 vasitabba。覺音註缺,暹羅本和原本同。 [0150005] 依註之譯,聲聞弟子一念中最多知一世而已,言憶念五百劫,故非難為妄語上人法。然,輸毘陀之前生於無想天住五百劫,故彼五百劫為一生。此故事亦出於《十誦律》。 [0151006] yathā pure tathā pacchā pārājiko hoti asaṁvāso 於在家時不能與比丘共住,如不得共比丘布薩、自恣等,犯波羅夷後不共住,即成在俗者之意。【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 冊 No. 1 經分別(第1卷-第4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10-1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