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上天竺講寺志卷之八
道場規製品
建置
鳴陽樓
即鐘樓,在正殿左,西向。紹興二年五月,高宗詔住持惟日建。至七年二月,上鑄萬石大銅鐘以賜,住持應如管領。樓燬。咸淳六年三月,度宗賜錢,住持法照復建。入國朝成化間,住持智霑重建。舊所賜鐘,南宋故物也,鯨音圓亮,聲聞數十里。成化間,鎮海樓巨鐘毁於火,時鎮守太監麥公秀輦借入城,以代急用,隨鑄償本寺矣。嘉靖三十四年七月,島夷猖獗,軍門命取廢寺敗鐘鑄佛郎機[1]。麾下乘勢脅嚇攘取,僧眾控訴雲間方伯潘公恩白而止之。萬歷二十三年十一月,寺僧如淵等重鑄,約六千餘斤。時住持圓逸、圓日、圓逕。
大學士,淳安商輅撰〈上天竺重建鐘樓記〉曰:
東南佛寺,錢塘為勝;錢塘佛寺,天竺為勝。天竺有三,上天竺又其最勝也。乳竇峯聳其南,白雲峯拱其北,天香巖峙其東,雙檜巖直其西。重岡疊巘,螺髻堆青;泉水松風,笙簧入韻,誠一方勝概也。寺創於五代之間,時天下繹騷,惟兩淛宴然,蓋錢氏立國之功。文穆之世,高僧道翊結庵是山,一夕,見前澗光明上燭;旦往視之,得奇木,遂刻為觀音像奉之。後感夢忠懿,易庵為寺,聿新殿宇。至宋咸平、元祐,寖加增廣,於時趙閱道、蘇子瞻、秦少游諸公皆有記。南渡以來,六朝車駕不時臨幸,樓臺殿歲增月益,因賜「廣大靈感觀音寺」額,并「白雲堂」印,列為五山之首,禪教宗之。我朝改教為講,五山之名仍因其舊。郡之人水旱疾疫,有求必禱;輿馬闐駢,往來如市。是雖佛之感動於人,要爾山川之靈有以相之。於寺故有鐘樓,頹[A1]圮已久。近時司禮太監李公義奉命出鎮,間嘗詣寺,因見巨鐘在地,惻然興念。爰施己資,募工度材,重建層樓,發鐘懸之。於是鯨音四達,晨昏有警。寺之景象,遠過於前。住持僧智霑,具廢興始末徵余為記,將壽諸石,以表太監之功,以侈寺之美觀,可謂知所重已。且地不自美,因人而美;物不自成,因人而成。夫以天竺為寺,擅勝東南,著稱叢林,非有傑構為之壯觀,文字為之顯白,何以昭當時、名後世哉?跡其興建之功偉矣,愧予文不足以繼趙蘇諸賢後。因其請,姑為之說。或來者有考,嗣者弗失,庶幾名山勝境與天地相為悠久云。
振遠樓
即鼓樓,在正殿右,東向。嘉靖間,樓既坍頹,寺僧清正赤腳募緣,聿新起廢。萬歷己酉,寺僧如淶重修。
藏經樓
紹興二年五月,高宗詔住持惟日建。咸淳六年三月,度宗賜錢,命住持佛光重建。
水月樓
在水月池上,虛敞宏麗,僧錄若訥建。自淳熙、嘉定、端平間,屢朝臨幸,駕憇於此。扈從游觀,搢紳名詠,留題甚夥。後燬於兵燹,今廢。
大仙樓
在兩峯堂後,即禪觀堂。舉佛事則齋天於此。廢,今為禪堂。
清暉樓
在白雲堂左隅,傾頹歲久。嘉靖中,僧綱道顯再建。
方丈
五楹,在白雲堂左,古有之。淳祐十年五月,理宗臨幸,詔住持佛光作方丈石山。至國朝正德中廢。
皇華館
寶祐元年八月,住持佛光建,奉延中使降香者駐節焉。廢。
夜講臺
治平中,辯才淨法師演說無倦,嘗謂「鬼神少威德,則不敢隨眾晝聽」,乃為夜分講經,故設之。
勤舊寮 侍者寮 書記寮 且過寮 茶湯寮 藥石寮
並廢。
三官佑聖祠
在正殿西隅,廣三楹。萬歷二年,寺僧道禎建。
福祐靈濟公祠
即伽藍神也。按《寺誌》:寶祐六年,理宗封上竺伽藍神號。《內七誌》曰:此不在十八位之列。姓曾,以四月初四日生辰。
文昌祠
在鐘樓左偏,北向。崇禎八年,寺僧心印建。僉事林徽初題額。
張仙祠
在圓通門外,琴岡盡際。萬歷丙子,住持德洪建。左方伯朱卿題額曰「廣嗣張仙祠」。
土地神祠
神蓋陳渾也。漢靈帝熹平二年,為餘杭令。今山中祀為土神,不知所以尸祝之由。《內七誌》曰:王莽廢錢塘為泉亭縣,光武惡之,廢泉亭,而錢塘故縣未曾復。至光和二年,封朱雋為錢塘侯,則錢塘又廢為侯封,而無縣矣。熹平至光和,凡六年,武林其時想分屬餘杭,而渾正治斯土,有遺澤,故祀之。渾,字應明。餘杭為陳明府君廟,後唐長興二年,封渾太平靈衛王,故俗稱陳明大王。今以正月十五日為君生辰。
靈衛祠
祀朱蹕也。蹕,安吉人。建炎三年,為錢塘令。十二月,金虜由西溪並天竺而進,金勝、祝威二將於葛嶺編竹覆泥以陷之。蹕率義勇二千款其前鋒,中流矢二,敗猶叱以戰。退守天竺山,傷重而死。咸淳四年,誥封為列侯。
雷公遺愛祠
公名鳴陽,嘉靖間為本府二守。斷靈竺,賜山萬畮,令佃戶納餉當差。寺僧即兩峯故址立遺愛堂祀之,諸狀元為記。
梁公祠
公名瑤。正德中,鎮守本藩,有惠於寺,共建生祠。
雙檜軒
淳熙二年,賜唐相園中雙檜,植此。見正統石刻。
清華軒
在秋香閣後。淳祐九年三月,住持佛光重新。宋季燬。大德四年,住持筌若洲重建。今廢。
竹嶼軒
趙孟頫書扁,在觀堂。
圓通門
在天王殿左隅,琴岡未盡處,向東。寺初建處,紹興二年五月,高宗詔住持惟日重建。舊制亡稽,今以四柱重枅、飛甍鬬角,翼然而壯也。額曰「圓通」,王穉登書。又嶺南李時行書額曰「蒼煙白石」。
普門
在雲心衖口,金佛橋下。製似圓通。洪武己巳,住持大山建。正德丁丑,住持歸定重建。萬歷甲戌,住持道福又建,高二丈四尺,闊二丈二尺,嗣曹國公景隆書額曰「普門」,尚寶卿徐江山書額曰「示現神通」。
山門
舊在飛來峯外,蓋三竺、靈隱共由一門,白太傅所謂「一山門作兩山門」也。入國朝,諸寺始畫地分疆。其門遷在中竺寺橋之右、永清石橋之東。製如圓普,而谿巒關鍵過之。嘉靖甲子,住持道霑重建。萬歷壬子,住持圓逸重修。崇禎乙亥,眾准香火助資,住持本初、心授又新之。洪武甲子,曹國公書額曰「上天竺」,撫臺喻思恂書額曰「法雲慧日」。按《武林舊事》載,天竺外山門額,乃蔡京書,他誌惡其人,不錄。高二丈八尺,闊二丈二尺。
大界相
三鉅書鑱之石壁。按《虎庵住界誌》云:「不知某師禁足處,東在普門下,西在觀堂後,南在雲心巷,北在白雲房後。學人曰:此是重修懺期結界之限,非禁足也。」按《四分律》云:「佛半月說戒,眾集疲勞,許僧伽藍各結大界。」故又為說戒所置也。
肅儀亭
在孫公泉上,翰林蔣暉書扁。《西湖志》:嘉祐中,辯才法師建。《寺志》載郡守蔡襄,有名[1]不存。洪武二十八年,一如法師重建。正統五年,住持無相復建。萬歷元年,僧道禮又建。正德間,方豪鑱石厓四大書曰「漸入佳境」。
雪坡亭
《寺誌》謂東坡訪辯才法師,適雪霽,搆亭厓下,以紀其勝。
植杖亭
政和五年,郡守李學士偃,訪宣梵珍法師。適珍下山,遇諸塗,遂植杖立談。因置亭表之。
謝屐亭
誌謂宣梵法師靜處觀堂,陟西峯之麓,石磴紆盤,每出入必三休焉。喜著屐,嘗曰:「安石隱東山,乃攜二妓遊薔薇洞。吾以松竹為薔薇,卒無開落;以白雲明月為妓,空色兩忘。何忝安石哉!」選逕之半為亭,以述厥志。今廢。
夢泉亭
誌謂齊玉法師,崇𡩬元年既鑿夢泉於西坡,仍建亭以誌其異。廢。
曲水亭
熙泰間,妙珪法師再住持,築退居曰「復庵」,在寺門橋南。林樾蓊鬱,引泉為曲水,倣蘭亭故事,作亭其上。瀕水列嘉石為座,參錯宛轉。賓客至,則命轆轤注水,泛杯茗而俯拾焉。廢。
見心亭
在琮老橋外,山陲沙轉處。嘉靖十三年,都指揮僉事李節建。
石幢
在見心亭路北,高二丈,鐫諸佛於上。當琮老望之,矗然特立於谿山交際,莫知所自。初二,萬歷間毁一。
子院
大明房
在白雲峯南麓之坳,由級而升。國初始分白雲西房,又分西白雲東房為二矣。隆慶間,東又分鯨音房,今一華四葉也。有額曰「少師舊隱」、曰「藏春樓」、曰「雲深堂」、曰「嘯月樓」、曰「香巖閣」,中丞喻思恂書。
觀堂房
正統年,無相法師退院,法屬鼎為三房,曰觀東,曰觀西,曰觀中。在白雲峯麓,與大明山同逕,歷級而歧。有額曰「環中堂」,施鳳來書。曰「雙樹堂」、「無垢堂」、曰「攬翠樓」、曰「白雲樓」、曰「華光樓」、曰「覺照樓」。
白雲東院
在白雲堂東偏。正德年,鐵峯法師退院,法脈別為二房:曰方丈中,曰方丈西。萬歷年,方丈中又別為二房:曰仰峯,曰鏡山。北又別為二房:曰少泉,曰伴雲。西又別為二房:曰碧泉、普門。有額曰「白雲東院」、曰「見峯堂」,夏桂洲書。曰「岧嶤閣」,王穉登隸。曰「慧演堂」,湯煥書。曰「印月堂」,黃汝亨書。曰「振音堂」,董承詔書。曰「寄幻堂」,曰「慈雲樓」,閔宗德書。曰「雲住樓」,曰「嘯雲樓」,王恬書。
白雲上房
在白雲峯南,跨支岡之麓,拾磴而上,單傳也。有額曰「自觀堂」,錢士升書。
長生房
廼國初古春法師退院,至顯宗之嗣歧為二:曰長生西,曰長生下。有額曰「蓮花藏」,龔勉書。曰「長生堂」,曰「淨聖齋」。
心安房
在雙檜峯麓,祖嗣辯才法師,為元東溟法師退院。其胤至嘉隆間析為三:曰心大,心南,心外。有額曰「祚胤閣」,曰「寶月堂」,曰「慈恩樓」,曰「玄對」,曰「清約」。
雲隱房
在雙檜峯麓右,國初竺隱法師丈室。法裔至永宣間鼎為三:曰雲西,曰雲東,曰雲中。隆慶年,雲中又支一下房。萬歷年,雲西又支一下房。有額曰「來印閣」,沈演書。曰「雲隱堂」,王穉登書。曰「平遠樓」,董承詔書。曰「延桂閣」,陳繼儒書。曰「松華室」,程南雲篆。曰「虛白堂」,陳洪濛書。曰「七重樓」,張繼孟書。
幻應房
在普門外,與天巖相向古塔院也。成化年,性庵法師之嗣駢為二:曰幻西,曰幻中。有額曰「五峯草堂」,孫鑛書。曰「萬翠樓」,沈夢斗書。曰「怡雲樓」。
天巖房
在中印峯南麓,蓋佛光法師退院。法嗣至國朝嘉靖間分為三:曰天西,曰天北,曰天南。有額曰「萬杉深處」,開化方豪書。曰「天巖佛窟」,天台王宗沐書。
見心房
在寺外妙香庵。萬歷十年,越僧真海承嗣都綱霑五峯,始序同心。
彌陀興福教院
在楊梅隖。按《咸淳誌》,淳熙初,慧光法師若訥奉旨撥賜上竺空閒山地,用衣鉢創建。紹熙三年,光宗御書院額賜之。宋末燬。天啟甲子年,僧德光復建,中立三世如來殿七楹;蕭山張士驌醵金倡施,後為彌陀三聖殿五楹;東甌劉康祉創緣為彌勒閣七楹。優婆塞張圓奎率眾落成,約兩廂禪燕、經行、庖湢之寮,三十餘間。像設經龕,制所應有者,悉具焉。
永嘉布政使劉康祉撰〈重建彌陀興福教院記〉曰:
杭之上天竺有乳竇、獅子,兩峯間即梅塢也。宋孝宗敕兩峯强半山坡,為慧光訥法師別業,以使退休。光宗御書「彌陀興福教院」為額,而院名始著。元時院廢。我朝隆萬間,寺宇鼎新,基址蓁蕪,且轉轉互授,分屬私門也。萬歷廿六年,靈隱祗園庵月輝禪師德光,愛此寬閑深邃,購得陳氏續置產一片,結廬禪誦。其背係上竺住持玉長老分產,及紹峯與師久契,因劃其山麓若干畝捨之。師即遊蕭山族姓,募百餘金,購材築精藍。日與弟子正課,閒暇開墾平削。幾更寒暑,西圍基面始坦然無坑坎不平之觀也。乞食越城,適呂相府染疫,延師以陀羅尼祛之;遂於餽餉外,更置桌牀幔多副送歸。及遊台宕東甌,宰官聽所項公[1]、伯無王公[2]與余欣然傾蓋;與合郡玉成檀度,遂下南山之木,取道東海,募營中兵士舁歸。無何,又募郡人馮有恩倡刻彌陀丈六之像,觀音、勢至相繼而成眷屬,樂助四十餘金,即成後殿,蓋天啟五年也。嗣後弟圓慧、孫明徹共捐銀帛,更造兩廂,周遭掩映,煥然有章,兵部尚書衡岳朱公榜曰「重建彌陀興福教院」。師進此山將四十年,其為院之寸土片瓦,焦心勞思,間關拮据,辛苦殆非一旦。是以未及六旬,雪鬢霜渡,眉貌稜稜而骨立矣。其所以樂此不為疲者,誠不以自己為急,可謂不負紹峯者矣。
上天竺寺廨院
淳祐十年,住持佛光照法師適左藏,薛師魯占廨院為廳,照不許,即渡江東歸。是日理宗幸寺祈雪,隨禱即應。上喜甚,遣中使鄧惟聰進香。聰有奏聞,上命內轄快行,遂禁渡。炤回,霅僧永頤贈以詩曰:
頤,錢塘耆舊也。
方圓庵
在龍泓。元豐二年,辯才法師自本山歸老於此。
釋守一記曰:
天竺辯才法師,以智者教,傳四十年,學者如歸,四方風靡。於是晦者明,窒者通,大小之機無不遂者。不居其功,不宿於名,廼辭其交游,去其弟子,而求於寂寞之濱,得龍井之居以隱焉。南山守一往見之,過龍泓,登風篁嶺,引目周覽,以索其居。岌然羣峯密圍,㳷[A2]然而不[1]蔽翳,四顧若失,莫知其鄉。逡巡下危磴,穿深[A3]林,得之煙雲髣髴之間,[A4]遂造而揖之。法師引余并席而坐,相視而笑,徐曰:「子胡來?」曰:「願有觀焉。」法師曰:「子固觀矣,而又將奚觀?」予笑曰:「然。」法師命予由照閣經寂室,指其庵而言曰:「此[A5]吾[1]之所以休息乎此也。」窺其制,則圓蓋而方趾。余詰之曰:「夫釋子之寢,或為方丈,或為圓廬;而是庵也,胡為而然哉?」法師曰:「子既得之矣。雖然,試為子言之。夫形而上者,渾淪周徧,非方非圓,而能方圓者也。形而下者,或得於方,或得於圓,或兼斯二者,而不能無悖者也。大至於天地,而近止乎一身,無不然。故天得之則運而無積也,地得之則靜而無變,是以天圓而地方。人位乎天地之間,則首足具二者之形矣。蓋宇宙雖大,不離其內;秋毫雖小,待之成體。故凡有貌像聲色者,無巨細,無古今,皆不能出於方圓之內也,所以古先哲王因之也。雖然,此游方之內者也。至於[1]吾佛亦如之,使我黨祝髮以圓其頂,壞色以方其袍,乃欲其煩惱盡而理體圓,靈慧修而德相顯也。蓋溺於理而不達於事,迷於事而不明於理者,皆不可謂之沙門。以制禮樂為衣裳,至於舟車器械宮室之為,皆則而象之,故儒者冠圓冠以知天時,履句履以知地形。蓋蔽於天而不知人,蔽於人而不知天者,皆不可謂之真儒矣。惟能通天地人,真儒矣。唯能理事一如,向無異觀者,其真沙門歟。噫!人之處乎覆載之內,陶乎教化之中,具[A6]其形,服其服,用其器,而於其居也,特不然哉?我所以為是庵也。然則,吾直以是為蘧廬爾。若夫以法性之圓,事相之方,而規矩一切,則[2]諸法同體而無自位,萬物各得而不相知,皆藏乎不深之度,而游乎無端之紀。則是庵也,為無相之庵,而我亦將以無所住而住焉。當是時也,子奚往而觀乎?」嗚呼!理圓也,語方也,吾當忘言與之以無所觀而觀之。於是嗒然隱几。予出,以法師之說授其門弟子使記焉。
元豐癸亥四月九[A7]日慧日峯守一記
不二作此成,過予,愛之因書。
鹿門居士米芾元章
彌陀菴
淳熙十一年,詔本山住持師覺補右街監義。十二年,轉左街僧錄。卒,塔瘞此庵,在凝翠泉右。廢。
復庵
紹熙三年,妙珪住持本山,建庵為退居,在普門南。
陸務觀〈復庵記〉曰:
嘉泰二年,上天竺廣慧法師築退居於寺門橋南,名之曰復庵。後直白雲峯,前直獅子、乳竇二峯,帶以清溪,環以美箭嘉木。凡為屋七十餘間,寢有室,講有堂;中則為殿,以奉西方像。殿前闢大池。兩序列館,以處四方學者。炊爨湢浴,皆為其所。牀敷巾鉢,雲布鱗次。又以為傳授講習梵唄之勤,宜有游息之地,以休其暇日,則又作園亭流泉,以與學者共之。既成,命其弟子了懷走山陰鏡湖上,從予求文,以記歲月。予告之曰:「進而忘退,行而忘居,趨前而昧於顧後者,士大夫之通患也。故朝廷於士之告歸,每優禮之,而又命有司察其尤不知止者,以勵名節而厚風俗。士猶有不能決然退者,又況物外道人?初不踐是非毁譽之途,名山大眾以說法為職業,愈老而愈尊,愈久而人愈歸之,雖一坐數十夏,何不可者?如法師道遇三朝,名蓋萬衲。自紹熙至嘉泰十餘年間,詔書褒錄,如日麗天,學者歸仰,如泉赴壑,非有議其後者。而法師慨然為退居之舉,傾竭囊裝,無所顧惜。雖然,以予觀之,師獨視天竺之眾,不啻敝屣;加以歲月功行,遂為西方之歸,復庵又一敝屣也。死生去來無常,予老甚矣,安知不先在寶池中俟師之來,語今日作記事,相與一笑乎?」
梅峯庵
端平中,梵奎法師退院,并塔於此。在見心亭北麓。萬歷年廢。
同庵
淳祐中,允憲法師退院,塔亦在焉。
古鏡庵
嘉熙中,文杲法師歸塔處。
北峯庵
景定中,智觀法師退居。
坐禪庵
在中印峯南麓,今廢。
妙香庵
在見心亭。
訥齋,為辯才法師燕居。蘇子瞻記曰:
錢塘有法師曰辯才,初住天竺寺,以天台法化吳越。人歸之如佛出世,事之如養父母。金帛之施,不求而至。居天竺十四年,有利其富者迫而逐之,師欣然捨去,不以為意。吳越之人從之若騖,天竺之眾分散去[1]。事聞於朝,明年俾復其舊,師僶俛而還,如不得已。吳越之人爭出其力,以成就廢缺,眾復大集。無幾,師告其眾曰:「吾雖未嘗爭也,不幸而立於爭地。久居而不去,人以己是非彼法門也[2]。天竺之南,山深而禾茂,泉甘而石峻。汝舍我,將老於是。」言已,杖策以往,以茅竹自覆。聲動吳越,人復致其所,巉嶺煙屺,築室而奉之。不期年,而荒榛巖石之間,臺觀飛湧,丹堊炳煥,如天帝釋官。師自是謝事不復出入。高郵秦觀少游名其所居曰「訥齋」,道潛師寂寥屬予為記。余聞之,師始以教法人[3],扣之即鳴,如千石鐘;來不失時,如滄海潮,故人以辨名之。及其居此山,閉門燕坐,寂默終日。落葉根榮[4],如冬枯木;風止波定,如古澗水,故人以訥名之。雖然,此非師之大全也;彼其全者,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不垢不淨,不辭不訥,而又何以名之?雖然,樂其出而高其退,喜其辨而貴其訥,此眾人之意也,則其以齋名也亦宜。乃作頌曰:
靜處齋
萬歷癸丑,住持萬靈重建。在中印峯麓。
大明山居
國初,姚恭靖公廣孝,初為沙門,名道衍。上竺住持大山,蓋其法嗣。公既貴南還,居此久之,故扁曰「少師舊隱」,蕭山孫學思書。或問「大明」取義,金庭子謂:少師在元時已兆開國之徵。或謂山中古有大明寺,載《咸淳志》及《武林舊事》。邵虎庵[1]有辯,見《內七志》[2],尚竢博雅正之。
華嚴山居
在雙桂峯下梯子塢。萬歷初年,寺僧雨山建。楚僧正叢嘗居之。吳興施進士浚明官南部,以太史紙印《南藏》經律論為方冊,付寺僧如淞安置山居便閱焉。
古顯親多福院
天福五年五月,吳越王建。舊名光福,治平改額。今廢。
塔墓
道翊祖師塔
在乳竇峯之麓。墓道自普門外數十武南入,至塔計七十六弓。闊,北二弓,南一弓。崇禎丁卯年夏五月,住持炤本鳩合寺重立石牌坊一座,題曰「晉開山聖僧道翊祖師之塔」,縣侯王楊基書;額陰彚刻住持名,表於路口。癸酉冬,住持照本重加塔門、柱檻、拜臺等,屬琢石新之。
辯才淨法師塔
在南山老龍井。按邵氏《七識》,在衍福寺。
慧光訥法師
卒諡「宗教廣慈大師」,塔曰普照,在興福彌陀菴。光祿大夫宋之瑞作銘。
師覺法師
淳熙十一年卒,塔於彌陀菴。
妙珪法師
嘉定元年八月卒,塔於復菴。
思義法師
嘉定十六年卒,塔於鑑堂。
善月法師
端平三年三月卒,塔於柏庭。
佛慧法師文杲
嘉熙四年卒,塔於古鏡菴。
允憲法師
淳祐七年卒,塔於同菴。中大夫直寶文閣學士,林希逸為塔銘。
默堂法師正觀
咸淳元年卒,塔於彌陀菴。
慧寂玉禪師塔
在上竺山西。
佛光照法師塔
賜曰慈應。咸淳六年九月,度宗詔太傅魏國公鈞,齎俸資,為造天巖壽塔。二十六日乙丑經始,十一月乙未落成。於咸淳癸酉八月十五日,窆全身衣髮於天巖,在中印峯半之南。
禮部尚書文及翁撰塔銘曰:
元
如菴真法師塔
天如則禪師撰銘曰:
國朝
東溟日法師塔
賜曰妙應。在過山楊梅塢。
[1]學士宋濂撰塔銘曰:
存翁道法師雲隱塔
在雙桂峯之麓。
太子少師姚廣孝撰銘曰:
宣德辛亥,上竺住持徒弟正順立石
止堂山法師塔
性菴顧法師生塔
在乳竇峯下。
吏部尚書魏驥撰銘曰:
一菴如法師塔
在中印峯麓。學士楊士奇為誌。
蘭古春禪師塔
在上竺坐禪菴後。
上天竺講寺卷八終
校注
[0201001] 佛郎機,明朝火炮名。 [0208001] 蔡襄書額。 [0213001] 項桂芳。 [0213002] 王伯無。 [0214001] 據米芾〈方圓庵記〉拓本校。後文校勘參考來源同。(,2016.06.13) [0215001] 底本此處有錯簡,據四庫本米芾記方圓庵,下文應接p.215行8至p.216行4「之所以休息乎此也……此遊方之內者也至於」。今移正。後文移簡參考來源同。(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古蹟之屬,武林梵志,卷三,頁二十二) [0216001] 底本此處有錯簡,下文應接回p.215行2至行8「吾佛亦如之……規矩一切則」。今移正。 [0216002] 底本此處有錯簡,下文應接p.216行4「諸法同體而無自位……」。今移正。 [0219001] 按《中國佛寺史志彙刊.龍井見聞錄》p.105「分散去」作「四分散去」。 [0219002] 按《中國佛寺史志彙刊.龍井見聞錄》p.105「人以己是非彼法門也」作「以己是非彼,非沙門也」。 [0219003] 按《中國佛寺史志彙刊.龍井見聞錄》p.106「以教法人」作「以法教人」。 [0219004] 按《中國佛寺史志彙刊.龍井見聞錄》p.106「落葉根榮」作「葉落根榮」。 [0220001] 邵古庵? [0220002] 七識? [0221001] 此句五字底本脫落,茲據蘇軾《欒城後集.卷二十四.龍井辯才法師塔碑》補入。下文校勘參考來源同。(,2016.03.30) [0224001] 底本此銘字數136,不足80,參看《宋學士文集》卷第六十《芝園後集》卷第十〈上天竺慈光妙應普濟大師東溟日公碑銘〉(,2016.5.4)【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26 冊 No. GA026n0024 杭州上天竺講寺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