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上天竺講寺志卷之十一
帝王檀越品
側聞地登歡喜,出為閻浮提王;果襲應真,間作妙嚴世主。統無為之化,推有道之權。亭毒斯氓,棟梁吾教。乃若雄為王,雌為覇,學菩薩發心;內則釋,外則儒,現官家說法。昔吳越國王,副仄微之懸記;及南朝天子,賚殊渥於偏安。丘墟之棘,金碧旋暉;刼燒之灰,堊丹倍麗。矧兹天竺,舊屬皇禋。乞桴鼓於禜雩,弭磁鍼於菑害。陰翊王度,喜綏民巖。遂爾矗堂殿也虹霓,煥山川兮錦繡。中使之馳,而道相望;尚方之賜,而月無虛。六飛駕即,儼警蹕於中林;千指食繁,籍田莊於列郡。永著名山之寵,茂彰大士之靈。故曰信受奉行,斯不負世尊囑累者也。志檀越。
敕命
太祖高皇帝
敕浙江杭州府僧綱司都綱弘道奉[1]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古帝王設官任職,分理庶務,已有成制。稽諸典禮,設以僧官,以掌方外之士,非徒為僧榮也。然其率修善道、陰翊王化,爾非真識寡欲、澹泊自守者,奚足任斯職哉?朕倣古制,受爾以官,給爾以符;爾其體至心,以己之善化人為善。來朝考績,朕將合焉。欽哉。」
洪武十六年七月十六日
又敕左善世弘道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佛本無心,而言心不已;所言不已者,為有心者也。故以無心而導有心,攝聰敏之邪以歸正,啟頑惡以頓良;設如來之威力,以此道而被大千。今爾弘道,履是法門,節度斯道,必人天於爾知,方契無心之本乎。朕昨勅見任僧官,於百萬千中求同佛心者。爾今為眾所推,而至出萬百千人之上,是為希有。特命為僧之第一僧錄司左善世,宜慎善世以消頑,毋增頑以長惡。廓然無依,寥然稱寂,乃證佛之場。必履是道而弗迂,實方今之稱首。欽哉。」
洪武十六年九月二十日
英宗睿皇帝
欽賜杭州上天竺寺大藏經敕命
皇帝聖旨:「朕體天地保民之心,恭承皇曾祖考之志,刊印大藏真經,頒賜天下,用廣流傳。兹以一藏安置浙江杭州府上天竺講寺,永充供養,聽所在僧官僧徒看誦讚揚。上為國家[A1]祝釐,下與生民祈福,務須敬奉守護,不許縱容閑雜之人私借觀玩,輕嫚褻凟,致有損壞遺失。敢有違者,必究治之。諭。」
正統十年二月十五日
聖旨
太祖高皇帝聖旨
洪武二十一年戊辰
三月十四日,僧錄司左善世弘道等,於中右門欽奉聖旨:「恁僧錄司行文書各處僧司去,但有討度牒的僧,二十已上的,發去烏蠻、曲靖等處,每三十里造一座庵,自耕自食,就化他一境的人。欽此。」
四月二十六日,僧錄司左善弘道等,於奉天門欽奉聖旨:「靈谷、天界、天禧、能仁、鷄鳴等寺,係京剎大寺。今後缺大住持,務要叢林中選舉有德行僧人,考試各通本教,方許著他住持,毋得濫舉。欽此。」
六月十四日,僧錄司左善世弘道等,於奉天門奏:「各處來未有度牒的僧人,見於靈谷寺,長髮住坐。」奉聖旨:「明日帶他來入見。欽此。」
次日,左善世弘道引髮僧於奉天門奏,奉聖旨:「宣諭了,你仍舊剃髮為僧。欽此。」
六月十四日,僧錄司左善世弘道等,於奉天門欽奉聖旨:「今後有不守戒律的僧人,發他天界、能仁寺工役。欽此。」
八月初一日,僧錄司左善世弘道,於奉天門欽奉聖旨:「天界寺只作『善世』為額。欽此。」
洪武二十二年
八月初九日,僧錄司申該本月初一日早,本司左善世弘道等,於奉天門欽奉聖旨:「西河洮州等處,多有不曾開設僧司衙門,恁僧錄司差漢僧、番僧去打點,著本處官司就舉選通佛法的僧人,發來考試,除授他去。欽此。」選到漢僧、番僧人一十名。
本月初八日,本司左善世弘道等,於奉天門奏,奉聖旨:「著禮部出劄,付恁僧錄司,出文書與他,八月二十日起程去。欽此。」當即將僧花名申部。欽遵施行。
八月十七日,僧錄司左善世弘道等,於奉天門丹陛奏:「天禧寺管塔和尚福興,帶鐵牌點燈不便。」奉聖旨:「舒了他。欽此。」
洪武二十四年
六月初一日,欽奉聖旨:佛教之始,自東漢明帝夜有金人入夢,是後法自西來。明帝敕臣民願崇敬者許,於是臣民從者眾,所在建立佛剎。當時好事,在法入之初,有去鬚髮而捨俗出家者,有父母以兒童子出家者。其所修也,本苦空,甘寂寞,去諸想慾,必欲精一[A2]己之英靈。當是時,佛教大彰,羣修者雖不能盡為圓覺,實在修行次第之間,豈有與俗混淆、與常人無異者?今天下僧寺,以上古剎列聖相繼而較者。佛之教,本中國之異教也。設使堯舜禹湯之時遇斯闡演,未審興止何如哉?今佛法自漢入中國,歷歷數者一千三百三十年,非一姓為君而有者也,所以不磨滅者為何?以其務生不殺也。其本面家風端在苦空寂寞。今天下之僧多與俗混淆,尤不如俗者甚多。是等其教而敗其行,理當清其事而成其宗。令一出,禪者禪,講者講,瑜伽者瑜伽,各承宗派,集眾為寺。有妻室願還俗者,聽,願棄離者,聽。僧錄司一如朕命,行下諸山,振揚佛法以善世,仍條於後:
[A3]自經兵之後,僧無統紀。若府若州,合今僧綱司、僧正司驗倚郭縣分,僧會司驗本縣僧人。雜處民間者,見其實數;於見有佛剎處,會眾以成叢林,守清規以安禪。其禪者,務遵本宗公案,觀心目形以證善果;講者,務遵釋迦四十九秋妙音之演,以導愚昧;若瑜伽者,亦以見佛剎處,率眾熟演顯密之教應供,是方足孝子順孫,報祖父母劬勞之恩。以世俗之說,斯教可以訓世;以天下之說,其佛之教,陰翊王度可也。
[A4]令出之後,敢有不入叢林,仍前私有眷屬,潛住民間,被人告發到官,或官府拿住,必梟首以示眾。容隱窩藏者,流三千里。
[A5]令出之後,有能忍辱,不居市廛,不混時俗,深入崇山,刀耕火種,侶影儔燈,甘苦空寂寞於林泉之下,意在以英靈出三界者,聽。
洪武二十七年
正月初八日,欽奉聖旨:自佛去世之後,諸祖踵佛之道,所在靜處,不出戶牖。明佛之旨,官民趨向者,累代如此。效佛宣揚者,智人也。所以佛道永昌,法輪[A6]常轉。邇年以來,踵佛道者,未見智人;但見奸邪無籍之徒,避患難以偷生,更名易姓,潛入法門。以其修行之道不足以動人,一概窘於衣食,歲月難度。由是奔走市村,無異乞覓者。致使輕薄小人毁辱罵詈,有玷佛門。特敕禮部條例,所避所趨者,牓示之。
[A7]合避者,不許奔走市村,以化緣為由,致令無籍凌辱,有傷佛教。若有此等,擒獲到官,治以敗壞祖風之罪。
[A8]寺院庵舍已有砧基道人,一切煩難答應官府並在此人。其僧不許具僧服入公廳跪拜。設若己身有犯,先去僧服,以受擒掌。敢有連僧服跪公廳者,處以極刑。
[A9]凡欽賜田地,稅糧全免。常住田地,雖有稅糧,仍免雜派。僧人不許充當差役。
[A10]凡住持并一切散僧,有交結官府、說俗為朋者,治以重罪。
[A11]若欲游方問道,在所雲水者,親齎路費,循道而行,往無定止者,聽。民有善德之家,一見如此,禮而齋之者,受。施財者,納之。
[A12]僧有妻室者,許諸人捶辱之。更索取鈔五十錠,如無鈔者,打死勿論。
[A13]有妻室僧人,願還俗者,聽。願棄離修行者,亦聽。若不還俗、不棄離,許里甲鄰人擒拿赴官。循私容隱不拿者,發邊遠充軍。
[A14]僧寺庵院,一切高明之人,本欲與僧攀語,顯揚佛教。奈何僧多不才,其人方與和狎,其僧便起求布施之心,為此,人遠不近。
[A15]今後秀才并諸色人等,無故入寺院,坐食僧人粥飯者,以罪罪之。
嗚呼!僧若依朕條例,或居山澤,或守常住,或游諸方,不干於民,不妄[A16]入[1]村市。官民欲求僧以聽經,豈不難哉?如此,則善者慕之,詣所在焚香禮請,豈不高明者歟?行之歲久,佛道大昌。榜示之後,官民僧俗人等,敢有妄乖為者,處以極刑。欽此。
成祖文皇帝聖旨
永樂十七年
二月二十八日,宣僧錄司右善世一如等於西紅門,當蒙頒賜一如,佛像二軸,佛骨五塊,鈔一千貫,諸佛菩薩名稱歌曲大小三本。當即入見,欽奉聖旨:「恁一如等,為朕編類禪宗語錄來看。欽此。」當即題奏:「中間合無去取?」奉聖旨:「祖師說的,都是佛法,不要去取。欽此。」
三月初三日,宣一如等八人,於西紅門欽奉聖旨:「將藏經好生較勘明白,重要刊板經面用湖水素綾。」當口題奏:「合無用花綾?」奉聖旨:「用八吉祥綾。」當又欽奉聖旨:「每一面行數、字數合是多少?」當口題奏:「五行、六行的,皆用十七字。合無只用十七字?」欽奉聖旨:「寫來看。欽此。」
五月二十二日,一如、進庵[1],於內用作門裏奉聖旨:「你兩個做僧官,較藏經,再尋一人。欽此。」
七月初九日,一如等於御用作門裏,呈看僧人子謨等六十四人所寫字樣。奉聖旨:「好。當題後面有幾僧還欠寫。」奉聖旨:「只就今日好日,揀好寫的。」又題:「唐太宗刊的藏經,前面有〈御製三藏聖教序〉。今聖朝重刊,合無亦用序文?」奉聖旨:「不要。欽此。」
九月十二日,一如等題奏:「藏經目錄裏面,前是經律論,後是各宗祖師文字。聖朝所編的《佛名經》與《名稱歌曲》、《神僧傳》,目錄內合無編寫在經律論後、諸宗文字之前?」
奉聖旨:「安在後,只要有朕名時便了。」又奏:「太祖高皇帝御製〈心經序〉,聖朝諸咒前亦各有序,合無於各經前都寫上?」奉聖旨:「太祖於佛法上多用心,都寫上。」又奏:「奉累朝如唐太宗、宋太宗等,經前多有序文,合無寫上?」奉聖旨:「都寫上。」
永樂十八年
正月十六日,大內觀燈宴。十七日早,宣一如、菴進、法主思擴,未至二人。於西紅門見著,看師子畢,敕問:「藏經較得好了?」當奏云:「已七番較過,好了。」奉聖旨:「上緊用心。」又敕問:「你夜來看燈來?」奏云:「曾看。」有旨云:「著人尋你,如何不見?」奏云:「在後面有。」又奉旨云:「不曾擠了麽?」奏云:「不曾。」又奉旨云:「與燒餅各五十,齋了去。欽此。」
七月十八日早,一如等於奉天門口題奏:「昔日太祖皇帝取到各處高僧,命如玘、宗泐等註解《心經》、《金剛》、《楞伽》三經,頒行天下。內有太祖高皇帝御製序文,合無寫入藏刊板?」奉聖旨:「寫入。」又題:「聖朝《佛菩薩名稱歌曲》作五十卷,《佛名經》作三十卷,《神佛僧》作九卷[1],即目見寫?」奉聖旨:「是好。」又奉聖旨:「經板刊後留在何處?」不敢對。當奉聖旨:「明日安一藏在這里,安一藏南京。」又奉聖旨:「石上也刻一藏,大石洞內藏著,向後,木的壞了有石的在。」又奉聖旨:「這里蓋兩個大寺,如今僧取來的,有聰慧的,選下些,明日起大寺了,著他在這里住。」當奏云:「僧裏面只是老的多了。」又奉聖旨:「有病的,著他回去。又如今寫經的,都念經。」奉聖旨:「也難遇著他念經。」當又欽奉聖旨:「寫經的寫經,也要辦我的事。欽此。」
御製
宋孝宗皇帝誦《金剛般若經》三萬卷,製劄降上竺住持訥法師曰:「平昔以來所食禽魚之類,傷害為多。今仗般若為除此過,庶使羣生俱承解脫。」
宋真宗皇帝製《法音集》一部。大中祥符二年癸丑春三月,又製偈曰:
又自寶祐六年十一月,製〈上天竺觀音記〉,御書登石,惜今不存。
太祖高皇帝御製〈竺隱說〉賜僧錄司左善世弘道曰:
僧之殊俗者,去姓是也,務立字為名。爾以道竺隱稱,自以為奇,不知色界之道無盡,法界之道無窮,斯道幽乎?顯乎?有相無相,曲如羊膓;一縱一橫,誠如十字。又若弦在雕弓,其世之君子小人,故有馳之異同,今爾道名可謂志矣。且竺者,西域之國名也。我中土智僧,此立為剎,爾云於此而隱,其道承如來之教乎?說者如來成道時,放眉間白毫相光,照大千界,指迷破暗,利濟羣生,豈不彰之顯之?爾乃以隱自任,何也?且隱者匿也,吾所不取。至者人明其道,幽其德,名彰不朽。果隱其道,則不許。然嘗聞聖人有云:「德不在彰,道不在顯,終日乾乾。」汝若是乎?若此,後必了然哉。
皇明慈寧皇太后賜上天竺觀音瑞蓮聖像,御製贊曰:
召問
宋孝宗於隆興元年秋七月初,臨幸上天竺寺,陞大士殿,北面未展敬次,問住持若訥曰:「拜是?不拜是?」若訥對曰:「拜則遞相恭敬,不拜則各自稱尊。」上乃拜。
乾道三年春二月,駕幸上竺,問《光明懺法》之旨。若訥曰:「梵釋天帝、四大天王下臨土宇,護國護民,故佛為說金光明三昧之道。後世祖師立為懺法,以資諸天之威德。故帝王、道士皆可修持。」上悅。
一日,上問:「佛法固妙,安得如許經卷?」訥對曰:「有本者如是。」上然之。
九年春正月七日,召左街僧錄若訥入對選德殿。上問天竺緣起及大士靈迹,若訥對曰:「起自石晉天福四年,僧道翊者結庵山中,夜每見前山發火。尋之得異木,取而刻為觀音像。夢神人曰:『明日有洛陽僧來,可求舍利。』果得舍利三顆,置菩薩頂髻中。每有請祈,靈感特異。開寶間,吳越國王錢俶夢白衣天人曰:『吾居處甚陋。』覺而詢得其地,乃廣其殿宇,名『天竺看經院』。英宗治平間,沈文通、蔡襄繼守杭,疏其始末。宰相曾公亮敷陳之,賜額曰『感應觀音院』。今蒙陛下宸翰表章,方成大剎。」
上又問《法華經》旨,訥隨答之,上曰:「宗教俱通,其師之謂。」
一日又召訥法師,令入內講《圓覺經》。至「於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訥曰:「心本無形,因塵有相;塵滅心滅,真心湛然。」上手書其語賜之。
上又嘗問《金剛》之旨,若訥曰:「此乃六百卷般若中一分,興問斷疑,特喻金剛。故無著論云:『此金剛波羅蜜,以如是名顯示勢力。絓是般若,皆有是力。』此既諸般若之釋疑。是故『金剛』二字,文雖出此,義實通諸般若作譬。故持說者福重功深。」上曰:「朕日讀此經,今更命眾合誦三萬卷矣。」
孝宗又幸天竺,駕經飛來峯,上問淨暉法師曰:「既是飛來,何不飛去?」淨暉對曰:「一動不如一靜。」已而駕至上天竺寺,上問:「觀音亦持數珠,念誰?」對曰:「念觀音。」上曰:「何故自念?」對曰:「求人不如求己。」上悅。
理宗皇帝寶祐三年值天基節,詔上竺佛光照法師[A17]入對。上御延和殿,賜講《華嚴經》,皇情大悅曰:「自是不同,自是不同!」厚賚齋幣。上又問無諍三昧之旨,法照對曰:「按《般若經》:『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天親論解曰:『無諍者無欲也,有欲則有諍。』須菩提不但得無諍三昧而已,又於無諍三昧之人之中,最為第一。」上首肯久之。
太祖高皇帝洪武改元,召江南有浮圖待問。上天竺住持慧日法師奉詔入京,上御奉天殿,僧如魚貫而見。時慧日年最高,白眉朱顏,列班之首。(上問以升濟沈冥之道,慧日備述其故。上悅,顧眾言曰:「邇來學佛者,惟飽食優游、沉埋歲月而已。如《金剛》、《楞伽》諸經,皆攝心之要,何不研究其義?苟有不通,質諸白眉法師可也。」)
賜賚
宋
真宗
大中祥符二年癸丑春三月,賜「上天竺看經院」額。
仁宗
皇祐七年八月,賜「靈感觀音院」額。又賜祕典五千二百三十卷為教藏。
高宗
紹興元年,賜祠牒,并捐兩浙祠廟施錢,令轉運吳宗哲、張綬之修造上竺殿宇,極其壯麗。
三年,賜平江府許墅莊田二十頃。
七年二月,賜沈香龍十四,金香爐一,玻璃淨瓶二,大銅鐘一。
孝宗
隆興元年,建藏經閣,賜御書「轉大法輪」之扁。又賜御書「雲漢之閣」。
二年,賜「靈感觀音寺」額。又賜七寶冠一,玉龍符一,玉罇、壺瓶、彝爐各一。
九月,建法堂,并五百羅漢閣,御書「靈感觀音寺」額。
十月,禱雨輒應,上大悅,賜內府三品玉帶。
乾道二年三月,賜若訥法師「白雲堂」印。
三年,賜「觀空淨域」額,皇太子書。
二月,詔每歲佛誕日,例賜帛五十疋。
八年二月,賜錢建藏經閣,東宮書「法輪寶藏」額。
淳熙元年,賜福州印造藏經五百函,賜內帑建閣。
十一年,賜秀州田一十頃,詔住持師覺承領。又賜若訥法師「歸隱」二字,皇太子書。退居楊梅塢興福院。及逝,賜諡「宗教廣慈大法師」,塔曰普照。
寧宗
慶元元年五月,賜妙珪「廣惠法師」號。
二年十一月,壽成慈惠皇太后賜金瓶六十兩。
開禧元年,賜住持妙珪「復庵」二字御書。
二年七月二十二日,賜錢建十九觀堂。
嘉定六年,賜崇德田一十五頃。
四年,賜住持文杲「佛慧法師」號。
淳祐元年,賜大士像及御書〈聖教序〉、御書《心經》,又賜玉手爐。
五年九月,重新五百羅漢閣,賜御書「超諸有海」扁。
八年冬,祈雪應禱,敕法照法師管教開公事,賜座下衣紫者,六度僧錄,修造祠牒十本。
九年,重彩大士,賜七寶冠瓔珞一,玉屐一兩,加賜金錢萬餘。
本年九月,明禋,賜賚如前,御筆特書「法照」,賜號「佛光法師」,進錄左街,賜金襴袈裟。
寶祐元年三月,賜度牒二十本,米四百石,修大殿觀堂,兼全免各處莊田糧稅。
十年,賜法照「晦巖」二字。
三年,詔法照入對延和殿,講《華嚴經》,厚賜齋帛。
十一月,上御復古殿,宣若訥進見。以皇妃請禱,思學首眾,如前厚賜齋帛。
五年九月,特賜法照金香盒,幣帛、湯藥五十緡。
六年,明禋,賜如初。賜封伽藍神「福祐靈濟公」。賜法照御書「靈峯堂」三字,復賜紫金襴。
景定二年,賜妙銛「白雲」二字。
度宗
咸淳三年秋,禱晴輒應,賜祠牒十二,師號十二。
六年三月,賜錢重建鐘、經二樓;復詔太傅平章魏國公鈞賚俸資,為法照建天巖壽塔。
皇明
成祖文皇帝永樂二十年十月初六日,上御奉天門,賜僧道官,宴天下眾僧,亦在丹墀。宴畢,先賜僧錄司一如,刻絲觀音菩薩。有旨問云:「你道是什麽?」不敢對。上云:「我兩年擺布的文水晶數珠一串。」
成化二十三年,太皇太后周,賜沁金銅觀音聖像一尊,銅塔一座。
嘉靖十年,昭聖康惠慈壽皇太后賜旛袍,修齋五晝夜。
嘉靖三十八年,唐世子施旛、修齋。
嘉靖四十年,楚王施旛二首、修齋。宜春王施旛、修齋。
嘉靖四十五年,崇王施錦旛、錦袍,修齋三晝夜,裝塑天王四像,內殿石臺一座,裝千手眼觀音一尊,左右善才、龍女二尊。
萬歷辛亥年,神宗皇帝遣中使李承恩,賜珠冠、衮袍、玉帶、青圭。
萬歷戊子二月,中宮皇太后賜錦旛二首,以小旛叢翼之。
崇禎甲戌四月,潞王施金扁一道:「大慈悲父」四字。
崇禎戊寅七月,中宮皇太后周,專遣戚畹周金吾,賜織錦千佛寶旛二首。
宸翰
吳越國錢忠懿王
賜手書「天竺看經院」。
宋高宗
御書上竺額曰「靈感觀音之殿」。
孝宗
御書「轉大法輪」之扁,以隆興元年八月賜上天竺寺藏閣。又書額曰「雲漢之閣」。
隆興二年秋九月,御書「靈感觀音寺」額,詔住持應如承領。
孝宗又命皇太子書「觀空靜域」之額,以乾道三年二月賜於十六觀堂。太子即光宗。又敕東宮書「法輪寶藏」額,以賜新成藏殿。
淳熙十一年,東宮書「歸隱」二字,賜慧光訥法師蓮居興福院。
理宗
御書《心經》及書〈聖教序〉,同大士像,賜上竺,時淳祐元年。
十一年九月,御筆特書「法照」,賜號「佛光法師」。又敕議上竺大士號,住持法照摭《大悲經》「廣大」二字聞奏,大悅,加「靈感」之上。牌座、殿扁、字額,皆親灑宸翰以易之。
寶祐元年九月庚午,詔佛光復領寺事。十月大書「晦巖」二字,以華其號。
又御書「靈峯堂」三大字,以侈佛光生緣之地。
六年十一月,又御書親製〈觀音記〉,登之石。
景定二年十二月,御書「白雲」二字,賜上竺住持左右街、仲鑒法師妙銛。
臨幸
宋高宗皇帝
紹興二年幸上竺寺。
四年九月又幸。
五年乙卯九月丙辰又幸。
孝宗皇帝
乾道元年幸寺。
二年三月幸寺。
三年二月幸寺。
四年九月庚午,從太上皇幸寺。
淳熙二年春三月幸寺。
十一年又幸。
光宗皇帝
紹熙元年幸寺。
寧宗皇帝
慶元元年五月幸寺。
四年九月幸寺。
嘉定元年幸寺。
六年又幸寺。
十二年幸寺。
十六年又幸寺。
理宗皇帝
紹定二年幸寺。
端平三年幸寺。
嘉熙四年幸寺。
五年幸寺。
淳祐元年幸寺。
七年幸寺。
八年幸寺。
十年夏五月幸寺。
是年冬又幸寺。
寶祐元年幸寺。
三年幸寺。
是年又幸。
四年二月幸寺。
五年九月幸寺。
景定二年九月幸寺。
三年七月幸寺。
度宗皇帝
咸淳元年春二月幸寺。
是年復幸寺。
三年又幸
四年八月又幸。
五年八月幸寺。
六年三月又幸。
諭祭
仁宗昭皇帝欽賜祭葬上天竺寺天巖山一如法師,諭祭文曰:
維洪熙元年,歲次乙巳,三月庚辰朔,初九日己卯,皇帝遣禮部員外郎丁鎡,諭祭於故僧錄司右闡教一如:維靈深明宗旨,精專戒行;解脫塵緣,眾所敬服;榮膺國命,俾長緇流。方期化導愚冥,丕闡釋教;屬兹圓寂,良用感悼。兹特遣人賜祭,性靈不昧,尚克享之。
上天竺講寺志卷十一終
校注
[0286001] 標題尾「奉」字疑衍。 [0294001] 底本此字闕漏,茲依《大正藏.釋鑑稽古略續集.卷第二》補之。(CBETA, T49, no. 2038, p. 938, c13) [0295001] 進庵,本志p.297作「菴進」。另參考〈永樂北藏:源出南藏,行格独創〉一文,亦作「庵進」。(,2016.04.14) [0297001] 《釋鑑稽古略續集》卷第三:「神僧傳作九卷」(CBETA, T49, no. 2038, p. 943, a7)【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26 冊 No. GA026n0024 杭州上天竺講寺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