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上天竺講寺志卷之六
清規
天台大師立制法曰:「夫新衣無孔,不可補之以縷;宿植淳善,不可加之以罰。吾初在浮度中處金陵,前入天台諸來法徒,各習道業,尚不須軟語勸進,況立制肅之?後入天台觀乎晚學,如新猿馬,若不控鎖,日甚月增。為成就故,失二治一,蒲鞭示恥,非欲苦之。今訓諸學者,略示十條,應須增損,眾共裁之。」
第一、夫根性不同,或獨行得道,或依眾解脫。若依眾者,當修三行:一、依堂坐禪,二、別場懺悔,三、知僧事。此三行人,三衣六物,道具具足,隨有一行,則可容受。若衣物有闕,都無一行,則不同止。
第二、依堂之僧,本以四時坐禪、六時禮佛,此為恆務;禪禮十時,一不可闕。其別行僧行法竟,三日外即應依眾十時。若禮佛不及一時,罰三禮對眾懺;若全失一時,罰十禮對眾懺;若全失六時,罰一次維那。四時坐禪亦如是。除疾礙,先白知事則不罰。
第三、六時禮佛,大僧應被入眾衣,衣無鱗隴若縵衣,悉不得。三下[1]早集敷坐,執香爐胡跪。未唱誦不得誦,未隨意不散語話。叩頭彈指,頓曳屣履,起伏絫差,悉罰十禮對眾懺。
第四、別行之意,以在眾為緩故,精進勤修四種三昧。而假託道場,不稱別行之意,檢校得實,罰一次維那。
第五、其知事之僧,本為安立利益,反作損耗,割眾潤己,自任恩情。若非理侵一毫,雖是眾用而不開白,檢校得實,不同止。
第六、其二時食者,若身無病、病不頓臥、病已差,皆須出堂,不得請食。入眾食器,聽用鐵瓦;薰油二器、甌椀匙筯,悉不得以骨角;竹、木、瓢、染、皮、蚌,悉不得上堂。又不得撐觸己鉢,吸啜等聲;含食語話,自為求索;私將醬菜,眾中獨噉。犯者罰三禮對眾懺。
第七、其大僧小戒,近行遠行,寺內寺外,悉不得盜噉魚肉辛酒、非時而食,察得實,不同止。除病危篤,瞻病用醫語出寺外投治,則不罰。
第八、僧名和合,柔忍故和,義讓故合,不得諍計。高聲醜言、動色兩競者,各罰三十拜對眾懺;不應對者不罰。身手互相加者,不問輕重,皆不同止;不動手者不罰。
第九、若犯重者,依律治。若橫相誣,被誣者不罰,作誣者不同止。若學未入眾時,過,眾主不受,學眾未攝故。彼自言比丘故入眾,來犯重誣他者,治罰如前。
第十、依經立方,見病處藥;非於方,吐於藥,有何益乎?若上來九制聽懺者,屢懺無慚愧,不能自新,此是吐藥之人,宜令出眾。若能改革後,亦聽還。若犯諸制,捍不肻懺,此是非方之人,不從眾網,則不同止。
祝聖
每月朔望,住持領眾焚修,維那舉首祝贊云:
月朔望之辰,謹集臣僧,恭趨寶殿,持諷祕章,稱揚聖號。所萃洪因,端為祝延今上皇帝聖躬萬安,皇后齊年,太子千秋,文武官班同增祿算。伏願堯風蕩蕩,舜日巍巍,八方歌有道之君,四海樂無為之化。
修懺
每歲正月初一日至初二日,合寺僧眾,頂禮《金光明懺》三日,上祝聖帝明王慈臨無際,羣臣眷屬[A1]常享尊榮,兆姓四民永安富樂。佛法檀越,父母師生,平等熏修,普皆利益。具載懺文。
浴佛
四月初八日祝云:現天人相,充滿太虛;深遠雷音,遍周法界。巍巍乎高等須彌,晃晃乎明於日月。降生有疏,伏希采聽:大明國浙江杭州府僧綱司,上天竺大講寺末裔住持某、眾比丘某等,四月初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降生之辰,謹備香齋,專伸恭養,諷演經文,稱揚聖號。所集功德,用酬慈陰。伏以千聖嗣興,莫不由實道而成正覺;一法可讚,所謂以慈心而遊世間。既膺人壽百歲之時,遂補賢刼四佛之處;取萬二千國中央之地,示三十二相劣應之身。固敢為天於先,而自稱人中勝;豈羨繼天之貴,蓋昭惟佛之尊。應迹如存,仰明星而猶悟;化儀雖往,想白虹而尚騰。適奉賜影之辰,少效惟馨之薦。奉匜香水,爰浴金軀。集兹有作之熏,仰報難思之德。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伏願彌隆至化,闡宗風,復振皇風,未喪斯文。寢邪法,流通正法。罄有相,證諸相非相之實相;統含生,悟無生受生之真生。等未來時,如出興日。
授戒
第一、求師授法。
第二、策道勸信。
第三、請聖證明。
第四、授三皈依。
第五、召請聖師。
第六、白佛乞戒。
第七、懺悔罪愆。
第八、問無遮蓋。
第九、羯磨授戒。
第十、略說戒相。
第十一、發弘誓願。
第十二、結撮回向。
羯磨
每月朔望。先一日,住持領眾上殿,依授戒次第,設席趺坐。各令首過,鋪花鮮委以驗淨穢。具載教院清規。
念佛
每年二月十五日,啟建道場,供養三寶,祝延帝壽,且福利軍民。其建會之法,勸請會首二百一十人,各募四十八人,逐人請念佛懺願[A2]曆子一道,每日念佛名一千聲,懺障道重罪;發菩提願,為度眾生,取於淨土。請畫佛[1]於[A3]曆子上,至建會日,頂[2]齎[A4]曆子,并備淨財四十八文,到寺攢錄上疏,至日表宣。或入社弟子傾逝者,請勸首繼將姓名并其人[A5]曆子到寺相報,即當告示在社九百九十人,各念佛一千聲,為彼懺罪,資其願行,令生淨土。又至建會日,令社眾念佛薦其往生,仍請勸首速募人填補,所冀[A6]常結萬人同修淨業者。
都勸緣住持,傳天台教觀沙門,知禮
展鉢
偈云:
供齋
偈云:
受食
偈云:
釋迦如來二月望日涅槃疏曰:
鷲嶽膺期,顯一乘而極唱;鶴林顧命,指三德以歸真。自高山先照,示以出興;至峻嶺餘輝,云當入寂。知唱生而唱滅,恆[A7]常不變,法性本然;見令始而令終,會必有離,世相如是。醫師背喪,賈客他行。花柳無私,俄遊逢於遠日;蘋蘩可薦,罔敢墜於遺風。式表芹誠,仰祈藻鑑。伏願分身俯降,護身使佩於靈符;慧命長存,贖命見頒於重寶。庶令後裔,克紹先宗。
示眾
佛光照法師示小師正吾曰:
為人難,為人師不易。難者何?曰天資,曰學問,曰識見,曰氣象。無天資,無學問,無識見,無氣象,若是而能為人者,未之有也。有天資而後有學問,有學問而後有識見,有識見而後有氣象,若是能為人,未也。是何也?天資不高,學問不博,識見不明,氣象不雅,猶之不能也。不高則庸,不博則窒,不明則回,不雅則野。高而智,博而達,明而正,雅而文,四者備,能為人矣。而欲為人師者,未之可也。曷為不易?曰宗旨,曰教義,曰法相。不得乎宗旨,不通乎法相,不辨乎教義,猶之不可也。能提宗旨矣,能析教義矣,能解法相矣,不有師承,不明境觀,而能與人為師者,未之有也。師承正,境觀明,而不超悟洞徹佛意者,猶之不能也。亦能超悟洞徹矣,而不忘境觀,絕知見,離法愛,為大導師者,未之有也。三者具矣,而不知進退得失者,猶之不可。故曰:為人難,為人師不易。
圓法師示學徒曰:
於戲!大法下衰,去聖愈遠。披緇雖眾,謀道尤稀。競利名為己能,視流通為兒戲,遂使法門罕闢,教綱將頹;實頼後昆,克荷斯道。汝曹虛心請法,潔[A9]己依師,近期於立身揚名,遠冀於革凡成聖。發揮象法,非子而誰?故雖修身踐言,慎終如始;勤爾學問,謹爾行藏;避惡友如避虎狼,事良朋如事父母;奉師盡禮,為法忘軀;有善毋自矜,有過務速改;守仁義而確乎不拔,處貧賤則樂以忘憂;自然與禍斯違,與福斯會。豈假相形問命,諂求榮達之期?擇日選時,苟免否屯之運,此豈沙門之遠識?實惟俗子之妄情。宜乎見賢思齊,當仁不讓;慕雪山之求法,學善財之尋師。名利不足動於懷,死生不足憂其慮。倘功成而事遂,必自邇而陟遐。不沽名而名自揚,不召眾而眾自至;智足以照惑,慈足以攝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使真風息而再振,慧炬滅而復明,可不謂大丈夫焉,可謂如來使矣。豈得身棲講肆,迹列常徒?在穢惡則無所間然,於行解則不見可畏,以至積習成性,自滅其身。始教慕彼上賢,終見淪於下劣,如斯之輩,誠可悲哉!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斯之謂矣。中人以上,可不誡歟?抑又戒慧分宗,大小異學,悉自佛心而派出,意存法界以同歸。既而未曉大猷,於是各權所據。習經論則以戒學為棄物,宗律部則以經論為憑虛;習大法者則滅沒小乘,聽小乘者則輕毁大法。但見人即[1]偏讚,遂執之而互相是非;豈知佛意[A10]常融,苟達之而不見彼此。應當互相成濟,共熟機緣。其猶萬派朝宗,無非到海;百官蒞事,咸曰勤王。未見護一派而擬塞眾流,守一官而欲廢庶績。原夫法王之垂化也,統攝羣品,各有司存。小律比禮刑之權,大乘類鈞衡之任。營福如司於漕輓,製撰若掌於王言。在國家之百吏咸修,類我教之羣宗競演。果明此旨,豈執異端?當須量己才能,隨力演布。性敏則兼學為善,識淺則顓門是宜。若然者,雖各播風猷,而共成慈濟;同歸和合之海,共坐解脫之牀。夫如是,則真迷途之指南,教門之木鐸也。居乎師位,諒無慚德;趣乎佛果,決定不疑。汝無矜伐小小見知、樹立大大我慢,輕侮先覺,熒惑後生。雖云聽尋,未補過咎。言或有中,汝曹思之。
一初法師上堂示眾曰:
天台一家,所談修行指歸之處,無出《止觀》一書,所謂大乘修行之要門也。所以祖師云:「止觀之道,一乘也。一乘之道,無法不備。」是如來藏大覺世尊歷刼行滿,涉六年而伏見,舉一指以降魔;始鹿苑,中鷲嶺,後鶴林,至於法付迦葉,不出此止觀之道。然此止觀,前代祖師談之者眾,能得止觀之要者,十不能一二。只如宋圓智法師住上天竺時,秦檜問曰:「止、觀,一法耶?二法耶?」智曰:「一法也。譬之一水,湛然而清者止也,可鑑鬚眉者觀也,水則一耳。以眾生心性有巨昏重散之病,用止觀為藥,救而治之,歸一法界之全體。法界寂然名為止,[A11]寂而[A12]常照名為觀。止觀明靜之體,豈有二耶?」圓智之說,可謂善矣。諸人直道止觀,畢竟是一法耶?二法耶?若云二法,昏散各途;若云一法,明靜一致。正與麼時,如何舉似?不得春風花不開,花開又被風吹落。
蔬筍社儀節
第一、繫心安養
會日以侵早取齊序立,向佛前燃燈進香,眾念香讚,即稱禮:
再進香唱念: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本師阿彌陀佛(三拜三唱)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三拜三唱)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三拜三唱)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大海眾菩薩(三拜三唱)
各就席坐,念《大悲呪》、《心經》畢,誦《阿彌陀經》一卷,持《往生咒》千遍。讚佛畢,念南無阿彌陀佛千聲,觀音大勢至眾菩薩各十聲。〈小淨土文〉,回[1]回向、齋佛。〈普供養真言〉,宣疏、舉前頂禮佛號(四拜)。化紙。午飯。
第二、講習大乘
就席,舉發願文八句,即念前會所限大乘經卷一遍,即舉經中疑義問難。有得開示,無疑務要有疑,無說必要有說。斟酌商量,如行過路,後遇有省,不使茫然。良久,復再限下會所看經。
第三、游藝翰墨
既晡,各禪坐,或散行,或樂所近見偶得相請益,或即記此日事,或成小詩,或弄筆、琴、棋。餅麵取飽為別。
此會未散於靈山,是過去乃幸逢於此土,是今生共繫念於西方,是未來含三世矣。且兼內外學而並進,合儒釋教以同科,禮不煩而事易舉。世外清修,莫善於是。莫謂浮生短,能修尚未晚;莫謂來日長,修為自[A16]己忙。有志君子,幸共勉之。
會約七條
[A17]此會凡一月一集,不欲數。
[A18]所限諸經,各要平日於家程誦數十遍,多更佳。
[A19]所會費不過一人二分,若有外友臨期欲入者,以米一升、銀一分為率。佛前相繼止小燭一對,天寒用榾柮一爐。
[A20]所會用,維香、維茗、維菜、維腐,不許精美盤飧,是富貴餘途,自傷雅道。
[A21]凡允會,非有疾兼日道不赴此外,雖遠雖冗,風寒暑雨,願毋自畫;嫁言者有罰。
[A22]凡會中時雜話,或家事、身事、心事,舉共商量,當可不使得罪名教則可。或有世事,時情必舉,廉頑立懦,安分自求。清慎敬戒之語,以相警策,不許廣引。希求干謁可賤之事,非我友也,況會中乎?
[A23]為會澹泊,有味有情,不欲如時酒食充溢,不許設滴酒美菜,不遵作第一義罰。蓋君子草衣木食,已自不能無求於世;一酒不戒,一食不粗,則其餘可知,非佳士也。
古菴山子重生述
昔廬山遠法師,開蓮社以度羣品,雷次宗等十八諸賢獨為稱首;其間得生淨土者,不可勝紀。唯淵明陶公一人,把之入社而不可得,無酒即攢眉去。迄今世遠法傾,所謂蓮社者,亦寥寥無聞矣。居士豈淵明後身?慨兹敝風,因立蔬筍社,開建三時,接引後學;合儒釋教以同科,兼世出世而並舉,隨時高下。夫亦以昔時之不可為,今日之可也,慈悲亦甚矣。性慧薙染也晚,何敢望遠公下風?唯居士不吝振作之。始其社者,天竺靜庵、遂清二師與焉。
是歲癸卯之十二月念又五日也,釋慧和南
初集四眾:
邵古庵,名重生。錢塘諸生,隱居呼𤠔洞。
釋覺海,名性慧。薙染上虞,住天竺。
釋靜庵,名真讓。度上竺天巖房。
釋遂清,名如汀。隸上竺雲隱房,後舉都綱。
第七集益二眾:
釋潮音,名海瑞。度上竺長生房。
釋旨玄,名寂嘉。度上竺心安房。
次年益四眾:
楊又玄,名應秀。郡城武弁,隱居韜光庵。
江澹如,名鏷。仁和弟子員,後舉孝廉。
釋靜葵,名寂芳。度上竺雲隱房。
吳美子,名本泰。海寧弟子員,今成進士。
上天竺講寺志卷六終
校注
[0152001] 《國清百錄》卷1:「三下鐘早集敷坐」(CBETA, T46, no. 1934, p. 793, c15) [0156001]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1:「請畫佛數於曆子上」(CBETA, T46, no. 1937, p. 862, b6) [0156002]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1:「預齎曆子」(CBETA, T46, no. 1937, p. 862, b6-7) [0158001] 《增修教苑清規》卷1:「小根小莖,毋望洋向若而嘆。」(CBETA, X57, no. 968, p. 305, b22) [0158002] 底本「贍」字疑係「瞻」字之訛。 [0160001] 底本「即」字疑係「師」字之訛。 [0164001] 底本此處似衍一「回」字【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26 冊 No. GA026n0024 杭州上天竺講寺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